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優化課堂教學案例描述

優化課堂教學案例描述

發布時間:2021-02-04 12:48:28

⑴ 教學案例怎麼寫

教學案例書寫步驟:

1、先介紹教學案理的背景,如時間、地點等。

2、要確立案例主題

3、詳版細書寫教學案例的權過程

4、交代教學案例的結果,做一個總結。

5、評析教學案例,談談自己的感受以及反思。

教學案例是真實而又典型且含有問題的事件。簡單地說,一個教學案例就是一個包含有疑難問題的實際情境的描述。

(1)優化課堂教學案例描述擴展閱讀:

撰寫教學案例,教師要對教學過程進行真切的回顧,「照鏡子」,「過電影」,把自己的教學一覽無餘地再現,用新的觀點進行嚴格的審視,客觀的評價,反復的分析。

教學過程中的是非曲直、正確錯誤,都能由模糊變得清晰。能使教師把某些教學問題認識得比較深刻,解決得比較恰當。利於教師總結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看清自己的長處和不足。

撰寫教學案例的過程,就是重新認識教學事實的過程,就是反思的過程,研究的過程,總結的過程,提高的過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教學案例

⑵ 以一節課為例談談怎樣優化課堂教學

「自主學習」是就學習的內在品質而言,相對的是「被動學習」、「機械學習」 和「他主學習」。 在《橋之美》中我設計問題如下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問題:A在作者的眼中橋美在何處?
B為了說明橋之美作者主要舉了哪那些例子?
C聯系課文說說怎樣欣賞一幅畫?
自主明確:
A並不著眼橋自身的結構美,而是緣於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
B舉四個例子:文舉了四個例子,意在說明橋在外觀、材料與所處位置上各不相同,都能和周圍的景物既形成對照又不失和諧。 第一個例子,是寫石橋與密密的葦叢相配合給人帶來的特別感受。厚厚實實平面鋪開的葦叢使空間顯得狹窄擁擠,令人產生憋悶感;間或出現的石橋輪廓簡單鮮明,能使空間陡然顯得疏朗開闊,令人覺得神清氣爽。 第二個例子,是寫石橋與細柳合作創造的動人景緻。細弱的柳枝拂著橋身厚重堅硬的石塊,構成陽剛與陰柔這兩種不同類型的美。 第三個例子,是寫長橋之美。長橋一般建在比較寬闊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單調感。同時,出現在蒼茫水面上的長橋,是人類創造力的體現,從這個意義上說,它似乎也具有了生命。 第四個例子寫的是形式比較獨特的橋——風雨橋,作者說風雨橋上的廊和亭是「古代山水畫中點綴人物的理想位置」,給人安閑、自在的感覺,與險峻的山峰、橋下的急流給人的感受形成對照。
C畫面的構成是否有塊、線、面的搭配;畫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圍的景物既形成對照又不失和諧。
2、 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是針對教學條件下學習的組織形式而言的,相對的是「個體學習」。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
合作動機和個人責任,是合作學習產生良好教學效果的。合作學習將個人之間的競爭轉化為小組之間的競爭,有助於培養合作的精神和競爭意識;有助於因材施教,可以彌補一個教師難以面向有差異的眾多學生的教學的不足,從而真正實現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的目標。
重點研讀第④小節。
(出示學生繪制的圖畫)
四人小組討論:
a.說說圖中你最喜歡哪一幅,並說說為什麼喜歡?
b.請有繪畫天賦的同學點評。
c.我們應從哪些角度欣賞一幅藝術作品?
合作明確:
厚厚實實的平面鋪開的葦叢使空間顯得狹窄擁擠,令人產生憋悶感;間或出現的石橋輪廓簡單鮮明,
能使空間陡然顯得疏朗開闊,令人覺得神清氣爽。
細弱的柳枝拂著橋身厚重堅硬的石塊,這里有形體上的強弱、輕重、動靜之分,有顏色上的對比,還
有變(柳枝年年發新芽)與不變(橋能歷久不變)之別,種種不同,歸結起來,其實是陽剛與陰柔這兩種美的
類型的不同,因橋的輪廓精心設計而和諧統一。
長橋一般建築在比較寬闊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單調感。橋是人們勞動的成果,出現在蒼茫水面上
的長橋,是人類創造力的體現。整個環境似乎有了靈氣和生命。
b.點評語言、欣賞的角度。
c.從色彩的搭配、畫面構成(塊、線、面)、景物的選擇(強弱、明暗、動靜等)是否對立統一……角度
來判斷。
在合作學習匯總由於有學習者的積極參與,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積極的自我概念,使教學過程遠遠不只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同時還是一個交往與審美的過程。
3、探究學習
探究學習即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於學生(或科學)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搜集與處理信息,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
在課文中我設計了一個比較閱讀
同是寫橋的文章,《中國石拱橋》與之有什麼不同之處呢?
探究明確:本文是一篇帶有說明性質的小品文。它的說明性體現在文中先點明在畫家眼裡橋美在何處,隨後舉了一些具體的例子。但是與《中國石拱橋》這種較為規范的說明文不同的是,在舉例時,作者並不是用科學、平實的語言向讀者解說,而是或描寫景物,或抒發感情,文字極富表現力和感染力。
和傳統的接受學習相比,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是基於對學生的尊重。從學生的成長過程來說,是潛能的開發、精神的喚醒、內心的敞亮、獨特性的彰顯與主體性的弘揚;從師生共同活動的角度來說,是經驗的共享、視界的融合與靈魂的感召。
新課程帶給我們是有效的教學。它能夠喚醒沉睡的潛能,激活封存的記憶,開啟幽閉的心智,放飛囚禁的情愫。這必定不可缺少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
而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的關鍵在於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而這個教學過程是教師幫助學生學習的過程。

語文是最開放的學科,語文無處不在。新課程改革為語文老師創造了一個新的機遇,變化學習方式、優化課堂教學,將令教師與學生在語文教學中共同成長,並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既獲得知識有得到個性的培養與健康發展。語文教師,任重道遠!

