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體現數學核心素養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體現數學核心素養
目前,我們的課堂教學還存在著重學科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的價值,輕學生個體生命多方面發展的價值的弊端,與新一輪課程改革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新制定的國家數學課程標准,充分汲取國內外成功的經驗,明確了教育必須以學生發展為本,為學科教學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應成為今後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一、課題名稱 小學生數學素養培養的研究
二、課題的提出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數學素養」一詞最早出現在國家教委制定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教學大綱(試用)》中,一度成為全國數學教師的熱門話題之一。人們普遍認為數學素養是指人們通過數學教育及自身的實踐和認識活動,所獲得的知識、技能、能力、觀念和品質的素養。它的形成是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逐漸積累起來的,是一個長期的、反復的、漸進的自主生成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反省、反證的自我體驗過程。它一旦形成必將超過數學學科知識范疇,並發揮長期、實在的功效。 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即提高學生適應社會,參加生產和進一步學習所必需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這既是時代的需要,也是學生實現可持續性發展,最終實現自身價值的需要。因此,作為基礎教育的小學數學教學應以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為教學的終極目標。 課堂教學作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主渠道,只有深化了課堂,才能承載新課程的企盼,也才能將新課程真真切切地體現在學校生活中,落實到教育教學中。但縱觀目前課堂教學,由於陳舊的教學觀念和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課堂教學仍以課本為主,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脫節,學校教育與社會生活嚴重脫節。課堂教學方式單一,學生學習被動,死記硬背,導致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潛力難以得到發揮,課堂教學失去了活力;教師過於注重對學生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傳授,忽視了對學生基本態度與基本能力的培養;學生只注重書本知識的獲得,而相對忽視了數學知識的運用,到至於只會計算不會運用。使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成為一句空話。 為此,我們必須探求新的教學方法,改革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使課堂教學成為培育學生數學素養的溫床。為此我區根據目前教育現狀和本地實際提出「培養小學生基本數學素養的研究」課題。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和價值 《數學課程標准》提出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取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然而在我們身邊更多教師關注的是學生知識的理解與掌握,關注學生的解題能力的提高,而忽略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數學素養的培養。數學素養是指在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所達到一定心理發展內容和心理水平,形成相對穩定的心理素養,包括知識、能力、技能,觀念、態度、行為習慣、價值觀等。所以我們課題組成員對小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展開研究以促進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共同發展。其主要目標有以下幾點:
1.提升教師教學理念,關注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將關注學生解題能力的目標進一步升華為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數學素養。從而使教師意識到培養數學素養比培養成績更重要,自然會面向全體學生使全體學生在數學能力上都能有一個跨越性的提高。通過本課題研究使教師對小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認識和理解,探索、形成小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策略。
2.改善教師教學方法,重視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指出「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數學過程是一種體驗和領悟的過程,要求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通過分析知識的內在聯系和變化規律,充分展示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並形成開放性和自主性的數學教學方式。通過本課題研究誘發學生思維的獨立性、深刻性和創造性。
3.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養成學生良好的習慣。小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是一個系統工作,必須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改變,從而促進他們學習方式的改革。培養學生專心聽講、勤於動腦獨立思考、認真細致獨立完成作業等方面的內容使學生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本課題研究使學生在自主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和合作性學習方面能進一步提高。
4.完善數學教育評價體系,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傳統數學教學的評價觀是「以教師評價為中心,以結果評價為中心。」這種評價影響了教師的教學方法也制約著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提高,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新課程指出評價的功能就是: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因此,應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適應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數學評價體系,這是一項具有一定挑戰性和綜合性的工作。通過本課題研究我們將迎難而上進一步完善學生數學素養的評價方式,形成一套科學合理的小學數學學習的評價體系。 本課題研究將立足於小學數學教學實踐,針對我區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和教育環境,以新課程理論為指導,組織全體數學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地探索加於實踐研究,總結培養小學生數學素養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則。希望通過本課題研究可以進一步提高我區小學數學教師的整體科學研究水平、提升學校數學教育教學質量、養成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強化學生的數學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三)完成課題研究的條件(含研究能力、圖書資料及實驗設備、領導態度、經費保障等) 參與本課題研究的成員共有9人,其中課題負責人帥瓊為全國優秀教研員和全國小學數學專業委員會先進工作者,省、市學科帶頭人,江西省小學數學中心組成員,中級職稱。在一線教學工作15餘年,曾擔任過學校教務處主任、既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又有較強的教育科研能力及組織課題研究的能力。在國家、省、市級專業刊物上發表教研論文數篇,她從事數學教育工作以來,有30餘篇論文分別獲國家級、省級和市級佳獎。自從2004年開始擔任數學教研員職務以來,從事教研科研工作已8餘年,因此有更多的精力參與到課題研究工作當中。承擔該課題研究的其餘八位教師都是新區數學中心組成員和各校數學學科教研組長。他們年輕好學,教學功底扎實,有一定的教科研能力,是我區數學教學一線的中尖力量,為該課題研究的順利開展夯實了基礎。區研發中心將對現有的圖書、資料等資源進行整理,統一調配,妥善安排實驗學校,充分發揮基層教學實驗田的作用。課題負責人、研究人員積極參加多途徑、多形式的教科研培訓,努力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和專業理論水平。如參加省市業務部門組織的課題知識培訓、閱讀專業理論書籍、網上學習等。教體辦從新區的教育長遠發展考量,制定了以課題研究帶動全區教育發展,從制度上保證對課題研究的財力支持,區管委會及財政部門將大力支持課題研究經費。
