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學校教育教學的發展

學校教育教學的發展

發布時間:2021-02-08 20:06:12

① 學校教育教學的建議

1、每周例會不能缺抄少,多讓教師提出一些對學校工作的建議和問題
2、每周一升旗,學校的領導要做講話,注重在安全、文明、衛生、習慣等方面強調
3、加強學校與家長的聯系,讓家長提出對學校工作的不足
4、積極開展課外活動,例如,跳大繩、踢毽、投籃、足球射門、拔河、遠足登山、課間舞蹈等等,重點培養學生的團結精神!
5、加強紀律管理,在教學樓內一定要做到不打鬧,輕聲走
6、班主任一定要跟班
暫時先說這么多

② 學校教育的發展史88

這個是市政府網站的:
歷城二中創建於1958年,近五十年的文化積淀讓這片教育沃土煥發勃勃生機。學校乘基礎教育的大好形勢,搶抓機遇,深化改革,跨越發展,積蓄了豐富的辦學經驗,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尤其是優化升級以來,學校著力打造歷城二中的知名品牌,實現了外延與內涵並重發展、質量與效益雙贏的嶄新局面。
學校秉承「為每一個學生搭建發展階梯」的辦學理念,謹遵「人生在勤」的校訓,積極探索新時期教育教學發展之路,勤奮耕耘,創新實踐,學校發展日新月異。淳樸的校風、嚴謹的教風、踏實的學風已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科學的管理、一流的師資、優異的教育教學成績更是創造了教育發展的佳跡。
■ 育人環境:歷城二中地處濟南東郊、歷史名人辛棄疾故里,佔地420餘畝,在校生7000多人,其中高中部有72個教學班,學生4500餘人。
校園布局合理,環境優美。開闊寬敞的稼軒廣場、花木茂盛的生態園,系春林、春華林、秋實林綠樹成蔭,相映成趣;綠草青青、白鴿徜徉,古樸的石凳、典雅的連椅點綴其間,儼然一幅幅美麗畫卷;教學樓掩映於綠蔭中,假山池沼彰顯靈氣,清新幽雅;中華文明長廊、門廳書法壁畫體現傳統文化精髓,班級文化、宿舍裝飾、走廊警語成為校園靚麗的文化景緻,洋溢著濃郁的現代氣息。環境育人、文化育人,學生素養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 教學設施:學校硬體設施完善,建築面積達13.8萬平方米,有教學樓4座,科技館、體藝館各1座,高標準的塑膠運動場2個,人造草皮足球場2個。教學功能室齊全,設施先進,理化生實驗室、語音室配置國內一流,美術、音樂、舞蹈等教室達國家一類標准,生態館、汽車模擬駕駛室讓學生彷彿置身於真實境界,陶藝館、器樂室、校園電視台、藏書15萬余冊的圖書館等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學校實現了教育教學的信息化,構建了以信息中心為核心的網路系統,校園網、校園電視台和雙向教學系統成為校園內信息交流的紐帶。教室全部配備電視、電腦及多媒體教學系統,任課教師配有手提電腦,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能力已成為教師的必備要求。學校教學資源極大優化,教學現代化程度大大提高,實現了教育資源的信息化、網路化和數字化,信息技術讓校園成為互動整體。
■ 學生管理:學校實行人文管理和精細化管理,既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又尊重學生個性發展。注重學生管理工作,通過制定培養目標體系、完善管理組織體系、建立教育活動項目體系,激發學生參與制度制定及管理評價過程,達到引導學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目的。針對不同時期、不同場合、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全面管理的基礎上安排管理工作重點,管理方式講求實效,或和風細雨,或紀律約束,或行為感染,或活動教化,取得了良好效果。級部負責制日趨成熟,各個級部既相互競爭,比拼優勢,又立足級部特點,創新管理,形成特色,橫向比較與縱向對比推動了管理工作的進一步完善與發展。經過多年探索和實踐,學校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現代寄宿制管理模式。
■ 教育科研:學校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科研興校」戰略,穩步推進教學改革。積極與中國教育學會合作,邀請魏書生、吳昌順、任小艾、王金戰、李陽等近60位全國知名教師、班主任、教育專家來學校做專場報告,聽課、評課,參與教研,提升了教師的教科研水平。為推動教科研工作的進一步發展,學校創刊《稼軒教研》,中國教育學會會長、著名教授、博士生導師顧明遠先生親筆題名,當代教育改革家魏書生老師題寫賀詞,《稼軒教研》現已成為教師總結教育教學經驗,展現教研成果的重要平台。學校依託課題,營造氛圍,鼓勵教師投身教科研,現有立項課題11項,其中國家級3項,省級5項,市級3項。學校還充分運用「271」教學法則構建高效課堂,轉變教師教學理念,進一步改進教學方式、關注教學細節、提高教學效率,扎實推進教學改革,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發展與提高。
■ 師資隊伍:學校一方面納賢招優,吸收各地骨幹教師與優秀大學畢業生,一方面加大校本培訓力度,加速青年教師成長,現已形成了一支年輕有為、團結合作、勤勉上進的教師隊伍。學校現有教職工410人,中、高級教師200餘人。近幾年來,涌現出區級以上先進教師120人,其中國家級12人、省級21人、市級30人,150多位教師榮獲省、市、區教學能手、骨幹教師、優秀班主任等榮譽稱號,一大批教師在國家、省、市、區優質課、說課、論文評比、技能大賽中獲獎。廣大教職工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積極為學生提供學業、心理及生活救助,深入孩子們的心靈,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
■ 新課改實施:學校嚴格執行國家新課程標准,積極推進新課程改革,制訂了課改實驗工作方案,各學科學習方案、教學方案及模塊評價方案等,以保證課改工作有計劃、有方略、有目標;以學生為本,建立並實施了適應新課程要求的學生評價制度,突出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的有機結合,讓學生在高效課堂中充分體驗學習的樂趣;探索了模塊教學的有效實施策略,實行學分制管理,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讓學生學有所長、學中求樂,並在參與過程中增強了團隊合作意識;為適應新課改背景下的高考形勢,成立了綜合實踐學科教研組,為提高學生綜合實踐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持;發揮李陽瘋狂英語實驗學校的優勢,改善英語教學方法,英語教學已形成特色,同時學校加強與人大附中等名校的合作與交流,力爭在奧賽輔導領域有新突破。
■ 生活服務:歷城二中始終關注學生健康成長,努力為學生提供最優質的服務。兩幢餐廳寬暢明亮,可容納7000學生同時就餐,配備了高檔的餐桌椅、大屏幕彩電,裝飾了溫馨壁畫讓學生享受就餐樂趣。引進山大飲食服務公司的流程作業,為師生提供飲食服務,做到安全衛生、花樣齊全,同時家常套餐、風味美食、民族窗口,為學生提供了營養的配餐和合理的膳食。學生公寓有9座,學校與物業管理公司合作,宿舍樓每層配備專門的生活指導老師,負責學生起居生活,關心到方方面面,體貼到點點滴滴。努力為學生提供高品質的服務是學校永恆的追求。
■ 德育教育:學校「厚德、立志、博學、成才」主題教育活動貫穿全年:深入挖掘校園文化內涵,豐富德育內容。愛心助學、資源回收等特色活動傳承校園文明,樹立時代新風尚;課前一支歌、升旗儀式等常規活動注重實效;舞蹈、健美操、器樂、書法、繪畫、乒乓球、籃球、排球等興趣小組發展學生特長,培養學生綜合素質;體育節、藝術節等校園文化盛事,共展師生才情;成人宣誓、合唱比賽等活動與時俱進,意義深遠;參觀辛棄疾故居、草莓大棚、省氣象局、地震局等社會實踐活動開闊學生視野,拓展學生成才空間。學校德育教育內容豐富,形式靈活,貼近現實,影響廣泛,學生受益匪淺。
■ 累累碩果:學校教育教學成績突出:2003年高考,733名考生,本科上線537人,上線率為73.26%;2004年高考,910名考生,本科上線666人,上線率為73.19%,2005年高考成績又有新突破,本科上線780人;2006年本科上線人數突破800人大關。
自1986年以來,學校連年被評為「濟南市教書育人先進單位」,先後被授予「省級規范化學校」、「山東省文明單位」、「山東省教書育人先進單位」、「山東省綠色學校」、「山東省地震科普示範學校」等近五十項榮譽稱號,累累碩果記錄著學校發展的輝煌業績,見證了學校向全國示範性高中邁進的光輝歷程。
如今,歷城二中已經跨入全省基礎教育的領先行列,面對教育發展的大好形勢,面對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迫切需求,在今後的工作中,二中人將加倍努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為教育事業的騰飛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主頁的內容都是關於校慶滴,沒有上面的好
。lqa希望採納我的

