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課堂教學過程中的特色貫穿

課堂教學過程中的特色貫穿

發布時間:2021-02-14 04:01:02

1. 學習過遷移的理念,在教育實踐中怎樣貫穿與使用

首先,從德育方面來深入剖析我自己的教育理念,分析問題的原因並用改進後的教育理念回歸到自身的教學實踐中。
(一)對德育存在著錯誤的認識,把德育等同於思想品德課,縮小了德育的作用
原因分析:一直以來,把德育與思想品德課等同起來,縮小了德育的作用與影響。在我們學校的討論會中,相當部分教師當然也包括我都片面地認為德育課就是思想道德課。僅僅是思想道德課的德育縮小了德育的作用,影響德育其它部分的教育,思想教育也得不到很好的開展。德育包含了政治教育、心理教育、思想道德等各方面的教育,並非僅僅只是簡單的思想品德課。回顧我們教學工作中,除了一般必須的以及學生犯錯時進行的思想道德教育,其他的教育幾乎沒有過多的涉及。思想道德教育也是依賴於政治教育、心理教育等其他方面的教育,它並不是單獨存在的。單單進行思想道德教育過於片面,不但不能全面的進行德育,而且還不能更好地完善思想道德教育。沒有其他方面的教育的輔助作用,思想道德教育過顯單薄,起不到根本作用。
改進策略:分清楚德育與思想品德課之間的邏輯關系。根據我們學校情況分析,主要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其中以思想品德課為輔。主要注重學生的道德體驗和行為訓練,引導學生接受並內化道德教育,能自主正確地進行道德選擇。在思想品德課中可以穿插一些小故事小事件讓學生能夠融入與實踐行為中去,能更好地體會感悟生活中的德育。除了思想品德課之外,在平常的教學活動中,也可以適當的穿插這「育人」的教學方法。教學生如果自己遇到此類事該如何處理,換了角度來思考,讓學生自己有個自我的選擇,知道該如何選擇才是正確的、道德高尚的人。這樣學生自主的選擇會更願意也更容易接受並內化成自己的道德觀和價值觀。
(二)把德育過於空泛化,抬高了德育的高度,讓學生與德育有了距離感
原因分析:我讀書時,就聽說了德育要從小抓起。工作了,這話也一直牢記心中,對德育也是一直十分重視,只是一直沒有一個好的收獲。學生一入學,我們就給他們灌輸著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共產主義等各種大思想。從小講到大,可最終能真正理解真正接收的屈指可數。這樣的大道理或許學生也能給我們講一大堆了,可在實行時拋之腦後。其實細想在講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共產主義時,這些大思想過於空泛化,抬高了德育的高度,學生根本理解不了它的真實含義。大道理大思想的高度太高了,離學生太遠了,有了距離感。學生就很容易忽視大思想的存在,覺得只要沒有做違法的事就是正確的。片面的德育恰恰忽略了日常行為教育,忽略了教會學生作為一個普通人如何面對他人、面對社會的教育,忽略了基礎行為教育的養成。過於空乏的德育使學生忽視了如何做一普通人,如何從生活小事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我們清楚地知道要從娃娃抓起,卻忘記了大道理大思想的養成,也必須從小事抓起。德育工作的展開也必須以最基本的基礎教育為基石,才能更好更完善的進行德育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改進策略:把空泛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共產主義具體化,以講小故事為主引導學生理解德育。德育應該貼近生活,注意個體的發展,增強雙向互動性和適應性,激發學生對德育的興趣,加深對德育原理的規范等認識、理解,並不斷訓練、升華、自省和內化,從而形成比較固定的個體行為規范和思想品質。要把高標准和低起點結合起來,體現實際性和可操作性,要理論聯系實際,讓德育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學習生活與人際交往。引導學生養成健康的心理素質和文明的生活方式,教會學生認識到人可以不是聖人也可以不是英雄,但一個人最起碼應該是一個有道德感的普通人,必須遵守基本的道德規范。從小從小事就開始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習慣,長大了也不可能突然就轉變為一個沒有良知的人。所以從小從小事就牢牢抓住德育,養成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對學生以後的成長發展也是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的。從生活中就教起,能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覺得自己離道德標准其實很近很近。學生的一個小行為也是可以影響某一點上得道德評判。學生近距離的接觸道德,可以對學生自己有個自我的約束力,不再肆意妄為,做事也是會有個標尺的。
(三)德育教學中單單只是注重知識的傳授,傳授方法傳統採用灌輸法,缺乏新意
原因分析:受長期以來的傳統教育教學理念的影響,德育教學中單單只是注重知識的傳授,傳授方法傳統採用灌輸法,把一些具體的道德規范強制的灌輸給學生。在實行的方法和手段上以懲罰、考試等方面鞏固灌輸的教育。雖然這能起到一定的教學效果,但總體上還是不盡人意的。這樣的教育方法只是讓學生強行的認知了德育的形式和表面,學生並不能接受並內化。這樣的灌輸等同於沒學,甚至是反其道而行,適得其反。
改進策略:在進行德育教學中,不能單純的只是注重只是的傳授。在傳授時多注重德育方法的多樣化和個性化,多注重實體和內容的內化。德育應注重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細致、生動,道德觀或價值觀並不是靠灌輸獲得的,而是自主選擇,從行為實踐中反思總結逐漸形成的。例如在解決某個道德問題或社會問題時,可以盡可能的找出多種解決方法以及可能發展的方向,讓學生有一個自由選擇的機會。再來一起分析各種方法的利弊並進行理性的選擇分析。學生可以自由選擇但要說明選擇的理由,幫助學生分析根據他自己的選擇採取的行動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引導學生從選擇採取行動的結果中權衡利弊,讓學生自己理解自己價值觀的利弊。還可以進行集體討論的方式,先讓學生自由選擇,再各自發表意見提出看法。可以加以各種實踐的方式來完成,讓學生在行動中有所感悟,有所熏陶,從實踐感悟中得到德育的提升。當然,這些條件的實施都需要有個良好的環境。有了濃厚的德育教學實施的氛圍,學生很容易融入進去,也更願意讓自己也變成一個有良好品德的人,能更好地樹立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能更好更健康地成長。
其次,從教學方面來深入剖析我自己的教育理念分析存在問題的原因,結合改進後的教育理念再回歸教育實踐中。
(一)在教學中,缺乏有效的教學目標來主導課堂,很難有效地整合教學活動
原因分析:對於教學活動與學生的發展整合的教學目標把握的不夠精準,確立好的教學目標也不夠穩定,使教學活動的設計設定的教學目標有些偏移學生的發展。尤其是在有彈性的教學活動設計中,缺乏穩定準確的教學目標,對學生的跳躍思維的把握有所欠缺,不能精準的讓教學活動與學生的發展達到整合。這樣很容易造成學生知識理解的不充分以及對目標把握的偏移。以教參為主設定的教學目標脫離了學生的整體發展,忽視了當代學生的個性教育。模式化的教育理念極大地限制及阻礙了學生的全面和個性的發展。
改進策略:注重學生的個性教育。個性教育從本質上來說揚長教育,發現學生的優點和長處並且予以積極的鼓勵,這是個性教育的基本特徵。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在教育中應當努力發現他們的優點和長處,並且予以尊重、鼓勵和發展。傳統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離人的個性發展的要求相去甚遠,單純的「社會本位」取向,致使教育模式化,一刀切,遠離「因材施教」的要求,不能適應社會快速發展的需要。當今,經濟社會發展日益迅速,社會發展日益表現出對人的豐富個性的強烈需求,兒童的生存環境的日益開放、豐富和多樣化。「現代教育,必須把發展社會和發展個體有機統一起來的、在普遍的基礎上強調特色的個性化教育。」張桂智的《呼喚個性化教育》提到:「一是尊重個性與人格是進行個性化教育的前提條件;二是創設自由、寬松的教學環境,讓學生的智慧曼舞飛揚;三是設計多元課程體系,為學生提供廣闊的選擇空間;四是開設綜合活動課程,讓學生靈動的個性在實踐活動中形成並不斷發展。進行個性化教育並不等於個別教育或一對一的教育,只要教育者心中裝著理念和目標,完全可以將個性化教育融入集體教育之中。當然,實施個性化教育必須改革傳統的評價模式,採用多把尺子衡量學生,實行發展性評價;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不僅要有一顆愛心,而且要有一雙慧眼,善於捕捉教育的契機。這樣,才能實現真正的個性化教育。」 這樣的一個策略,我想我們都可以去借鑒,去學習,努力朝著這個目標奮斗,一起去培養學生的個性發展。
教學活動中,缺乏學習的主動性,還是教師佔主導控制著整個教學活動
