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關於農村教育教學資源現狀的調查與分析

關於農村教育教學資源現狀的調查與分析

發布時間:2021-02-02 15:41:10

『壹』 目前中國農村教育現狀

留在農村。

一、農村教育現狀

1、生源減少,學生越來越少

現在很多農村是獨生子女,小孩人數本來就少很多了。現在很多有條件的農村家庭都把孩子接到縣城或者城市就讀。本來小孩就少,生源也少,很多年輕夫婦把小孩接到縣城或者城市就讀,這樣生源更少了。

2、師資力量的減少

農村學生越來越少,也一定程度上造成師資力量的流失。城鎮教師的發展機遇更多,也有很多教師往縣城或者城市流動。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哪裡機會多,有機遇就往哪裡去。

二、出路在哪?還是提些建議吧?

1、制定各種優惠措施,讓更多的年輕人留在農村

生源的減少很大程度是年輕人大量外出打工,年輕夫婦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條件,只要有條件都把孩子接到城市就讀。如果年輕夫婦都在農村,他們還會把孩子送到城市嗎?現在國家已經在制定各種優惠政策,吸引返鄉創業就業,讓更多的年輕勞動力迴流農村。

2、提高農村教師待遇,讓更多的教師留在農村

畢竟教師也要養家糊口,農村教師的待遇相對低些,也沒有什麼其他收入。而城市教師除了基本工資待遇外,還有其他收入,這些收入是什麼就不說了,大家體會。要提高鄉村教師的待遇,才能留住人才。

3、城鄉教育資源一體化,消除失衡

很多家長選擇城市,很大程度是因為城市的教育資源更好,師資力量更高,而鄉村教育資源相差較大。唯有打破不平衡,城鄉一體化才能吸引更多的學生和教師。

6 贊 踩 1評論 分享
舉報

高考志願新研究 英語教師
01-06 15:00
關注
我是一個農村教師,我就從我的實際體驗和感受談一下農村教育的現狀和出路吧。

教育是國家富強發展的堅實基礎,只有深入教育改革,實現全國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才能達到真正的人才輩出的教育成就。 但是,農村教育還有獨特的一面。

一、目前農村教育教學的現狀

1.學校的設施不全。如今是信息技術發展的時代,教育的發展離不開信息技術的鋪墊。可是在農村,別說家家都能給孩子一台電腦,就是學校里的辦公電腦都不多,學校的辦公地方局促,在經費方面也是捉襟見肘,在用技術設備促進教育發展的這個方面不能落實也是情理之中的。

2.學校師資水平較低。由於農村地方經濟發展的限制,地方教育局沒有更多的經費來支付高級教師的高薪水,所以農村學校資深的教師鳳毛麟角。 除了教師的專業素質有待提高之外,農村教師管理的內部結構也不合理。農村教師缺編,學歷低,知識結構老舊,且思想陳舊保守,不適應當下時代的發展和教師所具備的基本素質。

3.農村教育意識的淡薄。據了解,我國目前農村的留守兒童在每年以一定的數量增長。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城鎮差距化加大,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在過去依靠土地為生的生活方式已經不能更好地支撐一個家庭的各種開支,所以,有更多的年輕父母外出打工,去城市這個充滿無限機會的地方謀求生活,支撐家庭開銷,常常是過年和大過節的時候才會返鄉。不少父母外出,便留下了不少孩子成了留守兒童與爺爺奶奶相依為命。教育的發展關鍵是孩子的努力學習和父母的悉心教導。對於留守兒童,童年成長缺少關愛,對於孩子是一種意識人格發展上的缺陷。父母在家也沒有對孩子的學習盡心,認為只要去了學校,有老師管教,孩子就能認真學習,父母教育意識的淡薄也是造成農村教育發展滯後的原因之一。

『貳』 對農村小學教育現狀要調查哪些內容

一、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不高,教學理念落後,教學手段陳舊。
由於農村教育教學環境的制約,教師隊伍老齡化,學歷水平偏低,專業教師嚴重不足。教師多數靠的是學校所學的一點理論知識和教學方法,從教後缺乏集中系統的理論、理念及手段的提高機會,一直以來只是憑借多年積累的經驗任教。即使近年來部分教師取得了大專及其以上學歷,也只是有名而無實,學歷是提高了,自身知識水平卻沒有達到相應的高度。由於專業教師的缺乏,絕大多數任課教師是兼職的 「全能型」老師,多年來都是老一套,盡管開展新課程改革,不少教師仍是穿新鞋走老路 沒有理解新課改的實質,只學到了新課改的模式。既影響素質教育教學的質量,又有可能浪費部分有專長學生的天賦。
二、教學設備短缺,使用率低,制約教育的發展。
盡管現在國家實行義務教育階段經費改革,學校減免了學生的學雜費,辦公經費也由政府財政撥付,但是農村小學的校舍和硬體設施配備上與城市小學相比,差距仍然很大。雖然近年來國家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用於農村教育教學設備配置,但由於農村本身的條件限制,好多設備使用不起來,或者不能被經常使用,甚至有些教師不會用,對教育教學的發展沒有起到應有的推進作用。
三、家庭教育空白,學生缺失家庭輔導,教師工作負擔重。
農村學校教育質量本來不是很高,加上農村家庭教育普遍還是一片空白,大多數學生家長對孩子的學習不聞不問,或者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使得學生在學校學的一點知識在家裡得不到鞏固,學生的學習效果發揮不佳。同時,農村學生家長為生活所迫紛紛外出務工,讓留守兒童的數量日漸增加,使得農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現象更加嚴重。因此,把本應由家庭、家長承擔的教育責任全部推給教師和學校,要求教師在學習上、生活上給予學生更多的關心和照顧,這從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教師的負擔,阻礙了農村教育向前發展的步伐。
當下農村小學的教育情形不容樂觀,而農村小學教育占據了整個義務教育的半壁江山,必須高度重視它所存在的弊病。基礎教育不扎實,教育的發展也就只能變成一句空洞的口號,更談不上什麼全民素質教育了。因此,只有採取措施徹底改變農村小學教育現狀,牢固基礎教育的薄弱環節,為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才能推動農村小學教育的發展。

『叄』 關於家鄉教育資源與教育現狀的調查報告

問題一 家庭教育的落伍與缺失

有些家長不理解老師的教育方式,甚至惡意陷害老師。而一旦老師遇到這種麻煩,學校總是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則,不但不為老師作主,甚至還埋怨老師多事。這樣就極大地損害了老師工作的積極性。而最終受害的還是學生。盡管這樣的家長不多,卻在學校里造成了極壞的影響。在我調查的過程中,不光老師抱怨這個問題,就連一些有遠見的家長也提到了這一點。
還有一些孩子的父母長期在外打工,造成了一些「隔代撫養」的現象。而爺爺、奶奶們總是過分溺愛孫子,把孩子當成了小皇帝。有些父母及早地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就在打工的時候,隨身把孩子帶走了。還有一些留下一方(通常是母親)在家管孩子。而且母親留下的主要原因是干農活,管孩子只是附帶的一個原因

