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我的教學質量觀

我的教學質量觀

發布時間:2020-12-13 03:43:56

Ⅰ 教學的工程質量觀是什麼

(1)教學質量的提高是通過一定的工作過程來實現的。有什麼樣的工程質量就會回有什答么樣的教學質量。

(2)教師的教學工作過程一般都要經過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課外輔導、考查成績等幾個環節每個環節的工程質量在課堂教學中可以了解到並通過多方面現象探討如何提高教學質量的規律和辦法。

Ⅱ 正確的教育質量觀是什麼

打開本文圖片集一來、 改革開放後中源國教育質量觀的發展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黨和國家始終把提高全民族的素質作為關系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一項根本任務。1993年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明確了「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方針;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要求各級各類學校要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努力使教育質量上一個新台階。(剩餘3416字)

Ⅲ 如何樹立全面的質量觀 百度文庫

質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提高教育質量,無疑要解決學生的學習、生活條專件,教學設施,師資屬,教材,氛圍等方面的問題,但端正和更新教育思想、教育觀念亦十分重要。只有對教學中存在問題加以認識、理解,並形成正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才能有助於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提高教學質量。
一、樹立育人為本的教育觀高等學校必須以人才培養為中心,開展教學、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培養高質量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宗旨,是高等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高校領導、教師要樹立育人為本的觀念。
二、樹立多樣化的教育質量觀大學必須突出辦學特色,表現在教育質量上,就是樹立多元化的教育質量觀,用不同的標准來衡量不同學校層次類別高校培養的學生。
三、樹立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教育目的觀教育質量與根據社會需要所確立的教育目的、培養目標、人才標准等密切相關。不同的教育目的、培養目標,對人才質量標准所提出的要求是不同的,提高教育質量,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目的觀。

