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信息技術對課堂教學的發展帶來了哪些變化
信息技術對課堂教學的發展帶來了哪些變化
當今社會,信息革命幾乎沖擊了所有領域.現在正步入信息社會,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已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更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當務之急.課程教學改革以來,廣大實驗教師已融入了課改的洪流之中.我作為其中一員,勤奮學習,大膽嘗試,獲益匪淺,並從中體會到信息技術帶來了語文課堂的教學方式、教師角色、課堂信息量、學生思維過程、對教師的要求等多種變化.因此,作為教育、培養未來社會人才的教師,應走在時代的前沿,為社會培養出優秀的可持續發展的人才.
關鍵詞:信息技術 課堂教學 變化
當今社會,信息革命幾乎沖擊了所有領域.現在正步入信息社會,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已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更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當務之急.課程教學改革以來,廣大實驗教師已融入了課改的洪流之中.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已走到了課改前沿,他們大膽實踐,嘗試著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使得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越來越得到普及.廣大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或精心設計多媒體課件,或引導學生上網查閱資料,或進行網路教學,為語文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老師樂教,學生愛學,增強了教學效果,提高了教學效率.我作為其中一員,勤奮學習,大膽嘗試,獲益匪淺,並從中體會到信息技術帶來了語文課堂教學的多種變化.下面我粗淺的談以下幾點:
一、教學方式的改變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一切都由老師主宰,從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到教學步驟,學生只能被動地參與這個過程,而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徹底打破了這一局面.在多媒體計算機這樣互動式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可以共享人類的學習資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學習內容、方法策略和發展目標,學生在這種開放式的學習空間有了主動參與的可能,有了自己學習的天地.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參與、自主探究與交互資源的過程,不僅能眼見其形、耳聞其聲,而且能手腦並用,調動多種感官共同參與認知活動,使學生在同一單位時間內增加了所接受的信息量,增強了記憶的效果,加快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消化速度,從而在較短的時間內,更快、更好地學到更多的知識,提高了學習效率.
另外,由於信息技術所提供的信息和技術資源的最大特點是具有共享性,計算機的使用和資源的網路化等技術環境,不但有益於語文教學任務的完成,也孕育和發展著學生之間合作學習的方式,為學生之間的交流提供了機會,因此我們的教育教學活動應努力創設合作式學習環境,更多運用合作式學習的策略,切實為學生養成合作意識與發展協作能力搭建舞台.信息技術介入課堂教學,構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學習方式,充分顯示了信息交流的多向性、豐富性和快捷性.它可以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師機互動、師機生互動、生機互動、生機生互動的多種友好合作方式,為學生提供立體式的多向交流的機會,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從而改變傳統語文教學的教師單一傳授的方式.
二、教師角色的轉換
信息技術融入到語文課堂教學中,使教師的角色發生了多角度的轉換.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知識更新速度加快,學習者通過網路就可便捷快速地獲得所需要的各方面的知識,個體的發展水平將越來越取決於不斷利用信息、培養自我學習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信息化時代學生從被動地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地獲得知識,教師不再是文化知識傳播的中介,而是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者.通過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他們獲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充分利用信息資源快速高效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傳統教學中,國家統一編寫教材規范教師對學生的知識傳授.網路時代教師是課程開發和教學研究的主體,運用現代化手段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開拓多媒體教學空間;編制教學軟體,促進課程向地方化、校本化、個性化、綜合化方面發展,實現課程教學綜合化和知識的融會貫通;主動投身課程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提高網路時代課程教學理論的研究水平. 因此教師就由教材執行者轉變為課程教學的研究者.
