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運用教育心理學知識,結合實際分析,在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1、創設問題情境,時是啟發教學
2、根據作業難度,恰當控制動機水平
3、充分利用反饋信息,妥善進行獎懲
4、正確指導結果歸因,促使學生繼續努力
㈡ 如何應用教育心理學理論指導音樂教學活動
隨著時代發展的需要,自上個世紀中葉開始,音樂教育心理學成為音樂教育中一個新興的交叉學科,開始引起教育者的關注,得到很多人的重視。對這一領域的研究,是人類自身發展的需要,是民族發展的需要,更是音樂教育學科建設的需要,對小學音樂教學具有很重要的推動作用。
那麼,什麼是音樂教育心理學呢·音樂教育心理學是研究和分析音樂教育過程中教和學的心理活動的學科。它是一門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研究人類對教音樂與學音樂的心理和大腦反應的學科。其對受教育者的品質形成的影響和作用做出了心理分析,為音樂教育教學的方法和原則提供了理論依據。正如趙送光老師在主編的《音樂教育心理學概論》中所說:「它是音樂教育學和音樂心理學發展到一定階段,相互滲透的產物。它既汲取了與音樂學相關的諸學科的豐碩研究成果,又受到教育學與心理學深入發展的影響,並在學科的構建中確立了自己的研究對象、范圍和目的。使之既具有一定的整合性,又有相應的獨立品格。」
隨著我國音樂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小學音樂教師不僅僅要有專業的技能和淵博的知識,還應該有音樂教育心理學知識,把握了解學生在心理上的規律和發展,結合小學生的心理進行教學活動,從而既對教師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起到很大的作用,又有助於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
小學階段正是兒童創造能力和思維能力得到發展的重要階段。新的課程改革提出音樂教育應以審美發展為核心,以學生為主體。怎樣在小學音樂教學中不斷貫穿這一理念和思想,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前提是知道學生學習心理發展的特徵,了解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在教學過程中運用音樂教育心理的方法作為指導,這樣教師才能以相應的教學方法和有效的教學設計更好地開展教學活動,使課堂教學更加精彩。下面我談談幾種以音樂教育心理學為理論指導的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一、體態律動教學法
在小學階段,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音樂學習的能力也會隨之提高。通常根據年齡分為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三個階段。教師要對每個階段的學生在認知、心理特徵等方面有所了解,掌握施教的分寸,以使教學活動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低年級學生,特別是一二年級的學生,好奇、好動、好玩是他們的主要特點,這就要在教學過程中增強學習的情趣,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吸引注意力,以音樂起伏的旋律、鮮明的節奏,激起學生形體動作的反應,在肢體律動中感受音樂的流動,這也是表現人的內心情感活動,從身心兩方面同時入手訓練學生。世界上著名的音樂教育體系,都把律動教學放在相當重要的位置,比如世界著名的音樂教育家達爾克羅茲提倡的體態律動的教學法,他認為音樂的本質在於對情感的反映。人類通過身體將內心的情緒轉譯為音樂,這就是音樂的起源。體態的律動把內心聽覺和肌肉感覺記憶結合在一起,體態律動是一個審美的過程,必須使用新鮮的、有趣的和審美上令人滿足的音樂,教師要指導鼓勵學生動起來,體驗音樂流動的美。
二、情感的體驗,內在的樂感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抓住體驗是關鍵。學生心靈的陶冶和審美觀的確立,必須以審美體驗為基礎,以豐富的審美經驗積累為前提。音樂是聲音的藝術,是通過聽覺來感受的,聽覺是學生探索音樂的手段。比如在音樂欣賞課上,抓住「聽」這個重點,學會傾聽,親身體驗,使教育者的審美情感不斷深化。這也是著名的音樂教育家柯達伊強調的培養學生內在的樂感。例如:我在一年級的音樂課上,讓學生們欣賞舒伯特的《搖籃曲》。在欣賞前我引導學生輕輕地閉上眼睛,體驗音樂帶來的感受。有一個小朋友聽了一會兒就躺在了地上,對此我並沒有立刻叫起他。音樂結束後,他站起來說:「聽這段音樂我好像快要睡著了。」我並沒有批評他剛才的舉動,他真實地表現了自己的感受,對於一年級的小學生,感受體驗最重要,我表揚了他。這就是一年級學生的特點,他們更多的是大膽地用具體的動作把感受表現出來。傳統的音樂教學忽視了學生的感覺,更多的是枯燥的機械的技能訓練,結果是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並未得到真正的提高,慢慢地學習興趣漸漸消失殆盡。小學生心理發展的特徵是沿著由具體形象思維占優勢逐漸向抽象邏輯思維占優勢的趨勢發展。正是因為音樂不具象性,使得我們更加註意培養學生具有音樂感的耳朵,這對學生全方位的發展和音樂的學習有重要的作用。
三、探究創造教學法
