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教學過程有哪些基本規律
教學過程有四大基本規律,分別是:
一、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的規律
1、該規律說明教學過程中學生掌握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的關系。學生個體獲得知識有兩種途徑,一是間接經驗,即由書本、課堂和別人那裡得來的知識;二是直接經驗,指通過親身實踐得來的知識。教學中學生獲得的知識既有直接經驗,又有間接經驗。
2、教學中,學生以學習間接經驗為主。就學生的認識任務而言,學生認識的主要任務是大量地接受間接經驗,以學習書本知識為主。
3、也要重視學生的直接經驗。強調學生以學習書本知識為主,決不能忽視學生的直接經驗在認識客觀世界中的作用。因為學生的認識遵循人類認識的普通規律,從感性到理性,不斷深化,學生的間接經驗是建立在直接經驗的基礎上的。以間接經驗為主並不是不要直接經驗。
4、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重視學生間接經驗的掌握,又要重視學生直接經驗的掌握,應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防止只重視某一方面知識的偏面觀念。
二、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統一的規律
1、教學過程是向學生傳授系統的文化科學知識的過程,又是發展學生智能的過程,兩者有著本質上的聯系。掌握知識和發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掌握知識是發展智力的基礎,發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識的必要條件,兩者相互聯系,辯證統一。
2、掌握知識是智能發展的主要基礎。(正面)學生的智能是在掌握知識技能的過程中形成、發展和表現出來。(反面)離開或排斥掌握知識,智能發展無從生長。
3、發展智能又是掌握知識的必要條件。學生具有一定的智力、能力,是進一步掌握文化科學知識的必要條件,直接影響到學生掌握知識的廣度、深度、鞏固程度和運用程度。(事實)實踐表明:智能發展水平的高低影響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4、教學過程中既要重視學生智力的發展,又要重視知識的掌握。了解實質教育派和形式教育派理論的基本觀點
三、傳授知識與思想教育相統一的規律
1、即教學的教育性規律,指教學過程既是傳授和學習系統的文化科學知識的過程,又是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接受思想品德教育過程。兩者具有緊密的聯系。
2、說教學具有教育性,並不是說掌握了知識就等於提高了思想,養成了優秀的品德,關鍵是要看學生如何接受教學,如何掌握知識。
3、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自覺地運用教學的教育性規律,把知識教學與思想品德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既注意挖掘教學內容的思想因素,克服只教書不育人的傾向;又要防止教學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自然主義和形式主義。要寓德育於教學之中,做到教書育人。
四、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相結合的規律
1、該規律說明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活動的過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起主導作用,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處於主體地位,雙方具有本質的聯系。
2、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能有效地促進學生掌握知識,使身心各方面得到發展;否定、削弱教師的主導作用勢必會導致教學質量的下降。
3、相對學習對象而言,學生處於主體地位。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促進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否定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必然會削弱教學的效果。
4、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是辯證統一的。兩者相互聯系,相互促進。既要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教師的組織、調節、指導,促進學生的發展,又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適應教師的教學。將兩者割裂開來,或是只強調某方面的作用是偏面的、錯誤的。
❷ 開放教育教學過程是由哪些環節組成的
開放教育教學過程是由11個環節組成,主要包括:
1、專業教學准版備環節
2、課程教學准備環節
3、教師權的配置與培訓環節
4、學生入學水平測試環節
5、入學教育環節
6、課程教學(教學安排、學生自主學習、導學、助學、課程實踐教學、課程考核)環節
7、集中實踐教學環節
8、教研活動環節
9、教學檢查環節
10、教學評價環節
11、教學督導等環節。
❸ 教學過程有哪些基本規律
1、學生掌握知識的基本階段
(1)引起求知慾:教學應從誘發和激起求知慾開始,從作好學習的心理准備開始;產生了知與不知矛盾,出現了求知的內在動力。
(2)感知教材:如果學生有了必要的感性知識,形成了清晰的表象,則理解書本知識就比較容易。
(3)理解教材:是教學的中心環節。
(4)鞏固知識:只在理解的基礎上牢記所學基礎知識,才能順利吸收新知識,自如運用已有知識。發展學生的記憶力。
(5)運用知識:重視運用知識,培養學生的技能技巧。