⑶ 怎麼寫教學案例

給你一篇範文:
指數函數的圖像與性質
——高中數學教學案例
提出問題:
新課程認為知識不是單方面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運用已有的學習經驗,並通過與他人(教師指導和同學的幫助)協作,主動建構而獲得的。它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視學生為認知的主體,教師只對學生的意義建構起幫助和促進作用。通過多年教學實踐和對新課程的認識,我認為若遵循這個原則進行數學課堂教學,學生的學習將是一種高效的活動。
教材中的地位:
本節內容是在指數范圍擴充到實數的基礎上引入指數函數的,而指數函數是高中研究的第一種具體函數。是在初中已經初步探討了正比例函數,反比例函數,一次函數,二次函數的圖像和性質的基礎上,在進一步學習了函數的概念及有關性質的前提下,去研究學習的。重點是指數函數的圖像及性質,難點在於弄清楚底數a對於函數變化的影響。這節課主要是學生利用描點法畫出函數的圖像,並描述出函數的圖像特徵,從而指出函數的性質。使學生從形到數的熟悉,體驗研究函數的過程與思路,實現意識的深化。
設計背景:
在新教材的教學中,我慢慢體會到新教材滲透的、螺旋式上升的基本理念,知識點的形成過程經歷從具體的實例引入,形成概念,再次運用於實際問題或具體數學問題的過程,它的應用性,實用性更明顯的體現出來。學數學重在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經過多年的數學學習,學生還是害怕學數學,尤其高中的數學,它對於學生來說顯得很抽象。所以如果再讓讓學生感到數學離我們的生活太遠,那麼將很難激發他們的學習愛好。所以在教學中我盡力抓住知識的本質,以實際問題引入新知識。另外,就本章來說,指數函數是學習函數概念及基本性質之後研究的第一個重要的函數,讓學生學會研究一個新的具體函數的方法比學會本身的知識更重要。在這個過程中,所有的知識都是生疏的,在大腦中沒有形成基本的框架結構,需要老師的引導,使他們逐漸建立。數學中任何知識的形成都體現出它的思想與方法,因而授課中注重讓學生領悟其中的思想,運用其中的方法去學習新的知識,是非常重要的。
教學目標:
一、知識:
理解指數函數的定義,能初步把握指數函數的圖像,性質及其簡單應用。
二、過程與方法:
由實例引入指數函數的概念,利用描點作圖的方法做出指數函數的圖像,(有條件的話藉助計算機演示驗證指數函數圖像)由圖像研究指數函數的性質。利用性質解決實際問題。
三、能力:
1.通過指數函數的圖像和性質的研究,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歸納的能力,進一步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
2.通過對指數函數的研究,使學生能把握函數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學過程:
由實際問題引入:
問題1:某種細胞分裂時,由1個分裂成2個,2個分裂成4個,…1個這樣的細胞分裂x次後,得到的細胞的個數y與x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分裂次數與細胞個數
1,2;2,2×2=22;3,2×2×2=23;…………;x,2×2×……×2=2x
歸納:y=2x
問題2:某種放射性物質不斷變化為其它物質,每經過1年剩留的這種物質是原來的84%,那麼經過x年後剩留量y與x的關系是什麼?
經過1年,剩留量y=1×84%=0.841;經過2年,剩留量y=0.84×0.84=0.842…………
經過x年,剩留量y=0.84x
尋找異同:
你能從以上的兩個例子中得到的關系式里找到什麼異同點嗎?
共同點:變數x與y構成函數關系式,是指數的形式,自變數在指數位置,底數是常數;不同點:底數的取值不同。
那麼,今天我們來學習新的一個基本函數:指數函數
得到指數函數的定義:定義:形如y=ax(a>0且a≠1)的函數叫做指數函數。
在以前我們學過的函數中,一次函數用形如y=kx+b(k≠0)的形式表示,反比例函數用形如y=k/x(k≠0)表示,二次函數y=ax2+bx+c(a≠0)表示。對於其一般形式上的系數都有相應的限制。問:為什麼指數函數對底數有這樣的要求呢?
若a=0,當x>0時,恆等於0,沒有研究價值;當x≤0時,無意義。
若a<0,當x=,………時是無意義的,沒有研究價值。
若a=1,則=1,是一個常量,也沒有研究的必要。
所以有規定a>0且a≠1。
由定義,我們可以對指數函數有一初步熟悉。
進一步理解函數的定義:
指數函數的定義域:在我們學過的指數運算中,指數可以是有理數,當指數是無理數時,也是一個確定的實數,對於無理數,學過的有理指數冪的性質和運演算法則都適用,所以指數函數的定義域為R.。
研究函數的途徑:由函數的圖像的性質,從形與數兩方面研究。
學習函數的一個很重要的目標就是應用,那麼首先要對函數作一研究,研究函數的圖像及性質,然後利用其圖像性質去解決數學問題和實際問題。根據以往的經驗,你會從那幾個角度考慮?(圖像的分布范圍,圖像的變化趨勢,…)圖像的分布情況與函數的定義域,值域有關,函數的變化趨勢體現函數的單調性。引導學生從定義域,值域,單調性,奇偶性,與坐標軸的交點情況著手開始。
首先我們作出指數函數的圖像,我們研究一般性的事物,常用的方法是:由特殊到一般。我們以具體函數入手,讓學生以小組形式取不同底數的指數函數畫它們的圖像,將學生畫的函數圖像展示,(畫函數的圖像的步驟是:列表,描點,連線。)。
最後,老師在黑板上演示列表,描點,連線的過程,並且,畫出取不同的值時,函數的圖像。要求學生描述出指數函數圖像的特徵,並試著描述出性質。
數學發展的歷史表明,每一個重要的數學概念的形成和發展,其中都有豐富的經歷,新課程較好的體現了這點。對新課程背景下的學生而言,數學的知識應該是一個數學化的過程,即通過對常識材料進行細致的觀察、思考,藉助於分析、比較、綜合、抽象、概括等思維活動,對常識材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精加工。該案例正是從數學研究和數學實驗的過程中進行設計。雖然學生的思維不一定真實的重演了人類對數學知識探索的全過程,但確確實實通過實驗、觀察、比較、分析、歸納、抽象、概括等思維活動,在探索中將數學數學化,從而才使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了樂趣,對數學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雖然學生要學的數學是歷史上前人已建構好了的,但對他們而言,仍是全新的、未知的,需要用他們自己的學習活動來再現類似的過程。該案例正是從創設問題情景作為教學設計的重要的內容之一。教師應該把教學設計成學生動手操作、觀察猜想、揭示規律等一系列過程,側重於學生的探索、分析與思考,側重於過程的探究及在此過程中所形成的一般數學能力。
教師的地位應由主導者轉變為引導者,使教學活動真正成為學生的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在時間和空間上保證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能自己獨立自主的探究學習。使教學活動始終處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使每一個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都有所獲,都有提高。
總之,通過案例研究,不斷研究新教材、新理念,不斷調整教學策略優化課堂教學,培養學生探究學習與創新學習能力將是我們在數學教學中要繼續探究的課題。

