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高中學校應該如何提高教學質量
1、樹立現代的教育質量觀是辦學理念的核心問題
辦學理念是一所學校共同的價值觀以及由此演繹的師生共同認可的行為准則,是學校的靈魂。先進的辦學理念對內是凝聚力、向心力,對外就是核心競爭
力和品牌,其核心問題在於有什麼樣的教育質量觀。
我國人口多,優質教育資源和就業崗位偏少,在現階段以及今後較長一段時期,通過考試相對公平地分配升學、就業機會是合理的存在,優質高中自然應當通過提高升學率,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進入一所好的學校,將來擁有更好的就業能力和機會。因此,教育質量包括升學率、就業率,甚至還包括學校的名望以及由此帶來的各種收益。這當然有一定的功利性。不承認這一點,就不是唯物主義的態度。但教育的本質是使人成為人的事業,我們的教育質量應當在承認功利的同時,追求功利的超越,必須著眼於人的全面發展,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與滿足人們的教育需求有機統一起來。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就會重蹈「應試教育」的覆轍,把正當合理的質量追求異化為對學生智力的片面開發,扭曲為對學生身心的極大傷害。優質高中的教育質量,不僅僅是捧上一張張高一級學校的錄取通知書,更是捧出一個個既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又具有鮮明個性的活生生的人;不僅僅是追求升學率,更是追求每個學生生動活潑的發展;不僅僅是匯報時的總結、評比時的數據,更是教師與學生共度的生命歷程、共創的人生體驗;不僅僅是今天培養的合格學生,更是未來市民的素質和城市精神的全面提升。
2、讓全面的教育質量管理成為一種文化
一是使用心和盡責成為教師統一認同的職業價值觀。有的教師工作按時上下班,既不多做一件事,也不多用半點心,不學習,不鑽研,把學校當作棲身之所,生存之地。表面上找不出任何岔子。有的教師,做事只求完成任務,出了岔子不承擔相關責任。前者是教師境界問題,後者是學校管理問題。我們認為,教師的工作是一種高智力活動,不動腦不用心就是失職。盡職還要盡責,職責必須分明。那種把教育教學工作當成機械操作的工作態度或方法就是失職,在自己的職業范圍內的出現事故就是失責。這樣提的目的就是促使教師認真對待這種塑造人類靈魂的重要工作,用心做事,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消除那種「有所事事,無所用心」的非教師職業現象,消除那種「盡職不盡責」的現象。
二是建立完善的教育質量監督體系。學校應當成立了教科研督導處,專門負責對教育教學的科研調度和督導檢查,降低工作重心,由過去的「管理教學」向「引導教學」、「督促教學」轉變,建立起「一聽、二練、三查、四評」的監督體系。「一聽」即推門聽課,學校領導和教科研督導處定期深入課堂,隨機聽課,了解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教學效果,掌握第一手資料;「二練」即通過周練和月考,了解學生達標情況,及時發現問題,提出整改建議。「三查」,以考勤為主的工作常規檢查;以備課、作業為主的教學常規檢查;以教學反思、教後感為主的教師自我提高檢查。「四評」即以課堂效率為主的課堂教學評估;以教研活動為主的備課組、教研組評估;以論文、課題研究為主的教科研評估;以大型考試、競賽成績為依據的教學質量評估。
3、通過校園環境和校園活動生成「文化」
首先要注重校園環境建設,發揮校園文化的熏陶功能。通過綠化、凈化、園林化、知識化,讓校園的一景一物,每堵牆壁,每個角落都在無聲地「說話」,賦予校園里的建築設施豐富的文化內涵。如在教學區內張掛學生的美術、書法、文學作品,展示學生的小製作、小發明,為學生提供展現才華、張揚個性、實踐創新的平台。校園環境建設不能由學校全部包辦,必須群策群力,師生齊動手。要發揮集體、個人甚至家長的積極性,大件由學校負責,自己能辦的由師生自己地動手完成。
其次是組織豐富多採的校園活動,使學生在各種創造性活動中充分認識自
我,克服心理障礙,施展才華,發展個性。學生的興趣愛好廣泛,在緊張的學習之餘,渴望豐富的精神生活。限制、禁錮他們的興趣愛好,就不能讓他們在分清真、善、美和假、丑、惡中摒棄糟粕,吸取精華。如果學生的課餘生活單調、枯燥,那麼各種錯誤的、庸俗低級的東西就會乘虛而入。校園活動要系列化、特色化、常規化。如升旗儀式、成人儀式、入團儀式系列,藝術節、科技節、體育節系列,演講比賽、徵文比賽、創新大賽系列,書法、篆刻、攝影、集郵、樂器愛好系列等等。學生的文化素養越高,審美能力越強,就越能抵制庸俗、腐朽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響,精神生活也就越文明健康。
4、以新課程理念引領校本課程開發和課堂教學改革 新課程改革需要教師有全新的教育理念。但很多時候我們缺少的並不是理念而是理念的動作模式和技術路線,真正意義上走進新課程,必須注重實踐。開發校本課程如家庭理財、音樂欣賞、心理健康教育、詩詞欣賞、書法、英語口語等,要求教師從課程的被動執行者變為編制、組織、實施、評價課程的主人,重在不斷地開發改進的過程,可以把新課程的理念轉變為教師可操作的、規范的動作模式和技術,讓老師在校本課程開發的具體、規范的操作過程中既成為參與者,又成為學習者,不僅能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還能促進學生的個性全面和諧的發展,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根據本校實際開發校本課程還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形成特色科目,貫徹先進理念,進而形成學校特色。
課堂教學是學生受教育的主渠道,抓住了每堂課的質量也就抓住了教學質量。這就需要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向40分鍾要質量。教學是教師施教與學生學習的互動過程,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是一個早已成為共識的理念,但在教學中存在著兩種現象:一是教師角色轉換尚未完成,教育理念、教學方法落後,滿堂「主講」相當普遍;二是教師角色轉換出現偏差,教師放棄了主導的責任,在「放手」學生發展的同時放任自流。抓課堂教學質量還必須突出「學」字,從讓學生「學會」轉到「會學」上來;突出「思」字,從讓學生「學答」轉到「學問」上來;突出「樂」字,使學生從「要我學」轉到「我要學」上來。教師應少講、精講,留下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自己探究,讓學生學會如何自己去獲取知識。要注重對學生的思維訓練。一堂課上得好不好,不在於學生提不出疑問,提不出疑問恰恰證明學生的思維沒有被激活,沒能作深入地思考。
