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課堂教學中培養大學生的研究能力

課堂教學中培養大學生的研究能力

發布時間:2021-02-08 00:31:40

⑴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方法

「課堂教學中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研究報告
中山區實驗學校小學部 馬 瑩 執筆

摘要:
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能夠自主學習是二十一世紀對人的必然要求,教師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指導者和促進者,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的主要途徑。因此,我們要採取有效措施,改革課堂教學,積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具備以下七種學習能力,即自主預習、確定目標、交流學習、質疑解疑,概括知識、運用知識、自主評價的能力。

一、問題提出
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如今,我們已走向知識經濟時代,人類社會必將是一個學習化社會,能夠自主學習是二十一世紀對人的必然要求。《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 江總書記在第三次全教會中也指出:「終身學習是當今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一次性的學校教育已不能滿足人們不斷更新知識的要求,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
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符合心理學的要求。皮亞傑說:「兒童是一個獨立的變數,而不是一個依賴的變數,他不是對外界客體的簡單摹本,而是由主體與外部世界不斷相互作用構建的。」根據心理學家加涅和梅耶的學習理論總結出:「有效學習的內部條件是學習者應具備對知識主動加工的心理傾向。有積極地將新舊知識聯系起來的願望。」如果學習者沒有學習的願望和積極性,新的學習便不能發生,這種學習者的主動加工傾向,即學習上的「自主性」。
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符合現代教育理念的要求。現代教育普遍認為從學習過程看,受教育者是學習的主體,而教育者(包括教育者所選擇的教育內容,所採用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等),則是受教育者學習和認識的對象,因此是學習過程的客體。學生只有自主學習,才能充分體現他們的主體地位。
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素質教育的基本任務之一是教會學生自主學習。《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提出了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任務,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近年來,在教育改革的大環境下,我國的教育工作者,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方面進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嘗試。在「九五」期間,福建省進行了中小學的《指導——自主學習》教改實驗,上海育材中學進行了「八字教學法」實驗,把課堂教學重心放在「學」上,本溪市明山區聯中小學進行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實踐》的研究等。這些都是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相關的研究,形成的一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對我們的研究是有很好的借鑒作用,但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比如研究的不夠深入,評價體系尚未形成,有許多需要具體化的東西等,還需我們繼續研究。
從我校的實際情況看,通過「九五」課題研究,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調動了,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有所轉變。但到目前為止,我校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還沒有根本性的轉變。從學生的角度看,他們沒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不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還不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離開教師他們還不能獨立進行學習。從教師的角度看,他們的教學行為仍受傳統教育觀念束縛,課堂上仍然承襲一本書、一言堂的傳統教學模式,普遍忽視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的培養。所以,教會學生自主學習對於我們來說顯得尤為重要。鑒於上述認識,我們決定將《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研究》作為我校「十五」期間的研究課題。

二、課題的界定
「自主」《辭海》中解釋是:「自己做主,不受別人支配,不需要別人催促,自己能及時主動地、多少帶一點創造性的活動。」《漢語詞典》中的解釋就是「自己做主」。
「學習」廣義的概念是「學習者經過一定的練習後出現的某種變化,這種變化是後天習得的,並能保持一定時期。」狹義的概念是「指學生在學校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學習活動。」我們所研究的「自主學習」中的「學習」是指學習的狹義概念。
對於「自主學習」這一概念,研究者的看法不盡一致,但也存在著共同點;第一,都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第二,都要求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對學習有支配和控制能力;第三,學生能夠創造性地學習。這與專家研究的自主學習應樹立的三個發展目標相一致:一是學習的獨立性;二是學習的主動性;三是學習的創造性。
我們對「自主學習」的理解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主動、創造性的學習,與自主學習相對立的是他主學習。自主學習與他主學習的根本分水嶺是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確立與否。
我們說的自主學習能力,指學習者能在總體教學目標的調控下,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身條件和需要獨立自主的完成學習任務的能力。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具體表現在以下七個方面:即自主預習、確定目標、交流學習、質疑解疑,概括知識、運用知識和自主評價的能力。
本課題研究就是要探索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具體操作辦法。

三、研究目的
通過本研究探索出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方法。使全校學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全校教師基本具有教育科研能力和課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

四、研究內容
1、探索學生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學習方式。
2、探索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課堂教學操作辦法。

五、研究對象
三~六年級全體學生。

六、研究方法
行動研究法:是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基於解決實際教學問題的需要,用科學研究的方法與專家合作將問題發展成研究專題並進行系統的研究,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研究方法。

七、研究內容
本課題研究的具體內容有:
1、學生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學習方式。
2、教師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課堂教學操作辦法。

八、研究過程
本課題研究周期為五年(2000.3—2005.3)。目前,我們已經完成了課題的研究,從研究之日起至今,我們的研究是沿著邊學習理論,邊設計操作,邊反思實踐,邊提煉成果的思路進行的。具體地說,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幾項工作。
一建立健全研究組織和研究制度
1、成立課題研究的組織機構:為了加強對課題研究的領導,保證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我校成立了課題領導小組。由校長全面負責、宏觀調控;科研專干具體組織研究;各年級的學科骨幹教師組成課題研究中心組,全校教師人人參與研究。
2、制定課題研究制度:制度規定,學校的每位教師都必須參與課題研究,每周學年組進行一次專題備課活動,每月中心組成員進行一次教學診斷活動,每學期全校每位教師上一節專題研究課、進行一次研究成果交流活動。
二 組織教師開展學習活動
開展課題研究,僅憑實踐經驗是不行的,必須以一定的理論為指導。即要學習先進的教育理論,也要學習他人的先進經驗。
1、向書本學習:為了幫助教師把握自主學習的理論和了解與自主學習相關的好的經驗做法,我們要求教師閱讀《教育操縵集》、魏書生的《學生實用學習法》、教育學、心理學等書籍,教師的學習熱情很高。學校還開展了「四個一」活動,每天為教師提供一小時上網時間,教師在互聯網上搜索自主學習的相關理論、最近研究動態和值得借鑒的成功經驗。每周學校安排一次學習活動,學習的形式有時是自主學習的專題講座,有時是教師個人學習,寫出讀書筆記。每月組織一次讀書交流活動,交流的內容主要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經驗做法。每學期閱讀一本與課題研究相關的書籍。
2、向專家學習:在開展專題研究中,我們還有計劃、有目的的邀請市科研專家、區科研部的老師、教研員來我校指導,指導的內容有如何進行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設計,如何圍繞課題進行課堂教學診斷等,使全校教師深受啟發,為我們開展課題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確定明確的研究思路
為了使研究深入到位,我們採取了分解課題,分段研究,螺旋提高的研究思路。我們把課題分解為七個子目標,即自主預習、確定目標、交流學習、質疑解疑,概括知識、運用知識和自主評價,並一一研究。對每個子目標的研究都要弄清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的問題。例如對自主預習的研究,首先要弄清自主預習都包括哪些內容,為什麼要培養學生自主預習的能力,課堂中如何培養學生自主預習的能力。為了使研究扎實有效,在研究中採取分段培養、螺旋提高的研究思路,共分三個階段落實操作辦法,第一階段培養學生在課前學習中自主學習的能力,包括自主預習、確定目標的能力培養。第二階段培養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自主學習的能力,包括交流學習、質疑解疑、概括知識的能力培養。第三階段培養學生在課後學習中自主學習的能力,包括運用知識和自主評價的能力培養。當進行後一階段的研究時要鞏固、強化前一階段達成的目標,使學生的能力螺旋式提高。
四組織教師進行操作設計
從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到理論,是教育科研必須遵循的原則。在課題研究中,操作設計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它是理論與實踐之間的一座「橋梁」。我們在進行自主學習能力課題的操作設計中以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為主線,整個操作設計努力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初期提出的操作方法往往是依據理論和經驗提出的,所以在實踐中常常發現原先設計的操作辦法用於教學實踐時有不恰當和不合理的地方,我們便及時修正,使其更為符合學生實際。例如,原先七個指標體系中的「確定學習目標」一項,我們規定是在課堂中落實的,通過實踐,教師感到學習目標是學生個人的學習需求,放在預習環節中更合理,我們便做了調整。
操作設計都是由專題組成員共同設計完成,每一個子目標的操作設計我們都按以下五個步驟進行。
1、學習:學習書本中或身邊其他教師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好做法。
2、交流:專題組成員在各自學習的基礎上相互交流學習收獲,互相啟發。
3、共識:科研專干組織大家對交流的內容進行提煉,形成共識,確定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具體操作辦法。
4、實踐:課題組成員根據共識形成的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操作辦法於課堂教學中進行實踐。
5、再交流:一段實踐之後,專題組成員再次研討,反饋的效果,對操作設計不合理的地方進行修正,合理的加以推廣,進一步達成共識。
五引導教師進行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就是從操作設計的角度審視教學實踐。通過反思不斷發現教學行為中的問題,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使其逐步逼近操作設計的要求。在我校教學反思活動貫穿於整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課題研究中,我們的教學反思有兩種方式:個體反思與集體反思。
1、個體反思
個體反思就是教師個人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的活動。我校教師每節課課後的教學反思除對常規的教學要求反思外,重點要依據「課堂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教學設計」進行反思,反思自己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得與失及學生在自主學習方面的表現。每周都在教研活動中進行反思交流,低年級的培養學生自主預習的一些好的方法就是在教師的反思交流中逐步形成的。我校每位教師每個學期寫個人教學反思達50篇左右。
2、集體反思
集體反思就是在某一教師教學展示的基礎上,其他教師對他的教學行為共同進行反思的活動。我們把這種活動叫作教學診斷。在操作實施階段,我們便召開了一次全區的教學現場會,上語文專題研究課並圍繞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課題進行教學診斷,使大家明確了語文課堂中如何培養學生自主理解教材的能力。平日教學診斷我們遵循四個原則:常態進行、就事論理、群體參與、重在改進。教學診斷多數是在學年組內進行,每月至少一次,學年組長負責組織,每學期還要根據階段研究目標進行一次全校性的「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專題教學診斷。目前,開展專題教學診斷活動已成為我校教學研究的一種重要的活動方式,被診斷的人數已近40人。
六引導教師積累總結研究成果
1、平日引導教師寫教學反思、教學日記、教學案例。教師在平日教學中的一些好的做法和體會記錄在自己的教學日記和教學案例中,使得平日的一些好的做法得以積累。
2、學期末引導教師寫教育教學論文。學校要求每學期每位教師都要結合自己一個學期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方面的研究經驗撰寫一篇研究論文,學期末組織一次全校性的成果交流。即總結提煉了經驗,又將好的成果進行推廣。幾年來我校教師撰寫的論文300餘篇,學校召開成果交流會10餘次。
上述各項活動是我校課題研究的基本方式,通過這些活動使我校的課題研究落到了實處,並取得了一定成果。