另外,網路時代學生的學習活動成為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網路化學習豐富了學生品德發展的內涵,開闊了品德培養的視野.教師要成為學生未來生活的設計者,建構具有前瞻性的道德價值觀體系.通過網路滲透現代道德理念,積極引導學生的內在道德價值取向,培植學生道德理想和信念,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道德行為能力.與此同時,信息技術也打破了人與人之間的時空界限,拓寬了人際溝通的渠道,有利於師生之間平等民主關系的建立,師生交往趨於多樣化、平等性.教師作為人際關系藝術家,應更多地理解、信任、同情學生,愛護學生的自尊心;教師應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質修養和情感素養,形成寬容、尊重的良好個性和人格魅力,開展平等對話,提高師生間的協作水平,創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
三、課堂信息量的變化
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信息化時空,網際網路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識庫、資源庫,它擁有最豐富的信息資源,internet上發布的信息包羅萬象、充滿時代氣息,幾乎囊括各領域、各學科的最新內容和成果.在教育網站上還存儲了大量的學習信息、習題講解、疑難解答和優秀教案等內容.因此,信息技術的有效運用能極大地增加課堂的信息容量.語文學習如果僅僅依靠教科書、教者、參考資料等信息,是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的.信息技術則體現了最強的網路優勢,搜集更多的語文信息資源,增大教學的信息量,充分地開發了語文資源.師生雙方實現了用計算機在教學活動中進行互動,實現資源的共享.在一系列的操作活動中,大量信息刺激著學習主體,學習的容量增加了,信息量加大了.同時信息和知識點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由於使學生能獲取大量的知識信息,這樣就可以更好的使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也有利於知識的保存.
四、學生思維過程的變化
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其最根本的教學目的就是訓練學習者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而思維的培養又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學生的認知過程是一個逐步提高的過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如何由淺入深、由易到難,使學生的思維活動由現象到本質、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這都是教育工作者必須探求的問題.在傳統的以掌握學科知識為主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思維過程側重於對語文知識和結論的簡單記憶;而在使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課堂中,學生的思維過程更側重於調動各種認知策略去解決閱讀和寫作中的實際問題,而對概念性知識本身的記憶過程則相對減少.而且,由於教育技術具有將學生的思考過程外化的功能,所以學生能夠時刻監測自己的思維過程,從而學會「如何學習」,「如何思考」.
五、對教師要求的提高
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而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教學改革任務.教師必須首先轉變傳統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打破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在先進的教育科學理論指導下,充分發揮計算機、多媒體和網路等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的認知工具作用,從零開始,經過5年、10年甚至20年的試驗、探索、總結、提高,才能逐步完成.而在這個過程中,各方面的壓力是很大的,遇到的困難是很多的,決不是一句一言難盡就可以概括了的.信息化時代的語文教師必須有更高的素質,對教材、教法、學生的把握是傳統教學模式所一貫強調的,這一基本功在信息時代顯得更加重要,同時也被賦予了新的內容,如教材的處理、學生的新特性、教法的變革等.
另外,教師是課程改革的主體,提高教師的信息素質是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關鍵.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學生和老師的信息資源對等,在現階段進行學科整合的過程中間,很多問題都是陌生的,都是需要自己親自動手來解決的.因為無論多麼優秀的教育專家和特級教師根據科學的學習理論和豐富的教學經驗設計開發的課件,也只能適用於某一特定的教學情境,無法適應千變萬化的教學情況.所以作為信息化時代的語文教師必須首先強化自身的信息素養,具備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全面實施和推動素質教育.
總之,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深刻的變化,信息技術教育與語文教學的整合成了教育教學改革中人們關注的熱點,也是當今教育界研究的重要課題.作為教育、培養未來社會人才的教師,應走在時代的前沿,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思維方式,提高自身素質,運用多媒體技術,優化課堂教學,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步伐,為社會培養出優秀的可持續發展的人才.
② 教師是怎樣把信息技術"帶入"課堂教學的
我們常常強調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這對學生的學習乃至生活都是終身受益的。但我們似乎不大強調「教師良好課堂教學行為習慣的養成」,尤其是新課程理念下,信息技術課堂中教師行為習慣的養成。其實這對教師的教學乃至生活也都是終身受益的。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很多信息技術教師在平時的課堂中缺乏一種良好的課堂行為習慣。
一、信息技術教師應該具備哪些良好的課堂教學行為習慣?
