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淺談中學歷史教學中鄉土歷史教育

淺談中學歷史教學中鄉土歷史教育

發布時間:2021-02-02 08:46:29

① 淺談如何營造初中歷史教學的亮點

「有效教學」是學校教學活動的一個基本追求,他作為一種理念,源於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但在不同年代卻有不同的關注主題,從誇美紐斯開始,到後來的赫爾巴特學派,以及社威教育理論為代表的「進步主義教育」,有效教學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什麼是「有效教學」?綜合多個流派的觀點,可以概括為:「有效教學」是指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學的功能和作用,在45分鍾中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學任務,達成育人目標。
關於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江蘇省特級教師姚煥成在他發表的《從學生的參與看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中提出: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通過歷史知識中的人文知識、人文精神和科學理性來養成學生的人文素養,使其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協調發展,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未來生活做准備,關鍵在於學生是否願意學、主動學以及怎麼學、會不會學;北師大的趙亞夫教授在他主編的《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中也提出:有效教學應該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用自己的頭腦親自對信息進行加工,通過積極的探索獲得新知識的一切形式。學生不應該是被動、消極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動、積極的信息加工者和探索者。作為一名教師在課堂教學必須破除「教師中心論」,確立師生「雙主體雙向互動論」,意識共享;拋棄教師「一言堂」和「單向灌輸」,精講多練與精講多議相結合,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通過兩位專家的論述,我們不難得出結論: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教師通過歷史課堂教學活動的實施,使學生達到在知識與技能上有所收獲、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有所提高、過程與方法上有所進步。通過有效課堂的實施,學生將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只有把課堂的有效性根植於教師和學生的內心深處,追求有效性的實踐活動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根據這一結論,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創設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主動學習。
教育家裴斯泰洛齊提出,教育的目的在於發展人的一切天賦力量和能力,這種發展應是全面發展、和諧發展、自由發展。因而營造一種自由和諧的學習環境,有利於形成和諧校園文化氛圍,有利於學生的自主和諧發展。應充分關注並致力於優化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自由度與親合度。所謂自由度指課堂寬松和諧自然。這里的「自由」,意在力求確保學生想像的空間,有利於學生保持、優化和張揚個性;所謂親合度指師生平等合作交流。所謂「親和」,則是以教師的人格魅力與應有素養,創造保證學生健康全面發展所需要的和諧氛圍。心理學研究表明,教育的過程是一個以心理活動為基礎的認知過程和情感過程的統一。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是傳授知識,它必須由傳授者與接受者雙邊配合才能完成。對預定的教學內容來說,教學效果的好壞,完全取決於教與學雙邊活動,而影響這個質量水平的一條無形卻又有力的杠桿就是情感因素。歷史教師不僅要科學准確地傳授歷史知識,而且要用充分的情感創設一個良好的課堂教學氣氛,首先,對學生抱有愛心。馬克思說過:「只能用愛來交換愛,只能用信任來交換信任。」在此前提下教育學生,學生才樂意接受,教育方能獲得成功。其次,尊重學生。著名教育家愛默生曾指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於尊重學生。」這種尊重就在於把學生看成有思想、有個性的「完全平等的人」,而不僅僅是被管理的對象。沒有尊重,教育就難以深入人心,取得應有的效果。再者,理解學生。教師應該更容易理解做學生的苦衷,因為我們也曾有過那段純真而渴望的年代,讓每一顆心靈快樂健康地成長,是我們對教育最大的理解。
二、活用教材,巧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每節課能否都有個好的開頭,直接關繫到這節課的成敗。充分利用歷史教科書中所提供的廣闊背景,用豐富多彩的形式來縮短學生與教材之間的距離,縮小學生和教師間的差距,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產生渴求知識的心理,這將會大大有助於教學任務的完成。如:在七年級第一學期教授第五章「秦帝國的興亡」課文為例,在介紹「秦王掃六合」一目時,先組織學生朗讀李白《秦王掃六合》中「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的詩句,讓學生先對秦統一六國的壯舉有大致的認識,再自然地引入新課,學生就會自然地接受秦統一六國的原因、過程和意義。通過這種文獻資料的引入,起到了潤物無聲的效果。如果教師一上課就照本宣科,平鋪直敘,就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甚至成為催眠曲。在講《開放與交流》的「玄奘西行」這一目時,我先問學生:「有沒有看過《西遊記》?」。學生幾乎是齊聲回答:「有」。《西遊記》這一經典電視連續劇可是許許多多少年兒童追捧的劇目,對於初一年的學生來說,誰不熟悉呢!這一問馬上就把氣氛調動起來了。我緊接問:「那同學們知道劇中的內容嗎?」。