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論文的題目
那要看你要研究哪一方面了,有很多都和心理健康有關,可以做相關,也可以做因素分析等
② 高中生心理健康論文
所謂的「不良行為」,從心理學角度看,很多的「不良行為」主要與時代沒有關系,而是與生理發育和人格成長有關系,換句話說,是人生在這個階段不可避免或難以避免的一些心理現象和生理行為。所以,應以冷靜、「中性」的態度,淡化在校學生的某些「不良行為」問題,對某些「不良行為」,或疏導,或等待,或觀察,或不加可否。作為學生,「自我」同「本我」要好好協商、談判,一些行為要適可而止,不要越軌。
1、「貪玩」——「本我」。玩是動物包括人的天性,青少年玩起來更會忘記或不顧一切。我們可以看到在山野里有這樣的畫面:一邊是老牛被拴在犁耙上,埋頭地犁地;一邊是小牛犢在犁地老牛的四周,瘋狂地撒歡兒。——這是小牛犢的本能。它不知道或不懂得一旦它長齊了牙齒,就會告別瘋狂地撒歡兒,就要像老牛一樣,被拴在犁具上,埋頭地犁地。從勞動力角度說,13—18歲的人正在向勞動力走來。貪玩也就是這么幾年,一旦工作了,也就沒有這樣的時間和機會。青少年就像小牛犢那樣,不一定意識到這一點,但這是這一年齡段的規律性行為。正好,又和學業碰到一起了。如何通過玩耍調節緊張的學習,以及在玩耍中學習某些方面的知識。而在「玩」的前面加一個「貪」字,這主要是「應試教育」給青少年加的罪名。總之,對於學生來說,玩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正常或正當的需要,注意控制著一個玩耍的「度」。
2、「粗野」——人格發育發展。粗野是動物包括人的本性,是人的潛意識里「本我」的表現。野生動物它們不讀書學習,所以永遠粗野。人因為是高級動物,高級的重要標志之一是讀書學習;於是在「學齡期」就要進學校接受教化,否則,就是粗野的孩子。青少年接受教化,是人格順利成長的重要手段。一方面青少年的粗野是客觀的;一方面教化需要一個過程,教化的效果在每個青少年身上是不同的。
3、「不聽話」——有些家長來咨詢,問「孩子不聽話怎麼辦?」
這個問題很難能給家長一個滿意的答案。因為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得先弄清楚3個問題?
⑴以什麼或誰為標准判斷「聽話」和「不聽話」?
⑵具體是些什麼話,孩子不聽?
⑶家長要孩子「聽話」,是為了控制孩子還是為了有利於孩子人格的健康發展?
「不聽話」的話題,可能是自有人類以來就一直困擾著「親子關系」的一個「情結」。人們一直把「聽話」當作「好孩子」的標准。當「不聽話」的孩子變成了父母,這「不聽話」的父母又要求他自己的孩子要「聽話」。
也許,這是人們做「父母」角色的一個局限性。所以,「孩子不聽話怎麼辦」的課題,至今尚無法做出令人滿意的答案。
4、「手淫」——屬於隱私活動,但也不是見不得人的事。「手淫有害」不能成立。「精滿自溢」。手淫——遺精,是自然、安全、合乎情理的緩解、宣洩性沖動的方式,是「青春期」性成熟的一種生理表現,是解除因性壓力而引起心理不安、躁動的一種「自慰」的心理防禦方式。
5、「早戀」——首先這個詞就沒有個科學的定義;然後,現實中主要是指老師和家長,對這個詞的理解普遍偏激。
從「少年期」到「青春期」到「青年期」,青少年性心理的變化有「三步曲」:第一樂章——疏遠異性階段,在課桌的中間有「三八線」,下課了,女的一群唧唧喳喳,男的一簇嬉戲打鬧;第二樂章——接近異性階段,但不限於特定的目標,多是群體的異性交往;第三樂章——迷茫的愛慕異性階段,開始有了自己心目中的「白馬王子」和「白雪公主」偶像。
「戀愛」,按傳統、現代的解釋是指未婚男女雙方互相愛慕的心理活動和行動表現。就婚姻與家庭來說,「戀愛」是重要以至是最重要的「手段」。「早婚」,這詞容易界定:是指未到生理和法定結婚年齡而結婚。可這人與人(這里指異性)的愛慕之情,能用年齡來界定么?誰能說出個具體數字?
當然還有「新潮」的戀愛:正因為在戀愛階段也不排除性愛,所以當代一些「新潮」的人,有把「戀愛」只當作「目的」的。他們把戀愛的時間拖得很長或把戀愛的對象換得較頻。也就是「光戀愛,不結婚」。「新潮」,實際上是在戀愛期間,性愛行為沖破了傳統的道德、一個人的「本我」打敗了「自我」而形成的一種現象。
從心理學角度說,男女在兒童期是不忌性別、兩小無猜;到了少年期,會有一段時間的「異性相斥」,這是一種「錯覺」和「假象」;到了青年期,就回復到「異性相吸」的「真相」上來。在傳統的時代,其「相吸」是隱秘和含蓄的;可到了開放的今天,就變得公開和赤裸,甚至還要「趨眾」、趕時髦,—— 誰身邊沒有個異性朋友傍著,誰就是落伍者。所謂的「早戀」,就是青少年從「假象」走到「真相」初步的「相吸」行為。
從嚴格意義上說,這種「相吸」不能叫「戀愛」,也不能等同於「新潮」;只是一種異性間本能的性吸引的暫時表現,性意識的萌動,盲目、好奇、懵懂、朦朧的「游戲」而已,是在幼稚地對成人進行「模仿」罷了,但對婚姻與家庭,他們還沒有考慮到,甚至這到底是什麼性質的行為,感到迷茫,連自己都不知道,沒有真正戀愛的能力、明確的意向和嚴肅的責任感。
在客觀「認知」的前提下正面輔導,包括宣傳學習性的知識、心理動力「里比多」,進行躲避刺激、意識控制、自然「脫敏」、排遣、升華和開展「轉移」活動等。
其實,如果「早戀」是成立的話,那到了「青春期」,「早戀」比「戀母」或「戀父」情結要好得多。
6、「同性戀」——就總體來說,筆者對現在有的學校出現的「同性戀」現象的看法有三:
一、是兩個同性同學交往親密,不能隨便、輕易扣上「同性戀」的帽子。
二、是有些女生睡在一個被窩里,甚至有肌膚之親,這並不能證明是在搞「同性戀」。
三、是「同性戀」在當今是個有爭議的問題;從發展的眼光看,它不但不是「性心理疾病」,而且因為沒有傷害別人、破壞社會所以也不違紀、違法,只是時下傳統的道德在譴責他們,而對傳統的道德是要有所突破的。
7、抽煙、喝酒——青少年在長身體的時候,也在長心理就是人格的成長;但兩者成長不同步,有的反差較大。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認為自己已長大成人,但心理發育並未跟上。模仿成人抽煙、喝酒就是要顯示「成人氣概」。
人是社會的人,學生也想建立些人際關系,這煙、酒就成了一種社交的紐帶和手段。平常學習緊張,周末要放鬆放鬆,課堂上須「夾著尾巴」,在宿舍里可以放肆一下,同學聚會,多喝了一點酒,來了激情,藉此展示個性、張揚自己。
提起抽煙,這是個一貫性的問題。「嚴禁吸煙」可以作為校紀明文寫上,但不要指望真的能全面杜絕。能保證在課堂上絕對不抽、校內基本不抽(宿舍、廁所除外),老師就算較好地完成這項任務了。
8、沉溺「網吧」—— 「網吧」,是當今電子、信息時代的產物,許多學生迷戀、沉溺到廢寢忘食、耽誤學業的地步,都是事實。
對「網吧」,第一,要堵是堵不住的;第二,要學生不看網上的不利於青少年身心成長的內容,這首先要從源頭即廠家、商家那裡堵,禁止製作、推銷這種「軟盤」,但這不是學校的任務或責任;第三,凡事有利有弊,青少年也確實通過「上網」,練就了聰明的腦、靈巧的手,當然也滿足了「本我」貪玩的欲求,回過頭再來較安心地做功課。
不同時代有不同內容或方式的引誘源或叫「甜蜜的陷阱」。電腦的時代,就不可避免會發生電腦問題。成人照樣也入迷上癮。某單位現在實行「無紙化」辦公,據調查,有80%的員工在上班的時候上網。一些成人在網上進行「QQ」交友,有個男人最後實地約會時,發現對方就是自己的老婆。所以不要一味指責青少年。「上網」這一引誘源,並不是「洪水猛獸」,也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因此,筆者認為,所謂的幾大「不良行為」,主要是在「應試教育」下,家長、老師對青少年的過激或偏激看法。
對「青春期」,無論是「美喻」還是「問題」,都是生理、心理發展的不可逾越的階段,是規律性的東西,是正常現象;問題在於同學個人如何自我調適和老師、家長如何積極引導。
③ 心理學論文題目范圍
初中教師職業壓力研究
小學生成功發展能力結構的研究
中學生控制源、自尊與人際關系發展的研究
初中生自我概念與社會行為發展特點及關系的研究
中美青少年人格教育比較研究
青少年壓力應對的維度、結構及相關研究
沙盤游戲作為兒童心理教育技術的探索
大學生焦慮與自我概念、應付方式的相關研究
分校、合校教育模式對澳門中學生性別角色認知的影響
中學生一般自我效能感、認知需求和創造性的關系研究
故事情境對兒童理解白謊的影響
城市幼兒園幼兒的焦慮問題及輔導策略研究
現代中學生非智力素質的因素分析及其培養
澳門中學生心理素質研究
對山東、廣東體育高考生使用興奮劑的心理調查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及其與人格特徵的相關研究
大學教師工作壓力的現狀及其與人格維度關系的研究
河南省大學生孤獨感結構研究
大學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其與應對方式、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
多校區大學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成就、困境、出路
離異家庭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調查與研究
大學生網路心理問題及其成因分析研究
書寫訓練對於幫助克服考試粗心現象的實驗研究
青少年學生公正價值觀的心理學研究
中學生創造性內隱觀的調查研究
大學生成人依戀的測量及相關人格研究
兒童的欺負行為和自我概念的相關研究
大學生情緒歸因的特點及其與氣質的關系研究
多元智能的多元測評研究
大學生人格特質對心理健康觀的影響
3~9歲兒童氣質發展及其與個性相關因素關系的研究(博士)
漢藏族大學生心理品質的跨文化比較研究
職校生成就目標與心理健康關系研究
