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蒙古舞的一個動作
不知道你的確切表述是什麼,圖片也沒有,一般這樣的動作如果女生的弧度比較大,可能需要很強的舒展度,要把動作看仔細了,位置什麼的,慢慢練吧。
② 誰能指教一下蒙古舞中抖肩的動作要領
抖間時胸部以上抖 其他地方都收緊 肩部放鬆 抖的越碎越快就越好 但是得慢慢練的 沒事走路都練 我就是那樣練好的
③ 蒙古舞里抖肩的正確做法
蒙古舞中的抖肩動作包括聳肩、硬肩、繞肩、碎抖肩。具體方法如下:
1、聳肩也叫笑肩,是指雙肩放鬆,肩胛骨上下移動起落,同時手臂、手腕也在叉腰或打開的基礎上配合肩膀上下移動的運動形態。
2、硬肩是指以背部和胸部肌肉收縮帶動肩胛骨前沖後縮,手臂和手腕也要配合兩個肩膀在交替推收時前後擺動,在擺時要把握好力度和速度。
3、硬肩動作在蒙古舞蹈中出現得非常頻繁,是整個肩部動作的基礎元素,硬肩動作配合腿部動作以及舞姿節奏,可以展現出蒙古族舞蹈脆而不僵的力量之美。
4、繞肩是指以胸部為軸心,肩膀做前、後、上、下繞圓的動作,可以單肩也可以雙肩交替環繞,做這個動作時頭頸要放鬆,腰部要前後仰合配合肩部動作,同時手臂、手腕也隨之做劃圓動作,繞肩動作體現了蒙古族舞蹈的含蓄之美。
5、碎抖肩是指雙肩放鬆,肩胛骨在胸背肌肉收縮的力量帶動下快速原位顛動的運動形態,做這個動作時手臂可以自然垂放或叉腰,腰部挺直,身體隨肩部的抖動而橫擺,碎抖肩動作體現出蒙古族舞蹈的抑揚頓挫之美。
(3)蒙古舞蹈肩膀動作教學擴展閱讀:
一、基本動作:
1、動作韻律:
肩部動作豐富、靈活、富有彈性;腕部動作主要是在掌與腕平直的姿態上,以脆韌相間地上提、下壓手腕來帶動整個手臂的舞動。頭要穩,上身端莊,身體多為擺身、推身和靠身的動律。做各種步伐時雙膝的屈伸要沉而柔韌,雙腳落地扎實,腳下穩重,強調下沉的力量。
2、基本體態:
挺胸立腰,上身略後傾,後背略後靠。仰頭,頸部稍後枕。
3、手型:
四指伸直、並攏、拇指稍翹自然旁開,五個手指在一個平面內,形成「板手」。叉腰為一字叉腰。
二、蒙古族民間舞的風格特點:
熱情奔放、穩健有力、節奏歡快,具有粗獷、剽悍、質朴、莊重的特點。
④ 蒙古舞蹈柔臂的基本動律是什麼
柔臂的基本動律是由抄肩依次帶動、大襲臂、肘、小臂、碗、手的波浪運動,動作一定要連貫,柔美連貫的。
蒙古民族的舞蹈文化與他們的狩獵、游牧生活有密切聯系。蒙古民族祖先的原始舞蹈形態,在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鑿刻的陰山崖畫、烏蘭察布崖畫中,有著生動真實的表現。在古代,蒙古族還有很多模仿兇猛動物的舞蹈,如「白海青」(白鷹)舞、熊舞、獅子舞、鹿舞等。這些舞蹈作為獨立的形式,大都失傳,但在薩滿舞中仍有反映。
(4)蒙古舞蹈肩膀動作教學擴展閱讀:
蒙古舞的特色:
蒙古族舞蹈有的古樸雄壯,有的典雅健美,有的剛柔相濟,有的風趣幽默,有的舒緩曼妙,有的瀟灑明快。最鮮明的特點,就是節奏明快,舞步輕捷,在一揮手、一揚鞭、一跳躍之間洋溢著蒙古人的純朴、熱情、勇敢、粗獷和剽悍,表現了他們開朗豁達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氣質,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蒙古族舞蹈與美酒有不解之緣。在民間,幾乎有酒必有歌舞相伴,有歌舞也必有美酒助興。說蒙古族是以歌舞為伴的民族一點都不為過。
⑤ 蒙古舞蹈柔臂以肩為發力點,以肩帶動大臂這里的肩是不是聳肩
不是~~~是說力氣從肩部發出,而不是主動抬手臂~~~就像你甩肩膀手跟著晃的那種感覺~~
⑥ 蒙古舞中的抖肩是怎麼做的
蒙古舞中的抖肩動作包括聳肩、硬肩、繞肩、碎抖肩、柔肩、甩肩。具體方法如下:
