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語文高品質課堂教學設計探究

語文高品質課堂教學設計探究

發布時間:2021-02-06 11:22:27

A. 語文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有何特點,有哪些詞略可以借鑒

詞略借鑒的不太知道。如果你是學習課堂教學設計的話,首先要學會品味別人的課堂教學,結合自己的特點,形成自己的觀點,然後以學生發展為本,充分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為宗旨來具體設計。

B. 語文課堂教學設計應著眼於哪幾個關鍵點

?教學設計也稱教學系統設計,是教育技術學科的重要分支,形成發展於20世紀60年代。它包括宏觀設計和微觀設計,主要是運用系統分析方法,解決教學?問題,以優化教學效果為目的,以傳播理論、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為基礎,具有很強的理論性、科學性、再現性和操作性。課堂教學設計屬於微觀教學設計的范疇。
????教學設計是把學習者系統作為它的研究對象,所以教學設計的范圍可大到一個學科、一門課程,也可小到一堂課、一個問題的解決。從整體上教學設計可概括為以下三個層次:以系統為中心的設計、以課堂為中心的設計、以產品為中心的設計。鑒於我國目前的教學組織是以課堂教學為主,課堂教學設計是教學設計中運用?最多的一個層次,而且從研究范圍上講教案只是教學設計的一個重要內容,因此教學設計與教案的層次關系是不完全對等的。
????教案是「課堂、教師、教材」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思想的體現,它的核心目的就是教師怎樣講好教學內容。教案的編寫很重視對學生進行封閉式的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卻常常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樣的後果是便於學生的知識增長,而不利於他們的能力培養。
????教學設計不僅重視教師的教,更重視學生的學,怎樣使學生學得更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是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所以對學習者進行特徵分析是教學設計不可缺少的步驟,體現了現代教學理論的鮮明性。它強調教師地位和學生主體地位的辨證統一,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教學設計非常重視對現有媒體的設計和充分?利用,以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效果,少數教師圍繞媒體而展開課堂教學的設計活動。教學設計也非常重視教學目的和教學評價的設計,因而從傳播學的角度上看,制定教學目標和實施評價教學系統分別具有前瞻和反饋的作用,是教學信息傳播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C. 如何進行有效的語文教學設計與實施

新課程的實施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它給我們的課堂吹來了春風,課堂變了,學生活了。可更多的是,我們的教師茫然了,從傳統教育走過來的教師似乎早就知道課該怎麼上,可現在卻不知道了。經過了許多次的培訓,聽了許多次的講座,隱隱約約中似乎對新課程有了一些理解。可這時代變化太快,還沒等教師們反應過來,有些專家又開始否定這個,肯定那個,在教師面前又出現了那麼多的岔路,分不清楚哪一條是真正通往新課程的路。我自己是工作在第一線的一名普通的班主任,對此,我是深有體會的,新課程給我帶來快樂的同時,也有許多的痛苦。在教學中,我不斷肯定自己,又不斷否定自己。我想成為一名有思想的語文教師,可感覺又是那麼難,路是那麼遙遠,但我是不能放棄的。自從聽了遼寧省數學教研室李曉梅主任的報告,我深深懂得,作為一線教師,更需要思考的是我們的教學。經過一些淺薄的思考,我試圖和大家一起來探討如何進行有效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以供大家參考,其中的觀點也未免有些可笑,還望各位專家給予指正。
一、 制定適切的教學目標
