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幾篇關於教育教學專著的讀書心得
讀《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寒假裡我拜讀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篇》,受益匪淺,本書匯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創造的教育 」、「創造的兒童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倡導的「生活即教育」、「教學合一」以及「創造的教育」的獨特教育思想,對於我們的教育事業具有許多現實意義。
陶行知先生的創造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六大解放,即頭腦解放、手腳解放、身體解放、感官解放、時間解放、語言解放;二是「勞力的基礎上勞心」 ;三是「學做合一」 ;四是「實驗即創造」 ,創造的本質是活鮮鮮的生命,是活生生的願望,是在於火一樣的熱情,是在於探究的興趣,創造來源於生活的活力、來源於生命的本身。
在 「創造的教育」一文中寫到魯濱孫漂流到荒島上去,白天到海邊用手去捧水喝,到黑夜沒水喝,他想出了用軟土製成的瓶子,再用火燒成,可以裝水,這是由行動而發生思想,由思想產生了新價值。當今的學校教育,真正意義上的創新不很多,教師的教法不新,學生學法不新。因此,現在的教育需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創造力,需要充分的營養,適宜的土壤,良好的環境,還需要建立良好的習慣,需要因材施教。我們也要像利波老闆那樣寬容法拉第,讓法拉第在電學上取得輝煌的功績。
在讀到「創造兒童的教育」,首先要為兒童爭取時間解放,現今有許多學校還是靠犧牲兒童的時間為代價來換取所謂的「成績」,這就使兒童失去了學習人生的機會,養成無意創造的傾向,到成人時,即使有時間,也不知道怎樣下手去發揮他的創造力了。創造兒童的教育,還在於解放兒童的頭腦,讓他們從頭腦里解放出來的創造力,才能創造出輝煌的成就。
教育創新並非標新立異,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的能力,如果說教學內容已經體現了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採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的話,就無所謂能力的培養了。因此,新時代的教學就是創新的教學,創新的學習。陶行知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於教,不在於教學,而在於教學生學。教師不應把現成的解決問題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應該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動腦,經過不斷反復推敲,以求得最佳效果,也要注意不能讓學生像「無頭的蒼蠅」似的盲目亂撞,教師應精心的設計好一系列程序,指導學生用最短的時間來解決問題,並能推而廣之,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由此我們體會到陶行知先生的「創造教育」 的真諦。
我們想要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關鍵要有適宜的氣候、一定的土壤、而這些條件要靠我們全體教育工作者去力行。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引導學生手腦並用,學會過硬的技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使每一位學生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有用人才。在實際教學中,我將從書上學到的做起,從自己的本職工作做起,認真對待每一名學生,認真上好每一堂課,以真正的創新理念去開拓自己的新天地。
『貳』 幫我寫一篇關於讀教育學類的書籍的讀書心得,1000字左右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書到用時方恨少。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少年不知勤學苦,老來方悔讀書遲。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讀書就應像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一樣
書是逆境中的慰藉。
書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禪堂。
世界上最壯麗的宮殿是藏書最多的圖書館。
年輕時讀書就像迎著朝陽走路。
最淡的墨水也勝過最強的記憶。
精神能補物質的不足。
在學習中取得知識,在戰斗中取得勇敢。
勤動筆墨勤看書。
知識好像砂石下的泉水,掘得越深,泉水越清。
如果知識不是每天在增加,就會不斷地減少。
語言是心靈和文化教養的反映。
高尚的語言包含著真誠的動機。
勤學和知識是一對最美的情人。
學到很多東西的決竅,就是一下子不要學很多的東西。
一個人的度量是一種精神力量,是一股強大的文明力量。
書都讀得來的人,還怕有什麼做不來的。
成功的科學家往往是興趣廣泛的人,他們的獨創精神來自他們的博學。
作者不一定能寫到老,但是他一定應該學到老。
再高深的學問也是從字母學起的。
寫十卷書要比實際行動打下基礎容易得多。
