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教學改革教育理念

教學改革教育理念

發布時間:2021-02-05 03:16:24

⑴ 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有哪些

(一)國際視野與中國特色
本次課程改革是在世紀之交的背景下進行的,也是在世界各國進行課程改革的形勢下展開的,這種形勢要求新課程必須置於國際視野中進行規劃和設計.
首先,組織學術力量,充分研究主要發達國家的課程改革經驗,如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法國、德國、韓國、俄羅斯等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教育與課程改革經驗,從中吸取值得借鑒的內容與方式.
其次,組織專家有重點地考察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日本、泰國等的教育行政機構、教育研究與評估機構、中小學和幼兒園,尋求國際背景與中國特色的結合點.
第三,借鑒的經驗涉及各個方面,如各國普遍強調價值觀教育與道德教育,注重基礎學力的提高、信息素養的養成、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在義務教育階段試行綜合課程,重建新的課程結構,建立國家課程標准;尊重學生經驗,倡導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實現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探索發展性的課程評價,強調評價的教育功能;構建共享的課程管理機制,促進學校課程的適應性,等等.
第四,新課程特別重視國際經驗的本土化問題,如在培養目標上,提出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等.在課程結構上,表現為九年一貫設置課程,小學設置綜合課程,初中擁有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兩套計劃,並充分考慮學科研究的基礎,在課程標準的敘述上,保留一定的差異.在課程管理上,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三級課程管理體制,等等.
(二)課程的繼承與創新
新課程確切地說是改善課程的一次嘗試,是課程改革歷史進程中的一個階段.每次課改都有一種承前啟後的作用.50年來,我國的基礎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頒布後,我國開始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課程改革,並由此形成基礎教育課程的現行體系.綜觀義務教育制度確立以後的課程建設,有四方面比較突出的進展:一是在課程管理政策上改變了國家過於集中管理的方式,實行國家和地方兩級課程管理的方式;二是初步改變了多年來只有「學科課程」加「必修」的模式,增加了「活動課」、「選修課」等;三是推行了在統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多樣化的方針,初步推動了教材的多樣化;四是在教學實踐中涌現出一批重視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重視學生成功與發展的經驗,倡導了新的教育觀念,激活了教育實踐的改革.這些成就為構建面向21世紀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提供了必要基礎.新課程根據社會發展、知識發展與學生發展對課程提出新要求的綜合思考,試圖在我國基礎教育取得已有成就的基礎上有所創新,主要表現在,從兩級管理走向三級管理,使得真正發生教育的地方——學校,有一定的課程權利,並承擔相應的職責;根據綜合性、均衡性與選擇性的原則,正確處理好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必修課與選修課的關系,從小學三年級開始,設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以「課程標准」代替「教學大綱」,進一步推動了教材多樣化策略,使得真正實現「一標多本」成為可能.同時,完善教材的審定製度,嘗試建立教材的選用制度;提升學校和地方已經形成的素質教育經驗,作為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以供有志於課程改革的同仁分享.
