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人類所有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正在從物理空間

人類所有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正在從物理空間

發布時間:2021-02-10 03:54:14

1. 請在30分鍾之內把答案告訴我,謝謝,急啊

前 言

人類的活動范圍,經歷了從陸地到海洋,從海洋到大氣層,從大氣層到外層空間的逐步拓展過程。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出現的航天技術,開辟了人類探索外層空間活動的新時代。

經過近半個世紀的迅速發展,人類航天活動取得了巨大成就,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航天技術已成為當今世界高技術群中對現代社會最具影響的高技術之一,不斷發展和應用航天技術已成為世界各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中華民族在人類發展史上曾創造過燦爛的古代文明。中國最早發明的古代火箭,便是現代火箭的雛形。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依靠自己的力量,獨立自主地開展航天活動,於1970年成功地研製並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迄今,中國在航天技術的一些重要領域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二十一世紀,中國將從本國國情出發,繼續推進航天事業的發展,為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為人類的文明和進步作出應有的貢獻。

在邁進二十一世紀之際,有必要對中國發展航天事業的宗旨原則、發展現狀、未來發展和國際合作等作簡要的介紹 。

一、宗旨原則

中國政府一直把航天事業作為國家整體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為了和平目的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使外層空間造福於全人類。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其根本任務是發展經濟,不斷推進國家現代化建設事業。航天活動在維護國家利益、實施國家發展戰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決定了中國發展航天事業的宗旨和原則。

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宗旨是:探索外層空間,擴展對宇宙和地球的認識;和平利用外層空間,促進人類文明和社會發展,造福全人類;滿足經濟建設、國家安全、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維護國家利益,增強綜合國力。

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原則是:

--堅持長期、穩定、持續的發展方針,使航天事業的發展服從和服務於國家整體發展戰略。中國政府高度重視航天事業在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及在經濟建設、國家安全、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的重要作用,將航天事業的發展作為國家整體發展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予以鼓勵和支持。

--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積極推進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國立足於依靠自己的力量,進行航天技術攻關,實現技術突破;同時,重視航天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按照互利互惠的原則,把航天技術自主創新與必要的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有機地結合起來。

--根據國情國力,選擇有限目標,重點突破。中國發展航天事業以滿足國家現代化建設的基本需求為目的,選擇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有重大影響的項目,集中力量,重點攻關,在關鍵領域取得突破。

--提高航天活動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重視技術進步的推動作用。中國謀求更加經濟、更加高效的航天發展道路,力求技術先進性和經濟合理性相統一。

--堅持統籌規劃、遠近結合、天地結合、協調發展。中國政府統籌規劃並合理安排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促進航天事業全面、協調的發展。

二、發展現狀

中國航天事業自1956年創建以來,經歷了艱苦創業、配套發展、改革振興和走向世界等幾個重要時期,迄今已達到了相當規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設計、生產和試驗體系;建立了能發射各類衛星和載人飛船的航天器發射中心和由國內各地面站、遠程跟蹤測量船組成的測控網;建立了多種衛星應用系統,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間科學研究系統,取得了多項創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質好、技術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隊伍。

中國航天事業是在基礎工業比較薄弱、科技水平相對落後和特殊的國情、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發展起來的。中國獨立自主地進行航天活動,以較少的投入,在較短的時間里,走出了一條適合本國國情和有自身特色的發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國在衛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溫燃料火箭技術、捆綁火箭技術以及靜止軌道衛星發射與測控等許多重要技術領域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在遙感衛星研製及其應用、通信衛星研製及其應用、載人飛船試驗以及空間微重力實驗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空間技術

1.地球衛星。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製並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自主研製和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國共研製並發射了47顆不同類型的人造地球衛星,飛行成功率達90%以上。目前,中國已初步形成了四個衛星系列--返回式遙感衛星系列、"東方紅"通信廣播衛星系列、"風雲"氣象衛星系列和"實踐"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系列,"資源"地球資源衛星系列也即將形成。中國是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衛星回收成功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是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和發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的國家。中國的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主要技術指標已達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的國際水平。近幾年來,中國研製並發射的6顆通信、地球資源和氣象衛星投入使用後,工作穩定,性能良好,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2.運載火箭。中國獨立自主地研製了12種不同型號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適用於發射近地軌道、地球靜止軌道和太陽同步軌道衛星。"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近地軌道最大運載能力達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最大運載能力達到5100千克,基本能夠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自1985年中國政府正式宣布將"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投入國際商業發射市場以來,已將27顆外國製造的衛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市場中佔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實施了63次發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連續21次發射成功。

3.航天器發射場。中國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個航天器發射場,並圓滿完成了各種運載火箭的飛行試驗和各類人造衛星、試驗飛船的發射任務。中國航天器發射場既可完成國內發射任務,又具有完成為國際商業發射服務和開展其他國際航天合作的能力。

4.航天測控。中國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測控網,包括陸地測控站和海上測控船,圓滿完成了從近地軌道衛星到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從衛星到試驗飛船的航天測控任務。中國航天測控網已具備國際聯網共享測控資源的能力,測控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5.載人航天。中國於1992年開始實施載人飛船航天工程,研製了載人飛船和高可靠運載火箭,開展了航天醫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的工程研究,選拔了預備航天員,研製了一批空間遙感和空間科學試驗裝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並回收了第一艘"神舟"號無人試驗飛船,標志著中國已突破了載人飛船的基本技術,在載人航天領域邁出了重要步伐。

空間應用

1.衛星遙感。中國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期開始利用國內外遙感衛星,開展衛星遙感應用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推廣工作,在氣象、地礦、測繪、農林、水利、海洋、地震和城市建設等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目前,國家遙感中心、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和中國遙感衛星地面接收站等機構,以及國務院有關部委、部分省市和中國科學院的衛星遙感應用研究機構已經建立起來。這些專業機構利用國內外遙感衛星開展了氣象預報、國土普查、作物估產、森林調查、災害監測、環境保護、海洋預報、城市規劃和地圖測繪等多方面、多領域的應用研究工作。特別是衛星氣象地面應用系統的業務化運行,極大地提高了對災害性天氣預報的准確性,使國家和人民群眾的經濟損失有了明顯的減少。

2. 衛星通信。中國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利用國內外通信衛星,發展衛星通信技術,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通信、廣播和教育事業的發展需求。在衛星固定通信業務方面,全國建有數十座大中型衛星通信地球站,聯結世界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衛星通信話路達2.7萬多條。中國已建成國內衛星公眾通信網,國內衛星通信話路達7萬多條,初步解決了邊遠地區的通信問題。甚小口徑終端(VSAT)通信業務近幾年發展較快,已有國內甚小口徑終端通信業務經營單位30個,服務小站用戶15000個,其中雙向小站用戶超過6300個;同時建立了金融、氣象、交通、石油、水利、民航、電力、衛生和新聞等幾十個部門的80多個專用通信網,甚小口徑終端上萬個。在衛星電視廣播業務方面,中國已建成覆蓋全球的衛星電視廣播系統和覆蓋全國的衛星電視教育系統。中國從1985年開始利用衛星傳送廣播電視節目,目前已形成了佔用33個通信衛星轉發器的衛星傳輸覆蓋網,負責傳送中央、地方電視節目和教育電視節目共計47套,以及中央32路對內、對外廣播節目和近40套地方廣播節目。衛星教育電視廣播開播十多年來,有3000多萬人接受了大、中專教育與培訓。近年來,中國建成了衛星直播試驗平台,通過數字壓縮方式將中央和地方的衛星電視節目傳送到無線廣播電視覆蓋不到的廣大農村地區,使中國廣播電視的覆蓋率有了很大提高。中國現有衛星電視廣播接收站約18.9萬座。在衛星直播試驗平台上,還建立了中國教育衛星寬頻多媒體傳輸網路,面向全國開展遠程教育和信息技術的綜合服務。

3. 衛星導航定位。中國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開始利用國外導航衛星,開展衛星導航定位應用技術開發工作,並在大地測量、船舶導航、飛機導航、地震監測、地質防災監測、森林防火滅火和城市交通管理等許多行業得到了廣泛應用。中國在1992年加入了國際低軌道搜索和營救衛星組織(COSPAS-SARSAT),以後還建立了中國任務控制中心,大大提高了船舶、飛機和車輛遇險報警服務能力。

空間科學

中國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期開始利用探空火箭、探空氣球開展了高層大氣探測。在七十年代初期開始利用"實踐"系列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開展了一系列空間探測和研究,獲得了很多寶貴的環境探測資料。近年來,開展了空間天氣預報的研究工作及相應的國際合作。從八十年代末開始利用返回型遙感衛星進行了多種空間科學實驗,在晶體和蛋白質生長、細胞培養、作物育種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中國空間科學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若干創新成果,在空間物理學、微重力科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等領域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對外開放的國家級實驗室,建立了空間有效載荷應用中心,具有支持進行空間科學實驗的基本能力。近年來,利用"實踐"系列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對近地空間環境中的帶電粒子及其效應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探測,並首次完成了微重力流體物理兩層流體空間實驗,實現了空間實驗的遙操作。

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和不斷完善,國家通過宏觀調控引導中國航天活動的發展方向,統籌規劃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的發展,推動航天領域中重大技術的研究開發和系統集成,促進航天科技在經濟、科技、文化和國防建設等方面的應用,深化航天科技工業的改革,實現航天事業的持續發展。國家加強法制建設和政策管理,建立航天法規體系,制定航天產業技術政策,保證航天活動有序、規范發展。國家鼓勵科研機構、工業企業、商業企業和高等院校在國家航天政策引導下,發揮各自優勢,積極參與航天活動。國家支持航天科技創新,構建有中國特色的航天創新體系,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積極推進中國航天技術實現產業化。國家支持公益性航天活動以及具有商業前景的航天研究開發工作,並不斷強化對航天行業的監督。中國國家航天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負責民用衛星管理及相關的政府間國際空間合作的政府機構。

