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教學過程的基本特點有哪些
基本特點:
1、雙邊性與周期性 。
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教與學組成的雙邊活動過程,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矛盾統一。師生的雙邊活動,師生之間相互作用,不斷發生碰撞、交流和融合。
2、認知性與個性化。
教學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的特殊的認識過程。與人類其它的認識活動相比,它不是為了直接創造社會價值,而是為了實現學生個人的思維創造,即人類的「再創造」,因而,這種認識活動關注認識的結果,但更注重認識的過程,關注學生在認識活動中的發展。
3、實踐性與社會性。
教學過程也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學習實踐活動。與此同時,教育、教學活動是自人類社會產生以來就具有的一種社會活動。新生一代通過接受、繼承和發展上一代傳授的文化成果得以生存和發展,體現出鮮明的社會性。
教學過程中幾種必然的聯系:
1、間接經驗和直接經驗的必然聯系:學生認識的主要任務是學習間接經驗;學習間接經驗必須以學生個人的直接經驗為基礎;防止忽視系統知識傳授或直接經驗積累的傾向。
2、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的必然聯系:智力的發展依賴於知識的掌握,知識的掌握又依賴於智力的發展;引導學生自覺地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才能有效地發展他們的智力;防止單純抓知識教學或只重能力發展的片面性。
3、掌握知識和提高思想的必然聯系:學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識為基礎;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積極的態度才能使他們的思想得到提高;學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動他們積極地學習知識。
⑵ 素質教育課堂教學的基本特徵有哪些
隨著新課程改革實驗的深入,傳統的課堂教學受到極大沖擊,當我們走進用新課程理念打造的課堂,你會體驗到新課程倡導的先進理念正在影響著教師的教學實踐。那麼在課堂教學中如何進行素質教育,教學模式如何構建,什麼樣的課堂教學才是有效的?這個問題,給廣大教師帶來不少困惑。筆者認為,有效教學應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新課程的理念,呈現以下幾個基本特徵:教學的民主性、開放性、實踐性、綜合性。
一、課堂教學的民主性
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課堂教學的民主性包括這樣兩種含義:一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學生間的人格地位也是平等的,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鼓勵學生在與教師和同學的平等交往中展示自己的能力,給予每個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注重學生在心理特徵、認知能力和社會化程度等方面的差異;二是要重視情感、意志、動機、信念等人格因素的價值,建立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在教學活動中的和諧融洽關系,通過教師與每個學生的共同參與和積極合作,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
新課程改革倡導以人為本的主體教育,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學必須在傳統教學要求的基礎上作根本性的調整與改革,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著眼於學生學會發展、學會創造的教育,這種教育必須是發展個性,構建獨立人格、倡導以問題為紐帶的教育。而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實現教學目的的關鍵要素。教師作為一個組織者、輔導者、引導者,促進者,既要保持必要的權威,又要以一種夥伴的態度對待學生。要學會傾聽、溝通、尊重、學會向學生學習。新的課程改革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民主的態度,要打破教師是主宰、是權威、打破教師滔滔不絕學生被動學習的思維定勢;要認識到教學是一種師生共同參與的、發展心智的活動,學生應該始終處於中心地位。教師所作為的一切都是為學生服務的、都是以學生獲得發展的需要為轉移的,要為學生能夠生動、活潑、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創造條件。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課堂是學生的舞台。教師在這當中只起到如何引導學生在舞台上如何更好的演出的作用,或者說只起到「導演」的作用吧。我想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做——做到三讓:
