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蒙古族跳什麼舞
蒙古族大多跳盅碗舞、筷子舞、安代舞。
蒙古族是中國北方的游牧民族,從事畜牧狩獵生產。由於長期生活在草原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下,自古以來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鷹圖騰,因而形成了蒙古族舞蹈渾厚、含蓄、舒展、豪邁的特點。蒙古族民間舞蹈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盅碗舞。盅碗舞一般為女性獨舞,具有古典舞蹈的風格。舞者頭頂瓷碗,手持雙盅,在音樂伴奏下,按盅子碰擊的節奏,兩臂不斷地舒展屈收,身體或前進或後退,意在表現蒙古族婦女端莊嫻靜、柔中有剛的性格氣質。舞蹈利用富有蒙古舞風格特點的「軟手」、「抖肩」、「碎步」等舞蹈語匯,表現盅碗舞典雅、含蓄的風格。興安盟民間流傳的盅碗舞,舞姿質朴簡單,沒有嚴格的規律動作。
二是筷子舞。筷子舞以肩的動作見長,一般由男性表演。舞者右手握筷,不時擊打手、腿、肩、腳等部位,有時還擊打地面(或檯面)。隨著腕部的翻轉變化,有時肩部活潑地聳動,有時腿部靈活地跳躍,有時轉身左前傾,有時轉身右前傾。其肩部的動作既有律動感,又具有一種特殊的韻味,融歡快、優美與矯健為一體。動作雖簡單,但卻以技巧取悅觀眾,故有一定的表演性質。在興安盟民間流傳的筷子舞,既有男性獨舞,也有男女群舞。在表演形式上由單手執筷子發展為雙手執筷子,肩部、腰部、腿部的舞蹈語匯也更加豐富。因此舞蹈顯得歡快、明朗、新穎,淋漓盡致地表現了蒙古族熱情、開朗、剽悍、豪邁的民族個性。
三是安代舞。安代舞於明末清初發祥於科爾沁草原南端的庫倫旗。最初是一種用來醫病的薩滿教舞蹈,含有祈求神靈庇護、祛魔消災的意思,後來才慢慢演變成為表達歡樂情緒的民族民間舞蹈。傳統的安代舞,有準備、發起、高潮、收場幾個程序,都由「博」來主持。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興安地區帶有迷信色彩的安代舞已不復存在,而是把它作為一種民間歌舞傳承下來。在科爾沁地區,在逢年過節時、在慶祝豐收的日子裡、在喜喪婚嫁和迎賓的宴會上,人們都要跳安代舞。姑娘媳婦揮舞頭巾跳,小夥子脫去馬靴光著腳丫跳,孩子們做著鬼臉跳……舞蹈動作有甩巾踏步、繞巾踏步、擺巾踏步、拍手叉腰、向前沖跑、翻轉跳躍、凌空踢腿、騰空蜷身、左右旋轉、甩綢蹲踩、雙臂掄綢等等,這些優美瀟灑的動作,融穩、准、敏、輕、柔、健、美、韻、情為一體,形成了盛大的狂歡場面,把美和對美的追求推向了極致。
Ⅱ 蒙古舞的動作要領
舞者右手握筷,不時擊打手、腿、肩、腳等部位,有時還擊打地面(或內檯面)。隨著腕部的翻轉容變化,有時肩部活潑地聳動,有時腿部靈活地跳躍,有時轉身左前傾,有時轉身右前傾。其肩部的動作既有律動感,又具有一種特殊的韻味,融歡快、優美與矯健為一體。
動作雖簡單,但卻以技巧取悅觀眾,故有一定的表演性質。在興安盟民間流傳的筷子舞,既有男性獨舞,也有男女群舞。在表演形式上由單手執筷子發展為雙手執筷子,肩部、腰部、腿部的舞蹈語匯也更加豐富。因此舞蹈顯得歡快、明朗、新穎,淋漓盡致地表現了蒙古族熱情、開朗、剽悍、豪邁的民族個性。
(2)蒙古族舞蹈教學擴展閱讀
蒙古舞中國內蒙古自治區以及吉林、黑龍江等省蒙古族聚居地區的民間舞蹈。蒙古民族的舞蹈文化與他們的狩獵、游牧生活有密切聯系。
