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淺議孔雀東南飛課堂教學內容取捨

淺議孔雀東南飛課堂教學內容取捨

發布時間:2021-02-06 02:09:14

⑴ 一篇講老師每次上課講孔雀東南飛都哭的文章,題目叫什麼

孔雀東南飛,我上課也哭的不行了,一節課沒敢抬頭……

⑵ 南北朝樂府民歌中最著名的是孔雀東南飛還是木蘭辭二選一,是選擇題!理由

南北朝樂府民歌中最著名的是木蘭辭,南歌的抒情長詩《西洲曲》和北歌的敘事長詩《木蘭詩》
,為這一時期民歌生色不少,《木蘭詩》尤為卓絕千古。
再看看別人怎麼說的。

⑶ 淺議怎樣在普通高中音樂欣賞課中使學生獲得情感體驗

情感是人對客觀現實的一種特殊的反應形式,它是人對待外界事物的態度,是人對客觀現實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體驗。音樂是最富感情的藝術,它最容易激發和調動人的情感,並能很好地體現個人的修養。托爾斯泰曾說:「我喜歡音樂勝過其他一切藝術。」黑格爾曾說:「音樂是精神,是靈魂,它直接為自身發出聲音,引起自身注意,從中感到滿足。音樂是靈魂的語言,靈魂借聲音抒發自身深邃的喜悅與悲哀,在抒發中取得慰籍,超越於自然感情之上,音樂把內心深處的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動化為自我傾聽的自由自在,使心靈免於壓抑和痛苦。」這說明,音樂欣賞中的投入、想像、聯想、思考的范圍是廣闊的,同時音樂還是一門可造型的藝術。中學音樂教學大綱在教學目的及教學過程中分別提出了「豐富情感體驗」和「注重情感體驗」的要求,新的音樂課程標准也指出:音樂教學應該是師生共同體驗、發現、創造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在教學中,要強調情感體驗。由此,可以看出情感體驗之重要。本文試就普通高中音樂欣賞教學中如何使學生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談些體會以求教於同仁。 一、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方法獲得情感體驗 音樂欣賞是心理反映的過程,這個過程便是:外部音響感知——想像聯想——情感共鳴——理解認識。所以,音樂欣賞教學必須循著由表及裡的反映過程,這個過程即是學生從喜歡聽音樂,到用心用情去聆聽音樂,再到評價、分析的由淺入深的認同過程。然而,音樂不是一門單一的、獨立的學科,在本質上,它是一門以實踐為基礎並需要同文學、繪畫、舞蹈等藝術結合在一起才能表達豐富情感的綜合藝術。這一特點,對音樂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音樂教師不僅要有豐富的學識,更要用自己豐富的學識駕御好教學過程,把學生引進如詩如畫、如夢如幻的意境之中,以更好地實現音樂教學的目標。基於這一認識,我在中學音樂教學中,特別注重學生對音樂欣賞的情感體驗。例如在教學古箏協奏曲《孔雀東南飛》時,我首先布置學生在課前閱讀原詩並體驗其主旨,便於學生在聽此樂曲時能更好地把握音樂與原詩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然後在課堂上,我反復放了兩遍樂曲,第一遍讓學生跟隨我的講解,來體會音樂的意境。我發現,隨著音樂的起伏變化,學生的情緒也隨之波動起來。在播放第二遍時,我循著音樂節律朗讀了原詩,學生更是聽的如痴如醉。當樂曲聲和我的朗讀聲同時停下來時,教室里格外安靜,過了好長時間,學生還沉浸在那深遠的意境里。後來一位男學生在他的聽後感里這樣寫到:讀了原詩我了解了一個凄婉的愛情故事,聽完樂曲我似乎成了故事中的焦仲卿,經歷了一場盪氣回腸的凄美愛情,尤其是老師聲情並茂的朗誦,更讓我思潮起伏。不經意間,我的眼裡噙滿了淚水。看了學生的這一敘述,更增添了我的信心。我相信,這種教學方法,能使學生獲得更多的情感體驗,這些情感體驗可能會影響學生的一生,延伸至學生今後對人生,對社會的體驗,認識,理解。 二、運用音樂自身的要素來進行情感體驗 音樂藝術自身就是美的化身。因此,柏拉圖說:「音樂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會目的以外,必須把美的東西作為自己的目的來探究,把人教育成美的和善的。」這一觀點揭示了音樂的本質以及音樂教育的基本要求。然而,音樂對真、善、美的表現是由構成音樂的特定要素形成的。這些要素主要有:旋律、節奏、節拍、速度、音色、調式、和聲等。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能恰當地運用這些要素讓學生感知音樂的美,進而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例如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所表現的凄美愛情,就是通過起伏跌宕的旋律來實現的。即使根本不知道梁祝故事的人聽到這樣的樂曲,也會有美的感受。但是他未必能感知這一協奏曲所表現的特定主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利用構成音樂的若干要素引導學生感知具體樂曲的特定內容,就成了音樂教學成功的關鍵。在教學過程中,我很注重對學生進行音樂要素的訓練,引導學生感受不同的節奏、速度等要素所表現的不同內涵。這種方法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根據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通過音樂欣賞課中的情感體驗豐富、完善學生的情感世界 普通高中學生屬於青年初期14,15-17,18歲,生理發育趨向成熟,在心理發展方面走向獨立,是一個人開始獨立決定自己生活道路的時期。在他們的心理活動的發展過程中,有一點就是情緒,情感的日益豐富,表現為充滿活力,有熱情,重感情的特點。這些普遍的特徵在音樂欣賞課中都能得到體現。中學音樂教學課為學生提供了一方情感體驗的熱土。例如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有傷感的嘆息,苦痛的傾訴和難以排解的愁緒,也有抑制不住的激憤,還有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加之用我國民族樂器二胡進行演奏,更是把樂曲所表現的內容展現的淋漓盡致。我在教《二泉映月》時,首先從幫助學生捕捉音樂形象出發,引導學生領會作品的內涵,感受作者的創作意圖,讓學生自己融進音樂的意境之中,感受音樂的寓意,從而產生共鳴,激發美的情感。通過對此曲的教學與欣賞,學生不僅感受到了阿丙凄涼悲切的人生,而且更贊嘆阿丙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從而對阿丙的同情和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這樣,在學生的情感世界裡,不僅種植了「阿丙」 凄涼悲切的人生,同時還激發了學生熱愛我國燦爛的民族文化、民間音樂的熱情和增強學生繼承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並為豐富和發展我國的民族文化而努力的信心。 四、結合時代特點,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獲得情感體驗 情感的表現可體現在嚴肅音樂之中,也可表現在通俗、流行音樂之中。學生平日所接觸的是大量的通俗音樂,如在課堂上禁止,那就可能適得其反。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我常常會有意識地留出一些時間,讓學生聽一些他們喜愛的流行音樂,並適時幫助他們感受這些流行音樂所表現的思想感情。如《紅旗飄飄》,《祝你平安》這些歌曲,學生又很喜歡,而內容又很健康,讓這樣的音樂大量進入音樂課堂,將會使我們的音樂課堂充滿勃勃生機。 情感體驗是普通高中音樂欣賞課中的重要環節。

