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互聯網時代課堂教學

互聯網時代課堂教學

發布時間:2021-02-04 10:41:25

⑴ 面對互聯網時代,促進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學生學習方式,教師教學方式的有效途徑是

當前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已成為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熱點。只有準確把握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概念、原則和方法,才能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實現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一、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含義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是指將信息技術、信息資源與學科教學有機結合 ,通過在各學科教學中有效地應用信息技術,促進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學生學習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為學生創造生動的信息化學習環境,使信息技術成為學生認知、探究和解決問題的工具,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及利用信息技術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

二、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原則

在教學實踐中 ,中小學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要遵循以下原則

1.以先進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為指導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是為了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養 ,並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過程不僅僅是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過程,它必將伴隨教育、教學領域的一場深刻革命。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要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建構主義理論可以對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2.構建新型教學結構

當前教改的主要目標是創建新型教學結構 ,即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學教並重」的教學結構,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要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生既是知識的建構者,又是信息技術的使用者;而教師作為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幫助者,其主要任務是為學習者建構恰當的學習情境,並提供必要的幫助信息。

3.建設高質量的教學資源

建設高質量的教學資源是實現課程整合的必要前提。建設教學資源可結合教師開發和學生創作 ,充分利用全球性、可共享的信息資源作為素材,整合到學科教學中。可以通過網路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已有的資源,教師也可以自行開發適用的教學資源。

4.結合各學科特點建構新型教學模式

在基於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中 ,信息技術要服務於具體的學科學習任務。教師應結合各自學科特點去建構既能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又能較好體現新型教學理念的教學模式。

三、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方式

從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作用來看,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方式主要有

1.信息技術作為演示工具

這是信息技術用於學科教學的最初表現形式 ,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最低層次。教師可以使用現成的計算機輔助教學或多媒體素材庫,也可以利用一些多媒體製作工具,綜合利用各種教學素材,還可以利用模擬來演示某些實驗現象。這樣通過合理的設計與選擇,計算機代替了幻燈、投影、粉筆、黑板等傳統媒體,實現了它們無法實現的教育功能。

2.信息技術作為交流工具

信息技術作為交流工具 ,是指將信息技術以輔助教學交流的方式引入教學,主要實現師生之間情感與信息交流的作用。教師可根據教學需要和學生興趣開設一些專題或聊天室,並賦予學生自由開辟專題和聊天室的權力,使他們在課後有機會進行充分交流。另外,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這些通訊工具與外界交流,獲取知識。

3.信息技術作為個別輔導工具

教師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 ,運用練習型和計算機輔助測驗,讓學生在練習和測驗中鞏固、熟練知識,決定下一步學習的方向,實現個別輔導式教學。此外,教學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4.信息技術提供資源環境

校園網、互聯網的建成使學生的學習資源由單調的文字教材變為信息密集、形式多樣、海量開放的資源庫。在這種豐富的資源環境下學習 ,能夠極大擴充教學知識量,使學生不再局限於學習課本上的內容,而是能開闊思路,接觸到豐富的信息。

5.信息技術作為測評工具

信息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為學習者的個別輔導工具 ,指導個別化學習,它的測評系統能及時向學習者提供學習效果的反饋信息,使學生明確學習中的長處與不足,便於有目的地調整學習。

6.信息技術作為信息加工工具

信息技術作為信息加工工具主要培養學生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 ,強調學生在對大量信息進行快速提取的過程中,對信息進行重整、加工和再應用。

7.信息技術作為協作工具

計算機網路技術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實現協作學習提供了良好的技術基礎和支持環境。網路環境大大擴充了協作范圍 ,減少了協作的非必要性精力支出。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通過分工協作,獲得共同進步,不僅學到知識與技能,而且在過程與方法上獲得收益,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得到體驗。

8.信息技術作為探究工具

現代信息技術正在為探究學習這種高層次認知活動提供越來越有力的支持。根據教學需要 ,創設一定的情境,並讓學習者在這些情境中進行探究、發現,有利於加強學習者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學習能力的提高。

四、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基本模式

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可靈活採用各種教學模式

  1. 探討式(協作學習式)