問題二 薄弱的師資

師資的薄弱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老師的數量不足,二是一些老師的能力有限,三是男女比例失調(男老師太少)。前兩個問題成為制約當前教育改革的關鍵瓶頸。男老師的數量太少,又使得男孩子從小缺乏男子漢的榜樣。從而不利於他們的成長。這三個問題在小學尤為突出。
其實,出現這樣的現象也不奇怪。首先,做教育跟本不是大學生們嚮往的方向。一流的人才要麼出國,要麼進入商業。即使那些師范院校的優秀人才,一有機會也會跳出教育圈。我自己就親眼見過兩個這樣的例子。其次,在教育行業里,待遇最低的教師就是小學教師。能進高中的人才,決不會願意進初中,能進初中的,又有哪個願意去教小學。最後,師范院校的男女比例失調是是導致教師男女比例失調的根本原因。

問題三:學生不再敬畏老師

由於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不準開除學生。再加上老師又不敢輕易批評或者懲罰學生,造成學生的膽子越來越大。小學的時候,老師在學生的心目中還有些地位。老師的話,他們還不敢輕易違背。而到了初中,很多學生已不把老師看在眼裡。於是,他們敢在課堂上公然搗亂,敢和老師打架。

問題四 孩子們不會選擇健康的食物

從兩次看戲的見聞來看,孩子們自己根本不會選擇健康的食物。垃圾食品成了他們的首選。其實,這也不奇怪。小學里只有語文和數學兩門課,又哪裡會有人教給他們該怎樣選擇食物。而一個人的飲食習慣到長大後,是很難改變的。這對孩子未來的影響現在還表現不出來。等到這些孩子成年之後,當健康成為他們事業的絆腳石時。或許他們連自己生病的原因都不找不到。

鑒於以上幾個問題,我對基礎教育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建議一:探索並創建家長培訓機制

因為在農村,家長的普遍素質本來就不高。所以這一點在農村尤為必要。

建議二:增加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

這些投入不但體現在基礎教育的硬體設施上,更要體現在老師的收入上,特別是突出增加男教師的收入上。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投身教育事業才是解決當今教育問題的關鍵。先進的教育理念是要老師們去執行的。沒有一流的師資隊伍,天花亂墜的教育改革終究是一紙空談。

建議三:在小學設立營養師崗位

這樣的營養師不但負責給學生配置食譜。更重要的是要他負責培養孩子的飲食習慣,讓孩子知道應該怎樣選擇健康的食物。所以這樣的營養師還應當有教育學的背景。
調查感想:
我國的基礎教育本來投資就很少,而農村的基礎教育投資又是更少。我上小學的時候,凳子是要自己帶的,課桌是用幾塊磚頭和一塊木板支起來的。每個班只有一名老師,一旦遇到老師有事(我上三年級的時候,老師懷孕,班裡的課停了一個學期。),整個班的課就要停下來。
現在的小學,硬體設施比十幾年前好多了,老師也多了一點兒。更讓我驚訝的是在這些孩子身上看到的那些可喜的變化:第一,他們接觸的東西更多了,眼界也比我們那時候要廣。在和莎莎聊天的時候,她竟然和我談比爾.蓋茨。第二,他們的興趣愛好雖然沒有得到老師的鼓勵,但卻能在這種更為寬容的體制下得以保留。比如莎莎提到的,有的學生在課堂上練字。這在10年前,不但會招來老師的批評,還會引來同學的鄙視。這樣的孩子就更需要老師和家長的引導和幫助。

『肆』 關於農村教育的一個調查,分享一下自己感受就好。

  1. 政府的資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建設,哪怕教育基金也一樣,因此對農村學校的投資有,但很少.

    ;3~5年做一次小檢(如化學室等).正式的檢查在農村學校很難看見,因此投資自然不多甚至沒有.

  2. 農民家庭當然希望子女能讀書成長;正常是無法負擔這些學費的,能完成高考對農村家庭已經是重大負擔,因為農村學生倘若有好成績會進城市,縣一級甚至市一級的高校讀書,費用自然就會高得多,因此想讀到大學對農村家庭來說負擔比天高;正常的農村家庭學生大概讀到中學畢業就會工作,比較好的會嘗試中專等技校,因為家庭甚至個人的生活比較吃緊,因此相比起讀書的付出,打工能更好的幫助家庭甚至自己.

  3. 如2所說,一般在中學畢業之後,現階段仍比較多人會選擇進修中專學習專門的技能,因此中學或中專是農村家庭比較集中的輟學階段,一般家庭條件比較好的話,但不能上大學,也會在高中程度之後選擇輟學.

  4. 教師對其教學質量是否重視,大多數的教師還是會比較重視的,但不能肯定是否所有教師都保持這種態度,尤其部分非持牌的教師;總體的教學水平是不斷提高的,隨社會進步,各方面都在進步;學生對老師的管理教學態度,沒有總體評價,但大多會從個人角度出發,比如學生比較喜歡某科目因此對某科的管理教學自然會有較高的評分,因此難以說明

