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利用多媒體技術和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提高課堂效率
傳統的語文復教學往往會制為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解決一些很抽象的問題,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學生"啟而不發,思維受阻"時,還易產生疲勞感甚至厭煩情緒,教師可使用多媒體以活化課文內容情景,變抽象為具體,化難為易,激活學生思維,幫助其充分感知體驗。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使教學的指導有了針對性,也可以實現語文教學中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等,同時讓呆板的課堂活潑化,讓學生處在良好的學習狀態中。
Ⅱ 在課堂上使用教育平板教學真的相對於傳統教育更加有效嗎
有效不有效不好說,抄但節省了教師的很多精力和時間,畢竟傳統教學需要教師現場板書,而且上同樣的課每次都得板書同樣的內容,造成教師時間和精力的大量浪費。
現在用平板教學後,教師製作課件後,可以節省大量的板書時間,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
Ⅲ 平板電腦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pad在課堂教學中有哪些優勢
由於硬體規格一致,系統優化效能好,開發的各類軟體和游戲都能流暢運行,可回以這樣說,答所有的硬體都能得到充分運用。MAC OS在穩定性上也要遠優於windows系統和尚處於模仿階段的android系統,因此獲得了越來越多商業用戶的青睞。
Ⅳ 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幾點思考
對於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應用的認識與理解多數教師仍是停留在公開課、賽講專課、教研等活動中。要想屬讓所有教師在教學中都能正確認識、理解和使用,確實還需要大量的工作要做。因此信息技術的應用要具前瞻性,尤其是理念更要適度超前。課堂教學仍然是信息技術應用的主戰場,應該盡可能讓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真正發揮作用。
Ⅳ 如何真正讓教育信息化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
一、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觀念提出的背景
2012年3月,我國教育部發布了《關於印發〈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的通知》(《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以下簡稱為《規劃》),開頭直接引用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首次提出的重大命題——「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並以此作為《規劃》制定與實施的總綱。
在「總綱」之後,是關於「教育信息化的意義」和「實現教育信息化的途徑與方法」的闡述。
教育信息化的意義,是要「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破解制約我國教育發展的難題,促進教育的變革與創新」(過去的提法是「促進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所以是「實現我國教育現代化宏偉目標不可或缺的動力與支撐」。
實現教育信息化的途徑與方法,是指要充分利用和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優勢,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事實上,這也正是能夠讓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真正產生革命性影響的具體途徑與方法。信息技術應與教育「深度融合」,這是《規劃》中首次提出的全新觀念,曾先後出現十次以上,可見它具有異乎尋常的重要性。
為實現教育信息化的目標,即通過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以達到促進各級各類教育變革與創新的目標,國際上傳統的途徑與方法是:實施「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也稱「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現在,《規劃》放棄這一傳統說法,而提出信息技術應與教育「深度融合」的全新觀念,並認為這才是實現上述教育信息化目標的有效途徑與方法,其根據何在?這只有從「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內涵、實質去探尋,才有可能弄明白。
為此,我們需要先考察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觀念提出的背景、它同傳統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觀念有哪些不同。
眾所周知,人類社會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進入信息時代以來,以多媒體計算機與網路通信為標志的信息技術日益廣泛地應用於人們的工作、學習與生活的方方面面,並在經濟、軍事、醫療等領域產生了革命性影響。但令人遺憾的是,在信息技術取得這些重大成效的同時,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卻成效不顯,大多數仍只停留在手段、方法的應用上,對於教育生產力的提升(大批創新人才的培養),似乎可有可無,而非必不可少的因素,更談不上對教育發展產生革命性影響。原因在哪裡呢?
