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學英語教育調查。
1. 不均衡 部分城市的教育開得很早 很成熟 比如桂林 南寧 但是像北海專這樣的地方 小學英語就不屬行了
2. 應該,因為小學沒有太大的升學壓力,從小學起,比較容易掌握
3. 不好的地方是有些同事說 個別小學的英語教師 水平不高 影響了小學生的發音 到了初中要幫他們糾正回來; 好的是從小學外語,小孩容易接受,就像學方言一樣,可以拋開語法的限制
4. 這點不太知道 我是高校的英語教師 呵呵
但是他們應該是
⑵ 在小學階段的英語教學中還存在哪些不足和需要改進之處 等4題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所謂上課得有趣,這就是說,學生帶著一種高潮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學生在學習中意識到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體驗到創造的快樂,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感到驕傲。」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最實際、最有效的內部動力,直接影響學習效果和教學成績。一個不喜歡英語的學生,其英語成績肯定不會好。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從實際出發,盡可能地使用各種教學設施和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適當運用身體語言,展示課堂活力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起指導作用。教學中,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以身體語言啟發學生思維,適當點撥,激發興趣。如學習stomach這個單詞時,我突然用手捂著我的胃,學生就關切地問:What』s wrong with you? 我回答道:I have a pain in my stomach.然後把stomach寫在黑板上,再教學生讀stomach,此時不用我說出該單詞的意思,學生已經明白了。又如,教學基數詞變序數詞時,編成口訣:「基變序,有規律,詞尾加上th;一二三特殊記,詞尾字母t, d, d(first, second, third);八減t,九減e(eighth, ninth),f來把ve替(twelfth);單詞ty作結尾,ty變成tie(twentieth);若是碰到幾十幾(twenty-one),只變個位就可以(twenty-first)。」通過這樣的教學,讓學生感覺學習十分輕松,不是負擔而是樂趣。二、加強情感教育,誘導興趣 英語教學不僅是一個認識過程,還是一種情感活動過程。學生的學習情感調控得好,可以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因此,首先要讓學生在獲得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親身感受英語知識的廣泛應用,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其產生肯定的學習情感,使他們認識到如果想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且能更好地勝任以後的工作,必須學習英語,並且一定要學好英語。其次,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感情投入,通過日常教學中許多細微之處對學生科學引導、熱情幫助,使學生切實感受到老師的愛心和對自己的關懷,時時刻刻感覺老師在關注自己,使之「親其師,信其道」,這樣師生之間就會產生情感共鳴,學生對英語課就會產生強烈的興趣,由厭學轉化為好學、愛學、樂學。最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批評的藝術和技巧,維護學生的自尊心。三、靈活應用現代設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語言最怕缺乏語言環境,課上沒有英語氣氛,會使具有好動、情感易變特性的學生感到枯燥乏味。運用多媒體,精心設計好每一堂課,把抽象的語言、單調的詞彙、語段具體化、生動化、形象化,就會深刻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學習情趣,迅速培養其學習興趣,提高其學英語的能動力。如把詞彙放到句子里,再運用投影把抽象的文字元號以各種絢麗多彩的畫面呈現,動詞以動作表現,名詞以實物或靜物畫面表現,其它難以單獨表示的就配以恰當的語言環境,或老師用手勢、表情來輔助表現,這樣就會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形象化,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四、利用課外活動,延伸興趣 創設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能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和自主能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到知識。例如:舉辦英語文娛晚會、故事會、知識競賽、手抄報、演講等課外活動,從報幕到解說,從評比到頒獎,一般不準使用漢語,盡可能讓學生全部使用英語。這類活動為學生提供了說英語的真實場所,學生們表現出了高度的熱情。另外,根據課文內容,結合學生實際,每學期我都組織學生自編自導幾個視聽小品和對話錄像,如:一個學生請同學們參加birthday party的對話、小品,幾個同學購物的對話小品等。當學生們看到自己同學的表演之後,極大地調動了他們說英語的慾望,都積極參與。重播時,我採取消聲讓學生們配音的辦法,使他們在樂中學、做中學、動中學。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在這些實踐活動中得到了提高,勇於探索的良好習慣也逐漸養成。五、把音樂滲透到英語教學中 一種教學方法長時間使用,難免會顯得枯燥,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要經常更換教學方法。如教唱歌曲,不僅學習了英語,還活躍了課堂,能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之中學習。課前唱英語歌曲可消除學生不願開口的老毛病,使學生精神振奮,消除學生的厭學情緒,提高學生開口說英語的興趣。在課堂上,有時學生累了,臉露倦色,情緒低落,這時唱唱歌曲,提一下精神,會使學生勞逸結合。英語歌曲,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模仿能力,而學英語就需要學生有很好的模仿能力,而且還要有正確的語音語調。所有這些通過歌曲學習,都可以得到大大提高。我每教一首歌曲,首先教學生如何讀歌詞,練習語音語調,這比單純的學習要好得多,學生學起來也有興趣。而且,歌曲對學生的閱讀能力也有一定的幫助。學生在歌聲中學到了知識,加強了聽力,欣賞了美的音樂,一箭雙雕,何樂而不為?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我把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中學英語教學的關鍵,多種生動活潑的興趣教學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產生正確的動機;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的求知慾,使他們積極主動地進行思維,更好地開發智力。 《英語課程標准》指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整體發展的基礎上。語言知識和語言基恩是基礎,文化意識是得體運用語言的保證。情感態度是影響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學習策略是提高學習效率、發展自主學習能力的保證。這五個方面共同促進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缺一不可。 