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構建初中歷史的高效課堂
一、及時復習
腦科學研究認為,復習是有時效限制的,也就是說,抓住時效進行復習可以延長記憶的時間。反復進行幾次復習就可以完成信息的沉澱。所以,在學習新知識的第二天、一周之後和一個月之後是三個最佳的復習時間。
因此在上新課前用5分鍾左右的時間復習上節課的內容,每周的第一節課用10分鍾左右的時間復習上周學過的主要內容,每月用一節到兩節課的時間復習本月所學的內容。從教學實踐看,及時復習的效果是很顯著的。
二、確定目標
課堂上要指明學生所要達到的目標和所學的內容,即教師要讓學生知道學什麼及學到什麼程度,學生只有知道自己學什麼或學到什麼程度,才會有意識地主動參與。
所以在上新課前,老師要在黑板上展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和老師設計的問題,這里展示的問題是學習目標的具體化。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明白本節課學什麼,才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三、自主探究
任何學習都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地接受外在的信息,而是主動地根據先前的認識結構注意和有選擇性的感知外在的信息,建構當前事物的意義。
因此要指導學生根據老師設計的問題進行自主探究,要求學生要把自主探究的結果在書上做適當的標注,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⑵ 如何構建初中歷史學科"高效課堂
歷史是一門極具魅力的學科,其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讓學生通宵古今,還能夠以史為鑒來讓他們明白,現代生活當中的一切是如何起源與發展的。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活動中,如何體現出歷史學科的重要性,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實現對學生歷史素質的培養,一直是初中歷史教師的所探尋的重要教學目標。為此,筆者在實際工作當中充分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學生的實際學習角度出發,為學生們製作出了符合他們認知水平的、符合教學大綱要求的課堂教學內容,在實現對學生知識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的提高了歷史課堂的教學效果。
一、提高歷史學科的教學地位
歷史學科是各個學科當中非常重要的學科之一,由於其具有一定難度,所以其被安排在義務教育的初中教學階段。然而,由於初中歷史教學內容較多,學生很難將知識內容通通記在腦海中,所以其在中考的考試形式當中是開卷。開卷考試形式的設置,使得學生、家長甚至是學校都會對歷史學科產生錯誤認識,在部分學生和家長眼中,「語數外」是三大主科,閉卷考試,最為重要;物理、化學是副科,閉卷考試,所以也很重要;歷史、政治學科為開卷考試科目,開卷好得分,重要程度最低。這種情況的出現是傳統應試教育下的悲劇,教學水平越高的高中其錄取分數也越高,這使得學生、家長都過分重視分數,在歷史課堂上經常會出現部分學生學習其他科目的情況出現。試想一下這樣的歷史課堂如何能實現高效?有如何實現對學生的培養呢?因此,想要實現初中歷史的高校課堂,就必須要提高歷史學科在初中教育階段的地位,改變學生、家長對歷史學科的重視程度,這是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前提,同時也是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活動開展的基礎。
二、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任何教學活動當中只有激發出學生對學科的興趣,才能夠讓他們主動地去吸收和接納知識,歷史學科亦是如此。從目前的初中歷史教學情況來看,很多課堂教學活動都是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而展開的。學生在歷史課堂上的學習行為是被動的,因此學生根本提不起對歷史學科的興趣,部分學生甚至連對歷史學科的正確學習態度都逐漸喪失。盡管教師在講台上不遺餘力的揮灑著辛勤的汗水,但實際教學效果卻微乎其微,很難與教師的辛勤付出形成正比,就更不用提高效教學了。其實這種情況的出現,與學生缺乏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有著至關重要的聯系。從學生的角度來看,首先,歷史學科中考的考試形式是開卷,相對而言難度較低;其次,歷史課程內容枯燥;再次,教師教學方法死板,這些因素的綜合使得學生很難提起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學習興趣的缺失自然就難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想要改變這一教學現狀,教師就應該在備課過程中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來為學生准備一堂生動、有趣的歷史課,讓他們在愉快的學習氛圍當中構建起自己的歷史知識結構,提高對歷史學科的興趣,進而實現初中歷史高效課堂的構建。
三、豐富歷史課堂教學的方式
其實,豐富歷史課堂的教學方式就是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構建學生的歷史知識結構而開展的。教師可以根據歷史教學內容來為學生准備不同形式的課堂教學活動,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實現對他們的歷史知識教育。筆者以三個小的教學案例為基礎,來闡述一下筆者的歷史課堂教學方式:
案例一:故事教學
教學內容:七年級上冊,第三學習主題《統一國家的建立》第12課「張騫通西域」;
為了更好的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筆者在進行該內容的教學過程中,始終以「故事」為線索來進行教學活動,在筆者講故事的過程中,學生們的注意力都非常集中,他們在聽故事的同時深刻的將相關歷史知識記到了腦海里,筆者收到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案例二:話劇教學
教學內容:七年級下冊,第六學習主題《繁榮與開放的社會》第4課「唐朝的民族關系」;
在進行該內容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將「文成公主入藏」這一重要歷史活動改編成了話劇,並讓同學們全部參與到話劇當中來,性格外向喜歡表演的學生讓他們演出,性格內向的學生筆者讓他們與自己一起進行話劇籌備。話劇演出時,筆者邀請其他任課老師來觀看,使他們更加充分的認識和了解學生,認識到每一個學生的特點,從而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而學生們則是在愉快的氛圍內完成了話劇演出,並將相關歷史知識牢牢的記在腦海里,總體來說此次教學活動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三:開放教學
教學內容:八年級上冊,第四學習主題《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是中國走向獨立的重要標志,所以筆者在進行該主題的教學活動中以開放教學方法來進行的。在教學之處,筆者讓學生回家收集一些抗日戰爭資料,可以是一個抗日戰爭故事,也可以是一個抗日戰爭歌曲,總之是有關抗日戰爭的資料都可以。之後在教學過程中,筆者以學生們收集的抗日戰爭資料為線索,來進行了相關內容教學,對於一些學生沒有收集到的資料筆者則是加以補充。在這種教學方式下,每一個學生都深刻的認識到日本踏我國土、毀我家園的罪行,對於一些勇敢的烈士,他們為其落淚。對於日本軍隊一些罪孽深重的行為,他們表示出了憤慨。在教學過程中,筆者能夠深刻感覺到學生們深刻的情感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在此基礎上,筆者還組織學生去參觀了抗日紀念館,讓他們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感受到了如今生活的來之不易。此次教學活動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結論:
