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進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師的教學觀念問題。目前的課堂改革還有待進一步深化,部分教師仍然把教學工作重心放在知識的傳授和講解上,對學生「學」的問題重視不夠。
2.導學案的編制問題。教師們的集體備課還不夠落實,有的只是把書本知識以問題形式搬到導學案上,沒有對知識形成過程的誘導、沒有對學習知識過程的方法指導、沒有對學習活動的安排指令。
3.預習過程中的預測問題。教師對學生的預習重視不夠,沒有深入細致的研究,沒有認真的組織安排,學生之間的對學、群學過程沒有落實。教師對哪些問題是學生能解決的,哪些問題是學生解決不了的,還沒有做到心中有數。
4.展示過程中的表面問題。現在的展示活動只是過去教師講解的一種替代,失去了展示的本來意義。並且這種替代式的展示,讓教學活動變得膚淺和直接,課堂上看起來熱鬧了許多,但熱鬧背後學生能力培養成了大問題。同時,由於學生的程度不同、參與度不同,很多學生還不能真正地動起來。
5.學習小組的建設問題。從學生的活動情況來看,學習小組還是一個鬆散的組織,沒有形成合力,小組長的職責還不明確,組內各成員之間的相互幫助、相互檢查還不落實,導致少數基礎差的學生還不能認真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落實情況也不太清楚,組間安排有的沒有做到同質。
6.反饋過程中的潛在問題。反饋不應該是一個獨立的教學環節,它應該伴隨著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而教師這方面的意識還不強,不能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不能隨機處理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導致整個教學過程不能達到「以學定教」的要求,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比較低下。
7.學習評價中的激勵問題。教師們仍然以學生的學習結果作為評價的主要依據,沒有把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勞動付出納入學習評價中來,評價方式比較單一,學生之間的點評還不能形成爭論的話題,不能真正發揮學習評價的激勵、導向、糾偏、深化等方面的作用。
8.課堂教學的監控問題。沒有對教師教學工作細節上的明確要求,對課堂管理還比較宏觀,教師的教學設計還比較粗糙;備課組不能及時地針對課堂上的問題進行集體研討,教師們對問題的研究和思考不夠深入,缺少有效的嘗試。
二、解決問題的對策
1.教師觀念要徹底轉變。課堂教學改革首先是對教師們的教育觀念進行革命,沒有教師們的「知識本位」的教學觀向「學生為本」育人觀的轉變,就沒有真實意義上的改革。教師們在以「知識為本」的傳統教學思想指導下,習慣了直接把知識講授給學生,替代了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學生所需要的做的事情就是接受和記憶。而以「學生為本」就要求教師們要把學習知識的任務交給學生,讓他們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自主完成學習任務。教師的任務就是組織調動、指導服務。傳統教學就好比是教師把做好的饅頭直接交給學生;現在要求教師們只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指導和服務,讓學生自己來做饅頭。從這個意義上講,傳統教學對教師的要求比較低,只要自己會「做饅頭」就行,而高效課堂對教師提出了很高要求,教師不但自己是「做饅頭」的內行,還必須具有組織調動、指導服務、協調溝通等方面的「領導人」的能力。「高效」的本質意義不在於單位時間內多完成了幾道習題,它的核心價值在於單位時間內學生的「自信心是否得到增強、學習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意志品質是否得到鍛煉、行為習慣是否得到養成」,學生能自己學會的知識佔多大比例。高效課堂更看重的是學生「投入學習的狀態」——是否有趣、是否深入、是否專注、是否愉快等。所以,構建高效課堂必須把工作的著力點放在對「人」的研究和調動上,教師必須從改變自己做起,與學生建立起一種志同道合式的朋友關系,不斷提高自己的影響力。
2.導學要堅持四個「必須」。一是落實集體備課制度,必須體現備課組教師的集體智慧,杜絕只有分工沒有合作的現象;二是問題的設計必須體現「誘導、指導」過程,並充分尊重學生的學情、生活經驗和認知規律,盡量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設計鋪墊性、誘發性、過度性問題;三是引導過程必須體現學法指導,導學案的語言表達要能夠引導學生去觀察、收集、聯想、記憶、思維、交流、合作、探究、自測等;四是必須體現教學目標的分步達成、學習過程的分層要求、學習效果的及時反饋,並在每個環節上都有時間上的要求。提供給學生的導學案主要內容是為學生自學設計的鋪墊性和引導性問題以及學習過程安排,需要補充的學習資源和習題,可利用多媒體、學習卡片等方式進行呈現。
3. 「四學」要注重落實。建議對學生預習水平的要求逐步提高,特別是開始階段和新知識的學習階段,並建議按這樣的程序進行:教師導學。主要任務是組織教學、情境創設、激發興趣、設置懸念、激活思維、明確目標、提出要求等。學生自學。通讀教材,整體感知;按照導學案鑽研教材,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並提出自己發現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一是要保證安靜的學習狀態,二是教師要善於觀察,並及時了解學生學的情況。學生互學。按照導學案的要求,相互檢查自學情況,並相互幫助,盡量解決不懂的問題和探究問題。互學的小組學生相對固定,並提出幫扶目標。組內群學。組內群學的主要方式是展示。首先要求組長對組內學生學習情況有充分了解,然後確定組內展示的內容,安排小組展示活動,重點解決還太明白的問題,這個過程要鼓勵人人參與。同時,組長要及時把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反饋給老師。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參與到部分小組的活動中來。
