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意義

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意義

發布時間:2021-02-03 13:25:36

1. 形勢與政治論文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必要性2000字

形勢與政治論文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必要性2000字 這個我可以寫的,如何拿給你

2. 從文中國近代教育改革的歷史有什麼意義

20世紀初我國的教育改革,從學前教育、小學、中學、高等教育到師范教育、實業教育、女子教育、留學教育等都全面鋪開,這樣就改變了中國長期封建式的官學、私塾、書院等學校形式和教育結構單一化的狀況,出現了多種類、多樣化的學校教育結構,為中國現代形式的學校制度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這次教育結構的整體變革的最突出作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大興女子教育
女子教育開展的程度,是教育近代化的重要標志。1904年1月清廷頒布的《奏定學堂章程》規定:「家庭教育包括女學」,第一次把女子教育列為教育改革的內容之一。「女子師范學堂,須限定每州縣必設一所」,「女子師范學堂由官設立者,其經營當就各地籌款備用女子師范生無庸繳納學費」。正是這一舉措使20世紀初的中國興辦女學蔚然成風。1906年2月慈禧太後「面諭學部,振興女學」;6月天津北洋女子師范學堂開學;10月謝長達等人在蘇州創辦振興女學。1907年5月,學部奏興女學,擬定《女子師范學堂章程》、《女子小學堂章程》,對其辦學宗旨、課程設置等方面作了規定和要求,女子學校教育在學制上得到了合法地位。據1907年清政府學部總務司《第一次教育統計表》統計,全國除甘肅、新疆、吉林三省沒有女學堂外,其他各省女學堂總計428所,女學生15498人。女學教育成為中國教育制度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女學的興起,也為婦女人才的培養開辟了廣闊的道路,同時為婦女自身的解放奠定了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礎。
第二,重視留學
清廷在改革中重視留學教育,選官派學生,鼓勵自費留學。外務部在1902年奏議派赴出洋游學辦法,提出:「派出洋之後,精求專門之學,夫而後中西可以貫通,成就可期遠大」。張百熙、榮慶等人奏議獎勵職官游歷游學,指出遊學「尤有實際,最為成就人才之要端」。到1903年10月清政府頒布張之洞擬定的《獎勵游學畢業生章程》等。正是在清政府的大力倡導下,遂使早已發生的留學運動在1902—1910年間興起了第一次留學高潮。費正清稱之為「到此時為止的世界史上最大規模的學生出洋運動」。甲午前後,留日學生僅數十人, 1905年猛增至8千人,於1911年總人達2萬人以上。加上留歐美的數千名 學生,形成一股相當可觀的力量。這些留學生在回國後對社會產生了 巨大影響。他們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新學的濡染與新思潮的洗禮,逐 漸取代傳統的士紳走上歷史舞台,並迅速成長為社會中一股不可忽視 的革新力量。同時,留學運動的發展還為中國培養了科學家、文學家、 醫生、外事人員等各式的人才,為以後社會的建設與進步打下了良好 的基礎。 「教育為立國之本,國運之盛衰系之,國步之消長視之」 。
盡管清末的「新政」改革是清朝統治者為維護其封建統治而採取 的應急之策,由於其體制的滯後性與政策改革的先進性的矛盾而歸於 失敗,但其中的教育改革是一項艱巨的社會系統工程,決非輕而易舉、 一蹴而就,評價教育改革的社會意義在於它對近代化過程的積極作用, 新政時廢科舉、興學堂、改學制、立學部、教育行政體制的建立與教 育結構的調整等都在某種程度上加速了中國社會發展進程。 清末教育 改革不是對傳統教育的重復與修補,而是努力尋找並建構中國教育的 新路向、新模式,從這個意義上說,其歷史作用不可低估,清末教育改 革對我國當前進行的跨世紀的教育改革亦有很大的借鑒之處。

3. 中國教育體制頻頻改革,到底意義何在

英盛觀察中國教育近幾年的頻頻改革,一切都緣起於2014年9月《國務院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的頒發。

- 為什麼要頒發《意見》?

