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本科和專科在教學方式、學習內容和社會目的方面有什麼不同請詳細解說。
專科教育與本科教育的區別
①培養目標的不同:
專科:培養具有某種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中、高級人才;培養能適應在生產、管理、服務一線和廣大農村工作的技術應用性人才;培養掌握一定理論知識,具有某一專門技能,能從事某一種職業或某一類工作的人才,其知識的講授是以「能用為度」、「實用為本」。
本科:培養較扎實地掌握本門學科的基礎理論,專門知識和基本技能,並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擔負專門技術工作初步能力的高級人才。要求學生具備合理的知識結構,掌握科學工作的一般方法,能正確判斷和解決實際問題,具備終生學習的能力和習慣,能適應和勝任多變的職業領域,本科教育知識的講授不僅要向學科的縱深發展,還要注意學科間的橫向關系,與此同時,本科教育注意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創新精神和創業精神。
②職能結構的不同:
專科:以教學為主要職能。
本科:以教學、科研、成果轉化與產業服務為主要職能。
③知識結構的不同:
專科:橫向的職業崗位知識模塊,強調崗位業務知識和實踐操作技能,理論以「夠用」、「實用」為度。比較側重「WHAT TO DO」和「HOW TO DO」,集中於改造認識世界的范疇,是相對完整的實踐體系和相對不完整的理論體系的統一。
本科:縱向的框架式知識體系,強調課程的整合、學科的完整和綜合,注重跨學科知識的遷移。比較側重〃WHAT〃和〃WHY〃,集中於認識世界的范疇,是相對完整的理論體系和相對不完整實踐體系的統一。
④學科專業的不同:
專科:以面向行業或本地區為主,專業覆蓋面較窄,數量較少,社會適應性有限。繼續學習的潛能較弱。
本科:以面向行業,面向大經濟區域為主,專業覆蓋面較寬,數量較多,社會綜合適應性較強。繼續學習的潛能較大。
⑤師資結構的不同:
專科:學士學位為主體,教師以教學為主要任務,對教師的評價主要依賴教學效果,〃雙師型〃教師倍受青睞,有影響的學科帶頭人較少。
本科:碩士、博士學位占較高比例,教師既要教學也要承擔科研任務,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是教師的評價主要依據,有影響的學科帶頭人較多。
⑥組織結構的不同:
專科:辦學規模小、層次少,直線型的統一決策管理。教研室成為教學研究的基本單位。
本科:辦學規模大、層次多,管理體系多以直線職能或扁平式體制為主,院系二級機構的權、責放大,項目組形式的團隊研究比較多見。
⑦辦學模式的不同:
專科:入口是學生,出口主要還是學生。教學質量控制體系在校內,開放辦學程度要求不高,國際化程度較低,自成體系,較為閉塞。
本科:入口有學生、科研項目,出口則有學生、理論成果、應用成果等多種形式,學術水準要求高,對外開放度較高,社會影響力強。
從六十年代開始,由於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國際高等教育產生了結構性調整。當前世界許多國家的高等教育由三種教育類型組成:學術教育、工程教育及技術教育。
1.學術教育――培養發現和掌握客觀規律的學術型人才。
2.工程教育――培養將客觀規律(即科學原理)轉化為設計、規劃和決策的工程型人才。
3.技術教育――培養將設計、規劃和決策(圖紙、文件)轉化為物質產品或對社會產生具體作用的技術型人才。
上述的「工程」與「技術」概念,是由這類人才的活動特徵和工作內涵所規定的,因而具有廣泛含義的。「工程」用語已延伸到包裝工程、信息工程、軟體工程等。「技術」內涵也已覆蓋到管理技術、教育技術、營銷技術、運行技術等。
學術教育與工程教育各國大都由傳統大學或高等院校來承擔,而技術教育則由六十年代後興起的高職院校來承擔。
如美國的學術教育由綜合性大學承擔,工程教育由專門學院承擔。而社區學院和技術學院承擔技術教育。
英國的傳統正規大學承擔學術教育,工業大學與專門學院承擔工程教育,多科性技術學院承擔技術教育。
德國的綜合性大學承擔學術教育,工業大學承擔工程教育,而高等專科學校及職業學院承擔技術教育。
法國的傳統正規大學承擔學術教育,大學校(又稱高等學府)承擔工程教育,短期技術學院及高級技術員文憑培訓班承擔技術教育。
日本的綜合性大學承擔學術教育與工程教育。短期大學、高等專科學校、技術科學大學承擔技術教育。
韓國以綜合性大學與專科大學培養學術型和工程型人才,以初級職業大學培養技術型人才。新加坡以國立大學與理工學院培養學術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以技術學院培養技術型人才。
我國台灣地區以綜合性大學培養學術人才和工程型人才,以技術學院培養技術型人才。
我國香港地區以綜合性大學和理工學院培養學術型和工程型人才,以工業學院培養技術型人才。
這里必須說明,高等學校所辦教育類型是必定存在著一個主要傾向,但決不是絕對的。辦學機構與教育類型不是完全對應的如美國普都大學,內設工程學院培養工程型人才,又設技術學院培養技術型人才。我國高等教育的結構性調整與世界各國高等教育發展總趨勢是完全一致的,即正在形成以上述三種教育類型為框架的高等教育體系。其核心問題是需要不斷加深高等技術教育的
『貳』 【求】醫學教學管理 心得體會 方面的文章
樓主,第三篇參考:醫學教學管理的心得體會
加強醫學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的意見
一.進一步明確辦學指導思想,強化醫學教學管理中心地位
1.明確學校辦學定位
經過近60年的建設和發展,我校已經成為以本科教育為主,大力發展研究生教育,以生命科學為主線,醫葯和人文、牧、農、林並存的多科性教學型大學。
在辦學指導思想上,堅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方針。在人才培養目標上,普通本科教育要為社會經濟、社會進步、文化繁榮培養「寬基礎、厚知識、強能力、高素質」的高級專門人才。