⑵ 如何在科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科學(3-6年級)課程標准》中指出:小學科學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為核心,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活動的本質在於探究,科學教育只有引導學生通過科學探究來發展其科學素質,才能實現科學本質與教育宗旨的內在統一。因此,小學科學課程應以探究為基礎,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科學習慣,是向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一種手段,是以從培養學生科學習慣出發向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從這個意思上講,科學課的科學習慣直接影響著學生進行有效性的科學探究,也間接地影響著科學習慣、科學方法、科學能力、科學態度及科學精神等科學基本素養的養成。
面對新課程中提出的「科學教育要以探究為核心」的精神我們的科學教育必須要有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來指導和實施。列夫.托爾斯泰說過「如果學生在學校里的結果是使自己什麼也不會創造,那他一生將永遠是摹仿的抄襲」。面對二十一世紀的人才,我們必須培養創造型人才的基礎教育,要從培養科學探究品質、科學探究思維能力和科學探究精神、科學探究動機等基本素質開始的教育,也是培養未來發明者、科學家的啟蒙教育。為更好地了解小學科學課,走進小學科學教學課,區分好自然教學與小學科學教學,藉此機會跟各位同行談談小學科學課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的一點看法,以此來給大家一點參考的信息,以便日後在小學科學課的教學過程中能注意到有關培養科學探究能力問題。
一、什麼是探究能力及其意義
「探究」是求索知識或信息,特別是求真的活動;是搜尋、研究、調查、檢驗的活動;是提問和質疑的活動。
「科學探究」指的是科學家們用來研究自然界並根據研究所獲事實證據作出解釋的各種方式。「科學探究」也指的是學生構建知識、形成科學觀念、領悟科學研究方法的各種活動。由此我們知道,學生的科學探究式學習活動在本質上與科學家的科學探究活動有很多相似之處。探究式學習既是小學生科學學習要達到的目標,又是小學生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小學科學探究性學習」是小學科學的一種模式的研究。它是指在小學科學教育中,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創設科學探究的情境,讓學生通過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設計方案、探究活動等過程獲取知識,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逐步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探究性學習就是從學生的素質為著眼點,探索研究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創新學習的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包括探究性自學和探究性實踐兩大方面的內容。
小學科學教育一直處於一個比較重要的地位,其核心目標就是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教會學生用積極的態度理性地、實事求是地對待生活,解決生活實際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培養學生勇於探索的科學精神。《科學課程標准》更加具體地提出:科學課應注意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要讓兒童了解科學探究涉及的基本過程和方法,並使他們能運用這些過程和方法探究一些力所能及的科學問題,從中體驗到科學探究的樂趣和挑戰性,進而熱愛科學。
二、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方法
(一)精心設疑,促使學生動腦筋想問題
問題是引起思維的動因。當問題刺激大腦,大腦就會大大的加緊活動,甚至可能想出自己也料想不到的新認識,好辦法來。因此,在教學中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特別是問題的答案與學生預想相反的問題),採用設問、追問、反問等方法,對於激發和發展學生的思維有重要意義。在教學《氧氣》一課時,為了進一步讓學生了解氧氣這種看不見、摸不著、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透明的氣體,我演示了燒紅的木炭、燒紅的鐵絲、等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在做這個演示實驗之前,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這些物體在空氣里會怎麼樣?在氧氣里又會怎樣呢?多數學生猜測回答:會慢慢地熄滅。但演示的結果是不但沒有熄滅,而且燃燒的更劇烈。頓時,課堂熱鬧起來,個別學生情不自禁地喊出:真奇怪!他們感到疑惑不解,經過一番熱烈討論,小結得出:氧氣可以支持燃燒。為了加深學生對氧氣性質的認識,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又提出了幾個問題。如,「鍋里的油燒起來了,怎麼辦?」、「卧室的地板小面積起火,怎麼辦?」、「酒精燈的酒精倒出來後,起火了,怎麼辦?」……學生各抒已見,各有各的辦法,各有各的理由。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開拓了學生的思路,發展了學生的思維。
(二)巧設障礙或矛盾,促使學生想辦法解決問題
為了調動學生積極開展思維,改變過去實驗時動手多,動腦少,按著課本或教師的提示,照著葫蘆畫瓢的做法,我在設計教學時經常增加一些實驗,有時還有意設置一些障礙,以促使學生動腦筋、想辦法。在教學《熱空氣》一課的導入新課環節中,我做了一個演示實驗「會轉動的紙蛇」,學生看到原來不會動的紙蛇在酒精燈火焰的上方旋轉起來了,都很奇怪。這時我要求學生研究實驗裝置,找出其中道理。學生經過積極思考、觀察實驗,發現是向上流動的空氣使紙蛇旋轉起來,同時他們還發現「風的形成演示箱」里的空氣因為受熱而上升,以及旁邊的空氣流過來補充。經過討論他們還發現了地球上的風其實也就是這樣形成的,禁不住露出成功的喜悅。這樣,既動手又動腦,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發展,同時培養了他們解決問題能力。
恩格斯曾說過:只要自然科學在思維著,它的發展形式就是假設。牛頓也曾說過:「沒有大膽的假設就做不出偉大的發現」。「假設」作為科學認識過程序中的基本環節,在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自行探究的學習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出假設就為問題的解決搭起了從未知到已知的橋梁。當學生發現問題後,他們很想知道「為什麼?」他們的腦海中即會出現一個個猜測性的答案。在教學《燃燒和滅火》一課時,學生做把火柴放在鐵片上,用酒精燈加熱,一會兒火柴的溫度達到了燃點,自燃起來了,做完後,有個學生問我,把紙放在鐵片上加熱能不能也燃燒,我在課前根本沒有想到這個問題,為了學生的探究興趣,我又讓他們把紙放在鐵片上加熱,看能不能也燃燒,最後,紙也燃燒起來,我認為這樣做很有必要,讓他們敢想,敢做,敢探究學習,這樣學生的興趣得到了培養,探究慾望得到了加強,想信他們對於科學課也會感興趣,只要是學生想探究的問題,教師都應感興趣,只有這樣,學生的探究式學習興趣才能夠得到培養。
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作出假設。縱然孩子們提出的假設可能不夠合理與深刻,但是這畢竟是孩子基於他們已有的認識與經驗而對未知所做出的推測;同時,這也是從問題此岸過渡到答案彼岸的橋梁。即使孩子走了彎路,這種體驗與經歷也是難能可貴的,它促使孩子反思出錯的原因,而探究學習中最主要的價值正在於其對孩子成長發展所起的作用。
(三)發揮現代教育技術優勢,加深對所探究知識的理解
教學中要求學生觀察的內容很多,但是有些內容需要觀察的時間很長,當堂課根本無法完成。這時,可以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豐富表現力,利用它把在教室里或在當時當地無法看到的,但又必須讓學生觀察的事物展示在他們的面前,再現事物發展的全過程,有效地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聯系,使學生在很短時間內完成觀察任務。在教學《植物怎樣度過「一生」》、《人類的進化》等內容時,雖然我們可以通過課本上的照片來解釋,也可以用相關標本進行直觀教學,但實際效果總是不盡如人意。利用多媒體,我們便可以將它們的發育、進化過程直觀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跨越了時空限制,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慾望。此外,在教學中涉及到的一些珍禽異獸、古代生物、火山、地震等很難見到的自然事物、景觀,都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在學生眼前,使學生如臨其境,印象深刻,不僅在知識上得到滿足,而且學習情感、態度上更是得到整體提高,其效果是傳統學習方式所無法比擬的。
實驗在小學自然教學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它是科學探究的重要一環,有助於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但是有些實驗難度較大,如果只讓學生看圖、看文字說明或聽教師講解、看教師示範,往往會因記憶不清造成步驟錯亂,甚至操作失誤等。在教學《給水加熱》中學習使用酒精燈加熱試管里的水、《顯微鏡的發明與發展》中學習使用顯微鏡觀察各種生物切片標本的方法等實驗活動,操作步驟復雜,注意事項很多,如果利用多媒體課件,把實驗操作方法和過程製成卡通圖片、簡單動畫等加以形象演示,學生能夠很快知道操作要領,這樣,既增強了實驗效果,避免了時間上的浪費,又能教給學生正確的觀察實驗方法,加深對科學知識的理解,有目的地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四)使學習目標成為學生的內在需要
在教學過程中,引領學生由認同目標,自主選擇目標,逐步過渡到自我設計學習目標,確立自己的知識技能目標,誘發他們「我要學」、「我要發展」的內在需要,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使其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獲得教學的成功。這就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領悟了「自主」,確立了學習過程中的「自我」。在教學《紙張》一課時,教師先和大家設定研究目標,接下來讓學生自己思考,自己提出問題和選擇方法,進行探究。在這節課中我們看到:有的學生選擇「比較紙的吸水性」、選用宣紙、牛皮紙、瓦楞紙、書寫紙來研究,將這些紙滴上紅墨水,看那種紙吸水快,並且提出了需要注意的地方,如滴水時要同時滴,水量要一樣等;有的學生選擇「比較紙的承受拉力程度」進行研究;有的學生選擇「比較紙的承受彎曲能力」等等。由於學習內容是自己選擇的,他們在學習時也特別認真,思維十分活躍,神情也十分專注,彷彿像科學家那樣在「真刀真槍」地進行研究。又如,在教學《點亮我的小燈泡》一課時,學生用教師提供的一節電池、一個小燈泡和一根電線,用小組合作的辦法,把小燈泡點亮,並要求把小燈泡連接的方法畫在科學記錄表上。各個小組有序地投入到合作學習中,過一會兒各小組陸續完成了任務,只有一組的小燈泡始終沒亮,他們在別組的歡呼聲中變得更加著急,當教師發現了這組的情況後,不是叫他們停下來,而是很親切地安慰他們:「沒關系,慢慢來,要不要老師幫助?」在老師的鼓勵下,他們又忙乎起來,但見一個同學一手拿電池,一手拿電線與電池的負極相碰,另一同學一手拿電線的另一頭,與電池的正極相碰,另一隻手拿小燈泡碰電池的正極。當老師發現了這一情況,馬上輕輕地提醒他們:「小燈泡有兩個連接點,你們只用到一個連接點,還有一個連接點是不是也要用起來?」在老師的引導啟發下,他們輕輕地商量了一下,馬上修改連接法,終於點亮了小燈泡,使每一個學生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五)提供有結構的研究材料,為學生探究活動創造條件
提供有結構材料,能有效為學生探究獲取知識創造條件。教學實踐證明,學生能歸納、概括出科學結論,是由於他們對有結構材料的觀察、實驗、分析綜合得出來的,因此,提供結構材料就顯得尤為重要。所謂「結構材料」是指材料的構成和搭配是根據所學知識認知原理精心設計,各種材料之間具有內在聯系,材料間的相互作用,可以為學生學習某種知識,提供比較豐富的感性認識,能啟發學生思路朝著建立某種概念,歸納某種規律方向發展。在教學《流動的空氣》一課中,為揭示「熱空氣上升,冷空氣補充,產生空氣對流而形成風」這一科學現象,我准備了兩組材料,一組是可以游動的小紙蛇,在火焰上面轉動,從而揭示熱空氣上升;另一組材料是一個兩端(上表皮用硬紙板製成)露出小孔(大孔防止被蠟燭點著,小孔插入蚊香用)的封閉塑料水槽,並提供蠟燭、蚊香,用水槽內的環境模擬地球地表環境,蠟燭模擬溫度高的地區,蚊香顯示空氣的流動,學生在點燃蚊香和蠟燭後看到煙(空氣)的流動情況,不僅明白了熱空氣上升,冷空氣流向熱空氣的空氣流動規律,而且能輕易地理解自然界風的形成原因。在這個過程中材料在形式上的啟發性結構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學生通過了自己的觀察、實驗、分析綜合得出來的,因而是真實、生動、具體的,也是學生終生難忘的。提供有結構材料,是教師為學生實驗活動和獲得某種概念創造條件,對發展兒童學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獲取知識的發展能力有著積極作用。
(六)利用積極評價,形成良好的探究習慣
一提到評價,老師們往往會聯想到考查、考試。其實對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評價涉及到許多方面,考查、考試只是一個很小的方面。在科學課的標准中,對學生的評價問題作了詳細的敘述。課程標准中強調「科學課程的教學評價主要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因此評價就不能僅在學習過程結束後再進行,而必須伴隨於教學過程之中」。因此,科學探究能力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探究結果,更重要的是關注他們的探究過程。學生在進行科學探究活動中,他們對自然事物的觀察、發現以及提出問題的能力;在探究實驗中的設計實驗、動手操作能力;對觀察、實驗中各種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推理、歸納、總結、質疑、交流、評議等能力的提高;在情感、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等過程中都體現了學生科學素養的發展。這些方面都是評價科學探究能力的重要方面,這是一張試卷所不能體現的。只有注重了探究過程的評價,才能有一個好的結果。另外,評價的方法也應該是多種多樣的。不只是考試這一種形式。例如:在平時為學生建立一個探究過程的記錄本,及時記錄學生的各種變化,從發展變化的程度上反映學生的探究能力。通過實驗競賽等形式來評價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還可以讓學生通過完成一定的自然環境、自然事物或自然現象等的考察研究,撰寫考察報告來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等等。在對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評價時,應讓教師、學生、家長甚至社會成員參與。總之,應重視學生的評價,應有一個公正、積極的評價,以促進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提高。
科學課堂的評價既包括學生的評價,老師的評價、家長的評價,還包括社會的評價。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科學課程標准》中也指出: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在評價上要體現多元化,強調評價的促進功能。首師大版科學教材為評價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而且評價的方式機會是非常靈活的:可以在教學活動結束時評價,可以將評價貫穿在教學過程中;評價時不僅要關注學生科學探究活動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在此過程中每個環節的表現;不僅要對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做出評價,也要對學生課前准備做出評價;不僅對學生的小論文或研究報告進行評價,還要關注學生得到這些結果的方法及其間的經歷;不僅有學生的自評、互評,還有教師的評價、家長的評價,如他們提出研究的計劃和假設,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如何,在活動中是否表現出興趣、責任感、創造性與合作精神等等,都是評價學生不可多得的契機;一個新穎的設計方案,一個大膽的假設,一次與教材不同的設想,一個與眾不同的創造性活動,意見精美的手工製作,一次愉快的合作,一次有意義的調查……,都是給予學生評價的大好機會。其實,教師的評價不單是語言上的激勵,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個翹起的大拇指、一次不經意的摸頭,對學生來說,都是無價的表揚,都是一種激勵。學生自評、互評的效果也是相當有效的,這樣學生會感到自己進步了,今後要比現在更有進步才對。對學生的評價還要注意發動學生家長共同參與,這樣會使學生的進步更加透明,學生會感到人人都在關注他,關心他,從而會使他更加有信心,進步的更快,更加有興趣的學習,探究能力也就逐步的得到提高。
三、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在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致力於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參與性,把學生引向他們的「最近發展區」,使他們的思維始終處於積極活躍的狀態,為學生以後的學習和發展打下扎實的基礎。科學家的探索研究經歷告訴我們,探究的過程是艱苦的,往往一個課題要經歷千百次不懈的努力,最後才能獲得成功。美國著名的發明家愛迪生,他發明電燈就進行了一千六百多次的實驗。大科學家尚且如此,小學生探究活動,我們絕不要擔心失敗,經歷失敗後獲得的成功,對學生的影響更強烈。他們在發展智能的同時情商也得到相應的發展。另外探究教學對教師的要求很高,我們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通曉科學學科的科學體系,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實施探究教學,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⑶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大學生的研究能力