初中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干預實驗研究
中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英語課堂教學整合模式的研究
提高中專學生能力素質和心理素質的探索與實踐
淺談非智力因素對創造性思維的影響
上海市高一學生焦慮及影響因素的研究
社會轉型期教師人格發展研究
中學評優不公及其對教師心理影響的調查與對策研究
罪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與父母教養方式、人格特徵、罪錯類型之間的相關研究
寧波市小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分析與心理特徵研究
自我調節學習理論及其教學意義
上海大學生價值觀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
兒童「析取」范疇獲得的內隱學習和成分分析研究
團體指導提升大學生情緒調節能力的初步研究
重點高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支持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概念圖的設計與應用研究
東北邊遠地區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及干預策略
初二學生知覺到的教師期望與自我價值感及成就目標的關系及干預研究
我國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討
家庭因素對中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影響研究
高校青年教師心理健康訓練模式的構建
高校特困生心理健康與成才——江南大學特困生個 案調查研究
學校心理輔導師資的專業化發展研究
理工科大學生焦慮狀態下的行為特點研究
心理教育活動論(博士)
溫州市寄託兒童人格及其它心理特徵研究
民辦高校新生挫折及其應付方式的研究
論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
福建省衛校生心理健康及人格狀況調查與教育途徑
福州市重點中學高三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研究
農校生心理健康狀況及教育對策
信息時代中學青年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探析
關於中學人格教育之研究
畲族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研究
福建省高中生心理健康狀況研究
小學兒童對說謊的理解及道德評價研究
初中生對教師差別行為的認知及情感反應的研究
大學生心理沖突與應激水平、主觀幸福感及應付方式關系的研究
論高校教師心理壓力及其化解
大學生歸因風格、價值觀和尋求社會支持與幫助的關系研究
高職生應激源、應付方式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廣州市中學教師工作壓力調查研究
網路文化對廣州大學生心理影響的研究——關於網路成癮症的心理分析
慢性病兒童心理特點研究
Wallance自我概念量表在中學生中的應用
兒童自我概念與重要他人評價的相關研究
培養元認知能力 教學生學會學習
湖南省小學高年級學生考試焦慮的初步研究
小學生行為問題、自殺意念及其相關因素的研究
高三學生高焦慮調適方法的探索性研究
大學生自尊與自我效能感及歸因的相關研究
醫科大學本科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分析與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延吉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現狀的分析與思考
學校環境、教學歸因對小學教師教學效能感影響的研究
4—12歲漢族、彝族兒童認知與社會認知維度水平比較研究
小學離異家庭子女心理問題及教育對策的比較研究
青少年學生攻擊性行為的心理分析與教育對策
整合範式下的心理健康標准研究
高校心理咨詢模式構想
論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及其教育
初中生學習疲勞影響因素調查及對策分析
中學生心理應激發展性特點研究
統招生、成招生學習心理差異分析及對策研究
高中教師工作壓力、心理健康及其關系的研究
交往的心理學審思及其在教育改革中的理性定位
中小學學習困難學生的焦慮及其與父母教養方式、父母人格之關系研究
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及其干預性研究
個體面對災害行為反應的心理基礎及教育對策
視障兒童與正常兒童自我概念和個性的比較研究
視障兒童和正常兒童「河內塔」問題解決過程的比較研究
盲童與正常兒童類比推理的比較研究
中學生空間圖形認知能力發展的研究
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的實驗研究
大學生的父母教養方式與其心理健康的關系的研究
離異家庭子女的心理特點及其教育初探
中學生性別角色觀的分析研究
英語審美化教學策略對初一學生英語能力的影響的實驗研究
中學教師教學效能感與若干因素的相關研究
國外兒童自我控制研究述評
高中數學後進生數學學習心理研究及教學建議
華師大女大學生性心理研究
大學生成就目標、歸因方式與學業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促進幼兒心理發展的教育干預實驗
中學差生的自我價值感及其與控制源的關系研究
3歲、5歲兒童類比推理能力的實驗研究
民辦高校與普通高校大學生自我概念、成就動機及其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
大學生人格五因素及其與父母養育方式的關系研究
小學教師心理健康與生活事件、應付方式的相關研究
高中生性別角色的人格特徵及其相關研究
閱讀中多媒體材料及其呈現方式的眼動研究
口語元認知,考試焦慮和口語成績的相關研究
大學生自尊與父母教養方式的相關研究
2-4歲幼兒的不服從行為和母親教養方式
學前兒童生物性因果認知的發展——對「人為不介入原理」的理解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發展——同一性地位及其相關因素的研究
3-4兒童分類能力培養的實驗研究
交流方式與性別配對對兒童青少年合作行為影響的發展研究
刺激材料的呈現方式對兒童青少年分類活動影響的研究
大、中學生生活應激評定量表的編制
中學生人際交往性格類型的研究與教育引導
重慶市中師畢業生心理異常與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高師生職業氣質之比較研究
組塊構建記憶策略訓練,提高高一學生英語詞彙學習質量的實驗研究
小學生心理素質與學業成績關系的研究
初中生挫折應對自我監控訓練的實驗研究
三所不同類型中學學生的自我價值感與應對方式的比較研究
不同權威對小學兒童親社會行為影響的實驗研究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觀及其與自身心理健康狀況、人格特徵的相關研究
初中生同伴交往障礙特徵與教育對策研究
雲南大學生人格理想探索性研究
甘孜藏族自治州重點中學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與途徑的探討
單親家庭幼兒的社會支持系統分析
中學生考試焦慮的身心機制及調適研究
基於理性情緒教育的輔導課程對改善高中生不良情緒的效果研究
榜樣教育的心理學分析
高中生分班壓力的研究
多維立體的中學心理教育模式及其實踐
重視人格教育 塑造學生健全人格
武漢市六月高考學生焦慮情緒調查研究
小學兒童社會技能的同伴評定:社會技能對社交地位的影響研究
成就目標定向與班級動機氛圍、學習策略、學業成績的關系研究
試論學習過程中學生心理自由及其教學促進
青少年互聯網使用與人格特徵之關系研究
創造性個性特徵的公眾觀的調查研究
大學生隱含知識的初步研究
青少年身體自我及其與自我價值感關系的研究
小學五年級兒童創造性想像的實驗研究
幼兒遮擋繪畫的表徵策略及其影響因素探析
兒童早期因果推理的實驗研究
青少年社會適應的理論與實證研究:結構、機制與功能(博士)
初中生學習自我控制特點的研究(博士)
父母教養方式,青少年的父母權威觀 行為自主期望與親子關系研究
小學生欺負與人格傾向關系的研究
學習困難兒童自我定向、友誼質量、孤獨感的特點及其關系
大學生自我概念與心理健康關系研究
高中生自尊研究
小學低年級學業不良兒童的有意注意穩定性研究
大學生焦慮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漳浦縣學業中等生自我監控與人格特徵關系的研究
安溪縣學業中等生成就目標傾向與心理健康狀況關系的研究
網路時代與中學生健康人格
論語文教育的審美心理建構
中學生閱讀心理及教學對策研究
科學穩妥地開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
系統家庭治療技術在團體輔導兒童同伴關系中的實證研究
團體咨詢改進大、中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實驗研究
漢族、回族、藏族和維吾爾族大學生心理健康觀和心理健康狀況比較研究
中學生人格特質、自我效能、學習策略和動機與學業成績關系研究
評價方式對成就目標、自我效能感、焦慮及學業成就的影響
