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課堂教學中怎樣引發學生思維
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數學教學的目標之一。把握學生的心理特徵,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是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基礎。那麼,採用哪些方法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效果較好呢?筆者整理、概括成以下幾條,供教師教學時參考:
一、創設和諧寬松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和諧寬松的課堂氣氛是教學民主的重要體現。新課改下,老師的課堂角色不是惟我獨尊的權威,而是課堂學習的參與者和指導者,使學生消除權威和失敗的畏懼心理,為激發學生參與、思考、交流的積極性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學生處於這種愉快的氛圍中就能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積極性進行創造性思維。
在教學中,創設和諧、寬松的課堂氣氛,一方面要注意和諧平等的人際關系;一方面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和時間。心理學研究表明,權威式的教育嚴重束縛了學生思維的創造性,只有在和諧寬松的氣氛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才可能建立一種平等的關系,教學過程才可能是一種多向的交流、多向流動的過程。在這種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作用重要在於指導學生自己去學習,鼓勵他們充分交流思想,發表見解,從而激活思維。活躍的課堂氣氛,充分的多向交流是引發學生認識沖突進而閃現創新思維火花的基礎。
二、巧設問題,引起學生的探究慾望,激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
思維活躍使有一個發展過程的,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積極思維要有一個發展過程,要一步一步的啟發才能達到積極思維的程度。而思維的活動往往使從問題開始的,因此,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引起思考,調動學生積極的思維。但必須注意杜絕「滿堂問」,因為它不但不能引起學生的探究興趣,還會使學生厭倦,導致學生的思維游離與於課堂之外。
教師的提問要問在學生有疑之處。學生的有疑之處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學生自知有疑的地方,一種是自覺無疑而實則有疑的地方。對學生自知有疑的地方,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把它們提出來,鼓勵他們大膽猜測和假設,然後通過探究把它們逐一解決。
三、選擇具有現實性和趣味性的素材,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數學問題源於生活,同時又服務於生活,《數學課程標准》也指出:「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數學教學強調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將數學活動置身於真實的生活背景之中,為他們提供觀察、操作、探索、實踐的機會,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蘇聯教育家斯卡特金認為「數學是一種傳授社會經驗的手段」。因此我們今天的數學教學要與信息社會發展的趨勢相適應。要從現實生活中尋找數學的素材,使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樣學生就會產生親切感和求知慾,形成似曾相識的接納心理,對於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和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都是十分重要的。
四、訓練優化、調動熱情
教學活動中,教師須全面貫徹因材施教原則,課堂練習更加重要。因為每個學校每個班級都有基礎不同的學生,基礎不同,學生掌握知識的層次、深度就有所不同。如果在課堂訓練中教師對學生的練習統一布置要求,勢必會讓學得好的學生覺得太簡單,沒有意思,讓學得差的學生覺得太難,無所適從。因此,要使課堂訓練成為教師指導下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過程,教師在訓練中要尊重學生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訓練要求,創造設計能引導學生主參與的課堂訓練,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如:在選編練習時,教師可選編幾個「題組」,讓學生自由組合、自由選擇。這樣具有彈性的練習方式,不僅使學生有了做的自由,提高了訓練效率,同時也促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去參與,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五、善於教會學生判斷自己的思維、發展自己的思維
在進行思維活動時,如果學生能夠對自己的思維活動的正確性加以判斷、加以發展,那麼,我們的教學就成功了一大半,要做到這點,除了要求學生對基本概念和基本定理有正確的理解和掌握外,還應教會學生在自己的思維活動中多問幾個「為什麼」、「根據什麼」,特別時經常問自己,題目還有沒有別的解法,題目還能不能變化、引申,即進行「一題多變」和「一題多解」的思考,以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顯然,這是從正面培養學生正確思維、發展學生邏輯思維的重要方法。還要注意,教學中搞一題多解,解法的安排應由難到易、由復雜到簡單、由笨拙到巧妙,否則,不僅學生越聽越不愛聽,沒有興趣,更主要的時學生看不出解題時思維之變化,思維之發展,思維之深化。反過來,利用學生在回答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出現的典型錯誤,特別是概念教學中的反例、例題教學中的錯解,來矯正學生錯誤的思維,讓學生觀察、思考、討論錯在哪裡,為什麼會錯,正確的解法是什麼,也是鍛煉學生思維正確性的常用方法。
六、培養學生勤於動腦的學習習慣
學生掌握一定的思維策略,並善於在學習和解決問題的
『貳』 課堂教學從哪些方面
有效課堂教學主復要是為了制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與科學化。而新課程改革中,課堂教學主要是體現三維教學目標: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科學高效的達成。其實質是要求老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關注知識教學、思維訓練和學習體驗這三個方面。那麼,如何評價這三個方面在教學課堂中的有效體現呢?