⑷ 如何寫課堂教學評價案例

先看一個教學案例:
尊重個性解讀 重視文本取向
——《一面五星紅旗》教學案例與反思
新課程理念下的閱讀教學,以「為了每一個孩子的發展」為宗旨,從關愛學生人格健全和生命發展的基點著眼,提倡多元個性化閱讀,鼓勵自主感悟,關注獨特體驗。為此,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喚醒學生閱讀文本的主體意識,調動學生已有生活體驗,啟發學生盡可能多維、多層面地去揣摩感受課文的內涵,通過體驗、感悟、移情等形式,形成比較穩定的、個性化的情意態度和價值觀念體系。學生的思維也因此獲得了自由馳騁的空間,閱讀行為變得靈活、生動而充滿靈性。課堂上我們經常被感動、被難住、被震驚……能聽到別樣的聲音,捕捉到感人的細節,采擷到一朵朵思維跳動的火花。以此同時,我們也發現了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當學生個體獨特感悟與課文的價值取向大相徑庭甚至是背道而馳時,教師如何處理多元個性化解讀與課文價值取向的關系?
筆者近期聽了一節語文課——「一面五星紅旗」(課程標准人教版小語三下)。課堂上一個學生別樣的聲音,引發了我與教師之間的討論和個人的一些思考。用片段實錄與反思的形式呈現給大家,真誠期待聽到來自實驗一線教師的聲音!
課堂情境
教師:當老闆告訴我,可以用鮮艷的五星紅旗換麵包時,我是怎樣做的呢?
隨學生發言出示句子:「我愣了一下,然後久久地凝視著手中的五星紅旗。」
教師:說說你讀了這句話體會到了什麼?
學生1:我從「愣了一下」體會到,作者聽到老闆說可以用紅旗換麵包,很驚訝,老闆真是太講平等交易了,他怎麼沒有一點同情心呢?
學生2:我覺得這個學生在猶豫,他在想是不是該用五星紅旗換麵包。
教師:「凝視」是怎樣看?請同學們用動作告訴大家你的理解。
[全班大多數同學雙手捧著書——「國旗」,眼睛盯著「國旗」看]
教師:凝視,就是——(學生)專心地盯著它一動不動地看。
教師:(創設情境體驗,讓學生設身體驗)請同學們手捧著書,讀讀句子,想一想,假如你就是這位留學生,凝視著五星紅旗,你可能會想什麼呢?
[一陣自言自語後,小手紛紛舉起來了]
學生1:我三天沒有吃飯了,我多想得到麵包啊!
學生2:五星紅旗是我們的國旗。國旗是中國的象徵,我不能用國旗換麵包!
學生3:「我」是一位中國留學生,我不能把鮮艷的五星紅旗給老闆。
學生4:老師,我覺得即使我把紅旗給了老闆,我心中仍然愛國呀!……
同伴交流
聽課後,帶著疑惑與教師們交流。大家觀點不一,主要表現在:
觀點一:這是學生的真實體驗與感悟,應當給予肯定。閱讀教學關注學生生命發展。生命的成長過程是不可能沒有心靈的自由面對和鮮活的真情投入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有點缺陷的真實遠比強行統一的完美更有價值。再說,在新時代,愛國應更重實質,給不給老闆國旗換麵包是一種形式。在當時餓之極、生命垂危的情況下,這樣做是一種策略。只要活著,就能更好地報效祖國。
觀點二: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但不能肯定學生的解讀,要適時引導學生朝著正確的文本價值取向去解讀課文。
語文新課程,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但語文教學同樣承擔對學生正確價值觀與人生觀的熏陶。五星紅旗是國旗,國旗是一個國家的尊嚴。假如一個留學生在面臨飢餓與極度疲憊的情況下,就可以舍棄尊嚴,那很難想像他學有所成後,能經得住金錢、名利的誘惑,回到祖國。學生真實的體驗或個性化的解讀不等於文本的價值取向。
觀點三:不去評價學生的認識正確與否。讓學生在不斷豐富閱歷和情感體驗後,自己去作出判斷和行為選擇。
教研反思
閱讀,理應成為師生思維自由馳騁的空間。對非教學的個體閱讀來說,「我讀、我想、我感悟」,天地之寬,信馬由韁,別人想管也管不著,應該非常個性化的事情。但,作為教學的閱讀,文本已不再是自由的文本,課程賦予了它「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的重任。在此研讀《語文課程標准》,我個人認為:
1.尊重學生個性解讀的權利,但不能忽視文本的價值取向。
新理念下的閱讀教學,關注兒童的經驗世界,倡導學生帶著自己不同的生活經歷與經驗走進文本,用自己的喜歡的方式與文本對話,尊重學生對文本的多元化個性解讀。而尊重不等於一味認同。作為教師,深入領會並挖掘蘊涵於課文字里行間的人文內涵,巧用「假如你就是這位留學生,你可能會想什麼?」引導學生「設身體驗,個性表述」,讓學生作出多元反應,是一種積極的教學行為。但是,小學生生活閱歷較淺,認識事物的能力偏低,對文本意境的把握水平不高。他們對文本的解讀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盡管大多情況下,表現為學生的真實體驗,而有時「真實」不等於「正確」,不等同於「基本道德素養」。教師應駕馭文本的價值取向,採用「精讀感悟、觀點辯論、問題探究」等策略,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讓學生真正與文本、與作者、與編者進行有意義的對話,實現積極的文本消費。
《一面五星紅旗》中老闆由「講究平等交易」到「為留學生出醫葯費」並將五星紅旗插在鮮花叢中。老闆的態度為什麼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課堂上學生的心聲:
教師充分利用課文中「泡泡」的提示——「我們想對那個麵包的老闆說……」深化對課文思想感情的感悟。
學生:我不是想對老闆說。我想說的是,老闆說用紅旗換麵包,是不是想考驗這個年輕人。
教師:是啊,假如這個年輕的留學生用國旗換了麵包,老闆的態度會改變嗎?是什麼讓老闆改變了態度?
學生1:是「我」的愛國行為感動了老闆。
學生2:老闆由執意要求等價交換轉變為給留學生出醫葯費,就是這個留學生愛國的品質打動了他的心。
學生3:他把國旗插在鮮花叢中,不僅是表達他對留學生愛國行為的尊重,也是對中國人愛國精神的敬佩。
是啊,「愛自己的祖國,愛國旗,從一點一滴的言行開始。不論您人在何方,身處何境。」這就是教學內容傳遞給讀者的價值取向,教學中教師把握住了這一基點。
2.關注學生的獨特體驗,但不能忽略對學生人文素養的熏陶。
關注學生的獨特體驗,體現了新課程下的閱讀教學對於「獨立的有差異有思想和尊嚴的人」的關愛與尊重。「所謂獨特體驗,是指學生個體在閱讀過程中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對文本所建構的意義」。新課程非常重視「珍視學生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語文課程標准》),把學生有獨特的體驗看成是人性的覺醒——不再沒有自我,只會人雲亦雲;不再揣摩老師課堂所需,或變成「沉默的大多數」。對學生獨特體驗的尊重和珍視,是對學生的一種人文關懷、人性關愛。尤其是對消極體驗的理解和包容,就是對「發展中的人」的尊重和呵護。但同時,我們應看到,語文課程承載著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的重任,且「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遠的。」因此,語文教學,不僅僅要關注學生知識的建構,語感的積淀,閱讀能力的提升,還要關注學生情感的豐富、態度的改變和價值觀的引導。當學生個體的感悟明顯與文本基本思想背離時,教師要做的不僅是「指出」,還應該捕捉時機,將三維有機地整合為一體,彰顯語文教學的個性特色,使閱讀教學真正成為學生知識能力的感悟積淀、情感體驗的感染升華和道德品格的凈化提升的過程。(已發表)

