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課堂教學改革「為何而改」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系 周彬 越是技術層面的改革,越容易迷失方向;越是價值層面的改革,越容易失去方法。仔細看看教育領域中的兩大改革,課程改革重在教育理念的引領,大家都覺得課程改革的理念沒有問題,問題在於這么好的理念卻找不到落實的方法;再來看課堂教學改革,每個區域、每所學校、每位教師都在或多或少的開展與努力,但同樣讓大家覺得困惑的是,課堂教學改革這么多年了,在方法與模式上層出不窮,但在結果上卻不甚理想。因此,要讓課程改革取得成效,只有理念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探索出一些具體的方法與舉措出來;同樣的道理,要讓課堂教學改革取得成效,如果缺少價值層面的引領,不去追問我們究竟為何而改,相信在課堂教學改革中只會事倍功半了。 一、課堂教學為何需要改革大概在二十年前,老師對學生的輕微體罰,完全可以看成是教師對學生負責的表現。至少我自己的父母是經常這樣對老師說,請您一定要嚴格對待我們家小孩,你對他的罵,你對他的打,我們不會責怪您,只會感謝您。可是,到了今天,誰要是還敢對學生進行體罰,這就是對學生人權的侵犯,不但是一個教育過錯,嚴重時還要承擔法律責任。以前老師為了防止學生上課調皮和分心,可以叫學生聽課的時候把手背起來,需要記筆記的時候再放回來,現在的教師恐怕已經沒有這個教學權利了吧!這些變化是如此的顯而易見,以至於我們往往忽略這些變化的基本趨勢,那就是教師能夠採用的教學手段在越來越少,對教師教學內涵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學生的變化是課堂教學改革最重要的要素。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能夠深切地體會到社會變遷帶來的變化,比如我們的娛樂方式不再以看電視為主,而是以上網或者玩平板電腦為主;比如我們討論的話題不再是東家長西家短,而是國際上那些巨大的成就或者巨大的災難。但是,這些變化能夠對我們的教學生活帶來什麼影響呢?社會變遷越快,代溝越大,我們自己只是這個時代變遷的見證人,而學生則是這個時代變遷的推動者。我們那個時代以玩家家為樂,而今天的孩子以玩憤怒的小鳥為樂;我們那個時代以看小說為樂,而今天的孩子以玩游戲為樂。面對學生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如果視而不見,仍然採用嚴肅的教學手段,以嚴肅的表現形式,來傳統嚴肅的學科內容,那學生不接受我們、不理解我們就顯得那麼順理成章了。曾經有一位作為學科帶頭人的教師,被學生們集體造反,當校長去問同學們為什麼不接受這位學科帶頭人時,有同學回答道,他在過去是帶前面那個頭,過了這么多年了,他現在是帶後面那個頭,您說我們為什麼不把他造反下來。當學生變化,而我們的課堂教學手段和形式不變化,原本最成功的方法,很可能就變成最失敗的方法了。知識的變化是課堂教學改革最迫切的要素。有一次去聽高二的化學課,課前我看了看化學教材,這才讓自己大吃一驚,居然自己基本上看不懂了。可是,在當年的高考中我的化學考了一百四十分呀,怎麼會讓自己突然之間變成一個化學盲了呢?再仔細審讀了一教材之後,就發現今天的教材的確更新了不少的知識,但更重要的是知識的呈現形式和以前不一樣了。以前的化學教材是直奔知識要點去的,估計編教材的人也在盡力把知識要點,以公式或者化學方程式等形式直接呈現出來。而現在的教材只是在盡力呈現知識的發現過程,至於究竟發現了哪些知識,這些知識中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並沒有講得特別清楚。這就難怪很多教師和學生都抱怨新課程的教材編得不好了。其實,並不是今天的教材編得不好,而是新舊教材的編寫目的發生了變化,舊教材以有利於知識的傳授為標准,新教材以有利於知識的發現為標准。當教材已經變得面目全非的時候,我們的課堂教學是不是還能夠以不變應萬變呢?將學生的變化與知識的變化相對比,我們更容易感知到知識的變化,而忽略學生的變化。因為知識的變化是客觀的、不可逆轉的,雖然我們也可以抱怨教材編得不好,但不管教材編得如何,教材已經是教材了,大家都深知這種抱怨是沒有意義的,有意義是如何讓自己適應這種教材。但對於學生的變化來講,這卻是主觀的,我們不認為學生的變化是一種必然的趨勢,反而認為學生的變化是學生自己貪玩,是學生自己偷懶所導致的。而且,知識的變化范圍是可控的,而學生的變化范圍卻是不可控的,他既是學生這個群體變化的反映,也是學生生活這個家庭、這個社區、這個社會變化的反映。對於可控的變化,當然也就更容易應對;對於不可控的變化,自然是難以應對了。對於容易應對的,我會花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去應對;對於不容易應對的,往往以抱怨來結束。 二、要把課堂教學改到哪兒看起來課堂教學改革是勢在必行了,可是我們要把課堂教學改到哪兒去呢?什麼樣的課堂教學才適合正在變化中的學生呢,什麼樣的課堂教學才適合正在變化中的知識呢,當變化中的學生與變化中的知識相沖突時,我們的課堂教學又應該去適應學生還是知識呢?當我們總是去追問什麼樣的課是一堂好課的時候,當我們去追問一堂好課的標準是什麼的時候,是不是應該先追問一個更深刻的問題,那就是所謂的好課是為何而教呢?當一堂課失去方向時,大家就越發地在方法上做文章,於是這樣的課堂教學改革就呈現出形式上熱烈,但實質上毫無進展的局面。比如大家都以有效教學作為自己的目標,但有效與無效自身並不是目標,關鍵是要相對於目標而言,這樣的課堂教學是有效的還是無效的。對有些課堂來講,如果以知識的傳授為目標,那這樣的課堂是有效的;但以能力的培育為目標,這樣的課堂可能就無效了。但是,課堂教學是不是有屬於自己的終極目標呢?究竟是大家迷失了課堂教學目標,還是課堂教學真的就沒有自己的終極目標呢?課堂教學對教師來講,是一番事業;但課堂學習對學生來講,是成長過程。當我們站在教師這邊時,自然希望課堂教學有一個終極目標,只有課堂教學有了一個終極目標,課堂教學才不至於迷失方向,教師才覺得有成就感。可是,如果課堂教學真的有了一個終極目標,那麼學生就成了實現這個終極目標的工具,學生成長,尤其是學生自主成長就可能受阻於課堂教學的終極目標。於是,究竟課堂教學的終極目標重要,還是學生的自主成長重要,這就成為我們追問課堂教學改革目標必須做出的選擇。可是,有人會說,難道我們非得把課堂教學的終極目標和學生的自主成長對立起來嗎?