(三)注重營造一種新的課程文化
新課程超越了教材改編作為課程改革標志的局限性,超越了單純以時間作為劃分依據的階段性,它把課程改革作為一種持續不斷的系統工程,注重時間上的全程性與空間上的無限性,並通過這種新課程,營造一種合作、對話與探究的課程文化.
所謂合作文化,就是強調課程的開放性.每一位兒童都是一個完整的生命體,促進其發展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實現.同時,每位兒童都有差異,他們的發展取決於有差異的課程,沒有合作就不可能提供有差異的課程.由於學校制度的建立與課程分化的傳統,導致教師的行為具有「個人專業主義」傾向,而教育的特殊性又需要在分工基礎上的合作,以實現一個完整的人的教育.如何解決這一矛盾?新課程強調一種共建共享的課程文化.專家、教師、學生及其家長、社會人士都是合作共同體的一分子,應盡可能保證他們之間有合作的機會,並建立合作的機制.值得一提的是,新課程倡導與學生家長的合作,要求家長首先應知道自己的角色,認識到自己也是課程改革或學校教育共同體中的一員,是學校課程的決策人之一,而不是一個「局外人」;其次應了解新課程倡導家長享有對學校課程的知情權、評價權與建議權,學校或媒體都有義務告訴家長,他們的小孩在學校學些什麼,怎樣評價,以便家長可以做出決策或提供建議;第三應通過觀察或了解自己子女的學習需要、對學校或學習的態度以及素質報告單來評價學校課程的質量,並與學校或教師保持經常性的聯系,採取相應的、適當的教育行動,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第四應對學校教育有一種正確的認識:學校作為一種社會組織機構,是青少年的專門化的教育場所,學校所承擔的是社會責任,而不是個人責任,因此家長應充分認識到對於一個小孩而言學校教育所具有的優勢與劣勢,不能把一個家長的願望強加給學校,要學校承擔不該承擔的家長責任,設身處地地為學校或教師著想.
所謂對話文化,就是強調課程的民主性.課程本身就是一種對話,是所有與課程利益有關的人員或部門之間的對話.由於兒童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兒童的發展是全社會的焦點,因此,把什麼樣的課程交給兒童,或者說兒童需要什麼樣的課程,不能讓某個專家或某一群體的人來決定,需要社會各界人士的對話與協商,特別是在國家課程標準的制定上.就目前而言,學生在學校里學什麼,取決於教師教什麼,教什麼取決於專家編的教材說什麼或專家出的考卷考什麼.學生不知道為什麼學,教師也不知道為什麼教,教師沒有機會與專家交流或對話,不了解或不理解教材中的革新要素.新課程在國家標准制定時就非常強調對話與協商,盡可能創造各種機會,讓課程專家與學科專家、專家與教師,專家與社會人士代表分別參與對話,或讓他們共同參與對話.同時,把「課程標准」作為文本,要求專家、教師、學生及其他相關人士不斷地解讀,並與之「對話」.
所謂探究文化,就是強調課程的科學性.就課程的歷史來看,什麼樣的課程才是適合兒童的課程,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需要多代人前赴後繼、不懈地持續探究;就一門課程來說,從課程目標的確定、內容的選擇與組織、實施到課程評價,也需要不斷的探究,才能做出科學的決策;就課程實施的一個環節來說,教師的工作對象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健康的人,而不是相對靜止的物.這種專業特性決定了教師的專業生活方式必須面對教育情景中的不確定性.教師每時每刻面對的情景都具有即時性,都有不同的一些方面,需要教師去解決,探究.例如,從理論上說,課前備課或計劃是不可缺少的,然而,這並不是說實施就是貫徹執行計劃,而是要根據課堂情景進行調整.研究表明,課前計劃過於充分的教師,在上課時對學生反倒不敏感,導致較少鼓勵學生談自己的看法和進行討論.另外,課前計劃詳盡的教師所教的學生比計劃簡略的教師所教的學生在學習態度上的分數要低.這說明,如果教師在上課時不隨機應變(探究),課前計劃就有可能起副作用.課前計劃畢竟是帶有主觀性的設計藍圖,實施時的靈活性非常重要,新教師與熟練教師的差別往往就在於此.因此可以說,教學即探究,教師即研究者.新課程倡導探究文化,強調應在不同層面進行課程創新.在國家層面,嘗試課程管理體制的創新,制定國家課程計劃與課程標准;在地方與學校層面,確保國家課程計劃與課程標準的嚴肅性,同時,鼓勵因地制宜地進行不同程度的課程創新,制定相應的計劃或方案;在課堂或實施層面,要求教師依據課程標准,創造性地進行教學,反對經驗主義和本本主義,確保課程對學生、學校、地方的適應性.