1、語言技能 語言技能是構成語言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技能以及這四種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聽喝讀是理解的技能,說和寫是表達的技能。四者在英語學習和交際中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因此,聽、說、讀、寫既是學習的內容,又是學習的手段。 2、語言知識 英語語言基礎知識包括語音、詞彙、語法、功能和話題五個方面的內容。 參加很多次培訓學習,專家都說:小學階段不適於講語法!可是在現在的新標准英語教材中,卻涉及到很多的語法知識,比如名詞的單復數及其變化規律;時態及動詞的變化等等。在初中和小學階段,究竟要怎麼樣給孩子們呈現這些知識呢?是避而不談?還是輕輕帶過?學生不明白怎麼辦?不講的話學生不明白;講多了又越弄越復雜!真是個傷腦筋的問題。 3、情感態度 情感態度是指興趣、動機、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響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的相關因素,以及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祖國意識和國際視野,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是英語學習的關鍵。我們和學生的情感溝通也很重要。 4、學習策略 學習策略是指學生為了有效地學習和發展而採取的各種行動和步驟。英語學習的策略包括認知策略、調控策略、交際策略和資源策略等。學習策略是靈活多樣的,策略的使用要因人、因時、因事而異。我們要學習變色龍的精神。 5、文化意識 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有利於對英語語言的理解和使用,有益於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從而拓展視野,有益於培養世界意識。 從我的初中英語教學體驗看,師生之間從傳統的命令與服從的關系轉換到新型平等的關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小學英語教師工作認真負責,課堂上詳盡講解語言知識,課後給學生增加輔導,似乎認為這就是新型的師生關系。但這種保姆式的喂養方法是不能培養出新世紀的外語人才的。 還有一些小學教師認為課堂上學生活動多就體現了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因此提出課堂上教師講課時間不得多於三分之一,並將學生活動時間的多寡作為評價教學的標准。這種機械的做法也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學生圍著教師轉的情況。 另外,下利問題亟待改進: 1.學生對英語學習不感興趣學生不喜歡學英語。由於團場小學英語教師沒有掌握好英語教學的基本技巧,不能根據實際教學情況選擇英語教學法。還停留在陳舊的教學方法上,當英語知識卻越來越多,難度越來越大,學生感到學習越來越吃力,學生產生了厭惡心理。學生感到英語課沒勁,提不起興趣來。2.學生作業對英語學習沖擊大學生只顧語文、數學,認為英語是副課,與城市學生相比,團場學生對英語重視程度低,對英語學習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城市學生的課外學習英語一般占課外學習時間的40%左右,其他時間才是語文、數學、音樂、美術以及舞蹈等。而團場學生在課外用於英語學習的時間還不到其作語文或數學作業時間的一半,占課外學習時間的10%左右,英語學習只是應付。3.學生未掌握合理有效的英語學習方法目前城市學生在英語學習中,預習和復習是必備的學習手段,大部分學生還掌握各種針對具體學習內容的具體方法,像單詞的延伸記憶法、對話的情景再現法、英語復習的歸納法等,而團場學生沒有針對英語預習和復習,更沒有各種專用的學習方法。四、學生缺少家庭監督語言教學對家庭環境具有較大的依賴性,特別是英語教學,聽、說、讀、寫都需要相應的語言交流環境,對於英語這種缺少交流的語言,家庭重視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十分遺憾的是,家庭環境是教學領域的延展,是不可控的。只有通過全面的社會進步才有可能改善。團場的家長閑暇時間並不低於城市家長,團場學生家長沒能力也不知道如何去監督孩子的學習,尤其是英語,家長更無所適從,最多是問「作業寫完了嗎?」其他的便不知道該如何過問。團場的家長知識水平不高限制了他們對孩子的教育,大部分家長到城市去打工,孩子由老人帶,老人關心的是,讓孩子吃飽穿暖,就可以了,更不要說什麼教育了。團場父母對孩子期望值不高是由於團場孩子的父母本身文化水平不高,對孩子並沒有什麼過高的期望,聽當地的老師說:大部分父母認為他們現在的生活過的不錯,很好。他們的孩子能向他們這樣就很好了。只有少數的父母希望孩子「走出團場,過更好的生活。」雖然這個想法扭曲了教育的本質,沒有給孩子指向更好的教育方向,但至少讓孩子有了學習的動力,知道只有努力學習,才會有美好的未來。
⑶ 如何組織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教育調查報告
中學生英語課堂教學模式調查問卷分析報告
一、調查的背景與目的:
隨著社會生活的信息化、經濟活動的全球化、文化習俗的多元化,英語教學,成為當今基礎教育的一大熱點,也是家長和學校關注的焦點,因此廣大教師都在追求高質量的英語課堂教學。《英語課程標准》明確提出:在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目標是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樹立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所以,在新課程理念下,研究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是我國基礎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
為此,做如下設計問卷,並進行了「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的問卷調查。
此次問卷調查,目的在於准確地把握當前初中學生學習英語的心裡和現狀,加強針對性研究,有效推動《中學英語不同課型教學模式研究》課題的深入開展,為接下來的研究提供客觀依據,以期探索初中學生學習英語的最佳方法與途徑,形成模式,從而提高農村初中學校英語教學的效率。
二、調查的對象、內容和方法:
1、調查對象:本校三個年級共44個教學班,三個年級共發放6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50份,其中,七年級回收12份,八年級回收18份,九年級回收20份。
2、調查內容(詳見《關於中學生課堂教學模式的調查問卷》):
3、調查方法:
(1)、問卷調查
學生問卷從英語教師、學生、英語語言學習環境等多維設置,內容涵蓋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評價以及課外學習資源等多方面,設置了主、客觀兩種問題。
(2)、座談會與個案訪談
在調查階段,我們召開了教師座談會以及學生個案訪談。這些座談會與訪談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生動典型材料,而且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礎。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通過本次問卷調查以及座談會與個案訪談,得知九年級有37.3%的學生喜歡老師課堂語言中英結合, 66.7%的學生喜歡老師主要使用英語教學。而七年級學生普遍希望教師用漢語組織教學,高達71.1%。絕大多數學生認為英語課堂對自己的英語提高有很大幫助。學生把影響學習英語興趣的主要原因歸咎於教師、課程內容或設備環境等方面,必須指出的是:慈祥、幽默、一視同仁、有扎實英語專業知識的老師是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學生的向師性比較明顯。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困難低年級學生集中在詞彙的記憶上(佔53.9%),而高年級學生集中於寫作上(佔66.1%)。90.3%的學生渴望輕松活躍的英語課,絕大部分學生相信教師使用多媒體教學,開展課外英語活動會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但是,主動尋求課外學習資源的僅佔9.8%。關於學習英語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大多數學生選擇積累或忽視不理,出錯時希望老師幫助指出錯誤的佔52.1%,主動說英語的更是微乎其微。通過個案訪談,我們發現絕大部分學生最希望得到老師或同學的肯定評價。
