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對語文教學的德育教育研究

對語文教學的德育教育研究

發布時間:2021-02-01 13:56:41

Ⅰ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在《語文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小學語文教學應培育學生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得和諧發展」。因此,我認為語文教學,就老師而言,既是教學生語言文字功夫,又是教學生做人;就學生而言,不僅是學語言文字這個工具,而且更是學做人的道理。它的教學目標,不僅要讓學生掌握語言文字這個工具,還要讓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樹立遠大理想教育、精神文明教育、道德情操感染。因此,語文德育教育是語文教學固有的屬性,是它的本質任務和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語文學科的德育滲透比其它學科的特殊優勢就在於其教學內容以文學作品為主。從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這12冊語文課本中,每冊精選的課文都是對學生德育教育的最佳範文,設計愛國、理想、堅強、勤奮、團結、友愛、謙遜、孝敬等德育內容,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滲透、感染和熏陶作用,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都有深遠的影響,也是對學生一生思想品德、道德修養的奠基。但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更好地發揮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作用呢?下面我就自己一些做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1、在課題中滲透德育
課題往往被稱為文章的「題眼」,是文章精要內容的提煉、概括與濃縮。好的課題不僅能顯現出文章的主要內容,還能折射出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來。此時,我們可以把課題當作德育滲透的切入點,從而進行德育滲透,如在教《生命的壯歌》一文時,先引導學生理解「壯」字的意思,然後讓學生根據經驗說說見過有那些感人的壯舉,最後帶著自己的理解去解讀課題、讀課題。從而引發學生對生命的感悟,理解自然界弱小生命在生死攸關的時刻表現出的可貴的合作與獻身精神,從外層螞蟻和老羚羊舍己為人、從容赴死的壯舉中收到感染。
2、在導入滲透德育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這句話頗有一番道理,它告訴了我們應把好教學第一關。對此,我們不妨大肆渲染「開門紅」的課堂教學藝術,使德育知識滲透「精而細」,恰到好處。因此,精心設計生動、巧妙的導語,通過導語感染和教育學生。如:在《頤和園》一文教學中,不妨先出示多媒體課件,向學生介紹頤和園的美麗景色,並提問:「為什麼中外遊客都喜歡到園內看一看,走一走呢?」這樣的導語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們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感到驕傲與自豪,從而培養了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2、在探究新知中滲透德育
語文課的特點,決定了語文課的德育不是強加的,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必須在語言文字訓練過程中滲透,因此,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德育。
(1)在朗讀中滲透德育。
語文課程強調「以讀為本」。學生只有通過朗讀,才能身臨其境,才能感受到文章中人物思想的感染與熏陶,從而受到德育教育,如:在《番茄太陽》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要走的時候,明明輕輕地拉住我的袖子說:阿姨,你過來我和你說句話,我彎下腰,她附在我的耳邊輕聲說:阿姨,媽媽說我的眼睛是好心人給我的,等我好了,等我長大了,我把我的腿給你,好不好」在教到這里時,應引導學生多讀,且精讀,把它讀得恰如其分,真實感人,從而才能讓學生了解深深體會到小女孩那顆善良而又美好的心靈。
(2)在分析人物形象中滲透德育。
為了讓文中描寫的人物形象在學生面前栩栩如生地站起來,並銘刻於心,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應藉助人物形象的具體分析,使學生既初步懂得描寫人物方法,又受到人物崇高思想、優秀品質的感染熏陶。小學語文教材中收集的古今中外的優秀人物,尤其是我國古代、近現代在政治、經濟、科學文化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名人都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讓我們的學生從中感受到這些形象的道德感召力。
課文中人物對祖國的無限忠誠與熱愛,對侵略者的仇恨,對丑惡事物的揭露與批判,那些傑出的人物高大的形象會使我們的學生心靈受到深刻的教育。如在執教《祁黃羊》這課時,我讓學生找出晉悼公讓祁黃羊舉薦人才時,祁黃羊是怎麼做的,怎麼說的,讓學生體會從中體會到他是一個顧全大局,以國家為重,不計個人恩怨,唯才是舉,外舉不避仇,內舉不必親的人。
(3)在重點詞、句的講解中滲透德育。
語文教學只有扎扎實實地抓住字、詞、句的理解,才能清楚地闡明課文所體現的內在思想性,才能在學生獲得知識、形成能力的同時,受到具體生動的思想教育。有些字詞在文章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如果不理解,就會影響對課文的理解,所以字詞學習不容忽視。
(4)在欣賞插圖,利用圖片滲透德育
引導學生欣賞插圖,領悟圖意,有助於學生把課文較為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藉此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進而深化學生的思想認識。如教《黃果樹瀑布》一文,除了書中的插圖外,再利用多媒體出示黃果樹瀑布不同角度的圖片,二者結合,讓學生更進一步的了解黃果樹瀑布特點,再配之教師的講述,就能使學生對黃果樹瀑布氣勢非凡,雄偉壯觀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讓學生感受到祖國山川的壯麗,產生了自豪之感。
(5)在與課文中人物的比較中滲透德育
運用比較法,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起他們求知的慾望,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辨別能力,使他們分清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什麼可以效仿,什麼應該譴責。比如《一定要爭氣》這篇課文在記敘童第周學生時代的兩件事時,採用了對比的寫法,以相似的結構和語言有層次地表現了童第周勤奮學習、刻苦鑽研的優秀品質和「為中國人爭氣」的愛國思想。教材本身有許多可供比較的條件,利用這些條件,教師可採用比較法教學,有利於將情感滲透在閱讀教學的全過程之中。通過多次對比,學生認識到在學習上應有頑強的學習意志、明確的學習目的和端正的學習態度,從而也激發了學生為國爭光,為祖國建設努力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閱讀教材的過程中受到了深刻的情感教育。
3、在課堂練習中強化教育
課堂練習能鞏固學生知識,發展學生思維,形成學生能力。在反饋練習中我們可從抓住訓練重點,在突破難點上下苦功夫,巧功夫,恰到好處的滲透德育。如:在《爭論的故事》一文教學中,我在課堂鞏固訓練中實施了讓學生帶著感情去分角色朗讀課文,把學生帶入情境,並讓他們自編自演課本劇,學生的理解與感悟就在表演中得到了升華,從而讓他們在這樣的課堂練習中認識到了做事應把握好時機,如果陷入無休止的爭論,必將貽誤時機而一事無成的道理
4、在總結回顧中延伸德育
語文教材中固有的思想教育,是實施德育教育的依據。對此,我們應在全課總結、延伸學習內容的時刻,巧妙地滲透總結性的德育教育。如:在《軍神》一文教學時,我引導學生自主小結,讓學生在知道劉伯承為了革命而拒絕使用麻醉劑做手術,從而引申教育孩子要向劉伯承一樣做一個意志堅強的人。
5、在習作中誘導德育
新課程教學建議對寫作提出要說真話、實話、心裡話,不要說假話、空話、套話。這不僅是教作文,也是教做人,可見學生習作要融進學生生活,與學生的行為習慣聯系起來,使學生通過寫作感知做人道理,學會做人。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另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塑造學生心靈的重要途徑。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老先生的作文教學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與教做人的統一」。作文教學可以促進學生更全面地觀察社會、更深刻地認識社會,贊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擊現實中的假惡丑,培養學生正確的是非觀念。所以每個教育工作者應該把握每個有利時機,自覺地、有意識地站在育人的高度教書,這對於提高人才的綜合素質是至關重要的。在作文教學中,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與思想實際,引導學生在作文中悟「道」,有機滲透道德教育。例如:寫「我的媽媽」,要求大家寫出自己的媽媽是怎樣照顧我們的學習和生活的,感受父母對自己的愛。那麼,我們應該對父母做些什麼?從中讓學生接受孝敬父母的教育。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家庭的寵愛使得他們習慣於什麼事都只從自身這一角度來考慮,很少顧及他人的感受,養成自私的毛病。通過作文,慚慚讓他們懂得如何去面對生活,面對困難,面對挫折,使他們健康地成長起來。由此可見,習作可以引導學生如何做人,凈化學生的心靈,使之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傳統美德
6、在口語交際教學中實施德育
口語交際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編的口語交際內容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如:《有禮貌》、《請到我家來》、《打電話》、《買文具》等內容教育學生在與人交往中,要學會使用禮貌用語,學會禮貌待人;《學會安慰》、《學會鼓勵》等內容教育學生養成助人為樂的好品德。上好口語交際課,也能感染學生,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拓寬視野,在課外閱讀中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課外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德育的途徑之一。積極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語文課外閱讀,不僅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意志性格特徵,而且有助於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徵、興趣愛好、思想實際,向學生推薦有關讀物,列出書目,引導學生去讀,要加強閱讀指導,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興趣,教給他們讀書方法,特別是評價與欣賞的方法,使學生從閱讀中有所收獲。
(四)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對學生進行德育熏陶
通過語文課外活動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是語文整體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將課堂內外德育做到有機結合,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語文課外活動能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活動的設計要貼近學生的思想實際,並注意有層次性和針對性。語文課外活動的類型多種多樣,例如舉辦文藝作品欣賞會、故事會、演講會、辯論會等,這些活動形式生動活潑,能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很受學生歡迎。小學生的可塑性強,課外活動要選擇正面良好的榜樣,以培養優良品質、積極進取精神、社會主義道德情操和愛國主義情感,如革命詩歌朗誦會、名人成功故事會等。通過這些活動滲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語文能力訓練與品德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寓德育於語文課外活動中。
(五)在作業批改中滲透德育
學生的作業既能檢驗他們掌握知識的熟練程度,也最能及時反映出他們的思想動態。所以在作業批改中,教師應該隨時注意各種苗頭,及時加以引導、糾正,並不失時機地滲透思想教育。例如,我在批改學生的作業時,曾發現有位同學用「幫助」造句:「只有別人幫助了我,我才幫助別人。」我把這個同學找來跟他講明了助人為樂的道理,使他明白了應該如何「助人為樂」。
(六)通過語文教師的自身形象,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學高為師,德高為范」這就要求教師不但要有廣博堅實的業務知識,而且要不斷充實和更新,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和敬業精神。德育教育既要言傳,又要身教,處處為人師表,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要先做到,用自己的愛心和人格魅力感染影響學生。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多表揚、少批評」、「多鼓勵,少指責」激發學生興趣,樹立樂觀向上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精神。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我總是盡可能地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參加難易不同層次的活動,對成績差的同學盡可能予以肯定,激發他們的學生熱情,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學習積極性。同時還經常注意自身的穿著打扮,言談舉止,給學生樹立榜樣。只要細心發掘德育工作和學科教學的最佳結合點,並在備課的同時注意將二者融為一體,都可以讓學生得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而不會使德育成為空泛的口頭說教,從而很好地促進學科知識的學習,為學科知識的吸收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教師的人格魅力源自於自身廣博的知識、舉止言行、崇高的品德和博愛的心靈。法國文學家羅曼·羅蘭說過:「要播灑陽光到別人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教師人格完美,對學生的心靈就有感召作用。教師的人格內在的,但內在的人格光輝總會向外顯露出來,產生非凡的魅力。相對於空洞的道德理論說教,教師自身的人格魅力具有更強的說服力,起到更生動、更形象的榜樣作用。
總之,語文教學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教育的內容,只要我們教師努力尋找,恰如其分地把二者結合起來,以社會為課堂,講課中自然滲透德育教育,努力做到教書與育人的統一,知識性與思想性的統一,知與行的統一, 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Ⅱ 淺談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