(1)把課堂時間讓給學生。一節課的開始引入、結尾總結、中間的難點重點由教師進行點撥;其它內容由學生自學、思考。教師讓出課堂,讓學生參與進來,師生互動,這樣的課堂才會有生機、有活力。(2)把講台讓給學生。讓學生走上講台,表演小品、作題、演講。讓出講台就讓出了一片讓學生思考問題的天空;讓出講台就讓出了學生施展才華的舞台;讓出講台就解放了學生的手、口、腦,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真正動起來。學生走上講台,其主動性、積極性等內在能量就得以充分釋放出來,這樣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就真正體現出來了。(3)把發言權讓給學生。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的發言、大膽質疑、大膽討論。這種大膽精神,可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而且學生在發言過程會積極思考、認真准備,既鍛煉了口才,又提高了思維能力。
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傾聽學生意見來鼓勵他們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體現著教師對學生意見的重視與尊重。此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能容忍別人的不同意見,接納他人的觀點,形成既充滿競爭又愉快合作的氛圍。目前學生的個性都比較強,有自己的觀點,要讓他們即競爭又愉快合作,需要老師採取一些有效的辦法才行,如開展小組合作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學習、學會判斷,從而使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交往能力得到提高。總之,課堂上要創設出民主、平等、和諧、愉快的教學氣氛,師生平等對話和交流,保持課堂「動中有節,亂中有序」既活而不亂的狀態,既不太放任,也不過於嚴肅。要引導學生有正確的思維方向,敢想、敢說、敢做,形成積極、健康、向上的課堂氛圍。
二、課堂教學的開放性
課堂教學的開放性不僅僅是指傳統認識上的教學要與現實生活相結合,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還包括這樣兩種含義:一是在課堂教學中必須激發學生的活力,不斷引起學生理解、認知、探索、發現,以及想像和表現的慾望;二是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體系所具有的時間和空間變換,實行教學的多元化和多向聯系,諸如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模式、教學手段和評價方法的多元化,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多向交流,教師、學生與教學環境和教學設備的多向聯系等。目前的課堂實踐中,開放性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結構的開放性。開放教學結構,不在刻意追求課堂教學的嚴密和教學結構的完整,而是關注教學過程的實效。教師要根據課堂出現的新情況和教學的需要,及時調整教學程序、教學環節及教學內容。不墨守封閉課堂形態中教學活動的「預設教案——執行教案——完成教案」的千篇一律的流程。在開放性的課堂教學中,從來沒有最好的教學設計,只有最合適的教學設計。對教學結構進行開放,會使教學形式豐富多彩,從而也會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生活的一部分。
2、教學方法的開放性。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因素,它既規定著學生如何學習,又決定著學生的效果。對教學方法進行開放,就是要改變過去那種僵化、陳舊的「傳授式」教學方法和被動的「接受式」學習方法,代之以「探究式」、「合作式」、「研究式」、「發現式」等多樣式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學習。對教學方法的開放必然帶來對教學形式的開放。因而在教學時,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知識與能力的發展水平,可以根據對教學內容的選擇情況,要採取恰當的教學形式,如學生參與性活動對思想政治課的教學來說,就是最有意義的教學形式。教學方法的開放又總是伴隨著教學手段的開放。它要求打破傳統的單一化的教學手段,實現教學手段的多樣化與現代化。