讀書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養心。
知識上的富有可以享受心靈上的滿足。
不斷認識自己的無知是人類獲得智慧的表現。
學習不但意味著接受新知識,同時還要修正錯誤乃至對錯誤的認識。
不信書不能提高境界,光信書不如無書。
掉進知識情網中的人,時時品嘗著知識的甜蜜。
穿著飲食可以因陋就簡,而搞學問是不能因陋就簡的。
努力耕耘,少問收獲。
●讀過一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
臧克家
●能夠攝取必要營養的人要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樣地,真正的學者往往不是讀了很多書的人,而是讀了有用的書的人。
亞里斯提卜
●僅次於選擇益友,就是選擇好書。
考爾德
●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比不閱讀還要壞。我們必須會這樣一種本領,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所需要的讀物。
別林斯基
●不好的書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樣,可能會把你戕害。
菲爾丁
●一個愛書的人,他必定不致缺少一個忠實的朋友,一個良好的老師,一個可愛的伴侶,一個優婉的安慰者。
--伊薩克·巴羅
●書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靈,它幫助我從腐臭的泥潭中脫身出來,如果沒有它們,我就會溺死在那裡面,會被愚笨和鄙陋的東西嗆住。
--《高爾基論青年》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顏真卿
●性痴,則其志凝:故書痴者文必工,藝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無成者,皆自謂不痴者也。
--蒲松齡:《阿寶》
●攀登科學文化的高峰,就要沖破不利條件限制,利用生活所提供的有利條件,並去創造新的條件。
高士其
●青年同志們必須記住,想要連跑帶跳地把過去的一切文化遺產得著,那是辦不到的。這需要有堅定的頑強性和艱苦的勞動。要知道,在這條路上克服困難,這件事本身就是非常好的興奮劑。
--《奧斯特洛夫斯基》
●勤勉而頑強地鑽研,永遠可以使你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舒曼論音樂與音樂家》
●學問對人們要求最大的緊張和最大的熱情。
巴甫洛夫
●……科學是到處為家的,棗不過任何不播種的地方,它是不會使其豐收的。
--赫爾岑:《科學中華而不實的作風》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杜甫:《杜工部集》
●我們自動的讀書,即嗜好的讀書,請教別人是大抵無用,只好先行泛覽,然後決擇而入於自己所愛的較專的一門或幾門;但專讀書也有弊病,所以必須和現實社會接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
--魯迅:《讀書雜談》
●愛看書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書,即課外書……譬如學理科的,偏看看文學書,學文學的,偏看看科學書,看看別人在那裡研究的,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這樣子,對於別人,別事,可以更深的了解。
--《魯迅全集》
●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點。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魯迅:《致顏黎民》
●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萬事指導我。你若想問真名姓,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時、何地、何去、何如,好象弟弟與哥哥。還有一個西洋派,姓名顛倒叫幾何。若向八賢常請教,雖是笨人不會錯。
--陶行知:《八位顧問》
●積累知識,也應該有農民積肥的勁頭,撿的范圍要寬,不要限制太多,……牛糞、人糞、羊糞都一概撿回來,讓它們統統變成有用的肥料,滋養作物的生長。
鄧拓
●有些書可供一嘗,有些書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幾部書則應當咀嚼消化;這就是說,有些書只要讀讀他們的一部分就夠了,有些書可以全讀,但是不必過於細心地讀;還有不多的幾部書則應當全讀,勤讀,而且用心地讀。
--《培根論說文集》
●不要把許多雜亂的詞句塞在腦子里,而是要啟發了解事物的能力,使得從這種能力之中流瀉出來---像從活的泉眼流出一樣---一條溪澗(知識)來。
--誇美紐斯:《大教學論》
●應該隨時學習,學習一切;應該集中全力,以求知道得更多,知道一切。
--高爾基:《文學書簡》
●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所欲求者爾。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蘇軾:《東坡文集事略》
●看文字須大段精彩看,聳起精神,豎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劍在後一般。就一段中須要透,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方始是。不可按冊子便在,掩了冊子便忘。
