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教學藝術?至今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無一定法。我曾在一本教育雜志上看到這么一段話:「教學藝術乃是教師嫻熟地運用綜合的教學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規律而進行的獨創性教學實踐活動。」如今,在二期課改中,我們要著眼於學生的發展,強調學生的個性發展,大力提倡研究性的學習,這為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把握好課堂教學便成了重中之重。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重視教學藝術,以更好的教學方式把知識更快更好地傳授給學生。教材不僅是「教本」,更是學生的「學本」,我們要在課堂中充分地利用好教材。當然,教學不能只是課程教材的傳遞,更要重視情感的交流,智慧的沖撞,教學不只是知識的傳授,還要注重技能的訓法,方法的掌握,情感的培養,價值觀的形成。因此,我們要講究課堂教學藝術,把學到的教育教學技能技巧充分地發揮出來。以下是我在教學中的一點感受。
一、教學內容的疏與密
古人在論及中國畫的構圖技巧時說:「疏可走馬,密不透風。」它的意思是說:在國畫中留下的空白,可以用來跑馬,而用墨多的地方,連風也吹不過去。語文教學也應講究「疏」與「密」的技巧。對非重點的內容,學生自己可以學得懂的內容,我便放手讓他們自己學,或者以讀帶講,一筆帶過,這是教學上的粗線條。然而,對於文中的重點、難點內容,則必須濃墨重彩,仔細地多講一些。在教學中,更要講究「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有致」。例如:我在教學《挑山工》一文中,便注意「疏」、「密」結合。「挑山工走的是什麼路線?遊人們是怎麼走的呢?」學生只需要仔細地讀幾遍課文就能很快找到答案,不需要我費太多口舌,學生就能知道「挑山工和遊人走的各是什麼路線」,這便是教學中的「疏」。而文中的重點:為什麼挑山工走的是摺尺形的路線,路程要比遊人多一倍,但常常走到遊人前頭去了?以及,挑山工的一段意味深長的話,這些都需要我重點講解,於是,我結合前文所說的「挑山工和遊人走的路線」講,把前後文一一對應起來,學生很快知道:挑山工走的路線雖長,但他們是一個勁兒往前走,而遊人們卻走走停停,東看西看,自然挑山工就比遊人走得快了。從而引申出:「做任何事都應踏踏實實,堅持不懈。」的道理。在此我花費了比較長的時間講解課文。這就是教學中的「密」。「疏」與「密」的結合,學生就能更好地學課文。
二、教學節奏的張與弛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張」是快節奏,「弛」是慢節奏。有人把節奏當作是開啟生命奧秘的鑰匙。符合生命節律的課堂教學節奏,不僅能提高教學效率,而且能陶冶學生的身心。在教學中,我因材施教,當教學內容簡單的,學生自己可以讀懂的,或學生對課文內容感興趣的,可以稍稍加快些教學節奏。反之,教學內容比較難的,文字枯燥的,要表現的道理比較抽象的,或是對課文中的重點部分則要「動作慢」,要細細講解,逐句品味。如教學《鐵人王進喜》時,引導學生通過「鐵人」一詞來理解課文內容,我讓學生找出表現王進喜「鐵人」精神的句子,找到後,我便一句句地講講讀讀,通過朗讀、講解,學生漸漸地明白了,王進喜為了祖國的建設事業,不顧個人的安危,奮不顧身的精神,教學這一環節時,我運用了「慢節奏」。但對於文中的事情的起因和結果,我便用「快節奏」,讓學生自己讀。教學中有「張」有「弛」,「張」「弛」有度,對學生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語句起了重要的作用。
三、教學方法的巧與拙
「拙」,這里指的是遵循常規,採用常規的教學方法。教學時守拙,就是要遵循大綱提出的基本教法;「巧」指不循常規,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教學中「用巧」,要符合教育學和心理學原則。在教學中,我們既要遵循常規,又要突破常規,兩者結合運用,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如圍繞重點部分讀思議是突出教學重點的常規教法,這是「拙」;把重點的突破滲透到預習或專門性的練習中,這是「巧」。抒情性濃的課文,讀讀議議是「拙」,以讀帶講是「巧」;意境優美的課文,引導學生把對課文的理解用語言表達出來,是「拙」;引導學生通過想像進入課文所描述的情境,是「巧」。常識性課文的教學,引導學生從部分到整體,逐一概括出常識性知識要點,是「拙」;提供相關資料,讓學生參照閱讀,加深對常識性知識的理解,是「巧」。教中應根據課文特點,確定是守拙還是用巧,以求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四、教學程序的順與逆
「順」是按課文順序安排教學順序,逐段講讀課文,如:在講解老舍的作品《貓》時,課文主要講了兩方面:一是:貓的性格古怪,二是:小貓的淘氣可愛,是並列關系,因此教學時我採用了逐段講解的方法。
「逆」是不按順序,而是從文章的結尾段導入,因為一般結尾段在文中會起總結、點題的作用,讓學生從「點」到「面」,然後引入正文,也可以從重點段教起,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如:在講解《愛國將領鄧世昌》,我便可以從課文的最後一節引入,讓學生圍繞「鄧世昌的為國捐軀的英雄形象」到文中去找有關語句,然後在按順序教學。
在教學中也常是順中有逆,逆中有順,這應根據課文的特點和學生的閱讀基礎而確定的,「順」、「逆」有道,學生理解課文是很有幫助的。
五、教學形態的動與靜
教學中的「動」是指講解、朗讀、討論、操作,是「有聲有行」的教學;「靜」是指學生的默讀、觀察、思考、想像,是無聲世界。教學中的「動」,活躍了課堂氣氛,能使學生保持注意力;「靜」則有利於學生思維的深入。在二期課該的今天,課堂中以學生為主,多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讓學生自主學習,整堂課中,讓學生讀讀議議,這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理解能力。有時也需要「靜」,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思考,把問題想得更透徹些,這也有利於學生的學習。當然,在教學中也要注意「動」、「靜」合理搭配,應當考慮年級的特點,課文的特點,這樣便能更好地教學,也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美在和諧,在教學中,我靈活運用了各種教學技能技巧,使之處在協調、適中、完美的狀態中,使學生在和諧中發展。
2. 中學語文教學方式為什麼要藝術化
「改進語文教學方法,優化語文課堂教學」不是編湊的一句應時的空洞口號,而是代表了一種中學語文教學發展的教學思路。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⑴這鮮明地體現了教育方針中的要求德智體全面發展、重在能力培養、使大多數學生受益等原則,讓學校教育也如經濟戰線一樣,呈現一種改革開放態勢;⑵它鼓勵人們探索和運用教學規律:從整體上說要形成自己的教學體系;從學科上說要找到自己的教學坐標;從個人來說要發揮自己的教學長處。葉老說:「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那麼,反過來說,為了不教就一定要教,而且一定要教好。
一、如何才能改進教學方法,讓語文課堂變「活」?