教師應根據「課程標准」目標和要求,參照教材所規定的目標和要求,聯系教師、學生以及教學環境的實際情況,制訂集中、明確、適切的,有針對性、層次性的課堂教學目標。「集中」是指一堂課的教學目標要重點呈現一堂課的主要任務,將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表述時應盡可能地將三者加以整合。「明確」是指所制訂的目標指向清晰,表述具體得當,要陳述可以觀察到的學生的具體行為,說明產生這些行為的條件,以及指出評定行為的標准,以便操作和評價,例如字詞學習,應具體到能認讀識記哪些字,在什麼條件下積累哪些詞語並達到怎樣的程度等;又如了解課文內容,應具體到了解什麼內容,在怎樣的條件下完成,完成到怎樣的程度。「適切」是指所制訂的教學目標應符合學生的實際,教材的特點,不隨意拔高或降低教學要求,並有一定的針對性:在制訂重點精讀課文的目標時,要注意將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目標,在整合的基礎上進行細化。對要求學生獨立閱讀的略讀課文,則不必各方面逐條羅列,選一、二方面作重點表述即可;在制訂寫作課目標時,可以從「觀察」、「選材」、「表達」等方面加以具體表述,如提出「觀察」的具體內容,從哪方面進行選材等。
情意目標的制訂,應注意結合閱讀內容和生活體驗,引導學生在聽、說、讀、寫的語言實踐過程中認識並認同相關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逐步地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自主體驗,感受到生命的價值;在教學目標中使其顯性化,在教學過程中做到無痕化,發揮「潤物細無聲」的育人功能。
每一堂課的目標不是孤立的、靜止的,學生的學習水平也是循環反復、螺旋上升的。教師備課時應從學生的知識積淀、心理期待、文化准備等諸方面做全面地分析,結合單元目標、學期目標和年段目標作整體思考,使近期目標和遠期目標、具體目標和一般目標有機結合。
二、 有效地進行教學設計。
(一) 分析學生情況。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方式,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從學生的發展需要出發,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但是,究竟該怎樣以學生為主體?如何了解學生的需求?這些問題都沒有現成的答案。要找到答案,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進行學情調查。我們都知道,科學的學情調查是新課程下優化教學的一種手段。可現實情況是,一方面,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沒有有意識地作過學情調查和預測,很難真正了解學生的情況。另一方面,目前關於學情調查的相關研究很少,可供參考的書目和資料也很欠缺。因此,要想優化教學、漸漸讀懂學生,還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實踐和探索,作好學情調查。「學情」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不同能力差異和特點的具體情況。因此,學情調查不僅要調查學生的學習起點,還要調查學生的學習風格、學習速度、自主行為能力、能力傾向、興趣點、學習動機、情感態度的性格表現、情緒的性格表現、意志的性格表現,等等。新時期以來,我們提出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要讓學生掌握學習的自主權,但這並不是讓教師袖手旁觀或是任其自然。相反,這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毋庸置疑,學情是客觀的,只要有教學、有學生,就有學情問題。與此同時,學情又是不斷變化的。在教學活動中,時間過了,內容換了,難度改了,甚至天氣變了,都會對學情產生影響。因此,每一個教學內容,每一個教學環節,學生的每一次學習活動,教師都應做到心中有數。關注了學情,掌握了學情,教師才有「引」的方向,才有「導」的重點。另一方面,學情的多樣和多變,並不意味著我們無法了解和把握學情。教師可以走到學生中間,去傾聽、觀察、訪問,可以察言觀色,可以舉一反三,可以旁敲側擊,還可以檢視他們的學習效果。總之,教師應通過各種方式來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而通過各種手段和方法去改變學情,使之調整到最為適宜教學活動展開的狀態。