上述案例,從文章結構上看,包含以下幾個基本的元素:「案例主題與背景、情境描述、問題討論、詮釋與啟示」等。
①主題與背景:每個案例都應該提煉一個鮮明的主題,它通常應關繫到課堂教學的核心理念、常見問題、困擾事件,要富有時代性,體現改革精神。背景主要敘述案例發生的地點、時間、人物、事情起因等一些基本情況。
②情境描述:案例描述應有一定的文學色彩,而不只是課堂師生對話的簡單實錄。無論主題多麼深刻、故事是多麼復雜,它都應該以一種有趣的、引人入勝的方式來講述。
③問題討論:提出引發閱讀者思考、討論的問題,問題要開放而且無定論。如果有定論就沒有討論的必要。這部分內容主要是為案例式教學或案例學習服務的,目的是提高閱讀者主動參與的能力,引發思維互動。
④詮釋與啟示:對案例作多角度的解讀,可包括對教學行為作技術分析,教師的課後反思等,案例研究所得的結論可以在這一部分展開。這里的分析,應回歸到對課堂教學的基本層面的探討才能展示案例的價值,如果僅限於個別情境或特殊問題,或陷於細節、技巧的追索,會失去真正的意義和價值。
問題討論、詮釋與啟示在具體的案例中可以以「建議思考的問題、專家評點、同行解讀、自我反思」等形式呈現出來。
三、怎樣進行教學案例評析
寫好教學案例評析,一般從哪幾方面入手呢?
評析或者評點是在記敘基礎上的議論,表明對案例所反映的主題和內容的看法和分析,以進一步揭示事件的意義和價值。
評析可以是自評,就事論事,有感而發,也可請專家或者同行點評、深化。例如,《人民教育》2003「期行」以課題為題,專家評點的主題是——教學是一種充滿親和力的過程。非常明確的表明了自己的觀點,並體現新課程理念。
「期行」案例評點是在提供好的教學情境基礎上作評析,這就與自己收集的案例不同,自己收集時,非常清楚他的主題、背景以及亮點與不足。可以通過對背景、問題、解決問題方法的描述,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學行為,總結利弊得失和啟示。那麼,對於一個別人提供的教學情境,要寫好評析,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首先,要讀懂案例放映的內容和主題;
其次,要研讀教師、學生的課堂教學行為——包括問題設計,方法指導、疑難點撥,過程引導等等。
然後,回顧課程理念,調動已有經驗積累,對教學的亮點與不足進行思考,看教學在符合一般教學規律的基礎上是否有所創新。寫出自己的看法與分析,也可以提出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要寫出讓人「印象深刻」的案例評析,關鍵問題是——
要有獨到的思考。同一件事,可以引發不同的思考。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案例的質量是由思考水平的高低決定的。要從紛繁復雜的教育現象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道出人所欲知而不能言者,這需要一雙「慧眼」。具備這樣的功力沒有什麼秘訣和捷徑,只有通過長期的觀察、思考才能做到。
例如,實錄型案例——《新課程要革「講」的命嗎》(《人民教育》)提供了語文教學中「教師講授與學生自主探究如何把握」這樣的典型事例。面對同一個情境,不同的教師可能有不同的處理方式。為什麼會有各種不同的做法,這些教育行為體現的內在的教育本質規律是什麼?
教師從不同角度思考課堂教學行為,評點眾說紛紜。從人民教育後續報道的不同評析短文可見一斑:
——錯誤的以詩解詩
——不要擠占學生的解讀空間
——美麗的錯誤
——閱讀是一項被引導的創造
——新課程需要什麼樣的「講」
用自己獨特的視角表達個性化思考,是寫好案例評析的關鍵。

