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新課程理念下語文的課堂教學有哪些特點
新課程理念下語文的課堂教學有哪些特點
教科書上說:
1,說教學內容和教學
2中的專地位和作用,說學生屬的認知和心理素質
3的水平,說課堂目標和發展達到4是沉重和難以確定解決
說教法,學法,說:
1,說教學方法的選擇和使用,這反映了教師佔主導地位(引導)的作用
2,說的研究,選擇和指導規律,這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 3,上述選擇和使用教學媒體(艾滋病,學習工具,現代教育技術等)
說教室方案(教學)
? 1,說教學過程,教學兩個層次的安排,說安排
重點和突破難點? 3,表示這筆交易
關系的材料,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實踐之間? 4,說板書設計實踐設計
Ⅱ 新課程理念下如何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利用放下午學後的休息時間認真學習完視頻後,深深體會到新課程改革理念倡導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因此,在就顯得尤為重要,做為新時期教育戰線上的我們要積極摒棄一些陳舊的教學思想觀念,改革課堂教學方法,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給學生一片自由的空間,讓他們在語文課堂上去充分地讀、大膽地想、好奇地問、自由地議、輕松地練、科學地評,盡情地扮好「主人」這一角色,學生才會有標新立異的沖動,才會有創新意識的萌芽和發展,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也才能使語文教學順應課堂教學改革的潮流,成為一泓「活水」。 一、讓學生充分地「讀」 葉聖陶先生說:「學語文主要靠學生自己讀書,自己領悟」。因此,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盡可能多的時間去讀書思考,並適時地點撥、引導,努力做到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在讀中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如:我在教學《再見了,親人》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這真是雪中送炭啊!」在引導學生理解了「雪中送炭」這個成語的本義,比喻義後,引導學生分別從「空著肚子」與敵人拼了三天三夜想像到當時志願軍戰士們急需幫助的困境;聯系「帶著」、「頂著」、「冒著」三個動詞,理解了送打糕的不易。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大娘給了志願軍戰士強有力的支援。至此,學生不但理解了志願軍戰士為什麼感動得流下眼淚,而且懂得了大娘送去的不僅僅是打糕,更多的是鼓勵、關懷與愛,它激勵著戰士們勇敢地戰斗,從而對「雪中送炭」一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最後讓學生練習朗讀,邊讀腦海中邊想像當時的情境,使他們更深地體會到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這一中心。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閱讀積極性,還必須做到朗讀形式多、層面廣,使學生百讀不厭,讀一遍有一遍的收獲。通過長期的閱讀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都得到了發展,不但為下一步的教學奠定了基礎,而且在自讀自悟的沃土上,培植了創新意識的芽,蘊育了創新意識的花。 二、讓學生大膽地「想」 豐富的想像是創造的翅膀。「心想事成」、「夢想成真」常常成為人們互相勉勵之語,「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是當代企業家們的豪言壯語,從中表明想像和創造是多麼難得和重要。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啟發學生大膽地進行創造性想像,甚至是猜想,可以經常問學生,假如你們遇到類似的事情,你們會怎麼做呢? 如:在學完《新型玻璃》一文後,我問學生:「你們認為除了課文中講到的五種新型玻璃,現實生活中還需要哪些玻璃,請同學們發揮想像進行設計。」通過這樣經常的訓練,學生們的想像力得以充分發揮,創新意識得到了培養,學習熱情也大大提高。 三、讓學生好奇地「問」 疑是思維的開端,要鼓勵少年兒童好奇好問。對學生的提問,教師應盡可能地滿足,因為任何壓抑、干擾都將會使創造的心靈受損。因此,教師要尊重和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創設激發學生質疑問難的學習情景,把他們的天真好奇誘導到科學的軌道上來,讓每個學生養成想問題、問問題,挖問題和延伸問題的習慣。 如:我在教《中國石》一課時,在出示課題後,我問學生看了這個題後有什麼疑問。學生立刻提出許多問題:為什麼稱一塊石頭為中國石?中國石是什麼樣子的?中國石是怎樣發現的?等等。這樣,不僅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而且調動了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 四、讓學生自由地「議」 在語文課堂上教師應給學生充分的「自由」,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教師要多提供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而組織學生課堂分組討論能最大限度地讓每個學生都有發表見解的機會,真正使學生動起來、課堂活起來。因此,將「小組合作、課堂討論」有機、恰當地引用於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很有必要。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應提倡「咬文嚼字」、「議論紛紛」,特別是重點詞句、含義深刻的句段,更應讓學生品個夠、議個透。在課堂討論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從書本和實際生活中找到根據,發表自己的見解,特別是與眾不同的見解。讓學生在議論、品評活動中自己去嘗試語言、鑒別語言、理解語言和學會運用語言。對於學生的見解,無論是否正確、是否完善,只要學生在思考,只要他們敢說,就應及時給予適宜評定,進行指導、表揚和鼓勵,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嘗到成功的樂趣。 