(二) 組織教學內容。
課堂教學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努力使學生保持持久的、穩定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一是要重視設置問題情境,把教材知識內容巧妙地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二是要遵循思維規律,抓好感悟、理解、實踐三個環節,精心創設突破難點、激活學生心理素質、培養思維能力的學習情景;三是要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利用教學課件、網路資源等,使現代信息技術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結構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四是鼓勵學生對文本質疑,向教師提問,為學生提高問題意識創設問題情境。要指導學生提問的技能,培養學生由提出疏通性的問題到提出深究性、延伸性的問題,再到提出鑒賞性、評價性的問題。
具體從拼音方面來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識字與學習漢語拼音看作一個有機的整體,引導學生既能藉助漢語拼音認識漢字,也能藉助漢字的發音來學習漢語拼音的拼讀,幫助學生建立起音與形之間的聯系;加強漢語拼音的拼讀訓練,在學生藉助漢語拼音識字、閱讀以及運用音序查字法查閱工具書的過程中,逐步提高獨立拼讀的能力;認識到漢語拼音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的漸學漸熟的過程,可根據教材的特點以及不同階段的教學重點,適時地進行滲透、強化和鞏固;不進行漢語拼音字母的抄默訓練。
(三)選擇教學方法。
1、質疑。
質疑是創新的起點,質疑是思維的火花,質疑是進步的階梯,質疑是成功的關鍵。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學生質疑是至關重要的。這決不是形式主義,也不是為了熱鬧而裝點花瓶。讀書有疑源於思,這是思維的結晶,也是智慧的明燈。小學語文課上,學生面對《海底世界》這一課的插圖向老師提出疑問:「章魚不是10條腿嗎?怎麼書上只畫了6條?」這難道不令人吃驚嗎?我們都吃過章魚,但從來沒注意到它有幾只觸手,更不注重科學界對章魚的分類還有分歧。雖然學生的理解有失偏頗,但他能向教材挑戰,這就難能可貴了。教師要注重質疑解疑能力的培養,留足時間,激勵表揚,讓學生由不敢問到大膽問再到善於問;我們要真正解放學生,樹立正確的語文教學觀,淡化語文教師的表演欲,從興趣、情感的激活入手,培養學生的表現欲。
2、實行學生主動參與的探究式學習。
《語文課程標准》強調指出:「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既然「語文學習」是一種生活,學生便是學習的主人,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過程」。探究式學習,簡言之就是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主動的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探究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增進思考力和創造力。而語文教學活動長期以來主要以教師的「傳道、授業、解惑」為主要的教學方式,強調記憶性成為語文教學的一大特點,教學中較少有學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維過程。這種重記憶輕理解,重灌輸輕思維,單一、被動以接受為主的學習方式往往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負擔很重。這一狀況不利於學生學習興趣的養成,而且嚴重影響到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影響著學生思維的發展。
(四)運用多媒體。
教育學家誇美紐斯說過:「教學藝術的光亮是注意力。有了注意力,學習的人才能保持心裡不跑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可見注意力是獲得良好學習效果的一個重要前提。現代教育技術在吸引學生注意力方面有著所不可比擬的優勢。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時,顯現在顯示屏上的課件不僅將學生從單調的「黑白世界」帶入了絢麗的彩色世界,而且圖文聲像並茂,直觀動態,富有表現力,給學生以視覺、聽覺等多角度的感官刺激,極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在教學《要下雨了》這篇課文時,就利用了多媒體為孩子播放了動畫片,動畫片的形式鎖住了孩子的視線,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所以,我們的教師要努力走在時代的前列,做信息技術的有力「推銷員」,讓學生輕輕鬆鬆的進行學習。
三、改進評價方式。
教師應始終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習過程。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要考慮每一個學生的起點,使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橫向評價與縱向評價、主觀評價與客觀評價相結合。
檢測要注意體現日常性、選擇性和開放性。注重以鼓勵、表揚等積極性的評價為主,尊重學生個體讀文的獨特體驗,重在激勵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
漢語拼音能力的評價,主要考察學生藉助拼音認讀漢字、查閱工具書的能力,不從默寫音節,為漢字注音等角度去考查、評價學生。二年級時進行相關的漢語拼音的驗收。一二年級識字能力的評價,應將平時的學習與階段性檢測結合起來,學生在語言環境中能認讀所學漢字的60%為合格,達到80%即為優秀。寫字能力的評價,重在寫字態度和習慣,以及書寫的規范。閱讀能力的評價,重在檢測學生基礎積累,對文章整體把握的能力,結合課文的具體語境理解詞義、句義能力,依據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進行比較流暢表達的能力等。口語表達能力的評價,重在鼓勵學生說話的自信心,以及語言表達的連貫性、清晰性,不重表達技巧。寫作能力的評價,二三年級從能根據圖畫內容、閱讀內容寫清楚幾句話逐步做到能根據圖畫內容、所提供的話題、情景、相關詞語寫清楚一段話,做到句子連貫,意思清楚;四五年級從能注意觀察生活中的事物,能記錄自己感興趣的、受感動的生活內容,寫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逐步做到能留心觀察生活中的事物,能將自己感興趣的、受感動的生活內容生動地描寫出來,能反映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想法。
總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以上我所談到的僅是追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個不成熟的觀點。相信只要我們每個教師精心專研,細化教學環節,不斷地自我否定和超越,課堂教學一定是有效的,一定會成為學生全面發展的最堅實的陣地!

