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新課程下怎樣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新課程強調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建立具有\\「主動參與,樂於探究,交流回與合作」特徵的學習方答式。\r\n 各課程標准要引導學生建立新的學習方式;\r\n 綜合實踐活動的設置要促進學生建立新的學習方式;\r\n 信息技術教育將使學生形成新的學習方式;\r\n 教材編寫的改變要倡導新的學習方式;\r\n 評價與考試的改革要有利於建立新的學習方式。\r\n 新的學習方式涉及學生學習的三個方面。\r\n 動機與態度 被動 主動 自主\r\n 教學方式偏好 接受 探究\r\n 社會環境偏好 個人(單獨) 同伴(合作)\r\n 新課程強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進而能夠自主學習;\r\n 鼓勵學生獨立而富有個性地學習,進而能夠自主學習,在學習中學會合作;\r\n 倡導學生在探究中學習,親歷並體驗探究過程,在深入思考和交流討論中獲得感悟與深入理解。\r\n 同時應當注意,學習方式的三個方面並不是相互獨立、互不相容的。\r\n 探究學習活動可以由小組合作完成,也可以只是個人的行為;\r\n 合作學習並不必然是探究學習;\r\n 接受學習也可能是主動理解的過程,甚至可能是自主的學習,如自主選擇收聽、收看廣播電視教育節目進行學習。
B. 求問新課程改革對學生的發展產生了哪些影響
課堂教學評價一直是教師評價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以來,課堂教學評價的關注點都是以「教師」為主,如教師的言語表達是否流暢、教師的板書設計是否合理、教師的情感投入是否具有感染力、教師的教學思路是否清晰,以及教師的教學設計是否結構合理、詳略得當等等,主要關注教師的課堂表現,關注教師是怎麼講的。即使關注到學生的行為表現,也基本上被看做是教師「教」的回應,或者成為教師「教」的點綴。總的來說,以往的課堂教學評價表現出「以教為主,學為教服務」的傾向。
課堂教學評價具有促進學生發展和教師專業成長的雙重功能。從關注教師的「教」到關注學生的「學」,這一視角的轉變對我國現行的課堂教學、教師教學行為及其相關的教學管理等都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全新的啟示。
首先,改變了教師教學的方式和學生學習的方式。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大多是按照事先設計好的教學過程,帶著學生一步不差地進行,學生則基本處於被動的地位,即使有一些自主的活動,也是在教師事先設計或限定的范圍內,為某個教學環節服務。但如果關注學生的「學」,教師的這種教學方式就會受到挑戰,而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將發生根本性的變革,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將被空前地重視起來。因此,新課程倡導新的學習方式,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為主;而教師也更多地成為學習情境的創設者、組織者和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促進者。教師因遵循學生發展的需要和狀況來設計課堂教學,而不是請學生按照事先設計好的教學過程參加學習,教師的「教」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這將同時帶來一個更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其次,改變了教師課前准備的關注點和備課的方式。「以學論教」使教師更多地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可能反應,並思考相應的對策。於是,促使教師從以往「只見教材不見學生」的備課方式中轉變出來,注重花時間去琢磨學生、琢磨活生生的課堂,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而不是在課堂上簡單地再現教材。因此,寫教案這種傳統的備課方式已不能滿足「以學論教」評價模式對課堂教學的要求。除了寫教案,教師可能更需要走進學生中間,了解他們對即將講解內容的興趣、知識儲備和他們所關心的話題。也只有了解學生的需要,才能真正上好「以學論教」的每一堂課。而教案的使用和設計也需要隨著新要求的變化而有所改進,以增強其適應性。例如,教案並行設計「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行為」兩大部分,將有助於教師同時並重教與學;設計「學情分析」或「開天窗」「課後追記」等內容,便於教師在課前分析、思考,課後總結、補充,在這個意義上,教案並不是寫得越干凈就說明教師備課越認真。
因為「以學論教」課堂教學評價模式更為關注學生在課堂上做了些什麼、說了些什麼、想了些什麼、學會些什麼和感受到什麼等等,教師的板書和口語表達能力已不再是一堂好課的必要條件了。只要這位教師給予學生充分自主學習、探究的機會,學生在課堂上獲得了充分的發展,板書也許是學生來寫,總結也許是學生來說,但這依然是一堂好課,一堂學生「學」得好的課。可見,教師需要對「教學能力」進行新的思考和認識:對教材的把握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已不夠了,自主實踐將會引發學生形形色色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儲備相關學科領域的知識,此外,更具挑戰的是教師要學會「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課堂管理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又有些不同了,安靜無法滿足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參與,熱鬧又是課堂紀律的大敵,如何能讓學習在「熱鬧」中「有序」地進行是教師課堂管理的新課題;課堂環節的設計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又不同,不能完全按事先設計的環節進行,要富有彈性,以便隨學生的表現來靈活調整,更關注的是教師的隨堂機智。總之,以往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要求,其內涵正在一點點發生著「重心的轉移」和變化。
這些改變從另一個側面再次體現了本次課程改革中課程功能的變化,也是新課程課堂教學評價改革的方向,相信對於真正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校的辦學質量有著根本性的促進作用。
C. 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的改革要注意什麼
一、加強學習,轉變教學觀念
隨著課程改革的發展,人們對一些基本觀念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這些觀念主要包括學習觀、教學觀、教材觀和教師觀。教師構建新的教學觀念是十分重要的。
1. 學習觀
一般說來對學習有兩種認識,一種叫作行為主義的學習觀,另一種叫作認知主義的學習觀。行為主義的學習觀簡單地說就是「學習就是行為的變化」。在數學教育上,行為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是外在刺激與頭腦中反應建立的實質聯系。外在的刺激即是習題、題目。學生的反應就是解題的方法。認知主義的學習觀,用兩個字概括是「理解」,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來解釋。這是學習觀的問題,也是幾十年來一直存在的對學習觀的不同認識。但最近出現了一種新的學習觀,即建構主義的學習觀。這種學習觀認為學習是學生自主探索實踐的過程,強調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作用。用建構主義的語言來說,學習是學習者與文本的交互作用。文本在課堂中就是教材,有時不僅指教材,是指更廣泛的對象。學習者在課堂中主要是指學生。學生與教材的交互作用是課堂學習的過程。這裡面關鍵的問題是怎樣理解交互作用。所謂交互作用,是教材對學生有影響,學生對教材也有影響。這怎麼理解?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教材如果不去讀,就是死的,沒有生命力,學生去讀教材,是學生賦予教材以生命力,就是激活教材。那麼學生怎麼激活教材呢?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是以原來的經驗來解釋教材中的內容,建立起一個新的概念,這就是建構。建構是一個逐步的過程,是一個逐步的探索與實踐的過程。因此,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逐步地發生變化。建構主義學習觀對課堂教學的改革有重要的意義,發揮了一個基礎的作用。
2. 教學觀
教學是一個相當基礎的概念。老師們都給學生上課,但「什麼是教學」,不是每一位教師都能說得清楚。隨著時代的發展,對教學的認識也在不斷地深入。在這里,我想介紹在新的課程改革理念下,教學觀發生的變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對教學作了相當詳細的陳述,我將其概括為:「師生互動,全面發展。」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圍繞著文本的互動。所以,在教學中有兩個互動:學生與教師的互動,學生與文本的互動。在這兩個互動中,師生是共同發展的。這種教學觀要求教師的角色發生相應的變化。
3. 教材觀
現在正在建設新的教材,但對於教材是什麼、教材的作用是什麼這些問題還都正在討論之中。過去認為課本是教學之本,教材是「聖經」,教師根據教材來教是絕對沒錯的。而課程標准中提到,教材是教學活動的縮影,而不是教學的「聖經」,不是一定要按照教材去做,而且,教師有責任進行課程剪裁,使教材符合學生的情況。新的教材觀強調要按照學生的情況進行教學,而不是完全拘泥於教材。
4. 教師觀