堅持以實行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醫學課程模式改革和醫牧結合、醫文結合、醫葯結合的辦學特色。
2.牢固確立醫學教學管理中心地位
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醫學教學管理是學校一切工作的中心,教學改革是各項改革的核心,提高教育質量是學校工作永恆的主題。全體教職醫護員工必須明確辦學指導思想,牢固確立人才培養是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牢固確立質量是高等學校的生命線,牢固確立醫學教學管理在學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牢固確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體和基礎。
3.加強對醫學教學管理的領導
建立教學質量分級管理責任制。學校黨委書記、校長作為學校教學質量的第一責任人,對整個學校教學質量負責;分管教學的副校長(校長助理)、分管學生工作的黨委副書記及教務處處長負責學校教育與教學質量的各項工作;二級學院(系、部)黨、政一把手作為二級學院(系、部)教學質量的第一責任人,對二級學院(系、部)醫學教學管理與教學質量負責;二級學院(系、部)分管教學的副院長負責本院承擔的教學與教學質量的各項工作;各院(系、部)和教研室負責人對本部門承擔的醫學教學管理與教學質量負責;教師個人應對自己承擔的本科醫學教學管理及教學質量負直接責任。
學校黨委每學期至少要召開一次黨委常委會議,專題研究提高本科教學質量事宜;校長每學期至少要召開一次由教師、學生和有關部門人員參加的醫學教學管理座談會,聽取意見和建議。學校各級領導必須以學校生存和發展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充分認識醫學教學管理的中心地位。學校各個行政部門和各個教學部門對醫學教學管理要齊抓共管,使醫學教學管理的中心地位落到實處。把加強醫學教學管理、提高教育質量擺在學校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要強化和落實學校校長辦公會定期研究醫學教學管理,校、院(系、部)、教研室領導定期聽課的三級聽課制度。各級領導經常深入教學第一線,以便及時發現和解決醫學教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學校其它部門要牢固樹立為醫學教學管理服務的觀念,及時解決醫學教學管理所遇到的問題與困難。
4.加大對教學的經費投入
學校要在預算中優先安排和保證教學經費,學校學費收入中用於日常教學的經費一般不應低於25%,用以保障教學業務費、教學儀器設備維修費、教學差旅費、體育維持費等基本教學經費,保證生均經費逐年有所增長,達到高於教育部制定的本科教學水平評估標准。學校要設立教學專項經費,保障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學科建設,保障教育教學科研、師資培訓、人才培養的經費的投入。要根據學校實際加強對教學基礎設施建設經費的投入,不斷改善辦學條件
5.政策上向醫學教學管理和教師傾斜
一是要採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教學第一線教師的待遇。二是在崗位津貼、勞務酬金分配、評優等方面,要體現教學為主、教師優先的思想,把醫學教學管理的業績作為重要內容和指標來考評。三是積極鼓勵和支持教師進修和培訓。要在事業留人、感情留人、發展留人、待遇留人方面有措施、有方案、有行動。
6.把教學質量作為聘任教師的重要指標
建立教學質量優秀獎勵制度和淘汰制度,把教學效果和水平作為硬指標來要求。為了充分調動廣大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學校設立「教學名師」和「優秀青年教學標兵」評選制度,每兩年進行一次評選,並給予重獎,吸引優秀教師將主要精力投入到醫學教學管理;在全校形成一個重視教學改革、重視教學成果、重視教學質量的局面。經考核,凡教學水平低、教學效果差、學生反映意見比較大的教師,實行高職低聘或解聘。實行教學質量「一票否決制」。
二.加強師資建設,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
7.加強師德和教風建設
教師應具有高尚師德、優良教風和敬業精神,具有嚴謹的科學態度和高度的責任心。教師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人才培養和醫學教學管理中,必須做到課前認真備課和准備教案,在條件成熟時應通過網路公布教學方案,學校教務部門要適時檢查教師的教案和備課情況;教師要注重教學研究,重視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並通過教改研究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和業務水平。
8.加強專業教師特別是中青年骨幹教師的培養
提高教學質量,必須把加強中青年教師隊伍的建設放在重要位置。按計劃、有目的培訓中青年教師,特別是承擔基礎課和公共基礎課教學的中青年教師。針對我校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亟待提高、個別專業的教師缺口較大的實際情況,必須花大力氣加強專業師資建設,要根據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的需要,重點引進高學歷、高職稱、高水平的教師,要進一步採取措施,改善師資隊伍的職稱結構和學歷結構,加強師資隊伍的梯隊建設。
9.教授講授本科生基礎課
建立教授、副教授上講台的激勵約束機制。教授、副教授,每學年應至少為本科生講授一門課。各級教學管理部門,應有計劃地安排教授、副教授講授本科課程。各二級學院(部)本科教學排課時應採取「從高職稱到低職稱排課制」。