4. 「主導」作用要在展示中發揮。一般來講,全班的展示是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深挖教材,培養能力,所以,對都會了的和都不會的問題不展示。需要展示的內容主要是:一是反映重點內容的核心知識和典型問題,二是在「預習」環節中學生遇到的共性問題,三是具有一定探究意義的、容易產生歧義的挑戰性問題,四是學生在預習環節自主解決不了但經過全員合作學習能夠解決的問題,五是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創新能力的問題。在學生展示的過程中,教師要善於鼓勵學生,增強自信;善於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增強表達的條理性;善於鼓勵學生質疑、發現新問題,能非常機智地引導學生發表意見,形成思維碰撞,這是最能體現「展示意義」的事情,每當形成這樣一種局面時,教師要不惜時間,讓學生在充分的爭論中激發興趣,鍛煉思維。在新授課上,教者要在「新觀點、新發現」上做文章,而不是知識的難度,要重視利用學生的生活體驗和社會資源,而不能僅僅局限於知識的傳授。同時,展示活動佔用的時間不能太多,要防止只有表面的熱鬧,內容選擇要精準,展示過程要精彩。
5. 「小組」建設要切實重視。要想辦法讓學生喜歡你這位老師,喜歡學你所教的這門學科,需要重視這三項工作:首先是學習小組的建設與管理。學習小組的建設與管理情況直接關繫到課堂教學改革是否能順利推進的重要保證,教師必須給予足夠重視,加強小組長培訓與指導,提高小組長的組織、協調、指揮能力,各小組自主確定奮斗目標和學習常規,明確小組長的檢查、督促、安排等工作職責,適當組織才藝類的小組展示競賽活動。
② 課堂教學與有效學習研究有何得失學習心得
課堂教學中小學生數學有效學習方式的選擇與實踐研究
關鍵詞:學習方式 有效學習方式
一、前言
問題的提出:
(一)課程改革的需要
《新課程標准》指出:數學教學是學生進行數學活動的教學。數學有效學習方式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操作、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我們的目的是通過課改,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學習心理,轉變學生數學學習方式、倡導有意義的學習方式。把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突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實踐,轉變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過程。
(二)學生發展的需要
傳統的學習方式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體性、受動性、依賴性的一面上,從而導致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銷蝕。弗蘭登塔爾認為:學生學習數學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在創造,把前人已經創造過的數學知識重新創造一遍。因此教學過程就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就是為了轉變這種忽視人的靈性與被創造性的被動學習狀態,把學習過程變成人的主動性、能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不斷得以生成、弘揚、發展和提升的過程。使學生在獲得作為一個現代小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的發展。
(三)教師發展的需要
伴隨著課改的深入開展,對新課程理念的學習、思考和實踐促成我們的反思意識,對新課改中的一些現象以新理念加以審視,恍然大悟。但我們教師在實踐中過程中,試想從學生出發,研究他們的學習方式,探索科學,高效的教學方法,但在學習方式的指導要點和操作要領上遇到了不少困惑,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留於形式,通過課題研究,真正地改變學生學習數學的學習方式,使課堂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知識、習得技能、發展智力,形成相應的品質。
(二)研究依據
一是基於布魯納的認知——發現學習理論
布魯納進行了大量的數學學習實驗,從中總結出了四條學習原理:①建構原理;②符號原理;③比較和變式原理;④關聯原理。所謂建構原理,指學生開始學數學概念、原理或法則時,要以最合適的方法建構其代表。符號原理,指的是如果學生掌握適合與他們智力發展的符號,那麼就能在認識形成早期的結構。比較和變式原理則表明,從概念到抽象形式的過渡,需要比較和變式,要通過比較和變式來學習數學概念。而關聯原理,就是指應把各種概念、原理聯系起來,在統一的系統中學習。
二是建構主義的理論及其影響
建構主義的理論對數學學習有三方面的指導意義:(1)知識是一個建構的過程,必須突出學習者的主體作用;(2)必須重視外部環境的制約和影響。要使數學學習學有所得,真正形成優良的認知結構,就必須有一個反思、交流、批判、體驗、改進、發展的過程。因為數學在一定程度上總要重復歷史的主要過程,及重視人類對數學的建構。(3)學習是發展、是觀念的改變。
(三)研究目標
通過研究,總結提煉出適合小學生的數學有效學習的方式,以及有效學習的教師指導要點以及學生的操作要點。
(四)研究內容
1.通過實踐,研究小學生數學學習的心理過程,提煉適合小學生的數學有效學習的方式。
2.整理出有效學習的教師指導要點以及學生的操作要點,獲得相關經驗。
3.通過實踐,歸納多樣性學習方式的基本特徵、操作要求、與之適合的情景條件和適應對象;
4.通過實踐研究形成與有關有效學習方式效益評價的方案。
(五)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1、探索出小學生在概念教學、計算教學、應用題教學和幾何知識幾大領域所適用的有效的學習方式,積累一些有效地學習方式,形成一系列有效的學習方式供數學組的老師的繼續探討與學習。
2、優秀的課例匯編成冊,把有關有效的學習方式的優秀論文裝訂成冊,為後繼教學同類知識的老師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一)研究方法