『伍』 農村義務教育狀況調查提綱怎麼寫

我國農村義務教育現狀
我國農村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65%,在4.8億農村勞動力中,小學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佔40—31%,初中文化程度佔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僅佔11.62%,大專以上只有0.5%,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受教育水平的低下,也制約了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雖然我國經濟發展迅速,但是農村與城市人均收入沒有縮小,反而不斷加大。作為具有近9億人口的農村,其基礎教育關繫到整個國家的未來,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在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正確認識和研究農村義務教育的現狀和問題,探索農村未來教育的發展前景,對於教育工作者來說無疑是一項重要和緊迫的任務。
(一) 經費投入問題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雖然我國教育投資總量大幅度增加,但教育投入水平依然較低,經費短缺的矛盾仍然突出。這主要表現在:一是教育投入總量低,教育投入佔GDP的比重顯著低於世界平均水平。2007年我國人均教育經費約121美元,只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根據國家統計局《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和《2006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等顯示:2006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209407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15931元(約2042美元),教育投入為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為6348.36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為3.01%。我國義務教育投入不僅低於發達國家的投入水平,與發展中國家也有較大的差距,這與我國各級政府經常強調的重視教育,特別是重視義務教育是不適應的。二是生均教育投入水平低,特別是農村義務教育,生均教育經費更低。三是教育投入在地區間和城鄉間差異大,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農村,與城市差異巨大。在同一省區,義務教育投入城鄉差別也很大,農村的投入極少,許多地方不能滿足正常的教學需要。由於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不足,造成了農村義務教育出現一系列的現象,如:農村辦學條件差、教師流失、學生輟學等。四是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管理混亂、使用效率不高。由於我國財政支出缺少有效的監督管理,導致許多教育經費投入不到位、資金撥付不及時,同時,部分地區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使用管理較為薄弱,甚至部分地區存在一邊免費、一邊亂收費的問題等。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了農村義務教育的發展。
(二)師資問題
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我國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各級政府為提高中小學教師的地位待遇,解決教師工資保障,穩定骨幹隊伍作出了不懈努力。但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師資力量薄弱的問題仍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存在著這樣的問題:
1、 教師總量不足,教師整體素質不高
據中西部9個省(自治區)的學校數據統計,2006年,3萬多所農村小學的班師比平均僅為1:1.3,4萬多個教學點的班師比平均僅為1:1,均遠低於全國小學1:1.9的平均配置水平。為解決教師不足的問題,部分地區因財政困難,不得不以較低報酬聘用代課人員,而不是按照編制正常補充合格的新教師。2007年,全國中小學仍有代課人員37.9萬人。其中,有31萬人(佔81.8%)分布在農村學校。
按照教育部的規定,小學、初中的教師必須有中師、大專的學歷,但實際情況是,不少農村中小學離這一要求還有一定差距。根據教育部發展規劃司的統計,2005年農村小學專任教師的合格率為96.8%,但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小學教師僅為26.7%。農村初中教師專任教師的合格率為85.6%,具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比例為9.8%,農村與城市教師的學歷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同時在教師職稱上的城鄉差異也較大。2007年,全國小學中高級職務教師比例為48.2%,城市高於農村9.5個百分點以上。全國初中中高級職務教師所佔比例為48.7%,城市高於農村19.2個百分點。各地城鄉中、高級職務教師的比例差距較大,配置不均衡,是造成農村義務教育長期落後的重要原因。
2、 教師流失嚴重
從2006年統計資料顯示義務教育教師流失情況為農村教師流失66.3958萬,縣鎮教師流失23.9527萬,城市教師流失16.3523萬。通過數據分析得出農村教師流失最為嚴重。由於農村中小學特殊的地理環境,制約了農村教師的自身發展,農村學校給教師提供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條件是非常有限的,別提現代化的教學設施,有時連必要的教學具都難以滿足,導致青年教師在農村難以施展自己的才華。另據調查顯示,農村教師自己承擔全部繼續教育費用的比例是95%,而縣城的只是50%。農村教師缺乏專業學習的機會,缺乏資料和優質教育資源的支持,教師的專業發展需求得不到滿足。此外,待遇的不平衡、超負荷的工作量、子女的教育問題等等造成了教師農村教師流失嚴重的問題。
(三)輟學問題
近幾年,農村學校的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各個年級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流失,尤其是初中階段尤為嚴重,令一些學校到了難以維持的地步。學校、社會、經濟、家庭和其他因素的影響,使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輟學率居高不下。農村中小學生輟學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由於這幾個原因相互交織,決定了這一社會問題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得到根本解決。
1、應試教育的缺陷,加大了學生的厭學心理
在課改數年後的今天,仍把應試教育作為升學、評價教師業績、衡量學校質量管理的主要手段,使片面追求升學率成為學校工作軸心,成為廣大中小學生的無形壓力,造成許多學生心理失衡,目標迷茫。分數的競爭、家庭的壓力使部分升學無望的學生不堪勝任,對讀書產生懼怕心理,學生經歷了幾次考試失敗體驗並逐漸積累,就會形成「我不行」的自卑心態。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學困生」很難得到教師的幫助。久而久之,他們無法承受考試和心理的雙重壓力,只有選擇輟學。
2、教學內容脫離實際,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現行教學內容的設計和組織「城市中心」的傾向較為嚴重,沒有充分考慮農村學校,尤其是貧困農村學校的實際情況,無法幫助那些不能繼續升學的學生適應農村生活。而且農村初中升學率低,約在30—40%,大部分農村初中畢業生要走向農村或其他勞動崗位,而現行的農村教學內容仍圍繞升學考試組織,根本不適應農村初中的實際情況。許多升學無望的學生感到學校里學的東西對他們無用,而有用的東西又不學,學習的積極性受到挫傷。
3、經濟壓力大,促使學生輟學
農村中小學生輟學的最主要原因雖然不是經濟問題,但其內在原因還是多與經濟有關,比如:農村學生大學的入學率在不斷降低、費用不斷升高、就業壓力越來越大、收入越來越不穩定,學生上學投入與預期收益比大大降低,使家長對子女輟學採取聽之任之,甚至縱容的態度,而作為未成年人,中小學生還不能對自己的人生進行規劃,也不太理解學習的意義,在學校遇到挫折很仍有產生退學的想法,這是若得不到家長的支持,很容易造成事實上的輟學。