一、 關注知識技能的可檢測性。這是通過考試檢查成績來體現學習效益的。是課堂教學中的顯性標志。
二、 關注學生學習過程的主動性,也就是看學生在課堂合作探究之中展現出來的思維的深度與廣度。是有效課堂教學中的核心價值。
三、 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的積極性,也就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如何設計引導學生的愛好、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這是有效課堂教學中的保障系統。
因此,在新課程教學課堂中,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即如何把知識教活,有效促進學生的智慧成長:激活有效課堂教學中的興奮點;優化新課程教學設計的著力點;有效評點新課程校本教研的引爆點;突出思維,抓住新課程學業評價的關鍵點。這「四點」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上課、備課、聽評課和考試評價。
這些方面都能做到,也就實現了課堂教學的有效化。
『叄』 簡述課堂教學的三大原則是什麼課堂教學有哪三大策略
課堂教學的三大原則:
1、目標原則
課堂管理應當有正確而明晰的目標,它為教學目標的實現提供保證,最終指向教學目標。
目標本身具有管理功能,直接影響和制約師生的課堂活動,能起積極的導向作用。
並且,目標使學生成為積極的管理參與者,對於發揮學生自覺的求知熱情,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能力,也具有積極意義。
2、激勵原則。
通過各種有效手段,最大限度地激起學生內在的學習積極性和求知熱情。
貫徹激勵原則,首先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努力創設和諧愉悅的教學氣氛,創造有利學生思維、有利教學順利進行的民主空氣,而不應把學生課堂上的緊張與畏懼看作管理能力強的表現。
3、反饋原則。
運用信息反饋原理,對課堂管理進行主動而自覺的調節和修正,是反饋原則的基本思想。課堂管理的具體要求和措施只有建立在班級學生思想、學習特點的基礎上,才能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
這首先要求教師在教學工作的起始環節——備課過程中,認真調查教育對象的具體狀況,分析研究必要的管理對策。還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不斷運用即時信息來調整管理活動。
課堂教學的三大策略是:
一是提高學習效率的教學策略——化難為易
1、化抽象為形象。教師可以運用形象比喻使語言形象化,通過圖像的直觀性把課文所描寫的景色所闡述的道理具體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使他們獲得生動的形象,還可以通過表演、演示、操作等動作使之形象化。
2、化理論為實踐。它具有生活性、活動性、經驗性。教師要將語文學習回歸於生活中,在使用、應用中學習語文,積累經驗、結合自己的經驗去感悟理解。
3、化未知為已知。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是以舊知為基礎的,新知識可以在舊知的基礎上引申和發展起來,要麼在舊知的基礎上增加新的內容,要麼由舊知重新組織或轉化而成。所以利用舊知學習新知是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學策略。
4、化復雜為簡單。教師要教簡單的語文,要簡單的教語文。而把復雜的語文教學做簡單,要做到:教學目標要簡要,教學內容要簡約,教學過程要簡潔,教學方式要簡練,作業要簡化。
二是增進學習結果的教學策略——化淺為深
1、由結論到過程。讓學生學深學透的第一要義就是要展示知識本身的產生和形成過程,同時也要讓學生的思維捲入到知識的獲得過程。
2、由知識到問題。教師應把知識轉化成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思考、探究,並圍繞問題進行交流、互動、研討,這樣就能引導學生把知識學深學透。
3、由已知到未知。教學中要善於把學生從熟悉的地方引到陌生的地方,由已知引到未知,讓學生處在陌生、未知的狀態,以激發學生的思考。
4、由一元到多元。新課程的重要理念是認識和思維的多樣化和個性化,為此,新課程教學提倡和強調學生對文本的多種解讀、對問題的多種解答和對情景生活的多種體驗感悟。多樣化和個性激活了課堂、激活了思維,有助於學生學得深、學得透,學出個性。
5、由傳承到創新。學習不僅僅是對課本知識的傳承和接受,也是對課本知識的創新和質疑,這樣的學習才會學得深學得透。
6、由依賴性的學到獨立性的學。教師要改變舊的課堂教學方式,變「我告訴你」為「我幫你忙,你自己去學」,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學會,學得深、學得透。
7、由教知識內容到教思維方法。以書本形式出現的知識,它的思維和智力價值是潛在的。
三是提升學習體驗的教學策略——富有情趣
讓學生越學越愛學、樂學的具體策略有很多,但這些策略一定有其共同的秘訣:富有情趣。情趣是快樂和幸福的源泉,讓學生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中來,享受到學習的快樂,體驗到發現的幸福。這是有效教學的動力源泉。
(3)課堂教學思維要求擴展閱讀:
課堂教學的優點:
班級教學的主要優點是:
1、把相同或相近年齡和知識程度的學生編為班級,使他們成為一個集體,可以相互促進和提高。
2、教師按固定的時間表同時對幾十名學生進行教學,擴大了教育對象,加快了教學進度,提高了教學工作效率。
3、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時間方面有統一的規定和要求,使教學能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和發展教育事業。
