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曾經風靡一時的課堂教學模式,如今都去哪了
曾經有一段時間,課程改革,課堂改革的口號提得山響,一些專家教授你方唱罷我登場,大談課堂改革的重要性,推出一個又一個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好像以前的教學模式都是陳舊落後的,以前的課堂教學都是死氣沉沉的,好像課堂不改革,不使用他們的教學模式,教育就沒有了明天。但是,吹盡黃沙始到金,數年過去,塵埃落定,那些形形色色的教學模式呢?似乎已經銷聲匿跡,好像他們從來沒有出現過。我想,只怕只有那些靠著這些教學模式獲得榮譽的老師們才會記得還有過這么一個改革吧!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育是針對人的。教學方法應該因人而異,絕沒有一種放在天下皆準的,可以批量化,大規模復制,適用於所有課堂,所有學生的所謂的模式。,但是這些專家的所謂的教學模式改革,要麼是規定了教學的各個環節,整個課堂被分成幾個環節,什麼環節需要討論,什麼環節需要拓展,哪個環節需要交流都有詳細的操作流程。對課堂效果的評價也有一套分值體系,計算學生的活動熱度,課堂氣氛的調動分,板書是不是超過了規定的字數……
我認為,什麼“大容量”也好,“快節奏”也罷,也許在某些學校能實現,能讓學生的成績突飛猛進,但是並不適用於所有。“一課一得”,一堂課,只要有一點收獲,一點提高,一點感悟就可以了。
⑵ 當今中國大學的教學模式(教育模式)是什麼
中國教育是一種灌輸式教育,先將前人的經驗告知學生,讓學生按已有成功經驗按部就班的去操作,在經驗的指導下學習實踐,同樣,也是可以得到自己的結論,但是往往很難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
中國模式的教育特點有:
1、應試教育全面泛濫。教育從小學到大學基本上是以相關知識的記憶和簡單運用考試為核心來運轉,既不考慮學生的學習能力也不考慮學生的道德修養,更不要考慮學生的多方面發展和創新能力了。大學之前在應試,大學之後在應付,學的越高,應付的越容易,職稱越高,應付的越輕松。
2、教育理念全面衰變。教育以學生為根本,但是現實的情況是圈養。教學好壞的關鍵是教師,但是不管懂不懂教育都可以來當老師。教學本來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現實中卻變成了題海戰術和知識講述。
一百個人對於教育的理解,有九十九個認為教育就是上課,學習就是上課,上課就是把書本的知識講一遍,學習就是做一堆的題。學生弄不明白的知識,教師就應該立刻講解。
3、教育改革由政府推動。教育出現了問題,並不是找教育家和教育者來解決,而是放到政府官員的桌面上。教育的未來如何,並不是由懂教育的人來設想。
4、學校教育與家庭社會脫軌,目前中國的學校教育還在一個非常大的問題,那就是學校教育與家庭社會脫軌,學校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和增加學生的知識,讓學生在以後走向社會的時候有能力立足。
但是非常遺憾的是,目前很多學校的教育與家庭社會是完全脫軌的,學生在學校里只學到了知識而並沒有真正能應用與實踐之中,這些學校教育與家庭社會脫軌的主要是中學學校,目前大部分大學學校都開始重視把學校教育與家庭社會相互結合。
比如很多大學都定期開展了一些社會活動,讓學生學到的技能和知識應用在實踐之中,而目前很多中學學校都沒有做到這一點,而是完全的封閉教育模式,這樣的教育模式讓學生所學的知識在家庭社會中失去了實踐的能力。
教學模式簡介:
「模式」一詞是英文model的漢譯名詞。model還譯為「模型」、「範式」、「典型」等。一般指被研究對象在理論上的邏輯框架,是經驗與理論之間的一種可操作性的知識系統,是再現現實的一種理論性的簡化結構。
最先將模式一詞引入到教學領域,並加以系統研究的人,當推美國的喬伊斯(B.Joyce)和韋爾(M.Weil)。
喬伊斯和韋爾在《教學模式》一書中認為:「教學模式是構成課程和作業、選擇教材、提示教師活動的一種範式或計劃。」實際教學模式並不是一種計劃,因為計劃往往顯得太具體,太具操作性,從而失去了理論色彩。
將「模式」一詞引入教學理論中,是想以此來說明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各種類型的教學活動的基本結構或框架,表現教學過程的程序性的策略體系。
⑶ 目前比較流行的課堂教學模式有哪些
教學模式的研究是當代教學論中的一個綜合性的課題,其核心是用系統、結構和功能等觀點研究教學過程中的各種方式方法,考察其理論的或實踐的基礎,從而形成一種系統化和多樣化相統一的教學模式體系。理論界對教學模式的理解很不一致,有多種認識。一種比較流行的看法是,教學模式是教學理論的轉化形式,它是用於設計課題、選擇教材、揭示教師活動的基本框架。 就語文學科而言,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也一直是有識之士研究的課題。目前比較被人們認可的有以下幾種模式:(1)中學語文教學「三、五、七」模式。其核心內容是打好三個基礎,建立五條常規,註定七項禁忌。(2)語文目標教學模式。其核心內容是教材有明確的目標,教師為實現一個個特定的目標而教,學生為達到一個個特定的目標而學,教學領導人員以及招生考試部門的組織者和命題人員,以同樣的學習目標為基本依據進行教學測量、考核、評估、考查學生的實際能力水平,檢驗老師的教學效果。(3)語文「訓練式」教學法,其核心內容是教師講授新課時,把一篇課文的內容根據教學目的化解為各種題型的訓練題,讓學生當堂完成這些習題,教師當堂評講這些習題,從而達到理解課文內容,掌握課文內容,應用課文內容的目的。