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學數學教師怎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小學數學教師怎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實施課程改革以來,小學數學課堂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在這變化之中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越來越受到關注。我認為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是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中心環節,理應受到廣大小學數學教師的關注和研究,從而確保課程改革的順利發展。下面我對這一問題,結合自己在十年來課程改革教學工作中的實踐經驗,談幾點建議。
一、吃透教材、巧設情境,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前提。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共同活動,教師的教對於學生來說居於主導地位。因此,我認為要想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教師首先要吃透教材,要掌握教材各部分知識間的來龍去脈,以及教材里每一道例題和練習題的編寫意圖。對這些,教者只有仔細琢磨,深入鑽研,做到胸中有書,才能解決教什麼的問題。同時,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還要研究教材內容與現時生活及學生實際的最佳切入點,巧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引入新知。只有這樣,才能喚起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去合作探究,掌握新知識,也只有這樣,才能解決怎樣提高教學質量的問題。
1、縱觀教材全局,理清知識體系。
數學是一門知識系統性非常強的學科,知識之間聯系非常緊密,任何新知識都是在已學過的舊知識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所以,教師只有掌握教材的系統性,教學時才能做到瞻前而顧後,將前面的知識為後面的新知識做好鋪墊、搭橋;學後面的知識又能有計劃地復習和運用前面的知識。如果教師沒有掌握教材的系統性,教學中就可能把完整的內容零敲碎打,分成許多部分獨立地去教學。這樣不僅教起來費勁,費時間,學生學起來也不好懂,難以記憶,而且更重要的是不利於學生能力的發展。因此,能不能系統地掌握教材,有沒有統觀全局的思想,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率。那麼怎樣鑽研才能系統掌握教材,又能統觀全局呢?我的建議是:第一,要注意抓住反映事物本質的概念進行教學。如:單位「1」這個概念,不僅對分數意義的理解是一個重要的基礎,而且在以後的分數應用題、百分數應用題的教學中,它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因此,在學習分數乘法時,必須把這個關鍵的問題讓學生徹底理解和掌握。這樣,在教學工程問題應用題、百分數應用題時,學生就不會感覺困難。很明顯,單位「1」是貫穿分數、百分數這部分教材「始終」的一個最重要的概念。因此,在教學分數部分一開始就要緊緊地抓住它,通過種種形式讓學生透徹地理解單位「1」的意義。第二,研究各單元各部分之間的關系。例如《分數再認識》這部分知識,是在三年級《認識分數》知識基礎之上進行教學的,所以教師在教學時,必須對三年級分數初步認識進行分析研究,再對五年級的《分數再認識》進行升華、拓展,展示教材的編寫意圖,從而達到教學目標。第三,找出新知識與舊知識的聯系。如:工程問題應用題的解答方法跟相遇問題的解答方法基本是一致的,教學工程問題應用題時,就可以引導學生與相遇問題進行分析、比較、發現相同點和不同點,這樣對學生理解工程問題是有幫助的。第四,要了解知識引申變化的情況,掌握教材的深度。為了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能夠透徹地理解,靈活地運用,要在立足教材和超越教材上研究引申的練習題,但不要超出課標的要求。掌握課標所規定的知識和所學的知識深度和難度,細心琢磨教學目標,不偏離教材的要求,不盲目地加大題目的難度,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不然既浪費時間,也影響教學效果,還會增加學生不必要的作業負擔。
2、課上1分鍾課下10年功,功夫在課外。
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是授業和解惑,是學生的合作者和引導者,教學效果的好壞,對疑難問題的解決是否清楚適當,主要是看教師對知識是否能正確、深刻地理解了。因此教師在教學之前,對所教學的內容一定要做一番認真深入的研究、分析,以達到透徹理解,熟練地掌握,才能在課堂教學時做到深入淺出,駕輕就熟。如:在教學四年級的《小數點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一節時,為了讓學生透徹理解小數點的移動引起小數變化的道理,可先提出這樣四個為什麼,引導學生根據這些問題自己進行探究,學會弄懂,找出每個問題的答案,搞清它們的來龍去脈。(1)為什麼一個小數中的小數點位置一變,小數的值就變了呢?(2)為什麼小數點向右移動小數就變大了呢?(3)為什麼小數點向左移動小數就變小了呢?(4)一個小數的小數點每移動一位,小數大小的變化,為什麼是十倍的關系呢?如果課前教師對這部分教材做了研究,理解得比較透徹,在課堂上才能引導學生深入淺出,點撥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創設情景,找准新知識的切入點。
在教學中,教師在備課時,對教材的准備題和例題進行分析、研究,努力理解編者這樣安排的意圖,分清例題的主次再確定教學重點;同時,還要把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的最佳結合點在開篇的教學情境中體現出來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教師通過對教材深入的研究、分析,領會意圖,從而為創設最佳情境教學,做到心中有數,如:在教學三年級《搭配中的學問》一節內容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把生活中的「石頭、剪子、布」的游戲作為教學的開篇,提出的問題是,有幾種不同的搭配情形?有幾種情況你能贏?這樣,學生把生活中有趣的游戲與本節的搭配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經歷觀察、猜測、實驗、驗證等活動,找出簡單事件的組合數,從而完成教學目標。
十年來,教學工作的實踐,使我深深地體會到:教師只有系統地掌握教材的內容,認真地研究教材中的每一個問題,透徹地理解編教材編者的意圖,那麼他們在教學時,就能從教材的全局出發,重點突出,深入淺出,教學效果一定會好的。
二、改進教法、注重生成,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
教師通過對教材的深入研究,找准教材的重點、難點後,還要進一步考慮運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樂學、好學。小學生年齡小知識少,接受能力有限,生活經驗不足,數學知識在生活中落腳點難以找到,這樣更需要教師在教學時講究教法、研究學法。選擇教學方法要從各校學生的實際出發,不要強求一律,不要照搬他人的經驗及做法,但也有幾條大家是可以共同遵循的規律:第一,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入新知識。數學是一門嚴謹而系統性很強的學科,各部分知識聯系密切,新知識往往是舊知識的深化和發展;數學又來源於生活,根據這一特點,教學時要抓住新舊知識的交接點,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落腳點,通過課前的搜集、整理,課上提問、發現,把難點化成幾個小問題,順利過度到新知。如:在教學《認識百分數》一節時,課前可讓學生搜集百分數在生活中的應用例子,在具體的實例中,找出百分數的話題。教學伊始可讓學生先匯報,提出有關百分數的問題,教師適時引導,巧設懸念,探究新知,學生感到新知不新,難點不難,突破了教學難點。第二、運用直觀操作,分散教學難點。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是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在教學中,注意從實際出發,充分運用直觀教具和學具,使學生認識建立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獲得較牢固知識,並逐步發展抽象思維能力,同時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學六年級《圓的周長》一節時,教師充分創設時間、空間,讓學生小組合作,動手實踐,探索圓周長和直徑之間比值的規律,展示小組合作成果,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充分的直觀操作、研究交流,揭示圓周率的意義,使學生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的經驗。第三、注意引導學生體驗知識的生成過程。教學實踐使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我們今天的教是為了明天不需要教,學生今天的學習是為了將來離開學校在實踐中能夠自學。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體驗知識的生成過程,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發打開思路,想問題,自覺主動地去獲取知識。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可能性》一節時,教師在引導學生充分感知發現的基礎上,重點讓學生探究、驗證。首先引導學生做實驗前的准備,教師介紹實驗材料並說明實驗要求----小組商量活動方案-----小組匯報活動方案-----合作實驗、初步推測----學生匯報,在小組實驗交流匯報的基礎上,教師將各組的意見展示出來,最後師生共同推理、驗證、歸納:打開盒子,看到盒子里的球,聯系剛才的實驗結果,問你明白了什麼?可能性的大小到底和什麼有關?如果給你一枚一元錢的硬幣,將它擲出,結果會怎樣……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營造主動參與的氛圍,讓學生體驗學習數學知識的快樂,使學生在課堂上始終保持旺盛的求知慾。