城鄉不同地區高中生人格、防禦方式及其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
高中生團體心理輔導方法初探
初二學生應對方式、應對效能與心理適應的關系及干預研究
大學生歸因方式與心理健康、創造性、未來成就能力的相關研究
醫學生心理健康對學習成績影響的統計技術研究
耳聾與健聽兒童、青少年情緒面部表情識別的比較研究
我國中小學情感教育探析
中學生學業負擔態度量表的編制及其相關問題的研究
人格塑造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漢族、回族高中生生涯發展特點及學業成就關系研究
貴州省農村、城市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研究
私立小學學生心理狀況及其生活學習環境的調查研究
大學生心理障礙運動處方的理論與方法體系的研究
當前中學生擇業心理調查及現狀分析
高中生社會支持對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
初中學習困難學生自我效能感培養的實驗研究
中學生考試焦慮干預對學業成績影響的研究
4-5歲幼兒氣質、父母教養方式及其與社會性發展的關系
兒童社會觀點采擇能力發展的實驗研究
中學生知覺的社會支持與學習動機關系的研究
學習因難學生成就目標定向、學習策略、失敗應對方式的特點及其關系
幼兒同伴沖突行為研究
小學生完成系列回憶任務時錯誤類型發展的實驗研究
樣例解題步驟編碼對原理學習和遷移的影響(博士)
3-4歲兒童攻擊行為的多方法測評及其與「心理理論」的關系
日本留學生心理詞典表徵結構的實驗研究
閾下情感啟動效應的機制及輕度弱智兒童在閾下情感啟動中的歸因
澳門初中生之壓力來源、因應行為與身心健康之關系研究
21世紀教師形象設計
論班主任是學校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軍
深圳市羅湖區教師隊伍建設問題研究
教師職業道德評價初探
「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中學教師對計算機類教學媒體的態度及引導
論網路時代的教師角色
新型骨幹師資培養模式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學習型組織理論在教師管理中的應用研究
當代教師職業成熟的探索與追尋
中小學教師職業承諾問卷的研製
教師「亞健康」現狀及相關因素的研究
創新教育與創新型教師的培養
論骨幹教師的專業發展——全國數學骨幹教師調查報告
論教師組織的知識管理
綜合性高等藝術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研究
論教師成為研究者
論教師的信息能力及其培養
美國教師教育改革與教師專業化
走向主體間意義的教師主體性——教育工具的一個目標
新手—熟手—專家型教師成就目標定向與人格特徵的研究
論教師成為研究者的可能——一項個案研究
澳門實施教師評鑒制度之教師傾向性研究
被規約的教師職業——知識制度的社會基礎及其表現(博士)
理想學生觀的時代解讀與建構
關於西方教師專業化理論與實踐的初步研究
後現代主義視野中的學生觀研究——關於學生觀的一種新的思維方式
學生越軌行為的成因及防範
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學校—家庭合作教育模式」
論師生關系的新發展
論創新教育中新型師生關系的特徵與構建
道德教育中家庭和學校:對立與合作
攻擊性兒童的事件相關電位研究——兒童攻擊行為的某些認知神經基礎
青少年強迫症狀的特點及其認知歸因研究
家庭教育資源結構、特點及其與小學生心理素質關系的研究
欺負捲入兒童的自我概念及人際沖突解決策略研究
中學生考試心理問題及教育對策研究
當代大學生心理自立問卷的初步編制
大學生情緒智力量表的編制與實測
小學兒童概念擴展創造性的發展研究
4-6歲兒童解決比例推理問題特點及其影響因素的實驗研究
小學三、五年級兒童創造性想像的啟發效應研究
兒童規則推理能力訓練及其遷移效應的實驗研究
幼兒錯誤信念理解能力的訓練研究
9-11歲兒童日常情境中傳遞性推理能力發展的實驗研究
兒童早期心理理論能力的實驗研究
目標清晰度對不同反饋方式下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後繼成績的影響
4-5歲兒童攻擊性行為發展及其與家庭因素關系的追蹤研究
學習困難兒童的社會目標、社會行為與同伴接納的關系研究
童年中期兒童社會能力與學業成就的關系研究
焦慮大學生自我圖式的實驗研究
影響在校生應對方式因素的情境研究
抑鬱焦慮大學生心境一致性的實驗研究
理性情緒行為療法理論分析及其對大學生抑鬱情緒調控的研究
對獨生子女人格的異質分析
南昌市初中生學習動機的調查研究
我國當代大學生挫折心理研究
論體驗及其價值生成
大學生適應性量表的編制與標准化
論哈里波特的人物形象對我國青少年心理教育的意義
論當代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
青少年病理性互聯網使用影響因素的研究
初中生自我調節學習發展特徵及相關因素的研究(博士)
中小學生親社會行為與同伴關系、人際信任、社會期望及自尊的關系研究
受虐兒童的父母養育方式及其個性特徵初探
高職大學生應對方式、人格特徵與人際信任的相關研究
中專生推理能力、人格特徵與父母養育方式的相關研究
大學生網路使用、成癮狀況與人格特質的關系研究
大學生心理素質量表的編制的初步研究
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成癮狀況與人格特質及社會支持的相關研究
兒童欺負行為與父母教養方式、個性特徵和人際關系因素的關系研究
長沙市大學生病理性互聯網使用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兒童欺負行為與自我概念的研究
關於3-7歲攻擊性兒童的社會認知發展狀況的研究(博士)
廣東省某高校大學生自尊及其相關的若干因素研究
分布式學習心理生理反應信息測試分析系統開發研究
成敗情境下不同目標取向學生內在動機、焦慮特點的研究
自我理解的發展情況研究
寧夏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兒童青少年感覺尋求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
在班級管理中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的研究
大一新生生活事件的應對方式、心境對其身心健康的影響
社會支持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研究
中學生自我調節學習能力的發展及其與學業成就的相關研究
青少年學生人格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博士)
中小學教師壓力應對特點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畲族家庭環境狀況及其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大學生自卑感及其與自我歸因、社會支持的相關研究
大學生網路心理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解讀心理教育:多學科的視野(博士)
大學生網路心理健康研究
晉江市中小學教師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觀的調查研究
影響高中女生數學成績的心理因素及對策探討
福清市中學留守孩心理健康狀況及教育對策
論教師的心理健康及其維護
教師素質在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的若干理論與實踐問題研究
青少年學生的自尊、自我和諧和網路關系的研究
發展性團體心理咨詢改善大學生應對方式的實驗研究
大中學生寬恕內涵認知及寬恕風格發展的實證研究
論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和諧教育觀
大學生誠信心理初步研究
青少年親子溝通心理研究
大學生學習適應性:結構、發展特點與影響因素研究
中學生社會責任心結構及其發展特點研究
重大社會生活事件後大學生的應激障礙及應對策略
大學生自戀人格及其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
個性的意義及其培養
大學生社會化成長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初中生學業自我妨礙的初步研究
大學生使用BBS的心理因素初探:質與量的研究
社會支持對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機制研究
兒童打鬥行為形成與平息機制及其亞文化特徵比較
大學生動物意象呈現及整合規律的探索性研究
初中生厭學問題研究
高中生生活壓力、應對方式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
中學教師工作倦怠現狀及相關因素研究
大學生一般自我效能感與人際交往的關系研究
青年人格發展與大學生的人格教育
上海市高中女生減肥群體的自我概念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大學生心理感受性、人格及人際依戀間的關系研究
團體心理輔導在初中生學習動機干預策略中的應用研究
中學生主觀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
