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唱一和的關系,對嗎
正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唱一和的關系。
家庭是影響學回生心理健康答的重要環境因素。學校教育應通過轉變家長的心理健康觀念,提高家長的相關素質,並指導其掌握、維護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方式。讓學校與家庭緊密結合起來,共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受到遺傳和環境的雙重影響,尤其是幼年時期的原生家庭的教養方式,對心理健康的發展影響甚大。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產、生活上能與其他人保持較好的溝通或配合,能良好地處理生活中發生的各種情況。
(1)學校教學中對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擴展閱讀
通過運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園環境、功能環境的改善為主,人文環境的改善相配合,以老師和學生兩個主體,提供科學、健康、專業的指導。
「新健康教育」在學校建設了專門的健康指導室(心理咨詢室),配備專業的心理咨詢師長期駐校,以開設心理課程和開展課外活動等方法引導學生的健康心理發展。同時,開設「親情聊天室」,為親情的連接打開通道,為學生們的健康成長鋪就一條暢途。
B. 如何在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而學校又是擔負著重要的責任,所以,學校不但是文化教育的場所,還應重視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本文重點從影響學生的身心發展的因素展開,論述在學校如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做法,以便在今後的工作中有一定的啟發。
關鍵詞:學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個學生如果能經常保持愉快、開朗、自信、滿足的心情,善於從生活中尋求樂趣,對生活充滿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緒穩定性好;反之,如果學生經常處於心理不平衡狀態,則會造成心理障礙或導致不良的心理健康狀態。
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社會、家庭、學校、個人等四個方面的因素:
(一)社會因素:社會對人的影響是處處存在的,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習慣、民族傳統、宗教信仰等都會對學生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特別是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的滋長,例如:一些黃色、淫穢的傳播媒介的出現,加劇了青少年性的需要與社會規范的矛盾;社會上"金錢第一"所觸發的"讀書無用"的影響,加劇了青少年的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使那些缺乏社會經驗和識別能力的學生誤入歧途,心理失去平衡產生一些諸如青春期或人際關系方面水問題。如有一學生父母在港經商,從小缺少心理的關愛,只重視物質的滿足,結果形成其孤僻、內向、冷傲的性格,後來因為某些事情,一時想不開,結果跳樓自殺。
(二)家庭因素:家庭的結構、氣氛及父母的管教方式等都會對學生產生一定的影響。正常的家庭結構有利於學生維持一種順暢、和諧的狀態,家庭中如果缺少一方或父母雙亡則會使學生經常性地產生失落感,家庭氣氛對學生的心理也有很重要的影響,民主型的和睦相處的家庭給他們一個溫暖的歸屬港灣;專制式的家庭中,父母與子女不能進行正常的交流,造成學生孤僻、專橫的性格。家庭的種種傷痕會給學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傷害,有研究認為:父母不和比父母一方死亡會給青少年在心理上造成的傷害會更大。另外,父母對子女的教養方式不同也會影響到學生的心理健康,如果父母對於女是嬌生慣養的,這種學生必然缺少自立、自理的能力,難於應付挫折,遇到挫折、經受壓力(諸如學習壓力、就業壓力等)都可能會產生心經問題。
(三)學校因素:學校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因而,學校教育對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並不是所有的?=逃級匝鴰淖饔茫=逃卸匝睦斫】檔撓跋焓嵌嚳矯嫻模?/SPAN>
l、學生的教育結構、指導思想正確與否而帶來的影響。
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中、我國的教育結構存在不合理的現象,絕大部分普通中學,學生在中學所學的知識基本是為考試(高考)而准備的,而實際上升入大學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畢業之後將在臨就業的大問題。因此,學生面臨的是升學難、就業難、出路窄的現象。特別是那些學習成績差的後進生更是感到升學無望,一種畢業後無出路的憂愁和恐慌感控制著他們,反映在學習上,就是感到升學無望而產生厭學、逃學、考試焦慮、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衰退等。