淺談在語文教學中怎樣滲透德育教育
《語文課程標准》(2011年版)明確指出:「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社會義榮辱觀,培養良好思想道德風尚。」
因此,在小學語文學科中滲透德育教育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語文學科課時多,教學時間長,學生幾乎每天接觸課本中思想性較強的課文,耳濡目染,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它所起到的教育作用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那麼,如何將寓德於教落到實處呢?
一、鑽研教材,深入備課,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點,加強德育滲透
蘇教版語文教材選取了大量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有塑造人物豁達開朗、大愛無疆,心靈崇高的;有描寫祖國大好河山,表現自然美的;有展示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有表現語言音樂美,文字建築美,詩句音律美的古今詩詞等。這些課文都以不同的方式體現了作品的內在美,富有質朴美感。教材中所體現的濃濃人文氣息,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學生,使他們在接受知識的同時,也接受真善美的思想。因此,作為語文老師就應該充分利用好語文學科的德育優勢,積極探索在語文教學中如何用好語文教材。我們要深入鑽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點,加強德育滲透。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切忌空泛、枯燥地說教,人為地撥高。教師要避免在教學中走極端:既不能光講授語文知識,也不能只強調思想教育。教師要深入備課,在教學中做到寓教於情,寓教於理,達到既教書又育人的效果。如《三亞落日》這篇課文,讓學生體會三亞落日的色彩美、形態美、意境美,激發他們熱愛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盧溝橋的烽火》這篇課文,讓學生了解「盧溝橋事變」的史實,認清日寇侵略罪行,激發他們對我國軍民同仇敵愾抗擊侵略者的英勇行為的崇敬之情。《石灰吟》這首詩,讓學生懂得詩人不同流合污,堅決同惡勢力斗爭到底的高尚品質。
二、在語文教學中把握好教育度,找准德育點,選好滲透法,發揮語文學科的德育功能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道德准則只有當它們被學生自己追求、獲得和親身體驗過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而我們小學語文教師肩負「教書」和「育人」這兩大重任。因此,我們要在語文教學中把握好教育度,找准德育點,選好滲透法,充分發揮語文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的作用,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同時,又受到生動而自然的思想品德教育,收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
1、藉助扎實有效的語文教學活動,在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中進行德育滲透。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都文質兼美,有明確的主題思想,都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精品。但教材中的德育意圖卻深深地潛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間,都不採取直接表達方式。因此,欣賞文章時,應該由文入情,觀於目,動於心。教學中,抓住字、詞、句,結合聽說讀寫的訓練,對學生進行扎扎實實地語言文字訓練,藉助扎實有效的語文教學活動,在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中進行德育滲透,從而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如教學《最後的姿勢》這篇課文,我抓住「拉、撐、護」三個動作,突出「撐」,引導學生理解感悟「這是怎樣的撐啊」。撐在桌上,弓著身子,意味著譚老師將用他的血肉之軀去擋住紛紛砸下的一切;撐在桌上,譚老師早已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撐在桌上,他要保護課桌下的那四個學生呀。再結合下面一節,反復讀這個動作,讓譚老師的人物形象在學生的心中樹立起來,高大起來。這一個「撐」,讓學生深深感動,永生難忘,並對譚老師產生崇高的敬意。
朗讀是語文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作者流露於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容易對學生產生共鳴,能深深地感染學生,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教師要抓住課文中重點詞、句、段落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讀中悟,悟中讀。如教學《船長》這篇課文,我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在黑暗中,哈爾威船長與洛克機械師、奧克勒大副的對話,感受哈爾威船長忠於職守、舍己為人的精神。
2、語文課堂教學要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深化德育教育。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點,堅持正面啟發,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在領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傾吐自己內心的感受,相互啟發,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課文思想感情的熏陶和感染。如教學《學會合作》這一課時,除了課文中合作的例子,我引導學生聯想生活中的例子,如學校里進行的各項集體評比活動、廣播操比賽、拔河比賽等,讓學生在親身的體驗中體會合作的內涵,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3、在作文教學中,抓住契機,與德育教育結合起來。
作文是學生接觸體驗生活,創造性地提煉生活、美化生活,融自己的情

