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你認為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課堂教學技能訓練主要有哪幾方面
期以來,中國的傳統教育都是教師處於主導地位,學生只是被動地學習,因此大部分學生都沒有濃厚的學習興趣,也缺乏創造力。那麼,要在有限的課堂四十分內既保證教學質量,又讓學生學得輕松、愉快,教師就必須提高教學技能,掌握教學技巧。
教師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第斯多惠認為,教師不僅要教育別人,而且要教育自己。因此,教師要養成讀書的好習慣,精通所教的學科,熟悉相關學科。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教學大綱寬得不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會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能手、藝術家和詩人。」教師不僅要教好優秀學生,更要教好「差生」。教師只有提高自身素養,才能自信地展開教學,才能培養出高素養的學生。
教師要努力形成自己的風格。教師的教學風格會長久地影響學生對本學科學習的興趣和激情,引導他們去主動探索知識。名師之所以成為名師,是因為他們不僅有扎實的專業素養,而且在教學中不斷思考、不斷提高,因此教師應經常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吸取教學過程中的一些經驗或教訓,長期積累必定會使自己的教學取得進步。同時,虛心學習,博採眾長,但絕不能一味模仿,否則就不能形成自己的風格。現在科技發達,教師要利用各種媒體手段,多渠道獲取豐富的教學信息,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和方式,使自己的個人特長和優勢得以充分發揮,這樣學生才會喜歡聽老師的課,成績才會提高。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科學。要想提高教學質量,教學的第一步是要備好課,嚴謹地教給學生准確無誤的知識,把握住重點,不放過教學上的一個難點。從學科本身的特點出發,精心挖掘、設計。備課要和學生的年齡及能力水平一致,並根據學生上課的情況加以調整,使教學目標落到實處。在我們農村中學,英語水平普遍不高,在備課時就要多注重基礎知識,多復習,讓學生慢慢進步,以此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無論多好的教案都要到課堂上接受檢驗。如果在課堂上老師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即使教案寫得再好,教學質量也不會有很大的提高。哈明提出教學必須以學生為本,把學生置於教學的出發點和核心地位,應學生而動,應情境而變,課堂才能煥發勃勃生機。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教師要熱愛學生,贊美學生,讓課堂流淌情感。熱愛學生是教師最起碼的職業道德,老師只有熱愛學生,才會去關注他、欣賞他。新型的師生關系強調尊重和贊美,贊賞學生的感情、觀點和個性,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老師的愛,從而產生無窮的學習動力。「好孩子是誇出來的」。真誠和恰當的贊美可以引導學生發現自身的潛能和美德,有助於他們建立起自信和積極的人生態度。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兒童都是帶著想好好學習的願望來上學的」。即使最差的「差生」,在內心深處也會有美好的一面,而他們也更需要老師的關愛、理解和幫助。老師要觀察他們的內心世界,通過情感溝通來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和成就感,使課堂成為所有人積極向上的場所。因此我們要熱愛學生,學會發現,學會欣賞,學會贊美。
學生是成長中的個體,是非觀念尚未形成,難免會有些錯誤的想法或行為,對此,我們要學會寬容。「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要允許學生犯錯誤,並幫助他分析錯誤原因,找出改正的方法。對於在課堂上違紀的學生不要動不動就體罰,可以採用暗示提醒的方法,使他盡快恢復到上課的狀態,這樣既不影響其他的同學,又維護了違紀學生的自尊。也可以採用課後疏導教育的方法,當眾大肆批評學生,往往適得其反。另外,每個學生的成長環境、個人體驗不一樣,所以會形成各種不同的個性。教師要學會尊重個性差異,不能以自己的喜好標准來評判學生的優劣。寬容並欣賞學生不同的個性,學生的個性和特長就會得到充分的發展。
在傳統教育中,教師是絕對的權威,學生總是被要求服從老師,師生之間少有平等。如果我們相信、尊重學生,學生才會大膽質疑,獨立思考。所以我們要學會民主,學會傾聽和溝通。比如,有時學生發言表達不連貫,引起其他學生的不耐煩,並耽誤課堂時間,這時老師不能武斷、粗暴地打斷學生的回答,讓他坐下,而要適當啟發、誘導、幫助他表達出自己的觀點。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個性和生活體驗,因此對學習內容會有不同的理解,有些觀點會出於教師的預料或突破老師的成見,有的與標准答案相差甚遠,我們不能簡單地說學生的觀點是錯誤的,否則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扼殺學生的創新能力。老師應該認真而有耐心地傾聽學生的發言,並組織好語言,對學生的發言做出歸納和評價,告訴學生他們的觀點有哪些新穎、獨特之處,給老師一些什麼啟發,從而鼓勵他們勇於發表自己不同的見解,同時也有助於他們養成尊重別人發言、傾聽別人發言的好習慣。同時,在班級活動中,不能老師一人說了算,要多徵求學生的意見。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只有在這樣「民主」的課堂里,學生才會主動積極地參與。當學生受到鼓舞和信任時,學得最好。
學生的學習一定要經過思考才能提高,而思考常受到老師提問的影響。課堂提問能否有效地激起學生思想上的波瀾,點燃他們強烈的求知慾望,是成敗的關鍵。因此,教師的提問要有技巧,要有針對性,難易適度,符合學生的實際。從學生的視角備課,變平凡的上課為一個個精心設計的問題,提問要有探索性和開放性,多問「為什麼」、「怎麼樣」之類的問題,採用循序漸進和直觀性的原則,讓學生藉助已有的知識去探索未知。例如,在英語學習中,學習了「until」的用法,那就可以結合強調和倒裝的知識對「until」的用法進行歸納和總結。教師在課堂上要加強情境互動,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盡可能多地給學生發言的機會。當然,請誰發言也要斟酌,如果有的學生有意迴避老師的目光,那就表示他不知怎麼回答老師的提問,不想答問,那最好不要請他們發言,否則,既浪費時間又可能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如果要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就請不主動發言的同學;如果想把問題推向深入,激起思想碰撞,那就請主動要求發言者發言;如果是較容易的問題,就請那些性格內向或基礎差的同學回答,多給他們發言機會。還要注意優先舉手的同學和發言次數少的同學。這樣就有助於學生積極參與,開拓思維,拓寬思路,使課堂成為所有人積極向上的學習場所。
教育無小事。教師的一言一行會給學生造成各種各樣的影響,注重一些教學細節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提前幾分鍾進教室做課前准備,這對學生也是一個無聲的提醒,督促他們提前進入上課狀態並開始預習,這對快速激活學生思維、提高課堂效率有重要的意義。
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間十分鍾,或解答學生的疑問,或與學生進行情感溝通,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愛,從而更加努力學習。如果老師上課才進教室,下課就蹤影不再,讓學生覺得老師只是教書而已,無法與老師進行溝通和交流,因此老師在學生中不能產生親和力,這當然不利於教學。