三、指導思想 本課題的研究將嚴格貫徹黨和政府的各項方針和政策,密切關注國內外的教育科研動態,加強專著和核心期刊的學習,加大現代教育理念轉化成具體教學行為的力度。重點研究小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過程,為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創設最佳的環境。
四、課題的總體目標 以課程標准為指針、以國標本教材為依託,使學生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數學知識(包括數學事實、數學活動經驗)以及基本的數學思維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學會運用數學的意識,了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本課題的研究,以新課標的總體目標(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這四個維度為總體目標,以學段目標為具體目標,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促進其掌握數學知識、形成數學技能、生成數學意識、產生數學情感等。
② 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體現新的學生觀
1.選擇現實的、有意義的素材。
由於教材編寫具有時代性,限於當時的社會背景,根據那個年代學生的條件及當時社會對各方面人才需要的要求不同,教材編寫的內容及要求只符合一定時期的使用。隨著社會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再好的教材經若干年也會滯後的。因此,我們手中的教材有些編排順序、准備題、例題、呈現方式及例題的情境已不能適應我們今天的學生學習了。這就要求我們備課時,在基本不改變教材的編排意圖的同時,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徵,選擇學生身邊熟悉的、喜歡的、感興趣的事物或內容為學習素材。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他們感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與現實日常生活密切聯系。這樣,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才會樂於參與,他們才會對學習數學產生興趣。例如改變例題的敘述情節,省編義務教材第七冊第43頁的歸總應用題是先通過准備題總結出「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的數量關系式,然後出示例題。這樣的課,用以前的眼光來看是無可非議的,就現在來講邏輯思維也是很好的。但我們所教的孩子不一樣了,他們可能對3小時抽水420噸,5小時抽水多少噸已不會感興趣了。我想如果改成「老師想了解一下昨天晚上我們班55人一分鍾共做多少題」?根據你自己的做題情況編一道數學題。學生四人或兩人小組討論片刻,爭相回答。有的學生說:「我一分鍾做了20道題。照這樣的效率,估計全班55人能做1100道題。」有的說:「我兩分鍾做了30道題。估計全班55人,可能做825道題。」再讓他們說說是怎樣計算的?由於這道題是學生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過的事實建構的,所以對例題的結構、數量關系比你去刻意地去教,掌握的要好得多。學生很容易掌握了這類題的解題思路。
2.改變教材的呈現方式。
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呈現教學內容,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教材只能作為教課的依據,要教得好,使學生受益,還要靠教師善於運用。」這句話揭示我們,教材不是聖書,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學內容。為了體現新的教學理念,備課時我們要根據學生具體情況,從實際出發,重新組合教學內容,安排最佳的呈現形式。因為,教材的編寫往往是根據知識的結構展示其發生、形成、發展的順序。而我們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思維方式不一定適應教材中的呈現順序及呈現方式。我在教學「分數的意義」這節課時,根據學生原有知識、生活經驗和本節課要討論的問題之間的距離,改變了教材內容中的呈現方式。把用一個實物、一個圖形、一個計量單位表示的單位"1"與用多個物體為整體表示的單位"1"的內容相對比,同時讓學生用自己手中的材料根據自己的能力在小組的協助下主動參與解決問題。學生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經歷主動探究「分數的意義」的過程,建立分數的概念。並理解單位"1"的含義,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經歷和感受合作、交流、成功、愉悅的情感體驗。
3.改變新課的導入方式。
現行教材中的准備題,是為新知學習鋪路搭橋。其內容一般是與本節課新知識密切相關的舊知識,目的是使學生的思維快速進入新知境界。然而,從新的教學理念看,它恰恰是限制了學生的自主性,縮小了探索空間。加之,教材中的例題在提供答案的同時,也提供了思考過程,在出示例題的同時,就有怎樣想,它既約束了教師的思維,又扼殺了學生的創新精神。隨著數學教學的價值取向由知識傳授為主轉向個性、才能的發展為主,導入階段的目標也應隨之由為知識學習作準備為主轉向情感誘導為主;由關注知識技能領域向關注發展性領域轉變。因而,強化情景創設功能,讓學生體會今天學的數學就在身邊,形成探索的慾望,
是導入階段的方向。我們備課時在關注新課導入方式的同時,更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數學內容雖然是抽象的,然而大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適合小學生接受的原型。例如,「正比例教學」中,可在有陽光的日子帶著學生去室外,用桿高與影長的關系,測量樹高、旗桿和周圍的物體。教學「比例尺」時,可讓學生根據比例把自己家的房子畫在紙上,設計自己喜歡的建築物。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盡量設計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導入新課,這樣符合學生積極探索的心理需求。
五、在課堂中體現新理念
1.創設沒有精神壓抑的學習環境。
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要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這一過程,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為這一過程創設一個安全的學習環境。
(1)轉變教師的角色。
教師以朋友的身份參與學生學習探索過程。實現由傳道、授業、解惑向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轉變。人們常說「親其師,信其道」,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為學生創造一種民主、平等、寬松、友好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心理輕松的情況下形成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能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產生愉悅的求知慾望,無顧忌地充分表達自己的創意。例如,在學生討論、爭議不休時,我們可以說:「能讓老師發表一下意見嗎?」以「和藹可親」的態度,「商量」的口氣,以「參與者」「合作者」的身份與學生共同討論。既起到「引導者」的作用,又為學生創設了一種沒有精神壓抑的、以人為本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探索數學知識的同時經歷豐富的情感體驗。
(2)教師要用自己的熱情感染學生。
