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在初中美術欣賞課中滲透德育教育
一、從作品意蘊入手,打開心智的窗門
中學美術欣賞課的比重相對來說比前幾年有增加,這為摻透德育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條件。在欣賞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時,我給他們講這幅畫的故事,耶穌被他的一位門徒猶大出賣。這是耶穌和他的十二個門徒的最後一次晚餐。晚餐時耶穌語氣平靜,神態安詳地說「你們中間有人出賣了我!」到底誰是可惡的、卑鄙的猶大呢?畫家是通過人物神態、動作的細節來揭示的,同學們認真找一找。頓時,教室里議論紛紛。「老師,我找到了,我發現了,是不是那個手裡緊捏著錢袋、面色不安的小人,是嗎?老師!」沒想到同學們的反應,這么強烈,個個非常氣憤。「那麼他為什麼要出賣自己的老師呢?」我再問。「還不是為了金錢。」同學們一致出現了不屑的神情。看著同學們群情激憤,我趁機引導他們做人要有正氣,特別是在這個金錢至上、物慾橫流的社會中,如何把握好自己,不被物質所誘惑。當我開玩笑地問你們會為了金錢出賣自己的老師嗎,同學們異口同聲堅定地回答」不可能!「整個教室里滌盪著一股不可侵犯的正義之氣。
二、析畫家成才之路,汲取勇於進取之真諦
眼下有不少青少年嬌生慣養,他們在學習、生活中一遇到困難就畏縮不前,針對這種現象,在教學中,除了給予適當批評,重在引導。在美術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一些畫家的不平凡的成長之路給學生以啟迪。在欣賞《文藝復興雕塑》這一課時,隆重介紹了米開朗基羅,這位處於義大利文藝復興盛期的天才巨匠,一個人就可以代表那個時期的雕塑,另外,他還是一位偉大的畫家,建築家和抒情詩人。米開朗基羅37歲那年,為畫西斯廷壁畫勞累得像個老頭。他把自己封閉在 教堂之內,從腳手架設計到內容安排,從構圖草創到色影實施,全由他自己完成。米開朗基羅一個人躺在18米高的天花板下的架子上,以超人的毅力和勇氣,畫了4年零5個月,給世人留下了空前之作《創世紀》。由於長期仰視,他頭和眼長久不能低下,連讀信都要舉過頭頂。而對於生活他從不講究,只吃麵包、喝點葡萄酒,每天只睡幾個小時,睡覺時衣服、靴子都不脫。而對於工作卻事必躬親,修建宮邸、教堂……樣樣自己動手。當他要建造什麼紀念物時,他會費掉幾年的光陰到石廠中去挑選石塊,建築搬運石塊的大路;他要成為一切:工程師、手工人、斷石工人;他要獨自幹完一切:建造官邸、教堂,由他一個人來。這是一種判罰苦役的生活。他甚至不願分出時間去飲食。
同學們邊欣賞畫邊被他的故事深深地感動了,教室里一片寂靜,我在同學們眼裡看到了兩個字,就是――震撼,聽完老師講述後同學們久久不能平靜。我 們從米開朗基羅身上看到什麼呢?這時,老師已經不需要空洞的說教了。同學們已經完全為大師傾倒,折服。敬佩得五體投地。對於米開朗基羅執著的追求方式、持之以恆的處事方法、細心鑽研的生活習慣嘆為觀止;異常佩服他狂熱的工作精神,對事業的執著,讓學生們覺 得好慚愧並表態以後的學習中也要學習發揚這種精神。
三、以習作為平台,折射團隊合作之精神
除了美育,美術課還有其它很多品德精神可教育,如相互合作精神,互相幫助精神的教育。例如,通過小組合作來培養學生合作互助的精神。我們很多作業都採取小組合作的形式,首先要分工,分工這一步就要大家利用各人特點來分工,這里就體現了互相肯定,互相欣賞的成分。只有互相肯定每個人的特長,才能在此基礎上做到最好的分工,由此團體精神得到培養。我在七年級《重復構成的這一課》中就深刻體會到這一點。重復構成需要很多基本形,先畫,再剪,然後組合,拼貼。組合好的圖案老師馬上用相機拍下來,然後再進行下一組組合。看哪一小組分工配合得最好。呈現的作品最多。作業開始後,同學們很快分好任務,畫畫好的負責 畫,手巧的負責剪,學生從最初的急亂忙到最後的有條不紊,配合愈來愈好。拼貼的時候最精彩了,各小組同學們使出渾身解數,攪盡腦汁,不時傳出「老師,我們又有新作品了,快來拍呀!」,各小組都是精彩紛呈。作品完成後,直接用多媒體進行呈現。評價這一環節就是對團體精神是否好的一個體現。師生的共同評價的是對小組團體合作的考驗。所以在共同評價中學生都會認真傾聽,或認同或否定,一旦哪個組的作品得到大家的一致認可,高興的將不是個人,而是小組所有成員,團體的自豪感由此而形成,多麼可貴的團體精神啊!