原因分析:就我班上的學情分析,我們班的小孩大多都是留守兒童,其中還有一部分是單親家庭的兒童。就學生本身的素質來看並沒有那麼強硬的綜合素質能力。本該在新教育改革開展後就提倡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可是在大多農村的教育中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學生順其而然地成為了學習的機器。學生的很多能力都被限制或是還未能被挖掘出來。在開展教學活動中,學生發言不積極學習不思考,一直處於很被動的地位,依賴老師牽著他的鼻子來完成教學活動。
我自身而言,在開展教學活動中,沒能充分地提高學生學習的投入性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教育理念中也存在很嚴重的誤區,「填鴨式」教學以完成教學任務強塞給學生。學生為讀書而讀書,找不到學習的樂趣。在我欠缺的教育理念中,僅僅是讓學生「為教而學」,把天天掛在嘴邊的「育人為本」拋之腦後。在教學中,想到更多的是在期中期末考試中如何讓學生得到高分,只是片面的幫助學生獲取知識,而忽視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改進策略:在開展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主動學習是關鍵。那麼,該怎樣培養呢?我認為學生願意主動學習需要營造一個良好的主動學習的氛圍。主動學習的氛圍中需要有個融洽的師生關系,更需要創設一個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學生在這種輕松融洽和諧的的氛圍下,學習情緒高漲,對學習就會產生濃厚的興趣,學習的主動性自然也就有了。師生關系融洽了,學生才能大膽地敢想、敢問、敢說、敢做,才能更好地發揮學生活躍的思維能力、豐富的想像力和新穎的創造力,讓學生始終處於積極主動的思維狀態之中。有氛圍了得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更長久的把握住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興趣是積極主動地探索事物的心理傾向,它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感知、記憶、想像、思維等功能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小學生的好奇心是非常強的,我們可以利用這一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這樣學生的主動的學習才能被學生接受,主動地內化成為自己的知識。
(三)以書本為主,缺乏對課外知識的挖掘,學生價值觀的局限性
原因分析:在大多數農村應試教育還盛行的當前,學校忽視了學生前面素質的培養,缺乏對學生課外知識的挖掘。記得有老師說過,課外閱讀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是語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課外閱讀不但有利於學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還有利於學生提高認識、陶冶情操。課外閱讀更有利於發揮學生閱讀自覺能動性。學生有了閱讀的積極性,再加上讀書方法得當,閱讀能力肯定會大大加強,也會推動課內閱讀教學質量的提高。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想想自己有時一邊抱怨學生作文差,沒有閱讀習慣,不願意讀有益的圖書,要求學生多讀書,又希望學生的作文能寫好;一邊卻只重視課本知識的教學,缺乏對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指導。隨著新大綱的深入學習,我在課外閱讀方面的重視程度加強了,布置了課外閱讀的作業,但大多仍是有關的作文選集。雖然閱讀優秀作文集是課外閱讀,但畢竟范圍太窄,閱讀層次淺,而且不能滿足他們求知、求新、求奇,想開拓自己的視野,想獨立的慾望,閱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低。僅僅學習教材只會以偏概全,只能起指導作用,課外又得不到相應的補充,對於課堂的知識不能有效地吸收。「填鴨式」教學忘記了「開放式教學」、忽視了「為學而教」、遺忘了「育人為本」。這樣的教學使學生樹立的人生觀,價值觀有了局限性,學生得不到更好的健康成長。
改進策略:學生閱讀的習慣和能力的培養首先來自於教師課堂教學,閱讀方法也來自於教師在課堂中的方法指導。在教學活動中,指導學生進行默讀,培養學生讀中感悟,讀中理解。在小學語文教材里都編排了單元導讀和讀寫例話,它要求掌握什麼閱讀知識,怎樣閱讀課文,是語文單元閱讀教學的綱。告訴學生重視單元導讀,導讀提出的閱讀方法讓學生在課文閱讀教學中領悟掌握。在課堂教學中可適當地挑選一些既貼近生活又適合學生閱讀的文段,這些文段應該既是學生有興趣的又是文字優美的,指導學生閱讀,從而滿足學生閱讀慾望,激發學生積極閱讀報刊書籍的積極性,積累自己的資料信息。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本好比一把鑰匙,學生拿了它去開其他的書庫」。閱讀習慣和能力的形成不能僅靠課堂上少數的課文閱讀獲得較大的提高,而要通過大量的課外閱讀,運用課內學到的閱讀方法得到提高。指導學生運用遷移規律,把課內所掌握的閱讀方法運用到課外閱讀中去。在日常教學中就要根據課本里學習的內容作課外延伸,向學生推薦相關的經典文學作品,引導學生溝通課內、課外知識的內在聯系。在指導學生選擇課外讀物時,教給學生選擇課外讀物的方法,要確立閱讀的內容和題材應廣泛多樣、活潑有趣的指導思想。學生閱讀的面宜廣,不但閱讀的內容要廣,閱讀的題材、風格也要廣。在課外閱讀中往往隨意性比較大,喜歡新奇、有動感的圖畫書籍。他們求快,閱讀時囫圇吞棗;他們求厚,不切實際地讀厚書,缺乏辨別能力,容易受不良刊物及互聯網上不良信息毒害。教師不僅要向學生經常性地推薦有益的讀物,還要教會學生選擇課外讀物和信息的方法,讓學生自由選擇閱讀。
差異性教學難於實施,突顯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性
原因分析:新課程的基本價值取向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要求教師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讓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獲得充分的發展。這一理念在現實生活中還只是口號,真正能實施的時候非常少。在回答課堂上很少有學生對老師發表不同的意見,也有很多的學生對沒有把握的問題想答又怕答錯不敢回答,也有的是不想回答。在我們班我根本就無法顧及到每個學生,更別說要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發展。對於回答問題指定學生發言的情況下,往往形成了固定幾個人。我們班還是小學生,舉手的有,可並不是舉了手的都知道。有些是真知道,也有的是濫竽充數。真叫他回答又答非所問,甚至連問題是什麼都不知道。這樣的學生我們班有。讓不知道的別舉手,那以後估計不舉手的會大有人在。種種現象表明在教學活動中學生並沒有投入進去也沒有處於積極主動學習的狀態。
改進策略:學生的不主動學習該怎麼辦?學生的學習的過程中別說能提出與老師不同的意見,就是讓學生提出一個問題也是難事。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的學生質疑能力是有一定缺陷的。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人們越發的認識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質疑精神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關鍵。可作為學生,他們還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我要告訴學生的是,提問不是老師的專利,學生同樣是有權利的。學生應該好好把握好自己的權利,相互探究相互討論。在質疑提問分析解決的過程中,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思維能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提升。鼓勵並引導學生提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開拓一條新的道路。浙江金華金師附小教育集團的吳小軍老師告訴我們他的提問的方法,我覺得很有效果。這里特借吳小軍老師的方法一用,他是讓全班學生拿著一樣的冰棍棒子,並寫上自己的名字和學號。然後把木棒放到一個罐子里進行抽簽提問,給每個同學機會。有時也耍點小聰明,對於不經常被提問的學生,多做兩根簽放進去,前提是不讓學生知道。這樣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被抽到,讓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很公平,面向全體學生。
一個好老師必須得師德高尚具有良好的修養,為人處世品行端正。這樣有師德的老師才能更好地關愛學生。而既然作為老師就不能單單只是師德高尚,最起碼需要有敬業精神有較強的師能。這樣的老師才有足夠的能力培養出國家的棟梁之才。一個優秀的老師除了有足夠強大的「硬體」,還需要「軟體」讓學生接受自己。目前我的教育理念中還存在很多的問題與不足,我也在慢慢改進,也在學習中完善並樹立新的教育理念。不足之處還望大家多多指教