10.實行示範性教學和助教導師制
學校安排並鼓勵基礎理論扎實、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效果優秀的教授、副教授和特聘教授通過公開課、講授等形式開展示範性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建立助教導師制,擔任導師的教授、副教授有責任幫助助教掌握教學規律和授課技巧;助教應通過導師安排完成隨堂聽課、批改作業、輔導答疑、指導實習、考試閱卷、撰寫教案、製作課件等教輔工作,不斷提高教學能力與水平。各二級學院(系、部)應當將導師工作情況、對助教的評價和助教從事的教輔工作分別記入教師業務檔案,作為導師津貼發放和助教晉升職務的重要依據。
11.健全教師醫學教學管理檔案
從2004-2005學年起,健立教師醫學教學管理檔案,該檔案應記載教師每學年授課門數、授課時數、指導論文篇數、教學質量等級、教學獲獎、教學事故、師德和教風等醫學教學管理情況。教師醫學教學管理檔案由各二級學院(系、部)負責記載,每學年結束時,經教務處審核後存檔,並作為教師醫學教學管理量計算和職稱評審中教學條件的唯一依據。
三.加強教學建設,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學質量
12.加強專業建設
專業設置要密切結合社會需求和學校實際,應有利於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形成合理的專業結構和布局。對設置不合理的專業進行調整,對不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專業進行改造。
按照專業改革和建設要突出重點的原則,根據我校的實際,建設反映學校特色、體現優勢的重點專業和示範專業,用有限的資源重點扶持若干專業上層次、上水平,形成自己的專業優勢和特色。
13.加強課程建設
課程建設是學校教學基本建設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要加大課程建設的力度,緊緊抓住國家和省精品課程評選的有力時機,在全面提高的基礎上,努力把與我校教學質量密切相關的重要基礎和專業課程建設成為精品課程。每年要投入一定的經費,建設4—5門精品課程。爭取在5年內,建設校級精品課20門,省級精品課10門,國家級精品課2-3門。學校要匹配國家、省對精品課程的投入。
14.加強實驗室建設
要加速我校實驗室的建設與改造,推進實驗教學改革和實驗管理體制改革,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實驗手段的現代化。要及時吸收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的最新成果,要改革實驗教學內容,減少演示性、驗證性實驗,增加設計性、綜合性實驗,形成基本實踐能力與操作能力、專業技術應用能力與專業技能、綜合實踐能力與綜合技能有機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要加強實驗教學隊伍建設,努力建設一支結構合理,素質較高,能滿足實驗教學需要的師資隊伍。
15.增加教學儀器設備
大幅度地增加教學儀器設備投入,教學儀器設備的總值迅速增加。2006年達到教育部本科評估方案要求的生均最低合格標准。要提高設備投資效益,加強技術管理、設備管理、經費管理、固定資產管理和各項管理制度的建設,努力提高設備利用率和完好率。
16.加強實訓基地建設
加強教學實習基地建設。高度重視學生教學實習工作,加大投入力度,加強教學實習基地建設,有計劃地構建相對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要將實習基地建設成學校聯系社會的橋梁,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場所。增加基地維持和建設經費,加強與基地的聯系與溝通,充分利用優秀的臨床教學資源。
17.加強教材建設
教材的質量直接體現著高等教育和科學研究的發展水平,也直接影響本科教學的質量。要結合學科、專業的調整,加快教材的更新換代,盡量使用「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十五」國家重點教材和教材指導委員會推薦的教材。鼓勵教師積極編寫和參編各類適應我校教學實際的教材。
建立科學的高校教材編寫、評價和選用制度。設教材建設專項基金,加強教材規劃與建設。
建立科學的教材獎勵制度。教材等同於相同份量和質量專著或其他專業科研成果。學院制定科學合理的優秀教材評獎辦法,對評選出的校級優秀教材,由學校推薦參加省部級、國家級優秀教材獎的評選。對獲得省部級以上的優秀教材獎,學院予以對等獎勵,並視同於相應級別的科研獎,作為教師職務評聘、晉級增薪、確定崗位級別的重要依據。
18.加強現代化教學手段建設
引入現代教育技術,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學校要加強對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研究和應用,加快計算機輔助教學軟體的研究開發與推廣應用,要開設校園教學網路。要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必修課程使用多媒體授課的課時比例要達到15%。要加強對在職教師的技術培訓,使大多數教師能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教學,提高教學效率。逐步創造條件成立課件中心,為全校多媒體課件的研製提供工作平台。
19.加強教研室建設
教研室是按學科、專業或課程設置的教學基層組織,擔負著完成教學任務、開展教學研究、組織學術活動等重要職責。因此,科學地設置教研室並選拔好教研室主任,對於強化教學一線的組織工作,形成科學合理的教學管理網路,加強教研活動,提高教學質量至關重要。