- 答: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考試招生制度不斷改進完善,初步形成了相對完整的考試招生體系,為學生成長、國家選才、社會公平作出了歷史性貢獻,對提高教育質量、提升國民素質、促進社會縱向流動、服務國家現代化建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這一制度總體上符合國情,權威性、公平性社會認可,但也存在一些社會反映強烈的問題,主要是唯分數論影響學生全面發展,一考定終身使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區域、城鄉入學機會存在差距,中小學擇校現象較為突出,加分造假、違規招生現象時有發生。



隨著《意見》的頒發,中國教育便走上了大刀闊斧的改革路,細數近年中國的改革歷程,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改計劃

- 提高中西部和人口大省高考錄取率

- 明顯增加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

- 完善隨遷子女升學考試政策

- 破解義務教育學校擇校難題

二、改考試

- 引導學生認真學習每門課程

- 引導學生提高綜合素質全面發展

- 分類考試成高職招生主渠道

- 增加使用全國統一卷省份

三、改錄取

- 大幅減少加分項目

- 全面規范自主招生

- 完善招生選拔機制

- 淡化錄取批次,推行平行志願

- 注冊入學,寬進嚴出,彈性學制,學分轉換

四、改監管

- 加大信息公開力度

- 提升考試安全水平

五、綜改試點

- 2014年滬、浙分別出台高考綜合改革試點方案

- 探索基於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的多元錄取機制



當然,對於教育制度改革,始終是考驗世界智慧的教育難題之一。而我國《意見》的制定思路除了結合我國國情以及人口基數外,還主要參照了德國、韓國以及印度等國的教育改革經驗;以下是幾個國家的改革經驗介紹:

印度:改革始於公平

義務教育堅持就近入學

對中央政府而言,其主要職責是制定國家課程框架,制定和執行教師教育培訓標准,提供技術和相應的經費支持。邦及市、縣一級政府要承擔主要職責,向每一個兒童提供免費義務教育直到14歲;保證每一個適齡兒童義務就學、出勤和完成8年義務教育;保證臨近學校的可得性;確保弱勢兒童不受歧視,能夠接受和完成義務教育;提供校舍和教學設備等基礎設施;保證學校按規定足額配備合格教師和校長,5年內所有教師須達到最低任職資格標准,確保各校合理的生師比,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減少擇校現象。此外,邦及市、縣一級政府要監測每個兒童的就學、出勤和完成義務教育的情況,並確保有符合辦學設置標準的具有良好質量的義務教育。

職業教育設置多重入口和出口

2013年,印度出台新的職業教育改革計劃,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服務增長、就業和競爭力的提升,全面實施國家技能資格框架,中等職業教育從義務教育後的九年級開始,保證職業教育與8年義務教育相銜接,每年擴大招收20萬名職教學生。為此,印度建立了與學歷教育相對應的國家技能資格框架。資格框架設有10個等級,國家能力證書等級的劃分基本是一個學年設定一個資格等級,這符合正規學校教育按學年制組織教學的規律和特點,一個學年的學習量為1000個學習小時,包括實踐技能培訓和文化理論課學習。等級越高,實踐技能培訓比重就越大。例如,二級能力證書(相當於高中階段教育)實踐課與文化理論課時間分別為250小時和750小時,而七級能力證書(碩士層次)為700小時和300小時,說明在較高資格等級的學習更加註重技能培訓,為學生順利進入就業奠定基礎。

高等教育為弱勢生源保留學位

目前,印度沒有全國統一高考,部屬院校實行單獨或聯合考試。著名的印度理工學院共有17所,實行聯合入學考試,在全國各地設有7個考區和419個考點。每年的印度理工學院入學考試競爭異常激烈。為保證弱勢人群生源的入學機會,不同類別考生劃有不同錄取分數線。2011年普通類考生為229分,其他落後階層考生為207分,表列種姓考生為119分,表列部落考生為115分。在錄取的9287名學生中,普通類生源佔55.5%,其他落後階層生源佔22.5%,表列種姓生源佔14.9%,表列部落生源佔6.1%,身體殘疾生源佔1%。可以看出,弱勢人群生源錄取比例比較接近法律規定的配額比例。