新課標提出:音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最主要的就是要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在課堂上要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興趣是人跨進藝術殿堂的敲門磚。比如,課堂上教師要創設良好的和諧的學習氛圍,一些特別的情境,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設計一些游戲,讓學生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環境下不知不覺地開始學習。有了興趣,就能在探究中發掘創造力,發掘創造力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是一個發掘者,要引導學生自由探索、發現、掌握和創造性地運用知識,使學生的創造力不斷發展。要擺脫以教知識技能為主的傳統教育,轉入以培養學習能力和發展新知識為主的現代教育。比如,課堂上,我們讓學生在探究聲音的過程中總結,老師更多的是引導補充,多給學生鼓勵,重視創作的過程,培養學生的音樂性創造思維,使學生充分沉浸在音樂體驗中,得到美的享受。當然除了以上幾種教學方法,還有很多方法值得教師去思考,去研究,以便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我們研究、學習音樂教育心理學的目的在於應用這門學科,提高教學質量,這也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正如達爾克羅茲所強調的音樂課最重要的是喚醒兒童的音樂意識,這不僅僅是音樂學習的需要,更是兒童本能的需要。相信有了音樂教育心理學作為理論指導,結合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運用靈活、創新的教學方法,音樂教學會更加生動、活潑,音樂課堂一定會碩果累累、百花齊放。
㈢ 如何運用教育心理學原理開展學期工作
情感教學心理學原理在數學教學的運用
情感教學心理學原理在數學教學中的運用,應根據學生生理、心理和認識特徵,遵循優良情感發展的一般規律,從數學學科特點出發,巧妙利用好情感的獨特功能,使學生在學中求樂、學中求趣,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並能引起師生間的思維共鳴,其教學效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情動人,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動性
教育工作是一種極富有情感色彩的工作,教師的豐富感情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巨大動力和源泉.平日,教師本身的感情狀態,往往會使學生產生共鳴,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為數學教師,首先必須忠誠黨的教育事業,熱愛學生,熱愛數學,以高度的責任感、義務感、使命感、自豪感對待數學教學,以滿腔的熱情,富有情感地講授每一堂課、每一章節.因為富有情感的課堂教學能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使課堂上出現相應的心理氣氛,形成協調和諧的教學環境,從而激發出學生的求知慾,使他們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內容.我們常常看到一名優秀並有威望的數學教師的思想品質、教學形象、教學方法和教學設計內容給他的學生往往留下非常深刻的痕跡,不僅能熏陶學生優良思想作風和道德品質,而且還會促成學生學業上的造就.這種言傳身教的「遺傳因素」會在他的學生的身上得到延續和回報.所以,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應該非常注意自我的思想品質修養,並身體力行,為學生作出良好的表率;次之,數學教師還必須具有堅強的意志和樂觀向上的性格,不能滿足現有的知識,應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廣泛閱讀各類書籍,擴大知識面.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發揮自己的才能,胸有成竹地處理學生提出的各類問題.教學中善與人處,與人為善,學生為教師的和藹而嚴肅的態度所感染,才會心悅誠服地接受教育.
㈣ 如何運用高等教育心理學原理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
(一)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情動人,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動性
教育工作是一種極富有情感色彩的工作,教師的豐富感情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巨大動力和源泉.平日,教師本身的感情狀態,往往會使學生產生共鳴,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為數學教師,首先必須忠誠黨的教育事業,熱愛學生,熱愛數學,以高度的責任感、義務感、使命感、自豪感對待數學教學,以滿腔的熱情,富有情感地講授每一堂課、每一章節.因為富有情感的課堂教學能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使課堂上出現相應的心理氣氛,形成協調和諧的教學環境,從而激發出學生的求知慾,使他們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內容.我們常常看到一名優秀並有威望的數學教師的思想品質、教學形象、教學方法和教學設計內容給他的學生往往留下非常深刻的痕跡,不僅能熏陶學生優良思想作風和道德品質,而且還會促成學生學業上的造就.這種言傳身教的「遺傳因素」會在他的學生的身上得到延續和回報.所以,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應該非常注意自我的思想品質修養,並身體力行,為學生作出良好的表率;次之,數學教師還必須具有堅強的意志和樂觀向上的性格,不能滿足現有的知識,應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廣泛閱讀各類書籍,擴大知識面.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發揮自己的才能,胸有成竹地處理學生提出的各類問題.教學中善與人處,與人為善,學生為教師的和藹而嚴肅的態度所感染,才會心悅誠服地接受教育.
