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進行信息化設計應注意些什麼
為了迎接信息時代的挑戰,教育部就做出了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的重大決策。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規定:語文教師應努力掌握和利用信息技術,學校應配備幻燈機、投影儀、計算機等相關器材、裝備多媒體教室,以此來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我們學校作為農村的普通中學,這些器材配備要晚一些,懂計算機的教師也比較缺,對於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也還只是在不斷的摸索,實施過程中間的問題也是層出不窮,因此值得我們大家深思。我作為一個教師,一直在從事初中語文教學,下面我對利用多媒體來輔助初中語文教學談談我個人的看法。
一、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給初中語文教學改革帶來了機遇。
當我們正在思考傳統的語文教學為什麼總是有些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時,以計算機、多媒體和網路技術為主要內容的現代信息技術的出現,的確為語文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新的物質基礎,它徹底打破了「一支粉筆一本書」上講台的老局面,進一步提升了教學功能,大大了豐富了教學模式,從而更好地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了條件,給我們的初中語文教學帶來了新的機遇。
第一、有利於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我們的老師都希望讓學生在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氣氛中,主動地獲得知識,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實踐證明:利用多媒體創設一定的情境,可以強化教學過程中的民主性和開放性,更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多媒體的功能,能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音、圖、文並茂,創設出奇妙的情境,激發學生更強烈的求知慾望,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如我教朱自清的《春》這一課,把課文中的〈春花〉〈春雨〉〈春草〉〈人迎春〉等一幅幅美麗的圖畫利用多媒體展示給學生。優美的風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情緒也被調動起來,學生都能積極參與,的確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有利於強化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學生的想像力、思維力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基礎。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由於教學課件設計形象、直觀,學生的直覺形象思維得到充分地訓練,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由於情境、問題的設計,思維的啟發呈多樣化,綜合性強,知識間的相互滲透比較多,使抽象思維的邏輯性與形象思維的形象性有機的結合,使學生拓展了思維空間,為他們的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了有利條件。比如:我在教《看雲識天氣》這一課時,既通過一幅幅的雲圖,讓學生了解了雲的形態,又理解了通過看雲圖了解天氣的變化,讓學生真正了解雲與天氣的關系,加深對這自然知識的理解。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使他們的想像力和思維力得到的充分的發揮。
第三、有利於加大教學容量,優化課堂結構。
利用多媒體進行互動教學,信息量大,密度強,適應當代中學生
求知慾望強的特點。它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為教學聯系生活提供了更多的條件。它擴大了學生的學習空間,豐富了學習資源,從而加大了單位課時的教學內容。特別是網路技術的出現,更使我們可以隨時地從網路上獲取相關的知識,使我們課堂上掌握的知識更豐富,更系統。比如:教學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我們可以從網路上了解魯迅的生活時代, 為人作風、寫作背景,比傳統教學時老師在課堂講述的要豐富得多。這對於我們來理解作者寫篇文章的主旨大有幫助。
第四、有利於實現資源共享,提高老師工作效率。
教師的精力、時間都是有限的,特別是農村中學的老師更是負擔
較重。靠個人的力量來製作課件是不現實的。那樣我們每天都要花較多的時間來做課件,你說一個老師每天有三四節課,別說frontpage、flash、powerpoint、等軟體還有一部分老師不會使用,就是會也不可能花大多的時間來做,因此,必須依靠集體的力量,大量採集素材,建立信息資源庫,實現資源共享。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解決這個問題。一是從市面上購買或從網上下載現成的優質課件備用,教師各取所需;二是教師可以通力合作,有計劃有系統的製作和積累課件。學校將以上兩條途徑獲得的課件存入資源庫,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根據自身的需要及實際情況將課件修改重組,再用於教學。這樣,教師既節省了時間和精力,又體現了教師的個人風格。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成為語文信息化教學的主人。
二、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應避免走入初中語文教學的幾個誤區。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和多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但是我們在教學中也存在著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從而造成有時並不能達到預定的效果。我們應該注意下面幾個問題,避免走入語文教學中的誤區。
第一、 對現代信息化技術認識不夠。