三、未來發展

二十一世紀將是世界航天活動蓬勃發展的新世紀。中國根據國家發展的現實需求和長遠目標,正在制定面向二十一世紀的航天發展戰略和規劃,加快發展航天事業。

發展目標

近期(今後十年或稍後的一個時期)發展目標:

--建立長期穩定運行的衛星對地觀測體系。以氣象衛星系列、資源衛星系列、海洋衛星系列和環境與災害監測小衛星群組成長期穩定運行的衛星對地觀測體系,實現對中國及周邊地區甚至全球的陸地、大氣、海洋的立體觀測和動態監測。

--建立自主經營的衛星廣播通信系統。積極支持商用廣播通信衛星的發展,開發長壽命、高可靠的大容量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和電視直播衛星,初步建成中國衛星通信產業。

--建立自主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分步建立導航定位衛星系列,開發衛星導航定位應用系統,初步建成中國的衛星導航定位應用產業。

--全面提高中國運載火箭的整體水平和能力。提高現有"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性能和可靠性;開發新一代無毒、無污染、高性能和低成本的運載火箭,建成新一代運載火箭型譜化系列,增強參與國際商業發射服務的能力。

--實現載人航天飛行,建立初步配套的載人航天工程研製試驗體系。

--建立協調配套的全國衛星遙感應用體系。統一規劃和建設各種衛星遙感地面應用系統,建立覆蓋全國的地面衛星遙感數據接收、處理和分發系統,實現資源共享;在對地衛星遙感主要應用領域,形成較完整的業務化應用體系。

--發展空間科學,開展深空探測。建立新型的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系列,加強空間微重力、空間材料科學、空間生命科學、空間環境和空間天文研究;開展以月球探測為主的深空探測的預先研究。

遠期(今後二十年或稍後的一個時期)發展目標:

--空間技術和空間應用實現產業化和市場化,空間資源的開發利用滿足經濟建設、國家安全、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廣泛需求,進一步增強綜合國力。

--按照國家整體規劃,建成多種功能和多種軌道的、由多種衛星系統組成的空間基礎設施;建成天地協調配套的衛星地面應用系統,形成完整、連續、長期穩定運行的天地一體化網路系統。

--建立中國的載人航天體系,開展一定規模的載人空間科學研究和技術試驗。

--空間科學取得眾多成果,在世界空間科學領域佔有較重要的地位,開展有特色的深空探測和研究。

發展思路

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思路是:

--促進空間技術及應用實現產業化。引導和鼓勵航天科技企業制度創新和技術創

新,建立面向國內外市場的運行機制,以通信衛星和衛星通信、運載火箭為重點,分步實施,推進空間技術及應用產業化進程。

--合理部署各種航天活動。統籌規劃,協調發展空間技術、空間應用與空間科學。採用"優先安排"、"積極支持"、"適度發展"和"跟蹤研究"四種不同方式部署航天活動三個領域的各項工作,以實現中國航天事業的全面、協調發展。

--加強預先研究和技術基礎建設。集中力量攻克重大關鍵技術,掌握核心技術,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同時加強航天活動三個領域的技術基礎建設,擴大國際空間合作,繼續保持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勢頭。

--加速航天科技隊伍建設,構築航天人才優勢。發展航天教育,培養航天人才,採取特殊政策,加速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年輕的航天科技隊伍。普及航天知識,宣傳航天事業,動員社會各界力量支持航天事業的發展。

--加強科學管理,提高質量和效益。針對航天活動投資大、風險大、技術密集、系統復雜等特點,運用系統工程等現代管理手段,加強科學管理,提高系統質量,降低系統風險,提高綜合效益。

四、國際合作

中國一貫支持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的各種活動,主張在平等互利、取長補短、共同發展的基礎上,增進和加強空間領域的國際合作。

指導原則

中國政府認為,國際空間合作應遵循1996年第五十一屆聯合國大會通過的《關於開展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的國際合作,促進所有國家的福利和利益,並特別要考慮到發展中國家的需要的宣言》("國際空間合作宣言")中提出的基本原則。中國政府在開展國際空間合作中,一貫堅持以下指導原則:

--國際空間合作應以和平開發和利用空間資源,為全人類謀取福利為宗旨。

--國際空間合作應在平等互利、優勢互補、取長補短、共同發展以及公認的國際法原則的基礎上進行。

--國際空間合作的優先目標是共同提高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航天能力,享受航天技術的惠益。

--國際空間合作應採取必要措施保護空間環境和空間資源。

--支持加強聯合國外空委員會的作用,支持聯合國的外空應用方案。

基本政策

中國政府在開展國際空間合作中採取以下基本政策:

--堅持獨立自主的方針,根據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以及國內外航天科技的市場需求,開展積極、務實的國際空間合作。

--支持聯合國系統內開展的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的多邊國際合作。

--重視亞太地區的區域性空間合作,支持世界其他區域性空間合作。

--重視與發達的空間國家的空間合作,同時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空間合作。

--鼓勵和支持國內外科研機構、工業企業和高等院校,在國家有關政策和法規的指導下,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國際空間交流與合作。

主要活動

中國在空間領域的國際合作始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二十多年來,中國開展了雙邊合作、區域合作、多邊合作以及商業發射服務等多種形式的國際空間合作,取得了廣泛的成果。

1.雙邊合作。1985年以來,中國先後與美國、義大利、德國、英國、法國、日本、瑞典、阿根廷、巴西、俄羅斯、烏克蘭、智利等十多個國家簽訂了政府間、政府部門間空間科學技術及應用合作協定、議定書或備忘錄,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雙邊合作的形式多種多樣,從制定互利的空間計劃、互派專家學者、組織研討會,到共同研製衛星或衛星部件、進行衛星搭載服務、提供商業發射服務等等。

1993年,中國與德國合資成立了華德宇航技術公司。1995年中國與德國、法國的宇航公司簽訂了"鑫諾一號"衛星的研製生產合同,並於1998年發射成功。這是中國與歐洲宇航界的首次衛星合作。

中國與巴西開展的地球資源衛星合作進展順利。1999年10月14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中巴地球資源衛星。中巴雙方除了整星合作外,在衛星技術、衛星應用以及衛星零部件等方面也開展了多項合作。中巴在空間領域的合作是發展中國家之間在高科技領域進行"南南合作"的典範。

2. 區域合作。中國十分重視亞太地區的區域性空間合作。1992年,中國與泰國、巴基斯坦等國聯合倡導並發起了"亞太地區空間技術與應用多邊合作研討會"。在此區域合作的推動下,中國、伊朗、韓國、蒙古、巴基斯坦和泰國等六國政府於1998年4月在曼谷簽署了《關於多任務小衛星項目及有關活動合作的諒解備忘錄》;除簽字國外,其他亞太國家也可以加入。該合作項目的確定,促進了亞太區域空間技術和應用的發展。

3. 多邊合作。1980年6月,中國首次派出觀察員代表團參加了聯合國外空委員會第二十三屆會議,同年11月3日,聯合國正式接納中國為該委員會成員國。此後,中國參加了歷屆聯合國外空委員會及其下屬的科技和法律小組委員會屆會。中國於1983年和1988年先後加入了聯合國制定的《外空條約》、《營救協定》、《責任公約》和《登記公約》,並嚴格履行有關責任和義務。

中國支持和參與了聯合國空間應用方案的實施。1988年以來,中國每年都向發展中國家提供一定數額、為期一年的長期培訓獎學金。1994年,中國政府與聯合國亞太經社會合作在北京召開了首屆亞太區域"空間應用促進可持續發展部長級會議",並發表了具有深遠影響的《北京宣言》。1999年9月,中國政府與聯合國和歐空局合作,在北京舉辦了"空間應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研討會"。2000年7月至8月,中國政府有關部門與聯合國外空司和亞太經社會合作,在北京舉辦了"亞太地區空間技術與應用衛星技術短期培訓班",來自亞太地區十個發展中國家的學員參加了培訓。

空間碎片問題是人類進一步開展航天活動所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中國有關部門十分重視空間碎片問題,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與有關國家開展了這方面的研究工作。1995年6月,中國國家航天局正式加入了"機構間空間碎片協調委員會"。中國將繼續與各國共同探討緩減空間碎片的途徑和辦法,積極推進這一領域的國際合作。

中國還參加了諸如"國際對地觀測委員會"、"世界天氣監測"、"聯合國減災十年"、"國際日地能量計劃"等多邊合作項目。

4. 商業發射服務。自1985年中國政府宣布"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投放國際市場,承攬國際衛星發射服務業務以來,至2000年10月,先後為巴基斯坦、澳大利亞、瑞典、美國、菲律賓、巴西等國家及中國用戶成功地發射了27顆國外製造的衛星。"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進入國際衛星發射服務市場,是對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的有益補充,也為國外用戶提供了新的選擇。

優先領域

中國政府繼續支持在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等領域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將優先開展以下幾方面的國際合作:

--積極推動亞太地區空間技術與應用多邊合作,利用空間技術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以及環境和災害監測。

--支持中國航天企業在平等、公平、互利的原則下積極參與國際航天商業發射服

務。

--支持利用中國成熟的空間技術和空間應用技術,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與發展中國家開展合作,為合作國家提供服務。

--支持開展地球環境監測、空間環境探測、微重力科學、空間物理和空間天文等研究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特別是微重力流體物理、空間材料科學、空間生命科學與空間生物技術等研究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2. 實踐的三種基本形式

實踐活動包含著三種形式:生產,處理人與人的關系,科學實驗。

1、改變自然,使自然滿足人們物質生活需要的經濟活動。包括生產、消費、流通、財政、金融、信託、投資、保險、服務等活動,它決定著其他一切活動。

2、以處理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活動,包括政治、軍事、教育、科學技術、文化、衛生、體育、民族、宗教、司法、社會治安、社會管理、社會交往、勞動就業與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等活動。