有效方式的選擇與實踐研究,必須通過課堂教學進行實踐,因此我們先以文獻研究法來了解課堂教學中小學生學習方式的種類。通過查閱找到選擇學習方式的依據。(1)小學數學教學目的。小學數學教學具有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形成教學技能,培養學生多方面能力的目的。依據不同的目的,可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2)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學習方式時,應結合具體的內容確定恰當的學習方式。(3)學生的實際情況。不同年級的學生,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和具有知識准備條件的學生,其接受能力、對直觀的依賴程度不同,因此,在選擇教學方式時,也有一定的差別。(4)客觀條件。學校具備的物質條件和教學設備的情況,也制約著教學方式的選擇。以文獻研究的同時,也進行行動研究法方法,在實踐中不斷完善,並在研究過程中輔以案例研究法。
具體操作:
1、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在每學期初制定好階段計劃,確立每一學期研究的內容的子課題,根據子課題由老師選擇各個年級段的教學內容,由本年級段的教師進行同一教學內容的嘗試,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點選擇學習方式設計教學方案。
2、設計與之配套的多媒體教學課件。
3、進行實踐反思,兩度和三度教研,再實踐再反思。
(1)行動研究:
A、制定課堂教學備課,課前教研組內集體交流。
B、按制定方案計劃進行教學實踐,兩度或三度教研,再實踐,再反思。
C、對教學實踐進行小結反思。
(2)總結與提高:通過一個階段實踐,有了一定感悟,以年級組為單位進行案例分析。
(二)研究過程
本課題研究的時間已有兩年多,我們課題組成員在這段時間內,通過「實踐——反思——再實踐——反思——提高」,取得了一些收效。
第一階段:搜集有關「學習方式」的教學情況的情報和研究成果。初步建立學校研究的主題
《課堂教學中小學生數學有效學習方式的選擇與實踐研究》,通過全體數學教師分散搜集和集中交流,我們找到了許多數學學習方式,並進行梳理,最主要的是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索、親身體驗、實踐應用上。並分段把適宜於各段學生展開活動的方式進行了總結梳理。
在高年級數學學習方式的研究中,我們以讓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小組合作學習的互動中有效地參與學習作為主要的學習方式。總結出了這種學習方式的目的在於為了讓每一位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給每一位學生提供展示的空間,使學生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通過組內的交流、探討,使學生不斷完善自己的觀點,不斷的產生新的想法。同時還提出了輔以其他的活動方式,如:觀察式、自學式、 實踐式、查閱資料式、操作式等活動方式。
中年級數學學習的活動方式有:藉助圖像學習、 在歸納中學習、在質疑中學習、在實踐探索中學習等學習方式;
低年級數學學習的方式我們選擇學生喜愛的學習方式,因為低年級孩子年齡小,思維更趨向於直觀的表象,因此,我們以操作式、游戲式、體驗式、猜想式等作為主要的學習方式。
第一階段:我們在幾何教學方面進行了實施:
例如:「動手操作中」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教學案例
片斷一:
(1)大膽猜測,激起行動的願望。讓學生觀察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後,猜測一下要多少根小棒才能搭成一個長方體。記錄下你猜測的情況?填在下表:
一共根數組數每組的根數長度分別是多少接頭的個數
猜測
結果
(2)動手操作,調整自己的思想。
我宣布正式開始搭長方體,並紀錄好最後搭成長方體的數據。同學們開始操作了,熱情可高漲了,自由拼擺,在寬松的環境下玩得自在,我發現有的同學通過動手感悟到小棒的根數和接點個數不正確,開始重新調整自己起先的想法,對自己表格中所填的數據都進行了調整,最後都搭成了一個長方體。說明只有讓學生行動才會有自己的思想。
教學反思:
(1)先生的責任在教學生學;
(2) 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
a、引領學生產生行動的願望,引進新知。
B、展示辨析,發展空間觀念。
C、行動中揭示了數學規律
(3)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
這是第一輪中老師根據數學組確定的子課題《課堂教學中小學生幾何學習有效學習方式的選擇與實踐研究》每個老師所定的幾何時間後的案例反思,發現教師能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確定該課所選用的學習方式,在與其他學習方式結合著用。發現在幾何教學中,操作式這個學習方式比較適合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可以變抽象為直觀,當學生一旦在頭腦中建立表象,可以讓學生在頭腦中想像,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空間觀念。但發現老師的如果操作要求不明確,課堂上學生的操作就顯得亂,通過反思我們通常有操作就要有要求,而且要求不能成人化,應兒童化。
如:五年級《梯形的面積》老師在讓學生動手操作之前向學生提出了如下要求:
(1)剪一剪或拼一拼,把梯形轉化成學過的圖形。
(2)畫一畫、測一測、標一標你所需要的數據。
(3)算一算一個梯形的面積。
(4)說一說你的方法。
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有條有理,而不會使合作學習是一種形式主義。
第二階段
第一輪實踐嘗試,大家都感到研究的面不廣,所涉及的知識點只有五個年級,同年級的老師只是嘗試一份教案,課例也只是一份。我們總結了第一階段中的得失,在第二輪實踐中改變策略,確定了子課題為:《課堂教學中小學生計算學習有效學習方式的選擇與實踐研究》,變集中為分散,有每個數學教師根據自己年級段的計算教學確定教學內容。進行學習方式的選擇,再次進行實踐反思。
※案例《操作探究演算法,解釋算理,增長能力》
片斷一:嘗試分小棒,理解算理
1、49根游戲棒,平均分給4人,每人分多少根?49÷4=
2、請你們每個人拿出手中的小棒來分一分,說一說
3、他剛才的分的過程我們能不能用算式來表示?