『陸』 當今農村中學生教育現狀如何存在什麼問題

農村的教育總是跟不上城鎮的,更不提和大城市裡的孩子接受的教育相提並論了。主要問題還是出現在教育資源,師資力量和環境設施等方面。

在偏遠山區的農村的中學裡面,依然有相當一部分學校裡面沒有配備多媒體設備,沒有好的老師,沒有好的教學環境,但這一問題也在慢慢得以改善,對我國教育事業有長足信心。

『柒』 當今農村中學生教育現狀如何存在哪些問題

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共17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更新教育觀念,深化教學內容方式、考試招生制度、質量評價制度等改革,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這一要求,是充分針對 當前初中學生課業負擔過重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比如師生情緒對立,關系緊張;學生厭學、逃學、輟學現象重新抬頭;抄襲作業、考試作弊現象蔓延;學校教學質量難以提高等,開始危及到了新課改的有效推進,引起了全社會、特別是廣大師生的強烈反響。
一、總體現狀
1、教育自身因素導致初中學生的課業負擔過重 表面看來,課改後的學科教材內容不多,偏深偏難的內容少了,比如理科方面的定理、公理、公式等的推導、證明的內容量大大減少,知識難度降低了,而實際上新教材不少知識的連貫性系統性變差,脫節現象嚴重,有些環節算理模糊,加大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接受和運用的難度,加上考試內容往往遠不止於教材范圍,迫使教師不得不補充大量內容,盡可能地適應考試要求。要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就只有擠時間、滿堂灌,學生就只有花更多的時間去做課外練習、去死記知識點。科科如此,學習的難度、強度自然加大。課程過重、作業過難多、考試過頻以及同學間的激烈競爭、睡眠嚴重不足、精力不濟、內心焦慮、處罰威脅、升重點高中自信不足等,給學生帶來了沉重的精神壓力。作業量大,考試頻繁。農村初中學生平均每天的課外作業總量在2小時左右,初三達到了4小時及以上。一天中,大多數學校的大多數學生除了三餐,其餘時間都在忙於學習。平均學習時間超過9小時,休息和睡眠不足8小時。學習帶給半數以上學生的體驗是痛苦而非愉悅。這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劇了學生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的產生。盡管教育部制訂了許多具體要就,但在現行的招生制度下,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現象。我認為以下兩點急需解決①認真執行初中課程計劃,開齊開足課程。義務教育階段課程計劃是農村初中學校課程設置、教學計劃和學科課時安排的法律依據,任何學校都只能嚴格執行,不得調整或突破。一些學校原來已經將一些「副科」課時調整給語、數、外等學科的做法要及時糾正,把時間還給原來的學科——不但從課表上要體現出來,而且應該落實到課堂、落實到課程。②嚴格控制在校學習時間,保證學生休息。農村初中要嚴格遵守政策規定,認真執行學生在校學習、晚自習、體育活動時間及非住讀學校不得組織學生到校參加早晚自習的規定,保障學生充足的休息、睡眠、鍛煉,使學生有足夠的體力、精力參加學習;要禁止利用午休和晚自習前時間安排任何形式的集體補課、上課或考試;禁止擠占自習課、晚自習上課或考試,禁止拖堂;禁止學校或教師佔用節假日、雙休日和寒暑假組織學生上課或集體補課,把學生的時間還給學生。
2、外部環境的影響
農村家庭在當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已出現了明顯的分化現象,貧富懸殊進一步拉大,確有一部分農村家庭勤勞致富,但仍有相當多的農村家庭剛解決了溫飽新問題,甚至還有一部分家庭仍然相當貧困,因此在農村地區,出現了明顯的三多三無現象摘要:一是外出打工的家長多,對孩子的成長無法輔導,二是家長文化水平不高的多,對孩子的成長無力輔導,三是對教育缺乏正確熟悉的家長多,對孩子的成長無心輔導,同時,農村家長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也是不爭的事實一些家長對子女愛得過分,照顧過度,期望過高,也有少數學生父母離異,使孩子心靈受到極大傷害,這是造成部分學生出現心理新問題的直接原因。家長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教育價值觀也影響著學生輟學。一些家長受教育的程度相對低,憑著自己的生活經歷和生存狀況,認識不到教育對生產、生活和勞動致富的重要意義,更難於理解「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認為讀書就是讓孩子識幾個字,農村中學師資水平低,教育方法陳舊,使得學生感到學校生活枯燥乏味,產生厭學情緒。加上有的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使一些教師把精力放在「尖子生」身上而放鬆對「差生」的關愛和轉化工作,甚至會把「差生」當作影響升學率的包袱加以歧視,嚴重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和積極性。此外,初中課程設置,教材內容沒有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一些「後進生」對難度較大的教學內容聽不進、學不懂,於是產生升學無望而厭學、輟學。
二、學生的價值觀
1、教育價值趨向多元化、務實化、功利化
自己跳出「農門」,走向城市。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已經認識到了教育的重要價值在於幫助他們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使他們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學知識,以增強自己在未來社會的競爭能力。在此基礎上,部分家庭經濟條件較好且成績優秀的學生則致力於追求更高等的教育。
中學生的教育價值觀的另外兩個特點是務實化和功利化。中學學生越來越強烈地追求未來教育輸出的經濟價值,他們中的很多人從經濟的角度去衡量所學課程的價值,繼而決定自己在不同課程上的努力程度。他們要求課程教學更多地聯系生活和生產實踐,滲透更多的實用技術。
我們知道,由於年齡和學識的制約,中學生的認知、分析、判斷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穩定。事實上,相當多的中生的教育價值觀是迷茫的。其原因在於:一是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難以就業,從而使他們對考大學失去信心;二是學術性較強的初中文化課程難以滿足學生對職業技術的需求,難以使他們產生學習的內在刺激和利益驅動。這些原因使越來越多的學生厭學。農村中學生的教育價值觀帶有顯著的經濟社會特徵。他們認為,農村青年的經濟收入與受教育程度成正比。
2、學習目的明確,但具有主觀性和不協調性
對於初中畢業後的打算,60%學生選擇讀高中或中專,也有40%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選擇就業, 80%的學生具有明確的學習目的。但是,通過對學生本人的考察,我發現,學生的學習目的具有嚴重的主觀性和不協調性。學生學習目的主觀性突出表現在:他們已經認識到了未來進入城市就業或在農村非農產業就業的艱難性,但有72%的學生卻表示不準備在農村務農。很明顯,如此大的一個群體具有這個想法是極不現實的。此外,40%的學生希望自己以後在事業上能取得成功,但他們中有的學生沒准備接受高等教育,甚至不準備讀高中中專,從而忽視了科學文化知識對於事業的發展所起的基礎性作用。學生學習目的的不協調性主要表現為思想與行動的不協調。調查結果表明,極少數學生將准備在農村務農,同時,准備考大學的學生中有相當多的人在學習上並沒有顯現出相應的積極性,而是呈現出一種消極等待的學習態度。
3.農村中學生學習動機的狀況
農村中學生對未來懷有美好的願望,並將學習作為自身發展的需要,希望將來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和人生價值。農村中學生擺脫農村落後環境的願望十分強烈,這種想法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他們努力學習。因此,在60%的農村中學生看來,考入重點高中或重點大學,將來找一份好工作才是比較現實的。但仍有一部分農村中學生因考入重點高中或重點大學的希望渺茫,或埋怨自己出身貧寒而在學習方面不思進取。同時,學習需求的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目標,我們發現,農村中學生由於個人的學習基礎、教育價值觀和對未來的期望等方面的差異,使他們的學習需求具有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目標的特點。學習需求的縱向多層次是指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深度要求不一。初中畢業後准備就業的學生,只要求掌握基礎知識;准備考中專的學生,要求課程教學難易適度、學業成績達中等水平;追求大學教育的學生,則要求最大容量地掌握所學知識,學業成績達上等水平。學習需求的橫向多目標是指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廣度要求寬泛。他們既要求學好學術性較強的課程知識,又要求充分培養自己的特長,還要求掌握更多的實用技術。
鑒於以上原因,約60%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較高,30%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中等,10%的學生害怕學習。這與他們「考大學」意識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學習的學生數占相當份額。而且, 很多學生都有自己「最討厭的課程」。學生害怕學習或討厭某些課程的根本原因,一是與教師的教學方法緊密相關;二是與該課程的實用價值緊密相關。學生對與現實生活聯系緊、實用性強的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熱情較高,而對學術性較強的歷史、地理、生物、英語不感興趣。在學生討厭的課程中,英語是初中的核心課程之一,有40%的學生認為「英語對於我們以後的生活幾乎沒有用處」。
三、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鏡頭一:班級里玻璃被打壞了,你若去當眾調查是誰乾的,大多數的學生會說「不知道」
或「沒看見」,同時他們還會搖搖頭顯出很成熟的樣子,而你換個方式作個暗查,學生會小聲地告訴那是誰乾的事;
鏡頭二:學生打架了,你要責問誰的錯,雙方各不服氣,各說各的理由,不到被事實逼到最後,絕不承認,絕不服輸。而且,仗打出來了,吃了虧的,他不先找你老師,他先跑去找家長、找「一起玩的」再給補回來;另外,諸如說臟話、沒愛心、奢侈浪費、沉迷網吧、抽煙喝酒、談戀愛等等,這些道德問題的缺失和錯位在農村中學是常見的、普遍的,讓我們老師也感到苦惱與困惑。意志的心理品質不成熟。攻擊性強交往情感閉鎖。
究其原因,我認為:
1、學校教育問題。由於許多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重視不夠,甚至缺乏正確的認識,視其為當今普片現象,而且名義上的工作開展也帶有為應付檢查或點綴、裝飾學校形象的成份。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有名無實,流於形式,少組織無系統支離破碎,沒有實效。 另外,心理健康教育實施過程中德育化的傾向非常嚴重。表現在不能正確區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間的界限,把心理健康教育當作了一種思想政治工作,以致於在工作開展中移植、套用以往德育的方法和手段。使得心理健康教育陷入機械灌輸和說教的境地,缺乏應有的策略和功效。 在學校,一切的教育過程,包括教師的人格、態度、班集體的建設等,都會對學生的心理狀態和心理素質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我們應該在創建學校物理環境的同時,下大力氣去塑造優良的校園文化,班級文化等軟環境,讓學生真正享受到學校給他們帶來的無窮快樂。另外,廣大教師切實要轉變觀念,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和學生觀,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與學生接觸的每時每刻。我們知道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問題,其目標在於增強學生調控自我、承受挫折和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其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提高他們心理健康水平和發展自我的能力。因此在操作上要盡量避免簡單化、機械化,多注重人性化、情感化、多樣化,重視習慣的養成,潛移默化達到育人的目的。
2、家庭環境問題。當前,農村中學生中有一部分是獨生子女,隨著家庭的收入增加。
處於一種相對優越的生活環境中,備受家人的寵愛,沒歷受過什麼磨練,其要什麼父母就滿足什麼,不會有一點的委屈。在農村的家庭中,有的父母常以「不吃虧」的思想來教育孩子,所以在這種家庭環境下勢必會使孩子形成偏執、自私、冷漠或急躁、脆弱、油滑等心理和性格他們一般表現為意志不堅強,缺乏進取精神,耽於生活享受,還有部分失去單親、雙親的孩子,有的頑劣古怪,有的膽小自卑。。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接觸眾多的學生家長中,發現很多家長對學生的要求很高,但大多數只重於學業成績方面。而忽視學生的健康成長。一個人的家庭條件、家庭背景、父母行為習慣和家庭教育思想等在直接影響著其後天的學習與成長。所以說,家庭環境無疑在影響著孩子思想道德的培育與造塑。
3、社會環境問題。大家都有這樣的感慨:「在校教育了十分鍾,趕不上社會一分鍾」、
「現在的學生越來越難教了!」是的,現代社會的各種新鮮事物、新生事物以及各種誘惑如海潮般向學生涌來,由於年少,他們看不到社會發展的主流,又無力取捨,那些浮躁表面的東西沖擊了他們的思想和心靈,使他們意志消沉,情緒低落,其非智力因素受到了嚴重影響。