2. 怎樣進行課堂教學設計

課堂教學設計不僅是教師備好課寫好教案的基礎,更是反映教師教學能力、體現教師自身教學特色和風格的重要途徑。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必須要優化課堂教學設計,下面就如何優化課堂教學設計談幾點看法,與老師們共同切磋。1.依據課程標准和學情——設計教學目標確定教學目標是進行教學設計的起點,這一目標將自始至終貫穿並體現於教學設計全過程,起著靈魂作用。教學目標的確定應注意如下幾點:一是一定要根據課標和學情,既要依據課標,又要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立足於學生實際;二是教學目標一定要細化,具體可行,不提那些籠統的一節課無法達到的要求;三是要突出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要求;四是教學目標要有整體性、層次性、延續性和針對性。2.依據教學目標,整合教學內容,突出重點、難點在確立教學目標後,首先要思考的是具體的教學內容。一方面,要用好教材,做好對教材內容的分析,明確重點難點;另一方面,要結合校情學情,對教材內容進行校本課程的整合,增加一些具有時代氣息的,反映學生生活實際的學習內容。在這里,要避免兩種傾向:一是脫離教材,另起爐灶;二是一本為本,照本宣科。3.依據教學內容,制定教學環節——教學過程要按照我們制定的各課型教學模式去制定教學環節,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和風格。我們制定的各課型教學模式有如下幾個特點:一是學習環節附和新課程的理念。主要表現在學習環節上注重了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上。二是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的比較突出;三是各學習環節循序漸進,附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四是各學習環節簡便易學,操作性較強。進行教學設計的一個特色之舉就是環節備課,根據學習內容的需要,將一節課學習過程分解為幾個具體的學習環節。在這個過程中應注意:一是從整體上設計教學環節,環節之間應強調邏輯性、遞進性,做到環環相扣;二是一節課的教學環節不應太多,一般做到五個左右為宜,多了不利於每個教學環節的深入進行,容易流於形式;三是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在進行環節預設時,要留有一定空間,給學生留出思考、消化、吸收及生成的機會。4.為每個教學環節設計恰當的學習情境和探討活動 只有創設恰當的學習情境和探究活動才能讓學生有所體驗,進而在交流及老師的指導下有所感悟,達到學習目標,因而這一環節是備課過程中最細化的一個環節,也是使課堂教學生動豐富、獨具個性的一個關鍵環節。在情境和活動的創設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如下因素:一是注重活動的內涵,活動要有針對性、深刻性,不切合學習內容的活動,再新穎巧妙也不能使用;二是活動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為學生個體獨特的體驗留有空間,為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留有空間,為學生的實踐留有空間;三是活動的設置要精細化,要充分考慮到活動的具體步驟、活動中學生可以做什麼、教師可以做什麼,活動如何步步深入,達到實效;四是活動過程中的總結反思,一方面要對學生在活動過程的表現及時點評,不斷提高學生開展活動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感悟,將學習內容滲透到活動中去,通過活動要有所提高。5.對照教學目標,反思教學環節及其活動的教學價值 這一步驟,是對自己課堂教學設計的一個再反思的過程。這一過程,一方面能確保教學設計比較科學、精緻並緊扣教學目標;另一方面在反思中又能不斷提高進行課堂教學設計的能力。

