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淺談在學科教學中如何有效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把現代教育理論應用於教育、 教學實踐的現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體系。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教育教學中應用的現代技術手段,即現代教育媒體;
2、運用現代教育媒體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方法,即媒傳教學法;
3、優化教育、 教學過程的系統方法,即教學設計。
(1)教育技術在教學方法創新的運用擴展閱讀:
特徵
1、現代教育技術以信息技術為主要依託,即涵蓋信息技術的教育技術手段組成的系統稱之為現代教育技術。
教育、教學過程實質上是信息的產生、選擇、存儲、傳輸、轉換和分配的過程,而信息技術正是指用於上述一系列過程的各種先進技術的應用,包括微電子技術、多媒體技術、計算機技術、計算機網路技術和遠距離通訊技術等方面。
把這些技術引入到教育、教學過程中,可以大大提高信息處理的能力,即大大提高教與學的效率。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使得各種媒體所擁有的信息資源大幅度增加,包括期刊、論文、專利、圖書、軟體等,50年代每10年才增加1倍,則2-3年就翻一番,人們掌握知識的半衰期在不斷縮短,人們好不容易積累起來的知識和技能很快會老化,喪失其原有的價值。
因此,教與學的效率尤其顯得重要。需要說明的是,傳統的教育技術,即投影儀、幻燈機、電視機等硬體和與之相對應的教學軟體及方法還是延用傳統的說法為宜,即電化教育技術。
2、現代教育技術更加強調培養復合型人才的觀點。在教育目標的確定問題上,既要滿足社會的需求,也要重視學生個人的需求,鼓勵學生向復合型人才方向發展。所以,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在教育方法的運用上和教育的形式上應用現代教育技術來實現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中國現代教育技術的研究主要有兩個分支,一種是學院派,主要是一部分高校專門從事教育技術教學和研究的教授專家,他們大都是注重理論研究,在理論基礎的指導下關注教育技術的宏觀研究,高瞻遠矚,居高臨下。
另一個是實用派,主要以閆平教老師為代表,注重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實際應用,幾乎不涉及理論,只講教學中的實戰技巧和軟體應用,應用中講究簡單中的靈活高效。我們通常把這派稱為「現代教育實用技術」。
2. 現代教育技術如何應用於課堂教學
現代教育技術在計算機基礎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摘要]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其廣泛地應用於各領域,高職院校作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將現代教育技術應用於課堂教學中已經成為必然趨勢。因此,研究現代教育技術在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教學中的應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首先簡單闡述了現代教育技術的概念及其優勢,在此基礎上,分析了高職計算機基礎教學中現代教育技術的具體應用,希望能夠為後續計算機基礎的教學提供一些值得借鑒的思路。
[關鍵詞]計算機基礎;高職;現代教育技術;課堂教學
職業院校的辦學目標一般是培養集建設、生產、服務和管理於一體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它注重的是動手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所以,高職院校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計算機的能力就顯得非常重要。現階段,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教師應該深入探討怎樣在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中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創新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從而提高計算機基礎的教學質量。
一、現代教育技術的概述
現代教育技術主要是指在進行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合理有效地應用現代教育理論、現代化的教育方法和現代化的教育手段,現代教育技術主要是由現代教學系統的設計技術、現代媒傳技術和現代媒體技術組成的。近年來,計算機技術取得了迅猛的發展,這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現代教育技術憑借其獨特的優勢在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首先,教師在教學中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避免重復的勞動,為教師節約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從而使教師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去創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其次,在實現教育信息化方面,現代教育技術具有傳播信息的功能,在實際的教學中使教師轉變教育理念。最後,在教學過程中應用諸如遠程教育、微課、慕課等現代教育技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真正實現人性化的教育理念。
二、在高職計算機基礎教學中應用現代教育技術
(一)完善的教學手段
將現代教育技術應用於高職計算機基礎的課堂教學,就其教學手段而言,主要指的是多媒體教學系統,它主要強調的是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所具有的作用。現代教育技術完善了教學手段,使傳統的以教材、教師和學生為主的格局從根本上得以改變,課堂教學也不僅僅是千篇一律的板書方式和枯燥的文字教材,而是將圖文、視聽等結合到一起的多媒體教學手段,這樣不僅可以將教材中抽象的內容通過多媒體教學直觀形象地呈現給學生,而且還可以充分地利用學生的聽覺和視覺,從而明顯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多樣化的教學方式
在進行高職院校計算機教學的時候還應該結合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將計算機基礎的教學內容上傳到網路教學平台以便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瀏覽相關的知識點。另外,教師還可以將該課程中的重難點有針對性地製作成「微課」,學生通過「微課」不僅可以在課前預習課堂教學內容,而且在課下沒有完全掌握的知識也可以通過「微課」鞏固復習,這種教學方式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計算機基礎課程的課堂教學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生可以隨時對相關知識進行學習。不僅如此,教師在進行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時還可以採用其他先進的教學方式,例如,慕課、翻轉課堂等教學方式,合理有效地利用這些教學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慾望。
(三)豐富的教學內容
就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的教學內容而言,多媒體課件是集文字、圖像、聲音等為一體的現代化教學方式,它不僅豐富了計算機基礎的教學內容,將其更加形象生動地展示給學生,而且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把計算機教材中的文字、靜態圖像、聲音以及圖表等信息通過運用計算機技術製作成多媒體課件,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將其播放在大屏幕上,這會產生非常逼真且極佳的效果,會使抽象的內容形象化,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傳授的知識,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計算機基礎的教學質量。綜上所述,如果想在高職計算機基礎課堂教學中充分地應用現代教育技術,計算機基礎課程相關的教師首先應該積極轉變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深入研究和探索一些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技術,然後再結合高職院校實際的教學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合學生發展的現代化教育手段和方式以及教學內容,最大限度地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從而提高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的教學質量,為社會培養出集建設、生產、服務和管理於一體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汪娜,何小河.現代教育技術在高職高專計算機基礎課堂教學的應用[J].廣西輕工業,2011(2):128.