學生臉上都現出不屑。看到這種情景我馬上接著問:「現實歷史中是不是真的有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故事呢?」。學生們的臉上現出愕然!孫悟空、豬八戒的形象在他們心目可是栩栩如生。我又接著問:「唐僧是不是經過九九八十一難才取回了真經?」。學生們都陷入了思索,孫悟空降妖除魔的高大形象已經深印在他們心中。這時候我開始講述玄奘西行的故事。並且強調貞觀年間玄奘是獨自西行的,他歷經千難萬險、九死一生,終於從印度取回了佛經,這一經歷與《西遊記》中唐僧取經的經歷相比毫無遜色,玄奘回國後還把西行途中的見聞口述下來,由他的弟子整理成《大唐西域記》一書。通過學生熟悉的神話故事與真實的歷史相比較,這樣的導入方法,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充分吸收了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迫切希望得到解答,上課就認真聽講,同時還會產生濃濃的探索歷史真諦的興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H·A多勃洛波夫曾說過:「當學生樂意學習的時候,就比被迫強制學習輕松得多,有效得多」。因此,教師巧設問題情境,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的開講導語,用別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導語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從而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三、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重現歷史情境,引發學生思考「歷史」原本是有生命的,是很生動的。
在教學上,應當運用多種教學方式,真正教給學生「有生命的歷史」,還原生動、深刻、鮮活的歷史,才能使更多的學生愛學、樂學歷史。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在教學中,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堅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學中創設能激發學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環境,把學生引入課文內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學生在感情上受震動,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又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這是很重要的。如:
1、運用掛圖、模型等直觀教具,增強學生對歷史的直接感知。在中國古代史教學中,對於漢唐時期絲綢之路的學習;近代史中,對於國共兩黨進行的三大戰役的學習等,我就藉助路線掛圖進行教學,變抽象為直觀,便於學生理解記憶。
2、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增強感性認識。我們可以藉助多媒體手段,利用多媒體兼容性高的特點,把圖片、影片、錄像等史料重現,通過歷史的原貌的重現,增強學生的感官刺激,進一步加強對歷史知識的領悟、理解和掌握。在講授「開國大典」時,我給學生放映了中國悲壯的近代歷史簡評,同時,放映了第一屆領導集體走上天安門城樓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場景。當時,全班的學生都震撼了,他們更理解了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3、插入歷史故事、歷史資料使教學更具趣味性。有人稱歷史課是史話教學,可能有些偏頗,但也體現歷史教學的一個特點。在學習義和團運動時,我把當時民間傳誦的民謠:「神助拳,義和團,只因鬼子鬧中原……洋鬼子,全殺盡,大清一統定江山」跟同學們一起分析。講鴉片戰爭的時候,我給同學們講述了奕山「馬桶遇洋兵」的故事,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
四、實現教學內容的生活化,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內涵,把握歷史事件的現實價值。
歷史學科學習的內容都是源於生活的,是鮮活而又富有生命意義的。作為歷史教師,教學中只有把歷史教材的基礎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素材結合起來,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內涵,把握歷史事件的現實價值。
1、挖掘歷史教材與現實社會的切入點,增長學生的生活智慧。學習歷史可以幫助學生古為今用,以古鑒今。這是拓展學生思維,增強學生認識事物發展規律的重要保證。如:學習《近代工業的興起》一課時,我給學生看了很多當時洋務派興辦的軍用工業和民用工業的圖片,跟著學生一起分析洋務運動的價值,洋務派自身存在的歷史局限性的相關史料。在交流中,我特別關注了以下幾個問題:①如何認識晚清政府實行的洋務運動?②如何理解新中國實行的改革開放政策?③對中國加入WTO你怎麼看?④對和諧社會和小康社會你怎麼看?從對比中學生更加明確中國政府的做法是時代所需,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帶領中國人取得一個又一個經濟戰爭的勝利。
2、融入鄉土歷史,拉近歷史與學生的距離。歷史教材不是教學的唯一資源,老師應該從校本研修的角度做一名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和研究者。教學資源還包括多媒體、電子書庫、文物古跡、歷史遺跡、博物館、圖書館等。我們可以通過多種途徑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家鄉歷史,樹立為家鄉發展服務的理念。《經濟發展與重心南移》一課中,在介紹「商業繁榮和海外貿易的興盛」知識,我就比較詳細地給學生介紹宋元時期泉州港的海外貿易情況,介紹鯉城區水門巷的市舶司、塗門街的清真寺、晉江的草庵寺等,並引導學生去游覽參觀這些歷史古跡。總之,結合自己本地區的特點,讓學生從研究鄉土歷史的角度學習歷史,更便於學生對家鄉的了解,擴展歷史知識。
總之,歷史教學實質上是一種生命的體驗。一名優秀的歷史教師應該是帶著學生走向歷史,而不應該是帶著歷史走向學生。只有把歷史的真實性還給學生,讓學生從歷史中不斷感悟,內化成自身的素養,才是學習歷史的終極目標。