3. 如何在日常識字教學中貫穿趣味性

一、扎實搞好漢語拼音教學是識字教學的基礎
自1958年中國政府有關部門正式公布漢語拼音方案以來,漢語拼音方案在中國以至世界上都得到迅速地推廣。2001年1月1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漢語文字法》,第十八條專條規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以《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拼音和注音的工具。」這就從法律上確立了漢語拼音法案的地位,而漢語拼音作為初等教育小學階段語文教育的內容來講,識字的作用是重要的,從某些方面可以說是無可替代的。
目前中國識字教學的方法有很多種:集中識字、分散識字、注音識字、多種形式結合識字等等。無論是哪種方法,都要學習漢語拼音。漢字的讀音用拼音注得一清二楚,學生由此可以自己查字典,提高自學的能力,同時也提高了識字的效率。如果把字典當作是識字的拐棍的話,那麼拼音則可稱之為「製成拐棍的木材」。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夯實學生對漢語拼音的掌握,從而達到學生可以對注音課本、讀物中的漢字進行識記,對已學會的漢字進行拼音標識。對於中低年級的識字教學,教師可以製作色彩艷麗的漢字、拼音教具來輔助課堂教學。例如,在「樹」字的講解中可以製作一張卡片,用卡通簡筆畫的方式畫出樹的拼音「shu」,把h畫成大樹,s、u分別畫成樹旁的小草,這樣把生活中的實景與拼音和認字相結合,方便聯想,利於記憶。
拼音識字法有助於學生識字量的增加,提高識字的扎實程度,並且可以有效地糾正地方方言語音,提高漢語言文字的規范化以及普通話的推廣。
二、指導學生從漢字的結構和形體演變學習漢字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好基礎。小學階段的識字教學理應承擔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文字的責任,通過學習祖國文字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加強他們的文化底蘊。方塊的漢字,既是單音節,又包括字形、字音、字義三個要素,字與字連結成詞語的方法比較靈活自由。因此,教師要在識字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通過漢字形體演變,自身表意特點以及優美的外形、嚴謹的結構、豐富的內涵,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提高識字質量,為學好母語打下堅實的基礎。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懂一點漢字的演變歷程,這有助於改進識字教學方法。漢字是漢民族的祖先在長期社會實踐中逐漸創造出來的,它起源於圖畫,具有直觀形象的特點。考古工作者研究發現,用於記載歷史的最古老的文字是殷墟文字,包括商代的甲骨文和銅器文字。今天通行的漢字便是由商代文字一脈相承地發展演變而來的,在這個漸變過程中,漢字從甲骨文向篆、隸、行、楷逐漸變化。在教學中遇到個別偏難漢字,教師也可從漢字的演變起源來講解,以歷史方法研究漢字,可增進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習熱情。
三、識字教學中應用多媒體及游戲活動
對於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小學階段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來說,課堂教學中輔之以多媒體設施的應用是很有必要和效果的。其一,小學教學內容相對輕松簡單,老師有足夠的時間進行非傳統意義上的多媒體教學演示; 其二,就小學生智力因素的特點來說,他們的注意力需要得到有效地集中,而利用多媒體教學,生動有趣,學生們可以在觀看影音視頻中,通過逼真、生動的畫面,動聽、悅耳的音響改變教學情景,從而達到趣味學習漢字的目的。
在課堂教學中,有條件的老師需要事先准備好課件,完善自己的素材,運用多媒體設備,教師可以將傳統意義教學上無法展示的在多媒體中進行展示,播放一些有關漢字教學的課件展示。包括文字起源的傳說、漢字的演變、漢字的類型、漢字的字義特點、同音字、相近字,擴展到各種詞語、成語、俗語,以至在各種語境中漢字的應用。
教師可以自製教學課件資源或者查找教學短片,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突破傳統教學中枯燥的模式,利用多媒體演示編排一些有趣的小文字游戲、識字大賽、漢字組詞接龍、漢字肢體語言展示,讓每個同學都融入到課堂漢字的學習中來,讓趣味性充分在課堂上體現出來。這種教學模式能以具體、鮮明、生動的形象感染學生,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提高學生學習漢字的效率與熱情。
當然,多媒體的應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根據具體不同的情況我們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當進行多媒體教學中不可完全拋棄傳統教學模式的根本教學地位。時刻記住,多媒體的應用只是一種教學輔助模式,要完全地運用於全部的教學中是不實際的,也是有很大難度的。
漢字是一種文化,每一個漢字都積淀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睿智和精華,學生學漢字的過程中,可以了解、體驗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從而更加熱愛祖國漢字與文化。在識字教學中若能充分挖掘漢字的文化內涵,就不僅能從形象上引起學生的興趣,還能使學生從漢字中掌握更多的社會、歷史的文化信息。畢淑敏在回憶小學語文教師教她認「心」字時說,在一個小鍋里放幾粒豆子,反復炒。有兩粒豆子蹦到鍋兩邊,一粒落入鍋底,這就構成一個「心」字。這位普通的漢字傳承者就這樣鮮明地把漢字深深地刻在了一個幼小的心靈,成為永不磨滅的記憶。
正如魯迅先生所講:「誦習一字,當識音形義三:口誦耳聞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義,三識並用,一字之功乃全。」也即是使字形、字音、字義在學習者的頭腦中建立牢固的聯系,達到:(1)見字形即能讀出音,明白其意思;(2)想到或聽到音義,就可以寫出字形(可連成詞來寫),亦即:字形、字音、字義。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想方設法讓識字教學凸顯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集中精力進行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4. 淺談備課時怎樣進行課堂教學設計

1.依據課程標准和學情——設計教學目標
確定教學目標是進行教學設計的起點,這一目標將自始至終貫穿並體現於教學設計全過程,起著靈魂作用。教學目標的確定應注意如下幾點:一是一定要根據課標和學情,既要依據課標,又要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立足於學生實際;二是教學目標一定要細化,具體可行,不提那些籠統的一節課無法達到的要求;三是要突出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要求;四是教學目標要有整體性、層次性、延續性和針對性。
2.依據教學目標,整合教學內容,突出重點、難點
在確立教學目標後,首先要思考的是具體的教學內容。一方面,要用好教材,做好對教材內容的分析,明確重點難點;另一方面,要結合校情學情,對教材內容進行校本課程的整合,增加一些具有時代氣息的,反映學生生活實際的學習內容。在這里,要避免兩種傾向:一是脫離教材,另起爐灶;二是一本為本,照本宣科。
3.依據教學內容,制定教學環節——教學過程
要按照我們制定的各課型教學模式去制定教學環節,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和風格。我們制定的各課型教學模式有如下幾個特點:一是學習環節附和新課程的理念。主要表現在學習環節上注重了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上。二是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的比較突出;三是各學習環節循序漸進,附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四是各學習環節簡便易學,操作性較強。
進行教學設計的一個特色之舉就是環節備課,根據學習內容的需要,將一節課學習過程分解為幾個具體的學習環節。在這個過程中應注意:一是從整體上設計教學環節,環節之間應強調邏輯性、遞進性,做到環環相扣;二是一節課的教學環節不應太多,一般做到五個左右為宜,多了不利於每個教學環節的深入進行,容易流於形式;三是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在進行環節預設時,要留有一定空間,給學生留出思考、消化、吸收及生成的機會。
4.為每個教學環節設計恰當的學習情境和探討活動
只有創設恰當的學習情境和探究活動才能讓學生有所體驗,進而在交流及老師的指導下有所感悟,達到學習目標,因而這一環節是備課過程中最細化的一個環節,也是使課堂教學生動豐富、獨具個性的一個關鍵環節。在情境和活動的創設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如下因素:一是注重活動的內涵,活動要有針對性、深刻性,不切合學習內容的活動,再新穎巧妙也不能使用;二是活動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為學生個體獨特的體驗留有空間,為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留有空間,為學生的實踐留有空間;三是活動的設置要精細化,要充分考慮到活動的具體步驟、活動中學生可以做什麼、教師可以做什麼,活動如何步步深入,達到實效;四是活動過程中的總結反思,一方面要對學生在活動過程的表現及時點評,不斷提高學生開展活動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感悟,將學習內容滲透到活動中去,通過活動要有所提高。
5.對照教學目標,反思教學環節及其活動的教學價值
這一步驟,是對自己課堂教學設計的一個再反思的過程。這一過程,一方面能確保教學設計比較科學、精緻並緊扣教學目標;另一方面在反思中又能不斷提高進行課堂教學設計的能力。