[2]代志強,羅元雙.現代教育技術在高職高專計算機基礎課堂教學的應用[J].黔南民族醫專學報,2013(3):220-221.
3. 如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營造創新的歷史課堂教學49
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主要搖籃,我們必須把增強民族創新能力提到關系中華民族興衰存亡的高度來認識。教育在培育民族創新精神和培育創造性人才方面,肩負著特殊的使命。必須轉變那種妨礙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發展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特別是由教師單向灌輸知識,以考試分數作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標准。一、利用網路多媒體輔助教學,重視教學的直觀性、藝術性
舊式的教學,課堂是教師的舞台,一本書,一塊黑板,一支粉筆,就要「獨攬天下」,沒有給學生充分自由思考的時間,沒有讓學生有創新的機會,更不利於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能力,現在我們把它叫做「說教式」、「灌輸式」,看來是無可厚非的。那又是不是說只要在教育中應用現代技術就可以改變這種局面了呢?我認為也不然,光有現代的技術,沒有先進的思想同樣是不行的。如今,在我們教師隊伍中,還存在著這種現象:有教師認為開展信息技術教育佔用了教學時間,影響升學率;大部分教師對現代技術的駕駛水平還偏低;有的教師雖然會使用現代技術,但不會處理它與教學之間的關系。針對這種現象,我們就只有在發展現代教育技術的同時,努力的改革教育思想理念。
素質教育要求教學環境需精心設計,全面構造,周到安排,它要求內容上求「實」,訓練上求「活」,方法上求「趣」,使學生學得有趣、有情、有味,充分利用多現代教育技術,利用計算機的圖形、動畫、發聲等功能,增強了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的趣味性,多媒體課將使學生有身臨其境地感受歷史情境、世界的風土人情,使學生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有機事例,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緊密聯接,增強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
二、利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有了興趣,學生才能主動、愉快地學習,才能在課堂教學中發揮主體作用和主動精神。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識規律,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悅耳、悅目、悅心的情境,使學生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身臨其境的感受,催發出學生積極探索的情感,調動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新課程重視學生對歷史學習內容的感悟,鼓勵學生求異、求新,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提倡通過尋求獨特的認識、感受和方法、體驗,使學習過程成為一個富有個性化的過程,這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理念。藉助直觀形象的多媒體課件,與歷史知識融為一體,形成體現特殊內涵的教學創意,將會從特殊的視角,激發學生的共鳴、形成對學生的獨特的教育效果。
例如,在高一年級歷史必修2《偉大的歷史性轉折》一課的教學中,我在課件中插入動畫歌曲《春天的故事》,大屏幕一顯示,動聽的歌曲,美麗的圖片,偉人的形象,一下就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從而為整節課打下了良好的開端。隨著悅耳的音樂結束,老師緊接著提問,歌詞中唱到的「春天」喻意是什麼?課件自動轉入改革開放的主題中。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是如何實行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的呢?通過問題懸念與課題自然銜接,從而在引發學生復雜情感的過程中導入課題。
三、運用網路資源,擴大學生的知識面、發展學生的創造性
美國著名教育學者認為,「網路化教育是各國21世紀教育的重要手段。」可見,運用網路化教學手段構建充滿生命力的課堂教學體系是當前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教育知名人士盧志文指出:「21世紀是創新的世紀,是尊重個性的世紀,個性孕育了創新,創新展示了個性。」從課程角度講,要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網路資源看成重要的課程資源。幾年的教學實踐證明,網路化的教學能夠「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激活學生封存的記憶,開啟學生幽閉的心智,放飛學生囚禁的情愫」。
傳統的教學形式是學生採用「秧田式」坐法,交往方式主要採用師問生答的師生單一互動的交往方式,這種方式教師的角色地位過強,有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不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參與性。網路化教學通過組建合作探究的學習小組,適當變換師生位置,增加組內生生互動,小組互動,組際互動等網路化交往學習方式進行知識探究,教師是學習活動組織者、參與者、指導者。大量實驗表明:在這種和諧寬松的網路學習氣氛圍中教學,教師易於調控,便於調節。對於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集中學生注意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確實大有好處。
課堂教學中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首先,要以知識的魅力吸引學生。建構主義教學論原則明確地提出:「復雜的學習領域應針對學習者先前的經驗和學習者的興趣,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習者學習的積極性,學習才有可能是主動的。」實踐表明:教學內容不要再局限於書本知識,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大膽開發網路教學資源。可以說,網路資源的豐富程度遠非一般人所能想像的。挖掘網路豐富的資源並運用於課堂教學中必將帶來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浪潮。我在執教世界歷史《新航路的開辟》一課中,新航路的探索和開辟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一段中世紀歷史,其內容相當豐富。通過多媒體技術,學生可以自己選擇途徑來了解哥倫布的航程、他的家庭、他所生活的世界以及他的發現給世界帶來的巨大影響,從而由學生自己來進行模擬探險和發現。這樣,學生在了解世界上著名探險家的同時,自己也幾乎成為一名探險者;在發現新大陸的同時,也就發現了進行學習的新方法。創造性思維能力在學生獨立性充分施展的過程中,便會不知不覺地顯露出來。可見,多媒體技術對學生獨立性、創造性能力的培養是其他教學手段無與倫比的。
綜上所述,運用先進的教育理論,將初中歷史課教學與現代教育技術以及學生情感的提高融為一體,做「知—情—意—行」四者的結合。在歷史課教學中,結合多媒體計算機教師網路,採用「活動—發展」的教學模式對課堂教學進行探究。更新觀念、與時俱進,是擺在教師面前的緊迫任務。目前,我們有些學校現代教育技術設備利用率不高,教學效果不明顯,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教師缺乏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知識和技能而造成的。因此,教師要加強學習現代教育技術理論與操作技能,充分理解並真正意識到現代教育技術是教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教育教學改革的制高點,掌握教學設計的理論和方法,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
4. 如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培養學生的創新思
