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淺談如何讓高中政治課堂教學與生活實際相聯系
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版念。但是,一直權以來高中政治教學就脫離學生的生活,導致學生認為高中政治是遠離自己生活的,這樣在課堂上就經常出現了學生無心聽講,昏昏欲睡的情況,致使教學效率低甚至有時候沒有效率,達不到預期的教學目的。追根究底,無非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過於傳授空洞的理論知識而脫離了學生的實際生活,讓學生感受到政治課的枯燥乏味。因此,教師要重視高中政治教學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系,讓高中政治課堂教學走進生活。
❷ 如何讓思品課堂生活化
如何構建生活化的思品課堂
生活化是思想品德課教學改革的重要價值取向,推進教學生活化,是現實生活的要求,也是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課堂教學既是師生的教學活動過程,也是師生充滿靈感、充滿激情和理想的交流過程。讓師生之間的教與學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充滿對生活智慧的挑戰和好奇心的刺激,達到從書本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歸。那麼如何構建具有濃郁生活氣息的、充滿活力的課堂,實現課堂教學的生活化呢?
一、建立和諧、平等、民主的新型師生關系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當我們處於輕松愉悅的狀態時,視覺、味覺、嗅覺、聽覺和觸覺都會更靈敏,記憶力會大大增強,思維也會更加活躍。在這樣的狀態下,學習效率會大大提高,學習潛力可以得到更大的發揮,學生常常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使自主性得到發展,創造性得到培養,自信心得到提高。所以,對一個教師來說,善於為學生營造寬松愉悅的課堂環境,有時比學識淵博與否更為重要。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過:「教師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知識,而在於喚醒、鼓勵和鼓舞。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一直比較重視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能夠認真傾聽、充分肯定並真誠欣賞學生的思維成果。上課時常用聊天的口氣,盡量讓學生感覺隨意、親切。即使學生的回答「文不對題」,我也是盡量以寬容化解:「謝謝你的幽默,讓大家得以輕松。」「你能說出自己的觀點,老師很佩服你的勇氣!但是,你能更全面地考慮一下嗎?」諸如此類源於內心深處的真誠話語,總會出現在我的課堂上。
當老師走下傳統的「師道尊嚴」的聖壇,把學生當作自己的朋友、合作學習的夥伴時,我們學生的心靈才能得以自由放飛,而學生也才能敢於別出心裁,敢於質疑,敢於分析,敢於辯論,敢於暢所欲言。民主平等的氛圍,才能孕育開放自由的思想,我們的課堂才會有「靈光」閃現,課堂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生命成長的樂園。二、教學過程生活化,創設具有生活氣息的政治課堂。
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並真正成為教育。」因此,思想政治課教學要面向學生生活,在教學中要瞄準學生的生活實踐和已有的知識,來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切實體驗到身邊有思想政治,用思想政治的有關內容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政治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基本步驟可以歸納為「生活(導入)———教學(分析)——生活(回歸)」的循環。
(一)「生活(導入)———教學(分析)」。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必須走進自然,走進社會,走進學生生活。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生活經歷的實際情況,在課程內容中引入生活案例(情景導入),用形象直觀的手段實施教學。 「從生活到教學」,即課前引入貼近學生生活的案例,使學生的學習從熟悉的生活原型、感興趣的問題情境著手,學習研究學科知識,使課堂盡量成為學生感悟體會、辯論反思、概括提升的場所。
在教學過程中,科學合理地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讓學生作為一個有獨立意識的主體置身其中,為問題的解決設計方案,尋找有意義的信息,並對信息進行分析、篩選與組織,實現問題的有效解決,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情感,啟迪心靈的窗戶,點燃思考的火花,促進知識的遷移,最終使學生的品德、知識和智力在生動活潑的氣氛中,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更為重要的是,創設能夠激起學生產生道德內化需求的生活情境,有利於調動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從而達到明理、啟思、慎行、悟德的目的,最終完成思想品德教學的終極目標。
例如,我在「同學,朋友」教學過程中,設計了「放學路上和好朋友結伴回家,途經網吧時,朋友提出進入網吧玩游戲」這一情境,要求學生上台表演各自不同的應對方法。教師適時總結引導,讓學生不僅知曉在這種情況下應做出怎樣的正確選擇,而且懂得了「真正的友誼必須堅持原則,不能以犧牲原則為代價維持所謂的友誼」的道理。
(二)「教學(分析)——生活(回歸)」。「從教學到生活」則是將學生學到的書本知識運用於生活實際,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思想品德課教學要突出「課堂明理,課外導行」。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是思想品德課的活力。而創新就來源於實踐,所以要強調理論聯系時政、聯系生活、聯系實際,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才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關心時政,關心生活,從實踐中獲得新知識、新信息。因此,我要求學生把課堂上明白的道理以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例如,講《難報三春暉》時,學生在課堂上明確了怎樣孝敬父母。為讓學生知行統一,我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制定一份孝敬父母的計劃,落實到行動上,並要求家長一周後把他們的表現記錄在成長檔案袋中。這樣把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結合起來,擴展了知識技能,提升了生活經驗。
學以致用是教學的最終目的。「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被點燃的火把。」在教學中,我們必須憑借教材知識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回歸生活,感悟人生。陶行知先生早就倡導教學合一。教學的源頭活水就是生活,就是實踐。所以教學要從生活來,到生活去,要倡導學生大膽實踐,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引導學生自覺地應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相關問題,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加深對新知識的鞏固,增強學習的樂趣。
例如,在學習「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時,我通過大屏幕演示以下三個情境:
情境一:每逢打新年過節、同學過生日,同學之間互送的禮物越來越高。家長無奈地表示:「這樣過節,對家庭有壓力。不過,人家的孩子都這樣,我也不能讓孩子矮半截抬不起頭來。「
情境二:小林的服裝怪怪的:褲子上左一個大兜右一個小兜,兜上還有許多鐵環,走起路來叮當響。別看小林這身服飾,價格可高啦!