Ⅳ 教師教育觀的核心是什麼 A.質量觀B.素質觀C.教學觀D.學生觀 我自己覺得是學生觀

8.教師教育觀的核心是(D )A.質量觀B.素質觀C.教學觀D.學生觀

我覺得應該是教學觀的。。

Ⅳ 應樹立怎樣的教學觀、學生觀、質量觀、人才觀、管理觀、服務觀

現代教學觀
教學觀支配著教師的教學實踐活動,決定著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採取的態度和方法。由教師的教向學生的學轉化是現代教學觀現代教學觀要求使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學生,著眼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即著眼於培養學生不斷學習、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能力,以適應不斷變化的世界。下面本節對現代教學觀念進行簡要的闡述。
一、教學以及教學觀含義
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是育人的基本實踐活動。教學觀就是教師對教學的認識或對教學的主張,具體地說,就是教師對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對象等基本問題的認識。教師從這一認識出發,確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並決定了教師在教學中對教育對象採取的態度。因此,有什麼樣的教學觀,就有什麼樣的教學行為,不同的教學行為必然導致不同的教學效果。
長期以來,陳舊的教學觀念禁錮著人們的思想,影響支配著教師的教學行為,並表現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
首先,將教學目標的確立直接指向知識的傳授,讓學生最大限度的識記課堂傳授的知識,成為教學的中心和惟一任務。教師忽視從學生將來的發展考慮,忽視學生的個性差異,為了應付考試,忽視能力與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其次,教師直觀主教,忽略學生的學,學生成為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信息交流的方式是單一的,課堂成為講堂。由於教師不夠重視對學生活動的反饋,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扮演了配合教師完成教案的角色。
再次,教師在課堂上運用「題海戰術」,讓學生做大量的練習,沒有留給學生充分思考、消化知識的時間,從而占據了學生課上的自主學習時間,「以練代講」加重了學生的負擔。
上述保守、片面的教學觀念以及由此產生的教學行為方式,是與現代化社會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的,更與未來社會的發展相悖。時代要求我們必須進行教學觀的革命,樹立現代教學觀。
二、現代教學觀基本主張
傳統教學觀的核心是「倉庫理論」,它以教師為圓心,把學校當成單純傳授知識的場所,把書本當作主要教學內容,把學生當成被動的接受知識的工具,把分數看成是評估學校教育、教師教學和學生成績的惟一標准。其結果,嚴重的妨礙了學生的積極思維,忽視了學生自我能力的培養,高分低能,不利於現代新人的成長。而現代教學觀念完全摒棄了這些落後的想法和方式,試圖用嶄新的教學觀來改變這種現象,因此在現代教學觀念的指導下進行了一系列的現代教學改革。下面對現代教學觀念的基本主張進行簡要的闡述。
1、學科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
學科教學作為教育的基本活動形式,其目標應全面體現教育的培養目標,體現教育功能的前瞻性,體現學生的全面發展。總之,學科教學的終極目標,不僅要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技能,而且要發展學生的智力和體力,與此同時還要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形成健康的個性品質。即學科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
(1)教學的基本價值決定了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
(2)教學的基本作用決定了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
(3)教學的基本任務決定了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
綜上所述,教學的基本價值、基本作用、基本任務都決定了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全面育人。全面育人既是教學的終極目標,也是深化教學改革的目標。在這方面。許多有識之士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例如,江蘇南通李吉林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以「誘發學生的主動性」為出發點,滲透「教育性」,著眼「創造性」,貫穿「實踐性」,從而達到學生主動參與,在學習中受到教育、發展能力等教學的根本目的。
2.從以「教育者為中心」轉向為「以學習者為中心」
(1)在教學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教師和學生是教學活動的兩個基本要素。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都以確定的對方為前提。只強調某一方,取消或忽視另一方,都不可能構成或進行有效的教學活動。教與學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依賴,彼此以對方的存在為依據。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正確認識以下問題:
①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
教師和學生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教師是教的主體,其主體作用體現在對學生學習的引導與指導,即幫助學生實現認識過程的轉化,從不知到知,並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運用知識,形成技能,發展能力。學生是學的主體,其主體作用體現在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即學生是教學過程中學習任務的承擔者,是認識的主體,一切教學活動都要通過學生實施和落實。
首先,教師是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起主導作用。教師的責任決定了他在教學過程中的導向和組織作用。這種導向、組織作用表現為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都是由教師設計、組織和實施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要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幫助,指導學生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並對教學質量與效果全面負責。
其次,學生是認識活動的主體和學習的主體。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培養和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須通過自身的主觀努力才能達到。教是為了學,教的目的在於學生學,教學的質量和效果體現在學的方面,體現在學生認識的轉化和行為方式的變化上。如果把學生看成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使學生處於被動地位,就不可能使教學協調有效地進行。因此,教學過程是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結合的過程。
②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過程。