總之,老師利用好了各種機會,在潛移默化中學生的各種良好品德就形成了,形成得很自然,學生感覺很舒服。所以,對美術課在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中也有很大的作用,就是要老師做個時刻滲透教育學生思想品德的「有心人」,在日常教學中滲透這些思想教育,形成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是每個教師義不容辭的義務,美術老師也不例外,所以我們美術老師好好利用自己課程的特點,完成自己教育形成學生思想品德的任務,以培養出更多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學生,使美術課也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思想品德教育的義務。
B. 如何在小學美術教育中滲透情感教育
學生畢竟是孩子,心理承受能力有限,教師對他們的要求也要有限,慢慢來,可以適當從多方面考慮,降低難度,慢慢地讓學生接受,這樣才是有利於真正的教育。一、老師要做一名心理健康的人,學生才能學習做一名心理健康的人登山時要想更容易更順利地登上高處,就要一級台階一級台階地等。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留下前後一致的印象,就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一般情況下,較高較難的要求因為費時費力有難已成功,人們大多都有不願接受;相反,人們對於較小的,較易完成的要求卻樂於接受,在實現了較小的要求後,人們才慢慢地接受較高的要求。「功人之惡勿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太高,當使人可從。」這是明代洪自成在《菜根譚》里表達的看法。教育不僅是交給學生知識和技能,教育的本質要求我們更要培育身心健康的人。這其中心理的健康就是要求我們塑造學生健康的心理,高尚的道德品質,良好的行為習慣,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教師應該做到這些如:穩定的情緒、飽滿的精神、樂觀的心態等,做好了這方面的准備,才能使整個教學活動有生氣、有動力、有效力,而且教師良好的心理狀態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聽課情緒。在學校,教師是學生最親近、最尊敬的人,學生具有天然的「向師性」。教師往往成為學生最直接的榜樣。有魅力的教師不僅專業能力讓人佩服, 而且人格魅力更讓人折服。學生因為喜歡這個老師才喜歡上這門課。反之,有人格缺陷或心理疾病的教師是不能走進課堂的。二、心理健康發展圍繞學生為中心新課程改革強調「要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轉到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為此,教師要轉變教學方式,創設讓學生積極參與的教學環節。這種促進學生發展的課堂教學對於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學習能力以及正確的價值觀非常有益,有助於學生學會生存、學會發展。課堂教學中,不同意見的平等交流有助於學生形成對話的意識和開放的態度,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綜合各種觀點的智慧和容不同意見的胸懷,有助於學生學會交往、學會合作。新課程改革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學活動的設計要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主體心理需求,教學要適應和促進學生的心理發展。1.開展實踐活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課堂作業展示,畫展,盡量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給學生創設成功,體驗成功;開展繪畫比賽、美術知識競賽等;多形式開展專題欣賞、看畫展、賞析優秀作品……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培養學生活潑樂觀的的性格,消除學生孤僻、自卑、害羞等不健康的心理。2.發揮情感功能,增強學生心理素養。教師以情,以言動情,充分吩咐學生的情感;以身作則,樹立表率,每節課做到認真細致,絲絲入扣,同時及時表揚鼓勵美術學習的「有心人」,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選擇性的使用教材,去掉部分學生不感興趣的內容,引入一些思想健康,孩子感興趣的內容,收集大量的圖片、資料,增大孩子的賞析量;關注個別新內向、不善於表達等方面的差異生,肯定孩子的點滴進步,點亮他們成功的火花,消除陰影,使之自信陽光地生活。3.小組合作交流,跨越溝通心理障礙。適當、適時將班級整體劃分成小組合作學習,運用和發揮團隊的功能。一般每個小組8人,注意各類差異生相互搭配;小組合作,開展競賽,比一比哪一個小組最棒,哪一個小組最有創意等;分小組匯報交流,讓每個成員都能得到鍛煉,發揮創造力,培養合作精神。4.利用個別交流,矯正學生心理素質。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實際,開展個別面對面交流,或者間接傳遞信息,在他們面前肯定和表揚孩子,通過他人傳遞給孩子,還可以通過作業批改,撰寫評語等矯正孩子心理,樹立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質。三、在小學美術教學中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1.努力挖掘教材內容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對應點,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挖掘教材中的內容或例子,引導學生通過實際、討論分享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如《美麗的大自然》一課,大自然是與人類共存的,這一課收集了不同風格的大自然圖片共6張,有氣勢恢宏的大峽谷;有視野廣闊的青藏高原;有雲霧彌漫的黃山風景;有造型奇特,撲朔迷離的淋溶地貌……這些都是大自然給我們人類的禮物,但是近幾年來環境污染和生態平衡的破壞,病毒的傳播,以使人類生存的環境面臨巨大危機,空氣不在新鮮,河水不在清晰,良田變水泥。為了我門生存的地球,我們應教育學生從我做起,從點滴做起,愛護花草樹木、珍惜土地、保護動物、節約用水、不隨地亂扔果皮紙屑,從小樹立環保意識,為保護環境做出貢獻。如在輕音樂中欣賞《蒙娜麗莎》這副畫時,不僅要從構圖、色彩、神態及其蘊含的思想等方面進行引導,更從《達芬奇畫雞蛋》的故事入手,讓學生談談對本畫的欣賞體會,教師參與其中,分享知識並獲得情感體念,然後提出設問:一個不勤奮的人能像鄧景潤那樣摘下數學皇冠上的明珠嗎?世界著名畫家,義大利「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達芬奇,如果不堅持畫雞蛋,勤學苦練基本功,又怎麼能創造出世界名畫《蒙娜麗莎》呢?指導學生討論:從古到今,從國內到國外,還有哪些勤奮成才的故事感動著你?2.將心理教育適時地與學科內容緊密結合例如《我的爸爸》一課中,我首先導入一個小故事---一篇「感恩父母,親子教育」 的文章。教學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走進人物心理,體會人物不斷變化的心理活動。整個過程就是教育學生如何體驗父母那種深深的愛。通過這樣的滲透,同學們通過畫筆表現出一幅幅自己愛父母的畫面。教師是燈塔,是啟明星,是一束指向遠方的亮光。教師要多學習心理學,多運用教育心理學,要將自己的心理和學生的心理相結合,運用到美術學科教學中,心理教育的滲透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其效果是深遠的,只要我們善於抓住孩子的生理、身心發展特點,適時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那麼我們的孩子們一定能健康、快樂、和諧地發展,茁壯成長。
C. 如何在美術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
通過感性直觀的方式表達唯美思想,彰顯人生哲理,給人以人文精神的啟迪與涵養,這是美術的魅力所在。也正因為如此,通過美術教學進行人文教育才應該成為美術教育的題中應有之意。那麼,在初中美術教學中,如何進行人文教育滲透呢?