(4)「情知對稱」四分教學模式。其核心內容是藉助教材所蘊含的情感因素,在教學中,不能把語文只作為單純的知識達標課程,而應該讓它成為培養學生「情知對稱」的人格與智能雙向平等發展的黃金三角洲。「四分」的含義是指情知分類,能級分層,訓練分步,教材分型。 以上這四種語文教學模式,對我國的語文教學影響極大,毋容置疑,它們對推進我國語文教學的改革起過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隨著現代社會對人才規格的要求而出現的教學任務、教學內容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以及教師、學生的各種不同特點,都決定了教學模式不可能是絕對的。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不可能適用於一切教學活動,它都具有針對性。否則,教學模式就失去了自身的特點和作用,也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力。到目前為止,語文教學理論上和實踐中沒有一種教學模式能夠涵蓋語文教學的所有,即使最先進的語文教學模式也只能是用於語文教學的某一側面或某一角度,甚至某一類型的課文教學。如果我們將某種語文教學模式用於語文教學的全體,那麼勢必會失真,會失實,於教學無益。語文教學是發展的,特別是隨著課程、教材、考試制度的改革深化,多媒體現代教學技術手段的運用等,語文教學更呈現出新的發展,而發展帶來的結果必然是先進的教學思想與教學理念的涌現與新的教學方法與程序的出現,這勢必會使原有的教學模式受到影響或沖擊,使其不斷地修正、充實、改造。只有這樣語文教學才會不斷地呈現新的模式,產生新的活力。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目標中,對學習方式變革給予了高度重視,提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並圍繞這一目標的實現,在課程結構調整、課程標准制訂、教材編寫、教學過程、學習與教學評價等方面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這就是說,當今時代,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力求在對合理的傳統模式的繼承基礎上,不斷改革自己的教學思想,以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個性和教學風格,使模式穩中有變,常教常新。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擺在第一位的並不是背書,不是記住別人的思想,而是讓學生本人進行思考,也就是說,進行生動的創造。」多少年後的今天,我們思考這段話,應當仍然會有所啟迪。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對於課堂教學目標的定位,要著眼於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要突出「以學生為本」,使學生在學習知識、技能的過程中,不斷加快發展自身的主體性。教師要重視教學目標對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導向功能,其中,既要有認識目標,更要有創新精神、創造性思維、創造能力的培養目標。根據這一要求,本人認為當前只有改革教學活動中的要素關系,才是發展與建構語文教學模式的關鍵所在。 我們知道,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是依附於一定的教學形式而存在的。離開了一定的教學形式也就不存在著所謂的教學模式了,教學形式又是由諸多要素構成的,教師、學生、媒體(即教學手段)、教學過程等。如果在教學中能實現以下四個轉變,我想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一定會到來。 1、教師角色的轉變:由權威型轉變為夥伴型 傳統的師生關系強調的是師道尊嚴,教師是至高無上的權威,學生只是絕對的順從,這種不平等的師生關系導致的是學生學習主體意識的缺失。一種積極的教學模式首先應該是一種有利於學生主體意識發展的教學形式。人的存在,人的發展,是現代教學最根本的理念,尤其是加入WTO以後,民主、平等、互動、合作更應成為師生關系的新的理念。這種理念是先進的教學模式建構與發展的基礎。據此,教師要由學生的權威變為學生的夥伴,在與學生的心靈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中完成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的建立與發展。 2、學生地位的轉變:由被動聽講轉變為主動參與 教學要促使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個性的發展是教學的最大成功。但我們應該看到,目前我們的課堂教學由於受到不合理的地方性的評價機制的影響,學生的地位是受老師的操縱的,帶有強烈的被動性。教師要學生學什麼,學生就應該學什麼,教師要學生怎麼學,學生就得怎麼學。