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落實新課標21
課堂教學是學校完成各項教育工作任務的基本途徑,要在學校教育工作中深入持久內地貫徹素質教容育並取得實效,必須堅持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的原則,把素質教育定位於、貫穿於、落實於、發揮於課堂教學中,從而有效地提高素質教育的質量,提高全體學生的整體素質。【關鍵詞】課堂教學 素質教育 轉變觀念 教學方法 主體地位【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9-0137-01一 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要更新教育觀念,把素質教育定位於課堂教學學生學習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在課堂上度過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因此,課堂是進行素質教育的主陣地,素質教育的各項目標主要憑借課堂教學來實現,能否把素質教育定位於課堂教學,教師觀念的轉變是關鍵環節之一。
⑵ 如何發揮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主渠道
一、確立思想政治課德育主渠道作用的依據
新大綱明確規定:「思想政治課要幫助學生確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為培養社會主義思想品德奠定基礎。」這一規定體現了思想政治課的特殊性和要求。思想政治課是學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學生思想覺悟,轉變學生思想,應該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核心內容之一,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環節。這種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學科所不能替代的。
中學教育階段是青少年長身體、長知識的關鍵時期,是對他們進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質和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最佳時期,也是對他們樹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形成正確的政治思想態度奠定基礎的重要時期。抓緊這一時期的教育,對他們的一生將產生重要的積極的影響。當前中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還偏低,思想教育的難度大,見效慢。由於年齡、生理等特點,以及思想認識社會閱歷等原因,中學生思想變化大,可塑性強。學校是學生生活的主要基地,學校的各項工作包括各科教學,必須始終注意對學生進行良好道德品質的培養。烏申斯基曾經說過:「在教學中應保持智力發展和道德發展的統一。」充分發揮思想政治課德育的主渠道作用,培養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人,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需要,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性質的重要體現。
二、發揮思想政治課德育的主渠道作用的措施
1.確立一個原則。
針對當前青少年學生思想狀況,應確立灌輸原則,提倡灌輸教育。所謂灌輸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據國家的教育目的、性質和任務,由外界向受教育者系統地進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一種教育方式。列寧在《怎麼辦》中詳細闡發了「灌輸」原理,認為任何科學的理論都不可能在工人的頭腦中自發產生,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和政治意識只能靠從外面灌輸給工人階級。同樣,今天正確的政治方向、社會主義的思想品德也不可能在短期內由中學生自發形成,只能通過「灌輸」。有意識有目的地讓先進的思想、理論、道德規范這股活水引向學生的心田,為學生所掌握、內化,以使政治課具有導向和鑄造的功能。
2.採用兩種方法。
教材進行改革後,教師的教學方法必須隨之有所變化,要注意採用有效的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熱情,擺脫學生被消極「灌輸」的狀態,讓學生參與實踐,對自己進行自我教育,從而達到發揮德育功能的作用,在教學實踐中,我是這樣做的:
(1)寓教育於情感之中。教師要使學生置身於充滿愛的氣氛和富有情感色彩的情景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和熏陶。教師不應作過多的抽象地說教,而是根據教育要求設置教育情境,讓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為政治教師,上課時必須飽含豐富的情感,讓學生在愛的情境中,受到情感上的陶冶。首先,教師在備課時要注意備情感,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引起學生興趣、激發學生情感的內容。其次,也是最關鍵的,講課要以情動人,就如演員一樣,進入角色。教師可以充分運用學生身邊的事例來進行教育,使他們感到親切,也可以結合自己的切身體會,以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當學生與教師的感情產生共鳴時,即就是教育的最好契機。最後,情感的滲透還可以延續到課後,教師應該與學生多交知心朋友,經常與學生交流感情,以掌握學生的思想脈搏,並尋找恰當的機會,結合課文內容,在師生情感交融的情況下對學生進行教育。教師通過與學生積極的情感交流,可以調整和縮短與他們之間的距離,增強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感,使知識交流藉助情感交流達到應有的效果。