3、教學內容的開放性。由於開放性課堂與封閉性課堂是兩種不同的課堂教學形態,因而安排的教學內容也就必然會有所不同。在封閉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完全是按照教材的設定進行教學。而在開放的課堂教學中,「活動」成為學生參與教學的主要形式,為此教學內容就不能按照教材的規定固定不變,它可根據課堂活動的需要和所實現目標的需要,做多方面的選擇。如開展「討論課」或進行「研究性學習」,就需要將教材的內容與課外的內容結合起來。另外,對教學內容的開放必然涉及到對教育內容的開放。它要求教師要從注重對學生思想和政治的關懷,轉變為除關懷思想和政治之外,更注重對學生現實生活的關懷、人生價值的關懷、自我個性的關懷、自我發展的關懷等。
4、教學時空的開放性。在傳統的教學中學生在課堂上所享有時間和空間是固定不變的,既按安排好的功課表在各自的教室上完每一節課,開放性的教學打破時空的界限,教學時間不在僅僅局限於課堂45分鍾,教學空間也擴展到教室學校之外,走向學生的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教師要樹立大課堂觀念,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自我思考、自我探索、自我發現以及進行更多的小組合作和交流,從而使學生的主動性、實踐性、創新性得以張揚。
5、教學評價的開放性。傳統的評價以考試成績作為唯一評價指標,這顯然是不合理的。開放性的評價既重視學生對本課程基本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更注重考查學生在思想品德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是否開始形成了好公民所應有的態度、能力、價值觀和行為。教師在評價時要真實、公正、可信,要客觀記錄和描述學生的狀況和思想品德發展狀況及發展需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自信心和進取意識。對學生的學習評價不僅要重視結果,更要注重發展、變化和過程,要把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注意給予學生足夠的機會展示他們的成績。要重視學生、教師和家長在評價過程中的作用,使評價成為學生、教師、家長等共同參與的交互活動,使評價過程成為促進學生、教師共同發展的過程。要重視對學生評價的反饋,反饋是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論採用何種評價方式或方法,評價結果都應反饋給學生。
三、課堂教學的實踐性
新課程強調課堂教學要注重與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的聯系,通過學生自主參與的、豐富多樣的活動,擴展知識技能,完善知識結構,提升生活經驗,促進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課堂教學的實踐性不僅僅是指傳統認識上的要增強學生的實踐活動,實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還包括這樣兩種含義:一是使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有足夠的能動活動,從而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二是精心設計和具體實施教學活動,使學生通過多種活動和充分的活動時間,既能夠實現理解、認知、探索和創造,又能夠得到體驗、交流和表現。新《課程標准》明確規定,「用於開展學生課堂活動和相關實踐活動的時間不少於總課時的20%」。在此基礎上,增加了原有活動要求,強調在活動中學,在活動中用,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為此,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有充分時間讓學生進行主動活動。通過各種形式如解決實際問題、搜集分析信息、發展情感、模擬或表演等課堂活動教學活動,以及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政治小論文、參觀訪問、社區服務,以及引導學生搜集資料,舉辦展覽、壁報等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主動地思維參與中、在能動活動中,自己探索知識,交流體驗和進行創造性思維的鍛煉。通過實踐讓學生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確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並在實踐中培養和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心理素質。