在課堂上注意應盡可能使用通俗、平易的語言和學生溝通,不要經常生搬硬套一些流行的歌詞或網路語言。當然,偶爾使用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但也要注意過猶不及。講課要注意語速、語調,重要的地方講慢一點、重一點。同時,語音語調要抑揚頓挫,輕重有別。語言要精煉准確、豐富生動,否則平板、單調的語言會使學生感到乏味,昏昏欲睡,課堂就會死氣沉沉。
老師不能老是站在講台上。當學生在討論、閱讀的時候,老師要走下去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解答疑問,根據情況組織下一步的教學。如果有同學發言聲音小,老師就應該走近他,一方面可以聽清發言的內容,另一方面也是對學生的尊重和鼓勵。如果有同學不遵守紀律,老師走近他會給他無聲的警告。因此,教師走下講台有利於課堂教學的有效展開。
上課要注意到每個學生。有的老師只顧自己在講台上滔滔不絕,不朝學生看,只顧完成當堂的教學任務,為教而教。教學應「以生為本」,在課堂上應時刻關注每個學生的表情或反應,在此基礎上對自己的教學做出相應的調整,採取相應的教學策略。如果學生看到老師看著自己,會感覺到老師對他的注意,從而使他們集中精力,認真聽講,這有助於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
布置作業要考慮到不同層次的學生。作業可分為基礎題、必做題和選做題。高層次的學生要做必做和選做題,注重他們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挑戰學習難題的信心。中等學生要注重自主反思的能力,做基礎題和必做題,同時充分利用錯題集,改正並分析錯誤的原因,以便日後復習使用。低層次的學生做「基礎題」,立足於學生已掌握的知識,注重最基本的教學內容和解題方法,提高他們的正確率,從而減少對學習的畏懼,增強對學習的興趣。每次作業都要認真批改,可分為自批、互批和教師批改。教師批改時要盡量中肯地寫下評語,或鼓勵,或批評,或鞭策。如在學生的英語作業本上,可以用英語寫一些諺語或名言警句,如「No Pains, no gains.」等,學生因此既得到警醒,又學到了有用的英語知識。
老師在上課時要精神飽滿,使學生處於興奮狀態,不斷肯定學生在學習中的成就。要全身心地投入,不能把課外的不良情緒帶入課堂。字跡要清晰,板書要美觀、規范,演示要熟練。這些嚴謹的治學態度會給學生造成深遠的影響,有助於他們建立優良的學習品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高尚的人格,培養勤奮求實的精神。
在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教育界一再強調教學以學生之本,教育要為社會培養高素質、有創造力、符合社會發展的人才。作為教師就應該不斷努力學習,在提高自身素養的同時,摸索總結出適合自己、適合學生又適合實際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學有所得,讓自己的教學價值得以體現。
㈡ 教學技能訓練的主要形式是什麼
教學工作技能訓練系指教師備課、上課、批改作業和評定成績等教學環節所必備的技能訓練。教學工作技能是高等師范學校學生的教師職業技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師范生提高從師任教素質的必修內容。進行教學工作技能訓練是師范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
教學工作技能是教師運用專業知識和教學理論進行教學設計、使用教學媒體、編制教學軟體、組織課
內外教學活動和進行教學研究等所採取的一系列教學行為方式。教學工作技能訓練是在教育學、心理學和學科教育理論的指導下,以專業知識為基礎進行的教學基本
技能訓練,是理論聯系實際的實踐活動。其主要內容包括進行教學設計的技能,使用教學媒體和編制教學軟體的技能,課堂教學的技能,設計和批改作業的技能,組
織和指導學科課外活動的技能及教學研究的技能。
教學工作技能訓練是實踐性的教學活動。在進行教學技能訓練的過程中,要利用多種形式充分調動學
生的積極性,參加實踐、討論、評論等活動,使其掌握教學基本技能。為了便於學生對各項教學技能的感知和理解,要提供必要的錄像示範或直接示範。在實踐過程
中應使用聲像設備對其實踐過程進行記錄和反饋,使學生的教學技能不斷改善和趨於穩定。各校對學生進行教學工作技能訓練可採取多種形式,有計劃、有步驟地開
展工作。
在訓練過程中採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價方法,定性評價是指出優缺點以便改進,定量評價是給出
量化結果以記入成績。為此,首先要制定每項教學技能的評價標准,訓練時由學生自己根據標准進行評價,作為平時訓練成績,占總考核成績的40%。單項教學技
能訓練結束後進行教學技能綜合訓練,由指導教師評價,占總考核成績的60%。
㈢ 常見教學媒體投放技能有哪些
1、多媒體教學課件是知識構建過程的教學設計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的結構在人腦中不是直線的層次結構,而是圍繞著一些關鍵概念所構成的網路。這就要求教師圍繞教學大綱,根據課程的學科特點和教學目標,認真研究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篩選和挖掘系列教材中的精華和知識點,從不同的角度,分析這些知識點的屬性,即是屬於概念、原理性,還是技能、應用性;是屬於識記、理解性,還是分析、綜合性;是屬於事實、情景性,還是示範、探究性等等。形成既有清晰的知識點又有完整、系統化的教學體系,既具有科學性又能方便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索。
2、多媒體教學課件是教學互動的課堂設計
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強調教師的教,而在現代教學過程中則更重視學生的學。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應是幫助學生學習、方便學生學習的人。
按認知學習理論的觀點,人的認識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給予的,而是外界刺激與人的內部心理過程相互作用產生的。多媒體教學雖然可為學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但過多的單向交流,易於造成感官的疲勞,反而容易抑制學生學習的動力。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有效地運用現代化教學媒體所具有的表現性、受控性、參與性等技術,一方面把教學信息以各種形式傳給學生,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另一方面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思考與展示的空間,並及時對學生的反應做出評價,反饋給學生,以便學生調控自己的學習活動。
㈣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性地運用教學媒體
——高新區孺子學校 李先文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多媒體及其它許多的教學媒體已經悄然地走進我們的教學生活。它們可以更好地營造課堂氛圍,積極地調動學生情感,快速地激發學生興趣,但是在語文課堂中用什麼樣的教學媒體?如何用又該怎麼用呢?我想就這一問題,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看法。 運用教學媒體要明確目的,講求實效。 在語文教學中,各種教學媒體是課堂教學中的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但它並不是主要手段,而是輔助手段。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這兩種能力,只有在聽說讀寫的實踐過程中才能逐步培養起來。運用教學媒體手段一定要為語文教學目的服務,防止因為運用媒體教學手段而削弱了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訓練。這就要求,首先要根據每一節課的教學目的,考慮有沒有必要使用。如有的課教學內容不難理解,就不必使用電化教學手段。有的課教學內容比較抽象,或平時學生接觸較少,確實需要配以教學媒體學生才能理解的,在考慮採用哪種媒體時,要注意從教學目的出發,不能單從形式上考慮,要使各種教學手段真正有助於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受到思想教育。