⑷ 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設計應著重處理好哪些關系

三亞一中 張雪蓮【摘要】新課程不僅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行動。教學設計作為教師對新課程實施的設想、方案,是教師將教育理念付諸實踐的起點。在新課程背景下,由於不能正確處理新與舊的關系,致使教學設計不自覺地走入一些誤區。為此,老師們務必深入學習理論,以教學理念指導教學實踐,以教學目標支配教學行為,同時著重處理好幾個關系: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關系、以學生為主體和以教師為主導的關系、師生對話和學生文本對話的關系、教學預設與教學生成的關系。 【關鍵詞】 新課程 教學設計 關系 教學設計,是教師在從事教學工作前,預設的教學活動方案。任何一位從事課堂教學的教師,都務必做好兩項最基本的工作教學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從一定意義上講,前者比後者顯得更為重要。因為高質量的教學設計是高效率課堂教學的基礎和前提。 一、新課程背景下教學設計的誤區自新一輪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教學理念、教學行為出現了一些可喜的變化。如教師由過去的傳道、受業、解惑的傳授者轉為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又如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以及質疑、探究的學習習慣逐漸形成;再如老師把成功帶進課堂,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等。應該說,這些變化是可喜的,教育觀念的更新使教師在實驗過程中學會了反思,學會了重新認識自己及自己的教育對象,於是一些設計獨特、讓人耳目為之一新的教學設計出現在我們面前。你看這邊,語文課變成了模擬法庭,小法官們正在唇槍舌劍地辯論誰該為焦仲卿、劉蘭卿的死負責;你看那邊,講台上站著的,不是老師,是學生,他們在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而老師,成了學生中的一員,正熱情洋溢地參與小組討論。新的教學行為讓學生開闊了視野,讓學生在快樂的學習氛圍中收獲知識、提升能力。然而,靜下心來,我們也看到了一些讓人憂患的東西: 實例一:教室里一片熱鬧聲,原來這節公開課上的是《孔雀東南飛》一課,學生們在辯論誰該為焦仲卿、劉蘭卿的死負責,師生情緒是高昂的,可令人不解的是,整堂課,除了演課本劇,就是討論、辯論,卻有將近一半的學生根本沒有打開課本。 實例二:不少公開課,學生除了合作探究、討論交流,就是一個接著一個的活動,整堂課閱讀的時間不超過五分鍾,往往是學生要讀書了,又被老師精心設計的一個又一個問題或活動給打斷。 之所以出現這些現象,主要是因為老師們對新課程理念的領會一知半解,是不能正確處理新與舊的關系,勇於創新卻糊塗地割斷了傳統,於是在茫然、困惑中不自覺地走入誤區:過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而忽略教師的主導性地位;過分強調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而忽略其工具性;過分強調師生間的對話而忽略了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過分強調多媒體手段的運用而忽略其僅起輔助性作用。 二、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設計應著重處理好幾個關系 課程改革帶來的正是這樣一種半是歡喜半是憂的局面,喜的是老師們有了要更新教育觀念的意識和行為,憂的是我們的教學行為詮釋的卻是被誤解了的教育理念。對新理論的一知半解、片面理解或全然不解致使教學行為顧此失彼或厚此薄彼。如上述案例,倘若以三維目標來檢驗,便會發現其設計者對三維目標的理解並未到位,《新課程標准》指出,三維目標包括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且三個方面相互滲透,注意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三維目標一改過去的單一式目標,構造了一個全面育人的框架,這給了我們教學設計正確的導向。我們不但要以目標來指導實際的教學行為,還要處理好三維目標的關系,不能人為地將其割裂,亦不能厚此薄彼,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知識的結果,還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問題,三維目標的整合,應該是以知識與能力為主線,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並充分地體現在過程和方法中的。 以教學目標指導教學實踐,同時從教學實踐反思教學目標的合理性,以教學理論支撐教學設計,同時從教學實踐中領悟教學理論的可行性,勤於反思,這於教師的專業成長是非常有利的。此外,為避免教學設計再步入以上誤區,筆者認為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設計應著重處理好如下幾個關系:1、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關系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語文的兩大屬性。兩者均不可偏廢,工具性是基礎,人文性是核心,兩者相輔相成,不可機械割裂。過去語文教學中以工具性為籌碼的教學方式是一種機械化、技術化的訓練,它使語文的情感因素和價值因素被淡化或削減,缺少人性化和個性化的生命意識。這種舊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千人一版,缺乏靈動和個性化。也許我們以前太過於偏重語文的工具性,所以在課程改革的大潮中,就對其棄之如敝履,而把語文的人文性抬到無與倫比的地位甚至唯一性的地位。上述案例中學生一味地討論而將課本棄之一邊就是典型的重人文輕工具的表現。倘若任其發展下去,也許若干年以後,當我們的學生寫字時錯字滿篇,造句時語法漏洞百出,寫作時結構混亂不堪時,我們又要反過來對語文的人文性教學進行批判了。其實,語文的人文性與工具性一樣,都屬於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二者缺一不可。語文課既不是政治課也不是哲學課。離開語言文字的運用,人文教育就成了空洞的說教。同樣,忽視人文精神的語文教學,便成為沒有靈魂的文字游戲。注入了人文精神的語文才會成為最具生命活力的學科,在讀寫聽說訓練中滲透人文教育,方能起到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無論是工具性還是人文性都應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為根本。2、以學生為主體和以教師為主導的關系 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地位,更要體現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性地位。我們既反對過去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的僵化式教學,也反對教師一味追求表面化、形式上的教學。新課標下的語文課堂強調自主探究,突出了開放意識、民主意識,學生自學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表現欲都被激發出來。滿堂灌、滿堂問的現象得到了初步而有效的改變。然而在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課堂在展示出一片曙光的同時,也給人留下一分憂慮:學生活動成為一種時尚,文本尚未充分解讀,便左鄰右舍或幾個學生合圍而坐,展開討論,還有當堂辯論,動作演示,聲樂熏染等等,課堂變得熱鬧起來,而教師卻退縮到旁觀者的地位或盲目地跟著學生走,完全放棄必要的講解和傳授。這不禁令人深思:這種過分突出學生主體地位,而忽略教師主導性,甚至否定教師的主導性作用,這應該是新課標下的語文課堂嗎?不是,斷然不是!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滿堂鬧的狀況,是我們對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的認識和做法出現了偏差,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是對新課程理念的片面解讀導致的教學行為。應該說,過度地突顯教師的主導地位,還是完全放棄教師自在教學中應有的主體性,都無法實現教學的最好效果,也無法實現學生最大的發展。任何教學活動必須體現二個主體,且教師要非常貼切地處理好二個主體的位置和距離,教師的主導性要體現在導學生學習知識和能力發展訓練上,要導學生的學習態度、組織紀律、注意力、興趣、意志、情緒情感、智力活動、創新思維、實踐能力等提高上。學生的主體性則在教師的引領下,通過討論和質疑,體驗和表達,實踐和操作,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活動中。只有充分發揮教師主導和學生自主這二個主體的積極性,才能實現學生最大的發展。3、師生對話和學生文本對話的關系 語文教學離不開一篇篇的文章,稍用心的語文老師都會知道,真正會學語文的人應是會讀書,能思考的,而思考的過程,便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過程,過去滿堂灌的語文教學野蠻地剝奪了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權利,而只是把教師的閱讀思考強加給學生,這違背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新課程提出一切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這是一種教育進步,老師們開始關注自己的教育對象,開始在課堂上引導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然而我們看到的卻又是這樣一個尷尬的局面:滿堂灌忽而變成滿堂鬧,師生對話多了,學生活動多了,課堂熱鬧起來了,讀書聲卻少了甚至不見了。學生們感興趣的是老師設計的一個又一個活動,一個又一個探究性的問題,而課本卻被棄之一邊。這不禁讓人思考:我們在給予學生民主互動的同時是否又剝奪了他們閱讀思考的權利呢?新課程理論提倡互動學習,然而我們是否將互動單純地理解成老師和學生的對話呢?筆者認為,所謂互動,在閱讀教學中,應該是教師、學生、文本的對話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應該憑借教材這個載體,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言語深處,傾聽文本的聲音,觸摸作者的心靈,體驗文本的意義。在敞開心靈的真誠對話中,品嘗教材的滋味,呼吸教材的氣息,把握教材的價值,感受語文學習的內在樂趣,享受燦爛豐富的文化精神。在這過程中,師生互動,學生間的交流活動僅為一種手段,最終目的還是要讓學生完成閱讀與思考的任務,語文教學的過程應該是教師研究文本,完成與文本的首次對話與交流,並在課堂上根據教材的內容,設置生動的教學情景,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參與活動,使學生走入文本最終完成與文本的對話交流並獲得知識、能力以及情感上的升華的過程。這當中,默讀、朗讀、品味語言、感受形象、領悟情感都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架空文本,僅憑粗略的閱讀印象就進行沒完沒了的討論,看似熱鬧,形似生動,其實是粗淺、浮躁的教學行為。4、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的關系 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展示課,似乎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沒有多媒體課件的使用,就不能算是一節完美的課。有的老師要准備一節公開展示課,首先考慮的是哪一節課做課件方便,哪些素材好找,利於課件的設計和製作。倒是把鑽研教材、設計教學過程等備課內容放在了製作課件之後;有的老師為了讓課件更漂亮,把課件的背景做得花里胡哨,學生在課堂上純粹是欣賞風景,心思根本不在教學內容上。其實,多媒體課件只是一種教學手段而已,內容與手段,孰主孰次,不言自喻。誠然,多媒體課件的使用極大地豐富了課堂內容,拓展延伸了教學空間,同時,運用集音響、文字、美術、動畫、影視等於一體的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既可化抽象為形象,有利於突破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又打破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增添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高效性。但是,多媒體帶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可忽視的,首先,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教師為了操作課件,組織課堂教學,只能拘於三尺講台,而不能走到學生之中,減少了親和力,無形中疏遠了與學生的關系,拉大了師生間的距離。另外,教師圍繞課堂教學設置問題在學生思考或探究後答案會在屏幕上顯示,所以有時學生因怕回答錯了或因知道屏幕上最終會顯示參考答案而不願主動思考問題,等著接受屏幕上所傳達的信息,這樣教師手不離滑鼠,學生眼不離屏幕,師生面對面教學相長的熱烈與融洽的交流氣氛大減,使課堂教學模式變成一種藉助於高科技的變相的滿堂灌。此外,插圖、動畫或影片容易讓學生分心,關注課堂之外的東西,出現捨本逐末的現象。再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林黛玉;同一個讀者,反復品味揣摩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這段文字,心中的林黛玉也會有所變化。這正是語言的模糊性和富有魅力的體現。如果播放電視連續劇,讓演員的形象來代替語言的描述,那就大為遜色了。由此可見,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是利弊共存的。我們要揚長避短,一方面要利用多媒體的優點為語文教學服務,另一方面也要盡量避免它的缺點帶來的不良後果。多媒體教學只能是教師教學活動中的輔助手段,它不應該也不可能代替教師進行全程教學。因此,筆者建議在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教學時,最好結合教學內容適當製作一些花費精力少、內容簡單、短小精悍的課件。這樣在應用時不但能夠靈活自如,充分發揮自己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而且也能在課堂上調動學生各方面的感知能力,刺激學生的求知慾望,從而達到傳統語文教學無可企及的教學效果。 課程不僅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行動。教學設計作為教師對新課程實施的設想、計劃、方案,是教師將教育理念付諸實踐的起點,是教育理念與教學實踐的橋梁。為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一定要樹立正確的指導思想,樹立為了每個學生的充分發展的價值取向和以課改新理念為出發點的觀念, 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的教學行為自覺地避免那些不該出現的錯誤傾向。 1、《高中語文課程標准》(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教育部師范教育司組編) 2、《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解讀》(《走進新課程》叢書編委會、語文課程標准研製組組編) 3、《新課程的教學實施》(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教育部師范教育司組編)