新課標明確指出,思想政治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課堂上,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和社會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的學習活動,拓寬學生學習空間,增加學生理論指導實踐的機會。新課程以廣闊的自然和社會作背景,與社會、學生的實際生活有著廣泛聯系。在平常教學中,要注意把學生的生活內容滲透到教學過程中,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激活課堂氣氛。教是為了學,學是為了進一步的學習,教師要立足課堂,教給方法,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又要放眼課外,注重引導,延伸學習活動,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既能促使學習精神狀態形成高潮,又能有的放矢的有效地解決學生自己的思想問題。時代性是政治課的突出特點,把熱點問題引入政治課堂,這種創造性和批判性的教學有助於「內在的信息處理」。它既可以使學生學習的精神狀態得以升華,又可以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習慣和能力,同時,也藉以抓住契機對學生進行愛祖國、愛社會主義等思想教育和人生觀、價值觀等的教育。為了開展世界觀人生觀教育,有一位老師開了一節《幸福是什麼》的課。他帶領學生到SOS兒童村,訪問7號家庭的媽媽黃雲。黃雲是一位十分優秀的兒童村媽媽,她有著豐富的人生經歷,有著自己對幸福的深刻體驗和感受。教師和采訪小組的同學們收集了黃媽媽一家的有關資料、照片,製作成了課件。第二次課的時候,他首先聲情並茂地向全班同學介紹了黃媽媽的有關情況,展示了有關資料,同學們被吸引住了。然後提出:「如果有機會采訪黃媽媽,圍繞:『幸福是什麼',你將怎樣向她提問?」,同學們分為學習小組進行研究討論,設計出了采訪提綱。這時,教師從幕後請出了已被邀請來接受采訪的黃媽媽。黃媽媽的出現使課堂沸騰了,小組代表開始進行采訪。訪問黃媽媽「您為什麼要選擇這樣一個職業?」、「您還這么年輕,您不想有自己的家,不想有自己的孩子嗎?」、「在您現在的生活中,讓您覺得最幸福的事情是什麼?」、「您那麼愛您的孩子,他們愛您嗎?」、「您覺得什麼是幸福?」……同學們提出了一個又一個他們關心的問題。黃媽媽深情而又平靜地講述著自己的故事,訴說著自己的心情。同學們被深深地打動了。采訪結束了,教師請同學們談談自己的感受和體會。從同學們充滿真情的發言中,不難看出他們的心靈經受了一次很好的洗禮。
四、課堂教學的綜合性
新課程從學生適應社會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與發展的實際出發,要求對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國情等多方面的學習內容進行有機整合,注重知識的關聯性和整體性。同時達到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一體的教學目標的有機統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始終應該堅持以基礎知識為支撐,引導學生聯系生活中的事例或結合其他教學資源展開相關活動,觀察學生的情感、態度,及時與學生交流、溝通,引導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
課堂教學目標是一個多維和多層次的目標系統,教學目標系統是由縱向和橫向的多個彼此相關的目標群構成。全面和綜合地考慮課堂教學目標,確立其目標系統,是課堂教學落實素質教育的第一步。課堂教學中的素質教育應圍繞三項主要目標實施:(1)教養目標:即傳授科學文化知識,提高科學素養,培養學習和運用知識的技能。(2)教育目標:即培養思想道德素質。(3)發展目標:即發展智力,培養能力,學會學習及培養相關的心理素質。教師的教學應樹立「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觀、學生觀。在課堂教學中應考慮本學科的綜合性,面向全體學生,全面完成課堂教學的各項任務,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面對並關心每一個學生,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所得,有所發展。教師應根據不同對象,確立不同的培養目標和任務,運用不同的教學形式和方法實施分類推進或分層教學,使學生各得其所、各展其長和各成其才。