B. 教育教學管理論文題目有哪些
論新課程改革體制下學校政治課程的教案分析
C. 如何加強和改善高中教學管理
當代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社會競爭日益加劇,各行各業競爭激烈,而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教育則是培養人才的主要形式,這就對廣大培養人才的教師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班級是學校對學生進行教育和教學工作的一個基本群體。班級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實現教育目標,使學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發展。所以,作為班主任,首先要有一顆愛心,要有對學生的摯愛之情和為教育事業獻身精神,要用真誠去打動,用真心去溝通,用真愛去感化。就此,我談一談自己的做法和體會。
1 要努力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讓學生做有責任感的人
1.1 要提高自己的修養,給學生作出表率。在學校,教師是學生接觸最多的,教師的知識水平、教學方式、教學態度、興趣愛好,舉手投足都會給學生帶來直接的影響。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要首先做到。大到教育教學中的每個環節,小到各種場合下的言談舉止,處處給學生以表率,潛移默化,以增強自己的責任意識。因此,想讓學生「信道」,必須讓其「親師」;而要「親師」,教師必須加強自身修養,以身作則,率先垂範。
1.2 培養和保持班級民主、寬松的學習氛圍。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會營造出一種熱烈、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而這種氛圍則是造就學生責任感和鍛煉學生班級自我管理能力的必要條件。當然,如果整天只讓學生坐在教室里,那是造就不了責任感的,知會讓學生對一切缺乏興趣,對身邊的事物漠不關心。因此,要進行社會實踐,讓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比如進行交通法規的宣傳,到園博會去做義務講解員等。讓學生在實踐中受教育,在實踐中受感染。讓學生關心社會,關心他人,培養他們的愛心,增強他們的責任意識。
2 尊重學生個性,促進學生與集體和諧發展
在班級管理中,一定不要以班主任的意見一統天下,而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和興趣特長,把學生看成有思想、活生生的人,注意捕捉學生的「第一信號」,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給集體帶來恥辱或是榮譽的機會,隨時隨地進行教育。集體榮譽和個體榮譽是一致的:集體的榮譽來自於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同時也要全體成員來維護。班主任要經常有意識地觸動全體學生的榮辱神經,通過各種方式如:演講會、班會等方式,表揚為集體爭得榮譽的同學。
3 加強高中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養
3.1 強化自主管理意識,營造寬松的自主管理氛圍。①強化高中生的「自主管理」意識。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我國教師要依託高中生自身的力量,從強化高中生的「自主管理」意識做起。具體而言,有兩方面:首先,使高中生明白,「自主管理」不僅包括自我學習的管理,更包括自我做人、自我做事和自我生活的管理;其次,使高中生自覺參與管理,尤其是自覺參與班級的管理。參與班級的管理能使高中生體驗到歸屬感和責任感;②創建學校「自主管理」氛圍。學校是學生生活和學習最重要的場所。在創建學校的「自主管理」氛圍時,我校結合寄宿學校的特點具體落實了三方面工作。①營造學生「自主管理」的校園文化。具體而言,有三個關鍵:首先,我校通過建設特色班級、特色宿舍和申報評審制,促進富有多元化特色的管理文化的形成。其次,通過三風(「樂學之風」、「善學之風」和「活學之風」)建設與樹立良好的學風,引導高中生以積極的心態,實現自身價值,以推進高中生的「自主管理」。最後,進一步完善校園宣傳文化,通過多渠道、多平台的展示、宣傳和教育,樹立高中生的「自主管理」意識;②成立校級「自主管理」委員會,建立班級全員「自主管理」機制。首先,高中生「自主管理」委員會負責全校高中生的「自主管理」及其他事務,分工明確,協調有度;其次,班級全員「自主管理」機制把班級事務各分派給每個人,讓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③建立相應的規章制度和獎勵方案。首先,為了使高中生的「自主管理」有章可循、有規可依,我校在廣泛徵求教師和高中生意見的基礎上制定了一系列規章制度;其次,為了樹立高中生的「自主管理」的意識,我校制定了多元化、個性化的獎勵方案。
3.2 抓住新課程改革機遇,促成高中生的「自主管理」。①在選課指導中創造寬松的學習環境。「選課制度」為學生提供學習自主權,給予學生更多自由發展的空間。因此,我校在選課指導中切實落實「選課制度」,讓選課真正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②借「人生規劃教育」深化「自主管理」。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中首次提出要培養學生的「人生規劃能力」。「人生規劃教育」是學生人生觀教育和責任意識教育的重要內容。在高中階段,「人生規劃教育」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幫助高中生樹立看得見、摸得著的目標,通過教師引導,幫助高中生形成自我調控的能力,並在不斷積累和准備中逐步實現目標;③在新課程改革中全面滲透「自主管理」新課程改革要求高中的教學既要多元,又要創新。這也是我校滲透「自主管理」的重要內容。具體而言,有兩方面:首先,重視課程設計與教學方式的轉變,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強調課程的活動性,落實對創新能力和自主能力的培養。在探究合作學習中,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和自我生成能力;其次,建立並完善高中生發展檔案。從高中生的日常生活等細微處著手,促進高中生的全面發展。