『捌』 哪位有關於農村義務教育方面的社會調查報告呀

<<浙江農村義務教育調查報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人口眾多、生產力發展水平不高的條件下,實現了「兩基」(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歷史性任務,應該說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但是,義務教育尤其是農村義務教育還面臨著很多的困難,農民義務教育的負擔較重,城鄉教育差距還有擴大的趨勢,教育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亟待加強。為了解我省農村義務教育情況,最近,我們在杭州市餘杭區農調隊、金華市農調隊和龍泉市農調隊的協助下,就我省農村義務教育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我省農村義務教育在規范收費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要杜絕違規收費還任重道遠;農民尤其是欠發達地區的農民義務教育的費用負擔比較重;農村中小學教師的待遇還比較低;農村義務教育在相當一部分地區困難還比較多。
一、調查的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我們選擇了餘杭區、金華市婺城區和金東區(下稱金華市)、龍泉市三地分別作為我省發達地區、中等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的代表,以問卷調查的形式,每地調查了100名農村學生家長和10名鄉鎮中小學校長,全省共調查了300名農村學生家長和30名鄉鎮中小學校長。其中中學生、小學生家長和中學校長、小學校長各半,餘杭、龍泉的家長均分布在5個鄉鎮,金華的家長分布在兩區的10個鄉鎮,中小學校長三地均分布在5個以上的鄉鎮。
本次調查所定義的「農村」是指縣城以外的所有鄉鎮,這與浙江省物價局等部門下發的浙價費(2003)21號文件中所指的農村中小學的「農村」有所區別,也就是說在本調查中,農村是指三地市政府或區政府所在地城區以外的所有鄉鎮。調查的時間范圍是2003年春季。
這次接受調查的15所中學,平均在校生規模為727人,比全省平均的928人少21.7%,共有專任教師677名(其中代課教師18名),平均每校44名,師生比為1:16.7,略低於全省平均的1:18.3的比例。被調查的15所小學,有13所是鄉鎮中心小學,2所為金華市的村小,平均在校生規模為465人,比全省平均的384人多21.1%,共有專任教師452名(其中代課教師2名),平均每所小學30名,師生比為1:16,低於全省平均的1:21.5的比例。
二、農村義務教育收費現狀
(一)省級有關部門規定的農村中小學收費標准
省物價局、教育廳、財政廳今年初聯合下發浙價費(2003)21號文件,規定了我省義務教育的收費標准:從2003年春季開學起,城鎮中小學(含鄉鎮初中和鄉鎮中心小學)的雜費標准為:小學每生每學期不超過80元,初中每生每學期不超過110元,具體標准由各市、縣(市 、區)價格部門會同財政、教育部門確定。已實施多媒體教育或開設信息技術課程的中小學,經批准可加收20元的雜費。農村中小學(指村小、完小及中心小學在村裡的辦學點和100個省重點扶貧鄉鎮的中學)的雜費標准為:小學20—45元,初中40—70元。代管費(農村中小學為課本費、作業本費兩項,城鎮中小學再加上音像教材費、講義費和班會費共五項)實行限額控制,具體標准由各市、縣(市、區)相關部門在每學期開學前確定。借讀費小學為300元,初中為600元。
(二)農村初中每生每學期實際繳費657.9元
據三地調查匯總,農村初中每生每學期平均繳納費用為657.9元(不含伙食費,下同),占調查戶家庭人均純收入的15.5%,餘杭、金華、龍泉分別為806.8元、659.0元和512.0元。其中雜費113.5元(含部分學校的信息技術課),佔17.3%,餘杭、金華、龍泉分別為99.3元、128.0元和113.1元;代管費247.6元,佔37.6%,餘杭、金華、龍泉分別為227.2元、259.0元和256.5元;借讀生(共9人)借讀費平均954.4元,餘杭、龍泉分別為1115元和633.3元,金華被調查對象中沒有借讀生;住校生(共64人)住宿費平均158.7元,餘杭、金華、龍泉分別為266.0元、118.0元和92.1元。餘杭區因有部分學校的學生宿舍實行公寓化管理,經區相關部門批准,住宿費可適當超過區定標准。
(三)農村小學每生每學期實際繳費339.0元
根據對150名小學生家長的調查,農村小學每生每學期平均繳納的費用為339.0元,約為初中生的一半,占調查戶家庭人均純收入的8.2%,餘杭、金華、龍泉分別為379.1元、336.1元和299.0元。其中雜費62.9元(含部分學校的信息技術課),佔18.6%,餘杭、金華、龍泉分別為50.6元、69.1元和69.0元;代管費158.6元,佔46.8%,餘杭、金華、龍泉分別為150.4元、127.5元和197.9元;借讀生三地每地各一名,餘杭、金華、龍泉的借讀費分別為400元、300元和60元,平均為253.3元;住校生(共2名,龍泉)住宿費每人均60元。
(四)對收費現狀的基本評價
從以上調查結果來看,三地農村中小學繳費標准除餘杭小學借讀費高出100元外,其它都沒有突破省定標准(見下表),各學校也都能嚴格遵守當地的收費標准,在實地調查中也基本上沒有發現學校超標准收費的情況,多數學生家長對收費工作也給予了肯定。據調查,52%的家長認為目前農村中小學收費比一、二年前規范了,持否定意見的只有1.3%;有21%和43%的家長認為農村稅費改革後中小學生的費用負擔「明顯減輕」和「有所減輕(但不明顯)」。這說明經過治理整頓,從總體上看,我省農村義務教育的收費是規范的、健康的,主流是好的。
三地鄉鎮初中、小學收費標准 單位:元