韓國:動態調整中尋最佳方案

為克服教育公平問題帶來的負面社會影響,韓國各級政府和教育部門採取了多種措施,保障高校招生的教育機會平等。而且,幾十年來,韓國高校招生入學考試制度先後有過多次調整。

大學自主化招生得以不斷強化

從2010學年開始,韓國政府對大學入學考試進行了徹底改革,包括一年舉行2次高考,並分2天考試的方案,允許大學自主招生。第一階段,讓大學根據自身設置的學科專業特性進行入學考核,另外結合考查學生的學生學籍檔案和學習能力錄取新生;第二階段,通過減少高考現有考試科目以切實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學生能力考試科目中基本課程和探究課程科目中分別選擇2至3門,或總共選擇4至6門課程作為自己入學考試科目;第三階段,大學的自選能力逐步完善,完成大學新生選拔的充分自主化。

美國高校「入學司正官」被引入韓國

為了真正意義上能夠擴大大學的學生選拔自主許可權,保證小學、中學階段教育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目標,強化大學錄取招生的自主化和特性化,打破成績分數為主的整齊劃一選拔人才的方式,源於美國高校自主招生的「入學司正官/查定官」(Admissions Officer) 被引入到了韓國高校的招生和人才選拔環節。因為各個大學對於人才的定義和素質要求多種多樣,因家庭、受教育環境和個人身體智力等內外部條件多種多樣,申請入學的高中畢業生的性格、能力、素質和潛能都不盡相同,所以「入學司正官」的具體工作職責和扮演的角色也就千差萬別。按照大學的招生錄取考試方法和人才選拔的考查側重點,「入學司正官」要對申請入學的高中畢業生能否入學進行判斷和最終決定,負責對自主招生計劃范圍內的學生資格進行審查,必要時,也會參與到其他類型的招生環節。

需要轉變思路全社會積極參與

不斷改革考試招生制度是韓國高校的顯著特點。當高校增多,學生增多,各高校單獨考試招生的辦法無法正常進行時,引入全國統一預考和各校再單獨組織考試相結合的改革辦法;當發現學生的負擔太重而不利於人才的培養時,則引入「大學入學學力考試」和參考高中成績相結合的改革;當發現高校在選拔新生的自主權得不到保證時,則引入「大學修學能力考試」和各校再考查相結合的改革方法;當發現高考制「一卷定終身」的不合理性、不公平性等弊端時,則引入高考成績不計算總分及提高高中生活記錄簿的比重等改革措施。

德國:高考不分文理、平時成績更重要

德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各州自主負責本州的文教政策。德國文教部部長聯席會議(KMK)雖然制定了「全國統一的高中畢業考試要求」(EPA),但是各州的落實情況並不完全一致。以巴登—符騰堡州(以下簡稱「巴符州」)為例,能夠看到德國「高考」如何通過不分文理科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如何將統一考試和平時考試成績結合在一起。

巴符州高中畢業考試包括全州統一考試和平時考試兩個組成部分,最終的畢業成績也由這兩部分考試成績組成。其中,統一考試成績占最終成績的比重為1/3,而平時考試成績所佔的比重為2/3。由此可見德國「高考」對平時成績的重視。

目前,在德國16個聯邦州中,除了萊茵蘭—普法爾茨州之外,其他州均已引入全州統一考試。巴符州的統一考試包括5個科目。其中,前3個為數學、德語、外語,屬於必考科目,而且要求考試形式是筆試。外語科目由學生自己選擇,但要求學生在畢業前學習這門外語的時間不能少於4年。如果所選擇的外語是現代語言(即不是拉丁語),那麼外語考試中還包含一個交流測試,用來測驗學生的聽、說和文化理解能力。