⑵ 目前職業教育教育教學改革有哪些新理念

教學理念和觀念是教學活動的先導,沒有教育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改革就不能向前推進,教育事業就不能向前發展。然而教育教學理念的創新,既是各教學理念不斷繼承與發展的體現,也是教育教學改革的總體需要。
一、教學活動堅持以學生為中心
教學活動的核心不是教師的「教」,而是學生的「學」。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習將成為個人生存和發展一種方式。接受教育不僅是人們就業的基本條件,而且也成為人們不斷發展必備條件。在這種情況下,學習不僅僅是人們獲取生存的手段,而是成為生活和發展的需要。因此,在現代教育中,學生是自我發展和提高的自覺主體。「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重在發展學生的創造力,要求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教會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更有效地獲取和掌握知識,要求學生在知識、能力、素質各個方面全面協調發展。
「以學生為中心」是「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以教師輔導為輔」的各種教學組織形式進行教學的。在新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不再是獲得知識的唯一來源,他只是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指導者、促進者、協助者。教師的作用不僅僅在於系統傳授知識,其職責是「啟發」和「指導」
。實踐中,要求教師使用多種教學方式,盡可能的提供學習資源,在課堂上精講重點、突破難點、把握熱點、解疑一點,在組織學生進行學習活動時,講授學習方法,引導學生思考和思路,根據學生實際合課程特點制定相應的指導方案,並依此對學生「因材施教」,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因此,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和中心,學生的地位由被動接受知識者轉變為主動構建知識體系者。學生必須「學會求知」,自主確定學習目標、選擇學習方法、把握學習過程、進行學習評估。
二、教學活動要把握以學生就業為目標
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已經成為全社會對高職教育的共識,如何建立適應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高職教育模式成為當前高職院校的重大課題。高職教育應該而且完全能夠創新出一種適應我國經濟社會建設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我們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學生學會做人。要使學生明確做人與學習技能的關系,做人與使用技能的關系,技能不能也不會獨立於做人之外。其次,要建立健全實施校企合作培養模式的制度,加強實習實訓,加強固定基地建設,廣泛建立校企合作的實習實訓基地,使學生在一定的時期內進入相關單位頂崗實習,准就業,對學生加強就業指導,提倡學生先就業,再擇業。從教學計劃上加大「實習實訓」的比重,提高培訓的技術層次,把學習技能變成培訓技能。再次,開展以就業為目標的校園文化活動。最後,是加強教職員工隊伍建設。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建設要真正落實「四種人」,即專家、學者、技師、能工巧匠,不以文憑論英雄,而以技能見高低,切實建立起一支符合職業教育需要的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三、構建一體化的現代教學方法
實施一體化現代教學模式,牽扯內容較多,決不是幾個人短時間就能完成的,必須經過教學管理、學生工作、科學研究、就業服務等有關部門的全面協作,全體教師的團結努力,才有可能實行。要構建一體化的教學方法,首先通過多種形式對一體化教學方法進行了大量的准備工作,對該種方法的教學有了總體方向上的把握,然後從實際出發,根據學校現有的師生情況、教材情況、教學場地及教學設備,制訂出一體化教學的可行性方案並將方案交由教師討論,大家集思廣益,制定合理方案組織實施。
現代教學的主要任務不是特定信息的傳輸,而是意義的構建,方法的傳授。因此,教學過程是
「闡釋——理解——建構」的一體化過程,教師和學生在闡釋、理解教學內容過程中對其意義進行建構。從學生的角度看,由於學生的背景、興趣、需要和理解不同,不同的學生對相同的內容就會產生不同的理解和認識;同樣的學習內容,也因學生個體的差異積累不同知識和技能,因此,在一體化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意義的構建顯得非常重要。同時需要職業教育課程體系作重大改革,主要是整合課程體系,摒棄傳統的以傳授為主的課程體系,增加以體驗式教學為主的新知識和技能,以便適應就業崗位技能不斷發展變化的要求。這樣將有利於學生個性的發展,學生可以自己選擇自己所走的道路,選擇所學的知識和技能。
一體化的教學方法首先提倡尊重學生的人格,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實際情況;主張學生依據自己的經驗在教學活動中創新和發展教學內容;一體化整合的教學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體化教學成為一體化整合理念指導下職教教學方法的主流,基本表現形式為教學、實踐、服務一體化教學方法,使教學更貼近實際崗位需要,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和素質,並實現教學和社會生產的相互促進。如學校在物流專業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物流實驗室、機械CAD/CAM室、教學實訓實習基地等先進設備和資源,合理組織教學過程和內容,是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真正融為一體。在實訓中,利用企業工作流程或者業務項目作為學生的實訓課題,使學生有了極為難得的鍛煉機會,提高了學生的實訓興趣和實際操作能力,為走向工作崗位增強了適應能力。