的確,兩者有可能有沖突,兩者也可能有一致之處;但如果兩者相沖突,課堂教學的終極目標就會阻礙學生自主成長,在學生得不到自主成長的情況下,相信課堂教學的終極目標也難以得到持久的實現(雖然不能持久實現,不等於不能暫實現,正因為有了暫時實現的可能性,才會出現以犧牲學生自主成長來換取眼前效果的教學現象)。當課堂教學的終極目標與學生的自主成長保持一致時,這樣的終極目標就成為學生自主成長的階段性目標。如果我們把課堂教學視為學生自主成長的階段性目標,那麼課堂教學的終極目標就不是一個方向性的問題,而是一個度的把握問題。課堂教學總是要在學生長遠發展和短期成績之間進行度量,如果讓學生在無階段性測試的教育環境中成長,那麼課堂教學自然不必考慮短期成績問題,只要有利於學生自主成長的事,都可以給予足夠的時間來等待;可是,當學生必須在經過階段性學習就要接受測試,並根據測試結果來配置繼續接受教育的機會時,自然應該在兩者之間尋得平衡了。當我們過於短視地,比如每天都要成績,或者每個月就要成績時,這樣的課堂教學目標就會阻礙學生的自主成長;如果我們真正地把教學周期置於三年或者六年,相信這個時候的課堂教學目標離學生自主成長也就近了。還有,在知識獲得與興趣培育之間,也需要課堂教學有一個准確的定位,雖然長遠來看,知識獲得與興趣培育之間並沒有矛盾,甚至可以說沒有知識獲得,自然也不會有長遠的學習興趣。但在特定的時間段內,兩者間的沖突還是不容忽視的,過於功利的知識灌輸肯定會壓制學生的學習興趣;過於誘惑性的興趣又會干擾學生對知識學習的專注。還有一個需要把握的問題,是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之間的關系,課堂教學不能只是知識的學習,也不能完全顧及能力的培養;如果只是知識的學習,在沒有能力的支持下,這樣的學習註定是階段性的;但是,並不是所有學生都有培育所學學科能力的潛力與興趣,如果非得等到這些能力培養起來再學習,那也就為時已晚了。 三、如何開展課堂教學改革既然課堂教學自身並沒有一個終極目標,它的終極任務只是學生自主成長的階段性目標。有了這樣的分析,我們也就明白了,為什麼課堂教學改革一直彷徨在方向上,一直執著在方法上。我們一直在提有效教學,甚至還會提到高效教學,但究竟是以什麼為標准說課堂教學有效還是無效,說課堂教學低效還是高效,卻始終講不清楚。可是,當我們否定了課堂教學自身的終極目標,而提出課堂教學的終極任務只是學生自主成長的階段性目標時,並沒有讓我們對課堂教學改革的目標更清晰一些。但唯一讓我們覺得欣慰的是,至少我們搞清楚了課堂教學的方向,那就是要促進學生自主成長;但究竟在促進學生自主成長的過程中定位在什麼程度,則是一個值得考慮的課題。課堂教學要促進學生自主成長,前提是教師對學生有全面而又深刻的了解。既然課堂教學並沒有屬於自己的終極目標,那就意味著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必太執著於單一知識點的教學,或者單一教學目標的完成,如果教師必須以每個知識點的傳授和教學目標的完成為課堂教學目標,那這樣的課堂很少是有趣的,學生與教師都成為單一知識點和單一教學目標的奴隸,要想求得自主成長的概率也就很低了。可是,當教師從單一知識點和單一教學目標中解放出來後,並不意味著教師的責任降低了,而是實實在在地加重了,因為教師必須花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了解學生,從而確定究竟應該在幾個知識點或者幾個教學目標上與學生「清算」一次。如果我們只是為了一個長遠的「學生自主成長」,來不斷地放任學生對知識點的學習和對教學目標的完成,那這樣的教育就是對學生的「縱容」;但如果教師能夠在基於對學生全面而又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在若干個知識點或者若干個教學目標上與學生「算總帳」,那這樣的教育就是對學生的「寬容」。課堂教學要促進學生自主成長,就意味著教學的主要功能並不是實現教學目標,而是幫助學生學習目標的實現,這就要求教師要對學習的學習有深刻的理解。只有在深刻理解學生學習基礎上設計出來的教學,才是學生需要的教學;在沒有深刻理解學生學習基礎上設計出來的教學,這樣的教學越是高深莫測,越是對學生學習的取代與誤導。比如記憶,在深刻理解學生學習的基礎上,我們就會幫助學生找到很多與自己掌握的知識相關聯,或者與自己日常生活相關聯的理解性記憶方法;但如果我們既不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又不走進學生的日常生活,又要讓學生記住特定的知識,那就只好教他們一些「記憶術」。當學生依賴這些記憶術來學習時,會很興奮地使用這些記憶術,雖然可以在短時間內學習很有效,但這樣記來的知識不會融入學生過去的知識,更不會對繼續學習帶來絲毫的幫助,反而會由於死記硬背的知識多了,讓後續的知識無法裝進自己的大腦。如果說否定了課堂教學的終極目標,就是否定了課堂教學的知識傳授功能,那是大大地委屈筆者了。雖然我在這兒極度地強調大家對學生的了解,大家對學習的了解,但並沒有說就不再要求教師對教什麼和考什麼的了解了。之所以更強調教師對學生和學習的了解,原因有二,一是因為目前教師對這兩個方面真的不夠重視,或者不如對教什麼和考什麼那麼重視;另一是因為教師只有在充分了解學生和學習的基礎上,才可能真正地把教什麼和考什麼傳授給學生,這樣的課堂教學任務才會很自然地成為學生自主成長的階段性目標。
『貳』 請問一下教育學管理和課程改革是不是一個
你的問題中說的「教育學管理」我大概理解為「教育管理」。因為從管理學的角度來說,教育學管理是一個更上位的學術概念,日常教育教學中是不會用到這個詞的。所以,以下回答就是教育管理和課程改革是不是相同。
這二者不同!
就關鍵詞來說,教育管理關注的是教育這個大環境;課程改革關注的是課程,課程只是教育中的一個領域,除課程外還有教學、課堂、班級管理、教師、學生等。
你的誤會大概來源於現在全國上下搞得轟轟烈烈的新課程改革。課程改革是一個抓手,因為課程牽扯到的教育中的東西太多,比如課程改革要求教學方式的變革、教師專業發展的變革、班級管理的變革、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等等。但無論是怎樣,這些變革都是因為課程變化帶來的,課程是個本本性質的東西,或者說是綱要性質的,指引了大方向,具體到操作層面那就牽扯到教師在課堂上運用什麼樣的方式引導學生去學習。所以說,這牽扯到的教學管理,也就是教育管理中的一個重要子類。同時,課程改革也帶來班級建設目標、德育該怎麼做等方面的變化,同樣是引導式的綱領性文件,課程有什麼樣的要求德育就有什麼樣的行動,這也就是所謂的德育管理。德育管理是教育管理中的另一個子類。
從上面的兩個方面來看,可以清晰地發現,其實課程改革改得是理念,而教育管理是一種行動。二者是有很大區別的。
希望有用哦!