1、聳肩也叫笑肩,是指雙肩放鬆,肩胛骨上下移動起落,同時手臂、手腕也在叉腰或打開的基礎上配合肩膀上下移動的運動形態。抖肩時胸部以上抖,其他地方都收緊,肩部放鬆,抖的越碎越快就越好。
2、硬肩是指以背部和胸部肌肉收縮帶動肩胛骨前沖後縮,手臂和手腕也要配合兩個肩膀在交替推收時前後擺動,在擺時要把握好力度和速度。
3、硬肩動作在蒙古舞蹈中出現得非常頻繁,是整個肩部動作的基礎元素,硬肩動作配合腿部動作以及舞姿節奏,可以展現出蒙古族舞蹈脆而不僵的力量之美。兩肩左右擺動,幅度不能大,手臂跟隨雙肩的抖動前後擺動。
4、繞肩是指以胸部為軸心,肩膀做前、後、上、下繞圓的動作,可以單肩也可以雙肩交替環繞,做這個動作時頭頸要放鬆,腰部要前後仰合配合肩部動作,同時手臂、手腕也隨之做劃圓動作,繞肩動作體現了蒙古族舞蹈的含蓄之美。
5、碎抖肩是指雙肩放鬆,肩胛骨在胸背肌肉收縮的力量帶動下快速原位顛動的運動形態,做這個動作時手臂可以自然垂放或叉腰,腰部挺直,身體隨肩部的抖動而橫擺,碎抖肩動作體現出蒙古族舞蹈的抑揚頓挫之美。
6、柔肩是指雙肩在背部和胸部肌肉的拉動下,形成連貫的、弧線型的交替柔動,手臂與手腕也隨肩慢慢擺動。柔肩動作充分展現出了蒙古族舞蹈優雅端莊、含蓄內斂之美。
7、甩肩分為快甩肩和慢甩肩,是指雙肩同時隨著手臂向前或者向左右兩側甩出,配合腰部仰合、腿部半蹲的起伏動作,通過快速有力的甩動展示出舞蹈的挺拔向上之美。
(6)蒙古舞蹈肩膀動作教學擴展閱讀:
蒙古族民間舞蹈的種類:
1、盅碗舞
盅碗舞一般為女性獨舞,具有古典舞蹈的風格。舞者頭頂瓷碗,手持雙盅,在音樂伴奏下,按盅子碰擊的節奏,兩臂不斷地舒展屈收,身體或前進或後退。
2、筷子舞
筷子舞以肩的動作見長,一般由男性表演。舞者右手握筷,不時擊打手、腿、肩、腳等部位,有時還擊打地面(或檯面)。
3、安代舞
安代舞於明末清初發祥於科爾沁草原南端的庫倫旗,最初是一種用來醫病的薩滿教舞蹈。
4、查瑪
查瑪是藏傳佛教為了弘揚佛法、傳播教義、阻止邪惡誘惑、堅定佛門信念而舉辦的一種帶有慶典性質的藝術活動。
5、科爾沁「博」舞
「博」,是薩滿教中的巫師,研究者稱之為「薩滿」。蒙古人則自稱為博。博所進行的宗教祭祀活動稱為行博。博舞即指行博時所跳的舞蹈。
⑦ 我想知道如何學習蒙古舞的硬肩動作,有什麼技巧嗎
首先硬肩動作對肩部的靈活性以及開度有較高的要求,需要做好准備工作,也就專是在練習硬屬件動作組合之前要使肩部的開度達到要求,這樣做動作才會有張力。
某一動作的練習最好配合音樂連成一個組合,這樣對動作的理解把握與習得都是有幫助的。另外硬肩不能聳肩,動作要乾脆利落,富有節奏感。
具體練習推薦你看一下這個視頻。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fHHSKVHGhjM
⑧ 蒙古舞的基本手勢 和基本手位 。
平手:四指並攏、伸直,拇指向正旁打開。
勒馬手:手握空拳,拇指放在食指的第一個關節上。
叉腰手:四指握拳,拇指向手的正旁伸直打開。
平的鷹式位:平手,雙臂向旁抬起和肩平,向前呈弧形。
高的鷹式位:在平的鷹式位上提起45°。
叉腰位:四指握拳,拇指打開,叉於腰間。
勒馬位:勒馬手呈下弧形狀,向外伸出。
單手為單勒馬位,雙手在外稱雙勒馬位。
(8)蒙古舞蹈肩膀動作教學擴展閱讀:
蒙古舞風格特色:
一是盅碗舞。
盅碗舞一般為女性獨舞,具有古典舞蹈的風格。舞者頭頂瓷碗,手持雙盅,在音樂伴奏下,按盅子碰擊的節奏,兩臂不斷地舒展屈收,身體或前進或後退,意在表現蒙古族婦女端莊嫻靜、柔中有剛的性格氣質。
舞蹈利用富有蒙古舞風格特點的「軟手」、「抖肩」、「碎步」等舞蹈語匯,表現盅碗舞典雅、含蓄的風格。興安盟民間流傳的盅碗舞,舞姿質朴簡單,沒有嚴格的規律動作。
二是筷子舞。
筷子舞以肩的動作見長,一般由男性表演。舞者右手握筷,不時擊打手、腿、肩、腳等部位,有時還擊打地面(或檯面)。隨著腕部的翻轉變化,有時肩部活潑地聳動,有時腿部靈活地跳躍,有時轉身左前傾,有時轉身右前傾。