③ 學校教育的重要性

1、職能的專門性 .學校教育職能是專門培養人,學校是專門教育人的場所。學校教育同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相比,其不同之處首要的便是學校教育的專門性。學校教育的專門性特點主要表現在任務的專一。

2、組織的嚴密性 .教育的特點在於對人影響的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學校教育正是體現了教育的特點。學校教育的目的性和計劃性集中體現在嚴密組織性上。學校教育是制度化的教育。學校教育具有嚴密的組織結構和制度。

4、內容的系統性 .適應培養造就全面完整社會人的需要,學校教育內容特別注重內在連續性和系統性。學校教育既注意知識體系,又要符合認識規律,所以,教育是系統的、完整的。教育內容的完整性和系統性是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

(3)學校教育教學的發展擴展閱讀

學校教育的特點:有固定的場所、專門的教師和一定數量的學生,有一定的培養目標、管理制度和規定的教學內容。學校的產生是在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出現了社會分工和剩餘產品,文字發展比較成熟之後。

通常認為,產生於奴隸社會初期,由非專門教育機構逐漸演變為培養人的主要場所。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學校教育得以逐步完善。學校按水平可分為初等學校、中等學校、高等學校,按性質可分為普通學校、職業學校和各種專門學校。

④ 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有哪些長處

重視班級文化的營造,可以通過盡可能多的集體活動展開、當然有娛樂有學習,對於學生要進行巧妙地鼓勵,學校最重要的是進行能力與性格還有習慣的培養、學習只是貫穿學校生活的線索、不能本末倒置
為進一步加強我校的教學工作,切實提高我校的教學質量,促進學校健康發展。校領導在放暑假時就安排在假期思考對學校的發展由和好的意見?我認為應
該做好以下幾點:
(一)切實抓好隊伍建設,不斷提升隊伍素質