餘杭 金華 龍泉
小學 農村 雜 費 45 45 45
代管費 120 100 176
借讀費 400 200
住宿費 100 80 60
柴伙費 80
城鎮 雜 費 80 80 70
代管費 200 1-2年級1203-6年級150 210
借讀費 400 300
住宿費 100 100 60
柴伙費 60建制鎮4-6年級80
初中 農村 雜 費 110 70 100龍南鄉70
代管費 250 180 260龍南鄉226
借讀費 800 600龍南鄉400
住宿費 200 80 75
柴伙費 建制鎮80非建制鎮60
城鎮 雜 費 110 110 110
代管費 250 260 260
借讀費 800 600
住宿費 200 120 鄉鎮75
柴伙費 建制鎮80非建制鎮60
註:龍南鄉是全省100個重點扶貧鄉鎮之一。鄉鎮中學和鄉鎮中心小學屬於城鎮收費范圍
三、教師的工資福利待遇
我省目前教師工資都由縣(市、區)財政統一按月發放,從調查的30所農村中小學來看,所有教師都能按時領到工資,沒有拖欠的情況。但縣級統發工資的內容因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一差別較大,有的僅是國家工資,有的則包括了考核獎、崗位津貼、職務補貼等。如餘杭區教師的伙食及誤餐補貼、崗位津貼、物價補貼以及醫保、公積金等都由區財政負擔,龍泉市也在去年解決了教師醫保和公積金費用,金華農村教師考勤獎、年終獎、醫保、公積金等財政還沒有解決,今年下半年開始公積金財政補助每位教師每年800元,合同制教師的養老金、失業保險金財政也還沒有安排。為搞好教師福利待遇,有些學校自籌部份資金,以考核獎、全勤獎等名義給教師每月發放幾十元到一、二百元不等的津貼。
從調查數據來看,三地教師平均年收入(所有工資、福利性收入)為17528元,其中初中教師為18031元,小學教師為17025元,相差不大。比較三地,餘杭教師的工資最高,平均為21455元,高出平均數22.4%,其中初中、小學分別為22294元和20616元;金華次之,平均為16980元,略低於三地平均水平,其中初中、小學分別為17400元和16560元;龍泉最低,平均為14150元,比三地平均低19.3%,比餘杭低34.0%,其中初中、小學分別為14400元和13900元。據分析,各地收入的差距主要是國家工資以外的各種補貼、津貼、獎金等不同造成的。據校長們自己估計,教師的收入與當地的公務員相比要低30%左右。
在一些欠發達地區,教師的生活還比較清貧。我們在龍泉調查時了解到,有一對教齡長達20多年的教師夫婦,工作20多年才積攢了4萬多元積蓄,女兒今年考上大學,要讀完四年大學還得貸款。有的欠發達地區學校的教師,除了財政統發的工資以外,全年的各種獎金、福利加起來也就幾百元錢。一些工作時間不長的年輕教師,年收入才一萬元左右,而要通過函授取得大專文憑,各種花費共要15000元,平均每年5000元,幾乎是年收入的一半。如果想再獲得本科文憑,還得再花三年時間和15000元。有些地方教育局在教師獲得文憑後能給矛一定的補助,有的由學校補助一點,有些地方由於經費困難,全由教師自己承擔。
四、當前農村中小學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這次調查情況看,當前農村中小學教育還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有:
(一)教育費用仍是農民比較重的負擔
在調查中,農民普遍反映這幾年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等新聞媒體,他們感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及各級黨委、政府對他們的關懷和對農村義務教育的重視,但是由於種種原因,這幾年他們用於子女教育的支出仍越來越多,負擔越來越重。據調查測算,一個小學生一學期的費用平均在500元左右(包括部分學生繳的午餐費),初中生近1000元,如果住校就更高了。對於經濟一般地區農民和欠發達地區農民來說,是一個很重的負擔,尤其是對二孩家庭(欠發達地區二孩家庭往往比發達地區要高)。因而,我們的調查中有44%的調查戶覺得孩子上學的費用負擔很重或比較重,有7.4%的學生家長還反映不能按時足額繳納學雜費,其中金華、龍泉不能按時繳費的家庭分別達到10%和11%。為籌措學雜費,這些家庭不得不向親戚朋友借貸。有的學校同意緩繳或分期繳納,但需由教師個人擔保,到學期結束時如果家長不能足額繳納則由擔保教師承擔責任。有的家長實在繳不出現金,就用雞蛋、糧食、蔬菜等農副產品送給擔保教師沖抵學雜費。據調查戶反映,我們調查的其中一地去年還發生過學生繳不出學雜費而自殺的事件。從我省2700戶農村住戶調查資料也顯示出農民教育負擔的不輕和增長過快,我省2001年農村居民人均學雜費支出269.91元,比上年增長14.1%,2002年增加到337.42元,又比2001年增長了25.0%,遠遠快於收入的增長。
農民教育負擔仍然較重,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以下兩方面的問題非常突出。
1、省定收費范圍外收費比較多。調查結果表明,除雜費、代管費、借讀費、住宿費四項費用以外,小學生每生每學期平均還要繳納其它費用111.6元,占總收費的32.9%%;初中生每生平均每學期繳納其它費用175.4元,占總費用的26.7%。在四項費用之外的收費中,保險費、校服費、假日培訓費(周末、暑假培訓班)佔了絕大部分,有的地方經物價、教育、財政部門同意,對住校生收取60—80元的柴伙費。此外,有些學校還收取名目繁多的費用,如飲水費、優秀生補課費、差生補習費、試卷費、資料費、電教費、晚自修費(或晚自修教師坐班費)、停車費、電腦培訓費、「六一」節建校贊助費等等。個別學校還印製自己學校的信片,以宣傳學校、擴大影響為由要學生購買。
從收費的「合法」性上來說,像校服、保險費,從省到縣(市、區)都強調自願原則,但校方從校容、便於管理和學生意外時的救助能力考慮,實際操作中不少學校存在校方動員學生購買的情況,給家長以強迫的感覺,結果是有三分之一的家長覺得購買行為是出於無奈或不買不好意思。假日培訓應該說是不符合省里的文件精神的,但在我們調查的三地來看,在其中的兩地比較普遍,周末培訓的費用因課程的多少在50—200元之間,培訓的課程也有音樂、體育、美術等,但多數仍是語文、數學、外語及自然。暑假兩周培訓的情況三地都有,有的地方比較普遍。這些假日培訓,都獲得當地相關部門的認可。為了不與省里文件的精神相沖突,有的是社會教育機構出面或委託它們來組織、收費,有的有專門的假日培訓中心,但實際上給學生上課的仍是他們自己的老師。有的學生不想參加但又怕教師在假日培訓時教授在課堂上不講的內容,因此非自願參加的學生不在少數。
除了上述校服、保險和假日培訓的費用外,其它的收費都是屬於明顯的亂收費。其中飲水費已經包含在雜費內,即使學校提供桶裝水也不能另行收費,但在個別市(區)收取飲水費的情況比較普遍。
2、地方制定的收費標准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有錯位。考慮到我省各縣(包括縣級市 、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很大,省物價、教育和財政部門僅僅規定了有些收費的最高限額或收費的區間范圍,並把收費標準的制訂權下放到縣(縣級市、區)一級,以便讓各地根據自己的經濟發展狀況和群眾的收入水平來確定收費標准。但事實上各地都沒有很好地貫徹這一要求,基本上採用了省定的最高標准收費,尤其是人人都要繳的雜費和代管費,沒有體現出與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應的梯度(見上表)。