4、各門學科輪流交替上課,既能擴大學生的知識領域,又可以提高學習興趣和效果,減輕學習疲勞。班級教學的出現是教育史上一個重大的進步。
班級教學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不能充分地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照顧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同時又難以充分照顧優、差生的學習和發展。
『肆』 .教師的工作思維方式與個人的內在要求有哪些
新時期教師應具備以下素質:
1、教師要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熱愛教育事業
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任。教師在向學生傳播文化科學知識的同時,教育學生如何做人,做一個有理想的人。教師要具有遠大的理想,宏偉的志向,高尚的情操。
2、教師要具有較淵博的文化科學知識
教師是文化科學知識的傳播者,所以,教師必須具有較淵博的科學知識,在文化修養上逐漸達到較高的水平。
3、教師要學習教育科學理論,掌握教育規律
為了適應教育事業的發展,確保人才質量,教師必須學習教育科學理論,掌握教育規律和運用教育規律,教師要學習普通心理學、教育學,通過學習掌握教育規律,減少盲目性,增強自覺性,按照教育規律進行教育改革,不斷研究新問題,發現新問題,探索新規律,使教育改革結出豐碩的成果。
4、教師要有良好的課堂教學素質
新的教育觀念要求教育從傳統的模式中解放出來,創建適應信息時代、培養創新人才的教育,也是當今教育改革的真正目的。因此每個教師都有責任探索授課的新模式,設計好每一堂課。努力抓住學生的心理,用富有吸引力的語言,創新的表達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求知慾,使學生能充分利用短暫的課堂學習,到知識,學到方法,開啟思維。
5、教師要有良好的師生關系素質
學生尊敬教師,教師尊重學生這是教育規律的體現。因此,只有教師與學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感情融洽,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6、教師要具有吸收科學信息和更新知識的能力
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實際上就是向學生傳遞信息,通過傳遞信息,使學生認識自然界和社會規律,再按照規律改造世界。教師要有創新的能力,實際上就是獲得新知識,擴充新知識的能力,包括從生活中發現科學概念和原理的能力;善於提出尚未和多種答案的探索性能力;演算和闡述的能力;善於運用口頭和筆頭形式有效地交流和研究的能力;善於組織學生,使學生迅速地增長才乾的能力,總之,具有這種綜合能力的教師,才能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創造型人才。
7、教師應向「創造型」的方向發展
為了適應新技術革命的挑戰,為了滿足我國現代化建設人才的要求,我們必須培養出一大批具創造性的人才,這需要有創造型的教育,即熱愛創造活動,在課堂中,表現出創造性、靈活性、善於運用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這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伍』 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隨著全國課程改革的發展,未來社會對人才要求更高,改變傳統教育教學專模式勢在必行屬。只有這樣,才能培育出具有高階思維能力的尖端人才。本文立爭從課堂教學的實踐活動中,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培養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方法與策略。
『陸』 科學課堂教學中如何進行思維培養
新課標指出,從小就必須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通過科學教育使學生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學習、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在我們的科學課上,知識的傳授是許多教師很注重的,評價起來也很方便,是顯性的。但作為思維的培養與評價是隱性的,診斷與評價往往沒有一個方便可行的指標,使許多教師並沒有真正去關注學生思維的發展。在我們的科學課上,不光要讓學生動手做一做,知道是怎麼樣的,我們更要運用一些切實可操作的方法來關注學生思維的激發,思維能力的培養,讓學生理解為什麼是這樣的。
科學思維的定義:
什麼是「科學思維」?顧名思義,科學思維就是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思維,它是科學方法在個體思維過程中的具體表現。反過來,我們也可以把科學本身看成是一種思維方式,科學探究過程就是用科學的思維方式獲取知識的過程。因此,科學探究和科學思維在本質上是相通的,前者更側重於科學知識獲得的過程,而後者則側重於學習者內在的思維過程。科學思維就是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思維,它是一種建立在事實和邏輯基礎上的理性思考。
培養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的重要性:
在教學實踐中,科學探究和科學思維更是無法分割。科學教育的過程要真正體現科學探究的本質,就必須把焦點置於科學思維方式的培養上。
