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膠州秧歌舞蹈微山湖教學示範

膠州秧歌舞蹈微山湖教學示範

發布時間:2021-02-13 10:00:59

A. 誰不說俺家鄉好 膠州秧歌分解教學

要看教學視頻

B. 求北京舞蹈學院 膠州秧歌群舞《六月清荷》賞析

求北京舞蹈學院膠州秧歌個群五六月清河這個也不是不一定的,你可以去學院學習的。

C. 膠州秧歌的舞蹈特點

膠州秧歌又稱抄"地秧歌襲"、「跑秧歌」;民間稱「扭斷腰」、"三道彎",是山東省三大秧歌之一。膠州秧歌有230多年的歷史,清代膠州包煙屯趙姓、馬姓兩家於1764年逃荒關東,沿途乞討賣唱,逐漸形成一種邊舞邊唱的形式。返回故鄉後,經多年相傳,不斷改進,到1863年便基本成型,舞蹈、唱腔、伴奏均有一定程式。演員10人分為鼓子、棒槌、翠花、扇女等5個行當,表演程式有十字梅、大擺隊、正挖心、反挖心、兩扇門等,伴奏樂器除嗩吶外,還有大鑼、堂鼓、鐃鈸、小鑔、手鑼等,唱腔曲牌有30餘個。1860年後,又在膠州秧歌的基礎上,創立了秧歌小戲,有35個劇本。1957年,膠州秧歌進京演出,博得好評。嗣後,全國150個文藝團體先後來膠州市學習膠州秧歌,北京民族舞蹈學院還將膠州秧歌列為必修課程。1991年的"中國首屆秧歌大賽"中,膠州秧歌獲優秀獎。我覺得..不好學.我就是學民族舞的..跳不好真的好難看哦.

D. 膠州秧歌 《詠荷》

六個行當
膠州秧歌共有六個行當,兩種表現形式,兩種流派和一整套演出習俗。六個行當是膏葯客,翠花、扇女、
膠州秧歌
小嫚、棒槌、鼓子。而兩種表現形式則是小調秧歌和小戲秧歌。小調秧歌是膠州秧歌的舞蹈部分,常用隊形有「十字梅」、「四門斗」、「兩扇門」、「正反挖心」、「大擺隊」、「繩子頭」等。主要舞蹈動作有「翠花扭三步」、「撇扇」、「小嫚正反三步扭」、「棒花」、「丑鼓八態」等。音樂有「打擊樂」、「嗩吶牌子」、「民歌小調」組成。小戲秧歌由小調秧歌派生出來,其舞蹈動律、曲牌演唱、表演與小調秧歌基本相同。演唱曲牌有「扣腔」、「西腔」等;伴奏曲牌有「八板」、「扇簸萁」等。小戲秧歌原有劇本《裂裹腳》、《拉磨》、《送閨女》、《打灶》等72出,皆為口頭創作,大部分年久失傳,現能回憶起的僅有30餘出,目前已整理出10餘出。 膠州秧歌有兩種流派。1920年,秧歌藝人陳鑾增把武術動作技巧揉進秧歌中,使其具有粗獷豪放火爆的風格,群眾稱之為「武秧歌」,又稱東路秧歌。把以劉彩為代表,以嫵媚抻展細膩見長的秧歌稱為「文秧歌」,又稱西路秧歌。後來文武兩派相互競爭,又相互學習,到現在逐漸融為一體。 膠州秧歌還有一整套演出習俗。膠州秧歌是廣場藝術,都在村落的空地演出。每到一地的習俗為迎秧歌、拜廟、拜爺、演出、領賞,演出分早、中、晚三場。解放後,這種演出習俗也隨之消失。1860年後,在膠州秧歌的基礎上,創立了秧歌小戲,1957年,膠州秧歌進京演出,博得好評。之後,全國150個文藝團體先後來膠州市學習膠州秧歌,北京民族舞蹈學院還將膠州秧歌列為必修課程。1991年的「中國首屆秧歌大賽」中,膠州秧歌獲優秀獎。
音樂特點
膠州秧歌音樂特點顯著。首先膠州秧歌音樂是以各類迥異的曲牌形成的一種曲牌體的小戲音樂,以十一個
膠州秧歌
風格迥異的曲牌所組成。其次是以徵調式為主,以商羽調式為輔的交叉調式是膠州秧歌音樂調式的特點。膠州秧歌音樂的調式特點,可謂以民族調式徵調式為主以商羽調式為輔的交叉調式的運用出現。同時,新穎獨特的打擊樂演奏是膠州秧歌音樂的又一特色。膠州秧歌的擊樂演奏除了舞蹈部分的開場鑼鼓和掂倉扭子外,還有一個包括四個扭子的秧歌牌子,為膠州秧歌這一民間藝術增添了光彩。

