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什麼
生命教育基本理念
選自網路
(一)以生命為核心,倡導生命關懷,提升生命價值
以生命為本的理念強調在課程建構中要回到生命之中,遵循生命之道,以關愛生命、感恩自然、追求生命的意義為核心,不僅要關懷自己的生命,還要關懷他人的生命,不僅要關懷人類的生命,還要關懷其他物種的生命,使萬物和諧共生,以實現生命快樂、幸福、自由地發展。基於這一思想,本課程強調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健康、和諧、愉悅、民主、寬松的生命成長空間,無條件地接納所有的孩子,引導學生用客觀的態度看待死亡現象,從而使他們更加珍愛生命,珍惜人生,體悟生命的價值。
(二)以平等為前提,尊重生命的多樣性和獨特性
生命的個體形式是具體的、獨特的、豐富的,每一個生命個體都有別於其他生命個體的天賦、興趣和愛好。生命在總體上具有多樣性,本課程強調要熱愛自然,保護環境,不將人類個人意志強加給其他生命,創造一種「天人合一」的和諧境界。對個體生命來說,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是生而平等的,都有存在、生活、發展的權利。任何人都沒有理由和權力輕視、無視、蔑視任何一個個體生命。
尊重生命體現在尊重個體生命的獨特性、差異性,尊重生命的多樣性及其共在的生命世界。因此,本課程提出不分地域、國家、種族、物種,無論貧富、有無殘疾都要平等地對待每一個生命個體,使他們獲得生命的尊嚴,這是生命公平、公正的體現。
(三)以回歸生活為基點,堅持生命教育無痕
生命教育是基於生活實踐的教育。生命以生活為載體,生活是人的生命是存在形式,人在生活中舒展著自己的生命,體驗著自己的生存狀態,享受著生命的快樂和生活樂趣。因此,生命教育要立足於學生的生活實際,以他們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事件等為內容,遵循理論與生活統一的原則,採取活動、體驗、啟發 、陶冶、實踐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體驗生命的意義及價值,使學生在體驗中認同、內省和自悟,而不是強硬的教化和馴化。學生只有在這種無痕的活動和體驗中接受教育,才能產生震撼生命的共鳴。
(四)以和諧為目標,營造健康的生命環境
生命教育是在學生生命的歷程中進行的,一個健全的生命會在社會、自然、自我之中獲得養料和力量,繼而成長和發展。生命向內探索構成了生命生命與自我的關系,生命向外探索構成了生命與他人、生命與社會和生命與自然的關系。對生命的理解、珍愛、關懷、敬畏與欣賞,是在生命與自我、生命與他人、生命與社會、生命與自然這四種關系中得以體現的。因此,生命教育課程要幫助學生追求並建立這種人與自我、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是和諧境界,尊重、愛護自然界、社會中的各種生命體,領悟建立和諧、良好、健康的共生環境的重要意義,這也是生命教育的目標課程。
(五)以自主探究為路徑,促進個體生命全面充分、可持續發展
自主性是生命教育的基本方式,人的生命成長是自主、能動的,具有自主權,包括人的生理發展和精神發展都是任何人不能代替的,發展的主動權只能在自身。生命教育強調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把生命教育的主動權歸還給學生,給他們提供主動探索、分組探究、分類指導,使學生的生命處於最大限度的主動激活狀態。因此,生命教育應挖掘學生的生命潛能,盡可能地適合每個學生,使其得到全面充分的發展,為他們實現人生最大價值奠定基礎。
㈡ 求文檔: 遼寧《中小學生命教育專項工作方案》
遼寧省中小學生命教育專項工作方案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教育部關於學習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的實施意見》和《中共遼寧省委、遼寧省人民政府關於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十六大精神,落實中央和省委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大決策,堅持以人為本、關懷為首、遵循規律、注重實效,建立未成年人生命教育體系,改進教育方法,切實把我省中小學生的生命教育工程落到實處。
二、工作目標
1、遵循未成年人身心成長規律,建立健全全省未成年人生命教育關懷與指導的工作網路和工作機制,進一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引導學生認識自己生命的獨特性、生命的可貴和人與自然的關系,感受生命的喜悅,體驗生命的意義,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學生正確認識生死悲歡,珍愛生命,樂觀向上,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3、教師能夠將生命教育融入各科課程,並通過教育教學研究,主動探討生命教育的方式、方法與策略。同時,與學生建立「民主、和諧、合作」的師生關系。
4、學校要構建以生命關懷為核心的教育理念,使生命教育成為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關懷生命的校園環境和校園文化。
三、工作內容
(一)開展生命教育與指導
1、將中小學心理健康、青春期、毒品預防、法制、安全、公共衛生、預防艾滋病、環境保護、性教育、國際理解教育等專項教育作為生命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嚴格執行省教育廳《關於確定義務教育地方課程課時的通知》(遼教辦發[2003]100號)的有關規定,結合不同年級實際需要,開展系列專題教育。開展生理取向教育,使學生懂得維護自己的身體健康,了解自己的身體變化,適應心理的發展變化;開展心理取向教育,為充分發揮自我潛能,實現自己人生價值打好心理基礎;開展生涯取向教育,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開展社會取向教育,使學生做到與他人、自然、環境和諧相處。
2、充分挖掘生命教育資源,開展經常性的生命教育活動。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把生命教育有機地融入到學生的生活之中;把學生作為生命教育的主體,注重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強調學生的切身體驗,通過各種途徑開展成功教育與抗挫折教育,培養學生旺盛的生命力、堅強的意志力,以及積極樂觀向上的人生觀。
3、積極組織未成年人參加各種生動活潑的主題教育活動,崇尚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自覺抵禦毒品,不涉足社會網吧,不唱灰色童謠,不參加危害身心健康的游戲活動。
4、增強未成年人的安全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通過生命知識學習、生命安全體驗以及生存拓展訓練,使未成年人初步了解來自於各方面的不安全因素,掌握一些簡單易行的防範與自救辦法,規避危險與傷害。
5、中小學校長、全體教職員工要關注學生的成長狀況,全身心地關心、熱愛每一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個性和自尊心,禁止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對學生成長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心理問題,認真分析,及時解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成為學生精神生活的指導者、教育者和鼓舞者。
6、充分發揮家庭在生命教育中的優勢,對未成年人的生命變化發展給予及時、必要的指導和關懷。家長學校要將生命教育內容作為學生家長學習的必修課,不斷提高學生家長實施生命教育的意識和能力。
(二)建立生命教育指導機構
1、用三年時間,分期分批在全省一百個縣區,成立未成人生命教育指導中心,負責對未成年人的心理問題、青春期困惑、危機狀況進行有效的咨詢、指導和幫助。其工作方式主要是面詢、非面詢、協調、救助。人員可採取專職和兼職相結合,有條件的地方可招募志願者。
2、加強生命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培訓一批未成年人生命教育指導機構的專兼職教師、醫生和志願者,使他們能對未成年人常態的生命狀況有詳細地了解,並能對其中的危機狀況實施准確而有效的指導、干預和救助。
3、在生命教育指導中心的領導下,發揮各中小學現有的校醫、心理健康教師及相關學科教師的作用,具體承擔學校的生命教育任務。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各級教育部門要從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高度理解和重視生命教育工程,要從關注未來、溫暖民心的角度抓好生命教育工程,以務實的干勁把實事做實做好。
(二)加大經費投入。各地要設立專項資金,加大經費投入力度,確保中小學生命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三)建立生命教育網路和工作機制。各級教育行政、教科研、衛生保健部門和學校要有專人負責未成年人生命教育工作,建立省、市、縣(市、區)、學校四級生命教育網路,制定工作實施方案。生命教育指導中心的運轉主要依託於縣(市、區)教育局體衛科(股)、衛生保健所、教師進修學校的教研室以及條件好的中小學醫務室。
(四)開展專項檢查和評估。各中小學的生命教育要納入學校教育的議事議程,作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接受各級教育督導的檢查評估。省教育廳將組織有關部門、專家,成立中小學生命教育檢查評估小組,對縣(市、區)生命教育指導中心進行檢查和評估。
㈢ 如何轉變教育觀念,教學策略,教學方式
一、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 首先,創設有效的課堂情景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讓學生處於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的身心得到輕松、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生才能產生積極的動力和探究的慾望,才能將精力集中到學習上,才能實現真正的人與人心靈的溝通,彼此產生信任,讓學生充分發現自己,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在潛移默化中主動獲取知識。其次,激發動機激勵學生自主學習,希望被肯定是每個人的心理趨向,特別是身心發展不很成熟的學生,更需要得到老師的肯定,贊賞和激勵使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正確認識自身的價值,使學生得到極大的滿足感,從而堅定學生學習的信心和決心。再次,利用問題,設置懸念,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願望,可以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同時可以激發學生勇於探索,創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激發學生學習認識的沖動和思維的活躍性,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總之,只有自主學習才能幫助學生確立自主的尊嚴和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才能真正將學習變成人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的不斷生成、張揚、發展和提升的過程。 二、在科學探究中落實新課程理念 在傳統的實驗課教學模式中,限於探究材料條件,教師一般只能從資料分析→講解教材→歸納現象→得出結論的教學方式,或者教師僅要求學生嚴格遵照教材指導,並受教學時間限制的實驗,在實施教學過程中,科學探究的理念沒有得到較好的落實和體現,僅側重於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和技能訓練,而挖掘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科學思維、互相交流合作的空間相對較少,束縛了學生探究願望或創新思維的形成。作為一名生物學教師,應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從有限的資料、圖片、數據的變化中進行分析、得出結論。使學生養成思維的習慣,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積極地創設情境,使學生合作探究,總結強化,學以致用,使學生在探究問題的活動中不斷學習。 三、開發和利用資源,讓學生生活融入課堂 課堂之所以沒有聲音和活力,是因為脫離了學生的生活,沒有突破教材,沒有超越陝隘的教學內容,不能讓師生的生活和經驗進入教學課堂,應該說與學生的書本世界相割裂無不聯系,受傳統教學的影響,過分的強調其封閉性,在教學設計上,沒有開發和利用新的教學資源,從而使課堂教學變得機械,沉悶和缺乏生氣,使師生的生命力在課堂中得不到充分發揮,無法讓教學「活」起來和改變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不能使學生從被動知識接受者轉變成為知識的共同的建構者。遠未達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沒有徹底的轉變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從中更好的激發教師的創造性。 總之,只有學生來自內在的、發自內心的、貼近生活的、是學生自己的精神需要,才是一種可持續性的學習行為。因此,適應於教育的本質的教學活動,適應於現化教學理念的教學設計,才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勇於探索,並創造性地進行學習。
㈣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理念
人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智慧生命的統一體,缺乏關愛生命終極意義的教育,無疑只能讓生命停留於生物的層次。加強生命教育,強化生命意識已成為當今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語文的人文性賦予了它生命教育的深刻內涵。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進行完整的、人文的生命意識的培養,引導個體認識生命的意義,追求生命的價值,活出生命的意蘊,綻放生命的光彩,實現生命的輝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對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義。那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對學生實施生命教育呢?