⑸ 劉蘭芝只有選擇死嗎

劉蘭芝是一個外表來柔順源、內心剛烈的女子,在與婆婆的相處中,盡管「奉事循公姥」,但她的聰穎敏銳、她的才華識見、她對愛情和幸福的渴望、她對自由平等的嚮往、對美和真的追求、對人性尊嚴的捍衛等思想意識和個性特徵一定會在平時的言談舉止、音容笑貌中自覺不自覺的表現出來,這種行止見識是讓長期生活在傳統宗法社會中的已經完全自覺地接受了諸如「三從四德」「溫良恭儉讓」「女子無才便是德」之類男權思想的焦母感到陌生和害怕的,這樣在封建社會是不允許出現的,所以也註定這個悲劇結局 當然,我們還不能認為劉蘭芝就是一個自覺地追求個性自由和思想解放的先驅,她對愛情和幸福的渴望是自然的本真的又是強烈的(任何真正的愛情都具有某種叛逆性),對捍衛人格尊嚴的意志更多的是源自她的感性和倔強的性格,她當然也不可能認識到造成自己和焦仲卿的人生悲劇的真正根源。看到了封建統治者的兇殘和高明——兇殘和高明的結合意味著什麼?

⑹ 請問1. 談談你對講授法的理解,分析有效講授行為的特點。 3. 如何設計有價值的問題,舉例分析。

1. 談談你對講授法的理解,分析有效講授行為的特點。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講授技能、培養能力、進行思想教育等所採用的方法。講授法有多種具體方式:1、講述。側重在生動形象地描繪某些事物現象,敘述事件發生、發展的過程,使學生形成鮮明的表象和概念,並從情緒上得到感染。凡是敘述某一問題的歷史情況,以及某一發明、發現的過程或人物傳記材料時,常採用這種方法。在低年級,由於兒童思維的形象性、注意力不易持久集中,在各門學科的教學中,也多採用講述的方法。2、講解。主要是對一些較復雜的問題、概念、定理和原則等,進行較系統而嚴密的解釋和論證。講解在文、理科教學中都廣泛應用,在理科教學中應用尤多。當演示和講述,不足以說明事物內部結構或聯系的時候,就需要進行講解。在教學中,講解和講述經常是結合運用的。3、講演。教師就教材中的某一專題進行有理有據首尾連貫的論說,中間不插入或很少插入其他的活動。缺點 講授法有一定局限性,如果在運用時不能喚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又不能啟發學生的思維和想像,極易形成注入式教學。但不能簡單地把兩者等同看待。特點1.在信息量大的情況下能使學生通過教師的講述,短時間內獲得最精華的科學知識。 2.靈活性大,適應性強無論在課內教學及課外教學、也無論是感性知識或理性知識,講授法都可運用。3.有利於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 在教學過程中要完成傳授知識、培養能力、進行思想教育三項職能,同時要 通過說明目的、激發興趣、教會方法、啟發自覺學習等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些都適用講授方法來體現自己的意圖,表達自己的思想 4.缺點講授法缺乏學生直接實踐和及時作出反饋的機會,有時會影響學生積極性的發揮和忽視個別差異的存在。有效進行講述 1.敘述要思路清楚、結構嚴謹、有吸引力,描述要生動形象、啟發想像、有感染力。使用講述法要緊密結合教材需要,恰到好處。 2.講解法的運用過程中要邏輯清楚,防止空洞無物,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設計教學語言,深入淺出,言之有物,論之以理,要用地理的科學語言進行講解,並注意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講解應注意突出重點,將最基本的關鍵問題講清楚即可,不要追求面面俱到,天衣無縫,要留有餘地,給學生思考、消化、融會貫通的時間。 3.教師在平時應注意搜集有關材料,把朗讀內容安排在恰當時機,並注意與講解的結合。 4.講演法在進行地理理論的說明、進行國情國策、環境意識教育,樹立科學的人地觀、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等方面有著較強的適用性。 5.認真備課熟練掌握教材內容,對講授的知識要點、系統、結構、聯系等做到胸有成竹、出口成章、熟能生巧,講起來才精神飽滿、充滿信心,同時要注意學生反饋,調控教學活動的進行。6.教學語言要准確有嚴密的科學性、邏輯性;精煉:沒有非教學語言,用詞簡要,用本學科的科學語言教學;清晰,吐字清楚,音調適中,速度及輕重音適宜;生動,形象,有感染力,注意感情投入。 7.充分貫徹啟發式教學原則講授的內容須是教材中的重點、難點和關鍵,使學生隨著教師的講解或講述開動腦筋思考問題,講中有導,講中有練。學生主體作用表現突出,表現為願學、願想,才能使講授法進行得生動活潑,而不是注入式。 8.講授的內容宜具體形象,聯系舊知處理抽象的概念原理,要盡量結合其他方法,使之形象化,易於理解。對內容要進行精心組織,使之條理清楚,主次分明,重點突出。 9.講授過程中要結合板書與多媒體。板書可提示教學要點,顯示教學進程,使講授內容形象化具體化。運用多媒體,可邊講邊演示,以加深對講授內容的理解。應注意以下幾點 1.講授內容具有科學性和思想性,觀點與材料的統一。 2.照應教材的全面性和系統性,同時抓住它的重點、難點和關鍵。語言要准確、清晰、簡練、生動、通俗易懂,並符合學生的理解能力與接受水平。 3.貫徹啟發式教學精神並教給學生聽講的方法。4.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學習的需要,與其他教學方法配合使用,並合理使用電化教育手段。3. 如何設計有價值的問題,舉例分析。有問題才會有思維。「問題」可以調動學生進行積極思維。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有了問題,學生才會有創新。以問題為中心組織課堂教學活動,是教師輸出信息並獲得反饋信息的重要途徑,是溝通師生獲取知識的橋梁。因此,設計問題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思維,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教學中教師設疑時不能設計過於簡單、學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的問題。設計的問題應具有較大的思維空間,問題與問題之間存在內在的聯系和因果關系。這樣不僅使課堂教學富有了生命力,而且也使學生的思維向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拓展,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設計課堂問題是師生進行信息交流、教師獲得教學反饋、調控教學手段的重要方法。因此,教師只有精心設計好課堂上的每一個問題,明確每一個提問的目的,把握好提問的時機,有層次、有步驟地向學生提出問題,才能使課堂的教學獲得最大的效益。提問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 問題的提出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2. 問題的設計要能給學生留下廣袤的活動空間。3. 問題的設計要能拓展學生深層次的思維空間。4. 設計有利於培養學生能力的問題。5. 少提簡單的判斷性問題。如:「是不是」、「好不好」之類的問題。 設計有價值的問題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一,是設計好的問題;其二,是設計好的提問方式。1 .設計好的問題 有價值的問題才是好的問題。好的問題不是讓學生猜教師答案的問題,不是記憶性問題,不是引起回憶不能引起思考的問題,不是答案唯一的問題。好的問題應該是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是能引發學生深入思考的問題,因此,一般應該是開放的問題。如「你是怎麼想的?」「你認為這個怎樣?」「你是怎麼知道的?」「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嗎?」「你是否確定?」「你是否還有其他問題?」 也可以通過轉變提問方式把一般問題變成好的問題。把封閉性問題變成開放性問題,如:「 7 是質數嗎」變成「為什麼 7 是質數」;設計引發思考的封閉型問題,如:「植物是否有生命?」;提出相反、差異、區別和特殊情況的問題,如:「什麼是昆蟲?為什麼駱駝不是昆蟲?」「蘋果有哪些特點?蘋果與梨的區別有哪些?」;提出關注思考過程的問題,如「什麼是朋友?你如何判斷一個人是你的朋友?」 2 .設計好的提問方式 只有好的問題還不夠,還要有好的提問方式。好的提問方式能激發學生思考的熱情,給學生以支持,提高學生思考的深度。好的提問有以下策略。( 1 )等待,留給學生思維的時間。事先約定,提問後不許脫口而出,要等待 3~5 秒,再請學生回答,這期間,老師不要反復重復問問題,更不要插入新的問題,以免分散學生的注意力。這能夠促使學生深入思考,也給思考較慢的學生以機會。( 2 )不須舉手。一般提問後,學生都是舉手,老師再點答。但是可以約定,提問後不需舉手,指誰誰答。這樣可以控制不會回答或索性不願回答的學生逃避。( 3 )思考後,小組分享。要求在小組成員中進行回答分享。( 4 )可把答案寫在本子上,不許說出,然後一起展示,能反映每個學生的真實水平。( 5 )全班找答案。動員全班學生找答案。 一、「導入」問題要有有吸引力心理學研究表明,創新因素潛藏於興趣之中。