5. 教師的哪些素養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

長期以來,課堂教學始終是學校教育過程中的一個關鍵和焦點性問題,在今天的課程改革實踐過程中課堂教學有效性問題尤為突出。這是因為,學校教育與教學質量,學生學習質量與發展水平,在非常大的程度上都取決於學校的每一位教師的每一堂課的教學實際效果。但是,不可否認的一個事實是: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課堂教學多年來並沒有發生實質性或根本性的變化,我們課堂教學所面臨的許多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產生這些問題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課堂教學的低效無疑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大面積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今天學校教學改革過程中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這是因為「我國基礎教育改革貫穿著這樣一個清晰的邏輯:教育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改革;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的核心環節是教師的專業發展」。
教師作為實施課堂教學的一個關鍵要素,他們對課程與教學改革基本理念的理解,以及在教學過程中有效轉化為實踐的能力與水平等教學的綜合素質,將直接影響甚至決定著課程與教學改革目標的達成度和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全面提高。教師對現代教學改革基本理念理解的深刻程度,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他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實現現代教學理念向教學實踐有效轉化的程度和水平。
一、更新教學觀念
(一)「以學生發展為本」基本理念內涵理解
現代課堂教學確立的「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基本理念,它的深刻內涵在當前的教育階段應該體現在:一是課堂教學過程要面向全體學生,要有利於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換句話說,現代課堂教學過程就是要針對全體學生努力做到「一個都不能少」。首先它體現的是每位教師在課堂教學要充分關注到每一個學生應當受到良好教育的權利,要創造更多的優質教育和教學資源,為每一個學生的健康發展和茁壯成長提供良好的教學環境。
二是課程改革與課堂教學改革要有利於促進每個學生個性健康發展。隨著我國基礎教育的全面普及所帶來的學校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學生的差異性也越來越鮮明。在「一個都不能少」的前提下,如何使課堂教學過程能夠有效實現「因材施教」,這是今天每一位教師需要不斷思考和實踐的問題。尊重學生的差異,尊重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選擇權利,在真正實施因材施教的過程中發揮每個學生的潛在的學習與發展能力,應該逐步成為教師進行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的自覺行為。
三是學校課程與課堂教學過程要有利於促進學生在自己原有基礎上的可持續的終身發展。基礎教育從總體上說,是一項為人的終身發展奠基的工程,因此,「以學生發展為本」教學理念的著眼點就是「發展」。在基礎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過程中,我們的學科教師要在實踐過程中逐步擺脫以往對分數和對升學率的片面過度追求的狀況,應該使學校的課堂教學活動真正開始從以往的片面「育分」,逐步開始走向今天的全面「育人」。
強調「以學生發展為本」,在今天學校改革發展過程中所實施的課程多元化與多樣化,「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的確立與實施,都是尊重學生、有效促進學生發展的具體體現。我們以往在「知識本位」思想影響下的課堂教學,最關注的是學生所學習和掌握的知識;而今天強調「以學生發展為本」,我們的課堂教學更關注的是學習和掌握知識的學生。這個轉變體現的是現代課堂教學終極目標的變化和發展,體現的是對以往教學理念與教學實踐的一種批判、繼承與發展,而並不是對以往教學的完全否定。今天我們更強調的是在教學活動中要煥發人的力量,人是生命的載體,「煥發課堂教學的生命活力」 已經逐漸成為今天教師課堂教學的重要理念。
對於廣大教師來說,轉變教學觀念是實現課堂教學轉型的首要問題,這是因為教學觀念具有先導性功能,古今中外每次重大的教學改革都是以教學觀念的變革為先導的。同時,教學觀念又具有統整功能,教師需要以教學觀念為主導對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教學物質條件等各種教學要素進行統整,進而表現為教學行為。
(二)有效課堂教學應彰顯師生的主體性
從生命價值的角度來說,有效課堂教學應彰顯師生的主體性。課堂學習過程是學生學校生活的最基本構成,課堂教學的整體質量會直接和間接地影響到學生今天的茁壯成長和明天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學生應該是課堂學習活動的主人,課堂教學過程應是煥發學生生命活力、使學生生命價值不斷顯現的生動活躍的生活過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引領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理解,能動地認識和改造知識,賦予知識以個性化的意義,使學生的生命活力在積極、主動地參與過程中充分地表現出來,體現出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生命價值。課堂教學已經不再僅僅是書本知識的傳遞過程,教與學的過程逐漸成為師生雙方共同向智慧挑戰的活動:一是向人類的智慧挑戰。那些凝結在書本上的知識,在一定的意義上說就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教材在一定的意義上說是人類生命活動中智慧結晶的一種載體。二是向自己的智慧挑戰。學習不再是單純的被動接受,而是一種充滿思想、充滿情感、充滿智慧的「生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幫助和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己的體驗、自己的理解,能動認識和改造知識,賦予知識以個性化的理解,學生的生命活力在這種積極的、主動的參與過程中會逐漸充分地體現出來,進而真正體現出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在這樣的課堂生活中,知識的學習已不再僅僅屬於認知的范疇,它已擴展到情感、人格等領域。
課堂教學對教師同樣也有著生命價值的意義。對教師而言,課堂教學是其職業生活最主要的組成,也是其專業水平和生命價值的直接體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通過學生學習過程的體現,也會直接影響教師對自身職業的感受與態度。同時,今天的課堂教學不應只是僅僅為了學生成長與發展的單向付出的過程,也應該是教師自身生命價值體現和人生完美的達成過程。教師應該熱愛學生、熱愛生活、熱愛自己的生命,與那些充滿青春生命活力的青少年學生一起,共同把課堂構建成為一個美好的精神家園。也就是說,課堂教學不僅要充分體現出社會價值,而且也應充分顯現師生的生命價值。
(三)課堂教學應是知識由非生命載體向生命載體轉化的過程
從知識傳播與生成的角度來講,課堂教學應是一個使知識由非生命載體向生命載體的轉化過程。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由於忽視了知識生命載體自身的生命活動,往往容易把本應該充滿生命活力的知識學習過程,變成了知識的簡單傳遞與接受過程,學生容易成為被動接受、儲存知識的「容器」。今天的課堂教學不應只是書本知識的簡單傳遞與被動接受過程,應該是知識的生成與生長活動。
學科教材的知識作為一種非生命載體形態的知識,它原本是來自人類生命活動的一種智慧的結晶一科學知識。對科學知識進行教育學和教學論的加工,形成了學科教材的知識,可見學科教材知識的本源是內含著生命活力的。科學知識是人類生命活動的智慧結晶,內含著豐富的生命活力。教材知識是通過各種文字、語言、符號所表現出來的確定的知識,它憑借各種非生命物質載體實現其外化與客體化,這時知識的生命活力隱含於非生命的物質載體之中。教材的基礎知識應該有著一種可再生長性和成長性特徵,通過學科知識的掌握過程所形成的能力,應該是一種有著可再發展性的能力。在知識的傳播過程中,這些非生命載體知識的生命活力一般情況下是不會自發地顯現的,需要有一種「力量」激活它,使之從非生命載體向生命載體運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這種激活教材知識的力量主要應來自於教師。
在課堂進行的知識傳播過程中,教師不應只是對教材知識進行簡單復制,而應首先對教材知識進行再開發、再創造,這也是教師參與課程開發的主要形式。在對教材知識進行再開發、再創造的過程中,教師應將教材知識激活起來,再依照自身和學生的認知特點和風格,對教材知識進行重組和整合,形成具有教師個性特徵的知識。也就是說,教師首先應該把教材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在這個內化過程中,非生命載體的知識通過教師運用自己的智慧、生活體驗與實踐經驗去「激活」知識,使得教材中表面上看是「死」的知識,變為課堂教學中生動、活潑、形象、有趣的「活」的知識。至此,完成教材知識由非生命載體向生命載體運動的第一階段。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傳播的知識,應該是這種具有生命活力和教師個性特徵的知識,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應真正成為教材知識的駕馭者。
教師的知識向學生的知識的運動發展過程,是教材知識由非生命載體向生命載體運動的第二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學生知識的生成。首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所播下的知識「種子」應當是已經被激活、具有生命力的。同時,教師要把這種具有生命力的知識「播種」到「沃土」用課堂教學中學生良好的思維狀態)之中,才能保證「種子」的成活。這就要求教師不但要激活知識,而且還要激活學生的思維。其次,當教師將激活的知識種子播種在沃土中之後,學生要積極主動地運用自身的智慧,調動自己的經驗、意向和創造力,通過發現、選擇、重組等多種綜合活動,生成具有自身個性品質特徵的知識。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真正的主體作用表現在,他們要積極主動地運用自身的智慧,調動自己的經驗、意向和創造力,通過發現、選擇、重組等多種綜合活動,最後在自己的頭腦中生成具有學生自身個性品質特徵的知識。這樣的課堂教學已不再僅僅是傳播人類已有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把師生的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誘導出來,煥發人的生命精神和生命活力。
(四)課堂教學應是師生共同參與、互相合作的過程
從師生關系的角度來說,課堂教學應是師生共同參與、互相合作的過程。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是一種資源,學生也是一種資源,共同處於課堂雙向互動的流變狀態之中,通過多種渠道實現知識信息的共享和互動,共同努力達成課堂教學目標。不可否認,學生還是一個不成熟的群體,需要通過教育與教學活動使其得到發展並走向成熟,但我們必須注意到學生也是一個充滿情感、活力、個性的生命群體,教師和學生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人格地位也是平等的。教師和學生、學生與學生在教學中都應充分尊重對方的人格、情感,這是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產生互動、交流、合作的基本前提。