著名的喬布斯之問,提出的也是這樣的問題——「為什麼計算機改變了幾乎所有領域,卻唯獨對學校教育的影響小得令人吃驚!」[1]
長期以來,國際上曾有許多專家學者對此進行過研究與探討,最後多無功而返。只有2010年11月發布的《美國2010國家教育技術計劃》(National Ecational Technology Plan 2010,簡稱為NETP2010。從1996年以來,美國已先後四次發布教育技術計劃,2010年發布的是最新一輪)[2],通過認真回顧和總結近三十年來企業部門應用技術的經驗與教訓,並與教育領域應用技術的現狀進行對比,才發現問題的症結所在,從而引出一個全新命題:
「教育部門可以從企業部門學習的經驗是:如果想要看到教育生產力的顯著提高,就需要進行由技術支持的重大結構性變革(fundamentalstructural changes),而不是漸進式的修修補補(evolutionary tinkering)」(下面把這一命題簡稱為「教育系統結構性變革」命題)。
由於這一命題與信息技術能否對教育發展產生革命性影響密切相關,事實上,能否運用信息技術實現教育系統的重大結構性變革,正是信息技術能否對教育發展產生「革命性影響」的根本原因所在,所以應當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
這里想要說明的是:從歷次發布的美國國家教育技術計劃的內容看,NETP2010是涵蓋美國教育系統各個領域,並涉及教育系統中所有組成要素的最全面、最系統的教育發展計劃,其豐富內涵、重大意義與深遠影響,在我國只有《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能與之相比。
迄今為止,從國際范圍來看,以美國學者為代表的西方學者,對於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或「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歷來都是只從改變「教與學環境」或改變「教與學方式」的角度(頂多也只是從同時改變「教與學環境」和「教與學方式」的角度)去闡述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意義與作用,去定義「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內涵、實質,因而都未能抓住問題的本質與關鍵。
只有NETP2010,通過回顧和總結近三十年來企業部門應用信息技術的經驗與教訓,並與教育領域應用技術的現狀作對比,才最終認識到,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之所以成效不顯(或者說,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未能真正產生出革命性影響),其問題在於:教育系統沒有實現用信息技術支持的重大結構性變革,只是將信息技術應用於改進教學手段、方法這類「漸進式的修修補補」上,或者是只關注了如何運用技術去改善「教與學環境」或「教與學方式」。總之,沒有觸及教育系統的結構性變革。
這就是《規劃)》放棄傳統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而倡導與教育「深度融合」的全新觀念的特定背景——希望找到一種新的、能實現教育信息化目標的有效途徑與方法,以解決長期以來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成效不顯的問題。
了解這一特定背景以後,我們再來看看「深度融合」的觀念和傳統「整合」的提法有何差異。
既然用「深度融合」取代「整合」的目的是想要真正觸及教育系統結構性變革(而不是只用於改進教學手段、方法這類「漸進式修修補補」),那麼,「深度融合」與傳統「整合」的根本區別就在於:「深度融合」要求實現教育系統的結構性變革,而「整合」不要求、也不關注這種變革。
二、「教育系統結構性變革」的確切內涵
教育系統結構性變革又是指什麼呢?教育系統包含「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終身教育」等多個組成部分,但其最重要、最核心的是「學校教育」——廣大青少年的知識技能與思想品德主要靠學校培養。既然學校教育系統是整個教育系統的主體與核心,那麼,「教育系統結構性變革」的關鍵及主要內容,顯然應當是「學校教育系統的結構性變革」。
為了認識和理解「學校教育系統的結構性變革」的具體內涵,我們先來看看下面的簡單邏輯推理:
由於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也是除遠程教育以外,各級各類教育的主陣地),所以「課堂教學」應當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內容;
既然「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最主要內容,那麼「課堂教學結構」自然就應當是「學校教育系統的主要結構」;
Ⅵ 學校與教師如何做到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
隨著互聯網路時代的到來,在學校的教育中,我們必然會在學科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來檢索、收集、分析、處理所學學科的有關資料,促進該學科的教與學。因此,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融合,不僅有利於提高教學效率,也有助於提高學生信息素養和文化水平。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都應該是高素質、高起點的,能全面適應突飛猛進的科學技術,能綜合運用各種信息技術並有效地進行自主學習。結合現狀談談如何才能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有效融合。
一、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的存在弊端
(一)教師對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認識不到位
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就是要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融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以及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但是有些教師認為只要在課堂上運用了多媒體課件教學就是將兩者融合了,這就是在理解上有偏差、不全面。
(二)教師對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的開展存在懶惰、畏懼的心理
信息技術與學科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開展首先需要學科教師不斷探索和研究如何進行有機融合。有些教師不想動,在思想上存在著懶惰的心理;其次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還需要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的支撐,教齡偏大的教師對新技術的使用缺乏信心,便不願使用。
(三)教師對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需掌握的技術操作還不足