由於課堂教學是一個復雜的開放體系,所以必須以系統論為指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現有水平,在認真領會教材意圖的同時,學會靈活、能動地運用教材,根據學生實際進行必要的增刪、調整,這樣才能從「有限」的教材中無限延伸。同時,新的課程更注重貼近學生生活,都具有很強的時代性、針對性和主動性,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關系密切,教學內容涉及社會生活的很多領域,這就要求我們政治教師要善於收集各種素材,整合各種課程資源,充分有效的利用這些資源為課堂教學服務。此外,作為政治教師,我們還應該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生活、走向社會,充分發揮和挖掘教學體系中諸因素的資源優勢,加強學科之間的聯系,合理配置教學資源,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獲取最佳的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幾個基本特徵是個有機的整體,貫穿於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民主性是實現課堂有效教學的前提和條件,開放性和實踐性是實現課堂有效教學的關鍵和途徑,綜合性是實現課堂有效教學的目標和目的。只要我們的課堂教學能夠充分體現新課程的新理念,把握好課堂教學的基本特徵,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堅持正確的思想導向,加強聯系生活實際,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道德實際,那麼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是有效的教學,我們也一定能與新課程改革一起成長。
⑶ 課堂教學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以教為主的教學過程設計的基本要素:
一、學習者分析:學習者分析主要包括學習准備的分析和學習者學習風格的分析。
1、學習准備是學生在從事新的學習時原有的知識水平和原有心理發展水平對新的學習的適應性。任何教學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的准備狀態,而且任何教學都是以學生的准備狀態作為出發點。學習准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學習者從事該學習的心理、生理和社會的特點,包括年齡、性別、學習動機、個人對學習的期望、工作經歷、生活經驗、經濟、文化、社會背景等一般特徵;二是學習者對從事特定學科內容的學習已經具備的知識技能基礎,以及對該項學習與態度。
2、學習者學習風格是國內外教育心理學研究人員一直在努力探索的重要課題之一。有的人將它定義為,「學習風格是指對學習者感知不同刺激、並對不同刺激作出反應這兩個方面產生影響的所有心理特性。」;還有人認為,「學習風格是學習者持續一貫的帶有個性特徵的學習方式,是學習策略和學習傾向的綜合」。
二、學習需要分析:在教學系統設計中,學習需要是一個特定概念,指學習者學習情況前的狀態與所期望達到的狀態之間的差距,或者說,是學習者目前水平與期望學習者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距。差距指出了學習者在能力素質方面的不足,指出了教學中實際存在和要解決的問題,這正是經過教育或培訓可以解決的學習需要。可以說沒有差距就沒有需要,也就無從談起要解決什麼了。
1、分析學習需要是指通過系統化的調查研究過程,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確定問題的性質,論證解決該問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核心是發現問題而不是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具體包括三方面的工作:一是通過調查研究,分析教學中是否存在要解決的問題;二是分析存在問題的性質,以判斷教學系統設計是否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合適途徑;三是分析現有的資源及約束條件,以論證解決該問題的可能性。
2、通過學習需要分析可以獲得有關「差距」的資料和數據,由此可形成教學系統設計的總目標(即解決了「為什麼」和「是什麼」)。有了總目標,就可以尋找相應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即達到目的的手段(解決「如何」),從而最終解決問題。如果沒有搞清楚真正的問題所在,後繼工作都難免陷入盲目。可見這個總目標是教學系統設計的一系列後續步驟(如內容分析、目標編寫、策略制定、媒體選擇以及評價等)的重要依據。所以,學習需要分析的成功與否,總目標是否明確,直接影響到教學系統設計各部分工作的方向和質量。
通過學習需要分析,論證了教學系統設計是否是解決問題的必要途徑以及在現有資源和約束條件下是否可解決問題。這就避免了只需較少投資和人力卻動用大量人力、物力來設計和開發教學而效果不佳的情況;也避免了動用大量人力、物力來設計教學但在現有條件限制下不能實施,甚至設計的是學生已經具備而不需要教學的情況。所以說,通過學習需要分析,可以讓教師與學生的精力、時間以及其他資源被有效地利用來解決教學中真正的問題,從而提高整個教學效益。