三、超越教材、培養能力,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
教學實踐使我們認識到,師生共同努力解決了學生學懂的問題,才只是完成教學任務的三分之一。因為「懂」,只是學生把教材的新知識弄明白了,這並不等於學生真正掌握了新知識,他們往往離運用新知識去解決問題還有一段距離,還沒有形成技能技巧。因此,立足教材、超越教材的當堂訓練,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為了提高訓練的效果,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要明確訓練的目的性。訓練時要防止盲目地多練,多而雜抓不往關鍵的練,結果加重了學生的負擔,效果並不好。所以訓練的內容防止脫離實際,追求偏、難、怪的現象。每節課都應該緊緊圍繞本節的教學目標進行訓練,把學生掌握知識的現狀和教材的重點、難點有機地整合,適當地調整教學預案,訓練的針對性才強。
第二,訓練要注意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一般來說,一節新課,課堂最好有十至十五分鍾的訓練,特別要注意訓練題的數目不要過大,應用題的語言敘述和題目結構要清楚簡單,不要在數字語言上干擾學生對本節課主要知識的理解。在可能的情況下,可以讓學生口述或口算一些問題,以檢查學生理解的情況,但要注意訓練題的形式,避免學生死套書上的語言來回答問題。教師要結合本節課的知識點,自編一些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生活閱歷的習題,以便能看出學生對知識是否理解了,真正讓學生體會到生活處處有數學,從而也培養了學生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如果學生掌握得非常順利,耐用效果非常良好,這時,教師可立足教材,超越教材,引出運用本節課知識解決生活中問題的例子,引導學生合作探究,也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本節課的知識點,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實際例子或問題,大家合作交流解決,真正使本節課內容升華。
第三,不同水平的學生訓練時應有不同的要求。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自覺性和學習的效率是不相同的。考慮到這個實際,在教學中特別注意因材施教,在訓練中也應經常安排兩套作業,這樣做,教師花費的時間和氣力都比較大,但是滿足了不同學生的不同要求,調動了每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效果上來看,還是比較好的。
在教學實踐中,我深深地感到:復習鞏固所學的知識,提高技能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們除了要搞好每節的基本訓練外,還要注意上好復習課。
復習課不是簡單的知識重復,更不是讓學生單純地做題就能奏效。在復習課中,除了要有針對性地做一些彌補知識缺陷的工作以外,師生應當把主要時間和精力放在對所學知識做一番總結歸納整理的工作上,使知識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個系統的整體。這樣做,可以將知識化繁為簡,不僅便於學生記憶掌握,而且對舊知識進行了一次深化,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起到了極好的促進作用。
總之,在教學和研修的實踐中,我深深地感到:要想提高教學質量,又不加重學生的負擔,最重要地一環是改進課堂教學。但改進課堂教學的關鍵又與能否吃透教材有著密切的聯系。只有教師對教材的系統性掌握得好,又善於體會理解編者的意圖,再有符合兒童心理特點和認識規律的教學方法,那課堂教學一定會生動活潑。我相信,只有我們教師肯於動腦,能花力氣,不斷學習,勇於實踐,一定能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❷ 如何在數學教學中提高教學質量
一、全面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教與學是師生雙邊的關系,教要得法,學要主動。主動來自興趣,興趣需要培養。同樣的教材,講得生動,妙趣橫生,學生百聽不厭,回味無窮;講得教條,枯燥無味,學生呆若木頭,事倍功半。為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講課藝術,增強教學效果,具體做法如下:
1、態度和藹、語言幽默
前蘇聯教育家米·斯特洛夫說過:」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態度和藹可親方能清除學生的畏懼感,幽默風趣、繪聲繪色才能調動學生的聽課興趣。例如,初一代數中應用簡易方程解應用題,有的學生常忘了假設未知數,我戲稱他們」馬失前蹄(題)」。又如,講直線公理前,用一個釘子把一根細木條釘在小黑板上,可以發現木條繞著釘子轉動,當我用兩個釘子把細木條釘在小黑板時,可以發現細木條被固定住了。我邊操作邊念道:一點晃悠悠,兩點定終身。通過實驗及點撥得到結論:經過一點有無數條直線;經過兩點有一條直線,而且只有一條直線。通過幽默的方式,生動的語言,學生的學習興趣倍增,情緒高漲,進入一種較高的學習意境。
2、巧設提問,啟迪思維
課堂提問是組織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是實施啟發式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個好的提問,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啟迪思維、開發智力。著名數學家G·波利亞指出:」盡量通過問題的選擇、提法和安排來激發讀者,喚起他處理各種各樣的研究對像。」列方程解應用題對初一年學生來說是困難的。例題:要把30克含16%的鹽水稀釋成含鹽0.15%的鹽水,需加水多少克?分析時可以提出幾個問題:」濃度問題中有幾個基本量?它們之間的數量關系如何?」」濃度為20%的鹽水a克,含鹽多少?含水多少?」」加水過程中哪些量變化,哪些量沒有改變?」」溶液中含鹽不變,如何利用這一等量關系來列方程?」學生通過一系列小問題的思考並逐一解決,增強了學習的信心。因此,巧設提問,可以較好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提高了教學效果。
3、深入淺出、化難為易
教學中,教師如能引用一些學生熟悉、比較直觀的事例作比喻,可化抽象為具體,化深奧為簡明。例如,數軸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講數軸前,先介紹溫度計,再由溫度計抽象化成數軸。絕對值是學生很難理解的一個概念,他們大都只是機械地記憶當a<0時,|a|=-a,但當x<2時,卻不會化簡|x-2|。因此,教學時,我以具體的數來判斷並加以引導,如當x=1.9時,|x-2|=|1.9-2|=|-0.1|=-(-0.1)=0.1,當x=1時,|x-2|=|1-2|=|-1|=-(-1)=1。由此推斷出:當x<2時,x-2<0,因此,|x-2|=-(x-2)=2-x。如此深入淺出的描述,學生更容易接受知識。
4、趣味教學,增加吸引力
初中數學的教材改革之一是在課文中穿插了」想一想」與」談一談」等欄目,知識性和趣味性並重。它對求知慾旺盛的學生具有較強的誘惑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培養了學生閱讀、動腦、觀察、想像的思維能力。如」關於圓周率л」體現了我國人民無窮的智慧,激發了學生學科學的熱情。又如《黃金分割法》一文不僅介紹了黃金分割問題的提出、作法和證明,而且指出黃金分割在幾何作圖上的作用,書中指出作圓內接正十邊形也能歸納為黃金分割的應用。為了更好地體現應用數學的意識,文中例舉黃金分割在拍照、」優選法」中的普遍應用,讓學生感覺到數學的魅力。事實證明,穿插於課堂的趣味教學,不僅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慾,還能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提倡觀察發現法教學
發現法是由美國」結構教育」學派代表人物布魯納提出來的,發現法是培養學生進行探索思維的一種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應當將自己當成錄音機的放音鍵,不管學生接受知識的情況如何,一味地很有起勁地講授下去,錯把學生當成錄音鍵,把學生放在被動的地位,將知識硬加給學生。這種」填鴨式」的教學,課堂效果暫時還好,但經不起時間的考驗,知識遺忘率很高,往往是事倍功半。所以,教學是時應不失時機地採用發現法教學。
在教學中,應當注意引導學生參與。教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不是觀眾,將單純的教師」主演」變成師生共同」表演」。這種共同參與的活動中有一種至關重要的」發現法」--讓學生仔細觀察後發現某些規律、結論。講」三角形的內角和」時,教師通過已學過的三角形三邊關系來聯想:三角形的三個內角有什麼關系呢?先讓學生在准備的紙上畫一個三角形,簡記三個內角為1、2、3,設法把一個角固定在練習本上,在練習本上描下將要被剪下的另兩個內角,然後把兩個內角分別剪下來拼在一起,看是否成一個平角。讓學生通過實驗」發現」三角形內角和等於180°。同時在拼角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發現如何作輔助線證明定理(如圖1、圖2)。
又如在講授有理數減法法則時,講解下例:(+10)-(+3)=+7,(+10)+(-3)=+7,可以看出來,(+10)-(+3)=(+10)+(-3)。再讓學生觀察上述等式兩邊的相同與不同,」發現」減法運算可以轉化成加法運算。讓學生將所發現的規律、結論用他們的語言表達出來,教師再加以講評、改正。通過教師的引導,就可以將書本的知識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後變成自己的知識,有助於學生的理解及記憶,培養學生觀察發現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增強了教學效果。