(6)檢查知識、技能、技巧:培養學生及時對所學知識作自我檢查的能力和習慣是非常必要的。
(7)運用時要注意的問題: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注意階段之間的內在聯系不要割裂;每個階段的功能都是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2、教學過程中幾種必然的聯系
(1)間接經驗和直接經驗的必然聯系:學生認識的主要任務是學習間接經驗;學習間接經驗必須以學生個人的直接經驗為基礎;防止忽視系統知識傳授或直接經驗積累的傾向。
(2)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的必然聯系:智力的發展依賴於知識的掌握,知識的掌握又依賴於智力的發展;引導學生自覺地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才能有效地發展他們的智力;防止單純抓知識教學或只重能力發展的片面性。
(3)掌握知識和提高思想的必然聯系:學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識為基礎;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積極的態度才能使他們的思想得到提高;學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動他們積極地學習知識。
(4)智力活動與非智力活動的必然聯系:非智力活動依賴於智力活動並積極作用於智力活動;按教學需要調節學生的非智力活動才能有效地進行智力活動、完成教學任務。
(5)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動性的必然聯系: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學生簡捷有效地學習知識、發展身心的必要條件;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是教師有效地教學的一個主要因素;防止忽視學生積極性和忽視教師主導作用的偏向。
(3)其他教育教學過程擴展閱讀:
教學過程具有豐富的特點
1、雙邊性與周期性
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教與學組成的雙邊活動過程,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矛盾統一。師生的雙邊活動,師生之間相互作用,不斷發生碰撞、交流和融合。
通過碰撞、交流達到融合以後,又出現新的矛盾——新知與舊知、未知與已知的矛盾,產生新的碰撞和交流,是一種波浪式的前進。教學周期的運轉導致了教學過程的實現。諸周期的運轉可以描述為一個螺旋體,
2、認知性與個性化
教學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的特殊的認識過程。與人類其它的認識活動相比,它不是為了直接創造社會價值,而是為了實現學生個人的思維創造,即人類的「再創造」,因而,這種認識活動關注認識的結果,但更注重認識的過程,關注學生在認識活動中的發展。
學習者必須積極地建構意義,通過對話及思考過程或與他人互動,獲得對知識的理解,實現個人的發展。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教學過程會越來越豐富化、生動化和個性化。
3、實踐性與社會性
教學過程也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學習實踐活動。與此同時,教育、教學活動是自人類社會產生以來就具有的一種社會活動。新生一代通過接受、繼承和發展上一代傳授的文化成果得以生存和發展,體現出鮮明的社會性。
❹ 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有哪些
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
教學規律是客觀存在於教學過程中的不以主觀意志為轉移的本質聯系,具有客觀性、普遍性、穩定性、必然性。教學規律是制訂教學原則,選擇和運用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的科學依據。主要包括四條規律。
一、簡捷律:教學必須以間接知識為主,使間接知識和直接知識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簡捷地獲得較完全的知識。
二、育人律:在教學過程中,客觀存在著對學生思想方面的教育和影響。
三、發展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共同活動,使學生在智力、體力、審病美能力、勞動能力以及情感、意志、個性心理品質等方面都得到發展。
四、二主律:在教和學的統一活動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去認識和發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是辯證統一的。主導是對主體的導,而主體卻是主導下的主體。
❺ 教育過程的基本矛盾是什麼
在教育過程諸多的矛盾中應抓住主要矛盾,這就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矛盾,主要表現為教育者所提出的教育目標要求與受教育者發展現狀的矛盾。
❻ 教師的教育教學反思過程的主要環節是什麼
來自網上,僅供參考。
1反思教學過程
理解題意就是從題目中獲取達到解題目標的信息。反思理解題意過程就是對如何獲取信息的思考。如獲得了哪些信息,漏掉了哪些信息。為什麼會漏掉這些信息,導致解答錯誤或復雜等。
例1. 已知a, b是方程x2+x+p=0的兩個虛根,且|a-b|=3,則實數p的值為( )
A:-2 B: C:- D:
要縮小初始狀態和目標狀態差異,根據韋達定理a+b=-1且ab=p |a-b|2=(a-b)2=(a+b)2-4ab=1-4p=9. 解得p=-2。而產生這一錯解反思其原因,就是漏掉題目已知條件信息,a, b是方程x2+x+p=0的兩個虛根。再反思漏掉這一信息原因是上述解法受到了實數絕對值概念的干擾,誤用了|z|2=z2.