一.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
現在初中生學習存在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不會閱讀數學課本內容,以為閱讀課本就是看結論,結果是讀不透,似懂非懂。比如:在學習一次函數概念時,學生往往只注意解析式y=kx+b這一形式,而忽略了另一關鍵詞:「k、b都是常數,且k≠0」。實際上y=(m-1)x+3中,m=1時,它就不是一個一次函數。因此,重視讀法指導對提高初中新生的學習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學會讀書的方法,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新學一個章節內容,首先粗讀一遍,即瀏覽本章節所學內容的枝幹,然後一邊讀一邊勾,粗略懂得教材的內容及其重點、難點所在,對不理解的地方打上記號。然後細細地讀,即根據每章節後的學習要求,仔細閱讀教材內容,理解數學概念、公式、法則、思想方法的實質及其因果關系,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再次,帶著研究者的態度去讀,即帶著發展的觀點研討知識的來龍去脈、結構關系、編排意圖,並歸納要點,把書讀「懂」,並形成知識網路,完善認識結構。當學生掌握了這三種讀法,形成習慣之後,就能從本質上改變其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效率了。
二.培養良好的聽課習慣
初中新生往往對課程增多、課堂學習容量加大不適應,顧此失彼、精力分散,使聽課效率下降。因此,重視聽法指導,使他們學會聽課,是提高學習效率的關鍵。在數學教學中,首先應培養學生學習專注、專心聽講,激活其原認識結構,並使學生的信息接受與教師的信息輸出協調一致,從而獲得最佳學習效果。其次,要培養學生會聽,注意聽教師每節課強調的學習重點;注意聽定理、公式、法則的引入與推導的方法和過程;注意聽對例題關鍵部分的提示和處理方法;注意聽對疑難問題的解釋及一節課最後的小結。這樣,讓學生抓住重、難點,沿著知識的發生發展的過程來聽課,不僅能提高聽課效率,而且能使其由「聽會」轉變為「會聽」。
三.培養良好的思考習慣
數學學習是學習者在原有數學認知結構基礎上,通過新舊知識之間的「同化」或「順應」,形成新的數學認知結構的過程。由於這種「同化」或「順應」的工作最終必須由每個學習者相對獨立完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對學生要進行思法指導,教師應著力於以下幾點:(1)從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入手來開展啟發式教學,培養學生積極主動思考,使學生會思考。(2)從創設問題情境來開展探索式教學,培養學生追根究底的思考習慣,使學生學會深思。(3)從挖掘「問題鏈」來開展變式訓練,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推理的能力,使學生學會善思。(4)從回顧解題策略、方法的優劣來開展評價,培養學生歸納、概括的能力,使學生學會反思。還有就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還應善於暴露思維過程,留下一定的思維時間與空間,使學生「思在知識的轉折點、思在問題的疑難處、思在矛盾的解決上,思在真理的探索中」,使學生達到融會貫通的境界。
四.培養良好的書寫習慣
學生在解題書寫上往往存在著條理不清、邏輯混亂等問題。比如在做化簡求值題目:已知a=-3,求(a+2)2+(a-1)(a-3)-8的值時,學生往往這樣錯誤書寫:原式=a2+4a+4+a2-4a+3-8=2a2-1=2×-32-1=17。這主要是我們在教學中不大重視對學生進行寫法指導。在教學中老師要及時糾正學生易犯的錯誤。比如,(1)要教會學生將文字語言轉化為數學符號語言,還要注意數學符號中數學演算的前提條件;(2)要讓學生在推理的同時學會書寫表達,讓學生在反復訓練中熟練掌握常用的書寫格式;(3)要訓練學生根據已知條件來分析作圖,正確地將文字語言轉化為直觀圖形,以便更好地利用數形結合解決問題。這樣經過多形式、多層次去強化訓練,讓學生過好分析關、書寫關,使學生在注意嚴謹性、邏輯性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書寫習慣。
五.培養良好的記憶習慣
如何克服遺忘,以科學的方法記憶數學知識,對學生來說是很有益處的。初中新生由於正處在初級的邏輯思維階段,識記知識時機械記憶的成分較多,理解記憶的成分較少,這就不能適應初中學生的新要求。因此,重視對學生進行記憶方法指導,這是初中數學教學的必然要求。教學中,首先要重視改革教學方法,拋棄滿堂灌,以避免學生「消化不良」,其次要善於結合數學實際,教給學生相應的方法。比如,(1)理解記憶法,因為理解的東西才能記得准、記得牢,所以必須「先懂後記」。(2)簡化記憶法,簡化記憶方法分兩類,一類是把文字「濃縮」之後記憶,另一類是用字母符號表達抽象記憶。(3)形象記憶法,內容形象、直觀,記憶就深刻、難忘,把知識形象化能幫助記憶。(4)對比記憶法,「有對比才有鑒別」,把類似的問題放在一起找出區別與聯系,分清異同,增強記憶效果。(5)口訣記憶法,將數學知識編成「順口溜」,生動有趣,印象深刻,不易遺忘。(6)系統記憶法,建立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便於整體上掌握知識,可用關系圖來幫助記憶。此外,我們還應該讓學生明