綜上所述,在初中歷史學科教學階段,只有建立起高效的課堂教學,才能夠更好的實現對學生歷史素養的培養工作。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於學生在學習之前對歷史的了解並不多,所以對歷史學科的興趣沒有得到充分的激發,這會給高校課堂教學活動的監理帶來阻礙。所以教師必須要深刻的認識到興趣培養的重要性。為此教師可以通過一些學生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為切入點,來調動課堂教學起凡,引入課堂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能夠一種全面的、客觀的辯證角度來審視歷史事件,從而提高他們的歷史學習水平,為以後高中乃至大學階段的歷史知識學習打下良好而又堅實的基礎。
⑶ 如何實現初中歷史課堂的高效
一、師生關系融洽化
「就教育教學質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很重要的一點是看師生之間的關系如何?」這是著名教育家贊可夫經過多年研究得出的結論。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課堂之中和課堂之外師生關系的好壞。融洽的師生關系有助於創造和諧的課堂氣氛,這需要教師在主觀上做積極地努力。教師要做學生的貼心人,要了解他們的心理特點,關心他們的學習﹑身心健康,體諒他們學習中的難處,尊重學生的思想,善於激勵他們。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面對成績參差不齊的學生,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思想,不要挫傷他們的積極性,尤其對成績較差的學生,教師的態度要慎重﹑委婉,不能放棄對他們的努力;教師要努力尋找他們的閃光點加以鼓勵,幫助他們樹立信心;給他們介紹一些好的學習方法,和他們建立一種融洽的關系。師生的融洽關系使學生感覺到課堂氣氛輕松,表現出願意配合老師的教學,從而使教與學的活動得到良好開展,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二、目標設置合理化
課堂教學目標的設置要切合實際,符合學生發展需要,使目標處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教師在設置三維教學目標時,首先要研究課標,准確理解課標要求,根據課標要求再把握教材,分析挖掘教材,找准「課標」與「教材」對教學目標的要求。其次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要適合學生的學習需求,目標應明確具體,而且可操作、能達成。例如學習八年級上冊第一課《鴉片戰爭》時,我們可將目標設置為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了解和認識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給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並由此發動侵略中國戰爭的基本史實;掌握林則徐維護中華民族利益,進行虎門銷煙的壯舉;認識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對中國的影響。當然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切忌追求面面俱到,顯得冗長繁多,難以實現。最後還要根據學生的差異性制定分層目標,關注弱勢學生,從最後一名學生做起,只有人人都獲得進步和發展的課才是高效的課。
三、課堂教學情景化
高效課堂教學結構應該是「在情景中展開,在活動中推進」。由於歷史知識有過去性的特點,不能再現,更不能重演,所以這就需要教師創設多種教學情景,讓歷史課堂教學情景化。教師要利用各種教學手段滲透情感,通過對圖片、電視、多媒體課件的展示和學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動、逼真感人的氛圍,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地喚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身臨其境,從而讓學生這種氛圍中去感知和探究歷史。如在教學《明清的八股取士和文字獄》時,教師可以針對教學內容布置學生課下查找資料,編寫活動劇本——把看榜人不同的表情、動作展現出來,讓學生在表演中感受八股取士禁錮了學子的思想,既損害了儒學本身的發展,也阻礙了中國古代科技文化的進步。其直觀感受遠遠超過了教師的平鋪直敘。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的方式:如讓學生走上講台當老師,就某一個專題的分組開展辯論賽,編排和表演歷史短劇,學唱歷史歌曲,編寫家庭史、社會史,舉辦故事會,撰寫學生小論文等等,這些都會讓學生感到有趣,也就會讓他們主動地學習歷史知識,最終達到教學的目的。
四、教學內容問題化
古人就有「不悱不啟、不憤不發」之說。高效課堂的教學內容必須問題化,即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是教學的起點,又是教學的歸宿,要在知識的關鍵點、能力的增長點和德育的滲透點設計一些有價值的綜合拓展等方面的問題。例如在學習七年級上冊第八課《秦的統一》時,設計以下問題進行探討:1、秦統一了哪些方面?又有哪些具體措施?你最欣賞哪項措施?並說明理由。2、秦統一的各項措施有怎樣的作用,又有哪些措施現在還在起作用?這種開門見山,從學習的課題入手提出問題,直入要害,緊扣重點,突出重點,教學便可以事半功倍。當然也不可過度設問、泛泛而問或無疑而問,因為過猶不及,無效提問會大大削弱教學的有效性。教師設計問題要具有探究性、開放性、貼近學生的實際,真正使教學內容問題化、問題答案要點化、要點內容條理化。
五、教學方式多樣化
高效課堂應實施以探究式學習為主體的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應該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狀況及教學條件選擇最佳教學方法。提倡教學形式的多樣化,積極探索多種教學途徑,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教育資源,提供多種輔助性教學材料,以利於教學方法和學生學習方法的改進,特別要為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提供良好的條件。例如:開展課堂分組討論,舉行辯論會,舉辦歷史講座、講演會,對歷史上人物和事件進行評價,參觀歷史博物館、紀念館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考察歷史遺址和遺跡,鑒賞並仿製古代錢幣、兵器、農具、服飾等歷史文物,編演歷史劇,觀看並討論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撰寫歷史小論文等。
六、課堂小結條理化
高效歷史課堂中的課堂小結是對整節課堂內容的高度概括,是對本節課知識要點的歸納總結。在課堂小結中一定要通過歸納、概括使整節課的內容系統化和簡潔化,結尾歸納,條理分明,便於學生理解、記憶。當然,這里的歸納可以是傳統的教師總結,如通過幻燈片或電腦設計條目清晰的表格都可以起到較好的效果,也可以是在「以生為本」的理念引領下,可以給學生更多的機會,讓學生作「本課小結」,列出「本課小結」中各要點所包含的知識細目,並勾勒出全課的知識體系,便於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從而大大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