信息技術課在許多學生和家長眼裡被視為「副課」,很多學校甚至只有一名教師任教信息,沒比較,沒壓力,導致許多信息技術教師養成了隨意的課堂教學行為習慣。如此周而復始地循環,不僅學生沒進步,教師本身也處於一種永遠無法提升的境地。因此我認為信息技術教師有必要形成具有自身特點的良好的課堂教學習慣。而最基本的課堂行為習慣是:習慣1:課堂舉手投足為人師表;習慣2:尊重學生;習慣3:公平對待每位學生;習慣4 :不在信息課上「放羊」;習慣5:不做與課堂教學無關的事,如:上網,聊QQ等;習慣6:多走下去,關注學生的行為。
對於信息技術這門年輕的學科,教師課堂行為習慣的養成將影響教師的專業成長。只有養成良好的課堂行為習慣,這樣教師才能迅速成長,有些教學習慣達到爐火純青時就能成為教學藝術修養的結晶。信息技術教師個人的修養,教師的個人行為習慣,很有可能帶進他自己的教學中去,所以信息技術教師尤其要注重良好課堂行為習慣的養成,從某種角度上說信息技術教師的課堂行為習慣會直接影響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及課堂教學效果。
二、怎樣才能做到信息技術教師良好課堂教學行為習慣的養成?
(1)制定信息技術教師課堂行為規則
從事信息技術教育也有五年了,也聽過許許多多的信息技術課,有專家的觀摩課,也有普通一線教師的常規課,或許是受信息技術課本身的特點和課堂教學環境的影響,我們常常發現在信息技術課堂上課堂行為習慣無法控制,包括教師和學生。最後導致,甚至有的信息技術教師上課就是放任自流。我也常常思考怎樣讓我們的信息技術課堂上得有趣有效,在絕大多數老師抱怨學生「不聽話」的同時,我覺得信息技術教師也要反省自己的課堂教學習慣,並且從以下兩項重視:一是強化規則習慣意識:二是重視規則訓練。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但是規則意識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有些信息技術教師等到要上公開課了,開始再三強調學生課堂上要怎麼怎麼做,在自己的教案中也寫到自己在課堂教學中改怎麼怎麼做,但是真到實戰了,卻常常手忙腳亂,暴露許多問題,而這些問題往往就是信息技術教師平時養成的不良課堂教學習慣,根深蒂固。因此,我們在平時的教學行為中就應該給自己制定一些教學規則:一是影響課堂教學的行為絕對不能有;二是信息技術課堂必要地課堂教學行為必須要做;三是介於兩者之間的,可以根據情況實際情況去考慮是否做。強化教師課堂規則意識,對形成良好的課堂習慣很有幫助。
信息技術教師可以根據本學科的特點,自己參照學校的製作,適當修改制定自己的課堂行為習慣制度。
例如:我給自己制定的教師課堂規則
一、上課要衣著整潔大方;
二、提前進入教室,把本節課要准備的素材事先分發到學生機上。
三、教師和學生進入機房都要穿鞋套,上課時學生要起立,師生互致問候,下課時學生和教師都要整理好電腦和板凳,學生排隊有序離開機房。
四、上課前要觀察學生到堂情況,觀察學生開機行為。
五、課前認真備課,認真組織課堂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擅自上網玩游戲或做破壞電腦行為的學生要制止並進行教育引導;
六、教書育人,講求職業道德,為人師表,不放任課堂,不帶手機進課堂,不做與課堂教學無關的事;
七、教育學生保持機房衛生,愛護電腦,責任到人,負責任地使用電腦;
八、注意課堂教學的知識性和趣味性,要精選教學內容,力求做到概念明確,條理清晰,重點突出。要改革教學方法,採取啟發式教學,任務驅動,探究式教學法。要注意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和興趣和創新意識,讓信息技術貼近學生的生活,服務於生活。
九、語言要准確簡練,板書要工整有序,留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動手實踐;
十、按授課計劃恰當掌握進度,不得擅自增加或減少學時;
十一、上課期間不擅自隨意離開課堂;
很多時候課堂上「成也習慣,敗也習慣」。信息技術教師是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的教師,他們更應將課堂規則意識逐步內化為自身的課堂行為習慣,在尊重規則與超越規則之間進行。教學個性的形成靠良好課堂行為習慣的累積,把課堂規則變成習慣是良好課堂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途徑。
(2)注意課堂教學中的細節