演示分整捆:算式:40÷4=10
演示分單個:算式:9÷4=2 ……1
所以:49根小棒平分給4人,每人12根,餘1根。算式:49÷4=12 ……1
中年級數學學習的活動方式適用操作後藉助圖像學習,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在操作中的思維,不但使操作的目的、程序更加清楚,而且為語言表達提供了內容。從操作的順序中訓練學生將操作與語言結合,再用算式表示,可以訓練學生語言的條理性和准確性。
縱觀這一節課,通過操作使學生明白了算理,但操作只是幫助學生理解算理的一根拐杖,當學生理解了算理時,可讓學生想分的過程,說算的過程,再自己寫出橫式計算的過程。真的為豎式計算明白算理作鋪墊,而不是讓操作作為形式過過場。
※擔任低年級備課組長在新教材的計算教學中總結到:一年級第一學期教材安排了10以內數的加減法,一年級第二學期安排了100以內數的加減法,二年級第二學期安排了三位數的加減法。從教材的安排上來看,它遵循了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新教材在指導學生學法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如在教學10以內數的加減法時,除了要讓學生明確加減法的意義之外,教材還安排了數樓——分成幾和幾、10的游戲等活動,通過活動我們不但可以指導學生掌握相關的知識,同時也滲透了有序思維。又如,在教學20以內數的加減法時,「湊十」是計算進位加法的關鍵,「破十」是計算退位減法的關鍵,它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推理、歸納等數學品質,同時也為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做好充分的准備。
從10以內用兩種方法計算到兩位數加兩位數的10餘種演算法的出現,就看到了學生的潛能,看到了學生的創新思維。當然這些創新思維就是在學生積累了大量的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的基礎上,通過學生個體的再創造而產生的。如20以內的加法,有三種最基本的方法,繼續往上數、分與合和湊十法。在計算23+35時,學生出現了以下10餘種的演算法。
20+30=50,3+5=8,50+8=58
3+5=8,20+30=50,50+8=58
(根據數位值表計算,轉化成整十數加整十數,一位數加一位數,整十數加一位數)
23+5=28,28+30=58或23+30=53,53+5=58
35+20=55,55+3=58或35+3=38,38+20=58
20+30=50,50+3+5=58
(數的分拆,轉化成兩位數加整十數和一位數)
23+7=30,30+28=58或35+5=40,40+18=58
(湊十法的遷移,先加到整十數,轉化成整十數加兩位數)
20+35=55,55+3=58
23+30=53,53+5=58
23+40=63,635=58
正是有了這些學習的方法做拐杖,到了一年級第二學期學習100以內兩位數加兩位數加法和兩位數減兩位數減法時,無需你老師多說什麼,學生自己就會運用遷移規律學會新知。當然這時我們不是滿足於學生得出計算的結果,教師還要進一步引導學生觀察、分類,進一步培養學生分類、猜想、推理、歸納等的數學思維品質。
※數學組根據自身的學科和學生的特點,還開展課數學課外拓展活動,設計開展了《從數字變化看發展》的專題學習活動。此項活動的實施對象小學五年級的全體學生,此年級的學生已經學過一些統計知識,掌握了一定的統計的能力,藉助學生的這一能力,讓學生以社區小隊為單位,每個小隊均有一個自己取的名字,所有的組員在組長的帶領下,進行可以通過上網查詢,自己平時的觀察,向父母、居委會、校長室、總務處等進行訪談,了解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上海及我們自己身邊發生的巨大變化。
學生的積極性非常的高,都進行了認真的調查和訪談,光看校長室、總務處門口總是有拿著紙筆的學生就可見一二。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入社區、校長室、總務處等地方,其實也是對學生能力的一種培養。再運用所學過的知識對小組成員的統計數據進行匯總,對學生來說又是一個溫故而知新的好辦法,同時也有益於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感受到自己學習的是有用的數學。第三階段,讓學生把自己做出的統計表繪製成條形統計圖,更直觀、清晰的展示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上海的巨大變化。並選出好的統計圖表進行展示。既達到了讓學生熟練繪制統計圖的目的,也讓學生充分擔當設計者的角色,同時讓全校學生都能通過我們自己身邊所熟悉事物的數字圖表的展示,感受到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變化,激發全校師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尊心,為了祖國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這是學有用數學,也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同時也是本課題研究最好的體現。
第三輪實踐
在前二輪大量實踐的基礎上,我們開始了更深入的實踐。 課題組成員在上輪實踐的基礎上總結得失,找出不足,改進方法,後來我們又同時制訂了《課堂教學中小學生概念學習有效學習方式的選擇與實踐研究》和《課堂教學中小學生應用題學習有效學習方式的選擇與實踐研究》,我們數學教師挖掘了所教年級知識的特點,結合課題,進行了四年級《應用題二》,五年級《平均數應用題》,二年級《小統計》和《快樂的節日》等應用題教學;還進行了概念《軸對稱圖形》,二年級《角的分類》,《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公約數和最大公約數》等案例研究。
例如:《軸對稱圖形》
●案例描述
「對稱美」給人以勻稱、均衡、連貫、流暢的感受,因而體現著一種嫻靜、穩重、庄嚴。但在數學課堂上,如何使學生在「做數學」活動中能夠感受和體驗數學美,從而對數學產生興趣,主動去學習數學呢?
片段一:1、「做」中感知對稱,建構概念。
1、媒體出示:帶有各種各樣的蝴蝶、蜻蜓圖片的情景圖。
2、展示學生的作品,交流作品。
3、看看書上將這些具有對稱特點的圖形稱做什麼?看書126頁
揭示概念:沿著一條直線對折,直線兩邊的圖形能完全重合,我們把這樣的圖形叫做軸
片段二: 「做」中應用概念,發現規律。
1、判斷下列平面圖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為什麼?
2、出示平面圖形:
長方形、菱形、平行四邊形、梯形、圓、等邊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正方形(二人一組)
3、動手操作、交流匯報
片段三:「做」中發展空間,拓展思維
1、實物投影出示:
●案例反思
長期以來,教師們也一直在追求用探究性的學習方式去引導學生學習,特別對「做數學」的認識是清晰的,也把教材中一些具體的內容根據自己學生的實際進行嘗試,但為什麼到了實踐操作中則會失敗呢?我認為有以下幾方面值得我們思考:
1、當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地參與學習活動,每個人都成為學習的主體時,課堂教學時間將成為制約教學放手的阻力。從根本上來說,一堂課有意義的探究課,有意義的接受和主動探究是有機的結合,課堂上「做數學」所用的時間多了,不必要的練習勢必要精簡了,但由於一些教師還存在重結果的教學觀,當顯性知識的教學與「做數學」的活動在時間上發生沖突時,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寧願舍棄過程,而保證練習的用時,從而使「做數學」半途而廢。
我們教師應該重視我們的教材:要挖掘教材中與「做數學」相匹配的內容開展探究活動,在「做數學」活動的過程中,盡可能創設好條件讓學生多一些自主性的體驗、親歷的活動,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從而讓每個學生都能充分地活動起來。
2、「做數學」是要求每個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活動,但在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教師仍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離開教師適當地引導,那麼課堂則會出現一盤散沙。教師在組織學生「做數學」的活動中,預設了教學環節,在每個環節中學生又肯定會有新的生成問題,因此,在加強學生的體驗、感受的過程中,仍離不開教師的引導,甚至教師在活動關鍵處的點撥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課堂的信息反饋中,應注重學生的思維過程和問題質量,結果可以作為檢驗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的一個標准,但並不是主要標准,學生的思維過程,數學素養才是最重要的。
※例:感受「需求」,建構新知《統計》教學課例
教學片段
1、創設情境,產生統計的需要
(1)師:小朋友們,再過兩個多月就是六一兒童節了,每年我們學校都會組織每個班級舉行聯歡活動呢!老師想為小朋友們准備一張精彩的動畫片到時候觀看,你們看,老師為你們選了哪些動畫片?——媒體演示:米老鼠唐老鴨、皮卡丘、獅子王、加菲貓
師: 在這些動畫片中,老師最喜歡看加菲貓了,不知道你最喜歡看哪一部?