② 怎樣利用鄉土資源,優化歷史教學呢

怎樣才能進行有效地挖掘鄉土資源,優化歷史教學呢? 鄉土資源在歷史教學中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鄉土史教學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鄉土史教學取得的成績,主要是少數歷史教師的個人所為。多數學生雖然有鄉土史教材,但很少按規定的時間進行教學,甚至沒有進行過任何這方面的教學活動。學生對鄉土史的了解,不是通過教學,而是通過自學或其他途徑獲得的。而且鄉土史知識和鄉土意識普遍缺乏。 究其原因,一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歷史課處於輔課地位,更不要說鄉土史教學了。二是鄉土史教學的規范不嚴,因而很難真正落實教學的效果。 怎樣才能進行有效地挖掘鄉土資源,優化歷史教學呢?我的鄉土資源在歷史學科教學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首先,領會新課程的教學目的要求、教學目標、知識內容選擇及教學要求、思想品德及能力培養等理念。只有深刻領會這些精神,才能使鄉土資源在歷史教學落到實處。譬如:首先要了解鄉土教學有哪一些內容?其次還要掌握鄉土教學目標是什麼?再次還要熟悉鄉土教學要求。其次,根據歷史課程標准要求教師要注意拓寬歷史課程的情感教育的功能的要求,在進行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同時,充分發掘課程內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內涵,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熏陶。
再次,通過課外實踐活動使學生學會用歷史的眼光來分析歷史與現實的問題,培養對歷史的理解力,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 中國歷史悠久,每個地區都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鄉土史帶有濃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和鄉土情味,學生對此有親切感、認同感,對優秀的地方文化遺產有自豪感。在枯燥的歷史教學中滲透鄉土歷史,有利於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的根本目的在於教書育人,「教書」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育人」在於培訓學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健全的人格,健康的體魄。經過多年的初中歷史教學、實踐和總結,我認為融「鄉土歷史」於歷史教學中,在教書育人上都能收到了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一、利用「鄉土史」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濃厚興趣。 現行中學歷史關注的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大歷史,主要從宏觀角度演繹中華文明的發展進程,較少兼顧各地、各民族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差異。因而影響了中學歷史教學的生動性與鮮活性。學生學習時感到枯燥,不太喜歡歷史課,但每當談到與本地歷史密切相關的話題時,學生情緒激昂,有時爭論不休。教學中,教師把課程知識點與家鄉史結合起來,幫助學生勾通彼此之間的內在聯系,利用學生對家鄉史事的親切感,用已感知的家鄉史事去感悟課程中的知識點,激發其學習興趣;或點明課程知識點與某個家鄉歷史遺產的具體聯系,使學生在今後接觸地方文化遺產時,聯想課程相關知識點,以家鄉史印證中國史,激發其對家鄉史的探求慾望和對歷史科的學習主動性。初中生喜歡表現自我,如能用課程所學到的知識對具體的家鄉歷史事件作詮釋、辨識、解說,在人群中展示其學識,博得人們的贊許,滿足其成就感,自然會激發其探索慾望,產生對歷史學科的情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二、利用「鄉土史」拓展課程資源。「新課標」要求教師創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學途徑,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轉變,要求教師要進一步挖掘蘊藏在歷史過程中的巨大精神財富,採取一切有效手段,使其變成有效的教育資源。新的初中歷史課程加大了課程內容的革新,基本消除了傳統歷史課程中存在的「難、繁、偏、細」現象,較大幅度地減少繁雜的知識點,減輕了學生的負擔,降低了課程的難度,為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留有充分發揮的空間。這給課堂教學滲透鄉土歷史知識提供了平台。教學時教師充分利用寶貴的鄉土歷史遺產,無疑是拓展課程資源的重要史料(包括歷史遺跡資源和口碑資源)。同時,也擴大課堂教育教學的范圍。 三、「鄉土史」有利於鞏固課程知識,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地方歷史故事、歷史傳說世代口耳相傳。這些口碑資源深入人心,有的家喻戶曉。學生從小接觸鄉土歷史遺跡資源和口碑資源的機會較多,有一定的認知基礎。教師如果能把學生已感知的鄉土史知識作為課程相關知識點的基礎,引導學生在這些基礎上去探索、研究、聯想、追憶,有利於學生對課程知識點的加深理解和識記。 四、「鄉土史」有利於增強學生學習歷史的直觀感受,提高學史能力。 教材中提供的歷史文化古跡,大部分因地域的距離遙遠而制約著學生親臨其境去考察、去探究、去感受。書上的文字遠沒有實際的事物那樣直觀。地方歷史文化遺跡近在身邊,能彌補這方面的不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自己對課程標准和教材的理解,靈活地處理教材,盡量發掘利用地方歷史遺跡資源,引導學生實地考察探究,增強學習歷史的直觀感受。 五、「鄉土史」有利於培養學生愛國精神。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家鄉都漠不關心,也就很難想像他會對國家乃至人類懷有愛心和責任心。只有當學生對地方的歷史文化有了足夠的認識才有可能對家鄉產生一種「溫情與敬意」;同樣,也只有當學生對先賢們為振興家鄉所做出的種種努力時,才有可能對他們產生「同情的理解」,樹立愛我中華,興我會澤的理想。會澤歷史上眾多人物顯示出的愛國精神,本土意識具有典型的代表意義,無疑是培養中學生愛國主義的重要素材。鄉土史是祖國歷史的一個組成部分,熱愛自己的家鄉就必能進一步培養起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任何一個人如果對自己家鄉毫無感情可言,那是絕對談不上愛國的。 教師要善於搜集、積累鄉土史的資料,發掘鄉土史與課程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有目的、有計劃、有選擇地把鄉土史滲透到課堂教學中,更好地提高歷史學科的教育教學質量

