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師應轉變教育觀念,你怎麼認為呢
1.教師要轉變課堂教學目標
教學的目標就是要“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的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學校教育的本質內涵是塑造人,以人為本。“教育就是把人變成人”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既教書又育人”。從一定的層面上來說,教師的育人比教書更為重要。教師課堂教學內容要從以“知識為中心”向以“學生的發展,能力培養為中心”轉變。
2. 如何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
教育理念是指教育者在通過理性思考和親身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關於教育事物本身及其價值和價值實現途徑的根本性判斷與看法;是在教育教學實踐及教育思維活動中,教育主體者所形成的對教育的理性認識和主觀要求。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在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的時候,既要考慮教育改革的時代發展定位,又要考慮素質教育的大方向,同時還要考慮學生的發展空間,以及教育理念在課堂教育中的應用效果。
一、堅持以人為本,樹立新式教育理念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核心是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這應該成為教育工作的主題。」由此可見,學生是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是主人。每一位教師,都要遵循教育「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轉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實現教師和學生角色的變化。首先,教師要從課堂管理者轉變為引導者,由課程實施者轉變為開發者,由知識傳授者轉變為探索者,由教案執行者轉變為教學智慧創造者;學生要從課堂的聽從者轉變為思考者,要從課程實施的被動者轉變為主動者,要從問題的回答者轉變為提問者。只有作為課堂教學主導者的教師角色轉變了,課堂教學才會生活化,學生學習才會主動化,教學過程才會動態化。只有這樣,才能堅持教學理念的核心思想――以人為本,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在教學的過程中面向全體學生,用積極樂觀的眼光和態度來欣賞和預見學生的天性,充分尊重和發展學生的多樣化個性,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二、激發學生興趣,打造快樂和諧課堂
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讓學生在快樂的教學情境下,富有興趣的學習,往往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現在教育者所提倡的「快樂教育」正是以興趣教學理論為基礎的教學理念,通過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情感教學為切入點,創設情境為途徑,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展示表現個性。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打造快樂課堂,把快樂教學的理念應用到實際。
首先,是創設情景激發學生興趣。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設置些教學情景,如引用名言警句、小品編演、課堂辯論等活動,把學生帶入到富有創造性和趣味性的學習中,不僅促使學生不斷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給學生一個展示自我的空間。其次,是利用教材啟發學生。教材是我們教學的教本和重要參考依據。裡面有很多內容是可供學生學習和參考的。教材中的插圖或者是漫畫,可以用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例如,政治《資本主義社會性質》一課中。標配的插圖是漫畫「看誰跑的快」,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腳和鞋的關系形象,然後組織討論認識資本主義民主的本質,通過這幅漫畫形象的揭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部分教材最後面會有一些「想一想」「議一議」等發散思維的小單元練習題,教師可以聯系實際,充分運用學生的現有知識,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進行快樂的學習。
三、注重德育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創新式的教育理念內容十分豐富,不僅包括對學生文化知識的教育,同時也包含對每一名學生的德育發展教育。每一位學生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潛質,作為教師我們要把視角面向全體學生,用積極樂觀的眼光和態度來欣賞和預見學生的天性,充分尊重和發展學生的多樣化個性,使他們都能夠在老師的親切指導下成長成熟、成功成才。現代社會高速發展,教師需要培養的是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這不僅要具有廣博的知識、聰明的才智,更重要的是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既要注重知識能力的培養,又要加強思想品德教育,努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教育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挖掘利用、靈活處理,真正發揮新形勢下課程的德育功能,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