在突飛猛進的現代社會,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知識經濟迎面而來,我國要適應時代的發展,跟上時代的步伐,必須培養和造就大批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而現代教育媒體介入教學領域,使教育發生了新的革命,充分運用電教媒體,實施創新教育,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成為創新性人才。
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少年兒童的心理特徵和認知規律,深入淺出地挖掘教材本身的創新意識,從學生喜聞樂見的實際問題入手,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精心創設有啟發性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勇於實踐,依靠自身的潛能,在實踐感知中主動地發現知識產生的全過程,掌握知識,學會學習,從小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1、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情境,設疑引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和創新興趣。
美國著名教育家布魯納曾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知識的興趣。」小學生喜新獵奇,愛操作擺弄,對生動形象的事物特別感興趣,喜歡在實踐中主動探究,表現自己。教學中積極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藉助環境因素的刺激作用,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每個人都有創新潛能。一個人沒有創新興趣,就不會去開發自己的創新潛能。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對學習的嚮往,使學生具有良好的創新興趣和動機。教學中媒體是教學信息的載體,是傳輸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它既能傳遞教學內容,又能調節課堂氣氛,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選用適當的教學手段,創設生動形象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產生各種疑問和設想,激發學生的創新學習的情感,引發學生積極探究新知的心理,培養學習興趣。
2、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培養學生的想像和創新意識。
求異是創新的核心,聯想是創造的翅膀。例如,在數學教學中做「25×18」時要求學生不局限所學方法進行一題多解,看誰的解題認識方法最多、最簡便、最合理。在教師的鼓勵下,學生情緒高漲,人人都自覺參與,積極思考,大膽探索,經反復驗證、相互討論後,出現如下解法:
25×18=25×2×9=450
25×18=25×6×3=450
25×18=18×5×5=450
25×18=20×18+5×18=450
25×18=25×10+25×8=450
這些解題方法是學生在無拘無束的共同探索中得到的,既充分發揮了每個學生的主體作用和創造潛能,使他們真正體會到成功的樂趣,同時又為學生創造了合作學習的機會,在共同探討、分析比較中,又自覺地發現自身的差異,培養了發散性思維、求異思維和探索創新的能力。
3、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呈現過程,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知識的形成過程就是知識的創新過程,要發展學生和創新思維,關鍵是讓學生掌握知識的形成,使學生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掌握知識的來龍去脈。利用電教媒體將教學中所涉及的事物、形象、過程等全部內容再現於課堂,使教學過程形象、生動,使難以覺察的東西能清晰地呈現在學生的感覺能力可及的范圍內,隨著知識形成的過程,讓學生在深刻理解教學內容獲取新知識的同時,發展創新思維。
4、運用電化教育技術,讓學生在教學中「主動」起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語文課運用電化教學,擴大了知識容量,讓學生懂得了更多的道理,進而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每個人都去尋找和發現生活中有聯系的事物和現象,然後一起交流各自的研究成果,大家獲得的信息更多,掌握的知識更多,這種知識來自於社會,服務於社會,學生的實踐將增強其社會責任感。
總之,運用電教媒體教學,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不受時空的限制,能夠活躍學生思維,開發創新潛能,發展學生個性,培養創新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造就出高素質的創新性人才。
5. 教育技術在日常教學中應用得方法
黨的十六大為我們展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教育對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施第三步戰略目標;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是增強綜合國力、應對國際競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件大事。因此教育工作就必須不斷的創新,以適應社會的飛速變化。自從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發明到現在的50多年的時間來,計算機技術以任何發明都比擬的速度飛速的發展。以計算機和網路為主體的信息技術已經深入社會生活的各個域,成為推動各項技術進步的強大動力之一,信息技術與教學工作的結合也成為教育方法創新中最閃亮的一顆新星。目前;信息技術與教學的結合在教育領域中最為廣泛應用為網路遠程教育和多媒體輔助教學,本文主要論述的多媒體輔助教學在日常教學工作的應用。
媒體,就是信息的載體,簡單地說就是信息的表示方式,在教學中就是我們向學生展示知識的方法。多媒體輔助教學,就是以多媒體計算機為核心,集文字、聲音、圖像、動畫效果、影音文件等多種媒體為一身的一種教學方式。它突破了「黑板加粉筆」傳統教學模式和信息貧乏、形式單一的框架,拓寬了時空的概念,在繼承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了自身的特點,以其鮮明的畫面、逼真的色彩、生動的形象及聲音效果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聽、說等感官;發揮師生交互的優勢,達到寓教於樂、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自主能動性
教學創新的關鍵在於教學上的互動,其根本在於「善教」和「樂學」。「善教」要求教師具有創新意識,選准切入點、激發興奮點,引領整個教學過程。「樂學」是在育人的理念下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的地位從被動走向主動。使學生學習不在是等、靠,而是變學為思、變學為悟。①將師生置身於同一場景之中,由現象到本質逐步地剖析問題,容易產生共鳴,進而及時得到學生的信息反饋,捕獲學生的思想動態,實現互動式的教學。例如在《民法》、《刑法》等課程的實際教學中,可結合一些案例、判例等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方式。可將如中央一套的《今日說法》節目以及國內重大經濟案件、刑事案件的公開審理真實過程等製作威脅播放給學生,使學生能更加深刻的理解課程的內容。在學習新內容的同時,給學生創造一個身臨其境的氛圍。在講解《民事糾紛》一節中,可選取2001年度全國律師辯論賽中關於居民住房租借賠償的剪輯。播放過程中,學生會主動提出案例分析中關於是否形成正式協議、應不應當賠償等問題自發地思考,或由學生參與進來進行辨論,然後再向學生展示正確的結果,並結合剪輯中的案例具體分析,講解該知識點。這樣,形成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與學的體系結構,使內容深入淺出。
二、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有利於調動學生感性認識,增強理性認識