如:我在教《金色的海灘》一課時,讓學生通過朗讀初步感受到課文是一篇語言文字優美,兒童氣息濃的好作品。編者的意圖在於教育學生養成不隨便接受別人贈物的品質。教學時,教師還可以不拘泥於傳統,可引導學生議論:在幫畫家叔叔看衣服後,小姑娘該不該收叔叔所贈的貝殼?換了你,會怎麼做?同學們立刻議論紛紛、各抒己見。有的說不能收,要助人為樂,不圖回報;有的學生說應該收,是勞動報酬。對於以上兩種觀點,我都加以肯定,並且指出前者做法應大力倡導,後者行為也是道德允許的,只有不勞而獲、意味索取才應該堅決反對。這樣,打破了盲目順從,迷信書本的習慣,使學生的思維突破了常規和經驗的禁錮,才會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培養,才有可能走向學習的成功。 五、讓學生輕松地「練」 我們要改變以往上課只是老師講、學生聽,練習常常被擱至課尾、拖至課外或滿堂練習等加重學生學習負擔的做法。要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優化課堂練習設計,把「練」的安排納入課堂,並且讓學生在輕松、愉悅中學習。 如:我在教完《白楊》一課時,可以設計為「課文表面上是寫白楊樹,實際上是寫__________,是一種借物喻_______的寫法。父親向子女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藉以表達自己__________的志向,同時希望子女也能像白楊樹那樣____________」的課堂練習,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輕松地鞏固所學知識,培養了學生質疑解疑的自主探究能力。 六、讓學生科學地「評」 課堂教學評價的目的是為了考查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突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要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幾方面進行評價,以全面考查學生的語文素養。對於學生的日常表現,應以指導、鼓勵和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採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如:我在教學生朗讀《我家門前的海》一文時,讓學生先看看課文,喜歡讀哪個自然段,就讀哪個自然段。這樣,學生的學習慾望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朗讀之後,教師引導學生根據同學或自己朗讀的情況進行適當的評議,可以自評、互評相結合。在評價中或指導、或表揚都應以激勵性語言為主,要盡可能地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使學生朗讀的能力向前不斷地發展。 給學生一片自由的空間,讓他們在語文課堂上去充分地讀、大膽地想、好奇地問、自由地議、輕松地練、科學地評,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樂於質疑問難、解惑釋疑、自主探究、拓展思維。在寬松和諧的環境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讓創新思維的火花不斷地閃現,這樣就給語文課堂教學注入了「活水」,從而提高了孩子們的語文素質。我們有責任、有信心改革語文課堂教學方法、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每個學生都體驗到學習成功的樂趣。
Ⅲ 新課程理念下如何進行語文教學設計
新課程背景下如何進行語文教學設計呢?
一、教學設計的新理念
根據新的培養目標、新課改精神、新教材特徵和教育對象的認知特點,教學設計應以下面的新理念作指導:
(一)以人為本,體現「三個一切」。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設計,要從過去的以教材為中心、以如何教為重點,轉到以學生為中心、以如何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從而獲得發展為重點,真正體現「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和「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現代教學理念。具體地講,以人為本的教學設計,就是要在了解學生的學習意向、體察學生的學習情感、診斷學生的學習障礙的基礎上,設計出真正關注學生、促進學生充分發展的教學策略。同時,又要跳出「教教材」的圈子,引導學生體驗和領悟教材的精華,並對學科教材知識進行教學重組和再創造,讓教材成為學生積極發展的廣闊的策源地,通過激活教材,使教學達到一種新的境界。
(二)讓語文走向生活,讓生活走進語文。
首先,加強語文與生活的聯系,是「新課標」提出的新理念和新要求。也是由語文學科的特點和語文教學的規律所決定的。生活對語文猶如空氣和陽光,是須臾不可或缺的。學習語文,陶冶情操,形成健康的道德觀念,乃至社會和社會生活觀的養成,均須貼近生活、參與生活、和生活攜手共進,才能使語文課堂引進活水,將教學和學生的生活環境、成長的需求融為一體。
二、教學設計的新策略
(一)文本解讀——教學設計的前提。
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課前,老師得先和文本對話,即鑽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學生交流。我備課沒有什麼訣竅,就是那麼翻來覆去地誦讀、默想,當讀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讀出文章的妙處,讀出自己的驚喜時,我便敢走進課堂。」這就是說,教師本人要有對文本的解讀、感悟、理解,以及對教學的構想。實際上,教參僅僅是素材、例子、資料庫,所以,教師本人要從解讀文本入手,才能真正實現教學設計的個性化、多樣化、創新化。
(五)教學反思——教學設計的延伸。
一個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一個人或許工作20年,但如果沒有反思,也只是一年經驗的20次重復。因為,通過反思,教師會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通過反思,教師能在學生的「錯誤」中尋求發展,在自身的「失敗」中找到出路,在教材的「局限」中謀求進步;通過反思,教師以審慎的、意志的方式實施教學行為;通過反思,還可以使教師從教學主體、目的和工具等方面,從教學前、中、後等環節獲得體驗,變得更加成熟。所以,反思是教師取得特定實踐成就、走向解放和專業自主的工具。因此,我們每位教師都應當強化反思意識、形成反思習慣.
