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您平時採取過哪些教學組織的技巧,使課堂教學有序而高效
1 尊重學生。要有民主、平等的觀念
現在的學生有很強的民主、平等的意識。因此,作為專教師,應當屬
徹底拋棄傳統的「師道尊嚴」的舊觀念.用平和的心態,以民主、平
等的方式對待學生,比如,根據中職生的特點.教師在課堂上切不可
只教書,應注意和學生多交流、溝通.以心換心,用真誠對待學生。
同時,多贊揚、鼓勵學生.善於發現學生身上的優點。這樣,才會纛
得學生的尊重、理解。才會為你的課堂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礎.學生自
然就不會和你事事「對」著來.減少「對抗」性的矛盾沖突,相反,
如果在課堂上總是端著教師的架子.動不動就訓斥學生。學生是會非
常反感的。
⑵ 怎樣使課堂教學更加有效
增強教學有效性的幾點建議
(一)深入了解學生找准有效教學的契合點
1、當學生有興趣時,他們學的最好。
2、當學生身心處於最佳狀態時,他們學的最好。
3、當教學內容以多種方式呈現時,他們學的最好。
4、當學生遇到理智的挑戰時,他們學的最好。
5、當學生發現知識的意義時,他們學的最好。
6、當學生能夠自由參與探索和創新時,他們學的最好。
7、當學生被鼓舞和被信任能夠做重要的事情時,他們學的最好。
8、當學生有更高的自我期望時,他們學的最好。
9、當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時,他們學的最好。
10、當學生對教師充滿信任和熱愛時,他們學的最好。
(二)發揮教學目標的導向功能
(三)多樣化的教學呈現策略:一棵大樹的成長
(四)巧妙的掌控教學時間的運籌
高效利用時間:高效利用時間是指教學時間利用的有效性
在正確的時間里做正確的事;在重要的時間里做重要的事,在集中的時間i做大件的事,在分散的時間里做較小的事,在不同的時間里做同樣的事,在同一的時間里做不同的事……
掌握教學藝術技巧
有針對性的進行學習指導
學習指導具體化:分層指導、分類指導、分科指導
八先八後:先預習後聽課 先思考後發言 先議論後請教 先理解後記憶
先筆記後整理 先復習後作業 先基礎後擴展 先規程後操作
四大金剛助學法:預習本 質疑本 重點本 錯題本
加減乘除法:積少成多 提高效率 將進步轉化成動力等
重復放電影法:中午休息、晚上睡覺前,早上起床前,把知識想一想
最後強調:高效課堂不是越快越好,越多越好,二是將速度、收效和安全有機結合
⑶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使課堂輕松高效
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方可構建高效課堂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我們教師都會清醒地意識到只有注意到教學的有效性才能指導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學習知識、提高技能從而不斷地提高全面素質方可構建高效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要求我們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使學生獲得最大發展,採取合理的教學方式,增強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意識和行為,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使其領略成功的的喜悅,能在融洽的教學氛圍中得到最大的發展,取得教與學的最佳效果。而現在無論從我校學生學習英語的現狀看,還是從外校已經取得的成功經驗看,還是社會對學生英語能力水平逐年提高的現狀看,都要求我們英語教師提高教學水平,更新教學觀念,而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也就是要注重學生的主動性的發揮,把時間還給學生,因為學生才是真正的接受教育的對象,學習的主人。作為教學的主陣地,英語課堂教學如何實現有效性,從而進一步達到高 效課堂的目的?
首先,英語導學案問題設計以及課堂提問要注意實效性。導學案上預習問題的提出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目的、學情等設計的教學活動的導火線,對整個有效課堂教學起著重要的作用。有效的課堂提問能把學生積極帶入思考、認知、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中去,使學生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領略到學習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所以教師在制定導學案的問題時,不但要注意到問題的系列化,而且要注意到問題要有代表性。因此要避免問題形式單一、呆板沒有活力。因此,課堂提問必須從英語教材自身、學生素質起點和學生的心裡特點出發能充分引導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並能銜接到本課的教學任務。教師提問的形式可以是單個提問或者是小組,團體提問都行,這一點在發揮小組作用時顯得尤為重要。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熟悉學生,了解學生能使學生在回答提問的過程中產生安全感和成就感。能主動積極地去參與回答或加入到尋求解決問題的討論中去。教師要積極研討教材,合理結合自身的教學技能做出多樣的,不同層次的課堂提問形式,以求提問達到最佳性。更重要的是,語言本身的特點要求英語問題的提出要想吸引住學生,就要和當前的國內,國際形勢緊密地結合起來,與大家息息相關的焦點問題結合起來就一定會大大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幫助他們體會英語語言學習給他們帶來的快樂。我想有了科學的問題,學生才會真正有思考,才會有求知的起點和動力。
其次,「情景交際」應該始終作為英語教學的原則,這是由語言學科的特點決定的。我們知道,英語的學習既與中文的學習有相同的特點,又有很大的區別。從某種程度上說,英語的學習基本是建立在排除語言障礙的前提下,所以這就要求教師要盡可能多的給學生創造語言環境,讓他們得到更多的訓練機會才能使英語教學的有效性得到及時的落實。教師的示範作用固然重要,但是老師不要一味的做表演者。 情景教學能讓學生不知不覺地置身於英語學習的環境中,活潑,生動,能營造教學氛圍和學習意境。但是情景的設置要以激發學生求知慾使學生能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為最佳效果。而不能只重視花架子,簡單的播放幾個動畫片段或錄音,甚至讓幾個優秀學生進行角色表演就嘎然結束課堂教學,為情景而教學,忽視了教學的主要目標和內容。甚至各層次學生的英語能力的提高未能做到教學的全面性和有效性。我們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利用課外時間進行活動設計,一方面可以鍛煉他們動手動腦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會提高他們對用於學習的熱愛程度,為最終學習效果的提高打基礎。根據我們的教學實際,我們可以採取以下的方法設置情景:利用課前5分鍾的學生演講和授課的有機結合;談論當前校園甚至國內外發生的重要事情引出要談論的話題;也可以實行一句話新聞制度;總之要根據學生學習的具體情況,以及學習的不同內容來設置不同的情景。
第三,要積極營造課堂氛圍。校長曾多次指出:看一堂課的好壞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不用進課堂,從教室外一看就可以看出學習結果的好壞。這話雖然有點誇張,但也確實道出了一堂課好壞的一個重要標志。因而,作為一名英語教師對課堂氣氛的營造要下大力氣研究。好的課堂氛圍能充分構建含有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體系。能使學生和教師雙方都從中受益,增長樂趣。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師要積極的從表演者轉換為課堂氛圍教學中的組織者和導演者。不停的去實踐和探索課堂氛圍的有效性,達到雙方潛力的共識及發展。而不能讓學生只是聽眾和記錄本。營造課堂氛圍的水平和能力直接取決於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經驗。而這一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對課堂效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只要我們肯研究,那種「沒勁」「沉悶」的課堂就會離你而去,老師不會產生職業倦怠,學生自然而然也會享受到快樂課堂的樂趣,何樂不為!