四、以理解為主體的教學範式
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向學科新領域探索為教育教學的根本任務,重視教學的結構和順序,採用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而現代教學理念則以學生理解、醒悟和經驗積累為教學的根本任務,所以強調反思性教學。其根本思想是學生通過將信息與自己特有的經驗、現實環境及其間的互動聯系起來而達成真正的理解。教學是使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和大眾文化去理解他們自己在社會上、在這個世界上的自我形成過程。現代闡釋教學法還將游戲描述為理解的基本方式。
反思性教學原本應運用普通教育,然而「以理解和體驗為主體」的理念很快引入職業教育教學範式中。解決問題的關鍵是理解,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縮短學生學習與就業崗位的距離常常運用虛擬、目標、情景、案例等各種教學手段,由此提高職業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設置試驗場境,圍繞某一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創設直觀、真實的教學環境和條件,模擬企業生產現場,模擬企業實際運行過程,通過實施周密的過程式控制制以達到一定的教學目的的一種教學手段。諸如運用物流教學沙盤,虛擬世界匯集真實世界的各種境況,虛實交替,其效果比訓練場更好。後現代教學理念揭示的是人類精神活動中的「理解」與「體驗」,而虛擬教學範式的神奇效果正是源於學生的體驗。
在現代教學理念中存在一個理想的想像世界,在那裡沒有人擁有真理,而每個人都有權力要求被理解。將課程的教學過程安置在一個模擬的、特定的情景場合之中。通過教師的組織、學生的演練,在模擬提煉、愉悅寬松的場景中達到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教師只作解釋不作判斷和結論。要求教師只對事物和現象作解釋,不作任何價值判斷,由學生自己去理解和體會;教師不作結論,由學生發揮自己的想像力;打破傳統教條主義的規范,教會學生如何將自己的生活經歷置於更為全面的文化背景中去解讀。情景教學既鍛煉了學生的臨場應變、實景操作的能力,又活躍了教學氣氛,提高了教學的感染力。在這種教學範式中,沒有唯一正確的答案,唯有學生在理解中發現真理。
五、教學是教師和學生交往與互動的過程
傳統教學理念認為,教學過程主要是教師教的過程;現代教學理念認為,教學過程是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統一的活動過程,是教學主體之間以精神客體為中介所構成的交往活動。這里的教學主體,不僅指教師,更重要的是學生,不僅包括師生個體,也包括師生群體。教學交往理念打破了傳統教學那種把教學僅僅視為一種特殊認識過程的狹窄的視野,進而把教學看成是一種交往活動,一種溝通與合作現象。
如何在這種新型的師生關系中實現師生共同發展?師生交往互動要求教師以真正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要努力實現在課程生態環境下的與學生"對話",從而改變過去那種教師居高臨下向學生"傳話"的單向傳遞模式,讓課堂在教師和學生的積極互動中創生出新的智慧來。一定要把握平等這個基本原則:平等交往是建立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的基礎和前提條件。這里說的平等,既是人格上的平等,又是課堂資源、課堂時間佔用的平等。
其實師生雙方都會不同程度的從另一方汲取知識。這樣的教學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全方位的溝通。因為教學交往中的溝通,常常要藉助"對話"而實現。它強調的是雙方的"敞開"與"接納",是一種在相互傾聽、接受和共享中實現精神互通,共同去創造意義的活動。
教學過程中師生交往的基本屬性是互動性和互惠性,交往論強調師生間、學生間動態的信息交流,通過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這是教學相長的真諦。交往昭示著教學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機械相加。傳統的嚴格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著對話,意味著參與,意味著相互建構,它不僅是一種教學活動方式,更是彌漫、充盈於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心態的開放,主體性的凸現,個性的張顯,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上課不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課不是無謂的犧牲和時光的耗費,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交往還意味著教師角色定位的轉換: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可以說,創設基於師生交往的互動、互惠的教學關系,是新課程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