構建課堂教學中師生共同參與、互相合作的人際關系,需要教師充分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首先,教師要「目中有人」和「心中有人」,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充分尊重學生作為一個社會人所應有的權利、尊嚴、思維方式和自身發展方向,營造師生平等交流的課堂教學環境,為每個學生創造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機會,積極鼓勵學生與教師、與同伴進行平等交流,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華。其次,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他們都有自己的認知方式、選擇能力、人格特徵,並且蘊藏著巨大的可開發與發展的潛能,特別是現代信息社會背景下學生通過多種渠道獲取知識信息,這本身就是課堂教學過程中充滿活力的可交互共享的資源。教師要關注每個學生的心理特點、認知能力、社會化程度等方面的差異性,重視課堂教學活動中的情感、動機、信念等人格因素的價值,鼓勵、倡導學生以積極的態度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肯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做出的一切努力,贊揚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一切探索、創新、發現行為和活動。
二、生成教學智慧
教師的現代教學觀念,只有轉化為課堂教學行為,體現在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中,直接作用並影響到學生的發展,才具有價值。轉變和樹立教學觀念只是有效課堂教學達成的初始階段,教師還必須具有良好的教學素養和教學能力並見之於教學活動之中,才是實現有效課堂教學的核心問題。從教師的角度來說,有效課堂教學的真正實現也並非易事,它需要教師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能力,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素養和綜合能力。教師的教學能力與素養積淀到一定程度就會使教師形成自己的教學智慧。
教學智慧體現在教師的認知、評價、決策和操作的各種活動中,是教師的特有能力,是一種隱性的、潛在的能力,是教師靈性的集中體現。教學智慧並不是自然而然就會擁有的,它需要教師不斷地學習、實踐與開發。教學智慧不僅是教師發展內在不竭的源泉,而且在教學順境中會越運用越充足、越豐富。盡管不同教師的教學智慧潛能有差異,教學智慧的水平也有差異,但有一點是我們所認同的:所有教師的智慧水平是與其在實踐中努力和自覺運用成正比的。
一般來講,教師的教學智慧有三種形態,即經驗智慧、理性智慧以及實踐智慧。「『經驗智慧關注的是「如何」的問題,理性智慧指向於「應當」的探究,而實踐智慧則更多地體現為「應當如何做」的選擇,是經驗智慧的升華,是理性智慧的應用,最終落實為一種合理化的教育行動。教師教學智慧的生成就是教師從經驗智慧走向理性智慧並最終形成實踐智慧。通常情況下,教師教學智慧的生成大致要經歷下面四個階段。
1.模仿階段。由於缺乏足夠的教學經驗和獨立教學工作的能力,新任教師在從事教學之初,往往都會模仿自己所敬佩的教師或周圍同事的教學操作式樣,從套用他人的教學模式開始實施教學活動。在這一階段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所表現出來的較為顯著的行為特點是模仿性成分較多,而比較缺乏有個性的成分,比較明顯的外露表現就是對教學參考資料、對集體備課活動的依賴性,教材處理方法和教學方法選擇的單一性,注意力多集中或滿足在自己如何正確、清楚地敘述教材內容,很難做到關注學生的學習活動,這種「目中無人」的教學使得學生往往處於被動接受式學習狀態。在這一階段,由於教師的精力多集中於教材處理、教法模仿之中,他們對教學智慧的探索還僅僅處於萌芽和自發狀態,或者說處於無意識或潛意識的層面。
2.獨立階段。伴隨著教學實踐經驗的積累和自主意識的增強,教師的課堂教學會逐步由模仿階段進人到獨立階段。在這一階段,教師開始逐步擺脫他人教學式樣對自己的影響和束縛,教學的主觀能動性開始逐漸占據主導地位。表現在教學過程中他們能夠獨立地設計教學的過程與活動,能夠獨立地完成教學過程中各個環節的任務,能夠比較成功地吸收他人的教學經驗並轉化為適合自己特點的行動策略;能夠針對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的特點,獨立地對課堂教學進行設計,課堂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處理得當;能夠運用適合自己並便於學生理解的語言、表達方式進行教學,能夠比較合理地根據教學需要選擇和組合教學方法,課堂教學開始呈現出比較鮮明的節奏感;教師開始有意識地研究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性、教學組織的靈活性與實施教學的技巧性,教學的情感意識、教學思維的敏捷性逐步增強和外顯。在這一階段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教學過程中的學生意識明顯增強,能夠努力去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能夠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較及時地對教學活動進行合理的調整。
3.創造階段。這一階段的教師在自信心的鼓勵下,會呈現出強烈的創造性教學的意向和行為。他們能夠根據自身的優勢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教學創新;能夠對常用的教學方法進行獨具特色的靈活運用,能夠自覺地探究有效教學的課堂結構、教學方法的優化實施;在教學的導人、教學內容的銜接、教學節奏的調控、教學環節的設計中都體現出獨特新穎的創新;能夠有針對性地研究學生學習的規律與心理活動特徵,有效利用教學信息反饋實現對課堂教學的優化控制;能夠充分利用情感因素調動學生學習的情緒,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興趣。教師的課堂教學活動充盈著藝術的活力,顯現著常教常新的鮮明特色。
4.形成藝術風格階段。在創造階段的後期,教師的課堂教學會呈現出濃厚的個性風格色彩,逐漸生成具有個性化特徵的教學智慧。擁有教學智慧的教師,努力追求教學最優化效果的實現,盡可能地發揮每個學生內在的發展潛能,力爭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在教學過程中獲得自己的最好發展。在教學內容的處理,教學方法與手段的運用,教學過程中的表現與表達方式,對教學中突發「事件」的處理等方面,都會體現出靈活性、獨特性和發展性等特徵,並能針對不同學生和教學環境,進人自由充分的發揮狀態,使有效課堂教學得以真正實現。
教學智慧發展成為優秀教師的一種藝術風格時,大致體現出三個方面的基本特點:一是獨特性,無論是教學內容的處理,教學方式、方法、手段的運用,還是教學過程中的表現與表達方式,都體現出獨具特色的藝術表現形式,鮮明地體現著其教學的藝術智慧。二是穩定性,教學藝術風格的穩定性特徵是優秀教師教學思想、教學技藝、教學個性發展成熟的重要標志。三是發展性,這種發展性既意味著風格的形成是一個實踐探索的發展過程,同時對教師個人也是不斷完善的發展過程。因此教學藝術風格的穩定性實質上是一種相對的穩定,是一種發展過程中的階段性穩定。
三、走向教學幸福
更新教學觀念、擁有教學智慧,是有效課堂教學實現的必要條件,但是有效課堂教學的達成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對師生雙方都應該是一個充滿幸福的過程,應該體驗到職業的幸福與學習的快樂。
(一)幸福是人生的主題和根本問題,是所有人的需要和追求
無論是改造外部自然的活動,還是改造人自身以及由人所組成的社會的活動,都是人類對存在的不完善、不幸福狀態的批判與反抗,都是人類對造成這種不完滿與不幸福狀態的自然、社會環境的批判與改造/門正如馬克思所說:「在每一個人的意識或感覺中都存在著這樣的原理,它們是顛撲不破的原則,是整個歷史發展的結果,是無須加以證明的……例如,每個人都追求幸福。」從根本上說,教育就是培養人們感受幸福、追求幸福、創造幸福的能力。換言之,教育之於幸福不是外借於它,而是教育本身的應有之義。有效課堂教學實現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感受到職業的幸福,學生應當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二)教師職業幸福的重要追求,是為了每個學生的發展
理想的教育應該是培養真正完美的人,應該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這應該是教育恆久性和終極性價值追求。如果說教育是為了人的幸福,那麼「教育的幸福應該既包括學生的幸福,也包括教師的幸福,這兩者是相互聯系的。其中教師又要起主導作用,他要對教育的幸福負主要的責任」。這是因為教師「為人師表」的職責使得他應該是學生學習和做人的榜樣,學生的言行常常模仿其所崇拜的榜樣人物而漸成習慣。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教師人格魁力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有時勝過顯性的教育活動,這已被眾多的研究與實踐所證明。教師在職業生活中所表現出的幸福感,對生活的樂觀態度,對學生的無私關愛,對學生具有教育作用,在學生幸福成長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也一定會對教學的有效性產生著一種長效而深刻的影響作用。而教師的職業幸福,更多的也是體現在自己學生的幸福成長與未來的發展之中。
但是在教育的現實中,我們為學生規定的課程、教材、教學中卻少了怎樣給他們幸福!同樣忽視教師的精神需要和職業幸福的現象比比皆是,比如我們往往更多地習慣於對教師提出這樣或那樣的要求,使教師職業變成了規約性最突出的職業,忽視教師的現實處境與精神需要。如果關於教師的研究成果不能與教師的知識結構與精神需求相契合,不能內化到教師的內心,那就無法變成教師有效的教學行動。從這個意義上講,關注教師的現實處境與精神需要是研究教師的出發點和基本前提。換言之,我們研究教師、研究有效教學,不能僅僅從社會規約出發,還應該從教師自身的需要出發,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理應相輔相成,而不能偏執一方。但遺憾的是,我們關注前者較多,而對後者的重視遠遠不夠。
(三)教學素質與水平,是實現教師職業幸福的重要基礎
「素質作為人生的現實規定性,作為活動和行為的基礎和空間,從根本上規定著人生的幸福。」對教師來說,不斷提升自身素質是走向教學幸福的必由之路,正如一位小學教師在接受訪談時所說的那樣:「我認為,教師幸福的首要條件是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包括文化素質、教育與教學能力、個人修養等方面。教師的各個方面的素質提高以後,學生就會尊敬你,家長也會敬重你,也就是可以獲得家長和學生以及社會對你的認可,幸福也可能就來了。」
在教師素質的形成過程中,自我塑造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隨著教齡的增長,自我塑造的作用越來越大,自我塑造的能力也會越來越強。對於一個教師來說,自身的素質和修養只有基本形成與不斷地提升,而一般來說不可能達到其最終的完美終點。教師自身的素質可以不斷地改善和提高,當然也有可能變差和下降。同時,教師的素質是一個結構整體,當一些重大的結構要素得到了改善和提高時,會促使他的素質水平得到整體性的提高。
每位教師都可以改善和提高自身的素質。首先,教師要在職業理想的驅動下不斷提升自身素質的意識和自覺性。其次,教師要有不斷提升自身素質的意志和毅力。在趕超與突破他人的過程中能夠超越自己、戰勝自己,教師必須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和職業追求,不斷提升自我反思、自我批判和自我超越的能力。再次,教師要不斷地學習和掌握新知識,並勇於在探索實踐過程中不斷創新。整體綜合素質的不斷提高與完善的教師,為實現課堂教學有效性奠定了最重要的人力資源保障。