--朱熹:《朱子語類大全》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看不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朱熹:《訓學齋規》
●學貴精不貴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卻到地也。
--戴震:《戴東原先生年譜》
●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
鄭板橋
●無所不能的人實在一無所能,無所不專的專家實在是一無所專……
--《韜奮文集》
●加緊學習,抓住中心,寧精勿雜,寧專勿多。
--《周恩來選集》
●讀書也像開礦一樣,「沙裡淘金」。
趙樹理
●我閱讀關於我所不懂的題目之書籍時,所用的方法,是先求得該題目的膚表的見解,先瀏覽許多頁和好多章,然後才從頭重新讀起,以求獲得精密的智識。我對該書的終末,就懂得它的起音。這是我所能介紹給你唯一正解的方法。
--狄慈根:《辯證法的邏輯》
●重要的不是知識的數量,而是知識的質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卻不知道最有用的東西。
托爾斯泰
●在所閱讀的書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處的東西,把其它一切統統拋掉,就是拋掉使頭腦負擔過重和會把自己誘離要點的一切。
愛因斯坦
●久物之味,久則可厭;讀書之味,愈久愈深。
程頤
●書猶葯也,善讀之可以醫愚。
劉向
●我愛書。我常常站在書架前,這時我覺得我面前展開一個廣闊的世界,一個浩瀚的海洋,一個蒼茫的宇宙。
劉白羽
●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莎士比亞
●書籍是全人類的營養品。
莎士比亞
●書籍---當代真正的大學。
托馬斯·卡萊爾
●各種蠢事,在每天讀書的影響下,彷彿在火上一樣,漸漸溶化。
雨果
●書,這是這一代對另一代人精神上的遺言,這是將死的老人對剛剛開始生活的青年人的忠告,這是准備去休息的哨兵向前來代替他的崗位的哨兵的命令。
--《赫爾岑論文學》
●不去讀書就沒有真正的教養,同時也不可能有什麼鑒別力。
--《赫爾岑論文學》
●好的書籍是最貴重的珍寶。
別林斯基
●書是我們時代的生命。
別林斯基
●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
托爾斯泰
●書籍是青年人不可分離的生命伴侶和導師。
高爾基
●熱愛書吧---這是知識的源泉! 只有知識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夠使我們在精神上成為堅強、忠誠和有理智的人,成為能夠真正愛人類、尊重人類勞動、衷心地欣賞人類那不間斷的偉大勞動所產生的美好果實的人。
--《高爾基論青年》
●讀書愈多,精神就愈健壯而勇敢。
高爾基
●要熱愛書,它會使你的生活輕松;它會友愛地來幫助你了解復雜的思想、情感和事件;它會教導你尊重別人和你自己;它以熱愛世界、熱愛人類的情感來鼓舞智慧和心靈。
--《高爾基論青年》
●生活在我們這個世界裡,不讀書就完全不可能了解人。
高爾基
●書和人一樣,也是有生命的一種現象,它也是活的、會說話的東西。
--高爾基:《論文學》
●讀書,這個我們習以為常的平凡過程,實際上是人的心靈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偉大智慧相結合的過程……
--《高爾基論青年》
●每一本書是一級小階梯,我每爬一級,就更脫離畜牲而上升到人類,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觀念,更熱愛這本書。
--《高爾基論青年》
●對於有文化的人,讀書是高尚的享受。我重視讀書,它是我的一種寶貴的習慣。
高爾基
●讀書在於造成完全的人格。
培根
●閱讀使人充實,會談使人敏捷,寫作與筆記使人精確。……史鑒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
--《培根論說文集》
●圖書館使我得以有恆地研習而增進我的知識,每天我停留在裡面一兩個鍾頭,用這個辦法相當的補足了我失掉的高深教育。
--《富蘭克林自傳》
●和書籍生活在一起,永遠不會嘆氣。
羅曼·羅蘭
●光陰給我們經驗,讀書給我們知識。
--奧斯特洛夫斯基
●一本新書像一艘船,帶領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馳向無限廣闊的生活的海洋。
『叄』 陶行知教育理論讀後感
[陶行知教育理論讀後感]陶行知教育理論讀後感我認真學習了陶行知的"創造教育"理論,認識到:陶行知的創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體系的主旨,陶行知教育理論讀後感。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可以從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中汲取豐富的養料,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服務。我認識到:實施愛的教育,保護和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是為創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礎;實施生活教育,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是為學生打開創新思維的源泉;尊重學生主體,指導學生學會學習,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學習操練;實行"六大解放",煥發學生活力,是培養創新能力的操作要求。