新課標指出,通過科學教育使學生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學習、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現實科學課堂中存在的問題:
我們的科學課,以實驗和觀察為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這點,在我們的科學課上,很多老師都做得很好,很少再有老師兩手空空進課堂的現象。可在課堂上又出現了另一個怪現象,老師精心准備了實驗,學生也積極地動手做了,可在最後得出結論時,又回到了課的開始或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也有的老師很注重學生動手做一做,設計很多的探究活動,引導學生發現科學知識,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但其效果並不象我們想像地那麼美好。學生很喜歡實驗,活動,往往是拿到材料就急於操作。動手,卻不問為什麼。課堂教學通過類似「烹飪大全」的實驗室活動方式,去找出已預先設定好的答案。學生在教師限定的框里有限地進行探究活動。
當然,學校教育的目標在很大程度上限定了學生的活動,這是教育規律使然,我們不能違背。我們要做的是讓學生的思維插上翅膀,讓學生在有限的空間,時間范圍內發現更多,學到更多。
科學思維能力培養的幾點做法:
一、打開思維之門
「科學課程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發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讓他們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比單純的講授訓練更有效。」科學探究是從問題開始的,問題不僅是整個科學探究過程的起點,而且還是探究活動各個階段的起點。我們就要從引起學生產生疑問開始,打開學生的思路。
1.與已有的知識經驗找出差距
在《磁鐵》一單元的引入時,老師手中握一個乒乓球(乒乓球內有磁鐵,老師手指縫中夾小鐵片),問學生,如果老師把手放開,乒乓球會怎樣?學生根據已有的地球引力知識作出判斷:掉到地上。可是當老師放開手時,乒乓球並沒有如意料中的那樣掉下來。學生就很希望一探其中的奧秘。
2.引導學生大膽猜想
比如在上五年級下冊《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一課時,教師給學生出示小石塊、泡沫塑料塊、回形針、蠟燭、帶蓋的空瓶、蘿卜、橡皮等物品時,不急於讓學生動手做,而讓學生先進行猜測,並把猜測結果記錄下來。然後提問「是這樣的嗎?」讓學生帶著疑問進行驗證實驗,會更針對性。
3.創設情境,激發探究興趣
針對小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教師將要學習的知識創設於一定情境中,可以是直觀手段或事物展示,也可以是創設懸念式情境,從而誘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使他們想問,並對問題產生興趣,從而激起他們的思維。比如三年級上冊《蝸牛(一)》一課時,把課前捕捉到的蝸牛放在盤子中,讓學生用放大鏡進行觀察。學生馬上就會提出很多問題:蝸牛怎麼爬行的,蝸牛愛吃什麼食物,是怎麼吃食物的?蝸牛有牙齒嗎?等等。
4.發現不同,引發爭議
五年級下冊《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一課,把馬鈴薯分別放入兩杯液體中,觀察它的沉浮狀況。同一個馬鈴薯,在一個杯中沉,在另一個杯中浮,我們怎麼解釋其中的原因。把學生的思維緊緊抓到課堂中來,並圍繞這一問題展開我們的教學。
教師不管運用何種方法,目的都要調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帶著「思想」去動手,去觀察。
二、促進有效思考
學生的思維打開了,被現象所吸引,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在課的實施中,更要組織學生進行有目的的探究與思考。思維,是個很抽象的概念,認識思維本身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這就是所謂的元認知。要組織學生有效思考,我們只能通過一些外部的指導來實施,從學生的活動中去識別學生是否在思考。
指導學生有目的地操作
這里的有目的,並不僅僅圍繞課堂教學的目標,而是重在讓學生帶著自己想要知道什麼為目的。教師要通過提問來引發和促進學生思考。如「你在想什麼?」「你認為應該怎麼做?」「為什麼會這樣?」「如果……會……」等等。教師通過想學生提出類似這樣的問題來促進學生思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使用推論或推理來發展他們的思維。
2.組織學生有順序地觀察
科學教學中,學生觀察越仔細,就越能發現和提出問題,也能更多地思考和探究,學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表現得也更充分。教師有順序地出示材料,讓學生帶著問題有順序地觀察,觀察的發現可以是預料之中的,也可以是活動中的一些意外情況。因為很多科學的發現都是一種偶然,我們不要抹殺孩子獨特的眼光,在一些意外的發現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思維的亮點。在孩子觀察過程中,教師可以問「你發現了什麼?」「你能解釋這種現象嗎?」「你還看到了什麼?」「這是不是就是媽媽經常說的……?」「與你想的一樣嗎?」等等,來引導孩子進行思考。
3.指導學生能真實地記錄