三、精講多練,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講練結合這種方法有利於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在參與中思考、學習,充分利用課堂四十五分鍾,不僅可以減輕學生負擔,還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心理學家的實驗表明:青少年,特別是處在初中階段的學生有一個心理特點不容忽視,就是青少年的注意力集中不能持之以恆,具有間斷性的特點。第一次集中注意力只能持續十幾分鍾後開始發散。第二次十分鍾左右,依次遞減。針對學生這種特點,教師應當把握好講課時間。例如,」平行線的判定」其主要內容是平行線的判定公理及判定定理,我做了這樣的嘗試:引先導學生得出平行線的判定公理,然後讓學生完成與判定公理相適應的練習,加予講評。這樣學生在注意集中時接受了判定公理,在練習中精神得到放鬆,使已經產生的疲勞,通過練習的時間得到消除,為下面的內容做好了准備。再分析內錯角在什麼條件下滿足判定公理,得出判定定理: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並配合與之相適應的練習,最後小結。學生在講與練交替的過程中,顯得精神飽滿,不僅能很快掌握知識要點,還能正確地應用知識解題。如此講練結合,能抓住教材重點把知識講明講透,在此基礎上加予練習,就能避開聽覺疲勞的毛病,又能當堂消化新課,對新知識進一步鞏固、理解,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四、重視作業講評
作業講評是課堂教學反饋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作業講評是批改作業的延續,高質量的作業講評,要求教師事先必須做好充分的准備:批改記錄、講評計劃及註明詳講、略講與不講,善於捕捉典型的錯誤和代表性題目。例如」a與b的商的3倍」,不少的學生會寫成3,這是收書寫習慣的錯誤,所以講評時只要糾正錯誤,給一兩題類型題即可,屬於略講。又如計算(3x)時,有些學生錯誤地得出(3x)=6x,這道題涉及積的乘方運算:(3x)=3 x,3=9,所以(3x)=9x,教會學生應用法則計算,屬於詳講。
作業講評還具有及時性。俗話講:打鐵趁熱。及時講評,可使學生及時更正錯誤,在原作業的基礎上,再次思考,發現自己知識的缺漏和錯誤的思維習慣、方法,更好地把握知識的准確性,加深掌握程度。
作業講評要求學生積極配合。長期以來,不少學生完成作業當作向老師」交差」,發下去的作業只看批語,不檢查錯誤的原因,更談不上糾正。有些較好的學生,雖然留心檢查錯誤的地方,但往往就錯改錯,不做深究,久而久之養成了不獨立思考、得過且過的壞毛病。因此,講評作業時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要只是機械地給出正確答案,而要注意教給學生解題的方法。有爭議的問題,可以讓學生一起討論,各抒已見,再由教師歸納、總結。例如:」如圖3,等邊△ABC,邊長為2,D、B、C、E在同一直線上,且DB=BC=CD,求△ADE的周長。」若能求得AD、AE的長度,就可以求得△ADE的周長。而AD、AE的長度可由多種方法得出:⑴在Rt△ADC中求得AD。⑵作△ABC的BC邊上的高,在R△ADC中求得AD。⑶利用Rt△ADC中,∠D=30°……方法多種多樣,這道題融會了特殊三角形的性質、判定的應用。在討論中加深對新舊知識的理解,加強新舊知識的聯系,有利於補缺補漏。
五、面向全體學生,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在一定條件下是相互促進的。同等智力水平的學生,學習成績有時差距很大,究其主要原因,是非智力因素妨礙了他智力的有效發展,如學習積極性差,自我約束能力差,等等。因此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特別是對課堂教學有著深遠的意義。
初中階段的學生,有的意志薄弱,不能吃苦,愛模仿,又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容易受外界干擾,分散注意力。因此,教師應重視自身的個性修養,以積極的一面影響學生、帶動學生。有的學生缺乏刻苦精神,學習沒干勁,成績不理想,容易產生自卑、多疑心理,常常喜歡在課堂上」表現」一下,以期盼引起重視,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對這種學生,如果只是一味的批評,只會增加壓抑情緒,甚至形成逆反心理,專門與教師對著干,影響課堂教學。因此,對差生,主要從非智力因素方面多加培養,本著」愛」的原則,抓住各自的性格特點,盡心安撫,多關心和愛護,多給予鼓勵。在學習上給予耐心輔導,取得點滴進步就要充分肯定,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把心思安在課堂上。
當然,教無定法,以上是我個人對課堂教學的一點體會,僅供同仁參考。
❸ 教師怎樣才能提高教學質量
一、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曾說,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不是靠聽學會的,而是靠做學會的,只有動手操作和積極思考才能得出真知。所以教師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做看客,要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動口、動手、動腦,親身參與課堂實踐,了解知識生發的全過程。強調凡是能由學生提出的問題,不要由教師提出;凡是能由學生解答的例題,不要由教師解答;凡是能由學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師寫出。數學課堂不在是過去的教師「一言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主動參與、積極引導、耐心輔助,與學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究,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真正的把學生解放出來,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上的主人。
二、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
要發揮學生主體地位,必須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即學生對於自己學習主體地位、主體能力、主體價值的一種自覺意識。而要喚醒和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必須營造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一個良好的課堂氣氛,能促進師生雙方交往互動,分享彼此的思考、意見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和理念,把教師轉變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把學生轉變成學習的主人。所以教師首先要愛學生,既有生活上的關懷,也有學習上的幫助,想學生之想,急學生之所急,這樣才能讓學生感到教師既是良師,又是益友。
教材以專題的形式來安排章節,並增加了許多活動課的內容,十分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開發學生的創作思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新增設的「讀一讀」「想一想」「思一思」「做一做」等欄目,集合教學內容並輔以一些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知識,鍛煉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讓學生感受到學以致用
教師利用「讀一讀」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只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創設合適的情境,使抽象問題形象化、具體化,讓學生的學習由外到內、由淺入深、由感性認識升華到理性認識。教材的「讀一讀」里安排了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實際問題,既可以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又能增強教材的實用性。
教師利用「做一做」可以指導學生動手操作,從中體會數學的樂趣。多年來的應試教育,導致學生學得苦,教師教得苦,到頭來學生只會依葫蘆畫瓢來解題,而動手操作和實踐應用的能力卻相當低,更談不上開動腦筋發揮創造。應試教育嚴重束縛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充分使用好教材中「做一做」的內容,指導學生利用硬紙、木條、鐵絲等材料製作一些簡易的幾何模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空間觀感,有利於學生數學素養的全面提高,體現了《標准》能夠由簡單的實物想像出幾何圖形,由幾何圖形想像出實物形狀的要求。
❹ 教師怎樣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
一、吃透教材、巧設情境,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前提。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共同活動,教師的教對於學生來說居於主導地位。因此,我認為要想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教師首先要吃透教材,要掌握教材各部分知識間的來龍去脈,以及教材里每一道例題和練習題的編寫意圖。對這些,教者只有仔細琢磨,深入鑽研,做到胸中有書,才能解決教什麼的問題。同時,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還要研究教材內容與現時生活及學生實際的最佳切入點,巧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引入新知。只有這樣,才能喚起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去合作探究,掌握新知識,也只有這樣,才能解決怎樣提高教學質量的問題。
1、縱觀教材全局,理清知識體系。