蒙古民族祖先的原始舞蹈形態,在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鑿刻的陰山崖畫、烏蘭察布崖畫中,有著生動真實的表現。在古代,蒙古族還有很多模仿兇猛動物的舞蹈,如「白海青」(白鷹)舞、熊舞、獅子舞、鹿舞等。這些舞蹈作為獨立的形式,大都失傳,但在薩滿舞中仍有反映。
Ⅲ 淺析舞蹈教學中如何跳好蒙古族舞蹈
蒙古族舞蹈是高師舞蹈教學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程,學生們必須接受蒙古舞的正規訓練,並達到一定的水平。作為一名高師的學生,怎樣跳好蒙古舞呢? 我認為跳好蒙古舞應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讓學生們了解蒙族的生活習性;了解蒙族的舞蹈語匯;通過一定的學習從而提升到美學的角度去理解和欣賞蒙族舞蹈,使學生全面掌握蒙古族舞蹈。以下是在教學中不可缺少的幾個步驟: 一、讓學生了解蒙古族生活習性和居住環境 蒙古族主要聚居開我國北方,世代從事游牧和狩獵勞動,蒙古族是典型的馬背民族,漫漫草地和茫茫大漠塑造了蒙古族男性勇敢、永不言敗倔強、豪放、偉岸、剽悍的性格特徵,穹廬的天宇之下到處是馬背遊子的足跡。典型的游牧文化和狂放的生活習俗,寫就了男性不羈的個性。在他們的生活中,馬是唯一可以信賴與可以依託的精神支柱。 二、蒙古族舞蹈語匯的訓練及要求 肢體訓練,在蒙族舞蹈中可以視作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它的目的就是要使訓練者具備蒙族舞的基本素質。就是全面掌握蒙族舞的動態特徵。在蒙古舞蹈的風格中,體現在動態上的最鮮明、最有表現力的特徵部位是肩、臂和腕。因此蒙族舞的肢體訓練著重要求學生們在肩、臂、腕上下功夫。蒙族舞中有柔肩、聳肩、彈肩、甩肩、抖肩六種肩功,練就一番爐火燉青的肩功同樣不應尋求什麼捷徑,而應一步一個腳印的從單一的硬肩訓練起。之所以強調訓練步驟的規定性,是因為各種外部形態的肩,具有肢體結構上的統一性,而這種統一性恰恰體現在肩的外部形態在發展變化過程中的衍生。在學習蒙族舞的肩部過程中,必須記住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尊重規律、尊重科學,在由易到難的艱苦實踐中才能練就具有豐富表現力。通過訓練在鬆弛自如的狀態中具有力度韌性、彈性和靈活性。同樣,在訓練臂碗的過程中,也應以單一的提壓腕開始練習。在肢體的訓練中,除了講究穩扎穩打,從零開始,還應注意一點,就是學生自身對舞蹈本體的肢體體驗,從而在心理上產生美感效應。作為學習者他對柔肩的審美體驗應該是一種概念性的反射,即延續慢發力、幅度大、呈連綿不斷的波浪狀,充滿延伸的質感,而對彈肩、硬肩則應有快發力。幅度小、有稜有角、瞬間靜止的審美意識。馬步的訓練是一種特性的動作,是腿與腳與上身相結合的模擬性訓練,它不僅可以使舞者腳下靈活敏捷,具備完成技巧和跳躍的能力。在訓練當中要求學生一直要保持一種蒙古族的基本形象和精神氣質,透過這種情感、形態、運氣、發力的典型表現,涵概出一種圓形、圓線、圓韻。 三、讓學生在學習中了解蒙古族音樂,自如掌握蒙古族舞蹈的節奏 節奏表現在所有的藝術中,尤其是在表演藝術更為顯著。在舞蹈中,節奏是舞蹈力度、感情的基礎。因此處理好蒙族舞蹈的節奏,是為了凸出蒙族的精神氣質。並且,它可以視作是舞技意義上的再升華。在掌握了蒙舞的基本動態並對蒙族氣質有一定的認識後,下面的任務就是學會恰到好處的處理節奏,力求把蒙族舞的氣質發揮得淋漓盡致,使表演盡善盡美。如果說,肢體訓練是形式意味上的奠基,把握氣質是內容方面的補充,處理節奏則是在前面二者的基礎上對總體表演水平的圓潤。處理節奏,標志著舞者對肢體的把握能力達到一定的水準。