學習材料的生趣和美學價值是學習的最佳刺激,強烈的心智活動所帶來的美的愉悅和享受是推動學習的最好動力。興趣正是最好的老師。多媒體助教學方式正是充分利用了這一點,以圖文並茂、聲像並行、動靜結合的表現形式大大縮短了人的思維領域中對抽象事物理解的距離,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師在講授過程中也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據」,不再是空泛的講授。達到引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和情感,同時也起到了優化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效率的作用。例如在講授古詩詞的時候,可選取多幅相關的歷史人物或場景圖片進行展示,並配以古箏、琵琶等背景音樂;教師此時加以聲情並茂的朗讀,使學生先從感官上受到刺激,感受到美的境界,進而體會到文章的時代背景及詩人所抒發的情感,增強記憶。
三、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對教師的要求
3在運用多媒體技術與課程相結合的過程中,除了硬體設施要完備齊全,對教師也提出了要求:首先,教師必須對多媒體技術有一定了解,掌握計算機、網路信息技術的相關知識。學會使用一些軟體來開發和製作課件,如AUTHOWARE、POWERPOINT、PHOTOSHOP、FLASH及一些抓圖、視頻編輯軟體等。其次;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通常會使用到計算機、投影儀、實物展台、音箱等設備。教師必須合理的選擇教學內容,考慮到多媒體設備的各項要素,充分發揮其整體功效,突出互動性。第三,不能過度依賴於多媒體設備;或乾脆將投影屏當成黑板、作為代替板書的工具。也不能只注重趣味性而忽視了教學大綱,沒有去挖掘教材中真正要體現的知識點;而造成「喧賓奪主」。最後,作為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斷創新,開拓新思路;形成廣闊的知識積累,才能將教育學、心理學及學科知識融匯貫通,靈活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形成優化的課堂教學方案,以適應飛速發展的教育技術。
6. 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方法
歷史的車輪已駛入了一個全新的信息時代,網路已經成為人類最重要的工具,它對學校教育的影響是巨大而且深遠的,有人在對教育發展史進行了深入分析後,得出一個結論:教育技術的每一次進步,都會帶來教育方法和學習方式的革命性的變革。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是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對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的需要。
近年來,我校一直在積極推動和促進現代教育技術在學校工作中的開發和應用,在教育教學改革的實踐中,對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教育技術優化教學過程,高效益地造就出一大批適應社會需求的現代化人才進行探索。在我校,運用網路技術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的意識不斷增強,在常規教學活動中廣泛使用網路技術,這已經成為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主要手段,同時也為教學改革開辟了新的天地。網路運用於教育教學,促進學生自主化的學習已成為一種課堂教學改革的必然選擇。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網路提高教學效益,促進學生發展是廣大教師實踐的需要。
在實踐中,我們體會到:新課改要在全新的理念指導下進行實踐才會取得良好的效果;運用現代手段構建現代化的課堂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隊伍建設是取得良好教育教學效果的命脈。
一、利用網路資源優勢開展理論學習,樹立新觀念,指導新實踐。
當前新形勢下的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教育和幫助教師樹立新的教育觀念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前提,也是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利的學習工具。因此,我們加大了信息技術資源的投入,進行了信息技術與學習活動的整合,擴充了學習資源。
從2000年以來,我校充分發揮"僑牌"作用,多次爭取華僑對學校信息技術教育設備的投入。華僑先後慷慨捐資100餘萬元,建起了具有前瞻性的、現代化信息技術設備和網路平台。我們充分利用現代化網路平台開展教師理論與業務學習,學校制定了教職工的教育理論學習計劃,建立了教師學習網頁,開辟了理論前沿、校長信息、教海探幽、科研培訓、校內示範、一試身手等欄目。"理論前沿"欄目匯集了新課程通識學習的理論文章供教師學習;"校長信息"欄目匯集了由校長推薦的學習信息;"一試身手"為互動欄目,即將你學習後的感受及疑問以論壇的形式進行交流……促進了教師教育觀念轉變,有助於在教育實踐中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轉變,教育方法上應向學生為主體的轉變。教育觀念轉變教師才會有全新的教育實踐行為。
二、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開展課堂教學研究,以促進教學質量提高。
高信息時代的來臨,使以計算機網路與多媒體為核心的信息技術與教育的結合越來越密切,信息科技教育已成為學科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信息技術在課堂中的廣泛應用成為促進教學改革
7. 如何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教學效果
農遠資源給我們農村學校的教學帶來了生機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國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現代化步伐的加快,農遠工程走進了我們的學校,走進了教師,走進了學生。這一工程全面推進了素質教育,它激活了課堂,激活了教師,更激活了學生。這一工程的引進,使教師從單一的知識傳授者變成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課堂教學的組織者,農村孩子可以直接看到全國優秀教師講課,從而增強了課堂教學效果。項目學校通過衛星接收的電視節目、數字化教學資源,結合學校已有的課程資源,實施農遠工程教學。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學生們普遍感到通俗易懂,進一步增強了學習興趣。現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農遠工程在小學課堂教學中的幾點體會。 一、農遠工程激活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求知慾「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導入新課,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在課的起始階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對學習的求知慾,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把他們思緒帶進特定學習情境中,對一堂課教學的成敗與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運用農遠工程中的電教媒體導入新課,可有效地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激發聯想,激勵探究,為一堂課的成功鋪下了基石。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遠程資源進行教學,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如在教學「角的概念」時,我應用農遠資源教學軟體,先在屏幕上顯示一個亮點,然後用不同顏色從這一亮點發出兩條射線,同時閃爍著這個亮點及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圖形,使學生看後馬上能悟出角是怎樣形成的。接著再分別閃爍出亮點和兩條射線,使學生認識角各部分的名稱。最後又將一條邊固定,另一條邊移動,形成大小不同的各種角,讓學生認識到角的大小跟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跟邊的長短沒有關系。通過這種動態顯示,把那些看似靜止的事物活動起來,化靜為動,使學生獲得正確、清晰的概念。 