⑶ 十年課程改革,教育教學理念發生了哪些變化

中學體育新課程改革對廣大體育教師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我們要適應體育新課程改革,就必須誠心接受,熱情投入,敢於探索,不斷實踐。要認真學習新課程標准,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一、適應體育新課程課改,教師必須轉變教學理念 教學理念的轉變,是適應體育新課改的根本前提。體育新課程改革不僅僅只是單一的教材改革,還有教學方法改革,教學模式、評價方式的改革等等。面對體育新課程改革,體育教師要盡快轉變傳統教學理念,確立適應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只有這樣才能結合自己的工作展開新課程改革的探索與研究。 1、師生平等觀 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 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新課標確認體育課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新知,平等對話的過程,體育教師要在新的課程環境下要放棄所謂傳道授業解惑的權威。教師要由課程知識體系的傳授者轉換為教育學意義上的對話者,要以「對話人」的身份尊重同樣作為「對話人」的學生個體。因此體育教師要強化兩種意識。 2、同行合作觀 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大多數是靠一個人的力量解決課堂裡面的所有問題。新課程提倡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而綜合能力的培養要靠教師集體智慧的發揮,新課程的綜合化特徵,需要教師與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間、用更加平等的方式從事工作,教師之間將更加緊密地合作。因此,教師必須改變彼此之間孤立與封閉的現象,學會與他人合作,與不同學科的教師打交道。例如,在研究性學習中由於體育一項課題往往涉及到地理、歷史、政治等多種學科,需要幾位教師同時參與指導。在這種教育模式中,教師集體的協調一致、教師之間的團結協作、密切配合顯得尤為重要。 3、全面評價觀 綱要指出「改變課程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變教學實踐的功能,」新的課程體系呼喚新的評價標准,為保證新課程實驗的深入進行,評價改革的步伐應進一步加快。 4、終身學習觀 現代教師所面臨的挑戰,要求教師保持開放的心態,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不斷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研究、反思,對自己的知識與經驗進行重組,這樣才能不斷適應新的變革。二、適應體育新課程改革,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行為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 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體育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的教學行為必須根本轉變,這樣才能主動適應並投入新課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實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目標,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因此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 中應根據新課程的要求,實現以下幾個方面的教學行為轉變。 1、變教師權威的教授為師生平等的交往與對話。傳統教學中,教師處於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學生無條件地接受教師的一切灌輸,師生之間顯然是不平等的。新課程體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教師只是師生交往「平等中的首席」。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上課不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意味著教師的角色將由權威變成合作者,由知識傳授者變成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著對話,意味著參與,意味著相互建構,它不僅是一種教學活動方式,更是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主體性的凸現,個性的張揚。 2、變以教師教為中心為以學生學為中心。 一堂課究竟怎麼上?傳統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中心,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圍繞教師轉。長此以往,學生習慣被動地學習,學習的主動性也漸漸喪失。這種以教師「講」為中心的教學,是不利學生的潛能開發和身心發展的。比如常見的體育閱讀教學,教師過多的講解、分析和說明常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從而喪失了學習的積極性。