作為一名舞者在跳蒙古舞時,必須不斷體會力量,動作的對比與幅度的快慢,不斷圓潤舞技,深化舞蹈意識。具體來說,在舞蹈運動過程中,要注意力度,幅度的強弱、快慢、高低、大小、輕重的變化和對比,交替與重復,導致含有各種感情動作姿態的體現,注意通過節奏把各種動作按照表情達意的需要有機地組織聯系起來,為表現舞蹈的內容服務,增強舞蹈動作的表現力。 舞蹈離不開節奏,正如生命離不開呼吸,聰明的舞者以恰到好處的節奏去構造舞蹈,正如調整呼吸以使生命穩健而順暢。另外,處理節奏不僅要學會從舞蹈本體上下功夫,也要對音樂理論素質的培養以及對充滿節奏韻律的生活的關照,都是修煉節奏意識的必要手段。 四、把握氣質動態特徵在情感面上提升 在掌握了蒙族舞的基本動態以後,教師要求學生需要對此種只具備形式意義的外殼注入內涵。就蒙族舞來講,是對風格美的外部形態的蒙族精神化。蒙族人民的精神特徵是由草原生活的點點滴滴積淀而成的,主要表現為勇敢、熱情、爽直的性格,反映在舞蹈中,應該要折射出天之驕子的豪邁氣質。同學們要把握這種氣質,如果從環境因素來考試,當然最好能把自己置身於天蒼蒼,野茫茫的大草原中去生活、去體驗。正如賈作光老師一樣,在表演時的投入,恰到好處地把握情感。我想,每一個學生應該從學習、關注直至體味草原文化開始做起。只有當蒙古族的草原文化意識在表演者的思維的內部紮根,學生們才有可能在舞蹈中表現出那一個蒙族氣質來。事實上,舞蹈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一邊跳著某個民族的舞蹈,一邊也就在演繹著某個民族的文化,演繹的好壞直接與舞者對此民族文化的知識相關,並體現出該民族的情感特徵。所謂氣質,我想給學生加強蒙族文化意識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做:一是對蒙族民間舞蹈中典型的動態形象鷹、大雁、馬之習性及它們的氣質神韻的把握。例如蒙古民族對鷹和大雁有特殊的感情,將其視作吉祥、理想、生命的象徵。那麼,學生通過書本上的知識了解到關於它們的某些生活習性後,就應該關注由這些生活習性出發的,與該民族的生存意識相關的東西,如雙臂延伸動作的象徵意義,寬闊的胸懷、坦盪的性格。在蒙族舞蹈中,腳步、眼神、面部表情的有機結合形成了視覺上的立體化,而這種有機源於生活的根基,具備著一定的文化內涵。肩部的動律呈現出流動性質,而身體習慣於側向,眼睛時而極目遠眺,時而俯臨前方,表情明朗豁達而又堅毅,這一切體現出一個文化傳統悠久的
Ⅳ 求女生跳的蒙古族舞蹈,簡單些的
蒙古族舞蹈產生於民間,其特點是節奏明快,熱情奔放,語匯新穎,內風格獨特。動作多以抖肩、翻腕容來表現蒙古族姑娘歡快優美,熱情開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邁,步伐輕捷灑脫,表現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剛勁有力之美。保留節目有\筷子舞\、\馬刀舞\、\馴馬舞\、\盅碗舞\、\擠奶員舞\、\鷹舞\、\牧民的喜悅\、\祝福\\鼓舞\等。
Ⅳ 蒙古族最出名最流行的舞蹈是什麼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傳統的蒙古族舞蹈有「安代舞」、「盅碗舞」、「筷子舞」、「牛斗虎舞」、「摔跤舞」等。
歷史上每一個民族都在他們的社會生活中創造了一整套反映民族生活、思想情感並具備一定審美特徵的藝術表現形式。舞蹈藝術是每個民族開創時間最早,歷史延續時間最長,流傳范圍最廣,最能直接表現情感的一門藝術,也是每個民族歷史發展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民族特色,最能反映民族性格和審美情趣的一門藝術。