由於對現代化教學知識缺乏了解,有些老師過分依賴傳統的教學模式,對新的教學模式不敢嘗試,存在著排斥心理;也有些教師過分依賴和相信多媒體教學的作用,把一堂課上成的圖片和音樂的展示課,過分花哨,華而不實,嚴重影響了教師能動性的發揮,使學生缺少語文實踐。這是兩個極端,我們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盡量避免。
第二、課件製作水平不高,影響教學效果。
目前有許多的教學課件,由於種種原因,比如製作者水平不高、製作過程馬虎了事等等。從而使很多課件在教學中不能發揮應有的教學優勢。比如有的課件教學目標不明確,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的課件只是書本知識的簡單重復,教學過程單一,忽視學生能力的培養;有的課件缺乏靈活性,操作性,學生很難參與。
第三、授課教師操作不良,也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
由於農村中學的教師對多媒體技術的掌握參差不齊,對這些器材
的使用熟練程度不高,或由於時間精力有限,課前准備不充分等,都可使教師在上課時出現失誤,而且失誤率比較高。特別是在農村中學,這是一個普遍的問題。
可見,信息化教學技術的運用是初中語文教學的一次嘗試。它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把豐富的信息載入我們的語文教學課堂,使師生的交流更加豐富,更加活躍。它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當然,利用信息化教育技術進行語文教學畢竟只是一種新的教學手段,它所具有的潛力還有待我們這一輩人進一步去研究和開發。
相信只要我們不斷的努力,我們一定會成為現代信息技術的主人,使它在我們的中學語文教學中煥發出新的活力。
㈡ 教育信息化2.0是什麼
2018年03月08日來 14:49來源:光明網自 參與互動
近日,教育部最新印發的《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點》提出了大力促進教育公平,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促進區域教育協調發展等指示,並正式啟動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力爭實現從教育專用資源向大教育資源共享的轉變。
教育信息化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教育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十九大後,我國教育信息化正式邁入2.0時代。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專家組秘書長任友群提出,教育信息化2.0將以「數據」為基礎,以「開放」為策略,以「智能」為目標。教育信息化2.0已經不單單是政府相關部門的任務,而是每一個社會力量、企業公民的共同責任。
㈢ 今年8月,教育部好像印發了關於教室應用的信息化設備的要求尺寸大小,是這樣嗎
2017年8月底,教育部公開了《互動式電子白板教學功能》、《互動式電子白板 教學資源通用文件格式》兩份文件,主要是規范教學功能的,裡面只提及了電子白板的尺寸要求,沒有涉及到大屏一體機的。
㈣ 如何真正讓教育信息化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
一、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觀念提出的背景
2012年3月,我國教育部發布了《關於印發〈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的通知》(《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以下簡稱為《規劃》),開頭直接引用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首次提出的重大命題——「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並以此作為《規劃》制定與實施的總綱。
在「總綱」之後,是關於「教育信息化的意義」和「實現教育信息化的途徑與方法」的闡述。
教育信息化的意義,是要「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破解制約我國教育發展的難題,促進教育的變革與創新」(過去的提法是「促進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所以是「實現我國教育現代化宏偉目標不可或缺的動力與支撐」。
實現教育信息化的途徑與方法,是指要充分利用和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優勢,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事實上,這也正是能夠讓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真正產生革命性影響的具體途徑與方法。信息技術應與教育「深度融合」,這是《規劃》中首次提出的全新觀念,曾先後出現十次以上,可見它具有異乎尋常的重要性。
為實現教育信息化的目標,即通過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以達到促進各級各類教育變革與創新的目標,國際上傳統的途徑與方法是:實施「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也稱「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現在,《規劃》放棄這一傳統說法,而提出信息技術應與教育「深度融合」的全新觀念,並認為這才是實現上述教育信息化目標的有效途徑與方法,其根據何在?這只有從「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內涵、實質去探尋,才有可能弄明白。
為此,我們需要先考察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觀念提出的背景、它同傳統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觀念有哪些不同。
眾所周知,人類社會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進入信息時代以來,以多媒體計算機與網路通信為標志的信息技術日益廣泛地應用於人們的工作、學習與生活的方方面面,並在經濟、軍事、醫療等領域產生了革命性影響。但令人遺憾的是,在信息技術取得這些重大成效的同時,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卻成效不顯,大多數仍只停留在手段、方法的應用上,對於教育生產力的提升(大批創新人才的培養),似乎可有可無,而非必不可少的因素,更談不上對教育發展產生革命性影響。原因在哪裡呢?