其餘2個科目(也稱特色科目或興趣科目)也由學生自由選擇。不過,為了避免出現偏科問題,最終選擇的5個科目必須覆蓋教學大綱所確定的以下3個學習領域:語言—文學—藝術,社會科學,以及數學—自然科學—技術。體育被單獨列為一個學習領域,屬於必修課,學生也可以將體育選為統一考試的科目。在後兩個科目中,學生要選出一門進行筆試,而另一門進行口試。口試時間是20分鍾,先由學生做一個10分鍾的報告,之後是答辯環節,考官會就學生的報告提出問題,也會問及相關的專業問題以及其他在課堂中所學的內容。學生在和任課教師協商後提出4個口試題目的建議。考試委員會主席負責從中選出一個來,並負責通知學生。學生有大約一周的時間做准備。學生的最終成績最高是900分,包括統一考試的最高得分300分和平時考試成績的最高得分600分。要及格,必須要滿足4個前提條件:(1)學生在兩個部分都必須達到最低要求的分數(第一部分為200分,第二部分為100分)。有一個部分的成績不及格,就不能獲得畢業證書。(2)不能有任何一門必修課的成績是0分。(3)20%的計入總成績的課程得分可以是低分(得分少於5分)。(4)在5門統一考試科目中,至少要在3門考試中得分高於5分。在畢業證書中,學生的得分會被轉化成德國常用的6分制。

對比一下以上國家的教育制度的設計,不難發現我國所頒發《國務院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的系列改革目標也主要借鑒了這些國家的改革經驗。(大家有興趣也可以多去了解了解這些國家更多的關於教育的改革體制) 未來,中國教育將繼續遵循《意見》進行改革,相信隨著改革的推進,我們的教育體系會越來越健全、越來越公平。