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發展思維能力的巨大動力,有興趣的學習不僅能使人精神貫注,積極思考,甚至能使人達到廢寢忘食,欲罷不能的地步。導入新課是新授課的首要環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這節課的質量。根據小學生對美麗事物的嚮往這一心理規律,精心設計好導入提問,創設有價值的而且讓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很快進入情景之中。如我在講「色彩」時,這樣提問「我們設計課前提問的問題:<br>1、要有可思考性。<br>2、要有可塑性。<br>3、要有可操作性<br>設計問題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思維,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教學中教師設疑時不能設計過於簡單、學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的問題。設計的問題應具有較大的思維空間,問題與問題之間存在內在的聯系和因果關系。這樣不僅使課堂教學富有了生命力,而且也使學生的思維向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拓展,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設計課堂問題是師生進行信息交流、教師獲得教學反饋、調控教學手段的重要方法。因此,教師只有精心設計好課堂上的每一個問題,明確每一個提問的目的,把握好提問的時機,有層次、有步驟地向學生提出問題,才能使課堂的教學獲得最大的效益。【情景展現】 案例 1 在《孔雀東南飛》的第三課時的教學中,因為要討論人物形象,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詩的最後,男女主人公雙雙殉情,那麼,是誰先殉情的 ? 」拋出的問題並沒有難倒學生,按照故事情節的發展很容易找到答案:蘭芝先殉情。蘭芝先「舉身赴清池」,「府吏聞此變」後,才有仲卿「自掛東南枝」。此問完成之後,教師又拋出了第二個問題:「能不能讓他倆殉情的先後順序顛倒一下,讓仲卿先『自掛東南枝',然後,再讓蘭芝『舉身赴清池'」 ? 這個問題拋出後,同學們都默不作聲,陷入思考之中。有的同學回答:「我覺得可以。他倆都是忠於愛情而死的,先死後死,無妨大雅。」學生中有人點頭,顯然,一部分同學同意了。但是,一位同學經過深思後發表了一番頗有見地的回答:「我認為《孔雀東南飛》中,兩位主人公死的先後順序不能顛倒。因為在詩中,仲卿處處妥協,既想做一個好丈夫,又想做一個大孝子,而蘭芝對其兄的逼迫,敢於理直氣壯地仰頭回答,堅決反抗,以爭自由。對仲卿來說,只有蘭芝『赴清池',他才可能泯滅自己的幻想。所以說,沒有蘭芝的『舉身赴清池',就不可能有仲卿的『自掛東南枝'。但是,我們不能因為蘭芝的光輝而抹煞仲卿。」 有了這位同學的啟發,另一位同學也站起來說:「仲卿對愛情是忠貞的。作為那個時代的丈夫和兒子,仲卿的妥協退讓,也不是不可理解的。他最終舍棄了『大孝子',用死保全了他們忠貞如一的愛情,這是值得肯定的。當然,正因為如此,也只能讓仲卿後死。」…… 討論還在熱烈進行著,而教師的關於人物形象的教學目標也悄然實現了。案例 2 教授《勸學》時,在完成對課文主旨分析的同時,可從不同的角度設問,以提高學生的個人修養。如導向文化感悟,可用交談的方式,和學生們談論有關學習的一些問題。請同學們說說有關學習的名句,感悟古今偉人對學習觀念、方法的遠見卓識,從而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本身是一種文化,一種學問,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必須注重對「學習」的學習;如導向品格修養,可設計這樣一個問題:「荀子主張『學不可以已',這個『學'字當然指學習,但是他到底『勸'人們學習什麼呢 ? 」此問題圍繞「學什麼」而展開,引導學生追尋學習的本質,即提高人的修養,引導他們對學習終極目標的思考;如導向哲理思辨。可設計以下兩個問題: (1) 文章中的「君子」和「吾」的學習境界有什麼不同 ?(2) 「君子」和「吾」是兩種不同境界的人,作者為什麼要向我們展示這不同境界的人呢 ? 【案例評析】 案例 1 中的問題既「放得出去」,也「收得回來」。教師在層層推進中,由一個簡單的問題著手,男女主人翁誰先殉情的話題展開,巧妙地提出了一個極具價值的問題「能不能讓他倆殉情的先後順序顛倒一下」,這突然打破了學生傳統的思維方式,給人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原來我們還可以從相反的角度去審視這個問題,雖然是一個角度相反的問題,可問題的背後折射出的不僅僅是問題本身,而是回到了學生對課文的把握以及意境的提升上去了。教師這樣設計問題既「放得出去」,又「收得回來」。教師在學生活動過程中,不能淡化和弱化自己的作用,要注意運用強調、點撥、牽引、總結、校補、提升等手段,確保學生活動的目的性和有效性。案例 2 中的教師在提問中也充分利用了這一策略。案例 2 是一個令學生很意外的問題,這不是拘泥於課本中的簡單的問答,而是將問題拓展至人生價值、人文精神和修養方面。「君子」和「吾」體現出了不同的人生境界,這不僅要求學生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歷史常識有一定的了解,更需要他們對自己的人生,他人的人生,人類的精神,人類的人倫修養有一定的體驗和認識,這一問題充分展現了學科教學中的人文因素。總的來說,閱讀教學中的問題設計就是用精、少、實、活的問題激活課堂,有效地簡化教學頭緒,使教學內容於單純之中表現出豐富,於明析之中透露出細膩,這種高屋建瓴的設計風格直指教學目標,有利於達到高效目的。【理論提升】 1. 問題的提出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學生學習是為了滿足個體興趣和需要,所以問題的提出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如果課堂教學中提出的問題不能滿足學生個人的主體需要,或超出學生的認知水平與實踐能力,就會削弱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性,從而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蘇聯教育學家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太難或太易的問題都沒有探究價值。教師設計的問題一定要落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這樣的問題才具有探究價值。因為這個空間存在於學生的現實水平和潛在水平之間,這個空間不能唾手可得,但又不是怎麼跳也夠不著的,需要跳起來才能到手。人的認知水平可劃分為三個層次:已知區、最近發展區和未知區。人的認知水平就是在這三個層次之間循環往復,不斷轉化,螺旋式上升。課堂提問不宜停留在已知區與未知區,即不能太易或太難。問題太易,則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浪費有限的課堂時間。如提問的很多問題是非常簡單,答案僅為「是不是」或「對不對」之類的問題,雖然看起來是問題引導,但並沒發動學生的思維,實際效果並不理想,還不如教師直接講授有效率。若問題太難也會使學生喪失信心,使提問失去應有的價值。2. 問題的設計要能給學生留下廣袤的活動空間 某個雜志上刊登了這樣一個故事: 1998 年年底,一個美國科學教育代表團到上海訪問,希望聽一堂中學的科學教育公開課。接待人員安排了一所很有名的重點中學為他們展示了一堂高一年級的物理課。任課教師是一位在全國都小有名氣的特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明確,教學內容清晰,教學方法靈活,有理論,有實驗;教學過程活躍,教師問問題,學生答問題,師生互動,氣氛熱烈;教師語言准確精練,教學時間安排合理。當老師說「這堂課就上到這里」的時候,下課的鈴聲正好響起。按照我們習慣的觀念,這堂課可謂天衣無縫。隨著鈴聲響起,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可是聽課的美國客人卻沒有表情。接待人員請他們談談感受時,他們的回答大出人們的意料!他們反問:老師問問題,學生答問題,既然老師的問題學生都能夠答出來,這堂課還上它干嗎?他們認為:學生總是充滿好奇和疑問的,他們走進課堂的時候肯定帶著滿腦子的問題。我們該做的就是幫助他們分析和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又激發他們產生更多的問題,讓他們帶著對這些問題的思考走出課堂。3. 問題的設計要能拓展學生深層次的思維空間 新課程的教育目標要求:學生通過調查、實驗、討論、分析等一系列研究活動,在探究中獲得知識技能,發展能力,培養情感,提高思維水平,成為具有創新意識、創造能力的個體。因此,老師在課堂上就要少提「是不是?」「對不對?」「是什麼?」等問題,而應該多提探索類和發散類問題,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學習活動中,拓展自己深層次的思維空間。