  2. 其程序是 :提出問題----分組研究----確定選題----自主學習----發布學習成果----信息反饋。這種教學更加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並逐步建立起包括研究性學習、自主性學習等多樣化的學習模式。

  3. 2.講解演示

  4. 講解演示模式模仿了教師課堂講授與演示的教學方法。利用多媒體計算機所具備的圖像、動畫、語言和音樂的功能 ,發揮計算機所特有的交互性,將教材內容呈現給學生。該模式也可供學生作為個別教學的形式利用,通過選擇學習時間的長短起到因材施教的作用。

  5. 3.操作與練習

  6. 操作與練習是當前用得最多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基本教學模式。它是通過反復地練習使學生鞏固和熟練某些知識和技能,提高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速度和准確性。該模式的特點是計算機的即時反饋功能得到了恰當的應用。

  7. 4.個別指導

  8. 個別指導模式主要模擬教師對學生的教學情景 ,即利用計算機扮演講課教師角色。它基本採用分支型程序教學方法,將教學內容分成一系列教學單元,每次呈現只是一個概念或知識點。

  9. 5.對話

  10. 「對話」是指計算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計算機可以向學生提問 ,允許學生用自然語言回答,學生也可以向計算機提問。這種模式實現了計算機與學生間的「真正」對話。

  11. 6.教學游戲

  12. 教學游戲常常被用於產生一種較強烈的競爭性的學習環境 ,而其內容和環境都與教學目標相聯系,把知識性、趣味性和教育性融為一體,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起到「寓教於玩」的作用。

  13. 7.模擬

  14. 模擬亦稱模擬 ,是指用計算機模模擬實現象或實現理論上的「理想模型」。這種模式形象直觀,生動活潑,非常有利於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15. 8.計算機輔助測驗

  16. 計算機用於教學後 ,許多學校用計算機進行教學評價、測驗。由計算機顯示題目,考生在終端操作答題,計算機立即核對答案和評分。這種測驗能為考生及時提供反饋信息,還可以及時幫助學生澄清錯誤概念,特別適合於單元測驗和幫助學生進行學習。

  17. 9.問題解答

  18. 問題解答試圖給學生呈現一個或幾個問題情景 ,讓學生加以解決。該情景常以其神秘性、迷惑性給學生以挑戰,從而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19. 10.發現式學習

  20. 發現式學習是屬於認知建構主義理論中的一種學習方法。通過計算機使學生置於構造好的環境中 ,並提供進行探索、分析、推導、計算等工具,使學生在探索過程中發現並掌握新概念和原理。

  21. 11.遠程輔導與在線討論

  22. 遠程輔導與在線討論的模式主要是指處於異地的學習者及教師利用 Internet網路通信技術所進行的一種學習方式。通過網路,可以共同上課,共同討論問題,可以做一些以往教學手段難以完成的事情。

⑵ 互聯網時代是否可以忽視課堂教育

互聯網時代創新了課堂教育的內容、形式和評價,不可以忽視課堂教育。
教育互聯網+意味著教育內容的持續更新、教育樣式的不斷變化、教育評價的日益多元。一言以蔽之,中國教育正進入到一場基於信息技術的更偉大的變革中。

互聯網+課程,不僅僅產生網路課程,更重要的是它讓整個學校課程,從組織結構到基本內容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正是因為具有海量資源的互聯網的存在,才使得中小學各學科課程內容全面拓展與更新,適合中小學生的諸多前沿知識能夠及時地進入課堂,成為學生的精神套餐,課程內容藝術化、生活化也變成現實。

互聯網+教學,形成了網路教學平台、網路教學系統、網路教學資源、網路教學軟體、網路教學視頻等諸多全新的概念,由此,不但幫助教師樹立了先進的教學理念,改變了課堂教學手段,大大提升了教學素養,而且,更令人興奮的是傳統的教學組織形式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空悟科技的智慧校園軟體實現了這些變革。正是因為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以先學後教為特徵的「翻轉課堂」才真正成為現實。同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不再流於形式,通過互聯網,完全突破了課堂上的時空限制。學生幾乎可以隨時隨地隨心地與同伴溝通,與老師交流。在互聯網天地中,教師的主導作用達到了最高限度,教師通過移動終端,能即時地給予學生點撥指導,同時,教師不再居高臨下地灌輸知識,更多的是提供資源的鏈接,實施興趣的激發,進行思維的引領。