⑷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醫學生的研究能力

學生反思性學習是指學生選擇能達到目標的最適當的學習方法、學習回策略、學習進程等進行反觀答自省,這一過程,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是以學會學習為宗旨的一種有效學習方法。讓學生在學習新課之後寫學習後記,讓學生寫探究過程的反思,讓學生在糾正錯誤之後寫反思 【關鍵詞】小學生反思能力學習方法 在數學學習中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可以使學生從旁觀者成為參與者,使學生從自身的生活背景、學習起點中發現數學、運用數學、創造數學。小學生思維正處於由形象到抽象、由具體到邏輯思維發展的重要階段,特別是小學高年級學生已經能夠初步用批判的、審慎的目光去看待周圍的事物,他們的思辨能力逐步增強,已初步具備了反思能力培養的基礎,教學中,在經歷了有益的探索嘗試之後,筆者認為,讓學生寫反思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⑸ 課堂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方法
(精心設疑,促使學生動腦筋想問題
問題是引起思維的動因。當問題刺激大腦,大腦就會大大的加緊活動,甚至可能想出自己也料想不到的新認識,好辦法來。因此,在教學中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特別是問題的答案與學生預想相反的問題),
採用設問、追問、反問等方法,對於激發和發展學生的思維有重要意義。在教學《氧氣》一課時,為了進一步讓學生了解氧氣這種看不見、摸不著、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透明的氣體,我演示了燒紅的木炭、燒紅的鐵絲、等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在做這個演示實驗之前,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這些物體在空氣里會怎麼樣?
在氧氣里又會怎樣呢?多數學生猜測回答:會慢慢地熄滅。
但演示的結果是不但沒有熄滅,而且燃燒的更劇烈。頓時,課堂熱鬧起來,個別學生情不自禁地喊出:真奇怪!他們感到疑惑不解,經過一番熱烈討論,小結得出:氧氣可以支持燃燒。為了加深學生對氧氣性質的認識,
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又提出了幾個問題。如,「鍋里的油燒起來了,怎麼辦?」、「卧室的地板小面積起火,怎麼辦?」、「酒精燈的酒精倒出來後,起火了,怎麼辦?」……學生各抒已見,各有各的辦法,各有各的理由。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開拓了學生的思路,發展了學生的思維。