3、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活動。

實踐是人的主觀的、感性的活動,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能動的活動,它是社會的活動,它是歷史的活動。科學證明,人類歷史同自然歷史都是客觀的過程。同樣,構成人類歷史的實踐以及實踐自身的歷史發展也是一個客觀的過程。

兩極世界理論在繼承和發展歷史唯物主義的過程中,將實踐分為社會實踐和自然實踐。社會實踐,即人與人之間所有實踐活動的總和。自然實踐,即人類以自然界為對象的所有活動的總和。

①改變自然,使自然滿足人們物質生活需要的經濟活動。包括生產、消費、流通、財政、金融、信託、投資、保險、服務等活動,它決定著其他一切活動。

②以處理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活動,包括政治、軍事、教育、科學技術、文化、衛生、體育、民族、宗教、司法、社會治安、社會管理、社會交往、勞動就業與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等活動。

實踐是人的主觀的、感性的活動,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能動的活動,它是社會的活動,它是歷史的活動。科學證明,人類歷史同自然歷史都是客觀的過程。同樣,構成人類歷史的實踐以及實踐自身的歷史發展也是一個客觀的過程。

兩極世界理論在繼承和發展歷史唯物主義的過程中,將實踐分為社會實踐和自然實踐。社會實踐,即人與人之間所有實踐活動的總和。自然實踐,即人類以自然界為對象的所有活動的總和。

①改變自然,使自然滿足人們物質生活需要的經濟活動。包括生產、消費、流通、財政、金融、信託、投資、保險、服務等活動,它決定著其他一切活動。

②以處理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活動,包括政治、軍事、教育、科學技術、文化、衛生、體育、民族、宗教、司法、社會治安、社會管理、社會交往、勞動就業與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等活動。

實踐是人的主觀的、感性的活動,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能動的活動,它是社會的活動,它是歷史的活動。科學證明,人類歷史同自然歷史都是客觀的過程。同樣,構成人類歷史的實踐以及實踐自身的歷史發展也是一個客觀的過程。

兩極世界理論在繼承和發展歷史唯物主義的過程中,將實踐分為社會實踐和自然實踐。社會實踐,即人與人之間所有實踐活動的總和。自然實踐,即人類以自然界為對象的所有活動的總和。


(2)人類所有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正在從物理空間擴展閱讀

實踐「是整個現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礎」,從而也是整個社會關系生成、演進的基礎和根據。實踐內在地包含著的三重關系(即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使實踐成為社會關系的發源地。

在馬克思看來,社會不是作為給定的、現成的結構強加於人的生存之中,「以一定的方式進行生產活動的一定的個人,發生一定的社會關系和政治關系。……社會結構和國家總是從一定個人的生活過程中產生的。」

3. 為什麼說教育是人類一項基本的實踐活動

傳授知識經驗,在現有知識的基礎上,探索自然,積累經驗,再傳授給下一代.

4. 對於學生而言,影響他們發展(整體性)的問題

新課程內容
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態度,情感和價值觀。

忽略的態度,情感,價值觀,其實,它是一維的新課程三維目標系統中,其重要性不遜於的知識,技能,過程,方法。

課程標準是國家課程的基本規范的國家基礎教育課程和質量要求的基本綱領性文件。課程改革中國的歷史悠久,教學大綱,課程標准,體現了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基本理念。基礎教育課程標准開發的大門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工作。通過的共同努力下,近300名專家,18種課程標准草案正式頒布,標志著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編輯本段]為什麼課程改革

當然是組織教學活動的集中體現和教育理論和概念的載體,因此,最重要的基礎,是實現教育目標的一個重要途徑當然,生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而不是一個純粹的主觀意志的產物,但具體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的主觀反應。因此,社會政治和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不僅決定是否有一定的社會教育的改革,同時也從根本上決定了改革的方向,目標,甚至是大規模的。教育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充分說明了在上述論斷。

整個教育事實的發展歷史表明,社會和政治制度,經濟體制的轉型,以及生產模式,生活方式的重大變化,將導致在學校的重大變化教育。剛剛過去的20世紀被稱為世紀教育改革的東西,其原因也在於此。

工業經濟時代的學校教育模式的功能或價值可以概括為一個字,使受教育者文化的生產者和工人成為工具的生產和消費。學校教育搶手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經濟價值。在20世紀50年代,出現了人力資本理論。其重點,盡管教育在歷史上的發展模式,對經濟增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然而,在當前的知識經濟時代,這種教育模式的弊端已引起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的關注,並呼籲改革教育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如果你不進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這將嚴重影響該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之所以在世界各國不約而同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其原因也在這里。

同過去時代的社會發展,經濟發展和國力的提高主要依賴於自然資源或材料強度具有高度的科學文化和人文科學相比,人類在21世紀的發展具有關鍵意義。所謂高度的科學文化和人文,必須具備兩個條件:首先,我們必須掌握基本的學習工具,即閱讀,寫作,口頭表達能力,計算和解決問題,二是要有基本的知識,技能,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只有這樣,才能,他能夠生存,有尊嚴地生活和工作,改善他們的生活質量,充分發展自己的能力,積極參與社會和終身學習的發展。

中國基礎教育發展和在過去七個課程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作出了巨大貢獻,促進中國的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化和其他方面的發展。與此同時,我們必須面對現實,認識到當代的發展要求,中國的基礎教育和歷史責任的現狀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反差。在中國的基礎教育課程已經達到了一個點沒有變化,出於以下原因。

固有的知識為基礎的,面向主題的問題一直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的危害,產生深遠的影響,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的時候,人們的要求。第二

傳統的應試教育的強大,素質教育不能真正實施。單

課程結構,學科體系相對封閉,難以反映新的內容,從學生的經驗和現代科學技術,社會發展的社會現實條件下的海上訓練學生記硬背的問題廣泛課程評價過分強調學習成績的課程管理和篩選,選擇功能;講團結,導致在使用過程中難以適應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學生的發展的多樣化需求。存在的這些問題,它們對實施素質教育的制約,產生的不利影響,都足以推動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針對性。 [編輯本段]課程改革的目標

簡而言之,課程改革的根本任務: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課程結構,內容,構建新的基礎教育課程,以滿足素質教育體系的要求。

工業經濟「效率」的崇拜已經決定了學校教育必須是簡單的,標准化的方式來傳授知識,建立分類的基礎上的主題和課程知識成為最重要的特點的課程結構。此外,各學科知識的「完整性」「系統性」邏輯「權威」的追求各自的領域,不僅導致之間根深蒂固的學科和教科書至高無上的尊嚴。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心臟教科書作為知識的載體,將成為限制教師和學生的活動的基礎。換句話說,知識是學校課程體系的目的。 ,因此,

現有課程體系的特點,反映了這樣一種理念的教育或知識上的概念的人類發展: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集中體現經濟發展的的直接或間接相關的生產和技能主,但學校的課程體系應該是最高的目標,同時,它也構成是所有關於「發展」。

顯然,如果現有的應試教育在中國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不能根治的弊端,素質教育無法實行。

為了實現培養目標的新課程,同時在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的弊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的六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這些目標構成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體框架,體現了課程改革是一個復雜而微妙的系統的工作。

轉變過程,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全面和選擇性

密切課程內容的生活和時代的聯系與

四,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

V ,符合素質教育評價考核體系的概念

六,實施明確的決定的基礎上,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三個課程管理系統

指出,實施素質教育,我們必須端正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如果我們教育工作者不能做到這一點,課程改革將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教育質量將是流於形式。與過去相比,在如何對待學生的課程改革,學習知識,開發課程,有一個顯著的變化。

學生學生的意見是教育的主要對象,應該如何對待學生,這是教育工作者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學生的意見,學生是否是一個人或事物的核心物質。至少在口頭上,幾乎任何人都認為學生是人,然而,我們的實際教育工作,但患病的學生擺布的現象。這涉及到一個問題,怎樣待人接物。此課程改革為學生的意見,堅持以下三點。首先,隨著人們生活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人與人之間的復雜關系,讓學生們「決定」。馬克思主義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闡述人性,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因此,新課程必須具有必要的統一性,規范性,這已經體現在課程標准。

二,作為一種主動形式的生活,學生和非壽險和壽險的植物,動物有本質的不同。它是這一舉措,人們可以不斷「更新」,不斷地超越自我。因此,在課程實施的各個方面,必須充分考慮如何保護和培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

三,學生未完成。從積極的意義上理解,這種未完成的:在我們的學生身上,有著豐富的潛力,是一個廣闊的發展空間,有關鍵的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的人力資源。促進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是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

概念的發展

自古以來,人的全面發展一直是教育的願景,但是,應試教育模式嚴重限制了「發展」的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所謂的「發展」是指只對必要的知識和技能,通過各種測試,以增加或熟練。重點發展的工具性價值的概念,嚴重破壞了固有的自然,從而嚴重阻礙了實現的價值,對人體。應該看到的工具價值和本體價值,但內在統一的人類道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整體發展過程中的作用,除了課程改革調整課程結構,教學過程中,也強調課程評價,課程標準是從「知識和技能」的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確定應實現三個方面。只有堅持一個全面發展的角度來看,為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發展觀「發展」是質而非量的變化,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育的概念「,即教育,而是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或個性。

從以前的配方知識,我們已經知道,工業經濟時代的學校教育的中心任務是傳授知識,因此,系統的知識幾乎已經成為代名詞,當然理由為什麼知識占據如此重要的地位,因為人們的知識,一些「神聖」的功能。知識不僅是絕對的,但也客觀因此,知識成為外面的人,有什麼可做的人,類似的地下礦產客觀存在。知識,唯一能夠做的事情的人,「發現」。對於學校的學生,他們的任務,但接受,存儲前人已經「發現」知識的指導下。知識的概念,學校教育結合的書,老師,記硬背的現象,該中心的中心。