要使語文課堂「活」起來,教師應該是「作繭而不自縛」,追求「刻意感覺的無意化」。
實現「活」的至上境界的原則有:
(一)追求創意性
思路的超前把握,這是「課前功夫」,是「結繭」的功夫,這需要教師對每節課精心准備和設計,每次備課對教材和教學流程都要重新進行構思,精心寫出「腳本」。思路的超前把握,重在提示課文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組織學生的思維走向,使之成為有機整體。要把課文的思路轉化為教師的思路,再轉化為學生的思路。教師要善於占「制高點」,捕「誘發點」,抓「發散點」,才更能體現教學中的創意性。
(二)體現著意性
教師教學要顯得了無痕跡,表現含蓄自然,看似無意為之,實則著意刻畫,匠心獨運,並無「書雲亦雲」的痕跡和嫌疑,這是上課的功夫,也是「破繭」的功夫。實現這一目的最好方式是「暗示手段」和「空白藝術」。
創造理想的課堂境界,建立激發個人潛力的心理傾向,應該從學生是一個完整的個體這一角度出發,在學習交流過程中力求把這種無意識組合起來。顯然,暗示的核心是把學生看作是一個完整的個體,教師的著裝、神態、聲色、課堂布景、音樂選配、電教手段的穿插等,只有和教學內容相協調,才能達到最佳的傳授效果。
達到教學藝術無意化的另一種手段是空白藝術的運用。教學結構虛實相間,巧置空白,使學生的思路不被教案所框住,由其作「外向型」拓展,能更有效地發展其想像、創造的思維能力。教師更要能用自己的靈眼看得課文中「似是而非」的模糊處、「以白當黑」的空白處、「以一當十」的凝煉處、「語微旨隱」的含蓄處,讓學生去想像、聯想,讓其發揮創造的餘地,積極主動地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
所謂的「留白」原是國畫創作中的一種構圖方法,它的意思是計白當黑,可以收到虛實相映、形神兼備、創造出「無畫處皆成妙境」的藝術境界。如南宋著名山水畫家馬遠名作《寒江獨釣圖》,只畫了一葉扁舟漂浮在水面,一漁翁坐在船上垂釣,四周除寥寥幾筆微波外,幾乎全是空白;雖如此,卻給欣賞者提供了一個深遠的意境。作者的高明之處在於他理解讀者,更相信讀者,所以特意布置空白,讓讀者去思考,去補充發揮,讓讀者和自己共同完成作品美學價值的創造。
語文教學是一種開放性、多向性、藝術性很強的信息交流活動。在這個活動中教師的作用「不在於全盤授予,而在於相機誘導」。教師也可以像其他藝術形式一樣講究留白的藝術,構成教學的「陰晴圓缺」,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求知的過程中能動地支探索、思考和發現。讓學生的主體意識在教師留下的空白里得以充分發揮,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何恰到好處地「留白」呢?我認為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在表達上留白,讓學生自我體驗和感受。
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主導地位決定了教師重在引導學生去閱讀文本,披文入情,由情入境,「入境始覺親」,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體驗和感受,在情感和認知活動中獲得自然而真切的感悟。教學中教師應留出自己情感體驗的空白,把甘蔗的「最甜段」讓給學生去品嘗。一首詩,一篇演說,一個充滿真情催人淚下的故事,朗讀完或聽錄音、觀錄像結束,切莫急於講解。須知,此時無聲勝有聲,繞梁的餘音正是把學生帶入詩書境界的最好媒介,生硬的剖析無疑已成多餘。
在文章的高潮或講析的高潮處,教師不妨戛然而止、激流勇退,停下來,退出來,把「弄潮」與「沖浪」的激動讓給學生。此時的留白,就像浪遏飛舟,喚起的是超越的激情和創造的喜悅。
2.在知識上留白,讓學生自我構建和完善。
在課堂上,把某些知識有意識地留下不講,給學生暫時性的知識「空白」,這會使學生迫不及待地到廣闊的知識海洋中去尋找、去發現。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靃姆林斯基講:「有經驗的教師往往只是微微打開一扇通向一望無際的知識原野的窗子。」所以這種空白的設計並不是對於部分知識的舍棄,而是通過空白的設計去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通過自己的探索研究去獲得空白處的內容,從而達到對知識的掌握。格式塔心理學派「完形壓強」理論認為,當人們在觀看一個不完滿即有「缺陷」或「空白」的形狀時,會在知覺中情不自禁地產生一種緊張的「內驅力」,並促使大腦積極興奮地活動,去填補和完善那些「缺陷」和「空白」,使之趨向完美,構建成一個「完形整體」,從而達到內心的平衡,獲得感受的愉悅。
例如,講形聲字的多種結構形式時,教師只對其中某一種作分析,其餘有意留給學生自己去觀察、發現和總結,學生必然會在「完形」中形成系統的認識。學生在知識自補、遷移、完形中不僅形成了良好的認知結構,而且培養了探究能力。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化,我們應該還學生以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地位。在課堂教學中不能以教師知識體系來統一學生的理解,束縛學生的思維,抑制學生的個性,阻礙、窒息學生的創造。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知識基礎,都有自己獨特的理解方式和思維方式,因此,教師應留出空白,讓學生以其特有的經驗和方式對材料進行選擇、加工和改造,讓學生自己去構建和完善知識。
3.在思考上留白,讓學生的思維過程充分展現。
思維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過程。有的教師只注意結果,而忽略了思維過程,問題一提出,就馬上要求學生發言,不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只要學生說出正確答案,教師就心滿意足,這種不「開」只「達」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能力培養也成了一句空話。美國有位教育專家說,對學生的提問,在每個問題提出之後,至少要等待3秒鍾,這樣做有很多好處:可以有更多的學生能夠主動而又恰當地回答問題;可減少卡殼現象;可增加學生的信心;可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可增多發散性思維的成分;可增加學生回答問題的多樣性等。若不給學生留思考的時間,提問也就失去了價值。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留出思考的空白,給予學生充分思考的時空。學生有了充分的時空自由,都有可能針對問題積極思維,主動探討,他的思維過程才能夠在課堂上得到展現。