D. 如何打造高校語文課堂教學設計

如何打造高校語文課堂教學設計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是一種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復雜性活動。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道路上,沒有邁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對他來說,這是一堂無益的課。無效的勞動是每個教師和學生都面臨的最大的潛在危險」。課堂教學應該是各種樣式、各種方法,都在競爭,都在開放,這才是大好局面。真正的小學語文課堂應該是高效的課堂,是探究的課堂。那麼,什麼是高效課堂呢?我認為,高效的課堂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在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獲得明顯且全面協調的發展。具體地講,從教師的角度講,高效的課堂教學是指促進學生高效學習的教學;從學生的角度講,高效的課堂教學是指學生獲得顯著發展的教學,這里的「發展」是指具有全面性、整體性、持久性的發展;從投入的角度講,高效的課堂教學是指教學投入少但教學產出高的教學。
在課程改革如火如荼進行的今天,小學語文課堂究竟應以什麼樣的姿態才是最有效的課堂教學方式?該如何打造小學語文高效課堂呢?我個人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 創情設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人的一種帶有趨向性的心理特徵。學生對所學知識一旦產生興趣,就會產生一種對知識的好奇與渴望,就想探究其奧秘,就會主動、積極、執著地去探索。那麼如何利用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1、精心導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導語是一堂課的切入點。著名特級教師於漪老師說過:課的開始,其導入語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而語文課堂的導入也應該精心構思,巧妙設計,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諧美、懸念美,使教學過程引人入勝,扣人心弦,生機盎然,充盈著美的氣息,讓學生感受一種神聖、魅力和詩意。精心設計課堂導語,先聲奪人,可以喚起學生強烈的「樂知」、「樂學」的慾望。設計優美生動的導語,創設一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美的情境,叩開學生的心靈,是很重要的,可使學生或悄然動容,或神思飛越,或躍躍欲試,或期待盼望,從而很快進入「共振」的境界。如:學習《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導入時課件出示有關西沙群島的風光和物產短片,讓學生初步感知西沙群島的美麗和富饒,讓學生通過畫面感知西沙群島的美麗和富饒,產生走進文本的慾望,達到一種「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果,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
(1)、激發興趣,設置懸念
入選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內容很豐富,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導語時首先要考慮如何激發學生對這些課文的學習興趣,能喚起學生的注意力,拓展學生的思維跨度,使學生處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憤」、「悱」之中。
(2)、觸及重點,短小精悍
導語設計貴短,切忌「作者生平」、「時代背景」、「創作過程」等內容簡單羅列;過於冗長的導語,除了有喧賓奪主之嫌外,易使學生疲勞、注意力分散。
(3)、創設氣氛,營造氛圍
語文課程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容,對人們的精神領域產生著深廣的影響,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學生隨時受到語文材料的熏陶感染,並產生獨特的體驗。人文性和情感性決定了我們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要努力營造出動人的教學情境與氛圍。而選進教材的課文,絕大部分是文質兼美、情文並茂的名篇佳作,教師在設計導語時,除了考慮知識的傳授外,還必須把握文中的「情」,以創設一種氛圍,使學生入情、移情、冶情。
2、 激情授課,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應把自己的激情完全融入授課過程當中,讓教師的情感與授課內容同興奮、同疑問、同激昂、同探求。充分利用自己的形體語言來配合授課內容,並且要把學生的情緒也引入教師的激情當中。如:學習《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播放海底的珊瑚、海參、大龍蝦的畫面,教師引導學生帶表情和動作朗讀,讓學生想像自己來到海底,看到了什麼樣的珊瑚?什麼樣的海參?怎樣的大龍蝦?並把他們的動作表演朗讀出來,這樣讓學生和老師同興奮、同疑問、同激昂、同探求,從而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設一種真實而復雜的問題情境,把所有的學習任務放置於這樣的情境之中,這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點燃學生的激情,讓學生不由自主地參與到相應的學習活動之中,這就要求創設的情境要著力體現出真實性、問題性、挑戰性、開放性、浸潤性。在《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這節課中,老師為孩子們創設了一個個情境,其中有碧葉相連的畫面,有輕松愉悅的音樂,有充滿童真的語言,有栩栩如生的表演,讓童真童趣在課堂上盪漾。如第四節:描寫了夏天迷人的夜晚、眨眼的星星和彎彎的新月,出現在靜謐的夜空,多美的意境。教師在學生想像的基礎上展示夏夜星空圖,在孩子們一聲聲驚嘆中深深感受到夏夜的魅力。再如,學習「穿梭」一詞,對二年級的孩子來說,是相對較難理解的。教師組織學生表演,兩名學生扮演可愛的蝴蝶,其他學生扮演美麗的花朵。老師娓娓道來:「孩子們,你們看,可愛的小蝴蝶在花朵叢中快樂地飛來飛去,從這朵花前穿過,又從那朵花後繞過,多快樂啊!這樣就是穿梭。」學生們在這樣輕松愉悅的生活場景中領悟了詞意。
二、積極鼓勵學生自主參與。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在參與中生動活潑地發展,在發展中積極主動地參與,人人都有參與和發展的機會。當然有效的參與不只是行動上的呼應,更重要的是思維的同步、情感的共鳴,同時這里的「參與度」不僅僅是學生個體參與的深度和有效程度,也是學生參與的廣度,真正自主高效的參與應該是全員參與、全程參與、主動參與、真實參與。
