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北京課堂教學實錄

北京課堂教學實錄

發布時間:2021-02-09 14:15:29

1. 求北京四中化學 教學視頻課堂實錄[email protected]

我來給你上,好了。

2. 語文名師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課堂教學實錄

師:同學們好,這是一篇議論文,是駁論文,再放開一點看是雜文。好,這篇課文我們大家已經學過了,我們先考慮一個問題,這篇課文我們已經懂得了什麼?
學生看書思考。
師:大家進一步思考你懂得了哪一點?寫出關鍵詞。
學生再思考。
師:好的,我們再交流一下,向大家介紹你讀這篇文章,讀懂了哪一點?好,舉手。好,謝謝你!
生:讀了這篇文章,我懂得了中國有不失掉自信心的人在,我們從第七段可以看出來。
師:OK!
生:它寫到有埋頭苦乾的人,有拚命硬乾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些都——他們是腳踏實地為民請命積極奮斗的人,也就是說中國還有一些不失掉自信力的人在。
師:很好,懂得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中國人從來都沒有失掉自信力。有自信力的中國人大有人在。懂得了全文關鍵的問題。——好,繼續。繼續發言,還讀懂了什麼?
師:好,謝謝你!
生:中國人並沒有失掉自信力。
師:也懂得了一個問題。好,繼續說。
生:中國人失掉的是自欺力和他信力。
師:還有嗎?好,請坐!又懂得了一個很關鍵的問題。有人說: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這個說法是不對的。因為中國人——有的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他信力,或自欺力。這裡面我們還可以補充一下,那就是作者所使對方混掉的手法,這個問題會不會再展開。好,還有沒有發現什麼?——好,謝謝你的發言。
(該學生沒有發言)
師:好,可以思考一下,我們請最後一位同學發言。
生:明確指出中國人的絕大多數沒有失掉自信力,極大鼓舞了中國人的志氣和民族自信心。表現了作者一顆拳拳愛國之心。
師:好,他讀懂了全文的表達的目的,那就是作者寫這篇文章就是為了激勵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力、自信心。你看,三個同學的回答,解決三個重要的問題,第一,文章的一個很重要的觀點:中國人沒有失掉自信力。第二:作者所使用的方法是什麼。第三,全文的表達目的是什麼。
我們讀一篇文章一般要解決三個大的問題:第一,這篇文章為何而寫,剛才同學回答了。如果要深入一點說明,就需要練習上時代背景:1931年,日本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中國東北淪陷,中國國民黨的官僚政客和社會「名人」,卻在北京等地多次舉行「法會」,祈禱「解救國難」。還有人甚至 「求佛菩薩來保佑」,說什麼「今則人心浸浸以衰矣!非仗佛力之加被,未由消此浩劫」。1934年8月27日,當時頗有影響的資產階級報紙《大公報》也發表《孔子誕辰紀念》的社評,散布「中國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敗主義論調。資產階級走狗文人,也一口一聲狂吠「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了」。究竟是什麼樣的中國人失去了自信力呢?同年9月25日,魯迅先生寫了《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予以有力的駁斥。(板書:為何而寫。)