四、重視學科綜合,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應新教學大綱的要求,目前我國各地的考試內容多以學科綜合考試為主,內容以考查學生能力為主,題目的載體多是各類學科知識點的綜合,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知識之間、學科之間的相互聯系。學科之間的綜合包括學科內綜合和跨學科的綜合。首先,學科內的綜合包括知識板塊內的綜合以及不同知識點的相互聯系。這就要求教師在學生把握各部分知識的內在聯系的基礎上,還要熟練的掌握完整的知識體系,並在知識的綜合中產生新知識。其次,跨學科的綜合。這從小范圍說可指政史地文科知識的綜合、理化生理科知識的綜合,從大范圍說可指所有學科的綜合。這就要求教師要多方搜集資料,廣泛涉獵各科知識,在教學中注意加強各個學科之間的聯系、包含關系,在教育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不斷地練習和積累,學會熟練應對綜合題目,抓住關鍵的「題眼」理清解題思路。加強學科綜合,體現了教育理念創新思維的多維性、開放性、發散性和內容的交叉性,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也是創新教育的有效途徑。
古語雲:「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培養學生自我能力,促進個性全面和諧的發展,並使這種理念成為當代教育的基本宗旨。只要教育者本著對教育事業發展負責、對學生學習成長負責的態度,以積極心態和行動迎接素質教育、高效課堂的挑戰,相信我們一定會盡快轉變理念,提高教學質量。
3. 新課改要求教師在教育思想觀念上有何轉變求解
課程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它要求人們對教育的理念、教師的教育教學模式、課堂結構、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與學生的關系、考試與評價制度等都要來一個脫胎換骨的轉變。這其中,新課程理念的形成尤其是關鍵,亦是首當其沖的。具體來說,有以下轉變:
首先,改革舊的教育觀念,真正確立與新課改相適應的體現素質教育精神的教育觀念。確立新的教育觀念,是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教育觀念不轉變,教學改革無從說起;教育觀念轉變,許多困難都迎刃而解。當前,中小學教學還沒有擺脫應試教育的影響,應試教育觀念尚未獲得根本轉變,教學改革成效不顯著。因此,在本次課程改革中,我們要提高認識,來一次教育觀念的啟蒙運動,真正把我們教師的教育觀念統一到素質教育的要求上來,統一到新課程方向上來。
其次,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本次課程改革不僅僅改變教師的教育觀念,還要改變教師每天都在進行著的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行為。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教學關系成為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我寫,你抄;我給,你收。教代替了學,學生是被動學會,而不是自己學會,更不用說會學。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統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從而達到共識,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因此,我們在教學模式上應該充分體現三為主,即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要轉變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的局面。教師從幕前退到幕後,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要學會傾聽,要為學生創設一個與知識相遇的情景,讓學生與知識對話,創造出新的知識和文化,而非抑制和抹殺學生的個性、靈氣,讓教師成講師,學生當廳(聽)長。
第三, 轉變過去只重視知識和技能的觀念,由單純重傳授知識轉變為重宏揚人文精神,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教師要更多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把握其精神、情感所向,給予學生更多的人文關懷。
在新的課程理念背景下,教學中的情意因素和過程被提高到一個新的層面。首先,內涵變得豐富了。新課程強調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要素。從橫向角度看,這三個要素具有相對獨立性,它們構成了人的感性世界或非理性世界的相對完整的畫面;從橫向角度看,這三個要素具有層次遞進性,它們構成了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心靈連續體。其次,情感、態度、價值觀本身成為課程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活動必須以人為教育對象,致力於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積極的態度、正確的價值觀。第三,情感、態度、價值觀必須有機地滲透到課程教學內容中來,並有意識地貫穿於教學過程之中,使其成為課程教學內容的血肉,成為教學過程的靈魂。
第四, 突出學習方式的改變,切實加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自然成為這場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
學習方式較之於學習方法是更上位的東西,兩者類似戰略與戰術的關系:學習方式相對穩定,學習方法相對靈活,學習方式不僅包括相對的學習方法及其關系,而且涉及學習習慣、學習意識、學習態度、學習品質等心理因素和心靈力量。所以,學習方式的轉變對促進學生發展更具有戰略性的意義。