1、切實加強師德師風教育。學校成立師德師風建設領導小組,制定師德師

風建設的規章制度,嚴格規范教師的師德行為和品行操守,
學校結合實際、多渠道、多層次地開展師德師風教育。

2、切實加強教師業務學習。一是落實好教師的培訓;二是落實好教研學習
制度,做到業務學習有計劃、有專題發言人、有專題發言稿存檔、有記載;三是
落實好教師自學,每位教師建立業務學習摘記本,並注重實用、真實,克服流於
形式現象。

3、切實加強骨幹教師和學科帶頭人的管理,發揮骨幹教師的示範、引領作
用。

4、切實提高教師的學歷水平和教育教學技能。

5、切實抓好教學管理人員和英語、美術、音樂、體育、自然、科學、計算
機等專任教師的專業培訓工作,提高專業水平。
6、切實做好教師合理分配、流動,最大限度地優化教師資源
(二)落實教學管理制度,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學期初,學校要組織教師在集體討論的基礎上制定出詳盡的、切實可行的學科教學、教研工作計劃,合理安排各種教研活動。
教研活動應重點解決以下幾個
問題:
(1)認真學習研究各學科課程標准,吃透課標精神,把握教學方向,明確
各學科教學總體要求。
(2)結合各年級實際,有針對性的開展專題性研究,如起始年級的銜接問
題、畢業年級的復習問題、各種課型的課堂教學模式問題等等。
(三)抓常規,規范教學行為。
教學常規管理是學校管理中最基礎、最重要的工作。加強教學常規管理是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保證。要轉變觀念,樹立高度的責任心和質量意識,對教師備課、上課、作業的布置與批改、課外輔導、學生成績的考核與評價等教學基本環節提出明確具體的要求,並建立考評制度,嚴格考核辦法,把教師教學常規工作業績與年度考核、評優、評模、評職等掛鉤。

(四)抓評價,促進師生共同發展。
各校要淡化教學評價的甄別與選拔功能,
注重評價促進學生發展、
教師提高
和教學改革的功能。要發揮評價的正確導向作用,使評價有利於課堂教學改革,
有利於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有利於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1、建立有利於教師主動發展的評價機制。各單位要改變長期以來以學生學
習成績作為評定教師教學能力的唯一標準的做法,
建立起多元的、
符合素質教育
思想的、有利於教師成長的新型教師評價標准。
2、建立有利於課堂教學改革的評價機制。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學生的知
識來源於三方面:
教科書提供的知識、
教師個人的知識、
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
各單位要重新確定「課堂教學評價標准」
,要將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教育理
念、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師素養、即時效果等納入評價標准
中,要重點突出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3、建立有利於學生自主發展的評價機制。學生評價,主要應發現和開發學
生的潛能,
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
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發展。
在整個學生評價過
程中,要做到:評價指標多元化,評價方式民主化,評價機會多次化,評價內容
合理化。應採取自評、學生互評、小組評、家長評、教師評相結合的形式。學校
要充分利用學生成長記錄袋,
在學生發展過程中做好指導和記載工作,
學期末為
每個學生做出全面、客觀的評價。

(五)抓習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終生受益。
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興趣、
習慣的黃金時
期。所以,我們要將學生的習慣養成作為一項大事來抓。

⑤ 學校教育的發展史42

我是山商畢業,學校實力不算很強,但氛圍還可以,關鍵是你去了自己要好好學,自製能力要強點。改大學,呵呵,還沒有這個消息吧,這個問題提得有點遠。跟山師大聯合培養研究生,已經申請成功碩士點了,但有三年的建設時間,今年應該就能招收碩士生了,現在學校主頁有研究生處的鏈接。你要是考研的話盡量考名校。若只是要碩士學位的話,再好的去不了的話,來這也挺好。
其實這個層面的學校都差不多,關鍵是看你自己的實力,比如我們會計,你把注會考出來,把證考出來工作就好找點。再者,像考公務員、事業編,跟學校名氣沒有關系。這里吸引人的地方就是萊山區風景好,離海太近了,出東門不到百米到海邊了。和煙大離得很近,學校女生多,男生少。
山東工商學院,原名中國煤炭經濟學院,始建於1985年12月,是原國家教委批准建立、原煤炭工業部所屬唯一一所財經類普通高等院校。現由中央與山東省共建,以山東省管理為主。1997年11月,學校順利通過原國家教委組織的本科教學合格評價,2003年12月順利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是山東省首家兩次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的高校。2003年2月經教育部批准更為現名。rdiwxp希望採納我的

⑥ 教學在學校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意義。急急急~~~

中小學教育科研的主要目的、主要任務就是研究教育工作中急需解決的專有價值的重要屬問題,為中小學教育、教學實踐服務。根據中小學教育科研的目標、任務以及自身特點,它應以應用研究為主,而不是以基礎研究為主。在研究中要注重研究的實用性、可操作性、效益性和靈活性。值得提出的是,中小學教育科研的這一價值定位,絕沒有否認中小學教師從事理論研究能力的傾向,而是從中小學教育實際出發的一種思考。用曾君在《試析當前中小學教育科研中的浮躁現象》一文中的一段話,那就是:「從實際需要看,中小學教師的科研應以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為主,而不是理論研究。因為理論研究的周期相對比較長,並且要求研究者具有較高的理論素養,而中小學教師用於科研的時間非常有限,所以理論研究一般不適合他們。」