Ⅲ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課題研究

小學語文教學的三維目標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就滲透著德育教育啊!

Ⅳ 研究怎樣在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摘 要: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研究對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目前針對相關問題的研究還存在一些不足,本文以此為視角對相關問題展開研究。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 德育教育 滲透方法
對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相關問題展開研究對促進小學語文教學的高效實施具有重要作用,現階段針對相關問題的研究還存在一些問題,因此,本文以此作為重點研究內容。
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1.小學語文教學中需要滲透德育教育
應該說語文學科本身蘊含諸多德育教育元素,但是長期以來,小學語文教師更多的是以應試教育理念引領小學語文教學,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提高小學生的語文成績上,在教學中只重視語文知識的傳授,很少深入挖掘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元素。在以往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滲透工作沒有得到有效落實,即便是在教學中有意無意地滲透了一些德育教育的內容,但是,這樣的德育教育的滲透只是流於形式,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滲透德育教育,不僅是現階段小學生語文教育的需要,而且是小學生德育培養的客觀需要。從這個意義上說,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非常必要。
2.小學德育教育內容和手段的創新需要
小學德育教育主要包括熱愛自己故鄉的教育、立下遠大志向努力成才的教育、孝順父母長輩的教育、熱愛和關心集體的教育、懂得做人道理的教育、養成文明習慣的教育、熱愛環境和勞動的教育、愛國教育,等等。這些德育教育的內容雖然是比較豐富的,但是,只是從大的方向開展德育教育活動,在上述德育教育的內容實施中,主要集中在思品學科中,因此,德育教育無論從內容和手段的運用方面都比較片面,難以滿足現階段小學德育教育的客觀需要。應該看到在小學語文課文中,有許多優秀的語文學習篇目,都是中華民族優秀的道德文化遺產,在這些語文教學內容中,具有豐富的德育教育資源,這些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資源,極大地豐富了小學德育教育的內容,也為小學德育教育的高效開展提供了更多創新實施的手段。與此同時,在小學語文教學內容中雖然一些內容不是明顯的德育教育內容,但是能夠有效強化小學思想品德的教學效果,有效促進小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因此,以小學語文教學為平台滲透德育教育是非常有效的德育教育手段。
3.小學德育目標的實現需要
新的小學德育教學標准倡導實現的小學德育教育目標主要包括:幫助小學生形成五愛情感,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幫助小學生強化法律意識,形成法律觀念,幫助小學生樹立集體意識,讓小學生認識到孝敬父母的重要性,使小學生懂得團結同學和關愛同學,懂得勤儉節約和講究衛生,懂得遵守紀律和文明禮貌,等等。通過分析小學德育教學的目標我們發現,小學德育教學的目標有許多地方與小學語文教學的目標相一致。二者有許多交叉點與相互融合之處,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根據小學生德育教育目標的實現需要,選取一些具有德育教育內涵的語文教學內容滲透德育教育,可以有效促進小學德育教育目標的實現,促進小學生德育素養的全面提高。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1.運用豐富的教學方法滲透德育教育
應該看到,課堂教學是提高小學生德育素質的重要陣地,因此,要通過小學語文開展德育滲透,教育課堂教學是一個重要的教育平台[1]。要達到這一目的,就要以小學語文課堂為主戰場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滲透德育教育。首先,要通過講解知識滲透德育教育。在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更多的是採取那種知識灌輸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在教學中只要是將應該講解的知識點讓同學們記住了,在考試中能夠答對了,就會認為是教學取得了成功,所以在教學中很少滲透德育教學的內容,錯失了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機會。要改變這樣的狀況,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語文知識時,就要盡可能幫助學生理解語文知識中所蘊含的德育教育內容,讓學生在無形之中受到思想的啟迪,提高道德素質;其次,運用情感熏陶的方法。這種教學方法的運用主要是結合具有豐富情感元素的教學內容創設情感教學的情境,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手段的有效運用,烘托充滿真情實感的教學情境,給予學生真實的情感體驗,在情感教學的熏陶中,促進學生健康情感的形成,以此提高學生的德育素質;再次,運用榜樣學習的方法開展滲透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身教重於言教,單純進行講述式的說教是難以收到預期的德育教育效果的,只有讓學生看到道德的榜樣,才能夠讓小學生受到心靈的啟迪,才能夠真正讓小學生思想得到凈化,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要做到這一點,教師不僅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榜樣,讓教材中人物的道德力量充分感化學生,讓這些榜樣的高尚情感深入每一個孩子的心靈深處,而且要結合現實中一些先進人物的榜樣對學生進行教育,這也是提高學生道德素質的有效途徑。
2.通過語文課外活動滲透德育教育
除了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以外,小學語文課外活動也是滲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式。課外活動與課堂教學相比較,有自身優勢,課外活動教學的方式比較靈活,活動的內容不死板,更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與年齡特點[2]。因此,教師在開展小學語文課外活動時,要引導學生收集有關德育培養的語文教學資源,通過一系列小學語文課外教學活動將這些教學資源有效滲透進去。這些教學資源中的德育內涵,在一系列的小學語文課外活動的實施中得到有效挖掘。學生在課外活動的開展中,語文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的同時,道德素質也得到很好的培養。課外活動的開展要盡可能貼近學生生活,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課外活動方式,創新小學語文課外活動形式,這是實現小學語文德育滲透的有效途徑。
3.通過課外閱讀滲透德育教育
課外閱讀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手段,在以往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活動的開展中教師更多關注的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對於學生在閱讀中德育得到了怎樣的熏陶則很少關注,這就讓課外閱讀淪為技能的訓練,這樣的課外閱讀活動對於學生思想和道德素質的培養非常不利。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在課外閱讀中滲透德育教育是實現小學生德育培養的重要手段,通過內容豐富的課外閱讀,不僅可以有效培養學生閱讀能力,還可以砥礪學生的思想,啟迪學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培養頑強的意志品格,從而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優秀的課外閱讀材料,尤其是選擇那些學生歡迎的充滿人文色彩的閱讀材料,這些閱讀材料的選擇,對於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外閱讀中,有效滲透德育教育的內容,是促進小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實效開展的重要方式。
開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研究對促進小學生德育素質的提高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目前針對相關問題的研究還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之處,因此,本文開展相關問題的研究極具現實意義。