(二)運用情感的感染和遷移功能,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所謂情感的感染功能就是指一個人的情感具有對他人情感施予影響的效能,情感的遷移功能就是指一個人對其它對象的情感會影響他與之有關的其它對象的情感.簡單地說,當學生對教師有感情時,那麼對他所交的朋友、對他經常使用過的東西都會產生好感,教師所教的這門學科就更不用說了.首先要求教師要有一個最重要、最主要的品質就是:「深深熱愛孩子.」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徑是教師用愛心和真誠感人、育情,「情之感人往往超過理之化人」.教師應該善於將深厚的情感傳遞給每一個學生.要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心理學調查表明,積極的師生關系促進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學生在學習中需要滿足交往、溝通、探索的慾望,教師應該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積極為學生提供交往、溝通和探索的機會.例如,在數學教學中,可以多給學生動手的機會,讓他們在實踐中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討論和辯論時,讓學生據理力爭,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促使他們在相互交流中達到啟迪思路、發展思維,動情、曉理、端行.教師要盡力做到對學生不指責、不呵斥、不急躁,多給予熱情鼓勵和引導.這樣,學生就會「親其師而信其道」,更加熱愛學習.其次,在課堂上,教師要有廣博的知識、上課時以精練、幽默、富有情感、生動形象的語言,點燃學生興趣的火花,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感到教學內容生動有趣.教師要思路清晰,深入淺出,學生易學易記,針對性強.教學語言要飽含對學生的引導,凝聚對學生的期望.如經常用「你能用幾種方法解決這個問題」、「誰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請你來試試,好嗎」之類的言語,引導、激勵學生積極思維,及時給予肯定性評價.
㈤ 如何運用心理學的知識進行教育教學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的建議是,先要學好理論知識,正確運用到教學活動中回。根據你答所面對的學生,他們的身體特點。每個年齡,每個階段有什麼變化,了解孩子的性格特徵,興趣愛好,以及那些方面要開發,這樣心理學就可以在教學中得心應手。
㈥ 如何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相關知識實施組織教學
眼睛是心靈的窗口,學生通過教師的目光窺見教師的心境,從中引起相關的心理效應,版產生或親近或疏遠的,或尊重權或反感的情緒,進而形成這樣或那樣的師生關系,影響教學的效果。因此,教師要恰當的運用目光為教學服務。如果在開始上課時,教師用親切的目光注視全體同學。教師親切的目光一定可以使學生情緒安定,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愉快地投入學習。
㈦ 如何運用高等教育心理學解決實際教學中的問題
教育工作是一種極富有情感色彩的工作,教師的豐富感情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巨大動力和源泉。平日,教師本身的感情狀態,往往會使學生產生共鳴,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為數學教師,首先必須忠誠黨的教育事業,熱愛學生,熱愛數學,以高度的責任感、義務感、使命感、自豪感對待數學教學,以滿腔的熱情,富有情感地講授每一堂課、每一章節。因為富有情感的課堂教學能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使課堂上出現相應的心理氣氛,形成協調和諧的教學環境,從而激發出學生的求知慾,使他們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內容。我們常常看到一名優秀並有威望的數學教師的思想品質、教學形象、教學方法和教學設計內容給他的學生往往留下非常深刻的痕跡,不僅能熏陶學生優良思想作風和道德品質,而且還會促成學生學業上的造就。這種言傳身教的「遺傳因素」會在他的學生的身上得到延續和回報。所以,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應該非常注意自我的思想品質修養,並身體力行,為學生作出良好的表率;次之,數學教師還必須具有堅強的意志和樂觀向上的性格,不能滿足現有的知識,應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廣泛閱讀各類書籍,擴大知識面。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發揮自己的才能,胸有成竹地處理學生提出的各類問題。教學中善與人處,與人為善,學生為教師的和藹而嚴肅的態度所感染,才會心悅誠服地接受教育。