從推進素質教育的角度來說,轉變學習方式要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要目的。
4. 新課改下教師如何轉變教育觀念
新課改下教抄師如何轉變教育觀念主要從角色和行為兩方面進行轉變,具體轉變如下:
(一)新課改背景下的角色轉變
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學生發展的促進者。
教師從課程的忠實執行者轉變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教師要從「教書匠」轉變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實踐者。
社區型和開放型教師,重視與社區互動,挖掘社區教學資源。
(二)新課改下教師行為的轉變
對待師生關繫上,新課改強調尊重、贊賞。
在對待教學上,新課改強調幫助、引導。
對待自我上,新課改強調反思。
在對待與其他教育者的關繫上,新課改強調合作。
總結: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因此,教師在遵守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同時也要加強自身的教育理念和師德的修養。
5. 如何轉變教師的思想觀念是教學改革的關鍵
新課改下教師思想觀念抄的轉變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應重視的問題,筆者從三個方面淺談了新課改下教師思想觀念轉變的幾點看法:(1)轉變落後的教學思想觀念,創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2)轉變只教課本知識的眼前教育思想,開展創新教育;(3)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實行自主合作學習。
6. 如何轉變課堂教學的觀念
新課程的教學思想和觀念極富有創見性、發展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我在認真學習研究了新課程理論知識後,就把這些嶄新的教學觀念運用於課堂教學中。在實踐中,我重新調整課堂教學的活動模式,採用交往、互動的方式,師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教學過程中讓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了教學內容,求得了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有一次上關於美的話題作文課,上課時,我只是想去喚醒和激勵學生心中對美的理解,在尊重學生的主題意識與平等意識,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的同時,達到一種生命質量的提升。本來我也想了好多話,製作了一些幻燈片,可學生的發言很熱烈,容不得我說,所以我乾脆不說了,把說的機會留給學生。課後我想,其實我們完全可以以寫作來釋放文明的氣息,用真善美來充實、滋養、感染、熏陶我們的學生,讓他們健康而忘我地成長。如果我們做到了這些,教育的意義也就不會泯滅了。
我想,傾訴是人的天性,而寫作是高雅的傾訴形式,它也是一種極好的自我教育,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去說的環境,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去學習,讓教學變成一種充滿智慧的挑戰,讓教學的過程變成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不過,有些老師以為新課改就是完全摒棄傳統的教法和學法,其實不對。
常言道,繼承創新,推陳出新。一個新的理念的實施必然是建立在破的基礎上,有所破才能有所立,但這絕不意味著對傳統優秀理念的完全背棄。新課改也是如此,雖然它在課程結構設置、目標設計等很多方面都有較大的改革,給我們耳目一新之感,但在我們的教學中力求新的同時,也應該不要忘記一些好的傳統教法與學法,特別是在語文教學中那些行之有效的教法與學法。因為只有繼承傳統中優秀的東西,才可能創造出新的教學方法,才可能真正得到新課標的要求。更何況新課標中並不是排斥這些傳統方法的。那些認為在新課改環境下一切都要從頭再來,推翻以前的一切,這樣的創新想法實際上都是不了解教學規律、不了解新課改的特點的。
7. 如何從教師觀出發加強學習轉變教學觀念
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科教育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使學生在科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教育。
一、教學觀念轉變
轉變教育教學觀念首先應該關注什麼?我想用六個字來概括:一是「學生」,心裡有學生;二是「發展」,學生的發展,也包括教師自身的發展;三是「過程」,即學生的學習過程和老師引導學習的過程。這三個方面的核心是關注學生的發展,要處理好教師、學生和教材的關系。按照建構主義的理論(當今的建構主義者主張,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對於世界的理解和賦予意義卻是由每個人自己決定的。我們是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來建構事實,或者至少說是在解釋事實,我們個人的經驗世界是用我們個人的頭腦創建的,由於我們的經驗以及對經驗的信念不同,於是我們對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異。所以他們更關注如何以原有的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為基礎來建構知識。他們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對學習和教學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過程不是學習者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積極地建構知識的過程。由於建構主義學習活動是以學習者為中心,而且是真實的,因而學習者就更具有興趣和動機,能夠鼓勵學習者進行批判型思維,能夠更易於提供個體的學習風格。因而,建構主義在教學中的應用會帶來一場教學或學習的革命。),教材只是教師教學活動的一條線索,並非教學活動的聖經。教師要從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對教材進行科學合理的處理和調整,符合學生具體情況的我們可以參考,不符合的我們可以完善或者改組教材,甚至自己重新進行設計,這就是參與課程設計,這是很重要的。大家經常說,「課本、課本,教學之本」,實際上學生才真正是「教學之本」。