總之,構建歷史高效課堂,必須功夫下在課前,組織落實放在課中。
⑷ 如何構建趣味性初中歷史高效課堂
講古代史,需要陳列一些傳說和民間趣聞,加深學生印象,另外如果時間充裕,可以讓學生發表自己對於歷史的看法,最好可以演習一些重大的制度。只限於古代史,現代的政治性太強,可以列舉一些時代性新聞。
⑸ 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實現高效課堂
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構建高效課堂。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要利用好課堂的每一分鍾,老師把應教的內容教好,學生把應學的內容學好,這就要求提高課堂效率
⑹ 新課改下如何構建初中歷史高效課堂
在初中歷史課堂的教學過程中,「低效」是經常出現的一大頑疾。課堂的低效導致學生厭學、教師厭教,教師教得很苦,學生學得很累,使得原本生動有趣的歷史課堂變得毫無樂趣和生氣,學生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因此,探索、構建高效課堂是提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水平的必由之路。結合高效課堂相關理論的學習和歷史課堂的教學實踐,我認為構建歷史學科的高效課堂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
一、精心備課,打實高效課堂基礎
1.認真學習新課標,准確把握教材編排意圖
如在中國古代史「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這個學習主題下,列出三項內容標准:①了解三國鼎立形成的史實;②說出人口南遷和民族交往促進了江南開發的史實;③概述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第 ①項用了「了解」這一行為動詞,屬於最基本的「識記層次」。「政權分立」是這一時期的重要歷史特徵,而三國的歷史是中國歷史上表現統一與割據矛盾最為典型的時期,很具有代表性。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抓住「統一」與「割據」這一矛盾核心,這樣我們都能把握住中國歷史上的這個重要歷史現象。「民族融合」也是這一時期的重要歷史特徵,第 ③ 項用了「概述」這一行為動詞,屬於理解層次,要求教師引導學生理解這一歷史現象。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中「穿漢服」、「說漢語」、「與漢族人通婚」等措施,要幫助學生理解這些措施的實行,在語言和血緣上消弭了民族界限和隔閡,對於民族融合起到了直接的促進意義。
2.認真分析學情,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需要
初中歷史學科寓知識於教材的生動性和趣味性之中,歷史教師要抓住這一特點,設計好學生的預習方案,讓學生在對歷史故事、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興趣當中完成知識的預習。使課堂教學預習先行,實現學習前置和問題前置,教師由此根據「學情」作出判斷,設置教學環節。課堂通過質疑、小組評價、當堂糾錯、矯正反饋等環節一步步達成教學目標。學生通過參與課堂活動、達成目標的過程獲得方法、體驗成功,這就是高效課堂所要求的學生「進步」和「發展」。
二、認真組織教學過程,構建高效課堂
1.課堂提問要有思維價值,符合學生認知水平
在八年級上冊《戊戌變法》一課的教學中,老師為解釋變法失敗的原因,設計了下面兩個問題:⑴有皇帝撐腰,並得到部分讀書人支持的變法是否成功?⑵為什麼作為最高統治者光緒帝支持的變法會失敗?這兩個問題的設計遵循了循序漸進的原則。第一個問題看似簡單,好像沒有思維價值,實際上它的價值在於為第二個問題服務,對第二個問題有啟發性。學生通過討論可以獲得「沒有發動人民群眾」這一信息。課堂提問把知識點轉變為探索性的問題點、能力點,通過對知識點的設疑、質疑、釋疑,激發學生主動思考,逐步形成學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對教材的分析、歸納、演繹的能力。
2.重視學法指導,形成學生的學習能力
例如歷史教材《大變革的時代》,由標題剖析入手,在方法上要引導學生怎樣去具體尋找思維的切入點、問題的探究點。時代是具體指哪個歷史時期?推動變革人物是誰?變革的措施、作用、意義是什麼?變革的方向是什麼?變革的對象是誰?變革的動力是什麼?變革具備了哪些條件?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最終掌握學習方法,養成學習習慣,形成學習能力。
3.加強對課堂活動的管理,控制好課堂節奏
曾經聽過一堂年輕教師上的《張騫通西域》公開課,裡面有個情節是張騫拜別漢武帝前往西域,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表演,幾個表演的學生又是忙換裝,又是忙看詞,上講台後由於地小人多,「漢武帝」帽子又被碰掉了,笑的台上台下都合不攏嘴。這樣的課組織的不緊湊,看似熱鬧,實際是混亂,大大降低了課堂的效益。這種「表演」,對於課堂目標的完成幫助不大,學生從中也學不到什麼,甚至還會起反作用,耽誤了教學進度,影響教學目標的完成。所以課堂上需要教師緊扣教學目標,做到課堂充實有效,重難點突出,教學環節安排也要有的放矢。
4.教師要敢於「放手」,真正實現高效學習
我在八年級上冊《辛亥革命》一課處理難點問題「辛亥革命的成敗」時,讓學生進行小組辯論,學生在辯論中除了得到「成」和「敗」的結論外,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有一個同學提出了自己的新觀點,「如果孫中山不把大總統的位置讓給袁世凱,辛亥革命是不是成功了?」這個問題提出的非常好,我當即表揚了這個同學。圍繞這個問題,引導學生繼續探究,最終落在「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是否完成」這個革命目的上,真正到達了問題討論的作用,揭示了問題的本質。這個問題的提出,說明學生認真思考了這個問題,敢於對歷史事實進行假設,是學生辯證思維的突破,突破了歷史遺存,突破了書本的禁錮,是「開放」課堂的結果。
但是,課不管怎麼上,我們總得實現一定的教學目標,必須明確這一節課應該讓學生在知識、情感、技能等方面有哪些收獲,讓課堂變得開放一些,採取多種方式授課,討論、辯論或者是通過角色演繹來讓學生掌握學習內容,以更好的學習方式實現教學目標。歷史學習的內容很廣泛,對史料的認識也有一個過程,在歷史教學中,要擺脫僵化的思維模式,充分利用各種方式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總而言之,新課程下的歷史教學不能僅僅局限於學生的認識層面,更重要的是滿足學生生存發展的需要。因此,在新課程的改革中,要求教師的教學觀念與教學方法要發生改變,順應時代的發展,重新形成自己的教學方式。在歷史的教與學中,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從而使學生在獲得歷史知識的同時,情感、意志、能力、心理、思維能力、價值觀、人生觀等方面都得到全面發展。
高效課堂體現了對學生終身發展負責的態度,應該成為我們歷史教師孜孜不倦的追求。
⑺ 如何打造初中歷史的高效課堂
在教學活動中,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換句話說就是課堂上的每一分鍾,都得盡其所用,教學的效果不是看你教多少,有沒有教完內容,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講得很多,講得天花亂墜,講得很辛苦,也是無效學習。
歷史學科內容多(既有中國歷史,也有世界歷史)、跨度大、任務重、時間緊的特點,那麼在有限的課堂四十五分鍾的時間內,到底如何有效地實現歷史課堂高效高果呢?這一直是我們這些歷史教師不停地琢磨、探討的。