堅持這個課程改革實踐的角度,吸引當代哲學,心理學,教育學,復雜科學的研究和其他學科知識屬於人類的知識領域,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並進行測試,換句話說,無論收購新知識或掌握的現成知識的積極參與,都離不開的人了解活動的主題是分不開的。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本質上是一種探索選拔過程的過程中,創建過程,但也是學生科學精神,本著創新,甚至是正確的觀點的世界演化過程。因此,課程改革應在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有一個重大的變化,教學方法,強調教師應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學習,個性化學習,對於學生來說,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存儲知識,而是要學習探索,以奠定終身繼續學習的基礎。

四,

課程的課程理念是一個歷史范疇,直接受教育的目的,因此,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課程理念課程教學科目或課程的教學內容和進度的總和「的觀點普遍被人們所接受。 。需要明確指出,「教學科目」或「教學內容」主要是指老師在課堂上向學生傳授知識的不同類別的。這樣的課程概念的最大的弊端是:教師向學生展示知識世界具有嚴格的確定性和簡單,這是學生真實的生活世界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特點是不匹配的,那麼教育,課程遠離學生的現實生活中。在實踐中,內部和外部的活動沒有直接關系的知識的傳授,技能,往往被作為一個額外的負擔和排斥。基於這方面的知識的課程顯然不再符合時代的需要。基礎教育課程應該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和社會的全面的價值追求。為此,有必要積極利用和開發各種課程資源,除了知識,技能,人類創造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以及自然存在構成課程材料。然而,我們必須看到,所有這些材料是潛在的教育意義,才能激活學生的個人經歷,可以證明。為此,我們必須消除障礙障礙學校和社會之間的課程和生活的掌握。只有這樣,學生就會感到學習負擔額外的,是沒有生命的,但生活的需要;,最初被迫接受「學習」的活動,在後緣(有時甚至作為教育的消極因素排斥)的情感體驗也將獲得和智力的平等地位。

[編輯本段]課程結構到教育成果債券

課程結構,課程目標,課程實施的基礎活動的順利進行。新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需要調整現有的課程結構,主要任務和方向的調整是根據新課程的培養目標,優化課程結構。

第一課程結構調整

課程結構調整,就其本質而言,是重新認識和建立價值的各種課程類型以及具體科目在學校課程體系,地位,角色和關系。 「

課程類型,主要有:①課程和經驗,當然,這是要區分兩種類型的課程內容的固有特性。其中,課程價值是人類文明的傳承,使學生掌握人類文化遺產的積累的經驗課程的主導價值是使學生獲得對現實世界的直接經驗和實際經驗(2)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這是區分兩種類型的組織。從課程內容,學科課程佔主導地位的價值,是使學生獲得一個合乎邏輯和連貫的文化知識,綜合課程的主導價值是由相關學科的整合,促進學生的整體發展理解並形成一個全面的視野,把握和解決的問題和方法(3)必修和選修課程,這是區分兩類課程實施的要求,從教案。其中,佔主導地位價值的必修課程,是培養和發展學生共同選修課程的主導價值是④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以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培養和發展他們的個性。這是區分三類課程的設計,開發和管理的主要。哪個國家課程的主導價值是反映該國的教育課程的意願,地方課程的主導價值是滿足實際需要對當地社會發展走過的歷程,校本課程的主導價值是學校的辦學宗旨和特色課程演示。價值互補的各種課程每門課程類型與一個特定的值,這意味著他們有一個不可或缺的地位,學校的課程結構,學校課程的結構應該是每個類型的課程一起構成了一個有機的統一。

我們目前的課程結構,有一個更嚴重的不足之處。首先,占據絕對優勢在學校課程的課程,經驗少的課程,主題課程占據絕對優勢,最小的綜合課程;必修課程占據絕對主導地位,選修課程,最小的關注,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不充實發展課程類型單一,同時注重價值的一種或幾種課程類型,忽視或放棄其他課程類型在學生發展,學生在這個單一滋養片面發展的過程中具有價值不可避免的。其次,比例失衡之間的各種特定科目,語文,數學和其他科目在學校課程中的比例過高,排擠其他科目的時間,直接影響到身體和心理的健康和全面發展

單狀態為當前的課程類型結構,在新的學校課程結構的相應學科課程體驗課程,主題課程相應的綜合課程,選修課程,相應的必修課程,並提供設計的學生。一個更大的空間,相應的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國家課程,學校課程多樣化類型的有機結合,將有助於整體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為全面實現的過程值,當然各種學生,這將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學生的分數過分追求學業,綜合素養主動學習能力弱,提供了有利條件。科目中的比重在目前的課程結構,新的教案,分別失衡,從原來的語言?的比例為24%至20%至22%(1992年),數學增加16%(1992),以13%至15%,而且比例等傳統優勢科目下來,同時,該項目累計小時下來分配給綜合實踐活動和地方校本課程,綜合實踐活動,有6%至8%的課時,地方和校本課程有10%至12%的課時。顯然,調整具體科目在學校課程體系中的比例之間的關系反映?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思路,著眼於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以獲得新的主動性和自主性的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以及對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課程結構的調整將扭轉主題,類型的學校課程中,為了實現多元化經營,特定主題的均衡要求的比例的比例情況長期以來困擾中國中小學課程單一類型的不平衡

「綱要」的第二部分。新課程結構的主要內容拼寫出來。

(一)整體設置九年義務教育課程。小學綜合課程為主,小學低年級開設的性格和生活,語言,數學,體育,藝術(或音樂,美術)等課程,小學,高中開設品德與社會,語文,數學,科學,外語,綜合實踐活動,體育,藝術(或音樂,美術)課程

初中高中階段設置事業部相結合的課程,包括職業道德,語言,數學,外語,科學(物理,化學,生物),歷史與社會(歷史,地理),體育與健康。 ,藝術(音樂,美術),綜合實踐活動,積極推進各地選拔的綜合課程,學校應努力創造條件選修課程。

語言義務教育,藝術,美術課,加強寫作教學

(2)高中分科課程,為了使學生普遍達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人格發展,課程標准應該是不同層次的要求,在開設必修課的同時,成立了積極學分制管理。

(三)綜合實踐活動作為必修課程,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多種選修課程,技術類課程。和技術教育從小學至高中。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方法,發展的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促進學校和社會的密切接觸,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加強信息技術教育,意識和能力,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了解的一般技術和專業分工,具有初步的技術能力。

(四)農村高中向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服務,以滿足國家課程的基本要求,按照現代農業的發展和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根據當地的條件,以滿足本地課程的需求,深化市農科教結合「和」三項教育等項改革,教育和技術培訓,通過「綠色證書」試用「雙證書」。

大綱明確的課程必須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全面和選擇性。平衡,全面和選擇性的課程結構調整的三個基本原則,新課程結構的三個基本特徵是從目前的課程結構不同可以說,一個均衡的,全面的和選擇性的,我們完全理解和理解新課程結構的三把鑰匙。

平衡的課程結構是能夠保持一個適當的,合理的比例是指各類根據新課程,新課程結構包括所有類型的課程和各種主題密切相關的現實社會生活以及學生的培養目標,課程,學校課程體系的具體科目和課程內容。自己的生活,一流的縮放的同時,要保持適當的比例關系。這是反映從課程方案層面平衡,如何實現在一個實際水平?

我們必須首先認識到的獨特性和每門課程的獨特價值,他們可以做出自己的貢獻,實現新課程的培養目標。

其次,我們應該認識到每門課程的特殊性和局限性,當然征服世界,所有的課程目標作為一個整體來發揮課程的課程之間的協調與合作,全面實現課程目標的必然要求。

再次承認有講究課程的教學任務。義務教育設置各種根據培養目標要求的課程,學科和課程之間的關系,首先在課程序列,安排課程內容或多或少在Session中的比例設計,高,低,使每門課程的不同位置和任務在義務教育階段進行。從這個角度來看,當然應該可以處理不同,但這種區分的目的是保持為了實現整體優化課程,課程之間的平衡。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平衡會從不吝嗇各種學科或領域的學生平均發展,而是指個性的和諧發展。

全面的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它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加強學科的綜合性一門學科,注重聯系兒童的經驗和現實生活中,促進和追求不同的學科,是相互關聯,相輔相成其他新的課程結構,重視學科知識,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的整合,加強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從而改變現行的課程過於強調學科為基礎的現象。

二,設立一個綜合性的課程,綜合課程的設置更是集中體現課程改革不僅開設學科課程,綜合課程,而且還提供了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初中的課程結構。舞檯布景部相結合的課程,高中分科課程。這意味著,綜合課程分科課程在學校課程結構比例正在發生變化,在學校教育水平的變化。低年級的課程結構,一體化課程大大超出主題和課程,提高品位,綜合性的課程,課程結構比例逐漸下降,而學科課程的比例逐漸提高,並最終超出綜合課程。此次調整後,課程結構,不僅符合兒童認知發展的規律,符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尤其是教師的情況。是考慮考慮當地的實際情況和條件的教師,結構調整的過程中已經開發了一個全面的課程和部門的課程並存「自助餐」式的教案,周圍的選擇。「一體化」課程計劃,原來的物理,化學,生物科學,歷史,地理融入藝術,歷史,社會,藝術,音樂集成整合,這三個科目的綜合類課程;道德生活,道德和社會,以及綜合實踐活動作為一種高度集成的,全面的課程課計劃。顯然,在新的基礎教育課程結構,整合課程已成為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如此, ,國家積極倡導在實施綜合課程教案,開設綜合課程,將有效地改變現有的課程過多或缺乏整合的現狀,從實踐層面,實施綜合課程必須是一個綜合的概念為指導,真正發揮價值和作用的綜合性課程。
三,創建一個綜合實踐活動。正如上面所提到的,這是一個高度集成的課程,是一個亮點課程改革,為此,我們建議要強調的,在本質上,這是一個非學術的領域,生活實踐基礎上的課程,它是基於學習者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