互聯網+學習,創造了如今十分紅火的移動學習,但它絕對不僅僅是作為簡單的即時隨地可學習的一種方式而存在的概念,它代表的是學生學習觀念與行為方式的轉變。通過互聯網,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得以強化,他們在互聯網世界中尋找到學習的需求與價值,尋找到不需要死記硬背的高效學習方式,尋找到可以解開他諸多學習疑惑的答案。當互聯網技術成為學生手中的利器,學生才能真正確立主體地位,擺脫學習的被動感,自主學習才能從口號變為實際行動。互聯網+學習,對於教師的影響同樣是巨大的,教師遠程培訓的興起完全基於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而教師終身學習的理念也在互聯網世界裡變得現實,對於多數使用互聯網的教師來說,他十分清楚自己曾經擁有的知識,是以這樣的速度在銳減老化,也真正懂得「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道理。互聯網不但改變著教師的教學態度和技能,同樣也改變了教師的學習態度和方法。他不再以教師的權威俯視學生,而是真正蹲下身子與學生對話,成為學生的合作夥伴與他們共同進行探究式學習。

互聯網+評價,這就是另一個熱詞「網評」,在教育領域里,網評已經成為現代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學生通過網路平台,給教師的教育教學打分,教師通過網路途徑給教育行政部門及領導打分,而行政機構也通過網路大數據對不同的學校、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及時進行相應的評價與監控,確保每個學校、教師都能獲得良性發展。換句話說,在「互聯網+」時代,教育領域里的每個人都是評價的主體也是評價的對象,而社會各階層也將更容易通過網路介入對教育的評價。此外,互聯網+評價改變的不僅僅是上述評價的方式,更大的變化還有評價的內容或標准。例如傳統教育教學體制下,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基本由學生的成績來體現,而在「互聯網+」時代,教師的信息組織與整合、教師教育教學研究成果的轉化、教師積累的經驗通過互聯網獲得共享的程度等等,都將成為教師考評的重要指標。