還有,就是我們教師應該放下架子,平等、尊重地對待學生,要注意與學生溝通時的策略,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並能重視課後的反思,找出自己教學的成功之處,更重要的是經過反思找出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從而進一步有效地開展下一步工作。只有這樣,學生才會跟教師交知心朋友,我們的教學才真正會有時效。總之,要想指導學生在盡量短的時間內既掌握了語言的基礎知識,又提高了語言使用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使他們享受到學習語言的快樂,每一位英語教師必須在教學的有效性,時效性以及課堂教學設計以及實際操作的科學性上下大功夫,我們的英語課堂就會彰顯出她的無窮魅力,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教師的專業發展才能落在實處!
⑷ 如何使課堂高效
【摘要】新形勢下的課堂模式給我們解決了內容多、時間少的問題。課堂對教師來說,就是教學方式。在課堂改革中,教師應從角色、觀念上轉變,更要做好課前、課中等方面工作的改變,真正做到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獲得高效發展。這就是高效課堂。
【關鍵詞】高效課堂 關鍵作用
課堂對教師來說,就是教學方式。新課程倡導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過程,倡導學生自主性的探究性學習模式。高效課堂,不僅是達成高效率的課堂,更是教育
教學形式的巨大變革。課堂教學高效性是指在常態的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的導和學生積極主動的學,在一節課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獲得高效
發展。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就是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高效收獲、高效提高、高效進步。作為教師,是課堂改革的最直接的一環。所以,我認為以下幾個
方面來打造高效課堂:
一、教師要處理好角色、觀念的轉變
教師角色、觀念的轉變是關鍵。教師的角色應由知識的灌輸者、守護者轉變為
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為本,依學定教,學生可以用自己的心靈去領悟,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
讓學生自主發展的舞台。要做到這一方面,教師首先要及時轉變觀念,真正實現從傳統到高效課堂的意識轉變。師生關系的轉變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良好的師生關
系是決定教育成敗的關鍵所在。真心熱愛學生,贏得學生的信任,這是建立朋友式的師生關系的前提。只有讓學生感到你愛他,學生才能信任你,你講的話才有感召
力,你的願望才能得以實現。利用課余時間,盡量去了解學生,充分的接觸是建立朋友式師生關系的基礎。利用課間的休息時間作為了解學生的最佳時機,這樣可以
向學生指出他的錯誤或提出自己的建議。因為學生的自尊心都很強,所以應針對不同的學生,用不同的方式向他指出錯誤或提出好的建議,學生極易接受。
二、高效課堂需要充分的准備
緊盯教學內容是教師准備的一方面。「不打無准備之仗」,課堂要高效,教師就要認真備課,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要根據教學內容、學生實際情況,設計出能最大
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作業。備好教學對象。課前備課必須充分,特別是「備學生」要落實到位。這節課你雖然設計得很精彩,但是必須
符合你這個班學生的認知水平,如果不符合,就必須修改,因為這是關繫到我們所講的這節課是否能引起大部分學生興趣的一個關鍵之所在,而學生的學習興趣正是
我們提高課堂效率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高效課堂需要活躍的課堂狀態教師要善於根據具體教學情況,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發現和培養創新人才,
成為學生創造潛能的開發者,精心設計調動學生課堂學習主動性的方法。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參與者、合作者,教師要重視課堂民主平等氛圍的營造,引導學生自主
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獨立思考、自由表達、愉快合作,讓學生在心理上處於興奮和抑制的最佳狀態,讓學生充滿求知的愉悅感,調動起
學生的良好情緒,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主題意識和主題精神。課堂要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課堂節奏要隨著學生學習節奏變化而變化。課堂要面向全體學生。為此,
我們還應該端正一種認識――培優補差不是課後的工作,而是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我們不難發現,利用課余補課的學生的成績並不比不補課的學生成績好。因此,
加強課堂教學中的培優補差工作,尤其是補差工作值得我們重視。