⑦ 學校教育教學質量該如何提升

教學工作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學校的發展和生存,教學質量是其生命線。只有強化學校教學過程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學校才能在今後激烈的意爭中得以生存和發展。下面就學校如何提高教學質量提出幾點個人的粗淺看法。

一.學校組織領導,建立一支強有力的組織領導機構。

學校的組織領導機構是實施學校管理的決策者、管理者,一支團結協作、廉潔自律的領導機構,有利於凝聚廣大教職工,有利於協調在學校管理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充分調動廣大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創造和諧的工作氛圍。
二.完善的制度保障。

學校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根據國家有關政策和地方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質量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如備、教、輔、批、考、評、獎等教學過程各個環節制度和質量標准。這些制度不僅使教學工作具體化,具有可操作性,而且還能使教學質量有機的滲透到各學科所有教學環節之中,體現於教師的一切教學活動之中。這些制度應整理匯編發至每位教師手中,使大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便於教師主動、自覺的將教學質量扎扎實實落到各自教學活動中去。以制度管人,實行民主管理,可增強學校管理的透明度,充分發揮教師的主人翁精神,積極參與學校管理,為學校的發展獻計獻策,提出合理性建議,對學校領導和辦學實行民主監督。
三、施目標管理,完善教師業務跟蹤機制。

實行目標管理,不僅能有效地增強教師的事業心和責任感,而且還可使得學校復雜的工作體系能夠沿著管理目標的軌道「令則行,禁則止」,有條不紊的健康運轉,使學校的工作綱目清晰,政令暢通,管理更加到位。

建立教師業務跟蹤制是學校引領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收集教師專業學習的成就和進步證據,真實反映教師專業成長歷程,是教師師德、教學、教研、繼續教育等全方位的記錄和展示,真實而全面體現教師專業發展脈絡,為學校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實施教師培訓提供第一手材料。
四.加強教學常規的過程管理,加大常規抽查力度。
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學校可根據各自的不同情況, 各校可以有不同的切入點, 但必須始終堅持以教學為中心, 狠抓教學質量。有質量, 學校才能生存。有高質量,學校才能發展。
深化教學常規過程管理,必須制定相應的評價體系,明確學校各教學環節(如備課、上課、輔導、考試、聽、評課、集體備課等)對教師的要求。完善師生評價細則,狠抓教法改革,提高教學效率。加大常規檢查力度,除定期進行檢查外,便應加大平時的常規抽查力度,踏實平時的教育教學行為,避免各種臨時抱佛腳現象,及時掌握教師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弱點,不斷調節教學策略。

五、加大教研和集體備課力度,積極組織教師進行教學反思
建立的新課標相適應的「以校本教研」為主的教職工研形式,是適應學校發展和教師成長需要的緊迫任務。重視骨幹教師的培養,發揮骨幹教師的輻射作用。積極倡導教學研究、教學法觀摩、教學講座、集體備課和隨機聽課制度的建立,通過教研共同探討、交流學習,及時解決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大力提倡教師進行教學法反思,通過教學後的反思,對教學過程的設計和實踐進行回顧、分折和小結,將經驗和教訓記錄下來,及時與同教師交流、探討、總結和反思,不斷調節個人教學習慣、角色定位和教學策略,有利於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使教學水平在以後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最終使自己的教學行為落實到每位學生的發展點,從而有效的提高學校的整體教育教學質量。
六、大力開展學科抽考和學科竟賽活動。

教學法質量要提高,學校還需要學生的不同情況,制定學科抽考和學科竟賽計劃,完善平時質量跟蹤評比,不時調動師生的積極性。同時通過抽考與竟賽,可讓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在知識方面存在的欠缺,調整教學法計劃、教學法方法,及時補缺補漏,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但在平時抽考和學科竟賽中,要注意針對不同層面,採用不同形式,多以班集體進行評比,避免學生產生消極情緒