一、通過美術課程的人文背景滲透人文教育
藝術是在生產勞動中萌芽並逐步獨立起來的,遠古時代,人們在為衣食勞作的過程中,通過對勞動工具、勞動對象的改造、加工,創造了原始的美,隨著工具的改進、富裕勞動力的出現,美術逐漸成為一門獨立的領域,千百年來,留下了很多彌足珍貴的精神遺產。當我們用社會人的眼光欣賞美術作品的時候,就會透過美的表面審視作品中蘊含的歷史文化,而這,正是美術作品的人文精神所在。但是,在實際的美術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美術鑒賞時,卻僅僅是停留在表面,很少會引導學生觸及作品的「靈魂」。教師的引導常常停留在讓學生對畫面構成的簡單了解,評價也是粗淺的。甚至有些教師往往用「畫得像不像」這樣的標准引導學生評價。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注重美術教學中的人文教育滲透。為此,必須利用美術作品的人文背景。例如,在進行「環境藝術設計」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時,教師首先要對環境藝術有深刻的理解,可以從這個定義的原始來源去理解,例如,環境藝術理論家多伯給出的定義。在此基礎上,領悟其新的時代意義:即人有目的有意識地對周邊人居環境的改造與設計,其反應的是特定時代民眾的心理需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選擇合適的教具,可以選擇中國人民英雄紀念碑、法國凱旋門與美國華盛頓越南陣亡者紀念碑。這幾幅作品比較全面的反映了各自的民族文化特點,反映了特定的時代情感。可以把美國華盛頓越南陣亡者紀念碑作為重點進行剖析。因為這幅作品相對年代較近,其創作理念與現代較為接近,容易為學生理解。在這幅作品中,主體建築鮮明,細節方面諸如姓名牆等便於理解,空間結構獨特的,所有這些,都會有利於學生理解這幅作品的人文背景,讓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人文精神的濡染與熏陶。
二、通過情境設置滲透人文教育
通過美術課堂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不僅要從挖掘作品的人文背景入手,更要注意營造人文情境,讓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作品的人文情境中,達到油然而化的理想效果。營造適宜的人文情境不僅要在課前精心設計,更要教師發揮語言藝術、巧妙利用教具與多媒體,使師生間的情感交流更加順暢、審美傳達更加到位,達到通過情境在學生內心世界激起人文精神的漣漪、通過師生互動通過表象直達作品人文內涵的理想境界。情境創設的方法很多,諸如現實生活情境、隨機游戲情境、現場實物情境、動感音樂情境以及視頻情境,等等。還是以「環境藝術設計」這部分內容為例,在進行環境藝術設計要點這個環節的教學時,處理實用性便利性與美觀相結合這個知識點時,教師可以這樣設置情境:先發動學生,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把自己喜歡的雕塑、公共設施介紹給同學們,在課前要求學生要准備好圖片或照片,並做好語言描述的准備。在課堂上,由於有了准備,大家積極性都很高,他們紛紛舉手發言,輔之以圖片、照片或者實物,甚至同學間互不服氣,還互相比較辯論起來。這實際上是一種來自學生的生活情境,這樣的情境很容易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會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在進行實例分析這個環節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動感音樂情境:用「英雄贊歌」「我的祖國」與「馬賽曲」等作為背景音樂,利用多媒體以藝術的形式展示中國人民英雄紀念碑、法國凱旋門以及美國華盛頓越南陣亡者紀念碑等作品,無需過多的語言,這種情境本身即有強大的感染力,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作品的情感內涵,這也正是音樂的魅力所在。在此基礎上,通過剖析美國華盛頓越南陣亡者紀念碑,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播放課前在網路上下載的《全金屬外殼》的視頻資料,由於這個視頻裡面有血腥的鏡頭,因此做了必要的刪減,主要從展示美軍訓練的殘酷與在作戰中表現出來的殘忍以及英雄的越南人民的英勇反抗、美國國內正義人士的反戰聲討等角度組織視頻資料。這種有聲有畫面的生動形象的表現形式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具有強大的震撼力,使學生對戰爭的殘酷、美軍的野蠻、對和平的可貴有了深刻的認識。運用恰到好處的情境,使看似平靜的畫面有了活力,蘊藏在畫面背後的人文精神鮮活起來。
三、通過教師人文修養滲透人文教育
教育教學活動是人與人之間的高級的智力與思想情感的交流過程,是教師有目的有意識的影響、引導、感染學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特別是在美術課堂滲透人文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自身的人文修養往往起決定作用。只有具有一定人文素養的教師才會有滲透人文教育的理念、有發現人文教育契機的眼光、有靈活進行人文教育滲透的能力。因此,要做好美術課堂的人文教育,教師必須提高自身人文修養。首先,美術教師要有悲天憫人的人文情懷,要做一名品德高尚的教師,俗話說,其身正不令而從,一名具有人文情懷的教師,其本身就是最好的人文教育。其次,不局限於美術學科,文史哲都要涉獵,夯實知識基礎;最後,研究好人文教育的方式方法,四兩撥千斤,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滲透人文教育的最高境界。
總之,片面的就本講本的美術教育不僅達不到教書育人的教育本真要求,就美術學科而言,也是低層次的教學。只有把美術教學與人文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才會把美術教學帶入優質高效的理想境界。
D. 小學美術教育中的情感滲透的方法
小學美術教育中的情感滲透的方法比如說讓孩子畫自己的母親然後讓孩子從中就滲透了對母親的愛的情感。
E. 在美術教學中如何滲透立德樹人