講到教師,我們想到的總是「奉獻」。「紅燭頌」用紅燭比喻教師是不恰當的。首先,這個比喻沒有看到教師在奉獻的同時自身也在發展,而且奉獻越多的教師發展得越快,奉獻的經歷也是發展的經歷,付出與回報總是結合在一起的,而這種比喻沒有看到這一點。這次課程改革提出,教師要和新課程一起成長,新課程的推廣一定會造就一批名師。要讓教師和新課程一起成長,這是一個新的教師觀。另外,怎樣看待教師的角色、看待教師的發展,怎樣看待教師的作用的問題,應引起重視。現在強調的是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是不是意味著教師在教學中的領導作用不再提了呢?是不是意味著教師不再是課堂教學的領導者了呢?教師不再是課堂教學的主導了呢?教師是課堂中的領導者,這是教學工作本身的規律決定的。教師的領導作用沒有發生變化,教師發揮領導的形式發生了本質的變化,教師領導課堂教學的形式和方法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如果這一點沒有看到的話,也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師的作用。過去過於強調教師作為管理者、講授者的職能,現在是強調教師作為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的職能。課程標准中提出這一點,意義是非常深刻的。所以我們強調在教學中,教師要精心組織教學,有效地引導學生的活動,真誠地與學生合作,這樣才能發揮教師的領導作用。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在我國的教學理論上,這四個觀念都發生了變化,這對我們理解小學數學教學過程是很重要的。
二、大膽實踐,推動教學改革
我國小學數學的教學改革是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組成部分。要建立新的小學數學課程體系,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就需要對課堂教學進行一些研究和實踐。
1. 課程改革的目標
我國目前的課程改革目標是: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宗旨,突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以及對社會和自然的責任感。對一期課程的反思也使我們認識到加強課堂教學研究的重要性。
長期以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一個主要問題,是課堂教學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被動接受式的教學。小學數學學科中被動接受式學習有這樣幾個特徵:
(1)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課堂教學中存在著兩個問題。首先,有些教師對學生十分負責,總是教師講授得過多。另外,存在著一種「打乒乓球式」的提問和教學的現象,即類似於打乒乓球,教師只接乒乓球台上的球,而不接界外的球。對學生的回答,只肯定那些與自己教案相符的答案。課堂上表面是一問一答,而實際上學生真正的想法沒有得到表達,因此難以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這種情況也反映了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問題。怎樣克服這種情況是值得思考的。
(2)「過度練習」所謂過度練習,是指不合適地安排練習活動。這不是量的多少的問題,而是不合適。講到練習,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第一,「熟能生巧」。數學離不開練習,要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過練習。這一點是肯定的。但關鍵的是要進行有效的練習,練習要有目的性、針對性,要使練習題發揮作用。第二,「熟能生厭」。即不合適地、過多地安排練習,會使學生形成負面的情感體驗。這種不適當的練習就會使學生形成一個負面的情感體驗。另外,我們的一個調查發現,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普遍比小學二年級的學生降低。這是否與我們的練習有關呢?我想是有一定的關系的。第三,「熟能生笨」。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比如,做一些應用題,教師告訴學生數量關系,方法是什麼樣,讓學生模仿,做很多,再模仿,再做。這個過程,其中有思考的含量,但在很大程度上,老師是讓學生記憶解題方法的過程。而實際上這是模仿的過程,而不是思考的過程。長期下去,不利於學生創造力的發展,減少學生創造的空間。這樣看來,題海戰術主要是記憶的戰術,而不是思考的戰術。它會使學生的思考能力下降,思維能力降低,這就是「熟能生笨」。有這樣一句話:「教學就是講到懂,練到懂,考到懂。」這個做法就是模仿,提高了成績,但沒有發展思維。過度練習的本質,不是思考,而是缺乏互動性,這種過度練習恰恰背離了數學的本質。
(3)學生很少有機會通過自己的活動與實踐獲得知識與發展這樣的機會少,課堂活動比較單一。教學改革就是要探索怎樣使學生通過活動獲得主動的發展。
(4)學生很少有機會表達自己的理解和意見課堂中學生真正表達自己意見和理解的機會不多,整個課堂的環境不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有的老師說,課堂不是在組織學生討論嗎?我調查過,公開課一般都有許多討論,但它討論有這樣幾個特點:時間短,不超過兩分鍾;討論是被動的討論,並不是學生有機會表達自己的理解和觀點。除了被動的討論外,學生在課堂中被動的情況太多了。被動的表揚(「你真棒!」)和被動的接受表揚。在教學中缺少的是教師與學生真誠地交流與合作,真正地把學生作為主體,實現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真誠的交流。
(5)學生追求唯一正確的標准,開放性不夠學生所追求的不是自己的獨立思考,而是現成的一些標准答案。
被動接受式教學在一定程度上的存在,阻礙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因此,我們課堂教學改革的目標應該是很明確的,應對這種被動接受式的教學進行改革,使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使教師成為合作者、引導者和組織者。被動接受式的教學,使課堂教學中出現這樣一個現象:學生學得很苦,特別是高年級;教師教得很苦;但有時效果不理想。問題症結是被動接受式教學。因此我們提倡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教學。
2. 開展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策略研究
學習方式不是指具體的學習策略和方法,而是指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基本的行為和認知的取向,是學生學習時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徵。概括起來,就是自主、探究、合作、實踐這八個字。因此,課堂教學就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就要轉變目前在一些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單一、他主、被動的學習方式,提倡和發展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特別是要提倡自主、探索、合作與實踐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和創造性不斷得到發展,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學生的學習方式對學生的學習結果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單一、被動和陳舊的學習方式,已經成為在課堂教學中推進素質教育的一個障礙。實際上,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出現了一種課程的表面達成現象。這種現象,造就了大量的「高分低能」學生。在這個基礎上我們研究有效教學。有效教學的核心是「學生的參與」。有效教學不是老師教給學生什麼,而是教師怎樣引導學生的學習。有效教學的基本目標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所以在研究中,我們要研究教師教學策略的改變,引起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最後再看學習結果的改變。我們認為課堂教學的改革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關注學生
在課堂教學中,關注學生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教學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而不是從「本本」出發,也就說,要以學生為本。在研究中我們發現,這要求處理好兩個關系。首先是教師與教材的關系,教師要創造性地處理教材,要駕馭教材,不能成為教材的奴隸。這樣教師才能有效地進行課程剪裁。有效地進行課程剪裁,這是校本課程的基礎。其次是教學要處理好教師和備課或者教案的關系。備課是每個教師在上課之前必須要做的工作,備課是上課的准備和基礎。真正互動式的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因此不能完全把教案作為本本,完全按照教案做。教學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而不是從本本出發,這是教學是否有效的基礎。因此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實際。
第二,強化自主學習,讓學生成為課堂中的主角。實施自主學習,在課堂中就要把空間和時間給學生留出來,讓學生自己去學習,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自主是有效的重要方面。例如,我在上海聽過一節課:復雜分數的比較。這節課可以說是上得非常的「好」。教師表達非常清楚,提問非常清楚,板書非常清楚。印象特別深的是這位老師的最後一句話正好鈴聲響。這節課上得可以說是滴水不漏。課後專家討論這節課,認為這節課學生沒有參與,沒有活動的空間,老師是主角,學生是配角,是配合教師的。這種表現即是打乒乓球式的教學,一個特點是從來沒有界外球。而實際上,上課是看學生的投入,看學生的思考過程,看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一節課要有三個「看」:第一是看學生是否被調動起來了;第二個是看老師與學生的互動,教師對學生的指導;第三是看學生思考的層次。教師應該把空間讓給學生,把思考還給學生,讓創新走進課堂。這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
第三,教師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和參與者。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變化,教師領導課堂的形式發生了變化。這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
