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唐詩選修課老師要求寫一篇跟唐詩有關的小論文,求題目~ 具體點,范圍太廣了我懶得想題目……
關於唐詩發展的研究
Ⅱ 淺談古詩詞教學中如何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一、充分向學生展示教材內古詩詞的美,養成學生良好的審美情操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不僅意境優美,而且形式豐富多彩,朗朗上口的古詩詞,展示出中國傳統文化生活、軍事、道德等多方面。因此,在按照課程標准要求學生背誦簡單易背的古詩詞時,還要深入挖掘古詩詞背後所滲透進的傳統文化,諸如《竹石》《石灰吟》表現了古人艱苦卓絕,無論多麼苦難依舊奮斗不息的堅韌品質。而陸游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又充分抒發出詩人極渴望報國的優秀精神品質。
因此,通過提升小學生的審美情操,反過來向小學生滲透傳統文化教育,不僅能讓學生學到更多知識,還能對古詩詞,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獨立自主地去了解中國傳統文化。
二、向學生推薦優秀的古詩詞作品
古時,有專門的童蒙詩給兒童背誦,《詩經》更是長年累月的背誦,作為古人生活的一部分,這樣無可厚非。現代生活,由於生活方式已經轉變,沒有必要非常刻意地不顧小學生的身體心理生長發育特徵,而專門列出長長書目讓小學生刻板地去背誦。不過依舊可以通過介紹古詩詞來幫助有能力的渴望提高自己的學生不局限於課堂內的種種限制,介紹些能夠被小學生理解比較簡單的古詩詞,比如,《詩經》《唐詩三百首》等等書記,像白居易這種淺顯易懂的詩人,可以盡量多介紹些,從而使得學生在課余時間充分感受中國古詩詞,並逐漸被蘊含在古詩詞中優秀的傳統文化所打動,並最終傳承下去。
Ⅲ 教學論文《關於小學古詩詞教學的幾點思考》
小學古詩詞教學的幾點思考
古詩詞是中國五千年歷史文化的瑰寶。古詩詞在小學語文教材中也佔有一定的比例。如何進行古詩詞教學,筆者有一些體會。
一、 激情導入,激發詩趣
1. 朗讀導入。朗讀不僅能培養人的語感,也能給人帶來心靈上的震撼,它是一種心靈與文本的溝通,也是情與詩意的完美交融。如果在上課之初,以美的朗誦開場,首先給學生一種獨特的審美感受,學生就會情不自禁地隨著詩詞的情感波動而心動,隨著朗誦語調的抑揚而情涌。學生只有在欣賞和陶醉中才能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朗讀內容可以是學過的古詩詞,也可以是與要學內容相關的古詩詞。描繪春景的,思念親人,思念家鄉的,表達愛國熱情的,寫花的,寫草的,寫月的……小學生能吟誦許多首,教者只要引導及時到位,就能收到效果。如教學《江南春》時,可讓學生回憶描寫春天的詩句,讓學生背誦《春曉》,當一首首優美的詩句從學生口中流出,他們也融入春天的美景中了。
2. 畫面導入。蘇軾曾評王維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教學古詩詞時,可以用圖畫導入新課,增強直觀感。小學教材編者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在每首詩篇中都配上一幅精美的插圖,這些插圖都能抓住詩中情景,引發學生聯想。教學前展示這些插圖,讓學生從插圖中產生學習興趣,也不失為一種方法。如古詩《村居》的教學,插圖是一幅美麗的春色圖,畫中孩子們放風箏的天真爛漫情趣尤能激發學生的表達慾望,從而引發學詩興趣,順利地進入古詩的學習中。
3. 詩詞導入。即以熟悉的古詩詞句導入新篇學習。每位小學生頭腦中都儲存有一定的古詩詞,有些學生在一年級時就能背誦許多古詩句,雖然他們對背誦的古詩詞內容並不太理解,但潛意識中總有一種或模糊或粗淺的認識,這種認識在學習相關篇目時就會不自覺地涌現出來。如在教學張志和《漁歌子》這首詞時,請學生背誦胡令能的《小兒垂釣》進行對比,都是講釣魚的,但張志和的釣魚與小兒的釣魚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同樣寫釣魚,風格差異較大,由小兒的天真引出張志和的失意,強烈的落差能引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4. 故事導入。古詩詞雖然來源於生活,但是學生離古詩詞作者的生活非常遙遠,要想讓學生一下子就進入古人的世界是不可能的。而故事導入應是一種切合實際的方法,因為沒有哪位小學生會抵觸新奇有趣的故事。其實只要教師用心,每首古詩詞都蘊含一個生動的故事。如果用古詩詞的故事導入,就能很快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進去。如《石灰吟》《春曉》《清平樂・村居》等古詩詞,或本身就是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或在作者的背後藏著一個動人的故事,只要給學生充分的預習准備,讓他們搜集相關的資料,進行充分的交流,學生說不定就會對新學的詩詞有獨到的見解,對詩詞背景的認識也會更加深刻。