一、要創造高效的課堂,充分用好這四十五分鍾的每一秒,充分的課前准備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因為我們不能由於自己預設得不充分、目標掌握得不明確,對於課堂即時生成調控不力而浪費時間。
在備課的階段我們教師就必須多下功夫,熟練把握教情和學情,注意教學中的取捨,努力減少無效勞動,做到「四個到位」:精心備課到位,准確講解到位,能力訓練到位,學法指導到位。確保上課不打無准備之仗。
將集體備課落到實處,個人備課與集體備課要有機的結合。特別是課前備課,一般是每人每周備一節課,或者兩人備一節,所以在初備過程中,教師除系統把握教材外,更要以身作則,學生該背的內容你也要會背誦;典型題例自己先要做,相關的知識要充分學習了解。上課中,經師生碰撞,你再把發現的問題及時調整;課後更要備「課後課」, 發現問題,就要想一下:為什麼會產生這些問題?有沒有必然的規律,是自己的問題,還是學生的問題,分析一下,記下來,不管是什麼情況,就像拍照片一樣。積累多了之後,再來集中總結。這樣通過課堂反思與課堂教學的有效結合,一節完整的課才算備好,也才能促進課堂效率的提高。
這種備課方法,我覺得它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很強。事實上有很多老師已經在這么做了。我們一般都要教幾個班級,同一節課要講幾遍,你會發現這幾個班級你講得並不會完全一樣的,兩三遍後基本這個課是最精華的,在別的班發現的問題在這個班幾乎都及時糾正過來。特別是我們將備課這一日常教學工作通過准備、實踐、再加上反思解決就上升到了教學研究的高度,順便也實現了教研與備課、上課的有效統一。
二、要創造高效的課堂,就要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抓學生主體作用。教學過程中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教師應該擺正位置,只起引導的作用。教與學的過程中不是老師教了什麼,關鍵是學生掌握了什麼。一個小孩要喝水,你便去取一杯水給他,過了沒多久他又要喝水,你又去取水給他,如此反復,他始終依賴於你,……但如果你在他第一次要喝水的時候就教會他怎樣自己去取水喝,他便學會了取水這一技能,也就不會依賴於你了。因此,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是如何讓學生掌握一定的自主的、發現式的學習方法。
怎麼引導學生呢?課堂上我們不能不講,也不能一講到底,那太累了。所以從自己所教年級學生實際出發,根據教材內容、特點、知識結構,編寫各具特色的導學案還是比較實用的。編導學案要注意:
講授新課,必須注重基礎知識的掌握。
復習課,必須注重知識的整體、系統性及運用能力。
導學案的使用,使學生對課文有了由面到線到點的認識。在編寫導學案時,為了地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總體印象,最好運用提綱式,讓學生在自主學習時解決,這種形式看似簡單,但都是考試的考點,必須准確無誤地掌握。讓學生利用導學案自主學習。(15分鍾左右)學生在自己整理知識點時,往往丟掉一二個,或先後錯位,針對這種情況,在編寫導學案時,學生容易「丟」「錯」的地方變成「填空」,讓學生填寫,達到強化記憶,反復記憶的效果。學生在書上找到並劃出知識點時就有一個大概的印象。對一部分好學生來說,相當於復習一遍。把課堂還給學生,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都能積極參與,認真閱讀教材,分析課文,尋找答案,並深入的思索和探討問題。【這里有一點要強調一下:學生總說對課文、書本不熟,沒時間看書,我們也試了一下,每堂課預鈴與正式上課鈴之間大約有2-3分鍾,如果利用上,也是很好的時間段,讓課代表領著學生讀課文,至少能讀一大段,組織好的話,都能讀上近三分之二,時間長了,課文多多少少也熟悉多了】然後鞏固記憶(5分鍾),現在學生的時間實際上非常緊張。課下看歷史的時間非常少,只能向45分鍾要成績。而且,不讓學生記憶也是不行的。歷史知識點繁雜,如果單靠閱讀教材,不但費時,而且記憶效果也不理想,所以要進行提煉記憶。沒有識記基礎的思維,就象空中樓閣。所以,這5分鍾是不能舍棄的。俗話說「好腦袋不如爛筆頭」, 對已經明確的答案要及時進行鞏固,在鞏固的基礎上進行反饋。對於開卷考試來說,僅掌握基礎知識是不夠的,必須上升到理解運用的層次。就是說,不僅要知道是什麼,還要知道為什麼?怎麼用?這一部分應該是整節課的精華,就需要教師幫助解決。例如有些問題的政治性、專業性、理論性太強,該講就要講,打造高效課堂並不避諱講,講得合時、合適,講的過程中要啟發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而言其重點難點和關鍵,教師要精講點撥,講清講透;特別是當學生的學習基礎普遍較差的情況下,我們教師則應放低起點,怎麼講學生也不懂的問題乾脆就不講,否則不僅沒有教學效果,反而給學生的自信心造成更大的壓抑。我們必須正視學生的基礎-----這一教學的最基本的前提條件。(15分鍾)最後鞏固練習(10分鍾左右)設計一些練習題,附在導學案的後面,當堂檢測、查看教學效果,在了解學生學習狀況的同時,也知道自己的教學缺陷,及時補充和修正。練習分為兩部分:一是基礎知識運用。這是要求全部學生都掌握的最基礎的知識。二是強化訓練,將與本課內容有關的基礎題進行篩選後得出。要針對本節課復習重點,以求達到即時鞏固的目的。要注意梯度,要循序漸進。 練習題要根據學生的學情精心設計精選習題,選題的原則一:少而精,有明確的練習目標,針對學生易錯點有的放矢。原則二:難易適中,做到不選難題、偏題、怪題等,所選題的難易度能夠培養學生的雙基。總之,教學活動離不開習題,只有靈活、正確地運用習題,才能提高教學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對於試題中的共性問題要認真全班講解,個性問題單獨解決,絕不積壓學生學習中的問題。
目前對復習課來說採用學案導學精講精練的復習模式效果還是較好的,而對於新授課來說則應注重基礎、注重規范、注重技能。總之,復習課要體現考點考綱,體現知識主脈,體現規律方法,體現能力的培養,新授課的教學則應體現基礎技能、體現規范與反饋、體現以學生為主體。
三、借鑒別人的東西,是最快的途徑。
應該堅持聽校內外其他教師的公開課或常規課,同學年的教師互相聽課。各級學科帶頭人、備課組長課堂要隨時開放。要充分利用博客和網路這個研討平台加強教師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利用博客發表教學設計、論文、反思、教學方法,開闊自己的教學思維,學習多種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搞好教學課堂的實效。
四、加強課堂上的管理
①組織好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排除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干擾因素。