㈧ 教育心理學中如何運用學習策略
結合幼師實際,優化學前心理學教育教學策略 (僅供參考) 摘要:幼兒心理學教學要取得成功必須在教育教學活動之前進行周密細致的教學設計。課堂教學策略的精心設計和選擇是幼兒心理學教學邁向最優化理想境界的必不可少的關鍵一步。可以說,只有結合幼師專業特點的最優化的教學策略和具體的方法,才可能有幼兒心理學教學的最優化。 關鍵詞:學前心理學;教學策略;優化;幼兒師范教育教學策略是幼兒心理學教學設計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在特定教學情境中完成教學目標和適應學生認知需要而制定的教學程序計劃和採取的教學實施措施。幼兒心理學教學中的種種策略和技術的運用都是教育者對於教學策略的選擇,同時也反應出教育者在教育目標和內容上的價值取向。「怎樣才能使自己的學前心理學教學既生動活潑又保證質量?」「怎樣才能使我的學生發展全面又有幼師特色?把學生培養成真正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幼教人才?」「有沒有可能使我的學生在學習心理學中,學得扎實、實踐能力增強、創新精神也發展?」「什麼樣的教學可以使師生雙方都成為主體,協同發展?」等等,這些問題一直縈繞在自己的腦海中,試圖努力尋找一個合適的答案。通過長期不斷探索和實踐,如何優化幼兒心理學課堂教學的教學策略,提高教學的質量,以達到幼兒心理學課堂教學的最優化,作者在這方面作了些嘗試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僅供大家參考。一、提高幼兒教師綜合素質,優化教學目標和課程內容從培養人才的業務素質、基本文化素質和思想素質的目標出發,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做到既有總體目標,又有階段目標和具體目標,使每章每節每課時都做到目標明確。作為幼師專業基礎理論課程的學前心理學,應做到從一般規律到特殊規律的縱向有序及同層次學科的橫向結合和有機聯系。比如緊密結合幼兒教育學、幼兒衛生學、幼兒園課程及教法、幼兒園管理、幼兒游戲、兒童心理健教育;以及心理測量、幼教科學研究等學科,豐富充實幼兒心理學的內容,真正能用科學的觀念去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同時盡可能把現代心理學研究的新成果和新發現融入到教學中來,開闊學生的眼界,激活思維,緊緊跟隨科學時代發展的潮流,及時觸摸心理學領域研究發展的前沿,使學生能領悟到現代心理學的發展前景和價值。轉變封閉式的教育觀念,轉變「重知輕能、重專輕寬、重智輕德」觀念。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將學生心理健康的培養納入教學工作的日程中,針對學生個別、群體開展課外心理咨詢活動,加強學生自我修養以及人生觀的教育,增強學生的專業素質和思想素質,為培養新一代全面發展的合格的教育型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優化學科理論的指導性和實踐性從學前教育專業性和師范性的培養目標出發,幼兒心理學教育必須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在學前心理學教學中,為學生創造機會,親臨幼兒園多看、多聽、多想、多用,通過自己的觀察,了解幼兒心理發展的規律,如學生在觀察幼兒「注意」為什麼容易分散時,發現幼兒「注意」分散的原因很多,除了來自外界刺激物的影響和自身的興趣、需要、願望因素之外,還與「注意」其它品質有關,因為同學們發現有的幼兒「注意」分散時是東張西望,做小動作,而有的幼兒總是發呆,在想其它事情。前者是由於幼兒「注意」不穩定,容易轉移所致,而後者是由於「注意」太穩定難以轉移所致。這樣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和討論,了解的幼兒「注意」的特點,提出各種建議和措施,以防止幼兒的分心現象,學生們不僅掌握了幼兒心理發展規律,還懂得了運用理論來指導實踐。三、充分利用間接知識,優化學生的認知過程學習者對知識的理解取決於學習時的使用情境,要使學習者達到對知識深刻理解的目標,就要把知識置於真實的、復雜的情境中,通過知識的應用來達到對知識的深層理解,從而使學習能適應不同的問題情境,在實際生活中能有更廣泛的遷移。心理現象分析就是利用現成的「間接知識」,讓學生能在真實的或虛構的情境中去認識人的心理現象和規律。(一)結合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現象和行為表現進行分析心理學中所涉及到的大多數心理現象都能在現實生活中觀察到,心理現象雖然復雜,具有一定的隱蔽性,但它終究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許多心理現象帶有普遍性和共同性,它總是通過一定的形式表現出來。例如在學習「知覺規則―知覺選擇性」時,首先把學生分成小組,觀察和記錄生活周圍中哪些事物最容易成為我們知覺對象,通過觀察使學生們了解到:凡是與背景差別較大的、運動變化的、排列有規則的事物都容易吸引我們的知覺。