三、鼓勵質疑問難,引導學生創新意識。
學習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在教學活動中,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即培養質疑問難能力。那麼,如何使學生學會質疑問難,從而養成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呢?我認為這需要教師的一個引導過程。
1、審題激質疑:關鍵字句是題目的「窗戶」,透過「窗戶」才能領略內涵,引導學生讀題、審題,圍繞題目提出問題,不但可以訓練學生的審題能力,更能迅速地掌握題目的脈絡和內容。比如: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時,可這樣設問:「島」是什麼意思?「群島」又是什麼意思? 「西沙群島」在什麼地方?「富饒」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說是「富饒的西沙群島」?這樣引導學生通過對「富饒的西沙群島」的分析探究抓住了本文的中心線索或內容。
2、身邊小事啟質疑:除了課堂教學訓練學生質疑能力之外,應鼓勵學生多觀察生活實際,多問幾個為什麼,從身邊日常事務提高質疑問難的能力。總之,教師要鼓勵學生敢於提出疑問,引導學生產生疑問,進而發現問題,要給學生質疑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可以隨時質疑,會質疑本身就是思維的發展、能力的提高。通過質疑使學生獲得有益的思維訓練,變「學會」為「會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再發現問題」養成勤於思考
四、巧妙運用電教媒體,創設高效課堂
隨著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電教媒體逐步走入課堂,它彌補了傳統教學在情境營造、時空轉換、情感滲透、思維創新等方面的不足,以一種鮮明的教學特點,豐富的教學內容,形象生動的教學情境為特徵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顯示出它得天獨厚的優勢。教師優化運用電教媒體,對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打造高效課堂,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1、運用電教媒體,創設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小學生的心理特徵是好奇好動,他們樂於在玩中學、在動中求知、在喜悅中探索,所以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創設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是極其重要的。
例如:如教學《海底世界》一課,我利用電教媒體,給學生創設一種特定的教學情境,學生一邊聽著優美的音樂,一邊欣賞著五彩繽紛的海底世界,在教師范讀的引導下,學生被帶進了神秘的海底世界,並產生了如置身其中的感覺,從而萌發了"我要讀"的強烈慾望。又如《五彩池》一課,伴隨著優美的旋律,娓娓動聽的誦讀,屏幕上的五彩池千姿百態、形狀各異,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耀著各色光芒,真是神奇瑰麗、奇妙無窮。它以獨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中,揮之不去。學生余興未盡,情緒達到了最佳狀態,一種愉悅明快的情感在心底油然而生。此時,我因勢利導,以境引情,引導學生帶著五彩池的贊美之情朗讀課文。由於學生進入了課文描述的情境,被五彩池的神奇和美麗所感染,朗讀興趣隨之而生。
2、運用電教媒體,要堅持啟發誘導,淡化教學重、難點。
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萬,起點是一問」。一池死水,風平浪靜,投去一石,碧波漣漪。可謂一石擊起千層浪。教師的教學要能溫故知新,巧妙地啟發誘導,還要善於設疑,去撞擊學生思維的火花,淡化教學重、難點。
語文教材中,有些內容比較枯燥抽象難以理解,盡管老師講得口乾舌燥,學生還是不知所以然。在教學中,可以適時利用電教媒體將課文中抽象的內容、教學的重難點化難為易,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識,從而增強語文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和生動性,為釋疑解難創設巧妙的突破口。如《草原》一文中"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句子中的"勾勒"、"渲染"這兩個詞語比較抽象,難以用語言描述清楚。這時可利用電教媒體以動態的效果展示給學生,把中國畫和工筆素描的作畫過程維妙維肖地表現出來,給學生直觀的形象,教師再稍作點撥,學生茅塞頓開。這樣,原來枯燥的詞語立刻鮮活起來,本來不易於用言語解釋說明的也變得一目瞭然,同時,學生也通過形象的流動變化的畫面充分地領略到了草原風光的美麗,並沉醉其間,回味無窮。課文的難點也在不知不覺中巧妙地化解了。
3、運用電教媒體,努力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魯迅先生說過:「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於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興趣是一種具有積極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現代教學媒體為學生提供形象生動、色彩鮮艷、聲音清晰的感知材料,產生愉悅的視聽效應,使學生的多種感官同時刺激,從而產生濃厚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
例如,如如教學《瀑布》一課,教師可結合課文內容播放錄相,屏幕上那瀑布的聲響氣熱和壯觀景色,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學生的積極反應,不少學生翹首凝望,不約而同地發出驚嘆,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油然而生。這樣,電教媒體把無聲的教材內容變得有聲有色,化靜為動,帶著學生進入課文的情境之中,學生的大腦皮層始終處於最積極最興奮的狀態,對課文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很自然地步入積極思維的狀態之中。
總之,實施小學語文高效課堂,對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將有重要作用,我們一定要採取多種措施提高課堂效率,還需要我們全體語文老師不斷探索。相信打造高效課堂最終會成為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