例2.已知a、 b、 c 為△ABC三邊,它們的對角分別為A、B、C 且aCosB=bCosA,關於方程b(x2-1)+c(x2+1)-2ax=0的兩根相等,求證:△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1994山西中考題)
分析此題解題過程,由條件aCosB=bCosA利用餘弦定理可以推出△ABC是等腰三角形。由條件 =0可以推出△ABC是直角三角形。表面上這道題正確解完了,第一步證「等腰」第二步證「直角」,但相比較「等腰」推出對「直角」幫助小,而反過來,「直角」推「等腰」表示cosA、cosB就無需使用餘弦定理,可由銳角三角形函數定義 、 直接給出,改變解題順序收縮了解題長度。而解題順序改變反映了解題者對解題本質的理解。而反思之所以有時我們無法深入題目本質一個原因,忽略了「題目結論也是已知(提示)信息」。
2.2.2反思思路形成過程
解題思路就是將理解題意時所獲信息和頭腦中信息結合起來,進行加工、重組與再生,使思維向目標靠近,實現問題解決過程。因此反思思路形成過程就是對信息加工、重組與再生的反思。如探索如何實現從初始狀態到目標狀態轉化,選擇哪條途徑,解題關鍵在哪裡,看是否可用一般原理代替現在許多步驟,提高解題觀點和思維層次。這就要求我們平時注重反思知識點,反思知識交匯點,通過反思形成知識鏈直至形成思維鏈。
2.2.1反思不同知識交匯點
例3.已知橢圓長軸|A1A2|=6,焦距|F1F2|=4 ,過橢圓左焦點F1,作一直線交橢圓於兩點M、N,設∠F2F1M= ,(0 ≤ < ),當取何值,|MN|等於橢圓短軸長。(1983高考理科試題)
解法1:建立以為X軸,原點為中心直角坐標系,得橢圓方程為=1,設MN所在直線方程為y=k(x+2 ),利用弦長公式|MN|= |x1-x2|= ,得k2= ,從而得 = 或 =
解法2:(略解)以左焦點F1為極點,長軸所在直線為極軸,建立極坐標方程 = ,|F1M|= 1= , |F2M|= 2= 得到|MN|= 1+ 2= =2得, = 或 =
解法3(略解)設MN所在直線參數方程為 (t為參數)代入橢圓方程|MN|=|t.1-t2|= = =2得, = 或 = .
解法4:由橢圓定義,設|F1N|= d1 ,|F1M|= d2 ,連結NF2,NF1,得|NF2|=6-d1 ,|NF2|=6- d2 ,由餘弦定理(6-d1) 2= d12+32+8 d1cos , (6-d1) 2= d22+32+8 d2cos , 解得d1= , d2= ,(以下略) .
反思本題各種解法,本題關鍵是表達出|MN|。利用不同知識點的交匯,產生不同解題思路。
解法1在直接利用兩點之間距離公式求解,過程繁瑣,想到可用韋達定理可簡化。
解法2、解法3想到表達距離也可用參數方程或極坐標方程。解法4求出|F1N| F1M|利用方程思想方法,直接求煩,考慮到直線過焦點,利用橢圓定義和餘弦定理。通過反思不同知識交匯點,溝通了各方面知識,培養聯系、轉化辯證思維。使思維趨向多元化,伸向不同方向層次,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和思維廣闊性。
2.2.2反思不同層次數學思想
K.鄧克爾把解題思維過程分成三個層次:一般性解決、功能性解決、特殊性解決。這三個層次的實施都少不了數學思想的指導。反思不同層次的數學思想,可以使經驗升華產生認識上的飛躍,促成了不同的解題思維。
例5.若方程 =x+b無解,求實數b的取值范圍。
解法1(數形結合思想)把方程轉化為兩函數圖象位置關系。設y= ,y=x+b,要使方程無解,只須直線與雙曲線(上半部分)無交點即可,由圖顯見b的取值范圍(-∞,-1)∪[0,1)
解法2(分類討論思想)分類討論根據題目要求確定適當分類標准,然後對劃分後的每一類別求解,如有必要,再加以分類,最後進行綜合得出結果。要求分類時,做到不重復不遺漏(解略)
例6已知f(x-3)=x2+2x+3, 求f(x)。
解法1:利用變數代換法 x=x+3-3 用x+3代x
解法2:利用代定系數法 設f(x)=ax2+bx+c 求得f(x-3) ,比較同類項系數。
解法3:配方法,f(x-3)=x2+2x+3=(x-3) 2+8(x-3)+18
在教學中誘導學生解題後善於從不同層次對數學思想進行提煉、反思,對強化數學思想,提高解決問題能力十分有益。
3. 3反思解題表述過程
解題表述是計劃的落實。反思解題表述主要反思運算是否正確,推理是否嚴密。反思多走了哪些思維迴路,是否可通過刪除合並來體現簡潔美,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嚴謹性、批判性。
例7若(z-x) 2-4(x-y)(y-z)=0,求證x、y、z成等差數列。
觀察等式發現類似一元二次方程式判別式 =b2-4ac=0,所以構造方程(x-y)t2+(z-x)t+(y-z)=0 且此方程有等根。 由各項系數這和為0,得有兩等根為1,由韋達定理t1t2= =1 即2y=x+z ∴ x、y、z成等差數列。