綜合調查分析,問題突出體現在以下幾個層面:
1、英語教師方面。
在中考指揮棒的指引下,目前初中英語教師英語教學突出「四重」:重教材、重講解、重傳統、重尖子。
2、學生方面。
學生學習英語問題可歸為「四缺」:缺目的、缺興趣、缺信心、缺方法。
四、解決問題的有效對策。
1、對教師的要求。
(1)、恰當安排教學內容,體現教學目標。
事實證明,當學生對某事物感興趣時,最能誘發好奇心與內驅力,激起求知的慾望。課堂教學中要恰當安排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變得新穎、有趣。我們可以以句型引出單詞、片語,把單詞、片語放到一定的英語語境中,再通過進行圍繞此單詞、片語的其它操練,達到掌握單詞、片語的目的,這樣就達成了教學目標。
(2)、積極創設教學情境。
語言學家克魯姆說過:成功的外語課堂教學應該是創造更多的情境,讓學生有機會用語言材料。語言是交際的工具,交際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進行的。交際離不開情境,同時也離不開語言。在教學中創設語言情境,加強變式練習,同時也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教師可將教學目標外化為一個學生容易接受的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有直觀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濃厚的情緒氛圍可以感受,讓學生先感受、後表達。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之時,應以「形」為手段,以「趣」為突破口,以「情」為紐帶,以「生活再現」為智慧的源泉,以和諧的師生關系為保證,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求知、認知的樂趣,使教學真正成為生動活潑和自我需求的活動。
(3)、不同課型,爭取用不同的教學模式。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如果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而只是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教學方法是形成最佳課堂氣氛的重要保證。教學方法的恰當選擇與發揮,是教師創造性與教育藝術性表現的主要形式。為培養學生學習英語興趣,教師可以在課堂中恰當地運用聽說法、視聽法、情境教學法、交際法、TPR(全部動作反應法)等方法,利用圖片、幻燈、錄音、多媒體等教學手段進行聽說練習,並配合唱歌、游戲、扮演角色進行表演、設計各類主題活動等,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學生人人參與教學活動,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2、對學生的要求。
(1)、明確目標。
「目標是駛向理想彼岸的船」。因此,作為學生應該明確自己學英語的目的是什麼,以考試為目的,往往是不可取的。隨著中國改革的不斷深入,中國的經濟發展也越來越快,綜合國力越來越強。為了適應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我們學英語應該是學會運用,而不是單單為了考試,甚至家長、老師的壓力而學。
(2)找准學習方法。
「方法是成功的重要手段。」學會學習比學會知識更重要。學會學習實質上就是要學會在未來社會怎樣生存。現在很多學生找不到適應自己的學習方法,總是盲目地、拚命地、不加選擇地、忙忙碌碌地埋頭苦學,結果是所學知識雜亂無章,學習效果不佳,甚至勞而無獲,學習成績下降,導致對學習失去興趣。
對於學生的學法要做到「三適應」。首先要和老師的教法適應,學生應該適應老師的教法,從而找出適合自己的學法。其次,學法應該適應教材與新課標要求,學習難易程度決定學法不同。最後,學法應該適應時代要求,現代社會要求學生具備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綜合學習能力。
3、對社會、學校與家長的期望。
今天的青少年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我們社會,包括學校與家長,應該對他們多一點關愛與支持,多一份理解與寬容。在他們的英語學習方面,給他們創造更多的英語語言學習與應用語言環境;同時,我們應該重視英語教科研活動,在課堂教學設備上多投入,掀起新一輪全民學英語的熱潮。
⑷ 英語教學活動專題研究有哪些
教育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觀察法:
1.觀察法:為了了解事實真相,從而發現某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
2.觀察法的步驟:觀察法的實施分為以下三個步驟,步驟之一就是進行觀察研究的設計,此步驟可分為如下幾個方面:
(1)作大略調查和試探性觀察。
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於搜集材料,而在於掌握基本情況,以便能正確地計劃整個觀察過程。例如:要觀察某一教師的教學工作,便應當預先到學校大致了解這位教師的工作情況,學生的情況,有關的環境和條件等等。這可以通過跟教師和學校領導人談話,查閱一些有關的材料,如教案、教學日記、學生作業等,以及聽課等方式進行。
(2)確定觀察的目的和中心。
根據研究任務和研究對象的特點,考慮弄清楚什麼問題,需要什麼材料和條件,然後作明確的規定。如果這規定不明確,觀察便不能集中,結果就不能深入。觀察不能有幾個中心,范圍不能太廣,全部觀察要圍繞一個中心進行。如果必須要觀察幾個中心,那就採取小組觀察,分工合作。
(3)確定觀察對象
一是確定擬觀察的的總體范圍;
二是確定擬觀察的個案對象;
三是確定擬觀察的具體項目。比如,要研究新分配到小學任教的中師或大專畢業生在課余時間進行業務、文化進修的情況,那麼,擬觀察總體就是教師工作年限達一年或兩年的新教師。在這一總體范圍內,再定下具體觀察哪幾所小學,哪幾個教研組中的哪些教師。具體觀察名單確定以後,再把擬觀察的時間、場合、具體觀察項目確定下來。
(4)制定觀察計劃
觀察計劃除了明確規定觀察的目的、中心、范圍,以及要了解什麼問題、搜集什麼材料之外,還應當安排觀察過程:觀察次數、密度、每次觀察持續的時間,如何保證觀察現象的常態等。
(5)策劃和准備觀察手段
觀察手段一般包括兩種:
一種是獲得觀察資料的手段;一種是保存觀察資料的手段。
獲得觀察資料的手段主要是人的感覺器官,但有時需要一些專門設置的儀器來幫助觀察,如觀察屏、計算機終端裝置、更高級的如動作反應器等。這些儀器主要起兩方面作用:保證觀察的客觀性與提高觀察的精確性。
在保存資料的手段中,人腦是天然器官。但這種與觀察主體連在一起的保存手段缺乏精確性和持久性,也不能實現資料的客體化。因此,人們先利用文字、圖形等符號手段,進而又利用攝影、錄音、錄像等技術手段,把觀察時瞬間發生的事、物、狀況以永久的方式,准確地、全面地記錄下來,供研究地反復觀察資料和分析資料所用。
無論哪一類手段,都應在觀察開始前就准備好,對觀察中使用的種儀器也須事先作好功能檢查,以保證在使用過程中不出現障礙。對於觀察人員來說,必須掌握使用儀器的基本方法,並知道在觀察中應做些什麼。如要詳細、全面拍攝一堂課,一部攝像機是不夠的。觀察者應准備幾部攝像機,並事先作好分工。即使是作觀察記錄,也需要事先作好設計。在記錄紙上印好以一定的格式排列的必須記錄的項目,還可以約定一些記錄符號,以盡量減少現場記錄時書寫文字的時間。
我們以中學生課堂行為記錄為例,見表5-1。在下面表格中,研究人員根據研究需要,列出他認為在課堂上學生可能發生的行為。但估計所列不會完全,所以留出一些空格,讓觀察員在需要時使用。研究者如果要請別人幫助觀察,必須事先和觀察人員講清楚每一個項目的具體所指,遇到意外情況的處理方法,要求他們熟悉每一個項目的所在位置。為了穩妥起見,還可以在正式觀察前先作幾次觀察練習,幫助觀察人員熟悉表格的內容;如發現表格的缺陷,可在正式觀察前作出調整。
(6)規定統一性標准