附:未來教育改革時間表

2014年

出台文件

- 完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

- 規范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

- 減少和規范高考加分

綜合改革

- 滬、浙啟動高考綜合改革試點

2015年

分類考試

- 通過分類考試錄取學生占高職招生總數的一半左右

統一命題試卷

- 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國統一命題試卷的省份

考試加分

- 2015年起取消體育、藝術等特長生加分項目

自主招生

- 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國統一高考後進行

錄取批次

- 2015年起在有條件的省份開展錄取批次改革試點

招生問責

- 2015年起由校長簽發錄取通知書,對錄取結果負責

學分互認

- 2015年研究出台學分互認和轉換的意見

2017年

錄取率

-錄取率最低省份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縮至4個百分點以內

農村學生上重點大學人數

- 貧困地區農村學生進入重點高校人數明顯增加,形成長效機制

分類考試

- 成為高職院校招生主渠道

2020年

建立中國特色現代教育考試招生制度

考試招生模式

- 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

體制機制

- 促進公平、科學選才、監督有力

終身學習「立交橋」

- 銜接溝通各級各類教育

- 認可多種學習成果

4. 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

說到底就是一句話:建設創新型大學,培養創新型人才,出創新性成果。

5. 中國教育改革的意義有多大

1.辦學體制多元化問題。這一問題屬於曲折前進型的問題,民辦學校、改制學校、獨立學院這幾個關鍵詞反映了辦學體制改革的主要特點。總體來看,辦學體制改革從最初突破禁忌,允許民辦學校的創辦,到明確提出改變政府包攬辦學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辦學為主體、社會各界共同辦學的體制,辦學體制多元化的主導思想是明確的。但具體實施層面上,卻存在著搖擺現象。民辦教育無法獲得與公辦教育同等待遇的問題仍然是束縛辦學體制改革的根本問題。
2.政府辦教育的職責問題。政府辦教育的職責在體制改革之初一度被弱化,其原因一方面是對教育的公益性與市場經濟認識不足,另一方面是因為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政府的財力無法支撐教育的快速發展。到上個世紀90年代中後期,財政投入佔全部教育經費的比例還不到60%。進入新世紀.這種情況得到了較大的改善,財政投入支持教育發展的力度不斷加大,尤其在農村教育中.財政投入已經占農村教育經費的80%多。不過.在政府到底應該如何管理教育方面進展不大。1993年提出的「政府要轉變職能,由對學校的直接行政管理,轉變為運用立法、撥款、規劃、信息服務、政策指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進行宏觀管理」,這方面的改革進展不大。
3.教育領域中央與地方關系問題。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適應財政體制改革的要求,將舉辦基礎教育的責任歸於地方。2005年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新機制依據分稅制改革後的財權與事權狀況,實行分項目、按比例分擔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中央開始在農村義務教育方面承擔更多的責任。舉辦義務教育方面的責任主要由地方承擔轉變到中央與地方共同承擔。這樣的調整,教育領域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中央與地方在教育責任上的分擔主要還是以財權的分配為基礎。目前,盡管在義務教育階段實施了分項目、按比例的分擔方式,但是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以至更為深入的各級政府的關系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4.多元化籌資體制問題。從l985年開始初步提出多元化的籌資體制,應該說多元化籌資體制已經成為教育發展的重要支撐。但是,由於最初提出多元化籌資體制的時期,市場經濟體制尚未建立,許多制度也不規范,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多元化籌資體制實際上面臨著許多政策上的障礙,需要在比較完善的市場體制下重新梳理相關政策,使多渠道籌資建立在更為堅實的基礎之上。
回顧30年的教育體制改革,既有成功的推進.也不乏無疾而終的嘗試;既有對市場機制的熱切追求,也有加強政府職責的艱苦努力。當前,理論界仍然有許多關於教育中市場與政府關系的論述.試圖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推進教育體制改革。進一步的教育體制改革,最為關鍵的是要關注教育體制改革的實現機制。要充分認識到參與教育改革的利益相關者,都是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的「理性人」。要想成功實現教育體制改革,就必須為改革的參與者提供足夠的激勵.必須充分考慮到改革目標實現的約束條件。回顧以往的教育體制改革,往往是對應該如何做的理想探討比較多,而對實現這些理想的約束條件研究比較少。結果就出現了非常有意義的理想目標無法落實的問題。究其原因,就在於現實的約束條件使各個方面都從自身利益進行考慮、進行選擇,最後共同造成了與理想目標相違的結果。因此,教育體制進一步改革,不僅要有價值追求,還要更多地關注實現價值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條件。

6.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制定有什麼重要意義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是今後一個時期指導全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提高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寄託著億萬家庭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強國必先強教。中國未來發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靠人才,基礎在教育。制定並實施《教育規劃綱要》,優先發展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對滿足人民群眾接受良好教育需求,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傢具有決定性意義。
《教育規劃綱要》提出:注重學思結合。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注重知行統一。堅持教育教學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注重因材施教。關注學生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潛能。
《教育規劃綱要》對我國的教育在多方面進行了改革:
在我國,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問題由來已久,原因復雜,涉及考試制度、學校管理、用人制度、家長觀念以及傳統文化消極影響等多個因素。為此,《教育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必須共同努力,標本兼治,綜合治理」。
針對升學壓力導致中小學生課業負擔加重的深層次原因,《教育規劃綱要》也提出改革措施:不得以升學率對地區和學校進行排名,不得下達升學指標。規范各種社會補習機構和教輔市場。各種等級考試和競賽成績不得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入學與升學的依據。
在明確政府和學校的責任後,《教育規劃綱要》也對家庭教育提出了要求:家長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養子女的良好習慣,加強與學校的溝通配合,共同減輕學生課業負擔。
為了提高職業教育的質量,《教育規劃綱要》要求: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健全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吸收企業參加教育質量評估。
為了調動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建設積極性,《教育規劃綱要》提出:制定促進校企合作辦學法規,推進校企合作制度化。制定優惠政策,鼓勵企業接收學生實習實訓和教師實踐,鼓勵企業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
針對職業教育發展面臨的師資短缺的問題,《教育規劃綱要》提出要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和實訓基地建設。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職業學校從教的制度。完善符合職業教育特點的教師資格標准和專業技術職務(職稱)評聘辦法。
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缺乏也是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面臨的問題。對此,《教育規劃綱要》在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改革措施中分別提出:探索發現和培養創新人才的途徑;支持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強化實踐教學環節。
《教育規劃綱要》的提出對我國教育改革有著重大意義。
《教育規劃綱要》提出的教育教學改革思路直指應試教育的弊端,有助於進一步提升素質教育的理念。
教育規劃綱要有四大亮點:
第一個亮點是目標非常明確,開宗明義講要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把建設人力資源強國作為綱要非常重要的目標。
第二個亮點,要建成一批國際知名有特色的高水平高等學校。建設若干所世界一流的大學,建設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學。
第三個亮點,各級各類教育把提高質量作為重點,各類教育都把提高教育質量作為改革發展的核心。
第四個亮點,整個教育要上一個新的台階。到2020年要基本普及學前教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0%,這對中國教育改革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提高。