6U

E. 舞蹈《雪中梅》的作品分析,運用了那些膠州秧歌的動律

膠州秧歌風格特點突出,它的基本動律和韻律,必須在具備了一

定身體技能和表現能力的前提下,才得以掌握。

膠州秧歌的訓練價值,主要表現在從腳部、膝部以及腰部到雙臂的全面支配身體各部位的協調能力上和對樂感

時控的表現力,以及舞蹈修養和素質的全面提高能力上。

它的訓練具有系統性。先有腳部和膝部開始,掌握擰碾得步態特點,達到腳下的韌性和力度感。而後腰部的訓

練,它是通過肋部的力量促成腰部的轉動,形成擰碾中的三道彎的體態,要在流動中形成特殊的體態美,所以

必須掌握腰部的靈活和控制能力,才能在緩慢或快速動作中運用自如。如緩慢時動作能貫滿每一音符,真正融

化在音樂中來表現舒展、委婉的美感。真正融化在音樂中來表現舒展、委婉的美感,而快速時也能一絲不差地

靈活地扭出瞬間的節奏變化。最後在雙臂和扇花的訓練上,也必須通過細致的磨練才能掌握在緩慢動作中延伸

向外抻的內在節奏韻律,以及小嫚扭兩臂快速交替劃滿8字的協調性和姿態性。
綜上所述,通過系統的訓練,掌握擰、碾,抻、韌的四大特點,只有體現出這四大特點,才真正掌握了膠州秧

法的擰碾而形成的,也和原來踩寸子表演有直接關系,

很有特色。有動律代表性的步伐是丁字三步和倒丁字碾步。前者

突出了擰,後者強調的碾,共同的外部特點是雙膝略彎,腰部擰動,概括起來就是:抬重、落輕、走飄。細琢

磨小嫚扭的過程,是提抬起步,經過一個擰動換另一腳起,先落腳跟,再落腳外邊,經過腳外緣的滾動來完成

重心過渡,墊後腳支撐,再換另一隻腳提抬起步。以上動作過程基本上把這一舞蹈的動律勾畫清楚了,即:腳

下的擰勁兒,促成了膝部的粘勁兒,帶動了腰的扭勁兒和手臂的抻勁兒。要想掌握這些規律特點,應在實踐中

一步一步的將其各部細節動作連貫起來,並習慣而協調地反映出來,才能舞出風韻來

F. 膠州秧歌舞蹈為什麼一定要用扇子或手絹

以下是山東膠州秧歌的基本概況,之所以要用扇子和手絹等多種道具,也是民間歷史文化的一種發展必然結果,更是一種戲劇也是以中國民間舞蹈,就像是維族舞蹈有鼓,藏族舞蹈有水袖和熱巴舞蹈的鼓,朝鮮族的鼓等是一樣的性質的!

《膠州市文化志》載東小屯「馬、趙二姓,棄家闖關東。在逃荒路上,從乞討賣唱,後改為邊舞邊唱,逐漸形成了一些簡單的舞蹈程式和具有膠州地方色彩的小調,他們重返家鄉後,經過代代相傳,提煉加工,至清朝中期,逐漸成為定形的舞蹈秧歌,」此說忽略了關鍵問題「秧歌」一詞的由來。秧歌,起源於農業勞動,是南方勞動人民插秧所唱的勞動小曲。膠州所以有南方秧歌,是因為膠州在唐宋時期是北方最大的港口。北宋時期作為北方唯一設置市舶司的碼頭,與江南有著密切的聯系。隨著與南方商業貿易的往來,南方的文化藝術如秧歌等勞動小曲也隨之傳至北方。膠州秧歌應該是引進江南地方曲調,吸收了北方雜劇的精華,形成的新藝術形式。
膠州秧歌從藝術形式和類別上看,是一種戲劇,不是單純的舞蹈和歌唱。它有劇本,有道具,有曲牌,演員有行當,是一種形式活潑的歌舞劇。這樣一個形式多樣、文化內涵豐富的地方劇種,不可能形成於一個不足百戶的邊遠村莊,而應該是圍繞膠州海運文化應運而生。從其曲牌、行當等藝術因素分析,膠州秧歌的形成是經歷了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它與南宋以來的雜劇、曲牌演唱有關,筆者根據膠州秧歌的曲牌、角色、表演形式以及流傳地域文化特徵等因素推斷,膠州秧歌與元雜劇有著密切的關系,其起源的時間至少應在宋末元初。
膠州秧歌劇與雜劇有關的一個重要證據是膠州秧歌劇的表演形式。膠州大秧歌是廣場(街頭)四方連續的可視性表演形式,演員表演面對的是叫周觀眾。據考證,這種表演形式來自於早期的戲劇。顧學頡著《元明雜劇》:「近年在晉、陝、豫交界地區發現的宋遼金元時代的戲台遺址,不下十來處之多。其中最早的名為『舞亭』,是個建築在露台上而的亭子,可供四面觀眾觀看。」這說明中國戲劇的前身,是從民間廣場表演藝術發展而成的。膠州秧歌劇一直保留了廣場藝術(街頭)形式至解放初,後被文藝工作者在不斷借鑒其表演藝術形式的同時,把具有完整內容性的表演部分刪去戲劇部分,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就這樣被人們遺忘了,但惟一能夠窺見其古老形式的是演出前打場子的舞蹈部分。