Ⅳ 新課程理念下怎樣進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
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標准
所謂課堂教學評價,是指評價主體按照一定的價值標准,對課堂教學諸因素及發展變化進行的一種價值判斷活動。
一、傳統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的局限
長期以來,我國課堂教學評價即一堂好課的標准,往往以教師教作為評價對象,這樣的課堂教學評價最大的弊端就是忽略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思想,忽視了學生發展這一教育教學的最終目的。在新的形勢下,原有的課堂教學評價的弊端日益顯露:評價功能過於注重其鑒定性和終結性,不具有教育性和發展性;評價標准和方式過於片面;評價主體過於單一等等,這種種問題已經成為當前課堂教學改革的桎梏。因此,確立新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勢在必然。
二、新課程理理念指導下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確立
而新的形勢下,課堂教學評價應該「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要「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多渠道獲得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綱要》內容)簡言之,新的課堂教學評價應立足於學生發展和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
(一)確定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原則
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確定是保證進行准確、全面、有效地進行評價的基礎,也是使評價功能得以正常發揮的前提條件。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制定,應遵循以下原則:
1.導向性原則
課堂教學評價標准應有明確的導向性,通過評價使評價對象的思想和行為不斷地向評價標准靠攏。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導向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課堂教學評價標准應體現當前教育發展的趨勢,應體現全面和諧發展的培養目標,即培養具有良好品格、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較強的適應社會的能力的人。二是課堂教學評價標准應體現現代教學觀:以學生個性發展為本的發展觀;在教學過程中重視活動和交往的觀念;尊重學生個性獨特性的差異觀等。
2.有效性原則
課堂教學評價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評價標準的有效性。評價的有效性使評價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基本要求。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有效性就是指所確立的標准符合課堂教學的特點,能夠體現現代課堂教學的內在要求,並為從事具體課堂教學的人員所認可。因此,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有效性應做到:一是應反映既定的教學目的;二應體現課堂教學內在的規律;三應體現課堂教學自身豐富多樣的個性,使課堂教學煥發生命活力。
3.開放性原則
課堂教學本身是一個很復雜的系統,具有極為豐富的內涵,對課堂教學進行評價不可能用一個整齊劃一的標准來框定教師和學生的行為,一個標准不可能涵蓋眾多復雜的教學行為,因此現代課堂教學評價標准應該具有開放性。這樣不僅為評價者在評價過程中具體掌握標准留有一定的餘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更為重要的是它應為教師和學生留有廣闊的創造空間。
4.可行性原則
課堂教學評價標准應滿足當前社會的迫切要求,符合當前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同時還應具有可操作性,尤其是新的課堂教學評價的對象更多的人的精神狀態和心理變化,評價標准呈內隱狀態,因此評價的可操作性就顯得特別重,否則再好的評價標准也得不到真正的實施。
(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具體內容
新課堂教學評價標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教學目標
課堂教學目標能否實現在判斷課堂教學質量高低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學目標的確定很重要。現代課堂教學目標應體現以人的發展為根本宗旨。
(1)應將學生作為認識、發展的主體,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
(2)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積極的自我體驗和主動自我調控能力、與人交往和合作能力的培養。
(3)注重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4)現代課堂教學目標應具體、明確、有層次性和可操作性,並能反映語文學科的特點。
2.教學條件的准備和學習環境的創設
教學條件的准備和學習環境的創設是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
(1)教師應正確理解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即用教材教,避免傳統教教材的方法。教學內容的選擇應具有時代性、基礎性和綜合性,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
(2)學習環境的創設應能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啟發學生思考,鼓勵學生創新。
(3)應能恰當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合理利用教學資源進行課堂教學。
3.教學過程
現代課堂教學應該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通過學生的主動學習來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課堂教學策略與方法應體現這一特點:
(1)教師能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教師應為每個學生提供主動參與的時間和空間,為學生提供自我表現的機會,從而拓展其發展的空間。學生應全程參與、全面參與、全員參與,並且能採用多種方式參與課堂教學。
(2)教師能通過師生和生生互動,促進相互間的充分交往和情感交流,鼓勵學生採取合作學習的方式,培養學生學會「傾聽、交流、協作、分享」的合作意識和交往技能。教師應創設多樣、豐富的交往形式,有意識地為學生提供一個自由、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和情境。
(3)教師應創設有利於學生探究的問題、活動情境,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通過設計問題的新穎性、提出問題的語言和教學語言的啟發性,鼓勵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質疑問難,抓住學生思考問題的關鍵以及啟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等方面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促使學生形成自己獨特的創造力。