1 挖掘教材資源,折射生命教育
語文教學是民族靈魂的載體,其他學科在這此方面是無法繼承。語文教材中的篇篇課文都是經過千挑萬選的佳作,有描寫大自然山河之壯美,有體現人間真情的德育,有感悟人生的哲理……語文教師的目的是通過自己的教學以及言傳身教讓學生在欣賞優美的語言文字同時,學會認識生命,懂得生命,珍愛生命……學會如何解決生命過程中存在的困難,使語文教學成為學生生長的甘露,滋養他們茁壯成長。
生命即成長過程,自然會遇到諸多艱辛險阻、挫折困惑。這和幸福喜悅一樣,都是伴隨生命的一部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孩子們學會欣賞生命、體驗生命。語文課文也為我們提供了這方面的參考。教者要善於挖掘文章的內涵,篩選適合進行生命教育的內容。例如:教材中《種子的力量》一課,課文描寫了種子在艱苦惡劣的環境中能夠頑強地生長的事例,表現了小草不屈不撓、勇於磨練、堅韌不拔的可貴精神,通過教學讓學生感受、欣賞充滿生命力的意象,從自然生物旺盛的生命力中獲取生命力量,同時從小草的身上認識生命的意義,欣賞自己、他人及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從而讓學生領悟到自然界的生命是如此頑強,無論周圍的環境多麼惡劣,只要有一絲生命的土壤,它們就能頑強地生存下去,從而潛移默化的達到生命教育的目的。
2 做好教學閱讀實踐活動,讓學生體會生命的意義
生命教育要起到震撼心靈的作用,讓心靈有所感悟,在語文課上,除了有感情朗讀課文外,通過分角色朗讀課文及教師將課文排成話劇,通過同學們表演來感受「真實情景「中人物的各種情緒,體會其中的喜怒哀樂。在實際體驗的背景下,更能理解別人的需要和處境,進而學會體諒別人、尊重別人。如在指導課外閱讀《海倫凱勒的故事》後,做好延伸,組織一次體驗活動,讓學生做一回盲人,聾啞人,殘疾人,再把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寫出來,與大家交流。學生在活動感受到殘疾人生活的艱辛,站在殘疾人的角度談感受,對殘疾人能積極面對生活表示了敬佩,同時也為自己是個正常人而高興,都認為應該珍愛生命,好好的過好每一天,對生活中需要幫助的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還可以以《珍愛生命》為主題,讓學生做好的手抄報和黑板報。組織學生進行辯論、演講。通過開展以「珍愛生命」為主題的知識競賽」、演講會」、辯論賽等讓?他們散發出對生命無比珍惜無比眷戀的情愫。
3 通過習作教學,滲透生命寶貴的教育
作文就是鏡子,它不但能反映一個人的靈魂,而且通過寫作展現個人的風采。在作文教學中注入生命的題材,引導學生思考生命存在的形式,生命活著的目標以及生命的意義,從中感悟生命的偉大、生可貴、可敬。在常規教學、班集體活動中將生命教育的內容自然滲透進去,讓學生體會生命的本質、規律、內秀。對人類自身及自然界的動植物生命現象進行深入思考,從而培養積極進取的生命意識及精神,以便更好地提升自己珍視生命意識,已達到「生命誠可貴」的效果。
習作教學時,教師應從身邊實際情況出發,指導寫作,體現文中的生命意義。譬如我班同學在學校舉行冬季5項比賽失利3項後,灰心喪氣,此時不僅要安慰他們,還要鼓勵他們,告訴他們比賽過程努力就行,目的重在參與,鍛煉身體。其中2項勝利,離不開大家的共同努力,告訴學生這點小失利,小挫折是人生中的小歷練,以後學習,生活中的挫折還會遇到的,告訴學生勇於面對,自我總結。此時教者順情以《怎樣面對生活中的挫折》為題,讓學生去細細品味生活中的失敗和挫折來寫一篇作文,定能有所感悟。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習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感悟到了生命的價值,
4 利用課外閱拓展延伸,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
生活中處處是語文教學,有著極大的拓展空間,可以帶領學生參加紀念館,有目的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來體現生命的意義,珍視生命價值的體驗。如救人而捨去自己的生命的韓余娟、張森等(宿遷人)、羅盛教等,教者國古代的屈原、范仲淹……現代的魯迅、巴金、張海迪……國外的鐵托、海明威等等都是如此。他們的作品都是課外閱讀中生命教育的典型題材。語文教師可以在對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指導時適當地進行生命教育的滲透。體會作品的人物對自己生命價值的追求,用他們的人格精神來影響學生,讓他們樹立正確的生命觀。
語文教師還可以結合教材中的課文進行適當的拓展,指導學生選擇與課文有關的課外文本進行閱讀,有意識地進行生命教育的課外延伸。比如:在教學《船長》一文時,讓學生去閱讀《張海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和《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通過描寫,體現文中主人公對生命的熱愛,感悟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總而言之,通過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生命化教育,對於學生的健康成長及以後的人生觀、價值觀具有極其重要引導作用。教師在生活中言談舉止要身正為范,讓學生受到生命誠可貴的熏陶。培養學生正確認識人生觀、生命價值,引導學生擁有積極的、樂觀的生活態度,使其增強對生活的信心和社會責任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懂得生命的意義而去珍愛生命,從達到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㈤ 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中滲透生命教育
新基礎教育理論認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中最體現生命關懷的一種事業。」[1]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是教育的原點和歸宿,只有生命才是一切教育活動的根本,離開生命,教育便無從談起。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看到,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學校教育應該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為提升公民素養、提高社會精神文明程度作出更大貢獻。班級作為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基本單位和學生學習、活動的基層組織,在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改革中教育價值日益突出。學生在班級生活中如何求知、如何做事、如何共處、如何做人,直接影響著他們的精神生命質量。因此,從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出發,班主任工作應該與時俱進,在生命教育中凸顯出應有的價值和作用。班主任不能滿足於已有的成績,更不能囿於原有的教育方法,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在班級工作中更加關注學生的生活質量和生活狀況,尊重學生個體差異,不斷提升學生在班級生活中的生命質量,積極用生命教育理念構建班主任工作的新模式。
一、在班主任工作中滲透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葉瀾教授在「新基礎教育」探索性研究報告中指出「班級是學生實現成長和社會化的重要基地,提高學生班級生活質量和建設班集體是學校工作的重要任務」。[2]明確提出要改變傳統的班級工作模式,「把班級還給學生」;[3]新一輪課程改革同樣提出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口號,要求學校要積極構建「以人為本」的教育模式。我想既然教育是以人為對象的社會化活動,那麼無論是教育目的還是教育過程,就都應該把人作為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不能把學生簡單地當作工具,當作「人力」來培養,也就是說,教育應該充滿人道、人性的光輝,只有這樣,教育才能真正發揮育人的功能,才能讓每個學生獲得自主、全面、和諧、生動的發展,從而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因此,在班級活動中,關注學生的生存狀態、激發學生的生命意識,已經成為新時期班主任工作的新要求和新任務。
然而,審視現在的班主任工作,我們就會發現,由於受考試指揮棒的影響,所以班主任和學科教師往往重點關注的是學生的分數、各項評比、獲獎等可見成果,忽視、淡漠的是學生在班級中的生存狀態和生命質量的提高;班主任工作滿足於常規的管理和事務性工作的完成,而忽視了營造良好的班級生活環境;班主任老師往往強調管理、服從和控制,而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生命體驗和對生命潛能的開發。學校教育尤其是班主任教育中「人文關懷」的缺失對青少年造成的傷害是巨大的,教訓是深刻的。近幾年,我們經常在媒體上看到,一些花季少年因不能承受挫折或學習壓力而出走、自我傷害、甚至走上輕生的道路,年輕的生命一瞬間就被自己無情地毀滅,多麼叫人痛心而惋惜!我們感到:這些青少年學生對生命的理解是多麼的膚淺,對人生價值的體會是何等的貧乏,對挫折的心理承受又是如此的脆弱!究其原因,關鍵就是我們當前學校教育教學的嚴重錯位,缺乏對新時期班主任工作的職責、對學校生命教育的內容以及青少年的生命意識淡薄原因的進行深層次思考。
(一)新時期班主任工作的職責
班級是學生個性的發源地,是學生實現社會化和個性化的重要園地。班主任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骨幹力量,班主任素質高低及其工作質量好壞直接關繫到學校素質教育的成敗,直接影響到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成效。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進一步加強班集體建設,切實發揮班級在學校教育、教學中的作用已經成為學校德育的中心工作。班主任作為班級的組織者、教育者和指導者,負有對學生進行教育和生活指導的直接責任,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在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中居於特殊的位置,在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中起著主導作用,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溝通學校與家庭、社會之間的聯系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於社會形勢和教育對象在不斷地發生變化,班主任工作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班主任工作比以前更加復雜、任務更加繁重,難度更加增大,班主任所負擔的責任也更加重大。作為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班主任面臨新的社會要求,即怎樣主動、系統地開發和利用班級的多種教育功能,使它成為學生樂於交往、適於個性成長和融入群體與社會的、民主和諧的精神家園,使每一個學生都得以充分展現自己的精神世界,形成主動發展的動力和能力,並在民主參與班級事務的過程中共同創造一個精神家園。這既是新時期班集體建設的目標,也是新時期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