「感人心者,莫乎於情」。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誠於衷而行於外,應滿腔熱情、精神飽滿地出現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並以自身的工作態度和情感去感染和影響學生,恰當地組織教學。教師要靈活地選擇教學方法,通過對一個個問題導語,一個個環節的安排,一句句情真意切話語,激發起學生的情感,使學生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愛,從而使學生對數學課產生興趣。
2.創設開放式的教學過程。
由於開放式教學過程能給每個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與機會和成功機會,讓每個學生在主動探索中得到發展。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開放式的教學過程是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學過程中,為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機會,教師要盡量設計探索性和開放性的教學過程,給學生主動探索的機會和更多有思維空間。
例如,我在「分數的意義」教學時,設計了這樣的教學過程:課前讓學生自己准備學習材料(學生們准備材料特別充分,有的自畫10個小紅旗,有的畫6隻小動物,有的畫12個三角形,畫8個小圓片,畫9個小正方形,有的剪了一個大圓,長方形、正方形紙、鉛筆、蛋糕、小棒、小正方塊等等),通過讓學生自己准備學習材料,使學生對新的學習內容有了心理准備。實踐活動中選擇的素材又是他們自己所熟悉的、喜歡的。課一開始,通過兩三分鍾對學生的了解:「關於分數你已經知道了什麼?」「還想了解哪些知識?」「用你們手中的材料分一分能得到分數嗎?」要求每位同學至少分一種材料,並把你的成果在小組中交流,在交流中說出操作的思維過程。在小組合作交流後(約5分鍾),每組推選一位同學到前面與全班同學們交流。在交流中學生之間互相提出問題,並在交流,爭議中解決問題。如有一位學生在演示把6支鉛筆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也可以是,這時另一名學生站起來質疑:「為什麼和都可以?」另一位學生馬上站出來說:「因為平均分的份數不一樣,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是2隻鉛筆,平均分成6份,2份就是,也就是2隻鉛筆。」交流時,台上學生講,台下學生不時地爭著補充、修正。在交流中學會合作,在交流中,學生體驗了求得同一種結果可以有多種方法,在交流中也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學生在這種開放式的探索活動中經歷豐富的(交流合作、成功、興趣、愉悅)情感體驗。
③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落實數學思想方法
1、要切實理解數學思想方法和數學活動經驗對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性;能促進回學生更答好地學習數學知識;能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知識、技能是基礎,是載體,經驗、思想是積累、感悟、提升,素養、智慧、創新是升華,是境界。
2、數學思想方法隱含於數學知識體系中,需要體驗和挖掘。
3、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是學生學習知識、獲得技能、感悟思想的主要途徑,也是積累豐富數學活動經驗的必然手段;數學活動不是單一的操作活動,要蘊含活躍的思維活動。
④ 如何在教學中體現數學核心素養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發展,小學數學作為小學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出現了轉變。我們的小學數學課堂出現了華麗、豐滿、熱鬧的景象,實質上卻是粗糙低效的情況。簡約教學的相關概念被隨之提出,倡導通過簡約式教學,突出數學教學重點,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呈現「五彩繽紛」的繁榮景象,但並未從根本上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簡約教學相關概念被隨之提出,旨在通過簡約式的數學教學,突出小學數學教學重點,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但部分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未能正確認識簡約教學的實際內涵,將其簡單理解為對教學做「減法」,過於強調教學的簡約性和概括性,相對忽視了數學核心素養的教學培養,無法發揮其真正的教學作用。因此,從小學數學教學入手,就數學核心素養在簡約教學中的體驗進行深入探討,具有其相應的現實意義。
一、簡約教學基本內涵及數學核心素養分析
1.簡約教學基本內涵及特徵分析
簡約教學就是通過對教學設計和實踐的高度概括,簡化教學過程、突出教學重點的教學方式,除形式上簡約明了外,更體現於教學內容、方法以及思維訓練等方面的深入淺出。
簡約教學主要具有以下幾點特徵:一,教學內容簡要精煉。數學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師應科學概括教學內容,利用針對性、典型性教學內容開展教學;二,教學環節簡單明確。簡約數學教學應具有明確的教學目的,科學制定各教學環節,給予學生充足的探究時間,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學習理解數學知識;三,教學方法簡明靈活。簡約教學形式簡單,但教學方法應靈活,通過最直接的學習方法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加深學生的學習理解;四,教學評價簡潔真誠。教師應科學看待學生個體化學習差異,針對學生學習特點進行針對性的教學評價,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2.數學核心素養
數學核心素養的定義是一種復雜的綜合化定義,可以理解為學生通過數學學習後應具備的綜合性能力。數學核心素養並不是具體的能或理論知識,與傳統定義上的數學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數學核心素養是數學教學本質以及數學思想的集中體現。[3]
二、教學內容「博觀而約取」
教學時間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時間內追求效益的最大化是簡約教學的目標。因此,要遵循適度、適量的原則,即有針對性的重組教材,選擇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教材內容。同時巧用素材,做到一材多用,一景多回,一題多解,把相關的知識點挖掘透徹,讓學生學懂學透,體現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使學習材料與情景在教學中發揮出自己的極致作用。對教師來說,怎才能找到經典的教學素材呢?一是從不同版本教材、不同年代教材的橫向比較中選擇。二是從專業的教學書籍、出版物中選擇。各種專業的書籍,對教學問題的探討往往比較深入透徹,教師可「博觀」而後結合教學實際「約取」。三是從名師名家的經典課例中借鑒選擇。四是要思考教學內容要達到的主要目標要求是什麼?(基本知識的,基本技能的,基本數學思想,基本活動經驗)(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過程與方法)教學重點是什麼?教學難點是什麼?學科核心素養數學思想方法的理解掌握關鍵點是什麼?依據目標選取經典教材。五是要從知識的結構體系中思考「三點」,即知識的生長點,延伸點,關鍵點。
三、教學目標「准確而簡明」
教學目標准確而簡明就是說我們確立的教學目標要指向學生的智力發展最近區,不能太簡單,也不能太難。學生「最近發展區」有兩個發展水平的存在,即學生獨立探究所能達到的發展水平和在成人或他人指導下所能達到的發展水平。我們往往發現數學課上老師要進行一大段的復習再現,其實都是對教學目標的確立不「准確」的表現。我們也看見很多教案中對三維目標的描述面面俱到,詳細但是一些華麗辭藻的堆砌,豐富但不簡約,眾多而不「准確」。只有深入研究了教材,把握數學學科核心素養數學思想方法,研究學生,把握學生的困惑,才會得出「准確而簡明」的教學目標,把有限的教學時間與活動「准確」地指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四、教學手段「實用而簡便」
簡約教學同其他教學一樣關注教學手段的選擇。在對媒體手段的使用方面,在充分利用媒體資源優勢時,強調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強調生活素材的選擇。要遵循四個「不能代替」的原則,即「不能用PPT展示代替教師板書」「不能以動畫情景代替生活情景」「不能投影代替學生操作、討論、表達等活動」「不能課件演示代替學生的想像」。同時強調使用中三個「有利於」,即「有利於師生操作」「有利於過程優化」「有利於資源拓展」。從中可以看出媒體的使用要求針對性,並應簡單實用。避免有的課上老師過度使用造成視聽疲勞,過多的模擬演示抑制學生想像力,以及過多的設備使用造成教學准備的繁瑣與復雜,為教學工作增加不必要的負擔。
五、教學評價「真誠而簡練」