情境三:一些同學的手機、電腦、MP3、電子詞典等「現代化裝備」不斷升級,由此帶來的「學費外支出」迅速增長。這種攀比之風還有進一步蔓延的趨勢。
討論(自由發言):(1)這三種情境各反映了什麼心理?你是不是也受過這種心理的影響?
(2)這些現象在你的周圍的同學中存在嗎?怎樣看待這些行為?
(3)你如何做一個理性的消費者,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針對這三個設問,讓學生談談對這些情境的體驗,直接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導入知識的學習。
從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表達課程的目標,這是新課改的本質要求。它反映了由過去注重知識的傳授和學科體繫到現在更為注重學生能力的發展,關注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這也是政治學科貫徹德育原則的內在要求。我們學習思想政治,應該說不是純粹為了考試,而在於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政治觀點,提高政治素養,指導行動。所以知識必須回歸生活,要合乎生活的邏輯。但這里的回歸,不是傳統意義上簡單的完成作業,而是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更為廣泛地參與社會活動。書本教材、課堂教學不是教學的終點,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使教育與生活和諧統一,學習與實踐和諧統一。牆壁可以說話,草木可以育人,生活處處是教材。教師要樹立大教材觀,增強生活教材的意識,在深入理解課程標准,明確教學目標的基礎上,以書本教材為燎原的火種,在實際生活中立足能力鍛煉,組織學校活動,參與社會活動,到火熱的生活中去,學習成長。
總之,思想品德課教學走進生活,使教學生活化,是新課程改革的內在要求。實施教學生活化的策略,使學生的課堂學習與社會生活實踐緊密地聯系起來。一方面拓展了學習的時空,另一方面把學習置身於社會生活的大背景下,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生活中與社會和大自然相融合,使他們在與生活的溝通中真正感受到學習的意義和價值,進而獲得個體的自由與發展,幫助他們提高道德素質,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樹立法律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實踐能力。
❸ 高中思想政治課堂生活化四步驟
高中思想政治課堂生活化的4個步驟,思想政治課堂要想生活化,需要與身邊的客觀實際相結合。
❹ 如何教高中政治課中的政治生活很多東西自己都覺得枯燥乏味,更不要說去講了。請行家不吝賜教!
高中政治課教學如何貼近生活
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是要注重理論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在高中政治課教學過程中如何聯系實際、貼近生活,是政治教師值得探討的新課題。本文主要探討高中政治教學如何聯系實際、貼近生活。
對於高中政治課的教學要求,新課程標准作了較大的調整,無論是從知識與技能,還是教學過程與方法都作出新的要求,總體來說是要求更多地與實際聯系和更加貼近生活。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書本知識緊密地與實際聯系,把課堂教學與生活實踐相結合,使學生在生活化的體驗中掌握知識,以保證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
1 以課本為主題,創設生活化情境
傳統的政治課教學一般都是教師一講到底,再就是枯燥乏味的說教,學生往往是昏昏欲睡。新課標要求認真分析教材,以課本為主題創設生活情境,將問題巧妙地設計到生活情境中,使學生學得有情趣。
例如在講到「賣方市場」和「買方市場」時,過去無論教師把二者的特徵講得多麼詳細全面,甚至把他們的主要區別用表格的形式歸納給學生,可是在碰到解決現實問題的時候,總有不少的學生把二者混淆起來。後來,筆者通過創設生活化情境讓學生自己親身體驗,獲得直接經驗,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講這一知識點之前,讓學生先不看書,找幾個學生模擬2個生活情境。5名女生扮演市場上賣衣服的,1名男生扮演買衣服的;然後角色互相交換,5名女生買衣服,1名男生賣衣服。要求:買衣服的必須買到衣服,賣衣服的必須把衣服賣掉。通過他們討價還價的場面,學生很快就總結出買方市場就是買者佔有主動權,供過於求,買方壓價的可能性大;賣方市場就是賣者佔有主動權,供不應求,賣方抬價的可能性較大。教學效果不言而喻。
作為政治教師,要善於引領學生關注生活,在具體知識的呈現中充分做到把基本觀點、原理融入鮮活的題材中,「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於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切實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讓學生在過程中體驗和反思,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2 根據課本內容和教學目標找生活化素材