Ⅳ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德育滲透

德興二中 舒文新 教育,就是培養人。教師,首先必須清醒地意識到自己應該努力爭取做個教育家。 語文教師教學生文,對學生進行嚴格的語文基本訓練,使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具有一定的讀寫聽說能力,當然是義不容辭的責任;然而,與此同時,必須高度重視培養學生的思想素質、道德情操和文化素養。語文教師應樹立鮮明的育人目標,教文要納入育人大目標。只見文,不見人,充其量只在雞蟲得失上兜圈子,很難成為學生生活的導師,道德的教員。認為教文是語文教學的硬任務,育人不過是招牌或幌子的看法是可取的。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得很對:任何真正的教學不僅是提供知識,而且是予學生以教育。離開了人的培養去講文的教學,就失去了教師工作的制高點,也就失去了教學的真正價值。 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思想、道德、情操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很多。輸送知識信息,聽、說、讀、寫訓練,課外閱讀,課外其它活動等都是教育的途徑,只要選擇和創造恰當的方法,途徑暢通,那些閃光的思想、閃光的精神就會伴隨著語言文字滲入學生的心田。 一、精心設計,使課堂教學閃現思想的火花 學科教學體現德育,課堂是主要陣地。語文教學在授課時應力求熔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智力發展和思想情操陶冶於一爐,力求課上得立體化,發揮多功能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方法很多,常用的有: 1、挖掘課文內在的思想性,揭示其中寓含的深意 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絕非強加於學科,游離於學科之外,而是由學科本身的性質和特點所決定。問題在於教師是否洞悉所教學科的性質,做有心人,全面理解和落實教學大綱。一篇好的課文必然是作者情動手中,言溢於表的產物。既然是佳作,總離不開思想深邃,見解精闢,感情真摯,語言優美,富於表現力。鑽研教材時要從語言入手,仔細琢磨,反復推敲,真正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體會文中所寓含的思想的高度、深度、廣度,把思想精華所在牢牢抓住,揭示闡發,啟發學生深思。例如《在山的那邊》中有這樣兩句詩: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我啟發學生:海為什麼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呢?當學生明白這里的海象徵著理想時,這個問題便不難理解了:每人人都應該有自己的理想,心中要有用信念凝成的海。接著問學生:你心中的海是什麼呢?學生踴躍發言,談理想、談信念,通過這堂課對學生進行了一次極好的理想教育,使學生對理想有了新的理解。 2、重錘敲打關鍵詞句,使它們濺出耀眼的火花 一篇好的課文總有一些言簡意深、言簡意豐的重點詞句、關鍵詞句。教學時要注意把握這些詞句,引導學生用重錘敲打,使其中所飽含的思想情操濺出耀眼的火花,照亮學生的心靈,引起他們的共鳴。 《荔枝蜜》中有這樣一句話:老梁說:‘蜂王可以活三年,工蜂最多活六個月。’我不禁一顫:多可愛的小生靈啊!對人無所求,給人卻是極好的東西。教學時我抓住顫字要學生推敲:顫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作者會顫又為什麼不禁一‘顫’?顫以後流入筆端的是怎樣的思想,怎樣的感情?經過思索、推敲,學生懂得了:顫是抖動、振動,因外因而產生的抖動。工蜂最多活六個月,整日整月採花釀蜜,不辭勞苦。生命卻如此短暫,作者意想不到,心顫動了。這一節課通過對關鍵詞的重錘敲打,使小蜜蜂對人無所求,給人卻是極好的東西的高尚情操閃發出耀眼的火花,從而打動學生的心。 3、創設情境,帶領學生置身於情境之中,使他們耳濡目染,受到熏陶。 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下產生的,或歡樂,或悲哀,或崇敬,或憎惡,語文教學中要創設與教學內容相應的情景,創造和渲染氣氛,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創設情境的關鍵在於能否採用多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情感。教學時如採用錄音、朗誦、配樂朗誦、口頭描述等方法,引導學生眼看文字,耳聽音響,口述佳景,心游四方,學生就會進入文中的意境,賞心悅目,受到感受。如在教流沙河的《理想》一詩中,我就讓學生採取多種方式的朗讀:自由讀,個人讀,男女組合讀,配樂朗誦,學生在這一階段,已對課文有了較深層次的理解,對理想已有了深深的渴望,我看火候已到,又讓學生談自己的理想巧妙地尋找到了德育的最佳結合點,使學生置身於理想的王國之中,燃燒起心中的理想之火。 二、課外延伸,在美的氛圍中徜徉 學科教學有兩個陣地,一課內,二課外。課外是課內的延伸。學科德育既要落實在課內,又要延伸到課外。 課外是個非常廣闊的世界,作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不光要關注課堂更要關注學生課外的學習,我經常用這兩種辦法來解決這一問題。 1、用書來引導、教育學生。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是全世界的營養品,閱讀一本好書就是與一個高尚的人進行交談。可想而知,書的作用多麼巨大!所以我經常推薦好作品,給學生提供精神食糧,定期組織讀書會,交流讀書心得,評述作品優劣,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真正愛讀書,提高學生的識別能力,用書籍來引導學生走向成熟,走向自強。 2、組織健康的課外活動,開拓學語文的廣闊天地。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一方面從報刊雜志中獲得知識,一方面從生活中吸取知識養料。所以我在教語文時千方百計為學生創造條件,讓學生多看、多聽、多接觸大自然、多接觸社會,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如郊遊、野炊、元旦晚會、演講比賽、辯論賽、參觀、訪問、游覽、佳作欣賞、配樂朗誦等等活動。這些活動既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生活,又使學生在思想上受到感染。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學生在興味盎然地參加種種活動的同時,心田受到美的事物、美的思想情操的滋潤,久而久之,身心獲得了健康的發展。 三、積極引導,思想、文字雙錘煉 作文是學生語文知識和能力的綜合體現,它不僅反映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而且顯示學生的語文根基和智能水平。在作文訓練的過程中有意識地進行德育滲透,與閱讀教學中的教育一樣,至為重要。 1、引導學生多練筆,學會觀察,學會思考,教育改革家魏書生要求學生每天寫日記,並把它稱作道德長跑,就是發揮了寫作的功能,把教書和育人巧妙地結合起來。 生活是寫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學生寫作,就必須觀察生活、捕捉形象,習作指導的過程就是指導學習運用馬列主義基本觀點的過程,進行審美教育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人生的過程。 2、透過習作窺探學生心靈,發揮講評的育人作用 學生習作是學生思想、情操、品格、意志的反映,是學生自己生活和周圍情況的部分寫照。言為心聲,透過習作窺見學生的心靈,摸到他們思想深處的脈搏。教師要善於察微見幽,把習作中所反映出來的活思想、活情況,及時地加以分析,進行引導,在帶領學生推敲如何運用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同時,啟發他們明辨是非,區分美醜,褒善貶惡,奮發向上。 教育界前輩葉聖陶曾這樣告誡後輩:作為一個教師,只把功課教好還不夠,最重要的是關心學生健康成長。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教文育人應時刻銘記在心。育人之妙,存乎一心,一個語文教師當自己對教材的深刻理解和育人的崇高職責緊密相碰的時候,課堂上就會閃煉智慧的火花,產生能量,推動學生思想感情升華,就會延伸到課外,創造出一個個具有獨特性的、富有吸引力的教育情境。