總之,在學生實踐的過程中,教師還應密切關注進展情況並對方法不斷的加以指導。正是這樣,在教師與學生雙方的共同努力之下,增強了孩子們的主人翁意識,很多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了提升,改變了以前的一些不良習慣。
D. 求教育教學管理論文4000~5000字
適應人才市場需求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WTO關於教育服務的條款對職業教育發展將產生直接影響,而經濟結構調整與就業結構變化也將對職業教育發展產生更重大的影響。經濟全球化趨勢使我國技能型人才培養面臨前所未有的緊迫感,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對勞動者綜合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變化使勞動力跨行業流動性增加,對培訓的要求越來越高,原有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與就業崗位之間的結構錯位,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明顯落後於職業崗位的技能發展需要。國際競爭的日趨激烈,要求職業教育在層次上及其人才素質標准和培養目標上作出相應的調整,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一、人才市場需求的變化趨勢
1.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21世紀中職人才的業務規格是面向基層、面向生產和服務第一線的既懂技術又能操作的高素質勞動者。畢業生綜合素質的高低,將直接決定其能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崗位。因此,這就要求畢業生必須具備足以保證自己生存和發展的基本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在知識結構方面:①職業中專畢業生必須掌握一定的基礎理論知識,包括語文、數學、英語、計算機應用基礎。基礎理論知識是勝任本職工作的文化科學基礎,同時也是學生畢業後繼續學習的基礎;②專業技術知識,包括職業技能的基本知識和同類技術的安裝、使用、維護、維修及管理知識,它是崗位群所必需的專業知識,既要有一技之長,又要做到能觸類旁通。它是能完成、勝任本職工作的前提,同時也是向專業化專門人才發展的前提;③相關知識,包括法律知識、人文知識、管理知識、營銷和公共禮儀知識等。相關知識是適應崗位變化、轉崗和轉業必備的知識儲蓄。基礎理論、專業技術知識、相關知識三位一體是職業中專畢業生知識結構的主要組成部分,其中基礎知識是前提,專業技術知識是重心,相關知識為輔助,只要做到基礎知識扎實,專業技術知識精通,相關知識寬厚,就能基本做到一專多能,觸類旁通,使學生在復雜多變的市場競爭中游刃有餘。在能力結構方面:主要包括從事本專業的崗位操作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實踐動手能力、外語閱讀能力、初步的管理能力、與人交往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認知能力、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
特別應該強調,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是21世紀人才規格中的首要內容。
2.人才市場需求情況的變化趨勢表明職業中專畢業生就業狀況1995年以後主要呈現出二種走勢:一是就業單位類型趨於多元化。職業中專生就業單位的類型逐漸向鄉鎮企業和民營企業流動,少數畢業生走向了獨立創業的道路,開辦了自己的小企業。二是畢業生的就業崗位有明顯轉移。畢業生的就業崗位向一線技術工人或智能型工人崗位流動,目前這種流向還在不斷加強。從人才規格的要求看,中小型企業、民營企業急需復合型的管理和專業人才。因為中小型企業的經濟規模較小,人員精幹,組織結構扁平化,職能部門也比較精簡,這就要求管理人員一身數職,專業人員是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中小企業將為職業中專生就業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另外,獨自創辦小企業。目前,中職畢業生獨自創業的人數雖然不多,但卻體現著一種新的就業趨向。
畢業生就業單位的類型和就業崗位的變化,一方面反映了社會經濟技術水平的發展和用人規格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教育事業的發展,擠壓了技術員類人才的市場;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給用人單位提供了更大的人才選擇餘地。傳統的由職業中專畢業生擔任的職業崗位,現在用人單位大多選擇了普通專科生或本科畢業生。這些變化進一步說明中職學校必須適應人才市場需求情況的變化,及時准確地調整培養目標,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培養懂技術會操作的高素質勞動者,淡化技術員類人才和技術工人類人才的界限。
二、職業教育教學改革
從21世紀對中職人才規格的要求和人才市場需求情況的變化趨勢來看,在教育教學改革方面,急需加強和改進的工作主要有:
1.更新教育觀念在管理上實行彈性學制和學分制
實行彈性學制和學分制,為學生提供一個更靈活的學習制度,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個性差異選擇更能適合自己發展的學習內容和方法。為優秀的學生提供超前發展的機會——提前畢業或繼續到高一級學校深造;給經濟困難的學生提供再次發展的機會——分階段完成學業;給成績較差的學生提供平等發展的機會——圓滿完成學業。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學有所成。