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從教學觀念上來看,教師仍然把自己作為教學的中心。新課程倡導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作用,強調學法與教法在教學過程 中的最優結合。它要求教師從學生實際出發,設計課堂教學方法,從而保證教法與學法相得益彰。 3、 通過課程學習,學生將掌握和應用體育與健康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與方法,增強體能;學會學習和鍛煉,發展體育與健康時間和創新能力;體驗運動的樂趣和成功,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發展良好的心理品質,合作與交往的能力;提高自覺維護健康的意識,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積極進取、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三、建立了課程的評價體系 1、教學評價的主要問題 1)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與選拔功能,忽視促進學生發展的功能; 2)評價指標單一,基本以體育知識技能為核心,忽視對體育能力、學習態度的綜合考查; 3)評價方法過於注重「量化」,而忽視「質性」評價; 4)過分關注結果的評價,而忽視過程評價; 5)評價只是教師評學生,而忽視了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組內的相互評價; 6)評價的實施過程,缺乏靈活性和動態性。 體育新課程體系在課程功能、結構、內容、實施和評價等方面都較原來的課程有了重大創新和突破。體育新課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標能否實現關鍵在我們體育教師。面對新課程,我們既不能有懼怕思想,害怕自己不能適應,更不能認為新課改與己無關,無所作為。我們要適應新課程教學,就必須誠心接受,熱情投入,認真學習新課程標准,更新教學理念,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積極鑽研新教材,敢於探索,努力實踐。我相信只要我們每一位體育教師樹立決心,充滿信心,建立自信,在學習中實驗,在實驗中學習,盡快掌握新教材的教學規律和特點,就一定能為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推動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為體育新課改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⑷ 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一)國際視野與中國特色 本次課程改革是在世紀之交的背景下進行的,也是在世界各國進行課程改革的形勢下展開的,這種形勢要求新課程必須置於國際視野中進行規劃和設計。 首先,組織學術力量,充分研究主要發達國家的課程改革經驗,如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法國、德國、韓國、俄羅斯等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教育與課程改革經驗,從中吸取值得借鑒的內容與方式。 其次,組織專家有重點地考察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日本、泰國等的教育行政機構、教育研究與評估機構、中小學和幼兒園,尋求國際背景與中國特色的結合點。 第三,借鑒的經驗涉及各個方面,如各國普遍強調價值觀教育與道德教育,注重基礎學力的提高、信息素養的養成、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在義務教育階段試行綜合課程,重建新的課程結構,建立國家課程標准;尊重學生經驗,倡導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實現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探索發展性的課程評價,強調評價的教育功能;構建共享的課程管理機制,促進學校課程的適應性,等等。 第四,新課程特別重視國際經驗的本土化問題,如在培養目標上,提出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等。在課程結構上,表現為九年一貫設置課程,小學設置綜合課程,初中擁有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兩套計劃,並充分考慮學科研究的基礎,在課程標準的敘述上,保留一定的差異。在課程管理上,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三級課程管理體制,等等。 (二)課程的繼承與創新 新課程確切地說是改善課程的一次嘗試,是課程改革歷史進程中的一個階段。每次課改都有一種承前啟後的作用。50年來,我國的基礎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頒布後,我國開始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課程改革,並由此形成基礎教育課程的現行體系。