⑧ 學校教育的發展史

學校教育的發展史

一、發展模式的不斷轉換
綜觀百年來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其發展模式的轉換大致可分為七個時期。
第一時期(1862年至1894年)。甲午戰爭以前,中國近代高等教育處於醞釀時期。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出現了一批培養外語人才和軍事技術人才的專門學校。它們不同於傳統封建教育機構,不是培養作為各級封建官吏的「治才」,而是培養通曉各國語言和技術(特別是軍事技術)的所謂「藝才」。最典型的代表即是1862年成立的京師同文館和1867年創辦的福建船政學堂。至1894年前後,我國共創辦了30所左右的此類學堂。這些學堂毫無例外地都是在外來因素的誘發下創辦的。所謂外來因素的誘發,包含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它們是清政府在外力脅迫下應急反應的產物,是為了培養應付西方殖民主義者侵略所急需的人才而開辦的;第二層意思是,這些學堂都標榜以西方為榜樣,然而,在具體的學習目標上,卻並不明確,籠而統之地把西方稱之為「泰西」。從時人留下的大量文獻分析,所謂「泰西」,包括了英、法、德、美等國。可見,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西方」是一種泛稱,還沒有具體而明確的模仿對象。
第二個時期(1895年至1911年)。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時期。1895、1896和1898年分別成立的天津中西學堂、上海南洋公學和京師大學堂一般被認為是中國近代大學的雛型。20世紀初,清政府頒布了第一部包括高等教育在內的具有近代意義的全國性學制——《癸卯學制》。直到辛亥革命前的十多年時間里,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無論是理論層面、制度層面還是實踐層面,都彌漫著一種濃厚的「以日為師」的氛圍。1898年創辦的京師大學堂的第一份章程就是由梁啟超「略取日本學規,參以本國情形草定規則八十餘條」[1],即主要是參照日本東京大學的規程制定的。《癸卯學制》中有關高等教育的條文也幾乎與日本學制中的相關規定一致。與前一個時期相比,學習的目標由泛化而集中,「泰西」一詞被一個具體的國家——日本所取代,價值取向明確而單一。可以說,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步時期,是以日本為模式的。
第三個時期(1912年至1927年)。1912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為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一個相對寬松的環境。1912年至1927年的十幾年間,可以說是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模式的多元化時期。民國初年在蔡元培主持下所進行的教育改革形成的新學制《壬子癸丑學制》,對清末頒布的《癸卯學制》中有關高等教育的內容作了相應的改革。其間,教育部還陸續公布了《大學令》、《大學規程》、《專門學校令》、《公立、私立專門學校規程》和《高等師范學校規程》等一系列有關高等教育的法規法令。眾所周知,作為民國初年教育改革的總設計師,蔡元培非常關心高等教育,《大學令》就是由他親手制定的。他多次談到,《大學令》中許多內容是「仿德國制」,「仿德國大學制」[2]。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借鑒德國高等教育是蔡元培多年的宿願。但是,從實踐的層面考察,蔡元培的理想並未實現。擺脫日本單一模式束縛的努力沒有取得明顯的效果,大學設評議會、教授會的條文列入了《大學令》,但在當時的高等學校中並未實行。直到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之後,他的高等教育的理念——學術自由和教授治校,才部分地在他所主持的北京大學付諸實施。
就在蔡元培以德國高等教育為模式對北京大學進行深刻改造的同時,另一所國立大學——在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東南大學迅速崛起。留美歸教育博士郭秉文主持下的東南大學以美國大學為榜樣,延攬一批留美學生到校任教,集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為一體,從管理體制、系科設置、課程內容以至經費籌措等,全面學習、借鑒美國高等教育。至20年代中期,東南大學聲譽日隆,影響日廣,成為與北京大學南北呼應、交相輝映的中國高等教育的又一重鎮。
第四個時期(1927年至1949年)。在此22年間,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模式的主旋律是,在融合美國和歐洲各國特點的進程中,以美國模式為基本走向。如果說20年代後期曾經是美國高等教育影響最盛的時期,從對地方分權制的教育體制的模仿,到大學實行選科制、學分制,以至於大學各專業缺乏明確的課程標准等等都顯示了美國高等教育的強大影響;那麼,進入30年代,則表現出一種比較主動地吸收和借鑒歐洲各國高等教育經驗的傾向。如在高中畢業生中實行會考制度,以整齊大學生的入學程度;教育部制訂並實行有關大學教師任職資格的法令;強調大學畢業考試制度等等,這些舉措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吸收了歐洲各國高等教育的具體做法。但是,這一時期從總體上講是以美國模式為基本走向。其間,有一個短暫的插曲,即1927年至1929年期間實行的大學區制。實行「大學區制」用蔡元培的話來說是「仿法國制度,以大學區為教育行政之單元」[3]。眾所周知,大學院制試行不及兩年就無疾而終,對全國高等教育的實際影響並不大,就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發展模式的轉換而言,可算作是一個小小的插曲。
第五個時期(1949年至195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時期。在這一時期,由於特定的國際國內環境,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模式幾乎重復了半個世紀以前走過的路徑,即學習、借鑒的目標單一而集中,那就是以蘇聯為榜樣。1949年至1959年的10年間,我國高等院校共聘請蘇聯專家861人,此外還有相當一部分專家在高等教育部擔任顧問。在這些專家的指導和幫助下,對高等院校的培養目標、專業設置、教學計劃、教學大綱進行了全面修訂調整,專家的工作也包括編寫教材、培養研究生和培訓教師,甚至滲透到學生生產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實驗室和資料室建設等具體工作領域。與此同時,政府通過對私立學校的接辦改造、教會學校的取締和院系調整等重大措施,初步完成了對1949年以前的高等教育體制和格局的改造,新的以蘇聯為模式的高等教育體制形成並確立。
第六個時期(1958年至1977年)。摒棄「模式」,復歸「傳統」。1957年以後,由於中蘇關系的惡化和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逐漸走上了一條摒棄一切外國「模式」,復歸「傳統」的道路。所謂復歸「傳統」,是指力圖用中國共產黨在戰爭年代、特別是抗日戰爭時期在延安等根據地舉辦高等教育的經驗、辦法來指導高等教育改革。所謂摒棄「模式」,就是在「獨立自主」的旗幟下,拒絕接受來自國外的任何「模式」。20年間,經歷了1958年至 1960年的「教育大革命」所帶來的高等教育的「大躍進」。之後是隨著國民經濟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而進行的高等教育的大調整。從1966年開始的 「文化大革命」,完全是關起門來革教育和文化的命,在經歷了高等學校三年不招生、工農兵上大學和在工人階級領導下的「斗、批、改」之後,力圖清除一切外國模式的干擾和影響的目的似乎已經達到,但事實是,中國高等教育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