E. 如何進行有效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

新課程的實施,它給我們的課堂吹來了春風,課堂變了,學生活了。可更多的是,我們的教師茫然了,從傳統教育走過來的教師似乎早就知道課該怎麼上,可現在卻不知道了。經過了許多次的培訓,聽了許多次的講座,隱隱約約中似乎對新課程有了一些理解。可這時代變化太快,還沒等教師們反應過來,有些專家又開始否定這個,肯定那個,在教師面前又出現了那麼多的岔路,分不清楚哪一條是真正通往新課程的路。我自己是工作在第一線的一名普通的班主任,對此,我是深有體會的,新課程給我帶來快樂的同時,也有許多的痛苦。在教學中,我不斷肯定自己,又不斷否定自己。我想成為一名有思想的語文教師,可感覺又是那麼難,路是那麼遙遠,但我是不能放棄的。自從聽了遼寧省數學教研室李曉梅主任的報告,我深深懂得,作為一線教師,更需要思考的是我們的教學。經過一些淺薄的思考,我試圖和大家一起來探討如何進行有效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以供大家參考,其中的觀點也未免有些可笑,還望各位專家給予指正。
一、 制定適切的教學目標
教師應根據「課程標准」目標和要求,參照教材所規定的目標和要求,聯系教師、學生以及教學環境的實際情況,制訂集中、明確、適切的,有針對性、層次性的課堂教學目標。「集中」是指一堂課的教學目標要重點呈現一堂課的主要任務,將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表述時應盡可能地將三者加以整合。「明確」是指所制訂的目標指向清晰,表述具體得當,要陳述可以觀察到的學生的具體行為,說明產生這些行為的條件,以及指出評定行為的標准,以便操作和評價,例如字詞學習,應具體到能認讀識記哪些字,在什麼條件下積累哪些詞語並達到怎樣的程度等;又如了解課文內容,應具體到了解什麼內容,在怎樣的條件下完成,完成到怎樣的程度。「適切」是指所制訂的教學目標應符合學生的實際,教材的特點,不隨意拔高或降低教學要求,並有一定的針對性:在制訂重點精讀課文的目標時,要注意將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目標,在整合的基礎上進行細化。對要求學生獨立閱讀的略讀課文,則不必各方面逐條羅列,選一、二方面作重點表述即可;在制訂寫作課目標時,可以從 「觀察」、「選材」、「表達」等方面加以具體表述,如提出「觀察」的具體內容,從哪方面進行選材等。
情意目標的制訂,應注意結合閱讀內容和生活體驗,引導學生在聽、說、讀、寫的語言實踐過程中認識並認同相關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逐步地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自主體驗,感受到生命的價值;在教學目標中使其顯性化,在教學過程中做到無痕化,發揮「潤物細無聲」的育人功能。
每一堂課的目標不是孤立的、靜止的,學生的學習水平也是循環反復、螺旋上升的。教師備課時應從學生的知識積淀、心理期待、文化准備等諸方面做全面地分析,結合單元目標、學期目標和年段目標作整體思考,使近期目標和遠期目標、具體目標和一般目標有機結合。
二、 有效地進行教學設計。
(一) 分析學生情況。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方式,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從學生的發展需要出發,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但是,究竟該怎樣以學生為主體?如何了解學生的需求?這些問題都沒有現成的答案。要找到答案,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進行學情調查。我們都知道,科學的學情調查是新課程下優化教學的一種手段。可現實情況是,一方面,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沒有有意識地作過學情調查和預測,很難真正了解學生的情況。另一方面,目前關於學情調查的相關研究很少,可供參考的書目和資料也很欠缺。因此,要想優化教學、漸漸讀懂學生,還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實踐和探索,作好學情調查。「學情」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不同能力差異和特點的具體情況。因此,學情調查不僅要調查學生的學習起點,還要調查學生的學習風格、學習速度、自主行為能力、能力傾向、興趣點、學習動機、情感態度的性格表現、情緒的性格表現、意志的性格表現,等等。新時期以來,我們提出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要讓學生掌握學習的自主權,但這並不是讓教師袖手旁觀或是任其自然。相反,這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毋庸置疑,學情是客觀的,只要有教學、有學生,就有學情問題。與此同時,學情又是不斷變化的。在教學活動中,時間過了,內容換了,難度改了,甚至天氣變了,都會對學情產生影響。因此,每一個教學內容,每一個教學環節,學生的每一次學習活動,教師都應做到心中有數。關注了學情,掌握了學情,教師才有「引」的方向,才有「導」的重點。另一方面,學情的多樣和多變,並不意味著我們無法了解和把握學情。教師可以走到學生中間,去傾聽、觀察、訪問,可以察言觀色,可以舉一反三,可以旁敲側擊,還可以檢視他們的學習效果。總之,教師應通過各種方式來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而通過各種手段和方法去改變學情,使之調整到最為適宜教學活動展開的狀態。
(二) 組織教學內容。
課堂教學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努力使學生保持持久的、穩定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一是要重視設置問題情境,把教材知識內容巧妙地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二是要遵循思維規律,抓好感悟、理解、實踐三個環節,精心創設突破難點、激活學生心理素質、培養思維能力的學習情景;三是要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利用教學課件、網路資源等,使現代信息技術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結構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四是鼓勵學生對文本質疑,向教師提問,為學生提高問題意識創設問題情境。要指導學生提問的技能,培養學生由提出疏通性的問題到提出深究性、延伸性的問題,再到提出鑒賞性、評價性的問題。
