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本主義教育觀的要點
人本主義理論
是美國當代心理學主要流派之一,由美國心理學家A.H馬斯洛創立,現在的代表人物有
C.R羅傑斯人本主義反對將人的心理低俗化,動物化的傾向,故被稱為心理學中的笫三思
潮。
1.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論
馬斯洛認為人類行為的心理驅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他將其分為兩大類、
七個層次、好像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認識需要,審美需要、自我實現需要。人在滿足高一層次的需要之前,至
少必須先部分滿足低一層次的需要。第一類需要屬於缺失需要,可到起匱乏性動機,為
人與動物所共有,一旦得到滿足,緊張消除,興奮降低,便失去動機。第二類需要屬於
生長需要,可產生成長性動機,為人類所特有,是一種超越了生存滿足之後,發自內心
的渴求發展和實現自身潛能的需要。滿足了這種需要個體才能進入心理的自由狀態,體
現人的本質和價值,產生深刻的幸福感,馬斯洛稱之為「頂峰體驗」。馬斯洛認為人類
共有真、善、美、正義、歡樂等內在本性,具有共同的價值觀和道德標准,達到人的自
我實現關鍵在於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識,使人認識到自我的內在潛能或價值,人
本主義心理學就是促進人的自我實現。
2.羅傑斯的自我理論。
剛出生的嬰兒並沒有自我的概念,隨著他(她)與他人、環境的相互作用,他(她
)開始慢慢地把自己與非自己區分開來。當最初的自我概念形成之後,人的自我實現趨
向開始激活,在自我實現這一股動力的驅動下,兒童在環境中進行各種嘗試活動並產生
出大量的經驗。通過機體自動的估價過程,有些經驗會使他感到滿足、愉快,有些即相
反,滿足愉快的經驗會使兒童尋求保持、再現,不滿足、不愉快的經驗會使兒童盡力迥
避。在孩子尋求積極的經驗中,有一種是受他人的關懷而產生的體驗,還有一種是受到
他人尊重而產生的體驗,不幸的是兒童這種受關懷尊重需要的滿足完全取決於他人,他
人(包括父母)是根據兒童的行為是否符合其價值標准,行為標准來決定是否給予關懷
和尊重,所以說他人的關懷與尊重是有條件的,這些條件體現著父母和社會的價值觀,
羅傑斯稱這種條件為價值條件,兒童不斷通過自己的行為體驗到這些價值條件,會不自
覺地將這些本屬於父母或他人的價值觀念內化,變成自我結構的一部分,漸漸地兒童被
迫放棄按自身機體估價過程去評價經驗,變成用自我中內化了的社會的價值規范去評價
經驗,這樣兒童的自我和經驗之間就發生了異化,當經驗與自我之間存在沖突時,個體
就會預感到自我受到威脅,因而產生焦慮。預感到經驗與自我不一致時,個體會運用防
御機制(歪曲、否認、選擇性知覺)來對經驗進行加工,使之在意識水平上達到與自我
相一致。如果防禦成功,個體就不會出現適應障礙,若防禦失敗就會出現心理適應障礙
,羅傑斯的以人為中心的治療目標是將原本不屬於自己的是經內化而成的自我部分去除
掉,找回屬於他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模式,用羅傑斯的話說「變回自己」「從面具後
面走出來」,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充分發揮個人的機能。人本主義的實質就是讓人領悟自
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來的價值觀念,讓人重新信賴、依靠機體估價過程來處理經驗,
消除外界環境通過內化而強加給他的價值觀,讓人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由
性的健康發展。
人本主義強調愛、創造性、自我表現、自主性、責任心等心理品質和人格特徵的培育,對現代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馬斯洛作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充分肯定人的尊嚴和價值,積極倡導人的潛能的實現。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羅傑斯,同樣強調人的自我表現、情感與主體性接納。他認為教育的目標是要培養健全的人格,必須創造出一個積極的成長環境。人本主義教學思想關注的不僅是教學中認知的發展,更關注教學中學生情感、興趣、動機的發展規律,「注重對學生內在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順應學生的興趣、需要、經驗以及個性差異,達到開發學生的潛能、激發起其認知與情感的相互作用,重視創造能力、認知、動機、情感等心理方面對行為的制約作用。」
2.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人本主義主張,心理學應當把人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而不是將人的心理肢解為不完整的幾個部分,應該研究正常的人,而且更應該關注人的高級心理活動,如熱情、信念、生命、尊嚴等內容。