⑶ 互聯網時代下的課堂教學將如何發展

線上線下結合
1、線上聽看
2、線下實際操作

⑷ 互聯網時代,對於教師和教學有哪些沖擊

隨著「互聯網+」被納入國家戰略,互聯網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與激情」改造著各行各業。 盡管信息技術早已進入校園,在線教育網路和課程建設一茬又一茬,但以教師講台授課為主的教學形式沒有改變,或許PPT代替了黑板,學生手裡多了Pad,但課堂仍舊是那樣的課堂。究其原因,是互聯網對教育的沖擊力度還不足以從根本上改變教育的傳統生態。 「但現在不一樣了。」華東師范大學考試與評價研究院院長、慕課中心主任陳玉琨說,「進入新時期,大數據、雲計算、移動互聯等技術革命正把教育帶向教學自組織、學習社交化、思維可視化的4.0時代。」 「互聯網+教育」勢必給傳統班級制教育帶來深刻革命,但其並不是傳統教育的掘墓人,而是傳統教育改造升級的推動力。政府、學校、家庭應以開放的心態迎接「互聯網+教育」帶來的歷史性機遇和挑戰。 互聯網切中傳統教育「痛點」 一間教室、一位老師、一塊黑板,這是傳統的課堂,是千百年來人們學習知識的最主要形式。時至今日,課堂模式的某些弊端日益凸顯。 ——教學模式過「死」。教師一板一眼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受教學計劃限制,教室講課時通常圍繞教案進行,什麼時間講課,什麼時間提問,給學生多少時間回答問題等都經過預先設計,「填鴨式」課堂難免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 ——教學組織過於「被動」。傳統的課堂教學,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往往處於緊張狀態,學生學習方式較為被動並缺乏個體性,課堂上很少有思維的交鋒和智慧的碰撞,學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 ——太注重「應試」。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主要看掌握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學校對教師的評價也基本上是看教師的教學成績。偏重結果評價而忽視過程評價造成的結果是:壓抑了學生學習的自信與積極性,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的能力得不到應有的培養。 此外,在大學,長期擴招導致課堂越變越大,一個老師經常要面對上百個學生,校區間相隔太遠也造成教學效率下降。而且,培養一名好老師並非一朝一夕,使不少高校面臨師資隊伍和教學質量參差不齊的現狀。 「互聯網正好切中了傳統教育的痛點。」陳玉琨說,正如印刷術的發明大大推動了學堂教育的發展,互聯網作為一種全新的媒介,也將從時間和空間上解決傳統教育無法解決的問題。 一是打破了權威對知識的壟斷,讓教育從封閉走向開放,使人們隨時隨事隨地都能獲取想要的學習資源。二是教師和學生的界限不再涇渭分明,教師僅是「較早獲取知識」的那個人,因此教師的自身定位要從「學生學習的教練」變成「夥伴和引路人」。三是極大地放大了優質教育資源的價值,一個優秀教師甚至可以服務幾十萬名學生,傳統的因地域和師資差別導致的教育鴻溝理論上也將逐步縮小甚至填平。此外,互聯網將加速教育自我進化,傳統教育中低效率、不公平的一面將被逐漸剔除,使教育生態更加適應社會的發展。 華東師范大學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思維可視化教學實驗中心主任劉濯源提出,教育4.0就是在信息智能文明時代,以滿足學習者心智發展為主要教育目標,以互聯網和智能終端為信息載體和傳遞方式,以教學權威組織結合自主學習社群為組織形式的教育新形態。 上海交通大學慕課研究院院長助理余建波表示,教育4.0時代的「互聯網+教育」是在尊重教育本質特性的基礎上,用互聯網思維及行為模式重塑教育教學模式、內容、工具、方法的過程,是一個質變的過程。 「大數據下的教育」存在幾多變局 一次跟蹤試驗中,陳玉琨發掘了數據對教學研究的非凡效果:大部分學生學習在線數學視頻課程的順序是循序漸進的,但在課程進行數周後,學生們跳回了第3課。分析發現,第3課是一堂數學知識的復習課,顯然是學生對自己的解題能力信心不足。由此,陳玉琨知道了要在何處增加更多的知識回顧。 「教師通過數據分析結果,可以即時進行教學控制和教學反思,學生也可以盡快發現學習中的不足。」陳玉琨說,基於大數據應用,學習的過程性評價得以實現,教師也能針對不同學生制定個性化教學方案,不會再忽視某一個學生。 「國內高校從多年慕課實踐中得到的最大收獲是:盡管慕課仍強調『講壇上的賢能教育』,但它能產生大數據,數據能揭示什麼樣的學習是有效率的,進而引發教學角色、課程模式、評價方式的徹底變革。」余建波說。 大數據應用是教育4.0的表徵之一。「互聯網+教育」或將帶來以下幾方面的變革。 