『叄』 《教育學》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趨勢是什麼
純屬個人答案、、、有錯勿怪
改革發展:讀書的最終目的還是提高人的素質,這要以知識的積累和不斷的實踐經驗為基礎。提高全民素質是我們教育一直所追求的,但是由於現階段各種社會環境的影響,我們註定不能步伐太快。現階段只能是以知識教育為主向素質教育轉變,到下一階段(大多數人注重素質教育,以自我管理去影響身邊的人)教育就會邁進一大步。有矛盾才有進步,時代的需要。
中國的高校未來在知識的創造、傳播和人才培養方面應擔負更多的使命;高校的發展應與經濟的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相適應,以便在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中找到自我發展的出路。
高等教育發展的原則是:調整和優化結構,實現規模、質量、結構和利益的平衡發展。所以每所學校要認真地處理好這四者之間的關系。比如,如果學校要擴大招生,學校有可能獲得更多的利益,但是同時也很有可能導致教育質量的下降。
發展我國的高等教育可以採取以下五種措施:保持適當的發展速度,促進可持續健康發展;提高研究和創新的水平;形成投資和消費共享機制;發展私立高等教育;加強全面和高水平的國際合作和交流。
教育的增長不僅要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還應當考慮到學校的現有條件和財政資源。在未來幾年裡,教育的增長率應和經濟的增長率相一致,我認為7%~8%比較合適。
形態:
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
一)正規教育
正規教育是指由教育部門認可的教育機構(學校)所提供的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由專職人員承擔的,以影響入學者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全面系統的訓練和培養活動,有一定的入學條件和規定的畢業標准,通常在教室(課堂)環境中進行,使用規定的教學大綱、教材,其特點是統一性、連續性、標准化和制度化。
(二)非正規教育
非正規教育是相對於正規教育而言的,指在正規教育體制以外所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和培訓活動。
實體教育與虛擬教育;
(一)實體教育
實體教育是指在一個現實的空間里,根據現實空間的要求來規范人們的行為的一種教育。
(二)虛擬教育
虛擬教育意味著教學活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脫離物理空間時間的限制,以當下的電子技術、信息技術以及網路空間為媒介而展開的一種教育形態。
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
社會教育從廣義上講是指一切社會社會生活影響於個人身心發展的教育;狹義的則是指學校教育以外的一切文化教育設施對青少年、兒童和成人進行各種教育活動。
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長者在家庭內自覺地、有意識地對子女進行的教育。
學校教育實際上是我們今天從狹義的角度來解釋的教育,既社會通過學校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所施加的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以使受教育者發生預期變化的活動。
階段:創始階段;奠基階段(1949年—1975年)
;發展階段
(1977年—1994年)
;深入發展階段(1995年—現在)
『肆』 課堂改革改什麼
隨著人類的進步、社會的發展、知識的更新,新課程改革不僅包括教材的改革,更重要的是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 課堂改革,首先是教師理念的改革。傳統的教師觀念,教師是傳道、授業、解惑。現代教師理念認為,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重要的教師是學生學習、探究知識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教學目標不僅僅是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而且還包括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在內的三維目標。通過學習過程與方法的探索,使學生不僅學會什麼,更重要的是會學什麼。真正踐行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教師的責任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這一偉大的教育思想。 課堂改革,改革的是教師的課堂教學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傳統的課堂,教師是主宰,是主演,學生大多時間是被動聽、被動記的聽眾角色。教師滿堂講講的是神采奕奕,學生聽聽的是昏昏欲睡。滿堂灌填鴨式的課堂教學,學生只是死記硬背,禁錮了學生的思維,扼殺了學生的靈性,使學生失去了敢想、敢說、敢做、敢辯、敢於質疑的生命色彩。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是學生課堂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參與者。當然,在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教師的主導作用決不可忽視。師生應在平等、融洽的學習氛圍下,在教師的啟發、誘導、指導下,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主動學習。改革傳統的滿堂灌,也不是代替為滿堂問。教師應在啟發、誘導、提問的同時,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敢於提問、敢於質疑,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精神。對於學生而言,課堂教學是一個在教師引導下自主發現、自主探究和不斷發現的過程。因此,課堂教學應積極引導學生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從被動接受走向自主發現和勇於探究,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觀點和見解,允許學生進行不同的解讀,倡導學生創讀。在此基礎上實現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目標。這就是新課程改革倡導自主、合作、探究。 課堂教學改革,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改革。傳統的教師滿堂灌的講堂,繁重而重復的作業負擔,消磨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了學生懶於思考、懶於動腦、懶於動口、懶於動手的習慣。我們的不少學生課前不預習,甚至不會預習,沒有問題意識,課堂上在老師侃侃而談的講學中,只能是被動聽、默默記,甚至昏昏欲睡。大多的學生不會討論,不會合作學習,不敢質疑提問。事實上,老師一般也不給學生討論、質疑的機會。實事求是地說我們太多的學生缺乏課前預習的自主性,太多的學生缺乏課堂主動思維、主動質疑的主動性,缺乏學習的計劃性和課後主動反思、糾錯的學習習慣,缺乏勤奮學習的決心和恆心。我們一再強調的學習計劃書、典型習題集、糾錯本,對不少學生而言實為空談。不可否認,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在應試教育制度的束縛下,也不乏成績優秀學生,但仔細對比一下,這些學生優秀成績的取得,不僅僅在於老師講學講得好,更重要的是這些學生都有著自主學習、主動學習、刻苦學習的好習慣。有些學者認為,這些所謂優秀生取得的優秀成績,也僅僅是勤學苦練、死記硬背的結果,在優秀成績的背後不敢提問、不敢反問、不敢挑戰權威成了我們學生的共同特徵,這是格式化教育帶來的危害,是教育的悲哀。著名學者肖川教授曾痛斥學校教育失敗的最大原因,是我們不鼓勵人們的自由思考、獨立探索,忽視了理性精神,特別是批判精神和懷疑精神的培養。 不少專家在呼籲和質疑,為什麼我們一直與諾貝爾獎無緣?是我們沒有智慧嗎?是我們不努力、不勤奮嗎?為什麼同是中華民族之脈的華裔學者接受國外教育卻屢摘諾獎桂冠?我們不得不考慮:我們的基礎教育在造就創新人才的關鍵時期,為孩子們提供的環境是不是真的出了問題?這並不是說諾貝爾獎就那麼神聖,但它至少反映了人的素質的一個側面,也不是說我們的基礎教育一無是處,它也確實有許多長處和優勢。但如果說有什麼缺陷的話,那是對質疑和探究能力以及與其相關素質培養的不夠重視。 我們倡導改革,決不是對傳統教學方法的全盤否定。我們應該承認,我們的確有不少老師講學講得好,講得很精彩。關鍵是在講得好、講得精彩的前提下,如何引導我們的學生學會學習、主動學習、主動質疑、主動思考、主動創新。如何把講得好變為少講、精講,講在關鍵點、講在易混處,在課堂上盡可能多的給學生以問的機會和創新思考的時間。講得好、講得精彩,不如讓學生學得好、動得精彩。 總而言之,我們實施新課程改革,倡導課堂改革,教材要改革,教師觀念要改革,教學方法要改革,更重要的是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要改。教材再新,觀念在新,方法在新,學生的學習態度不改,學習的方法不變,學生不努力、不刻苦、不主動、不自主,一切改革皆為空談。而學生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改變,需要在老師的鼓勵下,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探索、主動思維、主動質疑、主動討論、主動發展,真正讓學生動起來,從而達到使學生學會知識、學會學習會的目的。