簡約教學提倡語言簡練啟智,有趣味性,數學語言的簡練正是一種追求深刻、朴實、精練的語言傾向。在簡約教學中,我們用盡可能少的話語來傳播盡可能多的信息,表達豐富的內涵。簡練的表達同時有助於學生對思維的提煉和邏輯性的提升。對學生的評價要充分考慮到評價造成的學生自我認同,以積極評價為主,要真誠而簡練,即使對一些問題與錯誤也應真誠的給予積極評價,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以簡明、真誠引導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結語
綜上所述,簡約教學有利於突出數學教學重點,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和效率,但簡約教學並不是簡單的「減法」,教師應科學認識簡約教學,以發揮其實際教學作用。因此,教師需綜合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目標等多方面內容,調整數學簡約教學模式,突出數學核心素養培養,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⑤ 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活動的有效性
新課程標准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新的理念說明:在教學中,教師將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向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指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轉變;數學教學活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經歷一個數學化的過程,是學生自己建構與重構數學知識的活動.教學中的動態生成,就是指課堂中在原有教學設計教學的基礎上,根據學生學習的情況,靈活地調整教與學,通過師生間,生生間富有靈性的動態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相溝通,互相影響,互相補充,引發思想碰撞,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優化原有的教學設計,提高師生思維的深廣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下面我將從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評價這四個方面談談如何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積極轉變教育教學觀念
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因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活動是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主動構建的過程,教師的角色也要由以往單一的講授者轉變為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應由一個課堂的控制者轉變為一個課堂的參與者.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並不是靠聽會的,而是靠做會的,只有動手操作和積極思考才能出真知.而現在很多學生在學習上缺乏自覺性和主動性,其原因是意志上存在障礙.特別是一些調皮好玩的學生,他們還認識不到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普遍存在著要我學而不是我要學的現象,學習在他們看來只是為了應付老師和家長.正是因為學習沒有成為其內在的需要,他們的注意力往往不夠集中,學習缺乏主動性,毅力和耐力都較差.為此我對這些學生經常進行學習目的教育,幫助他們樹立起自己的奮斗目標,不管這個目標是大是小,只要能成為他們學習的動力就行.有了目標,再樹立他們為實現目標而奮斗的決心,只要持之以恆,就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教學中,我還不失時機地以我國古代、現代數學方面的成就和現代化建設中的高科技成就事例,激勵學生樹立遠大理想,以此來培養學生學習的意志.
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熱愛每個學生,用愛心去教化他們,課堂中老師的一句簡單的肯定話語,一個關愛和肯定的眼神,一個簡單的手勢,平時一個簡單的談話,都可以讓學生得到激勵和感化,讓師生距離縮短,使學生從內心上接受你,認可你,從而才能使學生對你所教學科感興趣.只有學生喜歡這位老師,學生才能更主動的去學習這門課程,在我們的生活中,由於學生對有些老師不欣賞,導致對這門學科產生厭倦的事例到處可見,所以作為老師,我們要熱愛學生,感化學生,讓學生對自己有欣賞的眼光,老師同樣對學生有欣賞的眼光,這樣才能更好的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課堂的有效性.
二、不斷優化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
在以前,由於應試教育的桎梏,學生學得苦,教師也教得苦,到頭來學生只會依樣畫葫蘆地解題,而動手製作和應用知識的能力卻相當低下,更談不上開動腦筋發揮創造性,應試教育嚴重地束縛了學生個性的發展.教師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要學會適當指導學生利用硬紙、木條、鐵絲等材料製作一些簡易的幾何模型,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有利於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教材編排上版式活潑、圖文並茂,內容上順理成章、深入淺出,將枯燥的數學知識演變得生動、有趣,有較強的可接受性、直觀性和啟發性.在教學活動中只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創造合適的情景,使抽象問題形象化、具體化,學生學習由外而內、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學生不斷產生興趣.
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個別學生還缺乏積極性,主動性,對此,我認為是他們沒有掌握數學的思維和方法,對數學沒有興趣和愛好.為此,在教學中要常注意抓住初中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注重揭示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把學生帶入一個問題的世界裡,使他們總是在為什麼和怎麼樣的問題中,主動地去掌握知識.在取得獨自發現結論的喜悅的鼓舞下,他們往往能產生更強烈的求知慾,迫切地想知道該做什麼,怎麼樣做,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三、精心設計教學過程
課堂教學行為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互動的過程,一個巴掌是拍不響的.新課改倡導學生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學生的這些學習方式都是在教師組織、指導下進行的.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重在提高課堂指導的有效性.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應當精心地思考、精巧地設計.
(一)、創設學習情境
在課堂教學中,若能結合教學內容,捕捉生活現象,精心創設問題情境,往往能激起學生對新知學習的熱情,拉近學生與新知的距離,為學生的學習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備,讓學生親近數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
成功的教育就應該是喚起學生學習的慾望,只有那些喚起學生學習探究欲、驚訝感的教學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所以在教學中要靈活選擇、優化教學的組織形式和方法,創設學生參與探究的時空,讓學生動起來,主動參與,主動探究,盡量讓學生自己觀察、思考、動手、動腦.教師只是以學生的身份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創設各種機會,幫助學生去發現、 探索,用心去營造一種學習氛圍,充分培植學生的自信心,從而讓學生以活躍、旺盛和高昂的精神狀態去積極參與學習,使學生在數學活動的過程中自主學習、自主發展,讓數學從此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課本知識,而是充滿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學習內容,學習不是知識的灌輸,而是自主學習的魅力,成功的喜悅,這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支撐點.