這種現狀制約著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形成,若不改變,學生就不可能成為學習的主體,不可能發展個性,不可能有學生的自主性,進而,教學模式的更新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從被動聽講的從屬的知識接受者的地位,轉變為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主體地位(這個主體地位要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發揮的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上)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3、媒體作用的轉變:由演示工具轉變為認識工具 教學媒體的運用是教學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特徵之一。但無論是傳統的教學媒體(如實物、圖片等)還是現代的教學媒體(如錄音、錄像、電腦課件等),都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一種工具,或是一種手段。事實證明,課堂上恰當地使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充分地利用人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具體、生動、直觀、形象地獲得知識技能,以求學得快,記得牢的效果,是現代課堂教學重要的學習策略。如果在學生觀察了媒體的演示或藉助媒體而創設的情景後,教師不是越俎代皰式地分析、說明、講解,而是引導學生自己分析、探究蘊含其中的反映事物本質和規律的理性知識,讓學生自己去抽象、概括得出理性的結論,這樣就使媒體的作用發生了質變,由教師的演示工具轉變為學生的認識工具。 4、教學過程的轉變:由傳授型轉變為引導型 傳統教學觀認為教學過程主要是教師教的過程,而忽視學生學的過程,因而對教學原則的探討多局限於對教師做規定,而沒有對學的指導,現代教學觀認為,教學過程是教與學雙方的活動,其中學生是主體,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不應再是服從,而是如何調動個性化的學習方式,教學原則的研究趨向於與學習策略的研究相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的作用,提倡學生的獨立探索。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教學過程教師應從講授知識的過程轉變為在教師的主導下,學生通過主動探究去獲得知識,發展能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從知識的直接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再體現在講授上,也不再體現在對知識的「講深講透」的直接形式上,而是體現在進行周密、科學的教學設計和精心組織學生學習活動的更高層次的間接形式上,或是體現在幫學生將無序的知識整理為有序的知識上,體現在幫助學生將錯誤的知識修正為正確的知識。這種轉變是教師的教學責任,也是模式構建發展的必要條件。 以上就語文學科中的教學模式問題談了個人的一點思考。我想,研究語文教學模式,借鑒他人的教學經驗,目的在於改革自己的教學,形成自己的個性和風格,由於模式本身的非定性和教學經驗的個人性,因此我們每一位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解放思想,揚己之長,避己之短,靈活運用各種模式,並在此基礎上發展或創造適宜的教學模式。
記得採納啊
⑷ 教學模式有哪些
教學模式可以定義為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作為結構框架,突出了教學模式從宏觀上把握教學活動整體及各要素之間內部的關系和功能;作為活動程序則突出了教學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結構
教學模式通常包括五個因素,這五個因素之間有規律的聯系著就是教學模式的結構。
分類
關於教育模式的分類,國內外學者從不同角度出發有不同的分類。喬伊斯和威爾根據教學模式的理論跟根源,區分出四種類型的教學模式:1.信息加工教學模式 2.人格(人性)發展教學模式 3.社會交往教學模式 4.行為修正教學模式。
國內對教學模式的分類也很多。有有的研究者把教學模式分成三類,一類是師生系統地傳授和學習書本知識的教學模式,一類是教師輔導學生從活動中自己學習教學模式,還有一類是折中於兩者之間的教學模式。
理論依據
教學模式是一定的教學理論或教學思想的反映,是一定理論指導下的教學行為規范。不同的教育觀往往提出不同的教學模式。比如,概念獲得模式和先行組織模式的理論依據是認知心理學的學習理論,而情境陶冶模式的理論依據則是人的有意識心理活動與無意識的心理活動、理智與情感活動在認知中的統一。
教學目標
任何教學模式都指向和完成一定的教學目標,在教學模式的結構中教學目標處於核心地位,並對構成教學模式的其他因素起著制約作用,它決定著教學模式的操作程序和師生在教學活動中的組合關系,也是教學評價的標准和尺度。正是由於教學模式與教學目標的這種極強的內在統一性,決定了不同教學模式的個性。不同教學模式是為完成一定的教學目標服務的。
操作程序
每一種教學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邏輯步驟和操作程序,它規定了在教學活動中師生先做什麼、後做什麼,各步驟應當完成的任務。
實現條件