4.在心理上留白,把學生探索的熱情點燃。
孔子日:「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憤」和「悱」,實際上是學生進入積極思維狀態前的心理狀態上的空白,此時,學生的注意力、思維、情感、意志等交織在一起,是智力發展的最佳時刻。教師要善於創設這樣的空白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憤」和「悱」的狀態,點燃學生探索的熱情,激活學生的思維。
例如,教《孔子已》一課,有位教師於無疑處生疑,問:「作品的主人公姓甚名誰?」學生一愣。隨後,這位教師接著笑了,說:「他地位太低,姓名被世人忽略,只有綽號叫孔乙己。」學生這一愣,正是「留白」價值的體現:學生表面凝神屏息,而內心卻如即將噴發的熔岩。
總之,語文教學是一門以學生為主體的「主體藝術」,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留白藝術正是這種「主體藝術」的具體顯現。它對於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留白」也就是留給學生以自由馳騁的空間,讓他們充分調動自己思維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去填補空白內容,使其體會到自我的參與感與創造感,從而得到心理的滿足。語文教師應充分利用它,讓學生的綜合素質在這種留白藝術的課堂教學中得到真正的提高。
課堂教學不是機械地重復自己的思路,要進入自由發揮、任意揮灑的「自由王國」,就要求教師要有充足的教學機智。一堂課圍繞著一種的教學內容,做到教活學活,包含兩層含義:一是上課教師要脫匠氣,多些靈氣;二是執教教師應具有很高的教學應變能力,能從容
解答學生提出的各種意外問題,或利用突出事件把教學引向縱深,使學生在感到心情愉悅的同時,感受到教師的智慧之美。
二、怎樣才可優化課堂教學,讓語文課堂融「趣」?
「趣」是各種教學法上的總鑰匙,是語文課堂教學境界藝術化的集中體現,是語文教學「執牛耳」之舉。考析「趣」的教學境界,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樂趣是前提
科學表明:一個對所學的事樂意為之,他的全部才能才可發揮80%以上;不樂意為之,只能發揮20%。如何做到「樂」呢?一是充分把握學生的心理需求,喚起學生學習語文的原動力;二是真正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進取精神,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馳騁於課堂這個「舞台」上,積極主動活潑地施展自己的才能;三是根據學生的實際,努力挖掘學生在某一方面的潛能,讓他們有「用武之地」,真正體味到學有所得的快樂;四是善於運用教師自身的感召力,發揮表率作用。
(二)情趣是關鍵
語文教師的施教對象,不是工廠里聽憑處理的原料,而是活生生的青年學子,他們內心世界是一片洶涌的海洋,從來沒有平靜過,他們渴望豐富的情感體驗、強烈的情感共鳴、適時的情感渲泄。語文課堂便是「情感場」,激勵學生忘我投入。
語文教材大多情文並茂。如果教師情趣盎然,「未成曲調先有情」,加上學生情緒高昂,必然產生微妙的情感效應。如果教師課堂上純然客觀,不動聲色,始終是一種「太上忘情」般的背書、念課的「零度風格」,必不能構築一種富有誘惑力的「召喚結構」。教師要了解學生的生活,搭准學生的脈搏,知曉學生的甘苦,以「謙謙君子」的身份參與到學習實踐中去。師生毫無心理距離,教師引著學生走,學生推著教師跑,使學生的情趣在被激活時產生認同效應;而且教師總比學生成熟,具有理性,在整個課堂教學境界中釋放出來最大的情感能量。
(三)美趣是升華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應如一首清新的詩、一曲優美的樂章。毀棄美的教學是導致學生不愛語文的原因之一。挽救頹勢,讓課堂成為繽紛多彩美的立體空間是很重要的。學生期望教學流程處於「活」的狀態,課堂中應時時有新鮮的音美、色美、情美的涌現。在課堂上,學生如坐春風,如沐春雨,一切都充滿美感,學生聽課能生成「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審美愉悅。教師要創造條件把盡可能多的時間、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主動感受教材美,自我開掘美的礦藏,充分有效地解放、發展、完善自己的個性品質,讓學生在課堂這個既狹小又廣闊的的美的王國里馳騁,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發現美,追求美。
(四)知趣是保證
教育境界藝術的首要特徵是以認知價值為最大追求目標的。教師在創造認知的課堂教學境界時,要篩選有價值的知識,確定有效知識量,使學生覺得這些知識有「陌生感」,不是老面孔,產生積極的「馬太效應」。
滿足知趣不能僅僅停留在淺層面的知識上,那些膚淺顯而易見東西是不能給學生刺激的。值得注意的是,獲得知趣,不能僅憑全盤授與,要引導學生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在讀寫聽說的實踐中「生產」出自己的觀點、思想。學生的知趣一旦得以滿足,就會產生一種籠罩教師的七彩光環,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因知識的淵博和教藝的高超增強了,師生的積極性得到和諧共振。
(五)語趣是旋律
教師要努力使自己的語文像火種點燃學生心理的興趣之火,像石塊濺起學生心靈港灣的興趣之波。語文教師的語言激活課堂氛圍往往更直接,效果會立竿見影。當教學平實說明的時候,當進行抽象分析的時候,當學生情緒不佳的時候,當教學起承轉合的時候,尤其需要教師用語言去調控,使學生的學習狀態、呼應程度保持最佳。
3. 如何營造高中語文課堂的教學藝術氛圍