學生踴躍匯報
(2)師:哎呀,這么多小朋友們說,老師真記不住到底有多少小朋友喜歡米老鼠和唐老鴨、多少小朋友喜歡數碼寶貝……。你們有什麼好辦法讓老師知道嗎?
(學生匯報:舉手、站立、一個一個點名說)
(3)師:好,我們就請你用舉手的方法來試試看!每個人只能選一個最喜歡的動畫片,只能舉一次手!
(將數據按照順序羅列在黑板上)
2、初步感受統計表的需要
(1)人數都在這里了,你們能看懂嗎?
(2)想什麼辦法能讓其他班級的小朋友和老師也能看得明白呢?
學生:要在每個數的上面寫明是什麼動畫片就好了。
(3)出示卡通明星的圖,將它們貼在黑板上。
(4)為了讓人看得更清楚,我們還可以把它做成一張表——老師做統計表
3、初步認識統計概念
(1)剛才小朋友們用舉手數一數的方法知道了喜歡各種動畫片的人數,這個過程其實就是統計。板書:統計
(2)老師把小朋友們剛才的統計結果做成了一張表,我們把它叫做統計表。
4、會看統計表
在這張統計表中,我們看到了什麼?
現在,你們覺得六一節那天老師應該放哪部動畫片給小朋友們看呢?為什麼?
反思:
「統計」是課程標准中加強的內容,在第一學段要求「學生將對數據統計過程有所體驗」、「應注重藉助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經歷簡單的數據統計過程」。這節課我主要從激發學生的認知需求入手,使學生在解決問題中不斷建構統計的新知,初步體驗了數據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整個統計過程,掌握基本的統計知識,學會一些基本的統計方法,體會了統計的意義和價值。
教學活動一開始,我創設了六一兒童節慶祝活動的情境,很大程度地吸引了學生興趣。當學生興高采烈的時候,拋出關鍵性問題:4部動畫片,到底應該選哪一部呢?從而使學生感受到統計人數的需要,激發了學生濃厚的解決問題的興趣。在課堂中,學生積極動腦,出謀劃策,成功的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舉手來統計人數,哪部動畫片人數最多就決定看哪部。由於這是學生第一次真正接觸統計,對於為何要用統計表,我覺得有必要讓學生理解感受它的作用。在課堂上,我故意將動畫片統計到的人數沒有規則的羅列在黑板上,提出問題:如何才能讓別人也能看懂我們班小朋友最喜歡看哪部動畫片呢?學生積極開展思維,能自發的建構合理的動畫片統計表。因為是自我需要才產生建構的統計表,學生很容易就能看懂統計表中的各種數量,而不是老師一再地機械式灌輸。
有了興趣,才有學習的動力;有了需求,才會有自主地探求,才能使學生始終保持良好的學習心態。這就是低年級教學中
這里可以看出低年級孩子年齡小,思維更趨向於直觀的表象,因此,我們以體驗式游戲式、、猜想式等作為主要的學習方式,也可以伴隨操作式。
總結階段
總結工作並不意味著實踐的終止,我們邊實踐邊總結,實踐為總結服務。研究永無止境,今天的報告只是我們近兩年來實踐的總結,同時也作為我們以後研究的起點。
三、實踐結果
(一)學生轉變了學習方式,提高了學習效率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應用各種不同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進行學習,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低年級學生以操作式、游戲式、體驗式、猜想式等作為主要的學習方式。在運用這些學習方式的時候,要善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中年級數學學習的活動方式有:藉助圖像學習、 在歸納中學習、在質疑中學習、在實踐探索中學習等學習方式;
如學生學習倍數應用題,學生採用畫線段圖,數形結合,藉助圖像可以准確無誤地求出一份數或多份數。
而高年級數學學習方式以讓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小組合作學習的互動中有效地參與學習作為主要的學習方式。特別是幾何知識的學習很適合用這種學習方式,給每一位學生提供展示的空間,通過自主學習再交流,使學生不斷完善自己的觀點,不斷的產生新的想法。
(二)實踐中促使教師積累經驗,提高業務水平
每一學期數學教師都要根據數學組確定的課題選好實踐課的知識點,而且要圍繞學習方式這個中心議題,這樣就逼著數學組的老師上網學習或閱覽書籍,看有關學習方式的理論知識,結合自己的學生實際確定教學內容進行設計進行,並能在能在說課和案例反思中反思自己所用的學習方式是否適合本年級段的學生,由於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行為都在轉變,寫的案例分析質量也一年比一年高。
(三)製作了大量課堂教學實踐的課件,積累了大量教學設計、說課以及案例,我們對這些資料作為學校的資料,也作為老師們共享的資源,讓老師們可以反復使用,不斷地進行調准,真正優化了教學資源環境。
四、分析和思考
通過大量的實踐,我們認為課堂教學中小學生數學有效學習方式的選擇與實踐是廣大數學教師的共同追求。有效的學習方式以學生的進步和發展為宗旨,教師必須具有一切為學生發展的思想,運用科學的教學策略,使學生樂學、學會、會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主動發展和個性發展。
(一)教師注重情境引入,引導學生體驗、觀察。
教師們能認真發揮教學情境圖的作用,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將情景由靜態為動態。能用好情景,引導學生觀察,給學生提供足夠的觀察思考,讓學生看懂圖意,獲取選擇、帥選信息,突出數學的特點。我們的教師很會動腦,也是教學情境的直接創設者。教師善於從學生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中選取素材,創設新的教學情境,使學生不僅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而且能激發學生求知慾,和探索新知的慾望。
(二)教師注重學生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
學生的認知規律是「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教師能根據這一規律來設計、組織操作活動,並擔當好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首先,做到有操作就有要求,使操作讓每個學生都必須經歷再小組交流;有操作就有交流,引導學生把直觀形象與抽象概括相結合,讓手、腦、口並用。學生的自主探究其實是一種「再創造」,老師要有目的地選擇這些重演或再現的教學內容,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等數學活動,而且要關注學生探索的過程和方法。教師要認真處理好自主與引導、放與收、過程與結果之間的辨證關系。