『伍』 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需要,結合新課程教育學理念,談談在確立課堂教學組織形式時應考慮哪些問題
1、教材特點,課程標准要求。
2、學生的認知能力,即學情。
3、教學內容。
4、教師駕於課堂的能力。
『陸』 教育學 這門課程還需做哪些改革
現在常規限制這塊很需要改進。
『柒』 學校推進課堂教學改革的主要思路,措施和成果有哪些
教育要發展,根本靠改革。教育改革的目的是學生的和諧幸福,教育改革的瓶頸其實就是文憑這張薄紙,站的高一點來看,捅破這張薄紙,教育改革就會有很大收獲。①、學校教育壟斷是學校對學生的剝削,學生除了學校教育以外還應該有自我教育、社會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的空間和時間。②、學校教育的目的最基本的就是培養合格的公民,其次是培養人才,再者就是培養精英。③、教育改革應該主要圍繞著教師、教材和考題的改革,一流的教師、一流的教材和一流的考題才是教育之本。④、學校教育的方式不僅要注重實用,還要注重理論,更要注重修養。用培養自然人的思想來教育,還是用培養社會人的思想來教育,關鍵看這個人是否有覺悟,是否有理想,是否愛學習,所以需要區別教育。區別不在於形式,而在教育方法和教育過程中。⑤、學校教育應當注重素質教育,所以不要有側重學科,一視同仁,全面要求;學校教育應當注重基礎教育,所以各學科的考試分數至少應該及格。⑥、學校教育學到的是系統化的知識和思維方式以及主流意識形態,而其它教育途徑獲得的是碎片化的知識、生活常識以及社會經驗。其它教育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完善。⑦、國家在進行教育改革和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時,應當加快經濟建設,引導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社會對中高端人才的需求量,使學有所用,避免讀書無用論的市場論調以及人才流失的風險。⑧、智力要集中,科研才有效,技術才能不斷的革新。軍事科技應該是國家技術的領頭羊,產學研應該率先並主要應用於軍事科技的發展,所以國家可加快軍事技術的研發,而只在戰時量產,並在適當的時候,將先進的軍事技術轉化為民用技術。這樣既可減少國家不必要的投入和永占戰略制高點,還可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⑨、教育改革注重點,一悟、兩務、三齡、四觀:悟性;務虛、務實;生理年齡、心理年齡、實際年齡;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道德觀。五項素質、四類教育、三種商:生理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專業素質、社會素質;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自我教育;智商、情商、逆商。⑩、學校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才,而考試的目的是為了公平的選拔人才。國家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是雙重標准,國家重理論,所以學歷很重要;企業重實用,所以技能很重要。事業單位有負激勵,所以選拔要嚴格;企業職稱有正激勵,所以選拔可放寬。⑪、時代變遷,讀書觀的轉變,以前讀書要符合國家的評價,讀書要符合企業的評價,未來讀書要符合社會的評價。注重點從意識形態到知識技能再到個人修養。⑫、在發展中國家,直接學習的效率要低於間接學習的效率,而直接學習的機會成本卻要大於間接學習的機會成本,因此讀書無用論否定的不是知識更不是智慧而是效率。發展中國家的效率低於發達國家,不僅僅體現在經濟上也體現在知識轉化內能的基礎上。⑬、未成年的教育以思想為主導,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身體還在發育,各方面都有提升空間,思想決定了他們的品質;成年人的教育以利益為引導,成年人思想成熟,身體成型,各方面處於穩定狀態,利益決定了他們的取向。
『捌』 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談談你是如何貫徹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改革的,有什麼效果
新的設計初中語文教學說
一個新課程教學設計的價值取向是什麼?其核心思想是什麼?
二,新的初中語文教學設計新的核心課程教學設計理念如何體現?其基本原理是什麼?
三,新課程初中語文教學設計,把重點放在具體的內容是什麼?
一個新的核心課程教學設計的教學設計理念
1.1任課教師提前規劃的行為,是一種教師教育和課程標准,如確定教學目標和學生目標的基礎上,教學效果的預測,規劃課堂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學生行為和教師行為,形成教學過程的整體構思。從內容上看,教學設計與傳統的准備似乎是一件事,但作為現代教育技術,現代行為科學,系統科學,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一個分支,教學設計為理論基礎,形成了一套嚴格的程序和理論,強調學習需要的學生從一開始的分析,確定學生的行為,分析學生的課堂學習任務的起點,預計學生的學習行為,選擇可行的教學策略,以促進學生的知識,技能和情感方面的預期變化發生,目的是為了建立一個有效的教學系統。
1.2對教學設計起著關鍵的作用,在指導教學設計值,特別是設計師的課堂知識的本質特徵。
很長一段時間,教學一直被看作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以通過這方面的知識或理解的過程中處理信息的任務,學習過程被認為是頭腦中再現倉庫存儲信息。傳統的課堂往往過於注重知識傳授,過於強調學科本位,過於強調書本知識,過於強調接受學習,記硬背,機械訓練。往往是基於這樣的教學教材,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上,呈現出強勁的封閉。在這種應試教育課堂的概念和傳統的教學設計的影響下,往往有嚴重的缺點:
首先,沉重的課本,青年學生。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課本作為學生學習的唯一對象,考試也主要是測試學生的課本知識的掌握,權威教科書所扮演的角色,教學變成一個教。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是一個主要問題是如何教科書教給學生知識體系。
二,重結論,輕過程。太關心的結論,卻忽略了學生的知識和經驗的過程。試圖走捷徑,學生灌輸現成的結論,但被剝奪學生思考的權利。 [2]
1.3因此,傳統的課堂教學到現代心理學,教育學的弊端,作為一種理論來指導新課程應如何促進教學?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新的課程改革六項具體目標,包括前四的課程定位,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實施,並提出具體要求:
「太多的重點放在傳授知識改變路線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的過程同時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的過程。
改變過於強調學科校本課程結構,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個九道設置的類別和比例的經驗教訓,並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全面和選擇性。
改變課程內容「難,復雜,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和經驗的基礎上,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知識和技能。 BR p>改變過分強調課程實施接受學習,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3]
從上述規定我們可以看到,新的課程應該是不同於傳統的課堂教學課堂的本質特徵:首先,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中心的發展,關注的不僅是知識和技能,但作為學生的個人生活全面改善;其次,課堂教學是教師,學生的指導下自主學習,互動和合作,樂於探究積極構建過程中。
以學生為中心的發展,學生積極構建課堂教學中,學生必須克服重量輕的材料,重量輕進程結束的轉變,從注重老師的教學重點放在學生的缺點學校,在一個字,教給學習。
決心要學會教,,採取學生組織以學校為中心的課堂。我們應著眼於學生的學習,來確定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為了打破材料的中心,教師中心,課堂中心,或滿堂問,改變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而不是簡單地為了掌握一些知識,能力點為教學目的,但同時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人格和個性,越來越多的人的整體素養提高學生的關注。教師以學生為他們的個人生活與平等,建立一個新的概念,學生與學生和教師的課堂教學經驗,成為生命過程,從而激發活力的課堂教學。評估成功的一個教訓,先看看教師是否尊重學生的能力,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積極參與。