數學是一門知識系統性非常強的學科,知識之間聯系非常緊密,任何新知識都是在已學過的舊知識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所以,教師只有掌握教材的系統性,教學時才能做到瞻前而顧後,將前面的知識為後面的新知識做好鋪墊、搭橋;學後面的知識又能有計劃地復習和運用前面的知識。如果教師沒有掌握教材的系統性,教學中就可能把完整的內容零敲碎打,分成許多部分獨立地去教學。這樣不僅教起來費勁,費時間,學生學起來也不好懂,難以記憶,而且更重要的是不利於學生能力的發展。因此,能不能系統地掌握教材,有沒有統觀全局的思想,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率。那麼怎樣鑽研才能系統掌握教材,又能統觀全局呢?我的建議是:第一,要注意抓住反映事物本質的概念進行教學。如:單位「1」這個概念,不僅對分數意義的理解是一個重要的基礎,而且在以後的分數應用題、百分數應用題的教學中,它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因此,在學習分數乘法時,必須把這個關鍵的問題讓學生徹底理解和掌握。這樣,在教學工程問題應用題、百分數應用題時,學生就不會感覺困難。很明顯,單位「1」是貫穿分數、百分數這部分教材「始終」的一個最重要的概念。因此,在教學分數部分一開始就要緊緊地抓住它,通過種種形式讓學生透徹地理解單位「1」的意義。第二,研究各單元各部分之間的關系。例如《分數再認識》這部分知識,是在三年級《認識分數》知識基礎之上進行教學的,所以教師在教學時,必須對三年級分數初步認識進行分析研究,再對五年級的《分數再認識》進行升華、拓展,展示教材的編寫意圖,從而達到教學目標。第三,找出新知識與舊知識的聯系。如:工程問題應用題的解答方法跟相遇問題的解答方法基本是一致的,教學工程問題應用題時,就可以引導學生與相遇問題進行分析、比較、發現相同點和不同點,這樣對學生理解工程問題是有幫助的。第四,要了解知識引申變化的情況,掌握教材的深度。為了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能夠透徹地理解,靈活地運用,要在立足教材和超越教材上研究引申的練習題,但不要超出課標的要求。掌握課標所規定的知識和所學的知識深度和難度,細心琢磨教學目標,不偏離教材的要求,不盲目地加大題目的難度,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不然既浪費時間,也影響教學效果,還會增加學生不必要的作業負擔。
2、課上1分鍾課下10年功,功夫在課外。
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是授業和解惑,是學生的合作者和引導者,教學效果的好壞,對疑難問題的解決是否清楚適當,主要是看教師對知識是否能正確、深刻地理解了。因此教師在教學之前,對所教學的內容一定要做一番認真深入的研究、分析,以達到透徹理解,熟練地掌握,才能在課堂教學時做到深入淺出,駕輕就熟。如:在教學四年級的《小數點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一節時,為了讓學生透徹理解小數點的移動引起小數變化的道理,可先提出這樣四個為什麼,引導學生根據這些問題自己進行探究,學會弄懂,找出每個問題的答案,搞清它們的來龍去脈。(1)為什麼一個小數中的小數點位置一變,小數的值就變了呢?(2)為什麼小數點向右移動小數就變大了呢?(3)為什麼小數點向左移動小數就變小了呢?(4)一個小數的小數點每移動一位,小數大小的變化,為什麼是十倍的關系呢?如果課前教師對這部分教材做了研究,理解得比較透徹,在課堂上才能引導學生深入淺出,點撥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創設情景,找准新知識的切入點。
在教學中,教師在備課時,對教材的准備題和例題進行分析、研究,努力理解編者這樣安排的意圖,分清例題的主次再確定教學重點;同時,還要把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的最佳結合點在開篇的教學情境中體現出來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教師通過對教材深入的研究、分析,領會意圖,從而為創設最佳情境教學,做到心中有數,如:在教學三年級《搭配中的學問》一節內容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把生活中的「石頭、剪子、布」的游戲作為教學的開篇,提出的問題是,有幾種不同的搭配情形?有幾種情況你能贏?這樣,學生把生活中有趣的游戲與本節的搭配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經歷觀察、猜測、實驗、驗證等活動,找出簡單事件的組合數,從而完成教學目標。
十年來,教學工作的實踐,使我深深地體會到:教師只有系統地掌握教材的內容,認真地研究教材中的每一個問題,透徹地理解編教材編者的意圖,那麼他們在教學時,就能從教材的全局出發,重點突出,深入淺出,教學效果一定會好的。
二、改進教法、注重生成,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
教師通過對教材的深入研究,找准教材的重點、難點後,還要進一步考慮運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樂學、好學。小學生年齡小知識少,接受能力有限,生活經驗不足,數學知識在生活中落腳點難以找到,這樣更需要教師在教學時講究教法、研究學法。選擇教學方法要從各校學生的實際出發,不要強求一律,不要照搬他人的經驗及做法,但也有幾條大家是可以共同遵循的規律:第一,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入新知識。數學是一門嚴謹而系統性很強的學科,各部分知識聯系密切,新知識往往是舊知識的深化和發展;數學又來源於生活,根據這一特點,教學時要抓住新舊知識的交接點,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落腳點,通過課前的搜集、整理,課上提問、發現,把難點化成幾個小問題,順利過度到新知。如:在教學《認識百分數》一節時,課前可讓學生搜集百分數在生活中的應用例子,在具體的實例中,找出百分數的話題。教學伊始可讓學生先匯報,提出有關百分數的問題,教師適時引導,巧設懸念,探究新知,學生感到新知不新,難點不難,突破了教學難點。第二、運用直觀操作,分散教學難點。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是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在教學中,注意從實際出發,充分運用直觀教具和學具,使學生認識建立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獲得較牢固知識,並逐步發展抽象思維能力,同時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學六年級《圓的周長》一節時,教師充分創設時間、空間,讓學生小組合作,動手實踐,探索圓周長和直徑之間比值的規律,展示小組合作成果,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充分的直觀操作、研究交流,揭示圓周率的意義,使學生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的經驗。第三、注意引導學生體驗知識的生成過程。教學實踐使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我們今天的教是為了明天不需要教,學生今天的學習是為了將來離開學校在實踐中能夠自學。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體驗知識的生成過程,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發打開思路,想問題,自覺主動地去獲取知識。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可能性》一節時,教師在引導學生充分感知發現的基礎上,重點讓學生探究、驗證。首先引導學生做實驗前的准備,教師介紹實驗材料並說明實驗要求----小組商量活動方案-----小組匯報活動方案-----合作實驗、初步推測----學生匯報,在小組實驗交流匯報的基礎上,教師將各組的意見展示出來,最後師生共同推理、驗證、歸納:打開盒子,看到盒子里的球,聯系剛才的實驗結果,問你明白了什麼?可能性的大小到底和什麼有關?如果給你一枚一元錢的硬幣,將它擲出,結果會怎樣……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營造主動參與的氛圍,讓學生體驗學習數學知識的快樂,使學生在課堂上始終保持旺盛的求知慾。
三、超越教材、培養能力,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
教學實踐使我們認識到,師生共同努力解決了學生學懂的問題,才只是完成教學任務的三分之一。因為「懂」,只是學生把教材的新知識弄明白了,這並不等於學生真正掌握了新知識,他們往往離運用新知識去解決問題還有一段距離,還沒有形成技能技巧。因此,立足教材、超越教材的當堂訓練,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為了提高訓練的效果,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要明確訓練的目的性。訓練時要防止盲目地多練,多而雜抓不往關鍵的練,結果加重了學生的負擔,效果並不好。所以訓練的內容防止脫離實際,追求偏、難、怪的現象。每節課都應該緊緊圍繞本節的教學目標進行訓練,把學生掌握知識的現狀和教材的重點、難點有機地整合,適當地調整教學預案,訓練的針對性才強。
第二,訓練要注意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一般來說,一節新課,課堂最好有十至十五分鍾的訓練,特別要注意訓練題的數目不要過大,應用題的語言敘述和題目結構要清楚簡單,不要在數字語言上干擾學生對本節課主要知識的理解。在可能的情況下,可以讓學生口述或口算一些問題,以檢查學生理解的情況,但要注意訓練題的形式,避免學生死套書上的語言來回答問題。教師要結合本節課的知識點,自編一些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生活閱歷的習題,以便能看出學生對知識是否理解了,真正讓學生體會到生活處處有數學,從而也培養了學生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如果學生掌握得非常順利,耐用效果非常良好,這時,教師可立足教材,超越教材,引出運用本節課知識解決生活中問題的例子,引導學生合作探究,也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本節課的知識點,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實際例子或問題,大家合作交流解決,真正使本節課內容升華。