四、教師課堂結構、知識結構的重新構建
高效課堂需要科學的學法指
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打造高效課堂的今天,教師應該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更應該指導學生
擁有科學的學習方法。傳統的教學重在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教師的講授不易打動學生,導致教學的實效性差。應重視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習,而這些學習方法離不
開教師的指導。課堂教學要堅持以學為主,以練為主。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能力,提高學習的整體效
果。這個過程中,教師始終都是教學的主導,以點撥啟發為主,通過合適的形式使學生完全動起來,積極參與到學習之中,讓這種主動的學習成為自己的一種習慣。
課堂上學生的練習是主線,練習的形式多種多樣,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教師僅起主持人的作用,環節的導入、時間的控制、爭議的評價等都可能是調動學生主觀能
動性的一種途徑。這個環節教師應當視具體情況給予學生合理的評價,以練習去強化課堂的互動,並通過這種練習達到課堂教學效果的及時反饋,以便更好地把握學
生對本課學習目標的掌握情況。
此外,高效課堂當然離不開學生的有效合作。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按照不同的層次搭配劃分學習小組,讓學
生結成學習小組,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總之,高效課堂無論是學習還是借鑒,都在於領會先行學校的精神,而不在於形式。高效課堂雖然不是一種具體的模式,但
它的目標是明確的,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革。雖然與傳統教學模式的目的有一致的地方,但它的具體要求已經超越傳統,作為教學主導者的教師必須首先改變自
己,才能真正實現高效課堂教學的目標。
⑸ 如何讓自己的課堂教學變得更高效一點
一、接受教師才可能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
在沒有教師的情況下,學生也是可以學習知識的,但這樣的學習狀態比較緩慢,我們希望通過教師來加速這個過程。但是,當有了教師之後,如果教師在學生面前是清澈透明的,那學生自然可以透過教師來學習知識;當有了教師之後,如果教師在學生面前是捉摸不透的,這時候教師很可能成為學生掌握知識的障礙。對教師來說,總是希望學生能夠更好地接受自己傳授的知識,在知識掌握上學生和教師的目標是統一的;但對學生來說,雖然他們也想掌握知識,但當教師成為知識的化身或者代言人的時候,學生首先看到的並不是知識,而是作為知識化身或者代言人的教師。雖然學生對知識是沒有選擇性的,接受是他們唯一的選擇;但當教師成為知識化身或者代言人時,學生對教師就有了選擇性。當學生接受這位教師時,他也就順理成章地接受了這位教師傳授的知識;當學生無法認清這位教師,或者認清了這位教師卻無法接受這位教師時,他也就很難接受這位教師傳授的知識了。
因此,要讓自己的課堂變得高效起來,首先需要老師做的事,並不是考慮如何把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如何讓學生能夠認清自己,也就是如何把最真實的自己呈現給學生,並進而贏得學生的喜歡與接受,從而為後期知識的傳授奠定堅實的基礎。教學中最大的困難,並不是我們是否掌握了需要傳授的知識,也不是我們是不是掌握了傳授這些知識的方法與技巧,而是老師是否願意把最真實的自我、把最完整的自我呈現在學生面前。對於這個選擇,並不是一個技巧的事情,也不是一件多麼富有智慧的事情,它需要的是勇氣。要把真實的、完整的自我呈現在別人面前,這是一件多麼勇敢的事呀;而且,需要老師呈現自我的對象,居然是那些自己看起來並不成熟的學生,這更是加大了老師做這件事情的難度。可是,相對於課堂教學效果來講,讓學生了解老師,可能比讓老師了解學生更加重要。因為讓老師了解學生,只會提高知識的傳授效率,這是一個工具功能;但讓學生了解老師,卻決定著學生是否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這是一個前提條件。
⑹ 淺談怎樣讓課堂教學更精彩
當前我國大力提倡實施素質教育,人才類型由知識型向素質型轉變。如何實現這種巨大的轉變呢?我認為,關鍵是抓好轉變載體——課堂教學,讓課堂教學精彩、高效,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活力。這樣的課堂使三維目標中的結果性目標(知識與技能)得以落實,再把程序目標(過程與方法)、體驗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融入其中,這樣,知識才能得以升華,形成能力,課堂教學才能精彩、高效,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
一、實現精彩、高效課堂,教師的知識要有深度,廣度