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都是學生學習的方式,二者沒有優劣之分,教師在教學中要使二者相互滲透,相輔相成,讓學生在探索過程中形成自己對數學的理解,在與他人交流過程中逐漸完善自己的想法,一定會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既發揮個體作用,又發揮群體效應,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三)注重評價機制
評價可以是多角度地評價,可尋找和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發現並發展學生的潛能。教學中教師要為不同的學生提供不同的展示自己的機會,並及時地、有針對性地作出恰當評價,使學生體驗成功,建立自信;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評價,可以不僅看結果,更要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關注學生的參與程度;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對他人評價;不能吝惜表揚,也不能太多的表揚,要要關注學困生和中下學生,要善待學生的錯誤,善於發現其中的好的地方,保護學生的自尊心。
③ 如何圍繞課堂活動中的突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思維力
如何圍繞課堂活動中的突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思維力
一、在自主發問中開啟學生的思維
很多時候,我們教師不敢讓學生在課堂上自主發問,而是採取提問,通過預先埋設一個個想當然的問題,讓學生往套里鑽。有這樣的做法無非源於兩種心態:一是擔心學生口無遮攔的發問,會攪亂自己美好的教學設計,二是害怕自己無力解答學生的問題,導致尷尬局面的出現。可我認為這種擔心是沒有必要的。首先課堂教學不是演戲、作秀,它應以真實的面貌呈現,學生打亂了教學設計又何妨,關鍵是看教師能否及時捕捉到學生思維的火花;教師回答不出學生的問題亦屬正常現象,向其他學生求救,或者課後查閱資料都是切實可行的辦法,教師對突發問題的應急處理本身就是尊重事實的態度體現。因此教師要敢於在課堂上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同樣一個問題,由學生提出來更能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比如,我在上《認識固體》一課時,就有意設置了這樣的問題情境:在兩個玻璃缸中分別裝上水和糖果,比賽看誰能以最快的速度將缸中的物體抓起來。比賽在熱烈而又愉快的氛圍中結束,學生提出想要研究的問題也油然而生。例如:為什麼糖果能抓起來,水卻不能?什麼是固體?固體有什麼特點?固體和液體還有哪些區別?等等。事實上教師創設這一情境,也是意在讓學生發現問題進而探究固體,現在這個問題由學生主動提出來了,說明這是學生思考後質疑問難的結果,這樣的問題是學生感興趣的,當學生已經對問題產生興趣時,就會主動執著地探索下去。「發明千千萬,起點是疑問」,主動恰當的提問能開啟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思維主動性得到發展。
當然也有些時候,細細分析學生自發提出的問題,我們不難發現有些問題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及有限的條件下,是無法進行探究的。這時就需要教師適時推一把,表現在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所提問題進行篩選,在師生分析、討論中梳理所提出的問題,哪些適合本節課研究?先研究哪些問題?哪些問題最有研究價值等等。通過這樣的引導,都可以將學生的思維推向理性。
二、在猜想假設中引導學生的思維
學生通過自主發問已經初步進行了思維加工,接下來,學生會對想要研究的問題提出各種猜想和假設,這種猜想和假設是需要驗證的,我們稱它為「科學假說」。它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中的橋梁。它對學生直覺思維的培養大有裨益。因此,當學生的思維處於這一狀態時,教師就要加強引導。例如我在教學《堅硬的岩石會改變模樣嗎》一課時,學生的猜想就分為兩種:一種認為岩石不會改變模樣,因為它很硬。另一種則認為岩石可能會改變模樣。當兩種猜想相持不下時,我就有意引導學生從正反兩方面去思考,找出矛盾的所在—————如果岩石不會改變模樣,為什麼山上的岩石布滿了裂縫,山腳下又堆滿了碎石呢?(課件出示)。讓學生對自己的猜想進行合理的「取捨」,達到把握學生正確思維的目的。
三、在實驗設計中活躍學生的思維
動手之前先動腦,圍繞著要探究的問題,引導學生制定實驗方案是探究活動的重要環節。科學實驗前,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親歷實驗設計的全過程,這樣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還以《擺》這一課為例,在探究擺的快慢與什麼因素有關時,我就有意組織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方案,在這個實驗中,如何控制不變數,調節變數是實驗成功的關鍵。學生在設計時不斷迸發出創新的火花,設計方案也可謂精彩分呈:研究擺長的小組設計了在鐵架台上拴一根長線,由鐵夾子控制擺線的長度;設計了事先准備幾根長短不同、顏色各異的線繩,到時再根據需要選擇擺線的方案。研究擺錘的小組則想到選用重量不同磁鐵;想到了在膠卷桶里放玻璃球,在鉤碼外圍包上橡皮泥,通過增減玻璃球和橡皮泥的個數來調節擺錘的重量等等。這時教師再稍加引導,學生的設計方案也就充滿科學性了。由此可見,對實驗的設計過程其實就是活躍學生思維的過程,是學生尋求答案過程中的再創造。教師應抓住教學中的關鍵環節,讓學生的思維活躍在一個個學生感興趣卻又容易產生分歧的問題上,活躍在一些效果明顯、方法多樣的實驗設計上。
四、在科學探究中促進學生的思維