7. 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目標和意義是什麼

目標:讓大學生畢業以後學以致用,有學術興趣的繼續深造,沒有學術興趣的畢業以後能找到工作。大學期間了解自己的真正興趣所在。學會合理分配玩和學和實習的時間。大學期間想好這輩子想干甚麼。學會負責。

8. 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有什麼重要意義

1.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重點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研究制訂優秀教師到農村貧困地區從教的具體措施。開展農村邊遠地區教師特殊崗位津貼試點。開展農村學校教師周轉房建設試點。研究制訂中小學教師公開招聘辦法。進一步建立健全教師資格制度,啟動教師資格注冊制度試點。探索中小學、中職校長職級制。制訂並實施中小學教師和校長培訓計劃。開展大中小學校長和骨幹教師海外研修培訓。建立完善職業學校教師企業實踐制度,研究制訂職業學校兼職教師管理辦法。全面規劃有關民族地區和內地民族班「雙語」教師隊伍建設,探索建立「雙語」教師保障制度。
2.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機制。開展建立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長效機制試點。探索政府收入統籌用於支持教育的辦法。建立健全教育投入績效評估和加強經費使用管理和監督的政策措施。制訂各級學校生均經費基本標准和生均財政撥款基本標准。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建立健全各級各類學生資助政策。
3.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啟動國家「金教」工程頂層設計。籌建國家優質教育資源中心。重點加強農村學校信息基礎建設。探索開放大學建設模式。
4.加強學風和廉政建設。完善以質量和貢獻為導向的學術評價機制。探索建立學術不端行為監督、查處機制。完善教育系統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健全高校廉政風險防範機制。
5.推進教育出版和高校附屬醫院改革。深化出版體制改革,實現轉企改制,組建中國教育出版集團。研究擬定高等學校附屬醫院管理體制改革意見,加強醫學人才臨床能力培養。

9. 論述《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對我國的教育在哪些方面進行了改革意義何在

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是今後一個時期指導全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提高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寄託著億萬家庭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強國必先強教。中國未來發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靠人才,基礎在教育。制定並實施《教育規劃綱要》,優先發展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對滿足人民群眾接受良好教育需求,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傢具有決定性意義。
《教育規劃綱要》提出:注重學思結合。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注重知行統一。堅持教育教學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注重因材施教。關注學生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潛能。
《教育規劃綱要》對我國的教育在多方面進行了改革:
在我國,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問題由來已久,原因復雜,涉及考試制度、學校管理、用人制度、家長觀念以及傳統文化消極影響等多個因素。為此,《教育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必須共同努力,標本兼治,綜合治理」。
針對升學壓力導致中小學生課業負擔加重的深層次原因,《教育規劃綱要》也提出改革措施:不得以升學率對地區和學校進行排名,不得下達升學指標。規范各種社會補習機構和教輔市場。各種等級考試和競賽成績不得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入學與升學的依據。
在明確政府和學校的責任後,《教育規劃綱要》也對家庭教育提出了要求:家長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養子女的良好習慣,加強與學校的溝通配合,共同減輕學生課業負擔。
為了提高職業教育的質量,《教育規劃綱要》要求: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健全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吸收企業參加教育質量評估。
為了調動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建設積極性,《教育規劃綱要》提出:制定促進校企合作辦學法規,推進校企合作制度化。制定優惠政策,鼓勵企業接收學生實習實訓和教師實踐,鼓勵企業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
針對職業教育發展面臨的師資短缺的問題,《教育規劃綱要》提出要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和實訓基地建設。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職業學校從教的制度。完善符合職業教育特點的教師資格標准和專業技術職務(職稱)評聘辦法。
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缺乏也是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面臨的問題。對此,《教育規劃綱要》在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改革措施中分別提出:探索發現和培養創新人才的途徑;支持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強化實踐教學環節。
《教育規劃綱要》的提出對我國教育改革有著重大意義。
《教育規劃綱要》提出的教育教學改革思路直指應試教育的弊端,有助於進一步提升素質教育的理念。
教育規劃綱要有四大亮點:
第一個亮點是目標非常明確,開宗明義講要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把建設人力資源強國作為綱要非常重要的目標。
第二個亮點,要建成一批國際知名有特色的高水平高等學校。建設若干所世界一流的大學,建設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學。
第三個亮點,各級各類教育把提高質量作為重點,各類教育都把提高教育質量作為改革發展的核心。
第四個亮點,整個教育要上一個新的台階。到2020年要基本普及學前教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0%,這對中國教育改革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提高。