現代教學不再局限於傳統的單向活動方式。而是強調教學是一種多邊活動,提倡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多邊互動。教學的多邊活動論,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學過程的本質特點,與傳統教學相比是一個重大的突破。傳統教學,關注教師如何教,而對學生如何學論及很少,因而是一種由教師和學生的單向交流模式,這種單向交流模式不能反映教學活動的復雜性。現代教學認為,多向交流能最大程度地發揮相互作用的潛能,因為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項互動,形成了一個信息交流的立體網路,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因此教與學的關系是相互作用的互動關系,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多向互動的過程。如果教學過程實現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那麼教學過程就不再是簡單的傳輸過程,而是學生積極主動、富有創造性的參與過程。這對於開充分開發與利用教學系統中的人力資源,減輕師生的負面負擔,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參與度,增強教學效果,達到教學目標有著重要的作用。在實際教學中要實現教學過程的多邊互動性,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主主體意識,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教師要以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精神為根本,要認識到教學過程是教師的引導作用與學生的學習主人作用結合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學習的過程。
③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充滿活力的人。
作為教學主體的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不是也不應該處於消極被動的地位,而應是積極主動的。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是實施簡單的加工改造,而是要引導學生進行積極主動的學習,要把學生看成是具有主觀能動性、充滿活力的人。不但要認識到學生是學習活動的承擔者,他們在學習活動中能夠表現出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而且要認識到學生之間存在差異,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這樣不僅有利於學生個性特長的發展與完善,而且有利於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有利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不能僅把學生作為認知你來看待,更重要的是把學生作為完整的生命來看待。要認識到學生不是知識的「接受器」,而是知識的主人;學生不僅是認知的主體,更重要的是具有生命的人。
(2)創建全新的教學方法。
教學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培養人的創造性活動。現代教學決不是單純地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發展學生的智力,發展學生內在創造潛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這就要求改變傳統教學方法,創建全新的教學方法體系,更充分地發揮教學的多方面功能,以實現人的素質全面和諧的發展。要建立全新的教學方法體系,轉變教學觀念是最基礎的一環。具體地說,要實現四方面教學觀念的轉變。
①從注重學生外在變化轉向注重學生內在變化。傳統教學追求的目標是知識的掌握,也就是使學生從不知到知,從知之較少到知之較多。因此,教學的注意點放在學生外在的活動與變化上,主要是注意的集中,記憶的牢固,答題的准確。這些雖然也是必需的,但卻不是最重要的。現代教學論把教學的注意點轉向了學生內在的變化上。
②從強調學習的結果轉向強調學習的過程。現代信息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已從知識型轉向能力型。為適應這種情況,教學相應發生了重大轉變,這個轉變涉及到如何看待知識?當代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知識乃是一個過程,不是結果。」這句話極為深刻地揭示了現代教學觀的一個重大轉變,就是從強調學習的結果轉向學習的過程。學生思維方法的形成較之具體知識點的掌握是更重要的目標。因為學習的最終目的是應用。應用,更多的是在新的情況和條件下去尋求未知的東西,這就需要思維能力。長期以來,由於強調學習的結果,在學習解答問題時,只要求做出一個惟一正確的標准答案,而這個問題的情境往往與書本上的情境相同。因此,使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記憶和背誦上。強調學習的過程,主要目標不是要求學生提出一個標准答案,而是要求學生尋求解答的思路,它引導學生重視思維的方法,經過長期訓練,達到發展智能的結果。
③從單純教師的教轉向師生共同活動。傳統的教學,以教師傳授,學生接受知識為特徵,勢必導致教師中心論,強調教師的權威作用,忽視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和師生之間的合作。其教學方法是單純教師教的方法,講授幾乎占據全部課堂教學的時間,教學過程中信息是按照師——生的形式單向傳遞,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的地位。所以為改變這種狀況,陶行之提出「教學合一」,並在教育實踐中具體實施。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教學合一」的觀點越來越為教育界所接受,並成為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原則。布魯納認為,現代的教學方法是「教師與學生合作」的方法。前蘇聯合作教育派的教育家們指出,教育教學過程應該是「人際合作關系」,認為「在今天,正是師生關系的問題已被提到了學校工作的首要地位。」把傳統的認為教學法只是教師教的方法轉變為師生共同活動的方法,就是要使教學成為合作的過程,這是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的。因為教育要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單一的講授法難以勝任。學生智力和技能地培養,需要親自參與,才能得到提高與發展。
④從封閉的教學組織形式轉向開放的教學組織形式。傳統教學那種單一的、封閉的教學組織形式,適合傳授知識的要求。素質教育要求建立一種開放性、綜合性的教學形式,它在空間形態上、綜合運用集體教學、個別教學與分組教學等多種形式,在時間流程上,根據實際需要設計教學環節與結構。素質教育是一種更科學、更高層次的教育,它要求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在教學觀念更新的前提下,這個教學方法應特別注意學生信息加工處理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的培養,並有利於促進學生個性健康而和諧的發展。
3.從「教學生學」到「教學生自己學」的轉變
傳統的教學都是教師教學生學,學生處於被動的情景,沒有主動性和積極性,所以有「灌輸」一詞。而現在,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日益加快,科學愈來愈呈現出高度分化由高度綜合的格局,人們的智能急劇增長,環境惡化,只是陳舊、更新等問題都撲面而來。如果學生在學校學習使自己什麼也不會創造,那麼它一生將永遠是模仿和抄襲。學生的創造性屬於創造性學習一樣,是使個人和社會做好准備。為了在行動上與新情況相協調的一種讀書模式,它能使學生在理解書本知識的基礎上,學會使用預測、模擬、模型和情景描述等方法技巧,來考慮趨勢,制定計劃,評估目前決策的未來後果。同時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創造性的解決各種復雜的問題。在教學中,教師不但要讓學生學會知識,更要抽出大量的實踐來培養學生自己學習的能力,這是現代教學觀念的最重要之處。