6. 語文片段教學的片段教學,貫穿了新課改理念

⒈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原有的知識積累入手,關注學生的內心需求,將興趣作為語文學習的起點,關注他們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從「你最喜歡的、感受最深的句子是什麼?」切入。
⒉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注重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思考、討論、解決問題,並運用到實際中來。在實錄中老師引導——「大家討論一下,說說自己的意見?」 ;重視語文學習能力的培養——「你為什麼喜歡,這樣的句子有什麼特色?」.善於激發學生的興趣,由淺入深,循循善誘,步步引導,從學生實際出發,層層深入。「根據我們的生活學習,你是否也能仿造一句?」
⒊注重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新穎多變。實錄中老師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通過聽錄音——談感受——品語言——做練習,讓學生動耳、動嘴、動腦、動手,把聽、說、讀、寫有機的結合起來,教學過程實行合作探究學習,學生小組討論自述,最後推選一名代表發言,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⒋注重虛擬情境。教師注重角色轉換,語言的變化,有時是學生,有時是老師,「別急,別急」有時轉述學生的話語,有時對學生進行表揚評價,「說得好,還有嗎?」有笑聲,有掌聲,動情入境,令聽者隨教師的教學身臨入課堂中去,感受她的教學效果。
三、中學語文片段教學的注意要點
1、片段教學要處理好片段教學和說課的區別;要注意詳略得當,教師對片段教學內容應作詳略取捨,切不可平均使用力量、面面俱到,對重點難點要詳講,對一般問題要略講,如果不分主次,必然會使聽者感到茫然或厭煩。
2、教師在片段教學時要善於創設(虛擬)課堂教學情境,突出「教學」,突出師生互動,切忌「讀」和「背」教案;注意角色的轉換,位置的更迭,語言的改變,以虛擬質疑,虛擬爭論,虛擬辯論,虛擬活動等情景,使片段教學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活潑生動,再現真切的教學情境;
、注意運用教學語言,如「我在教學中採取了什麼樣的教學方法」在片段教學時候是十分忌諱的,在片段教學中要運用課堂教學語言,要把聽評課的老師看成是自己班上的學生,有問有講,有讀有說,有議論有評價,用自己的語言變化將他們帶入你的課堂教學中去,使之未進課堂卻彷彿看到了你上課的影子,感受到你的課堂教學效果。
4、片段教學要努力展示自身的素質,用板書來表現書法功力,用范讀來表現朗讀水平,用廣征博引來顯示自己的知識面,用優雅的教態、飽滿的精神、洋溢的激情,用「詩、畫、音」感染聽者。
總而言之,好的片段教學要做到目標明確,內容充實,邏輯性強,層次清楚,語言簡明扼要,有改革意識,有見地,有特點。 「牽一發而動全身」,中學語文教師要充分認識到片段教學的重要性,積極參與、探究片段教學,以片段教學為切入點,提高自身素養,營造良好的教研氛圍,在「實踐是礪石,他人是我師,自身是關鍵」中加強片段教學鍛煉,必然能有效的提高教師教學水平,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更好的為教育教學服務。
評析語文片段
1、把握片段的基本內容,用一兩句話概括片段的主要內容。針對內容方面進行評價,肯定其符合原文或是實際的部分,之處你認為不對的部分(此處可以當做疑問反問,接著闡述個人在解決該疑問的主要觀點,即設問方式)。2、留意形式方面的創新點,尤其要指出該創新點對於語文教學的積極意義或推廣應用。3、總體上評價。雖然存在……需要改進的,但其……是值得學習並推廣的。