雖然我們的活動指導希望學生能有順序地觀察,但學生的發現往往是無序的。指導把活動過程中一些凌亂的,無序發現與思考記錄下來,使學生又一次審視自己思維的過程。 「我們該怎麼記錄這些發現呢?」 「你認為哪些是重要的?」 要求學生在科學課收集整理數據資料的過程中,首先做到及時,在探究發現的第一時間作好記錄;其次要「忠實的記錄研究事實」,就是在記錄過程中應該實事求是,避免摻雜自己的想法和意見,應講究真實性;再者要求記錄者能通過記錄所獲得的信息,能進一步分析事實隱含的理性內容。這不僅能促使學生深入思考和分析一些科學現象,促進學生加深對科學現象的理解,促進學生科學思維的發展,也是使學生牢固掌握知識的有效途徑。記錄有利於孩子的回憶和反思,面對自己的記錄本,能反思自己在以前的科學學習中的情況,良好的記錄有利於學生養成實事求是、嚴謹的科學研究習慣,使學生具備更好的科學素養。讓學生把自己的觀察與想法記錄下來,為進一步探索提供依據。這就要求老師精心設計學生的活動記錄紙,針對不同的活動,設計不同的記錄紙,不要每堂課都是同一模式的記錄紙。
4.指導學生有針對地討論
探究交流是學生自我評價和反思的重要環節,也是讓孩子用自己可以理解的語言表達方式來表達自己認識的過程。學生在實驗探究中不僅觀察了現象,記錄下數據,還獲得許多成功和失敗的內心感受和體驗。他們急於想表達,這是孩子的天性。在實驗、觀察結束後,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交流討論時間和機會,鼓勵學生憑現象思考,拿證據說話,學會定向地觀察和分析,養成科學的思維方式和習慣。在交流和表達的過程中,極大的反映出一個學生的思維是否活躍,是否對參與的活動有了思考。尤其是在教師沒有刻意把討論方向限於得到某種結論時,學生討論的生動性和豐富性顯得格外徹底。這時,學生的思維是最活躍的,學生對於知識的理解會更透徹,記憶也會更持久。
我們在指導學生有效思考時,教師只控制問題和現象出現的順序和出現的最佳時機,學生在觀察,發現,討論時,教師不要為了盡快得出既定的結論而過多地控制和打斷學生的思維。這將會扼殺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因為學生會形成這樣一種態度:老師說什麼我們才可以做什麼,我自己的發現不是老師所需要的,反而會被老師批評。
三、形成思維習慣
我們來關注一個社會現象:如果一個人開始從事了商業,他的思維就會按照商業模式走!無論走到哪裡看到哪裡,商業思維習慣都在潛意識的影響著這個人!一個家庭里會出現幾代相同的職業,貧富差距的加大同樣都是因為「習慣」!思維習慣。
科學課堂教學中,我們也要讓學生形成一種積極的,科學的思維習慣。我們在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習慣有:
尊重事實
尊重事實,重視證據,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是科學課應培養的科學精神之一。科學知識來不得半點虛假,教師要引導學生以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對待有爭議的問題,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對於一些傳統的說法是否具有科學性,要鼓勵、引導學生去實驗、調查,用事實說話。
學會質疑
學習時學會質疑很重要,質疑是學習、思考和探索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古人雲:「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相成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 質疑是需要動腦筋的,是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了問題,經過大腦的思考之後,把你的疑慮提出來,以尋求幫助和解答。質疑,敢於向老師,向書本知識提出自己的疑問和不同的見解,但不是懷疑一切。教師要為學生創造了一種和諧、民主、寬松的學習氛圍,學生的思維空間才得以自由馳騁。開放的課堂、才換來了個性的張揚;開放的思維,才可能引發創新火花的迸放。讓學生養成學會質疑的習慣,才會具有創新精神。
『柒』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一、興趣調動法
興趣是學習的先導。濃厚的興趣是思維興奮的最佳催化劑。心理學證明,學生如果對所學材料不感興趣,則思維就會處於抑制狀態;反之,思維就會處於興奮狀態。據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必須首先設法激活學生的興趣,然後用這個激活了的興趣去啟動學生的思維。
例如,錢夢龍老師在教《從三到萬》這篇課文時,先繪聲繪色地把課文中那個「傻孩子學文化」的故事講給學生聽,然後用事先教給學生的「預想法」啟發學生從故事裡提煉論點。由於教師開頭講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學生,打動了學生的心,學生在回答老師的這個問題時,思維非常活躍。
二、情感渲染法
如果說,興趣是學習的先導,那麼,情感則是學習的動力。語文學科從學科屬性講,屬人文學科的范疇,其自身擁有非常豐富的人文性。因此,同其他學科相比,用「情」啟「思」在語文教學中有著得天獨厚的的條件。教學中,教師如能運用得當,將對學生的語文學習產生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於漪老師是語文教學中情感教學的名家,她教的學生,語文能力提高很快,原因何在?就在於她善用情感這根弦來撥動學生的思維。
三、信心鼓勵法
信心是一個人學習取得成功的堅強柱石。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任何一個人,只要他堅信自己能學好,並且充滿必勝的信心,那麼,他的思維就會高度活躍。這時,不論學習什麼材料,均會取得驚人的效果。 1991年在首屆中青年語文教學觀摩會上,魏書生老師上了一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示範課。按照大多數老師的上法,教這篇課文最少需要兩節課。但魏老師卻在不到50分鍾的時間內,就引導學生學完了這篇課文。原因何在呢?