Ⅵ 請從教育理念方面談談什麼樣的老師是好教師(教育觀 教師觀 學生觀 教學觀 質量觀)

作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行為規范要符合教師職業道德:
愛崗敬業。忠誠於版人民教育事業權,志存高遠,勤懇敬業,甘為人梯,樂於奉獻。對工作高度負責,認真備課上課,認真批改作業,認真輔導學生。不得敷衍塞責。
關愛學生。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公正對待學生。對學生嚴慈相濟,做學生良師益友。保護學生安全,關心學生健康,維護學生權益。不諷刺、挖苦、歧視學生,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
教書育人。遵循教育規律,實施素質教育。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因材施教。培養學生良好品行,激發學生創新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不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准。
為人師表。堅守高尚情操,知榮明恥,嚴於律己,以身作則。衣著得體,語言規范,舉止文明。關心集體,團結協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長。作風正派,廉潔奉公。自覺抵制有償家教,不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

Ⅶ 如何樹立正確的幼兒園教育質量觀

幼兒來園教育要促進每個幼兒的自發展。「人人發展、人人成才」是現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接受良好教育是每個人的基本權利。因此高質量的幼兒園教育,就是要尊重幼兒發展水平及其能力、經驗、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在教學內容設置、教育方法選擇等各個方面,盡可能兼顧群體需要和個體差異,因人施教,使每個幼兒都能得到發展,都能獲得成功感。

Ⅷ 如何樹立公平的教育觀 正確的質量觀

當前,教育公平已成為全社會高度關注的熱點話題之一。但是,許多人對自己常常掛在嘴邊的教育公平其實並不了解,甚至在認識上存在一定的誤區。誠如黑格爾所言,"熟知並非真知",認識是行動的先導,正本方能清源。只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樹立科學的教育公平觀,正確處理好五種關系,才能避免實踐中的盲目、盲從和混亂,才能有效促進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公平。

一、正確處理宏觀與微觀的關系

教育公平在宏觀上是指適齡兒童和青少年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權利和機會,享受同等的公共教育資源服務,主要體現為教育權利公平、教育機會均等和教育規模均衡、結構均衡、制度均衡等。在微觀上,則是指學校教育過程的公平,包括學校內部課程教學資源配置的均衡、教師配備的均衡以及教育評價的均衡,主要體現為生源均衡、質量均衡、評價均衡。它是教育公平的具體化,是實質性的、內在的、更深層次的教育公平,在整個教育公平中體現了教育學的特點,反映的是實質的、內在的教育質量和教育效果。
保障教育公平,宏觀層面主要靠政府來推動,由於社會原因所造成的社會性弱勢群體,如邊遠地區、少數民族、貧困家庭、失業或下崗職工、農民工等,這些社會性弱勢群體的子女的教育利益無法得到充分的保證,不能和正常社會群體的子女處在同一起跑線上,以至於嚴重地影響其了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只講形式的教育平等,包括權利平等、機會平等和程序公正,都不可能使社會弱勢群體有一個實質性的平等結果。所以,對這些弱勢群體的子女在教育上必須適度傾斜(如實行優先扶持,考試錄取中適度降分或劃撥一定的名額等),以確保在競爭中不利者的教育結果平等。因而誤以為促進教育公平純粹是政府行為,與學校、與教師無關,對教育不公平現象的批評也主要集中在對政府的宏觀決策上。
促進教育公平,微觀層面主要靠學校、教師來實施。其實,微觀層面的教育公平如課程設置、班級管理、教育觀念、教師態度等,對受教育者而言意義更大。相對而言,教育公平的宏觀層面、外部條件的解決可能是一次性的,也比較容易解決,但是教育公平的微觀層面、內部條件的解決卻伴隨著受教育過程的始終,而且往往難以解決。比如社會上積累已久的、大家習以為常的某些觀念和態度讓許多青少年學生喪失了學習的信心和興趣,這是教育公平中更為復雜、更難以解決的問題。應該說,促進教育公平,學校、教師大有作為。學校的責任在於通過提高教師素質,加強學校管理,構建健康向上的學校文化,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教師的責任則在於重新審視課堂,重構課堂生活,建立民主的師生關系。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消除課堂教學機會不均等問題,建立適合和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體系。比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有時會有意無意地做出對學生"不公平"的舉動,如習慣性地把回答問題的機會留給喜歡表達的學生,把關注的目光始終投在離自己所處位置較近的區域內,對自己欣賞的學生贊賞有加等等。殊不知,教師不經意間的"不公平"舉動,可能會影響某些學生對學習的態度、對教師的態度,甚至是對整個人生的態度。作為教師,必須時刻提醒自己"教學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並對自己以往"不公平"的教學行為做出適當調整,使其努力體現和趨向"教育公平"。