不同情境中大學生的成就目標取向和自尊對自我設限的影響
學習適應量表(增訂版)在上海地區的修訂與應用研究
④ 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只有些資料,看看對你有什麼幫助沒,這些資料貌似有點歷史了)
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標準的,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標準的。不過人的心理健康的標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的標准具體與客觀。
國外學者們對心理健康的標准作了一些表述。例如英格里士認為:"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的心理情況,當事者在那種情況下能作良好適應,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發展其身心的潛能;這乃是一種積極的豐富情況。不僅是免於心理疾病而已"。麥靈格爾認為:"心理健康是指人們對於環境及相互間具有最高效率及快樂的適應情況。不僅是要有效率,也不僅是要能有滿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規范, 而是需要三者具備。心理健康的人應能保持平靜的情緒,敏銳的智能, 適於社會環境的行為和愉快的氣質"。馬斯樂認為心理健康的人要具備下列品質:( l)對現實具有有效率的知覺;(2)具有自發而不流俗的思想;(3)既能悅納本身, 也能悅納他人;(4)在環境中能保持獨立,欣賞寧靜。(5)注意哲學與道德的理論;(6)對於平常事物,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經常保持興趣;(7)能與少數人建立深厚的感情,具有助人為樂的精神;(8)具有民主態度,創造性的觀念和幽默感;(9)能經受歡樂與受傷的體驗。
我們認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個方面:智力正常、情緒健康、意志健全、行為協調、人間關系適應、反應適度、心理特點符合年齡。
了解與掌握心理健康的定義對於增強與維護人們的健康有很大的意義。人們掌握了人的健康標准,以此為依據對照自己,進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診斷。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況某個或某幾個方面與心理健康標准有一定距離,就有針對性地加強心理鍛煉,以期達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嚴重地偏離心理健康標准,就要及時地求醫,以便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
現在對心理健康的標準是這樣定義的:
一、具有充分的適應力;
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並對自己的能力做出適度的評價;
三、生活的目標切合實際;
四、不脫離現實環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六、善於從經驗中學習;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八、能適度地發泄情緒和控制情緒;
九、在不違背集體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發揮個性;
十、在不違背社會規范的前提下,能恰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
編輯本段心理健康包括
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條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標准。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的國際疾病分類體系,把智力發育不全或阻滯視為一種心理障礙和變態行為。
善於協調與控制情緒,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者能經常保持愉快、開朗、自信、滿足的心情,善於從生活中尋求樂趣,對生活充滿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緒穩定性好。
具有較強的意志品質
健康的意志有如下特點:目的明確合理,自覺性高;善於分析情況,意志果斷;意志堅韌,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強;自製力好,既有現實目標的堅定性,又能剋制干擾目標實現的願望、動機、情緒和行為,不放縱任性。
人際關系和諧
其表現:一是樂於與人交往,既有穩定而廣泛的人際關系,又有知己的朋友;二是在交往中保持獨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三是能客觀評價別人,以人之長補己之短,寬以待人,友好相處,樂於助人;四是交往中積極態度多於消極態度。
能動的適應和改造環境,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
心理健康的最終目標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養健全人格。人格完整健康的主要標志是:
①人格的各個結構要素都不存在明顯缺陷與偏差;
②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識,不產生自我同一性混亂;
③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作為人格的核心,並以此有效的支配自己的行為;
④有相對完整統一的心理特徵。
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徵
一個人的心理行為經常嚴重的偏離自己的年齡特徵,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二) 心理健康的標准(中學生)
一個人的健康不僅包括身體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那麼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呢?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和密特爾曼(MITTELMAN)曾提出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10條標准:
1、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
2、是否對自己有較充分的了解,並能恰當地評價自己的行為。
3、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標能否切合實際。
4、能否與周圍環境事物保持良好的的接觸。
5、能否保持自我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6、能否具備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
7、能否保持適當和良好的人際關系。
8、能否適度地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9、能否在集體允許的前提下,有限地發揮自己的個性。
10、能否在社會規范的范圍內,適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要求。
這里有心理健康教育論文啊,這里心理健康教育論文,我還是找不到心理健康教育論文,到處問哪裡有的話告訴我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的網址吧,心理健康教育論文挺難找的,我現在真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論文,誰要是可以找到心理健康教育論文,就告訴我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網址吧,謝謝告訴我心理健康教育論文,找到心理健康教育論文挺不容易的啊,這兒心理健康教育論文啊,這里心理健康教育論文,我還是找不到心理健康教育論文,到處問哪裡有的話告訴我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的網址吧,心理健康教育論文挺難找的,我現在真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論文,誰要是可以找到心理健康教育論文,就告訴我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網址吧,謝謝告訴我心理健康教育論文,找到心理健康教育論文挺不容易的啊,謝謝啊
⑤ 怎樣選擇教育學方面的論文題目
101、教師(或學生)工作(或學習)動機的激發研究
102、教師(或學生)心理素質問題研究
103、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研究