又如,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心不能二用」、「酸葡萄效應」、「及時復習是抗遺忘的良葯」等等心理現象。把課堂上的理論知識的學習與現實生活和學習充分的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學習後不斷觀察周圍和反思自我,舉一反三,學習起來更有興趣、更有主動性,能學有所用。(二)結合心理現象中的典型案例進行分析典型案例中心理現象具有一定特殊性和典型性,它是在比較特殊的條件下產生的特殊心理現象,通常情況下是觀察不到的;同時又能科學的解釋心理學中最為基本的心理規律和現象。古今中外這樣的典型案例很多,可充分利用這些信息資源和間接知識幫助學生更有效地學習。如在學習「環境對兒童早期智力發展的影響及兒童早期發展中『敏感期』的概念」時,給他們提供一些典型的案例,通常這些案例成為學生學習和掌握相關內容的重要依據,如「狼孩」「野生兒」「兒童在特殊環境中成長的特例」,讓學生們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和討論這些特殊兒童心理、行為形成的原因,明白兒童早期一些行為或心理品質的形成在某些時期是非常敏感的,一旦錯過這些時期極易造成終身的不良影響。從而更深入的理解環境和教育對一個人早期身心健全發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三)結合文學作品中的心理現象和案例進行分析文學作品是一種間接知識,是經過藝術加工或虛構的「間接知識」,經過選擇,可以從中發現一些近似的「典型案例」。在心理學教學中,充分利用文學作品中眾所周知的典型人物及其行為表現進行心理現象分析,具有特殊的效果。例如《紅樓夢》中的林黛玉、王熙鳳;《水滸傳》中的李逵、魯智深;《圍城》中的方鴻建、李梅亭等各類人物,他們都具有獨特而典型的人格特徵,針對這些人物的分析,可更直觀的、更生動的幫助學生准確理解人格的特質理論、類型理論和層次理論;同樣,針對《阿甘正傳》、《雨人》、《海倫·凱特》等作品中的人物分析,可以幫助學習者理解和掌握多元智能理論的相關內容,最終學生通過討論,對人的智能結構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問題,真正理解了人的八種智能潛力在一個人身上表現出來的特殊結構,以及每個人在智能優勢方面的差異性和獨特性。(四)結合自我心理現象和心理感受分析引導學習者在學習心理學的過程中,把自己的或同伴曾遇到的心理體驗或困惑作為心理學教學資料,充分提取過去的認知經驗,運用所學心理學知識和理論進行討論和分析。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的學習問題、感情問題、人際交往問題、自我意識偏差等問題都能成為學生感興趣的重要話題,這不僅對學好心理學有幫助,同時對學習者本身心理健康成長起重要的作用。我們的學生大多處於青春期,怎樣幫助學生解決由生理上的巨大變化所帶來的心理困擾,以及其它方面的心理問題,理應成為我們心理學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四、綜合運用多種多樣教學方法,優化學生的認知態度和學習能力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它直接關繫到教學的成敗和教學效率的高低,好的教學方法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沒有恰當的教學方法,就很難實現教學目標和完成教學任務。正如巴班斯基所說:「現代課堂教學的鮮明特色乃是教學方法的豐富多彩,乃是有意識地選擇某一課題的主要教學方法,所選的方法要能很好地解決相應的教學和教育中的任務。」(一)發現學習在心理學教學中的探索和運用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發現不限於那種尋求人類尚未知曉之事物的行為,正確的說,發現包括著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新行為。」發現式學習中,學生自己動手動腦,鞏固了知識,懂得怎樣思考、怎樣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從而掌握一定的認知策略;教學顯得生動活潑,易於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使之產生更強的學習興趣;同時,發展學生的智力,使學生減少對教師的依賴和對書本的迷信,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在學前心理學教學中,應注重以下四個方面的探索和運用。1.結合教材,運用觀察的方法引導學生在自然條件下對幼兒心理及行為現象進行觀察,如幼兒的認知規律、行為特點、語言發展規律等等。幫助學生擬定觀察計劃,提供觀察條件,學習作觀察記錄,並進行分析總結。這種方法簡便易行,同時,培養了學生觀察思考的能力。2.結合教材,運用調查的方法讓每一位學生有機會對幼兒進行較長時間的調查了解。