⑹ 科學課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科學(3-6年級)課程標准》中指出:小學科學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為核心,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活動的本質在於探究,科學教育只有引導學生通過科學探究來發展其科學素質,才能實現科學本質與教育宗旨的內在統一。因此,小學科學課程應以探究為基礎,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科學習慣,是向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一種手段,是以從培養學生科學習慣出發向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從這個意思上講,科學課的科學習慣直接影響著學生進行有效性的科學探究,也間接地影響著科學習慣、科學方法、科學能力、科學態度及科學精神等科學基本素養的養成。 面對新課程中提出的「科學教育要以探究為核心」的精神我們的科學教育必須要有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來指導和實施。列夫.托爾斯泰說過「如果學生在學校里的結果是使自己什麼也不會創造,那他一生將永遠是摹仿的抄襲」。面對二十一世紀的人才,我們必須培養創造型人才的基礎教育,要從培養科學探究品質、科學探究思維能力和科學探究精神、科學探究動機等基本素質開始的教育,也是培養未來發明者、科學家的啟蒙教育。為更好地了解小學科學課,走進小學科學教學課,區分好自然教學與小學科學教學,藉此機會跟各位同行談談小學科學課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的一點看法,以此來給大家一點參考的信息,以便日後在小學科學課的教學過程中能注意到有關培養科學探究能力問題。 「探究」是求索知識或信息,特別是求真的活動;是搜尋、研究、調查、檢驗的活動;是提問和質疑的活動。 「科學探究」指的是科學家們用來研究自然界並根據研究所獲事實證據作出解釋的各種方式。「科學探究」也指的是學生構建知識、形成科學觀念、領悟科學研究方法的各種活動。由此我們知道,學生的科學探究式學習活動在本質上與科學家的科學探究活動有很多相似之處。探究式學習既是小學生科學學習要達到的目標,又是小學生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小學科學探究性學習」是小學科學的一種模式的研究。它是指在小學科學教育中,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創設科學探究的情境,讓學生通過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設計方案、探究活動等過程獲取知識,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逐步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探究性學習就是從學生的素質為著眼點,探索研究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創新學習的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包括探究性自學和探究性實踐兩大方面的內容。 小學科學教育一直處於一個比較重要的地位,其核心目標就是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教會學生用積極的態度理性地、實事求是地對待生活,解決生活實際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培養學生勇於探索的科學精神。《科學課程標准》更加具體地提出:科學課應注意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要讓兒童了解科學探究涉及的基本過程和方法,並使他們能運用這些過程和方法探究一些力所能及的科學問題,從中體驗到科學探究的樂趣和挑戰性,進而熱愛科學。 二、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方法 (一)精心設疑,促使學生動腦筋想問題 問題是引起思維的動因。當問題刺激大腦,大腦就會大大的加緊活動,甚至可能想出自己也料想不到的新認識,好辦法來。因此,在教學中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特別是問題的答案與學生預想相反的問題),採用設問、追問、反問等方法,對於激發和發展學生的思維有重要意義。在教學《氧氣》一課時,為了進一步讓學生了解氧氣這種看不見、摸不著、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透明的氣體,我演示了燒紅的木炭、燒紅的鐵絲、等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在做這個演示實驗之前,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這些物體在空氣里會怎麼樣?在氧氣里又會怎樣呢?多數學生猜測回答:會慢慢地熄滅。但演示的結果是不但沒有熄滅,而且燃燒的更劇烈。頓時,課堂熱鬧起來,個別學生情不自禁地喊出:真奇怪!他們感到疑惑不解,經過一番熱烈討論,小結得出:氧氣可以支持燃燒。為了加深學生對氧氣性質的認識,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又提出了幾個問題。如,「鍋里的油燒起來了,怎麼辦?」、「卧室的地板小面積起火,怎麼辦?」、「酒精燈的酒精倒出來後,起火了,怎麼辦?」……學生各抒已見,各有各的辦法,各有各的理由。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開拓了學生的思路,發展了學生的思維。 (二)巧設障礙或矛盾,促使學生想辦法解決問題 為了調動學生積極開展思維,改變過去實驗時動手多,動腦少,按著課本或教師的提示,照著葫蘆畫瓢的做法,我在設計教學時經常增加一些實驗,有時還有意設置一些障礙,以促使學生動腦筋、想辦法。在教學《熱空氣》一課的導入新課環節中,我做了一個演示實驗「會轉動的紙蛇」,學生看到原來不會動的紙蛇在酒精燈火焰的上方旋轉起來了,都很奇怪。這時我要求學生研究實驗裝置,找出其中道理。學生經過積極思考、觀察實驗,發現是向上流動的空氣使紙蛇旋轉起來,同時他們還發現「風的形成演示箱」里的空氣因為受熱而上升,以及旁邊的空氣流過來補充。經過討論他們還發現了地球上的風其實也就是這樣形成的,禁不住露出成功的喜悅。這樣,既動手又動腦,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發展,同時培養了他們解決問題能力。 恩格斯曾說過:只要自然科學在思維著,它的發展形式就是假設。牛頓也曾說過:「沒有大膽的假設就做不出偉大的發現」。「假設」作為科學認識過程序中的基本環節,在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自行探究的學習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出假設就為問題的解決搭起了從未知到已知的橋梁。當學生發現問題後,他們很想知道「為什麼?」他們的腦海中即會出現一個個猜測性的答案。在教學《燃燒和滅火》一課時,學生做把火柴放在鐵片上,用酒精燈加熱,一會兒火柴的溫度達到了燃點,自燃起來了,做完後,有個學生問我,把紙放在鐵片上加熱能不能也燃燒,我在課前根本沒有想到這個問題,為了學生的探究興趣,我又讓他們把紙放在鐵片上加熱,看能不能也燃燒,最後,紙也燃燒起來,我認為這樣做很有必要,讓他們敢想,敢做,敢探究學習,這樣學生的興趣得到了培養,探究慾望得到了加強,想信他們對於科學課也會感興趣,只要是學生想探究的問題,教師都應感興趣,只有這樣,學生的探究式學習興趣才能夠得到培養。 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作出假設。縱然孩子們提出的假設可能不夠合理與深刻,但是這畢竟是孩子基於他們已有的認識與經驗而對未知所做出的推測;同時,這也是從問題此岸過渡到答案彼岸的橋梁。即使孩子走了彎路,這種體驗與經歷也是難能可貴的,它促使孩子反思出錯的原因,而探究學習中最主要的價值正在於其對孩子成長發展所起的作用。 (三)發揮現代教育技術優勢,加深對所探究知識的理解 教學中要求學生觀察的內容很多,但是有些內容需要觀察的時間很長,當堂課根本無法完成。這時,可以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豐富表現力,利用它把在教室里或在當時當地無法看到的,但又必須讓學生觀察的事物展示在他們的面前,再現事物發展的全過程,有效地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聯系,使學生在很短時間內完成觀察任務。在教學《植物怎樣度過「一生」》、《人類的進化》等內容時,雖然我們可以通過課本上的照片來解釋,也可以用相關標本進行直觀教學,但實際效果總是不盡如人意。利用多媒體,我們便可以將它們的發育、進化過程直觀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跨越了時空限制,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慾望。此外,在教學中涉及到的一些珍禽異獸、古代生物、火山、地震等很難見到的自然事物、景觀,都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在學生眼前,使學生如臨其境,印象深刻,不僅在知識上得到滿足,而且學習情感、態度上更是得到整體提高,其效果是傳統學習方式所無法比擬的。 實驗在小學自然教學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它是科學探究的重要一環,有助於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但是有些實驗難度較大,如果只讓學生看圖、看文字說明或聽教師講解、看教師示範,往往會因記憶不清造成步驟錯亂,甚至操作失誤等。在教學《給水加熱》中學習使用酒精燈加熱試管里的水、《顯微鏡的發明與發展》中學習使用顯微鏡觀察各種生物切片標本的方法等實驗活動,操作步驟復雜,注意事項很多,如果利用多媒體課件,把實驗操作方法和過程製成卡通圖片、簡單動畫等加以形象演示,學生能夠很快知道操作要領,這樣,既增強了實驗效果,避免了時間上的浪費,又能教給學生正確的觀察實驗方法,加深對科學知識的理解,有目的地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四)使學習目標成為學生的內在需要 在教學過程中,引領學生由認同目標,自主選擇目標,逐步過渡到自我設計學習目標,確立自己的知識技能目標,誘發他們「我要學」、「我要發展」的內在需要,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使其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獲得教學的成功。這就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領悟了「自主」,確立了學習過程中的「自我」。在教學《紙張》一課時,教師先和大家設定研究目標,接下來讓學生自己思考,自己提出問題和選擇方法,進行探究。在這節課中我們看到:有的學生選擇「比較紙的吸水性」、選用宣紙、牛皮紙、瓦楞紙、書寫紙來研究,將這些紙滴上紅墨水,看那種紙吸水快,並且提出了需要注意的地方,如滴水時要同時滴,水量要一樣等;有的學生選擇「比較紙的承受拉力程度」進行研究;有的學生選擇「比較紙的承受彎曲能力」等等。由於學習內容是自己選擇的,他們在學習時也特別認真,思維十分活躍,神情也十分專注,彷彿像科學家那樣在「真刀真槍」地進行研究。又如,在教學《點亮我的小燈泡》一課時,學生用教師提供的一節電池、一個小燈泡和一根電線,用小組合作的辦法,把小燈泡點亮,並要求把小燈泡連接的方法畫在科學記錄表上。各個小組有序地投入到合作學習中,過一會兒各小組陸續完成了任務,只有一組的小燈泡始終沒亮,他們在別組的歡呼聲中變得更加著急,當教師發現了這組的情況後,不是叫他們停下來,而是很親切地安慰他們:「沒關系,慢慢來,要不要老師幫助?」在老師的鼓勵下,他們又忙乎起來,但見一個同學一手拿電池,一手拿電線與電池的負極相碰,另一同學一手拿電線的另一頭,與電池的正極相碰,另一隻手拿小燈泡碰電池的正極。當老師發現了這一情況,馬上輕輕地提醒他們:「小燈泡有兩個連接點,你們只用到一個連接點,還有一個連接點是不是也要用起來?」在老師的引導啟發下,他們輕輕地商量了一下,馬上修改連接法,終於點亮了小燈泡,使每一個學生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五)提供有結構的研究材料,為學生探究活動創造條件 提供有結構材料,能有效為學生探究獲取知識創造條件。