總之,在教學中,運與不用,或選用何種教學媒體,都要考慮實效性,克服盲目性和隨意性。 運用教學媒體要考慮教材內容。 選擇教學媒體一定要和教材內容密切聯系,千萬不可牽強附會。老師在教學中只注意到了「教學媒體」的優勢,而沒有將之與自己的教學實際緊密結合起來。不能把「教學媒體」當成了「萬能鑰匙」,處處用,時時用,花費的大量時間和精力,可教學效果卻不見有什麼提高。要知道,運用教學媒體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如果達不到這樣的效果,「教學媒體」就完全失去了它的先進性與優越性。許多教學媒體特別是多媒體教學技術在教學上的應用並不是萬能的,也就是說並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要依靠這個才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記得一次我執教過一堂公開課,我備課所花的精力遠比不上做課件所花的精力。我上課的內容是小學一年級語文課《孫悟空考小明》,課件中的孫悟空在天上騰雲駕霧,一個筋斗翻到地面上,接著又將課文情節全部用動畫展示出來。表面上看,課是上得熱熱鬧鬧,學生的積極性也很高,但是對學生形成語文能力又有多少幫助呢?我想:我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孫悟空的形象在學生腦中已有深刻的烙印,學生已多次從影視上得到感知,根本不需要再進行強化刺激。另外,由於課件的介入,把本來需要藉助語言中介進行想像、再創造的審美意象變成了一目瞭然的畫面,大大小了學生的想像空間。再如:上《圓明圓的毀滅》一課,對圓明園的輝煌景觀的描寫,正是對學生進行想像力培養的好時機。可如果此時用上了多媒體,將圓明園的圖片一展示,使學生的想像反而受到局限。此外,有了多媒體,教師課堂上的范讀是幾乎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聲情並茂的課文錄音,這對於指導學生朗讀課文究竟是利還是弊呢?課堂上學生讀書的時間也越來越少,以前的那種書聲琅琅的語文課堂在現在似已呈日薄西山之勢。 運用教學媒體要考慮學生的實際特點。 在選擇教學媒體時,應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如對低、中年級的學生,宜選用直觀感強的教學媒體;在進行朗讀訓練時,可放映幻燈或投影片,配以錄音;在進行作文指導時,可組織學生觀看電視、錄像、掛圖,豐富學生的感性知識。此外,在具體使用的過程中,何時用,怎樣用,也要據情而定。如展示情景、指導觀察時,宜先看後講;在講解童話或寓言的重點和難點時,宜定格使用投影片或錄像片,啟發思考,加深理解等等。這樣才能發揮不同電教媒體的優勢,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多種教學媒體交叉使用,恰當配合。 教學包括許多環節和步驟,需要多種媒體相互配合。多種媒體的運用可以使學生用多種感官分析、接受知識,增強學習效果。多種媒體體包括電教媒體,也包括傳統教學媒體,如黑板、掛圖、卡片等。教師要注意把電教媒體和傳統教學媒體有機地結合起來,科學地運用到教學當中去,充分發揮各種媒體的長處。 如使用投影教學,雖然投影片能提供鮮明的圖像或文字,但由於它對視覺有較強的刺激性,若學生始終處於這種刺激下,很容量疲勞。而黑板提供的圖像和文字,屬於對視覺的弱刺激,可以起到緩沖作用。因此,在設計投影教學時,應考慮投影與黑板交叉使用。如,圖像信息或帶總結性質的文字信息由投影提供,分析課文過程中的文字信息由黑板提供。這樣,學生的視覺有一個調節的過程,才能使學生始終集中注意力,以充沛的精力進行學習。 電教手段與傳統教學方法相結合。 在電化教學中,學生接受信息離不開視聽。學生對於由視聽提供的信息,不但要感知它,更要理解它,而感知、理解都必須思考。因此,在運用電化媒體時,教師要結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如觀察法、談話法、閱讀法、演示法等,啟發學生思考,使學生運用多種感官理解和掌握新知識。 在運用電教媒體進行教學時,學生容量產生兩種偏向。一種情況是,剛開始的時候表現出一定的興趣,逐漸變得無動於衷,缺乏思維的積極性;另一種情況是,全部注意力集中在電教教材上,忽視與課文內容的聯系,學生的思維活動處於半停狀態。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在視聽時的神態,適時通過談話、提問、啟發學生的思考,引導學生利用電教媒體提供的材料去學習課文,進行語文訓練。在教學《美麗的西沙群島》一課時,我用投影片映出各種各樣的珊瑚,讓學生用手勢、動作演示珊瑚的形狀有的像「綻開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學生的情緒特別高。他們通過自身的活動展開積極的思維,使畫面形象與文字形象得到了統一。再有,教師在放映錄象片段後,讓學生閱讀課文,或讀詞、或讀句;有時輕聲讀,有時齊讀或指名讀。教師根據訓練目的,讓學生邊看邊讀,整節課學生看得全神貫注,讀得津津有味,即獲得了知識,又受到了閱讀技能的訓練。 用多媒體教學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教學媒體如何突出教材重點、突破難點是至關重要。語文識詞學句的教學不能脫離具體的語言環境,此處我運用了多媒體教學,讓識詞學句緊扣具體的語言環境,有效地突破教學難點。如《初冬》一文,描繪了北方鄉村初冬的景色。作者以准確優美文筆描寫霧氣逐漸消失,景物由模糊變得清晰的動態過程也是文章的重點。這樣一幅動態優美的自然畫面,對住在南方的小學生來說,由於沒有具體的自然景觀,學生不能觀察到,也沒有這樣的表象,因而在理解課文和展開思維想像中受到影響,這又是教學的難點。課堂上,我利用計算機的光碟形象和影像,先出霧中景像,讓學生觀看景物,然後突出「望不見」、「看不清」等詞語;再讓學生自讀課文,想想霧中的景物像什麼?找出了「像隔了層紗」一句,利用滑鼠功能,屏幕的一半出現一塊紗巾,另一面是霧景,相互對比,這樣形象的對比,學生很快就理解句子的意;我又展示晨霧慢慢變清晰的情景。讓南方生學生眼看屏幕猶如親臨其景,再通過閱讀的環節,進一步理解課文的內容。使學生明白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氣候和不同的自然現象景觀。再如: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材《火燒雲》一課,寫了火燒雲色彩和形狀的變化;顏色絢麗多彩,形狀變化無窮。教學此課時,運用了多媒體教學軟體,把聲情並茂、美麗絢爛、變化無窮的火燒雲畫面展現在學生面前,聲像同步,情景交融,帶給學生美的感受,使他們賞心悅目。再結合課文中重點詞句,用「動畫演示+定格特寫」的方式展現相應場景,讓學生很快地把握課文內容,教學難點也就迎刃而解了。 總之,我們要正確地認識各種教學媒體的特點,有效恰當地發揮教學媒體的優點,輔助我們的教學,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成績。我們相信,只有把握住教育的時代脈搏,有機結合語文教學的特徵,使用教學媒體優化小學語文教學的目標才能更好地實現,素質教育才能真正地落到實處。
㈤ 如何運用多媒體教學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把握好40分鍾對學生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教師要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所收獲,必須考慮影響學習的激勵因素。根據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影響學習的因素可充分為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而外部因素中尤為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學的媒介。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計算機輔助教學成為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且正顯示出它無以倫比的優勢。那麼,如何運用多媒體技術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呢?