5. 怎麼理解教育是人類實踐活動的基本形勢

實踐是人們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
實踐的三大基本形式:①生產實踐;②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③科學試驗。
教育屬於第二種,是培養人、改造人的實踐。

6. 辨析題:教育是人類社會特有的實踐活動,人只有通過教育,才能成為人。

人類正是這樣的一種動物

7. 教師掌握應用中學地理教材的過程分為哪兩個階段

掌握地理教材的過程可是分為1.熟悉了解地理教材內容和現實社會對地理知識要求;2.在熟悉掌握地理基礎知識的同時,加強自身的知識面,如何利用其他方面的知識來協助自己掌握地理教材知識以及把這些知識更好的運用在地理教學上去。
高中階段的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知識積累已較厚實,認知能力比較強,思維比較活躍,情感世界比較豐富,我們的教學如果還局限於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這一層面上顯然是不夠的,這既難滿足學生的求知慾望,更難適應新的課程標准。筆者認為學科思想的教育體現在我們的教學之中應是我們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的應有之意。教學中如何體現地理學思想,筆者在學習了課程標准後的體會是:教師必須從教學觀念、教學內容到教學方法來一場自我革命,以適應新的課程標準的要求。
一、構建新的知識觀、教材觀、教學觀
中學地理教材的編寫既遵循了教育的基本原則和基本規律,又體現著地理學的學科思想和理論體系。但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常常把原本完整的教材體系人為的肢解為若干個所謂的「知識點」,並將其分為「必考點」、「常考點」等三流九等,使教材內容變得支離破碎,長此下去,不僅破壞了教材所體現的地理學理論的系統性、整體性、理論性和規律性,更使學生對地理產生一些偏見和誤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成為一句空話。
課程標准在課程設計思路中指出「高中地理課程內容的設計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思想,以人地關系為主線,以當前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問題為重點,以現代科學技術方法為支撐,以培養國民現代文明素質為宗旨,從而全面體現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有鑒於此,廣大地理教師必須徹底轉變教育觀念,牢固樹立「培養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的教育理念,做素質教育的積極實踐者。
新的地理課程由共同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組成,共十個模塊,「涵蓋了現代地理學的基本內容,體現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的聯系與融合」,「必修課程的設計注意其結構的相對完整和教學內容的新穎、充實,使課程具有較強的基礎性和時代性」,「選修摸快涉及地理學的理論、應用、技術各個層面,關注人們生產生活與地理密切相關的領域,突出地理學的學科特點與應用價值,以利於開闊學生的視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素養」,由此可見,整個課程結構貫穿了人地關系這一主線,環環相扣,層層遞進,構成一個有機整體。
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把整個教材作為一個整體,以區域為對象,以理論為指導,以綜合為方法,注意內容的前後聯系,注重知識的重新整合。同時,我們必須變革傳統的「知識本位」、「學科中心」下的知識觀和教材觀,努力構建一種以區域地理和鄉土地理為學習載體的新的課程體系。
二、開放課堂,體現地理科學的實踐性
地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關系的科學。地理學研究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地理學是一門基礎性與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地理學的實踐性在教學中的主要表現:一是在學習地理知識的過程中,需要學生動手、動腦,需要學生進行實際操作;二是許多地理知識可在實踐活動中獲取或得到驗證;三是大量的地理知識可直接用於指導生產和生活實踐。
課程標准在實施建議部分指出,教師要「指導學生開展觀察、實踐、探究和研究活動」,這是實現「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這一課程基本理念的重要途徑和方法。課程標准中的活動建議共84個,幾乎全是實踐內容,它包括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地理演示、地理製作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開放課堂的形式很多,如幫助學生學會自己設計和實施野外觀察、觀測、調查等實踐活動;在日常教學中使用探究方法,幫助學生形成主動探究地理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積極創造條件開展研究性學習;與有關部門聯系,承擔學生力所能及的專題調查或研究;組織專題報告會;觀看科教影視專題片;訪問有關地理知識的網站等。
開放課堂既是體現地理學思想的有效形式,更能在教學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慾望,啟迪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潛能,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實施新的課程標准,在這方面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和挑戰,也給每一位教師施展才華留下了廣闊的舞台和空間,是教師形成自己教學風格最有潛力的領域之一。
三、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所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入手,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
人地關系是現代地理科學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人地相關論是貫穿地理科學研究的基本思想。課程標准無論是共同必修課程,還是選修課程,其內容都充分體現了這一基本思想。新的課程標准把「培養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作為首位的課程基本理念,要求我們的教學要「提供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知識,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生存能力。關注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發展等問題,以利於學生正確認識人地關系,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珍愛地球,善待環境」。
體現這一課程理念除介紹基本的理論和觀點外,根據教學內容,應有機結合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所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以增強教材的感染力和生動性。如講到大氣環境保護時,可以聯系為什麼要停止生產並逐步淘汰傳統的冰箱和空調;講到城市環境問題時,可聯系城市環境問題中的大氣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垃圾污染等問題,讓學生列舉其所在城市的主要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解決的途徑以及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包括我們學生在內的每一個市民應該從哪些方面做起等。教師還應通過大量的實例說明地理和我們的衣、食、住、行、游等密切有關。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所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入手,培養學生正確的地理觀念,學生就不會有陌生感和抽象感,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可持續發展觀的培養和形成就體現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邊,就體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四、以典型的區域地理為案例重點分析,體現地理學的綜合性和地域性
地理學不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和空間結構,而且闡明地理事物的空間差異和空間聯系,並致力於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間運動、空間演變的規律,所以,綜合性和地域性是地理學有別於其他學科的兩個最顯著的特徵,也是地理學重要的研究方法,它尤其體現在區域地理和鄉土地理之中。課程標准在內容標準的活動建議中提出了許多用高中地理知識和原理分析區域地理特徵的建議,如地理1中建議:收集家鄉某條河流的資料,分析其變化的主要原因,並對該河流的治理和開發提出自己的設想等;又如地理2中建議:聯系本地實際,討論某一工業企業的布局特點,以及該工業企業的原料供應和市場聯系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教材列舉的典型區域為案例並有機結合初中地理內容進行分析,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區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如講到工業區位因素對工業地域形成的影響時,可以將初中地理講到的著名工業區如日本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工業地帶、德國魯爾工業區、美國五大湖工業區、美國「矽谷」、我國寶鋼等進行分析比較,以加深學生對這一內容的理解。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是現代地理學又一重要的研究方法,是具有現代特徵的地理學思想,這在課程標准中也都得到了充分反映。
五、運用系統論的方法分析地理系統
運用系統論的方法分析地理系統是由地理學研究對象的特殊性所決定的。地理學研究的對象是地理環境,它是由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人類智慧圈等圈層構成,是地球表層各種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機組合而構成的一個開放的復雜的巨系統,地球的每一個圈層又是一個子系統,組成每個系統的各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從而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地理環境是一個十分特殊的立體空間,具有極強的綜合性、區域性、規律性和動態性,體現了整體性、層次有序性和動態性這系統論的三大基本原則。用系統論的原理和方法來認識和分析地理環境,把地理環境看成一個龐大的系統,是當今地理學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學重要的學科思想。根據地理學研究對象的這一特徵,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善於運用系統論的原理和方法分析與處理教材內容,切忌將各要素和區域孤立對待。
六、注重突出地理學兼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雙重性質
地理學是一門兼有自然科學性質與社會科學性質的綜合性科學,這一性質在課程標准所列內容標准中得到了充分體現。以共同必修課程為例,從課程標准所列舉的內容標准來看,除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等內容側重自然科學外,其他所有的內容幾乎都體現了地理學兼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雙重性質。包括一些中學生在內的許多人錯誤地認為,地理學屬社會科學,認為學習地理沒有什麼學習策略和學習方法,甚至以為死記硬背是學習地理的「有效」方法,以致於有的老師告訴自己的學生學地理就是「背多分」,這也是導致地理課在學校地位低微以及許多學生對地理興味索然的重要原因之一。綜觀課程標準的內容標准,許多知識和原理都涉及到文學、哲學、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歷史學、信息技術學及藝術等學科的知識和原理。2003年全國統一高考文科綜合的綜合題第一題的材料就引自一段古游記,沒有一定的文學素養就讀不懂這段游記,後面的地理問題就很難正確回答。因此,廣大地理教師要很好的實施新的課程標准,僅是一個地理「專才」還遠遠不夠,必須成為一個「通才」。從地理學的雙重性質看,地理教師本來就應該是「通才」。
七、全面、辨證地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體現地理哲學思想
窮本探原、全面辨證的地理哲學思想是地理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天命論」、「制天命而用之」、「天人合一」、「地理環境決定論」、「人定勝天」、「可持續發展觀」等都是人類社會在不同歷史時期對人地關系認識基礎上所形成的具有時代特徵的地理哲學思想。課程標准中關於宇宙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宇宙、天體及地理環境是運動和變化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的運動與時空分布是有規律的,地理環境的各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和發展變化的,人類社會與地理環境之間的對立與統一,地理環境具有自身的發展變化規律,地理環境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人類在認識環境、利用環境、改造環境、保護環境的過程中必須遵循客觀規律等都是地理哲學思想的具體內容。比如在講到台風、火山、沙塵暴、寒潮等內容時,不僅要強調其災害性,還要全面、客觀、辨證地分析其好處。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善於從宏觀到微觀引導學生全面、辨證地認識地理環境以及地理環境和人類社會的關系問題,以培養學生用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的成因、分布、演變等,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八、說明協調人地關系是人類社會的不懈追求,強調可持續發展是科學處理人地關系的最高境界
用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構建地理新課程的框架是課程標準的又一具有時代氣息的鮮明特色,以共同必修課程為例,這在地理2和地理3尤為突出,地理3更有一部分內容專題講述的是區域可持續發展,所有的活動建議都始終體現了這一思想。人地關系是地理教育的永恆主題,是地理學最重要的思想,也是一種的哲學思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闡明協調人地關系是人類社會的不懈追求,可持續發展是科學處理人地關系的最高目標。
協調人地關系是人類社會的目標,但是要達到這個目標,關鍵要看採取何種發展模式。發展是一個歷史范疇,是隨著歷史進程而變化的。從工業革命到20世紀50年代,人們對發展的理解是走工業化社會或技術社會的過程,也就是強調經濟的增長;到20世紀70年代,隨著工業化進程,人們將發展看作經濟增長和整個社會變革的統一,即伴隨著經濟結構、政治體制和文化法律變革的經濟增長過程;1972年的聯合國斯德哥爾摩會議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以來,人類將發展看作追求和社會要素和諧平衡的過程,注重人和環境的協調發展;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和發展委員會首次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它包括生態可持續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強調發展的公平性、持續性和共同性。課程標准在闡述這一思想時是以區域為對象、以問題為切入點的。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採用下列方式來體現這一思想:一是全面介紹可持續發展的主要觀點和思想,使學生完整的掌握其理論體系;二是簡要說明可持續發展觀念形成的歷史淵源和現實背景,要告訴學生,可持續發展戰略是人類在審視自己以往所走過的歷程,總結過去以大量消耗自然資源和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而高速發展經濟所帶來的嚴重教訓之後所探索出的一條正確的科學的發展道路;三是介紹目前人類社會面臨的人口問題、資源問題、環境問題、糧食問題、城市化問題、發展問題等全球性問題,說明其成因、危害、解決的途徑和方法等;四是注意從學生所處的環境和學生的生活體驗人手,講身邊的事,講身邊的小事,以增強學生在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五是將課堂延伸到課外,組織學生開展地理觀測、地理實驗、地理調查等實踐活動,進行一些專題性的探究,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以加深學生對這一問題的理解;六要說明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當前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問題是已突破了國界的全球性問題,強調在可持續發展中國際合作的價值和重要性,培養學生正確的全球意識;七要告訴學生可持續發展戰略在我國已被寫入憲法,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之一,計劃生育、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是每一個公民應盡的法定義務。1994年3月25日,我國政府發表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從中國的國情出發,以對世界、對未來、對子孫高度負責的態度,提出了中國可持續發展的行動依據、戰略目標和行動方案,這是一個全面的綱領性文件,包括有關經濟、社會進步、保護環境和資源、計劃生育、發展科技和教育等方面,共78個方案領域,從政策和法律建設、科學決策和管理等方面規定了具體的行動目標和方案,成為世界上第一部國家級《21世紀議程》。要增強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和法規意識,應告知學生,自覺地科學地協調人地關系、堅持可持續發展可以時時處處體現在我們日常的生產活動和生活活動中去。