是指能使教學模式發揮效力的各種條件因素,如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環境、教學時間等等。
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指各種教學模式所特有的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的評價方法和標准等。由於不同教學模式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和達到的教學目的不同,使用的程序和條件不同,當然其評價的方法和標准也有所不同。除了一些比較成熟的教學模式已經形成了一套相應的評價方法和標准外,有不少教學模式還沒有形成自己獨特的評價方法和標准。
⑸ 互動式課堂教學模式是什麼
教學模式的研究是當代教學論中的一個綜合性的課題,其核心是用系統、結構和功能等觀點研究教學過程中的各種方式方法,考察其理論的或實踐的基礎,從而形成一種系統化和多樣化相統一的教學模式體系。理論界對教學模式的理解很不一致,有多種認識。一種比較流行的看法是,教學模式是教學理論的轉化形式,它是用於設計課題、選擇教材、揭示教師活動的基本框架。
就語文學科而言,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也一直是有識之士研究的課題。目前比較被人們認可的有以下幾種模式:(1)中學語文教學「三、五、七」模式。其核心內容是打好三個基礎,建立五條常規,註定七項禁忌。(2)語文目標教學模式。其核心內容是教材有明確的目標,教師為實現一個個特定的目標而教,學生為達到一個個特定的目標而學,教學領導人員以及招生考試部門的組織者和命題人員,以同樣的學習目標為基本依據進行教學測量、考核、評估、考查學生的實際能力水平,檢驗老師的教學效果。(3)語文「訓練式」教學法,其核心內容是教師講授新課時,把一篇課文的內容根據教學目的化解為各種題型的訓練題,讓學生當堂完成這些習題,教師當堂評講這些習題,從而達到理解課文內容,掌握課文內容,應用課文內容的目的。(4)「情知對稱」四分教學模式。其核心內容是藉助教材所蘊含的情感因素,在教學中,不能把語文只作為單純的知識達標課程,而應該讓它成為培養學生 「情知對稱」的人格與智能雙向平等發展的黃金三角洲。「四分」的含義是指情知分類,能級分層,訓練分步,教材分型。
以上這四種語文教學模式,對我國的語文教學影響極大,毋容置疑,它們對推進我國語文教學的改革起過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隨著現代社會對人才規格的要求而出現的教學任務、教學內容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以及教師、學生的各種不同特點,都決定了教學模式不可能是絕對的。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不可能適用於一切教學活動,它都具有針對性。否則,教學模式就失去了自身的特點和作用,也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力。到目前為止,語文教學理論上和實踐中沒有一種教學模式能夠涵蓋語文教學的所有,即使最先進的語文教學模式也只能是用於語文教學的某一側面或某一角度,甚至某一類型的課文教學。如果我們將某種語文教學模式用於語文教學的全體,那麼勢必會失真,會失實,於教學無益。語文教學是發展的,特別是隨著課程、教材、考試制度的改革深化,多媒體現代教學技術手段的運用等,語文教學更呈現出新的發展,而發展帶來的結果必然是先進的教學思想與教學理念的涌現與新的教學方法與程序的出現,這勢必會使原有的教學模式受到影響或沖擊,使其不斷地修正、充實、改造。只有這樣語文教學才會不斷地呈現新的模式,產生新的活力。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目標中,對學習方式變革給予了高度重視,提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並圍繞這一目標的實現,在課程結構調整、課程標准制訂、教材編寫、教學過程、學習與教學評價等方面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這就是說,當今時代,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力求在對合理的傳統模式的繼承基礎上,不斷改革自己的教學思想,以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個性和教學風格,使模式穩中有變,常教常新。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擺在第一位的並不是背書,不是記住別人的思想,而是讓學生本人進行思考,也就是說,進行生動的創造。」多少年後的今天,我們思考這段話,應當仍然會有所啟迪。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對於課堂教學目標的定位,要著眼於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要突出「以學生為本」,使學生在學習知識、技能的過程中,不斷加快發展自身的主體性。教師要重視教學目標對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導向功能,其中,既要有認識目標,更要有創新精神、創造性思維、創造能力的培養目標。根據這一要求,本人認為當前只有改革教學活動中的要素關系,才是發展與建構語文教學模式的關鍵所在。