為了增加觀察的客觀性,為了便於衡量和評價各種現象,為了易於用數量來表達觀察的現象,為了使觀察結果可以核對、比較、統計和綜合,必須事先考慮自己的觀察可能涉及到的各種因素,並對每一因素規定出統一的標准。每次觀察或觀察同一現象的不同觀察者,要堅持採用統一的標准去衡量。這主要在於,不同的研究項目常會涉及到不同性質的標准。如:有的涉及到單位問題,如怎樣衡量學生表現的知識質量;有的涉及到定義問題,如怎樣才算違反紀律;有的涉及計算方式問題,如怎樣登記和表達學生之間產生的矛盾的頻率,等等。對類似問題,都應事先做好統一規定。
(7)逐段提出觀察提綱
在觀察計劃的基礎上,應對每次或每段(幾次同一性質上一內容的觀察組成一段)觀察提出具體提綱,以便使觀察者對每一次觀察的目的、任務和要獲得什麼材料非常明確。觀察提綱可以包括本次觀察要解決的具體問題,並且應當在前一次觀察的基礎上,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提出來。亦可採用表格的方式,以便於分類統計。
觀察實際過程,加以分析研究,得出某種結論。也許可以形成某個研究課題。
二、調查法:
同樣是為了了解事實情況,分析事實情況,得出結論,證實某種問題,以便改進工作(包括改進研究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課題。
包括問卷調查、訪問調查等。了解事實情況、分析情況、認真研究,得出結論,尋找解決辦法或進一步研究的方案。
舉例說明調查法的操作過程:
抽樣調查的主要步驟
在實際的抽樣操作中,整個過程可大致分為如下步驟:
1.確定調查的目的(確定問題,形成假說;通過調查驗證假說,使問題明確化,得出結論)。
2.確定抽樣總體。要從中進行抽樣的總體應與要得到信息的總體(目標總體)一致。從樣本得出的結論適用於被抽樣總體,超出這個范圍結論的適用程度取決於被抽樣總體與目標總體的差異程度。
3.確定待收集的數據。一般只收集與調查目的有關的數據,過長的調查表會降低回答的質量。
4.選擇抽樣方法。這時總體中的哪種單位作為個體基本上可定下來。
5.編制抽樣框。如學校名錄、學生花名冊等。
6.確定需要的精確度。因抽樣調查是要由樣本推斷總體,會帶有某些不確定性。一般是對相對誤差或絕對誤差作出概率水平上的要求。
7.估計樣本容量,估計費用。
8.抽樣試驗,在小范圍內試填一下調查表,做些必要的改進。
9.實地調查工作的組織。按抽樣方案進行調查。對收回的調查表的質量及時進行檢查。對不回答的表要有處理方案。
10.根據所用的抽樣方法進行數據分析。
11.可對同樣的數據採用其它的分析方法,以作比較。
12.寫出調查報告。留存有關總體的信息,它們可能對將來的抽樣起指導作用。
對於教育現象,有時難於進行嚴格意義上的概率抽樣,可以考慮採用下列方法抽樣:從總體中選出若干有代表性的大單位(群),在群內進行概率抽樣;從一個小總體中選出接近於研究者對總體平均數的印象的那些個體;樣本限於總體中易於取到的部分;樣本是隨便選取的;樣本由自願被調查的人員組成;等等。但對這樣得到的樣本要選擇適當的數據分析方法,對結論也要慎重,應充分利用其它信息進行核查、確認。在教育現象的研究中,研究者的智恝、經驗和抽樣技術的有機結合,是獲取好樣本的關鍵。
三、測驗法:
是想描述某些行為的狀況,或推論某些行為的狀況(包括:能力與成就,個性、興趣、動機、態度、觀念及心理需要等);從而考慮改建的策略或方案,或進一步形成新的研究課題。
在教育學和心理學中,測量被用作定量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功能是評估、診斷和預測。(舉例,如xxx老師所做的「學生自學能力測驗(試驗)」,就是為了了解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自學能力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
所謂測量就是根據一定的法則,將某種物體或現象所具有的屬性或特徵用數字或符號表示出來的過程。測驗法是教育和心理學測量的一項主要內容和形式。
測驗的客觀性是關於測驗系統化過程好壞程度的指標。測驗的控制,在不同時間對於同一個被試,或同一時間對於不同的被試,其意義都應該是相同的。保持刺激的客觀性則要遵照一定的程序予以控制。(如周文琴老師在做這一測試前邀請我去在他們的家長會上的講話,目的就在於排除和避免人為因素影響,排除測驗的隨意性和不真實性,實現評測標準的同一性)。
推論的客觀性指對同一結果不同的人所做的推論應該一致,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對同一結果的所做解釋應該相同。
四、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法是一種適應小范圍內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於建立理論、歸納規律,而是針對教育活動和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在行動研究中不斷地探索、改進改進工作,解決教育實際問題。行動研究將改革行動與研究工作相結合,與教育實踐的具體改革行動緊密相連。(特點是邊執行、邊評價、邊修改)。
模式基本是:計劃——行動——考察——反思(即總結評價)。教師個體比較適用。
另一種模式:預診——搜集資料初步研究——擬訂總體計劃——制訂具體計劃——行動——總結評價
從上述行動研究法的幾個步驟中可以發現三個明顯的特徵:
一是具有動態性,所有的設想、計劃、,都處於一個開放的動態系統中,都是可修改的;
二是較強的聯合性與參與性,研究者、教師、行政人員的全體小組成員參與行動研究法實施的全過程。
三是在整個研究過程中,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貫穿於行動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終。
具體說說操作方法:
1.預診:這一階段的任務是發現問題。對教學或學校工作中的問題,進行反思發現問題,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診斷,得出行動改變的最初設想。在各步驟中,預診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收集資料初步研究:這一階段成立由教研人員、教師和教育行政人員組成的研究小組對問題進行初步討論和研究,查找解決問題的有關理論、文獻,充分佔有資料,參與研究的人員共同討論,聽取各方意見,以便為總體計劃的擬定做好診斷性評價。
3.擬定總體計劃:這是最初設想的一個系統化計劃。行動研究法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系統,所以總體計劃是可以修訂更改的。
4.制定具體計劃:這是實現總體計劃的具體措施,它以實際問題解決的需要為前提,有了它,才會導致旨在改變現狀的干預行動的出現。
5.行動:是整個研究工作成敗的關鍵。這一階段的特點是邊執行、邊評價、邊修改。在實施計劃的行動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動的反饋信息,可行的,則可以進入下一步計劃和行動。反之,則總體計劃甚至基本設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調整或修改。這里行動的目的,不是為了檢驗某一設想或計劃,而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在行動研究中,過程性資料的搜集、整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6.總結評價:首先要對研究過程進行考察。考察內容有:一是行動背景因素以及影響行動的因素。二是行動過程,包括什麼人以什麼方式參與了計劃實施,使用了什麼材料,安排了什麼活動,有無意外的變化、如何排除干擾。三是行動的結果,包括預期的與非預期的,積極和消極的。要注意搜集三方面的資料,背景資料是分析計劃設想有效性的基礎材料,過程資料是判斷行動效果是不是、由方案帶來和怎樣帶來的考察依據;結果資料是分析方案帶來的什麼樣的效果的直接依據。考察要靈活運用各種觀察技術以及數據、資料的採集和分析技術,充
總結評價實際上是對行動研究過程及其結果的「反思」。反思是行動研究第一個循環周期的結束,又是過渡到另一個循環周期的中介。這一環節包括:整理描述,評價解釋,寫出研究報告。這是對整個研究工作的總結和評價。這一階段除了要對研究中獲得的數據、資料進行科學處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結論外,還應對產生這一課題的實際問題作出解釋和評價。
五、經驗總結法:
這是教師可以常用的方法。教育經驗總結法是根據教育實踐所提供的事實,分析概括教育現象,挖掘現有的經驗材料,並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導新的教育實踐活動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關鍵是要能夠從透過現象看本質,找出實際經驗中的規律;從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進自己的教學。進行教育經驗總結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要注意經驗的先 進 性(觀念必須更新)
2.要全面考察總結的對象,充分佔有原始的事實材料;且做到有「點」有「面」,「點」、「面」結合,防止以偏概全的片面性。
3.要以教育實踐活動為依據,不能憑空想當然,那是毫無價值。
4.要善於進行理論分析
六、文獻法:
分類閱讀有關文獻(包括文字、圖形、符號、聲頻、視頻等具有一定歷史價值、理論價值和資料價值的材料),得出一般性結論或者發現問題,尋找新的思路。
文獻按內容性質分,有零次文獻、一次文獻、二次文獻和三次文獻。零次文獻是未經發表和有意識處理的最原始的資料。一次文獻指直接記錄事件經過、研究成果、新知識、新技術的專著、論文、調查報告等文獻。二次文獻是指對一次文獻進行加工整理,包括著錄其文獻特徵、摘錄其內容要點,並按照一定方法編排成系統的便於查找的文獻。三次文獻是指工具書和在二次文獻的基礎上,又對眾多一次文獻的綜合研究結果。
七、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法就是對單一的研究對象進行深人而具體研究的方法。
個案研究的對象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個別團體或機構。前者如對一個或少數幾個優生或差生進行個案分析,後者如對某先進班級或學校進行個案研究。個案研究一般對研究對象的一些典型特徵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謂「解剖麻雀」的方法。
個案研究中,原始的資料積累是非常重要的。同時個案研究不僅停留在對個案的研究和認識的水平上,而且需要認識教育與發展之間的因果關系,提出一些積極的教育對策,以改革教育教學方法。也可能通過對某個案的研究而形成假說,進而產生新的研究課題或教改實驗。
觀察或追蹤一個人、幾個人、一個團體、一節課……的過程,時間可長可短,依需要而定,進行分析概括,透過現象看本質,得出規律性的結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個案研究的對象少,研究規模也較小;同時個案研究一般都是在沒有控制的自然狀態中進行的,也不要在一段時間內突擊完成。所以,個案研究就特別適合教師的研究。教師可以抓住一兩個典型的學生或一類學生,結合教學、教育工作實踐進行研究。對於每一個教育實踐工作者來說,總可以在班上找到研究對象,而且也不需要什麼特殊的處理,不影響正常的教育活動)。
八、案例研究法:
什麼是「案例」?中外學者尚無普遍公認的、權威的定義,一般認為,案例是對現實生活中某一具體現象的客觀描述。教育案例是對教育活動中具有典型意義的,能夠反映教育某些內在規律或某些教學思想、原理的具體教學事件的描述、總結分析,它通常是課堂內真實的故事,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困惑的真實記錄。對這些「真實記錄」進行分析研究,尋找規律或產生問題的根源,進而尋求解決問題或改進工作的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課題。在案例法的研究中,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關鍵。
關於案例含義的基本觀點:
第一,所有的案例都是事件,但並不是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為案例。教育上的案例首先表現為一個事件。但是能夠作為案例的事件必須要具備這樣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在事件中必須要包含有一個或多個疑難問題,同時也可能包含有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換句話說,沒有問題在內的事件不能稱為案例;二是這個事件應該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通過這個事件可以給人帶來許多思考,帶來若遇到同樣或類似事件如何應對的借鑒意義和價值。
第二,所有的案例都是故事,但並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可以成為案例。案例講述的肯定是一個故事,並且許多情況下講述的一個有趣的故事,其中會有一些生動的情節、鮮活的人物。作為案例的故事至少應該具備這樣兩個兩個條件:一是這個故事必須是一個真實的事例,不能是編制者自己憑空想像杜撰出來的,沒有真實發生的故事不能作為一個案例;二是這個要有一個從開始到結束的完整情節,片段的、支離破碎的無法給人以整體感的所謂故事不能成為一個案例。
第三,所有的案例都是對某一個事例的描述,但不是所有事例的描述都可以成為案例。
除了滿足上述兩個方面的要求外,在案例的敘寫上,要具備下列條件:
一是事例的描述中要包括有一定的沖突;二是事例的描述要具體、明確,不應是對事情大體如何的籠統描述,也不應對事情所具有的總體特徵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化的說明;三是描述中要把事例置於一個時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說明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等;四是事例的描述,要能反映出教育教學工作的復雜性,揭示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如態度、動機、需要等;五是事例的描述要能反映出故事發生的特定的背景。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雖然一項練習、一個難題、一篇文章或其它近似於案例的材料,也可以在課堂上起到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效果,但它們並不能稱為案例。既然任何案例的基礎,都是個人或一個單位在實際情景中所面對的事實,若把虛擬的材料、沒有任何問題或疑難包含在內的材料也納入案例的陣營,案例的主要特徵也就幾乎不存在了。
案例的結構(每個完整的案例大體包括以下四個部分):
①主題與背景——每個案例都提煉出一個鮮明的主題,它通常應關繫到課堂教學的核心理念、常見問題、困擾事件,要富有時代性、體現現代教育思想和改革精神。
②情境描述——案例描述應是一件文學作品或片段,而不是課堂實錄,無論主題是多麼深刻、故事是多麼復雜,它都應該以一種有趣的,引人入勝的方式來講述。案例描述不能杜撰,它應來源於教師真實的經驗(情境故事,教學事件)、面對的問題;當然,具體情節要經適當調整與改編,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緊緊環繞主題並凸顯了討論的焦點。
③問題討論——首先可設計一份案例討論的作業單,包括學科知識要點、教學法和情境特點,以及案例的說明與注意事項。然後提了建議討論的問題,如學科知識問題、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學方法和情境問題、擴展問題。
④詮釋與研究——對案例作多角度的解讀,可包括對課堂教學行為作技術分析,教師的課後反思等,案例研究所得結論可在這一部分展開。這里的分析,應回歸到對課堂教學基本面的探討才能展現案例的價值。最後,案例可以是單個的,也可以是多個的,例如橫向的差別比較,縱向的改變和進步,各有不同的作用。
九、實驗法:
1.什麼是「實驗法」
通俗地說,這是一種先想後做的研究方法(相對來說)——「想」:從已有的理論和經驗出發,形成某種教育思想和理論構想,即「假說」(亦可稱「假設」);——「做」:就是將形成的假說在積極主動有計劃有控制的教育實踐中加以驗證。通過對實驗對象變化、發展狀況的觀察,確立自變數與因變數之間的因果關系,有效的驗證和完善假說。
2.試驗法的特徵:「驗證假說」和「控制條件」是一切實驗方法所具備的共性。但教育實驗還有倫理原則、有限控制、控制下的形成性(其過程是很有價值的)等特徵。
教育實驗的幾層含義:首先,教育實驗必須確立自變數與因變數之間的因果關系。其次,教育教學實驗必須科學地選擇研究對象。再次,教育教學實驗也必須控制和操縱實驗條件。實驗應當具有可重復性,亦即應不僅具有效度而且具有信度(即經過重復實驗後所得到的實驗結果應大致相同)。
3.什麼叫「假說」?