因此,作為班主任要結合當前學生的特點和教育改革形勢,科學把握不同年齡段和不同性格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努力探索新型的班級教育模式,以尊重學生個性、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為指導思想,以全面提高班主任工作質量為中心,注重內涵發展,進一步提高班主任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要高度認識到班主任在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道德建設中的重要作用,熱愛本職工作,堅持以人為本、團結任課教師,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努力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積極探索青少年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讓每一個學生在班級活動中得到全面、主動地發展。在工作中,要通過建設民主的班級管理體制、建立開放的班級活動機制和營造和諧的班級文化氛圍有針對性地開展生命教育活動,把關注學生的生命意識、生命情感、生命價值,提升學生的生命質量,作為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出發點和著眼點,學會以公正的態度、發現的眼光、寬闊的胸襟去欣賞學生。
(二)學校生命教育的內涵
印度詩人泰戈爾說:「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向人類傳送生命的氣息」。我們的教育應該做些什麼?我們的教育應該追求什麼?具體來說,什麼是生命教育?對生命教育的界定國際上有不同提法,大致分兩類:一類是廣義的界定,即一切能夠關注學生生命和生活的教育都稱之為生命教育。另一類是狹義的界定,即針對學生生命歷程中重要問題而開展的有針對性的生命教育。國內教育研究學者比較系統的建立生命教育理論架構的是南京師大的馮建軍教授,他在《生命與教育》一書中,針對當代中國教育「對生命的疏離和對生命的遮蔽現象」,以及青少年自殺、殺人、殘害動物的事件和漠視生命的心理傾向,提出了「教育即生命」[4]的命題,並構建生命教育學的理論框架。
2005年上海市發布《上海市中小學校生命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對生命教育的界定如下:「生命教育是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質量的一種教育活動」[5]。其含義有以下兩點:其一,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是生命教育的目標。對於中小學生來說,生命教育就應落實在以健康為基礎,即健康的身體,健康的心理,健康的人格;以情感為紐帶,即珍惜、熱愛、尊重生命;以價值為導向,讓學生認識到生命的意義、感悟到生命的可貴,走好人生每一步,促進他們健康成長,和諧發展。其二,生命教育是在學生生命歷程中進行的,而一個健全的生命是在社會、自然和內心自我中獲得成長和發展的。因此生命教育就是要讓學生確立生命與自我、生命與社會、生命與自然這三者的和諧關系。
台灣學者王學風對學校生命教育給出這樣的定義:「學校生命教育是指通過對學生進行生命的孕育、生命發展知識的教授,讓他們對自己有一定的認識,對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態度,並讓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培養對社會及他人尤其是殘疾人的愛心,使學生在人格上獲得全面發展」。[6]遼寧省基礎教育教研培訓中心、遼寧省中小學生命教育專業委員會的吳文菊同志對學校生命教育給出這樣的定義:「所謂生命教育是幫助中小學生認識生命、欣賞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質量,實現生命價值的教育活動」。[7]這些定義都很具體,應該說國內學者在生命教育的概念定義上基本不存在什麼分歧,只是在外延的大小方面稍有區別。
生命教育的內涵是關注人的生命,關注人的生命存在價值,它包括理解生命、保護生命、熱愛生命、以至敬畏生命、超越生命。因此,我們認為生命教育的內容包括:1、生存意識的教育。也就是珍惜生命的教育。具體又包括生命安全的教育、生活態度的教育以及死亡體驗的教育。2、生存能力的教育。主要在於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抗挫能力以及安全防範和自救能力的提高。3、生命價值升華教育。要重視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熱愛,還要注重學生的審美教育,讓學生在審美的過程中體驗人生的意義。
《上海市中小學校生命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學校開展生命教育,必須致力於在教育過程中幫助學生適應和處理好個人與自我的關系、個人與他人的關系、個人與環境的關系以及個人與社會的關系,要使學生認識生命現象、激發生命潛能、提升生命品質、捍衛生命尊嚴、實現生命價值。培養學生的生命意識、生存能力和人本精神。根據教育與生活、教育與學生生命成長、教育與民族興衰的必然聯系,我們認為,生命教育必須倡導「對學生的一生負責,為民族的未來奠基」這樣一個核心理念,使教育工作者樹立這種教育追求和教育理念,同時,也必須把珍愛生命、熱愛和平、關注環境、關愛他人、關懷人類作為教育的永恆主題。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人。而培養什麼樣的人,每一個時代、每一個民族都會有不同的標准。然而就教育的本質而言,無論任何時代、任何民族的任何教育,都不會忽略這樣一個培養目標,那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為一個有人性的人。如果離開了這個本質追求,教育的一切目標都將無法實現或者失去了教育意義。因此,筆者認為學校生命教育的課程目標應該是培養學生善良的生命情感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幫助學生建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學校生命教育的培養目標,就是從教育的終極目標出發,培養學生的生命意識、生存能力和人本精神,培養學生的人生態度、人生觀念。
總之,生命教育是引導個體了解、休會和實踐「愛惜自己,尊重他人」價值的教育活動。學校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幫助學生了解人生的價值、目的和意義,進而珍惜生命與人生,熱愛生命與人生,能夠尊重自己、他人、環境及自然,並使自我得到充分發展,做對社會有用、有意義的人。因此,在班主任工作中滲透生命教育既可以教育學生尊重生命、肯定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更好地實現自我、奉獻社會;又可以避免學生不愛惜生命、自我傷害等行為的發生。
(三)青少年生命意識淡薄的原因
社會發展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但隨之而來的消極因素也影響了青少年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導致部分學生道德觀念模糊與道德自律能力下降。青少年墜樓輕生、校園暴力、綁架虐待、殺人分屍等駭人聽聞事件的不斷發生,促使我們對青少年生命意識淡薄的原因進行探究。應該說,學生不珍惜生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
隨著當今社會受科學和技術支配程度的增強,人類對自己的生命和生活環境也有不同程度的忽視。特別是社會發展變化速度加快,競爭壓力增大,社會上自殺等自我傷害事件的發生率明顯增高。由於青少年抗干擾能力低,極易受到外界不良環境的影響,這些無疑會給青少年健康成長帶來負面效應。
2.學業負擔的日益加重
面對社會競爭的日益加劇,學校、家庭對學生學習上的要求越來越高,無休止的上課、補課,做不完的各種作業,致使不少學生出現嚴重的厭學傾向,他們覺得學習生活枯燥單調,厭煩作業,害怕考試,對生活缺乏信心,容易出現一些不良行為。
3.生理心理的嚴重失衡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學生早熟現象較為普遍,部分學生身心發展不平衡,心理年齡較生理年齡要低,情緒不穩定,沖動任性,自我剋制能力差,容易產生情緒的緊張和行為失調。有些學生意志品質差,自由散漫,養成了一些壞習慣,好打架、賭博、沉迷於游戲機房,有的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邪路。
4.學校德育的日益淡化
受考試指揮棒的影響,許多學校片面追求教學質量,忽視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德育活動流於形式,缺乏實效。致使不少學生缺乏人生理想,沒有追求生活激情、沒有持久學習動力和毅力。他們一遇到挫折便悲觀失望、無所適從,不懂得珍視生命,追求生活樂趣。
5.意外事故的頻頻發生
雖然近幾年學校從多方面加強安全教育,積極創建平安校園,但各種事故還時有發生,特別是由於安全意識不高和活動的安全措施不當造成的意外傷害讓人觸目驚心,每年因水、電、火、交通等事故造成的學生傷亡人數仍比較多。學生自我保護意識還不夠強、自我安全防範能力十分缺乏。
面對上述情況,除了優化社會教育環境,轉變學校的辦學理念,更需要班主任轉變觀念,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和策略,自覺承擔起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重要使命。在班主任各項工作中,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抓住機會,從認知、體驗和情意三個層次上有針對性、創造性地滲透生命教育,引導學生積極地認識生命、體驗生活,力求做到「知、行、思」相結合。通過加強生命教育,增強學生對各種不良行為的認識和分辨能力,消解一些消極因素的影響,避免做出危害自己、他人和社會的行為,培養學生積極、樂觀、進取的生命價值觀,能夠與他人、社會和自然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成為對社會有用之人和生活幸福之人。
二、在班主任工作中滲透生命教育的實踐研究
(一)在班級管理中滲透生命意識
班級是學校教育的活動的基本單位和前沿陣地,也是學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所在地。班級的狀況直接影響到學生在學校生活中的生存狀態和生命質量。所以,面向二十一世紀新基礎教育根據時代發展的要求,呼籲班主任「把班級還給學生」,強調我們在班級建設活動中,注意讓每個學生參與班級管理與班級活動,發揮每個學生的主動性,讓集體和個體的生命價值都在自主活動中獲得提升和超越,形成一個民主、平等、生氣勃勃、充滿成長氣息的班級集體。
1.共同參與班級管理
生命教育是一種引導個體了解、體會和實踐「愛惜自己,尊重他人」的價值性的教育活動。學生在班級中的生存狀態並不是天生造就的,而是學生在一系列不同性質的活動中創生的,個人對自己在班級中承擔的角色、所處地位的體驗,以及對這一群體的態度,對各種活動的參與程度和滿足程度,構成了個體在班級中的生存狀態。讓每一個學生參與班級的管理活動,不僅提高了學生對管理活動的認識,解決了學生服從管理、投入管理的問題;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極大地解放了學生的個性與創造性,讓學生由衷的感到快樂。因為學生得到了老師的重視,學生的肯定,他才感到自己的存在對集體、同學是有價值的,才會感到受教育的快樂。這種快樂同樣也成為促進學生進一步發展的內在動力。
2.實行管理角色輪換