作為信息技術教師,在機房教學是天天必做的事,我們要求學生進機房要穿鞋套,但是卻很少看到信息技術教師自己穿鞋套,在一次全國信息技術觀摩課中,我看到一位獲全國信息技術優質課一等獎的女教師,她在借班上觀摩課時,我無意看到她穿了鞋套,隨後和她交流中得知這是她的習慣:進機房穿鞋套。是習慣?是態度?還是良知?反正當時我因為感動而敬重他。將課堂規則內化為習慣,這種習慣就是教師的課堂道德。這也許也是這位教師能走向全國的原因之一。
細節決定成敗,或許這個過於果斷了,但是良好習慣的形成需要從細節做起,生活的一切原本都是由細節構成的。課堂規則中的許多細節往往是影響課堂教學成敗的重要因素,一堂成功的信息技術課牽涉到許多課堂細節的問題。細節決定成敗,勿以細小而不為!
那麼何為課堂教學的細節呢?
信息技術課堂可以說是這種半開放的課堂,課程標准上嚴格要求,信息技術課堂教師的講授時間不得超過一節課的15%,那麼更多的時候則是學生占課堂的主角,這樣的課堂性質,決定信息技術課堂細節更不容忽視。尤其是教師的教學細節,教學的細節就是在課堂實施教育的過程中,在某一個相對完整的步驟,或者在兩個教學步驟之間進行過渡時,做出的細致安排,或對臨場出現的問題做細微的處理。它包括三種情況:一是在教學准備階段教師有意識地設計細節,如:採用什麼方式的課前導入營造教學氛圍,採取什麼樣的教學方法等等;二是教師沒有事前准備,課堂教學中根據學生的狀態,應變修訂教案,及時做出的反應性安排,比如面對學生信息技術操作水平的差異,如何設置教學任務,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獲;三是針對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各種偶發情況,有學生偷偷上網玩游戲,教師該如何正確引導等。
細節是我們每堂課都會遇到的,又不容忽視、必須解決的問題。我們注意它,研究它,採取符合信息技術學科特點的,符合信息技術教師自身和學生實際情況的方法來處理它,那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就會成為我們教師和學生都很愉快的經歷。
事實上,有時細節的影響至關重要。在我近20年的學習生涯中,有幾位老師至今仍在我腦海中留有深刻的印象,但這深刻的記憶並不是他們講課的精髓,而是他們的一些細小的課堂習慣。例如,小學的一位數學寒老師,課堂中每當她要擦黑板的時候,她總是輕輕地按從左到右的順序擦,黑板既擦得干凈又不會在教室揚起粉塵。教師課堂行為的細節就是這個教師的教學風采,也可能成為她的學生一生的精神財富。
信息技術教師是走在信息時代最前沿的教師,信息技術教師要有一種良好的課堂教學行為習慣,這是一種責任,是一樣教態,更是一樣教學方法。教師良好的課堂行為習慣,比任何教育都更管用,那是不言而教。信息技術雖然是門年輕的學科,信息技術教師也是處在學習和探索階段,但無論如何,在起初養成良好的課堂行為習慣,並且堅持去做,讓這種習慣內化成信息技術教師的潛在意識。信息技術教師良好的課堂行為習慣是最高境界的教育行為。
③ 信息技術發展的前沿什麼
概述
1.1. 定義與內涵
信息技術定義:
1) 信息技術就是能夠擴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一類技術。
2) 信息技術是指能夠完成信息的獲取、傳遞、加工、再生和施用等功能的一類技術。
3) 信息技術是指感測、通信、計算機和智能以及控制等技術的整體。
1.2. 體系與外延
信息技術的體系包括四個基本層次:主體技術層次、應用技術層次、支撐技術層次、基礎技術層次。基礎技術層次便是大樹紮根的土壤;它的支撐技術層次便是大樹發達旺盛的根系;它的主體技術層次是大樹強勁的軀干;而它的應用技術層次則是大樹的枝葉的花果。肥沃的土壤、發達的根系、粗壯的軀干,這一切都是造就繁茂的枝葉和豐滿的花果的必要條件。
1.2.1. 基礎技術
l 新材料技術
l 新能源技術
1.2.2. 支撐技術
l 機械技術
l 電子與微電子技術
l 激光技術
l 生物技術
1.2.3. 主體技術
l 感測技術——感覺器官功能的延長。感測技術包括感測技術和測量技術,也包括遙感、遙測技術等。它使人們能更好地從外部世界獲得各種有用的信息。
l 通信技術——傳導神經網路功能的延長。它的作用是傳遞、交換和分配信息,消除或克服空間上的限制,使人們能更有效地利用信息資源。
l 計算機與智能技術——思維器官功能的延長。計算機技術(包括硬體和軟體技術)和人工智慧技術,使人們能更好地加工和再生的信息。
l 控制技術——效應器官功能的延長。控制技術的作用是根據輸入的指令(決策信息)對外部事物的運動狀態實施干預,即信息施效。
1.2.4. 應用技術
信息技術在工業、農業、國防、交通運輸、科學研究、文化教育、商業貿易、醫療衛生、體育運動、文學藝術、行政管理、社會服務、家庭勞作等各個領域中的應用。
二、通信技術
2.1. 神經網路
2.2. 綜合接入
2.3. 移動通信
2.4. 數字集群
2.5. 波分復用
2.6. IP通信
2.7. 廣播電視
三、計算機與智能技術
3.1. 電子商務(Neugents)