Ⅵ 國內外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研究成果是怎麼樣的

因此在小學各科教育中,語文教學的德育功能具有明顯的優勢。它除了培養學生基本語文素養之外,還能對學生進行道德的熏陶、個性的冶煉以及行為習慣的培養。那麼,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研究有哪些特點和應該從哪些方法進行教育呢?
一、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特點
1. 滲透性。滲透性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的基本屬性。德育教育滲透於小學語文教學的全過程及作業、考試之中。識字教學可以結合字的形、義及字的形成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閱讀教學是滲透德育的主渠道,教師要有意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進行系統地教育;作文教學可以從觀察、選材、立意、構思等方面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態度、審美情感;作業中要對學生進行意志品格的訓練;考試中可以引導學生形成誠實、慎讀等優良品質。
2. 相機性。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是滲透在語言文字訓練之中的,教師教學時不應做刻意安排,要相機進行。因此,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又表現出相機性。所謂相機,就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3. 層次性。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隨年級段的不同,表現出層次性。拿英雄人物題材的課文來說,大多表現英雄人物為人民的利益勇於犧牲自己的崇高品質,如低年級《劉胡蘭》、中年級《黃繼光》、高年級《董存瑞捨身炸碉堡》。教學這些課文時,教育重點要根據學生的年級特點有所側重,對於低年級的孩子,只要教育他們學習劉胡蘭在敵人面前堅強不屈的性格就行了;到了中年級,要讓學生進一步學習黃繼光愛人民、恨敵人的思想;對於高年級學生則要強調學習董存瑞為人民利益勇於獻身的崇高品質,樹立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的觀念。這樣,德育教育既易於接受,又會收到實效。
4. 審美性。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文章,閱讀教學的過程也是一個審美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及其中所閃耀的思想之美的感知與欣賞。作文教學則是指導學生審美意識的表達。這一特性包含兩個方面內容:一方面在語文教學中通過美感教育,使學生受到思想美的熏陶;另一方面,學生在感知美、欣賞美的過程中,自己辨別美醜的能力也得到不斷提高。
5. 共鳴性。好的文章從來都是有情物,教師教學時不但要吃透詞理,也要深挖其情,只有使文章之情與學生的感情產生共鳴,才有思想教育可言。因此,共鳴性不失為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的一個重要特徵。
二、 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的幾種方法
1. 品語明道。語文課教學的本身就是文道統一。語文課的德育,不是外在的、附加的,而是蘊涵在字里行間之中,教師教學時要引導學生理解分析關鍵的字、詞、句、段,仔細品味其中的感情,達到使學生明白事理、受到教育的目的。這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最基本的方法。品語明道一般地說有三個步驟:一是感知語意,即理解語言文字的一般意思;二是聯想深思,聯系作者背景,聯繫上下文,思考語言的含義;三是細品明理,仔細品味作者為什麼這樣寫,弄清其中的道理。例如,《繁星》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星光在我們的肉眼裡雖然微小,然而它使我們覺得光明無處不在。既指天空中一片星光,也指光明的前途。懂得這一點,可以使學生初步認識國民黨統治的黑暗,學習作者追求進步追求真理的品質。要達到這一目的,首先要讓學生理解光明無處不在兩個詞,然後對三年前是什麼時候及作者當時是一個追求進步的青年加深理解,懂得光明無處不在的雙層含義,最後明白作者這樣寫的目的。這便達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
2. 披文入情。作者是情動而辭發,讀者是披文以入情。要想挖掘課文中蘊涵的思想感情,必須從披文入手,剖析語言文字。作為教者,要善於抓住課文中作者情感活動的印記,讓學生細細體味,使之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例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文中有這樣一句:好像有誰在無聲地指揮,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約而同地站著,顧不得擦去腮邊的淚水。教學時,可引導學生通過一系列表示人們動作的詞語,去理解、體會人們的悲痛情感,再通過對好像有誰在無聲的指揮不約而同的理解,使學生體會人們自覺悼念總理的感情。人們之所以這樣的悲痛,這樣的自覺,是因為周總理鞠躬盡瘁的高貴品質給人們留下了深深的回憶。因此,他靜靜地躺在靈車里,越去越遠,和我們永別了的時候,人們怎能不百感交集、悲痛欲絕呢?通過以上披文入情的分析,學生對周總理的敬仰、懷念以及因失去這樣一個好總理而悲傷的感情便油然而生。
3. 創設情境。通過引導學生藉助作者語言文字,想像出一定的情境,感受作品的思想感情,受到教育。如《草原》中有這樣一段描寫:主人們下馬,我們下了車。也不知道是誰的手,總是熱乎乎地握著,握住不散。這里描寫的是蒙族人民與漢族客人見面的情景,熱情的場面充分表現了蒙漢情深。教學時可以啟發學生想像他們見面時具體場面,深刻感受蒙漢一家親,受到民族大團結的思想教育。創設情感,要求教師選好想像之源,指明想像之路,交流想像之果。
4. 替換角色。讓學生把自己放在課文中人物的位置,替人物去說去做,深入體會作品的思想內涵,達到受教育的目的。用朱熹的話來說:讀書不可只專就紙上求義理,須反來就自家身上推究,使其言皆出於吾之口,使其意若出於之心,然後可以得爾。
5. 架橋鋪路。對於那些內容與學生生活較遠的文章,要使學生把握其思想內容,教師須在教材與學生之間架設橋梁或鋪平道路,讓教學內容與學生認識水平相溝通。當然,架橋鋪路也包括向學生介紹有關時代背景、提供一些必要資料等。
總的說來,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是以語言文字的訓練為依託,脫離語言文字這個工具的訓練,或避而不談語言中的思想內涵,都不能叫語文課。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既可以通過傳授語文來進行,也可以通過培養語文能力來進行。教師要從學科特點和學生實際出發,把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德育功能。