就在於魏老師在課的開頭引導學生大喊三聲「我能成功」上。請不要小看這三聲「我能成功」,它顯示了學生對自己定能完成學校任務的自信。這是這個自信,使學生在不到50分鍾的時間里,就完成了一般課堂教學所無法完成的那麼多的的學習內容,這不能不令人嘆服。
四、控制注意法
心理學表明,注意是思維的啟動的基本前提和保證。只有當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於老師於老師提出的問題或講授的內容時,學生的思維活動才有可能動起來。但是,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由於種種原因,常常會出現學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或分散的現象。注意力一分散,或不集中,課堂學習的質量也就隨之下滑。為此,課堂上,教師必須時刻注意控制好學生的注意,使其始終沿著正確的軌道運行。
『捌』 課堂教學中應怎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1.
保證時間,營造氛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拓展空間
2.
用
求異思維
和求同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3.
開發想像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4.
打破思維定勢,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5.
運用反向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玖』 教師課堂教學語言表達能力的要求主要有哪幾個方面
課堂教學能力是教師的職業道德、文化素養和業務能力的綜合體規。小學數學教師要完成教學任務,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一定要具有較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它涉及到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語言表達、板書設計、指導學生操作和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等教學基本功:
一、教學設計能力
1、教學目標的確定
2、教學內容的處理
3、教學行為的選擇教學行為要有效,就必須把握好「適度」兩個字。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
4 、 教學組織形式的設計
5、教案的設計
二、 語言表達能力
三、板書設計的能力
四、指導學生操作的能力
五、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能力
課堂教學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數學知識的建構過程是「再創造」的過程,數學學習是創造性的思維活動。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通過自已的「創造」為學生展現出「活生生」的思維過程,協調好師生的雙邊活動,使數學教學過程成為對數學美的反映過程,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藝術魅力。無論從教學內容,還是從教學活動來看,數學教學都是一門創造性的藝術。它是教師在數學教學活動中,以富有審美價值的獨特的方式方法,創造性地組織教學,使教與學雙邊活動協調進行,使學生能積極 高效地學習,並感受到數學教學美的精湛的教學技能技巧。它是教師學識和智蔥的結晶,是教師創造性地運用教學方式方法的升華。
『拾』 課堂教學模式應該注意哪些要點
小學數學練習課是以鞏固數學基礎知識,形成數學技能、技巧,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為主要任務的課。是小學數學重要課型之一,約占總學時的60%,地位十分重要。生本課堂理念下的練習課,就是通過預學、互學、評學三個基本教學環節,通過自主練習、小組交流、班級展示、拓展延伸、評價反思等活動,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鞏固和掌握數學基礎知識,訓練基本技能技巧,培養初步邏輯思維能力,發展數學觀念,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培養學習習慣,提升數學素養。
一、常見練習課的分類
練習課是在學生已經理解並且初步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以學生自主練習為主的一種課型,可分為單項練習課和綜合練習課兩種。單項練習課注重鞏固性基礎練習和專項練習,綜合性練習課則注重深化練習和發展練習。
1.單項練習課。單項練習課任務比較集中,一般分為三種:一種是在新授課之後,針對教材某一個重點或難點知識安排的強化練習;第二種是針對某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識,為提高學生准確把握知識的能力而安排的專項練習;第三種是針對平時作業中比較集中的共性問題和普遍性錯誤,進行糾偏和查漏補缺的針對性練習。單項練習題的設計要體現基礎性、層次性、針對性,要面向全體學生,形式多樣,扎實有效。