(2)關注發展
課程標準的核心思想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尊重學生的發展」。那麼如何理解發展呢?我們認為,發展就是指全面發展,可以將其分為三個領域。第一,基礎知識和基本學力。基本學力是指學習的能力。第二,個性與品德。第三,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概括說,第一塊叫作「基礎」,這是發展的重要內容,學生的發展包括基礎知識和基本學力的發展,是發展的載體。第二塊叫作「品德」,是發展的核心,是培養學生做人;第三塊叫作「思維」,是課程與教學改革的突破口。
注重學生「大智慧」的發展。所謂大智慧是指學生創新思維和獨立思考。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的教育改革越來越注重培養學生的大智慧,日前世界許多國家都把培養學生的大智慧作為一個目標,這已經成為國內外的一個共識。如果所有的教師都關注學生的思考,一定會為教學改革創造一個良好的風氣。
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所謂情感,就是指學生的情感體驗,讓每一個孩子感到學習數學的快樂,感到動腦筋的快樂。態度,指學生對事物的看法,是在學習活動中形成的。價值觀,指對人生基本問題的看法和態度。關注學生的發展,很重要的是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價值觀與數學教學有什麼關系呢?我們說有密切的聯系。任何一個課程、教學活動都有兩個層面,第一是顯性的課程,與數學知識有關的;第二是隱性的課程,即數學活動背後滲透的價值觀,滲透的教育。例如,我在徐州聽課的一個例子。教師提出一個問題:我要為媽媽買一束花作為生日禮物送給她,你們幫我選擇一下。在這個例子中,顯性課程是計算數學問題,隱性課程即滲透了一種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價值觀。這個價值觀是我們社會、我們民族所提倡的,而最近一段時間,這種價值觀似乎是淡化了。但這個價值觀對人的發展來說是很重要的。在這個案例中,教師很自然地把這種價值觀滲透進來。課堂中我們應該把一定的價值觀與數學活動結合起來。任何教學活動都是有價值觀隱含在內的。有一個教師讓孩子比較最貴的游藝活動的價格,顯性知識沒問題,但隱性價值的處理是不恰當的。現在一些新教材中很注意隱性價值觀,例如,環保問題、奧運問題、關心他人的問題等,向學生滲透一種社會所認可的價值觀。人的發展是全面的,在課堂中要把非常重要的價值觀與數學教育聯系起來。新教材現在有四套,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滲透了價值觀的培養。
關注教師的發展。我們認為教師的發展大體有三個階段,第一叫作「新教師」,在該階段,教師主要關注教學任務的完成。第二叫作「有經驗的教師」,是教師具有一定的教學經驗,能夠比較自如地完成教學任務。第三叫作「專家型的教師」。我們調查發現,並不是所有的有經驗的教師都會發展為專家型教師,專家型教師只是很少一部分,有相當一部分教師滿足於自己的現狀。從有經驗的教師成長為專家型教師的一個條件是教師進行研究與反思。因此我們提倡教師參與研究,研究的方式是實踐、反思、再實踐的過程。有許多學者提出「反思型教學」,反思型教學就是教師的反思。教師發展的必要條件是教師開展研究,研究的過程就是實踐與反思的過程。
(3)關注過程
首先要了解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特別要關注學生的思考過程。三個思考層次的合理組合,對學生的思維發展很有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了解學生的想法,了解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有什麼創意和困難。在這個基礎上,教師有的放矢地講。這樣才能做到「精、准」,這才是有效的教學。這實際上是課堂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由「教師講學生練」的模式轉變為「教師引導學生探索」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掌握了知識,而且發展了思維。
目前對關注過程的教學也有不少研究。例如,HANDS ON的活動,稱為「動手做」,主要是法國和美國的數學課、科學課中所運用的策略。基本的過程是「提出問題———動手做實驗———觀察記錄———解釋討論———得出結論———表達陳述」。HANDS ON活動中,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而且經歷了研究的過程,學會了探索的方法,也有利於學生開展合作交流。
三、學會研究,促進教師的自主發展
課程標准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改革,需要廣大教師加強研究。研究的基本方式是行動研究,就是從實踐到反思,然後再進行實踐。廣大教師在研究的過程中,會進一步實現自主發展。我們在下文中提出一些可以進行研究的角度。
1. 如何培養小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
我們不僅應該為提高學生的基本數學素養而教,而且還要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而教,為促進學生的一般發展而教。目前,培養小學生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是一個迫切的任務。21世紀是科學技術競爭更加激烈的時代,隨著數字化技術的推進,人們對小學數學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以計算技能和解決常規問題為重點的小學數學教育已經不能滿足時代發展的需要了。小學數學教育的目標應該包括培養學生高層次的數學思考能力、創新精神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們認為,小學數學教育要關注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發展,使數學教育具有時代的特點,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和「雙基」訓練達到科學的平衡。
2. 如何激勵學生多樣性的獨立思維方式
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有他們自己的思維特點。小學數學教育的目的並不是僅僅為了使學生形成高效、統一的固定的運算方法和熟練的技能,也要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激勵和尊重學生多樣性的獨立思維方式。因此,數學學習活動要讓所有學生都能積極參加討論,激盪學生思維,啟發學生獨立運用數學知識思考與創造的意識,促進學生創造力的發展。在課堂教學中,應該讓學生明確表達想法,強化合理判斷與理性溝通的能力,在師生、生生互動中建構數學知識。我們的社會已經進入了21世紀,新時代要求公民具有理性精神。數學學科是理性溝通與思考的重要工具。數學教育對於培養公民的獨立思考素養具有重要作用。
3. 如何加強數學學習和現實的聯系
學生數學學習的基礎是學生生活經驗。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加強數學學習和現實的聯系是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學生數學學習具有社會的意義。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具備他們所感興趣的實際背景。
小學數學教學加強應用性和實踐性,應該成為小學數學教育改革的一個基本趨勢。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要充分貫徹聯系生活和數學應用的思想。讓學生具有實踐活動的機會,有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問題並處理由其他學科提出的問題的機會,有對數學內部的規律和原理進行探索研究的機會。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現實生活,結合生活實際學習數學。
4. 如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我們討論了小學生在數學課堂中學習參與的問題,從中可以看到,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並不是簡單的受業者,而是一個積極投入其中的參與者。沒有學生的投入,教學是不會發生的。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數學課堂不再簡單地當做學生「接受」知識的地方,而成為學生探索與交流數學、構建自己有效的數學理解的場所。
要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就是要讓學生主動學習。所謂主動學習,就是要強調學習數學是一名學生自己的經驗、理解和反思的過程,強調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活動對學生理解數學的重要性。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不是學生被動的吸收課本上的現成結論,而是一名學生親自參與的充滿豐富、生動的思維活動,經歷一個實踐和創新的過程。具體地說,學生應該從他們的經驗出發,在教師幫助下自己動手、動腦做數學,逐步發展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和問題解決的能力。
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就要努力構建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把思考的空間和時間給予學生。例如,在教學中可以提多一些問題,多一些探索性、思考性的活動,少一些現成的結論。教師工作貴在啟發,重在信任,要讓學生有表現自己才乾的機會。重視學生的主體活動是數學教學改革的熱點問題。數學教學改革的一個基本理念是強調以學生為本位來加以安排,認為只有在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下,學習才會發生。
5. 如何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們體會到,小學數學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該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努力構建讓學生學會學習、善於思考和樂於學習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學習方式和對數學的態度,在學習數學過程中學會做人,獲得今後持續發展的動力。