(4)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具有良好的情緒狀態,能享受體驗成功的愉悅。
(5)課堂教學過程應尊重學生發展存在的差異,讓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在不同起點上獲得最優發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承認每個學生發展的獨特性,不追求每個學生各方面的平均發展,從而讓每個學生都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鮮明個性。
4.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評價的一個極為重要的依據就是教學效果的檢查。可以從三個方面來體現:
(1)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知識結構的形成和基本能力的發展。
(2)通過知情交融的活動方式,促使學生自主性、主動性的發揮和良好個性的形成。
(3)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心理體驗,感受生活的樂趣,體驗創造和成功的喜悅。
需要說明的是,課堂教學評價標准只是從幾個大的維度著手,更重要的是種評價思想。它從宏觀層面,從課堂教學的共性出發,對語文學科課堂教學評價起到一定的導向作用。
另外,我們認為課堂教學評價標准不應面面俱到,並不是上述維度都必須體現每一堂課中。課堂教學評價還應該考慮面向不同層次的問題。如低中高年級的教學標准應有所區別等。
三、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指標的設計
附表1: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
序號評價內容評價指標A級標准
1教學目標(1)教學目標的確定和體現能夠比較准確地體現《小學語文課程標准》的基本指導思想和課程的理念,比較有效地使課程標準的基本思路與教材編制的基本思路有機融合。能夠全面、具體、科學地體現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按照「三個維度」比較准確地制定出學生綜合能力培養和綜合素質形成的培養目標,突出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形成的教育目標。
2教學准備和環境創設(2)教學組織形式、教學資源和教學條件(3)學生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4)教學反饋和評價內容的選擇根據學習內容組織和創造相適應的教學資源和學習條件。注重直觀、趣味、形象生動,選擇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資料,利於學生的體驗、探究、反思、表達和創造等活動。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心理特點選擇適當的教學組織形式,如小組學習、合作交流等。選擇適當的教學反饋、評價內容及形式,通過學生學習成果的交流展示,對學生客觀地評價。
3學生活動(5)多種方式的學生參與(6)自主合作學習的體現學生能夠採取多種方式進行有效的學習活動,如游戲、模擬、角色扮演等。學生能夠自主和合作學習結合,學習過程探討交流充分,有效地完成學習任務。
4教學策略和方法(7)體現體驗、探究和問題解決學習(8)體現師生相互學習、合作學習(9)體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相互融合教師注重創設情景,讓學生能夠充分感受、注意引導組織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指導學生完成學習計劃。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生師互動、生生互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教師適當點撥,指導學生對文本的深入探討。根據學生的學習進程,教學中注意處理好幾個關系,圍繞這些內容組織和指導學習活動。
5教學效果(10)學生能力方面的效果(11)學生學習過程的體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現發展性和生成性,做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學生在學習中的情感體驗、態度獲得和知識的積累不斷提高。
附表2: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表
序號評價項目評價要點權值等級或得分
1教學目標⑴符合課程標準的理念和要求,以人的發展為根本宗旨,注重學生積極情感、態度的養成以及能力的提高和基本技能、基礎知識的獲得。⑵具體、明確、有層次性和可操作性,並能反映語文學科的特色。
2教學設計⑶正確理解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如教材內容的取捨、與整合。⑷教學內容的選擇具有時代性、基礎性和綜合性,體現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⑸教學設計有一定的挑戰性,能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啟發學生思考,鼓勵學生創新。⑹教學設計有序、恰當,重點准確、難點突出。
3教學策略與方法⑺通過體驗學習的方式,為學生提供主動參與的時間和空間。⑻採取合作學習的方式,培養學生學會「傾聽、交流、協作、分享」的合作意識和交往技能。⑼採取活動探究和問題解決的方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4教學能力⑽較強的課堂駕馭能力和較強的課堂教學機智。⑾具有扎實的基本功。教學語言應規范、精煉、生動,教態自然大方。
5教學效果⑿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知識結構的形成和基本能力的發展。⒀通過知情交融的活動方式,促使學生自主性、主動性的發揮和社會性的形成,重視師生、生生間的充分交往和情感交流。⒁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心理體驗,感受生活的樂趣,體驗創造和成功的喜悅。
Ⅳ 新課程背景下怎樣進行語文教學
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倡導對話、合作與探究,力圖超越傳統的記憶型教學文化,創建新型的教學模式所需求的思維型教學文化。這種思維文化不是要求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勇於提出問題;也不是要求教師機械地講授書本知識,而是鼓勵教師進行創造性教學。課堂教學不只關注學生知識的獲得,更關注學生人生的發展。面對一個個各具個性的生命體,語言教學應是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這正是新課程對理想的教學狀態的期盼。
隨著新一輪課程的不斷深入,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方式都已經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等現代教學方式已廣泛運用於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課堂教學逐漸活了起來。然而,用心觀察便可發現,某些所謂的「新課堂」仍明顯帶有師生劇本化的表演,不少冠以「活動式」、「研究性」等新型名稱的課堂教學在本質上仍沿用了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課堂教學有效性缺失仍是亟待解決的嚴重問題。
一、創設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樹立服務意識。