其肩部的動作既有律動感,又具有一種特殊的韻味,融歡快、優美與矯健為一體。動作雖簡單,但卻以技巧取悅觀眾,故有一定的表演性質。在興安盟民間流傳的筷子舞,既有男性獨舞,也有男女群舞。
在表演形式上由單手執筷子發展為雙手執筷子,肩部、腰部、腿部的舞蹈語匯也更加豐富。因此舞蹈顯得歡快、明朗、新穎,淋漓盡致地表現了蒙古族熱情、開朗、剽悍、豪邁的民族個性。
三是安代舞。
安代舞於明末清初發祥於科爾沁草原南端的庫倫旗。最初是一種用來醫病的薩滿教舞蹈,含有祈求神靈庇護、祛魔消災的意思,後來才慢慢演變成為表達歡樂情緒的民族民間舞蹈。傳統的安代舞,有準備、發起、高潮、收場幾個程序,都由「博」來主持。
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興安地區帶有迷信色彩的安代舞已不復存在,而是把它作為一種民間歌舞傳承下來。在科爾沁地區,在逢年過節時、在慶祝豐收的日子裡、在喜喪婚嫁和迎賓的宴會上,人們都要跳安代舞。
姑娘媳婦揮舞頭巾跳,小夥子脫去馬靴光著腳丫跳,孩子們做著鬼臉跳……舞蹈動作有甩巾踏步、繞巾踏步、擺巾踏步、拍手叉腰、向前沖跑、翻轉跳躍、凌空踢腿、騰空蜷身、左右旋轉、甩綢蹲踩、雙臂掄綢等等,這些優美瀟灑的動作,
融穩、准、敏、輕、柔、健、美、韻、情為一體,形成了盛大的狂歡場面,把美和對美的追求推向了極致。
四是查瑪。
查瑪是藏傳佛教為了弘揚佛法、傳播教義、阻止邪惡誘惑、堅定佛門信念而舉辦的一種帶有慶典性質的藝術活動。歷史上,在「殿宇雄壯、比擬佛國」的科爾沁地區乃至內蒙古自治區全境,絕大多數寺院召廟都曾一年一度由喇嘛們表演這種舞蹈。
至今,部分召寺依然傳承表演這種舞蹈。查瑪在蒙古族舞蹈文化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五是科爾沁「博」舞。
「博」,是薩滿教中的巫師,研究者稱之為「薩滿」。蒙古人則自稱為博。博所進行的宗教祭祀活動稱為行博。博舞即指行博時所跳的舞蹈。博教曾為蒙古族所長期信奉,但自藏傳佛教傳入後即日漸衰落,僅有少量殘存,主要流傳於科爾沁草原。
博舞保留較完整的是興安盟和通遼市。博舞作為一種古老的藝術形態,由於其自身的豐富內涵及其所具有的藝術性和娛樂性,不僅仍有一定的生命力,而且有著很高的研究價值。科爾沁地區的行博,主要是用來祭祀求福和驅魔治病。以歌舞事神,治病驅魔,是其具有的主要特徵。
⑨ 蒙古舞的動作要領
舞者右手握筷,不時擊打手、腿、肩、腳等部位,有時還擊打地面(或內檯面)。隨著腕部的翻轉容變化,有時肩部活潑地聳動,有時腿部靈活地跳躍,有時轉身左前傾,有時轉身右前傾。其肩部的動作既有律動感,又具有一種特殊的韻味,融歡快、優美與矯健為一體。
動作雖簡單,但卻以技巧取悅觀眾,故有一定的表演性質。在興安盟民間流傳的筷子舞,既有男性獨舞,也有男女群舞。在表演形式上由單手執筷子發展為雙手執筷子,肩部、腰部、腿部的舞蹈語匯也更加豐富。因此舞蹈顯得歡快、明朗、新穎,淋漓盡致地表現了蒙古族熱情、開朗、剽悍、豪邁的民族個性。
(9)蒙古舞蹈肩膀動作教學擴展閱讀
蒙古舞中國內蒙古自治區以及吉林、黑龍江等省蒙古族聚居地區的民間舞蹈。蒙古民族的舞蹈文化與他們的狩獵、游牧生活有密切聯系。
蒙古民族祖先的原始舞蹈形態,在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鑿刻的陰山崖畫、烏蘭察布崖畫中,有著生動真實的表現。在古代,蒙古族還有很多模仿兇猛動物的舞蹈,如「白海青」(白鷹)舞、熊舞、獅子舞、鹿舞等。這些舞蹈作為獨立的形式,大都失傳,但在薩滿舞中仍有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