著名的喬布斯之問,提出的也是這樣的問題——「為什麼計算機改變了幾乎所有領域,卻唯獨對學校教育的影響小得令人吃驚!」[1]
長期以來,國際上曾有許多專家學者對此進行過研究與探討,最後多無功而返。只有2010年11月發布的《美國2010國家教育技術計劃》(National Ecational Technology Plan 2010,簡稱為NETP2010。從1996年以來,美國已先後四次發布教育技術計劃,2010年發布的是最新一輪)[2],通過認真回顧和總結近三十年來企業部門應用技術的經驗與教訓,並與教育領域應用技術的現狀進行對比,才發現問題的症結所在,從而引出一個全新命題:
「教育部門可以從企業部門學習的經驗是:如果想要看到教育生產力的顯著提高,就需要進行由技術支持的重大結構性變革(fundamentalstructural changes),而不是漸進式的修修補補(evolutionary tinkering)」(下面把這一命題簡稱為「教育系統結構性變革」命題)。
由於這一命題與信息技術能否對教育發展產生革命性影響密切相關,事實上,能否運用信息技術實現教育系統的重大結構性變革,正是信息技術能否對教育發展產生「革命性影響」的根本原因所在,所以應當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
這里想要說明的是:從歷次發布的美國國家教育技術計劃的內容看,NETP2010是涵蓋美國教育系統各個領域,並涉及教育系統中所有組成要素的最全面、最系統的教育發展計劃,其豐富內涵、重大意義與深遠影響,在我國只有《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能與之相比。
迄今為止,從國際范圍來看,以美國學者為代表的西方學者,對於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或「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歷來都是只從改變「教與學環境」或改變「教與學方式」的角度(頂多也只是從同時改變「教與學環境」和「教與學方式」的角度)去闡述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意義與作用,去定義「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內涵、實質,因而都未能抓住問題的本質與關鍵。
只有NETP2010,通過回顧和總結近三十年來企業部門應用信息技術的經驗與教訓,並與教育領域應用技術的現狀作對比,才最終認識到,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之所以成效不顯(或者說,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未能真正產生出革命性影響),其問題在於:教育系統沒有實現用信息技術支持的重大結構性變革,只是將信息技術應用於改進教學手段、方法這類「漸進式的修修補補」上,或者是只關注了如何運用技術去改善「教與學環境」或「教與學方式」。總之,沒有觸及教育系統的結構性變革。
這就是《規劃)》放棄傳統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而倡導與教育「深度融合」的全新觀念的特定背景——希望找到一種新的、能實現教育信息化目標的有效途徑與方法,以解決長期以來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成效不顯的問題。
了解這一特定背景以後,我們再來看看「深度融合」的觀念和傳統「整合」的提法有何差異。
既然用「深度融合」取代「整合」的目的是想要真正觸及教育系統結構性變革(而不是只用於改進教學手段、方法這類「漸進式修修補補」),那麼,「深度融合」與傳統「整合」的根本區別就在於:「深度融合」要求實現教育系統的結構性變革,而「整合」不要求、也不關注這種變革。
二、「教育系統結構性變革」的確切內涵
教育系統結構性變革又是指什麼呢?教育系統包含「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終身教育」等多個組成部分,但其最重要、最核心的是「學校教育」——廣大青少年的知識技能與思想品德主要靠學校培養。既然學校教育系統是整個教育系統的主體與核心,那麼,「教育系統結構性變革」的關鍵及主要內容,顯然應當是「學校教育系統的結構性變革」。
為了認識和理解「學校教育系統的結構性變革」的具體內涵,我們先來看看下面的簡單邏輯推理:
由於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也是除遠程教育以外,各級各類教育的主陣地),所以「課堂教學」應當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內容;
既然「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最主要內容,那麼「課堂教學結構」自然就應當是「學校教育系統的主要結構」;
㈤ 如何落實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
進入2016年,來作為十三五的開局之源年,各所高校基本都在科學謀劃「十三五」發展藍圖,已經編制完成或正在編制十三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黨在十八大報告中[1]明確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到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隨著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2]的實施執行,各所高等院校非常重視教育信息化的建設,尤其是在十三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中將教育信息化建設規劃進行單列,作為專項建設規劃進行編制。以西安科技大學為例,以往學校的發展規劃包含一個總體規劃、四個專項規劃,即一大:西安科技大學「十二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四小:學科(專業)建設規劃