四.加強教學研究,深化教學改革
20.轉變教育觀念
現代教育思想和先進教育觀念是教學改革的先導。首先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一切教學活動都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競爭力和發展潛力。要主動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對學校教育的要求,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將素質教育貫穿於人才培養工作的始終。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要以素質教育的思想和觀念為指導,促進學生的創新意識、道德水平、文化品味的提高。要堅持培養復合型人才的方向,推動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使學生既有較強的業務工作能力,又具有愛崗敬業、踏實肯干、謙虛好學和與人合作的精神。
21.加強教學研究
要樹立教學研究比科學研究更為緊迫的意識。優秀教師首先必須是一位教學研究型教師,積極開展教學研究是我校每一位教師的基本職責和任務。要強化教研室在教學研究、教學改革中的目標和責任。校級以上教學成果的評定要以教學研究項目為基礎,重點課程、精品課程要有相應的教學研究項目和教學成果為支撐。學校要逐漸扶持一些重大教學研究項目,並對省級以上教學研究項目和優秀教學成果予以獎勵。鼓勵各教學單位自行設立一些教學研究項目。各教學單位要組織力量對專業、課程、教材、教法開展專門、系列研究。
加大教學研究的支持力度。加大對教學成果獎的獎勵力度。鼓勵教師和各類管理人員積極申報教學研究方面的課題,並設立專項資金進行資助,推動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研究進程和優秀教學成果的應用推廣工作。對於已經立項的省級以上教學研究項目,有課題經費的學校給予配套資金,沒有專項課題經費的,學校根據結題情況和該成果的意義追加一定的資金予以資助。對獲得校級教學成果一等獎的項目,推薦其參加省級、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的評選。按國家有關規定,學校對獲得省級、國家級的教學成果獎者按1:1配套獎勵,對獲獎者在職稱評審、崗位級別聘任等方面與獲得相應級別的科學研究三大獎(即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給予同等待遇。教師結合自己從事的醫學教學管理完成的教學研究論文等同於專業科研論文。
22.改革教學方法和考試制度
要有組織地進行教學方法的研究,要因材施教,積極實行啟發式、討論式教學,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激發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理論教學要在講清概念的基礎上,強化應用。要積極探索多樣化的考試方式方法,重點考核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除筆試外,還可以採取口試、答辯和現場測試、操作等多種考試形式。逐步建立試題庫,使全校性的公共課、專業必修課做到教考分離。教務處要加強對評卷質量的抽樣檢查和復核工作,嚴格把好考試質量關,促進考試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
23.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的管理,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實踐教學對於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具有特殊作用。高等學校要重視本科教學的實驗環節,要根據科技進步的要求,注重更新實驗教學內容,提倡實驗教學與科研課題相結合,創造條件使學生較早地參與科學研究和創新活動。加強實驗教學隊伍與實驗課程建設。鼓勵高職稱教師擔任實驗中心主任;鼓勵現有實驗人員通過學習提高自身學歷和能力;選留和引進高學歷、高層次人才充實實驗教學隊伍。重視實驗大綱和實驗內容的更新,鼓勵利用多媒體技術手段進行實驗講解和演示,認真進行實驗教學質量監控。
24.加強本科生畢業論文的規范管理和質量控制
二級學院要對畢業論文的規范管理和質量控制,二級學院要對畢業論文全過程積極進行研究和改革探索,做好畢業論文的選題工作,積極創造條件,使學生的畢業論文選題和指導教師的研究課題相結合。改進指導方法,提供優良的畢業論文的教學准備,不斷提高畢業論文水平。學校每年進行應屆本科畢業生優秀論文評選表彰工作,並對優秀畢業論文匯編成冊。
五.嚴格教學管理,加強質量監控
25.進一步構建院系兩級教學管理體系
為了有效地組織和實施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和工作效率,學校建立校、院(系、部)兩級教學管理體制,教務處是學院實施宏觀管理、目標管理的管理機構,各院(系、部)等教學單位實施教學過程管理和教學崗位管理。各院(系、部)是教學實體,全面負責涉及本部門的教學計劃的實施,做好課程建設、專業建設、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實習基地建設、教材建設、教學質量的監控與評估、教風學風建設以及教學管理幹部隊伍建設和教學秩序的管理與監督。
26.加強教學過程管理,保障醫學教學管理正常運行
要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科學、規范的教學管理規章制度,使學校的各項教學管理工作能夠做到有章可循,保證穩定有序的教學秩序,形成良好的運行機制,把嚴格管理貫穿於醫學教學管理的全過程。
27.加強教學質量管理,完善和實施教學質量監控體系