探索類問題,主要是對事物的原因、規律、內在聯系加以說明;代表性的詞語有「為什麼?」「你發現了什麼?」等。這類問題有利於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發現問題,有利於學生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4. 設計有利於培養學生能力的問題 我們必須承認,能力培養是在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積累下形成的,沒有脫離開知識的單純的能力,而能力才是我們教學的最終目的。那麼,涉及事實性知識、有著明確答案的封閉性問題,指向教師的預設的標准答案,僅僅是知識的簡單強化。如果學習與探究僅僅停留在回答封閉性問題的水平上,那麼學生運用的不過是低級的思維技能。封閉性問題應該是開放性問題設計的基礎,而開放性問題是答案不唯一或不確定,一般用「為什麼?怎麼樣?」這樣的問句,往往需要學生思考、探究、討論、擴展思維,進行知識建構。為此,我們有必要適當給學生提出一些開放的、沒有現成答案的、需要他們經歷一番探索才能回答的問題。自主探究的學習離不開設計開放性問題,在開放性問題探討中,學生被置於問題解決者的角度,有利於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學生的學習過程被設置於問題情境中,學生變得樂於探究、主動參與、勤於動手。開放性問題設計有這樣幾個特點:沒有明顯的「正確」答案。開放性問題沒有現成的正確答案,因為問題是開放的,就意味著它提供多種研究和討論的路線,能夠揭示學科內的爭論、疑難或前景,目的在於引發討論,提出新的問題,而不是誘導學生得出教師預期的那個答案。凡是設計得好的開放性問題都能起到激發學生思維的作用,都把逆向思維、爭論等作為吸引學生投入持續研究的手段。這些問題應該是充分開放的,能夠適應多種興趣和學習風格,使學生可能得出連教師也未能考慮到的獨特答案和創造性方法。設計這些問題,旨在培養、發展學生的高級思維能力,並通過具體主題和學科的「透鏡」引發對更深入問題的思考與探究,更多地讓學生去應用、分析、綜合及評價。【實踐操作】 設計有價值的問題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一,是設計好的問題;其二,是設計好的提問方式。1 .設計好的問題 有價值的問題才是好的問題。好的問題不是讓學生猜教師答案的問題,不是記憶性問題,不是引起回憶不能引起思考的問題,不是答案唯一的問題。好的問題應該是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是能引發學生深入思考的問題,因此,一般應該是開放的問題。如「你是怎麼想的?」「你認為這個怎樣?」「你是怎麼知道的?」「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嗎?」「你是否確定?」「你是否還有其他問題?」 也可以通過轉變提問方式把一般問題變成好的問題。把封閉性問題變成開放性問題,「 7 是質數嗎」變成「為什麼 7 是質數」;設計引發思考的封閉型問題,如:「植物是否有生命?」;提出相反、差異、區別和特殊情況的問題,如:「什麼是昆蟲?為什麼駱駝不是昆蟲?」「蘋果有哪些特點?蘋果與梨的區別有哪些?」;提出關注思考過程的問題,如「什麼是朋友?你如何判斷一個人是你的朋友?」 2 .設計好的提問方式 只有好的問題還不夠,還要有好的提問方式。好的提問方式能激發學生思考的熱情,給學生以支持,提高學生思考的深度。好的提問有以下策略。( 1 )等待。事先約定,提問後不許脫口而出,要等待 3~5 秒,再請學生回答,這期間,老師不要反復重復問問題,更不要插入新的問題,以免分散學生的注意力。這能夠促使學生深入思考,也給思考較慢的學生以機會。( 2 )不須舉手。一般提問後,學生都是舉手,老師再點答。但是可以約定,提問後不需舉手,指誰誰答。這樣可以控制不會回答或索性不願回答的學生逃避。( 3 )思考後,結對分享。要求學生兩兩回答分享。( 4 )答題板。要求學生把答案寫在答題板上,不許說出,然後一起展示,能反映每個學生的真實水平。( 5 )全班找答案。動員全班學生找答案。( 6 )曬答案。先把答案放在一邊,問更多的學生,最後再回應。【思考與拓展】 1. 課堂教學中,教師所提問題的價值在於什麼?2. 有價值的問題的提出必須注意哪些因素? 3 .有人發明了「等你十秒鍾」的提問小策略,具體內容是:在課堂上,老師提出一個問題後,舉手的學生十分踴躍,可當真正提問某一學生時,該生常常結結巴巴不知所雲或乾脆一語不發。怎樣對待這種現象呢?我的策略是:給你十秒鍾。你如何評價這個小策略?4. 結合你所教學科的性質和特點,闡述有效調控課堂的措施。 <br><br>在美術課堂教學實踐中,我們要關注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針對學生不同的性格特點,能力水平,實施分層訓練要求。以適當的目標為導向,針對學生的不同愛好和特長,設計供學生自主選擇的活動內容或方式,使每個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來,提高美術教學的有效性。如在講二年級《帽子回來了》時,我先創設「小豬丟帽子」的故事情境,再創設「當小豬的帽子被風吹到樹梢上以後,小豬會有什麼樣的表情?」的問題情境,來啟發學生回想自己平時遇到同類問題的處理方法。我先邀請性格外向的學生大膽模仿小豬著急時雙眉緊皺,張大了嘴的表情。之後我鼓勵、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回憶、探索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並邀請性格內向的學生模仿小豬思考時兩眼怎樣轉動,想出好辦法後怎樣咧嘴大笑。最後我邀請平時淘氣、好動的學生模仿爬樹、撐竹竿、摘帽子等動作,這樣既為他們提供表演、展示本領的機會,又為學生下一步繪畫創作提供參考和借鑒。這些教學情境的設置既啟發了學生對問題的思考與研究,又能夠使學生在美術課上積極地探索和創造,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了學習自信心,更多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識,自覺有效地發揮主動性,提高學習效率。當然,對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培養並非一蹴而就,只有在教學中一貫重視探究情境的創設,不斷引導、鼓勵學生積極開展探究式學習,才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探究習慣,達到「見樹木,更見森林」的境界。 <br> <br>結合你所教學科的性質和特點,闡述有效調控課堂的措施。<br>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教與學方式的轉變是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也是有效教學策略的具體體現。要在學習方式的變革中,改變常有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學有目標,學有興趣,學有動力,學有效率,在自主、探究式學習中享受學習帶來的快樂,獲取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的快樂,這是有效教學追求的目標和任務。<br>體現美術課程的價值,有效的途徑就是積極構建充滿活力的課堂,讓美術課成為學生生命活力的展示平台,成為知識積累、實踐參與、相互交流的活動平台。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依據教材結合實際選用適合學生的新鮮事物,誘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活躍學習氣氛,構建充滿活力的美術課堂。例如在教學《圓形切割》時,我利用當前最時尚的<br>「變魔術」方法把三個同樣大,但切法不同的圓「變」成了一條魚、兩條魚、三條魚,以此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學習興趣。之後我引導學生理解切割塊面的鏤空與組合的關系,在簡單介紹了製作方法與組合要求後,為學生展示了多種不同的魚的造型圖樣,啟發學生們想像魚的各種姿態。在學生展示學習成果時,我又積極創設「小小魔術師」的表演情境,鼓勵學生到前面來大但表演,自由展現自己的創新作品。有不少學生沖破了教材中「燕魚」的造型,創作出了「鯉魚、金魚」等不同的魚形作品,且花紋千變萬化,新穎別致。通過構建充滿活力的課堂,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得到開發,體驗到了美術教學特有的魅力,更加勇於表現,敢於創新,帶動了他們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不僅有利於學生學習美術基本知識,掌握美術基本技能,而且培養了學生的美術基本素養,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了顯著提高。<br> <br>