Ⅶ 對語文教學中的德育工作有何看法

小學語文學科是基礎性工具學科。語言文字作為表情達意的工具,具有強烈的思想性,小學語文學科的教學在完成德育任務方面具有許多的優越條件。我們要研究德育在小學語文教學內容中的特徵,根據小學語文學科的特點,通過形象感染、感情陶冶和潛移默化的作用來實施德育,培養高尚的情操,提高思想覺悟和社會主義道德品質。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就是教師憑借小學語文教材,發揮自身優良品德的影響,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可以結合學校中的各種語文活動來進行。
一、小學語文滲透德育的途徑
(一)課堂教學
語文教育通常指的是關於自己祖國語言的教育活動。祖國語言負載著自己祖國和民族的思維方式、思想感情,傳承著自己祖國綿延不息的文化,具有深刻的底蘊。課堂教學是進行德育的主要場所,它以教材為本,教材中有極其豐富的德育內容,諸如愛國主義、艱苦奮斗、民族自豪感等。所以,應該把語文教學與德育工作相結合的重點放在課堂教學上。
1、講析理解法
在課堂教學中應實施德育與智育的統一,不能離開語文訓練去進行德育,更不能讓語文訓練從屬於德育。在語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來正確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在領會思想內容的基礎上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以收到語文教學應有的效果。學習課文時,應使學生學好語言文字,了解字、詞、句的含義,把德育滲透到語言文字的講析中,達到智育與德育的自然融合。例如,學習《爬天都峰》、《趙州橋》等課文,可以對語言文字進行深入的解析,在深入理解了文章的內容後,再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聲中進行誦讀,對學生進行熱愛自然、熱愛祖國的教育。
2、情感熏陶法
教學課文應該以與課文相適應的情感介紹資料,模擬真實情境以製造氛圍,使學生似身臨其境,在創設的情境中、在強烈的氛圍中投入學習,從而使學生獲得更真實、更深刻的體會。語文課本中有很多地方描述的情景是無法得到再現的。為了讓學生更好的進入課文描寫的情境,利用一些藝術的手段再現課文描寫的情境,把它直觀再現在學生的眼前,能有效的激發教師所期望的情感。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時創設的情景,就受到了良好的效果。課前,兩盆鬱郁蔥蔥的萬年青置放在講台的一角,片片白花點綴其間,更顯示了它的高尚與肅穆。錄音機里,播放著震動人們心扉的貝多芬交響樂《葬禮進行曲》,如泣如訴,低沉悲壯。教師身著灰色西裝,深情悲哀而又莊重。這樣,萬年青、白花、哀樂、服飾、神情,構成了一個和諧的悲傷的情境。在這種氣氛下,學生對周總理的哀悼之情油然而生,學生與教師的情感自然就達成了統一。這就是教學與德育的統一。
3、榜樣學習法
品德基礎的建立不是靠長篇大論的說教,而是用榜樣的磚塊一天一天鋪砌起來的。語文教師一定要用好教材,藉助教材為學生樹立起榜樣。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向文章中的人物學習,從而達到德育的目的。例如,可以通過《我不能失信》等課文進行誠信的教育;通過《趙州橋》等課文進行民族自豪感教育;通過《爬天都峰》等課文進行意志性格的教育。
4、比較分析法
運用比較法,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起他們求知的慾望,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辨別能力,使他們分清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什麼可以效仿,什麼應該譴責。比如《一定要爭氣》這篇課文在記敘童第周學生時代的兩件事時,採用了對比的寫法,以相似的結構和語言有層次地表現了童第周勤奮學習、刻苦鑽研的優秀品質和「為中國人爭氣」的愛國思想。教材本身有許多可供比較的條件,利用這些條件,教師可採用比較法教學,有利於將情感滲透在閱讀教學的全過程之中。通過多次對比,學生認識到在學習上應有頑強的學習意志、明確的學習目的和端正的學習態度,從而也激發了學生為國爭光,為四化建設努力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閱讀教材的過程中受到了深刻的情感教育。再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緊緊圍繞「大年夜」這一特定的典型環境,講述了小女孩在大年夜赤腳賣火柴──小女孩擦燃火些幻想與大年夜相關的食物、聖誕樹等物──小女孩在大年夜熱鬧氛圍中凍死了。學完了這一課,學生了解了資本主義窮人的生活。教師這時可讓學生談談自己是如何過大年夜的,一家人是如何喜氣洋洋,張燈結綵,團聚在一起吃團圓飯的。通過比較,學生更加深刻的體會到這篇課文所隱藏的深層含義,體會到自己生活在社會主義國家是多麼幸福的事。
(二)課外閱讀
課外閱讀是語文德育實施的途徑之一。積極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語文課外閱讀,不僅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意志性格特徵,而且有助於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當然,書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選擇地讓學生去讀。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徵、興趣愛好、思想實際,向學生推薦有關讀物,列出書目,引導學生去讀,要加強閱讀指導,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興趣,教給他們讀書方法,特別是評價與欣賞的方法,使學生從閱讀中有所收獲。例如針對有些學生沉迷於某些談情說愛、情意綿綿的情節,便組織學生認真學習有關文藝理論的書籍,引導學生了解任何作品中人物的悲歡離合,總是離不開時代特點的;針對某些學生閱讀時只注意故事情節,教育他們在閱讀文藝作品時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內容,看到它的社會意義,從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書相當於一位良師益友,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習成績,而且還能培養刻苦學習、戰勝困難的奮斗精神,所以應該鼓勵學生訂閱書刊雜志,使學生擴大視野,提高思想覺悟。
(三)語文課外活動
通過語文課外活動對學生進行德育是語文整體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語文課外活動能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活動的設計要貼近學生的思想實際並注意有層次性和針對性。例如初中生處於半幼稚、半成熟、獨立性與依賴性相交錯的充滿矛盾的時期,他們的行為富有模仿性。故課外活動還要堅持選擇正面良好的榜樣,以培養優良品質、積極進取精神、社會主義道德情操和愛國主義情感,如革命詩歌朗誦會、名人成功故事會等。而高中生處於人生觀、世界觀形成時期,無論是觀察力、想像力還是思維力都已接近成人水平,獨立判斷能力增強。教師要根據這些特點來組織語文課外活動,例如舉辦文藝作品欣賞會、評析會、演講會、辯論會以及建立文學社團等,這些活動形式生動活潑,很受學生歡迎。通過這些活動滲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語文能力訓練與品德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寓德育於語文課外活動中。
寫日記是課外寫作活動的一種重要形式。有位特級教師說:「日記是『道德長跑』,每天堅持,使人心靈求真、向善愛美。」絕大多數學生寫日記時都說真話,說心裡話,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寫日記能規勸自己上進,勸人改過。許多學生在日記中針砭假惡丑,贊揚真善美……,這便起到了教人向善、愛美的作用。」教師應充分利用日記這種寫作形式的德育功能。課外寫作活動還有編寫板報、牆報等。這些寫作活動也是進行語文德育的重要陣地,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獨立工作能力。
(四)教師的影響
學生的思想品德主要由教師來培養。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是學生直接的榜樣,教師的情感、態度對學生有著最直接、最重要的影響。教師在課堂上進行品德教育,在課後言行一致、以身作則,以優雅的儀表、文明的談吐樹立起良好的形象,就會對學生道德風貌的健康培養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成為學生的鏡子。
二、實施小學語文德育的方法
1、平等待人,潤物無聲
小學語文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德育,必須熟悉和了解學生,做他們的知心朋友,使他們感到教師的心和他們的心是息息相通的,彼此便要互相尊重,相互信賴。對每個學生應該有正確、全面的看法,在評定學生品德上不能有認識定勢,更不能把道德與語文學習成績等同視之,而要看到後進生的閃光點和優生的不足。理想的教師應該是公平的、對學生一視同仁的、不存偏見的教師,是理解學生、親近學生、和學生打成一片,和學生多交流的教師,是身教重於言傳的教師,是和學生相處融洽,對學生默默關心、暗中了解情況,對學生寬松,與學生心心相印、像朋友一樣的教師。要排除一切干擾因素,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在情感上師生互相接近,消除學生的猜疑心理。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要注意道德情感陶冶,教師要運用情感去感染學生,以滿腔的熱情去教育學生。語文教師還要民主平等地與學生交流思想、探討問題,用自己真摯的感情感染學生,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影響學生,滲透到學生的心靈中,起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作用。