(三)、在課堂中善於觀察
觀察學生們的行為,觀察學生們的課堂反應,觀察學生們的心理.要提高課堂教學行為的有效性,教師更應成為學生的忠實觀眾,在課堂中善於觀察.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問題時,要善於關注於學生涌現出來的各種各類信息,對信息進行篩選和組合,不斷引導和激發學生去發現,去思考,推進教學過程,並及時抓住那寶貴得如同春天早晨的晶瑩露珠般稍縱即逝的學生思維火花,適時生成,課堂就會呈現出勃勃生機和活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教師的心靈偵查,才有師生、生生之間有效的互動,學生才會有新知識的建構和能力的提升.
四、勇於對教學進行評價
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對學生在數學教學活動中的學習狀況的評價,教師既要關注學生知識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與發展;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參與數學活動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意識以及獨立思考的習慣、數學思考的發展水平等方面的變化與發展.同時,對學生實施評價,要特別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對評價結果的描述應採用鼓勵性語言,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從而以極大的熱情主動參與到數學教學活動之中.
總之,在教育教學中,我們要積極轉變教育教學觀念,不斷優化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勇於對教學進行評價,才能讓學生最大程度的參與到教學中來,積極發揮自己的主動性,自主學習,使不同的學生在有限的課堂里盡可能地學到無限的知識,更好地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⑥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體現"數學和生活"的聯系
創設情境,從生活中提煉數學知識
小學生的思維方式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然而許多數學術語卻是很嚴謹、抽象的,因此,如果我們要用生活化的生動的語言將其描述出來,學生就能形象地感知事物的特徵。如課題「長方體的認識」中「長方體」一詞學生感到茫然無措,很少有能從課題表面對這一節課的內容有所了解的,難以激發學習積極性,若改為「文具盒的形狀」後,顯得更為通俗。再如課題「厘米、米的認識」學生根本不知「厘米」「米」為何物,又談何去探究新知?如果改成「桌子有多長」學生就很快明確了今天的學習任務。「文具盒」、「桌子」這都是學生身邊的事物,學生對它們已有了豐富的生活感知,所以通過對它們的描述,就為新知識的探索提供了廣闊的思維情境,更利於學生進一步抽象其數學特徵。
數學中的算理是相當抽象和嚴謹的,對於小學生來說是非常難理解的,如若強加他去記憶,又常常混淆。建構主義的認識論從哲學的觀點指出:「在現實世界中,可以通過我們的感覺和經驗構造我們的學習」,所以,教師不防設計一些情境,將生活展示出來,繼而與數學算理相聯系。
如在學習加減法的一些簡便演算法時,可以概括成四句話:多加了要減,少加了要加;多減了要加,少減了要減。對於這個看似十分精煉的概括,甭說小學生難理解了,就連成人也覺得繞,這是因為規律的產生脫離了學生的經驗結構。
⑦ 如何在數學教學中體現數學文化
新一輪《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准》指出:通過高中階段數學文化的學習,要使學生了解數學科學與人類社會發展之問的相互作用,體會數學的科學價值、應用價值、人文價值。開闊視野、尋求數學進步的歷史軌跡,激發對數學創新原動力的認識,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領會數學的美學價值,從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和創新意識。那麼如何在日常數學教學中體現數學文化一直以來都成為了近年來數學教育研究中的熱點問題。
課堂是學生學習這些數學文化知識的主要途徑。為了適應課程改革,我們應與時俱進,用新的數學觀,特別是用數學文化視角下的數學觀來看待課堂教學,要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真正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體會數學的文化品味,提高數學的文化修養。以下將闡述一些新視角,力求在課堂教學中多側面的展現數學文化。
一、數學家與數學文化
在平時的備課過程中,應該注意對一些數學家相關的故事進行收集並作熟悉的了解,這樣當在課堂上講到相關內容、與學生交流、數學課外活動時就可以信手拈來,隨時插入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數學文化的人文價值教育。如,在進行「圓柱體體積計算公式」教學時,可以先介紹曹沖稱象的故事;在講解「等差數列求和公式」時可以向學生介紹德國的「數學王子」高斯的小故事;在學習「二項式定理」時可以介紹我國古代數學成就「楊輝三角」等等。總之,以數學家為線索的數學文化源遠流長、包羅萬象,我們可根據教材所涉及的知識介紹不同層次的相關內容,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美學與數學文化
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去發現數學中的美。符號是數學的一大特徵。有些人見到一個個符號就猶如聽到一個個美麗動聽的音符;有些人見到了符號就眼花,搞得暈頭轉向、不知所以,這與他們對符號本身的認識程度有關,所以在課堂教學,適當介紹一些數學符號的來龍去脈,無疑有助於提高學生對符號的深刻認識,並從中得到樂趣。比如,在立體幾何課應該適當提及到學生感興趣的美術繪畫,傳授學生如何把立體的圖形畫在平面上。
當然,教師應該注意提高自身的美學修養,要有對學生進行美學教育的意識,讓學生體會到數學是賞心悅目的,使追求和探索數學中的美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並引導學生利用數學中的美陶冶性情,實現數學的文化教育功能。
三、文學與數學文化
數學和文學的思考方法往往是相通的。舉例來說,中學數學課程里有「對稱」,文學中則有「對仗」。對稱是一種變換,變過去了卻有些性質保持不變。數學中的軸對稱,即是依對稱軸對折,圖形的形狀和大小都保持不變。那麼文學中的對仗是什麼?以王維所雲:「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為例來說,這里,上聯對下聯,其中字詞句的某些特性不變,如「明月」對「清泉」,都是自然景物,沒有變。形容詞「明」對「清」,名詞「月」對「泉」,詞性不變,看其餘各詞均如此。不難發現,變化中的不變性質,在文學中、數學中確實存在著相通的關系。
四、生活與數學文化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作用於生活,課堂教學應使學生體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是密切聯系的,體會到數學的內在價值。課堂教學中可以把現實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數學現象或數學問題作為教學素材,如在講幾何圖形和幾何體時,可以讓學生舉例說明身邊有哪些相應的實物;或者將教材中的問題適當開放使之更接近實際,如在講等比數列求和公式時,可以列舉其在貸款購房中的應用;在講概率時,可以列舉其在彩票方面的應用;又如在學習「統計」時,可結合容易引起學生思考興趣的奧運會上獎牌數、射擊環數的統計等等。總之,要讓學生認識到數學與「我」有關,與實際生活有關,讓學生意識到數學是有用的,從而更加有興趣有目的性地學習數學。
在數學教學的課堂上,不應該只是充斥著「定理、公式、習題……」,而應像語文課那樣,通過「作者介紹、背景分析」,使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以及賴以生長的「土壤」,以豐富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感性體驗;應像歷史課那樣,講一段「數學故事、數學家逸事」,使數學知識折射出人的意志和智慧而富有「人性化」,使學生在感動、開心之中更好地理解掌握數學知識;應像音樂、美術課那樣,通過「數學作品」的解讀,讓學生感知數學的和諧、欣賞數學的美.