一是教學模式從固定時空教學向線上線下混合型轉變。可以不再是先教後學,學生先不受時空所限自主學習,再把問題帶到課堂,在老師帶領下進行探究學習,這將有助於提高教學有效性和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能力。 二是課程更加媒體化、可視化、智能化。在保障知識體系科學完整的基礎上,各領域前沿知識可藉助互聯網快速刷新學校教材和課程,改變課程內容更新慢的現狀。同時,更先進的課程外在封裝形式將使學習內容更直觀清晰,更人性化,增加學習的趣味性。 三是更多免費教育平台得以搭建。要想實現教育更高水平的均衡,優質教育資源的平等共享尤為重要。專家表示,互聯網教育的未來不再是將傳統課件搬上網路,而是打造一個匯聚更多優質課程的免費社區平台,讓學習者在強烈的學習氛圍、真實有效的互動中實現自我增值。 四是互聯網教育實現更多社會認證。人們自然希望學習完線上課程後,獲得相應的社會認可。眼下,美國個別高校已為出色的慕課學習者頒發文憑,業內人士稱,未來將有與互聯網學習內容相匹配的證書得到認可。 冷思考:學校、教師還需做點什麼? 大勢不可逆轉,如何面對機遇與挑戰?上海世界外國語中學副董事長徐儉表示,教育信息化推行以來,對我國教育教學變革產生了積極深遠的影響,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形式主義。部分中小學所謂的「校校通」、「班班通」只是將傳統的教育模式和體系搬到互聯網上,並無結構性變革,沒有教育理念的創新。 他認為,「互聯網+」時代,教師首先需主動轉變觀念,以平等視角對待學生,這是實現良性互動的保證。其次,教師本身是最好的課程,要賦予所授課程個性和風格,帶入真情實感,使自己成為無法被技術取代的教師。 與此同時,學校和教師都要真正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用戶思維,關切、理解學生的需求,提升信息化應用能力;藉助大數據應用促進管理決策的科學化、授課形式差異化及評價方式的「綠色多元」。 互聯網作為一種強大的外部力量,被寄望於隨著「互聯網+」被納入國家戰略,互聯網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與激情」改造著各行各業。 盡管信息技術早已進入校園,在線教育網路和課程建設一茬又一茬,但以教師講台授課為主的教學形式沒有改變,或許PPT代替了黑板,學生手裡多了Pad,但課堂仍舊是那樣的課堂。究其原因,是互聯網對教育的沖擊力度還不足以從根本上改變教育的傳統生態。 「但現在不一樣了。」華東師范大學考試與評價研究院院長、慕課中心主任陳玉琨說,「進入新時期,大數據、雲計算、移動互聯等技術革命正把教育帶向教學自組織、學習社交化、思維可視化的4.0時代。」 「互聯網+教育」勢必給傳統班級制教育帶來深刻革命,但其並不是傳統教育的掘墓人,而是傳統教育改造升級的推動力。政府、學校、家庭應以開放的心態迎接「互聯網+教育」帶來的歷史性機遇和挑戰。 互聯網切中傳統教育「痛點」 一間教室、一位老師、一塊黑板,這是傳統的課堂,是千百年來人們學習知識的最主要形式。時至今日,課堂模式的某些弊端日益凸顯。 ——教學模式過「死」。教師一板一眼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受教學計劃限制,教室講課時通常圍繞教案進行,什麼時間講課,什麼時間提問,給學生多少時間回答問題等都經過預先設計,「填鴨式」課堂難免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 ——教學組織過於「被動」。傳統的課堂教學,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往往處於緊張狀態,學生學習方式較為被動並缺乏個體性,課堂上很少有思維的交鋒和智慧的碰撞,學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 ——太注重「應試」。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主要看掌握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學校對教師的評價也基本上是看教師的教學成績。偏重結果評價而忽視過程評價造成的結果是:壓抑了學生學習的自信與積極性,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的能力得不到應有的培養。 此外,在大學,長期擴招導致課堂越變越大,一個老師經常要面對上百個學生,校區間相隔太遠也造成教學效率下降。而且,培養一名好老師並非一朝一夕,使不少高校面臨師資隊伍和教學質量參差不齊的現狀。 「互聯網正好切中了傳統教育的痛點。」陳玉琨說,正如印刷術的發明大大推動了學堂教育的發展,互聯網作為一種全新的媒介,也將從時間和空間上解決傳統教育無法解決的問題。 一是打破了權威對知識的壟斷,讓教育從封閉走向開放,使人們隨時隨事隨地都能獲取想要的學習資源。