二、農遠工程激活了學生在課堂中的創新思維能力 創新教育是指在學校教育中,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小學生創新精神中的好奇心、求知慾、質疑精神、批評精神都不是通過某一種專門訓練課所能培養出來的。這些創新品質是在長期的學習過程和求知過程中形成的。因此,對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必須融於學科教學之中。課堂教學在培養創新素質中的地位與作用是無法替代的。 創新教育的實施有賴於創新性教學。所謂創新性教學是以創新理論為指導,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途徑,創設民主、和諧、寬松的教學情境與氛圍,在傳授知識,發展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教學。首先,創新性教學是以創新理論為指導。其次,科學的教學方法、恰當的教學途徑和手段及良好的教學氛圍是創新性教學的基本條件。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根據兒童的認識規律和知識特點,努力為學生提供再創造的條件和機會。 農遠工程中的多媒體以其聲象、直觀、靈活等優勢運用於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地傳遞信息,延伸和擴展了教學時空的維度,在創設愉快的教學氛圍、激發興趣、模擬操作、突破重難點等方面,充分顯示了它的優越性。為調動學生的感知器官,提高認知水平,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教師可運用課件,通過講故事的形式創設如下情境:在歡快的音樂聲中,熊媽媽帶著四隻小熊高高興興地在做游戲。休息時熊媽媽拿出幾個同樣大的月餅對小熊們說:「孩子們,你們今天表現都很好,所以我要獎月餅給你們吃。」說著,熊媽媽把其中的一塊月餅平均分成兩份,獎給老大一塊。老二說:「我要兩塊。」老三趕緊說:「我要三塊。」老四急著說:「我要四塊。」……熊媽媽看著孩子們高興地拿著蛋糕跑了,笑著說:「我既滿足了它們的要求,而每個孩子得到的又是同樣多。」此時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熊媽媽是怎樣分的嗎?課件中鮮艷的色彩,生動逼真的畫面,有趣的提問,激發學生心理上的「認知矛盾」,產生弄清未知的心理需要,形成意向。 三、遠程資源可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 《標准》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真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嚴整、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內容的呈現應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的學習需求。」在教學中,我們要努力提供與學生實際生活相關的情景和材料,並不是要求學生完全到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由於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場所是課堂,所以,教學中所提供的實際情景或材料多數是相對真實或生活情景的一種模擬。 在常規的教學中,由於受到時間、空間等多種因素的限制而無法滿足教學內容的創作及呈現。而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能夠創設集圖、文、聲、色及網路、交互於一體,利用多種表現形式,多樣、生動、有趣地模擬和呈現實際生活情景,有利溝通生活中的數學與課堂上的聯系,從而豐富數學教學的內容,促使學生理解數學、愛數學、應用數學,培養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簡單的整理與簡單統計表》以後,我結合教學實際對遠程教育資源中提供的「媒體資源」進行整合利用於課堂教學,分別模擬街道某處不同時間內各種車輛經過的情景,讓學生通過收集、整理、描述所獲得的有關車輛信息,並對所獲得的信息進行分析,幫助交通部門提供合理的設計方案。讓學生通過對現實問題的探索充分認識到統計與概率的廣泛應用。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使之體會到生活中處處皆數學及數學對生活的重要影響,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遠程資源不僅給數學教學帶來了方便,同時在語文課上也起著重要的作用。由於語文課涉及的知識面比較廣泛,有些知識教師了解得不夠全面,這時就可以有效地發揮多媒體網路的優勢,上網去尋找答案。例如,我在一節綜合學習活動課《馬的研究》一課時,有些知識學生根本沒有條件去查找資料。如與馬有關的電影、樂曲、文學作品、文物等。學生很難找到。我就利用信息技術,在網上查找,讓我的學生和我共享優質資源,共同獲取知識。 總之,自從農遠工程的引進,激活了課堂,激活了教師,激活了學生,它的確為農村學校帶來了生機。
8. 為什麼要重視在教學中應用教育技術,有何意義和作用
在教育發展歷程中,每一項新的技術應用於教學過程都給教學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教育技術一直發揮著豐富學習資源、改善教學環境、促進學習方式變革、提高學生學習生活質量的作用。
當前,推廣教育技術對於教學的意義和作用包括三個方面:推進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改革和新課程標準的順利實施;教育技術素質是教師素質結構的必要組成部分;有助於優化教學,培養創新人才。具體說來:
(1)有助於推進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改革和實施國家課程標准
教育技術應用於教學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教學的各個領域中,積極開發並充分應用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促進教育現代化,以培養滿足社會需求人才的過程。教育信息化的特徵:教材多媒體化、資源全球化、教學個性化、學習自主化、任務合作化、環境虛擬化、管理自動化等。這些特點都依賴於教育技術的技術優勢來實現。
教育技術是促進教育教學變革的催化劑。教育改革和新課程標准中都強調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研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教育技術一方面可以為這一目標的實現提供多方面的技術支持,包括豐富的資源、擬真的環境和多種教學和學習工具等,同時教育技術在教學的運用還會潛移默化地改變人們的教學觀念,帶動教學活動和學習方式的變化。
(2)教育技術能力是教師專業素質的必要組成部分
教師專業素質主要由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專業態度三方面組成。教育技術素質是指具有與時代相通的教育理念與教育思想,遵循教育技術的意義與原則,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手段,實施現代教育與教學,促進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其與教師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專業態度密切相關,是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重要組成部分。
(3)有助於優化教學過程、培養創新型人才
教育技術有效應用於教學,通過以多種媒體呈現學習材料、優化教學設計,有助於促進學習的保持和速度、改善學習態度,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同時,由於教育技術的理論特徵和實踐活動都具有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優勢,因而教育技術有效應用於教學還將促進創新教育的實施,有利培養創新型人才。
9. 如何運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的教學設計方案
21世紀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和民族素質的競爭的時代,其實質是教育的競爭。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尤其是計算機網路的迅猛發展,人類將步入信息時代 ,因而導致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工作方式,以及教育方式將隨之而改變。特別是在教育領域,網路、多媒體與教育的結合,將會徹底改變傳統的教育思想、觀念、內容、方法,改變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因此,我們職業教育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以教育技術為突破口,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促進教育改革的深入進行。