教師是實施精彩、高效課堂的主導者,平等交流中的首席,要想使課堂教學精彩、高效。教師的知識和能力儲備量,必須能滿足學生的需求。正如通常說的「一桶水和一杯水」問題,教師才能得心應手,深入淺出,課堂教學才能智慧、高效,才能培養創新型人才。問題是開啟智慧、高效課堂的金鑰匙,近期學校開展課堂教學評估活動,教師展示這樣一個問題:順次連接任意四邊形各邊中點得到一個什麼樣幾何圖形?教師設計的問題,理性而精彩。沒有直接說明得到的是什麼樣的幾何圖形,而是讓學生進行假設,然後加以論證,重視了學生發散思維的訓練。生1利用對邊平行證明是平行四邊形,生2利用對邊相等證明是平行四邊形,生3利用一組對邊平行且相等證明是平行四邊形……等等。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異常高,盡管有的說得不切合本題實際,但確實是經過思考得出的結論,鍛煉了思維,培養了學習品質。繼續深化問題:①四邊形不是任意四邊形,而是平行四邊形會得到什麼樣幾何圖形?②是矩形,得到什麼樣幾何圖形?③是正方形,得到什麼樣幾何圖形?課堂教學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充滿了生機和活力。問題中鍛煉思維,樂趣中陶冶情操,自主中塑造個性。這才是素質教育下的精彩、高效課堂。
二、精彩,高效課堂教師要進行有效備課
教師應該轉變教育觀念,樹立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備課中不單純備教師如何教,更要備讓學生如何去學,找准學習知識到轉化能力的切入點,做到有的放矢。在備課中求發展,讓學生利用多種感官掌握知識,兩千多年前,孔子在論述教育時說,對於我聽過的東西,我會忘記,對於我看過的東西,我會記得,對於我做過的東西,我會理解。孔子這三句話,是教師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牢固掌握知識的有益啟示。結合時代特點,將孔子的智慧做一下拓展。如何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學習知識形成技能呢?最主要的是教師應從備課中深入教材,做到深入淺出,把資料備厚,教材講薄,對教材進行咀嚼並加以消化吸收,和自己已有知識渾然一體,才能使傳授的知識自然、完整。教師備課要有效提煉問題的精髓,再施加師生的情感,這樣的課堂才夠精彩,智慧。
三、精彩、高效課堂教師的語言要富有藝術性
溝通和交流是課堂教學的永恆的主題,教師的啟發和引導、學生的思考和參與,都是通過教學語言傳遞的。教育家誇美紐斯曾形象指出:「一個能夠動聽地、明晰地教學的教師,他的聲音像油一樣,浸入學生的心裡,把知識一道帶進去。」可見,教學語言的藝術性早為教育家所重視,然而教學語言的親和度,則是教育方式的軟著陸,以親和代替尷尬。在一次聽課中,一位青年教師講完後問學生:「聽懂了嗎?」「聽懂了」。同學們齊聲回答。「還有誰不懂,請舉手。」老師又問。全班靜悄悄的,一名同學的手悄悄伸了一下,很快就縮了回去,細心的老師還是發現了,她溫和地說:「你哪裡不懂,沒關系,講出來。」孩子怯生生地站了起來,低聲敘述著,老師一邊鼓勵大聲點,一邊走過去俯下身聽,終於聽清楚了,然後耐心給這名同學講了一遍,教師親切的語言感染了學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真正感到那種溫情,溝通和交流更和諧,課堂教學更精彩、更高效。使教師和學生一起進步、成長。
四、精彩、高效課堂教師要善於寫教學反思
寫教學反思是教學環節中重要部分,要想使自己課堂精彩、高效,教學反思顯得尤為重要,不會寫教學反思的教師,不會成為名師,平時的教學中,做「有心」行動,表現為對實踐反思,在實踐中反思,為實踐而反思,在行動中反思,以行促思。要想寫出有說服力、切合實際的反思,一定深入真正意義的課堂,認認真真加以研究,研中求樂,研中求思。這樣,教師才能得以發展,才能打造出精彩、高效課堂。
⑺ 在平時的教學中,怎樣讓自己的課堂更高效
雖然每所學校都提倡要建高效課堂,但大家都清楚,真正的高效課堂永遠只是一個吃不到的餅;真正得到的餅,則是如何讓自己的課堂教學變得更高效一點。當我們把關注的重點,從如何畫一個理想的但卻是永遠吃不到的餅,轉向如何做一個讓自己吃得更可口的餅時,對待課堂的態度才會變得更加務實起來。如果要描述什麼樣的課堂才是高效的,相信每一位教師都會講出若干條原則出來,但這些原則之間很可能會沖突不斷;但如果把重點放到如何讓課堂教學變得更高效,這時候得出來的結論,應該更具普適性。正是基於這樣的想法,我們來審視讓課堂教學變得更高效的原則與方法。
一、接受教師才可能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
在沒有教師的情況下,學生也是可以學習知識的,但這樣的學習狀態比較緩慢,我們希望通過教師來加速這個過程。但是,當有了教師之後,如果教師在學生面前是清澈透明的,那學生自然可以透過教師來學習知識;當有了教師之後,如果教師在學生面前是捉摸不透的,這時候教師很可能成為學生掌握知識的障礙。對教師來說,總是希望學生能夠更好地接受自己傳授的知識,在知識掌握上學生和教師的目標是統一的;但對學生來說,雖然他們也想掌握知識,但當教師成為知識的化身或者代言人的時候,學生首先看到的並不是知識,而是作為知識化身或者代言人的教師。雖然學生對知識是沒有選擇性的,接受是他們唯一的選擇;但當教師成為知識化身或者代言人時,學生對教師就有了選擇性。當學生接受這位教師時,他也就順理成章地接受了這位教師傳授的知識;當學生無法認清這位教師,或者認清了這位教師卻無法接受這位教師時,他也就很難接受這位教師傳授的知識了。
因此,要讓自己的課堂變得高效起來,首先需要老師做的事,並不是考慮如何把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如何讓學生能夠認清自己,也就是如何把最真實的自己呈現給學生,並進而贏得學生的喜歡與接受,從而為後期知識的傳授奠定堅實的基礎。教學中最大的困難,並不是我們是否掌握了需要傳授的知識,也不是我們是不是掌握了傳授這些知識的方法與技巧,而是老師是否願意把最真實的自我、把最完整的自我呈現在學生面前。對於這個選擇,並不是一個技巧的事情,也不是一件多麼富有智慧的事情,它需要的是勇氣。要把真實的、完整的自我呈現在別人面前,這是一件多麼勇敢的事呀;而且,需要老師呈現自我的對象,居然是那些自己看起來並不成熟的學生,這更是加大了老師做這件事情的難度。可是,相對於課堂教學效果來講,讓學生了解老師,可能比讓老師了解學生更加重要。因為讓老師了解學生,只會提高知識的傳授效率,這是一個工具功能;但讓學生了解老師,卻決定著學生是否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這是一個前提條件。