教師在課堂中要樹立服務意識,做到把「玩」的權利還給學生,把「做」的任務派給學生,把「說」的機會讓給學生,把「創」的使命留給學生。從而將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獲得知識的舞台,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定目標,並根據目標進行預習、嘗試、操作、探索、歸納等。努力做到: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學會的,教師不教;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做的,教師不替代;凡是能讓學生自己講的,教師不暗示。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索慾望。
小學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學習方式是在問題情境之中的學習,因此如何創設問題情境,就成為這一學習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條件。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思維總是由問題開始的,並在解決問題中得到發展。學生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創設問題情境的過程,它可以引起學生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的思維在問題思考與探索中得到促進和發展。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再現課文生活中的真實情景,使學生進入身臨其境的問題環境,從而產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慾望,使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快樂體驗,增強求知慾和自信心,進而促進身心的全面發展。
(二)合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學習資源是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提供什麼樣的資源,以何種方式提供,就成為實現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教學最重要的策略。教學中教師要合理整合各種教學手段,「因材選媒」,突出多媒體的輔助教學作用,淡化其「裝飾」效應,讓學生在形象生動的情景中經歷探究過程,獲得理智和情感體驗,切不可喧賓奪主,切不可忽略了學生的自我體驗和品位。
但放眼時下的語文課堂,似乎不採用現代教學手段就是保守,就是觀念不先進。為此,上課前教師總是不惜花費時間、人力、物力、財力、精心製作多媒體課件,可結果卻並不理想。曾看到一則《趙州橋》的課件,該課件以大量的圖片資料展示了趙州橋的地理環境,全貌。卻沒有用於解決課文重點「抓住重點詞句正確理解第二、三自然段的主要意思」以及難點「理解這種設計在建橋史上是一個創舉」的內容。運用這種課件教學,由於忽視了教學目標,學生不能深入地把據文章的主旨,頭腦中只是一些趙州橋的外觀及周圍環境的零碎畫面。
在語文教學中引入多媒體輔助教學,對課堂效率的提高無疑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教師在設計課件時,首先應明確目的,如何才能把問題用多媒體特有的優勢表達清楚;其次教師必須清楚地認識到語文教育重在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任何語言文字之外的手段都不能成為語文教育的主導性手段。
(三)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鼓勵學生質疑和創新。
學生是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即以學生為本,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學生是課堂學習中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實踐過程,教師的作用則是隱性的,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教師在提供了一些豐富的素材後,學生就要進行大量的自主探索。此過程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情況安排學習內容的先後順序,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如可以自己獨立學習,也可以與人合作,與老師交流…….讓學生了解有關知識,完成學習任務,真正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進一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科學研究證明人的潛能在一生中大約只開發了5%,那麼,還有95%的潛能處於待開發狀態。這說明,為學生的學習創設獨立思考、獨立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大部分學生是完全可以自己獲取知識、自己質疑並解疑的。這時的教師成了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為學生提供適當的幫助和指導,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協調,對學生遇到的個別問題進行個別解決,促進學生的學習進程。學生可根據自己完成學習任務的情況,選出認為最優秀的學習過程和成果向全體同學進行展示,教師利用多媒體的功能,使全班同學都能詳細地看到展示同學情況,進行評價並提出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在此教師可適時進行調控並提出相關問題,以引起全班同學更深層次的思考。
在課堂教學中,如果學生的主動參與性越明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勤思多問,可以說,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於思考,都有好思的習慣。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一定要注意多啟發,多反問,不要包辦代替,要鼓勵他們想問題、提問題、鑽研問題。現在有些學生不但手懶,腦子也懶,有一點難題就想問,總想依賴別人,一看題目較難尚未好好琢磨就去問老師。這時候如果老師鼓鼓勁,學生仔細一分析,可能就想出來了。如果鼓勁還不行,老師可以給學生指明思路,要根據學生所提的問題教給學生思維方法。只有在學生自己會思、會問、會學的基礎上,才有可能為別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學生個體的潛能得到發揮時,課堂教學才變得有效。
二、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形式。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要蹲下身子與學生對話。「對話」體現了「關注每一位學生發展」的新課程核心理念。而學生與文本對話最能體現自主學習的理念。我們應鼓勵學生對文本的自我解讀、自我理解,尊重學生的個人獨特感受和獨創性的見解,引導學生調動自己已有的知識儲備、經驗儲備,多角度、多層次地體悟文本所涵蓋的信息,與作者進行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碰撞,真切地體驗他們在特定的背景中的喜、怒、哀、樂,達到情感的共鳴,得到人生的感悟,獲取語感的積累。幾學期下來,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的探索中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創設情境,合作學習。