(2)寓教育於活動之中。思想政治課新教材已涉及到不少當代的社會生活、政治經濟等領域。「寓教育於活動之中」,就是要讓學生有機會參加更多的「活動」,在動態的教程中,接受教育,使學生覺得思想政治課是一種有意義的「活動」,這樣就能更好地發揮德育的主渠道作用。比如,我們根據思想政治課的內容,組織學生到社會上去調查、參觀、訪問,這就是寓教育於活動之中的一種方法。我們曾多次組織學生去看一看上海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的大好形勢,訪一訪建設功臣們的事跡,畫一畫,照一照浦東日新月異的變化。學生們感受很深,回校後,寫小論文,感到有話要講,有文可寫,文章寫得有血有肉,所寫的論文質量提高了,思想教育的效果也達到了。
3.通過三個途徑。
(1)充分運用主教材作用,這是主要途徑。思想政治課,在學校全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著各科所不能替代的獨特任務,那就是要針對學生的現狀,理論聯系實際,增強思想政治課的教育性,這是發揮德育功能的關鍵。現有的教材經改革以後,較貼近學生的實際,注意了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教師在備課時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內容,確定德育目標,並在課堂教學中將它突現出來。
備課要摸清學生的思想。這是理論聯系實際、增強思想政治課的教育性、發揮其德育功能的前提。教師備課不但要備教材、教法,還要備學生的思想,要深入了解學生的思想,確定思想教育的重點和方法,並根據實際進行教學,使學生直接具體地懂得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分清真、善、美、假、丑、惡。如我在上《公民》第二冊「喜、怒、哀、懼,人之常情」一節時,先簡單介紹了這四種情緒在生活中的反映,然後圍繞著課文中「由於生活條件,個人經歷,階級地位的不同,情緒也會有極大的差別,人的情緒也有其品質上的區分」這一觀點,結合實例加以分析。講述了英雄徐洪剛,面對歹徒表現出充滿凜然正氣的怒,顯示出英雄的本色,使學生對英雄更加崇敬。相比之下,要克服為了個人私利而引起的感情沖動,這是無謂之怒。我又分析了在日常生活中,為國、為民而喜的情緒,為國家和人民的災難、困頓而悲哀的情緒,使學生懂得,人的情緒與國家、集體的利益聯系在一起,培養愛國愛集體的情操。最後又與學生一起分析大家熟悉的「5·29」案件,通過分析討論,使學生懂得「因何而喜,因何而憂,因何而怒,因何而懼,情緒像鏡子,表現出他思想覺悟的高低」。現有政治課教材中大有潛力可挖,關鍵在於教師在備課時要充分注意落實德育方面的內容。
(2)加強時政教育,這是另一個途徑。現絕大多數學生對時事學習抱有濃厚的興趣,他們渴望了解國內外政治風雲的變幻,渴望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時事教育以其貼近時代,貼近社會,以其內容的豐富性、新穎性及變動性,受到學生的重視和喜愛。
時政教學與學科教學有天然的內在聯系,利用時事政治充實教學內容,落實德育的要點。如在講解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時,列舉了盧灣區副區長祝文清受賄被判刑、著名跳高運動員掛靴後官到福建省體委副主任倪志欽受賄走上被告席的案例,使學生既懂得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又接受了一次公民要知法、守法的法制教育。
(3)充分利用輔助教材,這是又一途徑。目前編寫成冊的輔助教材,具有可讀性和可行性。它貼近學生生活,結合學生實際,針對性較強,避免了成人化的說教,使學生易於接受,深受學生喜愛。如:《中華傳統美德讀本》,通過膾炙人口的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來教育學生,以提高學生的道德水準和行為規范的建設很有實效。如「勤學」篇中,「天下事以難而廢者十之一,以情而廢者十之九」,這些我國古代的格言,對培養學生「以學為樂」、「刻苦惜時」的良好學習行為習慣很有好處。「禮儀」篇,教育學生注意禮節,提倡文明禮貌,使學生極為受益。組織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找差距,談認識,互相交流,互相啟發。他們表示要弘揚傳統美德,爭做時代新人。
⑶ 如何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德育主渠道作用
從教學形式和環節來看,在學校教育中,課堂教學的形式和環節富有目的性,設計性和可控性,它是凈化或糾正學生某些思想品德和行為的主要手段。我們知道,德育過程沒有一種固定的程序和模式,而是一種既千差萬別,又有高度統一的思想轉化。從教育力量來看,在學校教育中,課堂教學中的教育力量最集中,蘊含巨大的教育能量,如果得以充分釋放,它所產生的效應將是無法估量的。「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它泛指所有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較長時間以來,我們實行的是「單打一」的班主任體制,在很多人看來,只有班主任才是既「教書」又「育人」的統一體,其他課任教師則「專」上文化課,只授業、解惑,不傳道或輕傳道無形中把握「傳道」與「授業,解惑」分成了兩部分,在德育工作上,形成了若即若離的兩個群體。如果把課堂教學作為教育的主渠道,就把德育的任務按項目劃分給了每一位教師,改「單打一」為「混合打」,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