因為糟糕的紀律之下難以完成教學任務,難以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總聽到很多老師說:「現在的學生越來越難管」,「越來越難教」, 迫使教師總是在課堂上說:「不要講話」『「要注意聽講」等。有時我們老師講課就跟唱催眠曲一樣,下午上課經常睡著一片。因此如果學生有溜號、睡覺等現象,要及時糾正。其實想要控制學生也很簡單,將他們的注意力引導到學習上去。關注每個學生,學生在課堂上的一舉一動都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所以我們上課時一定要設法令學生投入,不讓其分心,緊跟老師。比如講試卷的時候,念完題目後可以問:「這道題該選什麼啊?」讓大家就一起回答。象這種情況讓學生跟著喊一喊,有助於他們集中注意力,也有助於加強對題目正確答案的印象。如果總是悶著頭聽,就很容易走神。不能讓他們埋著頭聽課。要讓學生的眼睛看著黑板、看著老師,耳朵注意聽,手要在書上做記號、口要大聲朗讀、記憶。就像打麻將。麻將是我國國粹,也是利用「五到」的典型。首先,眼到,所謂「看著手裡的,盯著鍋里的」,兩隻眼睛肯定不閑著;手到,洗牌、砌牌、摸牌、吃碰杠胡,樣樣都要動手,有的人連摸牌都不用眼睛看,只用拇指在上面一摸,就知道什麼牌了,這也是一種本事;口到,打麻將就圖個熱鬧,一邊打一邊埋怨手氣差、侃侃家常自然是免不了的,尤其是逢年過節親戚朋友見面,有什麼事情就都在牌桌子上就說了,玩麻將反而成了一種形式;有人開口就有人聽,耳到自然不在話下。最後,心到,打牌自然要算牌,什麼是生張什麼是熟張那是一定要計算清楚的,不然自己聽了牌胡不了,還光給人家點炮就損失慘重了。有了這「五到」,你看有幾個人打麻將不專心致志的?不僅專心致志,而且精力旺盛,越打越精神,熬個通宵都不成問題。人感到精神勞累,往往不是由於工作時間長,而是由於想的事情太多、精力分散所致,真正跟打麻將一樣集中精力做某一件事情,很難感到勞累。這就是「五到」的神奇效果,雖然用打麻將來跟聽課做對比有些不倫不類,但它們的原理是相通的:其實就是把你的全身感官都調動起來,投入到某一件事情中去。這樣,才能真正的提高學習效率。所以我們要想要成績,你就得想辦法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願意學習。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們要有「不管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的思想。什麼方法只要有效就行,學生能學到東西就行。
②千方百計要讓成績差的同學考出好成績,盡量不讓他們拉後腿。最好是能穩定住他們的情緒,想辦法不讓他們在考試中落隊。其實所謂的補差,首先是「治懶」,差生之所以成為差生的原因首先是「懶」,包括思維上的懶和練習中的懶。思維上的懶常常表現為學習過程中的心不在焉、注意不集中;練習中懶的表現為練習速度慢,拖拉等,針對以上情況,分別要施之有效的措施,例如在課堂中加強「快速提問」,增加提問的密度,把一些略簡單的問題請差生回答,讓他們形成一定的自信心;課堂作業堂堂清,我們要嚴格監督,不能讓他們有拖拉的機會:例如學生的課堂練習必須檢查或者抽查,發現完成情況不好的、交白卷的都要給予處罰。這種處罰既不能傷害他們的積極性,還要讓他們挺難受,挺累的,讓他們感到還不如寫題了,下回就不想再受這種折磨了,當然,如果我們做不過來還可以請班主任配合,但是千萬不要打和罵,別跟他們對著干,要講法和藝術。其次他們的分數低,往往是在知識、技能掌握上存在缺陷,或者是記憶不牢,或者是理解不透,或者是應用不熟練。想提高成績還是讓他們回歸課本,課本是法寶,讓他們抓住書本框架,背熟目錄和小標題。因為背熟目錄才能建立知識點之間的深入聯系,為知識的遷移和運用奠定基礎。課本上的基礎知識是學好本學科的先決條件,絕對沒有什麼捷經可走,這些東西記不好,就學不好歷史。再難的題目也無非是基礎東西的綜合或變式。
③眼看千遍,不如手過一遍。
必須讓學生記筆記,讓學生動起來。我們所說的筆記一般分為三種:即課文中劃符號,課文旁寫評或注,還有課堂筆記。學生在聽講的同時,需用紅筆或彩色筆在課本上勾畫各種符號。學會在課本上作符號寫批註,既可以使學生聽講時思想集中,提高效率,加深印象,方便記憶,也可以使學生學會學習,突出要點,把書由「厚」變「薄」;還有利於今後復習,翻開課本,重點難點和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加工等立刻展示在面前,從而引起對舊知識的回憶,增強了學習效果。
可是很多學生也讀了這么多年的書,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做筆記。我們經常發現有很多同學,筆記記得非常認真,還拿一個非常好看的本子記,你翻開他們的筆記本,有時比我們老師的講義還規范。但他們的成績卻不見得好。原因很簡單,課堂上認真聽課才是核心,筆記只是輔助手段。筆記應該記得比較簡略,自己能看懂就行了,一邊聽講一邊埋頭記筆記,老師講的東西全記在紙上,腦子里卻是一片空白,這樣本末倒置,學習效率怎麼可能提高呢?所以記筆記應該只記重點要點,要爭取在心裡把它弄明白,老師一邊講,要一邊動腦筋想想為什麼。如果是我們老師要求記的,最好給學生時間。這里我說一下:我個人認為筆記還是抄錄在書里比較好,方便和課本知識緊密聯系。這樣在考試中方便查找和分析,與基本知識點相對應更准確,進而不失分。
五、無論怎樣高效,最直接的檢驗結果還是體現在試卷上。要答出一份滿意試卷,培養答題技巧非常重要,讓學生掌握各類題型的特點和解題方法,訓練他們的應變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狠抓審題能力的培養、答題技巧與規范性訓練。
選擇題重在正確率,選擇題在考查歷史基礎知識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覆蓋面廣,能比較全面地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記憶能力和幾乎所有層次的思維能力,所佔分值比重大。從近年的試卷看,選擇題的難度值低,避免這部分的失分將有助於提高整體成績。解題時,須要求學生讀懂題意,抓住題乾和題中的關鍵字。其後,運用正確的方法解題,如運用直選法、排除法、比較法、分析法進行選擇極為有效。
材料解析題重在方法,解答材料解析題要遵循幾個步驟:先看設問,再根據設問有針對性地讀懂讀通材料,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最後按設問要求結合教材分析解答問題。解題時,讀懂發問很重要,比如「根據材料」,就說明答案基本上在材料中可以直接找到;「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 則要求先找出材料與教材的契合點,然後依託已知材料知識和藉助課本知識進行解題,答案基本在書上。此外,還應要求學生注意看分答題,堅持問什麼答什麼,語言簡潔准確,不必像問答題一樣展開回答。
列舉題重在仔細,答案要准確、完整。適當運用目錄、大事年表或歸納的資料。
這里還要注意應努力避免「兩不」問題
所謂的「兩不」,就是學生尤其是好學生易犯的錯誤:「會而不對,對而不全」。
有的學生基礎都不錯,拿到一道題目並非束手無策,而是在正確的思路上,或考慮不周、推理不嚴,或書寫不準確,最後答案是不完整的甚至是錯誤的,這叫「會而不對」;有的學生解題思路大致正確,但丟三落四,不把話寫完整,這叫「對而不全」。例如寫錯別字、不寫單位名稱等丟分現象。因此,會而不對,令人惋惜,對而不全,得分不高. 我們培養高分的好學生,更要培養好考生。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腦子能夠快起來,說得實際一點就是做題的速度能夠快起來。但這種心理造成的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因為一味的想做得快一些,結果慌里慌張,前面的題還沒有思考清楚就去看下一道,做得越快錯得越多,不會做的題目還是不會做,連原本會做的也做錯了。古語有雲「欲速則不達」,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快腦不等於著急,要想快,首先要「慢」。細節決定成敗,學習「由不會到學會」是一個過程,再由「學會到做對」又是一個過程。後一個過程的完成需要付出更為細致艱辛的勞動,考試的成敗就看這些細節,要想把看似簡單的問題完成得完美,關鍵不是考試時的仔細、認真,而是要求學生平時對自己存在問題的較真,對平時練習中的失誤,要小題大做,不僅要分析失誤的原因,還要讓他們將這些失誤記錄在錯題本上,找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並再三反思,保證下次不再出錯,不能讓他們用「粗心」二字一帶而過。書寫要規范,答案要准確精煉,要努力做到「會又對、對又全、全又美」,這也正是我們孜孜以求的!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好學生在考試中「會而對」。
六、養成復習錯題和典型例題的習慣(這種方法最好在好學生中提倡)