幫助學生制訂詳細的調查計劃,即調查目的是什麼,採用什麼形式,調查問題有哪些,調查步驟如何,結果如何分析等等。如我們讓學生針對幼兒的個性、情感、意志發展水平等方面,進行五周的個案追蹤調查。同學們擬出計劃後,製作出相應的問卷和圖片,創設各種情景甚走訪家長,最後寫出詳細的調查報告,並獲得了良好的效果。3.結合教材,運用心理測量方法在心理學教學中,我們盡可能遵循客觀性和科學性的原則,用事實說話、用科學說話。幫助學生學會選擇行為樣本,進行客觀測量和標准化測量。比如,通過幼兒畫人的方式測量和分析幼兒的智力發展水平,學生從這些活動中去發現一些有趣的心理現象和規律。引導學生學會運用現成的量表進行測量,也能根據一定的測試目的和要求設置和編制出簡單的心理測試量表,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的認知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應用科學技術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4.結合教材,運用心理小實驗的方法有許多心理現象和規則,必須在特定的實驗條件下才能觀測到它們的存在,才能真正了解人與人之間存在的差異性和特殊性。如在學習和了解人的「感知覺」這部分內容時,引導學生運用心理測試儀器:重量知覺儀、方位知覺儀、顏色視覺儀等儀器,或用一些簡單工具,學生分組在心理實驗室進行一些簡單的小實驗。結果學生們通過實驗發現每個人的感知覺水平是有較大差異性的,而每個人的「感覺域限」或「絕對感覺域限」更是各不相同的。(二)問題解決教學法在心理學教學中的探索和運用我們知道真正有價值的學習都是從「問題」開始的,「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問題是激活或喚醒思維材料的刺激因素,問題解決過程是一個不斷反思、調整、改進的過程」,「問題解決」教學是以「人」為本位的教學模式。在學前心理學教學中,我盡可能在每次上課前針對教學的內容設計出相應的一些「問題」或「問題情境」。每當我向他們提出:「為什麼幼兒的記得快也忘得快?」「孩子們為什麼總愛聽故事?」「孩子們為什麼總愛玩游戲?」「幼兒的自我意識從哪些方面表現出來?」「為什麼具有相同遺傳條件、相同生活背景的雙胞胎,甚至是連體人都表現出完全不同的性格特徵?」等問題時, 同學們通常都會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和探索心理,甚至把這些問題看作是一種挑戰,這樣的挑戰具有很大的「誘惑力」,他們的認知興趣和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激發,智能潛力得到充分的調動,過去的經驗被激活。當問題得到解決時,學生不僅有成就感和自信心,還會產生增值效應,可推動新的學習,成為教學持續生命力的重要動力源泉。(三)運用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優化師生互動關系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阿爾波特(F.Allport,1924)強調與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他認為合作學習創造了學生之間積極的同伴關系,而這種積極的同伴關系對學生又產生了積極而意義深遠的影響。在心理學教學中,合作式學習方法的運用給我的教學來了許多好處。比如學生在掌握了幼兒記憶發展特點相關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我組織他們分組討論:「同樣的學習材料(一首兒歌),如何讓幼兒能在最輕松最愉快的情況下記憶較果最好?」,並要求運用所學知識總結出至少四種教學建議和策略。由此帶來的效果是,同學們討論異常激烈,思維活躍,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方法,有的組提出了好幾種策略和方法;有的組用文字展示討論結果,有的組用圖畫展示;有的學生甚至輔之以動作和表情,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這樣的活動有助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承認和研究他們的假設;有助於學習者對不同意見形成新的理解,養成合作學習和耐心傾聽的習慣;同時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分析和綜合的能力。 五、提高效率,注重多媒體教學在心理學教學中的優化利用在心理學教學中,充分運用現代先進的多媒體教學傳媒技術和手段,不斷提高心理學教學的感覺形態和提示效果,這是現代心理學教學中的一大進步和飛躍。應該說,電教媒體的表現手法豐富多彩,具有傳統教學媒體無法比擬的表現力,教師可根據教學需要通過電教媒體對教學內容進行及時處理或加工,使那些看不見、觀不清的理論變成看得見、認得清的現象,抽象變得具體,復雜變得簡單,讓我在心理學教學中受益非淺。