要從影響學校教學質量的內、外部各主要因素(教師、學生、管理、政策、體制等)入手,嚴格把好質量關,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學評估督導體系,形成分析、評價、反饋制度,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達到最佳教學效果。學校的課堂教學質量評估每學期舉行,並以學生評估為主體,輔助以教師互評、教學部門評估、督導室評估相結合。對教學上取得優秀成績者給予獎勵,對教學責任事故,要分析事故原因,吸取教訓,並按章處理事故責任者。建立健全教學質量監測和保證體系。建立用人單位、教師、學生共同參與的教學質量評估和認證機制;建立有利於加強提高本科教學的人事和分配製度。
不斷完善教學信息反饋體系。堅持和完善學校黨政領導幹部聯系二級學院(部)制度、各級幹部聽課制度、教學督導制度、課程評估制度和畢業生跟蹤調查制度。定期召開各級醫學教學管理會議,及時研究解決本科醫學教學管理中的新情況、新問題。進一步營造重視教學、關心教學、促進教學的良好氛圍。
充分發揮二級教學單位在教學管理上的積極性。在有利於加強學校宏觀管理、調控和保證教學秩序穩定的前提下,逐步擴大二級學院(系、部)在制訂培養方案及教學計劃、選編教材、組織實施教學活動等方面的自主權。
28.加強教學管理隊伍建設
教學管理是一門科學,兼有學術管理與行政管理的雙重職能,要根據這一特點建設教學管理隊伍,選拔德才兼備、懂得教學管理的優秀人才進入各級教學管理崗位,認真配備好教務處工作人員,要配備好各院(系、部)主任和教學秘書。要加強對教學管理人員的培訓,努力提高他們的業務水平和管理能力,並制訂有關政策,切實解決教學管理人員職稱、待遇等問題,使他們安心並努力做好教學管理工作。要積極創造條件開展國內外教學管理人員的交流、考察活動,適應教學管理現代化、科學化的需要,加強教學管理手段建設,建立和完善教學管理信息系統,促進教學管理的科學化、現代化。
29.切實加強學風建設,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優良校風、學風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是保證教育質量的重要前提。高等學校要將學風建設作為醫學教學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要針對新形勢下學生的思想實際,加大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素質教育,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弘揚努力學習、刻苦拼搏的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成才觀、就業觀。要排除社會不良風氣的干擾,努力形成良好的育人環境。
健全和完善教學管理和學籍管理制度,要吸收學生參與教學管理和制度建設。要嚴明學習紀律,嚴格考試管理、嚴肅考場紀律、嚴格評分標准,堅決杜絕考試作弊現象。
『叄』 專科教育與本科教育的區別
專科教育與本科教育的區別
①培養目標的不同:
專科:培養具有某種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中、高級人才;培養能適應在生產、管理、服務一線和廣大農村工作的技術應用性人才;培養掌握一定理論知識,具有某一專門技能,能從事某一種職業或某一類工作的人才,其知識的講授是以「能用為度」、「實用為本」。
本科:培養較扎實地掌握本門學科的基礎理論,專門知識和基本技能,並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擔負專門技術工作初步能力的高級人才。要求學生具備合理的知識結構,掌握科學工作的一般方法,能正確判斷和解決實際問題,具備終生學習的能力和習慣,能適應和勝任多變的職業領域,本科教育知識的講授不僅要向學科的縱深發展,還要注意學科間的橫向關系,與此同時,本科教育注意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創新精神和創業精神。
②職能結構的不同:
專科:以教學為主要職能。
本科:以教學、科研、成果轉化與產業服務為主要職能。
③知識結構的不同:
專科:橫向的職業崗位知識模塊,強調崗位業務知識和實踐操作技能,理論以「夠用」、「實用」為度。比較側重「WHAT TO DO」和「HOW TO DO」,集中於改造認識世界的范疇,是相對完整的實踐體系和相對不完整的理論體系的統一。
本科:縱向的框架式知識體系,強調課程的整合、學科的完整和綜合,注重跨學科知識的遷移。比較側重〃WHAT〃和〃WHY〃,集中於認識世界的范疇,是相對完整的理論體系和相對不完整實踐體系的統一。
④學科專業的不同:
專科:以面向行業或本地區為主,專業覆蓋面較窄,數量較少,社會適應性有限。繼續學習的潛能較弱。
本科:以面向行業,面向大經濟區域為主,專業覆蓋面較寬,數量較多,社會綜合適應性較強。繼續學習的潛能較大。
⑤師資結構的不同:
專科:學士學位為主體,教師以教學為主要任務,對教師的評價主要依賴教學效果,〃雙師型〃教師倍受青睞,有影響的學科帶頭人較少。
本科:碩士、博士學位占較高比例,教師既要教學也要承擔科研任務,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是教師的評價主要依據,有影響的學科帶頭人較多。
⑥組織結構的不同:
專科:辦學規模小、層次少,直線型的統一決策管理。教研室成為教學研究的基本單位。
本科:辦學規模大、層次多,管理體系多以直線職能或扁平式體制為主,院系二級機構的權、責放大,項目組形式的團隊研究比較多見。
⑦辦學模式的不同:
專科:入口是學生,出口主要還是學生。教學質量控制體系在校內,開放辦學程度要求不高,國際化程度較低,自成體系,較為閉塞。
本科:入口有學生、科研項目,出口則有學生、理論成果、應用成果等多種形式,學術水準要求高,對外開放度較高,社會影響力強。
『肆』 本科教育與專科教育的區別.