一、運用多媒體、創設探究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生,因此教師設計教學過程和每個教學環節都必須充分考慮兒童的心理特點和需要。小學生年齡小,有意注意時間短,持久性差,對學生的直接興趣始終是小學生學習動機的穩定組成部分。如果教師善於用色彩鮮明適度的畫面吸引學生、點燃學生的好奇之火,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將極大程度地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
如在教學《比較分數的大小》時,可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運用多媒體進行導入教學收到良好的效果。其做法是:編制「唐僧師徒分西瓜」的故事。上課伊始,教師將屏幕打開,唐僧師徒四人出現在一荒草叢的大路上,被太陽曬得口乾舌燥。悟空便蹦蹦跳跳地來到師傅面前說:「師傅,口太喝了,我去找點解渴的東西來!」並吩咐八戒和沙僧看好師傅。不一會兒悟空抱著一個又大又圓的西瓜回來了。悟空道:「師傅和沙僧吃西瓜的1/4,八戒吃西瓜的1/3,我吃西瓜的1/6。八戒一聽瞪大眼睛,很不高興地說:「猴哥,明知我的肚皮大,吃得多,卻分給我的最少,你吃得最多。」語音剛落,悟空便哈哈大笑道:「好一個獃子、獃子、獃子……」到此,教師抓住時機提出問題:「悟空為什麼叫八戒獃子?」由於小學生特別喜歡《西遊記》,課一開始,同學們便被生動的畫面、富有個性的人物對話所吸引,每個情節歷歷在目,問題一提出,同學們爭著回答:「八戒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他真呆!」等等。教師緊接著追問:「八戒為什麼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呢?」此時學生躍躍欲試,欲言不能,教師趁疑而入,因勢利導,揭示課題。這樣就達到了「一石擊起千層浪」的效果。新穎有趣的引入課題,喚起了學生的求知慾望,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為學習新的知識鋪設了一條平坦的大道。
二、運用多媒體,化靜態為動態、突破探究難點
形象生動的圖是獲取知識的跳板。在小學教學中,大量的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插圖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插圖是靜止的插圖藉助多媒體,創設動態情境,以鮮明的色彩,活動的畫面把活動過程全面展現出來,那麼既可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化抽象為具體,又可促進思維導向由模糊變清晰。
例如在教學「相遇問題」這部分內容時,運用多媒體動態的例題教學,為學生創設視聽情境,產生一種化靜為動的效果。其做法是:開機,屏幕上出現了張華和李誠分別在兩地(指示燈在兩地連閃兩下,強調兩地),接著顯示兩人同時從兩地對面走來(強調同時相向而行),最後顯示兩人同時從兩地對面走來(強調同時相向而行),最後通過一分鍾一分鍾或一小時一小時行程的演示,一直走到兩人碰到一起(強調相遇)。多媒體的動態演示,圖像准確科學、簡潔明了、真實可信,使學生正確、科學地理解了「兩人兩地同時出發」、「相向而行」、「相遇」等術語的含義,幫助學生正確地掌握了路程與速度、時間之間的關系,讓學生順利完成由自我形成到自我完善的認知過程,大大降低了傳統手段靠單一講解帶來的理解上的難度,避免了因實物表演、模具演示不準確、不科學而造成的負面影響。
三、運用多媒體,啟動思維探究、培養學生創造性
思維的創造性程度是衡量思維能力高低的重要標志。良好的思維能力不是憑空而生的,它依賴於扎實的基礎知識和技能,與一個人的思維素質所受的思維訓練密切相關。根據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系統性、應用的廣泛性等特點,教師要為學生開拓思維空間,幫助學生破除因循守舊的思想,增加思維的自由度,鼓勵學生探索,啟發學生發現問題,互相討論研究問題,解決問題。
如在教學《分數的意義》時,為鞏固分數的意義,設計了這樣一個CAI課件:在美麗的大自然中,果紅草綠,蘋果樹上結了10個又紅又大的蘋果,有6隻辛勤的蜜蜂正一桶一桶的在采蜜,它們一起去采了12桶蜜……這活潑生動的畫面,鮮艷的色彩,延長了學生有意注意的時間,全班學生圍繞老師提出的一系列問題展開討論:①你可以把圖中的什麼看作單位「1」?②可以把它平均分為幾份?③可以表示這樣的幾份?④用分數表示是誰的幾分之幾?在學生興趣盎然、思維活躍的情況下,充分挖掘畫面中所提供的素材,說出:可以分別把10個蘋果、12桶蜜、6隻蜜蜂看作單位「1」,並能把每個「1」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數,用不同分數表示的過程中自由選擇自己喜愛的東西,充分展開思維的翅膀,獨立思考問題。這樣做不僅較順利地將具體形象的事物轉化成抽象的數學知識,而且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觀察力、注意力、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從而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四、運用多媒體,巧設練習、鞏固新知
知識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力的開發、能力的培養,以及良好的學風的養成,必須通過一定量的練習才能實現。所以,練習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發揮計算機容量大,信息的檢索、提供、顯示及信息類型的轉換方便迅速,信息傳播放率高的功能優勢,巧妙設計練習,激發學生「樂學樂做」的情感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學中,應廣泛藉助多媒體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練習素材,更多的練習和表現自己能力與成就的機會。同時,也為教師提供及時獲得學生准確、真實的學習成效和學習態度及反饋信息的方法和途徑。
如在教學《角的認識》時,學生最容易犯「角的大小與構成角的兩邊長短有關」的概念性錯誤。為了克服學生這一錯誤的認識,我們運用多媒體自製一個CAI課件,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其做法是:在講完《角的認識》新課後,反饋練習時,依次出示一組練習:①根據屏幕上提供的各種圖形(圖中有的是角,有的是兩條沒有相交的射線,擺放的形式多種多樣)判斷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結果98%的學生能准確判斷;②接著出示一組兩個大小相等而邊的長短不相等的角和兩個邊的長短相等而大小不等的角的畫面,要求學生判斷每對角的大小。結果有些學生得到邊長的角大這一錯誤的判斷。這說明學生沒有真正抓住事物的本質;③為了直觀驗證他們判斷的錯誤,屏幕上出現了一個以黑色為背景的高亮度的角。此時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兩條邊長短變化時這個角的大小有什麼變化。學生通過觀察屏幕演示自己得出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沒有關系的結論。這種非常直觀的演示,為學生積極思維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是其它手段所無法比擬的。學生根據觀察,抓住了解決問題的關鍵,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了鞏固新知的目的。
電子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與應用,特別是CAI課件(計算機輔助教學)的開發、研究和應用,引起教育技術的革命。CAI課件在教學中的合理應用,對於提高學生的探究學習興趣,激勵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學習的全過程,培養數學能力,發展智力以及突出教材的重、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等方面都有積極作用。無論科學技術以何其迅猛的速度發展,只要「人類教師」更好地控制設計,操作使用「電腦教師」,「人類教師」的地位將永遠不會被取代這樣,教育手段的現代化必將推動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
㈥ 在課堂教學中,應掌握哪些教學技能
課堂教學技能是指運用專業知識、哲學、教育學、心理學的有關知識以及教學經驗,執行課堂教學的教學行為。也可以理解為是課堂教學中採用與教師特定的意圖有關系的意圖性行動。它包括動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其中佔主要方面的是復雜的心智技能。培養教師駕馭課堂教學技能,是增強教師教學實踐能力的前提和基礎。教學技能不會在學習教學理論過程中自發產生,它必須在學習現代教學理論的基礎上,通過反復訓練才能形成。