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重要一環,教師要充分認識和領悟德育滲透的要點,學習美術可以加內深學生對容生活的理解和熱愛,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豐富的藝術修養,那麼在美術教學中如何憑借教材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到繪畫基礎知識,技能與陶冶美好心靈和諧發展呢?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激發學生去了解我們祖先創造的藝術文化,用審美的規律去感受和欣賞前人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的藝術文化遺產,讓我們為我們的祖先驕傲和自豪。教育德為首,在初中美術教學中把道理寓於美的形式中,藉助美育的形式,來提高德育的質量,讓學生在美的境界中學會做人的道理,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觀念。我在教學中曾做一番嘗試,就是把美術課與思想品德課有機結合起來進行教學,如,在描繪祖國美麗的河山,家鄉的名勝古跡……進行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教育。下面就針對小學美術教學中如何進行德育滲透,作稍微深入一步的討論:
F. 如何在初中美術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求解
在現代技術發展的今天,教育占據了重要的地位。美育是國家教育方針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曾經有位偉人說過:「藝術對象創造出懂得藝術和能夠欣賞美的大眾。」這就是說,美源於我們的生活,反過來又會對人們起著美育教育作用,從而提高人們欣賞藝術的能力。那麼如何在美術課堂上在培養學生對美的欣賞同時滲透德育教育呢?這是我們每個教育者所面臨的困惑。
美術是以直觀形象感人的視覺藝術,以美術作品作為審美對象,寓理於情,以情動人。美術課是初中的一門基礎課,擔負著對學生進行美育的任務,是進行審美教育的主要途徑。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美術基礎知識,培養他們的美術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通過美術學習使學生成長為具有高尚審美情趣、不竭創造精神的全面發展的人。在美術教育中滲透德育是新課程新理念的體現,也是現代教育的需要。在課堂教學中,不同教學手段的運用,不僅能增強課堂教學的生動性,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德育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學生自主課堂中,愉快和諧地滲透德育 。
在學業繁重的學習中,學生需要綜合科目來調節學習的節奏,讓學生能夠有片刻的放鬆。所以上好這些所謂的「副科」就顯得尤為重要。那上好一節美術課,看似輕松,實則不易。要想出一些新的點子來吸引孩子的眼球。
例如在上《生活中的標志》這一課中,大量的標志圖案讓學生大開眼界。在課前我就布置學生收集生活中的標志,來考考大家這是什麼標志。在激烈的討論中,學生概括出了這些標志的類別,隨後展示一些校園不文明的行為圖片,看看你能在校園里的哪些地方設計一些標志,來提醒和改正同學們的陋習。學生們熱情高漲,積極的參與到「我是學校的主人」的設計活動中,最後以一首初中生行為規范歌謠來總結這堂課。這節課,即到達了教學目的,完成了教學任務,又滲透了愛校從小事做起的德育教育。
二、在多媒體教學中,輕鬆快捷地滲透德育 。
多媒體課件可以把教學所需要的各種圖像、語音、音樂、影像以及文字說明進行整合,並自然、快捷、合理地展示給學生,實現教學活動的生動和高效。在製作網路多媒體課件時要正確引導學生科學地利用網路,使學生既學到文化知識,又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在上《我喜歡的卡通形象》這一課時,我把優秀大學生的畢業動畫設計給學生看——《我姥爺》。在看到這些形象的幽默之餘,給同學們的是更多的思考,別讓爺爺,奶奶成為空穴老人。一首《常回家看看》更加滲透了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使得在欣賞藝術作品的同時,滲透了德育教育。
在美術技能訓練和作品欣賞中有機地滲透德育。
美術技能訓練是培養、提高學生的智育水平、技能素質、文化修養和個性特長的重要形式。在純技法訓練課上,我嚴格要求學生全神貫注地進行創作,以培養鍛煉學生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意志品質;每學期都要搞一到二次集體創作,以培養學生互相幫助,取長補短,使他們學會了顧全大局、團結合作、樹立集體主義觀念。創作作品的內容是很豐富的,有中國畫、素描、水彩畫、水粉畫、剪紙等。在欣賞課教學活動中,除了讓學生依其直觀感受產生印象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對作品藝術表現的深入挖掘,在挖掘過程中,提示其內容,潛移默化地滲透德育教育。通過審美教育,使學生增長了辨別美醜的能力,能自覺抵制淫穢物品的侵襲,增強自身的免疫力。如欣賞《畫當年》,讓學生在感受中國國畫精髓的同時,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傳統藝術的情感。把美育和德育相結合,使學生在積極參與活動的同時受到啟迪和教育,真正做到寓教於樂,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主動地滲透德育
課前要求我們老師認真鑽研教材,挖掘其中德育的材料,利用美術中豐富多彩的內容,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如七年級的《綠來著我們的雙手》一課,我除了充分發揮個性潛能、激發形象思維和表現個性、特性能力外,還積極創設各種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的教學情境,利用生活實踐和對大自然的感受鼓勵學生參與討論交流,還以欣賞古今名作的形式、學生語言表達的形式和繪畫的方式表現不同學生內心的體驗,並根據作品的內容講述自己對環境資源的理解和認識。同時我適時地播放一些古今描繪我國大好河山的圖片、詩句,使學生增強愛護環境意識的同時也增強了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意識。
五、在師生交流中,隨時隨地滲透德育 。