一、實施愛的教育,保護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愛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則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愛滿天下"更把愛的教育發揚光大。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說:"小孩子的體力與心理都需要適當的營養。有了適當的營養,才能發生高度的創造力。"人在中學階段其心理的基本需要中,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師愛(以及家長的愛)猶如心理發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學生的心靈發展。師愛能營造出和諧、溫馨、親切的師生關系。在這種師生關系中,學生不僅樂學,而且個性會得到充分發展,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這是創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礎。在這樣的認識下,我在教學上,把愛生放在了首位。不僅學習陶行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獻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愛滿天下"的高尚情懷,發揚"因為差,更要抓""因為差,更要愛"的敬業精神,讀後感《陶行知教育理論讀後感》。教師對後進生應有要有一顆愛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應擎在手上,高高舉起,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時時感覺到。老師對後進生更要傾注真誠的愛心,使學生感到老師的親切、集體的溫暖,從而樹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我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禁絕粗話俗話,推行愛心用語,保護學生的心靈不受傷害,多給學生關照和溫暖。對學習好的學生熱心引導,對學習差的學生及調皮的學生也是從愛開始,進行指導幫助,不歧視、不訓斥、不諷刺挖苦。學生們感受到老師的愛,有了良好的情緒,學習的積極性也就提高了。在愛的教育中,培養學生愛的情感,用愛的情感幫助學生塑造人格。如開展"我與父母通信"活動,使學生們感受父母的愛,從而培養學生愛父母、愛他人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礎,善良的心和愛他人、愛祖國的情操也是創新智慧的心理基礎。二、實施生活教育,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傳統教育的致命弱點是只教人讀書。陶行知批評舊教育是"教死書、死教書、教書死",是摧殘人才。過去的教育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更是強化了"三中心"(即教師中心、課堂中心、書本中心),教師用灌輸的方法,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教科書上的知識,使學生遠離社會生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是全新的教育思想,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的變化。教育是為了生活,離開了生活的改進,教育就失去了意義。這就要求教育要從課堂和書本走出來,去關注社會生活,即關注生活重於關注書本。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不僅使書本知識變活,而且使師生開闊視野,從社會生活中吸取綜合的多方面的知識,從而獲得思想和精神力量。基於這樣的認識,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學都要和社會生活結合起來,在課堂教學中,書本知識要聯系社會實際,引導學生關心家鄉的建設、國家的發展、科學技術的成就和豐富多彩的社會文化生活。這樣,不僅使學生開闊了眼界,書本上的知識活了起來,而且引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在課外,指導學生開展各種活動,如學生自編、自導、自演文藝節目,歌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學生們自編小報,自己寫稿,自己設計版面,幼稚的作品中體現著學生們豐富的想像和創造。每組織一次活動,都有明確的目的、具體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盡可能好的實效。MSN()〔陶行知教育理論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肆』 請找一篇教育理論讀後感