二、正確處理公平與效率的關系

當前,對於教育公平與效率的認識存在一些誤區,有人把公平與效率對立起來,認為實現公平就要犧牲效率,選擇效率就不可能實現公平,二者不可得兼;有人把公平與平均等同起來,認為搞教育公平就是搞平均主義;還有人認為公平發展就要"削峰填谷",把高水平的拉下來等等。其實,教育公平與效率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是辦教育所追求的兩個不同的目標。教育公平是教育的一種基本價值觀念與准則,教育效率則是教育投入與教育產出之間的比率,它所要說明和揭示的是在教育資源總量給定的情況下,如何使教育的收益最大化的問題,追求的是在總的教育資源固定的情形下,何種教育資源的配置方式與教育的實施能夠使其收益實現最大化。顯然,沒有效率就不可能實現發展,而發展則是教育事業永恆的主題。公平與發展密切相關,發展是推進公平的前提和基礎,真正意義上的公平是在發展中實現的。具體地說,在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學校之間以及受教育群體之間,不僅農村地區、落後地區、薄弱學校和弱勢群體需要得到發展和提高,城市地區、發達地區、優質學校和強勢群體同樣需要得到不斷發展和提高。不能為了實現教育公平而去人為地限制城市地區、發達地區、優質學校和強勢群體的再發展,而是要鼓勵強者再接再厲,幫助弱者盡快地迎頭趕上,通過教育的梯度發展,逐步消除教育差距。這就是說,公平發展不是"削峰填谷"式發展,而是"造峰揚谷"式發展。強調教育公平也絕非倡導教育的平均主義,而是要根據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群體的實際情況,分區規劃、分步實施、分類發展。要盡可能縮小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學校之間以及受教育群體之間的發展差距,盡快把教育水平相對落後的地區、學校扶上去,讓弱勢群體也能平等地享受優質教育資源,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公平。

三、正確處理共性與個性的關系

這里所說的共性是指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學校之間發展的同一性、一致性,比如城鄉辦學條件統一,區域之間達到統一,不同學校之間辦學條件統一,不同教育類型之間(如職業教育、基礎教育等)統一等等。個性則是指其互有異質,各具特色,各有千秋。教育的公平發展不是強求一律,要求"大家都一樣"、"一個模式"、"齊步走"、"一刀切"的整齊劃一式發展,而是力求在高水平、高層次上的多元化發展。要在遵守共性的基礎上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創造性地探索出體現自己特色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最終實現優勢互補、特色發展、整體提升。
"差異"不等於"差距",推進教育公平就是要逐步縮小和最終消除差距,但一定要保留各自的差異即個性。這種個性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地區特點。省域之間、市域之間、縣域以及鄉域之間客觀上存在很多不同於其他地方的各自特點,推進區域之間的教育公平就是要因地制宜,找准自己的特點,放大自己的特點,將特點轉化為優點,從而彰顯自己的特點。二是城鄉特性。促進教育公平,需要制定措施,有效遏制城鄉之間教育差距擴大的勢頭,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削弱甚至忽視農村教育的特點和優勢。農村教育有沒有自己的特點與優勢?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的劉鐵芳教授有一個精闢的概括:"鄉村地域文化中原本就潛藏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傳統的鄉村教育體系正包含著以書本知識為核心的外來文化與以民間故事為基本內容的民俗地域文化有機結合,外來文化的橫向滲透與民俗地域文化的縱向傳承相結合,學校正規教育與自然野趣之習染相結合,專門訓練與口耳相授相結合,知識的啟蒙與鄉村情感的孕育相結合。"這既是鄉村教育的特點,同時也構成了其特殊優勢。在教育教學的實踐活動中,許多教師都有過這樣的體會,一些來自農村的孩子比城市裡的孩子擁有更多的想像力與藝術天分,這是由於他們比城市的孩子更多地接觸大自然的緣故。如何充分利用農村地區獨有的自然資源與地域文化資源,是我們面臨的一個富有挑戰性的教育新課題。在這方面有許多文章可做。三是學校特色。校際差距是實施教育公平的重要障礙。縮小校際差距首先要著力改造薄弱學校,確保所有學校達到基本建設標准。但同時,在發展過程中也要注重挖掘學校內涵,克服傳統的"千校一面"的做法,處處、事事、時時"走自己的路",各方面表現出獨特而穩定的個性特色。