104、教師成長(發展)的途徑、方式探索
105、學習(或教學)策略研究
106、教學活動中知識、技能與能力的轉化研究
107、網路環境下的德育有效性研究
108、網路環境下的班主任工作研究
109、網路環境下的師生關系建設研究
110、網路教學中的教師角色轉變與適應研究
111、網路環境下的指導——自主學習研究
112、新課改下的教師工作挑戰及其適應研究
113、新課改下的教師專業持續發展研究
114、新課改下的教師觀重建研究
115、新課改下的學生觀重樹研究
116、新課改下師生關系的更新及其教育對策研究
117、新課改下不同教學模式的比較及其實踐綜合研究
118、新課改中地方課程的實踐與反思
119、新課改中校本課程的實踐與反思
120、論校本課程開發中的教師地位與作用
121、新課改中家長的教育影響力研究
122、論現代化大潮下的學校管理戰略設計
123、論國際化大潮下的學校教育目標設計
124、論人性化思潮下的教育規則修改
125、論信息化趨勢下的培養目標設計
126、論科學化思潮下的科學主義教育
127、流動人口子女教育的問題與解決研究
128、城鄉兒童教育機會均等的考察與反思
129、義務教育階段教育應試化傾向的觀察與批判
130、論網路教育質效的評價
131、論網路教育的管理與考核
132、系統的思想、理論和方法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
133、教育管理系統中的決策及其特徵
134、系統評價及其教育中的應用
135、課堂教學系統的系統分析
136、中小學實行校長負責制的利弊探悉
137、中小學實行校長負責制應處理好的幾個關系
138、試論教師資源的有效配置
139、試論中小學教師聘任制的建立和建全
140、當前中小學教師聘任工作的規范研究
141、教師積極性調動的途徑
142、貧困地區教師隊伍建設研究
143、校長負責制與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權力關系研究
144、實行校長負責制的學校黨支部的功能和作用
145、班級教育力量的形成
146、網路時代德育工作新途徑
147、領導應變能力研究
148、學校管理中良好工作態度的培養
149、管理目標的功能研究
150、學校管理中決策科學化(或民主化)研究
151、現代學校管理中教代會職能研究
152、期望理論在學生管理工作中的運用
153、雙因素理論與教師積極性的激勵
154、貧困地區教育經費籌措
155、成就動機理論與教師成就感的培養
156、公平理論與教師積極性的調動
157、外國教育史與中國教育改革(這是論文方向,自己確定小標題)
158、論知識經濟背景下的教育先行戰略
159、柏拉圖《理想國》的教育思想評述
160、班主任工作研究(這是論文方向,自己確定小標題)
162、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培養的途徑
163、學校管理制度研究
164、校本管理研究
165、教師依法執教研究
166、學生品德評價研究
167、信息化時代課堂教學模式研究
168、高校擴招對基礎教育的影響
169、教師教學科研和教學質量的關系研究
170、後進生的成因和轉化對策
171、網路教育中的教師素質結構及其應對研究
172、網路背景下學生學習的特徵及其教育變革研究
173、網路教育中的師生關系特徵及其教育導向研究
174、傳統課堂教學與網路教學的比較研究
175、網路下的教學過程特點研究
176、基於網路開放性特徵的教育變革研究
177、大學生的擇業觀念與行為研究
178、大眾傳播媒介對青少年的心理及行為方式影響的研究
179、師生關系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研究
180、教育發展與就業需求的社會心理學研究
181、書院的產生對中國當代教育的啟示
182、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會心理學研究
183、親子關系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研究
184、培養青少年的健康人格研究
185、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研究
186、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問題研究
187、青少年的情感能力培養的研究
188、青少年的智力開發研究
189、青少年的創造力培養研究
190、基礎教育課程管理體制的創新
191、適應新課程改革,加強學校教學管理
192、新課程與教育評價的改革
193、語言藝術在課堂教學管理中的應用(語言可包括口語、體態語和書面語)
194、基礎教育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活動的開發與實施研究
195、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
196、我國家庭教育的新情況,新問題及其對策
197、獨生子女心理特點及成因分析
198、論離異家庭對兒童性格形成的消極影響
199、初中生常見心理問題及學校教育對策
200、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方法設想
201、試論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活動因素
202、青少年人際心理異常與家庭教育
203、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方法設想
204、教師隊伍現狀和問題透視及改革對策
205、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設計
206、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評價
207、新課程理念下的學校評價
208、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角色轉化
209、數學發展性評價內容研究
210、說課的藝術性與規范性
⑥ 中學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中學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
發表於《學校管理參考資料》2002年6期 閱讀328次
心理因素在人們行為中的作用很早就為人類所知道,但把心理教育作為一門應用科學卻是近代才有的。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方興未艾,各地的實驗研究取得一定成效,但眾多的實驗研究卻缺乏理論指導,難以形成一種較為科學的體系和穩定的模式。因而,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中學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關繫到這項工作的開展、深化、發展和完善。本文以此為目的,對中學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進行探索,以期推動心理健康教育的進一步完善。
一、構建「四結合」全方位、立體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構建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應重在教育。對中學生心理問題的處置,大致有醫學模式、咨詢輔導模式和教育模式三大類。醫學模式重在治療和重建;咨詢模式重在探討心理問題及處置;教育模式重在教育、預防和發展。構建「四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於能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特點。換言之,它能有組織、有系統、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促成其心理健康發展,而不是零散的、片面的、非系統的、不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其目標不僅僅在於治療,更注重預防與發展。這種「教育模式」區別於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和心理輔導。具體如下:
1、心理教育與心理測量相結合
心理測量主要是運用一些心理學方面的測量理論和工具,根據學生和教師的需要和要求,對學生行為確定一種數量化的價值,便於學生的自我了解和自我認識,其內容主要是學績測試和人格測試。心理測量主要為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服務,它側重於描述學生心理發展的現有狀況,了解在咨詢、輔導、教育之後學生心理發展出現的變化與改善。學校在進行心理測驗時,首先要明確測驗目的,有的放矢地選擇測驗項目;其次要注重測驗實施過程的科學性和保密性;最後還要進行科學分析,解釋測驗結果,提出有價值的教育建議。此外,學校還要根據測驗結果反映出來的規律、特點和問題,高速和完善心理教育工作。
2、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相結合