2.綜合練習課。綜合練習課的重點是學生通過練習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和本質規律。根據練習任務目標,一般分為三種:一種是變換情境與素材,增加知識綜合性,拓展學生解決問題思路的拓展性練習;一種是尋求解題規律,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技能性練習;一種是反思學習過程,感悟數學思想方法的提高性練習。習題設計要層次清楚,由淺如深、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逐步提高。根據學生實際設計一些有一定難度但通過學生的努力又能做出的練習題;內容間要緊密銜接,達到知識橫向、縱向溝通,利於建構知識體系和拓寬解題思路。
二、練習課的基本模式
小學數學各種類型的練習課都可以應用「預學—互學—評學」三個基本環節,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展開教學。由於任務目標與其他課型不同,練習課的基本模式也具有其不同之處,一般情況下可採用以下基本模式:
預 學
互 學
評 學
1、預學。
一般包括兩個基本環節:情境導入,明確目標;基本練習,強化基礎。這兩個環節可以調換順序。
情境導入,明確目標。
主要是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明確任務,呈現目標。其中包含前置學習的組織與檢查,創設問題情境,交代本節課學習任務,明確學習目標。前置學習、創設情境的基本要求與《小學數學「三學小組」模式新授課教學流程及基本要求》相同。本環節主要由教師引導或學生主持等形式進行,大約用時1-2分鍾左右。
基本練習,強化基礎。
主要是應用多種形式的基本練習,鞏固強化已獲得的「四基」。如:通過基本概念、定理、公式、法則、方法等的識記、復述、背誦、辨析、解釋等方法,鞏固基礎知識;通過基本運算的口算、速算強化練習、算理演算法解釋辨析、應用運算順序和運演算法則的演算、驗算,推理過程、結論與方法的解釋,圖形與幾何的測量、畫圖、計算等,訓練基本技能;通過回顧新授知識學習的活動過程經驗、生活經驗、社會實踐經驗等,反思體驗基本活動經驗;通過數學思想方法的直觀解釋、應用體會等,感悟基本數學思想方法。本環節由教師設計一組與教材例題緊密聯系的基礎練習題,學生自主練習,獨立完成,然後在小組內交流,幫助學困生尋找知識的缺漏根源,及時幫扶,查漏補缺。大約用時3-5分鍾左右。
2、互學。
包括兩個基本環節:重點練習,深化理解;交流展示,反饋拓展。
①重點練習,深化理解。
重點練習的主要是強化重點,深化理解,綜合應用,縱橫溝通。主要內容包含:設計一組重點練習題組;設計一組導學問題;提出練習要求或練習方法指導。大約用時5-8分鍾左右。
單項類重點練習:由教師選擇或設計一組單項的、能體現核心知識點、可以考查學生核心知識理解、掌握或應用能力的練習題;設計一組結合新授課教學重點的、能促進對重點知識深化理解的導學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
綜合類重點練習:由教師設計一組單項或綜合性的、能體現知識縱橫聯系、可以訓練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練習題;設計一組結合新授課教學重點的、能促進對重點知識深化理解的、促進知識綜合應用的導學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
不管哪一類重點練習,都由學生先獨立圍繞導學問題學習,把個人不能解決的問題、存在的疑問、已經總結出的規律與方法、別出心裁的想法,先做好記錄或整理好思路,為小組交流、班級展示做好准備。
②交流展示,反饋拓展。
交流展示的主要功能是反饋學生導學問題的學習情況,交流經驗,提出共性問題,互相啟示辨析,拓寬思路,開闊視野,加深對重點知識理解,牢固雙基,形成技能。有兩個小環節:小組交流和班級展示。這是練習課的核心環節,大約用時8-15分鍾左右。
小組交流:重點練習以後,在小組內圍繞練習題組和導學問題,按照學習要求和方法指導提示,由各組員交流練習情況,核對解題過程與結果,得出正確的方法與結論;同時把共性問題集中起來,進行集中討論,尋求解決的方法,化解個別性問題,解決不了的共性問題,整理好後在班級展示時尋求幫助。本環節一般由組員輪流主題匯報,其他組員補充,盡量減少匯報時間,增加討論時間。組員要分好工,如確定主題匯報、歸納整理方法、整理共性問題、補充發言人等。一般情況下,低年級兩人組交流,高年級四人組交流;簡單的、難度不大的單項練習兩人組交流,稍復雜的、難度大的綜合性練習四人組交流;技能性練習兩人組交流,思維性練習四人組交流。小組討論交流時,要有具體的任務、時間、方式、組織形式、評價等方面的要求(可在出示導學問題時,以「小提示」的方式出現),保證小組內每個成員都有發表意見的機會。
班級展示:在小組交流基本結束以後,全班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展示。一般情況下,由具有代表性的小組進行展示或提出疑問,教師組織學生圍繞這些共性問題、難點問題再進行深入討論、合作探究。組織形式上,先由一個小組展示,其他小組通過組間互動補充完善。班級展示根據需要靈活選用小組指定發言人展示、小組代表展示、小組部分代表展示、全組展示、多組同台展示等多種方式進行。展示結束後,學生會發現自己存在的問題,這時教師要適時讓學生對自己的問題進行改錯,並進行反思,尋找出錯的原因並及時加以糾正。糾正後,要引導學生總結同類題型的規律,加深學生認識。
3、評學。
評學環節包括兩個基本環節:綜合練習,應用提高;評價定向,反思升華。次序可以調換。
綜合練習,應用提高。
為了讓學生養成應用意識,拓展思路,提升思維層次,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課堂結束階段,可以根據之前出現的問題與疑難,設計一組數量與難度適當的綜合練習題,以作業或檢測的形式進行獨立練習;也可設計一些聯系生活實際的拓展題、趣味數學題,使學生所學的知識能靈活應用。
綜合練習題以課本習題為主,盡可能一次性呈現,由學生獨立完成。拓展題可根據教學時間和學生實際靈活安排,即可課內完成,也可在課外完成。