③ 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開展鄉土史教學

「家鄉是看得見的祖國,祖國是擴大了的家鄉」。要培養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愛國熱情,就要培養學生熱愛自己的家鄉,熱愛家鄉的前提是了解家鄉歷史,要使學生體會家鄉的可愛,感受家鄉的歷史與文化,進行鄉土歷史教學也就成為歷史教學中的重要一環。正因如此,《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准(實驗稿)》中指出,歷史教學要「充分利用鄉土教材和社區課程資源,鄉土教材和社區課程資源對學生的歷史學習和歷史感悟大有裨益」。當前教育部門相當重視鄉土歷史資源的運用,倡導國家課程與地方課程的結合,這給鄉土歷史的應用預留出很大的空間。
筆者所在的河南省駐馬店市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素有「豫州腹地,天下之中」的美稱,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在這些年的歷史教學中,我積極探索如何在日常歷史教學中滲透鄉土歷史知識,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根據多年教學經驗,我對鄉土歷史教學的形式和手段進行了歸納,主要有如下幾種形式:
一、在課堂教學中滲透鄉土歷史知識
初中學生學習歷史的主要方式還是通過課堂教學,所以鄉土歷史知識主要也是在課堂教學中逐步滲透的。學生們最熟悉的社會環境莫過於自己的家鄉,在歷史教學中,有機滲透鄉土資源,可縮短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時空距離,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於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達到提高歷史課堂教學質量的目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材適當補充一些鄉土史。如在講《中華文明的起源》時,可以順便向學生介紹在本區分布的大量原始社會遺址及流傳的遠古時代神話傳說,如有關盤古氏、伏羲氏以及黃帝妻子嫘祖的傳說。在學習秦朝的歷史時,可以聯繫到我區歷史文化名人李斯,以傑出的政治遠見和卓越才能,助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被秦始皇任命為丞相,教材里講到的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和李斯密不可分。通過這些鄉土史的補充,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家鄉悠久的歷史,增強學生的自豪感。
二、教師進行鄉土歷史教學的專題講座
因課堂時間有限,不容易滲透太豐富的鄉土歷史知識,所以教師還可以開設鄉土歷史知識專題講座。這就要求教師利用課余閑暇時間,分歷史時期收集相關的鄉土史資料並歸類整理,製成鄉土歷史教學專題,充分利用多媒體、網路等現代教學手段進行直觀教學,向學生集中展示、講解相關的史料,為學生提供本地歷史的真實故事,有效彌補課本知識的不足,增加學生歷史知識的積累量。如講到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教師馬上就會想到本區名鎮竹溝,這樣就應收集有關歷史:國民革命運動失敗後,黨組織在此長期堅持游擊戰爭;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這里成為共產黨與新四軍合法的抗日基地,甚至一度成為華中地區抗日斗爭的指揮部;但是在抗戰的相持階段,國民黨頑固派製造了震驚全國的「竹溝慘案」,掀起反共高潮。從這一段歷史中同學們知道了家鄉的歷史就是中國歷史的一個縮影,家鄉人民為國家民族的獨立做出了卓越貢獻和巨大犧牲。於是在完成歷史教學任務的同時,也完成了愛祖國、愛家鄉的德育教育。這樣一個學期大約只需要4個課時左右,就可以極大的豐富學生的鄉土歷史知識。