人本主義的學習理論從全人教育的視角闡釋了學習者整個人的成長歷程,以發展人性;注重啟發學習者的經驗和創造潛能,引導其結合認知和經驗,肯定自我,進而自我實現。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重點研究如何為學習者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讓其從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發展出對世界的理解,達到自我實現的最高境界。
(2)素質教育和人本主義教學觀擴展閱讀:
相關差異
從以上的簡單介紹可以發現,不同的學習理論流派強調了學習的不同方面。實際上,這種差異的引起,往往是因為它們所依據的研究背景的差異(如學習任務的難易程度、學習材料的組織程度等)而引起的。
只要我們認真加以分析,就能夠發現它們的共性以及各種理論之間的內在聯系。「真理往往存在於兩個極端的中間」,在學習各種派別的學習理論時,我們應當注意防止走極端,吸收各種學習理論中的合理因素為我所用,才是正確的態度。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教育的目標、學習的結果應該是使學生成為具有高度適應性和內在自由性的人。
3.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教學觀
人本主義的教學觀是建立在其學習觀的基礎之上的。羅傑斯從人本主義的學習觀出發,認為凡是可以教給別人的知識,相對來說都是無用的;能夠影響個體行為的知識,只能是他自己發現並加以同化的知識。因此,教學的結果,如果不是毫無意義的,那就可能是有害的。教師的任務不是教學生學習知識(這是行為主義者所強調的),也不是教學生如何學習(這是認知主義者所重視的),而是為學生提供各種學習的資源,提供一種促進學習的氣氛,讓學生自己決定如何學習。為此,羅傑斯對傳統教育進行了猛烈的批判。他認為在傳統教育中,「教師是知識的擁有者,而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者;教師可以通過講演、考試甚至嘲弄等方式來支配學生的學習,而學生無所適從;教師是權力的擁有者,而學生只是服從者」。因此,羅傑斯主張廢除「教師(teacher)」這一角色,代之以「學習的促進者(facilitator)」。
羅傑斯認為,促進學生學習的關鍵不在於教師的教學技巧、專業知識、課程計劃、視聽輔導材料、演示和講解、豐富的書籍等(雖然這中間的每一個因素有時候均可作為重要的教學資料),而在於特定的心理氣氛因素,這些因素存在於「促進者」與「學習者」的人際關系之中。那麼,促進學習的心理氣氛因素有哪些呢?羅傑斯認為,這和心理治療領域中咨詢者對咨客(患者)的心理氣氛因素是一致的,這就是:(1)真實或真誠:學習的促進者表現真我,沒有任何矯飾、虛偽和防禦;(2)尊重、關注和接納:學習的促進者尊重學習者的情感和意見,關心學習者的方方面面,接納作為一個個體的學習者的價值觀念和情感表現;(3)移情性理解:學習的促進者能了解學習者的內在反應,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在這樣一種心理氣氛下進行的學習,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師」只是學習的促進者、協作者或者說夥伴、朋友,「學生」才是學習的關鍵,學習的過程就是學習的目的之所在。
總之,羅傑斯等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從他們的自然人性論、自我實現論及其「患者中心」出發,在教育實際中倡導以學生經驗為中心的「有意義的自由學習」,對傳統的教育理論造成了沖擊,推動了教育改革運動的發展。這種沖擊和促進主要表現在:突出情感在教學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了一種以知情協調活動為主線、以情感作為教學活動的基本動力的新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的「自我」完善為核心,強調人際關系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認為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都維系於課堂人際關系的形成和發展;把教學活動的重心從教師引向學生,把學生的思想、情感、體驗和行為看作是教學的主體,從而促進了個別化教學運動的發展。不過,羅傑斯對教師作用的否定,是不正確的,是言過其實的。
4. 人本主義課程與教學理論的基本主張有哪些
5. 人本主義課程與教學理論的基本主張有哪些
1.強調人的因素和「以學生為中心」。學校教學的基本目的是促使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激發自己高層次的學習動機,充分發展自己的潛能和積極向上的自我概念、價值觀和態度體系,從而使學習者能夠自己教育自己,最終把他們培養成為人格充分發揮作用的人。