⑸ 如何優化課堂教學過程

如何實現教學系統的控制,優化課堂教學過程 作好課堂教學設計是基礎 教學設計就是從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出發,對教學信息的傳遞方式和順序進行規劃。 原始的教學信息要轉換成一定形式的信號,傳遞給學生處理。語言型信號的傳遞主要通過聲音和板書進行的,表象型信號的傳遞主要藉助於圖象、直觀教具、實物模型、多媒體課件等媒介。兩種形式的信號的配合使用,可以增加可供學生提取的信息量。同時信號作用的方式、頻率、強度等的變化,都會對學生接收、處理和貯存信息產生影響。如教師注意聲音的聲調、節奏變化、語言的感情色彩,板書的空間、時間上的安排(包括添加色彩、符號等),以及帶有動感的演示等,都將增強對學生大腦的刺激,調動思維的積極性,並使學生得到某種啟示,能從中獲取學習課題各方面的聯系的信息和解決該問題的途徑的信息。 至於對信息的傳遞順序方面的規劃,就是要考慮好教學內容中各知識點的組合結構和呈現時序,它不是教材內容邏輯結構的簡單再現,而應結合學生的實際加以調整充實,使其最易被理解接受,減少簡單重復,提高課堂效率。總的原則是:「低起點,多層次」,面向包括學習困難學生在內的全體學生;遵循認識規律,重視知識的發生過程。大致有兩條思路:以實驗、歸納為主的展開方式和以演繹推理為主的展開方式。一般來說,對於新授內容或初中生應考慮增加實驗、歸納的成分,對於復習課或高中生則可多採用演繹推理的方式展開。實踐還表明,在教學中歸納與演繹並重,有益於打破單一以演繹推理形式組織教學帶來的思維封閉性,使教學過程中學生的邏輯思維、形象思維,尤其是直覺思維都能得以訓練,從而優化思維品質。 提高學生信息處理的能力是關鍵 首先要給學生准備一些不進行信息編碼便不能完成的學習課題,那些只需藉助於過去的知識經驗,接受一些模式,並學會識別、導通這些模式的方法,便可對付過去的問題是無須進行過多信息編碼的。提供的課題必須是與舊問題既有某種聯系又存在「反差」的問題,它能誘導學生多角度觀察、廣泛聯想、促使對舊知識、經驗進行統整,並從中檢索出有用的部分,結合所面臨的新問題清凈,進行分析、綜合,從中獲得新的領悟,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其次,在課堂教學中,無論是知識發生階段還是認識的整理階段,都要保證學生有充裕的時間對信息進行處理,教師的啟發、引導固然必不可少,但切忌越俎代庖,要讓學生親自參與重要概念的形成、原理規律的獲取。以及解題方法、實驗方案的選擇的過程,並自行把新知識納入自己已有的認知結構。要為學生創設自己觀察、研究和解決某些學科問題的機會,留出自由想像的時間和空間。對於學習困難的學生,教學還要有一定的彈性,教師要幫助他們對舊知識再現和復習。那些在新授課中,採用緊逼式提問,並急於從學生零碎的回答中湊出「正確結論」的作法,以及大塊塊地進行知識點羅列、梳理的復習法,都是不足取的,因為教師代替了學生對信息進行精密編碼的過程,而把對信息處理加工的結果拋給學生,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了。 再次,教師要注意多示範,使學生學會處理信息的方法。這里的關鍵是教師要暴露自己的思維過程,如面對一個具體習題,如何進行審題分析,抓住本質,找到突破口,又是如何獲得解題途徑,確定解題方法,以及受阻後如何變換思考角度,得出結論後又是如何進行檢驗的等等,都一五一十的自然而然地向學生展示。在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中,與學生進行交流,允許學生質疑和對教師的思維過程、結果進行評價,若長期堅持這樣的程序化訓練,定會提高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 加強教學信息的反饋、及時調整教學是重要環節 教學信息的反饋與學生的多樣化的學習活動相聯系.一堂課教師若從頭到尾唱獨角戲,那教學效果的反饋只有到課後的作業或測試中去獲取了.要克服這種滯後性,就得讓學生積極地介入教學活動中,對每節課的教學細節進行反饋調節.教師要善於通過觀察、提問,了解分析學生聽課困難所在,及時調整速度、減緩難度,增加層次,以幫助學生理解學習課題。讓學生板演、討論是獲取反饋信息的較好渠道。一方面,通過競爭,學生間的互相評價,教師的熱情鼓勵,學生易於得到成功的滿足感;另一方面,學生的思維得以暴露,這樣教師就可抓住學生中對學習課題產生的具有代表性的問題及解答問題的視角,不失時機的通過提問方式等,引導他們從中選擇逼近教學目標的中心問題展開探討,集思廣益,把學習過程推向深入,增強學習效果,或針對學生的誤答、錯解展開分析,找出錯因,加深學生的理解,促使學生養成自我反思、互相切磋的好習慣,為課堂教學創造出良好的氣氛。

⑹ 優秀「課堂教學案例」主要內容包括哪些內容

生動的導入、良好的師生互動、教學重難點突出、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內容貼近生活,讓學生感興趣,能啟發他們思考