第三,不同水平的學生訓練時應有不同的要求。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自覺性和學習的效率是不相同的。考慮到這個實際,在教學中特別注意因材施教,在訓練中也應經常安排兩套作業,這樣做,教師花費的時間和氣力都比較大,但是滿足了不同學生的不同要求,調動了每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效果上來看,還是比較好的。
在教學實踐中,我深深地感到:復習鞏固所學的知識,提高技能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們除了要搞好每節的基本訓練外,還要注意上好復習課。
復習課不是簡單的知識重復,更不是讓學生單純地做題就能奏效。在復習課中,除了要有針對性地做一些彌補知識缺陷的工作以外,師生應當把主要時間和精力放在對所學知識做一番總結歸納整理的工作上,使知識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個系統的整體。這樣做,可以將知識化繁為簡,不僅便於學生記憶掌握,而且對舊知識進行了一次深化,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起到了極好的促進作用。
總之,在教學和研修的實踐中,我深深地感到:要想提高教學質量,又不加重學生的負擔,最重要地一環是改進課堂教學。但改進課堂教學的關鍵又與能否吃透教材有著密切的聯系。只有教師對教材的系統性掌握得好,又善於體會理解編者的意圖,再有符合兒童心理特點和認識規律的教學方法,那課堂教學一定會生動活潑。我相信,只有我們教師肯於動腦,能花力氣,不斷學習,勇於實踐,一定能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❺ 小學數學教師如何提高教學質量
一、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深入解讀教材是基礎
小學數學是一個多層次、多方面的知識體系。課程改革使小學數學教材發生了
翻天覆地的變化。教材是教師和學生進行教學活動的主要媒介,解讀教材成了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基礎。解讀教材即有效研讀教材,把握教材的內涵,以保障教學活動高效的開展。深入地解讀教材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吃透新課程的理念
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滿堂灌教學觀念隨著新課標的誕生,已經逐漸淡出了教學陣地。《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中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新課程理念倡導「以生為本」的思想,就是讓學生在民主、和諧、愉快的課堂氛圍下積極主動地探索新知識,體會學習的樂趣,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要做到這這些,一定要認真研讀新課程標准,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觀念不改變,相當於換湯不換葯。
比如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有價值說的是這兩個方面:一是學習內容有價值,二是學習方式有價值。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如聽一位老師上的「與11相乘的速算」,這個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中經常碰到的。學生通過計算、觀察、思考、討論、交流找出規律,運用規律進行計算,在獲得與11相乘的速算技能的同時感悟到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樂趣。
(二)領會教材意圖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新課標要求教師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師不能認為讓教材再現就是完成了教學任務,必須經過再加工重新創造,使教材「新鮮出爐」,更大程度上把知識的教學伴隨在培養態度、能力的過程之中。筆者曾聽過一節「認識整時」的課(數學第一冊第91-92)。講課的老師從第91頁的主題圖引出了課題,接著在師生互動中認識整時,動手操作撥「整時」後教師指導正確寫整時,最後以第92頁的插圖來鞏固對整時的認識。整節課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落實得很扎實。可講課的老師對插圖並沒有物盡其用,只是看一幅說一幅,缺少了有機的結合起來觀察與討論,難免令人感到浪費了珍貴的教學資源。實際上,教材中的插圖都是經過編寫教材的老師精挑細選,幾乎每一幅圖都不止一層意思。筆者建議授課的老師把第92頁的插圖(一位小朋友一天的生活、學習時間的安排)以「先分後總」方式加以詮釋,即先讓學生自主選擇插圖講解圖意,鞏固對整時的認識,再讓學生綜合起來看這幾幅圖談談自己的感受。盡量讓學生主動的與自己的生活實際經驗結合起來,體驗到數學學習是有價值的,並有意識的建立學生的時間觀念,滲透要養成珍惜時間、遵守時間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
二、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優化教學過程是關鍵
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雙邊統一的活動過程。任何學生在走進課堂之前,都不是
一張白紙。根據建構主義的觀點,知識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對於世界的理解和賦予的意義每個人的領受是不同的,學習者在認知、解釋和理解世界的過程中建構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
(一)優化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決定著教學活動的方向,決定著教學內容、方法、手段的選擇,決定著教學效率的提高。傳統教學目標搞「一刀切」,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要為每個孩子量身定做不同的教學目標是不切實際的空想主義,但是制定分層目標是行得通的。可以分成下限目標、上限目標、發展目標。如在教學演算法多樣化時,筆者要求能力弱一些的學生只要求掌握基本演算法即可,能力好些的學生則要求會運用多種演算法,能力更好的學生在會運用多種演算法的基礎上學會擇優或想出更好的方法。這樣從學生的認知差異出發來設計差異化的教學目標,最終「促進所有學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應有的發展。」
優化教學手段
傳統教學使用的是粉筆、黑板。有人戲言:一支粉筆走天下。這種單調的教學手段,制約了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生的發展。因此,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要注意教學手段的優化。合理地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結合聲音,動畫等,更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能夠使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學習。對於發揮學生想像力和創造力,把「靜止」的內容變為「活動」的形象,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觀察、思維、解決問題等能力,實現課堂教學最優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幾何圖形」是小學數學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解題需要學生有一定的空間想像能力。由於年齡關系,學生的思維發展處於具體形象向抽象過渡的階段,解答相對復雜的圖形就顯得力不從心。如果利用多媒體教學,讓靜止的幾何圖形動起來,問題就變得簡單了。例如:教學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時候時,我們可以通過電腦演示用平移、加線、旋轉、重組重疊圖形等
❻ 教學質量提升方案 怎樣促進初中數學教學質量的提升
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後,既要做到減輕學生負擔,又要提高數學教學質量,促進初中生數學知識水平提升,適應社會發展。而在農村如何提高初中數學的教學質量呢?採取何種有效辦法促進農村初中數學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這是當前教學的熱點問題。作為一名農村初中數學教師,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總結出幾點做法。
一、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課程改革中要求教師要改進教學方法,使教學真正成為一種藝術,改變過去那種「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模式。因此,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之間不斷探討新的教學方法,以自主學習、小組討論、問題提煉、歸納總結等多種手段,讓學生勇於發表自己的看法、見解,在不知不覺中完成教學任務。
素質教育要求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保證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教師應開展有效的、多種多樣的教學活動,採取有效的教學方法。對此,可採取以下做法:
1.概念形成讓學生概括
數學概念是構成數學知識的基礎,應讓學生深刻理解,牢固掌握,靈活運用概念知識,學生只有去發現、概括,記憶才會深刻。
2.計算公式讓學生推導