教學實踐證明,學生能歸納、概括出科學結論,是由於他們對有結構材料的觀察、實驗、分析綜合得出來的,因此,提供結構材料就顯得尤為重要。所謂「結構材料」是指材料的構成和搭配是根據所學知識認知原理精心設計,各種材料之間具有內在聯系,材料間的相互作用,可以為學生學習某種知識,提供比較豐富的感性認識,能啟發學生思路朝著建立某種概念,歸納某種規律方向發展。在教學《流動的空氣》一課中,為揭示「熱空氣上升,冷空氣補充,產生空氣對流而形成風」這一科學現象,我准備了兩組材料,一組是可以游動的小紙蛇,在火焰上面轉動,從而揭示熱空氣上升;另一組材料是一個兩端(上表皮用硬紙板製成)露出小孔(大孔防止被蠟燭點著,小孔插入蚊香用)的封閉塑料水槽,並提供蠟燭、蚊香,用水槽內的環境模擬地球地表環境,蠟燭模擬溫度高的地區,蚊香顯示空氣的流動,學生在點燃蚊香和蠟燭後看到煙(空氣)的流動情況,不僅明白了熱空氣上升,冷空氣流向熱空氣的空氣流動規律,而且能輕易地理解自然界風的形成原因。在這個過程中材料在形式上的啟發性結構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學生通過了自己的觀察、實驗、分析綜合得出來的,因而是真實、生動、具體的,也是學生終生難忘的。提供有結構材料,是教師為學生實驗活動和獲得某種概念創造條件,對發展兒童學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獲取知識的發展能力有著積極作用。 (六)利用積極評價,形成良好的探究習慣 一提到評價,老師們往往會聯想到考查、考試。其實對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評價涉及到許多方面,考查、考試只是一個很小的方面。在科學課的標准中,對學生的評價問題作了詳細的敘述。課程標准中強調「科學課程的教學評價主要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因此評價就不能僅在學習過程結束後再進行,而必須伴隨於教學過程之中」。因此,科學探究能力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探究結果,更重要的是關注他們的探究過程。學生在進行科學探究活動中,他們對自然事物的觀察、發現以及提出問題的能力;在探究實驗中的設計實驗、動手操作能力;對觀察、實驗中各種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推理、歸納、總結、質疑、交流、評議等能力的提高;在情感、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等過程中都體現了學生科學素養的發展。這些方面都是評價科學探究能力的重要方面,這是一張試卷所不能體現的。只有注重了探究過程的評價,才能有一個好的結果。另外,評價的方法也應該是多種多樣的。不只是考試這一種形式。例如:在平時為學生建立一個探究過程的記錄本,及時記錄學生的各種變化,從發展變化的程度上反映學生的探究能力。通過實驗競賽等形式來評價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還可以讓學生通過完成一定的自然環境、自然事物或自然現象等的考察研究,撰寫考察報告來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等等。在對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評價時,應讓教師、學生、家長甚至社會成員參與。總之,應重視學生的評價,應有一個公正、積極的評價,以促進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提高。 科學課堂的評價既包括學生的評價,老師的評價、家長的評價,還包括社會的評價。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科學課程標准》中也指出: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在評價上要體現多元化,強調評價的促進功能。首師大版科學教材為評價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而且評價的方式機會是非常靈活的:可以在教學活動結束時評價,可以將評價貫穿在教學過程中;評價時不僅要關注學生科學探究活動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在此過程中每個環節的表現;不僅要對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做出評價,也要對學生課前准備做出評價;不僅對學生的小論文或研究報告進行評價,還要關注學生得到這些結果的方法及其間的經歷;不僅有學生的自評、互評,還有教師的評價、家長的評價,如他們提出研究的計劃和假設,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如何,在活動中是否表現出興趣、責任感、創造性與合作精神等等,都是評價學生不可多得的契機;一個新穎的設計方案,一個大膽的假設,一次與教材不同的設想,一個與眾不同的創造性活動,意見精美的手工製作,一次愉快的合作,一次有意義的調查……,都是給予學生評價的大好機會。其實,教師的評價不單是語言上的激勵,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個翹起的大拇指、一次不經意的摸頭,對學生來說,都是無價的表揚,都是一種激勵。學生自評、互評的效果也是相當有效的,這樣學生會感到自己進步了,今後要比現在更有進步才對。對學生的評價還要注意發動學生家長共同參與,這樣會使學生的進步更加透明,學生會感到人人都在關注他,關心他,從而會使他更加有信心,進步的更快,更加有興趣的學習,探究能力也就逐步的得到提高。 三、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在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致力於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參與性,把學生引向他們的「最近發展區」,使他們的思維始終處於積極活躍的狀態,為學生以後的學習和發展打下扎實的基礎。科學家的探索研究經歷告訴我們,探究的過程是艱苦的,往往一個課題要經歷千百次不懈的努力,最後才能獲得成功。美國著名的發明家愛迪生,他發明電燈就進行了一千六百多次的實驗。大科學家尚且如此,小學生探究活動,我們絕不要擔心失敗,經歷失敗後獲得的成功,對學生的影響更強烈。他們在發展智能的同時情商也得到相應的發展。另外探究教學對教師的要求很高,我們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通曉科學學科的科學體系,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實施探究教學,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⑺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新《課程標准》要求: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但對於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學會學習已經很不容易了,學會合作學習更是難上加難。因此,從入學開始教師就要培養他們自主合作的學習習慣,幫助他們養成認真聽取他人意見,逐步形成團結合作、互幫互助的良好學風。通過通過一學期的課題研究實踐,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 同桌合作——讓學生初步感知合作 一年級剛入學的小學生自控能力差,往往不按照老師說的去做,況且本來就不知道如何學習,如果一開始就讓他們自主學習,他們往往會感到不知所措、無從下手。同桌合作一起學習, 有了傾訴對象, 學生往往都願意說一說。強烈的表現欲使他們的思維相對活躍, 而且可以相互啟發, 這樣不僅學習效果好,而且使學生學會了一定的學習方法。 我在講一年級數學《上、下》一課中,我先讓學生認真觀察書上的圖畫,學生只是看了看而已。然後我說:「請和你的同桌說一說你看到了什麼。」學生有了表達的願望, 思維就活躍起來。在相互說一說的過程中, 學生體驗了觀察、描述的過程, 同桌兩人還能相互啟發, 觀察起來比較細致、完整, 能把圖中都有什麼車,以及誰在上面,誰在下面說得很清楚。在此基礎上, 再來比較物體的上下的相對關系, 學生便能相對流暢地進行思考和表達。 實踐表明, 同桌的合作學習, 不僅能使學生充分體驗數學學習過程, 而且有利於相互啟發, 共同提高。 二、 四人小組——讓學生學會合作 學生通過一段時間的同桌合作,有了一定的合作學習的基礎和一定的合作學習的方法。就可以給學習小組在增加成員,這樣學生就有了一個比較小的團體,在這個團體中就可以培養學生榮辱與共的團隊精神。 我在教學《十幾減九》時,讓學生在三人小組中先討論出十幾減九的演算法,再由你們小組中的表達能力最差的同學匯報,得出演算法好的小組可以得到一個小紅旗。這樣學生有了集體的榮譽感,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不會出現只有少數同學思考、討論,多數同學依舊沒有參與的狀況。同時喜歡思考的同學不僅思考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加強了合作的意識。不愛思考的同學學到了知識,也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 三、形式多樣——提高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在小組合作中,如果總以單一的形式展開,這樣學生很快會覺得乏味。教師應獨具匠心,別出心裁,採取多樣化的合作形式,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 1.故意示錯,據理力爭。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的重點、難點或學生容易出錯誤處,故意弄出錯誤,引導學生去探究,讓學生來糾正。這對保護學生創新意識,培養探究能力很有好處。 2.開展評比,增強競爭意識。 有的學生對來自同學的鼓勵、幫助,比來自於老師的更有效。為了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有時讓學生自擬題目並進行測試,然後讓小組長按標准給每位同學打分,在按小組總分評比。成績好的同學感到他們只是自己的學習好還不夠,成績差的同學感到因影響了小組成績而有壓力。評比後,小組里的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每天都有學生督促和幫助,學習成績有了較明顯的提高。 3.先示範,後開展。 剛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的知識和學習經驗少,對合作交流的認識幾乎為零,那麼要在他們大腦中建立起合作學習的意識,教師有時應先做好示範。如:在教學對口令時,我先和全班學生對,接著請一名學生和我對,然後再請兩名學生自由對,使對口令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一種模式,給學生一種導向,最後才放手讓學生同桌互對,小組自由對。這樣由教師示範在先,學生合作起來才具有明確的方向,合作才得法,交流才有效。 4.操作自由化,體現自主。 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智慧的鮮花是開放在手指尖上的。」一語道出了動手操作的重要性。因此我以動手畫一畫、描一描、印一印等方式展開小組合作學習。使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四、學會分享——體驗合作學習的快樂 與學生共同分享合作所取得成果的快樂,共同感受團結進取獲得成就的快樂。形成合作習慣就一定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同學之間良好的合作能產生更好的效果,讓同學們都能分享到其中那不一樣的快樂,不一樣的幸福。並且由此總結出合作的重要性,產生團結合作共同的興趣,增強合作進取的信心。 新的學習方法和教學方法都需要在實踐中探索。那麼,學生合作能力的培養,需要長期不斷的探索、研究、實踐,並加強指導,讓學生在經常性的合作學習環境中逐步養成自覺合作的習慣。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快樂,從而掌握學習的方法,並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⑻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能力