總之,要在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離不開數學史,但又不能僅限於數學史,還應該有一些「非數學」的內容。教師只有結合學生實際,精心創設教學情境,努力誘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為學生學習做好充分的課堂准備,才能將數學文化的魅力真正融入教材、到達課堂、溶入教學,才能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數學,喜歡數學、熱愛數學,從而主動探索,進而獲取知識。
⑧ 如何在小學課堂教學中體現數學味
就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凸顯「數學味」來談談自己的思考。
一、情境創設具有數學味
《數學課程標准》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情境創設越來越多的應用到了數學課堂教學中。如果情境創設的好,既可以將數學知識還原到生活中去,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價值,又可以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但如果一味追求情境創設的生活化,會適得其反,丟失了學習材料的數學味。例如,在四下「平行與相交」一課中,一位教師創設了汽車在路上行駛的情境。有3個畫面:
畫面1:兩輛汽車在交叉的兩條路上行駛,快到路口時。教師問:「兩車會相撞嗎?」(學生認為會相撞)
畫面2:兩輛汽車在即將相交的兩條路上行駛。教師問:「兩車會相撞嗎?」(會相撞)
畫面3:兩輛汽車在平行的兩條車道行駛。教師問:「兩車會相撞嗎?」(不會相撞)
這樣的情境設計,雖然找到了與學習內容相似的素材,但並不嚴謹。汽車在交叉道上行駛就會相撞嗎?在兩條平行的車道上行駛就不會相撞嗎?學生不僅不能建立起兩條直線互相平行的數學模型,而且這些可能讓學生拘泥於過多的非數學信息,干擾了數學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數學學科的特點決定了數學情境的創設必須要有數學味。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教學的需要,圍繞教學的重難點,創設具有數學味的情境,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思考,促進數學知識的建構。另外,創設情境應讓生活味與數學味有機結合,要為學生學習數學服務。其實可以這樣教學「認識平行」,讓學生觀察教材上的三幅情境圖,提問:「請你根據這三幅圖畫出三組直線,看看兩條直線有幾種不同的位置關系?」之後,再讓學生交流、比較、分類,引出相交與平行的概念。這樣引入,學生容易抓住概念的本質特徵。情境的數學味更濃了,有利於從最有利於揭示學習內容本質屬性的角度創設情境。
二、教學過程充滿數學味
數學課程標准說:「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對這句話的理解偏差使我們的一些數學課堂中組織了大量的沒有思維的「活動」,「數學活動」只見「活動」不見「數學」,觀察、操作、比較、概括、猜想等數學思維活動過程得不到應有的體現,這樣使得數學課堂失去了「數學味」。所以,教師應著力引導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經歷數學知識的發現與動態生成的過程,讓學生逐步領會其中的數學思想方法。作為一節數學課,應讓學生感受和體會數學課該有的數學味,將數學味融入課的每一個環節,使生活化的題材為數學活動之用,將生活問題及時地數學化。一節成功的數學課,應無處不數學,無處不圍繞主題。因此,教師需要對每次師生活動進行精心的設計,在每次活動中都能找到數學思考的成份,巧妙地融數學思考於活動之中,從而凸現數學味。例如筆者在教學五下《可能性》一課的課始,以摸球比賽作為活動,而透過活動這一載體,意在激趣和啟思,在教師明確的指向下,學生體驗到了事情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課中通過抽獎活動,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會到數學的用處。通過體驗可能性大小的操作活動,使學生經歷了數學研究過程,同時滲透了科學研究方法,體驗了可能性的大小,感悟了「小概率現象」。課末的評價,也能融數學思考為一體,發展了學生的分析、判斷、推理等邏輯思維,同時,使學生也充分體會了用數學的妙處。
三、結構化活動設計凸顯數學味
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無論是數學學科的知識體系,還是學生數學學習的發展歷程,原本都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只是為了教學實施,不得不分割成一個一個學期、一個一個單元和一個一個課時來組織和進行。這樣的分割,很容易造成課堂教學的「封閉」和認知結構的「脫節」,表現在具體教學中,就是「只見眼前,不見長遠」,「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事實上,有效的數學課堂教學,應該是集整體和系統於一體的教學,應該是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系統、不斷完善學習認知結構的教學,應該是將多維的課程目標細化、串聯、落實在具體、可感教學情境中的教學。但是,這樣的數學課堂又不應該是教學板塊的機械拼合,而應如行雲流水,看得清來龍去脈,環環相扣又密不可分。因此,從深層來觀察數學課堂教學的效果、效率和效益,結構化的課堂運行模式值得我們關注。例如筆者在教學四下《位置的表示方法》一課時,設計如下三個活動,既體現了結構化的活動設計,有凸顯了數學味。
⑨ 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體現學
一、教師要站在學生的立場設計教學