3.2. 遠程教學(Multiagents)
3.3. 網路終端(Information Agents)
四、信息安全技術
4.1. 傳輸保密技術
4.2. 身份驗證技術
4.3. 防火牆技術
4.4. 安全協議
4.5. 安全策略
五、網路應用技術的新發展
5.1. 手機上網(WAP技術)
5.2. 無縫連結(Jini技術)
5.3. 可擴展標記語言(XML技術)
5.4. 網上信息獲取(Push—Pull技術)(信息推送、拉取、結合)
六、計算機教育應用技術
6.1. 漢字及語音識別技術
6.2. 虛擬現實技術
6.3. 多重智能代理
6.4. 協作學習
七、軟體技術
7.1. 系統軟體
7.2. 支撐軟體
7.3. 嵌入式軟體
7.4. CAD軟體
7.5. 網路管理支持軟體
7.6. 金融領域應用軟體
7.7. 地理信息系統(GIS)
7.8. GPS 綜合應用集成系統
7.9. 企業管理信息系統與產品數據管理(PDM)
7.10. 教育軟體
7.10.1. 實現大、中、小學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工具軟體、平台軟體、課件庫
7.10.2. 計算機教育、輔助教育、課程學習、教育管理的應用軟體
7.10.3. 多媒體教學網路系統軟體
7.10.4. 計算機遠程教育軟體
八、信息技術對校校通工程和遠程教育工程的意義
④ 信息技術的前沿應用都有什麼如題 謝謝了
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 1.高速、大容量。速度越來越高、容量越來越大,無論是通信還回是計算機發展答都是如此。 2.綜合化。包括業務綜合以及網路綜合。 3.數字化。一是便於大規模生產。過去生產一台模擬設備需要花很多時間,模擬電路每一個單獨部分都需要進行單獨設計單獨調測。而數字設備是單元式的,設計非常簡單,便於大規模生產,可大大降低成本。二是有利於綜合。每一個模擬電路其電路物理特性區別都非常大,而數字電路由二進制電路組成,非常便於綜合,要達到一個復雜的性能用模擬方式往往綜合不起來。現在數字化發展非常迅速,各種說法也很多,如數字化世界、數字化地球等。而搞數字化最主要的優點就是便於大規模生產和便於綜合這兩大方面。 4.個人化。即可移動性和全球性。一個人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擁有同樣的通信手段,可以利用同樣的信息資源和信息加工處理的手段。
⑤ 信息技術到底能給課堂教育教學帶來什麼樣的變化
信息革命幾乎沖擊了所有領域。現在正步入信息社會,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已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更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當務之急。課程教學改革以來,廣大實驗教師已融入了課改的洪流之中。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已走到了課改前沿,他們大膽實踐,嘗試著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使得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越來越得到普及。
網路現在成為教育的重要資源,計算機輔助教育正走向普及,教育信息化,現代化的進程正逐步加快,網路技術對現代教育的優化和和生產力的開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現在信息技術給教育與學習帶來的變革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教學內容和學習內容的全面優化,在計算機的智能性越來越強的前提下,教育信息網及資料庫的建立可以作為人腦的延伸,代替人腦的部分功能。這就使以傳授知識和記憶知識為主要內容的教學受到了極大的挑戰,傳統教學中許多要我們記在腦子里的東西,現在可以儲存在電腦里。因而面對高速發展的現代信息技術,我們不僅要考慮如何及時將它們整合到教學過程中,提高教學效率;同時還要考慮如何根據現代信息技術提供的條件來調整教學內容。現代信息技術給我們提供了全新的閱讀方式,它提供的電子多媒體讀物使閱讀與感受、體驗結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閱讀的趣味性;計算機及網路的聯想功能、非線型地組織和管理信息,給我們提供了高效的檢索式閱讀方式。因而閱讀教學應從單純的內容記憶或文本閱讀技能的教授轉移到同時注重培養學生檢索和篩選信息的能力上來。