每一項課堂教學技能是有明確含義和功能;是能夠表現和觀察到的;是能夠被廣大教師所駕馭的;是能適應各科教學規律的;是能促使教師與學生間和諧地相互作用的;是能夠進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價的。
對教學技能進行系統的、科學的分類,便於明確每一項技能的訓練目的,便於提供示範和進行客觀評價。目前世界各國的師范教育工作者對教學技能的分類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不同的分類角度、不同的文化背景影響了分類的一致性。目前國內針對中學數學常用的分基本教學技能和調控教學過程的教學技能,基本教學技能有教學語言技能、提問技能、講解技能、板書技能、教態變化技能等,調控教學過程的教學技能有導入技能、反饋教學技能、組織教學技能、強化技能和結束技能。
以下沒有提供的教學技能可參考其它資料學習。
基本教學技能
技能I 課堂教學中的語言技能
一、教學語言技能及其功能
教學語言技能是教師傳遞信息,提供指導的語言行為方式,它是一切教學活動(如傳授知識和技能,培養能力和方法,表達思想感情,激發學習情緒等)的最基本的行為方式。
教學過程既是學生對客觀世界的特殊認識過程,也是學生的發展過程。這種特殊性,首先是所學的大多是前人已經「發現」了的結果概括總結的認識;其次,在這一認識過程中,教師發揮著引導,指導和疏導的作用,為學生的學習「導航」開竅。教師的課堂教學,要在鑽研教材內容的深度和廣度,知識的邏輯關系的基礎上,按照學生的認識順序(從感知到理解,從已知到未知,由表及裡,由此及彼,從特殊到一般和從一般到特殊的結合,在理解的基礎上鞏固和應用,從模仿到創造,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和學生的心理發展順序(主要指學生認識能力的發展),對教材內容加以周密組織,能力的改造,並且用清晰,准確,簡潔,生動和富於啟發性的語言表達出來,以便於學生感知和理解。因此,教師的教學語言水平,便是影響學生學習質量和智力素質(一般指思維能力,觀察能力,注意力,記憶力,想像力等)的直接的重要因素,是課堂教學高效的關鍵。
教學語言技能在教學過程中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幾點:
第一,保證准確,清晰地傳遞教學信息,以完成教育教學任務。語言是信息的載體,是最直接的交流工具。條理清楚,出口成章,針對性強,言簡意賅,用語嚴謹的教學語言,使得學生願聽,愛聽,使學生感到真切和動聽,必將有利於學生接受各種知識和技能。
第二,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各學科的產生,發展,學習和應用,都離不開本學科的語言。各科教師運用的課堂語言,對學生逐步形成各學科語言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知識表面化的根源,往往是在學科語言的學習中,語義處理和句法處理之間配合不當。形式與內容的脫節,實質上就是學科語言符號,公式和他們所表示的東西脫節。
第三,形象,生動,具有啟發性的教學語言,能使學生的智力得以發展,能力得到培養。高效率的說明,講述,推理和論證,要求聽講的學生思維敏捷,有預見性,在聽的過程中,辨析能力,記憶能力,想像能力都能得到鍛煉。良好的課堂教學過程,能促進學生各種心理品質(如情緒,情感,興趣,愛好,意志,行為習慣等)的發展。而這種愉快和諧,啟迪智慧,積極緊張的良好教學氛圍,絕大部分是教師運用完美的教學語言創設的。
第四,不斷提高教學語言技能,可以促進教師的思維品質的發展。語言信息時思維的原料,思維的過程就是對信息加工的過程。語言越豐富,思維加工也就越有效。通過教學語言技能的訓練,使教師增加了語言學習的儲備,鍛煉了快速選片語句的能力,這對思維的敏捷性,准確性,也是很好的培養。語言還是表達思想感情的工具。教師正是運用語言要素,組成話語來表情達意,以便讓學生理解這種思想;同時,教學語言也是教師思想的反饋,有了這種反饋,才有助於修正,補充教師的思想。語言和思維就是這樣一種辯證的關系:語言能力的提高,有助於思維品質的發展;思維品質的提高,又有助於運用語言能力的發展。二者是相互促進的。所以,我們可以認為:教學語言技能的訓練,可以說對教師的一種極好的思維訓練。
二、教學語言技能的構成
教學語言技能是由基本語言技能和適應教學要求的特殊語言技能兩方面的。
(一)基本語言技能的主要構成.
1、組織內部語言的技能 人們在說話時,都是在先想後說,邊想邊說。想就是組織內部語言,思考「為什麼?」「對誰說?」以及說話的意向與要點。負責內部語言的生成與組織的是大腦神經中樞。看到外界事物獲得的印象,以及聽學生回答問題時獲得信息,馬上進入大腦神經中樞這個加工廠加工,經過閃電般的分析,綜合,歸納,演繹,或引起聯想,或發生想像,形成了內部語言。內部語言組織得快,則語言就流暢,連貫;內部語言組織得好,則說出的話就清晰,有條理。可見內部語言的組織能力,是構成語言技能的第一要素。
2、快速語言編碼的技能 人們說話,也是吧內部語言經過擴張進行編碼的短暫過程。使語言能夠順利編碼的條件有二:一是有一定的口語詞彙的儲備多,這是語言編碼的符號材料。如果教師掌握的口語儲備多則講解時對詞語就有較多的選擇可能,說話就准確,流利,生動。二是要掌握吧詞語按准確次序組合的規則,即懂得語法規范。這是言語編碼的結構法則。語法規范是人們在長期語言實踐中獲得的。在言語編碼中,如果符合語法規范,學生才能聽懂。總之,加速言語編碼技能,是構成語法技能的第二個要素。如果這種技能缺乏訓練,講話時由於一時想不出恰當的詞彙,就會造成停頓的現象較多,或者是詞不達意。
3、運用語音表情達意的技能 人們說話時把內部語言經過擴展,並編碼成一定語句,同時大腦神經中樞控制發音器官,發出不同音高,音強,音長的語音波,變成外部語言(有聲語言)。由於人類除有一個口腔外,還有一個人類特有的咽喉,轉動靈活的舌頭,所以能發出多種音高,音強,音長的語音波使有聲語句,不僅能表達各種意思,而且能傳達出多變的動人的感情色彩。善說的人很會運用語音,語調,語速,語量的變化表情達意,娓娓動聽,從而尊強表達的效果。可見,運用語音表情達意的技能,也是構成語言技能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教學語言的特殊結構
在課堂上,教師要從一定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教學媒體出發組織自己的語言,這就形成了課堂教學口頭語的特殊結構。
教師在課堂上無論講解還是提問,從一個完整的段落來看,其基本結構是由三個要素(階段)構成的,即引入,介入,評核。
(1)引入 教師用不同的方式,使學生對所學內容作好心理准備。此要素的細節有:界線標志——指明一個新話題的開始;點題,集中——明確要求的目的;指名——指定學生作答或操作。
(2)介入 教師用不同方法,鼓勵,誘發,提示學生作出正確答案,或執行教師的要求。此要素的細節有:提示——教師提示問題,提供知識,行為的依據;重復——對學生的回答作重復,以引起全體學生的重視,或作出判斷;追問——根據學生錯誤或不完全正確的答案,再提問題,引導深入思考,得出正確的答案。
(3)評核 教師以不同的方式處理學生的回答。此要素的細節有:評價——對學生的回答加以分析,評價;更正——學生的答案還不準確或思想發放不全面,教師予以剖析,更正;追問——繼續設問,引發更加深入而廣泛的思考;擴展,延伸——在已經得到真確結論的基礎上,聯系其他有關資料和相關問題作分析,探索。
教學語言也是教師思想的反饋,有了這種反饋,才有助也修正、補充的思想。語言和思維就是這樣一種辨證關系:語言能力的提高,有助於思維能力的發展;思維品質的提高有助於運用語言能力的發展。二者是相互促進的。所以,我們可以認為:教學語言技能的訓練,可以說是對教師的一種極好的思維訓練。
(三)頭語言質量的評價。
評價一位教師口頭語言的質量,除了看語言內容是否正確、深刻以外,對口頭語言形式本身,還可以列出以下評價指標:
1、語音 。語音是語言的物質材料。有了語音這一載體,才能使得表達信息的符號——語言能以聲音的形式發出、傳送和被感知。在交際中,特別是在教學中,要用准確、流暢的普通話。語音力求清晰、清脆、悅耳,音色圓潤,吐字清楚、堅實、完整。造成吐字不清的主要原因是唇、齒、舌在發相應的字音時不到位。這種問題,只要有意識矯正,並且經常練習,是可以解決的。
2、語量 。語量是指講話聲音大小。語量要符合語言情景和表情達意的需要。聲音過大,不公沒有必要,而且使人聽了不舒服、易疲勞。課堂口語的語量,最好控制在教室最後一排的學生也能聽清楚。在師生數人對話的場合,能挑撥小聲發音法。徐聲發音法。語量的大小和氣息的控制有密切關系。要達到一定語量,就要注意深吸氣;講話時,有控制地用氣,課堂口語還要注意語量的保持,教師要把每一句的最後一個字都清清楚楚地送進學生的耳朵。不能先強後弱,越說越沒有底氣。爆發式的語音激變,會使學生嚇一跳,也要防止。
3、語調。 語調是指講話時,聲音的高低升降、抑揚頓挫的變化.語調能強化表情達意,增添口語表達的生動性.要求語調自然、適度、力爭優美.能掌握高亢、沉重調、短促調節器、加長調、重音調等"調式",進行朗讀與講述.