2、活動入手,開辟渠道
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須開辟多條渠道,使德育像涓涓細流流到學生心田。課內與課外結合,課堂與生活結合,集中與分散結合,閱讀與寫作結合,圍繞中心,指導學生讀有關的書,出有關牆報,辦有關小報,寫有關評論,開展演講會、朗誦會、辯論會等各種活動,實行全面教育,綜合治理,形成集體輿論,充分發揮多渠道功能。
3、針對特徵,有的放矢
實施小學語文德育,要注意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心理特徵,不搞成人化、兒童化教育。中學生處於少年期和青年初期,既有成熟的心理特點,也有稚嫩的心理特點,一方面體力、智力的迅速發展已具備一定程度的獨立性和自覺性,另一方面又經驗不足,情緒多變,依然存在幼稚性、依賴性、沖動性。在教學中,教師要做學生的引路人,引導他們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激發他們積極向上的動力。
只要把握住德育的特徵,將語文教學活動與德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發揮教師自身的榜樣作用,就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Ⅷ 談談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他們的思想品德不僅影響到社會風氣,還影響到國家、民族的前途。但是,當我們把目光定格在現在的許多青少年身上時,不禁有點心寒,有點迷惘。現在的許多學生崇拜腰纏萬貫、青春亮麗的影視明星,追求自我價值,崇尚名利,而對流落街頭的乞丐嗤之以鼻、唾之以沫,毫無同情心可言。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作為學校的教育工作者,我們不能不進行深入的思考。
語文學科具有人文性的特點,思想性強,它比在其他學科進行思想教育來得更直接,更明顯,更順理成章,更容易操作。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將思想教育融入到知識的傳授之中,注重學生的人文感悟,努力培養學生高尚的愛國情感和民族情懷,向學生進行艱苦教育、理想教育和環境教育,讓學生體會人間的真善美,使學生成為德才兼備的人。語文教學大綱也強調語文教師在平時教學「要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提高思想認識,陶冶道德情操,培養審美情趣」。那麼,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呢?我有以下幾點粗淺的體會。
一、在語文課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
我們知道,高中語文課本中大多數文章是文質兼美的好文章。有的文章蘊藏著愛國主義精神,有的文章蘊藏著吃苦耐勞的優良品質,有的文章具有人間的真善美,能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的思想感情起到積極深刻的影響。語文教師如能根據各篇課文的特點,深鑽教材,挖掘課文中的德育因素,使德育在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的過程中滲透、交融、同步,就能使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弘揚愛國主題,體會民族精神
孫中山有句名言:「做人的最大事情是什麼呢?那就是要知道怎樣愛國。」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在古今無數賢士哲人留下的名篇佳作之中多有體現。先賢們憂世深,思事勤,錘煉出千古傳唱、膾炙人口的箴言警句,這是對中華民族精神和傳統美德的生動詮釋,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寶庫中的瑰寶。這有待於我們青少年學生學習、繼承並將其發揚光大。
1.愛國主義表現在人們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一個真正的愛國者,對自己祖國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會產生眷戀的深情。尤其是我們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而又山川壯麗的國度。在我們祖國的沃土上,有著秀麗多姿的自然景色,可以使我們獲得巨大的精神力量,產生高度的自豪感。在講授這類課文的時候,語文教師要好好把握這一點,引導學生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
2.愛國主義還表現為對祖國人民的熱愛。鄧小平同志曾經這樣說道:「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這句話表達出一位真正愛國者的偉大胸懷,在他心中祖國和人民是密不可分的。又如,杜甫的大部分詩篇描述了對人民疾苦的同情。再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則表現了為民請命,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襟。范仲淹還在實際中用自己的俸祿在家鄉買「義田」千畝,救濟貧窮的族人,而自己卻貧窮一生,以至於死時「身無以為殮,子無以為喪」。這種胸懷值得後人敬仰。
(二)培養吃苦品質,揚起理想風帆
針對當前一些青少年勞動觀念淡薄、自理能力差、缺乏吃苦耐勞的品質和遠大理想這種現狀,語文教師要善於運用教材中鮮明的人物形象、豐富的情感、深刻的道理加強對學生進行艱苦奮斗教育和理想教育,以此培養學生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的精神。尤其是我國要建設成為現代化的強國,更需要教師教育青少年學生保持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拼搏進取,艱苦創業,成為有理想、有抱負的人。
(三)體驗人間真情,感受至善至美
在人的完善和發展中,真善美是人們追求的理想境界。在真善美的統一中,「真」是基礎,「美」是形式,「善」是核心。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認識、體驗人間的真、善、美,辨別假、惡、丑,培養學生忠厚善良、誠實正直、謙虛謹慎、友愛互助等優秀品質,促使學生不斷完善自我。教師應提醒青少年學生不能忘記和輕視自己年輕時的人生觀察和人生體驗,並把自己對人的自然、樸素、真誠的愛和同情保留到自己的成年,不要被現實的金錢關系所異化。因為只有這樣的心靈,才是人類最健全、最美好的心靈。
二、在作文訓練時滲透德育教育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作文訓練則是語文知識和能力的綜合訓練,是學生文字表達能力和思想水平的綜合體現。再者,中考作文評分標准一直是強調作品的思想內容、立意,即要求做到思想健康、立意深刻。中考改卷的教師一般都是將作品的立意、思想作為評分的最重要的標准。可見,作品思想健康、立意深刻的重要性。所以,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應當重視德育教育。在寫作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奮發向上,使他們的思想健康發展。
如讓學生寫《雷鋒出國了嗎》和《有「錢」就是幸福嗎》一類駁論文時,倘若學生的思想認識水準不能沖破世俗偏見的局限而達到較高的層次,困惑的局面將無法排除。因此,動筆前,教師必須對學生進行認真而不敷衍的,細致而不粗疏的思想上的「導航」,讓學生把「雷鋒精神」的基本屬性和本質特徵悟透,把革命的幸福觀和庸俗的享樂觀的本質區別搞清楚,認識世人偏見的弊端和腐朽思想的危害,使學生劃清先進與落後、正義與邪惡、真理與謬誤兩種思想的基本界限,這樣才能寫出一篇有真情實感的好文章來。與此同時,學生正確的是非觀也得到了培養。
在作文活動中,教師應貫徹崇高而遠大的理想教育。「志當存高遠」是三國時期諸葛亮在留給其後代子孫的著作中寫下的話。的確,一個人如果連立志的念頭都沒有,他又怎麼能摘到成功的果實呢?現在有些學生,學習勁頭不足,究其原因,是沒有崇高的理想和遠大的志向。沒有追求,沒有為理想而奮斗的意志品質的人,必然會碌碌無為地生活著。因此,為了讓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和遠大的志向,我在初一學生進校伊始就在理想教育上大做文章。在作文活動中,我結合課文閱讀教學舉行了各種理想教育的活動,如開展了「我長大了想干什麼」主題班會,舉辦了「我的理想」演講比賽……然後,我讓學生匯總所有的資料寫一篇以「理想」為話題的作文。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學生認識到每個人都應該樹立起遠大的理想,認識到理想離自己並不遙遠,也認識到在實現理想的路途中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只有克服困難、不停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達理想的彼岸。
青少年學生肩負著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因此我們所培養的學生不僅要具有完備的科學文化知識,更應具有遠大的理想、堅定的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素質和為人類進步而樂於奉獻的精神。所以,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把德育教學滲透到每一堂語文課中,讓學生在感悟到語文知識海洋浩瀚的同時,學到做人、做事的道理。這樣把德育有機地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可使德智相長,從而使語文教學彰顯出德育之美。