從教育對象來看,在學校教育中,課堂教學的教育對象具有比較明確的求學意識和求學行為,而且具有很強的可塑性,這是課堂教學中德育影響得以入心入腦的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在條件。課堂上,教師面對的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立的道德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他是一個既有共性又有個性的獨立體。也只有在課堂上,老師才能針對某個學生「對症下葯」,並及時有效的誘導其他學生「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從教學集體來看,在學校教育中,課堂教學是以班級為主要形式,他的教育功能是多方面的,可以發揮個性特點,也可營造班、組競賽氣氛,能夠對學生產生多方面的影響和訓練作用。
可見,在學校教育中把課堂教學作為德育的主渠道,最能體現「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的教育原則,能夠最大限度的提高德育的效果和水平,最能擔當為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和加入WTO以後的中國培養德才兼備者的重任。
⑷ 如何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
(1)注重科復學家名人軼事與物理史教制學。物理發展史是物理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通過物理發展史的教學,不僅使學生了解物理發展的歷史,一些著名物理學家的典型事跡與故事,同時也能較好地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精神。同時,在實際教學中,適當向學生介紹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航天領域和高科技領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例如近年的「神舟系列飛船與楊立偉太空旅行」,了解科學技術給社會發展和四化建設帶來的巨大動力,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從中受到良好的科技與人文精神教育。
(2)突出物理知識的實用價值。例如在講解光的直線傳播時,我讓學生舉出生產生活中,應用光的直線傳播的具體例子等。通過這些知識的介紹,使學生更加認識到科學知識在日常生活,工農業生產乃至高科技領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從而更加相信科學,熱愛科學,樹立良好的科技意識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
⑸ 如何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加強學生德育教育
. . 依託網路教育,增強德育活動趣味性。學生接觸網路越來越頻繁,但網路信息良秀不齊,在運用網路信息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判斷和選擇能力成了當務之急。開展網路道德教育要著眼於四個方面:在導向上,自覺確立網路道德准則。在內容上,明確使用網路信息的權利和義務。在方法上,鼓勵學生依據自己的理性作出判斷和選擇,在積極參與中體驗、鍛煉和提高。在操作上,倡導學生瀏覽青少年在線、共青團「雛鷹」網站、愛國主義教育網、中國青少年網等適合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網站。利用網路互動的特點,師生進行課堂外交流,增進師生間的相互了解。同時,通過自網站和製作網頁,提高學生的動手和參與能力。 . . 堅持課堂滲透,促進德育活動日常化。課堂滲透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教學滲透,根據各專業的教學計劃,我們分別開設了《經濟常識》、《世界觀》、《職業道德》、《法律》、《時事》等課程。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這一德育主渠道,使課堂教學不僅傳授知識,還把德育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二是班會滲透,利用班會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激發學生非智力因素的潛能,培養學生自我管理的意識和能力。 . . 區別不良行為,實施德育活動層次化。學生的不良行為包括違法行為、違紀行為和不道德行為。針對各類不良行為類型,德育活動也應該進行相應的層次教育,主要包括法律、紀律和道德教育。法律教育是基礎,主要針對一些接受和遵循亞文化及有違法行為傾向的學生。論文網,紀律規范比法律規范的要求相對高,主要針對違紀學生,糾正他們的違紀行為。道德是高層次、高要求的規范,對學生養成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具有促進作用。道德教育對各類不良行為均有調整意義,比其他規范更具有持久性和穩定性。三種德育活動既區別對待,又相輔相成,共同發揮作用。 . . 實施德育學分評價,量化學生品德表現。學分制是現代教育教學的重要組織形式和學籍管理制度。德育是教育的核心和靈魂,理所當然要納入學分制的軌道之中。Lsl德育學分制能促進學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時,自覺嚴格要求和規范自己的行為,從而使學生從他律向自律轉變,從對父母學校負責向對自己負責轉變,不斷提升道德品位,追求更高層次的道德目標。德育學分制使德育評價更加完善,克服過去評價系統不科學和評價模糊。德育學分由理論課和實踐課組成,理論課占 %,實踐課占 %,學生必須達到 分以上才可畢業。
⑹ 如何落實課堂教學主渠道
科技教育的主陣地在學校,而傳播科學知識、培養科學意識、訓版練科學思維,提高權科技能力的主渠道在課堂在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上,我們採取了「一科為主,多科滲透」的辦法,現代科技是國家科委、國家教委新設的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一門重要基礎學科,主要任務是向學生進行現代科技啟蒙教育,為培養具有創造精神的,適應二十一世紀社會發展需要的建設人才奠定基礎,因而我們著力在優化科技課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提高現代科技教育質量方面做了比較廣泛、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在學科滲透方面,學校應要求教師在吃透教學大綱、教材的基礎上,認真挖掘教學內容中的科技教育因素,找出最佳滲透點和結合點,把科技教育納入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滲透,發揮各科教學的綜合功能,強化科技教育。