決心學習教,美國心理學家加涅的話,到「學習設計教學。」加涅把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學習活動和事件,強調「在任何情況下進行教學,其目的是為學習過程提供支持,」一般來說,教學外,包含了一組學生,企業內部流程設計學習活動,以支持。「他甚至強調說:」為了避免過多的說問題,最好的辦法可能是要記住:上一節課的交流是促進學習,偏離這一目標成為純八卦。 「 [4]
1.4為了真正落實以學教新課程教學設計的核心理念應注意:
1.4.1學生學習需求的教學活動作為真正的起點。
課堂活動開始的出發點是什麼?許多教師都習慣於從教科書中開展教學活動,確定起點的邏輯系統,但不注重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基本的教學活動,以尋找一個起點。雖然新的課程設計教科書的邏輯體系是不容忽視的,但不是在心臟的教學,而不是教師如何教教材使學生掌握的知識和教學活動作為一個整體,起點。學生應該放在教學的出發點和中心位置,認真分析學生的學習需求,預測學生的學習過程,促進學生的學習,教學過程中精心的策劃,選擇教學策略和教學的角度媒體上。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要善於換位思考,把自己置於學生思維的位置,規劃課堂。
1.4.2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新課程的設計應著眼於學生的自學開始讓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建構。要研究如何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選擇適當的教學策略:
◆明確和具體的學習目標或學習任務,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成功概率的估計動機=×估計成功的價值,而經驗的結果將再次體驗成功的慾望。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認知與情意必須同時抓學生的表現,包括對學生的教學要求的差異成功的機會,也有差異,實施教學,使學生不斷體驗到成功。
◆創造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形成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關系。真誠地關心每一個學生,努力使每一個學生得到重視和及時,合理,公平地評價學生的問題,答案,以及其他行為。
◆允許學生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讓學生學會對自己是什麼,以及如何學習有一定的酌情權。 [5]
1.4.3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機會參與。
低效的課堂上經常有「超過四小」的現象,即統一學習更多的個人自主學習少;接受學習,探究式學習;老師表示學生表達少;快速學習表達少得多學習緩慢的表達。新的課程設計,以增加學習的機會,在自己的學生參加,並努力改變這種局面。 [6]
◆在課堂上水平結構的變化。更改一個統一的整體課堂學習模式,全班統一學習和個人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方式轉變學生與學生,生活,多向互動的組織來實現。
◆合理分配有限的課堂時間。第一教學後,充分保證學生自主學習時間;避免長期被動聆聽學生,讓學生做更多的研究和實踐,最大限度地減少課堂上的區時間。
◆引導學生思路,展示思維過程,拓展思維空間。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展示思維過程和機會澄清的知識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提高心理活動的強度,應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思維障礙遺漏和錯誤理解思維策略。
◆專注於課堂學習和學生生活世界的聯系和溝通,讓學生養成獨立生活中良好的生活習慣的研究。
二,新的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新的初中學校語文教學的基本原則的設計應結合語言教學學科特點,體現新課程教學習教學設計理念。語文課程標准語文學科的性質,團結和人性化的一個「工具」,它的基本概念,正確的教語言學的基本規則,並在其精心製作的一個新的論述,「積聚」,「情緒, 「實踐」三個概念發生了好幾次,新課程強調和重視。初中語文教學的新課程和教學設計應遵循的法律語言學,注重積累,注重感知,注重實踐。
2.1重點建設
課程標准強調: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良好的語感。 「專注於語言的積累是非常突出的一個要求是課程標准語文教學經驗的語言教學課程標准,我們的傳統的繼承。
2.1.1積累了非常廣泛的語言,方式有三種: BR p>◆語言積累,語言積累應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積累語言材料,如掌握基本的文字元號,如積累了大量詞彙積累語言材料是語言的發展。
二是積累語言模型,如記精彩的古代和現代的話語,文本和等。語言模型通常含有豐富的詞彙,深刻的思想,良好的情緒或創造性地運用語言法的成功故事。累積的語言模型,有助於提高學生的綜合訓練,是促進語言發展的重要手段。
三是法律語言的積累,或積累意義上的短語。在漫長的模仿學習和語言實踐,通過反復曝光,並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直覺,形成犀利的語言的感性接觸到法律語言的敏感性。因為中國學習「的特殊功能主要是不知道的積累,但「感覺」的積累是不可能突飛猛進,但只有微妙的。「[7]
◆文化積淀一定的文化知識,包括了解,喜歡閱讀一些優秀的文化作品,感悟優秀文化精神,有一定的文化品味。語言本身是一種文化,語言也體現在各種各樣的文化,語言學習不僅是掌握語言,但也是一個文化的學習和感染兩種語言的積累。學習和文化內涵,也促進語言發展的一種手段。語言學習到一定程度時,文化的積淀就會成為一個關鍵因素,提高語文素養。
◆生活體驗。語言學習和生活非常密切的聯系,語言學習需要一定的生活閱歷,了解一些生活常識,培養積極的生活態度,健康的生活情趣,形成一種高尚的人生理想,並積累了豐富而深刻的生活經驗,生活經驗語言學習的唯一依據,只有持續發展。[8]
2.1.2注重語言的積累在語文教學中應注意:
◆要積累的傳統的課堂教學語言,在課堂上充分重視,以確保時間。
◆積累在於毅力,培養學生的意識和習慣的積累,才能真正實現積累的數量提高語文素養的飛躍。如辦卡作為一個學習程序閱讀和學習筆記,使學生逐步養成了一個習慣;
◆強調文本語言材料的積累。初級解決方案小學識字任務,進一步加強教學,尤其是作為一個初中語文詞彙發展的基礎上,應該是一項優先任務教學,使學生在初中可以積累一定數量的扎實書面詞彙,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
◆強調讀書,朗朗書聲回到教室。應該讓學生學會享受閱讀,認真背誦,使我的心靈,「文心蘭」相諧振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研究結果表明,朗讀時,大腦思維最活躍的人體器官的活動,而不是默默時活躍。允許學生閱讀長期堅持,驗收規范的語言,優美的語言感染熏陶,有利於形成一個良好的感語中的。
◆注意背誦背誦作文累積的精華語言,提高語言綜合素養的積累寫作範式非常有幫助。要加強背誦指導,讓學生在課外和朗誦詩歌,古典散文盡可能在課外完成和背誦。
◆讓學生廣泛閱讀,大量的閱讀,這是一個關鍵語言的積累。課程標准指出:「要培養學生'廣泛閱讀,擴大讀取表面,增加閱讀量的興趣。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它還提供了義務教育在校學生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400萬字。」廣泛閱讀「過程中,把實施課程:第一,在閱讀和閱讀習慣,閱讀教學的核心任務之一,二是實施良好的教科書在課堂上設置的「經典閱讀」的興趣,堅持「閱讀課」,三是探討的話題閱讀作業,引導學生進入閱讀在過去的全面研究。
2.2情緒專注於
的課程標准指出:「語言學習與沉重的情緒體驗和感知特性。 「要注意語言抗炎作用的影響,......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一個獨特的經驗。 「應該讓學生積極的思維和情感體驗活動,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以解決學生的獨特的經驗,體會和理解。 「語言教學應著眼於市場情緒的積累,使用。 「相比與以前的大綱,課程標准更加註重豐富的文化語言課程,強調語言的感染和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學生的要求,語文教學必須重視學生的看法。
2.2.1所謂的「感知」,實際上可以分為「情」和「啟蒙」兩個心理過程。「感覺」或「摸」,「摸」,這個過程中的細節和當地文字作為對象。但這個過程是過渡性的,觸發性,心理讀者瞬間流經「看到」的發展方向。所謂的「啟示」,即,外側向內側,周圍的角落。這種所謂的「表」,「微」,也就是文字細節和地方,這里所說的「禮」和「a」的含義是作為一個整體的文本。情緒是從細節上的文字和局部知覺的整體意義的面向文本的理解,掌握復雜心理過程。
傳統的閱讀觀念,閱讀是一個過程,接收和反映文本;情緒讀數的看法是,閱讀是一個意思施工過程中的閱讀視野,文本意義的感知。來源有兩個,1是文本本身,另一個是讀者的之前的知識和經驗。由此看來,閱讀理解,其實文本的各部分之間,文本和讀者之間的體驗積極建設進程的意思。[9]
2.2.2所以,情緒讀數的概念,語言教學和啟發的意義是什麼?什麼語言教學中應採取適當的教學策略?