具體從拼音方面來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識字與學習漢語拼音看作一個有機的整體,引導學生既能藉助漢語拼音認識漢字,也能藉助漢字的發音來學習漢語拼音的拼讀,幫助學生建立起音與形之間的聯系;加強漢語拼音的拼讀訓練,在學生藉助漢語拼音識字、閱讀以及運用音序查字法查閱工具書的過程中,逐步提高獨立拼讀的能力;認識到漢語拼音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的漸學漸熟的過程,可根據教材的特點以及不同階段的教學重點,適時地進行滲透、強化和鞏固;不進行漢語拼音字母的抄默訓練。
(三)選擇教學方法。
1、質疑。
質疑是創新的起點,質疑是思維的火花,質疑是進步的階梯,質疑是成功的關鍵。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學生質疑是至關重要的。這決不是形式主義,也不是為了熱鬧而裝點花瓶。讀書有疑源於思,這是思維的結晶,也是智慧的明燈。小學語文課上,學生面對《海底世界》這一課的插圖向老師提出疑問:「章魚不是10條腿嗎?怎麼書上只畫了6條?」這難道不令人吃驚嗎?我們都吃過章魚,但從來沒注意到它有幾只觸手,更不注重科學界對章魚的分類還有分歧。雖然學生的理解有失偏頗,但他能向教材挑戰,這就難能可貴了。教師要注重質疑解疑能力的培養,留足時間,激勵表揚,讓學生由不敢問到大膽問再到善於問;我們要真正解放學生,樹立正確的語文教學觀,淡化語文教師的表演欲,從興趣、情感的激活入手,培養學生的表現欲。
2、實行學生主動參與的探究式學習。
《語文課程標准》強調指出:「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既然「語文學習」是一種生活,學生便是學習的主人,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過程」。探究式學習,簡言之就是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主動的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探究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增進思考力和創造力。而語文教學活動長期以來主要以教師的「傳道、授業、解惑」為主要的教學方式,強調記憶性成為語文教學的一大特點,教學中較少有學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維過程。這種重記憶輕理解,重灌輸輕思維,單一、被動以接受為主的學習方式往往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負擔很重。這一狀況不利於學生學習興趣的養成,而且嚴重影響到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影響著學生思維的發展。
(四)運用多媒體。
教育學家誇美紐斯說過:「教學藝術的光亮是注意力。有了注意力,學習的人才能保持心裡不跑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可見注意力是獲得良好學習效果的一個重要前提。現代教育技術在吸引學生注意力方面有著所不可比擬的優勢。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時,顯現在顯示屏上的課件不僅將學生從單調的「黑白世界」帶入了絢麗的彩色世界,而且圖文聲像並茂,直觀動態,富有表現力,給學生以視覺、聽覺等多角度的感官刺激,極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在教學《要下雨了》這篇課文時,就利用了多媒體為孩子播放了動畫片,動畫片的形式鎖住了孩子的視線,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所以,我們的教師要努力走在時代的前列,做信息技術的有力「推銷員」,讓學生輕輕鬆鬆的進行學習。
三、改進評價方式。
教師應始終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習過程。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要考慮每一個學生的起點,使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橫向評價與縱向評價、主觀評價與客觀評價相結合。
檢測要注意體現日常性、選擇性和開放性。注重以鼓勵、表揚等積極性的評價為主,尊重學生個體讀文的獨特體驗,重在激勵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
漢語拼音能力的評價,主要考察學生藉助拼音認讀漢字、查閱工具書的能力,不從默寫音節,為漢字注音等角度去考查、評價學生。二年級時進行相關的漢語拼音的驗收。一二年級識字能力的評價,應將平時的學習與階段性檢測結合起來,學生在語言環境中能認讀所學漢字的60%為合格,達到80%即為優秀。寫字能力的評價,重在寫字態度和習慣,以及書寫的規范。閱讀能力的評價,重在檢測學生基礎積累,對文章整體把握的能力,結合課文的具體語境理解詞義、句義能力,依據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進行比較流暢表達的能力等。口語表達能力的評價,重在鼓勵學生說話的自信心,以及語言表達的連貫性、清晰性,不重表達技巧。寫作能力的評價,二三年級從能根據圖畫內容、閱讀內容寫清楚幾句話逐步做到能根據圖畫內容、所提供的話題、情景、相關詞語寫清楚一段話,做到句子連貫,意思清楚;四五年級從能注意觀察生活中的事物,能記錄自己感興趣的、受感動的生活內容,寫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逐步做到能留心觀察生活中的事物,能將自己感興趣的、受感動的生活內容生動地描寫出來,能反映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想法。
總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以上我所談到的僅是追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個不成熟的觀點。相信只要我們每個教師精心專研,細化教學環節,不斷地自我否定和超越,課堂教學一定是有效的,一定會成為學生全面發展的最堅實的陣地!