專科教育與本科教育的區別
①培養目標的不同:
專科:培養具有某種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中、高級人才;培養能適應在生產、管理、服務一線和廣大農村工作的技術應用性人才;培養掌握一定理論知識,具有某一專門技能,能從事某一種職業或某一類工作的人才,其知識的講授是以「能用為度」、「實用為本」。
本科:培養較扎實地掌握本門學科的基礎理論,專門知識和基本技能,並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擔負專門技術工作初步能力的高級人才。要求學生具備合理的知識結構,掌握科學工作的一般方法,能正確判斷和解決實際問題,具備終生學習的能力和習慣,能適應和勝任多變的職業領域,本科教育知識的講授不僅要向學科的縱深發展,還要注意學科間的橫向關系,與此同時,本科教育注意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創新精神和創業精神。
②職能結構的不同:
專科:以教學為主要職能。
本科:以教學、科研、成果轉化與產業服務為主要職能。
③知識結構的不同:
專科:橫向的職業崗位知識模塊,強調崗位業務知識和實踐操作技能,理論以「夠用」、「實用」為度。比較側重「WHAT TO DO」和「HOW TO DO」,集中於改造認識世界的范疇,是相對完整的實踐體系和相對不完整的理論體系的統一。
本科:縱向的框架式知識體系,強調課程的整合、學科的完整和綜合,注重跨學科知識的遷移。比較側重〃WHAT〃和〃WHY〃,集中於認識世界的范疇,是相對完整的理論體系和相對不完整實踐體系的統一。
④學科專業的不同:
專科:以面向行業或本地區為主,專業覆蓋面較窄,數量較少,社會適應性有限。繼續學習的潛能較弱。
本科:以面向行業,面向大經濟區域為主,專業覆蓋面較寬,數量較多,社會綜合適應性較強。繼續學習的潛能較大。
⑤師資結構的不同:
專科:學士學位為主體,教師以教學為主要任務,對教師的評價主要依賴教學效果,〃雙師型〃教師倍受青睞,有影響的學科帶頭人較少。
本科:碩士、博士學位占較高比例,教師既要教學也要承擔科研任務,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是教師的評價主要依據,有影響的學科帶頭人較多。
⑥組織結構的不同:
專科:辦學規模小、層次少,直線型的統一決策管理。教研室成為教學研究的基本單位。
本科:辦學規模大、層次多,管理體系多以直線職能或扁平式體制為主,院系二級機構的權、責放大,項目組形式的團隊研究比較多見。
⑦辦學模式的不同:
專科:入口是學生,出口主要還是學生。教學質量控制體系在校內,開放辦學程度要求不高,國際化程度較低,自成體系,較為閉塞。
本科:入口有學生、科研項目,出口則有學生、理論成果、應用成果等多種形式,學術水準要求高,對外開放度較高,社會影響力強。
從六十年代開始,由於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國際高等教育產生了結構性調整。當前世界許多國家的高等教育由三種教育類型組成:學術教育、工程教育及技術教育。
1.學術教育――培養發現和掌握客觀規律的學術型人才。
2.工程教育――培養將客觀規律(即科學原理)轉化為設計、規劃和決策的工程型人才。
3.技術教育――培養將設計、規劃和決策(圖紙、文件)轉化為物質產品或對社會產生具體作用的技術型人才。
上述的「工程」與「技術」概念,是由這類人才的活動特徵和工作內涵所規定的,因而具有廣泛含義的。「工程」用語已延伸到包裝工程、信息工程、軟體工程等。「技術」內涵也已覆蓋到管理技術、教育技術、營銷技術、運行技術等。
學術教育與工程教育各國大都由傳統大學或高等院校來承擔,而技術教育則由六十年代後興起的高職院校來承擔。
如美國的學術教育由綜合性大學承擔,工程教育由專門學院承擔。而社區學院和技術學院承擔技術教育。
英國的傳統正規大學承擔學術教育,工業大學與專門學院承擔工程教育,多科性技術學院承擔技術教育。
德國的綜合性大學承擔學術教育,工業大學承擔工程教育,而高等專科學校及職業學院承擔技術教育。
法國的傳統正規大學承擔學術教育,大學校(又稱高等學府)承擔工程教育,短期技術學院及高級技術員文憑培訓班承擔技術教育。
日本的綜合性大學承擔學術教育與工程教育。短期大學、高等專科學校、技術科學大學承擔技術教育。
韓國以綜合性大學與專科大學培養學術型和工程型人才,以初級職業大學培養技術型人才。新加坡以國立大學與理工學院培養學術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以技術學院培養技術型人才。
我國台灣地區以綜合性大學培養學術人才和工程型人才,以技術學院培養技術型人才。
我國香港地區以綜合性大學和理工學院培養學術型和工程型人才,以工業學院培養技術型人才。
這里必須說明,高等學校所辦教育類型是必定存在著一個主要傾向,但決不是絕對的。辦學機構與教育類型不是完全對應的如美國普都大學,內設工程學院培養工程型人才,又設技術學院培養技術型人才。我國高等教育的結構性調整與世界各國高等教育發展總趨勢是完全一致的,即正在形成以上述三種教育類型為框架的高等教育體系。其核心問題是需要不斷加深高等技術教育的
『伍』 教學評估對提高本科教學質量有什麼作用
本科教學評估是評價、監督、保障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是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版體系的重要組成部權分。評估不僅能鑒定學校教學工作的質量和水平,診斷學校教學工作存在的問題並提出改進建議,而且能發揮「以評促建」的作用,促進學校更新教育觀念,明確發展方向和目標,深化教學改革。
同時,教學評估還具有激勵和督促作用,能夠促進學校不斷改善辦學條件,加強教學管理,建立自我約束、自我監控機制,完善內部質量保障體系。我國以往開展的教學評估實踐已充分證明,學校通過評估,教學工作水平明顯提升,達到了保障並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陸』 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指標體系有什麼特點