⑺ 學過<<孔雀東南飛>>的同學,你認為劉蘭芝和焦仲卿應該殉情好,還是私奔好選擇的理由為什麼~!

殉情好,因為受當時環境影響私奔只能讓他們得到片刻的幸福而不能長久,所以我認為殉情好

⑻ 孔雀東南飛優秀教案

【教學目的】

一、理清情節線索,認識封建家長制度、封建禮教破壞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理解劉蘭芝、焦仲卿的忠貞愛情和反抗精神。

二、學習本詩在敘事與寫人上的藝術特色。

【知識重點】

一、劉蘭芝、焦仲卿的命運和性格,全詩的主旨。

二、通過人物對話,並在尖銳的矛盾沖突中和曲折的情節發展中塑造人物的藝術手法。

三、偏義復詞、古今字的特點,「相」字在不同語境里的用法。

【學習難點】

詩中的鋪陳、比、興手法。

【方法指導】

這首樂府詩較長,注意參看注釋弄懂具體詩句的含義,通讀全詩;了解故事梗概進而分析人物,著重是劉蘭芝和焦仲卿的性格特徵及其悲劇的意義;並認識作品在敘事和寫人上的主要藝術手法。

【導讀與簡析】

一、思想內容:

《孔雀東南飛》這首詩,可能從建安以來就在群眾中流傳,經過三百年的口口相,直到六朝才成為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樣子。所以雖然經過文人加工,但民間文學的特點仍很顯著。

故事發生在「漢末建安中」。當時的背景是: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的那套倫理綱常,逐漸占據了統治地位,並發展到了相當完備嚴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規定有「七出」、「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規戒律。

「天下無不是之父母」,這正是焦、劉悲劇的根本原因。在這一時代氛圍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於站在劉蘭芝一邊,表明與劉蘭芝「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的堅決態度實在是難能可貴的。

全詩通過劉蘭芝和焦仲卿婚姻悲劇的敘述,揭露了封建家長制度和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歌頌了劉蘭芝、焦仲卿忠貞不渝的愛情和對壓迫的反抗精神,反映了人民群眾對被迫害者的無限同情和追求婚姻自由、珍惜愛情生活的強烈願望。

依照故事情節發展的線索,可將全詩分為五部分:

第一部分(1-2段)蘭芝自訴。(開端,揭示矛盾)

第二部分(3-12段)遭遺盟誓。(發展,推進矛盾,繼續發展)

第三部分(13-22段)被迫改嫁。(繼續推進矛盾)

第四部分(23-32段)雙雙殉情。(高潮,矛盾進入頂峰)

第五部分(33段)鴛鴦和鳴。(結局,解決矛盾)

《孔雀東南飛》長於敘事,精於敘事,事中寓情,情又生事,情事融為一體,結構藝術非常精妙。本詩在結構上最突出的特點是:雙線並行,交遞推進式。詩的一條線索是:以封建家長壓迫與青年男女的反抗為主要矛盾,展示雙方的斗爭,這是主線。

在這條線索中,矛盾兩方面屢次交鋒,斗爭的波瀾迭宕起伏,逐浪推進,直至焦劉以死抗爭,進入悲劇沖突的高潮,從而突出了中心思想的一個方面:揭露了封建禮教、封建家長制吃人的罪惡。另一條線索是劉蘭芝、焦仲卿生死不渝的愛情。

這條線雖不像主線那樣濃墨重彩,但也頗費了一些筆墨,可算是本詩的副線,它對主線情節的發展,是起決定作用的內在動因。劉、焦青年在封建禮教、封建家長制的淫威下,雙雙「殉情」,深刻地表達了中心思想的另一面:反映我國古代人民爭取婚姻自主的強烈願望和反抗精神。

兩條線索雖是並行,但又交遞推進,互相映襯:焦、劉愛情愈是真摯、深厚,也就愈暴露了封建家長制的專橫、無理;反之,封建家長愈是橫蠻無理,也就愈顯示出他們愛情的深摯珍貴。把有價值的東西徹底毀滅給人看,這悲劇氣氛也就更濃了!

二、人物分析

1、劉蘭芝是美麗、聰明、善良、能乾的青年女子。她生活在封建社會受的是封建禮教的教育,長幼有序的道德規范,使她對婆母的壓迫、辱罵和阿兄的逼嫁,有所忍讓,但最本質的是堅強的反抗。

2、焦仲卿和劉蘭芝一樣也是封建社會里受壓迫而具有反抗精神的典型形象。為了保全與劉蘭芝的愛情,他做了很大的努力,進行了積極的抗爭。當強大的封建勢力粉碎了他的一切希望時,他以悲壯的自殺對封建制度進行控訴和反抗。

劉蘭芝與焦仲卿為反抗封建家長制與封建禮教,進行了堅決的斗爭,最後以壯美的死,揭露了封建社會制度的罪惡。

三、語句舉要

1、「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開頭這句既是起興,又是作比。詩人因物起興,以孔雀的美麗喻蘭芝。「五里」表示大體的地段。「徘徊」猶豫不前,心懷悱惻。這一句既寫了蘭芝的心情,又表明全詩的主題,畫龍點睛。

2、「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著我綉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 。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這里著意寫蘭芝的裝束,衣履佩飾,姿態容顏的美好。

3、這是一種橫向的鋪陳。這段鋪陳突出的特點是揉合著一連串的比喻「流紈素」、「明月 」、「削蔥根」、「含朱丹」,而且帶有誇張性。

4、「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比喻精彩。這段臨別誓言與上文的「誓天不相負」和下文的「二情同依依」一致而連貫。

5、「十三教汝織,十四能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知禮儀」,重復前文。相同的內容重復出於兩人之口,加強鋪陳的作用。

6、「我有親父母,逼迫兼弟兄」,「父母」只「指母」,「弟兄」只指「兄」,都是偏義復詞。這句的意思是:我有母親和哥哥逼迫。這是由於特定的語言環境為了完足五字句才這樣安排的。

7、「今日大風寒,寒風摧樹木,嚴霜結庭蘭」,以興手法,暗示不幸的事情將要發生。

四、藝術特色

1、個性化的語言

本詩用個性化的語言,刻畫了眾多人物的不同身份和性格。如蘭芝:「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一個「故」字,既畫出了焦母故意挑剔的凶惡,也顯示了蘭芝洞察世情的聰慧。