我們知道,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是依附於一定的教學形式而存在的。離開了一定的教學形式也就不存在著所謂的教學模式了,教學形式又是由諸多要素構成的,教師、學生、媒體(即教學手段)、教學過程等。如果在教學中能實現以下四個轉變,我想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一定會到來。
1、教師角色的轉變:由權威型轉變為夥伴型
傳統的師生關系強調的是師道尊嚴,教師是至高無上的權威,學生只是絕對的順從,這種不平等的師生關系導致的是學生學習主體意識的缺失。一種積極的教學模式首先應該是一種有利於學生主體意識發展的教學形式。人的存在,人的發展,是現代教學最根本的理念,尤其是加入WTO以後,民主、平等、互動、合作更應成為師生關系的新的理念。這種理念是先進的教學模式建構與發展的基礎。據此,教師要由學生的權威變為學生的夥伴,在與學生的心靈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中完成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的建立與發展。
2、學生地位的轉變:由被動聽講轉變為主動參與
教學要促使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個性的發展是教學的最大成功。但我們應該看到,目前我們的課堂教學由於受到不合理的地方性的評價機制的影響,學生的地位是受老師的操縱的,帶有強烈的被動性。教師要學生學什麼,學生就應該學什麼,教師要學生怎麼學,學生就得怎麼學。這種現狀制約著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形成,若不改變,學生就不可能成為學習的主體,不可能發展個性,不可能有學生的自主性,進而,教學模式的更新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從被動聽講的從屬的知識接受者的地位,轉變為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主體地位(這個主體地位要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發揮的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上)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3、媒體作用的轉變:由演示工具轉變為認識工具
教學媒體的運用是教學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特徵之一。但無論是傳統的教學媒體(如實物、圖片等)還是現代的教學媒體(如錄音、錄像、電腦課件等),都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一種工具,或是一種手段。事實證明,課堂上恰當地使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充分地利用人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具體、生動、直觀、形象地獲得知識技能,以求學得快,記得牢的效果,是現代課堂教學重要的學習策略。如果在學生觀察了媒體的演示或藉助媒體而創設的情景後,教師不是越俎代皰式地分析、說明、講解,而是引導學生自己分析、探究蘊含其中的反映事物本質和規律的理性知識,讓學生自己去抽象、概括得出理性的結論,這樣就使媒體的作用發生了質變,由教師的演示工具轉變為學生的認識工具。
4、教學過程的轉變:由傳授型轉變為引導型
傳統教學觀認為教學過程主要是教師教的過程,而忽視學生學的過程,因而對教學原則的探討多局限於對教師做規定,而沒有對學的指導,現代教學觀認為,教學過程是教與學雙方的活動,其中學生是主體,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不應再是服從,而是如何調動個性化的學習方式,教學原則的研究趨向於與學習策略的研究相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的作用,提倡學生的獨立探索。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教學過程教師應從講授知識的過程轉變為在教師的主導下,學生通過主動探究去獲得知識,發展能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從知識的直接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再體現在講授上,也不再體現在對知識的「講深講透」的直接形式上,而是體現在進行周密、科學的教學設計和精心組織學生學習活動的更高層次的間接形式上,或是體現在幫學生將無序的知識整理為有序的知識上,體現在幫助學生將錯誤的知識修正為正確的知識。這種轉變是教師的教學責任,也是模式構建發展的必要條件。
以上就語文學科中的教學模式問題談了個人的一點思考。我想,研究語文教學模式,借鑒他人的教學經驗,目的在於改革自己的教學,形成自己的個性和風格,由於模式本身的非定性和教學經驗的個人性,因此我們每一位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解放思想,揚己之長,避己之短,靈活運用各種模式,並在此基礎上發展或創造適宜的教學模式