開展本來科教學工作評估是提高高自等教育質量的重要抓手。評估不僅能鑒定學校教學工作的質量和水平,診斷學校教學工作存在的問題並提出改進建議,還可以發揮評估指標的導向作用,引導學校更新教育觀念、明確發展方向和目標、深化教學改革,推動產學合作教育深入開展。同時,評估具有激勵和督促作用,能夠促進學校不斷改善辦學條件、加強教學管理、建立並完善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形成自我約束和監控機制。實踐證明,「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管」已經取得切實的效果。通過評估,學校教學工作水平明顯提升,達到了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學生成為直接受益者。
『柒』 什麼是本科學歷
本科學歷是指:按照國家對大學本科教育的要求,在校生需讀完4年課程並成績合格,拿版到國家權教育部頒發的學位證才算本科學歷。
本科即大學本科,是學歷的一種,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組成部分,一般由大學或學院開展,極少部分高等職業院校已經開展應用型本科教育。本科教育重於理論上的專業化通識教育,應用型本科側重於應用上的專業教育和實際技能教育,學生正常畢業後一般可獲本科畢業證書和學士學位證書。
根據高考要求的錄取批次的不同,本科劃分為本科提前批、本科一批、本科二批和本科三批,部分省市本科一批、本科二批和本科三批合並統一錄取,不再劃分錄取批次。這些錄取批次同屬於一個層次和學歷(即本科學歷層次)。
本科畢業後更高的學歷有:碩士研究生學歷、博士研究生學歷、博士後學歷。學歷,求學的經歷。指曾在哪些學校肄業或畢業。
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是指他最後也是最高層次的一段學習經歷,以經教育行政部門批准,實施學歷教育、有國家認可的文憑頒發權力的學校及其它教育機構所頒發的學歷證書為憑證。
學歷分為:小學、初中、中專/高中、專科、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後。
『捌』 現今高等教育的本科生教學質量是否有所下降,原因為何
近日,關於「中國大學教育質量下降」的討論再度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這不是一個新話題。自上世紀末大學擴招以來,類似的聲音不絕於耳。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是,「今天的博士不如5年前的碩士,5年前的碩士不如10年前的本科。」這似乎不只是用人機構的評價,就連學生自己,底氣恐怕也不足,不知道自己在大學里到底學到了多少有用的知識。然而,中國大學教育質量下降了嗎?答案必須建立在一系列實證研究基礎之上,至少要提出諸如衡量大學教育質量的標準是什麼,測算的數據是什麼,以及統計分析結果的含義是什麼,等等關鍵性問題。缺乏基於數據的實證研究,只是憑感覺就得出「中國大學教育質量下降」的結論,不僅草率,也無法形成有效的知識積累。
但有時候感覺也的確反映了部分事實。一方面,本科畢業生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不得不選擇繼續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不斷推遲就業的時間節點;另一方面,用人機構迫切需要各類人才,但放眼望去,幾無可用之人,尋找合適的員工變得越來越困難。勞動力市場上供需之間的矛盾——尤其是結構性矛盾——正在加劇。
這說明大學的產品——本科畢業生——沒有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至少沒有充分滿足。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我認為,除了快速擴招,盲目擴大規模和大學對教師的考核評價方式等原因之外,至少還有三個更為根本性的弊端——我稱之為「刻舟求劍」「陪太子讀書」和「紙上談兵」——正在嚴重影響中國大學的教育質量。如果不能克服這些弊端,建立起全新的教育模式,大學教育質量的實質性提高就是一句空話。
弊端一:刻舟求劍
「刻舟求劍」是指當前本科教育嚴重滯後於外部世界的快速發展。從國際來看,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正在引領新一輪技術變革的浪潮,互聯網以及其他新興技術開始顛覆整個傳統社會的結構和運行;從國內來看,經過30多年的高速增長,中國已經進入工業化後期階段,正在步入後工業化時代。當代社會的一個顯著特徵是,技術變化的速率遠遠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期。這使得19世紀以來以培養專業化人才為目標的大學教育體系遇到了越來越嚴峻的挑戰——它根本跟不上步伐。正如谷歌公司高級副總裁羅森堡所說:「不要成長為一個專才,因為工作會變。當下科技的腳步變化太快,專才會無所適從。」
更大的麻煩在於,20年後,世界也許會變成一個用我們今天的知識和眼光所根本無法理解的世界。那時候人們所面臨的問題,可能和今天的完全不同。這意味著大學畢業生將不再可能從已有的「知識儲備箱」中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只能根據新的變化了的情況,通過合作和協調,共同解決面臨的難題甚至是危機。這就要求大學教育必須要摒棄「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專業化教學模式,而建立以激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合作精神,理解不同文化和價值觀,提高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主要目標的新的教育模式。
然而,自1952年按照蘇聯計劃經濟模式相應建立起以高度專業化為特徵的高等教育體系以來,專業化思想就在中國大學里根深蒂固。不只是大學,社會的認識也大體如此。如果學生不學點看得見摸得著的實用性技術,就像南方人沒吃米飯一樣,心裡沒底兒。大學拋棄了古代中國教育中「重道不重術」的優良傳統,正在退化為職業技術培訓所——不是說職業技術培訓所不重要,而是它們和大學承擔著不同的使命——使得通識教育的推行在大學里往往會遭到強烈反對,分外艱難。一個危險性的信號似乎還沒有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面對變化速度如此之快的外部世界,學生在大學里接受的專業化訓練程度越高,畢業之後適應、調整、轉化的餘地可能就越小,就好像那個在船舷上刻下記號的楚國人一樣,又怎麼可能找到自己的劍呢?