實施生命教育就是要教育學生尊重生命、肯定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以更好地實現自我、奉獻社會。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公民意識,發展學生個性,增強個體創造精神和合作、發展能力是學生生命價值在班級中的具體表現。在班幹部的產生上採取競選制,在班幹部的任用上實行輪換制。班長輪流擔任,班委會由班長提名,經同學表決通過。這樣既可避免少數班幹部的以權謀私,也可發揮學生的監督作用,充分調動其他同學參與班級管理的積極性,從而形成一種班主任——班長——班委——同學的管理體制。這種多層次、全方位的輪流競爭上崗制,既減輕了老師的負擔,也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不僅加強了班級工作透明度,而且增強了學生的民主意識。許多學生通過參與班級管理的機會,在不同的崗位上得到多方面的鍛煉。尤其是通過實行角色輪換,使學生越來越開始認識到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又都是被管理者,進而達到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和諧統一。班級的凝聚力和學生的管理能力得到增強,學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工作責任心得到明顯提高。
3.共同美化教室環境
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幫助學生了解人生的價值、目的和意義,進而喜愛生命與人生,珍惜生命與人生,並能夠尊重自己、他人、環境及自然,促進自我能力的充分發展,做一個對社會有用、有意義的人。盡最大力發揮出班級文化建設「潤物細無聲」的積極作用,是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學生人文素質,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有效途徑。為此,我把班級還給學生,讓學生精心設計,努力使教室四壁生輝。教室前面的國旗和校訓,時刻提醒學生、激勵學生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應關心熱愛祖國,為中華之崛起而發奮學習;在教室的兩側懸掛的名言警句、名人畫像,讓學生時刻感受偉人們實事求是、不折不撓、勇於創新的精神,從而激發起探究新知的興趣和勇氣;班級植物角、圖書角,既美化教室環境、凈化教室空氣、陶冶學生情操,又成為培養學生觀察力,了解植物生長知識的一種途徑,培養生命意識的一種教育資源。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使他們的個性得到張揚、才華得到展示、興趣得到發展、情感得到升華、心靈得到凈化。
(二)在師生關系中體現生命關懷
法國教育家盧梭曾說過:「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發展」。班級是學校機體系統中最具活力的「細胞」,是學生在校生活的「家」。要使班級成為孩子們充滿生命潛力的精神家園,班主任必須在工作中學會理解、尊重、寬容學生,用一顆愛心,一片真情為他們構築增進生命主體意識的「新家園」。
1.理解學生,使學生感受到生命的唯一。
在現實生活中,「誤解」是導致學生生命意識淡薄的基本原因之一。理解學生就是要讓學生感受到生命的價值。班主任在班級工作中要學會愛班級中的每一個學生——不論他的表現是好還是差。要用心去滋潤學生的心田,去包容學生的過失,去化解學生的不良情緒。不要盛氣凌人地訓斥,辱罵學生,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喜悅需要有人分享,成功需要有人欣賞;煩惱需要有人共擔,失敗需要有人慰藉。而要善於激勵學生、喚醒學生、鼓舞學生,其中最重要的是保護學生的自尊心。「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理念,班主任教師必須尊重每一個學生做人的尊嚴和價值,傾情去關愛每一個學生的心靈成長,學會贊賞每一位學生取得的成績,並和學生一同去品嘗他們的成功和快樂!要學會運用寬容、理解善待學生的不足,讓學生通過自尊心的得到尊重和滿足來產生認識並改正不足的動力。從而達到「我給你自信,你給我成功」的目的。
2.尊重學生,使學生感受到生命的價值。
尊重學生,是指尊重學生的尊嚴,尊重學生的基本權利和責任,尊重學生的價值,尊重學生在自己發展中的主體地位。一句話,就是把人所賦有的權利和責任還給學生。從教育學講,尊重也是教育的重要原則。人的第一本性,就是要生存要發展。因此,尊重人格,尊重個人的發展應該是教育的基礎,也是一個文明社會的道德基礎。教育要尊重每一個學生存在的價值,當學生以生命的形態呈現在我們面前時,我們應該有足夠的耐心來觀察生命的演變,不能漠視他的存在。尊重生命,就是要學會寬容。讓學生覺得自己是最重要的,是受到教師重視的。作為班主任老師,要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誘導學生敢於放大自己的形象,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集體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特長。
3.寬容學生,使學生感受到生命的意義。
沒有寬容就沒有教育,就精神世界而言,每個孩子彷彿都是為得到賞識而來到人世間的。賞識導致成功,抱怨導致失敗。寬容不等於縱容,它是嚴格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是對學生深層次的理解和信任。寬容學生就意味著班主任教師要把自己放在學生的位置上,和學生一起去感受和體驗。尊重他的人格與自尊心,同情他,支持他,鼓勵他,引導他和幫助他。去體驗他們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期待及泄氣的心情,去感受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經歷的挫折、渴望。這樣教師就不會因一時的沖動或失誤,給學生的心靈造成傷害。不是好孩子需要賞識,而是賞識使他們變得越來越好;不是壞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們變得越來越壞。班主任教師只有把學生當作有血有肉的人來對待,給他們以尊重和信任的時候,才會激發他們的潛能。俗話說:「於細微之處見真情」,師生交往的細微之處往往能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真誠而深厚的愛。
(三)在集體活動中拓展生命教育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集體若沒有豐富的集體活動,就必然死氣沉沉,缺乏活力,這將有礙於班集體的健康發展」。一個班集體要想充滿生機活力,最重要的是積極組織學生開展各項有益的活動,把實踐和創造的空間還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意識和創新能力,讓他們通過自身的表現來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華,在活動體驗中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塑造自己的人格。
1.在班會課中突出生命教育的主題
班會課是班級管理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也是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思想溝通的重要平台。生命教育作為班級工作的一個重要目標,應有計劃有步驟地深入開展下去。班主任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學生了解生命孕育成長的不易,知曉生命降臨的過程,進而充分認識生命的意義,體會生命的可貴,感受生命的美好。通過班會課探討有關生命認識的話題,組織開展有關生命教育方面的競賽活動,如:網路的危害、毒品知識、艾滋病預防等方面知識,逐步增強學生對生命的意識,認識到生命的寶貴。同時,突出與生命安全相關的教育,比如飲食衛生、交通規則、遵紀守法、緊急自救等方面的教育,增強生命安全的意識,提高自我保護生命的能力。
2.在集體活動中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
集體活動能發揮娛樂、導向、育人的功能,在參與學校組織的各項有意義的活動中,班主任要注重學生合作意識、競爭意識、價值取向,人際交往的培養,把學生熱衷的集體活動作為實施生命教育的重要契機。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班級活動,引導學生積極感受生活,增加對生命價值的體驗,懂得生命是美麗而脆弱的,每個人只有一次生命,失去了就無法挽回。任何一種不負責任的自我傷害的念頭和行為,都是對生命的褻瀆。提高珍惜生命的覺悟,增強學習的信心和動力。如通過集體活動中的互幫互助,感受人與人之間的真情與美好;通過多樣的競賽,體會成功的快樂與自豪;通過體驗殘疾人的不便,以感恩之心善待自己的軀體;通過種植花木、飼養動物,從中體會生命的奧妙與可愛等等。還可通過社會實踐活動,豐富對生命的感受,如通過拜訪敬老院,參觀工廠、商店、法院、監獄,增加對社會的體驗和感受,認識生命的豐富與多彩;通過旅遊領略大好河山,感受大自然之美;通過勞動,感受奉獻的快樂與滿足等。總之,要充分挖掘集體活動中所隱含的生命教育素材,培養學生合作、拼搏、進取、奉獻的精神品質。在不斷提高生命認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引導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
3.在主題教育中感受生命教育的意義
以「生命教育」為主旨的主題教育活動,是培養學生生命意識,讓學生感受生命意義的重要途徑。在實踐中,班主任要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世界環境日、世界禁毒日、世界艾滋病日等重大紀念日,組織學生開展演講賽、辯論賽、社會實踐等各種有助於學生全面發展的主題教育活動,對學生進行廣泛的生命意識教育。如「清明節」舉行「接過先烈的旗幟」的掃墓活動、「世界環境日」舉行綠色環保行動、世界禁毒日開展「珍愛生命,拒絕毒品」演講比賽等活動。通過系列活動,使學生認識到:只有熱愛生命的人,才能更加熱愛生活和社會,具有主體意識、責任感、使命感,在各種慾望、利益、追求錯綜交織的世界裡,把握自己,始終堅持正確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觀,將「自我」融入社會大背景中去拚搏,奮進;懂得在學習有困擾、生活有矛盾、心理有壓力、思想有疙瘩的時候,不妨跟老師、好友談談,不妨與有坎坷經歷的人交流對話,不妨為親友照料一次小孩,不妨走出戶外看看晴朗的天空,不妨種植一種花卉、飼養一種動物……從中得到生命的啟迪,排遣心中的郁結,感受生活的美好。
三、在班主任工作滲透生命教育的理性思考
現代教育不僅要讓學生學到生存所需的知識技能,更要讓學生具有豐富的生命涵養,關注生命、尊重生命、提升生命,應該成為教育的價值取向。通過在班主任工作中滲透生命教育的實踐,我班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班級氣氛溫馨和諧,班風學風積極向上,整個班級煥發了生命的活力,班級先後獲得崇明縣優秀雛鷹中隊和崇明縣優秀班集體等榮譽稱號。在實踐研究中,我也對自己的工作進行了反思,認為要切實做好生命教育的滲透工作必須注意以下三點:
㈥ 生命教育理念下化學教學策略有哪些
新課程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使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學是一重要途徑專.有效教學是指教屬師在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 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以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活動.它要求教師擁有有效的教學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的有 效學習.教師的教學活動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高中化學教學更強調高中化學的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發展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過程.