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往往把真實性用在傳授的知識上,也就是知識講解中的准確性。可是,對學生學習來講,他們真正需要的並不是知識的准確性,而是老師的真實性。老師總是覺得在知識上講得越真實、越透徹越好;但在生活上並不認為有真實而又透徹地呈現給學生的必要;殊不知,盡管老師可以很容易地把知識傳授和日常生活區分開來,但學生卻很難做到這一點,而且學生總是通過對老師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來判斷他傳授知識的真實程度和可接受程度。在教學生活中,老師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老師也有自己的酸甜苦辣,老師也有自己的成功與失敗,老師對學生也有喜歡和不喜歡,學生並不需要老師講那些「學生是祖國的花朵」之類的話,他們喜歡那些真誠地把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喜好表達出來的老師。那怕老師是在批評自己,但只要覺得這位老師批評的態度是真誠的,學生也能夠理解老師的真心;那怕老師是在表揚自己,但如果覺得這位老師表揚的態度是虛假的,學生只能更反感和更遠離這位老師。
二、需要清晰而非高深的教學目標
只有有了明確的教學目標,才可能清晰地知道,一堂課究竟有效還是無效。在教學目標都沒有得到明晰的情況下,我們就無從判斷一堂課是有效的還是無效的,我們只能判斷這堂課是好玩的還是不好玩的,是現場感覺好的還是感覺不好。因此,如何選擇教學目標,成為課堂教學有效與否的重要條件。為了追求高效課堂,在教學目標的定位上有兩種思路,一種思路認為既然要讓課堂變得高效,就應該讓課堂教學目標定得更高一點,用古人的話來說只有取乎其上才能而得其中,如果取乎其中就只能而得其下了;另一種思路認為,高效教學的目標並不是加重課堂教學的任務,而是更有效地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那麼高效課堂教學就有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那就是盡可能讓課堂教學目標變得清晰起來。要讓課堂教學目標變得清晰起來,最重要的兩件事:一是明確哪些教學目標是無法實現或者不需要實現的,哪些教學目標是可以實現而且是必須實現的,也就是說在教學目標的選擇上要堅持「有所不為才有所為」的原則;另一是在可以實現的教學目標中,哪些教學目標是需要重點實現的,哪些教學目標是可以一帶而過的。
我很喜歡參加同課異構的活動,每一位上課的教師,在同樣的教學內容面前,用著風格各異的方式,來傳授教學內容,來表現自己。當聽課的人都被他們的教學形式和教學風格所感染時,我卻在偷偷的琢磨另外一個問題:雖然教學內容是一樣的,但每位教師在相同教學內容上預設的教學目標卻是不一樣的;雖然課與課之間的差異,表現為每位教師的教學形式和教學風格,但導致課與課之間形成差異的根本原因,卻是每位教師在相同教學內容上形成的有差異的教學目標。有的教師並沒有加工教學內容,於是他把教學目標定位為如何用自己的語言或者用學生的語言把教學內容重述一遍,看到了教師在重述中的精彩,但卻看不出來這樣的精彩有什麼目的,這樣的教學讓學生覺得上課有意義,但在面對用兩種語言(一種是書面語言,一種是口頭語言)呈現的教學內容時,反而不知道如何去更好地掌握了。事實上,這樣的課堂,既讓上課的教師覺得教學內容太多,所以課堂負載太重,上起課來也覺得放不開;這樣的課堂,讓學生覺得自己應該認真聽課,但卻不知道為什麼要認真聽課。
那些高明的老師,他做的第一件事並不是如何設計課堂,而是為課堂教學騰出空間來。看著那麼多的教學內容,他首先想到的是把教學內容進行加工,把教學內容中需要重點掌握的知識挑出來,把課堂教學需要重點完成的教學任務挑出來。於是,這樣的教師就把自己從具體的教學內容中解放出來了,他就可以用多種多樣的形式來展示和解讀需要學生重點掌握的知識;他也就有了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來完成需要重點完成的教學任務。這樣的一堂課,既不缺乏教師的精彩講解,也不缺乏教師對重點知識與重點任務的強調;當學生聽完這樣一堂課,既能夠感受到課堂教學的現場情趣,又能夠捕捉到應該掌握的學習內容,還能夠完成這堂課的學習目標。因此,真正高明的老師,並不是如何一字不漏地把每個知識點都當重點教給學生;而是在眾多知識點中能夠明確教學重點,在眾多教學任務中能夠明晰任務重點的人。
三、要真知學生而不是熟知學生
判斷一節課有效還是無效、高效還是低效,並不是以教師在課堂上表演得怎麼樣,而是要看學生是否在課堂上掌握了應該掌握的知識,是否培養了應該培養的興趣與能力,是否完成了應該完成的學習任務。很可惜的是,我們眼中容易看到知識,容易想到興趣與能力,也容易感受到要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壓力,但卻容易忽視主體的作用,那就是學生。象這樣講話,很多教師都會反對我,對教師來講每天打交道最多的人就是學生,如果仔細計算下來,教師與學生打交道的時間可能比和自己家人的時間還要長,而且是長很多。說教師忽略了對學生的了解,那實在是冤枉了教師。可是,是不是我們和學生打交道多了,我們對學生的了解就多了,對學生的了解就深了呢?