一、 增強學生的自主意識。
最開始,我們學校的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很丹薄。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中,我們老師是外因,要通過學生這個內因才能起到作用,我們要想方設法讓學生自己主動地學,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讓學生慢慢認識到「自己是主體」。讓學生明白:我應該怎樣預習,怎樣記錄,怎樣思考,怎樣發言和討論等等。逐步培養學生學習的獨立性、自主性。同時我們還要考慮到年齡的差異,所以高年級的自主學習模式要比中年級的學生好開展,同時也更快的進入到了自己的角色中。中年級的孩子較之要慢慢的來,慢慢的滲透這種意識和方法。
二:創設最佳的學習氛圍
學習氛圍,對學生的學習來說,是很重要的。在教學中要注意在課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重視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老師的語言、動作和神態要讓學生感到可親、可信,要能不斷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能激勵學生不斷克服學習中的困難,讓學生產生興奮和愉快感。要多鼓勵學生:對學生回到的問題不要簡單地否定或肯定,要鼓勵學生多問「為什麼」,並讓學生說說是從何想起的,怎麼想的,鼓勵學生不懂就問,並通過學生自己來解答疑問,也可多讓學生思考,體溫,多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這樣學生學習的興趣就濃了。這是我感觸最大的一點,以後會在這方面下更大的努力。
三、 精心設計學習過程
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培養出來的。因此,精心設計學習過程尤為重要。從「學什麼,為什麼要學,怎樣學」的角度,做到該扶則扶,該放當放。在課堂教學中,要善於找准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深入了解學生,對教學的重點如何去突破,如何分解教學的難點,要有具體的措施。通過課堂教學培養學生那些能力,如何開發學生的智力,對學生進行那些思想教育,如何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等,要有計劃的進行。並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引導學生從已知到未知,揭示矛盾,或者從學生熟悉的選取典型事例創設問題情境,要善於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認知水平,深入淺出,抓住教學重點開展教學活動。培養學生主動探究、敢於實踐、勇於創新,善於發現的精神。教師要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走出來,不再是教學的主導者,不再是支配學生的控制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主人。課堂上教師要讓學生盡量自己去思考、去探究、去創新,教師不應滿足於學生按照自己設計好的教學思路去回答問題,而應該引導學生敢於提出不同的思路、見解,敢於質問老師。對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的哪怕是一點點創新思維的火花,都應該及時給予表揚,給予充分肯定,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教者還應在如何引導學生肯學、愛學、會學上來下工夫,使學生不再被動的接受式的去記憶教師講授書本知識,而去自己探究、討論和發現新知識,結合自身已有的知識經驗,主動去尋求問題的答案。當然,教師在課堂上要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討論,使學生獲得探究的樂趣,認知的樂趣和創新的樂趣。教育學家羅傑斯曾說過:當學生自己選擇方向,參與發現自己的學習資源,闡述自己的問題,決定自己的行動路線,自己承擔選擇的後果時,就能在最大程度上從事意義學習。
總之,整個教學過程應體現讓學生在玩中學、做中學、合作中學、探究中學、實踐中學。
四、注重預習,培養自學。
真正意義上的自學,應讓學生通過自學課本,利用工具書,憑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方法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對新知的理解,從中初步獲取知識,達到「心中有數」,從而在教學新課中「胸有成竹」。學生在其中不但獲得了能力的發展,同時也完成了認知漸進過程中的自然演變。這就體現了提綱的重要性,要求老師的出示的提綱要結合教學目的,重點難點還要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逐步教給學生自學的學習方法,明確探究什麼,解決什麼問題,使學生有章可尋,有的放矢。教師及時適度引導啟發,在學生探究受阻時得到幫助,在認識不清、似懂非懂時獲得指引。把「傳授」新知變為「探究」新知,充分暴露知識形成的過程,促使學生以探究者的身份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總結規律。
最初的教學中,學生遇到問題時,經常是向老師或其他同學詢問解決問題的方法,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他們的自學方法越來越多,有的事實喜歡在教材中查找信息;有的學生能從以前學過的相關知識中受到啟發,找到解決新問題的方法;有的學生從自己的課外書籍中了解相關知識,還有的學生更願意通過電腦查找相關的信息,但是這往往有個弊端,因為現在網路上的「答案」太豐富了,反映出來有些學生沒有經過自己的思考直接就體現出來了。還有的學生利用身邊的材料能夠自己做實驗探索,學生大膽實驗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能讓他們感受實驗的樂趣,同時還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理解和運用。
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需要老師經常地啟發、點撥和引導,需要長期地、有計劃地進行培養,只要我們在教學中給予足夠的重視,並不斷地進行培養和訓練,久而久之,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一定回得到發展。
五、 培養協作學習能力
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與討論是非常重要的,學生主動進行相互之間的交流、協作,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所學的知識,豐富自己的認知結鉤,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情感溝通能和互動。那麼小組成員就要相互取長補短、相互激勵,這樣有助於克服獨立學習帶來的孤獨感,有利於形成學習氛圍,更能幫助那些興趣不大的同學,他可以從同學那裡知道他不知道的知識,會帶動他的學習積極性。從而達到既解決了知識又培養了興趣。
綜上所述,我們老師要轉變教學觀念,真正的作到尊重學生,實現教學民主,給學生以更多的學習自主權,而學生也只有具備主動探索的精神並有自我調控的能力,才能實現真正意義的「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任重而道遠,每個階段每個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是不同 的。只要我們老師始終把培養學生的習慣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放在第一位,那我們的教育才會在校園外延伸,我們的學生也會收益終生。