錯題是學生學習的薄弱環節,我們常說要貫徹「三個本」的概念:就是課本、筆記本和錯題本。其中筆記本和課本用來理清知識的思路,可以合在一起,錯題本用來理清解題思路的。因此我們應該提倡學生在平時學習中,用一個錯題本來整理錯題。每次考前要把自己以前的錯題拿出來再認真的看一遍,理清解題思路。中考中的題目基本都是新出的,但是它的絕大部分題型不可能是新的,大多數知識點也是練習過的基礎知識,只要我們復習好了錯題和典型例題,大部分題目都可以不用花什麼時間去思考就知道怎麼做了,節約大量的時間來檢查。整理錯題,是對所學知識的一次總結,在總結中前進,沒有總結,只能停滯不前。整理出有價值的錯題好題,總結出學習經驗,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高效課堂是在我們教師的不斷探索、實踐與反思中才能形成,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希望我們的歷史老師成為高效課堂的實踐者,新做法的嘗試者,因為機遇永遠屬於有準備的人。
最後我再特別說一下初三的復習,怎麼做效果更好一點。
初三歷史復習課教學應該有規劃、系統地進行,復習課的質量必須全面提高。既要注重歷史基礎知識的掌握,更應注意歷史知識的整體、系統把握,注意學生能力的訓練。但不論歷史中考怎麼考,萬變不離其宗的是日常教學要有思想、靈魂,復習指導要有方法、策略。
第一階段,全面、系統復習,注重基礎知識的落實。
鑒於初一、初二師資力量缺乏,學生所學歷史知識甚少,在這個復習階段更要依據課本逐冊、逐課、逐節全面復習,但要注意不要搞成上新課,重點內容一節課仍上一課書,必要時當堂消化落實,非重點內容則上到哪裡就停在哪裡,下節課再接著上。上課要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效率,要盯住學生,隨時檢查學生書上劃書記筆記和課後練習及知識的鞏固情況。也可以讓班主任配合,決不能讓學生落下,或學夾生了。
第二階段,主題(單元)歸類復習,注重主幹知識和重點知識的落實。
這一階段的復習,一方面進行綜合復習,突出重點知識。既要有一定的跨度,又要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要抓住中心,以點帶面;另一方面要進行強化訓練,要麼以單元為單位定期自出試卷,通過練題、講題,對學過的知識進行消化和鞏固。要麼將重點知識具體化,分主題(單元)讓學生熟讀、記憶,逐人、逐題落實;理清線索,讓同學結合學校自編資料跟著一起復習一遍,主要是已考過、經常考、以後可能會考的基礎、重點知識,書本由「厚」變「薄」,知識躍然腦海中。這時期採用上當教學法挺有用的。在教學中不要怕學生錯,不要處處不放心,老是抱著、扶著學生走。要給學生思維沖擊,在出試題時有意設計點小陷阱,誘發出學生易犯的錯誤,不要在練習前去指導、提示或暗示,而是在練習後的講評環節中讓學生去分析和認識各種錯誤的原因。讓學生的錯誤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實際上就能顯露了學生學習中的缺陷,再通過講評糾正,學生掌握的知識就更扎實了。
第三階段,關注焦點、時政熱點和重大周年紀念,小專題、針對性復習。
為了把教材學活、用活,還需要打破體系,比較對照,縱橫聯系,進行一些小專題的復習。同時,歷史是為現實服務的,學習歷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解決現實現世問題。近年中考試題均涉及時政熱點問題。
在整個復習過程中,要以教材為根本,以學生為主體,狠抓知識的落實是關鍵。強調朗讀的重要性,要全面系統地指導學生讀書,做到「五看五抓五性」,即看目錄、看標題、看正文、看圖表、看材料;抓基礎、抓線索、抓主幹、抓重點、抓落實;啟發性、互動性、整體性、針對性、計劃性。知識不可不記,也不能全部叫學生死記硬背,而要融會貫通,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歷史,必須要「死」去「活」來。有些知識點,只能「死」記。考試時,才能更快更好地把記往的知識靈活運用,這就是所謂的「死」去「活」來。「翻餅烙餅」。學習猶如「烙餅」,需要翻幾個個兒才能熟透,不翻幾個個兒就要夾生。記憶也需要強化,不反復強化也難以記牢。因此,總得兩三遍才能完成。惟其如此,方能教有所獲,學有所得,使學生們在今後的中考中取得好成績。
⑻ 如何打造中學歷史教學高效課堂
一、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提高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盡可能地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擴大課堂教學的容量,形象直觀地展示歷史事實,努力變過去單一的講授為多元的論證,不僅是讓學生知其然,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知其所以然,變傳統的被動接受式學習為積極主動地參與和探究式學習。
如學習「新航路開辟的經過」時,可以引導學生邊聽邊議,列表歸納,動手在地球儀上畫線,或者扮演航海家講述故事。這樣,就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點燃學生的創新之火,學習效果自然提高。同時,教師在語言上應該多一些激勵,少一點責備,在講課時多一些微笑,少一點嚴肅,這樣能讓學生心理放鬆,保持學習的熱情。
另外,現代中學生接受信息多,視野開闊,求知慾強,知識面廣,往往不滿足於教師的照本宣科、復述歷史教材。在教學中,教師應拓寬、深化教材內容,使知識連貫,有廣度、有交叉,引導學生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歷史現象,解決歷史問題。教師要提倡學生大膽質疑傳統的結論,藉以激發興趣。如對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般是肯定它的文物價值,但聯繫到學過的商鞅變法,就能透過兵馬俑,反映秦國富國強兵、吞並六國的歷史真實;同時,將兵馬俑嚴陣拱衛秦始皇陵這一形象進一步擴展開來,與秦朝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聯系起來,從而說明始皇陵兵馬俑也是秦朝皇權至尊在陵墓儀制和人力物力方面耗費巨大,與秦朝的苛政、暴政聯系起來,從而揭露秦朝速亡的根本原因。這樣,可使學生的思維向多個方面擴散,化單調為豐富,興趣盎然地學習歷史,提高學習效率。
二、嘗試分層教學
由於學生的基礎不同,加之歷史學科的前沿知識千差萬別,如果教師在教學中不加區別地統一要求,就會使部分學生對歷史越來越不感興趣。因此,教師可以嘗試採取分層次教學的方式,照顧各類學生。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上應「鋪設階梯」,降低難度,分解難點,照顧學困生。介紹新知識時盡可能聯系舊知識,在舊知識的基礎上滾動拓展,以舊引新、以舊帶新,這樣,既便於學生復習舊知識,彌補學困生的知識斷層,又有利於學習新知識。課堂教學問題的設計也要有層次感,難度比較大的問題讓高水平的學生回答,基礎性的的問題請學困生來回答,回答正確的要及時表揚,使其體會到成功的快樂,繼而保持學習的興趣。比較復雜的問題,可以讓學生分組討論,回答不正確時教師啟發鼓勵一下。課堂上,教師要重視各類學生的信息反饋,讓學生感覺到教師對大家的關注,自覺地參與課堂學習過程。教師應根據學生上課的面部表情和回答問題的表現,及時調整講課的節奏和知識的廣度、深度。進行課內練習時,應當照顧全體學生,同時要更多地提問學困生、輔導學困生,以便及時發現學困生存在的問題,當堂解決,防止學困生知識日益落後,失去學習信心。這樣,各類學生都有機會得到教師的指導,討論發言,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率。
三、培養創新意識