信息技術是與學科進行融合的工具,如果技術不到位,融合就不能有效順利地進行,對於非信息技術專業的教師而言,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也是他們所面臨的一個實際問題。
二、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的目標
(一)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
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融合的本質是在先進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的指導下,把以計算機及網路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作為教學環境的創設工具和促進學生學習的認知工具,應用到各學科教學過程中。將各種教學資源、各個教學要素和教學環節,經過組合、重構的方法,相互融合,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傳統教學方法的變革。
(二)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
培養學生獲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為學生打好全面、扎實的信息文化基礎,同時應具備對信息內容的批判與理解能力,並能在虛擬的環境中保持良好的倫理道德和法律意識。
(三)培養學生掌握信息時代的學習方式
大量的網路信息,改變了人類的學習方式,學習方式從接受式學習轉變為自主性學習、探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和協作性學習。新的學習方式要求學習者必須能夠利用資源自主地進行學習,學會在數字化情境中進行自主發現,學會利用網路通信工具進行協商交流、合作討論;學會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創作平台,進行實踐創造的學習。
(四)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態度
在信息時代中,知識的更新率加快,各學科間相互滲透,出現了更多的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在這種科學技術、社會結構發生劇變的大背景下,要求學習者能夠具有主動汲取知識的態度並能付諸於日常生活實踐中,要能夠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夠自我組織,並能控制整個學習過程,對學習進行自我評估。
(五)要運用創造性思維理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
(六)要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應變能力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信息技術與學科課堂教學之間有效融合的策略
(一)學校領導的重視和支持
學校的教育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學校領導的重視與否將直接決定學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的高低,決定信息技術與學科課堂教學有效融合程度的強弱。首先,學校要根據應用的需要來進行信息化設備的配備,這是推動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有效融合的重要支持性物理環境;其次要給予行政上的支持,對於在課堂上開展信息技術教學融合方面研究的教師和提供信息技術支持的教師給予政策上的鼓勵。
(二)信息技術與教師專業化發展相結合
1.更新教學理念
教師要從思想上更新教學理念,轉變觀念,通過理論學習講座、親身實踐體驗認識到信息技術與學科課堂教學深度融合將會改變教師教的方式和學生學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從而增強教師運用信息技術開展與課堂教學融合的研究和實踐的信心。
2.加強對教師信息技術的培訓
學校要定期組織教師進行信息技術培訓。一是培訓教師熟練掌握通用教學軟體(如,PPT和Word等)的使用,並且在此基礎上用好常用的學科軟體;二是提高計算機的操作技能,把計算機作為備課、上課和組織學生的工具;三是對電教設備的使用培訓,讓教師了解設備的性能、用途與使用方法,以便在教學中更好地應用。
3.鼓勵教師鑽研,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堂教學融合的課題研究的進度
課題研究對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相融合的工作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學校要鼓勵教師在這些方面的專題研究,要著重探討融合的方式、方法,探索出一條科學高效的途徑。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的主陣地,只有抓好
Ⅶ 淺談怎樣實現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
在教學中,恰當地應用多媒體課件,對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興趣、突破教學難點、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高教學效率等都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多媒體教學課件是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和教學理論發展的必然趨勢,它是以計算機為核心,將文字、圖形、聲音、動畫、影像等多種媒介綜合起來進行輔助教學的計算機教學程序。
多媒體教學題材的選取,要從教學實際出發,結合學科特點,根據教學內容來確定。對於傳統教學手段難於解決的問題,使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化難為易,幫助學生理解有關的概念或原理。課件內容必須適用於多媒體教學的表現,能突出多媒體教學的特點,能充分發揮技術的優勢,能有效地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與學的效率。在製作課件時,要運用現代課堂教學理論已有成果,結合學科特點鑽研教材,對教學內容恰當處理,精心設計,以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表現力。
不同的課程會有不同的特徵,在教學設計和課件製作時也會有所不同。這就要求課件腳本編寫者對課程特徵要有所了解。了解的渠道可以從新課程的理論知識和各課程的教材等方面來進行。如在課改實驗中,語文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數學課程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課堂。編寫課件腳本時就要根據不同課程的特徵和性質來選擇製作課件的類型:是以動畫為主,還是以圖形展示為主;是以練習為主,還是以資料拓展為主。只有明確了主次,才能為課件製作者選擇合適的製作媒體指明方向。