2.加強專業建設優化課程結構為人的生存與發展服務,是辦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點,當然也是專業建設和課程結構優化的落腳點。從畢業生應具備的知識和能力的反饋情況看,專業建設和課程體系的改革應以提高素質為主線,培養綜合職業能力為重點。應進一步解放思想,打破學科體系,更新教學內容,擴大知識的科技含量,突出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
3、實行分層次教學。近年來受「普高熱」的沖擊,職業中專生源不足,招收的學生知識水平參差不齊,學校要根據學生個體素質的差異實行分層次教學。大體可分為:①升入高一層次學校繼續深造的;②獲得中等相關崗位群綜合職業能力的;③學會、掌握一二種崗位操作技能的。教學活動分層次展開,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學到適合自己生存和發展的知識和技能。
4.著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縱觀我校畢業生崗位工作情況,值得我們欣慰的是,我校畢業生職業素質得到了社會的認可。這證明我們的公共文化課和專業課的教學是比較成功的。但面對21世紀所需的高素質勞動者的要求我們應進一步強化和突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①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外語、計算機已成為任何一門專業的工具學科,沒有一定的外語基礎和計算機基礎將直接影響畢業生的就業和能力的發揮,它像一種必備的工具一樣,沒有它很難深入到現代社會中;學校應在各專業中加大英語和計算機教學力度,提高學生英語的聽說寫能力和使用各種新型計算機軟體的能力。②實踐能力。實踐能力相對弱,直接影響了畢業生的崗位適應性。職業中專教育作為從業准備教育,必須把素質教育貫穿各個教學和實訓環節,通過模擬操作、頂崗實習和強化實訓、實驗等實踐性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並把實踐能力的考核作為畢業生考核的基本內容。③敬業精神、協作能力。敬業精神、協作能力已成為企業錄用員工重要的考量點之一。事實證明,世界上成績卓越的公司特別注重企業文化和心智模式的作用,敬業精神是一個企業的靈魂,沒有積極進取、愛崗敬業的心智模式,這個企業就不可能取得驚人的業績。西方著名管理學家迪爾認為:企業文化五要素的核心是企業的價值觀,它決定著企業的興衰。美國蘭德公司對世界500強進行了20年的跟蹤調查,結果發現,保持百年不衰的企業緊緊地抓住了企業核心價值觀的三條。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共同價值高於個體價值,共同協作高於獨立單干,集體高於個人。因此,我們要順應市場需求,通過各種形式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培養學生的敬業精神和協作能力。
E. 教育管理本科畢業論文題目
教育管理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參考題目
1
.區域(市、縣)教育整體和諧發展的理論與實踐
2
.區域(市、縣)教師隊伍建設的實踐研究
3
.區域(市、縣)校長培訓實踐研究
4
.區域(市、縣)教育特色發展實踐研究
5
.區域(市、縣)教育文化建設實踐研究
6
.學習型教育組織(學校、幼兒園、教研(學科)室(組)
、班級)建設的理論與實踐
7
.教育組織(學校、幼兒園)文化建設的理論與實踐(或:
XX
學校(幼兒園)文化建設
實踐研究)
8.
教育組織(學校、幼兒園)特色建設的理論與實踐(或:
XX
學校(幼兒園)特色建設實
踐研究)
9.
(學校、幼兒園)形象建設的理論與實踐(或:
XX
學校(幼兒園)形象建設實踐研究)
10.
(學校、幼兒園)管理倫理的理論與實踐(或:
XX
學校(幼兒園)管理倫理實踐研究)
11.
教育組織(學校、幼兒園)公共關系的理論與實踐(或:
XX
學校(幼兒園)公共關系
實踐研究)
12.
教育組織(學校、幼兒園)質量管理的理論與實踐(或:
XX
學校(幼兒園)質量管理
實踐研究)
13.XX
學校(幼兒園)
「以人為本」的教師(學生)管理實踐研究
14.
中國古典教育管理思想對現代學校管理的啟示研究
15.
學生傷害事故中的學校法律責任及有效處置
16.
學校危機管理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17.
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管理中的激勵機制研究
18.XX
學校(幼兒園)教師激勵實踐的研究
19.
校本管理理念下的教師培訓研究
20.XX
學校教師校本培訓實踐研究
21.
新課改理念下的教師(
XX
課程任課教師、班主任)素養
22.
新課改與教師的多元化發展的理論與實踐
23.
新課改理念下教師評價有效性研究
24.
教師管理的誤區及對策研究
25.
新形勢下教師職業榮譽感培養的理論與實踐
26.
教師職業倦怠的規避實踐研究
27.
新課改理念下的班級管理研究
28.
網路時代班主任工作素養研究
F. 如何管理高中教育教學策略
高中教育教學管理涉及多種要素,存在著各種各樣的關系和矛盾,一所老專牌省級示範高中更是如屬此,面臨的利益關系和利害沖突更加復雜二隻有理順各種關系,化解各種矛盾,將每級責任、每份工作都落到買處,形成運轉高效的新常態,才能真正買現學校教育教學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G. 誰來幫我寫一篇高中教育論文!
我把你的問題理解的是教育理論,可能不是對於單學科教育 應該是個整體的吧
給你找了一個
你修改一下吧
內容比較有時代感
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文字的出現、印刷術的產生,不僅是文化發展中的兩個重要里程碑,而且引發了教 育模式的兩次質變:前者使書面語言加入到以往只能藉助口頭語言和動作語言進行的教育活動中,不僅擴展了 教育的內容與形式,而且大大提高了學生抽象思維和自學的能力;後者使印刷體的書籍、課本成為文化的主要 載體,由此推動了文化的傳播和近、現代教育的普及。
「多媒體」和「信息高速公路」成為工業化時代向信息時代轉變的兩大技術杠桿,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人 們的工作方式、學習方式、思維方式、交往方式乃至生活方式。毫無疑問,當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普及,將成 為人類文化發展中的第三個里程碑。
教育如何迎接這場跨世紀的挑戰?