㈦ 如何在學科教學中落實生命教育
運用現有教材,滲透生命教育 教材是實施生命教育最有效的載體之一。我們認為,生命教育應伴隨著學生的成長,潛移默化地進行無痕化教育。因此,我們更多地是利用小學各學科教材進行滲透或落實生命教育。有的學科本身就是生命教育的顯性課程,課程內容直接與生命教育有關,如《品德與社會》、《體育與健身》等;有的學科課程內容並不直接與生命教育相關,屬於隱性課程,如《語文》、《音樂》、《美術》等。語文可發揮文以載道的作用,滲透人性教育和人文意識,提升學生對生命價值和意義的理解;數學的結構美、和諧美與生命內涵有異曲同工之妙;音樂、美術等藝術學科則能教會學生欣賞生命的美。 為了更好地在這些學科中滲透生命教育,我們進行了以下一些實踐與探索。 研究教材,尋找生命教育的滲透內容。我們根據學科組織教師在研究教材的基礎上找出現有教材中能夠滲透生命教育的教材內容,並進行分類匯總,以初步了解能夠滲透生命教育的基點;同時,組織教師加強教材研究,尋找教材中滲透生命教育的落腳點,並進行匯總列表,確定了部分內容作為生命教育的重點篇目。顯性科目以學科教研為主,側重於教育內容的歸納、梳理,如:初一年級以「生命與自我的和諧關系」,初二年級以「生命與社會的和諧關系」,初三年級以「生命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為主題進行學科縱向研討。隱性科目以年級組教研為主,旨在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資源,從而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 深入課堂,進行生命教育的實踐研究。通過研究教材,各學科教師在深入領會生命教育本質和內涵的基礎上,在單元或章節備課目標中尋找到滲透生命教育的切入點,繼而進行課堂教學實踐。我們利用組內聽課、校內示範等形式,每位教師參與聽課評課,對如何在學科中滲透生命教育形成感性認識,以指導教師在日常教學課堂中有意識地滲透生命教育。然後,由點到面,以教研組為單位,進行課堂實踐研究,尋找在學科中滲透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徑。 總結反思,撰寫生命教育的教學案例。在實踐過程中,我們尤其重視總結與反思。教師每上完一堂實踐課,都能進行自覺反思和合作交流,並撰寫出生命教育的案例,在不斷反思中提高了教師實施生命教育的能力。目前,學校已收集了數十篇教師實踐的案例,待修改、整理後將匯編成冊。2. 拓展開發教材,實施生命教育 教材延伸,探求生命教育的突破點。在實踐中我們發現,有些教材內容稍作拓展,便能顯示生命教育的亮點。如:作為隱性課程的語文,通過文學作品中的典型人物與事件,聯系現實生活,讓學生認識自我,學會調適,感悟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由此陶冶學生心靈。如《小巷深處》一文就是一篇十分典型的生命教育的範例,文章字里行間都充滿著深沉的母愛與作者對生命的一種重新理解與詮釋。 練習設計,挖掘生命教育的著力點。有些教材雖然沒有涉及生命教育內容,但在設計練習時,可以有機滲透生命教育因素。以數學學科應用題教學為例,編制應用題的素材盡量與生命教育內容相聯系。同時,我們還結合教材安排一些社會小調查。如組織學生對社區公共設施現狀進行調查等等。通過這樣的活動,讓學生懂得了解自然、保護自然的重要性,從而熱愛自然、保護自然。3. 營造和諧氛圍,打造活力課堂 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新課程呼喚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因此 明確提出了「用生命教材和課程構建生命課堂,以生命思想與教學形式激發生命活力,造就情智共生的生命個體」的發展目標。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我們總結出 「生命活力課堂」具備的四個基本特徵: 民主寬松的教學氛圍: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營造師生間平等交流與對話的氛圍。 自然快樂的教學過程:課堂教學致力於讓學生在課堂中享受學習的樂趣,順乎學生自然成長的需求,讓「自然與快樂」成為課堂不竭的生命力。 自主開放的教學內容: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和時間,將我們的課堂融入真實的生活,使課堂貼近生活,充滿活力。 寬容多元的教學評價:承認與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給每個學生以稱贊和鼓勵;同時,鼓勵教師以生命教育的理念創造課堂,體現生命的真正價值。 總之,我們緊緊圍繞生命教育主題,結合學科特點和教材內容,通過課堂教學中教師的精心設計和學生的參與、互動,使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體會到生命的意義,感悟到生命的價值。
㈧ 生命教育研究文獻綜述
生命教育研究文獻綜述
隨著生命科學的發展以及教育理論的不斷深入,生命這一教育的起點,在經歷了功利性、機械性教育價值的壓抑之後,又重新回歸了教育本身,成為教育不能迴避的重要基礎。本文旨在對目前關於生命與教育的研究作一系統、完整的概括,以期為教育理論和實踐的改革提供參考。
一、生命概念
關於生命的闡釋,基本上比較集中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生命哲學領域,20世紀中期以來,存在主義哲學家也對生命這一概念進行了一些研究。這些成果,構成了教育的哲學基礎。目前,國內外的哲學家,教育家對生命的本質、生命的特性以及生命的層次類型等都作了一定的研究,為教育提供了新的視野和角度。
(一)生命概念
從生命的概念來看,基本可以分為兩類:(1)力量說。研究者認為,生命不是被評判的價值對象,而是一種有待展開的人性力量。如叔本華將生命的本質視為力量的沖動,認為力量就是生命意志,是生命克服一切阻力,保存自我,努力向上的一種力。尼采將生命歸結為強力意志。蒂里希認為,力量是「生命在自我超越的運動中,克服內外阻力的那麼一種自我肯定」。柏格森則將這種力量發揮到了極致,他從生物進化論出發,認為生命是一種向上的沖動,生命的本質是創造,而且這股「生命之流」綿延向前,無始無終,構成了世界。生命並非一個確定的「物」,而是一種永恆的力量,這種力量就是綿延,就是創造。雅斯貝爾斯認為,不應當把人作為一個單純的存在物來描述,而應作為精神,作為超出主體和個體的力量去理解。(2)過程說。在力量說的基礎上,一些研究者更致力於生命力量的外在表現形式上,也就是生命展現的過程,即過程說。狄爾泰從社會歷史的角度出發,認為人的生命不僅是生物學上的事實,更是在其復雜性中所體驗到的人的生活。在這種生活中,人不僅僅是理性的存在,更是理性、情感、意志的統一體。人不僅從內向外,從主體到客體單向把握「物理世界這個大文本」,而且要「返身走向自我認識」,走一條「由外向內的理解之路」。在此基礎上,狄爾泰將生命看作一種「生命—表達—理解」的循環過程,在認識人的世界,理解人的世界為目標的過程中,顯現出生命的內在力量。還有的學者,從發生學的角度,認為生命是一種從強烈的追尋自己的存在的「生的沖動」——尋求生命的自我確認和生命表達方式的「意識的生命」——自覺的生命體驗和生命確認的「自覺的生命展現」的過程。
(二)生命特性
從哲學角度看,生命的基本特性有:(1)有限性。如柏格森認為,時間是不可以轉、不可重復的,生命之流的每一個瞬間都融會了過去、現在和未來。因此,保存在記憶中的時間才是最真實的,有意義的。狄爾泰同樣強調「過去」,認為生命的意義在於所能把握的過去了的瞬間。(2)無限可能性與獨特性。生命不是被決定的,正如柏格森所說,「生命並非像攝影機一樣,將每個細節都排演、拍攝、貯存起來,只等放映」。生命是從「無」中創造。這種「無」,是包羅萬象和充盈,是創造的源泉。生命在向著未來的生成中面對著無限的可能性,不同的選擇造就了不同的個人,人的獨特性顯示出了人存在的價值。(3)自由與超越性。「自由」是雅斯貝爾斯哲學的一個核心概念。他把人的存在和自由看作是同一個本質。認為自由是保持自己的本質在連續中生活的能力,是自我確認的方式。因此,他強調自由的獨立自主性以及人的自由選擇對生命的意義。超越性是哲學家們普遍認為的生命的實質。西美爾提出,生命有超越生命的能力。生命不僅創造出更多的生命來時時更新自己,而且從自身創造出非生命的東西,如教育、文化、科學和藝術。又如海德格爾所說,人是宇宙間唯一能夠「是其所不是」和「不是其所是」的存在物。
有的學者從人類學的角度認識生命,認為生命具有(1)未完成性。「人是一個沒有完成,而且也不可能完成的東西,他永遠向未來敞開著大門,沒有完整的人,將來也不會有完整的人。」這一特性,顯示著生命的可塑性、可能性以及需要性等。(2)文化性。生命的不完善性,是文化產生的前提。文化經過不同時代,不同人的創造,成為一種歷史積淀,即「客觀精神」,個體生來不可避免的生活在客觀存在的文化世界中,受到歷史沉積的文化的限制。(3)超越性。生命始終就是在自然性與超自然性、歷史性與未來性、現實性與可能性、有限性與無限性,這些對了的兩極中同時存在,人的生命不存在於任何一極,而是在這種否定於統一中不斷創造、超越。
還有的學者從教育學的角度出發,認為生命具有統一性及層次性,從而為教育的開展提供了基礎。
(三)生命的層次及類型
從生命個體與社會的關系看,人是三重生命的統一體。(1)自然生命。生命首先是具體的、現實的。自然的生理性肉體生命是人存在的物質載體和本能性的存在方式,是最基本的生命尺度。人首先是一種自在之有。(2)精神生命。意識性使人的生命揚棄了動物自在的本能,成為自為的精神存在。精神的最終歸宿應該是個體的精神生活,包括認知的、情感的和意志的,即「作為精神而完成的生命,既包容著真理,又包容著激情;既包容著屈服,又包容著里比多;既包容著正義,又包容著強力意志」。(3)社會生命。人是社會的存在。忽視社會生命對人的自然和精神生命的某種決定作用,就不可能正確認識自然生命的本能的沖動和釋放,不能正確認識人的自由。只有意識到社會生命,才能開掘、充實和引領自己的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會生命是生命整體的三維,每一維都是全息的,他們互相關聯、影響、包容和嵌套,共同構成人的完滿生命。
從生命自身的發展層次來看,生命是四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1)自然生命。自然生命不僅是肉體的固定組成、自然自在的順序發展和本能沖動的任意釋放,而是能夠意識到的自身生命的存在和發展,並能對其作出自主地選擇。因此,它不僅是人的現存的自在之有,還存在著主觀形態中的自由自由。(2)價值生命。「作為對自然生命的否定,對精神生命的超越及在感性活動中實現對二者的統一,是一種自為之有的存在狀態」。價值生命是人在由種生命向類生命的進化中,揚棄了自然生命的自在性,超越了精神生命的內在性和主觀性而獲得的一種新的個體性的生命形式,是真、善、美三種內在生命尺度的完整統一。(3)智慧生命。是指對於人及其行為、思想以及其存在相關環境及事物、現象進行反思、探究,從而使人類的認識更加明晰、正確、深刻,使人的精神更加健康、完滿、崇高的一種生命存在狀態。(4)超越生命。作為一種特殊的生命存在,人總是不滿足於現實世界的追求,而是在不停的尋求著對已有本我的無限超越,追求有限性的不斷突破,以尋求更深的意義和價值。也即蒂里希所說的「終極關懷」。四種生命有機融合,以提升個體生命為基本追求。