目前最佳的課堂教學合作模式是「小組討論,合作學習」。這是因為如果長時間讓一位學生發言,其他學生就勢必只能當聽眾,達不到「動」的目的,不利於其他學生的發展。「小組討論,合作學習」則能讓每一位學生在互動中交往,在交往中互動,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的目的。在組織「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組建好合作學習小組(以4—6人為宜)、培養好合作組長、宏觀調控好合作學習的時間,更要精心設計好問題情境。例如,我校王靜校長在推薦學生學習宋美齡1943年在美國國會發表的演講詞時,從讀與寫的關系講到讀與說的關系,又從課外閱讀講到抗戰歷史,濃墨重彩渲染抗戰時的困難,為學生學習創設情景,在用小組合作的形式探究這篇講演詞好在哪裡。又如在學習《皇帝的新裝》一課時,我設計了「你認為故事中誰最可笑,為什麼?請找出有關情節,讀一讀,演一演,說一說。」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合作學習,這些問題具有目標性,問題的難度恰好落在學生通過努力學習就可以達到的潛在接受能力上,使學生在合作過程中產生一種「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的成功的愉悅感,因此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走向學生提問的課堂。
學生提問改變了問題的呈現方式,也就改變了課堂的結構形式。學生的提問使學生從他主走向自主,使課堂的對白變成對話。
在授新課前,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重點、有范圍地預習所學的知識內容,在重點和難點中提出若干問題,以避免低水平的提問。要求學生先自學課文,獨立閱讀,發現問題並記在書本上。鼓勵學生勤用工具書。課中鼓勵學生隨時提問,教學內容結束,留一段時間讓學生提問,使之成為教學過程中的一個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環節。培養學生的「好問」的習慣和探究的精神。
(三)實踐感情--活動性學習。
積極引導學生動手實踐、活動探究,是新課程大力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用外顯的動作來驅動內在的思維活動,從中感悟並理解新知識的形式和發展,體會學習語文的過程和方法。活動性學習,目的在於讓學生以更科學的方法學習知識,尤其強調對學習方法、思維方法、學習態度的培養。倡導活動性的學習方式應突出學生的主動學習,強調圍繞一定的主題進行,並使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教師可變示範性教材為探究性材料、變封閉性提問為開放性課題、變終結性結論為過程性探究,努力為學生創設活動性的氛圍。
(四)自主探索--探究性學習。
新課程大力倡導開展多樣化的探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能啟發和鍛煉學生的思維,培養多方面的能力。
在探究性學習中,強調教師知時、必要、謹慎、有效的指導,以追求真正從探究中有所收獲。教師首先發傾聽學生各自的理解,再以一個研討者的身份適時地、平等地參與學生的討論。由於學生的經驗與知識背景的缺少,由於教師的專業出身與經驗閱歷,教師的參與往往會令整個研討過程發生喜劇性變化。
作為教師,就是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相互影響中使自己的個性優勢得到充分發展。在共同的學習活動中,學生能用優勢去克服劣勢,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舉個例子來說:在組織學生小組學習的基礎上,提倡組內合作,組間競爭,效果明顯優於單純的競爭。這樣大大激勵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五)合作交流--互動性學習。
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遇到新問題需要解決。當學生獨立思考後還是解決不了,是知難而退,是指望老師的講解,還是有意識地尋找夥伴,共同合作解決,這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合作學習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放在小組內討論,尋找解決策略,教師所做的正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工作。在小組合作學習、交流中,學生要發言,要聽取同學的意見,在評價中要當小老師。這樣,學生參與的量和質都得到了提高,主體地位更加突出。語文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時機是很多的,可以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不少新知識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後,大部分能解決問題,只要讓學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師稍加點撥即可,節約大量時間,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發展。教師要投入到小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現,提高學生積極性。教師也可以在練習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在學生獨立解決的基礎上,組織小組討論、辨別、交流,這樣有利於解決問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必須以教學理論作指導,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新,熟練地運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
Ⅵ 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教學有哪些特點
新課程理念下語文學科具有如下特點:1、語文學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語文的工具性,是指通過語文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熟練地運用語言工具,並能順利地參與交際活動.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單就語文課程本身而言,包括兩個方面的涵義.一方面,這意味著語文本身就是一種工具.就個體而言,語言是思維和想像的工具.就人際交往而言,語言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就人類總體而言,語文是傳承文化的工具.另一方面,語文的工具性是一種用以達到目的的工具.語文是交際的工具,是表達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傳遞文化的工具.另外,就整個課程系統而言,語文課程的工具性還表現在語文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工具.也就是說語言的學習還有助於其他學科的學習.葉聖陶說:「語文是工具.自然科學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數、理、化,社會科學方面的文、史、哲、經,它們的學習表達和交流都要使用語文這個工具.」
所謂人文,一是源自西方文化的「人文」,突出人的個性、尊嚴、自由、平等、人自身價值的實現等,即珍視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二是源自中國文化的「人文」,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義務等.我認為:語文課程的「人文性」主要體現在對學生的人格、個性、精神世界的關懷,關注於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情感、正確的價值觀、高尚的審美情趣.它突出語文教學以人為本.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逐步培養學生的人文個性和人文精神.鼓勵學生敢於堅持自己的獨到見解,敢於說前人沒說過的話,敢於向書本的「定論」提出挑戰,敢於對不合時宜的權威解釋說「不」,敢於堅持獨立思考和積極的爭論.發掘個性潛能,重視學生獨立性的培養.同時突出語文教學的文化性.不僅是融於思想、情感和審美,還要重視文化思想及文化的積淀,以及情思的發展和審美的情趣的培育.