第七個時期(1978年以後)。博採各國之所長,高等教育要面向世界。1978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決策。在經歷了閉關鎖國20年所帶來的種種災難之後,隨著改革開放基本國策的確立,中國的高等教育重新走向世界。進入90年代,政府陸續制定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等一系列法規,借鑒世界各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經驗,加快了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明確提出,「為了實現現代化,我國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學。這樣的大學,應該是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的創造性人才的搖籃,應該是認識未知世界、探求客觀真理、為人類解決面臨的重大課題提供科學依據的前沿,應該是知識創新、推動科學技術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重要力量,應該是民族優秀文化與世界先進文明成果交流借鑒的橋梁。」[4] 盡管中國的高等教育還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但是,在經歷了一個世紀的艱苦探索之後,深固拒閉、盲目排外不可取,單一的價值取向不足取,正在成為政府和知識界的共識。探索一條適合中國國情而又廣泛吸收各國之長的高等教育的發展道路,是中國高等教育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通過上面簡略的回顧,我們可以看出,在短短的一個世紀里,中國高等教育在發展模式的選擇上經歷了那麼多次的轉換,從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史上考察恐怕也是絕無僅有的,歸根到底這是受近代中國急劇變化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現實所制約。如果我們把一個世紀作為一個歷史過程考察,又會發現,百年間,我們在高等教育發展模式的選擇上似乎走了一個大圓圈:被迫開放(無意識的泛化)——單一的價值取向——多元化的努力——單一的價值取向——封閉——主動開放(在世界范圍內博採眾長)。歷史證明,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關起門來搞自己的高等教育,拒絕借鑒任何先進國家的經驗,無論是在「天朝大國」的迷夢中還是在「自力更生」的口號下,都是一條自我封閉、作繭自縛的死胡同;囿於某種政治環境,價值取向單一,同樣不是發展的最好選擇。這是因為,高等教育作為人類所創造的知識文化的重要傳播場所,作為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基地,有其自身發展的內在規律。高等教育的發展,既要受處於不同經濟發展階段、不同政治文化背景的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具體國情所制約,也要受高等教育本身發展規律的制約。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一個世紀以來,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模式的轉換就是在如何認識和正確處理這一對矛盾的過程中艱難推進的。不能以強調本國情形的特殊性為由而拒絕遵循高等教育發展的一般規律,也不能以標榜追趕世界潮流為借口而置本國國情於不顧,這是我們回顧和總結這段歷史所應深刻記取的經驗教訓。
二、傳統與移植
1894年至1911年的十幾年間,是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步時期。19世紀最後幾年所創辦的天津中西學堂、南洋公學和京師大學堂,如前所述是近代大學的雛型。1904年頒布的《癸卯學制》中有《奏定大學堂章程》、《奏定高等學堂章程》和《奏定農工商實業學堂章程》。在這些章程中,關於辦學理念和培養目標,有了新的表述:大學堂「以謹遵諭旨,端正趨向,造就通才為宗旨。…以各項學術藝能之人才,足供任用為成效。」通儒院(即研究生院)「以中國學術日有進步、能發明新理以著成書、能製造新器以利民用為成效。」[6] 從前一個時期的培養「藝才」、「專才」,到這一時期的提出「通才」,從字面上看,似乎又回到了傳統的人才觀。因為中國的傳統教育也強調「通才」,即所謂 「一物不知,儒者之恥」。但是,這里的「通才」是以掌握「各項學術藝能」為前提的,不僅與封建教育的理想人格「通才」在內涵上有所不同,而且,這種目標提出的本身也提升了「藝才」與「專才」的地位。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較之前一時期,較多地接納了西方高等教育的理念。當然,這種「通才」仍必須「謹遵諭旨」,「以忠孝為本,以中國經史之學為基」。在這里,中國傳統高等教育的影響依然十分強大。這是因為,雖然科舉制度在1905年被廢除,但是,科舉制度賜予出身的陋習仍然保留下來,秀才、舉人、進士的頭銜還十分具有吸引力。當然更重要的是封建專制制度的政治框架還在起著支撐作用,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變革終究需要以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的變革為前提。與此相適應,在這十幾年間,高等教育在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方法上發生了較大變化。最明顯的表徵是西方近代社會科學的各個門類被大量引進高等教育的課堂,政治學、法學、教育學、哲學、心理學、經濟學等社會科學被作為大學或高等學堂的教學內容,通過日本引進或翻譯的西方教科書大量出版。學術界往往把這一時期看作是在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方面移植西方的第一個高潮。與此同時,在傳統高等教育中特別受到重視的儒家典籍「經學」的研習,也被保存下來,京師大學堂有經學科之設,而且置於各學科之首。在課程體系、教學內容領域,傳統與移植之間的沖突、矛盾在政策層面和實踐層面都非常激烈。