所謂「假說」,就是根據事實材料和一定的科學理論,對所研究問題的因果性和規律性在進行研究之前
預先做出一個推測性論斷和假定性解釋。假說的形成是一個理論構思過程。一般經過三個階段:發現問題——初步假設——形成假說。
4.教育實驗中的「變數」
①自變數(又稱做實驗因子或實驗因素因素)。它由實驗者操縱,由實驗者自身獨立的變化而引起其它變數發生變化。舉例如:考察不同教材對學生的學習影響。在這里,教材就是實驗自變數。再如我校構建「『樂學·會學』式課堂教學基本模式」的實驗……。一個實驗因子至少要有兩種水平(比如兩個組、兩個班級等等)才能進行比較(如上所舉就必須至少要有兩種教材)。否則其本身就不能構成實驗因子。
②因變數。因變數是一種假定的結果變數是對自變數的反應變數,或曰「輸出」。它是實驗變數作用於實驗對象之後所出現的效果變數。實驗因變數必須具有一定的可測性。
③無關變數(也稱「控制變數」)。那些不是某實驗所需要研究的、自變數與因變數之外的一切變數,這些統稱為該實驗研究的無關變數,也稱非實驗因子或無關因子。例如不同教材的比較實驗,教材之外的教師水平、學生原有基礎、家教、學習時間等一切可能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都是該實驗中的無關變數。
控制無關變數非常重要:為了很好地探索因果關系,以確實保證因變數的變化是由自變數的變化所引起的,就必須排除其它無關因素的影響,控制無關因素,使實驗除了自變數以外的其它條件保持一致,這樣才能保證實驗實驗研究具有一定的效度,否則,實驗就失敗了。
5.實驗的操作(嚴密控制實驗過程至關重要):——形成假說
——研究制定嚴謹科學的實驗方案(選擇被試、確定對比組、實驗方法過程的設計、實驗材料和工具的選擇、研究無關變數及其控制措施、實驗的階段劃分、原始過程性資料積累的方案與分工、成果形式的確定等等)
—— 按照方案實施實驗
—— 形成實驗的階段性報告和總結性報告。
—— 對實驗進行評價論證。
教育科研的方法當然不只是上述這些。但以上方法是一般教師都可以方便使用的方法。
⑸ 如何開展小學英語學科的課前小研究
一、課題提出背景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要通過說來表情達意,從而達到學習本學科的目的。小學階段屬於英語學習的預備階段,小學英語的教學目的是通過聽說讀寫的基本訓練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獲得一些英語的感性知識,具有一定的聽說讀寫能力。可是英語畢竟不是我們的母語,加上缺少濃厚的語言氛圍,很多學生對英語是「想說愛你不簡單」,對之敬而遠之。通過問卷調查和平時的教學,我們發現很多學生僅僅會讀課文中的句子、詞語或模仿造些句子、對話,根本無法將所學的詞句加以整和,形成語言在日常生活中表達出來,導致出現在交際場合就張口結舌,不會說的現象。更有些學生怕學、怕說英語,甚至討厭英語。然而,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要通過說來表情達意,從而達到學習本學科的目的——交際。可目前卻產生了英語「說」的最終目標和現實中學生不敢說、不願說的矛盾。本課題的研究目的就是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英語的學習態度。通過一系列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創造和諧的「說」的氛圍,為學生淀積「說」的素材,為學生創造「說」的情景和空間,為學生將來更好地「說」打下堅實的基礎,為學生的終生發展奠基。二、 理論依據《英語課程標准》中明確提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的運用能力。綜合語言的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的整體發展基礎上,其中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是發展的重要因素,學習策略是提高學習效率,發展自主學習能力的保證,情感態度是影響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見達到學習總體目標必須由「說」得以體現。我們以贊可夫的發展教學論為指導思想,相信每位孩子都有發展空間,教師要積極創設條件為他們的英語能力的發展奠基,以根舍因 的範例教學理論和布盧姆的掌握學習理論為研究指導,在教學中根據學生實際開展各種有效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和諧,積極的氛圍中學習,求知慾得到激發,學習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及頑強拼搏的毅力得到鍛煉。三、課題的界定「說」是提高學習能力的一方面,在研究中還要結合其他各法與「說」結合,如:聽、讀、寫等,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提高學生英語素質。這種素質和能力又以「說「來表現。這種能力包括利用所學知識結合實際流利地用英語表達,形成一定的語言技能,熟悉英語的語言習慣,了解中西文化差異,具備一定的文化意識,同時提高學習效率,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本課題就是要通過研究,打破農村的小學生不會在生活中使用英語的「啞巴英語「現象,讓學生能輕松「說」英語。四、課題研究的目標1、使教師正確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能創設情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注意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的學生的學習需要。改變傳統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2、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英語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狀況,以及對英語學習方面的學習要求,其次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將口語訓練滲透到課堂教學中,並開展豐富的活動,提高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說」的慾望,樹立學生「說」的信心,檢測學生「說」的效果,提高學生「說」的能力。五、課題研究的實施過程在課題的研究實施過程中我們注重做了以下這些工作:(一)、加強研究過程的監控和實施,提高「說」的能力1、開展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談談你對英語的興趣),學習習慣(你認為怎樣才能把英語說好),學習策略(你在家經常聽錄音學英語嗎),學習要求(你最喜歡什麼樣的英語教學活動),並對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進行分析研究,通過問卷調查後,我發現我班上的農村孩子對英語有著濃厚的興趣,但由於環境和學習條件的限制,不少同學既愛英語又怕英語,很想學好可又不知從何入手,特別是「聽」不懂,「說」不出。由此可見,英語學習在這幫農村娃的學習生活中很有潛力和空間,可在「聽」與「說」之間卡了殼,關鍵要靠老師在這方面的指導,因此我在英語課堂上會有針對性地進行一些英語活動,打開農村學生不敢說英語的「大門」。(1)創設一種說的氛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濃厚的英語學習氛圍和良好的校園環境是誘導學生學好英語的一個重要的外在環境。因此,學校在校園環境方面精心設計,千方百計地為英語教學服務。每個班的牆壁上都貼有英語交際用語,每期板報都開辟英語專欄,英語標語在校園內隨處可見,英語長廊更讓同學們流連忘返。正是「桃李雖不言,花下自成蹊,牆壁不覺活,處處有寓意」發揮了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功能。