讓對杜威教育思想的研究進一步走向深入 ──《現代教育的探索──杜威與實用主義教育思想》書評 二十世紀50年代後期,當杜威的教育思想隨著蘇聯人造地球衛星的上天而受到猛烈的攻擊時,美國曾有頭腦冷靜的學者富有遠見地指出:對杜威的批評為時尚早,我們至少應當再給杜威50年的聲譽。從杜威去世至今,50年過去了,顯然,美國學者這一睿智的判斷已經展現了它的預言性,只不過現在看來,我們應當給予杜威教育思想的聲譽恐怕遠遠不止50年。 杜威思想的明顯復興開始於20世紀70年代,首先產生於哲學界,它是在分析哲學走向末路,實用主義思潮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發生的,一大批要求弘揚實用主義哲學的思想家紛紛出場,粉墨登台,盡管他們中的一些人不欣賞或不承認「新實用主義」這一稱謂,但作為局外者,人們一般相信,這是美國"新實用主義"的重新崛起。在努力復興實用主義的進程中,作為傳統實用主義哲學代言人之一的杜威,自然受到了人們的高度重視,他的思想和言論開始不斷地為人們所引用。可以說,杜威的實用主義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分析哲學只關注邏輯和語言問題而給哲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帶來的巨大「真空」,正因如此,美國新實用主義主要代表人物R.羅蒂在解釋杜威哲學視界的現代意義時,曾明確而形象地提出,每當分析哲學走入死胡同時,人們都會發現,杜威正等在那裡。 杜威思想受到人們重新重視的重要標志之一,就是近些年來國外有關杜威著作的整理、出版以及研究杜威的文章和著作明顯增多。有統計數據顯示,從1970年到1995年之間,北美學術界「關於杜威的著作和文章」多達2200多篇(部),平均每年近90篇(部)。同時,有關杜威研究的文章質量和范圍也在不斷地提高和擴大。美國南伊利諾斯大學「杜威研究中心」經過長期的准備工作,於1991年出版了《杜威全集》,共37卷本,1996年還發行了《杜威全集》的光碟版,這項浩大的工程為人們重新深研究和挖掘杜威豐富的思想內涵提供了更為充足的第一手資料,為將對杜威思想的研究推到了一個更高的平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在當代歐美處於一種復雜的境地,一方面,20世紀80年代以來,歐美國家聯邦或中央政府對教育直接干預的力度大大加強,而目前有政府背景的主流的教育改革是以「提高教育質量」為宗旨的。這類改革在本質上更為接近西方教育思想流派中的「新保守主義」,而不是「進步主義」。當然,它還打上了現時代的特點--經濟領域的「新自由主義」的烙印(其代表人物也被稱為「新右派」)。在這個意義上,杜威的教育思想並沒有成為80年代以來歐美教育改革的理論基礎,沒有受到主流教育改革力量的青睞,或者從另一個角度看,可以認為,杜威的教育思想經過20世紀前半期的宣傳、推廣,已經滲透到了美國教育制度和實踐中去了,成為許多美國教育工作者日常教學工作的一部分,是他們賴以進行教學和管理工作的公開的或潛在的指導原則。當我們在進行中美教育的比較中,這一點也許看得更為清楚,中美教育之間存在巨大差異,這是人們公認的,如,美國學生的動手能力強,創造性思維較為突出,中國學生的基礎知識牢固,考試中屢屢能獲得好成績等等。追究形成這種差別的根源,從美國方面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進步主義教育帶來的,與杜威的教育思想不無關聯。經過半個世紀的努力,隨著進步教育思想在美國基礎教育中的滲透和沉澱,杜威的教育思想已經成為美國教育制度和實踐的一部分了,已不需要再以「運動」或「思潮」的方式表現出來,這就為什麼杜威的教育思想在美國的基礎教育領域並沒有受到人們太大的關注、形成與哲學領域巨大反差的重要原因。 但另一方面,杜威的教育思想在教育領域又的的確確被復活了,只不過它不是在基礎教育領域,而是在與基礎教育領域有著重要關聯的教師教育領域。在當代歐美風起雲涌的教師教育的改革浪潮中,行動研究、反思性教學已成為愈演愈烈、勢不可擋的趨勢,已經成為國際教師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杜威強調的真正的學習應當是從「做中學」、從「經驗中學」,尤其從「反省經驗」中學的觀點,正從美國20世紀上半期對學生的要求,轉變到20世紀70年代以來對教師的要求方面來。行動研究、反思性教學運動的思想基礎是可以從杜威教育思想中找到它的根源的,這也是在行動研究、反思性教學的運動和思想研究中,我們每每會回到杜威思想上去的重要原因。 另外,當前美英等國具有保守主義傾向的教育改革的巨大壓力,也引起了一些教育組織和個人的抵抗和反彈,各種抵制或要求修正當前改革的勢力開始出現,恢復進步教育所倡導的"兒童中心"的聲音也時有耳聞,如1999年,英國就有學者出版了《新進步教育》一書,提出,不僅要恢復進步教育的主張,而且還應當將進步教育建立在新的理論基礎--建構主義的基礎之上;有的學者在教育哲學的層面上探討杜威思想的方法論問題,發表了《教育哲學的自然化──後分析時代的杜威》(1998年)的研究專著,探討後現代社會條件下杜威教育思想的價值和意義。 就在杜威的思想在國外受到人們的重新關注並在教育領域中表現出較為復雜的局面的時刻,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研究所單中惠教授的《現代教育的探索──杜威與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問世了。該書由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正式出版,共46萬余字,是全國教育科學"九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的研究成果。筆者是在2002年9月下旬昆明召開的教育史年會上首次看見這部書的,此次年會,正值杜威逝世50周年,外國教育史組研討的話題就是有關杜威。單教授的這本大部頭著述,不僅代表了他個人,而且也代表了我國外國教育史學界及廣大教育工作者對杜威大師的緬懷和紀念。 閱讀了單中惠教授的《現代教育的探索──杜威與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筆者感到有三個方面的特點是值得一書的: 1.