4、語匯。要熟練地運用口語語匯,並能在交際中,特別是在教學中做到:語言正確――用語符合口語語法規范,這是讓人聽得懂的前提;語言准確――講的話能准確表達自己的願意和客觀的事物,講話不能使人不解其意;語言精練――講的話一句有一句用途,沒有不必要的重復,使人聽起來干凈、利落;語言生動――講的話富有形象性、可感性,聽眾能想像出所描述的人和事,注意選片語句的感情色彩,忌干癟、忌刻板;語言純潔――選用的語匯是為社會公認的、絕大多數人都能聽得懂的,不生造除自已之外,誰也不懂的詞語.盡量少說方言語匯,不說土說、"流行語".只有掌握比較豐富的語匯,才能在說話時迅速講出准確、簡明、生動的語句,提高語言表現力.
5、語速。指講話時的快、慢變化.能根據講解內容和個人表情達意的需要,運用恰當的語速說話.在應該快速講說時,不絆嘴,語言流暢;在應該慢說時,不拖沓,聲聲入耳.在課堂教學中,語速要適度,一般每分釧200至250字,但是每個字所佔的時間並不一樣;句中、句間還有長短不一的停頓.這些音的長短和停頓的長短所構成的快、慢變化,就是節奏.善於調節音程的徐疾變化,形成和諧的節奏,也可以加強語調節器表達的生動性;使聽眾不疲勞、不緊張.
6、語境。說話注意對象、場合,能根據講話環境,內外純朴、自然地訴說,有針對性的談話.比如在正式講課的場合,在與學生促膝談心的場合,在佳節聯歡的場合是有區別的,要根據不同需要、氛圍說不同的話.教師講課必須注意學生的年齡特徵、當時的心理情緒,以便選擇恰當的說話角度、措詞、口氣和語調,使話語感情色彩符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需要.
7、語態。以態勢語言(例如手勢、身勢、眼神和面部表情等)助說話.語態要自然、大方、適度,不拘謹,不誇張.做到態勢語言與有聲語言的巧妙配合.
上述口頭語言形式上的質量指標,對能言善辯的人,也很難全部達到.向廣大教師提出口頭語言質量指標,有利於認識教學語言技能的豐富內涵,提高教學語言訓練的自覺性,並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逐步向上述指標靠攏。
三、教學語言技能的類型與範例
根據教學過程所採用的語言表達方式或程序,教學語言技能的類型可分為以下幾種:
(一)說明法明確對象、簡介某概念的涵義或知識間的關系;把某個問題的內容、因果關系解釋清楚.此法又可細分為注釋說明,結構、程序說明,邏輯說明,分類說明,舉例
(二)論證法 運用論據(事實、數據、定理和定義等)來證明論題的真實性的論述過程。此法又可細分為歸納論證和演繹論證。常用「由於」、「因為」、「根據」等詞關聯,而在論題(或論點)的前面常使用「所以」、「因為」、「總之」等詞彙。
(三)推導法 根據已知的公理、定義、定理,經過演算和邏輯推理而得出新的結論的過程。常在已知知識的前面使用「由於」、「因為」、「根據」,而在新的知識前面使用「因此」、「所以」等。
(四)比較法 比較是確定被比較概念之間的異同點。通過比較,可以從共性中尋求規律性,從差異中探索各自的特殊性。
(五)藉助法 在教學過程中,用學生熟悉的事物、生動的語句來促進理解和記憶。例如:
2、擬人法
(六)聯系法 按知識的內在規律,採用由此及彼的聯接表述方法。例如:以舊引新、理論聯系實際、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前因後果、宏微結合、以古鑒今以及透過現象提示本質等等。
四、教學語言技能運用的要求
從教學的內容、教學的對象——學生、運用語言等角度出發,在教學語言技能的運用中,應遵循下列要求:
第一、善於運用本門學科的專門用語(簡稱學科用語),並注意與通俗語言巧妙結合,靈活運用。這是因為每門學科都有自己的概念、理論,並通過它們所構成的理論體系來揭示其客觀規律。這類概念理論系列,是用專業術語來表達的。例如:數學用語,它是指嚴格的數學科學語言。它可分為:文字型數學用語,它是完全用文字敘述一個數學事實,而且是最為簡練的語言。如:「如果一個函數的圖象對於原點或中心對稱圖形,那麼這個函數是奇函數。」文字型數學用語,在中學教材中大量存在;符號型數學用語,它是由數學符號和公式構成的人工語言。文字型和符號型相結合的數學詞語,是數學教材及數學教學中廣泛使用的數學用語。教學型數學用語,它用於彌補文字型和符號型數學用語過於抽象和不易理解,它採用合乎數學邏輯、語言邏輯的語言講解數學問題,這種語言表述的數學事實完整、准確又十分細致,它將文字型和符號型的數學用語化為幾個句子,使學生易於聽明白。
第二、要用詞准確,講一段話,必須符合事物自身發展變化的規律,合乎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也就是說必須合乎邏輯。這是教學內容科學性的重要保證。例如,線段就不是直線。如果用詞不準,勢必造成概念混淆。教師出現的語言錯誤,會造成學生思維困難。
第三、要十分重視教學語言的教育性。教師的教學語言,具有一定權威性,對學生的思想、情感、行為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一般說來,學生的年級越低,這種影響則越大。課堂口語的教育性,是與所教內容緊密結合在一起的。
第四、要嚴謹、簡明、流暢。教學語言的嚴謹性要體現在教師課堂教學的每一句話上。
第五、要善於運用具有啟發作用的教學語言。啟發學生思維的語言主要用來啟發學生對學習目的意義的認識,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熱情和求知慾;啟發學生聯想、想像、分析、對比、歸納、演繹,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啟發學生審美情趣、豐富學生的思想感情。要使教學語言具有啟發性,首先,教學語言要體現出對學生尊重的態度,要飽含豐富的感情;其次,教學語言要體現新舊知識的聯系,要盡可能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使深奧的道理形象化,能激發想像與聯想,從而發展學生的思考能力;最後,還要抓住教學內容的內在矛盾及其發展,以提出矛盾再解決矛盾的方式來組織教學語言,有助於鞏固學生持續的注意力和積極思考。
第六、教學語言要有機動性。即教師講課的語言,要跟學生當時的思想聯系起來,與學生的接受水平盡量一致。應根據學生的反映,靈活機動地改變詞句或敘述結構,使之易為學生所接受。一個教師要能靈活機動地運用教學語言,對教學工作要有極端負責的精神,在備課中不僅要確定經過深思熟慮的教學語言,還要考慮同步的學生的學習行為,為靈活運用教學語言作好准備;要深入掌握所講的學科內容;要具有比較豐富的心理學知識和對學生的觀察力和判斷力;要有較高的文化修養並掌握豐富的詞彙。
技能II 課堂教學中的提問技能
一、提問技能及其功能
提問技能及其功能是教師運用提出問題、誘導學生回答問題和處理學生答案的方式,來啟迪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參與學習,理解和應用知識,培養能力;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的一類教學行為。
一個完整的提問過程,包括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引入階段。教師用指令性語言由講解轉入提問,使學生在心理上對提問有所准備。然後用准備清晰的語言提出問題,稍等片刻,再指定某位學生回答。
第二,介入階段。在學生不作回答時才引入此階段。此時教師要以不同的方法鼓勵和誘發學生作答。教師可查核學生是否明了問題;催促學生回答;提示材料,協助學生作答;教師可以運用不同詞句,重復問題等。
第三,評核階段。教師以不同方式,處理學生的答案。包括檢查學生的答案;估測其他學生是否聽懂答案;重復學生回答的要點;對學生所答內容加以評論;依據學生答案聯系其它有關資料,引導學生回答有關的另一問題或追問其中某一要點,即進行延伸和追問;更正學生的回答;就學生的答案提出新見解、補充新信息;以不同詞句,強調學生的觀點和例證。也可引導其他學生參與對答案的訂正和擴展。
有經驗的教師,幾乎每一節課,都要精心編擬不同水平、形式多樣、發人深思的問題,選擇恰當的時機,進行提問。提問技能的教學功能有以下幾點:
第一,能把學生引入「問題情境」,使他們的注意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現象、專題或概念上。
第二,通過提問,引導學生回憶、聯系、分析、綜合、概括,從而獲得新知識,形成新概念。
第三,通過問題的解答,能提高學生運用有價值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第四,提高可以使教師及時得到反饋的信息,不斷調控教學程序;為學生提供機會,激勵他們提出疑問,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