10.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對我國的教育在哪方面進行了改革,意義何在

請論述《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對我國的教育在哪方面進行了改革,意義何在?
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是今後一個時期指導全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提高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寄託著億萬家庭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強國必先強教。中國未來發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靠人才,基礎在教育。制定並實施《教育規劃綱要》,優先發展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對滿足人民群眾接受良好教育需求,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傢具有決定性意義。
《教育規劃綱要》提出:注重學思結合。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注重知行統一。堅持教育教學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注重因材施教。關注學生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潛能。
《教育規劃綱要》對我國的教育在多方面進行了改革:
在我國,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問題由來已久,原因復雜,涉及考試制度、學校管理、用人制度、家長觀念以及傳統文化消極影響等多個因素。為此,《教育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必須共同努力,標本兼治,綜合治理」。
針對升學壓力導致中小學生課業負擔加重的深層次原因,《教育規劃綱要》也提出改革措施:不得以升學率對地區和學校進行排名,不得下達升學指標。規范各種社會補習機構和教輔市場。各種等級考試和競賽成績不得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入學與升學的依據。
在明確政府和學校的責任後,《教育規劃綱要》也對家庭教育提出了要求:家長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養子女的良好習慣,加強與學校的溝通配合,共同減輕學生課業負擔。
為了提高職業教育的質量,《教育規劃綱要》要求: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健全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吸收企業參加教育質量評估。
為了調動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建設積極性,《教育規劃綱要》提出:制定促進校企合作辦學法規,推進校企合作制度化。制定優惠政策,鼓勵企業接收學生實習實訓和教師實踐,鼓勵企業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
針對職業教育發展面臨的師資短缺的問題,《教育規劃綱要》提出要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和實訓基地建設。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職業學校從教的制度。完善符合職業教育特點的教師資格標准和專業技術職務(職稱)評聘辦法。
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缺乏也是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面臨的問題。對此,《教育規劃綱要》在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改革措施中分別提出:探索發現和培養創新人才的途徑;支持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強化實踐教學環節。
《教育規劃綱要》的提出對我國教育改革有著重大意義。
《教育規劃綱要》提出的教育教學改革思路直指應試教育的弊端,有助於進一步提升素質教育的理念。
教育規劃綱要有四大亮點:
第一個亮點是目標非常明確,開宗明義講要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把建設人力資源強國作為綱要非常重要的目標。
第二個亮點,要建成一批國際知名有特色的高水平高等學校。建設若干所世界一流的大學,建設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學。
第三個亮點,各級各類教育把提高質量作為重點,各類教育都把提高教育質量作為改革發展的核心。
第四個亮點,整個教育要上一個新的台階。到2020年要基本普及學前教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0%,這對中國教育改革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提高。

閱讀全文

與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