1.強調激活學習者的思維圖式(activation of schima)使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思維發生直接的聯系。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蓋茨曾對教師提出這樣的建議:「如果有人詢及類似『你是教數學的老師嗎?』的問題時,最恰當的回答應該是:我不是教數學的老師,我是教學生學習的數學老師。」教會學生學習,應當是所有的專業教師共同的也是首要的任務。
2.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融合並發展了「行為主義理論」(behaviorism)(「刺激—反應—強化只能在學習主體身上發生」)和「認知心理學理論」(cognitive psychology)(「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獲得主要靠學習主體的內化來完成」)的互動式教學論(interactive teaching),始終把學生看作是教學活動的主體。
3.強調學生的參與(involvement of students)。即是「過程」,即學生的學習過程和老師引導學習的過程。學習過程不是學習者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積極地建構知識的過程。由於建構主義學習活動是以學習者為中心,而且是真實的,因而學習者就更具有興趣和動機。「過程」目標在於幫助學習者習得這些事物及其特性,使外界客觀事物(知識及其結構)內化為其內部的結構。
而我們傳統的教育觀即是行為主義的客觀主義觀反映在教學上,認為學習就是強化建立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的鏈;教育者的目標在於傳遞客觀世界的知識,學習者的目標是在這種傳遞過程中達到教育者所確定的目標,得到與教育者完全相同的理解。行為主義者根本無視在這種傳遞過程中學生的理解及心理過程。
有研究顯示:外語口語課教師的講授與學生活動的時間比應達到23至14,只有保證學生人均課內的「對活動」(pairwork)與「組活動」(groupwork),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4.強調對個體的注意(indial attention)。由於個體差異,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發展要求,教師應該盡量保持對個體的關注,鼓勵他們樹立不同的學習目標,採取不同的學習策略。
5.強調學習過程的創造性。
二、教學模式的轉變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單一的,它把傳授知識作為整個教育活動的全部內容。中國學生從小學、中學到大學一直是,並已經習慣於「倉儲式」「填鴨式」教學活動。教師根據既定的教學計劃,把知識作為預先設定的東西教給學生,也把自己對知識的理解作為讓學生接受的內容。這種教學模式以教師的「教」為教學過程的中心,教師對教學「全程式控制制」。由此導致學生死記硬背多,領悟理解少;被動應付學習多,自主創新學習少;學習科學知識多,學習做人真諦少,教育等於讀書,讀書就是為了考試。
現代教學模式則是互動式、聯動式的。
要培養學生的「自覺能力」「參與能力」和「團結能力」,提倡教學過程「開放」,鼓勵學生「發生地」學習,變被動地接受知識為主動地掌握知識。「發生地」學習具有能動作用,學生藉此可以把課堂所學知識舉一反三,逐步減少對教師的依賴[3]。這種互動式、聯動式的教學模式作用於教學實踐環節,其主要作用一是強調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提倡師生平等交往,還學生的「主體地位」。二是吸收學生參與教學決策,讓學生對「學什麼,學多少,怎麼學」發表個人見解,培養「自覺能力」。三是注重學生的主動性,發展學生的各種能力,主張學生在沒有壓制的情況下輕松愉快地學習。
注意學生不同的起點、層次,不歧視後進學生。
三、教學關系的轉變
在傳統的教與學關系中,教師處於主導地位,教育過程的設計、組織都是圍繞教師進行的。教師代表權威、知識和真理,是教育過程的主宰,教師向學生單向傳授和灌輸的知識不會受到懷疑。而學生在這一教學關系中處於被「雕飾」、被改造的地位。人們對「教學」一詞定義在「教」上,而在不同程度上忽略了學生的「學」,教學成了一種被動的、強制的單向灌輸式活動。而現代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在從事「教」的同時關注學生的「學」,遵循「學生是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體」的原則,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中心,重新調整教學關系。在新型的教學關系中,教師是教育過程中的主導,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主導與主體是矛盾的統一:學生的發展離不開教師的引導,而教師的引導必須建立在學生獨立自主的基礎之上。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獲得創造的喜悅感和成就感,體驗創新的價值與魅力,發展獨立自主的意識。
四、教師職能的轉變
現代教育理念在構建新型的教學關系的同時,也在豐富和擴展教師的職能。新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師的不只是傳授知識和技能,而且要「引導」。引導包括以下內容:1.引導學生實事求是地確立自己的學習目標,並幫助學生尋找一條達到這一目標的最好途徑;2.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尋找良好的學習方法;3.引導學生進入一種豐富生動的教學環境,激發其學習積極性,最終達到葉聖陶先生所提出的「一種境界」——「教任何功課,最終目的都在於達到不要教。
綜上所述,我們平時一堂課下來得思考:
1、課堂時間分布怎麼樣?教師用多少,學生用多少?