有一次課間休息時,與一些學生聊到關於畫的價值,有幾位學生談到作品拍賣時中國畫不如油畫值錢,於是就認為中國畫的成就、內涵及其珍貴程度都不如油畫。針對這種價值觀念,我首先對作品拍賣給大家作了些解釋。讓學生認識到拍賣價的高低,與作品本身的價值是有聯系,但重要的是還關繫到拍賣會的包裝,收藏家們的鑒賞能力、投資能力,拍賣市場的規范性等因素。然後與他們談中國畫的特色以及對世界繪畫的影響。用線造型是中國畫表現的最基本手段,享譽西方的法國著名大師安格爾也深受影響,認為世上最美的還是弧線,他提出:「要深入探求我們素描線條中的各種變化和多樣對比,這是描寫人物風採的唯一手段。」通過交流,終於讓學生認識到,原來中國畫在世界上是一個獨立的、獨一無二的繪畫體系,蘊含著中華幾千年的文化底韻,是世界藝術史上重要的篇章。
就這樣,在與學生的交往中,以與學生聊天等形式,達到既能澄清事實,提高學生對中國藝術文化的認識,又能於無形中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藝術文化的情感,間接增強學生愛國情感的德育契機是相當多的,前提是我們老師平時與學生交流時要多留心,做一個德育教育的有心人
總之,美術課向學生展示了一個個陌生而有趣的廣闊世界,上好美術課可以幫助學生周遊世界,漫步歷史,端正審美觀念,極大的擴大知識領域,所以,作為教師的我們,更加在做好教學任務的同時,要滲透德育教育,讓學生知道「做人,處事.」達到培養學生高品質、高素質的目的。
G. 淺議在初中美術教學中如何滲透情感教育
伴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現代教育越來越注重對學生性格的培養,初中生是祖國未來的花朵,承擔著祖國未來的發展和希望。而初中美術教學是學生接觸高層次藝術、形成優良思想的通道,為使學生在美術教學課堂中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教師應在課堂內加入情感教育,並高效且全面的實施情感教育。在情感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能更貼近學生的內心,走入學生的情感世界,並真正了解到學生的想法及需求。[1]所以,對初中生進行情感教育這一問題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以美術教育作為基礎,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是現代教育的巨大進步。下文將對如何在美術課堂中滲透情感教育提出三點建議,僅供參考。
1 加強師生互動
在常規的美術課堂教學中,師生交流較少,並且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美術課堂不被重視,多數學生對美術作品不感興趣也不願意參與鑒賞與繪畫。[2]導致這樣的情況出現是因為沒有一個活躍的課堂氛圍,一個完整的課堂由教師和學生組成,若全程只由教師在講述,學生沒能得到發揮,久而久之便會失去學習的動力。並且師生若缺乏交流那教師便不知道學生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學生也不會接受教師給予的知識,情感教育的最基本以及最主要的方式就是交流,只有教師與學生進行良好的溝通交流,才能夠使得學生通過互動提升情感,讓學生的性格更為開朗。教師可通過提問的方式進行互動,也可通過做游戲的方式進行互動,在提問時問題的難度不要大,也不要太脫離學生的認知范圍,若太難的問題學生回答不上來也會失去學習的熱情或者養成不動腦只想聽答案的不良習慣。
在美術鑒賞課上,學生需要對一些著名的畫作進行鑒賞,教師可在上一節課提前告知學生將要鑒賞的畫作是哪幅,讓學生課後先自行進行鑒賞。用《蒙娜麗莎》這幅畫作為例子,這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一位名叫達·芬奇的畫家創作的,這幅畫在現在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在鑒賞此幅畫作時需打破傳統的師講生聽模式,教師可與學生進行互動,使課堂氛圍活躍,以便使情感教育滲透到每一位學生當中。因上一節課教師已告知學生鑒賞的畫作是什麼,本節課就可以先用「《蒙娜麗莎》的作者是誰?這幅畫是在哪個時期誕生的?畫上的蒙娜麗莎漂亮嗎?」等輕松愉悅的問題先把課堂活躍起來,再順勢進入正式的課堂,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應認可並鼓勵,學生回答完畢再進行適當的點撥,增加學生回答問題的信心與勇氣。這樣簡單的互動不僅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更重要的是,學生的精力更為集中了,學習的效率更高。課後教師也可向學生推薦較好的畫冊書籍,將這種互動延續至課後,情感的教育也能更深一步的滲透到美術教學中。
2 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大部分初中學校在課堂上均已引進了高端的新媒體技術,為了符合時代的發展,滿足學生對新興事物的好奇心,並能在更加科學高效的方式中加強情感教學,教師應該學會利用多媒體設備。[3]多媒體教學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拓寬學生的眼界,更重要的是能使學生不僅僅拘束於課本內的知識,對於平常生活中所見不到或者沒有留意到的美都能進行直觀的欣賞,這對於情感教育的滲透具有重要的意義。教師在使用多媒體設備教學時,也可詢問調查學生感興趣的美術內容,從學生感興趣的方面入手,學生接受的能力更強,特別是在鑒賞課上時,教師可通過播放詩歌、音樂等與畫作相結合,一同進行鑒賞,使學生更能體會畫家在創作時的心境,在鑒賞風景畫時也能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這對學生情操的陶冶審美水平的提高都有著巨大的作用。
用《江山如此多嬌》這幅畫作為例子,此畫是由傅抱石和關山目為北京人民大會堂畫的一幅畫,教師在用多媒體設備對此畫進行鑒賞時可播放人民大會堂的圖片,因學生無法去到人民大會堂感受此畫的宏偉,所以在鑒賞時,教師還可配以毛澤東的詩詞《沁園春.雪》來進行輔助鑒賞。在圖片以及詩詞的輔助下,學生能更好地對畫作進行鑒賞,一種驕傲的愛國熱情油然而生,學生的情感能得到較大的波動。所以使用故事、游戲、視頻、音頻等多種方式進行美術教學,情感教育能得到更多的發揮空間。在此種氛圍活躍的課堂之中學生的想像力也能得到了極大的豐富,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對於美術學習的樂趣,更能使學生打消厭學的思想,與此同時,教師還要在學生理解文章情感時結合實際進行歸類總結,使學生豐富思想。
3 進行戶外寫生