比如在感知覺教學中,我製作和運用了具有動畫效果的課件進行直觀、生動的演示,在有限的時間內向學生展示大量的感「知覺規律」和「錯覺現象」;在講解「注意、記憶、想像、思維等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時,通過多媒體展示相關案例、圖片、量表或研究成果;在學習智能理論相關內容時,讓學生觀看電視、電影的片段。這一切在過去幾乎是不可想像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同時減輕了教師的工作壓力和負擔,何樂而不為?此外,使用電教媒體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視聽作用,產生美感。在學生認識美的同時,使他們對所見所聞進行自覺不自覺的辨析、思考,使他們的身心沉浸在這種美中,並由此按照美的規律去發揮自我、塑造自我。
㈨ 教學設計時如何體現心理學知識
教學設計作為一門科學是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布魯納與奧蘇貝爾的認知學習理論對此有著重要影響。其實,教師在上課前都是要備課的,這也可以看成是初級的教學設計,然而,傳統教學中的備課主要是以教材的內容為主,教學目標的設置、教學方法的選擇主要憑借各人的經驗,缺乏科學依據。簡單地說,教學設計是在教學開始之前對教學過程中的各種因素(如:學生特點、教學目標、學習內容、媒體設置等等),進行預先籌劃,精心構造,創設教學情境,以期達成教學目標的系統化設計。要詳細地分析教學設計的過程,需要對教學設計的基本要求、主要內容、操作過程進行系統研究,才能為靈活運用奠定基礎。 一、中學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要求 課堂教學設計如果按時間分為長期與短期的兩種,也可分為學期、單元、課時設計三種。但是,最主要的還是在一節課內的教學設計。如果按課堂教學的對象來分,可分為班級集體授課設計、班級小組授課設計、個別化教學設計等幾種。若按場地分,可分為教室授課設計、圖書館教學設計、室外考察的教學設計等等。當然還可以按教學的知識目標來區分,如陳述性知識的設計、程序性知識的設計、策略性知識的設計等。不論哪種教學設計,都應當服從以下幾方面要求:
(一)教學設計的目標要求 在設計課堂教學目標時必然會遇到的問題是:教學目標如何解決班級整體目標與個體目標的矛盾。如果教學內容的思考性比較強,個體學習的差異相對比較大時,這一矛盾就會更加突出。面對這一矛盾,我們傳統的做法是設計時以整體目標為依據,適當彌補個體學習困難的學生,如在提問時設計相對淺顯的問題,或者留出適當的時間對他們進行個別點撥。然而,可以預見的事實是,淺顯的問題既會使學生們產生「回答這類問題的學生無能」的暗示,又會使他們很難有面對困難的機會與勇氣;而留出的時間常因教學內容較多而無法兌現。因此,這兩個方法雖然也能起到一定作用,但並不能解決問題。對某一段知識的學習不太適應的學生,常常上課時因為遇到一處無法及時解決的問題,而影響了後面知識的學習,使學習進度落後於大多數學生,長此以往,一個學習困難的學生可能會產生了。現代教學理論強調教學設計的個別化要求,這一要求並不是說教學方式的個別化,而是強調在集體授課時,應當將幫助個體學習作為教學設計的重要目標,因為,並不只是學習困難的學生有課堂學習的困難,學習優秀的學生也會遇到,不過,他們的困難可能是教師教的內容他已經掌握了,或者他的某一個想法與眾不同,可又遇到了困難,不能當眾向老師提問。個別化要求正是用來解決這一問題的。 由於教學過程是多因素構成,因此在進行設計時,有時可能為了考慮某幾個因素,而忽視了其它因素的作用。教師的考慮越周到,設計的教學過程越會貼近學生學習的實際。但是,教師在大量考慮教學過程中的種種問題時,必須對這些問題及可能在教學時發生的現象認真分析研究,篩選最值得與學生討論的問題與可能出現的現象,准備好方法與對策,尤其重要的時要明確每一個問題與方法的直接目標,在教學時通過及時反饋來了解個別學習的情況,這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保證,同時教師還要將每一個直接目標與長遠計劃相對比,以形成連貫性的教學設計,為實現長期設計奠定基礎。
(二)教學設計的人際互動要求 班級集體授課方式在師生間或學生間的人際互動方面應當注意形成積極而協調的關系。首先在師生間,相互關系有這樣幾種方式:(1)主從型。即教師處於主導的支配地位,學生則處於被支配或服從的地位;(2)合作型。教師與學生有共同的目標,為達到目標,雙方能夠互相配合、相互讓步、忍耐;(3)主從—合作型。這是師生間一種互補、對稱的混合型的人際關系,如果合作因素超過主從因素,則是比較理想的方式;(4)競爭型。這是一種既使人興奮、緊張,又使人不安、消耗精力的人際關系;(5)主從—競爭型。這種關系常常包含主從型與競爭型中的缺點,關系變化不定,既讓人緊張又讓人不安。前四種方式都有其優點,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依據客觀因素給自己與學生的關系定位,關鍵在於將相互關系變成互動關系。教學的目的並不僅僅是知識目標的達成,教師在許多方面都會對學生產生重要影響,如:敢想敢幹、認真嚴謹的研究精神;積極進取、樂觀寬容的人生態度等等。一般情況下這些個性品質方面目標在教學設計時不會考慮,人們更多地考慮知識技能方面的目標。師生互動的要求則提醒教師們注意自己的態度對學生的影響,甚至某些非言語行為(如面部表情、手勢等等)都應當考慮在不同的情境中的作用。師生互動的目的是讓學生處於積極學習的狀態,教師對每一個學生都要作出分析,了解用何種方法可以使他們處於積極的狀態。