歷史教材中提出的問題,一般來說教材中已給出了答案。要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得從教材沒有提出的問題中去尋找問題,要鼓勵和誘發學生善於發現問題,把學生的心理觸角引向未知的世界,使之迸發出智慧的火花。例如:在學習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比較,梯度設問,層層推進。如果設計「日本為什麼投降?打敗日本的主力是誰?」這樣的問題,學生很容易答出是中國軍隊,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是打敗日本的主力。然後,再進一步設計「假如盟軍沒有參戰,日本也沒有過高地估計自己,去發動偷襲珍珠港戰爭,我們的抗日戰爭還要堅持多久才能取得勝利呢?」這種問題,可能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展開討論,最後得出的結論是:打敗日本侵略者,迫使日本投降的主要力量是盟軍的聯合力量;但是,中國人民是中國大陸上抗擊日軍的主力,中國人民八年艱苦抗戰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總之,只要我們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根據實際,積極探討新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就可以構建起高效率的歷史教學課堂,幫助學生在歷史學科的學習中,逐步培養起興趣,突破思維定勢形成發散思維,提高歷史學科的綜合能力。
⑼ 如何創建初中歷史高效課堂
構建歷史學科的高效課堂的技巧:
一、師生關系融洽化
「就教育教學質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很重要的一點是看師生之間的關系如何?」這是著名教育家贊可夫經過多年研究得出的結論。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課堂之中和課堂之外師生關系的好壞。融洽的師生關系有助於創造和諧的課堂氣氛,這需要教師在主觀上做積極地努力。教師要做學生的貼心人,要了解他們的心理特點,關心他們的學習﹑身心健康,體諒他們學習中的難處,尊重學生的思想,善於激勵他們。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面對成績參差不齊的學生,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思想,不要挫傷他們的積極性,尤其對成績較差的學生,教師的態度要慎重﹑委婉,不能放棄對他們的努力;教師要努力尋找他們的閃光點加以鼓勵,幫助他們樹立信心;給他們介紹一些好的學習方法,和他們建立一種融洽的關系。師生的融洽關系使學生感覺到課堂氣氛輕松,表現出願意配合老師的教學,從而使教與學的活動得到良好開展,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二、目標設置合理化
課堂教學目標的設置要切合實際,符合學生發展需要,使目標處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教師在設置三維教學目標時,首先要研究課標,准確理解課標要求,根據課標要求再把握教材,分析挖掘教材,找准「課標」與「教材」對教學目標的要求。其次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要適合學生的學習需求,目標應明確具體,而且可操作、能達成。例如學習八年級上冊第一課《鴉片戰爭》時,我們可將目標設置為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了解和認識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給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並由此發動侵略中國戰爭的基本史實;掌握林則徐維護中華民族利益,進行虎門銷煙的壯舉;認識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對中國的影響。當然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切忌追求面面俱到,顯得冗長繁多,難以實現。最後還要根據學生的差異性制定分層目標,關注弱勢學生,從最後一名學生做起,只有人人都獲得進步和發展的課才是高效的課。
三、課堂教學情景化
高效課堂教學結構應該是「在情景中展開,在活動中推進」。由於歷史知識有過去性的特點,不能再現,更不能重演,所以這就需要教師創設多種教學情景,讓歷史課堂教學情景化。教師要利用各種教學手段滲透情感,通過對圖片、電視、多媒體課件的展示和學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動、逼真感人的氛圍,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地喚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身臨其境,從而讓學生這種氛圍中去感知和探究歷史。如在教學《明清的八股取士和文字獄》時,教師可以針對教學內容布置學生課下查找資料,編寫活動劇本——把看榜人不同的表情、動作展現出來,讓學生在表演中感受八股取士禁錮了學子的思想,既損害了儒學本身的發展,也阻礙了中國古代科技文化的進步。其直觀感受遠遠超過了教師的平鋪直敘。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的方式:如讓學生走上講台當老師,就某一個專題的分組開展辯論賽,編排和表演歷史短劇,學唱歷史歌曲,編寫家庭史、社會史,舉辦故事會,撰寫學生小論文等等,這些都會讓學生感到有趣,也就會讓他們主動地學習歷史知識,最終達到教學的目的。
四、教學內容問題化
古人就有「不悱不啟、不憤不發」之說。高效課堂的教學內容必須問題化,即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是教學的起點,又是教學的歸宿,要在知識的關鍵點、能力的增長點和德育的滲透點設計一些有價值的綜合拓展等方面的問題。例如在學習七年級上冊第八課《秦的統一》時,設計以下問題進行探討:1、秦統一了哪些方面?又有哪些具體措施?你最欣賞哪項措施?並說明理由。2、秦統一的各項措施有怎樣的作用,又有哪些措施現在還在起作用?這種開門見山,從學習的課題入手提出問題,直入要害,緊扣重點,突出重點,教學便可以事半功倍。當然也不可過度設問、泛泛而問或無疑而問,因為過猶不及,無效提問會大大削弱教學的有效性。教師設計問題要具有探究性、開放性、貼近學生的實際,真正使教學內容問題化、問題答案要點化、要點內容條理化。
五、教學方式多樣化
高效課堂應實施以探究式學習為主體的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應該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狀況及教學條件選擇最佳教學方法。提倡教學形式的多樣化,積極探索多種教學途徑,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教育資源,提供多種輔助性教學材料,以利於教學方法和學生學習方法的改進,特別要為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提供良好的條件。例如:開展課堂分組討論,舉行辯論會,舉辦歷史講座、講演會,對歷史上人物和事件進行評價,參觀歷史博物館、紀念館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考察歷史遺址和遺跡,鑒賞並仿製古代錢幣、兵器、農具、服飾等歷史文物,編演歷史劇,觀看並討論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撰寫歷史小論文等。 六、課堂小結條理化
高效歷史課堂中的課堂小結是對整節課堂內容的高度概括,是對本節課知識要點的歸納總結。在課堂小結中一定要通過歸納、概括使整節課的內容系統化和簡潔化,結尾歸納,條理分明,便於學生理解、記憶。當然,這里的歸納可以是傳統的教師總結,如通過幻燈片或電腦設計條目清晰的表格都可以起到較好的效果,也可以是在「以生為本」的理念引領下,可以給學生更多的機會,讓學生作「本課小結」,列出「本課小結」中各要點所包含的知識細目,並勾勒出全課的知識體系,便於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從而大大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
總之,構建歷史高效課堂,必須功夫下在課前,組織落實放在課中。
⑽ 如何實現初中歷史課堂高效教學