(僅供參考)

G. 民族舞微山湖舞蹈有動作分解嗎

有的,你可以在愛奇藝裡面搜索微山湖舞蹈分解,或者直接在網路網頁界面搜索微山湖舞蹈就會出來相應的教程的,祝您學的愉快,
微山信息港

H. 膠州秧歌的舞蹈技巧

膠州秧歌又稱"地秧歌"、「跑秧歌」;民間稱「扭斷腰」、"三道彎",是山東省三大秧歌之一。膠內州秧歌有230多年容的歷史,清代膠州包煙屯趙姓、馬姓兩家於1764年逃荒關東,沿途乞討賣唱,逐漸形成一種邊舞邊唱的形式。返回故鄉後,經多年相傳,不斷改進,到1863年便基本成型,舞蹈、唱腔、伴奏均有一定程式。演員10人分為鼓子、棒槌、翠花、扇女等5個行當,表演程式有十字梅、大擺隊、正挖心、反挖心、兩扇門等,伴奏樂器除嗩吶外,還有大鑼、堂鼓、鐃鈸、小鑔、手鑼等,唱腔曲牌有30餘個。1860年後,又在膠州秧歌的基礎上,創立了秧歌小戲,有35個劇本。1957年,膠州秧歌進京演出,博得好評。嗣後,全國150個文藝團體先後來膠州市學習膠州秧歌,北京民族舞蹈學院還將膠州秧歌列為必修課程。1991年的"中國首屆秧歌大賽"中,膠州秧歌獲優秀獎。我覺得..不好學.我就是學民族舞的..跳不好真的好難看哦.

I. 膠州秧歌獨舞有哪些

膠州秧歌獨舞有六個行當,是膏葯客,翠花、扇女、小嫚、棒槌、鼓子。而兩種表現回形式則是小調秧歌和小答戲秧歌。小調秧歌是膠州秧歌的舞蹈部分;

常用隊形有「十字梅」、「四門斗」、「兩扇門」、「正反挖心」、「大擺隊」、「繩子頭」等。主要舞蹈動作有「翠花扭三步」、「撇扇」、「小嫚正反三步扭」、「棒花」、「丑鼓八態」等。音樂有「打擊樂」、「嗩吶牌子」、「民歌小調」組成。

小戲秧歌原有劇本《裂裹腳》、《拉磨》、《送閨女》、《打灶》等72出,皆為口頭創作,大部分年久失傳,現能回憶起的僅有30餘出,2012年已整理出10餘出。

(9)膠州秧歌舞蹈微山湖教學示範擴展閱讀:

膠州秧歌從藝術形式和類別上看,是一種戲劇,不是單純的舞蹈和歌唱,它有劇本,有道具,有曲牌,演員有行當,是一種形式活潑的歌舞劇。

這樣一個形式多樣、文化內涵豐富的地方劇種,不可能形成於一個不足百戶的邊遠村莊,而應該是圍繞膠州海運文化應運而生。

從其曲牌、行當等藝術因素分析,膠州秧歌的形成是經歷了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它與南宋以來的雜劇、曲牌演唱有關,筆者根據膠州秧歌的曲牌、角色、表演形式以及流傳地域文化特徵等因素推斷,膠州秧歌與元雜劇有著密切的關系。

閱讀全文

與膠州秧歌舞蹈微山湖教學示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