該書是我國教育界迄今為止最為系統和全面地研究杜威教育思想的專著 杜威是20世紀屈指可數的教育理論和思想大師,自1949以來,我國也不乏對杜威教育思想的研究。80年代初,自我國外國教育史領域的泰斗之一──趙祥麟先生發表著名的《重新評價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論文之後,對杜威教育思想的研究更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除大量的論文外,也出現了不少的譯著和專著。在有關杜威的專著中,《現代教育的探索──杜威與實用主義教育思想》一書無疑是研究杜威教育思想最為系統和最為完整的一部。該書共分6章,分別討論了「杜威的大學時代和教授生涯」、「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形成」、「傳統教育與杜威」、「進步教育與杜威」、「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體系」、「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與世界教育」6個專題,所涉及的內容幾乎包括了杜威教育思想的每一方面:實用主義哲學、機能主義心理學、教育目的論、課程論、方法論、道德教育、職業教育、兒童觀、教師觀、實驗學校、杜威與傳統教育和進步教育的關系、杜威教育思想對各國的影響等等,對杜威教育思想進行如此廣泛的探索,並將探索的成果以專著的形式系統地表述出來,該書應是國內的第一本。 2.充足的資料收集和娓娓的論證過程反映了作者精湛的研究功力 運用了大量的文獻資料來表述和支撐作者的觀點也是該書的一個重要特色。從書中的內容可以看出,作者對杜威教育思想的研究方面是進行過長期的積累,厚積而薄發的。作者曾先後在1982-1983年、1992-1993年、1997-1998年間,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到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英國赫爾大學教育學院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對有關杜威教育思想和實踐方面的資料進行過專門的收集。大量的文獻資料為作者的論證和闡釋工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書後的中外文人名對照和頁碼標注,為讀者的檢索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在當前學術研究急功近利、「學術快餐」極為盛行的背景下,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方法顯得尤為的可貴。 3.軼事化的表述體現了後現代式的寫作風格 該書對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探索,在表述上並不像一些理論專著那樣抽象晦澀,而是將很多問題以"敘事"的方式表述出來,盡管這種「敘事」並不是對一個個個案的完整描述,但它的確是在有關「具體」的敘說中表達作者自己的理論構思的,這多少具有些後現代的風格。當我們注意到象美國著名的分析教育哲學後期代表人物--索爾蒂斯這樣注重並擅長理論分析的教育學者,也在近年來的理論專著中有意識地增加了「案例」的敘述,我們就不難感覺到其間所體現的教育理論發展的某種共同趨勢。在當今出現的"實踐"優先的認識論背景下,這或許是教育理論的一種必然選擇。 作為國內目前研究杜威教育思想最為系統、資料運用最為豐富的專著,單中惠教授的《現代教育的探索──杜威與實用主義教育思想》一書無疑為我國學術界對杜威教育思想的進一步探索搭建了更高的研究平台,這對我國教育理論的構建和教育改革的推進都是大有裨益的,尤其是在我國當今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杜威教育思想對我們的啟發和借鑒意義也許比西方目前流行的新保守主義思潮更大,更適合我們中國教育的改革需要。我們期待著在單教授的《現代教育的探索──杜威與實用主義教育思想》一書的基礎上,有更多的有關杜威教育思想的精品論著出現,不僅研究二十世紀上半期的杜威,而且,能夠把杜威的教育思想放到近些年來深刻變化了的社會和歷史條件下進行考察,將杜威的教育思想與當前教育理論的構建和改革實踐結合起來,將對杜威教育思想的研究進一步推向深入。
『伍』 『語文教育類書籍』的讀後感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2010-02-05 10:44:27)
標簽:雜談
早在之前的讀書交流會上就聽李蓓蓓老師說起過《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了。說它是一本實用性很強的教育類書籍,事例感同身受,道理通俗易懂,毫無說教之詞,非常容易讓人接受。它不像其他教育類的書籍,讀的時候感覺道理很對,可是一旦放下書,卻完全不知從何做起;又或是通篇都是在教家長如何「訓練」孩子;或炫耀自己孩子的成功,讓人看了只會產生自卑感和距離感。這本書真正在教父母如何「教育」孩子。作為一名承擔著教育29個天真爛漫孩子的年青教師,我怎能錯過這本書?於是我從網上下載了這本書,認真研讀起來。
讀完《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我看到了一位優秀的母親在教育女兒時的濃濃溫情和細膩呵護,看到了什麼是真正的潤物細無聲。她在對女兒的教育中真正貫徹了素質教育,她的女兒不僅成績好,能力強,而且在個性品格上也有著超越年齡的豁達成熟。而作為母親只是單純地希望這樣的個性和品格能幫助女兒在未來的人生中不吃大虧。