《語文課程標准》在給語文學科定性時,除了繼續突出語文的工具性之外,更強調語文的人文性,語文的內涵進一步拓展了,明確提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由過去強調語文的工具性質轉向重視語文的雙重(工具性和人文性)性質.語文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僅一個「工具性」或「人文性」是無法概括語文這一復雜學科的本質屬性,而且「工具性」和「人文性」本身又是處於互相滲透、互相促進的關系之中.說語文學科具有人文性,絕對不是排斥它的科學精神;說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也絕不是削弱它的人文精神,不存在限制這一個,張揚另一個的問題
語文的人文性是以語文的工具性為載體的在語文課程的教學中,人文性必須緊扣文本,文本是以語言文字作為載體而形成的,因此我們不能脫離語言文字直接討論作品的思想內涵.如果脫離文本討論作品的思想內涵,那麼我們對文章的理解就成了「空中樓閣」,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水之源」.就如在閱讀教學中,由於學生的生活經歷、情感體驗、家庭環境、知識水平等方面的差異,必然的會對課文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產生不同的理解.因此,在具體的語文課程的教學中,我們應該走進文本的深處,品味文章中精妙的語言,在與文本的對話中使情感得到陶冶.
2、語文學科是時代性與知識性的綜合
語文課程內容具有鮮明的時代性,這是時代發展對學校教育的要求在語文學科中的具體反映.《語文課程標准》指出:「教材應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關注人類,關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樣文化.」語文教材內容的時代氣息應洋溢在語文課堂中,語文教育要用人類最先進的文化給學生以熏陶和感染.
語文學科知識還具有明顯的綜合性,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江河湖海,花鳥魚蟲,無所不包.從培養目標來看,包括聽、說、讀、寫方面的知識內容;從語文知識來看,包括字、詞、句、段、篇、語法、修辭等知識內容;從語文教學內容來看,包括拼音、識字、寫字、閱讀、口語交際和寫作等.總之,語文學科的知識內容是豐富多彩的,語文教育應充分開發和利用學科教育資源,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慾望和發展需求.
3、語文學科是多能性和奠基作用的整合 新課標強調語文學科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語文學科不僅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而且在學習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也能使學生得到發展,不僅為學生的語文能力奠基,而且使他們學會求知,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審美為一輩子做人打下了基礎.具體地說,即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熱愛祖國語文的情感,培養適應社會實際需要的語文能力,培養創新精神,提高科學素養,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簡略地說,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即;求知、練能、啟智、傳情、審美;從而實現享受語文,享受生活的境界.
Ⅶ 新課程理念下如何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初中教學改課是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語文教學又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其他課程的學習。因此我們對初中語文教學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本文就目前新課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語文教學質量提出幾點心得體會。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我們對學生的培養已不僅僅局限於知識的傳授,現代社會需要的是具有綜合素質的綜合性人才,這就要求我們進行新課改。而在素質教育全面發展的階段,我們應當以新課改為背景,運用現代化教學設備,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因此,實踐性和綜合性是初中語文教學的必備屬性。一、優化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1.加強與學生的交流互動老師與學生互動交流的能力直接影響著其受歡迎程度,一個積極向上而又充滿正能量的老師往往是更加受學生歡迎的,學生也更傾向於接收其傳授的知識。老師如果能夠通過自身的獨特方法,活躍課堂的氛圍,調動起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就能夠使學生在一種輕松愉悅的環境中,潛移默化地學習到新知識,培養出高素質。這樣,原本漫長的上課時間也變成了一種享受,既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能使得教師受學生喜歡。 2.開展課外活動,豐富學習內容我們應當在新課改下,適當開展課外活動,促使學生的學習活動走出課堂,走向室外,體驗不一樣的現代化教學。在室內教學中,學生們接受到的是理論知識,而在課外活動中,學生們學到更多的則是如何將理論知識用於實踐,這對尚處於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要有吸引力的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興趣。同時,定期開展課外活動還有利於學生們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以及自主學習語文能力的提高。二、注重教學引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1.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維護課堂秩序在傳統教學中,老師居於主體地位,學生則相對被動,往往是老師教什麼學生就學什麼,這在很大程度上束縛了學生的自主學習,使得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動性,無法滿足學生對於知識的渴求。在現代化教學中,我們應以新課改為背景,轉變傳統教學理念,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的能動性學習創造條件,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創新學習,提升自我學習的能力。 