學校教育的指導思想正確與否也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很重要的影響,目前一些學校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指導思想的影響下,學校中分重點班、普通班;考試過分重視名次:搞題海戰術:採取一些違反心理規律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這樣使學生長期處於一種智力高度緊張的形態之中,導致學生腦神經衰弱、失眠,記憶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出現一些異常的學習等行為與習慣。
2、學習壓力的影響作用。
我國目前的中小學中,教師力求高分、家長望於成龍,因此拚命加大學生的學習壓力,採用了一系列措施強化學習,教師高難度教學、學生分數排位等,使學生無休止地陷入緊張、焦慮、擔憂等不平衡狀態中。據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調查,80%的中學生學習理科教材有困難,他們在學校終日惶惶不安,考試焦慮症、考試神經症、恐學症隨之出現。
3、師生、生生關系的和諧與否帶來的影響。
在一所學校中,如果教師對學生信任、不理解、動輒對學生施以體罰,必然會引發學生的抵觸情緒,使他們產生對抗心理。中學時期,教師仍然是學生的理想目標、公正代表,他們希望得到教師的關心、理解與愛護。如果教師缺少耐心、理解與愛心,不能給予學生幫助,反而橫加指責,學生會失望。據一項調查中發現:67.1%的學生在教師面前難以表達心中的想法,58、7%的學生認為教師不是很關心自己,47.l%的學生認為教師一點也不關心自己。而學生又無力擺脫這現狀,必然會使學生有一種壓抑感、對未來失去信心,消極情緒產生。
小學時除了希望得到老師的理解與支持外,但希望在班級同學間有被接納的歸屬感,尋求同學,朋友的理解與信任,如果同學關系不融洽,也容易使其產生孤獨感。
(四)自身因素;學生的某些因素如外貌、能力、習慣等方面的具體情況,對其心理健康會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其外貌、能力處於較優的位置,往往會使學生感到滿意、愉快,容易促進其心理健康:反之,相貌較差、能力較低、有生理缺陷或不良習慣的學生,往往會感到自卑、焦濾,從而導致不健康的心理狀態。近年來廣州市一青少年心理咨詢中心收到近千封表示想自殺的中小學生的來信,其中60%以上是因為有某些生理缺陷或外貌、能力不佳而產生這一種念頭的。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研究了那些最成功、也最健康的科學家、人類學家、心理學家,發現他們具有不少共同的特徵。其中一項重要特徵就是:心理更健康的人會有更多"高峰體驗"。所謂"高峰體驗",指的是在日常生活、學習、工作、文藝欣賞或投身大自然時,感受到一種非常奇妙、著迷、忘記自我而與外部世界題為一體的體驗,此時情緒飽滿、高漲。這種高峰體驗往住難名其狀。馬斯洛認為,心理更健康的人更有自主性,更有相對的獨立性。
中共中央在《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明確表示,學校要:"通過多中方式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導,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健全人格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目前,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引起一了社會各方面的普遍重視,在中小學生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心理健康教育是對當今教育提出的挑戰,因為隨著社會環境的復雜化、思想的多元化,對教育的影響因素也更為繁雜,教育如果不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就難以取得預期的成效,實現規定的教育的或培養目標。因此,教育應提倡民主、重視教學過程中的非智力因素的影響,順應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規律,採取專門措施預防、克服學生的心理偏差,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這也是我們現在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因為心理素質不僅是學生素質的重要組成內容,而且對其他素質的發展有很大的制約作用。"它既是素質教育的出發點,又是素後教育的歸宿。"例如,對於德有工作,我國的有識之士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成為新時期德育工作的一個重要途徑。因為學生的一些不良品德、行為問題往往是在心態不健康的情況下發生的,從這個意義上講,不良行為本身就有心理問題,所以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必將會推動德育工作的順利展開,而且,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學習效果,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1995年1月杭州大學教育系在採用我國較常用的《中小學生氣質量表》、《SCL--自評量表》、《瑞文聯合型智力測驗》等測試工具對浙江省武義導實驗中學初中四個實驗班和控制班進行心理測試發現:學業成績與智力有一定關系,與心理健康中人際敏感、焦慮程度相關顯著。
有些專家指出維護人的心理健康應劃分為三個層次;
一是心理健康教育,側重於預防。指在學生未出現心理問題之前對學生進行有計劃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掌握有關心理健康的知識,提高其心理素質,培養其自我調節能力,從而減少或避免心理問題的出現。
二是心理咨詢,側重於出現問題後的咨詢。是被咨詢者的理問題的人的一種自我要求。
三是心理治療,側重於出觀問題後的治療。通過咨詢了解其心理疾患,排除其心理障礙,幫助他們心理康復。