新的課程目標要求我們的歷史教學要使學生逐漸了解中國國情,理解並熱愛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形成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感,初步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逐步樹立為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類和平與進步事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新的課程目標體現了歷史學科的特徵,涵蓋了學科教學的所有目標和內容。
針對當今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的力量在各國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針對當今初中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相關素質和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乃至態度、習慣等相關因素,筆者認為完成歷史教學的任務,實現這樣的課堂教學的目標,仍有一定的難度。如果不去努力創造條件,實現歷史課堂教學的高效,那將枉費了事業,毀壞了我們的學生。在我們平時的歷史教學中,人們普遍的印象,學習歷史就是讓學生去死記硬背。這是一種陳舊的觀念,如果死抱住這種觀念不放,我們的課堂教學只能是死水一潭。
筆者多年從事初中歷史學科的教學,在平時的教學中樂於探索、善於積累、勤於反思,深深感到新的發展時期的歷史高效課堂必須努力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理解課程性質是歷史課堂教學高效的重要前提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准》提出:「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增強愛國主義情感,繼續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解讀課程標准對歷史課堂情感的闡述,我們不難看出歷史學科的教學所肩負的重任。我們必須深刻地認識到: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維系我們華夏兒女的精神紐帶,更是實現中華民族更偉大的發展所必需的精神紐帶。
我們也必須深深地體會到:我們必須從培養和弘揚民族精神、提升民族凝聚力的高度看待我們的歷史教學,又要把其看作是一項培養和弘揚民族精神、提升民族凝聚力的奠基性的艱巨的工程。所以我們在平時的歷史教學中,既要緊扣歷史教材的特點,又要緊密聯系現實生活乃至時代發展的迫切需求,讓我們的學生知道我們中華民族精神的偉大作用及深刻內涵,尤其注意培養學生的民族凝聚力,弘揚提升其民族精神。
如在我們平時的歷史教學中,不能忘記現在的學生將來都要是走上工作崗位,無論將來他們從事怎樣的工作,要做好自身的工作都必須具備獻身的精神。在我們平時的歷史教學中也不能忘記誠信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道德標准之一。我們的學生將來都要融入社會生活,他們也都要成為社會的一分子,豐富的社會生活,濃烈的社會色彩,需要我們的學生去創造。在我們平時的歷史教學中,我們也同樣不能忘記通過歷史學科的教學去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無論怎樣的經濟發展都要維系著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二、引領學生動腦思辨、動手筆耘是歷史課堂教學高效的左右翼
歷史課程的教學離不開培養學生發現歷史問題、分析歷史問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諸多能力其形式應當是多方面的。但筆者以為引領學生動腦思辨、動手筆耘則最為重要,它是我們歷史學科高效課堂教學的左右兩翼,它的發展能夠拉動諸多行為的發展。這里思辨是基礎,而筆耘則是補充、提升、發展。因此在歷史學科的教學中我們必須重視引領我們的初中學生在思辨的基礎上去筆耘,即訓練學生圍繞認識、分析、解決歷史問題去寫小論文。這就要求我們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首先應設法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這興趣的激發,不是隨心所欲的,既要講究科學又要講究藝術,尤其要注意小論題的吸引性以及可操作性。要首先讓我們的學生有得寫,讓他們跳一跳就能夠得著,切切不可令其高深莫測。其次則是設法讓我們的諸多學生努力增強筆耘信心。應當說不少學生由於思辨不到位,材料不充實,筆耘功底也比較差,他們還暫不可能寫出質量較高的歷史小論文來,因此作為教者必須作有心人,收集與學生生活實際相關、生動有趣、短小精悍的歷史小論文,引導學生去認識小論文中出現的作者觀點以及作者觀點的呈現方式,引導學生去創新小論文的論證方式、文章結構的語言特色等。再其次就是讓我們的學生去綜合探究。學生寫不出像樣的歷史小論文尤其顯得干癟的主要原因是論據還不夠充分,是其思辨探究單一所致。因此我們必須設法引領我們的學生去綜合探究,極力地鍛煉學生,讓學生得到認識歷史、適應歷史的實踐,讓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得到互動中思維火花的碰撞,使其在歷史小論文的寫作中得到進一步的明晰和成熟。
三、尊重學生見解是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積極踴躍高效思維的橋梁
歷史這門學科本身就是對人物活動和重大歷史事件的記敘,雖然帶有作者乃致於編者的傾向性,但真實性仍然是其基礎。而學習歷史一定意義上講需要我們去引導學生發表自己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見解,進而提高認識能力、分析能力、評價乃至於評判能力。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們總不難看到學生的評判有著許多不中肯的地方,導致這些的原因應當說也是多方面的,有學生歷史知識淺薄、社會閱歷很不豐富所致,也有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不強所致,更重要的是相關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受當時社會的局限或者本身的是非迄今仍有爭議。諸如此類的原因從某些意義上講也就繞化了我們的學生,導致對其歷史人物和事件的評價存在「先天性」的不足。如果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不從理性的角度去對待學生的這些評判,而是草率了事地用前人的、先人的、聖人的見解去否定我們學生的見解,那就是對學生個體不尊重的表現,同時也是對科學不尊重的表現,更是對課堂教學本身的不尊重。所以歷史教學,我們必須把尊重我們的學生看作是我們課堂教學的第一要務,只有這樣才能使得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加充盈活力,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得我們的課堂更具高效。所以當學生的見解稍有偏離時,我們可以去循循善誘,當學生的見解發生錯誤時,我們可以暫不對其表態,讓其表達自己的意見,待時機相對成熟時再跟其進行探討。這樣既可使得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掌握知識,又能逐步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去看待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同時很好地融會我們師生之間的關系,促使學生樂意學習多年來被人們忽視的初中小科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