反思上述解法,推理存在不夠嚴密之處。1、b2-4ac=0 (*) 與方程ax2+bx+c=0不是一一對應,如x2+bx+ac=0, 2ax2+bx+ =0 它們的判別式都是(*), 2、所構造方程是否為二次方程,[
❼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如何處理後進生的問題呢
如果你是個老師的話,你肯定會發現班裡面有學習好的學生,只是少部分也有學習特別差的學生,當然也只是少部分學習好的學生不用操心,平常適當的關心關心有什麼問題幫忙解決了,不影響他們的學習狀態就可以了,但學習不好的,怎麼幫他們解決這個困境呢?
學習這件事情確實貫穿一個學生幾乎二十幾年的生涯,他確實很重要,但是有些人在學習方面確實就是不太感興趣,或者說沒有什麼天賦,因為家庭或者從小的一些原因吧,產生了一些貧困的現象,這多多少少也可以理解,所以學校老師對這些人的管理更多的就是不影響其他同學,畢竟學不學這是人家的自由,把老師該盡的義務盡到了就可以了。
❽ 最基本的教育過程是
一.自學指導:讓學生知道自學什麼內容,怎麼自學,達到什麼要求,如內何檢測效果,需要多長時間容等。教案上也就是寫基礎知識網路構建。
二.合作探究: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從文本中探究知識,發現問題。這一環節教師督查一定要認真,不能走過場,放任自流,對表現積極的小組和個人要進行表揚,較差的教師要進行引導、提示。教案上教師可分層次預設幾個問題。
三.交流展示:展示自學、探究成果,學生思想的交流碰撞,知識的整合和質疑,最大限度地暴露問題。教案上可寫問題的答案,多預設幾種。
四.精講點拔:做典型題,找規律,寫方法。
五.當堂達標:學生做題檢測學習效果。
注意:教學過程大致包括這些環節,可以適當增減。
課堂是靈活的,很多教學事件是教師無法提前預設的,只有不斷總結教學經驗,才能更好的駕馭課堂,完成教學。
❾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實施教學過程
(一)轉變教育觀念,提高整體育人意識
對學校教育的整體改革實驗,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而言,教育者的教育思想是一個決定性的因素。因此,我們把轉變教育者的教育觀念放在首要位置,要使他們充分認識到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自覺地創造性地參與教育改革,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
首先,開展理論學習。教師有針對性地學習現代教育思想、發展心理學、素質教育理論。通過學習,每個教師都認識到改革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健康心理素質和提高每個學生的創造能力並制定整體方案,切實樹立了整體育人的意識。
其次,組織教師認真鑽研和分析情感教育的具體措施,並積極進行探索。教師不僅積極主動地參與課題實驗研究,而且還在實驗實施的過程中創造性的探索出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陸續將研究成果發表,使課題研究向縱深方向發展。
第三,加強教師的形態激勵效果
這里的教師形態指教師的語態、神態、體態對學生的激勵作用。
1、語言激的勵性。教師的語言體現著一定的教育思想及教師自身的素質。教師的語言直接影響著教育的效果。這就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研究語言的藝術。在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的情況,使用不同的激勵性語言,對學生心目中的學習目標,使用信任、期望性的語言。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去實現自己的目標,對學生經過努力獲得的成功,使用肯定性的、贊揚性的語言,使其內化為穩定的動力機制,對學生的某些過錯或錯誤,使用諒解、引導性的語言,促進學生養成反省的習慣,樹立再進取的信心。
2、形體動作的激勵性。教師的形體動作,能對學生產生較強的刺激和影響。激勵教育要求教師的形體動作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每一次親切的撫摸,每一個贊美的手勢都表現出對學生的愛,使學生受到鼓勵,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