弊端二:陪太子讀書
「陪太子讀書」是指大學教育的資源配置不合理,浪費現象嚴重。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到底是什麼?這個根本性問題我們還沒有想清楚。按照現行的組織結構和管理體系,大學是由各個專業院系組成的。它們是大學里的「諸侯」,有各自的特殊利益,未必和大學的整體利益相一致。院系的管理者和教師,最關心的是專業教育。這不僅因為這是他們的偏好,也是其利益所在。由於長期專業訓練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他們往往容易習慣性地按照培養專業科研人員的思路和模式去設置課程,組織教學——就像其老師曾經做過的一樣——力圖使每一個學生的專業基礎更扎實,專業能力更強。實際上,這是研究生的培養模式,而不是本科生的培養模式。
但問題在於,不是每一個進入大學的學生未來都想從事專業領域的科研工作,社會也不需要所有大學畢業生都從事科研工作。更顯著的事實是,絕大多數學生不想也不會從事科研工作,同時,社會所能夠提供的科研就業崗位非常有限。統計數據顯示,各專業本科畢業生最終從事本專業科研工作的比例不超過10%。即使在科研領域內部,根據一項對近年來諾貝爾獎得主所學專業的研究,大約85%的生理學和醫學獎獲得者也不是生物學專業畢業的。既然90%以上的人畢業後都不會從事專業科研工作,為什麼要按照培養不到10%的科研人員的模式去組織本科教學呢?大學和院系為什麼要把全部的資源和精力投入到不足10%的人身上呢?為什麼要讓超過90%的學生成為不足10%的學生的「陪讀」呢?這不是巨大的浪費嗎?看來,更合理的資源配置模式應當是,「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將學校的大部分本科教育資源按照不是培養專業科研人員的方式投入到超過90%的學生身上,而將小部分資源按照培養專業科研人員的方式投入到不足10%的學生身上,各盡所長,各得其所。
歷史上,美國頂尖大學也曾出現過類似的爭議:本科教育應當採取和研究生教育同樣的模式嗎?大學所要招收和培養的學生,到底是以成為學者、科學家、大學教師或研究博士為目標,還是成為未來在各行各業取得成功的領導者?如果是前者,招生時就應當盡可能挑選那些學業成績最優秀的學生;如果是後者,招生時除了要考慮學業成績之外,還必須參考那些對於取得成功而言更為關鍵性的素質:動機、熱情、堅韌、道德責任感和社會活動參與能力,等等。20世紀60年代,當美國受到蘇聯航天科技最強有力的挑戰,對科技人員的需求超過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時,對此的爭議也達到了白熱化的頂點。但即使在那時,哈佛、耶魯、普林斯頓和斯坦福等最頂尖的私立大學也沒有選擇前者,而是堅定地以培養各行各業的領導者為大學的根本使命。後來的事實證明,它們當初的選擇是正確的。
本科階段,大學不僅要教給學生具體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如何通過有效的教學活動,激發他們的好奇心、熱情、勇氣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習慣和對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提高他們對事物的敏感度、洞察力以及對自己和他人的責任感,等等。對於今天的大學教育而言,這是更為基本的挑戰,也是社會對於大學畢業生素質的要求。當學生走出校門時,大學給予學生的到底是什麼呢?是畢業證書、成績單,還是別的東西?我曾經請幾位大公司的CEO列出企業在招聘員工時最看重的素質,其中重合度最高的是:人品好、身體好、人緣好和想法多。至於大學和學生所最看重的考試成績、英語熟練程度和藝術特長等,他們根本就不在意。面對如此之大的差異,大學又該做出怎樣的努力去滿足用人機構的這些需求呢?
弊端三:紙上談兵
「紙上談兵」指的是書本理論知識——許多實際上已經過時——過多,缺乏與實踐生活的系統性聯系。學生背誦了大量用來應付考試的理論、名詞和術語,卻缺少對真實世界的認知、理解和同情,甚至漠不關心。以經濟學教育為例,許多學生對帕累托改進、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勒拿指數和精煉貝葉斯均衡等模型和術語滾瓜爛熟,卻看不懂一張基本的企業財務報表,這不是令人奇怪的現象嗎?一學期18周的教學計劃中,至少有17周是在教室里度過的,學生又怎麼可能有機會了解到真實世界裡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脫離實際的教學嚴重損害了學生的創造力,使他們只會根據現成的理論、知識和數據去做外圍性的輔助工作,卻很難獨辟蹊徑、無中生有地進行開創性的領導工作。學生的學習、模仿能力很強,但提不出獨創性的思想、方法和模式,一旦面對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領域或危機,則茫然不知所措。這是中國社會缺乏自主創新成果的根源,也是面對重大災害時行動效率低下、損失巨大的重要原因。的確,在全球化的互聯網時代,我們可以很快把歐美的新東西引入國內,甚至因為中國市場的廣大而取得比歐美國家更大的成功和商業利益,但為什麼我們自己就不能提出一個全新的東西——比如Google、Uber、Twitter,等等——讓歐美發達國家來模仿中國呢?
美國頂尖大學本科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千方百計提供各種機會,增加學生與社會的接觸。以MIT(麻省理工學院)為例,它的核心理念是「關心真實的科技與世界」。教授鼓勵學生提出各種各樣匪夷所思、稀奇古怪的想法,並動手把它做出來。有時候,教授會把學生丟到印度一個窮鄉僻壤中,在沒有網路、沒有數據、沒有資料、沒有任何前人研究成果的情況下要求學生研究真實的事件和問題。有趣的是,美國頂尖大學的課堂對笛福筆下的魯濱孫特別感興趣,常常要求學生設想如果自己處在魯濱孫的環境下,應當怎樣解決面臨的各種問題。許多經濟學、社會學、法學和政治學的理論就是從對魯濱孫的討論開始的。
因此,和「中國大學教育質量下降了嗎」相比,更有價值的問題也許是,每一所大學應當根據自己的特點,反思如何改善自己的本科教育,更好地滿足學生和社會的需求。這是大學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本。畢竟,在一個全球化競爭的時代,如果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他可以「用腳投票」,選擇自己滿意的教育。社會機構也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