學生認知方式和情感體驗本身不僅是重要的學習變數,而且也是重要的學習產物和素質。學習不僅僅是學生行為的改變過程,而且也是學生的情感態度、認知方式和學習取向形成的過程,這些態度和取向是學生終身受用的。學生怎樣投入數學學習,甚至比學習何種數學知識更為重要。在小學生的這種學習過程中品質是重要的素質,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涵。學生對學習活動興趣的形成,會使學生終身受益。數學教師的任務不僅要使學生獲得知識和發展能力,而且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特別是應該充分重視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情感投入,提倡具有愉快感、充實感的數學學習活動,提倡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豐富的感覺」,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給學生以「有趣」和「成功」的體驗,使其逐步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讓喜歡數學和數學學習的學生多起來。
我們已經指出,認知方式和情感體驗是緊密結合的。「知」、「情」結合是良好的課堂教學的一個特徵。使學生感到「愉快」並不是指一味地讓學生「輕松地」學習,而是指讓學生體驗數學思考的快樂和克服挑戰性問題後的精神滿足。因此,教師要注意把認知投入和情感投入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數學思考中感受數學學習的快樂,以積極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進一步思考,達到「知」、「情」互促的目的。
6. 如何開展實踐活動的教學
實踐與綜合應用是新的課程標准中一個重要領域。如何組織教學活動,本書也舉出了一些案例。我們認為,要根據學生學習的特點,適當開展實踐活動的研究。應讓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以獲得實際經驗,進行數學思維。要把活動和思考有機地統一起來。這些實踐活動具有廣泛的范圍。如,戶外活動、製作活動、利用實物探索數量和圖形意義的活動、調查活動、應用活動、綜合知識的活動、探究活動、提出新問題的活動等。小學數學教學要加入製作、操作、體驗等活動,理解數量和圖形的意義,豐富學生對它們的感性認識。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創造力,鼓勵兒童嘗試新的方法,進行合作交流和大膽探索,強調在愉快和諧的氣氛中學好數學,發展學生解決問題和數學思維的能力。
7. 如何適當體現課程的彈性
從學生如何學習數學問題的討論中,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學習情況是不一樣的。教學目標的差別化和彈性是目前數學教學設計領域的一個重要動向。小學數學教學既要體現統一要求,又要具有適當的彈性。學校數學課程要安排多種可供學生選擇的數學活動。例如,探究數學的某個內容或者專題,有關數學的實際活動,應用數學的活動,數學史的有關專題等,都可以是選擇學習的課題。學習的程度也應有一定的彈性。學生的選擇學習中可以有不同的程度,如,補習、補充、發展、深化,使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都有收益,這有利於學生的個性發展,也使數學課程具有彈性。
8. 如何關注數學與其他學科的綜合
數學教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與綜合是一個重要的研究和實踐的趨勢。這是近二十年來數學教學改革一個值得注意的特點。我們要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研究數學教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問題。不僅要從現實生活題材中引入數學,而且要注意加強數學和其他科目的聯系,打破傳統格局和學科限制,允許在數學課中研究與數學有關的其他問題。綜合是數學應用思想的延續和發展。數學教學設計要從數學應用廣泛性這一特點出發,要注意數學應用具有多科性、數學可以解決生活和其他學科中的問題。數學與自然、語文等學科有關,是學習這些學科的重要基礎。人為地設置學科壁壘是不必要的。相反,數學可以從這些科目問題中找到應用的廣闊途徑,從而理解數學的豐富內涵,並從它們那裡吸收豐富的營養,特別是語言發展是理解力發展的重要前提。教師要研究數學和其他學科的關系,制定工作計劃,通過課程綜合工作,全面發展學生的數學素質。
另外,解決實際問題往往不只是涉及數學的一招一式,還可能涉及到其他知識與能力,應用的過程是一個綜合性的思維活動。數學能力與許多一般能力應該協同發展。如合作、實驗、分析、推理、觀察、交流等。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重在興趣,並適當發展學生綜合思維的能力。讓學生有機會綜合地運用各科的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的意識,培養他們自己思考判斷的能力,掌握信息的收集、調查、總結的方法,培養以問題解決、探究活動為主的創造能力,使學生初步獲得對數學的正確看法。
9. 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討論的探究
小組討論是一種重要的教學策略。它的方式有很多種,我們舉出三種。第一種是小組主題討論。在小組主題討論時,每人負擔一項工作,如主席、記錄員、維持活動者及報告結論者。小組圍繞一個主題進行討論。這種方法比較適合課題學習。第二種方法是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指針對某一項主題,模擬真實情境,由小組成員分別擔任情境中的各個角色。這種方法比較適合通過模擬情境解決應用問題的討論。第三種方法稱為「頭腦風暴」的討論。請各組成員盡量把想到的點子寫下來,越多越好。然後一一討論各組所提出的想法,在課堂教學中產生各種觀點的碰撞,產生思維的火花。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引發學生討論的方法。
D. 新課改模式下課堂如何以學生為主體
新課改模式下
瓊中思源實驗學校 鄺海連
關健詞:新課改 初中思想品德課 參與式
自我校實行新課改模式試點教學以來,我和其他同事一起模仿中實踐,實踐中也曾困惑迷失,但仍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了這次新課改模式的潮流之中。新課改的理念要求我們更新觀念,更新知識,轉變角色,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在教學中尊重學生,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許多教師在這方面作了積極的探索,本文主要談談我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具體做法,與同仁探討。
一、轉變思想,真正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意識
學生主體思想已被大多數教師所接受,但在具體的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於教師習慣於讓學生跟著自己的思維轉,這樣學生成了學習的機器,缺乏主觀能動性,沒有自覺性和創造性,只是一種被動接受,與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素質的要求是很難適應的。因此就需要廣大政治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真正樹立起學生主體的思想,並落實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尊重、相信學生主體,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
二、追求和諧的課堂活動,在師生交流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離不開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因此,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美國課程學家多爾認為,在現代課程中,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作為平等中的首席,教師更應該承擔起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責任,創造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充分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
1.在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主體性的發揮,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出現,更要在科學、和諧的教學活動中進行。目前的政治課教學中,我們教師仍然是在唱主角,在盡情地灌輸,即使讓學生講,也不能有與自己意見相左的東西,一派教師主體性的體現。這種教學方式的課堂里往往充滿著嚴肅的氛圍。要打破這種沉寂的氣氛,可以將活動在適當的時機引入課堂,這種方法既為學生創設了合作交流的空間,又能夠放手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
例如:在初三政治課中,依法治國和思想道德建設是兩個重要的內容,在課堂上我採用辯論的方式,辯題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哪個更重要。把學生分為兩組,正方觀點是依法治國更重要,反方則認為現代社會更需要以德治國。班裡的每個小組同學為了辯論比賽,都要搜集材料,由於事先准備充分,許多同學能拿出讓人耳目一新的觀點,還有些同學能很好的聯系初二學習的法律與道德的關系,通過交流與討論,同學們不僅獲得了知識,而且還真正體味到了主人翁的樂趣。