第二個問題是是何主旨:那就是中國人從來就是有自信力的。(板書:是何主旨。)
那麼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有何妙處?這篇文章好在哪裡?它為什麼七十年後還出現在我們的教材裡面呢?為什麼很多教材都選擇了這篇文章?好,下面我們集中精力解決這個問題:這篇文章有何妙處?看課文思考這個問題。同學們可以交流切磋。(板書:有何妙處。)
學生思考。
師:好的,剛才的兩分鍾,大家把課文熟悉了,現在把目標再集中,思考,選擇你感興趣的內容來准備:第一,課文的標題妙在哪裡?第二,全文的結構妙在哪裡?第三,駁論的方法妙在哪裡?第四,課文立論部分好在哪裡?第五,全文用詞造句和語言表達好在哪裡?第六,立論部分朗讀起來,我們會覺得好在哪裡?六個問題,自選一個,開始准備!
學生進一步思考。
(5分鍾後。)
師:很滿意,全身關注,在思考問題。下面請同學們就感興趣的問題,展開交流。看我們的自信力了。
師:好,我們來欣賞。現在,就看我們的自信力了。開始交流吧,哪位同學先來?
生: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是國民黨和一部分人的論調。而以「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為題目,魯迅提出自己的質疑,駁斥了錯誤的論調,他從情感上對國民黨進行痛斥。
師:再簡潔一點,妙在哪裡呢?
生:他一開始就提出質疑,語言清楚明確。
師:妙在文章的開頭就提出了能夠指正對方觀點的論點,沒有敷衍,沒有委婉,直接了當,讀起來給人爽快的感覺。——好,接著來。
生:本文先提出對方錯誤的觀點進行反駁,然後自出自己的正確觀點,從反面論證,使自己的觀點更加具體明確。
師:駁論是駁對方的觀點,立論同樣也起著駁對方觀點的作用,先駁再立,層次非常清楚,非常有邏輯。
生:本文妙就妙在駁論方法,本文的方法是波對方的論據,而對方的論據根本不能支撐觀點,多以駁對方的論據就可以了。
師:駁斥的角度非常的巧妙。
師:本文的層次非常的分明。分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從自誇到地大物博,到哀求國聯多求神拜佛,這是第一個層次。第二個層次是從對方的論據出發,論述中國發展的是自欺力。第三個層次是論述中國人並沒有失掉自信力,這恰恰是中國的脊樑。
師:還有嗎?
生:沒有了。
師:好,如果我來分的話,我可能是這樣:第一個層次是駁論(其中有一個過渡段),第二個層次是立論,最後一段是小結。我是這樣分的,看看角度怎麼樣?
生:本文思想深刻,鮮明地體現出了魯迅作為思想家的魅力,而且語言犀利,生動,比如第三段,直接批駁敵人的觀點,還有六七段的間接批駁都寫得非常明顯深刻。
師:你談了兩個妙處,直接的批駁和間接的批駁,分析得很好。——標題呢,有沒有欣賞標題的?
生:標題用反問,實際上是自己在回答,中國人沒有失掉自信力。
師:標題含有多種因素,我們把它分開來看。「中國人失掉自信了嗎?」含有立論的觀點,也含有駁對方的意味。讀起來,我們分明的感受到其中內在的憤懣的情感。一起來讀一下。
學生齊讀「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師:沒有力度,軟了,硬一點。
學生再度「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師:質問依然沒有讀出來,情感讀出來了。標題的好還有一個地方,這個標題實際上是一個懸念,我們一看這個標題,就想寫什麼內容呢?就會往下看。標題的妙處是很多的。
師:好,還有兩個問題沒有談到,有沒有同學回答?
學生思考。
師:這兩個問題都比較難,可以選擇一個段落或一個部分來談。
師:沒人回答,看來真的很難。那麼我們來看課文,看立論的論點。「我們有並不是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字字有力,觀點明晰。因此讀起來,這一句就給我們自信,就讓我們有揚眉吐氣的感覺。好,一起來讀一下。
學生讀「我們有並不是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師:「我們」兩字要稍微停頓一下,「中國人」三字要讀出自豪感。再讀一遍。
學生再讀「我們有並不是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師:第一個地方沒讀好,第二個地方讀好了。
老師范讀,學生再讀。
師:好,再看下一段。排比句,因此要讀得順暢、流暢。
學生讀「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乾的人,有拚命硬乾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
師:「這就是中國的脊樑」這幾個字要讀出力度來。再讀。
學生再讀「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乾的人,有拚命硬乾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
師:多好啊!繼續來。「這一類的人們,就是現在也何嘗少呢?……」注意最後一句話,要讀出憤怒的情感。
學生讀「這一類的人們,就是現在也何嘗少呢?……倘若加於全體,那簡直是誣蔑」。
師:你看,情感出來了吧。注意一個字的讀音,「不能為大家所知道罷」中的「為」是「weí」,是被的意思,《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如果讀成「weì」,就有一種?在里頭。好,再實踐一下。
學生再讀「這一類的人們,就是現在也何嘗少呢?……倘若加於全體,那簡直是誣蔑」。
師:好,很好。我們再來看剛才所讀的部分。論點、論據、論說,層次極為清楚,條理極為清晰。是一個小小的寫立論文的範本。我來給大家再讀一遍,體會它的論點、論據、論說,感受其中的感情、情感。
老師范讀「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那簡直是誣蔑」。
師:老師讀得好不好。
生:好!
師:謝謝!你們也一樣讀的好,再來一次。
學生朗讀「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那簡直是誣蔑」。
師:讀的真好!下面做批註。「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論點。批上「論點」兩個字。第二段,「我們從古以來……」這一段——論據。第三段——論述。在論述里表達情感,同事批駁對方。
學生批註。
師:好,繼續勾畫,把這幾個詞勾畫下來。「埋頭苦幹」、「拚命硬幹」、「為民請命」、「捨身求法」、「前仆後繼」。
學生勾畫。
師:好,繼續做注釋:「為民請命」的含義是替老百姓說法。「捨身求法」指為追求真理而奮不顧身。這兩個詞的含義,跟我們上面讀的內容聯系起來,實際上就是我們說這篇文章有何妙處,就是駁論據。論據不足以支撐它的論點。這樣的說法比較復雜,我們把它簡單化,作者使用什麼樣的高妙的手法?三個字:析概念。(老師板書:析概念。)
師:我再舉個例子。1949年,毛澤東同志寫了一篇文章,標題是《友誼還是侵略》,他說有位美國人在中國生活了很多年時間,叫艾奇遜,艾奇遜說我們對中國人從來都是友好的,我們在中國蓋了很多學校,我們給中國人很多錢等等。我們這些都是「友誼」的表現。毛澤東說你這個詞語用錯了,不是「友誼」,是「侵略」。就把「友誼」這連個字給駁到了,艾奇遜的論點都錯了。魯迅用的就是這樣手法。「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中國人」三個字很明顯的部分中國人在里頭,全體中國人在里頭。魯迅並沒有駁這個地方,那是在哪個地方呢?是在剛才我們朗讀的那個地方,巧妙在說是部分中國人不是去全體中國人。那麼魯迅先生重點分析的是哪個概念呢?是「自信力」。在敵論裡面,不管是說我們中國人是相信「土地」,相信其他的東西,相信「國聯」,是「他信」。「他信」這兩個字不是「自信」吧?「自欺力」這幾個字不是「自信力」吧?都是錯的!「他信力」不是「自信力」,「自欺力」也不是「自信力」!「自信力」這個概念是用錯的。所以課文里這樣說「如果單據這一點現象而論,自信其實是早就失掉了的」,中國沒有一點自信力,所以「自信力」這三個字在敵論裡面他們有意地用錯了,駁斥他們概念的錯誤。如果我們把這個駁論的技巧稍微的用一下,是很有魅力的。比如說「台獨」,台灣是可以獨立的對不對?那麼它的概念是錯的,「獨立」這兩個字的概念是錯的。分析「獨立」這兩個字,它的論點就破掉了。所以我們把問題變簡單,我們掌握知識內容就方便一些。好,這一課,老師再給大家總結一下,大家把它記下來。《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妙點可以用如下的句子來概括,就是這樣六句話:深刻的揭露,熱情的謳歌。完美的機構,明晰的層次。敵論的荒謬,立論的高揚。生動的手法,激情的語言。精短的內容,思想的光芒。民族的自尊,中國的脊樑。
好,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里。謝謝,下課。