教師對學生的了解有三種途徑,一是對學生學習生活的了解,二是對學生日常生活的了解,三是基於自己學生生涯來推演今天學生的生活。了解學生的途徑不一樣,對學生的了解程度也不一樣。用自己的學生生涯來推演今天學生的生活,這種方式是最簡單的,也是誤差和誤解最大的;但由於這種了解學生的方式深嵌在自己的學生經驗之中,這種了解學生的方式最簡單易行,所以最容易被老師們採納。通過學生的學習生活來了解學生,這也是比較容易採納的途徑,因為這並不需要教師花額外的時間和精力去走近學生,這本來就是教師教學工作所需要做的事情。問題在於,學生的學習生活並不是他的真實生活,學生的學習生活深深的紮根於他的日常生活,但並不是日常生活的簡單反映,因為學生在學校中,在學習過程中過濾了自己的日常生活。當然,那些對學習生活分外投入的學生,他們的學習生活和日常生活的一致性更大;那些對學習生活不怎麼投入的學生,就更要擔心他們在學習生活中的表現,離他們真實的日常生活究竟有多遠。
當老師們通過觀察學生的學習生活來認識學生,通過自己學生生涯來推演學生生活時,會覺得自己對學生的生活是熟知的,既觀察到了學生的學習生活,又用自己的學生生涯來解釋學生的學習生活。事實上,我們的課堂教學正是建立在這樣的認識基礎上的,學生是如何對待學習的,學生究竟喜歡聽什麼樣的課,學生是如何掌握知識的。而且,如果學生的表現和自己的預設(這樣的預設往往就是自己學生生涯時的表現)保持一致,這樣的學生就是好學生;如果學生的表現和自己的預設不一致,那這樣的學生就是有問題的學生,要麼是懶惰的,要麼是無能的。可是,在脫離了對學生日常生活真實了解的情況下,我們對學生的熟知離對學生的真知究竟有多遠呢?我們自己對待學習的態度難道就是學生的真實態度,我們喜歡聽的課難道也是學生喜歡的,我們掌握知識的方式難道也是學生掌握知識的方式嗎?
要真知學生,還需要我們走近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只有學生的日常生活是最真實的,也是學生自己都無法過濾的。只有把我們的課堂教學建立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上,這樣的課堂才最真實,也是最高效的。但是,要讓教師走近學生的日常生活,這就需要教師克服兩大困難,一是不得不花更多的時間接觸學生,而且這些時間往往是教師的非工作時間,你要了解他的日常生活,自然也得佔用教師自己日常生活的時間,這對於已經忙碌得不得了的教師來講,實在是一件異常困難的事;另一是教師要走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就意味著教師自己也要讓學生走近自己的日常生活,教師只能用「將心比心」的方式,才能夠換來學生日常生活對自己的開放。教師可以採用一些工作的方式,比如課堂觀察、作業批改,甚至把學生叫到辦公室來談話,來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但對於學生的日常生活,所有的工作方式都會被學生排斥在外,而且越是用工作方式來了解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生要麼拒絕這種方式,要麼用改變過的或者過濾過的方式來呈現自己的日常生活。因此,與其說今天的課堂低效,是由於教師不會上課所致,還不如說是由於教師對學生生活的理解有偏差所致。
四、知識的「前因後果」勝過「形式多樣」
不管怎麼說,要讓課堂教學變得高效,肯定離不開老師對教學內容的講解,從而幫助學生更高效地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可是,老師究竟要怎樣講解教學內容,才會讓課堂教學變得更高效呢?對老師來說,要麼通過對教學內容進行形式多樣的個性化解讀,要麼通過對教學內容進行前因後果式的聯系或者還原,從而讓學生能夠更高效地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從目前的課堂教學實踐來看,老師們更關注的是前者,一提到課堂教學,首先想到的就是用什麼樣的方式和語言來重新解讀教學內容,尤其是如何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來重新講解或者重新編排教學內容,甚至用學生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方式來呈現教學內容,似乎這樣的教學更具有吸引力。在目前的公開課中,課堂教學形式越發的多樣起來,學生在課堂上也分外熱烈,但總覺得這樣的課堂少了一點什麼,可能就是缺少對教學內容在內容上的深化吧。
要幫助學生高效地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只是把教學內容進行形式上的解讀和重組,可以讓學生暫時的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但不管老師用多少種方式來重新解讀和重組教學內容,學生都只能把教學內容理解到教材的層次,很難把教學內容理解到更深的層次,很難把教學內容應用到更自如的程度。在永威考察時,一位老師在教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不管老師用什麼樣的語言來朗讀這首詩,也不管老師把這首詩的內容講解得多麼的到位,學生對這首詩的理解都跳不出這首詩的內容;但如果老師能夠把徐志摩寫這首詩的個人背景和時代背景講清楚,還會把與徐志摩同時代的詩人和他們的詩作都拿出來比較比較,這種方式不但會加深學生對《再別康橋》的理解,還會讓學生更系統地掌握同時代的詩人和詩作的特徵。相信這樣的教學,一定比讓學生背誦《再別康橋》,然後逐字逐句地訂正更高效。