2.通過小組協作,激發學生的主體作用。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也。新課程要求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在課堂教學中我校盡量為學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例如:講到《可持續發展戰略》時,先組織學生學習我國水資源分布特點及受污染狀況的相關資料。然後將學生分成4個小組,確立一名組長,引導學生調查並分析本地的水污染情況。通過調查,各組同學從不同角度搜集資料,確定主題,如:河流的變遷飲用水狀況調查等,並進行討論,交流,每個小組都要完成一份調查報告,全體同學共享研究成果。對於討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教師可以及時幫助學生解決。
三、培養學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自主學習中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我們教師以前在講課時,對學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夠,總怕學生聽不懂。在講到某些重、難點時,由於對學生潛力估計不足,所以教師講道理多,而學生說的不多,更不要說自學了。有些學生在長期的填鴨式教學方式下,自身的自學能力已經被埋沒。
對此,我的體會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才是讓學生成為課堂主宰者的真正解決之道。讓學生由要我學、我要學變成我會學、輕松學。
1.教會學生看書。基於政治學科的特點和近年來中考發展的趨勢,我認為學生首先應該學會看書。 千萬不可忽視閱讀課本的重要性,只有真正的看懂看透教材,學生才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把聽起來空洞乏味的內容變成自己的閱讀體驗。學生在閱讀時,首先從宏觀上把握當天所學內容,在心中構建出基本框架。讓學生知道今天要學習的有那些內容,以及這些內容之間有何內在聯系。
2.教會學生提問。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理應在適當的時候啟發學生,引導學生,將學生一步步的領向真理。這個過程中就需要學生不斷的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很多學生在考試時,面對題目和材料往往無從下手,這說明他們平時缺乏這方面的鍛煉。
3.教會學生答題。政治學科的中考命題,題型多樣,既有選擇題,又有辨析題,分析題,各類試題,有的以文字形式出現,有的以漫畫、圖表的形式出現。縱觀近幾年政治學科的中考情況,學生在答題時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不會提取有效信息,以至失分過多。
1.新編<<思想品德九年級上、下冊教學參考
2.教育學和心理學3.思想政治課新課標
E. 歷史新課程改革下,教學方法有何變化
長期以來,在歷史教學中,我們往往重視教師如何教,而忽視學生的學,傳統的歷史教學,教師追求的是將歷史的前因後果、人物事件、歷史影響、歷史評價講得一清二楚,使學生不用自己去思考,只要將教師傳授的知識記住就行,記憶成了學生學習的唯一方法,記憶和掌握歷史知識的多少成了衡量學生學習的標准。傳統意義上的歷史教學與新課改的理念相距甚遠,傳統的教學方法很難適應新課程理念下的歷史教學。新課程對歷史學科的規定是:「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時空的概念,掌握正確計算歷史年代,識別和使用歷史圖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備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並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頭和書面語言以及圖表等形式陳述歷史問題的表達能力」。這就需要歷史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要准確把握新課程標准,盡快學會實施方法,將新課程改革的理論與本校實際情況相結合。
一、改變教育觀念,注重發揮學生潛力
傳統的歷史教學,教師重視的是對歷史知識的灌輸,而忽視了對學生的全面培養。由於受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一些教師只注重與考試有關的內容,以灌輸為主,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更新教育觀念,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教學,不僅讓學生掌握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從心靈深處激發出對歷史優秀人物的崇敬,從而受到歷史人物的優良品質的熏陶和感染,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新課程指導下的師生關系不再是教師主動的教,學生被動的學,而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學。根據新課改的要求,教師要尊崇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歷史課堂中,要充分體現師生之間的互尊和互動,教師在教中學,在學中教,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自主學習。通過創設情景來激發學生興趣,要引起學生的興趣,所設置的情境不能與生活脫節,必須要與學生實際有緊密聯系,要讓學生從思考、討論中得到滿足和快樂。
教學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人際交往過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是成功教學的重要保證。由於歷史課的課時少,教學任務重,而每個教師的任教班級又多,教師與學生在課堂外的交流溝通的時間就會很少,所以教師必須緊緊抓住課堂上的有限教學時間,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與學生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重視教學中師生積極情感的建立、交流和發展。
二、改變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主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除了要轉變教學觀念外,還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以學生參與為主要形式。歷史課堂提供學生的是具體的材料,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些材料是活生生的,能從中提煉出有趣味的知識出來,就必須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比如在中國近代史中,有關辛亥革命問題,辛亥革命到底是勝利了還是失敗了,按照以往的教學,很多學生很難理解他勝利以及失敗的含義。所以在講到這節課的時候,通過討論的形式,讓學生參與進來,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最後總結學生的觀點,在肯定他們觀點的同時,要讓他們理解辛亥革命成功是因為推翻了封建帝制,他的失敗是因為袁世凱篡奪了革命果實。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還有參與,就達到學習的目的,掌握歷史知識。只有讓學生投身教學中,才能激發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對歷史材料的興趣,學生積極思考,就可以活躍他們的思維,勇於表達他們的觀點,只有讓學生親身體驗學習的過程,才能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成功的喜悅。學生參與教學,學生才能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可以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考慮學生的活動,讓學生都能參與到教學中來,使學生真正能夠主動學習,主動參與。
初中生的心理尚處於半成熟狀態,他們對各種事物充滿好奇心,有極強的求知慾。作為一名歷史教師,我們應抓住學生的這種心理,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出能夠引發學生好奇心的導語導入新課,打動學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根據教材內容,導語可以有多種形式:利用謎語、成語導入,或者利用名言詩詞導入,或者利用鄉土歷史導入等。
比如,在講到「太平天國運動」是,考慮到學生大多數都是從農村出來的,就可以現提出問題,在農村農民平時都做什麼?地是自己家的嗎?以前是不是也是這種情況?為什麼?這一系列的問題,扣住了學生的心弦,驅動他們的好奇心。接著進入新課的講授,學生便很容易接受了。總之,從上課開始,就必須讓學生感到新奇,有懸念,有學頭,願意學,喜歡學。古人雲: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學生的質疑、求知的慾望被激發起來了,作為教師當然就可順水推舟,將學生帶入知識的海洋里暢游。
歷史本身是一門內容豐富、趣味性很強的學科。但學生對學習歷史沒有多大興趣,上課感到枯燥乏味,容易走神瞌睡,甚至對歷史課產生抵觸情緒,主要的一個原因是他們喜歡的歷史史實在歷史課本中往往只是個大概,沒有生動的故事情節,因此我們教師切忌照本宣科。但值得我們嘗試的是,將歷史知識揉進故事情節之中,把史實故事化。
F. 在新課程下,教學課堂里教與學發生哪些變化
新課程標准給教師留下了自主的空間,體現教育多元目標,倡導學生主動參內入。具體體現在:改變了過容去過於關注知識傳遞,忽視學生情感培養的課程體系;改變了過去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出題、學生做的單一的課堂教學結構模式;打破了唯「學生學業成績」論教師工作業績的傳統做法,真正使教育評價發揮出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打破了關注教師的行為表現,建立「以學論教」的發展性課堂教學評價模式。
G. 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談談你是如何貫徹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改革的,有什麼效果
新的設計初中語文教學說
一個新課程教學設計的價值取向是什麼?其核心思想是什麼?
二,新的初中語文教學設計新的核心課程教學設計理念如何體現?其基本原理是什麼?
三,新課程初中語文教學設計,把重點放在具體的內容是什麼?