一、當代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
(一)兩種「命運」的反差
教育是為未來培養人才的領域,但教育的變革與發展又總是滯後的,這是一個令社會難以容忍的二律悖反 ,考察當代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這種二律悖反。
80年代初,當第一批微機在發達國家學校的課堂里出現時,有人興奮地預言:計算機將會給教育領域帶 來一場革命。十幾年過去了,這場革命在影視界、出版印刷界、國防部門、辦公室自動化等領域先後出現了, 但在學校中卻始終沒有發生。許多學校花費大量資金購買的計算機僅用來學習簡單的計算機操作和繁瑣的程序 語言,或是把書本上的內容搬上屏幕。近年來,一些電腦公司為了贏利把各種應考「電子題庫」劈頭蓋腦地壓 向早已厭倦的學生,結果當然不會受到師生的歡迎,尤其是從事學科教育的老師們,仍然偏愛他們用慣了的粉 筆與黑板,同計算機世界幾乎處於「絕緣」狀態。
然而,與在教育領域受到的「冷遇」相反,計算機及其孿生兄弟游戲機一起,在兒童乃至成人的游戲王國 中卻大受歡迎,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輕而易舉地佔據了人們寶貴的閑暇時間和大量金錢。突然冒出的電子游 戲產業在全球已擁有150億美元以上的巨大消費市場,其規模比美國電影業還要龐大,其技術更新的速度更 令人難以置信:信息領域最新的「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技術由美國國家宇航局投資20萬美元才開 發到勉強可以應用,沒過多久,任天堂公司便推出了價格只有199美元的「虛擬男孩」電子游戲機;當今速 度最快的英特爾處理器每秒鍾執行1億條指令,而索尼公司最新推出價格200美元的電子「游戲站」(play station),速度竟比前者快10倍。〔①〕
看來,造成計算機在教育領域「悲慘命運」的主要原因不在技術本身,而在技術之外。
(二)成功者的啟示
其實,計算機在教育領域十幾年跋涉,並不都是悲劇。
80年代中期,美國蘋果公司的教育家們在對教育技術的市場預測中,迫切希望研究和了解這樣一個問題 :當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象使用書和紙一樣方便時,教師和學生的教學活動會發生什麼變化?於是 他們選取了幾所學校的一些班級進行實驗,為參加實驗的每個學生和教師都提供兩台計算機,一台放在學校, 一台放在家裡,開始了一項被稱為「明日蘋果教室」(appleclassroon of tomorrow)的教育改革實驗研究。 研究持續了10年,積累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②〕,尤其在提高教育效益方面取得了許多振奮人心的成果。
該項實驗研究實質上是在探索和創設一種信息時代的學習環境和教育模式,因此首先受到學生的歡迎。在 第一學年末,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態度就有了明顯改善,開始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轉變為主動的探索和個性化的 獨立學習,盡管對教育技術的掌握花費了一定的時間和精力,但當他們逐漸熟練地運用新技術在教師的指導和 幫助下學習和研究各種知識和技能時,學習的興趣、能力和效率越來越高。一位四年級的老師在總結中這樣寫 道:「學生毫不厭煩在計算機上工作,他們實際上是要求多做一些事情,在以往的教學經歷中,我很少看到學 生主動要求做額外的作業。」過去人們經常擔心:學生整天跟計算機打交道,會因缺少與同伴的交往而變得孤 獨。實驗得出的結論卻完全相反:運用新技術的自主學習比傳統課堂講授更能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這 種新的教育模式促使教師的觀念和行為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師生關系和交往方式。教師 們深感到,他們更多地是作為一個管理者和引導者,而不是說教者。把現代教育技術融入課堂的努力使他們重 新審視教育的基本准則,思考未來信息社會教師職業的一系列新特點。新技術把教師從大量重復性教育活動中 解放出來,將創造力獻給更具挑戰性和個性化的師生交往與共同探索之中。這顯然是從根本上提高教育成效的 一條重要出路。正如一位教師所言:「新技術使我保持了作為一名教師的熱情,但我現在同以前不一樣,現在 我是指導學生,他們自己把握著自己的教育,創造他們自己的知識,用他們自己的創造力去研究並向他人表達 信息。」
導演這場教育改革喜劇的不只蘋果公司一家,所有成功的演員和幸運的觀眾都會獲得以下共識:當代信息 技術帶給教育的不僅是手段與方法的變革,而且也是包括教育觀念與教育模式在內的一場歷史性變革。因此, 如果不能更新觀念、改變模式,教育技術的運用不僅不會提高教育效益,而且還會導致教育資源的浪費。
如何研究信息技術對未來教育的影響?這里有一個重要的方法論問題。人們往往僅從表面上理解二者之間 的關系,因而只看到二者直接相關聯的兩方面:一方面,信息技術將引起教育技術乃至教育手段和方法的變革 ;另一方面,信息技術本身會成為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這兩方面都不錯,但實際上,技術在對教育發生影響 的時候,往往要通過文化這個重要的中介和橋梁。因此,探討當代信息技術已經和將會對人類的文化基礎乃至 生存方式帶來哪些變化,再由此探討對未來教育的影響,可能會使我們研究的視野更為開闊。
二、當代信息技術在文化——教育三大基石中的裂變
在印刷時代,閱讀、寫作和計算被公認為文化之鼎的三足,也被視為傳統教育的三大基石。世界各國都把 這三種能力的培養列為基礎教育的首要任務,師生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而當代信息技術正是在傳統文化—— 教育的三大基礎中引發了一場強大的裂變。