四、正確處理同質性與差異性的關系

促進教育公平要求政府為受教育者提供平等的起點條件,要求公共財政提供的教育資源按照均衡的規則進行配置,要使受教育者的發展具備同質性,使所有學生接受同樣的教育,這是政府應當追求的一個價值目標。但是,從客觀上講,受教育者是有差異的。這種差異性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天賦,包括種族、智力、體力、性別等多方面的差異;二是條件,主要指社會給定的教育條件差異,包括父母的地位及受教育水平、家庭的經濟條件、社會關系等方面的差異;三是環境,包括城市或鄉村、平原或山區、內陸或沿海、經濟發達或不發達、教育水平高或低地區的差異等等。這些差異性,是人的個性形成和完善的內在資源。所以,在推進教育公平的進程中,我們要充分珍視和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教育的起點公平、過程公平並不意味著受教育者發展的結果完全一樣,讓每個學生的能力和個性都得到充分發揮和張揚,恰恰是最公正和最有效率的,是本來意義上的公平,也是我們追求的終極的價值目標。教育者一方面要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另一方面要以學生的個體差異為基礎因材施教,為不同的學生提供不同的教育,使其天賦、個性得以充分發展。

五、正確處理大眾教育與精英教育的關系

談到教育公平,必然涉及到大眾教育。大眾教育的實現,無疑是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徑,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一定要取消或無視精英教育。一味追求數量上的大眾化而忽視必要的精英教育並非真正的教育公平,只有在大眾化的前提下,促進大眾化與精英教育的協調發展,才能實現真正的教育公平。真正的教育公平承認差異,尊重差異,注重分層,為不同人有個性的發展和創新拔尖人才的成長創造條件。精英教育培養出來的高精尖人才是確保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資源。為了在國際競爭中占據領先地位,發達國家都非常重視創新型拔尖人才的早期培養,將其列入國家發展戰略,通過立法或國家規劃的形式推行。精英教育與大眾教育並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大眾化教育必須包含一定數量的精英教育,兩者朝不同的方向發展,都是我國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講,沒有大眾化教育提供的機會均等,就沒有教育公平,而沒有精英教育所創設的不同人的選擇自由,同樣也沒有教育公平。我們要做的工作是實現精英教育與大眾教育的協調發展。精英教育應立足在大眾教育的普及之上,大眾教育應在精英教育中得到延伸提升。教育公平的理想狀態就是基礎公平與自由選擇的統一、大眾教育與精英教育的統一。一方面,我們要努力實現公共教育資源的平等分享,保證機會公平,爭取過程公平,縮小絕對差距;另一方面,又要承認差異,尊重差異,為不同人有個性的發展和創新拔尖人才的成長創造有利的環境。

Ⅸ 全面發展高等教育應確立什麼樣的質量觀

正以科學發展觀指導教育工作,關鍵是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和科學的教版育質量觀。由於權教育質量具有「內隱」的特點,不像教學樓、教育設施等能外顯出「政績」,因而,教育質量往往容易受到忽視;加之教育質量又有遲效性的特點,短時間難以見出成效,即使有了成效,由於評價的標准不統一,也難以獲得廣泛的認可。

Ⅹ 應樹立怎樣的教學觀,學生觀,質量觀,人才觀,管理觀

只要一個根據,就是管理的方針是什麼? 只有依照政策方針才能樹立教學觀,學生觀,質量觀,人才觀,管理觀等等;

閱讀全文

與我的教學質量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