以餘杭區和龍泉市為例,據農村住戶調查,2002年龍泉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餘杭的47%;這次被調查的家長自己估算,餘杭農民年人均純收入為6914.5元,龍泉為2558.8元,龍泉僅為餘杭的37%。但農村小學雜費和代管費合計(以下稱「兩費」)龍泉為221元,餘杭為165元,龍泉反而比餘杭高出33.9%;借讀費和住宿費餘杭比龍泉要高些,但由於借讀生和住校生比例不高(尤其是借讀生),對群眾的影響面不大。其結果,龍泉小學生一學期的費用負擔佔到農民人均年收入的11.8%,初中生佔到19.9%。而餘杭小學生和初中生的費用雖然絕對額比龍泉要相應高出80元和295元,但占農民人均年收入的比重僅為5.6%和11.6%,顯然大大低於龍泉的負擔水平。由此說明,教育收費如果不考慮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那麼即使完全按標准規范收費,在一部分地方農民仍會感到負擔很重。
此外,部份學校在收取柴伙費、減免學雜費等方面做得也不夠好。如大部份家長認為一學期柴伙費成本最多也就30元左右,但學校收取的標准大都在60元左右。又如貧困生學雜費的減免比較困難,根據家長自己的申報,只有2.3%的學生享受了減免,遠遠低於省「一局兩廳」文件規定的10%的要求。
面對較重的教育負擔,廣大農民群眾(特別在欠發達地區)希望能把子女教育的費用負擔降下來,尤其是義務教育,要名符其實。經濟比較困難的家庭希望購買校服、保險時能真正自願,學校也不要要求在升旗儀式及其它集體活動時一律穿校服,否則對買不起校報的貧困家庭的子女在自尊心上是一種打擊。
(二)學校經費緊缺,負債辦學現象普遍
目前農村中小學尤其是經濟不很發達地區的農村中小學普遍存在經費嚴重短缺的現象,即使在很多發達地區,經費也不寬裕。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運轉主要是靠雜費來維持的,有的地方教育局或鎮政府雖有少量的生均公用經費下撥到學校作為補充(一般每年每生在20—50元之間),但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教育經費短缺的矛盾。所以現在農村中小學很多校長把工作重點放在討錢、要錢上,向教育主管部門要,向鄉鎮領導討,實在沒辦法的就向學生亂收費。對於教育亂收費,社會各界往往歸因於校方,怪罪校長。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校長是在「為政府分憂,替政府受過」。
由於學校經費緊缺,目前還有很多學校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負債。在被調查的15所中學中,有11所負債,共負債822餘萬元,平均每校近75萬元。其中餘杭2所,平均每所負債19萬元;金華5所,平均每所負債82萬元;龍泉4所,平均每所負債93萬元。在被調查的15所小學中,有6所負債,共負債143萬元,平均每所近24萬元。其中餘杭1所,負債18萬元;金華3所,平均每所負債31萬元;龍泉2所,平均每所負債15萬元。負債的原因,有的因修建教育樓、綜合樓、食堂、宿舍、操場等而欠債;有的拖欠新華書店、印刷廠、教育局資料室等書費、資料費;有的因創綠色學校、創省教育強鎮需要,整治校園、添置儀器、設備和圖書造成欠款;有的因開設信息技術課購置電腦、建校園網負債;還有的是拖欠辦公費、教師獎金。金華一中學甚至欠個人借款60萬元。
還是因為經費緊缺,許多學校教育設施得不到改善,校舍不能得到及時修繕和增加。在調查中,有51%的家長認為學校的教育設施、設備很一般或不太好;30所學校中,僅有8所學校擁有標准操場。盡管這幾年在改造中小學危房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在農村很多地方學校的教學、生活用房還是很不足。據龍泉市教育局反映,如對照我省建設三類學校標准(最低標准),該市還缺少學校用地11萬平方米,校舍少8.6萬平方米。在金華,有的教師調侃說,他們住校生的住宿條件還沒有奶牛的好。有的校長明知他們的教師宿舍是危房但不敢上報,否則要封存,這樣教師反而沒有地方住了。
(三)優秀教師流失較多,師資隊伍素質有待提高
各地反映,目前農村中小學優秀教師流失現象較為普遍。據被調查的30所中小學統計,近三年來有21名教師(其中初中19名,小學2名)因待遇低而離開了教師隊伍從事他業,有45名教師流向了待遇好的城市(鎮)學校。現在一些民辦、私立學校經常到鄉鎮中小學去挖人才,年薪往往可以增加1倍左右,而且工作量還比較小。如餘杭塘棲一中學反映,今年他們學校就走了4名教師,民辦學校給的年薪是5萬元一年(目前他們教師的年薪只有2.5—3萬元)。在他們學校一個英語教師要教三個班的課,而在民辦學校只教一個班的課。有的地方民辦學校甚至不要檔案,可以為招來的教師重新建檔;也有的地方規定去民辦學校的教師檔案可以放在教育局。有的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門每年都要對教師進行考試、考核,將一些優秀教師調入城區學校或其他一些離城區近、教育質量好、待遇高的學校。這些教師大多是縣(市 、區)級骨幹教師或教壇新秀,是學校師資隊伍中的棟梁,學校在培養他們時往往花了很多人力、物力和財力,他們的離去不但給學校的教育計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紊亂,也給教育質量帶來一定影響,更是給學校培養教師工作的信心以打擊。有的校長說,以後在培養教師時只要培養成「半成品」就行了,即培養出來後不給上報評「骨幹教師」或「教壇新秀」,以免被人挖走,但這樣又會挫傷教師的積極性。
骨幹教師的流失導致農村教育質量下降,使農村生源流失。在有些地方,農村生源流失問題已比較嚴重,一些比較優秀的學生或家庭比較富裕的學生,都流向了城區比較好的學校。 如金華市金東區嶺下鎮中心小學今年有畢業生142人,升入當地初中的只有75人。其中一個班54人,只有9人升入當地初中;餘杭塘棲三中去年有90多人流向其他學校,今年又有50多人外流;餘杭超山中心小學有70多人外出求學,佔在校學生的10%。
在優秀教師流失的同時,農村中小學因各方面條件相對較差,生活艱苦,比較難吸引高學歷、高水平的教師去工作,師資隊伍素質不高的問題也較突出。從學生家長的反映看,有45%的家長認為學校的師資條件一般或不太滿意,部分家長認為教師的責任心不強、敬業精神不夠。反映的問題有:有的教師教育時間縮水,往往讓學生自學;有的教師不批作業由學生代批,個別甚至連考卷也不批,僅根據平時的印象來給分;有的教師動不動就體罰學生等。從教師的學歷看,金華、龍泉兩地初中教師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比例分別為13.9%和22.5%,比全省30.3%的平均水平分別低16 .4個百分點和1.9個百分點;兩地小學教師大專及以上學歷的比例分別為23.1%和28.4%,比全省34.4%的平均水平分別低11.3個百分點和6個百分點。