教師在進行美術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實踐活動來滲透情感教育,學生在脫離課本的前提下通過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去發現生活中的美,教師引導學生開展野外活動,學生在大自然之中能夠釋放心中的壓力,獲得新的體驗,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很好的釋放,情感教育的目的本就是進一步的為學生減壓,戶外寫生就能很好地做到這一點,繪畫活動的進行,也需要進行寫生,才能實現下一步的繪畫。所以教師要注意開展一定的戶外寫生活動,來促進情感教育在美術教學中的良好滲透。在開展寫生之前教師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備,如安全與紀律等問題,到了寫生地點,可對學生進行命題作畫,也可讓學生自由作畫,並告知學生有和任何情況都需要立即告知教師。
常去的寫生地點為郊外,空氣清新且風景宜人,學生在戶外自由度更高,也更能表達真實的自己,因此更不會吝嗇於情感的釋放,在寫生活動中,師生間的距離也會更加貼切,教師要以朋友的身份介入學生的情感,才能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心理。教師可命題作畫,如《荷葉》等有關風景的題目,讓學生自由發揮,可畫出你眼裡所看到的荷葉荷花,也可畫出你內心的荷葉荷花,具象的也行抽象的也行,總之可在此基礎上自由發揮,教師可通過學生的畫作了解到學生的內心和情感,以便對每位學生制定有針對性的學習計劃。寫生也是釋放內心壓力的一個方式,它能使你擁有更平靜的內心,使你的思維更清晰,這就是寫生的力量。在此類實踐活動中,學生的對於美術教學的情感得到升華,情感教學也得到了更全面的滲透。
4 結語
在初中美術教學中,教師可從加強互動、利用多媒體教學、進行戶外寫生三個方面將情感教學育全面滲透於課堂之中。情感教育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良好滲透,是現代教育對初中美術教學提出的新要求,這需要通過教師的不斷努力來實現,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感情教育,加強對學生的關心,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感情觀,形成良好的品德,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不斷提升學生個人素質,實現學生自身的全面發展,為學生未來的學習生涯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礎,同時促進學生對美術的學習,完成自己的教學目標。在結合實際情況分析了情感教學的意義與現狀,應用與策略之後,相信在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情感教學會發展得越來越好。
H. 如何在初中美術課堂中滲透德育教育
《美術課程標准》把對美術的學習劃分為「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和「綜合探索」四個學習領域,通俗的講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 「繪畫課」 、「工藝課」 、「欣賞課」和「美術綜合實踐活動」等四項內容。因此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德育教育。一、 在欣賞課中滲透德育。 國家教委決定在學校開設藝術欣賞課的有關文件中,明確指出開設藝術欣賞課是為了「全面貫徹教育方針,開闊學生的文化藝術視野,提高藝術修養,陶冶情操。使之樹立正確的審美觀,促進其全面發展。」主要是通過對中外古今的各種優秀作品,有代表性的作品的介紹、賞析,使學生逐步獲得審美的愉悅,受到教益和啟迪。在美術教學中,美術欣賞課對學生思想意志、情感有很大的影響,而思想、意志、情感是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美是道德的純潔、精神豐富和體魄健全的有利源泉。」因此,通過欣賞課可以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中學美術課本中每一冊都安排有欣賞課,欣賞課的內容包含很多,有西方繪畫雕塑欣賞,有中國的民間刺綉、剪紙、風箏、臉譜、年畫等民間藝術欣賞,還有中國的書法繪畫、園林建築的欣賞等等。通過讓學生欣賞這些作品,在教師生動的講解中,讓中學生感受偉大祖國的悠久歷史、燦爛文化以及民間藝術的優美和深沉。如在上《洋洋八千兵馬俑》、《漫步書法世界》和《北京故宮》等欣賞課時,經過教師的指導,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了學生熱愛祖國、熱愛藝術的良好思想品格;在上《生命之源》、《沉重的紀念》、《我們愛和平》等課時,通過讓學生欣賞和自己動手製作環保和反戰招貼畫,讓學生認識到了環境保護和愛護和平的重要性,增強了學生愛護環境,珍惜水資源的意識,激發了學生更加愛護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在這些欣賞課中的很多作品後面也都蘊藏著深刻的教育意義。我們教師應該分析加工和利用。例如七年級課本上的一幅潘鶴的雕塑作品《艱苦歲月》,它取材於長征途中兩個紅軍戰士在行軍休息時吹橫笛的情景,它通過一老一少的兩個戰士對革命充滿必勝的信念的形象,歌頌了革命戰士的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通過欣賞使同學們能聯想到艱苦歲月時期的那些南征北戰,流血犧牲的烈士,對他們來說具有很強的感染力,也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二、 在繪畫課中滲透德育。 繪畫在普通中學美術課教學內容中佔有很大比例,其本身包含諸多內容,如:國畫、彩畫、素描等。繪畫內容不同,滲透方式也不一樣。例如:中國畫是我國傳統的精緻文化,是我國民族智慧的結晶,民族情感的表現。由於表現獨特,風格高雅,在世界林苑中佔有重要位置,無論從工具、材料、技法、表現內容到審美意蘊上都與西方繪畫有很大差別。它熔詩、書、畫、印為一爐,具有獨特的怡神功能和鮮明的風格。中國畫的繪畫材料:筆、墨、紙、硯、色等,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和悠久的歷史,其中「筆墨紙硯」中紙的製造被稱為四大發明之一。以此來引導學生進行習作,有助於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文化遺產的思想、陶冶他們的愛國情操,增強民族自豪感。 有些課的內容對學生進行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顯而易見,有些則並不明顯。這就需要教師認真鑽研教材,挖掘出思想品德教育的材料。在上《漫步書法世界》一課時,我給學生講解了很多書體的特點讓學生先總結黑體字的筆畫結構特點:橫平豎直,方方正正。