二、 吟出韻律,吟出深情
1. 吟出韻律。押韻好的詩詞,讀起來鏗鏘有力,產生一種回環往復的感覺,這就是韻律美。不同的詩詞作品,有不同的押韻,會形成不同的氣氛,傳達出不同的情感。我們朗讀詩詞,也應將詩詞獨有的韻律美傳達出來。只要我們稍加留心,就會發現一般古詩詞都有明顯的韻味。如《清平樂・村居》中的「草」「媼」「好」,都押「ǎo」韻,讀起來順暢自然。這樣的例子很多。如今許多古詩詞已被譜成優美的歌曲,學生可以在學習過程中吟唱。學生在吟唱過程中會產生特別的美感,也在無形中增強了學習興趣和記憶能力。只要教師善於設計,用心組織,詩詞的教學其實也能達到詩情畫意般的音樂境界。
2. 吟出深情。詩詞是一種最適宜朗讀的文學形式。它的基本特點就是有強烈的感情、豐富的想像、深邃的意境、優美的韻律。因此,我們朗讀時,就應該通過豐富的想像,再現詩人詞人的感情。詩詞是抒情藝術,無論是抒情詩詞,還是敘事詩詞,甚至哲理詩詞,只要是成功的作品,裡面必定奔涌著作者澎湃的激情,蘊含著作者的縷縷情思。無論是思念家鄉、親人的《靜夜思》《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還是表達朋友情深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別董大》,抑或是托物言志的《石灰吟》《墨梅》等,都深藏豐富的情感。教師要善於指導學生走進作者心境,把握住作者的情感脈搏,讓自己的思想和詩人、詞人的思想融為一體。這樣,朗讀者才能與作者產生共鳴。
三、 明白詩理,升華詩意
1. 找詩趣。學習散文我們喜歡引導學生找出「文眼」,其實古詩詞也有「眼睛」,只要在學習過程中找到它,就能順利把握情感基調,悟出作者的思想精髓。「眼睛」是詩詞的中心,是詩人要表達的「詩理」。「理」其實是和「趣」相連的。有時我們在引導學生進入詩詞意境時,會讓他們無形中享受到一種樂趣。在詩人營造的趣味中習得其意,進得其境,顯得順暢自然。如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一詞,向我們描繪了富有鄉村田園氣息的情景。詞中的一戶人家二老融洽,孩子孝順,老有所養,少有所事。這首詞只要細細玩味,我們就會發現「趣味」無窮。「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的親切與溫馨,「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的可愛活潑,都融於一個「醉」字中,「醉」字就是「詞眼」,字里行間也無不讓人感覺到詞人對勞動人民的熱愛,對田園生活的嚮往。在這樣的生活里,有鄉村美,也有鄉村趣,更有鄉村樂。
2. 融詩情。詩是以文字體現情感,沒有詩人真摯濃烈的感情,就不可能產生動人心弦的詩詞。如陸游經過長期戰亂流離生活的體驗,凝聚起深切的愛國激情,從而寫出飽含血淚和期望的《示兒》一詩。又如李白經歷了十五個月的流放生活後重獲自由,懷著難以自禁的喜悅,寫下了《早發白帝城》一詩。再如,李白觀賞了陽光照耀下的廬山瀑布凌空直下的壯麗景觀,心中勃發出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無限熱愛,寫下了《望廬山瀑布》一詩。可見詩詞歌賦都是作者「情動而辭發」之產物。
3. 悟詩理。我國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詩篇,也留下許多至深哲理,讓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在吟誦詩詞歌賦時不斷成長成熟。語文教師必須幫助學生提高對古詩詞的感悟力。如葉紹翁《游園不值》中的「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朱熹《觀書有感》中「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中「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過躬行」。還有,李白《將進酒》中「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這些深含哲理的詩詞都是教師教學時必須讓學生理解的,學生只有理解了才會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
Ⅳ 畢業論文(淺談唐詩的興盛)
詩歌進入唐代,文質彬彬,蔚為大觀。三百年間,詩家輩出,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這些輝耀千古的巨星之外,還有「初唐四傑」、陳子昂、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劉長卿、韋應物、李商隱、杜牧、溫庭筠等等數不清的璀璨的星星。可以說上自帝王將相,下至士子僧尼。三百年間,名篇浩瀚,據不完全統計,有五萬五千多首。詩歌反映生活面之廣闊,內容之豐富,情感之飽滿,技巧之純熟,音律之嚴整和諧,達到前所未有,後人也難以攀越的高度。詩在唐代,是一個鼎盛的時代!一個黃金的時代!