④ 農村中學歷史教學如何進行鄉土教育

這不能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對農村中學進行鄉土教育,將來如何尋求進一步深專造,如何與那些在屬城市接受正規教育的孩子在思想上達成共識。
附:不知道你是處於何種原因問這樣的問題,我知識談了一下我的見解,並沒有否定你們那邊的制度以及對你有何種看法,只是希望你能夠重新審視教育這個問題,因為鄧小平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⑤ 淺談如何加強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管理

初中學生由復於年齡尚小,很難長期保持制注意力的集中,而且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也會出現一些不良行為。有效的課堂離不開成功的課堂管理,在課堂管理中教師要採取積極的態度,樹立教師的威信,防患於未然。所以在課堂管理過程中,就必須讓學生明確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對課堂不良行為有明確的約束,做到盡量讓一些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不把問題推給班主任,使課堂氣氛活而不亂。在課堂管理中,我的做法是:第一,從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開始,要求學生上課前准備好上課所要用到的學慣用具。除課本外,包括地圖冊、練習冊和筆都必須放到桌面上,其餘不相關的東西都不能放在桌面上。

⑥ 為什麼把鄉土文化教育引入歷史課堂

鄉土歷史來文化是祖國歷史長河中自的支流,與祖國歷史血肉相連。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恰當巧妙地聯系本區域的人文歷史說明課本內容,
利用學生熟悉的身邊歷史來印證 他們陌生的歷史形象,
使歷史化為有聲有色的歷史,更貼近生活和現實,易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和好奇心,
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視野、豐富歷史知識、鍛煉歷 史思維能力以及培養愛鄉愛國的情感有著積極的作用。