⑺ 怎樣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一、樹立新課堂教學觀念和思想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前提 當前我國基礎教育正在努力貫徹實施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實現教育公平;大力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新課程改革,提高全體學生的全面素質,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是時代的要求、中華民族發展振興的要求、現實人民的要求。 實現這一要求的前提就是我們的教育,必須要以「批判繼承、廣采博收」的精神努力開創適於當今和未來國家發展培養人才的需要的課堂教學,因為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人才的主渠道、主戰場。現行新課堂教學的行動取決於我們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所以樹立課堂教學的新思想、新觀念就成了搞好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大前提。 從課題研究現實來看,舊的傳統教學思想、教學觀念的影響還遠遠沒有清除,新的教學理念更沒有廣泛深入地被人們接受,這是由於社會發展長期滯後所致。在國家經濟改革騰飛、教育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新舊教育教學觀念交織出現勢在必然。所以,有志的教育工作者應該拭目以待、加強學習,努力凈化、主動更新我們頭腦中那些陳舊不適於當今需要的教育思想觀念。在課堂教學方面有哪些思想理念急需更新,有哪些做法可以借鑒呢? 1.明確課堂教學的性質和地位 課堂教學中的「課堂」是人們有計劃地開展教育活動的時空集合體。它既是一個有目的性的自主行為群體,又是一個人際交往高密度的社會體。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因而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課堂教學過去是、當今依然是我國中小學教育活動的基本構成部分,是實施學校教育的基本途徑。教學改革、課程改革要力爭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關鍵就是要「聚焦課堂」、「決戰課堂」。 2.把握新課堂教學的本質 在新課程改革的形勢下,新的課堂教學要培養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減輕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真正得到體現,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既重視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更重視學生的成功與發展。為此,要深化教學改革,積極促進教師專業化的發展,注意創設課堂教學民主與創新的氛圍,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益,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新理念下的課堂教學對於培育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和價值。 當前,課堂教學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回歸,已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這就要求我們尊重教育規律,以人為本。使課堂教學從內容到形式,更強調學習者過程的體驗,使學生用輕松活潑、易於理解、樂於接受的主動學習的方式方法去學習。教師應重視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和創造性、開發性思維的培養,注意強調價值觀教育和道德教育,尊重學生成長規律,突出學生個性發展等新形勢下課堂教學的特點。 因此,在新課改形勢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主體論」、「學生主體,教師客體」、「雙主體論」均需廢除。其影響在現實課堂教學中,還因地因人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這說明舊的教學思想理念還在作祟。很多人認為「教師必須有能力實現對學科教材的『居高臨下』,對知識體系的『融會貫通』,對教學方法的 『靈活應用』,對學生學情的『胸有成竹』的教學職責,即由原來傳統意義的『教學』改為更具有新意的『指導』,這是新課堂教學的要求,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關鍵。隨意貶低教師的作用或過分強調學生自主,都是不可取的。」 另外,還有人認為:「學生學習」是課堂教學的終極目的,教學可拆分為「教」與「學」兩個方面,前者為後者服務,如果沒有了「學」,「教」也就失去了意義。「教師再漂亮的表演,再賣力的講解,再迫切的感情,如果不能喚起學生有效的回應,如果不能落實到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效果,就沒有任何價值。」因此,有必要讓教師對課堂教學進行再認識。教學本質是教師對教學內容按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行設計、整合、創新、傳授的過程;是學生對教師傳授、教科書呈現、教學媒體發送的教學信息的認識、理解、內化、建構的過程。 3.明確新課堂教學過程、目的及教學有效性的基本精神 (1)教學過程中師生的地位。在新課堂教學改革形勢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能是學習的指導者、組織者。學生與教師在人格和學術上是平等的,這是保證課堂教學有效實施,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前提。也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發展」,才符合學習的規律。在此,教師必須樹立「教學服務」的意識,為學生的成長服務,為學生的發展服務,為學生的有效學習服務,才能提高學生的能力。那些教學過程中「教師主導」、「教師主宰」、「教師領導」的觀念也必須廢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得到教師的指導和教師為學習創設的條件,從而發揮自主精神按認知的規律去感知、去實驗、去思考、去總結、去獲取、去提高自己、發展自己。因而,「傳統觀念中的教師單方面的「一言堂」、「滿堂灌」「單向傳授式」的教學活動必須廢除,取而代之的該是師生「交流與互動」,這也正是「新課程」要求的課堂教學過程的基本形式。 (2)提高學生素質是教學目的、教學有效性之根本。研究的結論是:「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要交給學生如何『學』,教學設計的核心要圍繞學生的『學習」,要落實到學生的學習效果,落實到學生認知、方法的掌握與綜合能力的提高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發展中的人,是成長中的生命。教學要把學生當作鮮活的『生命體』對待。」 (3)課堂教學的目的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還要注意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形成。有遠見且頭腦清醒的教育者應該明白:學校不是為解決教師就業而舉辦的,而是為學生受教育而建設的。教學的實效性的核心是「學生素質提高了多少」這是問題的關鍵。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主要指在課堂教學中,藉助教材,在教師的組織下,運用一定的教學手段,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獲得一定的知識能力和情感價值的培養及成長與發展,使其素質得到提升。 4.實現新課堂教學觀的認識和做法 (1)新課程改革對我們的課堂教學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因此我們應該在一個更高、更深、更全面的層次上對課堂教學模式和它具有的實效性的研究基礎上關注以下幾方面: ①倡導「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目標,使課堂教學同時關注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等多個方面,才能真正地、全面地實現人的素質的提升。 ②倡導開放、生成新知識觀,即強調知識的內在性、動態性、開放性、生成性,視課堂為開放、動態、生成的知識系統。使課堂教學領域中發生的一系列生動事件,使師生基於教材文本相互交流,民主對話所產生的意義、價值,成為知識、情感、個性、素質持續不斷的創新生成。 ③倡導創生、建構的課堂教學觀。課堂教學的創生取向與新知識觀的內在精髓是相通的。在創生取向的課堂教學中,使知識的教學成為教師與學生圍繞知識資源進行雙向建構的活動。 ④倡導關注過程、尊重差異的課堂教學評價觀。關注過程的評價旨在倡導、鼓勵學生從事知識的探究活動,體驗知識的原創過程,感受知識生成的激動與歡欣,釋放知識過程性的教育功能,學會學習、學會探究、學會創造。課堂教學評價除了具有共同的內容、標准、要求,還應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對學生課堂學習差異的尊重,實質上是尊重知識的多樣性與人之存在的個體性。 (2) 「從教育學專業角度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指通過課堂教學學生所獲得的發展。」其做法是: ①著眼於人的發展的教學要根據各學科的特殊性和學生的原有基礎有所側重。就教學而言,一方面要注重挖掘教材中蘊含的靜態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內容,另一方面要注重開發課堂教學中生成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內容。 ②只有針對最近發展區的教學,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停留在現有發展區的教學,只能阻礙學生的發展。真正的發展過程就是不斷把最近發展區轉化為現有發展區的過程。 ③新課程倡導內在發展,如在教學任務和目標的定位上,強調通過課程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懷疑意識、批判意識和探究意識。 ④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有效性不僅僅要讓學生學到有利於自己發展的知識與技能,獲得影響今後發展的學習方法和價值觀念,而且要注意讓教師在課堂里擁有創造的主動權,能充分根據自己的個性、學生與社會發展的需求宋發展自己,這是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新目標。 