然而,關於唐詩興盛的原因,卻沒有一致的見解,雖爭論不斷,然難歸於統一,其觀點主要有下列數種。
劉大傑《中國文學發展史》(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提出了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 詩人地位的轉移。認為唐詩的內容之所以豐富,涉及到各個方面,一方面是因為詩人的地位有了變化。唐以前的詩壇大部分掌握在君主貴族手中,而唐代詩人大多出自民間,他們都有豐富的生活經歷並對現實社會有深切的體驗。譬如高適、岑參、王昌齡、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孟郊、張籍、元稹、白居易等等,大都是從窮困或是從流浪中奮斗出來的。「唐代用科舉考試,打破了過去幾百年的門閥制度,使得中下層知識分子,通過考試,可以登上政治舞台。這不僅在政治上反映出進步性,同時在文學上也反映出進步性,這是一個文化普及的解放的新時代。從此被壓迫的中下層的知識分子,在政治上文化上得到自由發展的機會,於是文學的創作,就沖破了六朝貴族文學的束縛,深刻廣泛地反映了人們的生活與感情,豐富和提高了文學的內容與形式。從君主貴族掌握的詩壇,轉移到中下層知識分子的手裡,實在是使唐詩發達起來光輝起來的最重要的原因。」
二、 統治階級的提倡。劉大傑先生舉太宗、高宗、武後、中宗及玄宗為例,說明唐統治者無不愛好文藝音樂,提倡風雅,尤其是在科舉中,把詩歌的創作作為一項考試的內容,使詩歌一門成為「文人得官干祿的終南捷徑」和「青年的必修科目」。這種大力的提倡,使詩歌的興盛發達與普及成為「必然的現象」。
三、 詩體進化的規律所致。六朝開始形成七言古詩和律、絕新體詩,在形式、音律和詞藻各方面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唐代詩人正是在這個基礎上大顯身手,「來完成詩歌本身尚未完成的生命」%
Ⅳ 怎樣應用多媒體優化古詩詞教學論文
古典詩詞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也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髓,許多名篇佳作不僅內涵豐富,具有很高的藝術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詞句優美,韻律和諧,非常適合小學生賞析、背誦,與傳統教學相比,多媒體手段在創設古詩詞教學情境方面更具優勢。它能夠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品讀的興趣,融入詩詞的意境,進入學習的最佳心理狀態。那麼,怎樣充分利用多媒體優化古詩詞教學呢?
一、運用多媒體再現歷史
優美的詩詞,與作者所處時代、生活經歷、文化底蘊密切相關,作為小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障礙。教師採用多媒體手段提供有關時代背景的音像資料,能夠生動形象地展示彼時彼地的歷史狀況、社會動動態,既為教學傳遞信息、鋪墊知識,又使學生更好地貼近作者、理解作者。學李白的《早發白帝城》,可採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安史之亂」的史實音像資料,讓學生形象地感知唐朝天寶年間,李白受到了牽連,在潯陽入獄,而且被判長期流放夜郎的悲慘狀況,之後,教師補充描述道:「次年李白西行至巫山時遇赦,他即從白帝城乘舟返回江陵。在途中寫了這首詩,來抒發詩人遇赦後無比歡快的心情。」設置這樣的背景情境,拉近了學生與詩人的時空距離,幫助學生產生與詩人思想感情相契合的心理情緒,為學好此詩開了個好頭。
二、運用多媒體激活文字
如古詩《山行》展現了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但是本地很少有孩子親眼見過「霜葉紅於二月花」的美麗景象,僅憑教師口頭講解,很難讓學生產生真實的體會。而多媒體的恰當運用就解決了這一難題。教學時,教師先讓學生觀看錄像——畫面上出現了一片深秋的楓林,如詩中所述的美景真實具體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驚喜地發現在夕暉晚照下,楓葉流丹,層林如染,真是滿山雲錦,如爍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還要艷麗呢!教師接著說:「難能可貴的是,詩人通過這一片紅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樣蓬勃的生命力,詩人沒有像一般封建文人那樣,在秋季到來的時候,哀傷嘆息,他歌頌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體現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表現了詩人的才氣,也表現了詩人的見地。這是一首秋的贊歌。」錄像帶給學生美的享受,也激發了濃厚的學習興趣,通過「激活」文字,學生不但理解了語言文字的表層意思,還體會到語言文字的深層含義及感情色彩。
三、運用多媒體動畫激趣
將適用於動畫展示的古詩詞內容做成動畫,能夠極大地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能開啟智慧,增強參與意識。比如教學《漁歌子》(張志和)一課時,可以用flash製成動畫片:西塞山前白鷺在自由的翱翔,江上黃綠色的魚兒歡快地游著,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樣的鮮艷。江岸一位老翁戴著青色的箬笠,披著綠色的蓑衣,冒著斜風細雨,悠然自得地垂釣。一邊播放動畫片一邊讓學生各自用最簡潔,形象的語言概括畫面,再打開課本,與詩人的語言作比較,體味古詩詞語言的生動形象,簡潔合韻的特點。
四、運用多媒體烘托詩境
古詩詞節奏,韻律和諧,具有音樂美;音樂又是聽覺語言,是人類心靈的詩章,二者具有相通共融之處。通過音樂設置情境,能夠渲染氣氛,烘托詩境,奏響詩詞的主旋律。我在古詩詞教學中,經常配合播放《禪院鍾聲》、《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廣陵散》、《陽關三疊》等著名古曲,讓優美動人的旋律,滲透到學生的心靈,更加真切地體會出詩人通過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總之,利用電教媒體輔助教學,能有效地化抽象為具體,變枯燥為有趣,轉靜態為動態,為學生思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氛圍,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更好的開發,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的精彩對接,構建出了一條無形的時空隧道,穿過它,學生們會以敏銳的目光,捕捉到古詩詞閃爍千年的異彩,在古詩詞的天地里心馳神遊。