⑹ 目前比較流行的課堂教學形式有哪些
教育方法的研討是今世教育論中的一個綜合性的課題,其間心是用系統、結構和功用等觀念研討教育進程中的各種方法方法,考察其理論的或實踐的根底,然後構成一種系統化和多樣化相統一的教育方法系統。理論界對教育方法的了解很不共同,有多種知道。一種比較盛行的觀點是,教育方法是教育理論的轉化方法,它是用於規劃課題、挑選教材、提醒教師活動的根本結構。
就語文學科而言,講堂教育方法的立異也一直是有識之士研討的課題。
現在比較被人們認可的有以下幾種方法:
(1)中學語文教育「三、五、七」方法。其間心內容是打好三個根底,樹立五條慣例,註定七項忌諱。
(2)語文方針教育方法。其間心內容是教材有清晰的方針,教師為完結一個個特定的方針而教,學生為到達一個個特定的方針而學,教育領導人員以及招生考試部分的組織者和出題人員,以相同的學習方針為根本依據進行教育測量、查核、評估、考察學生的實踐才能水平,查驗教師的教育效果。
(3)語文「練習式」教育法,其間心內容是教師教育新課時,把一篇課文的內容依據教育意圖化解為各種題型的練習題,讓學生當堂完結這些習題,教師當堂評講這些習題,然後到達了解課文內容,把握課文內容,運用課文內容的意圖。
(4)「情知對稱」四分教育方法。其間心內容是憑借教材所包含的情感要素,在教育中,不能把語文只作為單純的常識合格課程,而應該讓它成為培育學生「情知對稱」的人格與智能雙向對等開展的黃金三角洲。「四分」的意義是指情知分類,能級分層,練習分步,教材分型。
以上這四種語文教育方法,對我國的語文教育影響極大,毋容懷疑,它們對推動我國語文教育的變革起過不行估量的效果。但是,跟著現代社會對人才標準的要求而出現的教育使命、教育內容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以及教師、學生的各種不同特色,都決議了教育方法不行能是肯定的。任何一種教育方法都不行能適用於一切教育活動,它都具有針對性。不然,教育方法就失去了自身的特色和效果,也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力。到現在為止,語文教育理論上和實踐中沒有一種教育方法可以包括語文教育的一切,即便最先進的語文教育方法也只能是用於語文教育的某一旁邊面或某一角度,乃至某一類型的課文教育。如果我們將某種語文教育方法用於語文教育的整體,那麼勢必會失真,會失實,於教育無益。語文教育是開展的,特別是跟著課程、教材、考試制度的變革深化,多媒表現代教育技術手法的運用等,語文教育更出現出新的開展,而開展帶來的成果必然是先進的教育思維與教育理念的出現與新的教育方法與程序的出現,這勢必會使原有的教育方法遭到影響或沖擊,使其不斷地批改、充實、改造。只要這樣語文教育才會不斷地出現新的方法,發生新的生機。
在《根底教育課程變革大綱(試行)》提出的根底教育課程變革方針中,對學習方法變革給予了高度注重,提出要「改動課程施行過於著重承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練習的現狀,倡議學生自動參加、樂於探求、勤於動手,培育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才能、獲取新常識的才能、剖析和解決問題的才能以及溝通與協作的才能。」並圍繞這一方針的完結,在課程結構調整、課程標准制定、教材編寫、教育進程、學習與教育評估等方面提出了清晰的要求。這就是說,當今年代,語文教師在教育中要力求在對合理的傳統方法的繼承根底上,不斷變革自己的教育思維,以構成自己共同的教育特性和教育風格,使方法穩中有變,常教常新。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擺在第一位的並不是背書,不是記住別人的思維,而是讓學生自己進行考慮,也就是說,進行生動的發明。」多少年後的今天,我們考慮這段話,應當仍然會有所啟迪。在語文教育中,教師關於講堂教育方針的定位,要著眼於調集學生自動參加的活躍性,要突出「以學生為本」,使學生在學習常識、技術的進程中,不斷加快開展自身的主體性。教師要注重教育方針對培育學生立異本質的導向功用,其間,既要有知道方針,更要有立異精神、發明性思維、發明才能的培育方針。依據這一要求,自己以為當前只要變革教育活動中的要素聯系,才是開展與建構語文教育方法的關鍵所在。
我們知道,任何一種教育方法都是依附於必定的教育方法而存在的。離開了必定的教育方法也就不存在著所謂的教育方法了,教育方法又是由許多要素構成的,教師、學生、媒體(即教育手法)、教育進程等。如果在教育中能完結以下四個改變,我想充溢生命生機的講堂必定會到來。
1、教師人物的改變:由威望型改變為同伴型
傳統的師生聯系著重的是師道尊嚴,教師是登峰造極的威望,學生僅僅肯定的依從,這種不對等的師生聯系導致的是學生學習主體知道的缺失。一種活躍的教育方法首要應該是一種有利於學生主體知道開展的教育方法。人的存在,人的開展,是現代教育最根本的理念,尤其是加入WTO今後,民主、對等、互動、協作更應成為師生聯系的新的理念。這種理念是先進的教育方法建構與開展的根底。據此,教師要由學生的威望變為學生的同伴,在與學生的心靈的磕碰、情感的溝通中完結一種新式的教育方法的樹立與開展。
2、學生位置的改變:由被動聽講改變為自動參加