這本書的作者尹建莉女士在書中提出了很多讓人耳目一新的教育原則:如在「不管是最好的管」一文中提出:要尊重兒童,對孩子管制、指導或干涉太多,孩子的許多正常生長秩序被打亂了,孩子就會變得無所適從。在「像牛頓一樣」一文中提出家長要從內心認識到兒童成長需要「試誤」。孩子從生活中汲取的經驗與教訓,比你口頭講一百遍的道理都印象深刻」;在很多家長陪孩子寫作業問題上提出:「不陪才能養成好習慣」,用自己的經驗告訴大家,陪孩子寫作業常常造成孩子的依賴心理,結果適得其反;在我們懲罰不認真的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她給出了「懲罰你,不讓你寫作業」的新理念……很多人們已經習以為常的觀念,經過尹建莉女士的對比分析,我們才發現原來我們很多時候都做錯了。
又比如在「古詩滋養的孩子」一篇,我就很有共鳴感。在教古詩《畫》和《草》的時候,我極力想把古詩的平仄、韻律、對仗、工整之美解釋給孩子們聽,甚至一字一字地解釋詩句,可是效果卻南轅北轍。於是,我改變方式,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詩詞的韻律感,我只講解詩中的重點字詞和整首詩的整體意境。這樣,學生對於詩詞容易理解多了。那尹建莉女士對於古詩又是如何說如何做的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在孩子兩三歲前,讀詩不用解釋,只要把讀詩當作唱歌,體會其中的韻律感就行。到孩子四五歲,懂些事情時,再加進「講解」。但這講解一定要簡單,簡要地說一下這首詩的意思,同時把影響到理解的一些詞解釋一下就行了。
比如我在教圓圓背誦「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時,由於詩本身明白如話,只解釋一下什麼是「曲項」就可以了。少解釋不等於不「解讀」。我和圓圓對一些非常美的句子經常會反復品味,比如看到「青楓江上秋帆遠,白帝城邊古木疏」,會關注它的對仗工整,體會每個用字的精緻;看到「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就想像那樣一種生活場景是多麼朴實有趣。這就是讀詩的享受。但對於每一首詩,我和圓圓更多地是把時間花在一次次的讀和一次次的背誦上。
我們從學習中體會到,大量的朗讀和背誦仍然是學習古詩詞最經典的方法,這是我國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這個方法最簡單也最有效。「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前人對這一點已總結得很精闢了。
「少講多讀」並沒有影響圓圓對詩歌的理解,我經常發現自己以為簡要的解釋,有時也是多餘。記得圓圓5歲時第一次讀到「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時,她覺得李白好瀟灑,覺得這首詩特別好玩。我們剛剛讀完,她就對這首詩進行了「改編」——把「李白」改成「圓圓」,把「長安」改成「煙台」,把「臣」改成「俺」——逗得我一家三口都哈哈大笑起來。無須解釋一個字,我知道她已經理解這首詩了。
我覺得這本書其實很專業,它表面看來都是寫日常的零碎事,其實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不正是這些事嗎?但作者總能從這些小事中看到深刻的教育問題,並且一層層地分析,一點點引著你走向問題的核心,讓你真正明白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我非常贊成尹女士的這個觀點——「好的教育是沒有痕跡的教育」。希望我能用這種不留痕跡的教育給孩子們一個更舒適、更自由的成長環境。
『陸』 教育教學書籍讀後感
[教育教學書籍讀後感]教育教學書籍讀後感韓村小學閆惠俊為了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提高業務程度,利用假期時間,我按照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三個專業發展方面的方針:施用更加有效的教學標准樣式,提高講堂的有效性,教育教學書籍讀後感。在講堂上為學生留出思考的時間。熱愛、欣賞每個學生,多加察看學生,從中發明孩子的智能結構特點,舉行適當、有針對性的指導和訓練。在這三個方針的指導下,我有選擇的讀了些相關書籍--《有效教學標准樣式》、《給教師的建議》和《教育的奇跡》,讀過這些著作後面,使我受益非淺,現簡單說說我讀這些書的感受。讀了《有效教學方法》一書,書中有關促成有效教學的幾種要害舉動讓我深有感觸,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1、清晰授課:能使要點易於理解;清晰地解釋概念,使學生能按邏輯的順序逐步理解;口齒清楚不暗昧。在看清晰授課這部分內容前,我想當然的認為這絕駁詰事,應該容易做到。看過書之後才清楚要做到清晰授課自己還有很大差距。一方面,由於對教材的認識程度還存在欠缺,那麼在授課的歷程中重點和難點並不突出,對此講解的還不敷充實,而且對於教學中所採用的教學手段過於單調,沒有很好地運用比如舉例、圖解、示範等方法;另一方面,沒有很好地去相識學生的常識程度和理解能力,這樣使得所提出的問題缺乏足夠的針對性。無論是講堂提出問題照舊紀律性的檢查功課在弄清學生是否掌握了與任務相關的先前常識方面做的都不敷好2、多樣化教學:豐富教學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提出問題問題。老師要掌握提出問題的藝術,能夠區別出問題的類型。包括講堂里老師安排的活動和提供的材料等力圖多樣化。3、任務導向。有研究表明,老師用於教授待定課題的時間越多,學生的學習機會就越多。要是講堂上師生的互動集中於思維內容,使學生獲得學習機會,那麼這個講堂上的學生的成功率可能更高。