二、生命視野下的教育
(一)教育的起點
教育的起點是人的生命,這是生命賦予教育的最基本意義。然而,不同的角度,卻有著不同的起點說。
一種是從整體抽象意義上,認為教育與生命是同源共生的關系,人的完整生命是教育的起點。在這種完整性中,生命的自然特性決定了教育「何為」的界限,而生命的超越性又為教育「為何」留下了大有作為的空間。與此相同,有的學者認為「內在於人並能為人所意識、所體驗的人自身本質力量」,即是人的自覺自為的生命,教育應當以其起點。還有地認為,教育應當堅持生命優先的原則,以人的原始的生命力為最根本的出發點。
另一種是從生命的具體性意義上,認為身體之在的正當性應成為我們重新審定全面發展教育的起點。「從感覺崇拜到身體崇拜,構成了現代主義向後現代主義的發展邏輯,身體成為在體論和認識論的關注焦點」。
還有一種是從生命的不同特性出發,確立教育的起點。有的學者從生命的有限性出發,認為教育的起點應當是「活在當下的人」。教育要使人珍視以瞬間的形式存在的現在,關注人的當下的生活,以幫助個體達到對生命有限的克服。有的學者從生命的自然特性出發,認為「生命的需要」是教育的根本出發點。還有的學者從生命的可能性與現實性出發,認為正是生命應然狀態和實然狀態、現實與可能的臨界點,為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機,教育的起點也就在這種臨界點上。此外,還有的學者將人的「三性」,即獨特性、可教性以及需要性作為教育不能忽視的重要起點。
(二)教育的本質
關於教育的本質的研究,主要有兩種:活動說和過程說。
活動說主要是把教育視為生命的生成活動。如雅斯貝爾斯所說:「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的活動,包括知識、內容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范、並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將文化遺產教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自由的生成,並啟迪其自由天性」。有的學者認為,教育並不是知識的堆積,而是一種喚醒。因為「沒有一個人能夠認識到積極天份中沉睡的可能性,因此,需要教育來喚醒人所未能意識到的一切」。教育本身就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還有的學者將教育看作人類自身的「解放行動」。總之,教育這種活動,「將開啟世界的鑰匙——獨立和仁愛授之於人,賦予他作為一個自由人隻身跋涉而步履輕捷的能力」。
過程說從不同的角度看待教育這一過程。有的學者將教育看作一種生命的過程。如「教育是生命本質覺醒和顯現的過程,教育是個人向『類』、世界和自我不斷開放的過程」。又如「教育是以人的生命存在的『應然』為理由的不斷超越的過程,是生命自組織的過程」。教育被視為「一個內在的、從自我出發的、傾注著個人感受和生活體驗的生活活動過程」。教育成為生命不斷展現、生長、生成並超越的連續性過程。有的學者將教育視為一種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相互融合、此消彼長的一種個體發展過程。教育所要努力的就是試圖「位於確定世界與純機遇的變幻無常世界這兩個異化圖景之間某處的一個『中間』描述」。還有的學者認為,教育過程就是一種生命情感的化育過程。生命情感是引向生命深層的普遍關懷,關涉這人在世的一切作為,是建構人生的基礎性質素。因此,教育「要把每個人都培養成活生生的生活的人,可能健康的生活的人,化育他們完整的人格,讓他們以積極的生命情感去善導他們自我的人生」。個體生命經由教育潤澤,生命情感得以翻升。
不論是將教育視為一種活動,還是一種過程,尊重和理解都是教育的關鍵。教育要尊重生命的本體地位,尊重個體生命的自由和尊嚴,尊重個體的獨特性,並且尊重生命的成長機制。同時,教育還在於理解。在狄爾泰看來,正是因為人與人之間可以理解,所以存在著人類的共同精神。而且,理解在主客體之間建立的是一種對話的關系,在這種「我——你」的關系中,不僅實現對物質世界文本的把握,更能形成對自我、對他人的深刻認識,進而形成價值。因此,理解使教育成為可能。
(三)教育的目的及價值
關乎生命的教育目的,從其側重點不同,可以分為反思型、建構型以及超越型教育目的。
反思型教育目的側重於引導個體反觀自身生活、生命。如「教育應當引導個體去作積極的自我探尋,意識到有一個『我』生活在世界中,並作為一個真實的生命體在這個『生活的世界』中積極去交往、感覺、理解,用肉身、心靈去感覺,用整個身體去感受。」或是「啟發、拓展個體全面的生活視野,引導個體的價值追求取向和方式,關懷個體生活價值」。抑或是「促進生命的和諧發展,不僅包括熱愛生命,敬畏生命、珍愛生命的教育,而且包括自然生命與精神生命、認知與情感、理性和價值和諧發展的教育」。
建構型目的,側重於對自我的引導和重塑。「教育作為一種人類的生存方式,是屬於『生活世界』的,它的功能不僅在於文化的復制,還在於確立社會秩序和個人價值觀念,通過交往幫助學生建構社會角色,推動人的價值生命的實現」。
超越型目的,側重於對生命的超越的價值追求。教育要引導人從生存走向存在,「走向完整、和諧、無限的境界,引導人的生命進入『類生命』」。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應幫助學生個人的自我選擇,促使其找尋個人的本原存在,使其通向真理和自由的「亮光」,這就是教育的本真目的。與此相應,有的學者認為,教育就是要「將外在的規范內化到自己的精神之中,形成一種肯定自身、確定自身、持存自身和發展自身的『力』」。總之,「任何具體的教育目的都有淪為虛妄的危險,只有將生命教育導向完整和無限的教育目的才有意義」。
雖然教育的目的各有側重,但是意義的獲得—這種教育的價值觀還是得到了普遍認同。狄爾泰等哲學家將生命意義感的獲得作為生命的價值追求,並將這種思想滲透到了教育之中。「生命也許會執著於生命本身,但是更應該執著於生命的意義」。意義感是生命本性得以確證與實現的感受,是生命本性的體現、生命力量的煥發所得到的感受,是生命世界與生命個體的共鳴共振所產生的感受。教育的價值就在於讓人尋求並體驗這種感受,教育能夠透過、撕開遮蔽在現實上的「覆蓋層」,「在黑暗中空虛時找到一塊從前人們無法知道的,能有效地遮住陽光的地方」。通過對束縛的穿越,個體逐漸領悟到生命沉澱的精華。
(四)教育的內容
狄爾泰認為,經驗是一切知識的唯一來源。知識來源於經驗,來源於歷史的生活和生活的歷史,這乃是我們全部經驗的總體。教育實際上就是獲得經驗,經驗是教育的內容。有的學者認為,教育應當是人文藝術的教育和科學的教育相結合,人文藝術從精神的之維涵育人的生命情懷,科學知識則是從實存之維擴展著人的發展空間,個人只有在科學和人文知識的統一之中,才能產生理智的智慧和積極的生命情感,才能實現生命的完整、和諧。有的學者從現有的學校教育內容出發,將教育的內容分為:生命智育、生命道德教育和生命美育。生命智育突破了傳統的將智力局限於認知或理智方面,認為智育是藉以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以發展學生探索真理的智慧,辨別真理的情感,促進生命的發展。生命道德教育,脫離了知識的「真空」,旨在讓主體在現實的生活中,直面生活的問題和困境,發展道德信念,滋養道德情感,實現善的充盈。生命的美育,是讓個體在自然、社會以及藝術中獲取美的內容,形成美的觀念和意識,獲得審美的技能和方法,發展創造美的能力。
(五)教育的方法
生命視野下的教育方法,並不完全排斥傳統。但是更加強調生命哲學的方法論在教育學范疇的運用,如直覺體驗、陶冶、交往等,這與教育的「返魅」直接相關。
直覺體驗是生命哲學方法論的重要標志,以柏格森和狄爾泰為代表。「直覺是理智的交融,這種交融使人們自己置身於對象之內,以便於其中獨特的,從而是無法表達的東西相符合。」直覺是一種超出正常的、理性之外的感性,「是想像而不是概念,是體驗而不是分析,是物我契合而非客觀剖析,是不可言轉的意會而不是轉述」。柏格森認為,直覺體驗具有獨特的教育特徵,教育突破專業的束縛,超越功利與權威的實用主義,改變傳統的學子模式,讓個體充分自由的佔有多方面知識的基礎上,培養良好的、敏捷的、正確的判斷力,這種判斷力,是直接體驗產生的有效條件,也是提高其有效性的重要保證。
如果柏格森比較注重教育中個體直覺的形成的話,狄爾泰則更加關注體驗的意義。他說:「如果說在自然科學中,任何對規律性的認識只有通過科技量的東西才有可能……那麼在精神科學中,每一抽象原理歸根到底都是通過與精神生活的聯系獲得自己的論證,而這種聯系是在體驗與理解中獲得的」。教育關乎人的精神世界,不能把自然科學的方法與邏輯移植到具體的教育情境中來。「體驗是主體的人與客體的世界發生聯系的最直接的方式和途徑,無需中介,是主體直接把握和領悟到的意義」,也是教育的方法。
陶冶和交往,是雅斯貝爾斯著力推崇的教育方法。他理想中的教育,是在宗教、人文的精神陶冶中,在人與人之間的「愛」的交往中,使人能夠回歸自己,找到真實的自我,歸向終極的自由。他認為,「透過古代那種純朴而深邃的偉大,我們似乎達到了人生的一個新境界,體驗到人類的高貴以及獲得做人的標准」,陶冶成為人的第二天性。雖然,我們現在的教育不再以古希臘和羅馬文化作為「陶冶的世界」,但是不能否認,教育就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陶冶過程。此外,平等的、主體間的、「愛」的交往、對話等生命交流的方式,已日益走進教育的視野,成為教育的方式。
(六)教育的媒介
生命與教育,最終在生活世界中融合。「現實的生活世界」是人的個體生命存在的根基,是人區別於神、區別於動物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教育最真實、最堅實的基礎。所以,走向生活,回歸生活世界是教育獲得生命力的唯一出路。教育產生於人類的社會生活,產生於人的生活世界。生活本身就具有教育的價值。人的出生、發展和成熟,人的身體、心理、思想、信仰的形成,人的喜怒哀樂、生老病死,人生價值的發現、生命光彩的綻放等都是在生活世界中實現的,而教育,正是在這種實存的生活世界中才能把握住抽象的生命,並對其進行引導,喚醒。
此外,有的學者將文化作為生命與教育的公共區間。每個人都首先生活在已有的文化積淀中,教育,則使其攀登於他降生於其間的文化高峰,使其掌握存在於一個特定的文化所具有的存在和行為的先在圖式。只有通過教育,人獲得文化特質,才能夠成為人類的個體,成為文化中的人。文化,成為教育與生命的中介。
三、生命教育
廣義的生命教育,是一種生命關懷下的教育,是一種滲透著生命意義的抽象的教育理念,如上述所論述的。狹義的生命教育,則是一種具體的教育,更加關注實踐層面和操作意義,而我們目前直接以生命教育為題的研究,大多數集中在實踐層面。所以,筆者將採用狹義的概念,將其視為生命視野下的具體的教育形態,對其進行總結。
(一)生命教育的提出