(四)報刊征訂任務重
在我們的調查中,農村中小學校長普遍對報刊征訂意見很大。我們調查了9所中學和9所小學2003年的報刊征訂情況。每所中學的報刊支出平均達13459元,佔全部雜費收入的14.1%,其中7273元為非自願訂閱,佔到報刊支出的54.0%;每所小學報刊支出平均為6099元,占雜費收入的19.4%,其中1974元為非自願訂閱,佔32.4%。非自願訂閱多是因為上級有任務或是有關部門領導打招呼的結果,訂閱的報刊雜志五花八門,有中央、省、市、縣級黨報(越是下級的黨報數量越多),有各級晚報、《求是》、《共產黨員》、《錢江廉潮》、《半月談》、《時代先鋒》、《浙江宣傳》、《今日浙江》、《新農村》、《人民公安》、《江南警界》、《物價公報》、《質量時刊》、《中國教育報》、《教育信息報》、《中國教工》等等,有的市(縣)級黨報教職員工人手一份還有多。我們在調查時一位曾擔任過中學校長的業內人士也反映,為了完成報刊征訂任務,當地一位宣傳部的領導親自來到學校,要求他訂閱報刊,看他有點勉強,他說我來了吃飯你總要招待的,如果你不訂,我多來幾次你的招待費不就多了嗎?言下之意還不如主動訂閱為好。
(五)教育收費卡制度執行不力
為切實減輕農民的教育負擔,防止教育亂收費,近年來,教育部門出台了教育收費公示制度和收費卡制度,即教育收費不但要公示,每位家長還必須有收費卡。但實際上這項制度執行的不夠理想。在這次被調查的300名中小學家長中,有66.8%家長反映學校沒有執行收費卡制度。有的學校認為已經實行了收費公示,就不必再搞收費卡了;有的則以學生保管易丟失為由,家長簽名後校方「代為保管」。沒有收費卡,就不利於家長對學期中間的收費進行監督。代管費的開支省里是有嚴格規定的,但有不少學校將水電費、報刊費等也在代管費中列支,這些學校在學期結束時是不可能向家長出具「收費清單」的,代管費多退少不補也就失去了實際意義。
五、對發展農村義務教育的幾點建議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我國80%的人口在農村,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在農村,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農村教育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農村義務教育是農村教育的主體,發展農村義務教育,使廣大農村學齡兒童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是實現教育公平和體現社會公正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社會主義教育的本質要求,更是提高農民素質、實現全面小康的重要保證。應該說自1985年實施義務教育以來,我省的義務教育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目前全省小學六年制招生比例達到了99.8%,小學入學率達到了99.99%,小學畢業生升學率達到99.98%,初中入學率、鞏固率分別達到了98.36%和99.79%。我省作為一個經濟發達省份,農村義務教育也已走在全國的前列,但農民的文化程度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2000年我省6歲及以上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6.62年,低於全國6.78年的平均水平,這與我省的經濟地位很不相稱。我省要提前實現全面小康,關鍵是提高農民的素質。高素質的農村勞動力資源,對我省的現代化建設是一個極大的推動,而大量不符合現代化要求的農村勞動力必將成為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包袱。農村義務教育是提高農民素質的基礎性工作,目前的農村義務教育從「量」上來看(如小學入學率,小學畢業生升學率,初中入學率、鞏固率等)已經是形勢喜人了,但在提高教育質量上仍面臨很多困難和問題,仍有很多工作要做。為此,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一)改革官員考核辦法,真正重視和發展教育事業
由於教育投入不像有形投入一樣能迅速見效,教育的重要性不是每一個人都能認識的,但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國力的增強,又無不體現出教育的重要性。國際上也不乏這方面的經驗和教訓。英國是現代工業的發源地,曾是老牌的經濟強國。1850年前後,英國有大量的勞動者從鄉村遷移到城市,在新工廠工作。但英國政府沒有為這些工人的子女修建學校。到十九世紀末,由於缺乏受過良好教育的勞動力隊伍,英國對電力、冶金和化學等技術的掌握遠遠落後於重視對教育進行投資的德國。因此,進入二十世紀時,英國沒有保持住其原本在技術和生產力方面的巨大優勢。與此相反,愛爾蘭則是另一個例子。愛爾蘭是一個歐洲小國,面積7萬平方公里,人口只有380多萬人。它在1973年加入歐共體(歐盟前身)時,還是一個農業國,是歐洲最窮的國家。加入歐共體後,愛爾蘭政府十分重視教育工作,大幅度增加教育經費,教育開支佔GDP的比例在西方國家名列前茅,由此帶來科技突飛猛進,用了不到二十年的時間,由歐洲最窮的國家變為最富國家,這在世界上是少有其匹的。目前,愛爾蘭是世界上15到29歲年齡段人口在校就讀率最高的國家和世界人均教育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軟體開發超過傳統的美國和印度,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年出口額達到120億美元。這兩個事例,從正反兩方面說明了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在我們國家,教育的重要性已經被包括文盲在內的絕大多數家長所認識,他們節衣縮食,把家庭的很大一部分收入投入到子女的教育中。我們在調查中了解到,有的貧困山區的家長為了讓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不惜下山在城市(鎮)邊緣搭起十分簡陋的棚子,用打工甚至拾荒賺來的錢供子女在城鎮上學。因為他們清楚,教育是解決貧富差距的最好辦法,也是改變他們子女命運的有效途徑。但是我們的很多幹部,對教育的重要性還認識不足,或者只是在言行上重視教育,在行動上做得非常不夠。聯合國主管教育的官員說,我國政府教育投入約佔GDP的2.2%,還不到聯合國推薦水平6%的一半。政府預算只佔教育開支的53%,其餘的47%不得不由家庭或私營部門支付。政府預算不足也正是10 年來教育亂收費屢禁不止的主要原因。聯合國有關資料顯示,我國的有形投入是教育投入的15倍左右,明顯高於其它發展中國家。很多地方政府有錢搞開發,但沒錢辦教育,這是政府在指導思想上的偏差。其實,很多政府官員作為家長,他們對自己子女的教育也是十分重視的。使他們在實際工作中輕文教衛重GDP的根源在於上級對下級的考核制度上。目前上級對下級的考核往往以經濟增長指

閱讀全文

與關於農村教育教學資源現狀的調查與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