Ⅵ 怎麼樣在語文教學中融入國學經典
語文教學的崇高使命是引導我們的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傳承祖國的文化,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我國文化瑰寶之一。它能引導學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健康的審美情趣,有益於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良好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
把國學經典有效的滲透、巧妙的融入到語文課堂,讓我們的學生在語文課堂學習中與國學經典零距離對話,既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面,又陶冶了學生的情操,提升語文教學的魅力。
那麼,如何讓國學經典同語文教學相結合呢?以下是我在教學中的一些粗淺看法。
一、課前三分鍾,背誦經典。
我們課本中學到的只不過是滄海一粟。國學經典是祖先為我們留下的豐厚的文化遺產,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去閱讀,去涉獵,去搜集、整理、積累。背誦最有價值的中華經典,讓他們耳濡目染於聖賢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文學、藝術的熏陶,形成自己的品質,在中華經典中成長。
「學以致用」,讀書不是為了讀而讀,應把外部的獲得通過學生主體的消化吸收,成為內部的知識積累,這樣才能真正提升個人的語文素養。教師應鋪設平台,利用課前三分鍾,給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
小小的三分鍾,它的作用不可忽視。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讓學生明白了謙虛使人進步,應該學習他人身上的優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教會了學生讀思結合的學習方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使學生懂得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告訴學生要有責任感,要用堅強的意志來完成自己背負的使命。在展示的過程中,有學生的積累成果,有教師的簡單解說,有同學們知識的相互補充,更活躍了課堂氣氛,也豐富了課堂的內容,情感做人的教育也無形中有了滲透和熏陶。
課前三分鍾的有效利用,引領學生走進經典,領略經典的魅力,豐富自己的人文素養,提升自己的審美和創造能力。
二、解讀文本,滲透經典。
中國古代文學藝術注重意境,強調詩畫同源,通過所寫的文字來展現出意境的畫面,使讀者對其思想產生共鳴。《國學經典誦讀》讀本中的《蒹葭》,文字簡單,畫面唯美,意境朦朧,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把它有效的融入語文教學中,通過意境轉化法的訓練,培養學生把握意境的能力,提高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在賞析詩歌方面能給學生很好的借鑒。
在學習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打破常規的教學模式,不再用問題貫穿一節課的始終,不再以老師的問與學生的答作為課堂的主題。我採用類比的方法,引入國學經典《蒹葭》,通過意境轉化法的訓練,使學生有效的學會這種賞析詩歌的方法,舉一反三來學習《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第一:學習《蒹葭》。
1、教師用形象性的語言進行解說:深秋的早晨,秋風蕭瑟,露水成霜,白蒼蒼的蘆花,漫長、崎嶇的道路,小洲上的伊人,在水邊追逐的他,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創設情境,渲染氣氛。
2、教師描述《蒹葭》的畫面。
教師提示:在描述畫面時,一要抓住景物,二要抓住景物的特徵,三還可加入符合詩歌的想像。
白露秋霜時節,蒙蒙的霧,柔軟的蘆葦,清淺的水,細細的沙,水中的綠洲,一位痴情的少年追求他心中的伊人.神思恍惚,感覺伊人就在身邊,就在眼前,就在不遠處的小洲上,追尋的道路曲折又漫長,但他始終不放棄,不絕望,始終充滿希望,但又始終與伊人隔水相望。
3、教師點撥,學生總結。
詩歌以「蒹葭」托物起興,蒼蒼、凄凄、采採的蒹葭和白露,永遠隔水相望的伊人,共同創造出一種秋水情思,可望而不可即的朦朧的境界,將讀者帶入略顯凄涼的意境之中。、
教師提示詩歌的情感及主旨:
《蒹葭》:每個人都應該有夢想,只有不辭勞苦的去追尋,才可能一步一步的接近理想。
第二、學以致用,用形象性的語言描繪《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畫面,通過畫面的描述把握情感和主旨。
(小組合作,描述畫面)
學生作品:
八月深秋,凄風怒號。衣衫單薄、步履蹣跚的老年杜甫,眼睜睜地看著屋上的茅草被風一點點刮跑卻束手無策。他想撿起刮掉的亂茅以待風停後修繕,可狂風把茅草颳得到處都是,有的掛上了樹梢,有的沉入了塘坳,還有的飄過了江郊……
杜甫無奈地把眼前的一些茅草收拾著,突然從南村跑來一群孩子,他們從老人手中搶過茅草就跑,絲毫不理睬主人的呵斥,轉眼就消失在竹林里了。杜甫倚著拐杖只能嘆息著安慰自己:唉!都是可憐人,就算我送給你們取暖吧……
風停了,黑雲四起,灰濛蒙的天空越來越昏暗,接著下起了雨。這整整一天,他一家人幾乎連飯也沒得吃,只是孩子喝了一點玉米粥,說是玉米粥,只不過是一碗水加了一點玉米面罷了。杜甫躺在床上,想到流亡時,一路上受凍挨餓,再想想其他的老百姓,流離失所連個安身的草房也沒有,他的心更涼了。這時,小兒子被凍醒了,杜甫伸手一摸兒子的被窩,竟像鐵一樣冰冷,仔細一看,還有好多裂縫,可全家人僅有這一件棉被禦寒,怎麼辦呢?雨仍下個不停,屋頂四處漏水,屋裡沒有干處。杜甫佝僂著身子,望著眼前的一切,一股酸澀湧上心頭,不由地祈禱,雨啊,停止吧!百姓已經苦不堪言了!