2.主張意義學習及自發的經驗學習。羅傑斯在描述他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的特徵時,經常使用「意義學習」這個術語。他認為,意義學習提倡對知識的靈活理解,而不是消極地接受。在這種學習中,要求學生能在相當大的范圍內自行選擇學習材料;自行安排適合自己的情境;提出自己的問題,確定自己的學習進程;關心自己的選擇結果。此外,羅傑斯還用「自發的經驗學習」描述他所提倡的這種學習類型。其特徵為:(1)它使整個人沉浸於學習中——軀體的、情緒的和心智的。(2)教學的方向來自學生。(3)它產生學生不同的行為和態度。(4)根據學習者而不是教師的學習活動作出評價。
3.促進學生學會學習並增強適應性。羅傑斯認為,教學過程的重心是「學會學習」。在教學中,至關重要的是幫助學生獲得知識、信息和個人成長,這些將使他們更加建設性地對付「現實世界」。而這根本不是憑借教師對知識的傳授就能實現的。
羅傑斯主張教育的目標應該是促進變化、改革和學習。變化是確立教育目標的根據,而對這種變化的適應取決於學習過程,而非靜態的知識。所以,應該把學生培養成「學會如何學習的人」,「學會如何適應變化的人」,從而成為能順應社會要求「充分發揮作用」的人。
4.倡導學生的自我評價。在教學過程中,羅傑斯對外部評價模式持反對態度,倡導學生的自我評價。他認為學生是處於學習過程中心的人,只有他自己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否已作出了最大努力,才能發現哪些方面失敗了,哪些方面意義深遠和成果累累。自我評價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這種作用的本質就是使學生為自己的學習承擔責任,因而能使學生更加主動,更加有效和更加持久,意義學習就自然而然出現了。
6. 人本主義教育觀與科學主義教育觀的利弊
人民幣匯率升值的減壓措施和建議
綜上所述,國人民幣升值的壓力確實存在,且人民幣升值的利弊並存;這從某一方面來說,是我國綜合國力提高的表現,是一種長期趨勢,論文寫作。事實上,從1994年至今,人民幣也已增值不少,從1美元兌換8.7元人民幣到1美元兌換8.27元人民幣,人民幣已升值了5個百分點。而根據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通貨緊縮嚴重,就業壓力大,人民幣升值不能操之過急,在目前或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還要控制人民幣升值趨勢,為人民幣升值減壓。在短期內,要通過經濟手段加大外匯市場的調控力度,在匯率制度方面,可使人民幣與美元適度脫鉤,改為盯住美元、歐元、日元為貨幣籃子的一攬子貨幣匯率定價,盡管“貨幣籃子”中,美元可能有很大比重,但畢竟人民幣與美元可不再亦步亦趨,有利於人民幣匯率長期動態的穩定在長期內,我們要深化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具體要注意以下四個方面:一是要逐步完善外匯市場,發表論文,深化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二是要適當減少外匯儲備,論文代發;三是要切實擴大國內需求;四是要協調國際關系。
相關的主題文章:
技術創新是企業動力之源
人民幣匯率升值的減壓措施和建議:適當減少外匯儲備
產品創新是企業生存之本
7.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對於教學的影響有哪些
人本主義的學習理論從全人教育的視角闡釋了學習者整個人的成長歷程,以發展回人性;注重啟發學習者的經驗答和創造潛能,引導其結合認知和經驗,肯定自我,進而自我實現。人本主義學習理論重點研究如何為學習者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讓其從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
發展出對世界的理解,達到自我實現的最高境界。人本主義者特別關注學習者的個人知覺、情感、信念和意圖,認為它們是導致人與人的差異的「內部行為」,因此他們強調要以學生為中心來構建學習情景。
(7)素質教育和人本主義教學觀擴展閱讀
理論基礎:人本主義的學習理論是根植於其自然人性論的基礎之上的。他們認為,人是自然實體而非社會實體。人性來自自然,自然人性即人的本性。凡是有機體都具有一定內在傾向,即以有助於維持和增強機體的方式來發展自我的潛能;並強調人的基本需要都是由人的潛在能量決定的。
人具有不同於動物本能的似本能需要,並認為生理的、安全的、尊重的、歸屬的、自我實現的需要就是人類的似本能,它們是天賦的基本需要。在此基礎上,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似本能的需要就是人性,它們是善良的或中性的。
8. 人本主義與教育
人本主義教育觀評述
一、人本主義的教育觀
1.人本主義的教育目標指向學生個人的創造性、目的和意義,是培養積極愉快、適應時代變化的心理健康的人。人本主義教育家在論述教育目的時,無不重視人性的培養,普遍關心教育對培養兒童獨立人格所起的作用。強調以自我為核心,強調人的自我實現和理論。
2.人本主義的教學論思想。人本主義教育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為中心,這是其自我實現的教育目的的必然產物。在教學方法上,人本主義者主張意義學習。第一,人天生有好奇心、求知、發現和探索的慾望,甚至不惜痛苦或危險(如探險者)。第二,當學習內容和學習目的之間的聯系被學習者發現時,學習效果最好;第三,對學習者自我結構改變較大的學習,會對學習者構成一種精神威脅,如高考前的復習。第四,學習者認真參與學習過程可以促進學習。第五,學習者整個身心灌注其中的自發學習(即認知和情感均捲入其中的學習)。學習效果最為持久和深入。