8. 教育學辨析題教育是人類社會特有的實踐活動,人只有通過教育,才能成為人。簡答題 學生為什麼必須要接受教育

教育復是教我們怎樣做人待事 有教育的制人才會更懂得怎樣做個文明人教育也是培養人才的必須 ~輕解羅裳`~`
學生接受教育後有知識以後才有好的發展,每個父母都想這樣,如果小時候沒讀好書的父母,就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讀好書,找好工作,所以學生必須接受教育才行 沒知識就只能耕田放牛

9. 西大2017年網路教育[0405]《教育學》作業答案

56、
簡述現代社會教育的共同特徵。

參考答案:

答:現代社會教育的共同特徵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不斷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對象具有廣泛性。
第二、教育密切聯系社會,教育性質具有生產性。社會教育化、教育社會化成為現代社會的主要特徵。
第三、學習內容極為豐富,教育內容具有開放性。
第四、重視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
第五、教育貫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現終身化。
第六、重視教育的交流與合作,教育具有國際性。
第七、重視教育科學研究,教育具有科學性。依靠教育科學指導教育實踐,遵循規律成為現代教育活動的基本理念。

57、
結合自身的工作實際,評述教育具有哪些功能。

參考答案:
答:無論是從歷史,還是從現實看,教育之所以成為人類社會所必須的活動,主要是因為它具有兩大基本功能。
(一)教育具有影響社會發展的功能。
人類社會的延續和發展依賴於兩種最基本的生產,一是社會物質生產,二是人類自身的再生產,這兩類生產都離不開教育。一般來說,教育促進社會發展的功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它是人類延續、發展的必不可少的工具,是架在人類社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的橋梁,具有起著整個社會的不斷「擴大再生產」的作用。
(2)教育的社會功能還表現在溝通社會各方面、世界各國的橫向聯繫上。
(3)在階級社會中,教育還有著有利於統治階級地位的鞏固和加強上。
(二)具有影響個體發展的功能。
教育對人的發展的諸方面都可能產生影響,從人類發展的總體來看,教育的影響是正向的,具有促進作用,從人類發展的每一個階段或個體來看,教育的影響有正向的,也有負向的。教育對社會個體來說具有功利的價值。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人可以通過教育來改變自己的職業、社會地位、政治地位和經濟地位。
教育的兩個功能具有內在的聯系,並在活動中同時發揮作用。教育的社會功能通過對人的培養實現,而對人培養又必須考慮到社會的需要和可能。能使兩種功能在正方向上達到協調的教育是最優的教育。能否做到這一點,與社會發展的水平密切相關,也有賴於教育系統整體結構的合理性。

58、
論述教學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

參考答案:
教學是實現學校教育目的與任務的基本途徑,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居於中心地位,發揮核心作用。學校教育工作必須要堅持以教學為主。
教學在學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首先,以教學為主是學校教育工作的特點決定的,是學校與工、農、商等其他部門的根本區別之所在。其次,教學是實現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它所佔時間最多,工作比重最大,教學的計劃性、系統性比其他途徑更強,能更充分地發揮教育作用,促進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再次,教學為主是由教學自身的特點決定的。讓學生掌握間接經驗是教學的特色與功能,它可以迅速、有效地將人類積累起來的文明成果轉化為學生個體的智慧,讓學生站在更高的起點上對社會發揮更積極的作用。最後,歷史上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表明,要提高教育質量,更好地進行自我教育,學校必須堅持以教學為主。
我們必須正確理解教學在學校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以教學為主,說明教學是學校教育主要的中心工作,而不是惟一的工作,學校的其它工作應圍繞中心工作來組織開展。學校在保證教學的時間、秩序、質量的同時,還應充分利用其他教育途徑,使多種途徑協調發揮育人的功能。

59、結合實際,論述新課程的主要特徵。

參考答案:
答:新課程不僅在目標上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即人格的健全給予了充分的關注和明確的強調,而且在課程內容的設計、課程實施方式的安排以及課程評價體系的建構方面,作了很大的調整,為新的課程目標的實現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使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有了實現的基本條件和現實可能性,其主要特徵有:
(1)課程內容的生成性: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從多方面進行了變革,隨著課程制度由專注走向民主,課程內容也從封閉走向開放、由專家走向教師、由學科走向學生。
(2)課程實施的開放性: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轉變教學觀念上有了重大突破,把教學看成一種「溝通」與「合作」的活動。新的教學觀強調教學的開放性和靈活性,要求教學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踐,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加強實際運用的訓練等,教學場所由課堂向課外更廣闊的空間擴展。
(3)課程評價的發展性:在新改革中,首先在評價的價值取向上從只考慮目標取向轉變為強調過程取向。其次,評價方式的改變順應了當前課程評價的發展方向。
(4)課程資源的廣泛性:課程資源的廣泛性,它不僅是教材,也不僅限於學校內部,它涉及學生生活、學校、社會、自然中所有有利於課程實施、有利於達到課程標准和實現教育目的的教育資源、它彌散在學校內外的方方面面。

60、
結合實際論述杜威的教育思想對現代教育的影響。

參考答案:
答:杜威的進步主義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關於教育本質的看法,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造」。
(2)在課程方面,杜威以其經驗論哲學為基礎,提出了「做中學」和從經驗中學習的課程理論。為了使教學適合兒童生長、發展的特點,杜威主張教材心理化。
(3)在教學方法方面,杜威非常關注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和訓練,他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科學思維的方法。他所強調的思維方法也叫思維五步法或探究五步法。杜威所強調的從做中學的方法具有鮮明的啟發教學的特點:首先,注重使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其次,注重發現式的學習方法;再次,強調教師的指導作用。
(4)在道德教育理論方面,道德教育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就是協調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杜威把學生民主素質的養成視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務,他主張用新個人主義替代舊個人主義,強調個人與社會關系的協調一致。在道德教育過程中,杜威反對空洞的道德說教,主張道德教育必須給兒童提供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
(5)在教育目的方面,杜威提出教育無目的論。他反對外在的、固定的、終極的教育目的。「教育過程在他自身以外無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教育就是生長;在它自身以外,沒有別的目的。」這就是杜威最著名的教育目的論。

窗體頂端
窗體底端

10. 誰有教育教學理論的試題(考編用的)發給我吧!急用!越多越好!

一、選擇題:(1分×10=10分)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提出教育的工作方針是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把(C)作為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把(B)作為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把(D)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把(A)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

A.提高質量 B.改革創新 C.育人為本 D.促進公平

2、教育的戰略目標是實現更高水平的(B),形成惠及全民的(C),提供更加豐富的(A),構建體系完備的(D),健全充滿活力的教育體制。

A. 優質教育 B. 普及教育 C. 公平教育 D.終身教育

3、如何對學生的智能特點進行評定並幫助其發展智能,教師起到主要作用,必須進行三個轉變:教師由學生的控制者轉變為學生的(D),從學生的監護者轉變為學生的(B),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習情景的(A).