(一)閱讀方式的變革
教育最終必須落實到學生的主動學習之上。因此,在各種形式的閱讀理解中獲取資料和信息,這是學生學 習與發展的主要途徑;同樣,給學生創造最有利的信息環境,教會學生獲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則是教師教學工 作的主要任務。研究和把握當代信息技術帶來的閱讀方式變革是理解和把握信息時代教育模式的一個重要窗口 。當代信息技術所導致的閱讀方式變革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從文本閱讀走向超文本閱讀。
自從印刷技術產生以來,人類已習慣於閱讀文本和從各種圖書資料中查找所需信息的工作與生活方式。文 本中知識與信息只能按線性結構來排列,因此閱讀與檢索的速度和效率有著不可逾越的界限。在「知識爆炸」 的嚴重挑戰面前,人類如何超越這一界限?「電子書刊」的出現給人類帶來了福音。在「電子書刊」中,知識 間的聯結不再是線性的,而是網狀的,可以有多種聯結組合方式與檢索方式,向人們展示出全新、高效的超文 本(hypertext)閱讀與檢索方式。
2.從單純閱讀文字發展到多媒體電子讀物。
傳統閱讀的材料是文字,在電子讀物中閱讀的對象則從抽象化的文字擴展為圖象、聲音、三維動畫等多種 媒體。這就是信息時代的「超媒體」(hypermedia)閱讀。這種近乎「全息」的跨時空閱讀方式,使閱讀和感 受、體驗結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閱讀的興趣和效率。
3.在同電子資料庫對話中的高效率檢索式閱讀。
計算機給閱讀方式帶來的最大變革是高效率檢索式閱讀方式的出現。我們不妨舉一個實例來幫助人們理解 這場變革之意義。自1985年起,我國用7年時間將中華書局校點本《二十五史》輸入電腦,建立了「二十 五史全文檢索系統」。當你想從此部巨著中查找氣象方面有關「風」的資料時,用傳統閱讀檢索方式需要付出 的時間和精力是可想而知的,如今運用超文本閱讀和計算機自動檢索的方式,只須鍵入「風」、「氣象」等關 鍵詞,並加以必要的限制(排除與氣象無關的「風」),短短6秒鍾之後,電腦就會在通讀《二十五史》全文 的基礎上為你篩選出10968段相關資料和14918個詞目,組成一個特殊的文本供你閱讀。〔③〕你若 還想簡化,則可再次與計算機對話,直至獲得滿意的信息為止,而計算機絕對會保證「百問不煩」。
了解這種信息時代全新的閱讀與檢索方式之後,就不難想像圖書館、教師備課和學生學習模式將要發生的 巨大變革了。與此同時,培養這種新的閱讀能力不僅應該從小開始,而且迫切需要給成人補課乃至「掃盲」。 這已成為我國跨世紀教育的一項不可忽視的重要使命。1995年,全世界電子網路全書的銷量已經超過了用 紙張印刷的網路全書的銷量,〔④〕這個數據向人類傳達的信息不僅是多層面的,而且是令人震驚的。當然, 超文本和超媒體閱讀能力還是要以傳統文本閱讀能力為基礎的,但後者對前者的超越則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體現了信息社會對個體創造性學習能力的挑戰與激發。
(二)寫作方式的變革
在計算機席捲辦公室乃至家庭的浪潮中,記者、作家、科學家、秘書乃至領導幹部都在興奮和痛苦的矛盾 心態中「換筆」。相比之下,新一代學童們對鍵盤和滑鼠「筆」的駕馭與偏愛,則是在電子游戲機「魔力」的 引誘下自然發生的。這表明了信息時代對傳統寫作方式挑戰之強烈與急劇。當代信息技術究竟會給寫作方式和 寫作教育帶來哪些變化呢?我以為最突出的有以下四點。
1.從手寫走向鍵盤輸入、滑鼠輸入、掃描輸入、語音輸入。
計算機文字處理系統的出現和日益完善化,極大地提高了人類寫作的效率,這不僅表現在文字錄入的速度 快上,更重要的在於功能的擴展使電子寫作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可以隨意抄寫、復制、增補、刪除等,這就大 大節省了耗費在寫作中極為龐大的重復性勞動,這是對人類精力乃至生命的節省。一旦掃描輸入、光筆與數據 板輸入、語音輸入等人機介面技術,以及「眼球跟蹤器」等電腦視覺系統和機器翻譯等技術進一步成熟之後, 將會出現更加「友好」的人—機對話界面,加快電腦寫作模式的普及,這對於全社會人力資源的節省和寫作效 率的提高將更是難以估量的。
2.圖文並茂、聲形並茂的多媒體寫作方式。
寫作內容與形式也發生了變化。印刷時代的寫作是以文字的寫作為主,只有在科學、數學的寫作中夾雜著 專業符號,在藝術與科學的寫作中有時配上插圖。而在電子媒體的寫作中,符號、圖象、聲音乃至三維動畫的 出現和使用則越來越頻繁。這種「多媒體」的寫作形式對於作者與讀者之間的溝通、交流和相互理解在現代與 未來社會中將越來越重要。與此相適應,圖文並茂的寫作能力要從小培養。多媒體「腳本」的寫作與製作會越 來越普及,甚至會成為中小學教育中開設的必修課。
3.超文本結構的構思與寫作。
電子文本的結構變化給寫作方式乃至思維方式帶來的變革更加劇烈。傳統文章與著作的寫作都有固定的線 性的文本結構,而電子文本則是靈活多變的網路式超文本結構。用紙張書寫和印刷的文章只能列出章節的標題 ,而在計算機屏幕上寫作和調閱的文章則需要把每段落甚至關鍵詞作為一個獨立的單位,並使相互之間建立起 多種網路化聯系通道,從而以各種不同的順序提供給讀者。尤其重要的是,對每篇文章乃至章節都應選擇最適 當的「關鍵詞」來概括其內容,以便給讀者提供迅速簡捷的檢索方式,這實際上是將文章納入信息社會中巨大 的「文章資料庫」。
4.在與電子資料庫對話中閱讀與寫作的一體化。
當超文本、超媒體的電子讀物和依靠「信息高速公路」四通八達的網路建立起來的環球巨型資料信息庫出 現之後,以往作者與讀者之間的鴻溝被打破了,讀者根據自身需要所調閱與組合成的許多文本結構都是前所未 有的,因而,屬於讀者的「創作」成果,在這種讀者與資料庫之間的人機對話中,實現了閱讀與寫作的一體化 。這顯然是信息社會中一種極其重要的閱讀—寫作能力,而支撐這種能力的則是更加靈活、開放,也更加復雜 、高效的現代意識與現代思維。這種新思維方式又將外化成更加智能化的人機一體化的閱讀—寫作方式,由此 開拓越來越廣闊的創作時空,並呼喚與此相適應的未來教育模式。