2、學生參與怎麼樣?(組、小組、個人、全體)
3、對於書本上的知識(定理、定義、公式、語法、字詞的用法等等)我是直接呈現還是讓學生探究再總結得出?
4、我有沒有教給學生學習或解題的方法?
8. 如何轉變教學觀念,促進課程改革
一、教師培訓到位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前提和保證
任何教育教學改革的成敗,從某種意義上取決於廣大教師的認同參與的程度。新課程改革要求廣大教師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轉變教育思想,轉變教師角色,革新教學方式等。要使廣大教師與新課程的要求適應,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教師培訓是一個基本的前提和保證。
二、領導重視,社會支持。
課程改革實驗啟動初期,領導就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我區課改實驗工作。
三、精心組織,扎實工作。
課程改革是一項牽動全局的綜合工程,為了順利開展此項工作,區教育局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區成立了以分管區長為顧問、教育局長為組長的區課程改革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和5個工作組,即行政決策組、實驗主管組、科研總結組、宣傳報道組、專家指導組等,對課改實驗進行專項指導。並要求我區各初中、小學也要成立相應的組織,來領導和實施本校的課程改革,把課程改革的工作落到實處。
四、理念先行,重視感悟和體驗。
在這次學科培訓中,在省教研室領導和教研員的指導下,我們十分重視教育理念的更新。各位專家的講學也總是把教育理念的更新放在首要位置。
五、強調實效,重視調研和考核。
在課程改革的學科培訓中,我們十分關注教師實實在在的提高,關注教師與新課程同成長。為此,我們事先做好調研,事後做好考核。
六、滾動提高,重視總結和積累。
在課改教師培訓的實踐中,我們體會到,教師培訓的主陣地還在於校本培訓。需要不斷滾動、不斷提高。為此,我們十分重視總結和積累。培訓結束後,我們各學科都寫出了總結報告,總結經驗,找出不足,以便在今後的工作中發揚成績,糾正錯誤。
9. 我們需要轉變哪些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
一、轉變復教育教學觀念
傳統制教育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重視不夠。過去考試成績只反映以記憶力為主的考試能力,這種能力是機械式重復記憶的結果。根本不反映學生的創造能力。
二、創新教育需要創新型教師
三、樹立「發揮潛能,全面育人」思想
它面向全體學生,是一種使每個人都得到發展的教育。其根本任務是為每一個學生今後的發展和成長奠定堅實而穩固的基礎。
四、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
愛人者人恆愛之」,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才會以更大的熱情和信心投入學習,在課堂上也才能踴躍思考,勇於爭辯,勤於動手。
五、培養自學能力,為終身教育打好基礎。
培養他們在綜合、分析、研究過程中進行創造能力,使學生在自學中「自我完善,造就自我」.只要教師持之以恆,循序漸進地狠下功夫,學生的自學能力是一定能夠培養和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