⑦ 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歷史感的幾點思考

隨著課改的逐步深入,歷史學科的高考試卷體現出了新情境、新材料的特點,那就是題目的設置依託大量的史料閱讀與理解,因為材料解析題能夠培養和考查學生深層次的能力,拓展歷史的思維,形成一定的史學素養,所以高考試卷對它情有獨鍾,幾乎是沒有史料無以成題。如何培養學生運用史料的能力,如何正確運用各種史料進行教學,突破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增強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下面就談談我對於如何運用史料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幾點思考。
一、通過史料創設情境,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習興趣
教材中的史料作為學生對某一歷史課題研究的資料,有時並不能全面反映歷史人物、事件。這就既需要教師補充恰當的史料,又可讓學生在課後通過查找史料增加了解。通過史料創設的特定情境,可以再現豐富多彩的歷史場景,將學生帶入當時的歷史氛圍之中,大大縮短學生和真實的歷史之間的距離。學生見的材料多,儲存的知識就寬,看問題的視野就不局限於教材了。
如,我在教授人教版必修二《開辟新航路》中"新航路開辟的背景"這一問題時,運用了三段史料並設置了問題:
材料一:1453年,奧斯曼帝國的軍隊攻佔君士坦丁堡,佔領巴爾干、小亞細亞以及克里木等地區,從而控制了東西方之間的通商要道。不但帝國軍隊肆意搶劫商旅,而且帝國當局還規定對過往商品課以重稅。這實際上等於堵死了這一條重要的商路。
――吳於廑、齊世榮《世界史?近代史編》上卷
材料二:"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個遠東尋找的是黃金,黃金一詞是驅使西班牙人橫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語;黃金是白人剛踏上一個新發現的海岸時所要的第一件東西。"
――恩格斯《論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國家的產生》
材料三:基督教與歐亞其他廣泛傳播的宗教相比,更多地滲透著普救主義。十字軍的多次東侵,就是受著傳教精神鼓舞的。熱心於航海事業的冒險家們動機除了企圖奪取香料外,便是發動新一次十字軍運動,傳播基督福音於全世界。
――吳於廑等主編《世界史?近代史編》上卷
試從這些材料找出新航路開辟有哪些原因?教師提出富於啟發性的問題,以促進學生展開更加積極的歷史思維活動,激發他們學習和探索歷史的興趣。
史料不止是文字史料,還有不少生動形象的圖片、圖畫等,用好這些史料也是必要的,比如在課堂中設置"圖說歷史"這一環節,可以將學生帶入當時的情境中去,讓學生用心去體會和感悟歷史。
二、運用史料"以史導論",培養思維能力,全面認識問題
史料引入高中歷史教學,就是希望學生明確歷史的結論並不是武斷的,也不是強加的,而是以充分的史料為依據的。在教學中,教師有效運用史料,為學生營造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的情境,這樣便使學生通過多則史料前後聯系,相互考證,從而讓學生從史料中來認識歷史的真實面貌,通過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推理能力,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使學生形成歷史意識。
例如,在講授人教版必修二《羅斯福新政》時,就可以運用有關史料,就羅斯福新政進行全面的認識和評價。
材料一:羅斯福至多是一個改良主義者,新政不是一種社會主義,只是資本主義的續命劑。……他的新政的主要目的,是恢復及挽救美國傳統的私有制度及競爭制度。……他承認現行社會制度中的病點,然而他只是希望把病的部分割去,而沒有希望把它全部撲滅後再來建造。新政只要把資本主義已銹了的車輪,磨得光些,使其再能轉動,這是資本主義的還魂劑,不是資本主義的致死葯。
――馬星野:《美國新政成績之總檢討》,《新中華》4卷17期(1936年9月)
材料二:誠然,新政不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政策。但是,不要忘記,12年來美國的工人階級和黑人從羅斯福總統手中所得到的經濟保障和政治權利比從美國歷史上任何其他總統手中所得到的都多,這還不夠說明羅斯福總統的對內政策是一種高度民主進步的政策嗎?
――喬冠華:《民主的巨星墜了》,《新華日報》1945年4月20日
上述材料是當時我國學者對羅斯福新政的不同評價,肯定者中評價的角度也不盡相同。比如,馬星野從制度革新的角度,肯定了羅斯福新政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方面的作用;喬冠華則從社會民主的角度,肯定了羅斯福保護社會弱勢群體利益的民主行為,這幾段史料有助於學生全方位地看待羅斯福新政。
三、應用史料探究歷史,形成創新精神
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提供豐富史料並鼓勵學生分析史料,在
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利用所得的信息和已儲存的知識為基礎,鼓
勵學生克服傳統思維定勢的缺陷,綜合運用各種思維方式,引導學生設想新方法、新概念,提出新觀點,從而使認識或實踐取得突破性進展,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愛丁堡大學歷史學教授狄金森先生認
為,通常的看法與真實的歷史過程並不一致。在對"光榮革命"的認識上,就可以使用這樣一段新材料,以顛覆性的視角重新認識光榮革命。

⑧ 國內"初中歷史教學與鄉土歷史資源整合探究"的研究文章有哪些

查不到
歷史:漢語詞語,含義有三:
1.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進程歷史事件的回一門學答科。
2.沿革,來歷。
3.過去的事實。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1] 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⑨ 淺談提高中學歷史教學質量的幾種方法