3.人本主義的師生關系。人本主義者非常重視教師的態度和師生相互作用的心理氣氛。在教學中,師生關系應該是主體與主體的關系,而不是主體與客體的關系。人本主義教育中的師生關系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其表現為:(1)真誠,(2)認可,(3)移情。教師應充分信任學生能夠發展自己的潛能;以真誠的態度對待學生;自身表現應表裡如一;尊重學生的個人經驗,重視他們的感情和意見;深入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教師只有以這些品質處理教學中的師生關系,才可能免除學生種種精神上的威脅和挫折,才可能使學生的自我實現的學習動機得以自然地表現。
二、對人本主義教育觀的評價
1.人本主義哲學對教育的貢獻。人本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以斯洛和羅傑斯也是教育改革家。他們在教育上所做的努力極大地沖擊了傳統教育。人本主義者認為學生的自我實現和為達到目的而進行創造的能力才是他們行為的決定因素,個人所處的物質、社會和文化環境只能促進或阻礙學生的潛能的實現。人本主義重視教育者對學生內心世界的了解,以順應學生的興趣、需要、經驗以及個別差異等,達到開發學生的潛能,激起其認知與情感的相互作用;重視創造能力、認知、動機、情感等心理方面對行為的制約作用,這對於克服傳統教育的弊端,促進教育事業的進步是有積極意義的。
2.人本主義教育觀的消極作用。第一,過分強調人的本質的自然性,忽視人的本質的社會性。第二,過度強調學生的中心地位,影響了教育與教學的效能。第三,不恰當地拘泥於滿足學生個人自發的興趣與愛好,低估社會與教育的力量。
9. 人本主義教學理論的基本簡介
人本主義心理學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一種心理學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內是馬斯洛(A.Maslow)和羅傑斯(C.R.Rogers)。人本主義學容習觀與教學觀深刻地影響了世界范圍內的教育改革,是與程序教學運動、學科結構運動齊名的20世紀三大教學運動之一。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的非指導性教學就是這一流派的代表。
10. 如何理解人本主義關於學習與教育目的的思想
一、人本主義的教育觀
1.人本主義的教育目標指向學生個人的創造性、目的和意義,是培養積極愉快、適應時代變化的心理健康的人.人本主義教育家在論述教育目的時,無不重視人性的培養,普遍關心教育對培養兒童獨立人格所起的作用.強調以自我為核心,強調人的自我實現和理論.
2.人本主義的教學論思想.人本主義教育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為中心,這是其自我實現的教育目的的必然產物.在教學方法上,人本主義者主張意義學習.第一,人天生有好奇心、求知、發現和探索的慾望,甚至不惜痛苦或危險(如探險者).第二,當學習內容和學習目的之間的聯系被學習者發現時,學習效果最好;第三,對學習者自我結構改變較大的學習,會對學習者構成一種精神威脅,如高考前的復習.第四,學習者認真參與學習過程可以促進學習.第五,學習者整個身心灌注其中的自發學習(即認知和情感均捲入其中的學習).學習效果最為持久和深入.
3.人本主義的師生關系.人本主義者非常重視教師的態度和師生相互作用的心理氣氛.在教學中,師生關系應該是主體與主體的關系,而不是主體與客體的關系.人本主義教育中的師生關系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其表現為:(1)真誠,(2)認可,(3)移情.教師應充分信任學生能夠發展自己的潛能;以真誠的態度對待學生;自身表現應表裡如一;尊重學生的個人經驗,重視他們的感情和意見;深入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教師只有以這些品質處理教學中的師生關系,才可能免除學生種種精神上的威脅和挫折,才可能使學生的自我實現的學習動機得以自然地表幀?
二、對人本主義教育觀的評價
1.人本主義哲學對教育的貢獻.人本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以斯洛和羅傑斯也是教育改革家.他們在教育上所做的努力極大地沖擊了傳統教育.人本主義者認為學生的自我實現和為達到目的而進行創造的能力才是他們行為的決定因素,個人所處的物質、社會和文化環境只能促進或阻礙學生的潛能的實現.人本主義重視教育者對學生內心世界的了解,以順應學生的興趣、需要、經驗以及個別差異等,達到開發學生的潛能,激起其認知與情感的相互作用;重視創造能力、認知、動機、情感等心理方面對行為的制約作用,這對於克服傳統教育的弊端,促進教育事業的進步是有積極意義的.
2.人本主義教育觀的消極作用.第一,過分強調人的本質的自然性,忽視人的本質的社會性.第二,過度強調學生的中心地位,影響了教育與教學的效能.第三,不恰當地拘泥於滿足學生個人自發的興趣與愛好,低估社會與教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