教育要促進學生的特性開展,學生特性的開展是教育的最大成功。但我們應該看到,現在我們的講堂教育由於遭到不合理的地方性的評估機制的影響,學生的位置是受教師的操作的,帶有激烈的被動性。教師要學生學什麼,學生就應該學什麼,教師要學生怎樣學,學生就得怎樣學。這種現狀制約著學生學習主體位置的構成,若不改動,學生就不行能成為學習的主體,不行能開展特性,不行能有學生的自主性,進而,教育方法的更新也是不行能的。因而。在教育進程中,讓學生從被動聽講的隸屬的常識承受者的位置,改變為活躍自動參加的學習主體位置(這個主體位置要充沛表現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發揮的自主性、自動性、發明性上)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3、媒體效果的改變:由演示東西改變為知道東西
教育媒體的運用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講堂教育的重要特徵之一。但無論是傳統的教育媒體(如什物、圖片等)仍是現代的教育媒體(如錄音、錄像、電腦課件等),都是教師進行教育的一種東西,或是一種手法。事實證明,講堂上恰當地運用現代化的教育手法,充沛地利用人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詳細、生動、直觀、形象地取得常識技術,以求學得快,記住牢的效果,是現代講堂教育重要的學習戰略。如果在學生調查了媒體的演示或憑借媒體而創設的情形後,教師不是越俎代皰式地剖析、闡明、講解,而是引導學生自己剖析、探求包含其間的反映事物本質和規則的理性常識,讓學生自己去籠統、歸納得出理性的定論,這樣就使媒體的效果發生了突變,由教師的演示東西改變為學生的知道東西。
4、教育進程的改變:由教授型改變為引導型
傳統教育觀以為教育進程主要是教師教的進程,而忽視學生學的進程,因而對教育准則的探討多局限於對教師做規則,而沒有對學的指導,現代教育觀以為,教育進程是教與學兩邊的活動,其間學生是主體,教育進程中學生的主體不應再是遵守,而是怎麼調集特性化的學習方法,教育准則的研討趨向於與學習戰略的研討相結合,充沛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的效果,發起學生的獨立探求。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教育進程教師應從教育常識的進程改變為在教師的主導下,學生通過自動探求去取得常識,開展才能的進程。在這個進程中,教師要從常識的直接教授者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教師的主導效果,不再表現在教育上,也不再表現在對常識的「講深講透」的直接方法上,而是表現在進行縝密、科學的教育規劃和精心組織學生學習活動的更高層次的直接方法上,或是表現在幫學生將無序的常識收拾為有序的常識上,表現在協助學生將過錯的常識批改為正確的常識。這種改變是教師的教育職責,也是方法構建開展的必要條件。
以上就語文學科中的教育方法問題談了個人的一點考慮。我想,研討語文教育方法,學習別人的教育經歷,意圖在於變革自己的教育,構成自己的特性和風格,由於方法自身的非定性和教育經歷的個人性,因而我們每一位教師在教育中必定要解放思維,揚己之長,避己之短,靈活運用各種方法,並在此根底上開展或發明適宜的教育方法。
⑺ 淺談常用幾種課堂教學模式及其優缺點和功能
(一)講授式
1.講授式是以教師活動為主的教學模式,通常以教師的講解、演示、范讀為主。 2.講授式的結構特點是:教學目的是為了使學生掌握知識性、記憶性的知識;教學方法是以教師講授為主,課堂主體是教師,學生是聽眾;教學程序大體是宣布本課教學目的並導入新課、講授新課、鞏固復習、布置作業等四個階段。 3.講授式教學的優點是: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控制整個課堂、掌握教學進度;發揮正面教育和教學的作用,對學生直接傳授知識和進行直接的思想品德教育;能容納大量的聽眾。其缺點是:學生活動少;易受教師教學經驗與教材難易及趣味性的影響。講授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在運用時不能喚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又不能啟發學生的思維和想像,極易形成注入式教學。 4.講授法的運用要注意以下幾點:講授內容具有科學性和思想性,觀點與教材的統一;照應教材的全面性和系統性,同時抓住它的重點、難點和關鍵;語言要准確、清晰、簡練、生動、通俗易懂。並符合學生的理解能力與接受水平;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學習需要,與其他教學方法配合使用,並合理使用電化教育手段。
(二)啟發式
1.啟發式教學是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依據學習過程的客體規律,以談話、問答、揭示等引導學生主動、積極、自覺地掌握知識的教學形式。在中國,「啟發」一詞,源於古代教育家孔丘的「不憤不啟,不排不發」。朱熹解釋說:「憤者,心求通而示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孔子之後,《學記》的作者提出「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進一步闡發了啟發式教學的思想,主張啟發學生,引導學生,但不要硬牽著他們走;嚴格要求學生,但不施加壓力;指明學習的路徑,但不代替他們達成結論。 2.