⑺ 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陣地和主渠道。(有病句嗎)
有,課堂是主渠道,這不對
⑻ 如何發揮課堂教學在大學宣傳思想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強調指出,做好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加強高校意識形態陣地建設,是一項戰略工程、固本工程、鑄魂工程,事關黨對高校的領導,事關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後繼有人。
課堂教學對於高校宣傳思想教育工作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主渠道,能否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把握方向、立德樹人方面的作用,關系著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樣的人,關系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業和國家的未來。
一、高校課堂教學面臨挑戰的復雜因素
高校課堂教學在意識形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方面面臨著復雜的局面,課堂教學中存在有少數不當言論的現象,原因是多樣的:
一是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高校是各種思潮的匯集地,有的教師政治意識不強,忽視了在傳授知識過程中的思想教育功能。
二是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各種矛盾問題比較突出,有的教師在聯系實際的教學中強調「直面真實」而忽視正面引導。
三是有的老師對各種社會思潮,認識模糊。
四是大學生在成長中有「逆反」心理,有的教師為了迎合學生而「語出驚人」。
五是各種勢力把高校作為角力的重要場所和陣地,有目的地進行文化和價值觀的滲透,有個別教師在認識上和立場上出現偏差成為其代言人。
除去個別教師的立場問題外,出現上述情況還有深層原因:
一是意識形態弱化淡化了教師的政治責任意識。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發展,實踐中出現了弱化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弱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與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區別的傾向,受這種傾向影響,教師忽視在教學中的政治責任意識。
二是把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歸結為價值觀和制度的差距,從而在課堂教學中出現「呲必中國」。
中國在改革開放以後雖然經濟高速增長,社會快速進步,但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是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同時,由於短短幾十年間濃縮了發達國家上百年甚至幾百年的發展歷程,各種矛盾凸顯並交織在一起,各種涉及到人們切身利益的問題突出。有的學者、各種傳播媒介誇大中國現實中的矛盾和問題,美化當下西方國家,缺乏歷史的比較和客觀的分析,從而把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歸結為價值觀和制度的差距,這種影響反映到課堂上一方面是「呲必中國」,發牢騷、泄怨氣,把各種不良情緒傳導給學生,另一方面就是自覺不自覺地宣傳西方的價值觀和制度。
三是馬克思主義研究和宣傳中出現的教條化、形式化、庸俗化的現象,使得一些教師認為只有遠離才顯示出學術性。
主流意識形態在研究和宣傳中有如下現象: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簡單地歸結為幾條原理、幾個具體的結論,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行空泛的解讀,把馬克思主義泛化、工具化、「西」化、神聖化,把非馬克思主義的東西馬克思主義化、把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標簽化等等,這些導致了對馬克思主義科學性的質疑、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誤讀、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排斥,認為它們是純粹的政治,而教師作為學者要強調和注重學術性,必須和政治遠離。
二、構築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的系統工程
要使高校課堂「風清氣正」,成為師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陣地,是一個系統工程。
要強化教師的責任意識。從全局和戰略高度深刻認識課堂教學的極端重要性,增強立德樹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強化意識形態安全、文化安全以及教育安全意識;強化底線意識,守好政治底線、法律底線和道德底線。加強教師的理論學習、加大其對中國國情的了解,使其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正面引導學生。