比賽課件能化靜為動,激發學習興趣。動態的事物比靜態的事物更能引起學生注意,調動學生學習動機,課件能為教學創設一個主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化無聲為有聲,化靜為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Ⅷ 對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你有什麼困難和建議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已經進入了信息技術廣泛運用的時代.目前,我國已經進入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改革年代.素質教育的發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進,要求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而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關鍵,是信息技術課程和其他學科雙贏的一種教學模式.本文對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目標和主要任務,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地位的體現,以及課程整合的方式方法作了思考與探索.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程整合教學方式方法
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以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成為拓展人類能力的創造性工具.為了適應這個發展趨勢,我國已經確定在中小學中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同時要加強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的整合.「課程整合」對於一名信息技術教師來說是經常要面對的最實際的問題,在教學工作中經常要和同行一起討論把信息技術運用到其他的課程中,信息技術給其他課程帶來什麼?回答是肯定的,思路的拓寬,知識面的拓寬,教學方法的改變等等.那麼,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目標和主要任務是什麼?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重點是什麼?在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課堂教學中的整合,信息技術扮演怎樣的角色?怎樣才能使信息技術的學習更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弄清這些問題對於我們教師的實際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目標和主要任務
信息技術拓寬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圍,極大地豐富了信息資源,為個性化、自主及互動式的學習提供了實施的舞台,使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得以進行,使終生教育、學習化社會的構想得以實現.信息技術不只是幫助教師傳授知識的手段,而是服務於他們學科教學的得心應手的教學媒體,是提高教育教學活動的效率、更好地進行素質教育的工具;對於學生來說,信息技術則是學習知識和提高技能的認知工具.
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措施,是將信息技術課程列入必修課程.信息技術課程的目標是「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
二、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重點
我是這樣認為的信息技術這門課的前身是計算機教學,從計算機到信息技術的改變我覺得是一個突破和飛躍.從單機到聯機到網路的貫通必然對改變了信息技術課程目標的變化和發展,即從「計算機文化論」到「計算機工具論」,再到現在提出的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正是人類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認識的不斷提高.對於我們21世紀的學生來說,基本的「信息素養」應包括:
1.信息獲取的能力.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習要求,主動地、有目的地去發現信息,並能通過各種媒體,如互聯網、書籍、報紙、電視等,或者自己親自調查、參觀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夠將豐富的獲取到的信息進行篩選鑒別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斷它的可信度,然後對認為真實有用的信息進行分類.
3.信息加工的能力.將不同渠道獲取的同一類信息進行綜合,結合自己原有的知識,重新整理組織、存儲,並能夠簡潔明了地傳遞給他人.
4.信息創新的能力.在信息加工的時候,通過歸納、綜合、抽象、聯想的思維活動,找出相關性、規律性的線索,或者能從表面現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創新的信息.
5.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術或其他手段,分析、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各種實際問題.
6.協作意識和信息的交流能力.能夠通過互聯網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圍,面向世界,開闊視野,並能利用信息技術加強與他人的聯系、協作.
三、課程整合的方式方法
課程整合應該分幾步走.
第一步,信息技術課程,信息技術作為學習的對象.信息技術課程作為一門專門的學科開設,主要學習信息技術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
然而,信息技術課程並不僅僅是簡單地為了學習信息技術本身而學習,還要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因此,同樣要按照課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整合到實際任務中進行學習.比如:Microsoft
Word文字處理的學習就可以以完成一份班級小報的形式進行教學.Microsoft
access資料庫管理系統的學習就可以以完成通訊錄的形式進行教學等等,因為大家都知道生活中的知識要比課本中的知識豐富和精彩的多,學生們喜歡貼近生活,其效果可以說事半功倍.
第二步,與其他學科的整合,信息技術作為教學工具.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信息技術完全為其他學科的教學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