>◆的先讀教情緒情緒,由啟蒙運動感,第一感啟蒙,因此,語言教學,閱讀文本,讓學生工作的一些「感覺」教學應該是學生接觸語言的起點,
在教學中,讓學生充分感知的文字,讓學生揣摩情感的文字 - 觸摸語言,情感經驗感官體驗的文本是一個學生,一個學生的獨立閱讀。 ,感情的形象。為了確保學生在課堂上的閱讀時間,學生目不轉睛,潛心閱讀的文本,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讓學生記錄他們最初的真正的閱讀體驗。要加強對問題的認識,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體驗,提出問題,並根據學生的閱讀經驗,調整教學思路。
在課堂上,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況:老師布置學生准備時間「熟悉的文字,「開始一點點的考試預備學校開始解釋的情況下,文本,或組織學生到周邊預定在課堂上討論的問題不給予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朗讀課文,感知文本。其實有很多學生在排演中,並沒有真的很難成為熟悉的文字,在這種情況下急於開展教學活動,不會閱讀「起點」,卻忽略了閱讀和閱讀過程中的必要的經驗,效率自然很低。
◆注重整體感知課文語言教學探索意義的作品,分析,不僅要在文本的具體內容結合的感受和經驗,擴大,也從總體上把握意義的文字作為目標。
在新課程的語文課堂,有一個流行的做法:「選擇您最喜愛的段落讀。」這種方法似乎反映了從表面上看到的選項,讓學生學習尊重,是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價值的表現,而忽略了其本質是整體感知文本,掃地,任意肢解文本,相反的感知必須尊重法律,因為每個人是一個有機的生命整體的教訓,當地始終是存在於整個的人,作品文本閱讀情緒的完整性,注意文本結構效應。閱讀教學應注重引導學生「文本的整體把握,我們應該注意培養學生的整體把握文本的能力。
◆文本解讀,把握「度」。胡感,感啟蒙的的文字情緒和當地離境的細節,但它看起來的文字作為一個整體的意義。含義的文字作為一個整體雖然是一個「度」,這給文字的同時,制約著當地的當任何的約束和自由發揮,當它是模糊和毫無意義的過度闡釋的文本超出文本的整體意義的解釋。語文教學感性和理性,正確的解釋過度傾向之間的關系,妥善處理情緒的重要性意義。閱讀重要的作用,情緒的理解和探索的基礎教學。
2.3
實踐為導向的課程標准指出:「語言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生應著眼於實用的語言技能,培養這種能力也應該練習語言的主要途徑。 「應該讓學生更直接地接觸語言材料,在大量的實踐中掌握運用語言的語言規律。 「力求反映在實際的教學語言,......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的機會。 「總之,語言是學習,而不是教會的,語言教學應著眼於語言實踐
2.3.1語言實踐,概括地說,是使用的語言,那就是在各種場合,大腦,舌頭,眼球運動,移動的耳朵,手,和其他行為通過口語和寫作,完成特定的任務。語言教學實踐在閱讀,寫作,教學,教學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活動應體現。
>
2.3.2注重語言實踐,語言教學應注意:
◆學生自主學習為出發點來設計課堂。例如,閱讀教學,如果課文內容,讓學生了解相關結論控制的目的,許多教師不自覺地以解釋的主要教學方法,教給學生的相關結論。教新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集中學習,注重學生作為一個日益全面的人類發展,這個過程需要的教學閱讀學生在老師的獨立閱讀實踐過程的指導下進行,然後,在教學設計,學生的閱讀為主線,以自然學生自己的經驗作為教學開始讀學生獨立閱讀和思考問題,而確定教學理念的基礎,引導學生學習閱讀練習閱讀,學會閱讀法律作為教學重點。
◆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巧妙創設情境,所以接近現實生活中的語言學習,激發學生參與語言實踐的動機,教室里聽,說,讀,寫活動貼近百姓口語和寫作活動,使學生運用他們的知識,語言技能的形成。
◆實踐化進程。多見於語文教學的重點在總結的過程中,亮的缺點:缺乏分析參與在閱讀速度太快,咀嚼不充分得出結論為時過早討論缺乏差異消失得太快,享受合理的解釋缺乏太快,缺乏整合的閱讀結束得太快了。[10]實踐為導向的教學中應注意體驗學習的過程,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累和見解。
◆綜合性學習活動,以加強語言性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綜合性學習活動的實踐,新的亮點。語言課程,全面學習活動的教學設計應注意的重心,自覺地指揮學生大量的讀取和寫入,使用的語言來解決實際問題的方向,而不是從語言,語言演變成唯一的活動是不是一個殼。
再拿建設的重點,側重於感知,練習語言教學設計的基本原則,將永遠是語文學科的性質和特點的基礎上,會少艷麗,會有更多的語言本身更多的努力,它將使一個更簡單而有效的教學。
『玖』 教育學~我國課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什麼
三大基本理念:抄 關注學生發展,強調老師成長,重視以學定教。其實總結起來就是更加人性化的素質教育,包括課堂管理、考試分析、教學設計等都是基於教育大數據的分析與決策,藉助雲計算技術,讓教育更加科學,雲校 為學校提供這些全面的分層走班教學支持。
『拾』 關於教育學改革的方面
《教育學課程》專題式教學的利與弊
【 作 者 】陳伏琴
【作者簡介】陳伏琴,華中理工大學高教所
【 正 文 】
知識經濟初見端倪,迫使各國把競爭的焦點放在創新人才的培養上,創新教育勢在必行。作為教育改革的核心,課程體系改革已經刻不容緩。
一、創新教育需要創新的教育體系
1、創新及創新教育的必然性。
1)歷史的選擇。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實質上是一部創新史。 人類社會從野蠻簡陋的原始社會發展到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其間充滿著一系列科學技術的發明和創造,而科學的本質則是創新。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不斷的推陳出新,創造出一些更適合於時代發展需要的新事物,才能迎來今天的輝煌。因此,創新是歷史的選擇。
2)時代的呼喚。知識經濟時代,人類面臨更多的挑戰, 科學技術加速發展和急劇變革,競爭更加激烈,全球性的生態危機和各種嚴重社會問題也越來越嚴峻,因此僅僅依靠對現有可利用資源的有效配置已經行不通。人類追求可持續發展的唯一出路就是創新。知識經濟賦予我們的是機遇與挑戰並存,只有創新,才能最好的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3)社會的需要。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 進行的是前無古人的事業,改革的模式無路可循,唯有自己在探索中開辟自己的路,因此社會主義事業實質上走的是一條創新之路。「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作為發展中國家,要趕超世界發達國家,立足於世界之林,只有依賴於大量創新人才的貢獻。
創新已是一種趨勢一種必然。但與世界一些偉大的民族相比,與我們肩負的歷史使命相比,我們全民族的創造精神和創造力還是相當不相稱的,因此創新人才的培養已成當務之急。個人的創造潛力,雖系先天的稟賦,可是人人具有。個別差異的存在,只表明程度上的高低與類型的不同;且每個人的發展都不充分,還有餘地接受教育,使之盡量發展。創新能力可因教育教學而發展。史坦(stein )在其《激發性的創造能力》(1974)中,認為創造性思維能力,唯須適當的教育。因此我們應努力改革傳統教育,實施創新教育,擴大學生創新的最近發展區,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