根據各級教育部門的要求,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建立心理咨詢室。其形式有個別咨詢、集體咨詢兩種。心理咨詢應成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此為依託,它應在向全體學生開展廣播、電視、刊物等各類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與教育活動;同時,根據學校實際,心理咨詢還可以與專家、學者等專業人士合作,開展針對學生、家長特殊需要的心理咨詢活動。但是,心理咨詢只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方面,是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補充。
3、心理輔導與心理行為矯正相結合
學生心理行為問題矯正是面向少數具有心理、行為問題的學生而開展的心理輔導、行為矯正訓練的教育內容。一方面,通過個別輔導矯正由於心理障礙而導致的問題行為,如恐懼、說謊、失眠、攻擊行為等。另一方面,以活動為依託對學生進行心理滲透的輔導,通過開展各種競賽活動、體育活動、審美活動等集體活動,以自我表現、陶治等方式,使學生自覺地、有意識的養成符合心理健康標準的良好行為。
4、心理教育與班主任管理工作相結合
班主任是班集體的組織者、教育者和指導者,其一言一行影響到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由於長期以來,大多數學校忽視心理健康教育,忽視教師心理教育能力的培養,班主任管理工作經常處於單向的教育方式,而不是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地融入到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現代教育表明:缺乏心理教育能力的教師不能算優秀教師,作為一名塑造靈魂的工程師,不但要有廣博的知識,還要有較強的心理教育能力,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二、「四結合」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特點
下面從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內容、原則、實施途徑等方面分析該模式的特點。
1、目標。 該模式要實現的目標具有以下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發展性。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心理健康工作,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使其在正確處理好學習、生活、擇業、人際關系等方面的心理矛盾和問題的能力。
第二層次,預防性。面對的是部分在學習上、心理及生活適應上有可能發生問題或問題剛出現苗頭的學生,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能掌握有關心理健康知識,培養自我心理調節能力,減少或避免心理疾患的產生。
第三層次,治療性。及時矯正學生心理疾患,排隊其心理障礙,幫助他們作心理康復,
2、內容。 該模式的內容具有實踐性與針對性。中學階段,學生心理常受到這些問題的困擾。
①學習問題。如考試焦慮、成績不理想、升學受挫等等。
②人際關系問題。如交往恐懼、與老師、同學之間的關系不良等。
青春問題。由青春期的性成熟而帶來的心理問題,如性幻想、自慰、與異性交往的恐懼等。
③自我意象問題。如自戀、自傲、閉鎖等不良心理的出現。
④擇業問題。如人生目標渺茫,對未來社會生活感到茫然,缺乏就業心理准備等。
此外,還有來自家庭方面以及個人身體的疾患而引起的心理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確定中學各年級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如下:
初一年級:入學心理適應教育;學習興趣培養;良好個性品質。
初二年級:人際關繫心理教育;青春期性心理教育;受挫心理教育。
初三年級:「學習心理」知識教育;應試輔導;挫折心理教育;自我心理調節能力的培養。
高一年級:高中學習心理適應教育;挫折心理教育;人際交往心理教育;人際交往心理教育;創造力的開發。
高二年級:異性交往心理教育;情商教育;自我心理障礙的排除;挫折心理教育;學習心理知識教育。
高三年級:「學習心理」知識教育;擇業心理教育;挫折心理教育;應試心理輔導;社會適應心理教育;就業心理准備;自我心理調控能力的培養。
3、原則。「四結合」的中學心理健康教育應遵循以下原則:
(1)目標性原則。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標在於促進學生健康發展,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培養學生的優良心理品質,提高他們的生存、適應能力,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的潛能。
(2)科學性原則。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堅持內容、教育方法與手段的科學性。要以科學的、先進的心理衛生知識和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基本知識對青少年進行教育。在心理咨詢中,要以嚴肅認真的態度,令人信服的科學依據對待並回答青少年提出的問題,擯棄那種自以為是、主觀臆斷的做法。訓練各種良好行為,要採用科學的方法,建立目標,規定過程,有觀察、有對照和比較,並且要注重訓練效果。
(3)疏導性原則。教育者要循循善誘,疏通學生的心理障礙。對於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教師要認真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利用各種機會因勢利導,將他們沉鬱在心中的種種不愉快的感受疏泄出來。如果教師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對待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學生極易產生對抗情緒,壓抑在心頭的不良情緒越積越多無法得到疏通,往往就以扭曲的方式渲泄出來。這樣的結果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相悖的。
(4)差異性原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明顯的差異。因此,確定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時應遵循差異性原則,以滿足不同年級、不同學生的心理需要。如:進行人際關系的心理健康教育時,對於不同年級的學生,所講的知識內容,所舉的教育實例都應有所不同,所設計的教育活動,訓練內容及方式也應有所調整.同樣,對不同特點的學生應進行分類指導。如:單親家庭的子女或有不同心理。行為問題的學生往往需要特殊的心理健康的教育與活動。
(5)活動性原則。根據實踐性與應用性的要求,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應突出以活動為主的特點,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靈活多樣,富有情趣的活動中,發揮活動的優勢,注重活動過程的教育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中,應創造性地設計多種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健康地成長。
(6)預防性和發展性原則。心理健康教育應重在預防,通過優化學生心理品質,促進他們心理的健康發展,盡量避免或減少心理問題的發生。心理治療的效果再好,也只是補救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最根本的還在於防患干未然,全面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增強其心理自我調適能力、防禦能力,承受能力。
當然,我們不能把預防誤解為阻止問題的發生,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生受多種因素影響,我們很難預料和阻止。關鍵是我們能夠通過優化學生心理品質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質水平,盡量避免或減少問題的發生。一旦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由於他們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有自我調適能力和承受能力。所以說預防與發展實際上是同步的,都是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4、實施途徑。 根據上述模式的要求,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可通過以下途徑:
(1)面向全體學生的心理教育途徑。
①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其課程的特色是在生理衛生課中增加心理衛生的內容,稱為生理心理衛生。根據不同年齡,不同年級的特點,通過心理衛生課向學生普及心理衛生常識,使學生能夠了解,分析自己的心理狀況,提高抵禦心理疾病的能力。