練習後,一般由教師集中批閱,也可以在課堂上採用小組交流的方式集體批閱。對練習中出現的共性問題,教師要分析原因,並及時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對個別性問題要督促學生自己及時訂正。一般控制在6-10分鍾左右。
評價定向,反思升華。
練習結束後,及時反饋練習效果,應用學生、小組、老師的多元評價方式,對學生個人及小組表現給予平價;同時結合基本練習與綜合練習完成情況評選出本節課的優勝小組。評價要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
一節課的末尾,可以用「我的收獲」、「我的發現」、「我的提示」、「我的感受」、「我的思考」等形式組織學生對課堂練習進行反思,引導學生對核心知識進行強化,對系統知識進行構建,對基本方法進行提煉,對基本規律進行總結,對基本學習情感進行關注。提倡、鼓勵學生通過解題後用自己的語言歸納概括出練習課所涉及的解題方法和技巧,使學生主動、自覺、全面地認識自己的學習;也可以由教師根據具體教學內容,或設置有趣的問題讓學生思索回味,或設置懸念引發學生對下一課時教學內容的興趣。一般控制在1-3分鍾左右。
以上只是一般數學練習課的基本模式,教學時,要根據具體學習內容和年級特點靈活把握,適當調整,不可機械套用。
三、練習課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1、內容確定要合理。
練習課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要深入鑽研教材,突出重點,緊扣難點,理解教材編排意圖,發揮教材中習題的作用和功能。單項練習,可將教材習題進行適當的組合和練習形式的改編;綜合性練習中,可以適當調整教材習題的難度,適當補充針對性習題,加大練習量,進行綜合訓練。
2、練習設計要科學。
練習設計要由淺入深,有層次,有坡度,環環相扣,節奏明快。
一要典型。要圍繞教學重難點設計練習,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展開練習,幫助學生鞏固和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解題的能力。
二是難度要適當。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單一到綜合,有一定的坡度。如果選題難度太大,超出大部分學生的思維能力水平范圍,想不明白,議不充分,將會影響課堂教學的正常進行;如果選題太簡單,則不利於激發學生學習動力。
三是要有層次性。通過基本訓練、簡單運用、重點訓練、綜合運用、問題解決、拓展創新等多層次的練習,理解和掌握知識,發展學習能力,訓練技能技巧。
四要有彈性。題量要適中,既避免無目的隨機式的盲目練習,又避免密不透風的題海戰術。要照顧到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讓全體學生都有練習的機會,促進各個層次學生的發展。題目難度要有彈性,要預設過渡性練習,降低學困生的學習坡度。
練習題一般以題組形式出現。如基本練習時的鞏固性題組,重點練習時的層次性題組,揭示規律時的對比性題組,發展能力時的拓展性題組,構建體系時的溝通性題組等。利用題組,展示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過程和內在聯系,促進知識的遷移,促進學生知識結構的調整和重建。
3、學習方式要適當。練習課要以練習為主,適時合作,適當指導,做到練、議、導、評相結合,促進學生達成目標。要重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在學生充分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進行交流展示。
練習課中導學問題設計十分重要。導學問題設計要選准問題點:如,重點練習題的核心點、常見習題錯因生發點、知識內在聯結點、規律性知識探求點、易混知識關節點、綜合運用銜接點、思維方式轉折點等。導學問題設計詳見《小學數學導學問題設計例談》(《走向生本》2015年第二期)。
4、教師引導要適宜。
教師引導貫穿於教學各個環節。小組交流時,教師要深入小組中間,了解各組任務完成情況,遇到關鍵問題及難點問題,既現場指導幫助解決問題,又及時反饋各小組的學習動態和進展,把握第一手資料,為班級展示時的引導收集必要信息。班級展示時,教師要根據展示情況,及時予以引導,幫助學生釋疑解惑、深化理解、突破難點、提煉方法、總結規律,同時進行交流展示技能、互動方法、學習習慣、學習品質等學習素養的訓練。班級展示時,教師還要把控展示的方向,避免走偏、跑調;控制展示的時間,避免冷場、重復或低效;把握展示的深度,直指數學本質,避免只關注表面現象或形式上的東西;關注展示的廣度,適時引導同化或順應,溝通知識、方法、情感體驗間的聯系,開闊視野,拓展思路,舉一反三。
5、學習評價要客觀。
在練習過程中要對個體和小組學習狀態、學習效果、合作交流意識、學習品質、學習行為為習慣等方面及時進行評價。評價輪次要合理,在大的學習活動單元結束時集中定量評價或定性評價,不可頻繁;評價機會要適當,可在需要激情、強調、轉折、小結、出現創新、出現意外等情況下,隨機進行定性評價;評價主體要多元,學生個體、小組、教師都是評價主體,要視情況靈活確定,避免教師一言堂評價,也要避免學生的泛泛評價;評價要客觀,以正面激勵和引導為主,避免出現「恭維式」或「鬥地主」式評價。
6、課堂組織重實效。
練習課要設計具有創意、形式新穎、內容聯系實際的練習形式,使其具有自主性、主動性、競爭性、合作性、趣味性,促進學生積極思考,體驗成功的樂趣。如果組織形式單調或習題選取單調,僅限於模仿與套用,學生容易產生消極情緒和疲勞。要根據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實際問題調整教學方案,不能刻意追求環節完整或死守各環節的次序,而忽視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