一個新的核心課程教學設計的教學設計理念
1.1任課教師提前規劃的行為,是一種教師教育和課程標准,如確定教學目標和學生目標的基礎上,教學效果的預測,規劃課堂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學生行為和教師行為,形成教學過程的整體構思。從內容上看,教學設計與傳統的准備似乎是一件事,但作為現代教育技術,現代行為科學,系統科學,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一個分支,教學設計為理論基礎,形成了一套嚴格的程序和理論,強調學習需要的學生從一開始的分析,確定學生的行為,分析學生的課堂學習任務的起點,預計學生的學習行為,選擇可行的教學策略,以促進學生的知識,技能和情感方面的預期變化發生,目的是為了建立一個有效的教學系統。
1.2對教學設計起著關鍵的作用,在指導教學設計值,特別是設計師的課堂知識的本質特徵。
很長一段時間,教學一直被看作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以通過這方面的知識或理解的過程中處理信息的任務,學習過程被認為是頭腦中再現倉庫存儲信息。傳統的課堂往往過於注重知識傳授,過於強調學科本位,過於強調書本知識,過於強調接受學習,記硬背,機械訓練。往往是基於這樣的教學教材,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上,呈現出強勁的封閉。在這種應試教育課堂的概念和傳統的教學設計的影響下,往往有嚴重的缺點:
首先,沉重的課本,青年學生。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課本作為學生學習的唯一對象,考試也主要是測試學生的課本知識的掌握,權威教科書所扮演的角色,教學變成一個教。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是一個主要問題是如何教科書教給學生知識體系。
二,重結論,輕過程。太關心的結論,卻忽略了學生的知識和經驗的過程。試圖走捷徑,學生灌輸現成的結論,但被剝奪學生思考的權利。 [2]
1.3因此,傳統的課堂教學到現代心理學,教育學的弊端,作為一種理論來指導新課程應如何促進教學?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新的課程改革六項具體目標,包括前四的課程定位,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實施,並提出具體要求:
「太多的重點放在傳授知識改變路線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的過程同時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的過程。
改變過於強調學科校本課程結構,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個九道設置的類別和比例的經驗教訓,並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全面和選擇性。
改變課程內容「難,復雜,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和經驗的基礎上,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知識和技能。 BR p>改變過分強調課程實施接受學習,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3]
從上述規定我們可以看到,新的課程應該是不同於傳統的課堂教學課堂的本質特徵:首先,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中心的發展,關注的不僅是知識和技能,但作為學生的個人生活全面改善;其次,課堂教學是教師,學生的指導下自主學習,互動和合作,樂於探究積極構建過程中。
以學生為中心的發展,學生積極構建課堂教學中,學生必須克服重量輕的材料,重量輕進程結束的轉變,從注重老師的教學重點放在學生的缺點學校,在一個字,教給學習。
決心要學會教,,採取學生組織以學校為中心的課堂。我們應著眼於學生的學習,來確定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為了打破材料的中心,教師中心,課堂中心,或滿堂問,改變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而不是簡單地為了掌握一些知識,能力點為教學目的,但同時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人格和個性,越來越多的人的整體素養提高學生的關注。教師以學生為他們的個人生活與平等,建立一個新的概念,學生與學生和教師的課堂教學經驗,成為生命過程,從而激發活力的課堂教學。評估成功的一個教訓,先看看教師是否尊重學生的能力,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積極參與。
決心學習教,美國心理學家加涅的話,到「學習設計教學。」加涅把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學習活動和事件,強調「在任何情況下進行教學,其目的是為學習過程提供支持,」一般來說,教學外,包含了一組學生,企業內部流程設計學習活動,以支持。「他甚至強調說:」為了避免過多的說問題,最好的辦法可能是要記住:上一節課的交流是促進學習,偏離這一目標成為純八卦。 「 [4]
1.4為了真正落實以學教新課程教學設計的核心理念應注意:
1.4.1學生學習需求的教學活動作為真正的起點。
課堂活動開始的出發點是什麼?許多教師都習慣於從教科書中開展教學活動,確定起點的邏輯系統,但不注重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基本的教學活動,以尋找一個起點。雖然新的課程設計教科書的邏輯體系是不容忽視的,但不是在心臟的教學,而不是教師如何教教材使學生掌握的知識和教學活動作為一個整體,起點。學生應該放在教學的出發點和中心位置,認真分析學生的學習需求,預測學生的學習過程,促進學生的學習,教學過程中精心的策劃,選擇教學策略和教學的角度媒體上。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要善於換位思考,把自己置於學生思維的位置,規劃課堂。
1.4.2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新課程的設計應著眼於學生的自學開始讓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建構。要研究如何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選擇適當的教學策略:
◆明確和具體的學習目標或學習任務,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成功概率的估計動機=×估計成功的價值,而經驗的結果將再次體驗成功的慾望。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認知與情意必須同時抓學生的表現,包括對學生的教學要求的差異成功的機會,也有差異,實施教學,使學生不斷體驗到成功。
◆創造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形成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關系。真誠地關心每一個學生,努力使每一個學生得到重視和及時,合理,公平地評價學生的問題,答案,以及其他行為。
◆允許學生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讓學生學會對自己是什麼,以及如何學習有一定的酌情權。 [5]
1.4.3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機會參與。
低效的課堂上經常有「超過四小」的現象,即統一學習更多的個人自主學習少;接受學習,探究式學習;老師表示學生表達少;快速學習表達少得多學習緩慢的表達。新的課程設計,以增加學習的機會,在自己的學生參加,並努力改變這種局面。 [6]
◆在課堂上水平結構的變化。更改一個統一的整體課堂學習模式,全班統一學習和個人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方式轉變學生與學生,生活,多向互動的組織來實現。
◆合理分配有限的課堂時間。第一教學後,充分保證學生自主學習時間;避免長期被動聆聽學生,讓學生做更多的研究和實踐,最大限度地減少課堂上的區時間。
◆引導學生思路,展示思維過程,拓展思維空間。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展示思維過程和機會澄清的知識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提高心理活動的強度,應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思維障礙遺漏和錯誤理解思維策略。
◆專注於課堂學習和學生生活世界的聯系和溝通,讓學生養成獨立生活中良好的生活習慣的研究。
二,新的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新的初中學校語文教學的基本原則的設計應結合語言教學學科特點,體現新課程教學習教學設計理念。語文課程標准語文學科的性質,團結和人性化的一個「工具」,它的基本概念,正確的教語言學的基本規則,並在其精心製作的一個新的論述,「積聚」,「情緒, 「實踐」三個概念發生了好幾次,新課程強調和重視。初中語文教學的新課程和教學設計應遵循的法律語言學,注重積累,注重感知,注重實踐。