3、情感的激勵性。作為心理因素的情感,是師生關系的一個重要方面,教師的情感素質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對學生起很大作用,對教育效果產生重要影響。它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富有感情,通過贊許的點頭、期望的目光、會心的微笑,增強情感的感染力,使學生心境愉快健康,積極向上。
(二)利用環境,加強對學生的情感教育
這里的環境是指教育的物質環境和人際環境對學生的激勵作用。
1、物質環境。校園和教室的布置要富有教育性,使學生感到賞心悅目,並有美感體驗。校園要及時展示學生取得的各種成績和優秀作品,展示學生的才華,激勵學生不斷進取並取得新的成績。為此我們定期舉辦學生作品展、手工展、繪畫等。
2、人際環境。這里指和諧的師生關系和優良的校風班風。形成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和師生之間合作的氛圍,使學生的心境和情緒輕松愉快。良好的校風能激發學生奮發向上,具有強大的教育力量。在一個班集體中,同學團結友愛,互相幫助,互相促進,人人受到鼓舞,都能獲得主動的發展。
(三)善待學生,創設民主和諧的氛圍
學習氛圍,主要指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情緒情感狀態。我們以兩個層次的「三說」為切入點,強調教師要誠心誠意地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調動學生的智慧潛能,啟迪學生「我要學習」的需求,從而形成互相尊重與信任的良好氛圍。
「三說」的第一層為「敢說、大聲說、人人說」。提倡「敢說」,主要為性格內向或成績差的學生或暫時學習困難的學生打開「放膽」的通道,對學生尚未思考成熟的意見,不刻意追求完善,而鼓勵他們敢於表達。「大聲說」旨在培養學生直言不諱,樂於主動探索的精神;「人人說」體現面向全體學生,促進他們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的指導思想。第二個層次的「三說」為「正確地說,流利地說,愉快地說。」學生不但要樂於闡述自己的見解,並要趨於正確、完善,為此,我們主要採取了如下策略:
1、要關心和愛護每一個學生。蘇霍姆林斯基說:「熱愛孩子是教師生活中最主要的東西。」「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生是教師必須具備的美德,也是教師的天職。因而能夠得到教師的關愛,是每個學生最起碼的心理需求,師愛對學生來說是一種鞭策和激勵,對學生的成長和進步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因而教師要把愛心傾注到每一個學生身上,這是情感教育的基礎。一般來說,教師關愛優秀學生是比較容易做到的,而關愛那些學習困難、表現落伍的「問題學生」就比較困難了。這要求教師應具有強烈的事業心、高度的責任感、持久的耐心和真摯的愛心。實踐證明,教師用愛心播種理想,去培養文明,去啟迪智慧,塑造心理,轉化了相當的一批後進生和一些家庭有特殊情況的學生。
2、尊重和信任學生。自尊心是人的心靈中最敏感的角落,是學生對自己在集體中地位、作用的一種認識和評價。教師在教育活動中,如果發現學生做錯了事,或成績差,就恨鐵不成鋼,不去積極幫助分析找原因,而是一味地斥責、教訓、向家長告狀等,既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乃至對抗的情緒,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自然會失敗。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灑向每一個學生,把關愛傾注於整個教育教學中,尤其在課堂上,我們對一些學習困難表現後進的「問題學生」多給一份愛心,多給於一點鼓勵,用教師那充滿期望的目光去驅散他們心中的孤獨與自卑,從而激勵他們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更好地掌握科學文化知識。
3、採取寬容態度,善於傾聽學生。對於學生提出的不合情理的問題和做出「怪異」的回答,採取寬容的態度, 一般不生硬地給予否定,僅提示他們「再聽聽別人的意見」,引得學生在研討中自悟,精心保護學生自尊心和自我發現的意識。
教師要善於傾聽學生的意見和呼聲,要和學生廣交朋友,多開展談心活動,與學生進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教師要把自己的生活經歷及喜怒哀樂講給學生們聽,以引起師生在情感上的共鳴,這樣做可以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比如,有一位剛畢業的青年教師,從事教學工作才一個學期,語文成績就很突出,我們在進行民意測驗時就發現,他所任教的兩個班的學生幾乎都這樣寫道:「他是我們最喜歡的老師。」這位老師為什麼能獲得如此高的評價?就是因為他能建立一種民主的課堂教風,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並視自己的學生為朋友、弟妹,在學生面前勇於承認自己在教學上的不足和工作中的錯誤,所以他贏得了學生的信賴和支持。