2.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大量更新 最基本的教學中的教材、教參、黑板、粉筆等載體和手段,可以被計算機及網路所提供的集成化的教學環境,如多媒體學習系統、資料庫、演示環境、輔助學習工具、師生交互環境等所取代。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充分表達教學意圖;學生可以通過下載學習軟體、網上查尋資料,通過電子郵件或BBS等與教師、同學交互聯系等方式來完成學業。在這樣的環境下,教學模式或教學方式的改革和創新就有了更大的可能。
⑥ 信息技術前沿知識是什麼
寫論文啊
⑦ 談談信息技術在教學應用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越來越廣泛,而教師如何合理又有效的使用信息技術,這就需要教師充分理解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本文試著從以下方面來論述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加強教師的主導作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分散教學難點,突破教學重點,促進學生知識內化;幫助學生進行探索和發現;幫助學生獲取技能和經驗;使課堂練習方式多樣化;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製作具有實效性的教學課件;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和計算機使用技能;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反思。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作用
傳統的課堂教學因其固有的弱點而經常遭致批評。然而,在可預見的將來,課堂教學仍然會是學校教學活動的主要方式。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推動了教育從目的、內容、形式、方法到組織的全面變革。站在教育第一線的教師,完全有必要對教學過程重新認識。《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大力推進多媒體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由此可見,教師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發揮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特有功能,來改進課堂教學是當前學校教育改革的一條重要思路。為了能夠在教學中合理又有效地使用信息技術,我們首先需要充分理解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一、信息技術的運用,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中良好的教學效果的取得,有賴於先進的教學媒體,幫助學生做出各種學習的反應。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的教學活動僅限於一本教科書、一塊黑板和簡單的幻燈片演示來完成。枯燥無味,缺乏生動性,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不能得到很好的發揮。在多媒體信息技術介入教學後,像一股春風一樣,催促著我們教育觀念以及教育模式的改變,使我們的師生能夠共享到優質的教育資源,享受最前沿的教學資源,給基礎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帶來了機遇。它徹底改變了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讓教師從繁重的重復性勞動中解放出來。
二、信息技術的運用,加強教師的主導作用