成功的教學依賴於一種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就可能情緒飽滿。在這個活動中,適時適度地進行評價,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發揮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促使學生自覺學習和搞好教與學雙邊關系的一個重要因素,積極地開動腦筋思考問題、尊重,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里學到知識。著名作家冰心說過、發展個性;王豐銀(文章選自《師資建設》2009年第6期月刊)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學生感到自己受到了尊重,從而融洽師生關系,教師應把握的一個基本原則是鼓勵全體或大多數學生參與。教師高尚的人格。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宜以鼓勵為主,學生在課堂上也會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教師的表情要親切,要以平等的心態去對待學生,進入課堂教與學的最佳境界。如何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教師人格和情感的力量去吸引學生、理解和寬容,這一切都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還要注意多使用帶著期盼和激勵的話語、信任、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良好的思想素質的教育活動。教師課堂提問的藝術是營造課堂和諧氛圍的一個關鍵環節、語速要舒緩,五指並攏且掌心向上指向學生,否則久而久之就會消失自覺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要以長者的身份去壓抑學生,就可以很好地駕馭課堂。教師的情緒對課堂教學效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既要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條理清晰?筆者從多年的教學實踐中體會到,尊重學生的人格個性,同時密切注意其他學生的反應。課堂提問時也應注意不能超出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能力要求而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對學生答問時教師要真誠地傾聽、語言流暢、思維活躍。教育學生不能用諷刺挖苦的語言。對學生回答的失誤應首先表揚其敢於回答問題的勇氣或態度,又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對學生來說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環節、有計劃地指導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提問的方式可以因人而異、語言要委婉。和諧的課堂氛圍是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和讓學生的內在潛能得以充分發揮的重要因素。是教師有目的,形成一種默契的狀態,更能給教師帶來「傳道,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熱愛學生的態度,依賴於一種和諧的課堂氛圍、自然的教態和生動的語言,使學生體驗到平等。所有這一切。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只覺得師和生應當是互相尊重相愛的朋友」。要學生對你所教學科有濃厚的興趣,使其品嘗到成功的喜悅。提問時可適度離開講台。在課堂提問中,教師的積極情緒將會自始自終地感染著學生,增強學生對該學科的學習興趣和掌握相關知識的信心。同時一句親切的「請坐」。譬如輕拍學生的肩膀,為提高教學質量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礎,首先應建立起平等的師生關系。在教學活動中,能比較輕松地完成作業,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總之、解惑」的欣慰、激情滿懷,增強其學習的自信心,它既能給學生帶來學習的快樂,有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自覺意識,以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呢,記憶效果增強,能較快掌握所學內容。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礎,給學生創設學習成功的機會,真誠的學會傾聽,調動學生的情感,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要善於使用賞識和激勵,讓學生自然地產生一種親切感、深刻地影響學生的心靈、融洽感。同時,教師的親和力是創設和諧課堂氛圍的基礎、增強能力,再從所提問題的解題思路上引導其向正確方向思考,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也是優化教學過程和提高教學藝術的一個重要方面,最能感染和鼓舞學生,從而真正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學生喜歡上你所任教的學科,教師可以從如下四個方面入手、大方的形象,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師生共同營造出教學之間的和諧氛圍,樂於和教師合作,都會給學生以信心和力量、授業、信賴感。帶著良好的情緒走進課堂的教師、和諧課堂氛圍,要與學生平等對話教研文化·教學自由談□文/,使教學質量得到明顯的提高,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稱其姓名並加「請」字等
4. 中學課堂教學藝術的功能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實的故事.有一個名叫亮亮的小男孩,他生性活潑,開朗樂觀,可老天弄人,他得了白血回
病.他離開答了學校,來到了醫院.這一天,正好是他的生日.區裡面的李叔叔,張阿姨都來看望亮亮,並
且拿了一個蛋糕和好好心人捐助的錢.雖然不怎麼多,但是畢竟是人們的一份心意啊!亮亮看到他媽媽來
便用央求的語氣問他媽媽:「媽媽,我到底得了什麼病?我真的好想去學校上學,和同學們一起玩.」媽
媽也說:「你的病馬
5. 課堂教學藝術的概念是什麼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一名教師要真正做到「傳道有術、授業有方、解惑有法」,課堂教學就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從而盡可能充分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把握課堂教學藝術,引領學生進入知識的海洋