Ⅸ 淺談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

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們不僅要教書,而且還要育人。特別是處於21世紀的今天,更是任重而道遠。「學語文,就是學做人」,這是我國著名語文教育家葉聖陶給我們留下的至理名言。「不斷提高之原動力在於思想政治也」,那麼我們該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呢?我們應當充分利用教材,在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同時,結合實際,巧妙地融德育於語文教學之中。
一、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德育的永恆主題。語文學科蘊含著生動、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因素,因此,在語文學科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滲透,使愛國主義教育與語文學科教學有機地統一起來。如在授《誰是最可愛的人》這篇文章時,先讓學生去充分體會志願軍戰士那種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當學生為之感動時,再啟發引導學生:那麼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們還需要不需要這種精神呢?以及該如何去做才是愛國的?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會談一談自己的感受。從而培養起學生的愛國意識。又如在學習《最後一課》時,讓學生了解到小弗郎土面對國家的淪陷,把自己的滿腔愛國熱情表現在對祖國語言文字的學習上。那麼作為21世紀的青少年,又該如何對待自己祖國的語言文字呢?給學生提出啟發,教育學生愛國並不空洞,並不遙遠,只要我們從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這就是愛國的行動。
二、滲透環保意識教育
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但當今的人類環境――地球,正在遭受著空前規模的破壞,現已成為人類共同關心的重大問題。實踐表明,搞好環境保護,即要靠管理,靠科學技術,更要靠不斷提高全民族的環保意識。而學校首當其中要承擔起培養下一代人環保意識的任務,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有必要結合課本知識滲透環保教育。如在學習《向沙漠進軍》這篇文章時,先讓學生了解沙漠對人類的危害以及想要戰勝沙漠必須付出巨大代價。然後啟發學生,土地沙化的原因是什麼呢?原來是我們人類人為造成的,那我們人類就得自食其惡果。再聯系實際,談談近兩年來西北地區發生的「沙塵暴」給人類造成的巨大危害,然後再啟發學生為了我們人類以後不再遭受土地沙化之苦,我們該如何做呢?引導學生從我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和帶動身邊的人。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使之真正成為全社會共同呼聲。那麼,我們生存的地球會變得越來越美好。
三、滲透生命意識教育
生命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來之不易的。但是我們的一些中學生由於缺乏對生命的認識,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的生命當作兒戲,吸毒、泡網吧、輕生等這些不光彩的事不乏發生。針對這些情況,在教學《敬畏生命》時,我讓學生了解到: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經過豪華的、奢侈的投資之後才得到的。因此我們每個人都要珍惜、熱愛我們這來之不易的生命。針對我們的一些學生有浪費生命的現象,在授《熱愛生命》時,我教育學生不要因為生之本質在於死就任意把生命浪費掉。而是應該憑時間的有效利用,去彌補匆匆流逝的光陰。針對我們的一些學生認為世上無愛心從而把自己的愛心收藏起來的這種現象。教育學生只有尊重生命,才會愛惜自己,進而愛惜他人。在學習《白蝴碟之戀》時,讓學生了解到作者先是尊重生命,然後才會去愛憐白蝴碟,這是發自靈魂的愛。作為世紀之交的中學生,應該試著去尊重生命,熱愛生命,那麼就會發現我們的生活處處有愛心。生活中不是沒有愛心,只是我們缺少發現。
四、滲透集體主義精神教育
現代青少年多是獨生子女,優越的生活條件和父母的精心照顧使他們有聰慧能乾等優點,但同時也滋生著個性強、突出自我和嬌縱任性等缺點。在教學中,如何讓他們懂得個人服從集體的協作關系,要有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集體主義觀念呢?在學習《斑羚飛渡》時,先讓他們了解到一群斑羚被逼上懸崖,陷入了絕境,老斑羚為了贏得種群的生存,心甘情願地選擇死亡。然後啟發學生: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我們所生存的環境需要不需要這種集體主義精神呢?讓學生從自己身邊發生的事談談自己的認識,從而讓學生明白我們的生活確確實實少不了這種精神。五、滲透責任感教育
在人的素質中,責任感是極其重要的,它是一個人有所作為,事業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如果學生缺乏責任感,就難以擔負起時代、國家賦予的重任。而學校的教育又是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而現實生活中有的學生出現了不負責任的言行,作為教師,應該把學生的這種不良的言行扼殺在萌芽狀態里。如在學習《散步》時,先引導學生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的意思一一表現了作者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進而啟發學生,那在生活中,我們需要不需要這種使命感和責任感呢?要求學生聯系自己的日常生活談談自己的感受,使學生的責任認知與現實狀況聯系起來,並逐步落實到行動上,培養起學生的責任感,能有效地促進他們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總之,語文學科是聚科學性、知識性、思想性於一體的學科,我們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滲透德育教育。那麼學校的德育工作定會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閱讀全文

與對語文教學的德育教育研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