信息技術走進課堂後,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學習資料和教師幫助主動獲取知識。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取代了粉筆在黑板上塗抹,變成了好看的圖片、影視資料在熒屏上展示,學生們在直觀的感受中創設了情境,體會語言就變成了有血有肉的人物進入思維中,參與到學生的理解、欣賞、與主人公的思想感情發生碰撞、產生共鳴、情感交流得到實現。課堂教學的內容更加豐富、生動,創設教學情景,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誘導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而這一切,都是教師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結果,更加體現出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例如,一位教師在教《稱象》這篇課文時,根據課文內容適時的播放課件,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完全相同的事物畫面或事理。另外,現代化的信息技術為教學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教師通過資源共享,博採眾長,更好的發揮了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源,幫助學生解決困難的輔導作用。教師備課時,可先輸入關鍵詞,在網上搜索與之有關的資料,在進行分類製成課件,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根據需要,一點滑鼠,迅速調出,方便快捷。資料調出學生可根據需要、或興趣去學習。這樣真正實現了學生的主動性,教師真正成為了學生的幫助者、促進者。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引導了學生拓寬視野。學生在積累大量素材的條件下,做到了課堂氣氛真正活躍起來,激發了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自覺性。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三、信息技術的運用,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良好的興趣就有良好的學習動機,但不是每個學生都具有良好的學習興趣。「好奇」是學生的天性,他們對新穎的事物、知道而沒有見過的事物都感興趣,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必須滿足他們這些需求。而傳統的教學和現在的許多教學都是嚴格按照教學大綱,把學生封閉在枯燥的教材和單調的課堂內,使其和豐富的資源、現實完全隔離,致使學生學習的興趣日益衰減。將多媒體信息技術融於教學課堂,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圖文並茂、聲像並舉、能動會變、形象直觀的特點為學生創設各種情境,有效地再現實物的可觀屬性,使學生感知事物的藝術效果,在大腦中形成一幅活生生的畫面,創設了一定的情景,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使學生真正的進入角色,進行情感體驗,從而有效的激起學生的各種感官的參與,調動學生強烈的學習慾望,激發動機和興趣,有利於營造輕松的課堂氣氛,使學生藉助生動形象的畫面理清學習思路,與作者進入同樣的境界,從而領會課文的主旨。如:《林海》是一篇描寫大興安嶺美麗的風景課文。教師在講解段意時,可事先製作出反映大興安嶺嶺、林、花、等風景的課件,讓學生目睹屏幕上浩瀚無邊的綠色的森林,起伏的群山似滾滾的波浪,課文中「目之所及,哪裡都是綠的。」「林海」等內容便可迎刃而解。伴隨悅耳的解說詞,學生再看錄像中嘩嘩流淌的雪水,樹木抽出新枝,長出嫩葉。再看看伐木工人歡聲笑語,植樹工人的辛勤勞作。疾馳的火車把木材源源不斷的運到全國各地。此時,教師只要稍加點撥,學生便能明白這課文的主旨:寫出了大興安嶺與祖國建設密不可分。真正理解「興國安邦」這個詞語的意義。當教師合理的展現其它大興安嶺景色的設計後,學生會由衷感到大興安嶺的確是一個巨大的寶庫。於是課文中的語言成了學生內心急於表達的話語,面對教師的提問,他們的學習興趣油然而生,紛紛伸出小手躍躍欲試,課堂氣氛活躍。又例如,一位教師在上蘇教版古詩兩首《所見》笛子曲:《快樂的小牧童》時,利用課件出示畫面: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快樂地唱著歌兒。
師:(動情地)你們看,你們聽,小牧童坐在黃牛寬厚的背上走來了,他搖呀,晃呀,就像坐在搖籃里,真舒服呀!小樹林里,花兒在笑,風兒在吹,蝴蝶兒在飛,多美呀!多快樂呀!小牧童忍不住放聲歌唱,歌聲飛出了密密的樹林。我們來讀一讀這兩行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