學生集中精力傾聽他人講話是尊重他人,向他人學習的表現,更是培養學生會說、正確地說的基礎。我們提倡在聽的過程中學會發現問題。如聽同學朗讀《小壁虎借尾巴》一課,朗讀聲剛剛停止,就有許多同學舉手,有的同學贊揚他「讀出了每種小動物說話的不同語氣」,有的幫他找出丟掉的字,然後說「我來重讀這句話」,久而久之,在傾聽中思考的習慣和能力以及尊重他人的情感能力會逐步形成。
(四)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
為給全體學生創設主動學習的機會,我們試行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根據學習內容、學生的水平、智能、性格特點、操作能力等,或混合編組或自願組合。合作學習時,將課桌拼成「凸」字形,5至8人一組,這樣,學生不再是面視老師,也可以面視同伴,為每一位同學創設了「無威脅」的課堂氣氛。小組合作學習的優點體現在:增強了信息的交流量;培養了互助合作的精神;鍛煉學生的組織管理能力,有效地推動了情感教育在課堂教學中的滲透。
(五)注重暗示教學法
暗示教學法的創始人是保加利亞的心理療法專家、哲學博士洛扎諾夫,他提出的「藝術手段不僅用來為課本基本材料的接受、理解創設愉快的氛圍,他們也必然會促進暗示的心理傾向——態度、動機和期待。」可見,藝術形式是一種很好的暗示調節與表達手段。學生在藝術美的熏陶下,使自己的情感得到自由的釋放和陶冶,不知不覺地排除急躁、輕浮、粗野的性情,使人的情趣、健康、心靈凈化,想像力和創造力得到豐富和發展,有利於學生良好的情感養成。在暗示教學中,要使學生養成勤於思考的習慣,兒童最具有好奇心,思維自由度大,無拘無束,不受限制。在實際操作中,我們善於保護這種好奇心,善於啟發他們思考,培養他們的愛好和興趣,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理智感。
(六)鼓勵學生學習創造精神
學生最終的學習目的是學會創造,在「情感教育」實驗中,我們體會到:每個學生的健康的情感,可以促進整體的情感形成和發展,增強現實的自豪感和凝聚力,而創新精神就產生於這種健康的情感中,我們有意識地從以下兩個方面引導學生敢於思考,勇於探索,善於創造。
1、鼓勵求異思維。當學生在學習過程處於民主和諧的氛圍中,並以主要的身份投入到學習中時,他們的求異思維會非常活躍。例如學習「比例的基本性質」一課時,學生通過閱讀,討論教學內容,認識到:80:2=240:6,兩個外項相乘80×6=480,兩個內項相乘2×240=480,通過計算證明了「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積等於兩個內項積」,為發掘學生的潛在思維能力,教師要求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證明這一點,學生通過研討提出了用通分、化簡、比的基本性質等方法加以證明,學生求異思維得到發展。音樂課上,學生根據老師所教唱的歌曲或音樂,自編自演一些動作優美的舞蹈,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參與熱情。
2、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當學生饒有興趣地投入學習共同探討新知識時,他們的想像力會遠遠超出大人的意料,教師要適時地加以贊揚,並在教學中不斷啟發學生主動思維、發散思維,充分想像,還可以為孩子們創造能力的培養打下良好的基礎。
結論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窗前小兒女,人間第一情」,這些「人同比心,心同比理」的美好情感流淌在我們的血脈中,一個受到情感教育的人,一定會是一個溫暖、柔和、善於溝通並且能喚起人們對生活的熱愛與柔情的人,而不會是一個專橫霸道、粗野、暴戾的人。我們在情感教育中,讓學生有更多的活動,更多的參與,更多的平等交往與對話,更多的陶冶,更多的與自然界交融,更多的感受到被人欣賞、被人關愛的溫暖與幸福。因此,我們在該課題的實驗中總結出一下的情感教育規律:
1、以情育人,創設情感教育的良好情境;
2、以情動人,叩開情感教育的大門;
3、情知互促,提升情感教育的境界;
4、情意互促,鞏固情感教育的效果。
當然,情感教育的課題我們還要不斷向縱深方向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我們實踐的深入和經驗的積累,情感教育會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