7.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板書設計應具備哪些特點

板書主要內容,讓學生有條理的、一目瞭然的知道所講內容,突出重點,突出思想內容,圍繞中心來設計。

8. 簡要回答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三種教學方法分類及12種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中的三種教學方法,一個是講授法第二是討論法第三個是案例發。

9. 為什麼課堂評價要貫穿整個學習過程

長期以來,課堂教學評價的關注點都是以「教師」為主,如教師的言語表達是否流暢、教師的板書設計是否合理、教師的情感投入是否具有感染力、教師的教學思路是否清晰,以及教師的教學設計是否結構合理、詳略得當等等,主要關注教師的課堂表現,關注教師是怎麼講的。即使關注學生的行為表現,也基本上被看著是教師「教」的回應,或者成為教師「教」的點綴。總之,以往的課堂評價表現為「以教為主,學為教服務」。 隨著新一輪課改的不但深入,新課程提出了建立「以學論教,教為了促進學」的響亮口號。它使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發生了根本的轉變,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應成為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包括學生在課堂師生互動、自主學習、同伴合作中的行為表現、參與熱情、情感體驗和探究、思考的過程等等,即關注學生是怎麼學的,通過了解學生在課堂上如何討論、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獲得結論及其過程等等學生的行為表現,評價課堂教學的成敗。即使關注教師的行為,也是關注教師如何促進學生的學習、教師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探究的興趣等,來評價教師課堂行為表現對學生「學」的價值。 課堂教學評價具有促進學生發展和教師專業成長的雙重功能,從關注教師的「教」到關注學生的「學」,這一視角的轉變對我國現行的課堂教學、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行為、教學能力以及學生的學習方式等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全新的啟示。

10. 淺談如何擁有精湛的課堂教學技藝

因此,重視教師的教學藝術,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豐富學生的想像力,推動學生不斷向新的目標邁進的重要保障。如何提高教學藝術? 一、教師必須有五個「一」基本功 五個「一」基本功是:普通話,好板書,好口才,好文章,好方法。教師有一口純正的普通話,在聽覺上給學生以美感。教師有好板書,在視覺上給學生以美感。再加上教師有好口才,好文章,徐徐道來,娓娓動聽,就能吸引學生,使學生聽你的課是享受。好方法就是通過鑽研各種教法,發揮自己優勢,形成自己特色,這樣教學法就活起來了。 二、教師必須是德才兼備的引路人 教師是五種角色兼具的人,即是歷史文化的傳播者,人際關系的藝術家,學生心理的保健醫生,畢業事業的引路人,人類靈魂的塑造者,因此教師是社會的重要角色。有人說過:「你想把學生培養成什麼樣的人,你自己首先應成為什麼樣的人。」甘地說:「教師是學生最好的課本。」因此德才兼備是教師的基本素質,是提高教學藝術的基本保證。 三、教師必須擁有淵博的知識 教師在教學中要想有所創新,就必須擁有該學科的淵博知識,才能厚積薄發游刃有餘。教師如果有了淵博的學識,教學就有了源泉。實踐證明,教師「授業解惑」的職能決定了教師不但必須具有廣博的學科知識、精深的專業知識,而且應該努力學習,掌握相關的學科知識。這不是一件容易達到的事情,雖然許多教師為科班出身,但所學未必精到,有的教師表面看來知識游刃有餘,實則淺薄寒傖,學生很難從其身上體會到教師應有的文化底蘊,而教師也難於以識服人。學識是教師實施教學的力量源泉,教學藝術則是達到教育目的的具體途徑。因此,教師能夠通曉學科知識、拓展知識面、發掘知識淵藪,真正成為讓學生佩服的教師,才是教師必備的重要素質。 四、教師必須研究教學規律,提高教學效果 研究教學規律,即指研究教學內容的規律、教學方法上的規律和認知上的規律等。教育教學實踐證明:在教學中學生普遍易於接受的規律是從具體到一般,即從感性到理性。以數學為例,當前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已成為數學教學的一個新的趨向和熱點。數學知識的系統性和連貫性很強,教師必須從培養學生思維敏捷性、邏輯的連貫性、積極的創造性角度出發研究教學、鑽研教學。例如,將書上的知識進行重組,使知識更加系統化、具體化等。這樣使學生既學得具體、輕松,教師也教得愉悅,從而形成教與學的良性循環互動。 五、教師必須把情感融入到教學過程中 憤怒出詩人,激情見水平。情感之於教學,猶如能源之於發動機。把情感貫穿整個課堂,融入「精,氣,神」,即精力充沛,氣勢旺盛和神采飛揚,就會感染學生,調動學生的求知慾。 心理學與教育學的研究表明,情感在教學過程中不僅有動力作用,而且能起到消除疲勞、激發創造力的作用。充滿感情的教與學,在很大程度上使主體樂此不疲,而且思維敏捷,並富有創造性。教學過程既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過程,又應該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沒有教師的情感就很難激發學生對知識、對真理的渴望與追求。教師的情感首先表現在教師對學生、對所教學科的愛,這種愛可以融化學生心中的「冰塊」,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成為溝通師生感情的橋梁和紐帶,更是教師搞好教學的原動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應善於發揮情感的作用,即為學生營造愉快、和諧、合作、輕松的學習氛圍,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此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應努力創造條件,使每個學生都能享受教師充滿激情的講授,使每個學生都有獲得成功的機會,都能品嘗取得進步的快樂。 六、教師必須把新的、正確的思想和理念貫徹到教學中 事物是發展變化的,教學也如此。「教有教法,教無定法」,教學對象因時代不同、生源不同而有諸多差異,教學方法也不能一層不變。教師在教學藝術的研究中,不能只停留於表面、淺層次上,這就要求教師竭盡所能,努力探究教學技法,以實現教學的真正高效。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新的思想、新的理論層出不窮,教師不能死守教材吃老本,而應該樂於接受新事物,努力學習、不斷進取,在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內容的改革和創新上「與日俱進」。 七、教師必須以學生為學的主體 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以啟發式教學為主,鼓勵學生去探索、去實踐。只有這樣,學生的知識才學得牢固,積極思維興趣才濃厚。教師高超的教學藝術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豐富學生的想像力,推動學生不斷向新的目標邁進。 八、教師必須精心設計課堂教學 學生在校學習的主要目的就是求知。因此,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應該預先估計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如,可能遺忘的知識點、上次教學沒有聽懂的地方、或是難度較大的課題等等。這些都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具有精湛教學藝術的教師能科學地設計課堂教學過程,靈活地選擇教學方法,全面地運用教學原則,恰當地進

閱讀全文

與課堂教學過程中的特色貫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