一、教育信息化是職教改革的必然趨勢
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發展水平仍然偏低,傳統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教育內容、教育技術、和教育手段都已不能適應教育改革和發展以及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教育方式未能很好地結合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水平,顯得陳舊落後;許多優秀的教學資源得不到廣泛推廣,學生的學習主要依賴於教師課堂授課,依賴於教科書,知識來源單調,與現代社會信息技術的發展不匹配。隨著教學改革不斷深化,各職業院校的現代教育設施得到了逐步完善,但學生不能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利用日益普及的計算機及網路來學習知識,而容易沉迷於電腦游戲及網上聊天,不僅沒有提高學習興趣與主動性,還耽誤了學習時間,不利於學生素質提高。如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教學設計創新,避免現代信息爆炸對學生及教學的不利影響,是我們面對21世紀發展教育急需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現代教育是建立適應現代社會、經濟、科技發展需要的以培養創造性人才為目的的新型現代化教育體系。現代教育技術不僅僅是一種手段,它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學科。職業教育要想辦出特色,就必須走職業教育信息化之路。職業教育信息化不是計算機 、網路、職業教育的簡單相加,而是職業教育、教學、管理、學習與現代信息網路技術的有機融合,從而形成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育組織、教育模式、技術手段、教育評價的動態系統。要實現職業教育信息化,教師掌握信息技術運用成為他們所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讓教師如何具備信息技術素質是一個很大的課題。將來的教師隨著學校現代化水平的提高、裝備的改善,如果不具備現代教育技術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將無法勝任。而現代信息技術環境為信息教育的開展提供了重要保證。在這樣的環境下,如何對學與教的過程和學與教的資源進行設計、開發、使用、評價和管理,是一個有待於開發和探討的課題。
二、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
任何科學理論都必須建立在幾條基本假設的基礎上,社會科學領域中的理論更是如此。教學設計理論是一種研究如何經系統設計來引發和維持學生學習的理論。
我們可以假設學習發生和維護的充分條件由以下幾個方面構成(即教學設計理論中的第二條假設);
(一)學習者自身的學習准備(知識經驗和生理能力)。
(二)有效的學習動力維持系統,包括興趣、情感、態度、動機、意志、性格等因素。
(三)有效的學習外部活動系統,指學習的具體活動,比如:記預習筆記、做練習、討論、互助、制定表格、畫概念圖等。學習行為和活動的設計依據是認知策略和協作學習策略。
(四)有效的學習環境,指學習資源(包括信息資源和活動空間設施)和學習工具的有效整合。
(五)有效的信息傳遞,它不是指信息的閱讀和呈現工具。而是指信息的組織,即學習信息資源的組織結構,信息的呈現形式和傳遞順序。
在以上的五方面充分條件中,學習者自身的學習准備是不能設計的,而其它四個方面是可以設計的。學習動力系統不是一個可以直接設計的物化系統,它的設計基於其它三個系統設計。
教學設計的設計對象有三(教學設計理論中的第三條假設):
1、學習活動的設計。按照建構主義思想,學習者學習和發展的動力來源與學習者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學習者認知技能的發展、情感態度的變化都應歸因於這種相互作用。站在學習者的角度看,這種相互作用便是學習活動。因此,學習活動的設計必須作為教學設計的核心內容來看待。學習活動的設計最終表現為學習任務的設計,通過規定學習者所要完成的任務目標、成果形式、活動內容、活動策略和方法來引發學習者學習內部的認識加工和思維,從而達到發展學習者心理機能的目的。
2、學習環境的設計。從設計者的角度看,學習環境是學習資源(特指媒體資源)和學習工具的組合,這種組合實際上是旨在實現某種目標的有機整合。在學習活動發生時,學習環境又被稱為學習情景,其中必然包含人際關系要素。學習環境的設計主要表現為學習資源和學習工具的整合活動。在設計時也應考慮人際支持的實施方案,但人際支持通常表現為一種觀念而不是具有嚴格操作步驟的實施法則。
3、媒體傳遞的設計。媒體傳遞設計的任務是決定通過何種媒體形式,按照何種呈現順序,以什麼樣的組織形式向學習者傳遞信息。課堂講授的設計及教學媒體材料的設計和開發就屬於這個層面的活動。媒體傳遞是最邊緣層次的設計活動。
以上將教學設計活動劃分為三個層面,旨在提醒教學設計者學習環境和媒體的設計並不是教學設計的全部。在很長一段時間,教學設計領域主要是集中在媒體傳遞層面上的活動。隨著網路的普及,網路環境的開放性,資源的豐富性,資源的易獲取性等特徵使教學設計者將設計重點從媒體傳遞的設計逐漸轉向學習環境的設計並繼而將設計重點放在學習活動上成為可能。
三、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模式設計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思想、教學模式、教學手段的變革越來越依仗多媒體技術和網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的支持。當前,在許多職業院校已經建立了校園網並與互聯網連通,建設了教學資源庫,還建設了不少形式多樣的多媒體教室,這已為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搭建平台。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創建新型的教學結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供一個理想的教學環境,將是教學改革成功的關鍵。
根據教育傳播理論,教學過程可以看作為一個信息的傳播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包含教師、媒體、學生三大要素。這三大要素不同的組合方式,將形成不同的教學模式,適應不同的教學環境,在不同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有著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模式目前應用的有三種:多媒體課堂教學模式;基於網路環境的個別教學模式;校園網支持的合作學習模式。
(一)多媒體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傳統的課堂教學環境中引入多媒體技術的教學模式。教師根據教學目標,選定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法,製作CAI教學課件,通過媒體將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這里指的媒體包括教師自身的言傳、身教、也包括多媒體計算機和各種現代化視聽媒體。這種教學模式極大地增大了教學的信息量,也改變了傳統課堂教學的單一性,學生接受來自教師、計算機和各種媒體傳遞的教學信息,經過大腦的加工處理,轉換為知識。盡管教學內容的呈現圖文並茂、聲形結合、生動活潑,而在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創新方面存在有明顯的不足,人機交互的過程與作用極為有限。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的興趣不僅僅在於教學內容的圖文並茂、生動多彩,更重要的是靠教學策略、教學方法的多樣性、科學性來激發。這是一種典型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學生仍處於一種被動地接受信息的地位。