「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自請遺歸,一則不堪焦母虐待,二則深知遺歸之勢已無法挽回,蘭芝也是迫不得已。蘭芝辭別:「受母錢帛多,不堪母驅使。今日還家去,念母勞家裡。」有禮有節,舉止得體。

與仲卿大道分手:「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能移」,表現對愛情的忠貞。「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懷。」預知兄長會逼迫她,心中無比悲涼、焦慮、痛苦。

再如仲卿:「兒已薄祿相,幸復得此婦。結發同枕度,黃泉共為友。」不僅表現了他和蘭芝篤深的感情,也委婉地表示了若休棄蘭芝,他不再復娶的態度。「我自不驅卿,逼迫有阿母」,直言不諱,態度明朗。

焦母的蠻橫無禮,一意孤行,也是聞聲如睹:「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惡語威脅。「東家有賢女……阿母為汝求」,好言誘哄,真是軟硬兼施。

劉兄性行暴戾,冷酷無情,趨炎附勢,見利忘義。「作計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後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榮汝身。……」小人只慕富貴,不顧禮義,可恥嘴臉,躍然紙上。

2、鋪陳排比的手法

詩的開頭,「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這是縱的鋪陳,按時間順序,突出多才多藝,有教養的特點。羅列數字,應作為互文看,交叉表述。詳寫蘭芝離家的打扮,「……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

由足到頭、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連串誇張性的鋪陳,旨在描寫她的美,更表現她的從容鎮定。寫太守辦喜事豪華排場,顯示劉蘭芝不為富貴所動的節操,也形成太守家的喜和蘭芝、仲卿的悲之對照,強化了悲劇性。詩中的鋪陳排比有利於塑造人物形象,也為詩歌帶來了聲律和色彩之美。

【教材延伸】

一、關於樂府

「樂府」本是漢武時設立的音樂機構。它的職責是採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詩歌,後世就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

今天所能見到的樂府詩大部分是東漢時期的作品。這些詩篇不為儒家詩權所束縛,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較真實地反映了漢代的社會生活,傳達出社會底層人民的心聲,「感於哀樂,緣事而發」。《孔雀東南飛》是這方面的代表。

二、關於《玉台新詠》

《玉台新詠》由南朝陳朝徐陵編選。編者徐陵(公元507-583),字孝穆,東海郯(今山東郯城縣)人。幼聰慧,八歲會寫作,十二歲就懂得庄、老的道理;長大以後,更博涉史籍,縱橫有口辯。梁武帝大通二年(公元508年)官東宮學士。

太清二年(公元548年)以兼通直散騎常侍出使到魏。後入陳為五兵尚書。歷任尚書左僕射、中書監等職。後主至德元年(公元583年)卒,年七十七歲。

「玉台」一名的取義,從徐陵序文里看,它的語意應是指說「後庭」。所謂《玉台新詠》,是說這是一部供給後庭歌詠的新詩集。《孔雀東南飛》這首詩最早見於《玉台新詠》。

三、互文手法:

詩中運用了互文手法,如「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東西」與「左右」互文,即是「東西左右植松柏,種梧桐」。詩的開頭「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

也是互文手法。互文手法可使上下文的詞語相互照應、相互滲透、相互補充,增強了詩歌語言的明快,聲韻的和諧和節奏的優美。

⑼ 孔雀東南飛鋪敘

學習漢樂府《孔雀東南飛》,我們把「鋪敘」手法作為學習的一個重點。「鋪敘」也可以說「鋪陳」「鋪排」等,是民歌中常用的一種手法,尤其是敘事性質的民歌更是善用此法,其主要作用在於渲染氣氛,突出某種思想或感情。《孔雀東南飛》多處用鋪敘,課堂上,我們不僅對這些片段重點分析,還要作為背誦默寫內容。比如,詩歌開頭寫劉蘭芝向焦仲卿自訴請遣,如此鋪敘:「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這四句話鋪開來寫,其目的就是突出劉蘭芝聰慧勤勞、多才多藝、很有修養。聯系稍遠一點,是為反襯焦母對蘭芝「不厚」「久懷忿」完全是出於封建禮教的考慮和封建家長制的淫威。比如,焦仲卿向母親為蘭芝請願無果回屋後,蘭芝訴說作別,鋪敘自己的隨嫁物品之美之多:「妾有綉腰襦,葳蕤自生光。紅羅復斗帳,四角垂香囊。箱簾六七十,綠碧青絲繩。物物各自異,種種在其中。」這些內容襯托出劉蘭芝的嬌美和高貴,表達劉蘭芝復雜的心情:既有無故被遣的痛苦怨憤,也有將別時對仲卿的依戀不舍——如此深藏的物品,留給你作為永久的紀念吧!又如,詩中寫劉蘭芝的「嚴妝」,更用鋪敘加以渲染:「著我綉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這段描寫更顯細膩,其作用有四:一是突出劉蘭芝的美麗,二是烘托劉蘭芝的沉著冷靜,三是表現劉蘭芝對焦仲卿的依戀,欲以嚴妝留給丈夫最美好的印象,四是與下文跟婆婆告別相呼應,表示自己的堅強和不滿。再如,太守家准備迎親一節:「交語速裝束,駱驛如浮雲。青雀白鵠舫,四角龍子幡,婀娜隨風轉。金車玉作輪,躑躅青驄馬,流蘇金鏤鞍。齎錢三百萬,皆用青絲穿。雜彩三百匹,交廣市鮭珍。從人四五百,鬱郁登郡門。」太守家准備迎親,場面之熱鬧,車馬之豪華,聘禮之豐厚,被描寫得淋漓盡致。這段鋪敘目的並不在於表現太守家的豪富,而是襯托劉蘭芝的美麗和身價之高,也反襯出劉蘭芝的悲劇命運:這里描寫得越熱鬧歡慶,越顯出劉蘭芝的悲傷痛苦。在學習這些片段時,我們除了背記默寫之外,還把它們設計成作思考題形式來完成作業,比如,「這段描寫有哪些作用?」之類,目的是引導同學們加強對民歌鋪敘手法的印象,培養分析思考的能力。我們重視鋪敘的學習,還有一個重要目的,那就是引領同學們做寫作借鑒:鋪敘是很精細很精彩的描寫手段,善用鋪敘,不僅豐富了文章內容,且能使文章增加文采。