活動是科學課的主體,探究活動的質量直接影響著課堂的效益。很長時間以來,我們都存在著這樣的認識誤區:認為學生在探究的同時,思維也是積極的。其實不然,「活動有餘,思維不足」已經成為當今小學科學課堂普遍存在的問題,很多時候學生在探究時只是想著如何完成任務,並沒有將任務進行實質性的思考。為了改善這種狀況,教師可提醒學生有意識的去關注自己的思維進程,鼓勵學生將自己所思考的內容說出來,可以通過自問自答的方式認識自己當前的思維狀態。如「現在我要做的是……」「我這樣做會不會……」「還有其它更好的辦法了嗎?」……使學生的思維變的「可視化」。其次學生在進行探究活動時,教師也可適時地「進入」,一個及時的追問可將偏離主題的學生拉回到主題上來,以保證探究向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一個巧妙的反問可使學生自己去發現矛盾的所在,引發學生及時調整錯誤。比如「你認為該怎麼做?」「為什麼這樣做?你的意思是……?」「實驗現象說明了什麼?」等等。教師通過向學生提出類似這樣的問題來促進學生的思考,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思維形成明確的指向。
五、在交流評價中深化學生的思維
學生在具體的探究操作中積累了大量的感性認識,他們各自都有不同的發現。但是要真正形成一個科學的概念還需要經過語言的表達、交流和探討。實驗結束後,教師應引導他們用自己的語言真實描述實驗現象和實驗結果。交流是思維火花的碰撞,交流可以深化學生各自的認識。在交流中學生不但體驗著自己的思維,還可以從同伴那裡獲得新的不同的思維,各種思維互相影響和碰撞,就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資源共享。這時教師再組織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學生就很容易發現他人的長處以及自己存在的不足,進而產生進一步改進的願望和要求。例如「我這次實驗探究很成功,關鍵在於實驗方案的設計較合理,對實驗中的變數控制和操作較好,以後我一定要繼續發揚」;「我的實驗失敗了,主要是我的實驗操作不當所致」;「別的同學裝置既簡單,實驗現象又明顯,而我這個實驗耗時太長,裝置較復雜,可能是實驗設計方案有問題。」這樣,通過小組交流或全班交流的方式,讓學生反思各自在實驗探究過程中的行為表現,學習他人長處,改進自己的不足。也不失為深化學生思維的好方法。
科學的希望在學生,雖然他們接受著不同背景下的科學教育,所獲得的科學素養也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是相通的。那就是他們對科學課、對科學探究有種與生俱來的渴望與熱情。作為科學老師,我們該為他們做些什麼呢?惟有應學生而動,應情境而變,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將科學課堂轉變為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主戰場!
④ 淺談如何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一、對導語進行精心設計,引導學生學習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任何事情如果開端良好,接下來的工作就會開展得非常順利。 上課伊始教師如果能夠精心設計導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就會為一節課奠定良好的基礎,讓學生不知不覺地進入到學習當中。因此我在授課時,會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一段導語,力求在開始就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課文的時候,在走上講台之後,我便對學生們說:「我們每一個同學都非常喜歡聽童話,希望家裡的大人能給自己講好聽的故事,讓自己快樂起來。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就是一個在全世界流傳了很多年的著名童話故事。在故事中我們將認識一位可憐的小女孩,她無依無靠、孤苦伶仃,在大年夜的晚上,獨自走在寒冷的大街上。小女孩是那麼的可愛,又是那麼的可憐,我們多想去幫幫她,給她溫暖,讓她高高興興、快快樂樂地度過新年,可是……好了,今天老師就帶領大家去欣賞安徒生的著名童話故事《賣火柴的小女孩》。」當這一番導語說完之後,學生都迫不及待地要進入到學習中去,一節生動的語文課堂正在緩緩拉開序幕。
二、創設民主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想要為學生創設一個平等、民主的教學情境,教師首先就要以微笑的面容、親切的話語和飽滿的激情去親近學生、感化學生。同時教師還要善待學生,當學生犯錯時,老師不訓斥,不懲罰,而要耐心指導;當學生進步時,老師應給予及時的肯定和鼓勵。如我在教學過程中,將自己也列為學習的一對有出色表現的學生以「你真棒!」「你很好!」等來給予表揚;對學困生不指責、不厭惡,而是給予他們更耐心的指導,並常常鼓勵他們說「你能行!好好想一想,慢慢來」等。讓他們感到老師在與他們一起學習,一起動腦。如此一來,就將學生對老師的隔閡與懼怕心理消除了,使得他們能在輕松愉快的合作學習中完成學習任務。
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動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在驅動力,也是學生學習積極性中最活躍、最現實的成分。只要學生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就會促使各種感官共同引起對學習的高度注意,從而為參與學習活動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備。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從實際出發,對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加以選擇,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如在教學《可愛的草塘》這篇課文的朗讀時,我先讓學生看看課文,喜歡讀哪個自然段,就讀哪個自然段。這樣一下就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了。朗讀之後,教師根據學生朗讀的情況,或表揚、或指導、或聽范讀後再讀,再一次對學生的朗讀興趣進行激發,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四、教師要為學生創造參與機會,使學生的參與意識得到提高