2.1重點建設
課程標准強調: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良好的語感。 「專注於語言的積累是非常突出的一個要求是課程標准語文教學經驗的語言教學課程標准,我們的傳統的繼承。
2.1.1積累了非常廣泛的語言,方式有三種: BR p>◆語言積累,語言積累應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積累語言材料,如掌握基本的文字元號,如積累了大量詞彙積累語言材料是語言的發展。
二是積累語言模型,如記精彩的古代和現代的話語,文本和等。語言模型通常含有豐富的詞彙,深刻的思想,良好的情緒或創造性地運用語言法的成功故事。累積的語言模型,有助於提高學生的綜合訓練,是促進語言發展的重要手段。
三是法律語言的積累,或積累意義上的短語。在漫長的模仿學習和語言實踐,通過反復曝光,並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直覺,形成犀利的語言的感性接觸到法律語言的敏感性。因為中國學習「的特殊功能主要是不知道的積累,但「感覺」的積累是不可能突飛猛進,但只有微妙的。「[7]
◆文化積淀一定的文化知識,包括了解,喜歡閱讀一些優秀的文化作品,感悟優秀文化精神,有一定的文化品味。語言本身是一種文化,語言也體現在各種各樣的文化,語言學習不僅是掌握語言,但也是一個文化的學習和感染兩種語言的積累。學習和文化內涵,也促進語言發展的一種手段。語言學習到一定程度時,文化的積淀就會成為一個關鍵因素,提高語文素養。
◆生活體驗。語言學習和生活非常密切的聯系,語言學習需要一定的生活閱歷,了解一些生活常識,培養積極的生活態度,健康的生活情趣,形成一種高尚的人生理想,並積累了豐富而深刻的生活經驗,生活經驗語言學習的唯一依據,只有持續發展。[8]
2.1.2注重語言的積累在語文教學中應注意:
◆要積累的傳統的課堂教學語言,在課堂上充分重視,以確保時間。
◆積累在於毅力,培養學生的意識和習慣的積累,才能真正實現積累的數量提高語文素養的飛躍。如辦卡作為一個學習程序閱讀和學習筆記,使學生逐步養成了一個習慣;
◆強調文本語言材料的積累。初級解決方案小學識字任務,進一步加強教學,尤其是作為一個初中語文詞彙發展的基礎上,應該是一項優先任務教學,使學生在初中可以積累一定數量的扎實書面詞彙,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
◆強調讀書,朗朗書聲回到教室。應該讓學生學會享受閱讀,認真背誦,使我的心靈,「文心蘭」相諧振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研究結果表明,朗讀時,大腦思維最活躍的人體器官的活動,而不是默默時活躍。允許學生閱讀長期堅持,驗收規范的語言,優美的語言感染熏陶,有利於形成一個良好的感語中的。
◆注意背誦背誦作文累積的精華語言,提高語言綜合素養的積累寫作範式非常有幫助。要加強背誦指導,讓學生在課外和朗誦詩歌,古典散文盡可能在課外完成和背誦。
◆讓學生廣泛閱讀,大量的閱讀,這是一個關鍵語言的積累。課程標准指出:「要培養學生'廣泛閱讀,擴大讀取表面,增加閱讀量的興趣。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它還提供了義務教育在校學生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400萬字。」廣泛閱讀「過程中,把實施課程:第一,在閱讀和閱讀習慣,閱讀教學的核心任務之一,二是實施良好的教科書在課堂上設置的「經典閱讀」的興趣,堅持「閱讀課」,三是探討的話題閱讀作業,引導學生進入閱讀在過去的全面研究。
2.2情緒專注於
的課程標准指出:「語言學習與沉重的情緒體驗和感知特性。 「要注意語言抗炎作用的影響,......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一個獨特的經驗。 「應該讓學生積極的思維和情感體驗活動,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以解決學生的獨特的經驗,體會和理解。 「語言教學應著眼於市場情緒的積累,使用。 「相比與以前的大綱,課程標准更加註重豐富的文化語言課程,強調語言的感染和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學生的要求,語文教學必須重視學生的看法。
2.2.1所謂的「感知」,實際上可以分為「情」和「啟蒙」兩個心理過程。「感覺」或「摸」,「摸」,這個過程中的細節和當地文字作為對象。但這個過程是過渡性的,觸發性,心理讀者瞬間流經「看到」的發展方向。所謂的「啟示」,即,外側向內側,周圍的角落。這種所謂的「表」,「微」,也就是文字細節和地方,這里所說的「禮」和「a」的含義是作為一個整體的文本。情緒是從細節上的文字和局部知覺的整體意義的面向文本的理解,掌握復雜心理過程。
傳統的閱讀觀念,閱讀是一個過程,接收和反映文本;情緒讀數的看法是,閱讀是一個意思施工過程中的閱讀視野,文本意義的感知。來源有兩個,1是文本本身,另一個是讀者的之前的知識和經驗。由此看來,閱讀理解,其實文本的各部分之間,文本和讀者之間的體驗積極建設進程的意思。[9]
2.2.2所以,情緒讀數的概念,語言教學和啟發的意義是什麼?什麼語言教學中應採取適當的教學策略?
>◆的先讀教情緒情緒,由啟蒙運動感,第一感啟蒙,因此,語言教學,閱讀文本,讓學生工作的一些「感覺」教學應該是學生接觸語言的起點,
在教學中,讓學生充分感知的文字,讓學生揣摩情感的文字 - 觸摸語言,情感經驗感官體驗的文本是一個學生,一個學生的獨立閱讀。 ,感情的形象。為了確保學生在課堂上的閱讀時間,學生目不轉睛,潛心閱讀的文本,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讓學生記錄他們最初的真正的閱讀體驗。要加強對問題的認識,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體驗,提出問題,並根據學生的閱讀經驗,調整教學思路。
在課堂上,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況:老師布置學生准備時間「熟悉的文字,「開始一點點的考試預備學校開始解釋的情況下,文本,或組織學生到周邊預定在課堂上討論的問題不給予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朗讀課文,感知文本。其實有很多學生在排演中,並沒有真的很難成為熟悉的文字,在這種情況下急於開展教學活動,不會閱讀「起點」,卻忽略了閱讀和閱讀過程中的必要的經驗,效率自然很低。
◆注重整體感知課文語言教學探索意義的作品,分析,不僅要在文本的具體內容結合的感受和經驗,擴大,也從總體上把握意義的文字作為目標。
在新課程的語文課堂,有一個流行的做法:「選擇您最喜愛的段落讀。」這種方法似乎反映了從表面上看到的選項,讓學生學習尊重,是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價值的表現,而忽略了其本質是整體感知文本,掃地,任意肢解文本,相反的感知必須尊重法律,因為每個人是一個有機的生命整體的教訓,當地始終是存在於整個的人,作品文本閱讀情緒的完整性,注意文本結構效應。閱讀教學應注重引導學生「文本的整體把握,我們應該注意培養學生的整體把握文本的能力。
◆文本解讀,把握「度」。胡感,感啟蒙的的文字情緒和當地離境的細節,但它看起來的文字作為一個整體的意義。含義的文字作為一個整體雖然是一個「度」,這給文字的同時,制約著當地的當任何的約束和自由發揮,當它是模糊和毫無意義的過度闡釋的文本超出文本的整體意義的解釋。語文教學感性和理性,正確的解釋過度傾向之間的關系,妥善處理情緒的重要性意義。閱讀重要的作用,情緒的理解和探索的基礎教學。
2.3
實踐為導向的課程標准指出:「語言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生應著眼於實用的語言技能,培養這種能力也應該練習語言的主要途徑。 「應該讓學生更直接地接觸語言材料,在大量的實踐中掌握運用語言的語言規律。 「力求反映在實際的教學語言,......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的機會。 「總之,語言是學習,而不是教會的,語言教學應著眼於語言實踐
2.3.1語言實踐,概括地說,是使用的語言,那就是在各種場合,大腦,舌頭,眼球運動,移動的耳朵,手,和其他行為通過口語和寫作,完成特定的任務。語言教學實踐在閱讀,寫作,教學,教學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活動應體現。
>
2.3.2注重語言實踐,語言教學應注意:
◆學生自主學習為出發點來設計課堂。例如,閱讀教學,如果課文內容,讓學生了解相關結論控制的目的,許多教師不自覺地以解釋的主要教學方法,教給學生的相關結論。教新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集中學習,注重學生作為一個日益全面的人類發展,這個過程需要的教學閱讀學生在老師的獨立閱讀實踐過程的指導下進行,然後,在教學設計,學生的閱讀為主線,以自然學生自己的經驗作為教學開始讀學生獨立閱讀和思考問題,而確定教學理念的基礎,引導學生學習閱讀練習閱讀,學會閱讀法律作為教學重點。
◆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巧妙創設情境,所以接近現實生活中的語言學習,激發學生參與語言實踐的動機,教室里聽,說,讀,寫活動貼近百姓口語和寫作活動,使學生運用他們的知識,語言技能的形成。