針對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筆者認為學校應為學生提供一個健康成長的優雅環境,採取科學有效除政育手段,這比出現問題再矯正好的多,而出現問題再矯正無疑是走進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誤區,是一種,"亡羊補牢"式的教育,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我們需要的是一種"未雨綢緞"式的教育。應該有目的、有計劃的對學生的心理素質進行全面的培養和提高。從健康的角度講,心理健康教育如同是一個正常的人進行體育鍛煉,是為了增強體質、增進健康,當放這其中也包含了預防疾病。
如何在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我認為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建立一個優雅的環境。
學校應營造有利於學生身心發展的文化氛圍其中包括:
1、靜態的校園文化環境,如校容、校貌、各種設施、設備等會對學生產生-定的影響。可以發展校園文化(走廊文化,班級文化等),建設"花園"式的校園,布置干凈、整潔、陽光充足、空氣暢通、賞心悅目的教室等,使學生生活在一種輕松、和諧、愉快的環境中。
2、動態的校園文化環境,如校風、班風等會對學生的心理產生很大的影響。以往教師的傳統做法,如低估學生自主、自理、自立的能力:事無巨細,包辦代理;憑個人意志制定班級措施、計劃:偏愛成績好的學生,歧視成績差的學生等都嚴重影響了良好班風的形成,也在無形中導致了一些心理問題的出現。教師應像對待自己孩子般照顧學生,做學生的"忘年交",真誠地與他們溝通、交流,以高尚的人格來感化學生。以民主治班,師生平等交往,教師組織學生參加班級管理,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創造寬松的班級氛圍:利用晨會、班會、夕會、上課等時間引導集體輿論向正確方向發展,重在引導而非灌輸,通過少先隊活動、團隊活動、牆報、黑板報等途徑維護、促進輿論的健康發展:在適當的時候帶領學生春遊、秋遊、登山、野炊和假日活動等,這樣既可以使學生生動活潑地學到知識,又可以溝通師生心靈,在輕松的氣氛中拉近師生的距離,有利於形成良好的班風。
這樣動靜結合,創造一種和諧、向上的群體心理氛圍使學生處於一種積極的氛圍之中,促進學生在心理素質的提高。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培養學生的合群、合作精神。要讓學生在互敬互愛的班級氣氛形成合群與合作的品格。
(二)在各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以教學為主,因此把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各科教學中不失為一種很好的途徑。所謂"滲透",並不是把心理健康的概念生硬地加進去,而是結合各學科教學,運用一些技巧,有意識但又"潤物細無聲"地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在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由教學活動的本質特點決定的,課堂教學主要培養學生的能力;道德品質,促進學生的人格發展,其最終目標是使學生形成良好、健康的人格。而人的心理素質則是人格的重要內容和集中表現,只有當人的心理素質得到提和人的心理潛力得到開發時,人的個性才會豐富、才能夠展現。而且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主要受心理素質的影響,學生各種素質的形成主要以心理素質為中介和先導,馬克思在論述人的個性全面發展時,明確提出人的心理素質在內?quot;精神"的發展。
而且,作為課堂教學本身,它對學生的影響不僅表現在傳授知識、發展能力上,還表現在良好的心理品質(興趣、愛好、性格、態度等非智力因素)和社會心理品質(即情感、交往、處事等)的培養與熏陶上。因而它對學生的影響可分為潛在的和顯在的,潛在的如學習成績的提高、學習熱情的高漲;顯在的如學生人格的升華、為人處事能力的提高等。而前者對學生的影響是深遠的,通過課堂教學,把我們的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到教育教學的每個環節中,生動、活潑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這樣做易於讓學生接受,但同時也為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獲得了更多積極的情緒體驗,激發了更強烈的學習興趣,對自己更有信心,更事想像力、創造力,更願意和他人交往,更喜歡熱愛自己的班級時,學習成績的提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且學生也會更?quot;後勁兒"。
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首先本身要做到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教學時代,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仍然是很大的,有時隨便的一句話,在成人看來是很普通的。就有可能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如果不及時的加以引導和疏通,就有可能發展成為心理疾患。因此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首先要掌握心理健康的常識,而目前許多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流於形式,許多教師沒有經過系統的心理健康知識的培訓,不能自覺的運用理學和教育學的有關知識來幫助學生,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一些心理問題的出現。有的學校拿校醫來充當,有些教師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仍然以教育者的身份自處,學生心理緊張,不敢與其交談、接近,這樣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就大打折扣。因此,廣泛地展開心理學知識的培訓是保證心理健康教育順利實施的關鍵。