安史之亂開始後,杜甫憂心忡忡,經常失眠。他暗地裡呼喚國君:你為什麼偏愛美人而不要江山?你為什麼沉迷香夢還不蘇醒?你為什麼貪圖享樂而忘記了黎民百姓?
今夜有淚如雨!誰又能安然入睡?
恍惚中,杜甫眼前突然出身了千萬間寬闊的房屋,無數的貧苦人正歡天喜地地換新居……杜甫笑醒了,才發現是在做夢。杜甫在暗夜中許願:如若夢想真的能實現,那麼我的屋被刮破、人被凍死也心甘情願!可是,回答他的,只有呼嘯的凄風,陰綿的苦雨……
通過畫面的描述,詩歌所展現的所有內容一目瞭然:杜甫的貧困生活,面對群童抱茅的無奈,「屋漏偏逢連陰雨」的深思,「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憂國憂民的情懷生動形象的展現出來。不用教師苦口婆心的講解,全在學生的描述和感悟之中,詩人的濟世情懷和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與博大情懷也悄然走進學生的內心。
經典既融入了語文課堂,又豐富了語文課堂。
三、拓展延伸,重溫經典。
荀子曰:「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積字成詞,積詞成句,積句成篇,積篇成章——積累尤其是語文學習的根本。沒有積累,就談不上語文學習。拓展延伸的環節,就是學生進行大量積累的好時機。
八年級的《雷電頌》是作者描寫屈原在自尊的靈魂遭受最深凌辱、生命危在旦夕之際叩問天地表達自身理想的宣言書。「獨白」以詩意化的語言賦予自然雷電以神力,讓雷電化作手中的倚天長劍,去劈開黑暗,去焚毀這黑暗中的一切,《雷電頌》淋漓盡致,不可遏止地抒發了屈原熱愛祖國、堅持正義、渴望光明、反對黑暗的理想與要求。隨著這篇文章的學習,大家認識了一個愛國詩人屈原,也感受到了他至死不渝的愛國熱情。要想使這個人、這份情深入人心,還要更全面的了解屈原才行。這時就可以通過《國學經典誦讀》讀本,了解屈原的人生經歷,誦讀屈原的名言,走進屈原的作品,在全面把握屈原形象的同時,用誦讀的方法進行大量的積累,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屈原的人生經歷:
屈原(前339~前278)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出身楚國貴族。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楚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懷王十五年(前304),張儀由秦至楚,以重全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奸,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後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於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楚襄王即位後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楚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汩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名言: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離騷)
雜申椒與菌桂兮,豈維紉夫蕙茝! (離騷)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離騷)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離騷)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也。 (離騷)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離騷)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離騷)
了解經典中屈原作品的主要內容:
《離騷》是一首充滿激情的政治抒情詩,是一首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傑作。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話材料,用奇麗的幻想,使詩歌的境界大為擴展,顯示恢宏瑰麗的特徵。這為中國古典詩歌的創作,開辟出一條新的道路。後代個性和情感強烈的詩人如李白、李賀等,都從中受到極大的啟發。
《離騷》在藝術上取得的高度成就,與它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使它成為中國文學史上光照千古的絕唱,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魯迅曾贊之為「逸響偉辭,卓絕一世」(《漢文學史綱要》),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宋代著名史學家、詞人宋祁說:「《離騷》為詞賦之祖,後人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圓不能過規。」這就是說,《離騷》不僅開辟了一個廣闊的文學領域,而且是中國詩賦方面永遠不可企及的典範。