在課堂教學中,要想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應為學生創造獨立活動的空間,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去參與活動,在活動中有一塊屬於自己的天地,能充分地展現自我。有位教師在教學《雨點》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理解,充分感悟課文情境,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生活場景。他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時間,組織學生自讀,在自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如「睡覺、散步、奔跑、跳躍」等,理解並在小組內討論,通過討論,教師認為學生對「睡覺、散步、奔跑、跳躍」的理解還較為抽象,他又組織學生通過表演來理解、體會。在動作表演中,他發現部分學生的表演動作不到位,僵硬且不自然,表情也不夠豐富,他又通過評議來引導學生重新體會。一節課下來,學生自始至終都在他自然順暢的引導之下,自主學習、自主閱讀和自主感悟,實現了重點訓練項目人人都有參與的機會。每一位學生都參與了對重點詞語的理解,並以此為切入口,將本課的學習難點予以突破,使學習目標得以順利完成,改變了課堂以往較為沉悶的局面,學生在課堂上也「活」了起來。
⑤ 課堂教學思想有什麼重要意義
確立正確的課堂教學思想是學校課堂教學管理的「綱」,正確的課堂教學思想是課堂教學管理的靈魂。課堂教學管理首先應是課堂教學思想的管理。課堂教學思想是指導人們將關於課堂教學的客觀規律的認識轉變為指導人們進行課堂教學實踐的基本主張和具體要求是提高學校課堂教學質量所努力想要達到的標准。當前我們認為學校要圍繞「以學科的師范性為先導以學科的學術性為前提以學科的基本思想為主線以學科的思維訓練為中心以學科的示範性教學為手段以學科的知識體系為基礎」等方面構建自身的課堂教學指導思想。只有用體現時代精神和師范特色的課堂教學思想來指導課堂教學管理改革才有方向,離開了先進的課堂教學思想指導課堂教學管理改革只能是一種盲目的探索。
⑥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思考力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小學數學教學更注重對學生思考力的培養。為了提高版學生的思考力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文章分析了小學數學教學培養小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進而闡述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思考力的具體措施。
⑦ <益智課堂與思考力培養的實踐研究>的子課題有哪些
為深化課程教學改革,開發中小學的益智課程,在總結「十二五」課題《優質課堂與回現代教學技藝運用答研究》基礎上,深入開展以培養學生「思考力」為核心素養的實踐研究。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定於2016年7月12—16日在山東省曲阜市召開「十三五《益智課堂與思考力培養的實踐研究》課題研討觀摩會」。現將有關通知轉發,請各課題實驗校安排好工作根據通知要求積極報名參加。歡迎有科研實力並願意參與「十三五」課題研究的學校參會。
⑧ 淺談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活力
一、塑造良好的教師人格魅力
(一)、教師人格的魅力來源於淵博的知版識和過硬的教育能力權
(二)、教師人格的魅力來源於善良和慈愛
(三)、教師人格魅力來源於對教育事業的無限忠誠
二、教師角色應由重知識結論的灌輸者轉換為重學習過程的謀劃者、組織者和參與者
三、教師應加強內在素質,以便拓寬知識面,提高效率
四、教師應加強語言表達能力提高課堂效率
五、合理運用「課前提示」,激發學生興趣,以提高課堂效率
⑨ 關於課堂教學的10個思考給予了哪些啟示與思考
教師應具有的啟發藝術
精心營造啟發的情境啟發式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遵循教學規律,從學生實際出發,採用各種靈活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使他們主動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因此,教師具有啟發藝術,首先表現為善於創設能激發學生學習情感和求知慾望的情境與氛圍,這是進行啟發式教學的重要前提。比如,在關於二極體工作原理的教學中,教師通過演示三個小動畫,設置了三個問題:(1)演示N型半導體的形成過程後問:N型半導體的多數載流子是什麼?學生立即答:電子;(2)再演示P型半導體的形成過程,又問:P型半導體與N型半導體的形成有什麼不同?學生答到:摻入的雜質離子不同;(3)教師最後將P型半導體與N型半導體放在一起。學生疑惑了,教師隨之激疑:在交界面會有什麼現象產生?總之,疑問、矛盾、問題是思維的「啟發劑」,是學生積極學習的原動力。以上的教學,由看似容易的問題入手,步步深入,無疑能較好地集中學生的注意,促使他們對所學知識進行積極的思考,在這樣的情境之下,教師再引導學生展開對PN結的分析討論,學生自然會領悟了。
善於利用啟發的原型學生認知過程是舊知識不斷同化新知識的過程,每項新知識的接納,必須以舊知識為固定點。因此,教師應具備的啟發藝術還表現在善於調動學生的知識積累和表象儲備,從中有效地提取教學時所需要的「啟發原型」,即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同化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相關材料。顯然,利用好啟發原型,是搞好啟發式教學的基礎。例如,講解Cache地址映像和地址變換方法,教師在教學中有意重復已學的地址映像和地址變換的過程,讓學生通過比較,找到了不同方法的優缺點,很快找出更好的方法。最後教師告訴學生,很多好的解決方法可以從分析已有方法的優缺點入手,恰當結合而形成。這個過程,就是以「啟發原型」為待學知識的滋生點與向導,因而收到了「啟而得發」的效果。
及時抓住啟發的時機教師具備啟發藝術,還表現為善於把握和抓住啟發時機。打鐵要看準火候,啟發式教學也要選擇恰當的時機。對此,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主張告訴我們:教師只有當學生處於「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憤悱狀態時,才能及時予以點撥和誘導,幫助學生排除思維障礙,使他們積極熱情地投入到探索活動中。如在上述教學中,課堂上教師布置學生做如下練習:虛地址映像到的實地址是什麼。在多數學生為解題成功而感到欣欣然時,教師突然說:解錯了。學生頓感驚訝:為何錯了,錯在何處?在學生急於尋個水落石出的「火候」上,教師不失時機地點撥道:公式中的「nd」指的是什麼?於是學生便很快地察覺出他們所犯的錯誤,並找到正確的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