(三)計算方式的變革
傳統計算能力僅與數學和數學教育有關,當計算機的應用擴展到社會生活各個領域之後,迫使人們去探究 數字與數值計算同社會生活各方面的聯系與轉化,這就大大拓展了計算的概念,並使整個社會生活越來越「數 字化」。
1.從數學計算走向用「基2代碼」和二進制的數字化模擬和高速運算。
計算機設計思想的基石是以「比特」(信息的最小單位)為支點的「基2代碼」,任何領域的問題要想交 給計算機來解決,必須先將其轉換為能夠用0和1這兩個數字來表示的「計算機語言」。由此可見,計算機應 用研究的實質,就是探討如何用「基2代碼」和二進制來表達各個領域所要解決的問題,並對該領域進行數字 化模擬。如今,隨著計算機運算速度的驚人發展,尤其是軟體技術的日益成熟和各種工具平台的出現,純數字 化的計算機語言正在從「前台」退到「後台」,各種「友好」界面的出現,使人們交付給計算機處理的問題指 令逐漸由數字化、專業化轉向通俗化、大眾化。經過這樣的「改頭換面」,計算和計算機以公眾所喜聞樂見、 易學易用的形式步入千家萬戶,滲透到現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2.文字的數字化使計算機從語言上升為文化,並使傳統文化—教育的三大支柱(讀、寫、算)融為一體 。
文字的數字化可以看作計算機步入人類生活各個領域的一個重要的奠基石或里程碑。此後,文字所表達和 描述的世界都可以轉化為二進制的計算機語言了,而計算機也開始從技術上升為文化。至此,作為人類傳統文 化三大支柱的讀、寫、算,在計算機語言文化中不可分割地融為一體了,這對未來社會與未來教育的挑戰與促 進是可想而知的。
3.圖像、聲音、影視的數字化使人類進入了「虛擬現實」中的計算機模擬世界,並使數字化成為人類把 握歷史、現實與未來的一種重要文化方式、生存方式和教育模式。
計算機文化並沒有就此止步。當她征服了比文字更加復雜的聲音世界和圖象世界乃至將時間之矢綜合進來 的三維動畫世界之後,整個世界為之震驚了。而把計算機文化的這個新的發展轉化為現代技術,並由此改變人 類整個生存環境的則是近年來風靡全球的「多媒體」和「信息高速公路」所創造的數字化奇跡。
「多媒體」技術的含意並不是綜合運用各種傳播媒體,而是將各種不同媒體所記載和表達的信息融為一體 ,並自如地分解、組合,這正是通過數字化技術的發展和廣泛運用來實現的。如今,從圖書館中的巨著,到用 聲音、圖像表達人類物質與精神世界的圖片、膠片、錄音帶、錄像帶等巨大的資料庫,都可以被數字化處理後 濃縮、隱身於微小的光碟之中。這些高密度的壓縮數據在光、電的運載下,時刻都縱橫馳騁於高速運行的環球 「信息高速公路」網路之中,隨時等待和人類的智慧實現跨時空的「聯網」與「激發」,創造出無窮無盡的財 富與樂趣,開創著日新月異的數字化生存新天地。
「多媒體」和「信息高速公路」這兩個概念在大眾傳播媒介中「亮相」的時間還不足5年,但卻以驚人的 速度改變著人們的交往方式、學習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使「地球村」越變越「小」,使整個世界越來 越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
以上我們探討了從印刷時代轉變為電子化的信息時代,作為文化之根基的閱讀、寫作、計算能力將面臨的 挑戰與變革,僅從這小小的窗口中已不難看出,當前我們正在經歷的這場跨世紀文化—教育變革之急劇與深刻 。傳統教育注重文化的傳承,現代與未來教育在文化傳承的同時更注重培養人的創造性,由此實現對文化的不 斷超越。文化的超越有量變也有質變,每當文化的根基發生實質性變化之時,文化的質變也是不可避免的了。 由此入手,才能更深刻地洞察信息時代教育改革發展的趨勢與前景。
三、教育如何步入信息時代
中國與發達國家物質條件不同,文化背景和教育傳統也不同,因此中國步入信息社會的道路,尤其是教育 走向信息時代的道路與發達國家顯然會有很大的差異。但我們絕不能強調這種差異而甘居落後。我們更應研究 異中之同,揚長避短,加速中國教育信息化的步伐。
(一)教育現代化的一個重要使命與標志
在跨世紀教育改革中,各國都在加快教育現代化的步伐。但究竟什麼是教育現代化?其主要標志又有哪些 ?這至今仍是眾說紛紜、極其模糊的概念,缺乏較為深入的研究。對此,我不想多加評說,僅想提出一個不成 熟的看法供大家討論。
現代化顯然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但是,從當代世界任何一個被公認為基本進入了現代化階段的行業和 部門來看,雖然情況各異,但都有一個共同特徵,即完成了一個歷史性的轉變:從勞動密集型轉變為資本和技 術密集型。我認為,這可以看作是部門或行業現代化所追求的一個重要目標,也是步入現代化階段的一個重要 標志。因為一個勞動密集型的部門或行業是絕對不可能步入現代化的。教育是人類自身再生產、再創造的復雜 系統工程,現在任何一個國家,教育部門都已發展成最龐大的部門或行業(無論從業人員、受教育人數、經費 投入還是社會影響,都超過社會中任何一個部門),因此這個最龐大部門的效益和現代化程度顯然是至關重要 的。但至今教育部門仍然還屬於勞動密集型行業,大多數教師還僅靠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張嘴來工作,尤其 是中小學教師,每天都要從事大量極其繁重的重復性勞動,學生更是被大量重復性、低效率的學習壓得喘不過 氣來。要想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況,我國教育領域必須加速實現從勞動密集型行業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行業的 轉變。