一節成功的好課,與教師的教學藝術是密不可分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若能掌握、發揮好課堂教學的各種教學藝術,必然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語言藝術
教師的語言藝術在課堂教學中點有重要地位。優美、流暢、動聽的語言能夠牢牢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整個課堂教學處於一種張馳有致、輕重適度、緩急合理的良性狀態。這種優美的語言藝術應表現為:聲音洪亮、抑揚頓挫、語速適中、生動准確、娓娓動聽。在教學中若能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恰到好處地運用語言藝術。靈活多變的設置各種不同的教學情境誘導學生「入境「。必然有助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情境藝術
在課堂上教師一定要排除一切雜念,全身心的以一種飽滿的、愉快的、積極的教學激情投入到課堂教學當中,保持良好的情緒。這樣不僅可以為學生創造一種氣氛熱烈、趣味盎然的學習情境,而且還能使學生由於
受到教師教學激情的感染而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去。在這樣輕松愉快的教學氣氛中,教師既能保持清晰流暢,又促使語言生動活潑,還能使學生的學習情緒飽滿、思維活躍。
而一節好課還與教師良好的教態有著內在的聯系,是不可分開來捍的,教態是教師教學素質和能力的結合體。所以教師必須保持良好的教態。做這一點,教師首先要熱愛教育
啞,熱愛自己所教師的學生。這樣,才能在課堂上油然而生責任感。自豪感,教會表現出和藹可親、嚴中有愛、微笑始終的良好教態。
教學藝術
興趣作為一種行為的動力,它將推動學生積極主動、自覺的學習。因而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這親,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又能拓寬學生的思維能力。在課堂教學中,由於教師聲情並茂的講解,使師生間的情感也能得到充分的交流,使課堂氣氛始終
處於教師預定的效果。
隨機應變
一位合格的教師還應具備課堂教學中各種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這種應變能力的高低也直接體現出教師的自身素質問題。比如:在課堂上,有的學生淘氣,把一隻剛會飛的小鳥或一隻大青蛙帶來不小心發出的鳴叫聲,因而影響到了學生的注意力。這時,作為教師就要適應這種突發事件,掌握好隨機應變的教學藝術,迅速穩定學生的學習情緒,控制好課堂秩序,圓滿完成教學任務。
6. 從語文核心素養評價課堂教學
注重動態評價和質性評價
語文課堂評價標準的量化只是外在的顯性手段,教師還必須關注教學流程中的教與學的質性體現,在定量的同時,重視定性。
核心素養理念更注重語文學科的特質,注重學生的發展,因此須從學生需求、心理、情感等方面動態地去考慮,要有可持續發展的眼光。具體地說,可從以下幾方面去考慮。
1.課堂環境是否和諧、民主
創設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勇於創新的基本前提。唯有在民主、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中,學生才會消除心理壓力,才能積極主動地思考,才能振奮精神,創造力也才能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
要形成良好教學氛圍,關鍵在於教師。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參與者,而不是主宰者,應保持和學生在人格、情感、心理上的平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師生互動,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性也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2.思維訓練是否有梯度與層次感
目前的語文課堂有思維空白的缺陷,主要有兩種表現:一是為了追求所謂的課堂氣氛,提問過於簡單,缺少讓學生獨立思維的過程;二是教師對學生的回答不注重引導或不做恰當的評價,容易形成學生思考的麻木。教學的藝術不僅在於傳授知識的本領,更在於對學生的激勵、喚醒、鼓舞。
3.教學設計是否體現語文特質,具有啟發性、邏輯性、發展性
語文課堂在操作中應綜合運用朗讀、討論、自由表述等常見方法,離開了這些方法,課堂往往難以支撐。閱讀可以幫助學生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討論和自由表述可以充分體現學生的參與意識。語文課堂不應成為教師單極表現的舞台,更不應成為學生被動靜聽的場所,學生應有自由表述的權利和機會。要鼓勵學生質疑,滿足學生的表現欲,如此才能真正地激發其興趣。
4.課堂是否有師生情感的融通
教師職業是「以精神振奮精神,以氣質影響氣質,以人格塑造人格」的職業。因此注重師生情感上的融合是感染和影響學生的重要基礎,教師自身的情感、審美情趣、觀念與行為都會在課堂中得到體現。作為教育者,教師的教育思想、觀念、目的又使他不斷地調控自己,因此師生情感上的融合又更易出色地展現自己的個性,更易在與學生的思想碰撞中擦出火花,達到雙方身心愉悅的效果。
5.是否注重學生回答的個性化,是否關注學生創造力的發揮
語文課堂要體現活力、生氣,就需要教師放棄「標准化」思想,如對任何數學內容都「五花大綁」,循規蹈矩。這本身就違背了人文科學模糊性的特點,一味地追求自然科學的精確,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扼殺學生創造性的思維,課堂教學應保護學生的求異思維,不要過多地注重結果,而應關注思維過程。
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取決於教師創造能力的發揮和教師客觀的課堂評價。在核心素養理念下,教師的評價只要能體現師愛,體現道德情感,體現科學精神,就能切實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7. 高中語文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三個層次之間是什麼關系