②開展團體咨詢活動。出現同類心理疑問的小組成員對所存在的問題進行自由議淪,利用團體的相互影響,啟發。引導和幫助,形成團體的共識,使學生對自己的問題有所領悟和理解,進而改進自己的態度和行為。
③開展多元化的集體活動。開展生動活潑的活動,可促進人際交往,建立團體合作。友愛互助的人際關系,促進身心和諧發展。活動形式可以多樣化,如體育比賽、知識競賽、登山、演講,交友聯誼會等等。
④在各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求教師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規律來進行教學,在各科教學中有意識地向學生普及心理衛生知識,尤其是學習心理方面的常識,幫助學生掌握學習的心理規律,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2)面向個體學生的心理咨詢途徑
首先,學校要宣傳心理咨詢的意義,改變心理咨詢意味著存在心理疾病的不正確認識,鼓勵需要咨詢的學生進行個別咨詢。
其次,設置心理信箱,成立心理咨詢室。開設熱線電話,多渠道開展心理咨詢。
(3)潛在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徑
①加強校園心理文化建設。實施心理教育,我們還可利用學校的隱性課程一一校園文化,把這無聲的教育與有聲教育相結合。加強校園心理文化建設,如設立心理教育專題板報,成立心理教育校刊,開設心理圖書閱覽室,開展「心理專題」手抄報等做法,可營造一種濃厚的心理教育氛圍,起滲透性、暗示性的作用,能提高學生的心理教育意識,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心理教育。
②成立家長學校,形成心理教育網路.學生的心理壓力和心理問題不僅來自於學校,也來自於家庭。家長本身不健全的人格或不健康的心理,不恰當的教養方式,不和諧的親子關系都會直接引起學生的心理問題,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應延伸到家庭中去,建立採取「家長與學生同時接受教育」的策略,提高家長的心理教育意識。家長學校在心理教育方面的任務是:一是向家長宣傳普及心理教育知識,二是幫助家長了解青春期學生的心理特徵及在這階段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三是向家長及時反映其子女的心理動態及所出現的具體問題,使家長與學校積極配合,共同做好心理教育工作。
⑦ 心理健康教育論文怎麼寫,最好找一篇。
怎樣寫一篇論文 引言 當你開始一篇碩士論文的寫作——這一讓人畏懼的工程時,許多人就開始為怎樣選一個明確而合適的問題來進行說明和構建一個可接受的理論而掙扎。大多數情況下,最後他們的論文總受到關注於該論文所選問題的各方的批評。例如論文缺乏學術價值,或者沒有實證研究作基礎。在這種情況下,似乎學生和研究者很難在一個共同的背景下來形成一個有關好論文的合理標准。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提供這樣一系列的標准,來作為一篇有資格成為好論文的評價標准。 論文的目的 一篇論文最基本的目的就是使你的導師或是你的合作研究者確信你所提交的論文是合乎標準的,而且必將會在你所感興趣和有關的研究領域內有很大的機會將會獲得很好的研究結果。因此,如果你的論文僅僅只是基於一個籠統而模糊的概念,即使這個概念很適合你論文所選的主題,那麼你的論文依然會成為學術垃圾。選擇主題和寫一個研究計劃只是你寫一篇學術論文的第一步,接下來很還有很多重要的工作要做,例如相關文獻的遴選,做出你研究的計劃等。 一篇論文不被接受或是被拒絕並不僅僅只因為所選的課題。然而,在一篇論文的寫作中,論文的選題又成為最為困難的工作。研究生課程應該來說是論文選題很好的基礎。當然,生活中新近發生的新聞也可以成為你選題的基礎。但是,這種選題的關鍵是把所選的新聞話題在模型化為一個合適的論文選題前你要確定有一定的學術文獻與此相關。 對研究的問題進行思考 當你為論文選擇一個合適的主題時,去找一個全新的話題往往是不明智的舉動。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這樣寫論文是研究生第一次全面的參與到一個研究中,因此謹慎一點,這樣也許會更好。因此,選擇一個以前從未有學者進入過的領域來進行研究也許並不是十分合適。開創性的工作可能只是適合一些傑出的學生或是經驗豐富的研究者來進行挑戰。 論文的標准 一篇好的論文應該滿足的一些常規的標准就在這里不進行闡述了,例如行文要簡潔,正確的語法等等。這篇文章將僅僅來闡述一些與論文所選主題相關的基本標准。然而不幸的是,與碩士論文相關的最基本的標准,似乎也是使學生最為困惑的了。在這一部分,我們將討論兩個最為關鍵的標准:學術價值和一些實證研究的支持。 A.學術價值 似乎不可能對「學術價值」下一個明確的定義,我們將通過討論一系列的論題來闡述這個問題。在本質上我們並不能對論文一定有某種學術價值作保證,但是在某種程度上會為你的論文寫作提供一個清晰的基礎,從而使你的論文達到一定的學術水平。 1、 與現有的學術領域相關:從最基本的來說,一篇論文的學術價值能為它與學術的相關性所測評。但尷尬的是,學術可能將某一個研究成果因許多原因而判定其為有這種相關性。例如一個研究結果可能證實和駁斥已存在的理論,它可能加深對現有知識的理解(或是得出與這種知識的悖論),它可能為未曾研究過的領域提供新的見解或是提供更改進的或是全新設計的研究手段。從已有的例子可以清晰的看出,學術價值與實踐價值並不存在必然的聯系。 2、 外部的論證:論文的學術價值的問題經常與論文對所期望結果的概括性程度有關。研究結果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下才能適用(例如單個的企業),而在其他的情境下就不再存在這種相關性了,因此一般情況下,論文對已有知識的促進有著非常有限的價值。正是如此,如果你的研究設計的期望結果被認為能在廣泛的情境中適用的話,那麼你的論文結論將會有更高的學術價值。 3、 內部論證:學術研究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我們必須考慮研究的結果是否能說明是獨立變數和非獨立變數之間的因果關系而得出這一結論的。例如,我們設計的一個研究是測試信息通信技術的運用對一個企業生產效率的影響,那麼這個研究應該顯示出信息通信技術的花費和企業收入的具有某種可統計的顯著關系。然而,為了測算出信息通信技術的花費對企業的銷售具有一種積極的影響這一內部的肯定結論,我們的研究設計必須能夠排除造成這種增長的其他可能原因。拿一個很大企業來說,他們在信息通信技術上投入越多的資金,他們就有一個更大的銷售量。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依然不能肯定這種銷售量的增長到底是因為在信息通信技術上投資的增長還是因為企業的規模很大。我們應該認識到,任何一個研究的設計都是內部認證和外部認證的權衡。 4、 論證:學術就是要辯論。因此,一篇論文的學術價值也是與其結論的認證程度密切相關的。這些論點可能是基於歸納推理而來——這種方法是從特殊的事例而得出普遍的規例;或是這些論點基於演繹推論——這種方法是從一般的事實而推出特殊的事例。總之,無論任何情況下,價值判斷,個人意見或是脫離情境的引用來作為論文的論據,都是不可接受的。由上面所討論的問題,我們可以看到,對已有文獻的批判性回顧是對論文的質量起著關鍵的作用。因此,我們的論文必須要包含對所選文獻的進行批判的討論,這些文獻包括文章,書籍和任何與論文主題情境相關的出版發行物。所用的文獻都必有經過基於研究方法品質的篩選(研究設計是怎樣設計和實施的)。文獻的回顧一部分可以是你在研究過程中所學習的一些課程,但是另外增加闡述一些例如來源於這一問題相關的學術期刊、專業雜志或是專著目錄(例如EBSCO)的相關研究也是非常必要的。課堂上所使用的教材一般都不會有最新的文獻信息,而且讀者在課堂上使用一般僅僅只會關注於選擇文章有限的部分,它們只會是與你的論文主題相關的那一部分。總之,在所有使用的文獻中選擇合適的參考文獻,永遠不要剽竊和脫離情境地引用作者的觀點。 B.實證研究 碩士論文的目的就是為學生提供一個使其獲取知識或是更新知識的機會,也是使其掌握各種技能來獨立完成一項研究任務。一篇論文的完成也是學生掌握一定的科研技能的表現(如研究設計,數據收集,數據分析,將已有的文獻與研究結論綜合分析並得出自己研究結論的不足)。一般情況下,一篇論文的結論不可能僅僅局限於對已有文獻的回顧,因為如果這樣的話,為了彌補文獻在實證研究上的不足,論文需要達到一個更高層次的原創性思考。因此,文獻綜述一般僅僅是(又一次的)適合非常傑出的學生或經驗豐富的研究者來挑戰的。 會計和信息管理系有著非常悠久的實證研究的傳統。這就意味著我們並不會有興趣告訴你應該做什麼,而是強調我們是怎麼做的。那麼實證研究的目的就是解釋現有的實踐並思考研究結論對於理論和實踐的意義。因此,我們鼓勵我們的學生參與定量性的實證研究。盡管定性的研究並不是嚴格的不被接受,但實際上這一研究方法是復雜並飽受爭議的。它在研究方法上經常是基於案例分析或是個人經歷,因此它在結論上自然不具有說服力。這些弊端使得定性研究不是十分適用於碩士論文的寫作。 為論文選一個合適的研究方法是一項非常復雜的任務,本文也難以展開進行探討。更加詳細的論述請參閱Black(1999)。然而,這里需要指出的一點是,許多情況下,學生在一個實踐的環境下會找到論文主題的靈感,例如作為一名實習生時。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學生會傾向於提交基於單個案例分析的論文。