A. 提供者 B. 協助者 C. 引導者 D. 觀
4、「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要求教學必須遵循的原則是(C)

A.因材施教 B.鞏固性原則 C.啟發性原則 D.科學性和教育性相結合的原則

5、「讓學校的每一面牆壁都開口說話」,運用了哪一種德育方法?(A)

A.陶冶教育 B.榜樣示範 C.實際鍛煉 D.品德評價

6、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在《行為主義》一書中寫道:「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一個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環境,讓我在這個環境里養育他們,我可擔保,任意選擇一個,不論他父母的才幹、傾向、愛好如何,他父母的職業及種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願把他們訓練成為任何一種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強盜。」這是(B)的觀點。

A.遺傳決定論 B.環境決定論 C.家庭決定論 D.兒童決定論

7、(多項選擇題)新課改強調(CD)

A、「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 B、教師是知識的擁有者

C、師生共成長 D、教師是學生成長的促進者 E、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8、(多項選擇題)下列關於素質教育的論述,你認為正確的是(ABCD)

A. 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情感的教育。但這種情感,不是裝模作樣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師對學生居高臨下的「感情恩賜」,甚至不是為了達到某種教育目的而採取的「感情投資」,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誠的感情。以心靈贏得心靈,用人格塑造人格。

B. 愛,是人類情感的最高形式,更應該是教育情感的最高形式,有愛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愛,應該是自然的迸發而不是故作姿態,應該是不求回報的甘心付出,更應該是數十年如一日的長久滋養。教育的奇跡很多時候都是由愛與寬容造就的。愛心的基礎是具有同情心;沒有同情心的人不要談愛心。

C.教師與學生是一對互相依賴的生命,是一對共同成長的侶伴。教師的幸福也不僅僅是學生的成功,同時應該是自己的充實與成功。

D. 好的親子關系勝過許多教育。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

9、這是某中學初二年級的上課情景:在教室的前面,有一台錄像機,正播放著發生在一個晚上的酒後駕車事件。每個學生的桌子上放著一本小冊子。小冊子里有關於這次事件的報告和一個寫了他們姓名的「檢查員」卡片。張老師稱同學們為市律師辦公室調查員,要求他們負責調查這起酒後駕車事件。學生們有5天的時間去復查已有的證據,並作進一步調查,然後他們必須給市律師辦公室提出一份起訴書,並把他們的結論通知給新聞界。請問:這是一種什麼學習方式?(C)

A.自主性學習 B.合作性學習 C.探究性學習 D.研究性學習

10、「雪化了變成什麼?」一個孩子回答:「變成了春天!」這個回答是多麼富有想像力,又是多麼富有藝術性。 「樹上有五隻鳥,被人用槍打死了一隻之後,樹上還剩下幾只鳥?」一個孩子回答:「還有三隻。」老師愕然:「怎麼可能?」孩子解釋:「爸爸被打死了,媽媽嚇跑了,剩下三個孩子不會飛。」這是一個充滿情感的回答,又是一個極現實的回答。請你分析:這是一種什麼性質的評價?(B)

A.傳統性評價 B.發展性評價 C.診斷性評價 D.形成性評價 E.總結性評價

二、填空題:(1分×10=10分)

1、創造力是人人具有的天然稟賦,要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首先要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行問題性教學。

2、智慧比知識更重要,過程比結果更重要,知識是啟發智慧的手段,過程是結果的動態延伸。教學中能夠把結果變成過程,才能把知識變成智慧。

3、《禮記·學記》:「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成語「教學相長」的意思是教和學兩方面互相影響和促進,都得到提高。

4、堅持以人為本、推進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即堅持德育為先,堅持能力為重,堅持全面發展。

5、教育的戰略目標是: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

6、小班化是一種教育文化。為實現「面向每一個」,我鎮提出了四個「百分百」的新理念,即「百分百關注,百分百互動,百分百展示,百分百育人」,讓每一個學生都沐浴在愛與希望的陽光里。「關注每一個,激勵每一個,發展每一個,成功每一個」 是對四個「百分百」的細化解讀和目標定位。

7、小學「四六」模式的「四」指四個「百分百」的小班化理念,也指四個「每一個」。

「六」指六個基本教學環節,即引(引出問題)—探(合作探究)—展(成果展示)—評(多層評價)—點(教師點撥)—延(演練拓展)(以上小學老師做)中學「1∶3」課堂評價式教學模式有五個環節,即導學案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疑——展示自學效果——教師點撥評價——當堂達成目標。(以上中學老師做)

8、課程改革提出的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范疇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9、多元智能理論所倡導的學生觀是一種積極的學生觀,承認每個學生的智能發展特點是多元智能理論對待學生的基本觀念。

10、多元智能理論所倡導的教學觀是一種「對症下葯」的因材施教觀。「對症下葯」有兩個方面的含義:其一是針對不同智能特點的「對症下葯」,其二是針對不同學生的「對症下葯」。

三、判斷題:(1分×10=10分)

1、有什麼樣的教學理念、什麼樣的教學意識,就有什麼樣的教學方法。如果沒有開放的理念,即使有開放性的題目,也可以把它變成接受性的甚至是牽強附會、死記硬背的教學。(√)

2、課堂內真正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思想,有利於學生綜合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但與升學相矛盾。(×)

3、對人才的界定,多元智能理論採取的是一種「一票肯定」的評定方法,即無論一個人在其他方面有多麼的差,但只要他在一個方面有較強的智能,就可稱為人才。(√)

4、多元智能理論不僅是一種承認人的多方向發展(即個性發展)的理論,而且是一種培養學生各種智能發展(即全面發展)的理論。(√)

5、班級學生人數少即是小班額,小班額教學即是小班化教學。(×)

6、提高教學質量要做到「三分教學,七分管理」,沒有嚴格的管理,任何好的理念也難以落實。(√)

7、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體系由三部分組成:「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

8、新課程中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等范疇。(√)

9、新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愛國守法,愛崗敬業,關心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終身學習。(×)

10、教師備課要圍繞「教什麼」、「怎麼教」、「教得怎麼樣」來展開;課堂教學要圍繞「學什麼」、「怎麼學」、「學得怎麼樣」來進行。二者相輔相成,有機統一。(√)

四、簡答題:(30分)

1、一位老師在教授《小站》一文時,要求學生回答「從哪裡可以看出小站確實很小」,很多學生舉手想回答問題,老師叫起了其中的一位:「一是這個小站只有慢車才停靠兩三分鍾,快車從不停;二是小站只有一間小屋,一排木柵欄,三五個乘客。」在這位學生答完後,老師給予評價:「非常正確,你說的和我想的一模一樣,你真是太聰明了!其他同學呢?」結果沒有人再舉手。

請利用多元智能評價觀解釋這是為什麼?(5分)

【參考答案要點】老師違背了多元智能理論評價要遵循適度適時原則。老師過早的進行評價、過早地給出正確答案,不但沒有起到激勵學生的目的,反而打消了學生進一步思考的積極性,限制了學生思考的空間。

2、有一天,一個女生交給班主任一封信。信是本班喜歡這個女生的一個男生寫的。等到班會的時候,班主任主持召開「我最喜歡誰」主題班會,讓所有同學寫出這個班級里最喜歡誰,最討厭誰,然後交上來。

然後他告訴大家:把最喜歡的那個人放在心裡,然後把所有寫的喜歡的紙放起來,留到大家畢業了,再還給大家……(當然那封信那時候給那個男孩,相信也是一生最美的記憶吧!)加著一些教育語言,當著全班同學面,把寫最討厭的那些個人的紙撕掉,並告訴同學,讓我們把最討厭的人忘記……

你認為這位班主任做得好嗎?你還有更巧妙的處理方法嗎?請列舉出來。(5分)

【評分標准】(答案只要切實可行,能解決實際問題即可適當給分,如談話法、調查法、引導法等)

3、一位教師在教學《黃山小記》這一課時,學生對作者引用旅行家徐霞客的詩句「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產生了質疑:「為什麼黃山不在五嶽之列?」這位教師並不作正面解答,在學生爭議未果的情況下,留下問題(家庭作業)讓學生課後去探究,去查詢有關資料,寫出研究報告。

請問:這種家庭作業布置,體現了新課程的哪些理念?(5分)

【參考答案要點】改變了傳統布置家庭作業的方式,把問題留給了學生,能夠促進學生探究性學習的形成。

4、同是學生被教師的課堂提問難住,甲、乙、丙三位老師的處理方式各不相同。

教師甲:(語氣很重,沖著該生)整天上課開小差,結果怎樣?這么簡單的問題都不能回答,太笨了!坐下!

教師乙:(生氣,但不表現出來)坐下。誰來幫他?

教師丙:(微笑、和藹的)別急,回憶一下,我們昨天學過的內容,當時你聽得很認真。想想,昨天××同學是怎樣回答的?

學生:(思索片刻)說出了與問題答案相關的一句話。

教師丙:(很興奮)對呀!看來,你是很棒的!

學生:(體面地坐下,並投入到後面的學習中)

請你就三位老師不同的做法,結合新課改談談你的看法。(5分)

【參考答案要點】尊重、信任學生是新課改對教師的基本要求,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就耐心點撥,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而不能冷言冷語,甚至諷刺挖苦。

5、花園里,同學們都紛紛說了自己喜歡的花,這時全校聞名的「調皮大王」李剛發話了:「老師,我最喜歡的是仙人掌,它雖然全身長滿了刺,但它的生命力最旺盛,而且刺叢中還能開出美麗的花兒呢!」

他的話立即遭到同學們的反駁。

「你們就看到它的刺了!」「你仔細看看人家刺中也有花,也值得我們去喜歡呀!」平時從不受歡迎的調皮大王,見同學們都不贊同他,便據理力爭。

「刺中有花!刺中有花!」調皮大王的話如一股電流觸動了我的神經,賞花與育人不也同樣嗎?