現代社會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以及伴隨而生的各種問題,使人們失去了生命的意義感和歸屬感。而學校教育,由於工具性的價值取向,疏離了「人」,以至頻繁的出現對生命的漠視甚至踐踏的嚴重問題。因此,「人類要倖免於難,就必須從內心深處改變,即從生命教育做起」。1968年,美國學者傑•唐納•華特士首次明確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並且在美國創建阿南達村、阿南達學校。開始倡導和實踐生命教育思想。日本也於1989年修改的新《教學大綱》中針對青少年自殺、殺人等日益嚴重的社會現實,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對生命的敬畏之觀念來定位道德教育目標。在我國台灣,生命教育已作為課程實施,香港,也有類似的教育。在大陸,生命教育的呼聲也日漸高漲,生命教育的實踐模式呼之欲出。
(二)生命教育的目的
生命教育系指導個體去了解、體會和實踐「愛惜自己、尊重他人」的一種價值性活動。在積極方面,要讓個體尊重生命、肯定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並達成自我實現及關懷人類的目標。在消極方面,要避免個體做出危害自己、他人和社會的行為。
(三)生命教育的內容及層次
生命教育的內容包括:(1)生存意識的教育。也就是珍惜生命的教育。具體又包括生命安全的教育、生活態度的教育以及死亡體驗的教育。(2)生存能力的教育。主要在於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抗挫能力以及安全防範和自救能力的提高。(3)生命價值升華教育。要重視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熱愛,還要注重學生的審美教育,讓學生在審美的過程中體驗人生的意義。
生命教育的層次有:(1)認知層次。認識和了解身體及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熟悉與人相處的法則以及知道愛惜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方法。(2)實踐層次。具備維護自身和他人生命安全的能力,並能夠加以履行。(3)情意層次。具有人文關懷,社會關懷和正義關懷,能夠不斷的自我省思,欣賞和熱愛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四)生命教育的載體
生命教育作為一種學校教育的重要形態,其載體主要是課程。生命教育課程集中體現了其教育的目標和教育方法的有機統一。在我國台灣的中小學,生命教育課程已得到了普遍地開展。如獨立的生命教育課,為生命教育設置專門的科目和課時,還編定了專門的生命教育教材,並配備專門的教師,以體現生命教育的系統性。此外,還有綜合課,生命教育作為綜合課程里的單元教授,在使學生獲得系統的生命知識教育的同時,又能實現與其他學科的交叉和滲透。學校根據學生發展階段的不同特點,來確定生命教育課程教材的編寫、教師的師資培訓以及教育方法的應用等,並細化、制定教育的目標。通過課程這一載體,將生命教育全方位的推行。而在大陸,這方面的實踐
㈨ 如何在現代教學中構建語文生命化課堂
課堂教學模式體現新的課程思想與教學價值觀和教學的前沿思維,是教學思想、教學觀念體系與教學實踐契合的生長點。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學模式的構建與應用意味著教學效益的確定,良好模式的推廣即是效益的放大。教學價值觀念的嬗變使人們重新審視既有教學模式的利弊,重構適應現代教育教學理念的新模式。,《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要求,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因此,可以這樣認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模式應是以生為本的生態模式。華南師范大學郭思樂教授提出了生本教育概念,並在他主持的全國教育「十五」規劃重點課題「生本教育的觀念和實踐模式研究」中對此作了深刻的理論探索,取得了顯著的實踐成效。生本教育是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也是以生命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種方式,更是一種理念。生本教育實驗的核心目標是實現教育對生命的皈依。本文試圖結合工作實踐和對生本教育理念的思考,就如何構建小學語文「生命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探討。
一、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學語文「生命課堂」的基本內涵
現代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一般模式追求的是這樣一種課堂教學環境,即讓生命實體在良好的條件下地和諧自由地生長發展。正如詩人特奧多爾·馮塔內所描述的那樣,教育「旨在努力為毫無依靠的幼樹提供一根拐杖,從而使其能在純凈的空氣中自由自在地、無憂無慮地成長,那麼,我們則接受了非常不錯的教育。」傳統教學倫理觀關注的核心問題是「社會關系:人──人」,把人當作社會工具來看待,把課堂作為培養「社會工具人」的「教堂」,而忽視了課堂教學中的生命實體──教師與學生。郭思樂教授在《經典科學對教育的影響及其與教育生命機制的沖突》一文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精神生命活動的過程。」「教育中生命活動的最大特點就是存在這種可能性,使生命調動起自身的一切,去不斷地創造自我,改善和發展生命,生命會從中受到鼓舞,從而收獲豐富和充實的人生。」「我們的教育必須創造這樣一種人的整體生命投入的生態。」生本教育觀念指導下的小學語文生命課堂教學模式就是把課堂教學看作面向人的生活世界,在課堂教學中創造一種人的生命存在,成長和促進人的生命完善發展,生命質量整體提升的生態模式。此模式注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教材和環境各要素內部以及各要素之間的相互溝通關系,四個要素整合在一起則形成了充滿生命活力的語文教學課堂環境。具體地說,就是要建立溫暖的、學生彼此熟悉的、相互接納的學習場所;課堂應是和諧、活躍、民主、平等的,是讓每個學生身處其中都會感到安全、親切、有歸屬感的課堂環境。可以說,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的要求和願望。
二、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學語文「生命課堂」的建構
小學語文「生命課堂」的教學與傳統的課堂環境下的教學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傳統的課堂環境過分強調學習的預設性和封閉性,學生與教師的教學活動都是在原先設定的框架之下進行的,從而使教學變的機械、沉悶、缺乏生氣和樂趣,缺乏對智慧的挑戰和好奇心的刺激,即使有也很有限,且都被老師牢牢控制。這樣,就使師生的生命力在課堂中得不到充分的發揮,而且老師即將傳授的知識和學生所學到的知識也就不能成為一個正比,最終使得課堂教學不能圓滿的完成。但是,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環境卻不然,它強調學習的開放性、不確定性,注重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它有更溫情、以人為本、注重人性化的特點。總之,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環境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教室的布置、課桌的擺放等狹隘因素,而是要求教師、學生、教材、環境等四要素的完美結合。力求營造一種和諧的、動態的、充滿生命力的可持續性的教授知識和交流知識的「生態環境」。
1、拋棄傳統的教師行為中的專權控制,重視師生間的互動
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是課堂教學最主要的形式。而在互動中,主要是教師發揮作用,常常是「教師問,學生答;教師寫,學生記;教師考,學生背」,而學生提問、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討論、學生自主學習的互動則很少。而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學語文「生命課堂」要求教師成為語文活動的合作者與學生一起學習,丟棄傳統意義上的專權控制,敢於承認自己有不如學生的地方,主動放下架子進行師生間的「平等對話」。所以,教師應轉變觀念,要樂於向學生學習,這並不是什麼不好意思的事情。相反,如果教師不肯放下架子,不肯加強學習,不主動與學生交流、交談,就不會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其教學效果必然會受到影響。
2、注重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
在小學語文「生命課堂」的構建中,要求傳統的個體學習讓位於更富有生命力的「合作學習」。這種「合作學習」是指教師或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動性學習。它包括三種形式:師與師之間的合作、師與生之間的合作及其生與生之間的合作。這里所說的主要是生與生之間的合作。這種合作分工一般為4—6人為最佳,人數如果過多,就會出現分工不明確、混亂的現象。而人數過少,又起不到交流合作的效果。因此只有在最佳分工狀態中學生之間才能積極的互相支持、配合,特別是面對面的促進性的互動;才能積極承擔在完成共同任務中個人的責任;期望所有學生能進行有效的溝通,並能互相信任,有效解決問題。「合作學習」將個人間的競爭轉化為小組間的競爭,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同時,也有助於教師的因材施教,彌補一個教師難以面向有差異的眾多學生的教學的不足,從而真正實現「不同的人在語文上有不同的發展」的教育目標。
3、課堂實施的核心——學生參與教學
生本教育觀認為,課堂不再只是承載特定知識的文本,而演變成為了一個動態的過程。教材承載著的知識需要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交流、體驗來獲得。學生必須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否則課堂內容無法理解。這樣的語文教學解放了學生的嘴巴。在此觀念指引下,語文課一改以往的沉悶壓抑,營造提問、讀書、表達的氛圍,學生發言踴躍、辯論積極。傳統的師生單向信息傳播,變成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對話過程。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個維度。要實現這三個維度目標,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就要通過參與課堂來達到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全面落實的標准。因此說,學生的是否願意參與教學已經演變成為衡量學生是否學習的標准。