啟發式教學的結構特點是:其目的是通過教師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對教材內容的真正理解,並培養學生探索問題的興趣和思考能力;其方法,仍然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以講授、談話為主,但增加了學生的課堂活動,同時教師的主導作用由講清教材變為引導學生自己弄懂教材,在關鍵之處啟發學生思考,促使其領悟;其程序是:比較多樣、復雜,視教材的難度及學生的理解程度的變化,一般可按「自學—發疑—提問—釋疑」或「讀讀—議議—練練—講講」的步驟進行。3.啟發式教學的特點是: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現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積極性相結合;強調學生智力的充分發展,實現系統知識的學習與智力的充分發展相結合;強調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實現學生動力與學習的責任感相結合;強調理論與實踐聯系,實現書本知識與直接經驗相結合。啟發式教學的實質在於正確處理教與學的相互關系,它反映了教學的客觀規律。啟發的優點是有助於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興趣和能力;缺點是不容易掌握,使不少新教師在運用時常常流於簡單的一問一答之中。
(三)討論式
1.討論式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就教材中的基礎理論或主要疑難問題,在獨立鑽研的基礎上,共同進行討論、辯論的教學組織形式。2.討論式教學模式的結構特點是:目的上,引導學生探索問題,主動地解決問題,從中獲得知識、技能,發展能力和智力;方法上,課堂以學生活動為中心,教師退居輔助地位,採用分組或全班討論形式,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程序上,基本分兩個步驟,第一步,教師創設問題情境,並啟發學生積極思考。第二步,學生解決問題,通過思考、辯論、總結,求得真正的答案。3.課堂討論有三種基本類型:一種是用於擴大和加深有關學科理論知識而組織的系統的專題討論;第二種是就某學科中個別主要問題或疑難問題而組織的課堂討論;第三種是日常教學中採用的帶有研究性的課堂討論。課堂討論的優點是,可以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有助於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相互交流意見,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訓練口頭表達能力。缺點在於難以組織、發動學生,而學生一旦被發動起來又不易控制課堂秩序,而且討論問題一般費時較多。4.進行課堂討論一般要求是:討論前,教師根據教學目的確定討論的題目並提出具體要求,指導學生搜集有關材料,認真准備意見和寫出發言提綱。討論進行時,充分啟發學生的獨立思想,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到問題的實質並就分岐的意見進行辯論,培養實事求是的精神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討論結束時,教師作出總結,也可提出進一步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教學模式的功能
(一)教學模式的中介作用。教學模式的中介作用是指教學模式能為各科教學提供一定理論依據的模式化的教學法體系,使教師擺脫只憑經驗和感覺,在實踐中從頭摸索進行教學的狀況,搭起了一座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橋梁。教學模式的這種中介作用,是和它既來源於實踐,又是某種理論的簡化形式的特點分不開的。
一方面,教學模式來源於實踐,是對一定是具體教學活動方式進行優選、概括、加工的結果,是為某一類教學及其所涉及的各種因素和它們之間的關系提供一種相對穩定的操作框架,這種框架有著內在的邏輯關系的理論依據,已經具備了理論層面的意義。另一方面,教學模式又是某種理論的簡化表現方式,它可以通過簡明扼要的象徵性的符號、圖式和關系的解釋,來反映它所依據的教學理論的基本特徵,使人們在頭腦中形成一個比抽象理論具體得多的教學程序性的實施程序。便於人們對某一教學理論的理解,也是抽象理論得以發揮其實踐功能的中間環節,是教學理論得以具體指導教學,並在實踐中運用的中介。
(二)教學模式的方法論意義。教學模式的研究是教學研究方法論上的一種革新。長期以來人們在教學研究上習慣於採取單一刻板的思維方式,比較重視用分析的方法對教學的各個部分進行研究,而忽視各部分之間的聯系或關系;或習慣於停留在對各部分關系的抽象的辨證理解上,而缺乏作為教學活動的特色和可操作性。教學模式的研究指導人們從整體上去綜合地探討教學過程中各因素之間的互相作用和其多樣化的表現形態,以動態的觀點去把握教學過程的本質和規律,同時對加強教學設計、研究教學過程的優化組合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教學模式是從教學的整體出發,根據教學的規律原則而歸納提煉出的包括教學形式和方法在內的具有典型性、穩定性、易學性的教學樣式。簡潔地說就是在一定教學理論指導下,以簡化形式表示的關於教學活動的基本程序或框架。教學模式包含著一定的教學思想以及在此教學思想指導下的課程設計、教學原則、師生活動結構、方式、手段等。在一種教育模式中可以集中多種教學方法。任何模式都不是僵死的教條,而是既穩定有發展變化的程序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