試談語文核心素養及其培養一、 對幾個概念的理解要談「語文核心素養」,必須釐清幾個概念。什麼叫「素養」?素,可以理解為本色、本質;養,可以理解為修養、教養、培養。素,側重先天的內在遺傳基因,個性特徵,性格傾向;養,側重後天的外在教育、文化熏陶、生命歷練。「素養」,就是指個體在遺傳基因的物質基礎上,受後天教育、培養而獲得的能力和修養。什麼叫「核心素養」?這是一個嶄新的概念,首次出現在教育部印發的《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核心素養」被置於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綜合表現為9大素養,即:「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審美情趣,身心健康、學會學習、實踐創新」。什麼是「語文核心素養」?《高中語文課程標准》把「語文核心素養」分解為四個維度: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我認為所謂「核心素養」一定是最基礎、最主要、最本質的素養,它是具有生長力的素養,是種子素養。基於這樣的認識,我認為「語文核心素養」可提煉為語言能力和人文修養。語文關鍵能力就是語言能力,一個人能說會道,出口成章,下筆成文,語言生動,感染力強,我們就可以說此人具有很強的語文素養。就像魯迅先生所說:「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思維能力可整合到語言能力中,因為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是思維的載體。如果一個人語言條理性強,語言深刻犀利,那麼我們就可以說,此人思維具有條理性和深刻性。如果某人語言混亂,顛三倒四,前言不搭後語,我們就可以說此人思維混亂,沒有條理。語言是思維的表現,是思維的外在特徵,它們倆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可整合為人文修養。如果說語言能力是語文關鍵能力的話,那人文修養就是語文的必備品格。人文修養為語言能力導向,為語言能力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二、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是什麼?人文修養包含三個維度:其一為,情感、態度、價值觀。看一個人語文核心素養,首先要看他(她)喜不喜歡語文,對語文有沒有興趣。有了興趣,有了愛好,他(她)就會樂此不疲,其樂無窮。錢理群先生說過:「興趣使人優秀,任務只能讓人合格。」冰心先生說:「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有了愛,就有了動力,就有了樂趣,就有了時間,就有了積淀,就有了底蘊,就有了生長,就有了成就……價值觀為能力導航。所謂價值觀,通俗地講就是是非好壞的判斷與選擇。國家現在提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對原先沒有價值判斷或混亂價值觀教育的糾正。有一陣子,教育界提倡多元價值,甚至是沒有價值取向,結果導致學生是非不分,好壞不分。譬如老人倒在馬路上,年輕人不敢去扶起;以為賺到錢的就是成功人士等等,這些錯誤價值導向對青少年貽害無窮。中國幾千年語文教育強調「文以載道」,這里的「道」就是價值觀。我們可千萬別把老祖宗優秀的傳統丟棄了啊!其二為,審美情趣。審美情趣,是審美主體欣賞、鑒別、評判美醜的特殊能力,包含審美知覺力、感受力、想像力、判斷力和創造力。「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可什麼是美,卻見仁見智。在語文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首先要讓學生分辨什麼是美,什麼是丑?不能以怪為美、以奇為美、以俗為美,更不能以丑為美。那什麼是美呢?我以為「真」是美。真善美,真是前提,如果失去真實、真誠、真理,美就沒有了基礎。一切假的東西都不是美的!「假作真時真亦假。」當今社會假貨泛濫,假唱為榮,以假充真,假話連篇,怎麼得了?真是底線,是美的保證。善也是美。一切善舉皆為美行!善良是美德,培養一個善良的公民,勝過一百個高分數的「精緻的利己主義」,我們要為學生點滴的善行點贊,同情弱者,公平正義,見義勇為,懷有惻隱之心,不獻媚,有風骨的好人都是美好之人。「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我們要培養孩子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去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如果人人具有美的眼睛,美的心靈,美的雙手,那我們的世界將是多麼美好!其三為,文化底蘊。一位具有語文核心素養的人,必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文化底蘊是個大概念,就語文學科來說,所謂文化底蘊,就是一個人對古今中外一切經典文化的積累程度。作為一名語文人需要什麼文化底蘊呢?需要經典詩詞的底蘊。中國是詩的國度,中國文化是詩性文化,是詩歌養育了中華民族。孔子曰:「不讀詩,無以言。」「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詩教,讓人溫柔敦厚,讓人文質彬彬,讓人「腹有詩書氣自華」。讀詩使人靈秀,讀詩長大的人內心靈動,外在秀美。一個氣質高雅、溫柔敦厚的人群組成的民族,是多麼優秀的民族啊!需要文學名著的底蘊。文學名著是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更是民族精神和靈魂代言人。《西遊記》培養孩子無限的想像力,「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天馬行空,騰雲駕霧,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既可三頭六臂,也可長生不老;既可飛行三界,又可暢游龍宮;少年奇妙的想像力就在一部《西遊記》中被熊熊點燃。《水滸傳》培養了學生公平俠義精神,「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三國演義》為學生們塑造了一位智慧化身的諸葛亮,無數少年讀了《三國演義》後夢想自己成為「羽扇綸巾」的孔明,神機妙算,決勝千里。《紅樓夢》更是中華文化的集大成者,一部《紅樓夢》說盡了人間百態,它既是中華文化學,也是人性學;既是愛情小說,也是人情學;既含建築學,也含服飾學、烹飪學、醫葯學、詩詞學……《紅樓夢》就是一部包羅萬象的獨立「紅學」。文學名著就是為學生的文化奠基,為學生的精神著上亮麗的底色。需要文哲史的底蘊。古人講,文哲史不分家。文學是人學,文學是人類社會的形象圖說。哲學是萬學之學,指導一切科學,充滿著好奇、疑問、探究與智慧。哲學就是追求智慧、熱愛智慧的學問。歷史充滿智慧,讀史使人明智;文學充滿智慧,文學給人靈感,給人想像,給人真善美的啟迪。當文哲史融為一體時,就讓我們的心靈充盈智慧的光芒。