三、解決問題的可行性分析:
1、分析資源與約束條件:要進行可行性分析,必須收集資源和約束條件等信息。資源一般指能支持開展教學系統設計活動和解決教學問題的所有人力、物力和財力。而約束條件則指對教學系統設計工作和解決教學問題起限制或阻礙作用的事物--人、財、物。也就是說支持開展教學系統設計的人、財、物就是資源,反之限制、阻礙開展教學系統設計的人、財、物就是約束條件。
2、設計課題的認定:通過教學系統設計的必要性分析之後,確定應進行的教學系統設計項目;通過資源和約束條件的分析之後,去掉那些條件不允許的項目,那麼留下的應是須用教學系統設計而且可行的項目了。
3、闡明總的教學目標:一旦設計課題確定後,一般要給這個課題起個名字,然後提供關於這個項目要解決問題的總的陳述,也就是總教學目標的闡明。學習需要分析通常發生在以系統為中心的設計模式(系統級)和以產品為中心的設計模式(產品級)中,其實,在以課堂為中心的設計模式(課堂級)中,教師也經常在作以目標為內部參考的學習需要分析,只是涉及面不大,無須單列步驟解決。無論是系統級、產品級、或課堂級,通過學習需要分析所形成的教學總目標均是指導教學系統設計繼續進行的總的依據,為後面的內容分析、策略制定、評價等提供了可靠的基礎。
四、教學目標的設計:了解了教學目標的內涵、功能及各種教學目標分類的理論後,接著就應該討論在課堂教學中設計教學目標的問題。
1、教學目標的整體性:教學目標是一個系統,它由教學目的決定,包括課程目標、單元目標和課時目標三個層次。通過逐層具體化,這個教學目標系統構成一個上下貫通、有機聯系的完整體系。
2、教學目標的靈活性:由於學習者的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存在著差異,因此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必須具有一定的靈活性。教師要認真鑽研,在教材中區分出哪些是最低限的大綱材料,哪些是完整的基本材料,哪些是加深的材料。然後制定出靈活而富有彈性的課堂教學目標,這種目標一般可分為三個層次:
(1)符合大綱所提出的最低限度要求,達到合格水平的目標。它是學業不良學習者應完成的目標。
(2)符合大綱所提出的各種基本要求,達到中等以上水平的目標。它是學業中等學習者應完成,並鼓勵學業不良學習者完成的目標。
(3)符合或超出大綱所提出的最高要求,達到優秀水平的目標。它是學業優良學習者應完成,並鼓勵學業中等學習者完成的目標。
3、教學目標的層次性:教育是一種循序漸進的活動。學校教育是以學年、學期為單位加以組織與實施的,不能期望學習者一下子就能達到教育的最終目標。因此教學目標的層次要與學習者接受教育的層次相適應。
此外,教學目標本身也有層次的關系。比如,在布魯姆的認知目標中,從知識開始,經過理解、運用、分析、綜合到評價,這六個目標就有一個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關系。這是在設計教學目標時必須注意的。
4、教學目標的可操作性:教學目標應是可觀察、可測量的。
(1)教學目標的行為主體須是學習者而不能是教師。在這個意義上諸如「培養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這樣的目標表述是不恰當的。因為它的行為主體是教師而不是學生。這樣表述意味著只要教師組織學習者進行了相關活動,目標就算達成了。至於學習者達到了多少預期的學習結果,則是另外一件事了。
(2)教學目標須用教學活動的結果而不能用教學活動的過程或手段來描述。
(3)教學目標的行為動詞須是具體的而不能是抽象的。所謂具體,是指這一動詞所對應的行為或動作是可觀察的。
五、教學模式與教學策略的設計:教學策略就是在不同的教學條件下達到不同的教學結果所採用的不同的方式、方法、媒體等。我們根據教學策略所處理對象的不同,把教學策略分為兩類:
1、教學內容處理的策略,指對教學內容進行處理的方法。這一類教學策略在目前的「教學論」中很少涉及,而是作為課程論的內容。但是,隨著認知心理學的發展,特別是認知策略在教學中的應用,人們總結出了很多可以使教學更加有效的處理教學內容的具體方法,如編制先行組織者、繪制概念圖等。這些具體方法是直接指向教學的,能夠增加教學設計的有效性,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有必要進行系統研究和應用。
2、教學活動中的策略,通常是指教師所用的教學方法和選擇教學媒體所用的策略,它直接指向教學過程。
六:教學評價:教學評價是指以教學目標為依據,制定科學的標准,運用一切有效的技術手段,對教學活動過程及其結果進行測定、衡量,並給以價值判斷。教學設計成果的評價屬於教學評價范疇,始於20世紀30年代的現代教學評價的一套理論和技術對教學設計成果的評價具有直接指導作用。教學設計成果的評價的實質是從結果和影響兩個方面對教學活動給予價值上的確認,並引導教學設計工作沿著實現預定目標方向進展。