2、實施創新教育,必須改革課程體系。
課程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指所有學科(教學科目)的總和,或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各種活動的總和:狹義指一門學科。
創新教育實施的主要途徑是教學,課程則是教學活動中內容和實施過程(或方式)的統一,因而是實現教育目的的手段,課程的設置合理與否,課程質量的高低,其實施是否有效,都直接關繫到人才的質量,對於增強我國綜合國力,迎接新世紀的挑戰具有決定性作用。因此人們常說,課程居於教育事業的核心,是教育的「心臟」,有人甚至提出高等教育學邏輯起點以課程為起點。同時,課程又是把教育思想、觀念、宗旨等轉變為具體教育實踐之間的中介,沒有這個中介,一切教育目的、思想、觀念、宗旨等都不可能得到落實。因此,要實現創新教育目的,優化課程體系應是首當其沖。
二、現有課程體系的弊端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在《學會生存》的報告中曾指出「教育可以培養創造性,也可以扼殺創造性」,而我國的傳統教育在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方面實在不可恭維,從某種意義上說,已大大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而不合理的課程體系對形成這一缺憾無疑是起了雪上加霜的作用。因此,實施創新教育,我們的首要任務是找出現有課程體系的種種弊端,然後對症下葯。
現有的課程體系主要存在以下弊端:
1)知識分割過細。由於課程大多按不同專業設置, 有些專業口徑狹窄,課程局限於狹窄的知識面內,因此各門課程之間分割的很細。教學內容劃分過細,各門課程過分強調各自的系統性、完整性。許多教材面面俱到,教師講授又照本宣科,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必然會導致對許多重要內容的舍棄,捨本逐末。而各個專業之間又涇渭分明,隔行如隔山,學科之間難以遷移,由於知識分割過細,各自為政,缺乏整體考慮,其結果一方面造成學生知識和能力不必要的重復和產生某些漏洞,另一方面,又造成學生單向的、刻板的、片面的知識結構,不利於他們多維的、靈活的、創造性的思維能力。
2)課程內容陳舊。許多教材都還是七、八十年代的產物, 有的甚至更早,很少涉及科學發展前沿的東西,缺少時代發展所需要的新內容,如生態環境問題等,教材內容缺乏時代性,新穎性,難以適應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尤其是信息技術日新月異,更需要及時更新教學內容。
3)課程過於求同。課程內容大多屬於定論的東西,不容置疑, 缺乏對學生的啟發性,致使學生習慣於接受書本已有的結論。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求同思維的訓練,而忽視求異思維。課程設置強調統一性,一味地講求整齊劃一,忽視個性的培養,其結果是學校無特色,學生無特長,不利於多規格、多層次的人才的成長。4)教師單向灌輸。教學以灌輸知識為主, 片面強調知識傳承以及應試技巧的訓練,教學中過分偏重講授的方法,強調按部就班的教育方式,多採用演繹法,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不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以及非智力因素的發展。
5)實踐環節薄弱。課程大多注重理論的學習,而忽視實踐環節。從理論到理論,課程顯得既枯燥無味,又空洞乏力,導致學生雖滿腹經綸,卻只能紙上談兵,動手實踐能力較差。
6)課程結構不當。專業課比例過大,而對基礎課重視不夠; 必修課過多,選修課較少;重課堂教學,而輕活動課程;重視顯性課程而忽視隱性課程等。其結果是課程門類多,課時多,學生負擔重,自學時間少,不利於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人特長,不利於發展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才能。
現有的課程體系造成綜合教育的削弱,創新教育的忽視,實踐觀念的淡薄,使得學生的知識面狹窄,科學與人文分離,動手實踐能力差,個性發展受到忽視,最終阻礙學生創造性發展。
種種弊端的形成,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受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思想的影響。即重共性輕個性,重理論輕實踐等;二是受系科分割的影響。「大學被狹隘的系科利益所分割,造成了擴大學習領域的障礙。」
三、課程設置的依據
英國哲學家洛克曾經告誡人們:「教育上的錯誤比別的錯誤更不可輕犯。教育上的錯誤正如配錯了葯一樣,絕不能錯第二次,第三次去補救」。要改革不合理的課程體系,首先要清楚課程設置的依據。
課程設置要考慮眾多因素。其中社會與時代要求、科學知識發展的需求及個性發展的需求是幾個主要方面。
1)社會與時代的需求。社會結構一般包括經濟、 政治和文化結構,他們對課程的發展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但其中經濟結構的影響是主要的。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將展示其巨大的魅力。知識更新速度大大加快,人類將會更深刻地體會到「吾生也有涯,而學也無涯」的矛盾性,創新人才的培養成為大勢所趨,因此創新教育的內容要在課程中得到 深刻反映。面臨信息社會,高新技術的發展也應在課程中得到體現。
2)科學知識發展的需求。 科學知識是人類認識成果的特殊形態和高級形態,課程總是從科學知識總和中根據一定的標准精選出來的,因此課程內容一般體現著人類文化的基本要素和精華。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各個獨立學科之間已由單線聯系走向多維聯系,從而形成了一個縱橫交錯,相互滲透、多層次的、綜合的科學體系。設置一門新的學科,必須懂得與此相關的其他學科知識。要建立和設置較完備的較科學的學科體系和課程門類結構還必須把握和理解整個科學體系中,各個分支學科的具體內容。
3)個性發展的需求。 課程是為促進受教育者的個性發展而設計的,因此受教育者個性結構發展的需求對課程的發展同樣具有制約作用。總的來說,大學生應該處在科學知識發展的前沿,要設置合理的大學課程,就必須了解大學生的已有發展水平及其發展需求。大學生已經具備了比較成熟的表象和形象思維能力;抽象邏輯思維能力也發展到較高水平,促使他們能超出有形的物質條件的束縛而思考問題;他們的思維富於獨立性、批判性、組織性和深刻性。與此相關的是,他們的觀察力、記憶力以及注意力,都已經達到基本成熟的程度,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另一方面,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正經歷著一個明顯的分化、矛盾和統一的過程。通過自我意識,大學生常對自己的整個心理特徵進行評價,分析自己的興趣、動機、情感、意志和性格特徵等的優勢和特點,並力求使之趨於完善。非智力因素在大學生的創造活動中起著始動、定向、引導、維持、強化、調節與補償等一系列相互聯系的作用。由此可見,大學生認知過程和自我意識方面的心理發展水平,表明大學生要求獨立,要求發展個性的願望更加強烈,大學階段也是創造性發展的「關鍵期」。