㈥ 《現代教育技術》正刊和《中國教育信息化》哪個好一些如果是《現代教育技術》的專刊呢
中國教育信息化雜志社簡介
中國教育信息化雜志社是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直屬媒體機構,由教育部教育信息化領導小組指導工作,以傳播信息技術,推動教育發展為宗旨,服務於各級教育管理機構、各級各類學校、國內外著名信息化企業及廣大教師和學生。幫助、指導教育信息化建設,推動教育信息技術在教育管理、教育科研及教育教學的應用。同時承辦教育部有關教育信息化的論壇、展會、巡展、培訓、咨詢等活動。編輯出版國家級刊物:《中國教育信息化》、《基礎教育參考》、《世界教育信息》雜志。《中國教育信息化》雜志是唯一國家級教育信息化權威刊物。全國教育信息化類發行量最大的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收錄期刊。擁有全國日點擊數最高的教育信息化網站,依託部委資源,宣傳報道國家在中國教育信息化建設方針政策和重大事件,為讀者提供國家實施教育信息化項目的建設經驗和權威信息。依託國家權威的教育 信息化專家資源,深入探討我國當前教育信息化建設和發展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為讀者提供高水平、可借鑒的理論文章。面向市場,貼近讀者;適應全國各地各級教育部門領導、學校校長、信息技術教育工作者、教學科研人員的不同需求。突出體現信息技術在教育行業的普及和應用,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個探討、學習和交流經驗的平台。
發行概況
發行區域 全國發行,新聞出版署統一刊號
發行方式 郵局訂閱、自辦發行、系統直郵
發 行 量 每期8萬份
發行周期 每月兩期
出版日期 每月10、20日出版
版 面 量 大16開,每期96頁
零 售 價 RMB10元/期
刊 號 CN11-5572TP(國內) ISSN 1673-8454(國際)
郵發代號 82-761(高教職教)80-423(基礎教育)
目標人群
全面覆蓋教育部司局級以上教育管理機構;重點覆蓋教育信息化建設決策及指導機構;普遍覆蓋各級各類學校校長、網路中心主任,以及信息技術教師、學科教師等,並裝備各類院校閱覽室。教育信息化有關的國內外著名IT企業。
以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為核心,以各省教育廳為基礎,現已建成十五個地方發行工作站:湖北、湖南、河南、廣東、安徽、遼寧、江蘇、廣西、陝西、四川、新疆、黑龍江、河北、青海、山西。
教育部直屬機關辦公室、主抓教育信息化的司局級領導、教育部直屬高校網路中心覆蓋率95%以上。
省廳級教育管理機構覆蓋率90%以上。
市縣級教育管理機構覆蓋率85%以上。
各級教育政府采購機構覆蓋率95%以上。
㈦ 教育部出台《教育信息化十年規劃》是哪一年
2012年出台的。
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
教技[2012]5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各計劃單列市教育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有關部門(單位)教育司(局),部屬各高等學校:
為推進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關於教育信息化的總體部署,我部組織編制了《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貫徹執行。
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戰略選擇。制定和實施《規劃》,建設覆蓋城鄉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信息化體系,促進優質教育資源普及共享,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實現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創新,對於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構建學習型社會和人力資源強國具有重大意義。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要高度重視,把教育信息化擺在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的戰略地位,切實加強對《規劃》實施工作的組織領導,廣泛組織開展學習,深刻理解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大意義和《規劃》確定的指導思想、工作方針、發展目標、發展任務、重點項目和政策措施,進一步增強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的責任感、緊迫感和使命感。要加強統籌協調,制定政策措施,加大資金投入,有力、有序推進《規劃》的組織實施。要廣泛開展宣傳,動員全社會關心和支持教育信息化工作。要落實工作責任,嚴格督查考核,切實把《規劃》提出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各地區、各部門、各高校在落實《規劃》過程中出台的重大舉措和取得的重要成果,應及時報告我部。
附件: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doc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二○一二年三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