二、提問技能的類型
提高技能,有多種不同的分類方法,可按提高的目的來劃分,也可按問題的認知水平來劃分,也可按問題的認知水平來劃分。下面介紹幾種重要類型:
1、誘發探求新知識的提高。
2、低級認知的提問。
3、高級認知的提問。
(1)理解性問題。
(2)分析性問題。
(3)綜合性問題。
(4)評價性問題。
(5)激發爭議式問題。範例 在講「西安事變」時設問:「蔣介石殺了成千上萬的共產黨人,為什麼中國共產黨還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這很容易激發起學生的議論。
三、提問技能的應用要求
1、問題要緊扣教材內容,圍繞學習的目的要求,抓住那些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節點。將問題集中在重點、難點和弱點上,以利於突出重點、攻克難點,揭示薄弱環節。
2、應以實驗現象和日常生活或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提出符合學生智能水平、難易適度的問題。
3、應多編擬能抓住教學內容的內在矛盾及其發展的思考題,為學生提供思考的機會,能在提問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盡量少問非此即彼的問題。
4、提問的時機要得當。
5、提問要面向全體,能使全體學生准確清楚地領會問題。要注意組織大家仔細傾聽回答,引導學生參與、確認和修正。
6、能事先想到學生可能回答的內容,能敏銳地捕捉和及進糾正學生答復中的錯誤或不確切的內容以及思想方法上的缺陷。善於採用歸納、小結的方法幫助學生形成答案;採用試探的方法,幫助學生思考更深一步的答案,對學生的回答應堅持以表揚為主。
7、提問要靈活運用。在講、練、讀和議諸環節都可以回答問題或帶著問題進行;也可以在學生精神渙散時,用提出問題的方法來集中學生的注意。
8、教師要善於靈活地穿插運用轉入、點題、沉默、查核、催促、提示、重述、評論、強化、延伸、更正、追問和擴展等教學行為。
技能III 課堂教學中的講解技能
一、講解技能及其功能
講解技能是教師運用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方法、促進智力發展、表達思想感情的一類教學行為。
講解的實質是建立新知識與學生原有知識經驗之間的聯系。新知識的獲得,主要依賴原認知結構中適當的概念,並通過新舊知識的相互作用。
客體(學生)
主體(教師)
信息知識流向
媒體: 語言
講解技能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源遠流長,從兩千多年孔子的「私學」和柏拉圖的「學園」,延續至今。它之所以一直受偏愛,是由於它能在較短的時間內,較建軍的傳授大量的知識;可以方便,及時地向學生提出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途徑;教材中微觀,抽象的內容,可以通過教師的講解領著學生想懂;解決為教師傳授知識提供了充分的主動權和控制權。總之,准確流暢清晰生動的描述,循循善誘層層推理點點入滴的講解,可以使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會使聽者「欲罷不能」。
講解技能的教學功能首先是能引導學生在原有認知結構的基礎上,感知理解鞏固和應用新知識新概念和新原理。其次,可幫助學生明了得出結論的思維過程和探討方法,推進學生的認識能力(如觀察力思維力想像力等)和實踐能力(如運算能力,實驗操作能力設計能力等)。第三,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動機,並結合教學內容的思想性和美感,影響學生的思想和審美情趣。
二、講解技能的類型和範例
結合我國的教學實際情況,講解技能可分為描述式解釋式原理中心式問題中心式和行為動作中心式等類型,下面對諸類型的特徵和範例加以闡述:
1.描述式,又稱敘述式或記敘式。描述的任務在於使學生對描述的人事物的結構要素屬性發展和變化,有比較形象的具體的感知,或有一定深度的認識。根據描述方式不同,描述有可分為:
(1)概要性的描述:對人事物的特徵,要素作該概述。範例 對集合定義的概要性描述
集合——數學大廈的根基:集合是描述性概念,無准確定義,如點、數、直線等一樣,集合是什麼通俗地說,它是一些元素組成的集體,20世紀以來研究表明,不僅微積分的基礎——實數理論奠定在集合論的基礎上,而且各種復雜的數學概念都可以用「集合」概念定義出來,各種數學理論又都可以「嵌入」集合論之內。
對這類描述要充分運用生動形象的口頭語言引用有關數字資料,要注意揭示事物的結構層次間的關系。
(2)例證式描述;舉出有代表性的人們比較熟悉的有說明力的例證來描述事物。
(3)程序性描述: 按事物發展的過程一步一步地描述 例如例如平面上到定點距離等於定長的點的集合是圓。定義中描述了圓是怎樣產生的,「到定點距離等於定長」就是揭示了圓的本質特徵 此種描述要注意事物發展的關節點。
2.說明式。
(3) 比較性說明 。
3.原理中心式。
4.行為動作中心詞。
5.問題中心式。
(論據、例證、論證、推斷)
三、講解技能的應用要求
1、要有明確的講解結構。
2、語言要流暢、准確、明白。
3、講解要有啟發性。
4、要善於使用例證。
5、注意形成連接。
6、會進行強調。
㈦ 英語課堂教學中如何訓練學生的運用能力
長期以來我認為英語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譯等技能,以及這些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對小學生的英語教學,尤其要注意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興趣,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掌握行之有效的學習策略,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技能,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我認為必須採取一些有效措施,才能使英語教學走上一個新台階。 學會聽,說、讀、寫,譯等技能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學生能夠脫口而出的句子若在聽力中碰到,聽懂是沒有什麼問題的;閱讀理解的能力提高了,語感也得到了相應提高。文章中使用的優美單詞也能夠模仿應用到寫作當中:伴隨閱讀中語感提高的同時,英語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也提高了,懼怕聽力和口語表達的心理障礙也減輕了,聽力與表達能力也提高了,寫作能力也能夠得到提高。同時。句子的結構剖析能力也得到提高.也會促進閱讀能力。因此,聽、說、讀、寫、譯等技能的鍛煉構成了英語學習的全部,教學過程中要牢固樹立系統思維,從各個方面齊頭並進地提高學生的能力,不能片面地追逐單個方面能力的提高,更不能忽視其他方面能力的提高。下面簡要談談我是如何做的。 1、通過大量的聽力訓練及跟讀模仿可以縮短自我發音與地道英語之間的距離,從而有利於學生講出自然、流暢的英語。 2、通過多說,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訓練學生說的方法很多,可要求學生操練句型。自編對話,情景表演,完成課堂中特別設計的任務等。 3、通過多讀,培養訓練學生語感。英語的朗讀就是運用輕重音、節奏、語調等語音將材料中的思想表達出來。多練不僅能培養學生更好地在句子中記憶單詞,理解單詞,也為讓學生大膽開口說英語創造條件。 4、通過多寫。培養學生理解單詞、句型的能力,熟練掌握英語表達思維。可通過抄寫、默寫等方式逐步進行練習。 5、通過互譯.使學乍掌握中英文思維的差別。同時促進寫作能力。翻譯時要注意直譯與意譯,明確英漢兩種語言文化不同之處,加深對不同場合英語表達的理解。 二、英語教學要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為目的 英語教學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通過有效手段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只有學生主觀上有這種想學好英語的沖動,巨大的潛力才能爆發,學好英語就不再是難事。因此,英語教學要圍繞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為中心展開。