民國初年,資產階級革命派和激進的民主主義者從根本上否定了「中體西用」這一直接支配高等教育培養目標的文化觀念,提出要用「民主共和」和「科學民主」的精神來改造中國傳統的封建主義文化,這也為高等教育培養目標的進一步發展演變提供了思想基礎。 從1912 年至1949年的近40年間,民國政府和後來的國民政府制定頒布過幾部重要的關於高等教育的法令、規程。就培養目標而言,從法律條文上看,最大的變化在於取消了封建社會高等教育的政治方向。1912年的《專門學校令》提出,「專門學校以教授高等學術、養成專門人才為宗旨」。同年頒布的《大學令》規定,「大學以教授高深學術、養成碩學閎才、應國家需要為宗旨。」在這里強調的是高深學術,是培養「碩學閎才」和「專門人才」。高等教育領域中大學和專門學校的區分標準是「學」與「術」,前者重在學術研究,後者重在應用技術。政治上、思想上的種種限制與要求,即所謂「忠君」、「尊孔」,在培養目標中被取消了。特別在民國前期,由於蔡元培的努力和他的廣泛的社會影響,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得以在教育理念上有了一次大的飛躍。正如有些研究者所指出的:「只有在這一時期,中國才真正開始致力於建立一種具有自治權力和學術自由精神的現代大學。」[7] 西方高等教育理念的核心即學術自由和大學自治的觀念,通過蔡元培的理論倡導和身體力行第一次較全面地被國人所認識和接受。蔡元培對北京大學的改造,他所反復強調的學術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方針,他對大學功能的理解與認識,即所謂「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等等,使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對西方的移植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正是通過蔡元培在北京大學的努力,使中國高等教育在教育理念和培養目標上,從根本上動搖了以培養「內聖外王」的「賢士」、 「君子」、「循吏」為目標的主流傳統。在這里要強調說明的是,蔡元培在宣傳、倡導西方大學理念的同時,也充分利用了中國封建社會高等教育的非主流傳統,即張揚古代書院濃厚的學術氛圍、師生間砥礪德行互相切磋的融洽之情以及相對的獨立地位,等等。1922年,毛澤東等人「鑒於現在教育制度之缺失,採取古代書院與現代學校二者之長,取自動的方法,研究各種學術,以期發明真理,造就人才」[8],在湖南創辦自修大學。蔡元培聞訊後,高興地寫下了《湖南自修大學介紹與說明》一文為之鼓吹:「合吾國書院與西洋研究所之長而活用之,其諸可以為各省新設大學之模範者與?」[9] 對西方大學理念的移植與中國高等教育主流傳統和非主流傳統的排斥、融合,在「五四」新文化時期特定的環境中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
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制定頒布了《大學組織法》和《專科學校組織法》。其中關於培養目標的表述,分別為「大學應遵照……國民政府公布之中華民國教育宗旨及其實施方針,以研究高深學術養成專門人才」,「專科學校應遵照……國民政府公布之中華民國教育宗旨及其實施方針,以教授應用科學養成技術人才。」在 20年之後的1948年,南京國民政府公布的《大學法》和《專科學校法》,關於培養目標的表述,與20年前幾乎完全一致。上述情況說明,在1912年至 1949的近40年間,高等教育培養目標是研究高深學術的學者和研習應用科學的技術人才這條主線一直貫穿其間。
在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方面,民國時期與清末比較,最大的變化是廢除了反映封建傳統文化的科目,增加了體現西方文化精神的大量新學科,人文社會科學方面如此,在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方面更是如此。據統計,民國初年《大學規程》中所開列的課程科目總數比清末《癸卯學制》所規定的多300多門;專科學校課程也比清末相應學堂科目增加了1-2倍。蔡元培主持下的北京大學20年代開設的課程中,有許多在歐美各著名大學中也是剛剛起步。在課程體系方面的另一顯著變化是,從參照日本到直接借鑒西方高等學校的課程設置。許多大學和專科學校的教材直接用西方大學的原版教材。似乎可以認為,在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方面,對西方高等教育的移植在20世紀的二三十年代出現了第二個高潮。直到30年代後期才陸續開始有中國學者自己編著的教材被冠以「大學叢書」的字樣在各大學和專科學校採用,而且仍主要限於人文社科類學科。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關於高等教育培養目標的明確表述,最早見之於政府法規文獻的是1950年7 月政務院批準的《高等學校暫行規程》。其中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學校的宗旨為根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第五章的規定,以理論與實際一致的教育方法,培養具有高級文化水平、掌握現代科學和技術的成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建設人才。」[10]在這里,除去頭、尾兩處有關政治方向的要求之外,核心內容是「培養具有高級文化水平、掌握現代科學和技術成就的建設人才」。與民國時期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相比較,政治上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這是十分自然的;應該說,作為高等教育的特點還是體現出來了,「高級建設人才」的提法也可以說涵蓋了學術人才與專門技術人才。當然,由於特定的國際國內環境,所謂學術自由、大學自治等等,在剛剛取得政權的社會條件下,是不會受到關注的。相反,對大學中舊知識分子的改造很快就提上議事日程。在課程體系方面,特別強調了廢除國民黨政府開設的政治教育課程,代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著作為基礎的新的課程體系。進一步發展的結果,則是全面地照搬蘇聯的課程體系。1955年有個統計,當時的浙江師范大學開設的153門課程中,有41門是以直接從蘇聯翻譯過來的教科書為基礎而設立的,另有79門課程所用教材是在蘇聯模式的基礎上改編而成的[11]。可以說,在這一歷史時期,對國外高等教育的移植在課程體系方面出現了第三個新高潮。
在1956至1957年間,中國高等教育領域出現了一股追求學術自由、大學自治的風潮。知識分子們響應中國共產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號召,對於機械地照搬蘇聯模式,大學中專業設置過窄、高等教育中忽視社會科學以及把馬列主義奉為教條等現象提出了激烈的批評。著名代表是北京大學的馬寅初。這可以看作是中國高等教育非主流傳統與移植而來的蘇聯高等教育模式(高度集中統一)的一次頑強對抗。眾所周知,這次風潮的結果是以「反右斗爭的全面勝利」而告終。 1957年,毛澤東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的著名講話中,提出了指導中國近30年的教育方針,即「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195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於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把毛澤東的講話用政府法律的形式作了肯定:「黨的教育工作方針,是教育為無產階級的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為了實現這個方針,教育工作必須由黨來領導。」[12]從此,這個方針成了中國所有教育機構,包括大、中、小學的辦學宗旨。