⑽ 語文課堂教學如何進行有效點評

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實施,師生互動的教學方式逐漸得到普及,也成了廣大教師在公開課中著力突出的一大亮點。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按部就班的教學設計成分較濃,對課堂生成的思維閃光點缺乏靈活把控,對學生學習信息的反饋略顯生硬,與同題同設計的名師教學實錄相比,教師的課堂點評或失之膚淺,如「嗯,好」;或失之矯情,如「真不簡單」,「你說的太好了」;或失之單調,面對所有的學生的回答,都是「不錯,下一位」,甚至於不時地加上有節奏的拍手聲以活躍課堂氣氛……
這樣的課堂點評,真的符合新課標的要求嗎?真能引起學生對語言文字本身的興趣嗎?語文課堂的流程,需要預設與生成和諧統一,在此過程中,教者既要能身心俱入其境,也要能保持清晰的思維觀乎其外,要敏銳地捕捉到學生活動的信息並進行迅速而深入地加工、重組,或聚沙成塔,或沙中撿金,或點石成金,藉此推進和調控學生的課中活動,這就是課堂點評的功用之所在。然而,我們許多老師往往忽視了這一環節,或做得不夠恰當。所以課堂點評,也往往成了一種外在於語文課的應景之作,學生聽了根本不能觸動心靈而激起思維的浪花。從課堂有效性上說,沒有深入引導的課堂點評對學生的作用只能是表面的、短效的。
那麼,在新課標理念的引導下,語文教師應如何利用語言優勢,使課堂點評精彩紛呈,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有效課堂呢?下面筆者結合名師的教學實錄、匯報課案例和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認識。
一.宜具體恰當,忌空洞膚淺
我們先來看一段餘映潮老師上《紫藤蘿瀑布》一課的課堂點評。
生:「『我在開花!』它們在笑。『我在開花!』它們在嚷嚷」這一節寫得很美,它用擬人手法,把藤蘿花寫活了。
師:對!我們聽見了它們的聲音,寫得很活潑、很生動。(余老師的點評指出了什麼叫做「寫活了」,不露痕跡,給學生以具體知識。)
生:「紫色的大條幅上,泛著點點銀光,就像迸濺的水花」這一句寫得非常美。因為它把花瀑比作大條幅,把顏色比作銀光和水花。
師:色調很明凈,給人以美好的、明凈的感覺。(余老師的點評填補了學生語言中「非常美」的空缺,把孩子不能表達出來的意思說了出來,讓學生淺層次的賞析深入了一步。)
生:第8段也寫得很好。尤其是「香氣似乎是淺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著我」寫出了一種朦朧感。
師:啊!你看,朦朧感!以嗅覺的角度來寫花,把無形的香氣寫得有形有色,多麼有想像力啊!(余老師的點評,適時肯定了學生的正確感知「朦朧感」。余老師把學生沒有賞析到位的地方一句話點出,那位同學一定心領神會,其餘的同學也會有多重收獲。)
從上面的教學實錄看,余老師的課堂點評,不是簡單地說「好」「很好」這類空洞蒼白的贊語,而是當學生的回答膚淺、不到位的時候,他適時地引導使其深入;當學生的回答空洞、不具體的時候,他巧妙點化,使之具體可感。
名師的點評啟示我們,課堂點評要盡量准確到位,細致入微,要針對學生的發言內容,或延伸,或挖掘,或發揮,或引導,讓發言者和其他學生都能產生新的啟迪和新的聯想。
二.宜點撥疏導,忌表面標簽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往往固於教學參考書上所給的程式化的答案,一看和自己的答案有悖,不分青紅皂白想方設法向自己的答案上引,或者把自己對學生回答的認同與否強加給學生,而不是在學生思路堵塞時加以引導,如點評時常常用這樣的語言「難道他說的不對嗎?」「難道你不是這樣認為的嗎?」「能這樣看待嗎?」學生在這時,不論贊同與否,懾於教師的威嚴與問話的導向性,即使有不同看法也只好屈從老師的意願,這樣就鉗制了學生的思維,限制了他們的發展。例如青年教師匯報課中,有一位老師上《咬文嚼字》一文時,要求學生速讀課文,概括文章內容,第1至5段說明「文字與思想感情密切相關」,文中有現成的句子,學生很容易找到,第6至7段說明「文字聯想意義的使用有善用和誤用兩種」,學生可能讀得不夠仔細,只說出第7段的內容「說明套板反應」,此時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做這樣的回應:「你覺得概括准確嗎?」(教師點評語言顯然是持否定態度的),學生一時語塞,教師試圖引導,「你把這一段落的第一句朗讀一遍」,(教師的點評語言顯然在暗示答案)學生按部就班:「文字聯想意義的使用有善用和誤用兩種。」教師試圖點撥:「你看這一句是不是過渡句?」(教師點評語言顯然在揭示答案)全班同學齊聲回答「是」,教師於是就這樣引導:「可見這兩個自然段是說明『文字聯想意義的使用有善用和誤用兩種』的嘛。」(教師點評語言顯然在強塞答案)全班同學齊聲回答「是」,這位同學在老師的示意下不好意思地坐下。看到這樣的場景,筆者揣測,這位被提問的學生的心情應該是相當的郁悶,因為他的心智並沒有真正被開啟,而教師課堂點評看似點撥疏導,實則生拉硬拽,把學生引入自己預設的答案中。這樣的課堂點評,只能鉗制學生的思維,壓抑學生的心智,長此以往,學生就會養成接受老師所講內容的習慣,怠於思索,從而喪失創新的慾望。
如果教師能夠引導學生再次閱讀文本,啟發他們思考第6、7自然段分別舉蘇軾的詩句和「套板反應」現象的例子在說明什麼內容,學生不難發現這兩例是從正反面說明「文字聯想意義的使用有善用和誤用兩種」,這樣得出答案水到渠成,學生思維也有茅塞頓開、豁然開朗之感。
可見,面對學生思維活動中的停滯、定勢、中斷、旁逸等問題,教師在迅速判斷,即時點評時應避免程式化,標簽化,要做到「塞者鑿之,陡者級之,斷者架木通之,懸者置梯接之」,以促使學生思維活動的闊然前行。
三.宜內聯外拓,忌單調乏味
在課堂教學中,當學生理解不深刻,回答不全面的時候,教師的課堂點評應因勢利導,內聯外拓,把學生學習引向更為廣闊的空間。筆者教學《故都的秋》時,郁達夫對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的獨特感受,學生很容易從文本的閱讀中品味出來,但為什麼頌秋之中,卻流露出「悲涼」情味,學生的理解很膚淺,於是我引導學生內聯文本,讓學生品讀作者著力描繪的「清晨靜觀圖」「落蕊輕掃圖」「秋蟬殘鳴圖」「都市閑人圖」「勝日秋果圖」,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我這樣點評:牽牛花的藍朵、槐樹的落蕊、秋蟬的殘聲、淡綠微黃的秋果、陣陣清涼的秋風秋雨、塵沙灰土的世界,這些富於「冷色」的景物描寫中,無不滲透著作者「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清,靜,悲涼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凝聚點,這種寫法叫「以景顯情」。學生似有所悟。為讓學生理解更為深入,我就抓住時機進行外拓,介紹郁達夫的抑鬱的個性、「靜」的文學觀、恬淡的生活情趣及其所處的動盪不安的時代等等,還聯系學過的課文朱自清《荷塘月色》的「淡淡的哀愁」情感基調,讓學生理解景色是與作者的情思巧妙地融為一體的,這叫做「以情馭景」。同時,板書點評中的兩個關鍵詞「以景顯情」和「以情馭景」。這樣「淺入深出」內聯和「深入淺出」外拓式的評點,不僅解決教學難點問題,而且能拓寬學生思維空間,給學生全面的營養,教學內容不單調乏味,語文課堂也豐富多彩。
當學生基本理解的同時,老師也可以來一段歸納延伸性的點評,調動學生的積累,優化引領作用。筆者在教學韋庄的《菩薩蠻》分析「人美」時,這樣設疑:詩人是如何表現江南女子的美麗多情的?生:「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這一句用比喻來寫江南女子的多情美麗。師:花容月貌,閉月羞花的確是古詩文中形容女子美麗的常見的手法,讓我們想見當壚賣酒女郎面貌之光彩奪目,皎皎照人;雙腕之皓白如雪,不僅言其手腕之白,而且讓人聯想到女郎賣酒之際,攘袖舉手之間,其皓如霜雪之雙腕之姿致撩人,令遊子頓生愛賞留戀之意。(這樣點評,既是對學生回答的肯定,也讓學生淺層次的賞析深入了一步。)
師(追問):有人說,「手是人的名片」,這種以手來寫入的描寫叫什麼寫法?生:以點帶面的細節描寫。師:其實這也是古詩詞慣用的手法,杜甫在《月夜》中用「香霧雲鬢濕,清輝玉臂寒」來寫妻子的美麗和對妻子的思念。曹植在《美女篇》中雲「攘袖見素手,皓腕約金環」更是與本詩相似。「手是人的名片」,看來很有道理。陸游永遠難以忘記的也正是唐婉的「紅酥手」。《詩經・碩人》中「手如柔荑」,《孔雀東南飛》中的劉蘭芝「指如削蔥根」,《迢迢牽牛星》中的河漢女「纖纖濯素手」都是以手寫人的上乘之作。奧地利小說家茨威格的短篇《一個女人的二十四小時》更是將人的雙手寫得如痴如醉,課後有時間可以去品讀。(這樣點評,旁徵博引,讓學生把模模糊糊感覺到的這種古典文學中塑造人物的方法清晰化,大量的例子佐證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當然,內聯外拓式的點評需要教師具備深厚的知識底蘊和扎實的業務基本功,還得不斷給自己「充電」,不斷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只有這樣,教師在教學中才能厚積薄發,旁徵博引,啟發引領學生在知識的海洋里遨遊,在科學的殿堂里探秘。
總之,筆者認為新課標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教師針對課堂上的動態生成性資源――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興趣、情緒、意見、學習方法、思維方式乃至錯誤的回答等,巧妙、恰當地運用課堂評價語或激勵賞識,或點撥疏導,或拓展延伸,或總結歸納,會使課堂教學更加契合《語文課程標准》的理念,在教師與學生之間、評價實踐與課程目標之間形成良性互動,為教學創造一方和諧、融洽的真情空間。

閱讀全文

與淺議孔雀東南飛課堂教學內容取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