F. 從幾個案例淺析初中語文高效課堂教學設計

案例是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包括有一個或多個疑難問題,同時也能包含有解決這版些問題的方法;教學案例描權述的教學實踐,它以豐富的敘述形式向人們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師和學生的典型行為、思想、情感在內的故事;教育案例是一個教育情境的故事,在敘述一個故事的同時人們常常還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就是點評。所以一個好的案例就是一個生動的故事加上精彩的點評。

G.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的幾點建議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會讀寫()等()個生字,會讀認()等()個生字,掌握()等詞語的用法。

2能利用查字典的方法自主理解文中生字詞,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能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文中主旨句關鍵句()的含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習文中()的知識點,突破課文重點。

2運用聽讀、跟讀、默讀、自由朗讀等多種朗讀方法,體味文章()思想感情,突破課文難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體味課文對(內容風光人物意象)贊美

2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產生對(大自然大好河山或美好品質)的熱愛,激發民族自豪感,產生對()的興趣,獲得良好的審美體驗。

教學重點:

1了解(長城)的(構造外貌)知識。懂得()的描寫順序、敘事線索、說明方法、。

教學難點:

感受由()而產生()的感情。並有感情朗讀出(詩歌的節奏和韻律)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通過提問法創設情境「同學們有沒有……」引起學生興趣參與課堂分享。

2、出示圖片、PPT視頻引出本文話題,請學生談圖片視頻感受。

3、對學生代表的回答予以鼓勵性評價,並引導學生形成()的觀察方法、描寫順序。導入新課。(學習生字詞)

【創設情境,引起學生對語文課堂的學習興趣,並通過提問使學生將語文學習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培養他們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聽讀課文,學生跟讀。並通過查字典聯系生活實際解決生字詞。

2、老師檢查生字學習情況,引導學生識字方法,如部首歸類法記憶「」字趣法記憶「」等,強調寫字姿勢寫字習慣。

3、了解作者簡介、時代背景,為課文學習做鋪墊。

4、通過自由朗讀課文,劃分段落層次,並就文章大意同桌展開交流。

三、細讀課文,合作探究

(一)自由朗讀第一小節,思考問題:「」「」

1、通過四人小組形式展開交流,小組代表發言。

2、老師予以積極評價,引導正確答案。

(二)在10分鍾內快速默讀第二小節,通過圈點勾畫,劃出「」問題。

1、通過四人小組形式展開交流,小組代表發言。

2、老師予以積極評價,引導正確答案。

(三)教師示範朗讀第三小節,請學生注意其中的重音和停頓。()

1、通過尋找段落的(動詞)重音,說說你的理解。

2、分角色朗讀或表演。

四、精讀課文,拓展延伸

1、自由選擇朗讀方式,重點閱讀「」句子段落。說說你的感受

2、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關鍵詞()把握文章脈絡和內容,體味感情。

3、仿詞造句,知識遷移。

4、開放課堂,復述表演。

五、總結歸納,布置作業

1、抄寫生字詞,背誦喜歡的段落。

2、閱讀()課外知識,搜集()資料,故事講給父母聽。

H. 如何進行有效的語文教學設計與實施!

新課程的實施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它給我們的課堂吹來了春風,課堂變了,學生活了。可更多的是,我們的教師茫然了,從傳統教育走過來的教師似乎早就知道課該怎麼上,可現在卻不知道了。經過了許多次的培訓,聽了許多次的講座,隱隱約約中似乎對新課程有了一些理解。可這時代變化太快,還沒等教師們反應過來,有些專家又開始否定這個,肯定那個,在教師面前又出現了那麼多的岔路,分不清楚哪一條是真正通往新課程的路。我自己是工作在第一線的一名普通的班主任,對此,我是深有體會的,新課程給我帶來快樂的同時,也有許多的痛苦。在教學中,我不斷肯定自己,又不斷否定自己。我想成為一名有思想的語文教師,可感覺又是那麼難,路是那麼遙遠,但我是不能放棄的。自從聽了遼寧省數學教研室李曉梅主任的報告,我深深懂得,作為一線教師,更需要思考的是我們的教學。經過一些淺薄的思考,我試圖和大家一起來探討如何進行有效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以供大家參考,其中的觀點也未免有些可笑,還望各位專家給予指正。
一、 制定適切的教學目標
教師應根據「課程標准」目標和要求,參照教材所規定的目標和要求,聯系教師、學生以及教學環境的實際情況,制訂集中、明確、適切的,有針對性、層次性的課堂教學目標。「集中」是指一堂課的教學目標要重點呈現一堂課的主要任務,將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表述時應盡可能地將三者加以整合。「明確」是指所制訂的目標指向清晰,表述具體得當,要陳述可以觀察到的學生的具體行為,說明產生這些行為的條件,以及指出評定行為的標准,以便操作和評價,例如字詞學習,應具體到能認讀識記哪些字,在什麼條件下積累哪些詞語並達到怎樣的程度等;又如了解課文內容,應具體到了解什麼內容,在怎樣的條件下完成,完成到怎樣的程度。「適切」是指所制訂的教學目標應符合學生的實際,教材的特點,不隨意拔高或降低教學要求,並有一定的針對性:在制訂重點精讀課文的目標時,要注意將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目標,在整合的基礎上進行細化。對要求學生獨立閱讀的略讀課文,則不必各方面逐條羅列,選一、二方面作重點表述即可;在制訂寫作課目標時,可以從「觀察」、「選材」、「表達」等方面加以具體表述,如提出「觀察」的具體內容,從哪方面進行選材等。
情意目標的制訂,應注意結合閱讀內容和生活體驗,引導學生在聽、說、讀、寫的語言實踐過程中認識並認同相關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逐步地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自主體驗,感受到生命的價值;在教學目標中使其顯性化,在教學過程中做到無痕化,發揮「潤物細無聲」的育人功能。

閱讀全文

與語文高品質課堂教學設計探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