新知識以舊知識為過渡,學生容易吸收、掌握,容易弄清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這樣做讓他們理解公式的來龍去脈,還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尋找出類似問題的規律。
3.疑難問題自由討論
在初中數學學習中,學生遇到疑難問題是常事,首先應讓學生反復思考,教師如果有應就答,學生就失去了思考的餘地和解決問題的機會,長此下去,容易造成學生的「惰性」,激發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當然更談不上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所以,學生遇到疑難問題時,教師可採取自由討論或小組討論的方式,共同尋求解答方法,再歸納總結。
二、在教學中要充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教與學是師生雙邊的關系,教要得法,學要主動。主動來自興趣,興趣需要培養。同樣的教材,講得生動,妙趣橫生,學生百聽不厭,回味無窮;講得教條,枯燥無味,學生呆若木雞,事倍功半。為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講課藝術,增強教學效果,具體做法如下:
1.巧設情境,激發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應自始至終處於主體地位,教師是參與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教師要相信學生是願意學習的,也是能夠學好的。因此,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採用「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三步模式展開,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與應用的過程,從而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的意義,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發展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與能力,增強學好數學的願望和信心。
2.巧設提問,啟迪思維
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陣地,提問是組織課堂教學的必要手段,是實施啟發式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恰到好處的提問,不僅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而且還能促其知識內化。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得如何,取決於教師引導啟發作用發揮的程度,因此課堂提問必須具備啟發性。
通過提問、解疑的思維過程,達到誘導思維的目的。要注意設計展現思維過程的提問,不應滿足學生根據初步印象得出的判斷,
而要強調學生說明怎樣分析理解的道理。問題提出後,適當地停頓,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以達到調動全體學生積極思維的目的。學生答完問題後再稍停數秒,往往可以引出該生或他人更完整確切的補充。因此,巧設提問,可以較好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提高了教學效率。
❼ 教師如何提高教學質量
教師要進行成功的教學,不僅要學習新課程標准理念、理解其內涵和意義以及操作方法,重要的還是要在情感上認同,大膽去除傳統模式化教學的束縛,根據新課程標准教學的理念將其自覺運用於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主動地摸索、反思、積累教學經驗,盡快探索出適合自己教學風格的方法。優質課比賽總結會發言。
一、刪繁就簡,標新立異
新的課改教材在內容編排上進行了諸多的改進,而教師因受傳統教材和教學模式的影響,在教學中往往擺脫不了束縛,該少說的不少說,該精講的不精講,顧此失彼,所教內容既無重點,也無重心,讓學生無所適從,造成課堂效率低下。其實,只要加以分析,新的課改教材無非就是在原有教材基礎上的重新編排和取捨,使之更趨科學合理,很多內容增加了學生自主探索和思考的環節,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挖掘教材,並把教材內容讀懂吃透。在此基礎上,針對每一節內容,合理分配教學時間,該合並的合並,該分解的分解,該講的地方精講,不該講的地方不講,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為數學主要的學習方式。
二、注重調動學生的思維參與
學生要實現主動發展,參與是基本的保證條件。數學教學是教師思維與學生思維相互溝通的過程,從資訊理論的角度看,這種溝通就是指數學信息的接受、加工、傳遞的動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充滿了師生之間的數學交流和信息的轉換,離開了學生的參與,整個過程就難以暢通。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不僅能提高數學教學質量,還能提高學生的素質。
那麼,如何調動學生的「思維參與」呢?首先應當創設情景,巧妙地提出問題,引發學生心理上的認知沖突,使學生處於一種「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狀態。同時,教師要放權給學生,給他們想、做、說的機會,讓學生放開說,讓盡可能多的學生說。條件具備了,學生自然就會興奮,參與的積極性高起來,參與度也會大大提高。只有積極、主動、興奮地參與學習過程,個體才能得到發展。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主導作用的效果應以學生主體功能的發揮是否充分來衡量。離開了學生的主動積極的參與,教師的主導作用也是沒有意義的。教師的「導」要具科學性、啟發性和藝術性,要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由於數學中的重要概念的建立、公式定理的揭示及知識的應用,都貫穿著人類勇於探索、敢於創新的精神,充滿著人類創造性思維的「火花」,教師要啟發、引導學生親自參與這些創造性活動的過程,從而實現開發智力和能力、提高創造思維的品質、增強創造力的目的、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出利於學生參與的教學環節,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進而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
1.參與數學概念的建立過程。數學概念的形成一般來自於解決實際問題或數學自身發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義常隱去概念形成的思維過程,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數學概念的建立過程,不僅可使學生理解概念的來龍去脈,加深對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利於培養了學生的參與意識。
2.參與公式的發現過程。數學公式定理形成過程大致有兩種情況:一是經過觀察、分析,用不完全歸納法、類比等提出猜想,而後尋求邏輯證明;二是從理論推導得出結論。教學中的每個公式、定理都是數學家辛勤研究的結晶,他們的研究蘊藏著深刻的數學思維過程,而現行的教材中只有公式定理的結論和推導過程,而缺少公式定理的發現過程,並且學生對這樣的問題也是非常感興趣的。因此,引導學生參與公式、定理的發現過程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
3.參與同一問題的不同解法的探索中。問題是數學的心臟,解決數學問題要指導學生按照弄清問題、擬訂計劃、實現計劃、回顧四個步驟來進行。例題教學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教師應啟發學生對一個數學問題從多方位、多角度去聯想、思考、探索,這樣既加強了知識間的橫向聯系,又提高了學生思維能力和學習數學的興趣,有利於培養他們的參與意識。雖然學生獲得上述結果要花許多時間,但做這樣一題的價值要比做五題強,同時學生活動自由了,參與意識增強了,思維更活躍了。因此,花點時間是非常必要和值得的。
如果將學生規定在某種思路里,即沒有真正給予學生參與權和自主權,也會導致學生思維不活躍、不寬闊。數學教學的主要途徑是課堂教學,而課堂是教師與學生、學習與學生、教材與學生相互作用的場所。在課堂上應極大地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發揮其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喚起學生對數學的酷愛,讓他們在迫切的需求下學習,使他們把數學學習成為自覺的學習活動,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實踐證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參與的深度與廣度,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成功的課堂教學。
三、利用設問,誘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1.精心創設問題情境,誘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慾是學生能否積極思維的動力。要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求知慾,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在數學問題情境中,新的需要與學生原有的數學水平之間存在著認識沖突,這種沖突能誘發學生數學思維的積極性。教師在創設問題時,衡量問題情境設計的標准有兩個,即有利於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直接有利於教學目的。
2.啟發引導,保持思維的持續性。在合適的問題情境中,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但怎樣保持這種積極性,使其持續下去而不中斷呢?