(三)在小學專門開設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
幫助學生了解心理科學知識,掌握-定的心理調節技術,課程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理論部分,三要是心理衛生與健康的理論常識,向學生普及心理衛生常識,使學生能夠了解、分析自己的心理狀況,提高抵禦心理疾病的能力;另一部分可設為實際訓練操作部分,這也是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的途徑,實際訓練活動操作內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詢問、人際交往訓練等,讓他們掌握一些轉移情緒、渲泄痛苦、發泄憤怒、克服自卑、樹立自信心的心理調節手段,做到防患於未然。
目前,一些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種課程化的傾向,有些學校認為開設了一門心理衛生課便進行了心理健康教育,孰不知這只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條途徑而並非唯一途徑:有些學校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向學生傳授大量的心理學的死知識,甚至讓學生死記一些名詞、條條以備考查,孰不知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應是生活經驗經驗型的,而不是知識傳授型的,更不是又僅通過記住一些死知識而解決問題的,對學生進行考查更是荒謬至極。這種傾向應該是學度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所避免的,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應貫穿於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並輻之適當地開展一些有針對性的、結合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實際問題的有關活動。
(四)設置心理咨詢服務處和心理咨詢信箱。
這也是一條很重要的途徑,雖然對待學生的心理問題重在預防,但我們也必須正視實際中已存在了不少的學生有很嚴重的心理問題。浙江的9歲男孩徐鍵,北京的13歲女孩袁鑫,都是連年以三好學生,都由於心理素質的脆弱,一個過早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一個自殺未成而將永遠為躺在床上;而且當代學生的心理自我保健意識增強,學生們開始從拘束、害羞地進門,致落落大方自然地進進行心理咨詢。據上海青少年心理門診部的反映:近年來高中生獨自來過廳心理咨詢的已經很常見,這類就診者己達20%,這說明當代學生對心理咨詢有著強烈護心理需求。
設置心理咨詢信箱,對於一些不善於面對面交談的學生很方便;或者有些學生有某些文題羞於表達,有些學生礙於顏面。設立心理咨詢信箱可以方便這部分學生,讓他們的心理問題及時的得以發現,使教師有針對性地解決。
(五)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建立學生心理檔案。
其內容包括智商鑒定的分數、非智力因素的測查(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學習熱情、學習方法、師生、朋友關系等)、氣質類型的調查、人格障礙的調查等。這些情況都應以檔案的形式保存,以備將來資料的查找,方案研究及對學生進行幫助教育之用。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重在預防,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與抵禦心理疾病的能力,做到防患於未然。當然僅靠學校單方面的努力是不夠的,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努力。而且三者的努力方向應一致,這樣才會對學生起較大的作用,如果三者的努力方向不一致,則會削減這沖作用。從維護學生心理健康的角度看:三者的努力方向一致,使個體形成統一的人格;三者的努力方向不一致,可能會導致學生形成分裂的人格。例如有一個學生撿到錢,還給失主,老師表揚他是一個拾金不昧的好孩子,而家長卻罵他是個笨蛋,他就會感到無所適從,久而久之,造成人格分裂。
因此,在學校開展好心理健康教育,有助於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和學生的身心健康的發展。
C. 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近年來,在少年兒童中出現的問題越來越多,使教育工作者和關心教育的人們感到不安。一些專家調查發現,所有問題的出現,無一例外地與少年兒童心理方面的原因有關。因此,分析造成少年兒童心理障礙的原因和尋求有效的對策,已成為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的問題。 一、少年兒童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1.家庭環境的不良影響 家庭是少年兒童發展的基礎和主要場所,家長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成員之間感情的融洽與否是影響少年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現代家庭中,「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眾多父母的期望,這種期望致使許多父母在教育子女問題上有以下兩種態度:第一種態度是對子女要求過高,在教育方法上苛刻,甚至有時不分場合當面訓斥、打罵,要求絕對服從。