要充分發揮高校的學科優勢、人才優勢和智力優勢,研究中國和世界發展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推動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和發展,增強教師的理論自信和文化自信。
要特別重視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充分發揮其在思想政治中的主渠道作用,按《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要求的那樣,要把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成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課程。
為此,要堅持學科建設、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和教師隊伍建設的統一,堅持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改革與創新的統一,堅持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和大學生思想實際緊密聯系起來,不斷提升課程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增強教師的自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自信是一個綜合性問題,包括理論自信、學科自信、學術自信、學院自信。把馬克思主義學院發展好、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好、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學術研究搞好,與時俱進高質量地服務於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
二是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建設。高質量的教材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水平的重要前提。中宣部和教育部組織編寫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比較好地達到了「三個充分體現」和「一個針對性」的要求,即:充分體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充分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最新經驗,充分體現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最新進展,有針對性地回答大學生關心的重大問題,其政治性、科學性、權威性毋庸置疑,但教材是靜止的、平面的,教學是生動的、立體的,必須把教材體系轉變為符合學生實際的具有針對性的教學體系。
三是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和中心,解決他們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一些不當認識、抵觸情緒,調動其學習積極性,改進教學方式和方法,構建符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模式。思想政治理論課不是空洞的說教,要根據新形勢下青年學生的特點,採用各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因課制宜」進行研究式和參與式教學,使各門課程各具特色,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工具,採用新媒體作為教學手段,課上課下、網上網下等多種學習環節相互補充。
⑼ 淺談怎樣上好一堂數學課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渠道
淺談如何上好一節數學課
對於一名數學老師而言,上一節數學課是容易的,而要上好每一節數學課,使學生能在課堂上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識,提高學習數學的效果,就需要我們對教學進行精心設計。不僅在內容上精益求精,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激情等方面都要有很深地研究。本人通過自己多年在教學中地不斷實踐,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 教學是一門藝術,備好課是搞好藝術的基本條件。不經武裝的戰士上戰場,只能束手就擒;沒有充分准備的教師上講台,充其量是「信口開河」,決談不上駕馭課堂的能力。那麼,究竟要真正做到哪些環節才算是備好了一節課呢?
1 要備起點。所謂起點,就是新知識在原有知識基礎上的生長點。起點要合適,采有利於促進知識遷移,學生才能學,才肯學;起點過低,學生沒興趣,不願學;起點過高,學生又聽不懂,不想學。 2 要備重點。重點往往是新知識的起點和主體部分。備課時要突出重點。一節課內,首先要在時間上保證重點內容重點講,要緊緊圍繞重點,以它為中心,輔以知識講練,引導啟發學生加強對重點內容的理解,做到心中有重點,講中出重點,才能使整個一堂課有個靈魂。 3 要備難點。所謂難點,即數學中大多數學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識點。難點和重點有時是一致的。備課時要根據教材內容的廣度、深度和學生的基礎來確定,一定要注重分析,認真研究,抓住關鍵,突破難點。
4 要備交點。即新舊知識的連接點。數學知識本身系統性很強,章節、例題、習題中都有密切的聯系,要真正搞懂新舊知識的交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