二是教師和學生的界限不再涇渭分明,教師僅是「較早獲取知識」的那個人,因此教師的自身定位要從「學生學習的教練」變成「夥伴和引路人」。三是極大地放大了優質教育資源的價值,一個優秀教師甚至可以服務幾十萬名學生,傳統的因地域和師資差別導致的教育鴻溝理論上也將逐步縮小甚至填平。此外,互聯網將加速教育自我進化,傳統教育中低效率、不公平的一面將被逐漸剔除,使教育生態更加適應社會的發展。 華東師范大學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思維可視化教學實驗中心主任劉濯源提出,教育4.0就是在信息智能文明時代,以滿足學習者心智發展為主要教育目標,以互聯網和智能終端為信息載體和傳遞方式,以教學權威組織結合自主學習社群為組織形式的教育新形態。 上海交通大學慕課研究院院長助理余建波表示,教育4.0時代的「互聯網+教育」是在尊重教育本質特性的基礎上,用互聯網思維及行為模式重塑教育教學模式、內容、工具、方法的過程,是一個質變的過程。 「大數據下的教育」存在幾多變局 一次跟蹤試驗中,陳玉琨發掘了數據對教學研究的非凡效果:大部分學生學習在線數學視頻課程的順序是循序漸進的,但在課程進行數周後,學生們跳回了第3課。分析發現,第3課是一堂數學知識的復習課,顯然是學生對自己的解題能力信心不足。由此,陳玉琨知道了要在何處增加更多的知識回顧。 「教師通過數據分析結果,可以即時進行教學控制和教學反思,學生也可以盡快發現學習中的不足。」陳玉琨說,基於大數據應用,學習的過程性評價得以實現,教師也能針對不同學生制定個性化教學方案,不會再忽視某一個學生。 「國內高校從多年慕課實踐中得到的最大收獲是:盡管慕課仍強調『講壇上的賢能教育』,但它能產生大數據,數據能揭示什麼樣的學習是有效率的,進而引發教學角色、課程模式、評價方式的徹底變革。」余建波說。 大數據應用是教育4.0的表徵之一。「互聯網+教育」或將帶來以下幾方面的變革。 一是教學模式從固定時空教學向線上線下混合型轉變。可以不再是先教後學,學生先不受時空所限自主學習,再把問題帶到課堂,在老師帶領下進行探究學習,這將有助於提高教學有效性和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能力。 二是課程更加媒體化、可視化、智能化。在保障知識體系科學完整的基礎上,各領域前沿知識可藉助互聯網快速刷新學校教材和課程,改變課程內容更新慢的現狀。同時,更先進的課程外在封裝形式將使學習內容更直觀清晰,更人性化,增加學習的趣味性。 三是更多免費教育平台得以搭建。要想實現教育更高水平的均衡,優質教育資源的平等共享尤為重要。專家表示,互聯網教育的未來不再是將傳統課件搬上網路,而是打造一個匯聚更多優質課程的免費社區平台,讓學習者在強烈的學習氛圍、真實有效的互動中實現自我增值。 四是互聯網教育實現更多社會認證。人們自然希望學習完線上課程後,獲得相應的社會認可。眼下,美國個別高校已為出色的慕課學習者頒發文憑,業內人士稱,未來將有與互聯網學習內容相匹配的證書得到認可。 冷思考:學校、教師還需做點什麼? 大勢不可逆轉,如何面對機遇與挑戰?上海世界外國語中學副董事長徐儉表示,教育信息化推行以來,對我國教育教學變革產生了積極深遠的影響,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形式主義。部分中小學所謂的「校校通」、「班班通」只是將傳統的教育模式和體系搬到互聯網上,並無結構性變革,沒有教育理念的創新。 他認為,「互聯網+」時代,教師首先需主動轉變觀念,以平等視角對待學生,這是實現良性互動的保證。其次,教師本身是最好的課程,要賦予所授課程個性和風格,帶入真情實感,使自己成為無法被技術取代的教師。 與此同時,學校和教師都要真正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用戶思維,關切、理解學生的需求,提升信息化應用能力;藉助大數據應用促進管理決策的科學化、授課形式差異化及評價方式的「綠色多元」。 互聯網作為一種強大的外部力量,被寄望於改變我國基礎教育「圍繞指揮棒教學」的功利化趨向,但這一目標還需教育行政部門主動作為,如鼓勵教師對教學的研究投入,注重教育教學方式創新,加快建立現代學校制度,改革考試選拔制度等,營造出按教育規律辦學、以教育質量與教育服務吸引人的良性氛圍。 此外,互聯網的發展帶動了一批「O2O」互聯網教育企業的興起,作為推動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它們的地位應當予以尊重和保護。 改變我國基礎教育「圍繞指揮棒教學」的功利化趨向,但這一目標還需教育行政部門主動作為,如鼓勵教師對教學的研究投入,注重教育教學方式創新,加快建立現代學校制度,改革考試選拔制度等,營造出按教育規律辦學、以教育質量與教育服務吸引人的良性氛圍。 此外,互聯網的發展帶動了一批「O2O」互聯網教育企業的興起,作為推動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它們的地位應當予以尊重和保護,金鵬信息智慧教育軟體。