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草案)》(簡稱《高教六十條》)頒布,對高等學校的培養目標作了前所未有的詳細規定:「高等學校學生的培養目標是:具有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具有共產主義道德品質,擁護共產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願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為人民服務;通過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著作的學習,和一定的生產勞動、實際工作的鍛煉,逐步樹立無產階級的階級觀點、勞動觀點、群眾觀點、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掌握本專業所需要的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實際技能,盡可能了解本專業范圍內科學的新發展;具有健全的體魄。」[13]可以說,這是近代以來關於高等教育培養目標的字數最多的一次表述。應該說,較之1957年毛澤東的論述和195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指示中的規定,培養目標更明確,對專業有一定的要求。考慮到20世紀 60年代中國所處的國際國內環境,這已是一個很大的轉變。而且,也確實對實踐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但是,這種狀況沒有持續多久,隨著「千萬不要忘記階級斗爭」口號的提出,高等教育培養目標的泛政治化傾向愈演愈烈,直至「文革」十年,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變成了「反修、防修,培養革命事業接班人」一句空洞而抽象的政治標語。與此相適應,在課程體系、教學內容等方面,在大量突出政治學習、觸及靈魂、思想改造的同時,專業知識被壓縮至最少程度,大學變成了短訓班。
1957至1977年的20年間,中國高等教育在培養目標、教育理念等方面所發生的變化, 同樣可以從移植與傳統的沖突中得到解釋。如果說1949至1956年的全盤蘇化期間,我們所提出的高等教育培養目標仍然強調的是學術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是對民國以來形成的主線的繼續,體現的是外來因素的移植,同時融合了傳統的影響(政治方向、政治要求);那麼,後20年間則是傳統對移植的激烈反抗並戰勝之。在這里,所謂傳統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中國傳統高等教育所積淀而成的根深蒂固的重視倫理道德教育、培養政治人才的主流傳統;二是指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戰爭環境中,在培養幹部隊伍中所形成的理念和方法。20年間,特殊的國際環境和國內環境使中國的高等教育關閉了與世界交往的大門,為傳統的復歸和高揚提供了適宜的土壤和氣候。1978年4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否定和拋棄了「文革」中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教育目的,將現代化的實現確立為教育的主要目標。同年10月,教育部對1961年頒布的《高教六十條》略作修改,印發全國高校組織討論,關於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完全是原來的表述。盡管如此,至少說明在改革開放的初期,注重專業知識的問題已被提到議事日程之上。 1980年2月,全國人大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規定對在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的畢業生和科研人員經過嚴格考核,分別授予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其目的是為了促進科學專門人才的成長,促進各門學科學術水平的提高和教育、科學事業的發展。1985年5月,中共中央頒布了《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決定》指出,「高等學校擔負著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和發展科學技術文化的重大任務。」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第一次如此明確地把高等教育的任務歸結為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和發展科學技術文化。這次會議的另一項與高等教育理念有關的重大決定是,明確提出要擴大高等學校的辦學自主權,改變政府對高等學校「統的過多的管理體制」,使高等學校具有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積極性和能力。」[14]盡管在實際實施過程中高等學校所獲得的自主權遠未達到文件中所給予的自由度,但是,我們仍然可以說,《決定》給予了我國高等學校建國以來從未有過的自主權。此外,《決定》還強調高等學校是教學、科研中心,而不是像蘇聯模式那樣,要麼負責教學,要麼負責專業培訓;強調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制度,強調提高教學質量,開展教學改革試驗,改變專業過窄的狀況,增加選修課,實行學分制和雙學位制等等,努力借鑒和移植先進國家高等教育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
進入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體制的轉變,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1994年7月,國務院頒發《關於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實施意見》,提出要進一步發揮高等學校在國家科學技術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實施「211」工程,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1998年8月,全國人大制定並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高等學校應當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實行民主管理」,突出強調了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和辦學自主權。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年來制定頒布的第一部高等教育法,它全面肯定了改革開放20年來我們在高等教育辦學理念、培養目標、管理體制等方面所取得的共識。與此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群眾接受高等教育要求的不斷高漲,西方發達國家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理念正在日益被人們所接受,並轉化為政府的教育政策,中國高等教育面向社會精英階層的傳統正在成為歷史。可以說,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在經歷了整整一個世紀的曲折之後,終於有了明確的、與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同步的理念、目標與方向。

閱讀全文

與學校教育教學的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