4、尊重學生個性,提倡探究式的學習方式
加德納的「多元智力」學說認為,學生與生俱來各不相同,他們沒有完全相同的心理傾向,也沒有完全相同的智力,每個學生都有各自的強項和弱項,人的本能是多元的。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教師以相同的方式對待不同的學生,而每個學生又以相同的方式學習相同的語文教學內容,教師對學生也提出了統一的教學目標。這種看起來相當公平的教學是以假設每個人都具有相同的智力為基礎的。然而事實上,依據多元智力理論世界上沒有兩個人具有完全相同的智力,每個人都是用各自獨立的組合方式把各種智力組合在一起的。為了建構新型的小學語文 「生命課堂」,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育對象,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創設不同的、適宜的、能夠保證每個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方式和策略,使每個學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並給與學生最大的發展機會來解放自己的頭腦。鼓勵學生放飛想像,從不同角度啟迪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換角度、多方位探究,點燃了學生創新的火花,使學生創新意識得到了增強。
5、發揮評價的建構功能,關注學習過程
構建小學語文「生命課堂」,要發揮評價的判斷、提升、延伸功能,關注學習過程。這里的判斷,不只是好不好,對不對式的簡單判定,而是在辯是非中幫助學生總結、反思經驗,真正提高學生能力。我們列舉一個鏡頭說明。
鏡頭:「你讀得真有感情!」
教師說:下面請小朋友讀課文《淺水窪的小魚》,看誰讀得好!第一個學生拿著書讀了一遍,教師評價:你讀得真棒。 「小青蛙表揚他」 (示意學生表揚)。學生機械地齊聲喊道:「呱,呱,頂呱呱」。第二次叫了一位朗讀能力差一點的學生,他有點緊張,讀得沒有激情。老師隨即說:「你要繼續努力,誰還來試試」。於是此生低著頭坐下。第三位是女生,聲音清脆,教師給她的評價的是:「你讀得真有感情,我們向她學習。」於是學生齊聲呼喊:「向你學習。」
鏡頭中,一節課下來,掌聲、喊聲、表揚聲,不絕於耳;「真棒」「頂呱呱」「真有感情」交相輝映,課堂氣氛熱烈,似乎學生的學習勁頭很高,學習自立性得到了很好的發揮。但我們也應理智地看到這些漂浮在表面上的模糊評價,在學生學習中起的引導價值有幾何?原來低沉的課文格調也被激揚的表揚聲淹沒,課文朗讀反而顯得不倫不類。「真棒」學生真棒在哪裡,不知道;「真有感情」,學生朗讀何處感情處理的好,沒點出;充滿怎樣的感情,弄不明白,只能是「霧里看花」。此時的激勵性評價只是起到單純的肯定作用,而那些被表揚的學生的朗讀水平得不到深化,還是停留在原有水平,卻自鳴得意;有些因得到表揚,而不時地眉飛色舞,卻不知下次應如何適用朗讀技巧。再看那位讀得不怎麼樣,令老師不太滿意的學生,他因此更是摸不著方向。原本朗讀技巧沒有掌握好的他,在當眾「獻丑」後,沒有得到老師的點化,讓他朝哪個方向「繼續努力」。難道我們的教師只聽得先天朗讀能力強的學生的表演,卻不能為有困難的同學提供幫助,給予點拔嗎?這些判斷式的模糊評價,沒有起到提升和延伸功能,對學生的學習沒有推進作用。這樣的評價是膚淺的,與學生學習發展無多大引導價值,也有悖於「生命課堂」的構建特徵。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在構建「生命課堂」、激發學生學習活力時,不應只從概念上理解,從形式上改變,應著眼於語文教學的本質,從文本的實際、學生的實際出發,對學習有困難者,給予點撥,給表現優秀者在表揚的同時,又應幫其反思經驗,再提供指引,幫助學生提升,延伸學生思維空間,使每位學生都主動建構知識,技能與文化心理。這就需要教師們進行建構性評價,充分發揮評價的判斷、提升、延伸功能。如果教師對第一位學生評價:「從你低沉的語氣中,我聽出了你此時的心情是多麼的難過。」相信此生會主動建構起朗讀此類情感基調句子的技能的經驗,並鞏固下來,對以後的朗讀具有啟發性的作用。
建構性評價理論主張在評價過程中,要注意分析學生的思維、情感與表現,判斷他們的認知與情感層次,再進行指導,發揮評價的提升功能。如教師在評價那位讀得不怎麼好的學生時,先要分析他對課文的理解與自身投入的感情程度,對他的認知與情感層次作出准確的判斷,確定他對課文情景理解不深刻,朗讀時才不能如身臨其境,以及他掌握的朗讀技能的缺乏,之後方可進行相應的建構性評價:「如果把課文中的描述的情節浮現在腦海里,注意語氣和表情隨著句子意思變,肯定會讀得很棒!」。那麼,不但該生在朗讀過程會主動建構起自我評價,提升了原有經驗,促進其文化心裡結構的形成,而且對於全班的學生,這樣的評價也是生長性的學習,從而真正構建起具有生命活力的語文課堂。
建構性評價以建構為目的,評價過程中尋覓幫助學生建構的路經,給予必要的支持。幫助學生延伸思考的空間,如教師所叫的幾位學生的朗讀後,可先肯定他個性化的理解與表現,再把他們的思維性向深度引——如果你就是這條魚,你能說說當時的感覺嗎?向廣度上引——你(小魚)面臨這樣的處境,想到了什麼?向長度上引——故事會怎樣發展。這樣的評價和誘導,就是建構性的,如果教師一味的只是表揚讀得好,就只能讓學生在願地踏步,不利於他們進入故事的情感世界中去體驗,不利於他們主動推進學習過程。
6、構建小學語文「生命課堂」要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社會實踐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學語文 「生命課堂」不僅要關注與學生生活相關的現實生活經驗,使之成為學生生命歷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擴大學生的知識接觸面,讓學生在與社會的互動中獲得完善和發展;同時,還要與社會生活實踐緊密聯系起來,把學校、家庭、社區和教育行政部門等各要素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整體,只有這樣才能避免「課堂生態」的孤軍作戰。作為學校應對構建良好的語文 「生命課堂」所需的硬體設施給與充分的支持;作為教師,不但要解放學生的空間,而且還要立足課本、放眼課外,讓學生走進自然、走進社會、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作為家長應努力配合教師的教學,多與學生以及教師進行溝通,及時反饋和交流各種信息,讓教師能更全面的了解每一個學生的不同特點,及時修正課堂教學;作為社區,應關心社區內學生的成長,並為社區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各種有益的硬、軟體設施;作為教育行政部門,應整體上把握教育動態,制定合理的教育目標、政策,並根據實際情況適時做出修正,而且還應引導社會各成員有一個健康、正確的教育觀和學習觀。
三、小學語文「生命課堂」的建構對教師的要求
小學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它要求小學語文教師潛心教學而不循規蹈矩,不懈的探索創新,由「教研」而「科研」,由借鑒而創造,從而轉向「科研治教」的共同目標。新課改的推出給語文教師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同時也帶來了不可多得的機遇。可以說,小學語文「生命課堂」 的建構將使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師隊伍發生一次巨大的變化,而每一位教師都應在這場變革面前做好充分的准備。因為新語文教材60%以上的選文都是新的,閱讀量翻了幾倍,學生的學習方法有了新的轉變,教學評價有了新的標准。面對這些變化,教師就必須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拓展自己的學科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從容駕馭日益開放的課堂。構建「生命課堂」,教師不僅要「洗腦」,而且還要「充電」,閱讀是教師的必修課。教師的閱讀不僅僅是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質的提升;教師的閱讀不再只是拓展知識面、多讀幾本書,而是有思考的站在一定的高度進行知識更新,追求先進文化的先進思想,更重要的是人生體驗,是閱讀過程中的感悟和生命的體驗。
1、小學語文教師的角色要求
構建小學語文「生命課堂」,彰顯學生生命活力,要求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師生的平等對話。教師將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2、小學語文教師專業素養的要求
(1)小學語文教師應具有敏銳的觀察力。語文教師須從學生細微的表現中,洞察到他們的知識、智力和個性發展的情況,及時掌握學習情況,了解教學效果,而更為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善於觀察的能力。
(2)小學語文教師應具有持久的記憶力。語文教師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和完善的知識結構,以便與教學中能夠得心應手,也能為學生的語言積累起示範作用。
(3)小學語文教師要有創造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對教師的創造性思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小學語文教師應具有極為豐富的想像力。在閱讀教學中只有教師對課文中的人和事進行再造想像,獲得充分的體驗,才能把學生引入課文的意境。
總之,課堂教學模式的建構永遠是一個與時代同行的話題。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學語文「生命課堂」的構建是以生命合作活動為宗旨,把討論作為常規化的教學策略;同時把領受、整體領悟和點化升華結合起來,這預示了課程改革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效益和生命質量整體提升的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