⑸ 互聯網時代對課堂教育有什麼好處

中國教育正進入到一場基於信息技術的更偉大的變革中。教育互聯網+意味著教育內容的持續更新、教育樣式的不斷變化、教育評價的日益多元。

互聯網+課程,不僅僅產生網路課程,更重要的是它讓整個學校課程,從組織結構到基本內容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正是因為具有海量資源的互聯網的存在,才使得中小學各學科課程內容全面拓展與更新,適合中小學生的諸多前沿知識能夠及時地進入課堂,成為學生的精神套餐,課程內容藝術化、生活化也變成現實。

互聯網+教學,形成了網路教學平台、網路教學系統、網路教學資源、網路教學軟體、網路教學視頻等諸多全新的概念,由此,不但幫助教師樹立了先進的教學理念,改變了課堂教學手段,大大提升了教學素養,而且,更令人興奮的是傳統的教學組織形式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正是因為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以先學後教為特徵的「翻轉課堂」才真正成為現實。同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不再流於形式,通過互聯網,完全突破了課堂上的時空限制。學生幾乎可以隨時隨地隨心地與同伴溝通,與老師交流。在互聯網天地中,教師的主導作用達到了最高限度,教師通過移動終端,能即時地給予學生點撥指導,同時,教師不再居高臨下地灌輸知識,更多的是提供資源的鏈接,實施興趣的激發,進行思維的引領。

互聯網+學習,創造了如今十分紅火的移動學習,但它絕對不僅僅是作為簡單的即時隨地可學習的一種方式而存在的概念,它代表的是學生學習觀念與行為方式的轉變。通過互聯網,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得以強化,他們在互聯網世界中尋找到學習的需求與價值,尋找到不需要死記硬背的高效學習方式,尋找到可以解開他諸多學習疑惑的答案。當互聯網技術成為學生手中的利器,學生才能真正確立主體地位,擺脫學習的被動感,自主學習才能從口號變為實際行動。互聯網+學習,對於教師的影響同樣是巨大的,教師遠程培訓的興起完全基於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而教師終身學習的理念也在互聯網世界裡變得現實,對於多數使用互聯網的教師來說,他十分清楚自己曾經擁有的知識,是以這樣的速度在銳減老化,也真正懂得「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道理。互聯網不但改變著教師的教學態度和技能,同樣也改變了教師的學習態度和方法。他不再以教師的權威俯視學生,而是真正蹲下身子與學生對話,成為學生的合作夥伴與他們共同進行探究式學習。

互聯網+評價,這就是另一個熱詞「網評」,在教育領域里,網評已經成為現代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學生通過網路平台,給教師的教育教學打分,教師通過網路途徑給教育行政部門及領導打分,而行政機構也通過網路大數據對不同的學校、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及時進行相應的評價與監控,確保每個學校、教師都能獲得良性發展。換句話說,在「互聯網+」時代,教育領域里的每個人都是評價的主體也是評價的對象,而社會各階層也將更容易通過網路介入對教育的評價。此外,互聯網+評價改變的不僅僅是上述評價的方式,更大的變化還有評價的內容或標准。例如傳統教育教學體制下,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基本由學生的成績來體現,而在「互聯網+」時代,教師的信息組織與整合、教師教育教學研究成果的轉化、教師積累的經驗通過互聯網獲得共享的程度等等,都將成為教師考評的重要指標。

閱讀全文

與互聯網時代課堂教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