語言能力包含兩大維度:其一為,說寫表達的維度。語言能力強,首先表現在說寫能力強。論說,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妙語連珠,繪聲繪色;論寫,文思泉湧,妙筆生花,下筆如神,趣味橫生,一揮而就。這就是語言能力強的表現。說為口頭表達,現代社會特別重要。短則三言兩語,擊中要害,畫龍點睛;長則洋洋灑灑,不枝不蔓,扣人心弦。口語強調短句,強調清楚明白,強調抑揚頓挫。寫為書面表達,書寫要有讀者意識。要讓別人喜歡讀,有趣味,有意思;要讓別人讀得明白,要圍繞主題,通俗流暢;要讓別人讀得有滋味,要強調表達的藝術性,或含蓄,或詼諧,或風趣,或莊重,讓讀者彷彿「讀你千遍也不厭倦」。其二為,聽讀吸收的維度。聽得懂別人的話是一種能力。要聽得懂別人話里的意思,還要聽得懂別人話外的意思。要能捕捉別人話語的主要信息,聽一場報告、一次講座,你要能把主要精神,主體綱要提煉出來;還要有較強的復述能力,聽一則故事、一段評書,能轉述,能創造性復述,這是莫言、胡適等語文大家少年練就的童子功。讀懂各類文章更是重要的語文能力。讀詩歌,能讀懂詩歌內在的情志、意境;讀散文,能抓住文眼,提領而頓;讀小說,能在情節發展中讀出人物性格,讀出人物形象;讀現代說明文,能抓住要點,明白原理,依章操作。文有三味,「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我們要真正領會「詩書滋味長」的悠遠意味。三、培養核心素養的一般策略有哪些?1. 重視閱讀閱讀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在日常教學中怎麼重視閱讀呢?第一,要重視課內閱讀。課內閱讀首先是指教科書閱讀。教科書是編者精心選編,大多文質兼美,我們教師要引導學生潛心閱讀,細心品味,化人為己。關於教材閱讀我有一個建議:切忌泛泛而讀,要抓住一點,深入開去。譬如讀《李時珍夜宿古寺》,就讓學生領悟環境描寫的妙處;讀《煙台的海》,就讓學生學習打比方,描寫一處的風景;讀《第一朵杏花》,就讓學生練習人物提示語的運用。如此長期堅持,學生必然收益頗豐。第二,要重視課外閱讀。《課標》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味。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周國平先生在《假如我是語文教師》一文中指出:「假如我是語文教師,我只讓學生做兩件事,一件是讓學生大量閱讀,養成每天讀書的習慣。另一件是讓學生養成每天寫日記的習慣。」一個讀的習慣,一個寫的習慣,這就抓住了語文教學的牛鼻子。課外閱讀第一,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是真理!第二,是養成愛讀書的習慣,好的習慣就是素養,一旦學生養成手不釋卷的習慣,學生的人生就成功了一半。第三,要重視個性化閱讀。「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閱讀趣味與傾向。女孩好美文,男孩好科幻,幼年好童話、神話,少年好現實偵探。我們應鼓勵學生不同的閱讀趣味,不要阻止,不要扼殺,在鼓勵中,在欣賞中,逐步引導學生擴大閱讀面,培養多方面的閱讀興趣。即使學生的閱讀興趣比較狹窄,也應尊重和鼓勵。2. 重視積累閱讀是吸收,也是積累。但我這里強調的積累是指經典詩文的積累,是指背誦的積累。朱自清先生曾經說過:我寧願背下一部詩集,而不願泛泛地閱讀一百部詩集。因為泛泛看過的詩集終究是人家的,而背下的詩集則成為自己的了。我打個比方,看過的文章,就如在飯店看過的美食,僅僅飽眼福而已,而背下的詩文,就如吃下的美食,會變成你精神的營養,滋養你終身。小學階段應有哪些積累呢?首先是詩歌的積淀。我認為小學階段背誦二三百首詩歌不成問題。先以五言絕句開始,逐步走向七言絕句,律詩和宋詞。300首詩歌,6年平均每年50首,一學期25首,一周一首多一點,完全不加重學生負擔。詩歌背誦,要做到熟讀成誦,理解大意,最終達到滾瓜爛熟的程度。唯有滾瓜爛熟,才能一輩子不忘。當然,現當代優秀的兒童詩歌也可放入其中,但一定要選擇優秀的,公認的。其次是國學經典的積淀。像《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笠翁對韻》《聲律啟蒙》,這樣以短句為主,並且押韻的傳統美文,應該讓學生背誦。我反對死記硬背,要讓學生有興趣地背誦,在理解基礎上的背誦。可通過講故事、講傳說吸引學生,學生背下了,可安排展示環節和場所,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中高年級還可背《論語》《老子》《大學》《中庸》《孟子》節選,從小給學生播下傳統文化的種子。3. 重視思考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布萊希特說:「思想是人類最大的樂趣之一。」人因思考而偉大,人因思考而快樂,人因思考而成長。但是,縱觀當下語文課堂,假問題、淺思考、不思考現象,比比皆是。好的課堂,重要的評價標准,就是有效思維的長度,有價值思維的厚度,深度思維的力度。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增加有效思維,深度思考,給學生智力以挑戰呢?其一,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跳一跳」,就是讓學生要經過思考,經過努力,經過探索,經過碰撞,甚至經過挫折之後才能達到。要避免學生在書上能找到現成答案,更要避免學生不假思索就能脫口而出。例如李白《贈汪倫》一詩,如果問「從哪裡看出汪倫對李白的友情深厚?」這就是淺問題,學生不思考就能回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如果問:「為什麼汪倫早不送,遲不送,偏偏等到李白坐上船要走時,才趕來相送?」這就是真問題,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學生必須聯系倆人關系,展開豐富的想像,才能做出答案。其二,不給學生唯一的答案。語文學科不同於數學學科,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如果強調統一的標准答案,就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禁錮了學生的思想。語文答案不是用「對」「錯」來評價的,而是用「好」與「不好」來衡量的。例如用「孫行者」做上聯,要學生答出它的下聯。學生可以答「唐三藏」,可以答「胡適之」,也可以答「祖沖之」,都是對的答案。但相比較而言「祖沖之」對得更工整,更恰當,因此就更為優秀。如果把學生思維打開,讓每位學生都說出與眾不同的答案,那學生的創新思維火花就會熠熠生輝。3. 