這樣會使子女自尊心受到傷害,心理壓力過大,最終形成憂郁、孤僻、退縮、逆反心理。第二種態度是對子女嬌慣溺愛,百依百順,這容易造成子女自私自利、任性、蠻橫、懶惰、依賴等不良心理。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對少年兒童正常心理的發展都是有害的。此外,家庭破裂也會給子女造成心理創傷和失落感。據研究表明:父母離異家庭的孩子由於缺乏父愛或母愛,產生消極情緒,不愛學習,敵視同學等,由此可見,家庭破裂會使少年兒童產生強烈的心理失衡。 2.少年兒童自身弱點的不良傾向 人的心理是由各種心理成分組成的一個多層次、多側面的統一體。處在自我意識逐漸加強期的少年兒童,獨立性與依賴性同在,自覺性與幼稚性並存,他們一方面發現新的自我,要求獨立自主;另一方面又表現得非常幼稚,缺乏必要的分析判斷能力。他們年齡小、閱歷淺、知識少,不善於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緒,感情不穩定,因此,此時期的孩子經不起外界的誘惑,在環境消極因素影響下,容易形成狹隘的意識,不良的心態。因此,少年兒童自身的人格弱點是其心理問題產生的主要因素。 3.學校教育失誤的不良影響 長期以來,我國學校教育一直受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致使許多學校只重視學生的智育,甚至以學生的分數高低來評價學生的優劣,而忽視了對學生的心理教育。其實,在現代社會中,學生具有完美的個性和人格要比擁有智慧和能力更為重要。因為社會用人已不僅僅考核專業技能,卻越來越需要心理素質較好的人才。可見,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給少年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造成了消極影響。而且,學校也存在教師的教育方法不正確的問題,有的教師挖苦、諷刺學生,更有甚者打罵學生,對學生不一視同仁,對考分高的學生或家長有錢有地位的學生另眼相看,對學習成績差或家庭貧困的學生當成另類看待,這也嚴重影響了少年兒童正常心態的形成。除此,有些學校把素質教育掛在口頭上,口號喊的響,卻無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的實際行動。 4.社會消極因素的不良影響 社會對少年兒童的影響因素是十分廣泛和復雜的。不良的社會輿論導向、不擇手段的利己主義,往往使少年兒童在紛繁復雜的外部世界面前感到無所適從,這對他們人格的健康發展是非常有害的。社會風氣中的積極方面如新風尚對少年兒童養成良好的品格和人格有促進作用,但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風氣也會腐蝕少年兒童的心靈,有些少年兒童效仿某些成年人講究吃喝玩樂,說大話、假話騙人。 二、對少年兒童進行心理教育的對策 1.轉變教育觀念 轉變多年形成的教育觀念,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應作為教育的實實在在的行動。長期以來,不論是學校教師還是學生家長,都認為學生只有上大學才是惟一的出路,致使我國從小學教育就只強調考分,而不顧個性、人格的完美成長。為了考高分,家長不顧孩子的身體健康,不讓孩子有一時休閑的時光,無休止地補各種文化課,使孩子四體不勤,性格冷漠自私,追求考試名次,一旦考試失利,便哭鬧不休,經不起失敗的考驗。因此,現代教育必須認真實行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少年兒童積極樂觀的生活體驗和人生態度,讓他們懂得,無論將來做什麼,只要對社會有用,就是成才。 2.面向全體、正確引導 堅持正確引導,是少年兒童心理特點所需求的。首先,針對少年兒童共有的帶有普遍性的心理問題,根據學生實際及少年兒童迫切需要解決的或潛在的心理問題,進行正確引導,培養和提高少年兒童共性健康的心理品質,預防行為偏差和心理障礙的產生。其次,針對不同年齡層、不同類型以及不同環境中的少年兒童所特有的心理偏差進行正確指導。如培養後進生的自尊心、上進心,培養優等生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家庭條件優越學生的自立意識,培養家庭條件差的學生的自信心,以塑造各種少年兒童的健康人格品質。這里所說的面向全體,就是共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個性的心理指導相結合,使每個少年兒童都得到健康發展。 3.優化校園的心理環境,加強心理指點 少年兒童隨著生理、心理的發展變化,困惑會越來越多,因此他們希望得到指點,或老師、同學、家長的指點,或通過各種報刊、圖書的指點。但從一定意義上講,少年兒童心理素質還是以集體心理為中介而內化發展的。所以,學校應該重視校園心理環境建設,在學校中開展各種有意義的活動,讓每一位少年兒童都能自由健康地交往,從而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發揮、完善少年兒童的自主性、創造性,培養他們自我管理能力。對他們遇到的心理疑惑,學校、社會各方面都來關心他們,通過心理輔導,教會他們自我調節的方法,指導他們正確看待現實,處理好師生關系、同學關系、父(母)子(女)關系,培養樂觀的進取心,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 4.創設輕松、自由的家庭氣氛 家庭是少年兒童成長的第一驛站。事實證明:民主、和諧的家庭氣氛能促進少年兒童完美人格的形成;而吵吵鬧鬧的家庭氣氛或父母各奔東西的家庭,由於給孩子太多的壓力,致使他們形成扭曲的人格。所以作為家長,應該為子女著想,給子女創設一個輕松、愉快的家庭氣氛,讓他們在有愛的家庭氣氛影響下,身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