(二)基於網路環境的個別教學模式:網路環境是一個開放的環境,是一個鼓勵自主學習的環境,是一個培養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環境。在這種環境下,學生可以在任何有上網條件的地方,利用聯網的計算機在校園網或網際網路上獲取各種信息進行學習,學生在學習中存在問題,也可以通過網路向教師咨詢,教師不直接向學生傳授教學內容,只是間接地輔導學生。這是一種完全以學生為中心的個別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必須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它是以「自我向導、自我激勵、自我控制」為特徵的學習,也就是學生能夠自覺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法,才可能取得學習效果。否則,只是盲目的瀏覽學習,其效果甚微。
(三)校園網支持的合作學習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是建立在校園網路及資源庫支持的基礎上,教師通過安排教學計劃,實施網上教學,批改學生作業,進行網上或面對面的指導,評價學生學習成績。學生可以個別學習,也可以分組合作學習,或者自願結合合作學習,學生有選擇學習內容和方式的權利。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要倡導「主動、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物,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然而,許多學校都建設了校園網,但由於資金與技術等問題,校園網信息資源貧乏,多媒體系統的超文本特性的技術開發及其與網路特性的結合明顯不足,使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沒有得到充分地應用和有機的結合。
通過對以上三種教學模式的分析,在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每種教學模式相對傳統的教學模式發生轉變,但仍各存其缺失。如何將三種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有機的結合,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實施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為學生提供一個理想的教學環境,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這有待於我們不斷的探討和研究。
四、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方法設計創新
(一).代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觀念的更新
在教育領域中,信息技術並沒有生成劃時代的新觀念,確切地說,信息技術使原先的一些先進的、前衛的教學觀念的實現成為可能,使先進的教學設計理論的接受和應用成為可能。因而,我們在進行教學方法設計時應該樹立三個全新的觀念:
一是樹立全新的學生觀。學生在學習中的地位由原來處於被動地位轉變為主動參與,成為知識的探究者和意義構建的主體。
二是樹立全新的媒體觀。教學媒體由原來作為教師講解的輔助工具轉變為學生的認知工具。
三是樹立全新的教學觀。教學方法由原來單純的基於歸納或演繹的「教師一言堂」的講解轉變為基於「情景創設」、「主動探索」、「協作學習」、「會話商討」和「意義建構」等多種新型教學方法及學習方法的綜合運用。
(二)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有機整合
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是導致教育領域徹底變革的決定性因素,它必將導致教學內容、手段、方法、模式乃至教學思想、觀念、理論的根本轉變。教育信息化最根本的特徵是教育信息資源的利用和信息技術,特別是多媒體網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
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是需要不斷探討的課題,據調查到目前為止,都還沒有 形成一個比較成熟的模式。現在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基本上還停留在使用多媒體課件的CAI階段,這與我們真正意義上要達到的整合還有很大的差距。要想實現真正意義上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必須開發基於網路的教學支持平台,特別是基於Web的協作平台,才能完成整合的質的習躍。
在基於網路的教學支持平台上進行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將會對教學過程、教學形式及教學效果產生巨大的變化:
1、教學形式的變化。由於信息技術的應用,打破了原有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取而代之的是課堂學習、分組討論、協作學習並存教學模式,學生也可以通過校園網路的學生論壇。
2、學習方式的變化。學生由被動地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地學習知識,通過校園網路,進行自主探索學習、互動協作學習,利用各種學習資源去主動建構知識。培養學生有獨立學習的能力、創新能力和與他人合作學習的能力。
3、教學內容的擴展。信息技術的應用,將過去傳統的、靜態的書本教材形式轉變為有圖文並茂、聲像俱佳構成的多媒體教學內容,同時可將音像教材、基於網路特性的CAI課件置於校園 網上,供學生自學。這樣,極大地豐富和擴展了書本知識,學生在規定的教學時間內掌握更多知識。
4、教師作用的變化。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領航者、指導者和組織者。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師不再是學生學習的唯一知識源,教師不能把傳授知識作為主要任務和目的,而應自己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設計教學方案上,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培養學生的「信息素質」(包括:信息獲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創新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協作意識和信息交流能力等),培養學生使用信息技術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興趣,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
10. 如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教育部制定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第十一條明確指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並對這種應用的立足點作了明確的闡述:「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需要指出的是,所謂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課程的整合,並不是簡單地應用課件進行演示的語文輔助教學,而應該是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與語文課程的「融合」──在日常課程中應用信息技術進行語文教學,就像教師使用黑板和粉筆一樣的自然。
然而,目前有這樣的多媒體課堂:有的課堂成了播放幻燈片的大廳,一放到底,把過去的「教師一言堂」變成現在的「課件一展堂」;有的課堂還成了網吧,放任學生各自上網尋找自己喜愛的內容。在一些公開課中,我們還發現,在課堂上完全可以讓學生動腦思考、親自完成的,卻被多媒體課件的模擬演示所代替;在課堂上明明需要學生通過文本描述來實現自我想像、聯想、體驗和感悟的,卻被多媒體課件同化到一種認知與體驗上去了。那麼,如何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機整合呢?怎樣正確使用現代教育技術來培育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呢?成為我們現代語文教學以待解決的兩大問題。
一、現代教育技術與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機整合
用事先設計的課件演示流程取代教師的講解和學生的活動,是非常不妥當的。