二、加強德育工作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基石 我國歷來重視德育工作,在課堂教學中寓教於教學過程中早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在當前課堂教育改革日語深入的形勢下,除了通常說的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行為節操、人生價值觀等德育工作之外,在提高新課堂教學實效性上德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也已經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從一些學校研究的成果和體會中可知:與課堂教學相關的德育工作可以圍繞「學習動力教育」、「學習態度、精神教育」、「學習群體、環境教育」、「學習心理健康教育」來做;通常的思想教育工作又可融合在課堂教學之中,有機的得以實現。 「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德育途徑:本著「以德治校,以人為本」的方針,就「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教學策略研究」從本校實際出發,確立了「建設特色班集體以保障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策略研究」、「開展學生自我教育對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意義的探究」、「構建德育網路與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關系的研究」和「提高中華傳統美德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教學策略研究」四個研究專題。具體的認識和做法是: 1.研究構建新型班集體管理模式,探究特色班集體管理目標、方法、評價的理論體系,為新型班集體管理模式促進課堂教學實效性提供理論依據。核心問題是如何在素質教育全面推進、教育主導價值追求發生變化的形勢下,變革傳統班集體強調管理的控制功能,忽視爭創激發學生自主發展動力的育人的功能模式,把構建「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列為新班集體建設和管理的主旋律。以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依託,圍繞上述理念進行試驗與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本著「身心靠自我磨礪,智力靠自我開發,人格靠自我塑造」的精神,提高學生對自我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明確自覺樹立自己人生目標和發展方向:同時引導學生注意個性中的共性發展,自覺調整好人與人之間、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系,在課堂教學中與教師和其他同學和諧相處,保證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為此,針對學生思想、心理特點,學校應為學生創設自我教育施展才華的舞台,開展學生心理自主教育,在學習中引導學生學會科學的自我評價,在全校開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自我教育活動。 3.在「學習社會化,社會學習化」的形勢下,課堂、學校、家庭、社會將構成學生成長的一體化環境,必將影響著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因此,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及其相互關系,對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人的發展離不開所處的環境,課堂教學是學校進行教育的主陣地,學校加強與家庭、社會的聯系,依靠各方面的力量對學生施加好的影響才能保證課堂教學真正取得好的效果。做法是:建立家校互動平台,實現德育處、班主任、教師、學生家長網上交流;建立學校家長委員會,調動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管理積極性,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建立家長學校,幫助家長正確的人才觀、科學的教育觀,為學生的成長開辟和諧寬松的人際環境。 4.通過探索有利於增強學生德育中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有效性,總結探討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實踐,構建德育教學最優化、多元智能的策略,實現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自主發展。 總之,如何實現德育為首,寓德育於教學之中,使德育為課堂教學實效性得以真正的實施,還有很多問題有待研究解決。 三、學生實現自主學習和會學習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關鍵 1.關於學習和學生自主學習 「學習」顧名思義可拆分為「學」和「習」,其本質是認知和練習,關鍵是「做」,是學習過程中的「行動」。沒有學生的親身的體驗和學習全過程的經歷學習是無意義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參與」和「行動」構成過程的要素,學生的學習要在』行動中進行,沒有具體行動的學習常常是低效能的學習,學習行動的設計是在傳統教學中最被忽視的重要環節。實現學生自主學習的教育的思路:即人都有自我發展的先天的素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社會屬性,人都有自主活動向上的內心動力,所以,我們的教育就該是以學生為根據、為資源,以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為宗旨的教育,也就是以學生為活動主體的教育。為了實現這種教育,首先要研究學生,把握學生的個性與心理,做到以學生為根據;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真人真事、真實情境中去接受教育,即實行體驗和感悟性教育;要把教學作為教育工作的核心,即要重視學生的態度、過程、價值觀的培養教育,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主動、認真、細密、正確的學習態度,使學生更好地體驗和感悟學習過程,從而獲取知識,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發展各種能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教育內容到教育形式的確定,以致教育活動過程的組織等都要盡量依靠學生,學校教師為學生提供指導、服務,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學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學,引導學生去讀,去想,去寫,去做,實現課堂教學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主,活動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僅是組織、指導、技法、幫助者。這些做到了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才能真正有所保證,也才真正達到了教育教學目的。學法的指導也是不可或缺的。學習是學生構建自己知識的過程,而不是簡單的教師傳遞;學生必須主動建構信息的意義,絕不是被動地信息的吸收者。每個學生都應以自己原有的經驗系統為基礎對新的信息進行編碼,構建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的知識又因為新知識的進入而發生調整和改變。所以學習不是簡單的知識的積累,它同時包括有新舊知識的沖突而引發的思想觀念轉變和知識結構的重組。可以說學習的基本原理就是發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指導學生有所發現,觸動學生思維敏感和活躍,激發學生的需求和新鮮感,從而產生「再學習」的動力。這即是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幫助學生樹立的應有的學習觀。在這種認識的前提下的種種方法也才有意義,但也要警惕課堂教學表面熱鬧,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流於形式,學習陷入誤區的傾向。「教無定式,學無定法」,在學習方式上,人們普遍將「發現學習」認定為是「最好」的學習方式。實際上,有意義的學習的發生並不是以某種學習方式為條件的,接受學習也不完全等於機械學習,發現學習也並不等同於絕對有意義的學習。兩種學習方式,都有各自適合運用的情況。而真正的自主學習還需要我們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探索總結。什麼是造成我們課堂學習方式轉變的主要阻力,怎樣在發揮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中融合新型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基礎學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這里涉及到忽略實際情況,形式主義地實施各種課堂教學改革措施,與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相背離的問題,很值得我們很好地去思考去研究去解決。 2.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 (1).自主探究式的學習。基於學生是主體,教學應以學生為本、學生知識能力的獲取和提高是要依據一定的認知規律的理念,所以學生的學習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的探索精神。這正是新課程改革精神所要求的。這種學習方式體現在: ①學習上勇於發問:面對課上課外的知識、事物,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把喜歡和善於提問作為會學習的能力和平鴿來加以倡導、表彰。發問意味著思考,會提問說明會思考。 ②學習上主動探求:遇事要有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刨根問底、探求真知精神,養成自主鑽研的習慣。 ③學習上大膽創新:學生學習主要任務是接受新知、培養自身多方生存、工作、發展的能力。但是,不排除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培養。敢於發表己見,敢於鶴立雞群的應得到重視、提倡。對於「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本著「重學習結果,更重學習過程」的原則給予熱情的肯定和鼓勵,因為這關繫到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的長期發展。 (2).群體合作式的學習。