我覺得以任務為導向的教師的引導效用主要表此刻起頭上課時,教師三言兩語,簡潔而准確地展現教學方針,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看書,是獨立圍繞思考題看書,找謎底,照舊邊看書,邊討論,邊解疑等等。四、引導學生投入學習歷程。5、確保學生成功率。學生學習的成功率,是指學生理解和准確完成操練的比值。讀過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書中的第11條"思考新教材是上課的一個階段"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條實際是說在講堂上要給學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時間,讓學生思考,學生才能把常識理解透,掌握好,讀後感《教育教學書籍讀後感》。蘇霍姆林斯基說了每一位教師都到過的現象:昨天上課時,大家都很好地理解了所學的規則(定義、定理、公式),回答得也很好,還舉出了例子;可是今天上課時,你瞧,班上大半的學生對學過的東西就有些模糊了,個體的竟把教材全忘了。還發明,許多學生在完成家庭功課時碰到了很大的困難。而在昨天上課時,並沒有察覺到這些困難呀。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懂得還不等於已知,理解還不等於常識。為了取得牢固的常識,還必須舉行思考。如何舉行思考呢?就是學生對所感知的東西要想一想,檢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確,並且嘗試把所獲得的常識運用於實踐。留出時間讓學生思考什麼呢?這里指的是要思考教材中的一些"點",這些點實質是常識的重點、難點、要害點,常識的因果關系,新舊常識的聯系等。這里是說不管教材是如何的純理論性材料,都要布置一些實際功課。我對"實際功課"的理解是實踐性的功課,操作性的功課,常識運用的功課。讓學生在實踐中、操作中、運用中思考常識,掌握常識。這條建議就是說要在講堂上給學生留出一定的"空白",學生可以用這些空白來思考自己不睬解的常識。這樣看來一堂塞得滿滿的課,也許不是好課。要張弛有度。還有讀到《給教師的建議》的29條"如何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對我深有啟發。把控住學生的注意力,是提升講堂教學質量,引發學生積極思維,調動內部誘因的最精細的工作之一。要使學生學起來有趣,必須調動頭腦中的經驗常識,新舊結合,才更利於"新芽的營養生長和機體內養分的充實供給"。對於初次接觸的新知,該放開孩子手腳,推薦給他們相關的書籍,教給有效的方法,引導他們先去自主相識,獲取有關的"經驗常識",在學習新知時,再將儲存的意識加以調動出來,再次感知,理解,針對事實現象舉行更新和思考,做到注意力集中,從而輕松學習。在第四節中蘇霍姆林斯基就講過:只有當隨心注意、隨心識記與不隨心注意、不隨心識記結合起來時,才能點燃學生意識中的"思維引火線"。要控制學生的注意力,最主要的照舊要教會學生學習,讓他們憑借自己已有的常識去獲取常識,使學習成為一種思考活動,這樣在聽課時才能攏聚他們的注意力,有一種真正的情感體驗,從而主動摸索常識,提高講堂效率。而《教育的奇跡》這本書主要講了教育的驚人效用,一些當代的人物曾經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問題孩子"、"殘疾孩子"等,但是,他們後來卻成功了:牛頓--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愛迪生--不受老師歡迎的"不明事理的人"、達爾文--愛"說謊"的"討厭鬼"、愛因斯坦--連續測驗不及格的"愚笨兒",這些欠好的"頭銜"根本沒有影響他們成才。這是為什麼?顯然,是教育在起效用。這讓我從中悟到對每個學生都要充滿愛,欣賞他們身上的發光點,以此激勵他們。對教師來說,沒有什麼比愛心更重要的。教育家夏丏尊說: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猶如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著名認知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認為,每個人都有其特殊的智能綜合形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如語言的、邏輯的、算術的、空間的、音樂的、身體的和內省的。每個人都有其差別的學習風格,有些人對視物感覺反應極敏銳有些人對語言比較敏感,有些人則敏於觸覺。由此可見,每個孩子都有著自己的強項和弱項,他們都會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賦,因此,多加察看孩子,從中發明孩子的智能結構特點,舉行適當、有針對性的指導和訓練,使每個孩子的天賦潛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每個孩子都有發光點,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樂的目光,欣賞每個孩子,多給孩子一些寬容,讓他們在老師愛的目光中充滿自信,健康地成長;或許咱們真誠的愛會創造教育的奇跡呢!()〔教育教學書籍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柒』 教育教學書籍讀後感 往哪裡投稿
可以找些老師訂閱的雜志,應該有的。寫的特別棒可以投《中國教育報》讀書欄目。讀寫是一家,多讀書多思考,並記錄下來,是個很好的習慣,可以先記在自己博客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