本人認為以下通過幾種方式可以達到這樣的目的。 1、興趣教學,首先要建立和諧師生關系和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 研究表明:「消極的情感影響學習潛力的正常發揮,積極的情感能創造有利學習的心理狀態。」因此,教師要深入學生和學生打成一片,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喜怒哀樂和情緒的變化。時時處處關心學,愛護學生、尊重學生,有的放矢地幫助學生,正確對待學生在學習中所犯的錯誤。在教學中,教師委以滿腔的熱情,全心地投入課常教學。儀表要灑脫.精神要飽滿,表情要輕松愉快。目光要親切,態度要和藹,語言要純正、地道、流利,書法要規范、漂亮,版面設計要合理醒目等。師生關系處理好了,情感氛圍建立起來了,再創造出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這有利於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無形中激發學生主動性。其次,教學方式要靈活多樣,充滿情趣為了激發並保持學生的興趣,教師要認真鑽研教材,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不斷地探索和創新。例如,通過開展英語游戲、朗誦會、演講比賽、默寫比賽、作文比賽、聽力比賽等教學活動,使教學充滿情趣。例如,讓學生通過自編自演英語小品、創意製作英語小報和賀卡甚至設計英文個人主頁等活動。使學生的英語學習必趣和運用英語的能力得到提高。 最後,教學手段多樣化,激發學習興趣。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積極主動地開發身邊的課程資源,多使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例如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使學生在課堂中能夠了解到英語國家的同齡人是如何使用一些日常用語的,這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也是很有效的。 最後,把握「互動式」教學的差異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學生的個體發展的差異,創設不同情境和互動方式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英語帶給自己的快樂,避免時學生進行過難和過多的考核。因此,互動的角色不只是師生間,還有學生間、小組間、個體與群體間、以及師生與教材的溝通,目的足夠學生以發現者的心態去探索和思考創造一種「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環境。 2 、啟發式教學教師在進行啟發式教學過程中。在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的同時。還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首先,巧設疑問,啟發學生:「疑」是探求知識的起點,也是啟發學生思維的支點。在英語課堂教學時要注意從「疑」入手,巧設懸念,啟發學生思維。換句話說,就是要善於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即善於引導學生生疑、質疑、解疑。 其次,適時暗示,啟發學生:課堂教學時,當學生思維出現障礙時,教師以通過語言、手勢,表情等種種方法,給學生以暗示和肯定,或接通學生的思路,讓他們得以順利解決或提醒學生出現的某種偏差,使之迅速做到正確的思路來。例如,讓學生復述故事,可以把課文中的重
㈧ 課堂教學有哪些技能
課堂教學需抄要許多技能,但是襲,由於文化背景、教學傳統和分類思想的差異,所以對開口跳教學的分類各不同。比較全面的有: 課堂教學技能:課堂交流的基本技能教學口語技能 板書板畫技能 體態語技能 提問技能 情感交流技能 媒傳技能 課堂教學的施教技能:導入技能 講授技能 組織學生活動技能 課堂紀律管理技能 結束技能 課堂教學設計與評價技能:課堂教學設計技能 測試編制技能 聽課評課技能
㈨ 課堂教學技能訓練:提問·講解·媒體運用)作業 哪些講解技能
(課堂教學技能訓練:提問·講解·媒體運用)作業 發布者: 高中化學專家 (通過學習本課程,試分析你的一堂課運用到了哪些講解技能? 作業要求:) 答題內容: 講解技能陳維嘉摘要講解是教學過程常用的技能之一,幾乎在每一堂課的教學活動中,都有教師的講解過程。教師的講解技能的熟練程度,直接影響教學的效果。它在具體的運用中有不同的種類和要求。關鍵詞講解技能講解類型技能運用技能訓練技能檢測表1概述講解是教師將教學內容向學生作系統的講述和解釋,是教師向學生說明、解釋或論證原理、概念、公式等。講解與講述相比較,偏重於分析、解釋和論證,要求周密精確。從認知順序來看,講解側重於從已知到未知,運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邏輯思維規律,進行判斷、推理,使學生新舊知識發生聯系,從而實現認知上的轉化,達到對新知識的理解。講解適合於內部結構比較復雜的教學內容,在各科教學中廣泛地被採用。作為一種教學技能,講解是教師通過教學的實踐而形成、鞏固並趨向自動化的,通過口頭言語講述來解釋、說明事實和論證原理、概念、公式,剖析教學內容的活動方式。講解一般有很強的針對性,總是就特定的教學內容進行解釋、說明、分析、論證;由於講解的內容一般是知識性的問題,因此要求講解必須是科學地、客觀地反映事物的內容、形式和規律,概念的運用要准確,解釋要正確。由於講解是教師圍繞特定的主題進行解釋、說明、分析
㈩ 怎樣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組織課堂教學
學生的興趣不是自發產生的,需要教師去引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是教學得以成功的重要條件。長方體、正方體特徵的認識,表面積、體積概念的教學,都可以採用多媒體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實物,再從實物抽象出圖形,利用動畫效果營造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自主有效的學習奠定基礎。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多媒體教學具有直觀、形象、具體、生活化的特點,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使抽象概念具體化,使難理解的問題容易化。如教學「長方體的認識」時,相對的面完全相同,相對的棱長度相等,我運用電腦平移兩個面和相應的棱,使學生看見兩個相對的面完全重合,相對的棱完全相等,從而達到具體、直觀的效果。
在數學教學中,選取典型的生活材料導入新課,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興趣。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也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在新知識教學之初,創設情境,能有效地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聯系實際,也能培養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中,採用直觀教具、投影儀等生動形象的教學手段,能使靜態的數學知識動態化,不但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學生學到的知識也能印象深刻,永久不忘。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通過多樣化的練習,是幫學生掌握知識、提高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習興趣,發展邏輯思維的有效途徑。在數學練習中要採用多樣的題型,使練習內容靈活多樣,富有趣味性,另外,在課外實踐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同樣能培養學生的濃厚學習興趣。利用學習成果,發展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