2.積極發揮幹部作用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語文教師應當培養自己的骨幹力量,培養篩選出來的較為優秀的班級幹部,讓班幹部協助自己的教學管理活動。這既能夠提高語文教師自身工作的效率,又能夠提高班幹部們的管理能力。同時,由於班幹部往往同班級同學更為親近,也更了解班級同學,更易於同全班同學一起尋找出一條適合本班全體同學整體發展的教育管理模式。三、倡導啟迪教學,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1.對於特殊學生因材施教對基礎較為薄弱,成績較差的學生,老師應有足夠的耐心,採用合適的方法進行引導,並不斷鼓勵,使之慢慢進步。而對那些成績優異或者有特殊才能的學生,則應當著重培養,將他們任命為班級幹部或者活動的組織人員,在班級管理或者活動中委以重任,使之成為學習和活動中的帶頭人。 2.巧妙點撥,引導多方位的思考問題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注重提高學生的獨立性、主觀性和發展性,鼓勵學生採用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問題。獨立思考問題,並能夠多角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於學生今後的繼續學習都是十分寶貴的能力,因此,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採用一定的模式來引導學生來培養這種能力。比如初中語文教師可採取小組教學的模式,分組觀察、分組思考,促進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能夠從多角度進行思考,最終在老師的引導下解決問題,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例如在學習《迢迢牽牛星》一文時,學生可能會對文中的「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以及「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產生疑問。因為前兩句的意思是說織女星和牽牛星相隔遙遠,難以相見;而後面的兩句似又在說河漢清淺,相隔不遠。針對這樣的疑問,教師可以積極引導學生,發揮他們的想像力和理解能力,多方位解讀文中的意境,也可以通過討論提出不同的看法。教師也可以從中點撥,幫助學生進行思考。有的學生可能認為前文說牽牛星和織女星相相距遙遠,後文又說河漢清淺的意義在於突出牛郎和織女的深厚情感,雖然他們相隔甚遠,但是由於彼此之間深厚的情感,使得心靈之間的距離被縮短,故有「河漢清淺」的感嘆。通過教師這樣的多角度引導,再加上學生的討論和思考,學生就能夠對課文的內涵產生更為深刻的理解。四、結束語總而言之,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我們應當改變傳統教學理念,運用現代化教學設備,採用現代化教學方式,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對學生們因材施教,提高學生們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這樣,才能達到新課改的目的,初中語文教學才能為現代化社會培養出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
Ⅷ 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標准有哪些
新課程理念下語文的來課堂教學有自哪些特點
教科書上說:
1,說教學內容和教學
2中的地位和作用,說學生的認知和心理素質
3的水平,說課堂目標和發展達到4是沉重和難以確定解決
說教法,學法,說:
1,說教學方法的選擇和使用,這反映了教師佔主導地位(引導)的作用
2,說的研究,選擇和指導規律,這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3,上述選擇和使用教學媒體(艾滋病,學習工具,現代教育技術等)
說教室方案(教學)
? 1,說教學過程,教學兩個層次的安排,說安排
重點和突破難點? 3,表示這筆交易
關系的材料,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實踐之間? 4,說板書設計實踐設計
Ⅸ 在新課程理念下,語文課堂有哪些
(一)確定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原則
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確定是保證進行准確、全面、有效地進行評價的基礎,也是使評價功能得以正常發揮的前提條件。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制定,應遵循以下原則:
1.導向性原則
課堂教學評價標准應有明確的導向性,通過評價使評價對象的思想和行為不斷地向評價標准靠攏。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導向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課堂教學評價標准應體現當前教育發展的趨勢,應體現全面和諧發展的培養目標,即培養具有良好品格、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較強的適應社會的能力的人。二是課堂教學評價標准應體現現代教學觀:以學生個性發展為本的發展觀;在教學過程中重視活動和交往的觀念;尊重學生個性獨特性的差異觀等。
2.有效性原則
課堂教學評價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評價標準的有效性。評價的有效性使評價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基本要求。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有效性就是指所確立的標准符合課堂教學的特點,能夠體現現代課堂教學的內在要求,並為從事具體課堂教學的人員所認可。因此,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有效性應做到:一是應反映既定的教學目的;二應體現課堂教學內在的規律;三應體現課堂教學自身豐富多樣的個性,使課堂教學煥發生命活力。
3.開放性原則
課堂教學本身是一個很復雜的系統,具有極為豐富的內涵,對課堂教學進行評價不可能用一個整齊劃一的標准來框定教師和學生的行為,一個標准不可能涵蓋眾多復雜的教學行為,因此現代課堂教學評價標准應該具有開放性。這樣不僅為評價者在評價過程中具體掌握標准留有一定的餘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更為重要的是它應為教師和學生留有廣闊的創造空間。
4.可行性原則
課堂教學評價標准應滿足當前社會的迫切要求,符合當前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同時還應具有可操作性,尤其是新的課堂教學評價的對象更多的人的精神狀態和心理變化,評價標准呈內隱狀態,因此評價的可操作性就顯得特別重,否則再好的評價標准也得不到真正的實施。