課堂教學不是「走教案」,當按預設的進程按部就班地進行,一些學生的回答正是教師想要的答案時,就覺得這節課很順利,打心眼裡贊譽這些「高材生」。殊不知有一些學生還在朦朧之中,上完一節課,走出教室和走進教室時一個樣,原來會的現在會了,原來不會的現在還是不會,這種表演式的教學不能取得實效,是不可取的。
例如:我在教學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近似數》時,根據對教材的理解,上課時我首先出示了一組關於學校基本情況的信息,使學生知道什麼是准確數和近似數,初步感知近似數的作用;然後簡要介紹「四捨五入法」,再指導學生根據不同的要求得到一個數的近似數,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總結出求近似數的基本方法——四捨五入到十位,要看個位;四捨五入到百位,要看十位……前面的教學似乎很順利,進入鞏固練習階段後,卻發現很多學生根本就不會求近似數,為此我大為不解:「四捨五入」不是很容易嗎?求近似數應該沒有什麼問題呀,怎麼學生就不明白呢?看著學生迷茫的眼神,我心情沉重萬分。
問題出在哪?難道是學生沒有認真聽講嗎?經過反復思考我終於找到了問題的根源。記得有位教授在一次培訓會上說過:「在數學教學中,要特別重視起始內容的教學。」近似數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是一個起始內容,應該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採取「慢鏡頭」式的教學方式,適度拉長教學過程。在這之前,學生沒有接觸過四捨五入法,更不清楚為什麼要採用這樣一種方法取近似數。有了對學生的分析與思考,我又重整教學設計,終於,在讀懂學生的基礎上有了二次教學的良好效果……
基於以上案例我聯想到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曾指出:發現不只限於尋求人類尚未知曉事物的行為,它還包括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形式。學生學習的知識,盡管是人類已知曉的事物,但這些知識是通過學生自身的努力而獲取的,那麼,對於學生來說依然是一種「發現」。通過發現獲取的知識,一般來說是與自己的興趣和已有知識結構結合得最緊密的。他還告誡我們:教學不能無視學習者的已有知識經驗,簡單強硬地從外部對學習者實施知識的「灌輸」;而是應當把學習者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習者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新的知識經驗。因此,這就更加要求作為教師的我們充分的了解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以及學習的基本特點。
二、教師站在講台前,心中不僅要有「課本」,更要有「學生」
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進行「心靈對話」的舞台。課堂上,要讓學生「登台」,教師就要用寬容的態度營造和諧的氣氛,使學生敢於說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比如,當教師提出一個數學問題時,先讓學生嘗試做一做,把自己的想法在一張紙上寫一寫、畫一畫、和同伴說一說,這正是我們在課堂上讀懂學生的好機會。這時,我們要認真觀察和傾聽,要敏銳地搜索學生的不同的想法,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圍繞本課主題的「作品」(包括錯誤的),並在全班交流中組織有針對性的數學活動。再如,有的教師給學生充分的暴漏錯誤的機會,巧妙地利用錯誤資源,使課堂教學跌宕起伏,學生興趣盎然,教學真正取得了實效。
⑩ 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體現學生的自主性
學生的自主性是指在教師精心設計、創造的氛圍或情境之中,在教師啟發誘導下,學生個體獨立地發現問題,抓住問題的實質,從不同的視角,遵循不同的思維方式,努力探求多種求解問題的方式和方法。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學生的學習如果缺少主動性,實施素質教育也就成了一句空話,如何使學生的學習從被動到主動,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顯得尤為重要。構建自主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就是在課堂教學中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通過啟發、引導,創設和諧、寬松、民主的教育環境,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各種教育活動,從而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自主能力、創新能力的新世紀人才。實踐證明,教育只有在尊重學生主體性的基礎上,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才會使學生由「學會」向「會學」乃至「樂學」轉變,素質教育才會得到真正意義上的體現。
1.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營造一個樹立自信心的環境
據教育心理學研究和教育實踐表明:學生在沒有精神壓力,沒有心理負擔,心情舒暢、情緒飽滿的情境下,大腦皮層容易形成興奮中心,同時思維最活躍,實踐能力最強。這就是說,學生的學習在一個寬松愉快的環境中進行,學生自信心就較強,學生有不怕失敗的心理,有自由發揮、充分交流的機會,有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
如何創設一個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呢?