◆實踐化進程。多見於語文教學的重點在總結的過程中,亮的缺點:缺乏分析參與在閱讀速度太快,咀嚼不充分得出結論為時過早討論缺乏差異消失得太快,享受合理的解釋缺乏太快,缺乏整合的閱讀結束得太快了。[10]實踐為導向的教學中應注意體驗學習的過程,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累和見解。
◆綜合性學習活動,以加強語言性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綜合性學習活動的實踐,新的亮點。語言課程,全面學習活動的教學設計應注意的重心,自覺地指揮學生大量的讀取和寫入,使用的語言來解決實際問題的方向,而不是從語言,語言演變成唯一的活動是不是一個殼。
再拿建設的重點,側重於感知,練習語言教學設計的基本原則,將永遠是語文學科的性質和特點的基礎上,會少艷麗,會有更多的語言本身更多的努力,它將使一個更簡單而有效的教學。
H. 談一談新課程改革對學生發展的影響
新課程改革已經深深進入我們這個時代的教育步伐,同時我們也一點一點的開始適應。順德區使用北師大新教材已經第六個年頭,我們對教材的使用可以說是從陌生走到熟悉的區域。這六年以來我們感受到新教材帶給我們的新鮮、變化、驚喜,最主要的還是通過新教材的使用,令到我們教師不斷的與現代教育相接軌,這一點無疑是我們這六年最大的收獲與進步。本人是一名前線教師,接觸新教材已經第四個年頭,下面來談談對新教材的一些體會與感受。
一、感受新教材的特點。
我也是從使用人教版數學課本過渡到使用北師大課本的一名前線教師,剛剛接觸北師大的教材,最大的感受就是,新教材裡面採用孩子們都比較容易接受的卡通人物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在很大篇幅上採用圖片來表示各種情景,呈現形式上生動活潑,圖文並茂,在敘述上力求簡明,清晰,富有啟發性,同時也給學生有思考的空間。相比以往的書本以文字為主,這樣比較令到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形象、直觀,這一點最小學低年級階段對學生的審題、理解題意尤為有特出的作用。同時在高年級階段教材插入的圖片與時代接軌,同時也增加聯系生活、社會的實際內容,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很大的幫助。
北師大教材相比以往使用的教材有個很大的突破——讓學生學生活中的數學,學有用的數學。以往的教材給學生的感受幾乎都是「學了就是應付考試」。北師大教材採用的題材都是貼近學生的生活,教材每節的新課都盡量以學生日常生活中見到的事物或現象引入,如教材從生活中的購物、旅遊、住房、坐車等等引入新課,引發學生的共鳴,也能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同時由於這些數學知識都是貼近他們的生活,學生有這方面的感性認識,這些生活的認知必會遷移到課堂中來,新課中教師可以根據生活中的情景逐步引導學生探究事物或者知識的本質規律。相比以往的教材,北師大新教材顯得更適合學生的年齡階段的智力發展規律,體現了「以人為本」「人性化」教育理念。
教材在具體內容的編排上,採用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和實踐與綜合應用四個領域的內容同時混編的方式,即一冊教材中同時安排四個領域的內容,而在整個小學階段,這四部分是一年緊扣一年,一年比一年深入,呈現知識的階梯式、跳躍式。適合小學生的年齡、智力發展特點。雖然北師大的教材的內容呈現的方式的多樣化,但都是特別看重學生探究學習方式,無論是低年級階段還是高年級階段,北師大都盡量安排學生進行親自的探究學習,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發現知識的本質和規律。由於教材的知識深度呈現階梯式,整個小學階段開始時探究環節不分得過細,並提供比較多的指導,隨著學生對探究過程的熟悉和探究能力的增強,在隨後的探究中逐步明晰探究的環節,減少指導,讓學生的探究能力逐步提高,不斷得到發展。
二、感受教師角色與學生觀的轉變
課改以來,如果要說教師與學生的改變,那麼令我們感受最大的改變就是教師與學生在教學中的角色有很大的改變。以往我們都比較注重教師是一個主動的、傳授知識的主體,課堂成為知識與技能的訓練場,忽視了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而在這些年的教材教學使用當中,我們深深體會到教師與學生的變化。
(一)、教師的角色轉變
1、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轉為學習中的參與者、促進者和指導者。
我們曾一度認為,教師是知識傳授的主體地位,但是現代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知識構建過程,教師應充分重視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在整個教與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而且要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在北師大使用的這些年當中,我深深體會到了這些變化,在「學生小組討論」「學生動手操作」在這些教學環節當中表現得尤為特出,這些過程中,教師要走下講台,參與到學生的討論、操作當中,積極的看,積極地聽,真實感受學生的各種表現,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信息,考慮如何指導學生的學習。
2、教師由「教書者」轉向科研型的教師。
一直以來,我國的課程設計都是由國家統一內容、統一教材教參、統一教學標准,而教師本身就是一個嚴格執行這些課程規劃的「教書者」,教師的教學工作過分依賴了教科書和教學參考書進行教學教育工作,影響了教師在教學中的各種創新精神。新課程標准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三級課程管理,這樣便可令到一線教師可以創造性使用教材,在某種程度上成為課程的生產者和主動的課程設計者。新課程標准使教學內容中教師可支配的的因素增多了,彈性加大了,教學教參也給教師留有很大的發揮空間。這些年我鎮舉辦的各種教學設計、課堂教學比賽充分體現到各教師受到新課程標准說的「可創造性使用教材」這一特點。
(二)學生觀的轉變。
教學,過程中當然就包括了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過程。在「學」的這個過程當中,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不可能代替學生來感知,更加不可能代替學生觀察、分析、思考和發現規律;在「教」這個環節當中,教師主動設計好教學的流程,選擇好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在這一個過程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參與者、促進者和指導者,而學生才是學習上的主人,因此教師在課堂上的一切活動都必須服務於學生,以學生的學習、發展為中心。
三、對新課程下的教師與學生的評價問題的看法。
一直以來課堂教學評價中存在嚴重的重智育而輕德育,重知識而輕能力,全面評價教師與學生的方案不健全。教師的教學更多是關注了學生學習的結果而忽略了探究的過程,而更加忽略的是對學生在情感態度上的評價。而家長對教師的評價也基本上是用考試成績來做一個標准。基於新課程標準的精神,我們感受到評價應該服務與課程改革,應該與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目標一致。
在以往的教學當中,分數成了學校形象的「代言人」,成為學校評價教師,評價學生的唯一標准。新課程下,我們不應該用單一的模式、單一的規則來評價我們的教師與學生。
新課程標准下,我認為對教師的評價應該把重點放在教師的教學目標、教學策略和教學特色,包括教師是否能夠正確把握並理解並運用好教材,是否有全面了解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師所設計的教學模式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教師是否注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維目標的有機融合,是否善於創設各種教學情景,啟發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上的學習,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等等方面來綜合評價一名教師,而非從學生的考試分數來評價教師。
分數,不可以作評價教師的標准;分數,更不可作為評價學生的標准。在新課程標准中提出,對學生學習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和水平,更加要關注的是他們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我認為評價學生應從以下幾點綜合評價:在學習當中,學生是否有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當中,是否有充分利用多鍾感官來進行研究學習;活動中是否能跟教師、同伴主動交流自己的見解,是否能獨立思考問題,回答有創新意識的問題;是否掌握了基礎知識,同時是否行程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等等方面來綜合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