然後告訴學生做人也要站得正,行得直,堂堂正正,穩穩當當,踏踏實實,不幹壞事兒;在教《小橋、流水、人家》、《姑蘇行》等課時讓學生發覺家鄉的美景,表現家鄉的美景,激發了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三、 在工藝課中滲透德育。 工藝美術與人民的生活有密切聯系,無論在日常生活和生產建設上都不可缺少。教學中可利用課堂中的製作內容來引導同學們的愛國情感,以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例如:中國民間美術等,它蘊含著勞動人民的智慧,濃縮了中華民族文化,它歷史悠久,品種繁多,內容廣泛,技藝精湛,風格獨特,為世界罕見,中國民間美術在漫長的創造過程中不斷發展變化,直接反映了特定歷史條件下人民的生活狀貌、社會風俗和思想情感。為人民所喜聞樂見,成為華夏民族美術傳統的源泉。這可以使同學深深感覺到民間美術是一個豐富和珍貴的藝術寶庫,使同學們在親自動手中了解民間藝術,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感,使他們在自覺和不自覺中接受耳濡目染的熏陶,打下良好的審美意識基礎,雖然有些作品(如剪紙等)屬土俗藝術,但它卻與所謂「高雅」藝術具有同樣審美價值,是我國民族美術和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這同樣能使學生獲得美的感受,達到美育之目的。 在新教材中,工藝課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內容種類很多,有包裝、折紙、紙塑、樹葉拼貼畫、賀卡製作等等,佔美術課內容的40%左右。在工藝課中,不僅要教學生製作原理和製作方法,還要對學生進行愛藝術、愛勞動及愛集體的高尚情操的培養。如在《剪貼風景畫》一課中,通過用色彩紙剪貼風景,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教育,同時在動手製作過程中,使學生懂得勞動創造了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我們周圍的一切都是勞動人民用雙手辛勤創造的,為了更加幸福、燦爛的明天,我們應該愛勞動、愛人民、愛藝術,刻苦學習,運用我們學到的知識,動手創造美好未來。 又如,在上《封面設計》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充分地了解設計、包裝的重要作用,我先給學生講了一個故事:「某山區出產豐富的土特產,那裡的野生蘑菇質量很好。以前是用麻袋來裝的,賣得很便宜,由於外觀不美,還賣不出去,那裡的農民很窮。後來,有一個農民的兒子考上了工藝美術學校,畢業後回到家鄉,他把野生蘑菇改成250克一袋的小包裝,還專門設計了漂亮的圖案和商標。由於商品的外觀很美,蘑菇的銷路很好,而且比原來的價格提高了不少,山區的農民開始富起來了,大家都感謝這位大學生。」學生受到了啟發,然後出示幾件商品的包裝和有關的圖片資料。我又適時地放上音樂,很多學生都感激這位大學生。欣賞完後,我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為什麼同樣的蘑菇,有了美觀的包裝後,不但價錢賣得貴,而且人們反而要爭著買?有的同學說:「漂亮的包裝人人喜歡,看到這么好的商品當然要買嘍。」還有的同學說:「要感謝這位大學生,知識就是能創造財富。我們現在要抓緊時間學習,學好知識和本領,將來也要為家鄉出力。」聽,說得多好呀!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激起學生的情感,較好地完成了德育的滲透。四、 在美術綜合實踐活動中滲透德育。 美術綜合實踐活動是美術課教學的主要形式之一,可以在實踐活動中滲透德育,使美術課的教學具有育人功能。為了配合我校德育處組織的各項主題活動,我讓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發揮自己的特長,將自己親手繪制的一幅畫或新年賀卡送給可敬可愛的人;還讓他們畫家鄉的小橋流水。這樣既深化了主題活動,又使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發揮自己的美術特長。寓教育於活動中,愉快和諧地滲透德育。
I. 如何在美術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小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運用心理學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小學生身心全面和諧地發展和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因此在課程改革中科學、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教育部頒發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之中。學校教育對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各個學科的教學也都負有此項任務。這一過程正是「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平台」。下面我就談談自己在新課程改革中自己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點嘗試和體會: 一、培養積極的情感,建立和諧師生關系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當情感的血液在知識這個活的機體中歡騰流動的時候,知識才能觸及人的精神世界。」我們要創設一個寬容、溫馨的課堂生活環境,讓學生自主、自由、自信,讓學生成功、成長、成人,讓每個孩子的個性在課堂上飛揚,讓每個孩子都度過一個快樂的童年。我在進行低年級識字教學時,總是在學生隨文識字後,拿出准備好的生字卡片,並且用富有童趣的語言說:「小朋友們,你們看,這些生字寶寶們太寂寞了,它們不願意安靜地呆在書本里,想和你們交個朋友,願意嗎?如果你們能准確地喊出它們的名字,那麼這些字寶寶就都成為你的朋友了。你可以把你認識的新朋友介紹給你的同學,讀一讀,認一認。」然後,我請學生上台找字寶寶,並介紹給自己的同學認讀。此環節注重了在學生自我觀察。自我發現,自我創造的基礎上,讓學生走上前台,展現他們的思想,讓他們在合作交流中喜歡識字,樂於識字,學會識字。互動、合作學習是自主學習的基本手段。在溝通交往中,學生與學生之間成功地進行了情感與思維的對話。新課標要求教師要放下架子,做學生的「真」朋友。