首先,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讓學生明白自己才是課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師只是全心全意的引路人,是課堂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學習的關鍵還在於自己。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轉變原有方式——填鴨式,採用靈活的學習方法。比如「小組合作法」、「實踐操作法」、「師生互換角色法」等等。這樣學生的主體性才真正得到體現,學生的自信心才能得到培養。
其次,教師應在課上採用民主性的教學語言和體態用語來感染學生,影響學生,使學生成為課堂上最活躍的主體。比如當教師進教室時,可以飽滿的精神、親盈的笑容來放鬆學生的神經,除去學生的戒備心理;比如在講課前,教師可用「咱們班發言最積極了,最喜歡動腦筋了……」等充滿激情的開場白來激發學生的情感與積極性;再比如在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不應面露焦慮,應恰到好處的運用形態動作,以富有「會說話」的臉部表情和「信任」的眼神來激勵學生深入思考,並可用「別急,慢慢想,一定能想出來」等關切的話語來鼓勵他們;又如當學生有了新看法或取得學習成功時,教師一定要及時給予肯定,以激勵他們更深入的探索、學習……當然,教師的語言、體態一定要適度,不能過分誇張,要不然會適得其反。
相信,在良好的課堂氛圍中一定會孕育出自信心與創新的種子。
2.創設主動探索空間,促成自主參與學習
課堂教學效率的優質、高效離不開全體學生的全程積極、有效參與。教師要努力創設主動探索空間,讓學生有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筆嘗試、動口表達的解決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時間與空間,使其外部活動逐漸內化為自身內部的智力活動,從而獲取知識,發展智能,以更積極的姿態自主參與學習活動。
首先教師要創造真正意識上的讓學生參與嘗試的機會。如教學長方形的特徵,有的教師習慣於先讓學生沿著長邊對折,量一量,得出結論;再沿著寬邊折一折,量一量,得出結論。這種教學表面上看似乎全體參與,全體動手,實質上是讓學生按教師設計好的步子一步一步走到終點的。這種流於表面的淺層參與,難以激發學生的自主參與熱情。如果讓學生自己想辦法,看一看長方形的邊有什麼特點,就給全體學生留有思考的空間,他們會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得出結論的,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扶得過多,只會培養學生思維的隋性,不利於學生自主參與意識的培養。
其次教師要提供讓全體學生參與的時機。一般應當在做好鋪墊,讓學生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處嘗試解答新知識,使所有學生能夠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悅,繼而以更飽滿的熱情參與下面的學習。避免由少數學生的活動代替多數學生活動。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在教學中,能讓全體學生動手、動口的就不讓部分人代替,能讓多數人動口、動手的就不讓少數人或個別人代替。要使全體學生都能有效地參與學習過程,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的學習狀態是一個關鍵。所以要對「學困生」有一個傾斜政策,不但要給他們多吃偏飯的機會,還要為他們創造成功的條件。例如,教師巡視時,優先關照學困生;課堂批改,重點批改學困生的作業;小組議論,安排學困生先發言;課堂提問,優先考慮讓學困生回答力所能及的問題等。對他們的每個微小進步及時予以鼓勵,保護他們的自尊心。總之,數學課堂教學中要為學生創設主動參與的機會,提供主動發展的空間,引導學生的主動參與,從而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使學生的數學素質得到提高。
3.給予自我表現的學習機會,提供一條樹立自信心的途徑
要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就一定要給予學生表現的機會。因此在平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多給學生一點時間與空間,盡量讓他們多想、多說、多做,努力做到「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教師不提示,學生能獨立操作的,教師不示範,學生能獨立解決的,教師決不替代。」
在數學教學中,加強討論、合作交流,是很必要的。比如在前面圓周長測量這一節課上,若採用小組合作法,則不僅可以節約時間,而且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在滾動測量時,兩人合作測量的速度與正確率明顯提高。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往往敢於把自己不成熟的想法說出來供大家參考,這樣有利於幫助學生了解別人的方法和想法,有利於及時表達自己的看法,使大家的想法更正確具體,更具有說服力,學生對自己的想法也更有自信心。比如前面「圓周長」測量中有一位學生運用把圓折成十六個相同的小扇形,並通過測量小扇形弧的長度,計算出了圓的周長的折疊測量法,他就是以與其他同學不同的方法測出相似結果為依據,堅定自己這種方法是正確的。
總之,在教學中,加強互相合作交流,讓學生在合作中表現自己,不僅有利於學生之間的互相補充,相互幫助,還有利於學生學會合作、學會討論、加強交流,增強整體意識,在整體意識中發揮自己的創新能力,充分表現自我。
大量單一的練習只會讓學生掌握一些簡單呆板的知識,根本不利學生的發展,但不進行練習,學習的知識又得不到鞏固與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對練習的設計要在「精」字上下功夫,培養學生的自信與創新能力。比如在復習「8加幾」時,設計一開放題「8+□‹18」,一道題就把所學的知識全部復習了一遍。又由於答案多而不唯一,因此各個層次的孩子都能答,都願表現自己,並由此找出了一些規律(比如□里可以填0——9中任何一個整數等),這無疑是新的突破。又比如在學習圓周長後,讓學生走出課堂量量花壇及樹桿的周長,並計算出它們的周長,這不僅有利於學生學以致用,更讓學生明白生活離不了數學,從而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念。
4.製造受挫折的探索過程,實踐一次樹立自信心的考驗
成功是一個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對成長中的小學生來說,成功對他們樹立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師一定要相信每一位學生,相信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都能獲得成功。若放棄一個學生,就等於泯滅了這個學生內在的創新潛能,就使他們失去了爭取成功的機會。當然在讓學生「成功」之前,也要讓他們經歷挫折,讓他們明白失敗乃成功之母。那麼以後他們在遇到真正困難時,就不會氣餒,不會放棄,憑著對自己的自信,迎面解決、排除困難,向勝利前進。讓他們在經歷失敗挫折的過程中,養成百折不繞、不懈進取的精神。如在教學《分數化成有限小數的規律》一課中,可先讓學生觀察。通過觀察,很快有學生發現能否化成有限小數跟分母有關,他們認為只要分母呈整十整百整千的分數,就能化成有限小數。當時,我沒直接肯定或否定。很快有學生提出異議——像分母是10、50、100等是行,而分母為30、70、300、1100的分數就不行。這時,我及時對兩種意見作了點評,並鼓勵學生不要氣餒,繼續自主探索。很快又有學生提出像 、、等這樣的分數也能化成有限小數……在經過幾個回合後,學生終於興奮地找出了規律。
感受著學生經過探索而獲得成功的喜悅,我明白了一個道理:讓學生獲得成功不但有利於他們身心的發展,學習興趣的培養,而且有利於他們樹立自信心,有利於培養他們勇往直前,不屈不繞的精神。
總之,讓學生自主參與教學活動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小學數學本身是抽象的,如果離開了學生的自主參與,離開了學生的拼拼、比比、摸摸、看看、量量、畫畫,以及操作實踐,要想很好地建立表象認識是相當困難的。從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來看,小學生好動,他們對事物的認識還是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多給學生提供些直觀教學活動,有助於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從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心理來看,跟自己的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生動有趣的,以及理解和掌握起來比較容易的知識越能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促成學生的積極有效的自主參與;沒有了學生的積極有效參與,也就談不上有什麼積極有效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