淺談如何提高初中歷史教學質量
初中歷史談古論今,從人類的起源一直追溯到近現代社會,將人類歷史經歷最精彩的篇章都囊括其中,使中華民族的智慧、榮辱以及興衰等都講述地淋漓盡致。因此,歷史課程被認定為是培養我國青少年愛國情懷的重要學科。學習歷史,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還能增長智慧,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社會觀,從而促進其全面發展。但是在素質教育的過程中還未擺脫「應試」教育的影響,使得基礎教育的全面推進仍存在許多困難,從而導致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出現諸多問題。
一、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校對歷史課的重視程度欠缺
現如今,由於我國的應試教育,已把歷史課程歸為小三門一類之中。在教學過程中,只是重視主課的教學,對於歷史教學只是在表面做文章,怕歷史教學會分散學生的精力,為此並沒有將其作為一門重點課程來教學。
(二)教學管理過程比較隨意
通過調查和了解發現,有的學校對於初中歷史的教學管理比較隨意,具體體現在設置課程和課時上,對於初三的課程安排,有的學校並未安排歷史課,抑或是將其安排在課表中,但是實際教學中並未上歷史課,或者將課時進行了刪減,歷史課通常要為主課讓道。這樣的教學管理過程根本無法完成歷史課的教學任務。在考試形式過程中,也是比較隨意,有時開卷,有時閉卷,有時組織統一考試,有時自行安排等等,這都是影響歷史課程教學質量的因素。
(三)歷史教學師資隊伍穩定性較差
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師資隊伍的穩定性較差,專任教師往往難以保證。現在歷史教師中,有一部分都不是專科教師,都是一些學校內部轉行的教師,比如一些年齡較大、身體暫時不適的,或者是不能勝任主課程教學的教師領導等等,甚至還有兼職教師。這樣組成的歷史教學師資隊伍,很難保證歷史教學的質量。
(四)初中歷史教研氛圍欠缺
對於初中歷史的教學研究存在很大誤區,對於市級以上的科研人員很少過問初中歷史教學,而是注重高中歷史。在各個學校組織的教學教研活動中,初中歷史遠不及主課的教研活動,從而使得歷史教師缺少學習和交流的機會,導致教師教學水平難以提高,從而直接影響了初中歷史教學質量。
(五)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果較差
這主要是教師教學水平引起的,因為許多歷史教師都是非本專業的,那麼往往他們自己心裡就會認為不會教歷史課。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是敷衍了事,難以把握歷史課中的重點和難點,不能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少教師都很少使用多媒體教學,在備課中也是草草了事,對課堂教學不認真,從而導致課堂教學效果較差。
二、提高初中歷史教學質量的方法
(一)增加初中歷史教師的培訓機會
首先,在歷史教師的選擇上,應該選擇本專業的教師,且應該具備較強的思維能力和寬闊的知識面。
其次,應增加初中歷史教師的培訓機會,使其及時充電,從而避免教師隊伍的落伍。與此同時,還應該在培訓過程中,豐富培訓的內容和形式,並及時地對培訓的效果進行評價和考核。培訓內容不應該過於枯燥乏味和深奧,應採取快樂教學的方式,使教學在培訓過程中可以很好地掌握相關知識。此外培訓形式也要豐富多彩,不要僅僅拘泥於講座培訓,令教師在培訓中受到啟發,從而將其應用到實際的歷史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注意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二)提高對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重視程度
首先,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應該注重課堂導入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內容方面,應使其盡可能豐富多彩,借鑒一些歷史中的著名事件和小故事,來使學生喜歡上歷史課,還應該注重其與一些其他教學科目的結合,可以幫助學生記憶知識點。
歷史並不是一門孤立的課程,它往往可以和語文、地理很好地進行結合,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廣泛收集相關契合點,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良好地調動。
其次,在歷史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應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發揮。一是教師可以通過自己的教學影響力和課堂魅力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採用適當的方法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讓其主動地參加到教學過程中來。二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作為學生學習歷史的引導者,幫助其掌握相關知識點,並總結一些重要的歷史規律。如對秦始皇、武則天等人物的評價,一般都會從他們對社會的貢獻、在軍事、農業等方面的突出表現進行評論,同時結合影響社會進步的阻礙進行綜合評價。
(三)平時加強與學生的交流與溝通
初中歷史課是一門極具趣味的科目,其內容豐富多彩,深受一些學生的喜愛。但是,如前所述,我國的應試教育,使得一些學生對歷史課產生了偏見,從而嚴重地影響了學生對於歷史課程的學習。為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應該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和溝通,消除學生對

閱讀全文

與淺談中學歷史教學中鄉土歷史教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