這場歷史性的變革將徹底改變千百年來以教師講授、課堂灌輸為基礎的,勞動強度大、效率低的傳統教 育教學模式,並使學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尤其是大眾傳播媒介的「隱形教育」)融為一體,實現教 育中人力、物力資源的多層次開發與合理配置。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落實教育的戰略地位,解放教師的生 產力和師生的創造力,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使教師的崗位不僅成為令人尊敬的職業,而且成為令人羨慕的職 業。總之,將教育領域信息化的程度納入學校教育和區域教育發展的目標體系和評價體系之中,對於加速我國 教育現代化的進程,更好地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走出目前教育嚴重存在的一系列誤區和困境,有效 地提高教育改革的成效,盡快培養出一大批能適應21世紀信息化競爭的國際環境的優秀人才,提高全體國民 適應信息化社會的能力與素質都將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
有人可能會認為,發展教育技術,推動教育工藝革命,需要投入大量資金,我國目前許多地區普及九年制 義務教育的目標還沒有實現,哪有條件投資教育領域的高科技呢?其實普及與提高是相輔相成的,沒有提高, 就不可能有高質量、高效益的教育普及。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當代信息技術大大加快了遠距離教育發展的步伐 ,有效地促進了教育智力資源從發達地區向貧困地區的輸送。鄧小平同志歷來強調面向現代化必須參與世界發 展高科技的競爭,指出:「下一個世紀是高科技發展的世紀。」「過去也好,今天也好,將來也好,中國必須 發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領域佔有一席之地。如果60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 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發展高科技我們還是要花點錢,該花 的就要花。前幾年,有的外國科學家問我,你們在不富裕的情況下為什麼要搞加速器?我說,我們是從長遠考 慮。現在看來搞對了,決心下對了,起碼爭取了幾年時間。在高科技方面,我們要開步走,不然就趕不上,越 到後來越趕不上,而且要花更多的錢,所以從現在起就要開始搞。」〔⑤〕小平同志的話對我們認識當前我國 教育發展中普及與提高的關系,在教育技術領域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加速我國教育信息化、現代化的進程具有 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教育現代化的對策思考
對教育未來的預測與展望同對教育現實的剖析,顯然存在著極大的反差。而探討由現實走向未來之路,則 屬於教育的戰略或對策研究。
下面,我們僅從我國教育如何迎接高科技的挑戰這一側面,作一些對策思考。
1.要在高科技與教育改革的結合部上,加強對世界前沿的跟蹤研究。
我國在高科技領域對世界前沿的跟蹤研究十分重視,也捨得投資,但在高科技與教育改革發展的結合部上 ,與世界前沿的差距極大,而且至今未引起足夠的重視,這是我國教育現代化步履緩慢的一個重要根源。因此 ,當前迫切需要在這一結合部上盡快建立國家級和省級的研究機構和研究隊伍,配備現代化的研究設備與條件 ,研究人員不僅要有技術專家,而且要有心理專家、教育戰略專家和各領域的學科教育專家,並形成一個開放 、流動的研究群體。建議在北大、北師大等博士點比較全的綜合性大學設立研究信息時代教育改革的國家實驗 室和博士後流動站,並向有一定研究基礎的大、中、小學教師開放。
2.盡快建立教育軟體資料庫。
與國家實驗室結合起來,組建教育軟體的搜集、研究、開發、評審和管理體系,盡快建立和完善相應的政 策法規,以改變目前我國教育軟體開發與軟體市場的混亂狀態和低水平重復性開發造成的人力、物力資源巨大 浪費狀況,縮小我國教育軟體同發達國家的差距。
3.盡快在廣大教師和教育管理幹部中普及現代教育技術,尤其要注重傳播信息時代的教育意識與教育觀 念。
當前在全國流行的計算機培訓模式不僅已經陳舊,而且不適合廣大教師和教育管理幹部的需要。因此,當 前迫切需要從教育改革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建立一套既先進又切實可行的現代教育技術培訓體系,並建立一 種能夠自我更新的競爭機制。在師范院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中,不能光學計算機操作和程序語言,應使他們了 解和掌握與本學科教育相關的工具平台和優秀教育軟體,並使每個師范生都能了解和研究信息時代教育、教學 面臨的挑戰與機遇,使他們成為教育現代化的促進派。
4.有計劃、有選擇地逐步在全國建立一批教育現代化實驗學校。
不僅要注重實驗學校硬體環境的建設,而且要在軟體建設和幹部、師資培訓,尤其是改變課堂教學模式、 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上展開競爭與合作,還要注重研究現代信息技術與信息社會將會給教育帶來哪些負面的、 消極的影響,提出切實有效的防範措施。並逐漸實現實驗學校之間尤其是實驗學校與相關科研機構之間的聯網 ,加強我國教育技術與教育改革的整體實力。這樣才有可能緊緊捕捉住各種機遇,在跨世紀的世界教育改革潮 流中不斷提高中國教育的水平、實力和地位。
現代化的教育體系與豐富的人力資源相結合,定能使古老的中華民族在21世紀中,譜寫創造性人才涌流 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