教學的過程是一個「還原生活」的過程。政治教師要將學生生活中的片段、表象提升為學科知識,納入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中,將生活主題與學科知識比較好地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實現思想政治課的教學目標。
在教學中,一方面必須牢牢把握各教學模塊的理論知識、與生活素材有密切聯系的知識;另一方面,必須按照教學目標的要求,搜集同教材知識密切聯系的相關「素材」,雙向結合,把2方面的內容對應起來,並做到有機的統一,以確保實施生活化教學的可能性。因此,教師在編寫教案時,要有目的地搜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生活素材,把來自於社會生活中的新理論、新方法、新問題,特別是學生關心的問題,及時地納入思想政治課教學之中,使之成為教學內容的一部分。
例如在學習價值觀的內容時,傳統的舉例都以偉人、英雄、模範、傑出的科學家作為典型人物,這與學生周邊的現實生活有較大的差距,很難產生共鳴。為此,筆者要求學生充分發掘身邊的人和事作為教學資源讓學生分享。「什麼人讓你最感動?」「為什麼感動?」教學過程往往圖文並茂,學生真情流露,在感動中懂得人生。還有「如何看待『超女』這些青春偶像」等,學生爭相發言,激烈辯論,通過辯論以及教師的引導,學會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懂得應該怎樣實現人生價值,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3 構建生活化課堂
生活認識論把課堂教學看成是個體生活的過程,以提升個體生命質量和價值為終極目標,因此生活化課堂離不開個體的體驗和參與。
那麼在政治課教學過程中,如何促使學生去體驗?一方面,教學內容從傳統的科學世界轉向生活世界,為課堂教學過程中體驗的生成提供了一定的基礎。例如在講到「使用價值與價值的關系」時,學生普遍缺乏與生活實際的聯系,認為這一知識點抽象難懂,學得只是一知半解。如果課前教師布置幾個思考題:「為什麼商場上同樣一種商品(用處相同),如文具盒,而價格不一樣,而不同作用的商品有的價格卻相等?為什麼人們選購商品總要貨比三家,希望自己選購的商品物美價廉?這種希望能實現嗎?」讓學生帶著問題到市場上去體驗一下,這樣再來上課,情況就大不一樣了。學生帶著問題到商場體驗,就會獲得相應的商品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生活經驗和感性認識,為構建生活化課堂奠定基礎。
另一方面,教師講課的方法和手段上要生活化,變抽象為直觀,讓學生去體驗。高中政治新教材一改過去那種以系統知識一統天下的格局,設置大量的貼近學生生活、拓展學生視野、活躍學生思維的小欄目,有圖片、名言、相關鏈接、綜合探究等,給課堂教學注入濃烈的生活氣息。教師完全可以通過直觀實驗、實物展示、學生活動、多媒體演示等多種手段進行教學,營造濃郁的生活氣息。
4 布置生活化作業
學習的目的是為了運用,因此作業不應是為了做題而做題,為了考試而做題,以致脫離學生的生活經驗。廣闊的社會背景、豐富的生活情境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學習資源。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讓學生走進社會,把政治作業置於社會生活中,讓作業的過程成為學生了解社會、探究生活、反思人生的體驗過程。通過對作業的內容和形式進行生活化設計,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思想政治,生活中時時有思想政治。例如在講到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這一章節時,針對許多居民不良的消費行為或者陷入消費的誤區而導致的一些健康問題,筆者布置學生開展「不良消費行為對健康的影響」的專題調查活動,作業內容實現生活化。再比如在布置作業時,筆者經常假設生活情境,諸如「假如我是該企業的老闆」「假如我是一名人大代表」,這就是作業形式的生活化。
總之,在挖掘社會生活這本「大教材」時,使學生所獲得的能力提高、觀念轉變甚至行為方式轉變,往往可以實現其他途徑難以達到的教學效果。生活化教學體現了高中政治新課標「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的基本理念。
參考文獻
[1]李立科.構建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生活化[J].教學與管 理:中學版,2005(8)
[2]曹塔亮.政治教學應生活化[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05(9)
[3]紀立建.談談高中政治新課程的教學策略[J].中學政 治教學參考,2007(4)
(作者單位:湖南省汨羅市第四中學)
希望對你有幫助!
❺ 新教育時代:如何使得高中政治教學生活化
教師不是先知先覺者,也不是知識的源泉,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促進者回。不能僅答僅把教師定位在「知識的佔有者」、「文化知識的傳遞者」上,教師也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僅是專業知識,也包括教學藝術和手段。「傳道、授業、解惑」的傳統界定和「一桶水」的比喻已不符合今天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