如果我們把教學內容限定在一節一節的課堂之中,很自然這樣的課堂就只能對一個一個的知識點進行形式上的講解與重組,然後通過對學生練習給予對與錯的評點,來達到講授知識和傳授知識的目的。可是,要真正高效地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最重要的並不是按部就班地,一個一個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而是要把當前學習的教學內容還原到產生他的過程之中去,通過對這個知識點前因後果的探索和追問,來讓這些知識點變得生動起來,也由此和此前的知識點和此後的知識點聯系起來。所以,高效課堂並不是對單一知識點的高效掌握和高效學習,而是能夠系統性和全面性地掌握某個單元知識或者某個知識群。舉個例子,當我們教學生勻速運動時,並不一定非得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就掌握這個知識點;當我們在教學生加速運動時,也不一定學生就非得掌握這個知識點,因為在後面的知識中還會出現勻加速運動。如果我們把這三個知識點分開來學習,自然是事倍功半的結果;當我們把這三個知識點放在一起來學習時,自然是事半功倍的效果了。把三個知識點分開來學習,那怕每個知識點的學習都是高效的,但就整個知識群的掌握來說,就顯得過於低效了;把三個知識點作為一個集群來學習,雖然學生可能對勻速運動學不好,也可能對加速運動學不好,這都不重要,因為在勻加速運動中,我們還有機會重新講解和使用這兩個運動,還有觸類旁通的可能性存在,這樣的課堂教學看起來在每個知識點上都並不是高效的,但卻讓學生很輕松地掌握整個集群的知識點,更重要的是還把這些知識點之間的關系與差別搞清楚了。
要讓自己的課堂變得高效起來,這遠不只是一個需要理想的事業,而是一個更需要理性的事業;我們並不缺為高效課堂畫餅的人,而是太缺少對課堂教學實踐進行高效優化的人。要讓自己的課堂變得高效起來,並不只是對老師的課堂教學行為提出了要求,更是對老師如何定義課堂教學,如何清晰課堂教學目標,如何系統規劃課堂教學過程等更寬泛的課堂教學思考和設計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
⑻ 如何使課堂教學更高效
現在有種提法叫「生命課堂」,其實質就是要求教師關注學生的課專堂活動,提倡充滿屬朝氣的課堂,提倡師生互動,讓課堂出現生命的活力。
我覺得在我們英語課堂教學中要實踐有效教學,應做到如下幾點:
一、運用語言提示與非語言暗示相結合的方式干預和制止個體行為把微笑帶進課堂 。很多實踐表明,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期待是通過微笑來傳遞的,而學生會在這種愛的感召下,受到鼓舞,從而親其師,信其道。
二、通過新奇的教學設計激發並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創設生活情境。恰當的生活情境具有綜合的教育功能,它不僅為學生提供具體、形象、生動的感性材料,構建輕松愉悅的和諧課堂,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體現交流的互動化。
三、以熱情感染學生,以期望激勵學生,把鼓勵帶進課堂。一個輕松愉悅的課堂離不開學生的積極投入,而學生的積極投入又離不開老師的鼓勵。所以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善思多問,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允許學生「別出心裁」、「標新立異」,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發現問題、思考問題。
⑼ 《如何讓課堂教學達到高質高效》
提到課堂「高效」,我們非常熟悉。「效率」是指「單位時間內完成的工作量」,「高效」的關鍵詞是「快」和「多」。可是當我們為「高效」歡呼、追求「速度與激情」時,有沒有關注過教學的「質量」?「質量」是指「產品或工作的優劣程度」,關鍵詞是「好」,課堂教學質量是評價學生是否學有所得,是否提升了語文素養。所以,相對於「高效」來說,課堂「高質」更為重要。那麼,如何讓課堂教學「高質」呢?經過實踐探索,我認為可從四個維度努力:內容上「求真」,方法上「求新」,環節上「求簡」,角度上「求巧」。
一、求真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課程標准》這樣規定語文課程的性質。從內容上看「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課才是「真正」的語文課。可在現實教學中,由於存在「求快、好看」的心理,那些咬文嚼字、靜思默想的語文課倒很少見,一旦看見就感覺扎實穩健、厚重綿長,頗有「質量」。
我們看兩個案例的對比:
《黃陵柏》(冀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是賈平凹的一篇散文,它借柏喻人,表達人生感悟。其中理解「各種柏的象徵意義」是本文的學習重點,兩位老師做了不同的教學處理。
案例一
教師以「山下柏」為例進行講解分析,然後出示練習題目,請同學們將「柏」與對應的「人」進行連線。
山下柏
苟且偷生、卑躬屈膝、受人欺凌的人
坡坎柏
身處安逸環境、不思進取、只求雍容浮華的人
平地柏
身處險惡,卻積極進取、有所成就的人
屈柏
出身卑微、卻力爭向上的人
……
案例二
教師引領學生研讀「山下柏」段落,明白作者寫作時將「樹形」與「人態」結合起來,達到「借物喻人」 的效果。然後請同學們自由閱讀,思考問題:你最喜歡(敬佩、同情、鄙視……)哪種柏?為什麼?它讓你聯想到哪種人?
學生回答時有這樣的環節:
師:關於「柏中柏」大家有什麼看法?
生1:我鄙視小柏,因為它依靠老柏生存,不自食其力,讓我想到社會上的「啃老族」。
生2:我喜歡小柏,因為它長在老柏的空心裡,延續老柏的生命,象徵著家族的希望。
生3:我敬佩老柏,因為它象徵有奉獻精神的人。
師:三種說法,聽上去都有道理。但哪一種是作者想要表達的呢?我們通過推敲文字進行參悟。首先看這種柏的名稱是――
生:柏中柏!
師:那作者描述的對象是老柏還是小柏?
生:小柏!
師:在學習「山下柏」時我們知道,對「人態」的描寫最能表現作者所喻。那這一段寫「人態」的句子是什麼?
生:「風里便作媚態」。
師:找出關鍵詞,查查意思。
生(查詞典,紛紛):「媚態」:1.討好別人的姿態。2.嫵媚的姿態。哪一種呢?