《國殤》,詩歌名,是中國偉大浪漫主義詩人屈原作品《九歌》中的一首,這首詩歌是祭祀保衛國土戰死的將士的祭歌,歌頌了將士的英雄氣概和壯烈的精神,對雪洗國恥寄予熱望,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的高尚感情。
屈原的人生經歷,為我們揭開了自沉汨羅江的原因;「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看到了屈原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所做的努力;《離騷》又給我們解讀了一位偉大的詩人。這些都能給學生獨特的感悟,使屈原這個人物形象徹底走進學生的心靈深處。
重溫經典,多了一份積累,更多了一份感動。
四、單元寫作,品味經典。
八年級第一單元都是有關戰爭題材的文章,戰爭的殘酷,和平幸福生活的不易,對於現在生活在優越條件下的孩子來說,感觸其實並不深。在這種情況下,就決定通過單元寫作來對學生進行情感的熏陶和教育。
任何一種教育,簡單的說教是最蒼白的,是沒有任何說服力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歷朝歷代,許多志士仁人都具有強烈的憂國憂民思想,以國事為己任,前仆後繼,臨難不屈,保衛祖國,關懷民生,這種可貴的精神,使中華民族歷經劫難而不衰。給學生提供一個可以參考的人或是一件事,道理不言而喻,學生自會反思自己的言行,在對比之中達到教育的目的。
《國學經典誦讀》讀本中,岳飛一生精忠報國,《滿江紅》表達了岳飛的衛國之情,他恨不得把敵軍個個都殲滅,吃他們的肉、喝他們的血,對祖國失去大好江山而感到惋惜。在誦讀中,學生的內心自然是激情澎湃的,也會深深的體會到:在國家利益和自身利益相違背時,我們應該像岳飛一樣,捨身救國,將中華民族之大意發揚光大。「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這樣的詩句也隨時會給學生以警醒:我們作為祖國的新一代,做事應當從大角度來思考,努力為祖國發展做出貢獻。
《國殤》中壯士們驚天地、泣鬼神的愛國摯情,無不讓人動容。熱愛祖國的深情,貫串屈原的一生,熔鑄了他的人格,輝映著他的詩品。《國殤》中,詩人激情迸發,放聲歌頌,從外貌雕塑到內心刻畫,對烈士進行了熱誠的禮贊。他們背井離鄉,奔赴疆場,以身報國,義無反顧。他們頭顱雖斷,弓劍未丟,縱死不悔,鬥志猶生。他們忠勇剛強,堅不可摧,英勇永在,浩氣長存。這就是千古以來世代相傳炎黃子孫稟賦崇尚的愛國精神。
跟隨著英雄們的腳步,再一次的感受到他們與祖國同休戚、共命運的深摯的愛國主義激情。在這樣的氣氛之中,定能給學生很好的愛國教育,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情感的教育到位後,再通過寫作把這種抽象的情感轉化為具體的行動,讓學生明白作為一名中學生,作為一個中國人,有責任也有義務承擔建設祖國的重任,牢記愛祖國。
回味經典,有了一份責任,多了一種幸福。
如果在語文課堂中,有機的將課堂和傳統經典相結合,那些蘊含著豐富哲理的,啟發人深思的,催人勤奮的等有靈性的國學經典,都會植根在孩子們的心靈深處,影響孩子們的言行,熏陶孩子們的情感。由此可見,充滿深厚國學經典文化底蘊的課堂,是鮮活生動的課堂,是富有強大生命力的課堂。那就讓經典傳統文化在我們語文課堂上熠熠生輝吧!
Ⅶ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效融入課堂案例
融入《唱臉譜》課堂案例:
一、教學准備
1、《唱臉譜》歌曲MV及京劇《打龍袍》選段;
2、對應《唱臉譜》中歌詞所唱人物,配上京劇中的臉譜圖片;
3、重點介紹包公的臉譜,並對臉譜形象和人物生平做簡要介紹,配上包公的畫像、影視劇照以及包公祠、包公園的圖片。
二、教學目標
1、激發學生對戲曲等傳統文藝的興趣;
2、通過認識包公,引導學生從包公事例中汲取優秀、向上的道德品質。
三、課堂引入:
首先詢問同學們有沒有自己喜歡的歌曲,歌名是什麼,如有活躍學生可請其現場演唱幾句。
(生十分活躍,頻繁舉手報出歌名)而後進一步發問:「除了歌可以唱,還有什麼是可以唱的?」以此問題引導學生回答「唱戲」。(生答「唱戲」)
隨即再提問:「同學們都會唱歌,哪有沒有哪一位同學會唱戲呢?」(生不能唱,有答家中爺爺奶奶愛聽戲者)
最後導入:「既然大家都不會唱戲,老師也不會唱,不過我們先來聽一首有關於戲曲的歌好不好?」(生集體答「好」)。
四、不同人物的臉譜展示:
播放《唱臉譜》MV:(生觀看)播放完畢後,教師提問學生:「這首歌唱得是什麼呀?」(生不能答)教師將臉譜這一詞介紹給學生,點明臉譜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作用。
依次將竇爾敦、張飛、典韋等人物的臉譜圖片放給學生觀看,看畢讓學生分組討論,自己最喜歡哪一個顏色的臉譜,為什麼。
(生討論,各執看法)待討論完畢,請學生回答。(生多喜歡鮮艷、誇張的臉譜)學生答後,教師將不同臉譜顏色對應的不同人物性格粗略地向學生講一講,以引入下一環節。