1、教學評價的種類:依照不同的分類標准,教學評價可作不同的劃分,例如,按評價基準的不同,可分為相對評價、絕對評價和自身評價;按評價內容的不同,可分為過程評價和成果評價;按評價功能的不同,可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按照評價分析方法的不同,又可分為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
2、教學評價的原則:為了做好各種教學評價工作,必須根據教學的規律和特點,確立一些基本的要求,作為評價的指導思想和實施准則。具體來說,教學評價應貫徹以下幾條原則:
(1)客觀性原則:這條原則是指在進行教學評價時從測量的標准和方法,到評價者所持的態度,特別是最終的評價結果,都應符合客觀實際,不能主觀臆斷或摻入個人情感。因為教學評價的目的在於給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以客觀的價值判斷,如果缺乏客觀性就會完全失去意義,還會提供虛假信息,導致錯誤的教學決策。
(2)整體性原則:這條原則是指在進行教學評價時,要對組成教學活動的各個方面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評價,而不能以點代面,以偏概全。由於教學系統的復雜性和教學任務的多樣化,使得教學質量往往從不同的側面反映出來,表現為一個由多因素組成的綜合體。因此,要真實地反映教學效果,必須對教學活動從整體上進行評價。
(3)指導性原則:這條原則是指在進行教學評價時,不能就事論事,而應把評價和指導結合起來,不僅使被評價者了解自己的優缺點,而且為其以後的發展指明方向。也就是說,要對評價的結果進行認真分析,從不同角度查找因果關系,確認產生的原因,並通過信息反饋,使被評價者明確今後的努力方向。
(4)科學性原則:這條原則是指在進行教學評價時,不能光靠經驗和直覺,而要根據科學。只有科學合理的評價才能對教學發揮指導作用。科學性不僅要求評價目標標準的科學化,而且要求評價程序和方法的科學化。
⑷ 課堂教學管理的本質特徵有哪些
我們在課復堂上經常有這制樣的經歷:當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多次詢問學生之後,學生仍然無動於衷,於是教師就把問題的答案呈現給了學生.這是因為很多老師認為學生不回答,老師把答案講解給學生,效果會更好,效率會更高.也有很多老師認為讓學生採用交流、互動的形式太浪費有限的教學時間,認為直接教授法是高效的教學方法.可是事實證明,學生這樣學到的知識是不牢固的知識,是不能轉入長時記憶和有效內化的,對於學生的終身發展是極其不利的.
學生的「參與」是主體對活動的能動性作用過程,是能力和傾向的統一.所以主體參與絕不僅僅是一種形式,更重要的是一種狀態.而且是一種亢奮、激動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學生或靜心默讀,或全心朗讀,或潛心思考,或積極爭辯,或大膽陳述……
⑸ 教學活動的基本特點是什麼
教學活動的基本特點是寓教學於活動之中,它提供一種富有趣味性和競爭內性的教學環境,激發學容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在富有教學意義且教學目標明確的活動中得到訓練或有所發現,取得積極的教育效果。教學活動強調教學性,有著明確的教學目標和具體的教學內容,並且含有經過仔細推敲和總結的活動規則。
在英語課堂中開展活動教學,體現了「玩中學」的教育理念,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學習與發展,還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紀律性、組織性、責任心和集體主義精神。
⑹ 什麼是"有效教學""高效課堂"具有哪基本特徵
教師要想明確目標,就要在課前做到兩個研究到位:一是研究教材到位——整體把握學科知識結構,科學劃分課時內容層次;二是研究學生到位——找准知識起點,理順學生認知次序。2.
有效教學是學生高度參與的教學
我們在課堂上經常有這樣的經歷:當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多次詢問學生之後,學生仍然無動於衷,於是教師就把問題的答案呈現給了學生。這是因為很多老師認為學生不回答,老師把答案講解給學生,效果會更好,效率會更高。也有很多老師認為讓學生採用交流、互動的形式太浪費有限的教學時間,認為直接教授法是高效的教學方法。可是事實證明,學生這樣學到的知識是不牢固的知識,是不能轉入長時記憶和有效內化的,對於學生的終身發展是極其不利的。
學生的「參與」是主體對活動的能動性作用過程,是能力和傾向的統一。所以主體參與絕不僅僅是一種形式,更重要的是一種狀態。而且是一種亢奮、激動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學生或靜心默讀,或全心朗讀,或潛心思考,或積極爭辯,或大膽陳述……
同時教學過程是一個互動的過程,不是一個單向傳遞的過程。學生在主體參與的同時,還要加強合作學習。社會認知理論認為:人只有在與他人合作過程中,主動加工那些對個人有意義的信息,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大量的研究也表明了合作學習的價值。所以讓學生的學習成為有意義的學習,合作是必不可少的。