3. 為什麼沒有北京大學課堂實錄視頻

我只知道林毅夫老師原來開 中國經濟專題的時候 是錄像的。

4. 六年故宮課堂教學實錄

北京故宮

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宮。又稱紫禁城,現為故宮博物院。位於北京城中心。始建於明永樂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後經多次重修和改建,仍保持原來的布局和規模,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代木構架宮殿建築群。最初的設計者是蔡信、阮安等,主持施工者蒯祥、陸祥等。北京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佔地72萬平方米。現存房屋8700餘間,總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城設四門,南面正中為午門、北為神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四門各建有重檐廡殿頂門樓。城四角各有一結構精巧、外觀秀麗的角樓。外牆高10米,護城河寬52米,長3800米。整個建築群按南北中軸線對稱布局,層次分明,主次有序。故宮的主體建築按使用性質分為外朝和內廷兩大部分。外朝布局疏朗,宏偉壯觀;內廷嚴謹華麗。外朝在前部,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文華、武英兩殿為兩翼,是皇帝舉行大典,召見群臣,行使權力的行政區。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由梁九主持重建,面寬十一間(63.96米),進深五間(37.17米),是重檐廡殿頂的大殿,建築面積約2380平方米,由地面到殿脊通高30.05米,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古建築物。中和殿在工字形台基的中部,為面闊五間的單檐攢尖頂方殿,供在太和殿行禮時皇帝休息之用。保和殿面闊九間,重檐歇山頂,是舉行殿試和宴請王公貴族、文武大臣及外賓之處。中和殿和保和殿於明萬曆四十二年(1615)由於馮巧主持重建。太和殿前兩側有體仁、弘義二閣,均為面闊九間加腰檐的二層廡殿頂樓閣。文華、武英兩殿則是面闊五間的單檐歇山頂建築。文華殿是皇帝聽大臣講書的地方,武英殿是皇帝齋居和召見大臣的地方。內廷是皇帝及其家庭的居住區,包括後三宮,東西六宮和乾東西五所等。後三宮在中軸線上,由南至北依次為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通至御花園。乾清宮和坤寧宮是內廷的正殿、正寢,是帝、後的正式起居場所,均面寬九間,為重檐廡殿頂;交泰殿則是面闊三間的單檐攢尖頂方殿。乾清宮東西各有六組自成體系的院落,即東六宮和西六宮,是妃嬪的住所。東六宮南面有奉先殿、齋宮和毓慶宮,西六宮前面是養心殿。東西六宮之北各建五所院落,每院內各建前後三重殿堂,是皇子住所。故宮主要建築前三殿、後三宮均布置在中軸線上。其餘東西六宮,乾東西五所,則分別對稱地布置在其左右,拱衛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築。並通過各院落、殿宇的大小、廣狹來區分主次。前三殿是全宮最大的建築群,佔地面積達8.5萬平方米,是宮城的12%,後三宮則為前三殿的25%,其餘宮殿依次遞減,以突出前三殿、後三宮的主要地位。1961年定為中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閱讀全文

與北京課堂教學實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