五、教學反思:
戲曲藝術距離學生的生活較為遙遠,且其表現形式對小學生來說顯得深奧晦澀,因此在教學時一定要深入淺出,讓學生有一個最基礎、最初步的了解即可以。
同時,抓住「包公是一個正直的官員,他出生在合肥」這句話,淺淺地點到思想教育,以免學生不知教師所雲。
總的來說這堂興趣課增進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尤其是激發了學生去參觀包公園的興趣,這是開課前我所預料不到的。因此適當時候組織學生去集體參觀,不啻為一個不錯的想法。
Ⅷ 如何將議論文寫作融入課本課堂教學
寫作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交流重要式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造性表述程實際教寫作寫作或胡編亂造或病呻吟作文內容淺顯、思維僵化、千面現象十普遍線教師說何訓練寫作思維提高其寫作水平仍作文教難題
語言思維外衣文章即披著語言文字外衣思維寫作教根本思維訓練筆者擬教材重組、寫作訓練、批改評價等層面入手教材進行梳理整合藉助專題寫作、自由寫作訓練寫作思維靈性進提升其思維深刻性期兩者平衡基礎實現寫作能力全面突破
1
重組教材關注兩重點
於寫作說教材本身極範本入選語文教材課文乏經典作集體現作者思想與智慧些思想與智慧猶散落珍珠教師需要做想辦些散落珍珠串聯起根據實際情況教師教材做適調整與改編即優化重組二發提煉、概括其共性引導模仿、習
01
梳理尋找教材訓練點
《標准》強調要重視寫作教與閱讀教間聯系讀與寫機結合相互促進教材選編課文都經細致推敲優秀範文作者獨特視角、巧妙構思都供習寫作訓練先些跡痕葫蘆手讓依葫蘆畫瓢進行模仿練習比練字始總描摹始逐漸掌握筆融貫通形自特色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七級冊第1~4
課例課文訓練點主要:(1)《散步》——環境與渲染;(2)《秋懷念》——題目與眼睛;(3)《羚羊木雕》——與理;(4)《散文詩兩首》——意象與情教師課前梳理教材既閱讀角度思考寫作角度切入找適宜訓練點達讀寫結合讀促寫效
02
整合關注教材點
教材寫作訓練點相零散缺乏系統性易導致教師憑借自身經驗隨意教各種寫作知識散落於各期寫作訓練盡管每期都教都量簡單重復並沒質提升教材適整合十必要關於作文細節描寫七級訓練八級訓練七、八級所要達目標何同或者相應訓練與指導放七級進行放八級都需要精設計統籌安排教師要整體意識能腳踩西瓜皮想哪教哪應理清整初階段各種寫作訓練各級相應教內容明確同文體訓練已經掌握哪些寫作知識技能哪些薄弱處針性各突破寫作水平才能循序漸進提升
2
寫作訓練面向兩維度
求思維靈性與深刻性平衡教實踐筆者注重專題寫作本發展思維靈性同追求深刻性自由寫作輔於思維靈性發展思維創造性
01
專題寫作——於靈求深刻
梁啟超先曾《作文教》說:每期作文數至兩三每做必種文章做通再做別種便做篇篇處見梁任公主張集精力搞突破寫篇篇寫種像種四處撒網東榔西錘結篇沒寫講透受啟發筆者認平作文訓練必須扎扎實實步腳印切勿貪求數量顧質量
1. 同題層訓練
同題層訓練即教師布置同題目提同要求讓寫作再進行批改講評講評著重析作文存共性問題再讓照問題自析、修改甚至重新寫作教師修改或重新寫作文章進行二批改針作文問題書面點評或面指導課堂集講評問題讓再修改反復析、修改程思考越越深入
2. 同題步訓練
同題步訓練即同題目按同要求步進行訓練突破重點提升能力九級議論文習練習提高習作質量筆者嘗試步訓練第步讓針具體問題提自觀點比談挫折先讓說說看遭遇挫折現象肯定否定事壞事由想等等教師第批改著重於沒提自觀點沒結合材料析、證明自觀點第二步論證角度、結構安排引導思考構思能讓自說理更說服力第三步語言表述角度引導揣摩讓自論述語言更准確更力步剖析問題思考越越深入
3.同題體訓練
教版語文教材同主題文章放單元相同文體文章放起且沒系統文體知識介紹考試作文命題文體限文體限並說要文體現文體缺乏認識清楚自寫體裁文章強化文體意識筆者用同作文題進行同文體訓練走尋路題目第讓寫記敘文第二寫議論文其題目讓先寫記敘文再寫其文體通同文體訓練幫助確認識文體特點寫文體明確、思路清晰文章
4.同題異構訓練
選擇同題異構訓練材料筆者事先閱讀些同題優秀作文訓練先用兩句告訴故事內容或者提供寫作關鍵詞要求按照提供信息先行寫作講評筆者示原文或原文某片段讓比較原文與文析原文優點尋找自寫作薄弱點七級《散步》課九級讓題進行寫作筆者講評示原文比較發現自注重敘述程環境描寫幾乎沒於體原文景物描寫妙處同題異構訓練讓比習優秀作品行文技巧
02
自由寫作——於靈求創意
《標准》要求自由寫作提供利條件廣闊空間減少寫作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創意表達乍看似乎與前面梁任公提每期作文數至兩三矛盾其實先補助——使課外隨意做筆記作文補助同種筆記比題目自見先所說筆記廣泛練筆其主要記、隨筆等迫於應試壓力前教師少給自由表達機每作文都機械按考試要求寫定能提高考試績答案否定考場作文作文水平種檢測真提高作文能力自由作文尊重寫作規律命題盡量貼近盡能給選擇空間每讓寫寫隨筆形式、字數、間作硬性規定寫文章才千面思維才能靈展現倡導讓自由寫作想寫寫現思想低劣、品位低俗文章教師及引導
3
批改評價體現兩項變化
作文評改寫作教重要環節評改前教師普遍做周末寫文章教師用星期或兩三間批改集體講評根據要求修改周末再寫新文章筆者進行改良教實踐實施作文評改兩項變化
01
形變——主替教師主
?