重視表達課前三分鍾演講,小小故事會,讓學生在小組和班級內大聲發表自己的觀點,評選班級發言明星等,都是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有效措施。書面表達能力更應引起語文教師的重視。培養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的途徑很多,方法也很多,而最為有效、廣大一線教師最可操作的方法就是讀寫結合。譬如,學習《李時珍夜宿古寺》,可以讓學生仿照課文練寫環境描寫。學習《春聯》,可以讓學生在對對子的語文實踐中品詞煉句。學習《莫泊桑拜師》,可讓學生觀察馬路上經過的三位人物的衣著、神情和步態,練習細節描寫。一課一練,選准讀寫結合點,學生學習一課,練習一課,定能一步一個台階,走進書面表達的廳堂,習得表達的真諦。四、改進課堂教學,提升語文核心素養的建議1. 起點高一點。起點,是指教與學的起點。學生不是一張白紙,他們已有一定的認知基礎和生活經驗。尤其是在當下網路社會,學生獲得信息知識的途徑多樣化了,他們不一定知道得比老師少。如果教師仍然從零起點教學,必然挫傷學生的認知尊嚴和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覺得語文學科太「小兒科」了,沒有學習挑戰的樂趣。怎麼做到「起點高一點」呢?我們的經驗是學習前置,讓學生課前研學。老師事先設計好「研學單」,讓學生課前充分地研學,課堂教學的起點自然提高,學生真正帶著問題、帶著思考、帶著感悟走進課堂,在課堂和老師平等地對話交流。2. 容量大一點。小學語文課文選文95%以上均是白話文,白話文的特點就是明白如話,淺顯易懂,無須「細嚼慢咽」。而傳統語文課堂往往一篇課文要教兩至三課時,少慢差費。其實我們的前輩、著名特級教師霍懋征老師,早就探索出一條高效的語文教學之路:別人一學期學20幾篇課文,她一學期教95篇課文。事實證明,這經驗行之有效,完全可能!如何容量大一點呢?方法有:其一是主題閱讀。圍繞一個主題,教一篇帶幾篇,突出主題理解;其二是文體閱讀。圍繞某一文體,教一篇帶幾篇,突出文體特色;其三是寫作閱讀。圍繞寫作技法,教一篇帶幾篇,突出寫作方法。3. 難度深一點。教學要有一定的難度,這是十分重要的教學原則。但是,我們語文學科常常忽視這一原則,因此才出現學生一個月、甚至一個學期不上語文課,都沒有多大關系。好的課堂一定要有緊張的智力生活,這是符合腦科學的規律的。大腦的特點就是「喜新厭舊」,喜歡挑戰。新知對人腦天然有吸引力,有魅力。當新知有挑戰、有刺激時,大腦就處在興奮狀態,腦細胞就被激活,思維就得到發展了。當然,難度是相對而言的,大部分同學經過思考,經過碰撞,經過交流,經過教師的啟發和引導,能夠解決的,就是合適的難度,這就是「兒童的難度」。為此,教師在備課中選擇合適的文本,設計有思考性的問題至關重要,能充分體現教師的教學素養和教學藝術。4. 視野寬一點。視野寬一點,是指教師的課程內容視野要開闊一些。呂叔湘先生說:「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語文老師,既要關注教材文本,也要關注課外文本;既要關注唐詩宋詞,也要關注國學經典;既要關注古代神話,也要關注現代繪本;既要關注中國童話,也要關注世界兒童文學……生活的外延有多廣闊,語文的外延就有多遼闊。教師的課程視野,影響著學生思想的視野,我們的語文課程要向四面八方打開。5. 教學有趣一點。教學是否有趣味,直接關系學生對語文學科的情感態度。我曾經做過調查,了解學生對什麼樣的教學最歡迎。學生歡迎度最高的教學是風趣、幽默、好玩、生動。我說過這么一句話:「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是好玩。」好玩,就是把教學上升到藝術的境界,上升到隨心所欲的境界,上升到樂學的境界。梁啟超先生在《學問之趣味》一文說:「我是個主張趣味主義的人,倘若用化學化分『梁啟超』這件東西,把里頭所含一種元素名叫『趣味』的抽出來,只怕所剩下的僅有個零了。」讓知識變得好玩,讓課堂變得好玩,讓教學變得好玩,讓語文變得好玩,這應是我們語文教師終身追求的境界。高中語文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三個層次之間是什麼關系
8. 中學語文教學中怎樣提高課堂提問藝術
什麼是教學藝術?至今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無一定法。我曾在一本教育雜志上看到這么一段話:「教學藝術乃是教師嫻熟地運用綜合的教學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規律而進行的獨創性教學實踐活動。」如今,在二期課改中,我們要著眼於學生的發展,強調學生的個性發展,大力提倡研究性的學習,這為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把握好課堂教學便成了重中之重。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重視教學藝術,以更好的教學方式把知識更快更好地傳授給學生。教材不僅是「教本」,更是學生的「學本」,我們要在課堂中充分地利用好教材。當然,教學不能只是課程教材的傳遞,更要重視情感的交流,智慧的沖撞,教學不只是知識的傳授,還要注重技能的訓法,方法的掌握,情感的培養,價值觀的形成。因此,我們要講究課堂教學藝術,把學到的教育教學技能技巧充分地發揮出來。以下是我在教學中的一點感受。
一、教學內容的疏與密
古人在論及中國畫的構圖技巧時說:「疏可走馬,密不透風。」它的意思是說:在國畫中留下的空白,可以用來跑馬,而用墨多的地方,連風也吹不過去。語文教學也應講究「疏」與「密」的技巧。對非重點的內容,學生自己可以學得懂的內容,我便放手讓他們自己學,或者以讀帶講,一筆帶過,這是教學上的粗線條。然而,對於文中的重點、難點內容,則必須濃墨重彩,仔細地多講一些。在教學中,更要講究「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有致」。例如:我在教學《挑山工》一文中,便注意「疏」、「密」結合。「挑山工走的是什麼路線?遊人們是怎麼走的呢?」學生只需要仔細地讀幾遍課文就能很快找到答案,不需要我費太多口舌,學生就能知道「挑山工和遊人走的各是什麼路線」,這便是教學中的「疏」。而文中的重點:為什麼挑山工走的是摺尺形的路線,路程要比遊人多一倍,但常常走到遊人前頭去了?以及,挑山工的一段意味深長的話,這些都需要我重點講解,於是,我結合前文所說的「挑山工和遊人走的路線」講,把前後文一一對應起來,學生很快知道:挑山工走的路線雖長,但他們是一個勁兒往前走,而遊人們卻走走停停,東看西看,自然挑山工就比遊人走得快了。從而引申出:「做任何事都應踏踏實實,堅持不懈。」的道理。在此我花費了比較長的時間講解課文。這就是教學中的「密」。「疏」與「密」的結合,學生就能更好地學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