(1)要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數學學習是通過思考進行的,沒有學生的思考就沒有真正的數學學習,而思考問題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值得研究的是,教師提出問題後,應該給學生多少思考時間。實驗表明,思考時間若非常短,學生的回答通常也很簡短,但若把思考時間延長一點時間,學生就會更加全面地回答問題,這樣合乎要求和正確的回答率就會提高。當然,思考時間的長短是與問題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實際水平密切相關的。目前在課堂學習中,教師提出問題後,不給思考時間,要求學生立刻回答。當學生不能立刻回答時,便不斷重復他的問題,或者另外提出一些問題來彌補這個「冷場」。其實,這是干擾學生的思考,「冷場」往往是學生正在思考,表面冷靜,實際上思維活動卻很活躍。
(2)啟發要與學生的思維同步。教師提出問題後,一般要讓學生先作一番思考,必要時教師可作適當的啟發引導。教師的啟發要遵循學生思維的規律,因勢利導,循序漸進,不要強制學生按照教師提出的方法和途徑去思考問題。
(3)要不斷向學生提出新的教學問題。問題是教學的心臟,是教學思維的動力,且是思維的方向,數學思維的過程也就是不斷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在數學課堂學習中,教師要不斷地向學生提出新的數學問題,為更深入的數學思維活動提供動力和方向,使數學思維活動持續不斷的向前發展。合適的數學問題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① 問題要有方向性。這是指問題要有明確的目的,要使學生的思維趨向於教學目標。②問題的難度要適中。這是指問題不宜太難和太易,難易之間要有一定的坡度。③問題要有啟發性。有的教師往往把啟發式誤認為提問式,認為問題提得越多越好,其實問題並不在多少,而在於是否具有啟發性,是否是關鍵性的問題,是否能夠觸及問題的本質,並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如用一塊打破成三塊的三角形玻璃引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時,教師問:「若帶I去,帶去了三角形的幾個元素?若帶II去,帶去了三角形的幾個元素?若帶Ⅲ去,帶去了三角形的幾個元素?」這就是一個極為關鍵性的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它引起了學生的深入思考,並為學生學慣用「角邊角公理」奠定了基礎。
3.重視學生提出的問題。上《平行四邊形》一節時,整節課採用教師問、學生答的形式,氣氛熱烈,學生回答也不錯。但課後筆者發現沒有一個問題是學生主動提出來的,這樣教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於是筆者認識到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性,逐漸把問題習慣於拋給學生、要求學生回答轉向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精心創設問題情境,激發與引導學生思維、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成績。
四、平時教學中應善於與中考和競賽內容接軌
有經驗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總是善於把學習內容與中考或競賽內容接軌。講課過程中,可讓學生在學習新課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認識,在不自覺中接受中考試題或競賽試題的熏陶。在平時教學中,筆者非常注重做題,特別是各種中考題或競賽題,做完後善於總結,並把各種題型分解在每一節內容中,讓類似題型貫穿於學生的訓練中。
參加中考或競賽,要想獲得好成績,不是靠一個月兩個月的輔導就能見效的。首先教師要多做題,頭腦里要有東西,交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其次是在課堂上要多滲透。平時為注重學生能力的提高,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筆者每堂課都會留下一道或兩道有一定思考價值的數學題寫在黑板上,或競賽題或中考題,讓不同層次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展開討論,從而在討論中提高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五、教給學生數學思想和方法
在平時教學中,很多教師走入了一種誤區,認為學生多做題就能提高學習成績,於是題海戰術成了很多教師的法寶。殊不知,這不但扼殺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嚴重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不用談學生主動積極地進行思考了。
我們都有這么一種體會,許多學習數學的人,在20年甚至30年不接觸數學題後,卻仍能解出一些很復雜的數學題。為什麼?這里很重要的就是他們掌握了數學解題的思想和方法。中學數學中處處滲透著基本數學思想,如果能落實到學生學習和運用數學的思維活動上,就能在發展學生的數學能力方面發揮出一種方法論的功能。因此,只有讓學生掌握數學的思想和方法,才會游刃有餘、水到渠成。 其實,對中考或競賽試題,只要少加分析,就會發現其中的每一道題,都包含著一定的數學思想和方法。那種考試過程中靠碰熟悉題提高成績的做法說到底就是碰運氣,是不可取的。教師的精力應該用在平時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和方法上。
六、講課的同時給予學生學法指導
指導學生學習、教會學生學習是21世紀教師素質的重要體現。把教學看作是知識的傳授是傳統的教學觀點,也是落後於時代要求的。學習方法指導,簡稱數學學法指導,是「學會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只是為學生的認識的發展提供種種有利的條件,即幫助、指導學生學習,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和習慣。教師應該做的是善於「授人以漁」,教會學生學會學習,這也是新課改的要求之一。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教師應更突出給予學生學法指導,對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甚至做作業的習慣,都加以引導,使之更趨科學合理。要求學生學習時要專注,不受外界的干擾;要耐心仔細,獨立思考,不抄襲他人作業;要學會分析學習的困難,克服自卑感和驕傲情緒。
總之,對學生數學學習方法的指導,要力求做到轉變思想與傳授方法結合、課上與課下結合、學法與教法結合、教師指導與學生探求結合、統一指導與個別指導結合,建立縱橫交錯的學法指導網路,促進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七、數學課堂教學的語言要講究藝術
語言是教學思想的直接體現,是教師使用最廣泛、最基本的信息載體,數學課堂教學過程就是數學知識的傳遞過程。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數學知識的傳遞、學生接受知識情況的反饋,師生間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須依靠數學語言。教師的語言表達方式和質量直接影響著學生對知識的接受,教師語言的情感引發著學生的情感,所以教師的語言藝術是課堂教學藝術的核心。教學語言不僅要准確規范、嚴謹簡約、還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更要幽默風趣、比喻恰當。
事實上,教師的課堂語言藝術多種多樣,語言藝術既體現了教師的教學能力,又和教學效果的好壞緊密相連,數學教師應該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總結、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語言,達到數學教學語言的科學性、藝術性的辯證統一。這樣,教學水平自然就會不斷地得以提高。
八、善於與學生交流
常言道:「親其師,信其道。」教師與學生只有實現心靈的零距離,學生才會打開心靈的窗口,接受教師所傳授的一切。
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一是要有寬松的師生關系,這樣才能使學生無拘無束地愉快地生活和學習,最大限度地激發其聰明才智;二是要有相互信任的師生關系,只有相互信任,教師輸出的各種信息才會在學生頭腦里暢通無阻,從而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三是要有期待,教師對每一個學生充滿信任和期待,就會使學生得到一種潛在的鼓舞和力量。實踐證明,學生喜歡熱情和藹、敬重學生、耐心指導、誨人不倦的教師。有的教師雖然有比較精深的專業知識,對教材的分析、講授能力強,但是由於不善於和學生建立真誠合作的關系,師生之間存在感情隔閡,教與學不能協調配合,結果使教學效果事倍功半。因此,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提高教育質量的保證。
總的來說,要提高數學教學質量,教師良好的自身素質是基礎,正確的學生觀是前提,學生學習數學興趣和愛好是關鍵,優良的教學方法是手段,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保證。
❽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 百度文庫
【小學數學教師怎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實施課程改革以來,小學數學課堂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在這變化之中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越來越受到關注。我認為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是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中心環節,理應受到廣大小學數學教師的關注和研究,從而確保課程改革的順利發展。下面我對這一問題,結合自己在十年來課程改革教學工作中的實踐經驗,談幾點建議。
一、吃透教材、巧設情境,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前提。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共同活動,教師的教對於學生來說居於主導地位。因此,我認為要想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教師首先要吃透教材,要掌握教材各部分知識間的來龍去脈,以及教材里每一道例題和練習題的編寫意圖。對這些,教者只有仔細琢磨,深入鑽研,做到胸中有書,才能解決教什麼的問題。同時,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還要研究教材內容與現時生活及學生實際的最佳切入點,巧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引入新知。只有這樣,才能喚起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去合作探究,掌握新知識,也只有這樣,才能解決怎樣提高教學質量的問題。
1、縱觀教材全局,理清知識體系。