任何一個民族或部落的人們,當聽到他們最熟悉的音樂或舞步聲時,都會情不自禁產生興奮情緒,並傳達給身體各部位、各關節,隨著舞律的變化,身體便自然舞動起來。這就是這個群體審美意識的一種本能的具體表現。由於每個民族所處地理環境、政治歷史、宗教信仰、民俗民風的不同,又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風格,如不同地區舞蹈,動作的力度、軟度、開度、幅度和舞律的差異,有的民族舞蹈動作的重點在人的下肢,而上身動作較小;有的民族舞蹈,上身動作較為豐富,而下身動作較少;有的地區舞蹈以大動為美,有的地區則以含蓄舞動為美。正是諸多舞蹈風格中蘊藏著民族的審美情趣和審美特徵。形體美、韻律美、動作的和諧運用是舞蹈美的基本特徵。蒙族舞蹈非常強調舞蹈時腳、膝、腰、胸、手、肩、頭、眼的配合及統一運用。蒙古族主要集中居住在內蒙古草原上,遼闊的草原畜牧生活培養了蒙古族人民勇敢,熱情,爽直的性格。
Ⅵ 怎麼才能學好蒙古舞蹈啊
跳好蒙古族舞蹈的三個環節:
http://www.ccerp.net/lunwenziliao/ShowArticle.asp?ArticleID=83774
http://05005.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9893
蒙古舞蹈的特點: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舞蹈的特點是節奏明快,熱情奔放,語匯新穎,風格獨特。動作多以抖肩、翻腕來表現蒙古族姑娘歡快優美,熱情開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邁,步伐輕捷灑脫,表現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剛勁有力之美。蒙古族舞蹈久負盛名,傳統的馬刀舞、鄂爾多斯、筷子、安代、布利亞特婚祀、馴馬手、小青馬、盅碗舞等,節奏歡快、舞步輕捷,都表現出了蒙古族勞動人民純朴、熱情、精壯的健康氣質。保留節目有"筷子舞"、"馬刀舞"、"馴馬舞"、"盅碗舞"、"擠奶員舞"、"鷹舞"、"牧民的喜悅"、"祝福""鼓舞"等。
Ⅶ 蒙古族舞蹈教學視頻
在土豆網絡北舞蒙族教程或者民大蒙族教程
Ⅷ 蒙古族舞蹈的概述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舞蹈的特點是節奏明快,熱情奔放,語匯新穎,風格內獨特。動作多以抖肩、容翻腕來表現蒙古族姑娘歡快優美,熱情開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邁,步伐輕捷灑脫,表現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剛勁有力之美。保留節目有筷子舞、馬刀舞、馴馬舞、盅碗舞、擠奶員舞、鷹舞、牧民的喜悅、祝福鼓舞等。
蒙古族舞蹈產生於民間,然後搬上舞台。以久負盛名的筷子舞為例,它原先是鄂爾多斯的民間舞蹈,已有150多年的歷史。筷子舞自娛性很強,由坐式表演,逐步發展為邊蹲、邊站、邊走、邊巧妙自如地打擊自己身體,變化不同畫面的舞蹈形式,從而真切地抒發了牧民熱愛生活,樂觀歡快的性格和感情。
Ⅸ 蒙族舞蹈的基本動作和特點(關於蒙族舞蹈的資料)越詳細越好
蒙古族舞蹈對於肢體的力量是非常講究的,蒙古族舞蹈熱情奔放,在肢體的動作上面氣質堅入磐石,穩健有力。他們的舞蹈節奏上非常的歡快,非常的粗礦彪悍,但是在彪悍中有帶一點點的質朴。