作為社會的人,獨立思考學習不可少,與他人、群體一起共同學習更不可少;因為我們的學生在學校更多的學習是在集體的場合里進行的,班級、小組方式的學習是一種不可少的方式。這種合作學習方式表現為: ①認真參與團隊學習:無論學習的群體大小,作為學習的個人是其中的一員,均應遵守團隊學習的原則,做到圍繞主題,以自主精神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做到主動切磋、自覺參與、踴躍發表自己見解體會和心得。 ②虛心向他人學習:本著「三人行必有吾師」的精神,在群體學習中,積極自覺向他人學習。從別人的學習感受、認識、體會中獲取知識,解除疑難;或者基此自覺引發思考,提出自己相反的感受、問題或見解與他人討論。 (3).網路自主學習。 在當今信息網路極為發達的形勢下,學生應該在教師指導下充分利用計算機互聯網手段進行學習。查詢資料,在更廣泛的信息中去思考去探索去吸取。 ①查詢資料它求思路:圍繞課堂學習中的問題,查詢解決問題的相關信息、資料。探求解決問題的思路。 ②擴大視野提高水準:圍繞課堂學習的問題,利用網路進行延伸學習,即擴大視野、提升學習的深度和廣度。 (4).實踐與實驗自主學習。 實際上就是把課本上學到的東西運用到解決實際生活問題中去,或者把課上學到的東西放到實踐中去檢驗和印證。這種學習就是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理論聯系實際。這是課程改革精神所要求的,對於提高課堂實效性,培養高素質人才意義重大。 ①驗證所學知識:學生要以主人翁態度,在學習書本知識的過程中,密切聯系實際,通過實驗印證所學的知識,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②實踐所學知識:學生要主動運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依據所學知識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及辨別真偽的能力。上海師大附中從「發展教育」理念出發,主張在學習方式上要給學生創設自主探究的時間與空間。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體驗知識建構的過程,體驗精神生活的意義,體驗發現與創造的快樂。幾年來,實踐了課堂教學「五活」,即「引入含活勢,形式要活潑,氣氛要活躍,探索有活力,結尾留活意」。在學習中讓學生樹立問題意識、懷疑意識、探究一是外部資源利用意識和合作意識。他們認為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是思想方法和思維方式的轉變。更進一步說就是人的改變,人的素質的改變。 學生的學習方法必須緊緊圍繞「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來設計。學生思維方式的轉變主要採取「聚合」與「發散」兩種方式。收斂性的思維是指人在解決問題時,以已有的知識、經驗為依據,遵循一定的邏輯規則去尋求唯一正確答案的思維方式。發散思維是指人在解決問題時,會同時想到若干個解決問題的途徑、方案、假設和結果,使問題的解決有較多的機會和較大的幾率。基礎教育階段,特別是高中階段,該以「聚合式」思維方式作為解決問題的主要方法。解決問題時必須先以基本概念、知識和經驗作初步判斷,在此基礎上再興發散思維,並開始質疑,最終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一味地追求「發散思維」或者「聚合思維」都是片面的。另外,課堂學習必須與實踐活動相結合。後者是前者的延伸與鞏固,學生正是在多種綜合實踐、小組活動中得到了感受和提升,學會了合作互助。 四、教師會教、教法得當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成功要素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會教,是關繫到教學成敗的重要因素。 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是學校普遍關注研究的問題,方法好比過河的橋和船,模式是從實踐中總結提升出來的模型框架,它對具體的表現形式產生指導性影響。作為教師長期工作在教學第一線,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在日常教學中都自覺不自覺地按照一定方法、一定的模式進行教學,但他們所沿用的方法、模式具有優劣之分。一些教師可能憑著慣性一直沿用一種不好的方法、模式,而自己也不曾發現,不以為然;一些教師可能一直沿用一種很好的方法、好的模式,但也「身在盧山中」不知其所言。我們認為在教學第一線進行教學方法、模式的研究,能引發教師對教學模式進行思考,學會從教學實踐中提煉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標。有了好的方法才能保證好的教學效果的取得。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黨和國家一再倡導創新精神,要求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新一代,以適應自主創新發展的時代潮流,創新發展、合作互動、自主學習、啟發探究逐漸成為教育改革的主流。在各種各樣的教育改革中,不管是教育理念的革新,還是教學模式的改變,都在關注學生主體的全面發展、個體的差異需求,都在致力於改變學生對於學習的認識,包括對於學習本質、學習過程、學習方法、學習群體、情感體驗等的認識。改變學生的過程,教師的思想和行為也在發生著相應的變化。 新課程背景下課堂的建構,其指導思想歸納起來就是兩個減輕兩個提高:一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二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一提高教師教學效益,二提高學生學習效益。最終達到提高學校整體教育教學質量的目的。主要研討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才能實現課堂教與學的高效。同時從系統論觀點出發,全面研究影響課堂教學系統的各種因子,排除干擾因子,優化教學環境,實現課堂教學的優質高效。從而消除目前存在的「粗放型」的課堂教學。 有些學校提出「『探究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強調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格,注重教學中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尊重學生發展的需要。以培養學生探究性思維的方法為目標,以基本教材為內容,使學生通過再發現的步驟進行的學習。 五、運用好現代教學技術手段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助推器 當前,大力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已成趨勢,而且往往成為人們衡量課堂教學的成敗優劣的一個標准,可以說有效的運用現代教學技術手段是使課堂教學騰飛的助力器。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可以改變教學模式,擴大教學規模;改變學習環境,豐富信息資源;沖擊傳統的教學過程和教學形式,有利於因材施教;豐富傳統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提高教學的效果;促進教師不斷更新知識,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的理論和操作技能;改變了學生的地位,變被動為主動,實現了教與學的民主;變傳統的「學而優則仕」的教育價值觀為「人的自由、和諧、全面發展」的教育價值觀;成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具備了現代化的教育技術的物質條件不等於有了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課堂上簡單地運用了多媒體進行教學,也不等於課堂教學實效性已經提高。「實物現代化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人的現代化,即人的思想觀念、能力的現代化,也就是人的素質的現代化,這是教育教學現代化的核心。否則教學手段仍是之後的,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不可能得到整體的提高和長足的提升。 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需要有現代教與學觀念的教師和學生去掌握,去運用,否則只能是「好箭束之高閣,不能射應射之的」。教學手段要綜合運用,片面強調一方的作用都是不可行的。現實教學中擯棄一切傳統教學手段,處處都用現代化的教學技術,以致流於形式的觀念不可取的。正如有的學校所說「在課堂教學信息化的過程中,表現出課件使用失當,好像課堂教學不用多媒體就意味著落後沒有創新。教學媒體與技術的運用,本身並沒有過錯,問題出在人的思想上。只有當教學媒體自覺恰當地為教學藝術服務時,才能取得錦上添花的教學效果,也才能真正實現教學創新,體現出教學媒體的價值。如果忽略對教學本身內容的扎實鑽研,對教學藝術的追求,而片面強調課件的運用或者對教學技術手段過分依賴,只能導致教學技術化的危險傾向,即陷入到了教學上的形式主義道路。」其結果往往會影響教學實效性的提高。固守傳統,認為一塊黑板一支粉筆可以走遍課堂的思想也是要不得的。 六、提升教師的素質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根本 實施素質教育形勢下,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教師素質的提高是關鍵。現在形勢下,強調教師隊伍的建設更有著突出的現實意義和重大的時代意義。教師必須熱愛教育,為人師表,知識精博,態度嚴謹,教技高超,善於探索。」首先,我們認為是師德,即有從教的職業道德和做人育人的行為規范。其中責任感、愛心、為人典範不可或缺。第二、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必須造就一批研究型(或稱專家型)的教師。他們應該具有創新精神、研究能力,應有的特點和氣質是:能立足校本,立足課堂,從課改形勢出發,規范自己的課堂行為、課前行為和課後反思。 研究型的教師應該具有「五氣」:終身從教的志氣(他們的從教經歷和思想境界):銳意改革的勇氣(他們銳意改革和大膽創新的精神);博學多能的底氣(他們努力學習、提升自己的事跡);充滿智慧的靈氣(他們成功教學的典型案例);面向未來的大氣(他們遠離功利,著眼國家的利益和學生的未來發展的教學行為)。這種特質最終均應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出來。 當然,我們不能奢望每個教師都能成為教育專家,但是使每一位教師都能學習、感受和體驗研究型教師的特點和氣質並為之努力奮斗,從而促進他們的專業發展,為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提供最關鍵的師資保障是必要的。 課程改革實施的決定性環節是教師的專業發展,而最具有創新力的是青年教師。課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培養什麼樣未來人才和怎樣培養未來人才的問題;未來人才的能力和知識結構的形成離不開學習方式的變革;要想改進學生學的方式,必

閱讀全文

與優化課堂教學案例描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