課堂上,教師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親切的話語,便能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教師要學會欣賞自己的學生,讓他們昂起頭來充滿自信。有句話說得好:「贊賞猶如春風暖,謾罵好比嚴冬寒。」在沒有笑臉的老師面前,學生們的心靈會受到傷害。課堂教學中免不了會有批評,但一定要慎重地選擇批評的方式和方法。只要我們平等地、充滿愛心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就能使我們的批評變得溫和又有善意,猶如春風化甘雨,變得委婉而智慧;猶如青橄欖,苦過之後格外甜。二、「千錘萬鑿出深山」——多提高孩子的言行既是家長的一面鏡子,也是老師的一面鏡子。教師的心理健康直接影響著學生心理的良好發展,教師的不良心理行為容易使學生產生對教師質疑的心理問題,即教師自身就必須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質才能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才能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不斷學習有關心理健康的知識,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斷提高自身心理素養,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教師要以一顆赤誠的愛心來面對所有的孩子;以一顆寬容的心悅納入每一位學生;以一顆善良的心關愛每一位學生;以一顆賞識之心鼓勵每一位孩子;以一個智慧的頭腦來引領每位學生,以一個健康的心理來感染每位學生健康的心靈,教師要真正在「教書、育人」中與學生共同成長、共同提升。三、「千樹萬樹梨花開」——多渠道1、團體開展心理活動要開展豐富多彩並且有益於學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動,這些活動在提高學生知識水平的同時,也會使學生進入特定的心理氛圍,受到感染。如針對中學生參與意識強、表現欲強的特點,可利用出板報、辦校刊、開展知識競賽以及各種表演等多種課外活動,使學生在有益的文化熏陶中提高文化素養,陶冶高尚情操,養成健康心理狀態。小學升初中的入學心理指導工作也相當重要,畢竟中學和小學在各方面都很大的差別,做好心理工作,預防學生因為不適而引起的心理問題。例如可以定期開講座等。須強調的是,開展這些教育活動,除了要講針對性之外,更要講經常性,任何教育活動對學生心理的影響,都不能指望「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2、教師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輔導課堂是教育和教學的主陣地,要把心理健康的教育寓於各科教學實踐中去,使學生在知識和能力得到提高和鍛煉的同時,也使他們的心理素質得到提高和鍛煉。學習是學生的主導活動,學生大量的心理困擾都產生於學習過程中,理應在教學過程中得到滿意地解決。實際上各科教材中蘊含有不少適用於心理輔導的內容素材,教學過程中還會經常出現在有利於實施心理輔導的教育情境。教師只要細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收到心理輔導的實效。3、個別輔導 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通過對學生進行個別心理指導和訓練。這是對學生心理活動影響最大,當然也是最難做好的工作。「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教師要隨時隨地觀察學生的心理動態,對有心理疾病的學生,要對症下葯,比較常用的方式有個別交談、電話咨詢、信函咨詢、個案研究等等。在學校展開「知心姐姐」的信箱活動,就是信函咨詢的一種形式;或者通過寫周記的形式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作出指導,引導學生走出心理誤區。個案研究是針對個別學生(通常是一些特殊學生包括資質優異學生、情緒困擾學生、行為偏差學生、家庭處境不利的學生等所實施的一種比較深入的、持續時間較長的個別輔導方式。它要求廣泛地收集資料,客觀地分析問題的性質與成因,依據診斷的結果,擬定輔導方案,以協助學生解決問題。由於心理輔導的精髓在於個別化對待,因此可以說個別輔導是一種不可替代的輔導方式。一所學校在開展心理輔導時無論以什麼途徑為主,如果不以個別輔導相配合,則其輔導工作都是不完整的。當然,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僅靠學校一方面的力量顯然是不行的,學校、家庭、社會必須密切配合,同心協力,共同創造一個優良的環境,各自發揮自身的優勢,全方位、多渠道對他們進行正面的影響和教育,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四、合理評價,激勵學生健康地成長 通過評價促進學生深層次的體驗,促進學生的共同發展。教師對學生適時、恰當、正確的評價,會使學生產生成功感、喜悅感,激發學生進一步的學習慾望。在評價中要始終堅持以下幾點:1.保護學生的自尊。2.營造和諧、寬松、平等的環境,最大限度地理解寬容,善待學生。3.發現學生的優勢和特長,診斷問題和不足,尊重學生的現有狀態;通過評價找出學生不足的原因,提出合理的,有針對性的改進建議,讓學生在課堂上感到「安全」。 健康的課堂學習氛圍,能給學生創造願意學習、樂於學習、勤於學習的環境,能幫助學生愉快地適應學習環境,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和各個環節,從而使學生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在取得學習成績的同時,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地成長。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整體教學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轉變觀念,認真探索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路徑,對學生施以影響,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使他們成為有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質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