綜觀義務教育制度確立以後的課程建設,有四方面比較突出的進展:一是在課程管理政策上改變了國家過於集中管理的方式,實行國家和地方兩級課程管理的方式;二是初步改變了多年來只有「學科課程」加「必修」的模式,增加了「活動課」、「選修課」等;三是推行了在統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多樣化的方針,初步推動了教材的多樣化;四是在教學實踐中涌現出一批重視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重視學生成功與發展的經驗,倡導了新的教育觀念,激活了教育實踐的改革。這些成就為構建面向21世紀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提供了必要基礎。新課程根據社會發展、知識發展與學生發展對課程提出新要求的綜合思考,試圖在我國基礎教育取得已有成就的基礎上有所創新,主要表現在,從兩級管理走向三級管理,使得真正發生教育的地方——學校,有一定的課程權利,並承擔相應的職責;根據綜合性、均衡性與選擇性的原則,正確處理好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必修課與選修課的關系,從小學三年級開始,設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以「課程標准」代替「教學大綱」,進一步推動了教材多樣化策略,使得真正實現「一標多本」成為可能。同時,完善教材的審定製度,嘗試建立教材的選用制度;提升學校和地方已經形成的素質教育經驗,作為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以供有志於課程改革的同仁分享。 (三)注重營造一種新的課程文化 新課程超越了教材改編作為課程改革標志的局限性,超越了單純以時間作為劃分依據的階段性,它把課程改革作為一種持續不斷的系統工程,注重時間上的全程性與空間上的無限性,並通過這種新課程,營造一種合作、對話與探究的課程文化。 所謂合作文化,就是強調課程的開放性。每一位兒童都是一個完整的生命體,促進其發展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實現。同時,每位兒童都有差異,他們的發展取決於有差異的課程,沒有合作就不可能提供有差異的課程。由於學校制度的建立與課程分化的傳統,導致教師的行為具有「個人專業主義」傾向,而教育的特殊性又需要在分工基礎上的合作,以實現一個完整的人的教育。如何解決這一矛盾?新課程強調一種共建共享的課程文化。專家、教師、學生及其家長、社會人士都是合作共同體的一分子,應盡可能保證他們之間有合作的機會,並建立合作的機制。值得一提的是,新課程倡導與學生家長的合作,要求家長首先應知道自己的角色,認識到自己也是課程改革或學校教育共同體中的一員,是學校課程的決策人之一,而不是一個「局外人」;其次應了解新課程倡導家長享有對學校課程的知情權、評價權與建議權,學校或媒體都有義務告訴家長,他們的小孩在學校學些什麼,怎樣評價,以便家長可以做出決策或提供建議;第三應通過觀察或了解自己子女的學習需要、對學校或學習的態度以及素質報告單來評價學校課程的質量,並與學校或教師保持經常性的聯系,採取相應的、適當的教育行動,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第四應對學校教育有一種正確的認識:學校作為一種社會組織機構,是青少年的專門化的教育場所,學校所承擔的是社會責任,而不是個人責任,因此家長應充分認識到對於一個小孩而言學校教育所具有的優勢與劣勢,不能把一個家長的願望強加給學校,要學校承擔不該承擔的家長責任,設身處地地為學校或教師著想。 所謂對話文化,就是強調課程的民主性。課程本身就是一種對話,是所有與課程利益有關的人員或部門之間的對話。由於兒童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兒童的發展是全社會的焦點,因此,把什麼樣的課程交給兒童,或者說兒童需要什麼樣的課程,不能讓某個專家或某一群體的人來決定,需要社會各界人士的對話與協商,特別是在國家課程標準的制定上。就目前而言,學生在學校里學什麼,取決於教師教什麼,教什麼取決於專家編的教材說什麼或專家出的考卷考什麼。學生不知道為什麼學,教師也不知道為什麼教,教師沒有機會與專家交流或對話,不了解或不理解教材中的革新要素。新課程在國家標准制定時就非常強調對話與協商,盡可能創造各種機會,讓課程專家與學科專家、專家與教師,專家與社會人士代表分別參與對話,或讓他們共同參與對話。同時,把「課程標准」作為文本,要求專家、教師、學生及其他相關人士不斷地解讀,並與之「對話」。 所謂探究文化,就是強調課程的科學性。就課程的歷史來看,什麼樣的課程才是適合兒童的課程,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需要多代人前赴後繼、不懈地持續探究;就一門課程來說,從課程目標的確定、內容的選擇與組織、實施到課程評價,也需要不斷的探究,才能做出科學的決策;就課程實施的一個環節來說,教師的工作對象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健康的人,而不是相對靜止的物。這種專業特性決定了教師的專業生活方式必須面對教育情景中的不確定性。教師每時每刻面對的情景都具有即時性,都有不同的一些方面,需要教師去解決,探究。例如,從理論上說,課前備課或計劃是不可缺少的,然而,這並不是說實施就是貫徹執行計劃,而是要根據課堂情景進行調整。研究表明,課前計劃過於充分的教師,在上課時對學生反倒不敏感,導致較少鼓勵學生談自己的看法和進行討論。另外,課前計劃詳盡的教師所教的學生比計劃簡略的教師所教的學生在學習態度上的分數要低。這說明,如果教師在上課時不隨機應變(探究),課前計劃就有可能起副作用。課前計劃畢竟是帶有主觀性的設計藍圖,實施時的靈活性非常重要,新教師與熟練教師的差別往往就在於此。因此可以說,教學即探究,教師即研究者。新課程倡導探究文化,強調應在不同層面進行課程創新。