我激動地走到李剛身邊,摟著他的肩對同學們說:「李剛說得對。仙人掌聲雖然渾身是刺,但是他刺中也有美麗的花,我們不能只看到它的刺,就看不到它的花啦;更不能因為它刺多就不喜歡它的花。我們對待同學也應像賞花一樣,特別是對缺點多一些的同學,更應該正確看待他身上的潛在的閃光點。『花'有千萬種,各有優缺點,你們說對不對!」說著我拍了拍李剛的肩,我的話蠃得了一片掌聲,李剛也不好意思低下了頭。

讀了《刺中有花》一文,你能否就「刺」與「花」進一步談談與之相關的教育觀點?你認為對個別學生的轉化,應從哪些方面著手?(5分)

【參考答案要點】同樣面對仙人掌上的刺與花,有的同學只看到刺,有的同學刺與花都看到了,但因為討厭刺,進而連花也不喜歡了。而李剛卻有著與眾不同的認識,能帶著欣賞的角度去看待刺叢中的花,應該說他的認識對每個教育工作者來說是很有啟發的。他便使教師認識到面對仙人掌刺中的花,首先應該去發現它,其次應帶著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它,辯證地去看待刺與花。其實面對缺點較多的學生,教育者也應該像賞花一樣,去發現後進生的閃光點,進而去放大其閃光點。且不可只看到孩子的不足,而看不到孩子的閃光處。學生生活在群體里,自然各有長短,對個別學生教育要多鼓勵,少批評;多指導,少冷落。個別學生轉化的關鍵在於使其樹立起自信心。作為教師要善於保護學生的自尊。因為自尊才能自信,自信才能自強。

經驗告訴我們,首先要走近他們,喜歡他們,成為他們的朋友。同時要引導周圍的同學一起關心他們。然後發掘閃光點,放大閃光點,讓激勵喚起自信,進而培植閃光點,教育中要注意談話藝術。其次,要重視個別學生的第一步,哪怕是微小的,也不放過。最後要抓住閃光點,促其飛躍。

【評分標准】本題答案不唯一,意義基本具備即可適當給分。

6、《侍坐》篇:子曰:「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子曰:「君子不器。」一個真正的君子從來不是以他的職業素質謀求一個社會職位為目的的,卻一定是以修身為起點的,他要從最近的、從內心的完善做起。

(註:點——曾皙,孔子的學生。雩yú—— 古代為求雨而舉行的一種祭祀)

結合上面一段話,談談在推進素質教育時期,你是如何修身的。(5分)

【參考答案要點】加強師德修養,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敬業愛崗、獻身教育。2、尊重學生、熱愛學生。3、以身作則、為人師表。4、嚴謹治學、不斷進取。5、團結協作、互勉共進。

一個真正的君子從來不是以他的職業素質謀求一個社會職位為目的的,卻一定是以修身為起點的,他要從最近的、從內心的完善做起。要像曾皙一樣,以自身人格的完善為前提,以萬物各得其所為理想。

【評分標准】本題答案不唯一,意義基本具備即可給分,但不聯系參考材料適當扣分。

五、論述題:(25分)

1、我鎮在實現2006年提出的「擴大規模,提高質量」的奮斗目標後,2009年又提出了「爭創滕州市農村一流教育」的奮斗目標,從學校建設、教育教學、學校管理三個方面分解為「高位均衡,優質精品,人本和諧」。你是怎樣理解「高位均衡,優質精品,人本和諧」的,請作具體解讀。(10分)

【參考答案要點】高位均衡——是指中小學成幼教的均衡發展;各學校辦學條件的均衡;師資力量的均衡,這也是我們教育公平的基礎。力爭三年內完成8項均衡發展任務:①是完成九年一貫制學校小學部建設;②是完成教師公寓建設;③是完成中心小學綜合樓建設;④是完成苗庄小學水沖廁所、操場及教學樓內部改造;⑤是完成9處幼兒園的全面升級改造;⑥是完成成教中心的項目提升改造;⑦是全面充實中小內部設施,實現多媒體「班班通」;⑧真正實現全鎮教師有序、合理流動,推行「無校籍」管理。完成這8項任務,我們就完全可以說在全市率先實現了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

優質精品——是指辦學理念先進,課堂教學優質高效,教學質量大面積提高。力爭在三年內實現三大目標:①小班化教育實驗真正成為洪緒教育的特色品牌,達到「四有」,即有名學校、有名校長、有名教師、有成熟的經驗,在山東省內有一定的知名度;②實現「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工程,能在滕州市起到標桿的作用,如苗庄小學的「花樣跳繩」;③教育質量提高到一個新水平,中小學教育質量各項指標位居全市前列,可與城區的學校相媲美。

人本和諧——是指學校始終把教師作為第一資源,干群之間、教師之間關系融洽,師生共同進步。力爭三年內實現兩大目標:①學校管理由制度管理逐步過渡到文化管理,各校形成各具特色的學校文化,真正達到校風好、教風正、學風濃;②各校干群之間、師生之間、學校和群眾、社會之間關系融洽,無任何電訪、信訪和人訪案件發生,學校社會聲譽高。

【評分標准】本題答案不唯一,意義基本具備、合理可行即可適當給分。

2、請列舉人所具有的8種基本智能,並運用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解讀我鎮小班化教育的四個「百分百」理念。(15分)

【參考答案要點】在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中,人被認為具有8種基本的智能,即語言智能、邏輯—數理智能、空間智能、肢體運作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內省智能、自然觀察智能。

我鎮小班化教育的四個「百分百」理念完全符合多元智能理論范疇:「百分百關注」是指教師要關注每一個孩子,關注孩子的每一個方面,不僅關注孩子課堂上的表現,還要關注孩子的課餘生活;不僅關注孩子的學業發展,還要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關注孩子各方面智能發展特點。

「百分百互動」是對師生提出的共同要求,它包括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小組互動等多種形式,涵蓋了提問、發言、討論、鑒賞、評價、合作、做游戲等多種學習方式,這是小班化學習過程的基本形態。教師要積極引導、創設互動的情境,點撥、調控、參與互動的過程,使互動充滿活力,富有成效。主要鍛煉學生的語言、邏輯、觀察、人際等智能。

「百分百展示」是學習效果的呈現,是個性的張揚。它既是互動的結果,又會促發下一個互動點,既洋溢成長的快樂,又催發奮進的激情。可以採用讀誦、寫算、聽賞、說唱、疑悟、議辯、做實驗、表演等方式,以小組展示為主,也可以是個人或全體,讓每一個學生都享受成功的快樂。主要鍛煉學生的語言、空間、邏輯、觀察、運動、音樂等智能。

「百分百育人」是小班化教育的終極目標,它不僅局限於課堂,只要能促進學生成長與發展,都是課改追求的目標,它包含了智能的多個方面,突出了「德育」特色,體現了小班化教育空間無限、發展無限。主要鍛煉學生的內省等智能。

這四個「百分百」,關注是核心,互動是過程,展示是關鍵,育人是目標,它們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評分標准】本題答案不唯一,意義基本具備、合理可行即可適當給分。

六、綜合實踐題:(15分)

具有洪緒特色的小班化教育改革,是我們踐行新課程理念、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創新之舉,也是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提出的「深化課程與教學方法改革,推行小班教學」的具體體現。在小班化教育發展的拓荒之旅中,我們在茫然中摸索,在總結中提升,體悟著農村小班化教育的藝術魅力,經歷著小班化教育文化的熏陶,涌動著濃烈的職業期待。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必然會衍生出新的研究課題,我們還將邂逅疑難困惑,而遇不期挑戰。

請問:

① 你是如何認識當前我鎮正在進行的小班化教育改革的?

② 還有哪些不足?

③ 就如何改進這些不足提出你科學合理化的建議。

結合自身工作實際予以闡述。

【參考答案要點】①具有洪緒特色的小班化教育改革,是我們踐行新課程理念、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創新之舉,也是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提出的「深化課程與教學方法改革,推行小班教學」的具體體現;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符合洪緒鎮教育的實際,是促進洪緒教育公平、辦優質教育的前提。一是隨著鎮域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學齡人口下降的自然情況,班額逐步縮小,這是改革的基本條件;二是全鎮師資富餘,青年教師多,師資水平較高,發展潛力巨大,是一支有活力、有干勁、易於轉變觀念、富有創業潛能的隊伍,實施小班化教育改革切實可行;三是通過幾年來的實踐證明,教學質量大幅度提升,教學改革逐步深入,教師素質得到提高,教育教學形勢空前高漲,成為棗庄市教育的典範。

②不足之處有: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圍內還缺乏理論支撐和專家引領;缺乏嚴格的教學管理,做表面文章沒有實效性;領導幹部還不能踏踏實實的撲下身子抓教學搞改革;模式構建尚不科學合理,不能有效的落實到課堂上;教師素質有待進一步大大提高。

③定期聘請小班化教育專家來洪緒作報告,聽課指導,指明方向,深化改革;少做表面文章,少說多做,利用制度推進;帶領廣大教育幹部撲下身子抓教學,一心一意搞改革,充分發揮「小班化教育研究中心」的指導作用,利用活動促進;深化模式構建,落實課堂實效,「三分教學,七分管理」,向效率要質量;充分發揮教師發展學校的職能作用,大力培養名師,輻射帶動,向師德師能要質量。

【評分標准】本題答案不唯一,意義基本具備、合理可行即可適當給分。

閱讀全文

與人類所有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正在從物理空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