這種方法是假設對於單個企業的案例研究所得出的結論可以滿足我們在上文中所提到的論文的標准。然而大多數情況下,這種假充是不成立的。基於單個案例的實證研究僅僅是在特殊的情境中提供了相關的學術結論。但是,在單個企業的情境下進行可接受的研究還是有可能的,盡管不是一個基於案例的研究設計。然而,通過基於採集自單個企業的檔案數據資料來設計一個合理的研究或是通過問卷來設計研究方案都是有可能的,這些問卷的受訪者是單個企業的顧客,或是單個企業的供應商甚至可以是單個企業的雇員。只要你的研究結論能夠在這一特定的企業情意之外仍然有說服力,那麼這樣的研究設計都是可以被接受的。 論文的結構 一句話,一篇合格的碩士論文應該至少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1、提供一個引言,這里應該是你論文主題的一個概要。引言的目的就是吸引讀者的興趣並使讀者相信你所選課題的正確性和重要性。 2、論文中所提出的研究問題是什麼,同時你的論文結論在多大程度上增加了對論文研究問題的回答和深化?必須指出,在大多數情況下,一篇論文的目的並不是要去回答研究的問題。因此,論文中必須說明論文的結論在何種意義和何種程度上分析所研究的問題。 3、論文研究的問題與現有的文獻怎麼的聯系?找到相關的引證並且解釋所提的研究項目為現有的知識在關於這一問題上進行了怎麼的深化。 4、為了闡述這一研究的問題,你使用了何種研究方法?例如,實證研究可能使用從資料庫中或公共資源中獲取數據,又或是利用問卷,訪問或實驗的方法。對於方法的選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在研究中所討論問題的性質。某些研究方法就更適合用於一些以前從未有人研究的探索性的研究課題。那麼,在這種情況下,研究的主要目的可能就是利用諸如細節案例分析法,深度訪談法或是專家小組法在細節上評價現實中的感興趣的現象。另一種情況下,論文的目的可能就是要通過聚焦一個以前從未談及過的特殊問題來充實已有的大量文獻。這種情況下,論文的結論更傾向於概括性的,其所使用的資料庫或是採用的問卷也會是更為恰當的。 5、哪些人將會對論文研究項目的研究結果產生興趣?例如,你所研究的項目與實踐者有關,但是,在你在論文中詳細解釋之前,它應該也具有某種學術價值。 結論評注 這篇文章主要為會計,審計和信息管理方向尋找論文題目的學生而論述了有關論文寫作的某些重要方面。在FdEWB-UM的論文指導中能找到更多的有關論文寫作的信息。 參考文獻 [1]Black, T.R., 1999, Doing Quantitative Research in the Social Scienc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Research Design, Measurement and Statistics, Sage Publications, London [2]Ryan R.J., R.W. Scapens, and M Theobald, 1992, Research Methods and Methodology in Finance and Accounting, Academic Press, London 華北地區: 北京大學 http://group.xiaonei.com/GetThread.do?id=315703771
⑧ 心理健康論文題目有哪些
健康論文題目有很來多,這要根據自自己所從事的心理健康的研究方面去做出題目,根據自己所研究的內容,成果過程來定題目,因為文章的題目就是文章的中心,要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主要內容去概括這樣的心理健康的題目,一般是關於心理健康,尹如何引導人走出陰影?動能方面的這方面的題目很多,我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去做出合理的題目
⑨ 求高一研究性學習的論文 題目是《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 關於體育這方面的~~
做一個心理健康的人
健康不只是身體的健康,心理健康同樣很重要。心理健康是現代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
那麼,什麼是心理健康?
——個體能夠適應發展著的環境,具有完善的個性特徵;且其認知,情緒反應,意志行為處於積極狀態,並能保持正常的調控能力。 生活實踐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自覺控制自己,正確對待外界影響,使心理保持平衡協調,就已具備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徵。
現在人們對心理健康的標準是這樣定義的:
一、具有充分的適應力;
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並對自己的能力做出適度的評價;
三、生活的目標切合實際;
四、不脫離現實環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六、善於從經驗中學習;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八、能適度地發泄情緒和控制情緒;
九、在不違背集體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發揮個性;
十、在不違背社會規范的前提下,能恰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行為協調統一,其行為受意識的支配,思想與行為是統一協調的,並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個人的行為與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亂,語言支離破碎,做事雜亂無章,就應該進行心理調節。
做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要自信。玫瑰就是玫瑰,蓮花就是蓮花,只要去看,不要比較。一味的比較最容易動搖我們的心態,改變我們的初衷,而比較的結果,使人不是自卑,就是自傲,總之是流於平庸。一個人一旦沒有了自信,就會脫離正常的生活軌道。
做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會欣賞。人生不必苛求完美,只要你擁有一個輕松自我的微笑,只要你擁有一份向上進取的心境,只要你滿意於自己的踏實努力,便能夠好好地欣賞到別人,別人也能欣賞你。
做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要安心。圍棋多佔一格就勝,缺一格就敗。勝敗是根據一定的條件決定的。如果沉湎於勝敗之詞,則必然形成各種精神上的苦惱。「圍棋的對手,恨之入骨,卻又愛不釋手」。我們很想一格不漏地獲勝,這就是人生的努力。努力乃是我們人生的本來面目。如果放棄了勝敗和努力,這時的人生則一無所有。安心並我們的目的,安心而努力才是目的。不肯枉自沉湎於勝敗之詞,就是安心。
心與身的關系問題是一個古老的哲學問題,也是現代健康教育必須明確的一個基本的觀念問題。早在公元前三百年前後,我國古代唯物主義思想家荀子就在《天論》中提出了「形具而神生」的唯物主義觀點,成為我國中醫理論「形神合一」學說的指導思想之一。我國中醫理論認為:「形者神之體,神者形之用;無神則形不可活,無形則神無以生。」其中神是形體的主宰者。對此,我國醫學典籍《黃帝內經》中也早有論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說明人的心身活動都是在心神的統攝和協調之下進行的。
這表明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古代思想家和醫學家即已明確地認識到,心與身是統一體,兩者互相影響,而心又是主導方面。事實表明,對於外界環境因素的刺激,人的心與身是作為一個整體來反應的,因而在研究健康和健康教育時,就要充分注意心與身兩個方面,不能只注意一個方面而忽視另一個方面。因為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聯系、相互制約、交互影響著的。 例如在人體內分泌系統中,甲狀腺的生理功能是分泌甲狀腺素,調節機體的新陳代謝,如果甲狀腺機能亢進,甲狀腺素分泌過多,新陳代謝加速,就會引起個體產生緊張性心理反應,如情緒易激動,注意分散,焦慮不安,甚至產生妄想和幻覺;相反,甲狀腺素分泌不足,代謝作用減慢,個體心理的智能活動就會減慢,反應遲滯,記憶減退,思維緩慢,常會出現悲觀、抑鬱等消極否定性的心理狀態。這表明生理功能的異常變化會引起心理功能降低或紊亂。反之亦然,心境不良也會導致生理病變。比如,一個人如果長期處於緊張、焦慮、憂愁和憤懣的心境狀態,就會導致食慾減退,胃酸分泌增多,胃壁充血,胃黏膜出現延展,使充血部位變得單薄,保護胃壁的作用降低,使胃壁經常處於胃酸的侵蝕之中,久而久之就會導致胃炎、胃腸潰瘍等消化性疾病。心身醫學研究表明,任何生理病變,都有可能引起心態消極變化,出現抑鬱、悲觀、焦慮、恐懼甚至絕望等消極心態,嚴重者可能出現各種形式的伴發性精神障礙。 相反,任何過分的心理反應或異常的心態變化,也有可能導致生理病變,即心因性疾病。因而在任何形式的健康教育中,既要重視生理健康教育,更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兩者不可偏廢。總之,健康的本質就在於和諧。」
我們要做一個身體健康的人,更做一個心理健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