師:繼續上溯。看「媚態」是怎麼出來的。
生:「作」。(主動查詞典)啊,這里是「裝」的意思,有詞語「作態」。
生(紛紛):這里是借小柏諷刺依附別人卻還賣弄、炫耀的人。
……
案例一的教學過程流暢、快速,但這是「投機型的假學習」,僅僅是教師「講完」了,學生並沒有「學會」。案例二相對來說比較「慢」,但碰到「疑惑點」,教師指導學生「抓住語言文字涵泳品味」,學會了語文學習的方法,這是「高質量的真學習」。返璞歸真,學最該學的內容,是語文教學最高的「質」。
二、求新
「新」主要體現在方法上,方法別具一格,學習情趣就相應而生,學生學習積極性就高。學習主體是開放、接納的狀態,教學質量自然就高。
案例:《永之氓》一課教學設計
掌握重點實詞、虛詞的意義與用法是文言文教學的重點,「翻譯+講解」是慣用的方法,但長此以往學生容易感覺乏味。針對本課,我在「理解詞意」環節進行了如下設計:
請同學們按要求進行「詞語歸類」,看誰能「火眼金睛,辨析異同」。
1.找出與「渡河」有關的詞。(詞語為:絕、濟、游,學生還會探究「溺」。)
2.找出幾組近義詞。(詞語為:咸/皆,絕/濟,呼/號,愚/蔽,錢/貨。)
3.找出文中的「一詞多義」。(主要是虛詞:之、其、且、以。)
這樣學詞語,由「陌生化」產生「新奇感」,並且還含有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的訓練。
「讀」,是文言文學習的重要方式,如果能把「讀」設計出新意,學習就會趣味盎然。本文學習過程我就設計了三個層次的「讀」:
1.讀出「文言味」。(重點掌握朗讀節奏,文言語氣語調。)
2.讀出「故事味」。(主要抓情節、人物情緒。)
3.讀出「勸誡味」。(在理解寓意的基礎上進行。)
三種讀,隨著課文學習的推進逐步展開,呈現出層次性和連貫性。
三、求簡
課堂教學過程由若干個教學環節構成,教學要想「高質」,就不能追求環節的繁復精巧,因為任何高質量的學習活動都需要時間,如果一節課有十幾個環節,學生思維不停地跳來跳去,就會「貪多嚼不爛」,影響學習質量。所以,教學環節要「簡明」, 這樣可以讓學生的訓練活動充實起來,讓教師的課堂指導充分起來,達到「簡中求豐」、「以一當十」的效果。 我執教《春江花月夜》(冀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時這樣設計:
第一課時,「讀」。 環節為:
1.聽讀。
2.自讀,兩遍。要求分別為讀准字音、初步理解句意。
3.講讀。說說詩句讓你聯想到的畫面、情景。先同桌互說,然後班級交流,教師指導。
4.背誦。
第二課時,「賞」。三個層次的話題:
1.從內容看,什麼讓課文如此美麗?(景,情,理。)
2.從寫法看,如何讓課文如此美麗?(情景交融,以月為線等。)
3.從語言看,哪裡讓課文如此美麗?(畫面,音韻,煉字等)
一課時一個中心任務,分3~4個環節完成,教學層次分明,學生活動充分。
四、求巧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說的是觀山的感受,其實閱讀教學也是一樣,切入的角度不同,知識的獲得和理解的難易也就不同,這樣教學的「質量」也就不同。閱讀角度如果「求巧」,不囿於成見,思路多變,教學也會呈現「高質」。
《唐雎不辱使命》(冀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是一篇經典課文,選自《戰國策》,題目是編者後加的,傳統的解讀關注點在唐雎,自然主題就是贊頌唐雎的抗暴愛國和大智大勇的斗爭精神。但縱觀全文,每個段落的開頭都是「秦王……」,秦王是故事發生、發展的重要因素,如果從秦王的角度來解讀課文會怎麼樣呢?本課我在進行完「正統」的教學之後,又增加了這樣的教學環節:
換個角度學習,從秦王入手解讀課文。
1.以「秦王 」給課文重新擬題目。(這是「整體感知,概括全文」。從「事件」著眼可擬:秦王欲謀安陵不得;從「內容」著眼可擬:秦王與唐雎之辯;從「情感」著眼可擬:秦王折服於唐雎。)
2.秦王與對手的每次交鋒各使出什麼招數?奏效嗎?為什麼?(招數依次為「欺詐――威脅――恫嚇」,最後失敗「色撓」。主要原因是倨傲不恭,輕視對手。先是用「以大易小」行騙,這顯示了他思維上的缺陷,因為土地面積的大小並不一定表明它價值的大小。所以被安陵君用「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婉拒。然後依然自以為是,用同樣的思維模式斥責使臣唐雎,結果遭到斬釘截鐵的回拒。秦王惱羞成怒,以戰爭恐嚇,這次他又錯了,沒有意識到唐雎是位「士」,士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秦王反而被義勇的唐雎以「伏屍二人,流血五步」相挾,最後屈服。)
3.從秦王這一次失敗的外交,你明白了什麼道理?(不管自己多麼強大,對手多麼弱小,尊重對手永遠是明智之舉。)
這樣,靈活利用課文,用一篇上出兩篇的分量,增加了教學的厚度,提升了教學質量。
《中國少女》(冀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是陳丹燕的一篇散文,它表現了新(80年代)舊(十年動亂)兩代中國少女的生活,告訴人們:每個人的經歷和社會生活緊密相關,國亂,人民受苦;國安,人民幸福。對主題的理解是這篇課文的難點,如果我們能引領學生關注「班主任」這個只提及兩次的「小人物」,就拿到了一把解讀文本的鑰匙。教學設計如下:
1.找出文中對班主任描寫的文字。
(現在聽學生唱歌)他平靜地坐在那兒,而且還帶著笑容。
(十年動亂中聽到學生唱歌)我們班主任向整個年級的男生和女生說:「我們現在有的女同學小資情調非常嚴重,放學不回家,躲在教室里唱舊歌曲,像野貓叫似的……」
2.同一個人,對待同一件事,為什麼態度截然不同?(明白社會環境對人的影響。)
顯然,這種方法「四兩撥千斤」,能為教學「提質」。
「求真、求新、求簡、求巧」只是創造「高質」課堂的若干方面,課堂「高質」的根本,還依賴對先進教育理念的學習運用,依賴對課文的精細研讀,依賴對教法、學法的反復提煉。功夫下到,教學自會 「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