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素質教育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所以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促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自主去探索、去思考,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情境教學是課程改革教學中的一項重要環節。在教學工作中教師首先要轉變觀念,變「指揮者」為「引導者」。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去設計教學過程,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進行自主的學習活動。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興趣的水平對學習效果能產生很大影響。興趣是一種帶有積極感情色彩的心理活動,它能使人的大腦皮層處於興奮狀態,從而促使學習動機的形成和強化。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情緒高漲,他就會深入地、興致勃勃地學習相關方面的知識,並且廣泛地涉獵與之有關的知識,遇到困難時表現出頑強的鑽研精神。否則,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學的知識,遇到困難時往往會喪失信心,不能堅持學習。例如,教學「圓的認識」時,採用聯系日常生活,引入新課。課前做一個套圈游戲,把全班同學排成一個長方形向中心套圈,能套住有獎勵。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
教學實踐表明,學生熱愛一位教師,連帶著也熱愛這位教師所教的課程,他會積極主動地探索這門學科的知識。這也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形成。教育名著《學記》中指出「親其師而信其道」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教師要努力把冷冰冰的教育理論轉化為生動的教學實踐,真正做到愛學生,尊重學生,接納學生,滿足學生。
二、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新課程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提倡學生參與確定學習目標和評價目標,在學習中積極思考,在解決問題中學習。在確定目標方面教師應加以引導。
教師在教學中還應大膽放手,鼓勵學生獨立自學,使學生真正掌握著學習的主動權,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就會積極自主的參與學習,通過動手、動腦、動口等自主活動、獨立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從中感受成功的喜悅,從而體驗到主動學習的樂趣。主體性得以充分發揮。

三、讓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會、走進生活
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生活經驗和體驗,對每一個學習內容的引入,都盡可能多地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處處強調從生活中的科學講起,同時又特別強調把所學的知識運用於日常生活中,注重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還應注重引導學生關注他人、關注社會。在學習了《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後讓學生理解了舊時代勞動人民生活的窘迫。懂得了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總之,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倡導主動性學習是實現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一種重要手段,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促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自主去探索、去思考,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⑼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大學生的研究能力 高等教育心理學

大學同時具有教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項重要職能。國內外許多知名大學也多版在研究方面成績卓著,權並以此譽滿全球。高校研究能力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大學集中了各類學科的一流人才,他們既是參與高等教學的教師

閱讀全文

與課堂教學中培養大學生的研究能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