歐陽修認文章疵病必待指摘作自能見文章寫教文章改寫些說都說明文章修改重要性傳統作文評改主體教師教師批認真評仔細復教師能力提升能力並沒改變教師主評改式容易使產依賴理作文求完求質量主、教師輔評改式教師主要承擔作文前指導、作文評價點撥通自評、互評等形式引導作文修改程自悟自
02
變——即互替隔靴搔癢
往作文與教師講評間間隔太久等課堂集講評寫作體驗已經模糊些甚至連自寫些都太清楚評改異於隔靴搔癢留深刻印象即互能縮短寫作與講評間樹立評價主體意識周末讓寫作文周安排自評、互評做書面或口評價能讓間取補短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寫作教教師應努力點燃興趣能激發興趣放任其想寫寫教師必須思維靈性與深刻性間找平衡點耐引導其寫表達自真實思想情文章才寫作教基本向寫作教理想境界
眼中有情筆生趣,擬人觀察很容易;
Ⅸ 如何寫如何讓古詩文課堂教學生機盎然
語文教學革新的深入發展,古詩文的教學越來越受到。古詩文教學強調「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為此,老師常「字字講解,句句對譯」的教法,學生忙於耳聽筆錄。一篇血肉豐滿的文章,經過這樣的「凌遲」之刑,變成了一堆支離破碎的古漢語。
別林斯基曾說:「在美的感情下,才能有智慧」。(別林斯基的《文學的幻想》)。古詩文語言精美,思想深刻。如《論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者殆」;《詩經》「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陋室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當這些名句鑲嵌在學生心靈之中,學生座右銘時,正是學生對古詩文欣賞到淋漓盡至之時,學生了古人對於真善美理想的執著追求,浸潤,涵詠體味。要因勢利導,要求學生能誦之上口,還要付諸行動,讓學生明其理,行其知,師生對話,情感溝通,走入文章的深處,走進作者心中,讓學生感到學習古詩文獲益匪淺,從而更加喜歡古詩文。
論文範文在的古詩文教學中,教師一味灌輸,或,或主旨,有失平衡,著這樣一些誤區:
(1)機械翻譯
學生知識積累較少,閱讀能力差。對一篇簡單的古詩文,只知大意,深入理解,而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學生在學習古詩文時將大時間和精力放在盲目的誦讀上,效率極低;還有的教師的教學,僅局限於課本上的幾篇古詩文,很少補充課外閱讀;只停留語句的字面意思的解釋,很少去挖掘課文的人文內涵。如此定會降低學習質量。機械翻譯,只會讓學生失去興趣,課堂沉悶枯燥。
(2)重神輕意
有的老師,一篇文章,無須把太多的精力花費在字詞句上,而應讓學生抓住意旨,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內容。論文範文,在教學中淡化翻譯,而強調對中心的感悟。這樣,學生雖理解了文意,卻碩士論文浮於表面,古詩文的並扎實。
為切實推進素質教育,出台了《教育課革新綱要》,出台了新的課程標准。教師以舊的教學策略畢業論文去教學生學習新課程,無疑是穿新鞋走老路。是近年來,一省市中考加大了課外古詩文的考查力度,更讓不得不深思一種讓學生和處理信息、淺析碩士論文和解決、新知識的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方式。
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蘇軾也說:「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對古詩文的教學,教師強調多讀多背,本無可厚非,但卻導致過分強調誦讀而忽視對文章詞句和整個內容的理解。此,教師更應正確處理誦讀與理解的關系,科學而的策略畢業論文來教學。《答謝中書書》一文教學,我希望學生課文所展示的境界,與作者的心靈相溝通,與文章的旨意相融合,運用聯想和想像,神遊於文章中,體驗、感悟、理解課文。論文範文以誦讀為的教學策略畢業論文,設計了幾種形式的讀法,引導學生不斷感受美、美。反復吟誦,在誦讀中感受滲透在字里行間的悠悠古韻,體會先流淌在血脈里的綿綿情懷。不過這反復誦讀並論文格式範文機械的,有目的、有計劃的,是逐步深入的。此活動的設計旨在發揮朗讀的功用,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感悟美的韻律和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