每周一次的英語角活動更是同學們的最愛,在這里師生可以單獨交流,同學們可以相互交談,即使說錯了,也不要緊,大家會友善地一笑,或耐心的幫助糾正。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充滿了和諧。讓學生處處感受到英語就在自己身邊,和母語一樣親切。(2)開展多種活動來促進學生說的習慣的養成每節課上,我們要求教師用英語和學生交流,每節課規定有口語交際的時間,即Free talk,或復習學過的話題,或綜合運用對話體系進行語言的整合,這樣不僅創設了和諧的教學氛圍,而且通過這種日積月累,潤物無聲的滲透,大大提高了學生說的興趣和說的信心。每次的英語課都要求學生進行小小演講,時間雖然很短,但日積月累一學期下來幾乎每個同學都有機會上台表現,這樣鞭策每位學生去說,給了說的動力,大大激發了學生說願望。學生良好的語言習慣在說中得以培養。2、以課堂為主陣地,聽說並重,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1)、農村的孩子缺少良好的說的氛圍,回到家中幾乎不可能用英語與家長交流。因此,英語課堂成了英語教學的主陣地,也是同學們聽英語,說英語,能用英語交際的最佳時段。我們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杜絕用漢語組織教學,要保證英語氛圍,課前必須保證五分鍾的口語交際。教師要依據新課標,把握好教材,能根據學生實際創造性地設計教學,營造真實的交際情景,讓學生有話可說,有興趣去說,能感覺到英語就在身邊,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是我也發現了一些孩子能自己按教師的要求說英語,可是聽不懂別人的表達,或是過一會兒才明白別人在說什麼。這正應了一些教育專家們分析的,學生要先將聽到的英語翻譯成漢語,再把漢語轉化成自己理解的內容,當然反應慢了。這也正說明了學生聽的太少,缺少良好的聽的習慣和較高的聽的能力。因此,課堂上我們不僅僅要求學生說,還要求學生聽,以聽促說。要讓學生聽懂,教師的發音首先要准。每個教師在課前必須先聽錄音,糾正好自己的讀音,確保發音正確,然後再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避免一人回答其他人沒事乾的情況,當一位學生說時,教師還要設計好相應的問題,請其他同學帶者問題去聽。在做聽力題時,盡量不要聽一句譯一句,培養學生良好的聽的習慣,提高聽的能力。3、鞏固課內,延伸課外,積極落實並提高說的能力(1)、跟蹤調研,及時進行階段總結,撰寫案例反思和經驗文章,在反思中謀求進步,在進步中求得提高。每學期,由教導處和課題組安排,對每個年級的英語教學進行階段調研,及時發現問題,利用集體備課時間,共同探討這些教學中存在的困難,商討學生中出現的問題該如何解決,反思自己教學中該如何改進。(2)、鼓勵教師和學生積極參加市教育局或教研室舉辦的各項英語技能測試比賽和賽課等活動,師生共同進步。要給學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師的能力決定了學生的能力。因此,只要有學習的機會,我們決不放過。在學生中,我們也積極開展活動,大大提高了學生學英語的興趣,通過活動產生強烈的競爭意識,激發他們的好勝心,產生學習上的動力。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大家學習《小學生英語素質報》,開闊學生眼界,豐富課外知識。通過課題的研究,培養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的能力。首先,學生們對英語也有了很大的興趣,對英語在學習生活中的作用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由不喜歡到愛上了英語,由不愛說到樂於與同學、老師交往,一些學生還改變了一些不好的學習習慣,回家及時預習新知,復習舊知識,並能跟錄音讀課文,「聽」、「說」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其次,「說「的能力提高帶動了學習總成績的提高。同學們的成績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歷次考試中,我校英語教學成績均排在區前列。第三,在「說」中提升了學習能力和英語素質。英語教學中的「說」是滲透在每節英語課堂教學之中,又是延伸在英語課堂教學之外的,它需要滴水穿石般的毅力和耐力,這是對每位教師和學生的考驗。在研究中,我也有很多的困惑:如在教學中我們怎樣最小化地避免兩極分化,真正做到讓每位學生參與到「說」的行列;怎樣做到聽、說的完美結合,讓學生不僅能說出自己所想,還要能正確,快速地聽懂別人在說什麼;怎樣在農村的英語教學中做好家校配合,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英語學習天地、更濃厚的學習氛圍和更優質的學習環境……,太多的問題值得我們去思索和探究。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⑹ 英語教育實習調查報告,誰能提供一篇,急
英語教育本科班實習
在系領導的直接領導下,在全體帶隊教師的共同努力下,我系98級本科班全體畢業生 歷時8周的教學實習工作圓滿結束了。
這次的教學實習共分五個實習點,分別是:南昌七中(豫章中學)、南昌八中、南昌十六中、南昌二十二中(南昌現代外國語學校)、南昌教育學院。在兩個月的實習過程中,學生們肩負雙重任務—教學實習和班級教育管理實習。實習期間他們在專業教學方面和班級工作方面都從指導老師身上學到了好的經驗、好的方法,為今後從教,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在實習中學生們的敬業精神、虛心求教的態度以及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和年青人的工作干勁受到了所在實習學師生校的一致好評和贊揚,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分兩部分進行總結:
一、教育實習工作:
3月4日全體學生全部到達指定的實習學校。第一周是集體聽課。同學們認真聽課、作筆記;課後,集體評課議課,做到每聽一節課都有新體會,有新收獲。每個學生的聽課數都滿10節。特別是曾薛萍同學聽課次數達到了20節。虛心向指導老師學習,與他們一起探討,吸收和借鑒他們的教學方法,豐富自己,彌補不足為走上實習的講台做好鋪墊。
從學校課堂走向講台,面對台下一雙雙好奇的眼睛,同學們有一種興奮感,但同時有些緊張。上課難免出現「講課重點不突出」「師生配合不夠默契」「學生課堂活動不多」和「上課時間掌握不夠好」等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同學們首先得到了指導老師的幫助,要求他們多聽課,多向有豐富教學經驗的老師學習。他們手把手地教,指出我們學生教學中不足的地方,幫助修改教案,讓他們能夠理論聯系實際。同學們也個個認真備課、設計教案,相互之間進行課前試講,互相評議、指出缺點,使教案更加完善,讓教學取得更好效果。如:陳冬蓮同學,上課重點突出、講解清楚,積極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受到了學生的歡迎和指導老師的稱贊。其他實習點的學生也表現不錯,汪浪、胡瑜嬌兩同學的口語課深受學生們的歡迎,實習結束後,所在實習學校依然邀請他們繼續上課。總的來說,實習學校的教師給我系學生的評價是:「勇於突破常規教學模式,摸索新穎的教學思想和方法。」 我們的學生善於接受新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用教學法這門學科中所學的教學方法直接教學法、視聽法、歸納法、交際法等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推出擁有熱烈的課堂氣氛和生動有趣內容的教學。與此同時,同學們還大量地運用實物、模型、掛圖、錄音、簡筆畫等直觀手法來創造良好的英語環境,讓學生們根據課文特定的情景自編對話、小品,充分調動起學生的上課熱情。我們的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起了積極的主導作用,精講多練,一改過去的三尺講台老師唱獨角戲的局面,特別是「交際法」的運用給語言教學帶來了嶄新的面貌。學生們也從最初的經驗不足過渡到能較為自如地上好一堂課。同學們普遍感到通過教學實習和指導老師的悉心幫助,他們在教學技能和教學經驗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