⑺ 優質課基本的特徵有哪些
1、自主學習的程度。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去訂學習目標,選擇學習方法,監控學習過程,評價學習結果的一種能動的、創造性的學習方式。
2、合作學習的效度。合作學習是指共同的學習目標,採用小組或團隊合作的方式進行的學習活動。他以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分組原則建立的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通過系統利用教學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促進學生學習。
3、探究學習的深度。從本質上說,探究學習是一種發現學習,具有深刻的問題性、廣泛地參與性、豐富的實踐性與開放性。他要求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載體,創設一種科學研究的情景,通過學生搜集、分析、處理信息,獨立地發現問題,獲得知識技能、形成感情態度價值觀的探究活動。
(7)課堂教學的基本特徵什麼性擴展閱讀
優質課的不足:
優質課的評價系統不合理,一些地區評委多年不變,思想僵化,觀念陳舊,學霸氣十足。另外,熱衷於優質課的組織者,除了好大喜功,追求表面的熱鬧與喧嘩,背後卻少不了利益驅動。
各種名目的參評組織費、食宿費、旅差費,構成了一個收益不菲的產業,組織者與評委也收入可觀。一些教師為獲獎,千方百計與評委拉關系,使人與人之間關系庸俗化,使評獎公正性大打折扣,優質難優,這已是不爭的事實。
⑻ 教學過程有哪些特點
(1)教學是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前人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已知知識和已知理論。首先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教書即傳授知識。教師有育人的活動包括教學生如何做人的活動但這是不離開知識傳授的教師在傳授知識的活動過程中肩負教學生做人的使命教師有組織學生的活動但這種組織活動的基本目的是為傳授知識活動能夠順利展開服務的。其次學生學習知識具有間接性。已知知識和已知理論就是教學的內容即課程、教材。教學內容是從人類已獲得的、逐漸積累起來的文化科學知識總庫中精選出來的它反映著時代的要求是隨著時代發展變化而變化的。學生一方面所習得的都是他人和前人的知識另一方面這些知識僅靠直觀、直感是很難習得的有大量看不見、聽不著、摸不到的東西還有藉助實物、圖像甚至先進的儀器設備也看不見、聽不著、摸不到而只能靠理性思維才能把握的知識。間接性既依靠這種思維能力實現同時又對發展這種能力起作用。再次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影響是雙向的但不是「對稱的」。教師影響學生學生也影響教師但教師對學生的影響與學生對教師的影響在性質上有差別。前者是有目的、有組織進行的顯性和隱性的影響形式都有。而學生對教師的影響主要是無意展開的更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自身的體驗。根據這些特點管理教學就要充分考慮教學內容的時代性認真落實國家有關中小學課程的計劃、大綱、教材等的要求把教師傳授知識作為衡量教師工作的基本標准發揮教師傳授知識的主導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潛能積極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2)教師向學生傳授書本知識主要在課堂上進行。課堂教學是根據課程計劃、教學大綱和教科書等的規定進行的作為學校領導者要集中力量抓好課堂教學。由於書本知識是別人在實踐中取得的不屬於學生的直接經驗學生不容易理解和鞏固。因此教學管理就要充分考慮課堂教學的內容、方法、手段等做到內容要精選方法要有效手段要先進要盡可能利用感性材料盡可能利用直觀、直感發揮感覺器官的作用理論聯系實際使學生能把感性與理性、具體與抽象結合起來保證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3)教學與教育緊密聯系。教學過程對學生來說既是認知發展過程包括意志和情感發展過程也是受教育的過程。除教師的教育外知識本身也有教育因素學生通過知識學習不僅獲得了知識和技能而且在情感、意志、品德等方面也隨著發生變化。學生品德優良、意志堅定獲取知識的主動性就更強學生文化科學知識不斷充實也能促進學生認識能力等不斷提高。所以教學管理在主抓教學工作的同時要兼顧到育人的職責教師要擔負起這方面的楷模學校要盡力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健康成長的氛圍和外部環境切實做到教育教學並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