語文閱讀教學最根本的任務,就是讓學生在閱讀文本的基礎上通過揣摩、品味、聯想實現多姿多彩的再造想像和個性化的情感解讀。如果一味地以標准化的圖像知覺取代語言感知,那就無情地侵佔了學生的想像空間,粗暴地踐踏了學生獨特的體驗,從而背離語文教學的目標。[1]在傳統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文本和黑板構成教師主要的教學方式,而現代教育技術的引進和使用為學生在語文閱讀學習中增加了活力,同時,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靈活使用這些現代教育技術的話,還可以培育學生語文閱讀的創新思維能力。
1.快速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進入閱讀課堂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是創設閱讀教學情境中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學生通過現代教育技術獲得對閱讀內容的真實感受,激發了閱讀興趣,豐富了情感,提高了閱讀效率。比如,用電視劇《紅樓夢》的片頭導入《林黛玉進賈府》,片頭悠遠而略帶蒼涼的主題曲有利於學生對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片頭的鏡頭更有利於學生進入情境,奠定了後面閱讀鑒賞的基調。
2.豐富閱讀教學內容,開闊學生閱讀視野
現代教育技術為語言文字訓練開辟了廣闊的天地,為學生展現了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現代教育技術巨大的容量,形象生動的畫面豐富了閱讀教學內容。同時,這些內容的介紹不僅開闊學生閱讀視野,而且啟發了學生的思維以及創新的意識。
3.突出閱讀教學重點,降低閱讀教學難點
現代教育技術綜合運用聲音、圖像將閱讀文本由抽象變為具體,靜態轉為動態,枯燥化為生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能幫助學生解除抽象思維,邏輯思維,語言理解表達等方面的困難,不僅降低了閱讀教學難點,還突出了閱讀教學重點。比如,在學習《凡爾賽宮》這篇課文時,學生很難勾勒出凡爾賽宮的布局,教師可以利用軟體來演示,讓學生從不同角度、位置感受凡爾賽宮的雄偉壯麗。
4.積極響應新課程改革,提倡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方式
現代教學的根本出發點是讓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全面提高各種能力,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充分發展,而網路教學的特點正是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方式,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學生可以利用計算機多媒體網路教室構建知識庫進行閱讀、思考以及交流。教師也可以通過網路檢查學生的學習狀況。
二、正確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培育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創新思維能力,是一種具有主動性、獨創性的思維方法。它往往能突破習慣性思維的束縛,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其觀點總是富有創意。[2]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由於教師在教學設計時過於細化,以至於一堂課有哪幾個教學環節,每個教學環節有哪幾個問題,這些問題選用哪幾張幻燈片,每個問題該用什麼樣的方法提問都設計得非常嚴密,甚至連學生該用怎樣的句式,用哪幾個詞語來回答都預先替學生設計好了。然而在教學流程中,時刻都按預先安排執行,容易使教學變成了教師展示課。學生回答稍有偏差,教師就迫不及待地進行點撥引導,根本沒有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流程時,遵循學生的思維規律,給學生預留創新的時空。創新思維是思維的智力品質之一,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是一個多種因素互相聯系、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的動態結構過程,它包括知、情、意在內的各種心理活動在最高水平上的綜合。[3]
既然創新思維是一種具有主動性、獨創性的思維方式,是創新能力品質中的核心因素,那麼,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來培養學生無限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呢?正確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是一種有效的方法。當然,在正確使用教育技術之前,我們還需要考慮學生的年齡階段和思維發展的基本特點。中小學學生思維的基本特點是: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由於知識經驗的局限,他們的思維還很膚淺,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獨特性都正隨著年齡和知識的增長不斷加強。因此,在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在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時候,首先必須考慮到上述問題,並按照「知識—能力—創造」這樣一個程序進行。同時,語文閱讀和思維之間的關系也是值得我們重視的。從思維特徵的角度來說,它們之間的關系是:第一,語文閱讀活動與思維合二為一。語文閱讀教學中的理解和分析都需要依賴思維,此時,思維就是語文閱讀活動的過程,語文閱讀活動的結果就是思維的結果。第二,語文閱讀活動是通過思維間接地認識未曾直接接觸感知過的事物,讀者依賴思維去感受文本中的情境。第三,語文閱讀活動中解決閱讀問題就是思維的目的,比如思考運用什麼方法手段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理解問題。第四,語文閱讀活動的目的是通過的思維來創造生產新的事物。[4]
可以說,創造性思維是人類思維的最高表現,它寓於抽象思維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兩者之間。那麼,在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來培育學生思維創新能力呢?
1.正確選擇和使用教學媒體,提高學生閱讀學習興趣
在媒體的選擇和使用方面,一些教師開始盲目地選擇和使用教學媒體,不管需不需要,適不適合,只要在課堂教學中就使用媒體,他們認為現代化教學中不可缺乏多媒體,從而引起了現代語文閱讀教學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實際上,這種不恰當的選擇和使用,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和教學質量。我們要正確選擇和使用教學媒體,只有在需要的時候,在合適的時候,多媒體的使用才能提高學生閱讀學習興趣,才能培育學生創新性思維,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2.精心製作多媒體課件,加大閱讀課堂教學容量
多媒體的製作對教師來說,是一個不小的考驗。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語文教師要從實際出發,了解學生的現狀,結合文本的知識和學生的所需來製作多媒體課件。在製作過程中,語文教師要積極利用網路資源。初中語文課程標准中指出:「語文課程應值根於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因此,教師要加大課堂教學的容量來加強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3.創造學生良好的課堂氛圍,發揮學生創新性思維
良好的課堂氣氛能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產生創造的慾望和志向,包括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一種民主平等和諧團結的氛圍。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學生會有良好的心理狀態,能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思維創新,表達獨特見解。事實上,大多數學生都善於想像,即使有些學生的想像不切實際,教師也應該肯定他們的回答,尤其是新穎的回答,而不是輕易地否定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