大學課程的設置應綜合考慮以上因素,協調各因素之間的關系,努力設置最優化的課程體系。
四、課程體系改革的方向
課程體系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本文僅從課程內容與課程結構方面談一下一孔之見。
1、課程改革的總目標。
教育應促進人的全面的和諧發展,課程應該有利於教育目標的實現。因此教育改革的總目標應是構建有利於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整體優化的課程體系。優化的課程體系應促使人才從以下幾方面的提高。
1)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培養學生求同思維和求異思維的統一, 輻合思維與發散思維的統一,抽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的統一等。
2)自學能力的增強。 課程改革必須有利於大學生自學能力的提高,因為獨立思考是創新人才的必備條件之一。首先要從時間上保證,如縮減課時,留給學生足夠的自學時間;另外,從物質上保障,如圖書館、實驗室等設施的建設。
3)人格品質的塑造。大學生不僅要學會做事,更要學會做人。 課程要努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品質。
4)實踐能力的提高。
5)學生個性的發展。2、課程內容的改革。
「什麼知識最有價值」是確立課程內容首先要明確的問題。任何知識都有價值,但「最關重要的問題不在於哪個知識有無價值,而在於它的比較價值」(斯賓塞語)。課程內容是價值實現的載體,功利主義者以「有用」為最高價值,但有用的價值標准往往具有近視性、片面性,不利於人的和諧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選擇知識的標准應從「有用」轉向「有效」。有效知識指對學生新的或具有新意的觀點、材料。
有效知識不同於有用知識,它既包括一部分有用知識,也包括一部分「無用」知識。有些知識當時對學生個體來說,也許無用,或者表面看起來無用,但就學生的長遠發展看卻是大有用處的。同樣的,有用知識也不一定都是有效的,有些知識雖然有用,卻對學生來說並無新意,因此也不能算有效知識。
有效知識也不同於科學知識,它也包括一部分非科學知識,有些科學知識就現實意義來講,逐漸陳舊、老化,它的價值越來越低,直至接近為零,而淪為無效知識。如氣象台「預報」「昨天」的氣象。即使正確也無效了。非科學知識也不能籠統的認為都是無效知識。如神學、宗教等是非科學,它為什麼經久不衰,說明它有一定的有效性非科學知識可以啟迪人們的思考,努力「證偽」,從非科學走向科學,從而形成更牢固的科學世界觀。因此課程內容應盡可能選擇有效知識,主要是那些科學而又有用的有效知識。
在確立了這一指導思想後,我們認為大學課程的具體內容應該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1)專業課程。 專業課程是使學生形成某種職業定向以及用較短的時間勝任某一專業領域的工作的保證。專業賦予人們謀生的技能,是社會發展和人口發展都需要的生存與發展的手段。
2)人文、社會課程。 高等教育目標應當是從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的統一需求出發,達到兩點:一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人,二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事。專業課程主要教會我們做事,而教學做人的課程卻常常被忽略了。而教育的目的在於使人成為社會人,使人區別於禽獸。因此人文社會課程的開設是必不可少的。人文社會課程主要包括文、史、哲、藝術、經濟學、社會學等。尤其是藝術教育還沒受到應有的重視,而它對開發人的右腦,陶冶人的情操及對創造性的培養方面所能起的潛在作用還遠遠沒有開發出來。
3)科學方法論課程。現代社會是科學高度發達的產物。 大學生理應處於科學知識發展的前沿,而且許多大學生將來都會走上科學研究的道路,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即使不如此,科學方法的掌握也有利於他們的學習,有利於提高他們的創造能力。因此應開設諸如科學研究方法、創造學等方法類的課程。
4)現代信息技術、工具類課程。現代社會知識急劇膨脹, 而且日新月異。知識的獲取與選擇日益重要,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加速人們對知識的獲取。當代大學生要及時地了解科學發展的新形勢,就必須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術與工具。因此計算機網路知識也應擴充到課程中來。
5)實踐課程。針對我國大學生動手能力差的特點, 實踐課程更應受到重視。光有理論,缺乏實踐是很難取得更大突破的。理論不付諸於實踐,就不能實現其價值,因此應加強實驗課、第二課堂等活動課程的建設。
3、課程體系的三個轉變。
實施課程體系改革,無論從觀念上還是從實踐上都應當實現三個轉變。
1)認同性課程轉向「創造性」課程。
與工業經濟相適應的高等教育,其職責在於把個體訓練成為有一定專業技能的操作者,因此課程具有「認同性」的屬性。課程傳授「有用」的知識、技能及行為規范,學生在掌握知識的數量上達到高效率及行為變化上達到高質量,學生只是處於被動接受知識地位,扼殺了學生的個性及創造性思維的發展。知識經濟時代,創造性的「構想」及技術更新構成了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以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與能力為宗旨的「創造性」課程必將成為學校課程為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而進行改革的方向。「創造性」課程與「認同性」課程的主要區別在於課程的出發點及學習的心理水平不同。「創造性」課程將學生的學習由感知、記憶水平提高到想像、思維高度。主要特徵是學生在課業學習過程中的創新意識、態度及創造性地掌握與創造性地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創造性」課程並不否定對知識掌握的必要性,但卻不止於認同式的掌握。現代社會知識激增,各行各業變化加劇,掌握一門技能便一勞永逸的傳統逐漸被打破。要解決知識無限膨脹與學習能力有限的矛盾,要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就必須掌握最基本的、系統的、方法的知識,因為只有這些知識才具有更強的遷移力。另外,應該教給學生科學前沿的東西,擴大學生的新視野,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
2)「專業化」課程轉向「綜合化」課程。
傳統教育只注重「專業化」課程,學生視野局限於狹窄的知識領域,難以有新突破。現代社會,各行各業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局限於某一狹窄專業的孤陋寡聞者難以適應現代社會。創新往往產生於各專業之間的交叉處。因此,實施「綜合化」課程是現代科學向協同化和綜合化發展的趨勢,人們所面臨問題的復雜性,客觀世界的有機統一性等因素影響的必然結果。通過實施綜合課程,有助於給學生提供完整的世界圖景(知識結構);可以消除課程繁多、學生負擔過重的傾向,有助於應付知識的激增,利於學生的學習和個性的發展。綜合化課程一般採取兩種形式,一種是有內在聯系的不同學科的內容糅合在一起而形成一門新的學科,叫作融合課程(fused curriculum),如科學與人文的融合;一種是合並數門相臨學科的內容形成的綜合性課程,叫做廣域課程(broadfields curricul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