(具體的就要結合實際了,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㈩ 如何運用高等教育心理學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
(一)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情動人,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動性
教育工作是一種極富有情感色彩的工作,教師的豐富感情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巨大動力和源泉。平日,教師本身的感情狀態,往往會使學生產生共鳴,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為數學教師,首先必須忠誠黨的教育事業,熱愛學生,熱愛數學,以高度的責任感、義務感、使命感、自豪感對待數學教學,以滿腔的熱情,富有情感地講授每一堂課、每一章節。因為富有情感的課堂教學能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使課堂上出現相應的心理氣氛,形成協調和諧的教學環境,從而激發出學生的求知慾,使他們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內容。我們常常看到一名優秀並有威望的數學教師的思想品質、教學形象、教學方法和教學設計內容給他的學生往往留下非常深刻的痕跡,不僅能熏陶學生優良思想作風和道德品質,而且還會促成學生學業上的造就。這種言傳身教的「遺傳因素」會在他的學生的身上得到延續和回報。所以,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應該非常注意自我的思想品質修養,並身體力行,為學生作出良好的表率;次之,數學教師還必須具有堅強的意志和樂觀向上的性格,不能滿足現有的知識,應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廣泛閱讀各類書籍,擴大知識面。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發揮自己的才能,胸有成竹地處理學生提出的各類問題。教學中善與人處,與人為善,學生為教師的和藹而嚴肅的態度所感染,才會心悅誠服地接受教育。
(二)運用情感的感染和遷移功能,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所謂情感的感染功能就是指一個人的情感具有對他人情感施予影響的效能,情感的遷移功能就是指一個人對其它對象的情感會影響他與之有關的其它對象的情感。簡單地說,當學生對教師有感情時,那麼對他所交的朋友、對他經常使用過的東西都會產生好感,教師所教的這門學科就更不用說了。首先要求教師要有一個最重要、最主要的品質就是:「深深熱愛孩子。」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徑是教師用愛心和真誠感人、育情,「情之感人往往超過理之化人」。教師應該善於將深厚的情感傳遞給每一個學生。要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心理學調查表明,積極的師生關系促進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學生在學習中需要滿足交往、溝通、探索的慾望,教師應該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積極為學生提供交往、溝通和探索的機會。例如,在數學教學中,可以多給學生動手的機會,讓他們在實踐中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討論和辯論時,讓學生據理力爭,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促使他們在相互交流中達到啟迪思路、發展思維,動情、曉理、端行。教師要盡力做到對學生不指責、不呵斥、不急躁,多給予熱情鼓勵和引導。這樣,學生就會「親其師而信其道」,更加熱愛學習。其次,在課堂上,教師要有廣博的知識、上課時以精練、幽默、富有情感、生動形象的語言,點燃學生興趣的火花,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感到教學內容生動有趣。教師要思路清晰,深入淺出,學生易學易記,針對性強。教學語言要飽含對學生的引導,凝聚對學生的期望。如經常用「你能用幾種方法解決這個問題」、「誰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請你來試試,好嗎」之類的言語,引導、激勵學生積極思維,及時給予肯定性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