數學是一門知識系統性非常強的學科,知識之間聯系非常緊密,任何新知識都是在已學過的舊知識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所以,教師只有掌握教材的系統性,教學時才能做到瞻前而顧後,將前面的知識為後面的新知識做好鋪墊、搭橋;學後面的知識又能有計劃地復習和運用前面的知識。如果教師沒有掌握教材的系統性,教學中就可能把完整的內容零敲碎打,分成許多部分獨立地去教學。這樣不僅教起來費勁,費時間,學生學起來也不好懂,難以記憶,而且更重要的是不利於學生能力的發展。因此,能不能系統地掌握教材,有沒有統觀全局的思想,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率。那麼怎樣鑽研才能系統掌握教材,又能統觀全局呢?我的建議是:第一,要注意抓住反映事物本質的概念進行教學。如:單位「1」這個概念,不僅對分數意義的理解是一個重要的基礎,而且在以後的分數應用題、百分數應用題的教學中,它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因此,在學習分數乘法時,必須把這個關鍵的問題讓學生徹底理解和掌握。這樣,在教學工程問題應用題、百分數應用題時,學生就不會感覺困難。很明顯,單位「1」是貫穿分數、百分數這部分教材「始終」的一個最重要的概念。因此,在教學分數部分一開始就要緊緊地抓住它,通過種種形式讓學生透徹地理解單位「1」的意義。第二,研究各單元各部分之間的關系。例如《分數再認識》這部分知識,是在三年級《認識分數》知識基礎之上進行教學的,所以教師在教學時,必須對三年級分數初步認識進行分析研究,再對五年級的《分數再認識》進行升華、拓展,展示教材的編寫意圖,從而達到教學目標。第三,找出新知識與舊知識的聯系。如:工程問題應用題的解答方法跟相遇問題的解答方法基本是一致的,教學工程問題應用題時,就可以引導學生與相遇問題進行分析、比較、發現相同點和不同點,這樣對學生理解工程問題是有幫助的。第四,要了解知識引申變化的情況,掌握教材的深度。為了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能夠透徹地理解,靈活地運用,要在立足教材和超越教材上研究引申的練習題,但不要超出課標的要求。掌握課標所規定的知識和所學的知識深度和難度,細心琢磨教學目標,不偏離教材的要求,不盲目地加大題目的難度,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不然既浪費時間,也影響教學效果,還會增加學生不必要的作業負擔。
2、課上1分鍾課下10年功,功夫在課外。
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是授業和解惑,是學生的合作者和引導者,教學效果的好壞,對疑難問題的解決是否清楚適當,主要是看教師對知識是否能正確、深刻地理解了。因此教師在教學之前,對所教學的內容一定要做一番認真深入的研究、分析,以達到透徹理解,熟練地掌握,才能在課堂教學時做到深入淺出,駕輕就熟。如:在教學四年級的《小數點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一節時,為了讓學生透徹理解小數點的移動引起小數變化的道理,可先提出這樣四個為什麼,引導學生根據這些問題自己進行探究,學會弄懂,找出每個問題的答案,搞清它們的來龍去脈。(1)為什麼一個小數中的小數點位置一變,小數的值就變了呢?(2)為什麼小數點向右移動小數就變大了呢?(3)為什麼小數點向左移動小數就變小了呢?(4)一個小數的小數點每移動一位,小數大小的變化,為什麼是十倍的關系呢?如果課前教師對這部分教材做了研究,理解得比較透徹,在課堂上才能引導學生深入淺出,點撥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創設情景,找准新知識的切入點。
在教學中,教師在備課時,對教材的准備題和例題進行分析、研究,努力理解編者這樣安排的意圖,分清例題的主次再確定教學重點;同時,還要把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的最佳結合點在開篇的教學情境中體現出來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教師通過對教材深入的研究、分析,領會意圖,從而為創設最佳情境教學,做到心中有數,如:在教學三年級《搭配中的學問》一節內容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把生活中的「石頭、剪子、布」的游戲作為教學的開篇,提出的問題是,有幾種不同的搭配情形?有幾種情況你能贏?這樣,學生把生活中有趣的游戲與本節的搭配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經歷觀察、猜測、實驗、驗證等活動,找出簡單事件的組合數,從而完成教學目標。
十年來,教學工作的實踐,使我深深地體會到:教師只有系統地掌握教材的內容,認真地研究教材中的每一個問題,透徹地理解編教材編者的意圖,那麼他們在教學時,就能從教材的全局出發,重點突出,深入淺出,教學效果一定會好的。
二、改進教法、注重生成,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
教師通過對教材的深入研究,找准教材的重點、難點後,還要進一步考慮運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樂學、好學。小學生年齡小知識少,接受能力有限,生活經驗不足,數學知識在生活中落腳點難以找到,這樣更需要教師在教學時講究教法、研究學法。選擇教學方法要從各校學生的實際出發,不要強求一律,不要照搬他人的經驗及做法,但也有幾條大家是可以共同遵循的規律:第一,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入新知識。數學是一門嚴謹而系統性很強的學科,各部分知識聯系密切,新知識往往是舊知識的深化和發展;數學又來源於生活,根據這一特點,教學時要抓住新舊知識的交接點,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落腳點,通過課前的搜集、整理,課上提問、發現,把難點化成幾個小問題,順利過度到新知。如:在教學《認識百分數》一節時,課前可讓學生搜集百分數在生活中的應用例子,在具體的實例中,找出百分數的話題。教學伊始可讓學生先匯報,提出有關百分數的問題,教師適時引導,巧設懸念,探究新知,學生感到新知不新,難點不難,突破了教學難點。第二、運用直觀操作,分散教學難點。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是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在教學中,注意從實際出發,充分運用直觀教具和學具,使學生認識建立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獲得較牢固知識,並逐步發展抽象思維能力,同時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學六年級《圓的周長》一節時,教師充分創設時間、空間,讓學生小組合作,動手實踐,探索圓周長和直徑之間比值的規律,展示小組合作成果,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充分的直觀操作、研究交流,揭示圓周率的意義,使學生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的經驗。第三、注意引導學生體驗知識的生成過程。教學實踐使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我們今天的教是為了明天不需要教,學生今天的學習是為了將來離開學校在實踐中能夠自學。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體驗知識的生成過程,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發打開思路,想問題,自覺主動地去獲取知識。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可能性》一節時,教師在引導學生充分感知發現的基礎上,重點讓學生探究、驗證。首先引導學生做實驗前的准備,教師介紹實驗材料並說明實驗要求----小組商量活動方案-----小組匯報活動方案-----合作實驗、初步推測----學生匯報,在小組實驗交流匯報的基礎上,教師將各組的意見展示出來,最後師生共同推理、驗證、歸納:打開盒子,看到盒子里的球,聯系剛才的實驗結果,問你明白了什麼?可能性的大小到底和什麼有關?如果給你一枚一元錢的硬幣,將它擲出,結果會怎樣……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營造主動參與的氛圍,讓學生體驗學習數學知識的快樂,使學生在課堂上始終保持旺盛的求知慾。
三、超越教材、培養能力,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
教學實踐使我們認識到,師生共同努力解決了學生學懂的問題,才只是完成教學任務的三分之一。因為「懂」,只是學生把教材的新知識弄明白了,這並不等於學生真正掌握了新知識,他們往往離運用新知識去解決問題還有一段距離,還沒有形成技能技巧。因此,立足教材、超越教材的當堂訓練,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為了提高訓練的效果,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要明確訓練的目的性。訓練時要防止盲目地多練,多而雜抓不往關鍵的練,結果加重了學生的負擔,效果並不好。所以訓練的內容防止脫離實際,追求偏、難、怪的現象。每節課都應該緊緊圍繞本節的教學目標進行訓練,把學生掌握知識的現狀和教材的重點、難點有機地整合,適當地調整教學預案,訓練的針對性才強。
第二,訓練要注意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一般來說,一節新課,課堂最好有十至十五分鍾的訓練,特別要注意訓練題的數目不要過大,應用題的語言敘述和題目結構要清楚簡單,不要在數字語言上干擾學生對本節課主要知識的理解。在可能的情況下,可以讓學生口述或口算一些問題,以檢查學生理解的情況,但要注意訓練題的形式,避免學生死套書上的語言來回答問題。教師要結合本節課的知識點,自編一些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生活閱歷的習題,以便能看出學生對知識是否理解了,真正讓學生體會到生活處處有數學,從而也培養了學生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如果學生掌握得非常順利,耐用效果非常良好,這時,教師可立足教材,超越教材,引出運用本節課知識解決生活中問題的例子,引導學生合作探究,也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本節課的知識點,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實際例子或問題,大家合作交流解決,真正使本節課內容升華。
第三,不同水平的學生訓練時應有不同的要求。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自覺性和學習的效率是不相同的。考慮到這個實際,在教學中特別注意因材施教,在訓練中也應經常安排兩套作業,這樣做,教師花費的時間和氣力都比較大,但是滿足了不同學生的不同要求,調動了每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效果上來看,還是比較好的。
在教學實踐中,我深深地感到:復習鞏固所學的知識,提高技能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們除了要搞好每節的基本訓練外,還要注意上好復習課。
復習課不是簡單的知識重復,更不是讓學生單純地做題就能奏效。在復習課中,除了要有針對性地做一些彌補知識缺陷的工作以外,師生應當把主要時間和精力放在對所學知識做一番總結歸納整理的工作上,使知識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個系統的整體。這樣做,可以將知識化繁為簡,不僅便於學生記憶掌握,而且對舊知識進行了一次深化,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起到了極好的促進作用。
總之,在教學和研修的實踐中,我深深地感到:要想提高教學質量,又不加重學生的負擔,最重要地一環是改進課堂教學。但改進課堂教學的關鍵又與能否吃透教材有著密切的聯系。只有教師對教材的系統性掌握得好,又善於體會理解編者的意圖,再有符合兒童心理特點和認識規律的教學方法,那課堂教學一定會生動活潑。我相信,只有我們教師肯於動腦,能花力氣,不斷學習,勇於實踐,一定能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