在蒙古舞蹈的風格中,體現在動態上的最鮮明、最有表現力的特徵部位是肩、臂和腕。蒙族舞中有柔肩、聳肩、彈肩、甩肩、抖肩六種「肩功」,練就一番爐火燉青的肩功同樣不應尋求什麼捷徑,而應一步一個腳印的從單一的硬肩訓練起。如從硬肩到柔肩,柔肩即具有對硬肩的「誇張化」的特徵,在相同的動態中柔肩應發力緩慢,形成對硬肩的聚集規律,通過訓練在鬆弛自如的狀態中具有力度韌性、彈性和靈活性。同樣,在訓練臂腕的過程中,也應以單一的提壓腕開始練習。在肢體的訓練中,除了講究穩扎穩打,還應注意一點就是舞者在心理上產生美感效應。對柔肩的審美體驗應該是一種概念性的反射,即延續慢發力、幅度大、呈連綿不斷的波浪狀,充滿延伸的質感,而對彈肩、硬肩則應有快發力、幅度小、有稜有角、瞬間靜止的審美意識。在訓練當中要一直要保持一種蒙古族的基本形象和精神氣質,透過這種情感、形態、運氣、發力的典型表現,涵概出一種「圓形、圓線、圓韻」。
蒙族人民的精神特徵是由草原生活的點點滴滴積淀而成的,主要表現為勇敢、熱情、爽直的性格,反映在舞蹈中,應該要折射出「天之驕子」的豪邁氣質。如雙臂延伸動作的象徵意義,寬闊的胸懷、坦盪的性格;肩部的動律呈現出流動性質,而身體習慣於側向,眼睛時而極目遠眺,時而俯臨前方,表情明朗豁達而又堅毅,這一切體現出一個文化傳統悠久的民族舞的素質。
處理好蒙族舞的節奏是為了突出蒙族的精神氣質。並且是舞蹈意義上的再升華,具體來說,在舞蹈中,要注意力度、幅度的強、弱、快慢、高低、大小、輕重的變化和對比、交替與重復,導致含有各種感情動作姿態的體現,注意通過節奏把各種動作按照表達情意的需要有機地組織聯系起來,為表現舞蹈的內容服務,增強舞蹈動作的表現力。
小結:想要跳好蒙古族舞蹈,是需要一定的體能的,蒙古族舞蹈的肢體語言是非常強的。只有練好肢體的氣勢之後,之後就是當地舞蹈的氣質,之後才是舞蹈的動作分解,舞蹈動作上節奏的把握。
Ⅹ 蒙古族舞蹈的特點是什麼
蒙古族舞蹈以節奏鮮明、熱情奔放為主要特點。動作多以抖肩、翻腕來表現蒙古族姑娘歡快優美,熱情開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邁,步伐輕捷灑脫,表現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剛勁有力之美。動律是蒙古舞蹈的精髓,是一個民族生命律動的形象化,又是舞者性格、氣質、風貌的顯現。
拓展資料:
蒙古族民間舞蹈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盅碗舞。盅碗舞一般為女性獨舞,一般是舞者頭頂瓷碗,手持雙盅,在音樂伴奏下,按盅子碰擊的節奏,兩臂不斷地舒展屈收,身體或前進或後退,意在表現蒙古族婦女端莊嫻靜、柔中有剛的性格氣質。
二是安代舞。安代舞於明末清初發祥於科爾沁草原南端的庫倫旗。最初是一種用來醫病的薩滿教舞蹈,含有祈求神靈庇護、祛魔消災的意思,後來才演變成為表達歡樂情緒的民族民間舞蹈。在科爾沁地區,在逢年過節時、在慶祝豐收的日子裡、在喜喪婚嫁和迎賓的宴會上,人們都要跳安代舞。姑娘媳婦揮舞頭巾跳,小夥子脫去馬靴光著腳丫跳,孩子們做著鬼臉跳……舞蹈動作有甩巾踏步、繞巾踏步、擺巾踏步、拍手叉腰、向前沖跑、翻轉跳躍等等,形成了盛大的狂歡場面,把美和對美的追求推向了極致。
三是查瑪。查瑪是藏傳佛教為了弘揚佛法、傳播教義、阻止邪惡誘惑、堅定佛門信念而舉辦的一種帶有慶典性質的藝術活動。歷史上,在「殿宇雄壯、比擬佛國」的科爾沁地區乃至內蒙古自治區全境,絕大多數寺院召廟都曾一年一度由喇嘛們表演這種舞蹈。至今,部分召寺依然傳承表演這種舞蹈。查瑪在蒙古族舞蹈文化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