二、班主任實習工作
這次學生們的實習年級為初中年級。做初中年級的班主任是一項很不容易又很艱辛的工作。從班級紀律、衛生、班會到活動、考勤,乃至於協調學生間的關系,同學們都是全身心地投入。他們積極主動地與學生溝通,進行教育調查,了解他們的心理特點。通過各種活動與他們交心,真誠地和他們做朋友。例如:八中的同學就經常組織學生進行籃球比賽、拔河比賽,以及內容豐富的主題班會等等活動, 融洽師生關系,增進師生友誼。當學生犯錯誤時,他們是循循善誘、耐心教育、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贏得了他們的信賴和友誼,也令他們能積極配合老師的課堂教學,參與班級活動。十六中的實習生們針對學生們說臟話開展課堂文化和《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學習,通過不斷的思想教育使學生們不僅在學習上有進步,思想上更有了提高。為了豐富課余活動,教育學院的同學們為學生們舉行班級辯論賽、英語角、晚會等多種形式的活動。班級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我系學生在實習中取得了可喜的進步,有了大的飛躍。
此外,同學們在實習中也能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充當學生們的表率,不遲到、不早退,嚴格遵守實習生守則;工作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有事能請假,自習課下班輔導。這些給實習學校的老師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實習學校33,給我們學生的鑒定都是滿意。
在這次教學實習中,我系領導非常重視,多次下點督促,檢查工作。我們的帶隊老師恪盡職守,既要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又要帶隊實習。他們沒有怨言,認認真真地完成領導交付的任務。有的實習點人數多,帶隊老師只有一人,他們克服困難,每周都去實習點了解學生情況,有的老師一周還多次去實習點,及時了解實習點的情況及存在的問題,保證實習工作得以順利進行,確保實習點沒有出現教學實習上的問題,很好地完成了組織交給的任務。
在教學實習工作中我們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不足之處。例如:面對英語成績普遍較差的班級,學生用中文上課較多。教學方面,組織學生,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的技巧仍有有待改進的地方。教學經驗不足也是薄弱環節之一。
實習雖然結束了,但實習的意義是深遠的。通過實習同學們學到了許多課本上學不到的東西。他們對於教學工作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教師工作平凡見偉大,培養學生的工作神聖而又艱辛。他們從真正意義上認識到教師職責之所在。教育教學實習是他們為今後從教所邁出的第一步,它給他們未來的教師生涯添上了濃重的一筆。在教師這個工作崗位上,他們將腳踏實地地一步步走下去,為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作出自己的貢獻。
⑺ 小學階段的英語教學中還存在哪些不足和需要改進之處
英語教育在小學課程中的重要性日漸增強,小學英語教育的規模也開始迅速擴大。然而,在農村小學開設英語課程仍存在著許多的問題,面臨著許多困難和挑戰。根據我國的國情,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建議,探索適應小學英語教學的教學法及其教學模式,旨在通過提高農村小學英語課堂效率來提高教學質量。
我作為一名農村學生,深刻的體會到農村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一)主要是缺乏合格的小學英語師資語言教學,硬體設施落後,師資力量薄弱,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有待提高;學生生源差,基礎差,教學班額大;教學時間不足,教材內容多,考試成績不好等等。這些問題長期困擾著我們,嚴重阻礙了英語教學的發展。(二)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不高從小受周圍特定環境與家庭教育的影響,與城市小孩相比,農村的小學生往往會顯得更加膽小拘謹、不善言談,在課堂上不夠大膽參與語言活動。不管問題有多少,歸根到底要提高教學質量,還是要反思我們教師,學生的情況,反思我們的課堂教學,改進我們的課堂教學,要創建有特色的課堂教學,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改變農村英語教學落後的現狀。(三)課堂教學模式單調,教學方法落後課堂教學模式單一、教師教學方法陳舊落後是當前農村小學英語教學中普遍存在的現象。農村學生學習英語的時間比較晚,條件相對來說比較差。小學英語教學要走出誤區,首先要明確小學開設英語課程的目的;要有良好的師資隊伍;在教學方法上,要培養學生主動性,重興趣、重成就感;要創造「語感教學」氛圍,要改變傳統教學方法;要開足課時.鞏固記憶;要注重學生思想情感教育;要堅持形成性評價為主,終結性評價為輔。四)缺乏學習英語的環境和氛圍眾所周知,對於語言學習來說,語言環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小學開設英語,由於課時不足,教學方法陳舊、師資力量薄弱等原因,使一些學生從小學時期就對英語失去了學習興趣,加之教師專業水平低,本身素質低,所以使學生走上了彎路。升人初中,小學開設英語的學生的成績反而不如小學不開設英語的學習成績好,他們沒有了新鮮感,喪失了學習英語興趣.加上一些錯誤的拼讀習慣(一旦形成很難糾正),給這一些學生造成了負面影響.
目前農村小學英語課堂存在的問題,必須著力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小學英語師資的培訓力度小學開設英語課的必要條件之一是合格的英語師資。(二)重視師生情感交流,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英語課程標准》強調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三)推廣合理的課堂教學模式和先進的教學方法《英語課程標准》指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四)合理設置課程,充分利用優質課程資源要成功地開設小學英語課須具備四個條件,既要有合理的課程設置、合適的教材、合格的教師並解決好小學與初中的銜接問題.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是一個整體系統,課堂教學中學與教的過程也是一個多維度、多層次、多因素的復雜系統,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發展也就是課堂目標、內容、方法、評價以及課堂教學情景、語言和教學技能的發展。小學階段是學生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小學英語對於絕大多數小學生來說是啟蒙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說,承擔啟蒙教學的小學英語教師比初中英語教師更為重要.因此,對農村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存在的種種問題,還有賴於我們奮斗在一線的小學英語教師們去發現,根據實際情況探索出切實可行的對策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