⑸ 基礎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什麼

基礎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什麼?

(1)三維目標觀,即教學的目標是知識技能、專過程方法、屬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

(2)綜合課程觀,課程的設置要更加綜合,體現整體性、開放性、動態性,培養學生綜合的視角和綜合的能力,以適應科學技術既分化又綜合的現實。

(3)內容聯系觀,即課程內容的教學,要努力與社會生活相聯系,與學生已有的經驗相聯系,加強教學內容的「生活化」,使學習更有意義。

(4)學習方式觀,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創造性,使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5)發展評價觀,重視學習的過程評價,通過評價發揮促進學習的作用,而不是檢查驗收的作用。

(6)校本發展觀,從學校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開發校本課程,增強學生的選擇性,促進學校、教師、學生的特色發展。

⑹ 十年課程改革,您的教育教學理念發生了哪些變化請舉例說明。

十年的課程改革,有收獲 有困惑 需努力 再進取下面我就來談談我對十年課改的點滴收獲與困惑。 一、我們的角色在悄悄地變化 在音樂教學過程中由「中心指揮者」變成了「引路人」。在以「學科為中心」、「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猶如一個中心指揮員,對著學生施令發號,指東不得向西,久而久之,學生俯首帖耳,唯命是從,個性、創造性受到壓抑,遭到扼殺。當今的音樂教育十分重視創造發展價值,所以我改變姿態,以引路人的身份代之,與學生建立起民主的、平等的、和諧的、互動的關系,引導、組織學生主動學習,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求異思維,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意願努力為自己學習,真正做自己的主人。 二、在音樂課堂活動中由「主角」轉變為「導演」。 在以往傳統的音樂課堂活動中,往往缺乏民主教學思想,教學評價只注重教師的能力和表現,從音樂表演能力、到語言表達能力、文字書寫能力、教學內容把握能力、教學過程設計能力等等評價。在這種評價指標的引導下,我們就像一出戲中的主角一樣只醉心於自己才能的發揮,而少讓學生積極參與,最多也只是想方設法讓學生配合自己。現在的音樂教學改革雖然繼續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但更加註重了學生自覺學習態度的形成。學生在課堂上的興趣度、參與度、自主性、創造性體現成了教學評價的主要指標和教師主導作用發揮的重要方面。因此我們必需把主角的位置讓給學生,而充分擔當起導演的角色,指導、組織學生表演、創造,讓學生有充分表現、發展的機會。我在組織學生的音樂學習過程中還發現,教師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個提示性的眼神,一句對音樂理解的話語都會在學生團體合作的音樂創作、音樂表演、音樂評價交流活動中產生非常積極的作用。 三、多元化的評價機制 讓我們和孩子走得更近 教師要改變以學習成績做為評價學生唯一的評價方式,要從多角度評價學生。以前我教學的時候總認為好學生學習好就行了,而今在老師眼裡的好學生突出表現在,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交流和表達能力提高了,質疑創新能力提高了,動手實踐能力提高了。 在今後的新課程改革實踐中我會繼續不斷探索 努力學習。「千里之行 始於足下」 我會一步一個腳印地學習,努力成長於新課改的工作中。我要用我的實際行動來詮釋新課程改革的含義。「沒有最好 只有更好。

⑺ 十年課程改革,我的教育教學理念發生了哪些變化

中學體育新課程改革對廣大體育教師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我們要適應體育新課程改專革,就必須誠屬心接受,熱情投入,敢於探索,不斷實踐。要認真學習新課程標准,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一、適應體育新課程課改,教師必須轉變教學理念 教學理念的轉變,是適應體育新課改的根本前提。體育新課程改革不僅僅只是單一的教材改革,還有教學方法改革,教學模式、評價方式的改革等等。面對體育新課程改革,體育教師要盡快轉變傳統教學理念,確立適應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只有這樣才能結合自己的工作展開新課程改革的探索與研究。

閱讀全文

與教學改革教育理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